采访素质

2024-05-16

采访素质(精选9篇)

采访素质 篇1

采访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主体之一, 在高校图书馆的正常运作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枢纽作用, 是一个高校图书馆开展一系列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主体力量。因此, 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访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显得十分必要且重要了。以下, 从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基本内容, 采访工作的主要程序以及采访工作的主要模式等方面, 浅析下高校图书馆采访馆员应具备的一些主要素质, 从而为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一、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基本内容

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发挥其信息服务性和科研学术性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文献信息保障, 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质量和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以我馆即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来看,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采和访两个方面。

1. 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的“访”

文献信息资源采访即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或采购, 即将社会上不同时期出版发行的文献信息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各种灵活方式甄选、收集, 以供用户利用的过程。文献信息资源采访工作千头万绪, 其中“访”的工作尤为基础和重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访”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采访人员熟悉并理解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其发展方向和重心, 坚持针对性原则指导制定采访策略;其次, 采访工作人员不定期了解掌握本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基本情况, 及时调整和补充相关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再次, 采访人员及时与读者用户沟通, 随时掌握了解用户相关的阅读倾向, 及时了解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情况;另外, 采访人员熟悉了解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出版发行动态, 注重采访工作的效率和文献保障的效力。此外,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 采访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注重采访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 这就要求采访工作人员主动积极地走到民间去访问相关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

2. 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的“采”

目前,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的“采”的方式主要采取订单订购以及现场采购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 订单订购这种采集文献信息资源的方式对采访数据要求比较高, 要求采访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标准, 比如采访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以及配到率等。然而, 现实中由于相关因素的制约, 使得订单订购的采访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访质量和采访的效率。其次, 现场采购一般来讲并不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最主要的文献信息资源采访方式, 而是订单订购这个主要文献信息资源采访方式的有效补充采访手段。其优点主要在于采访的灵活性相对较强, 由于有现货采集, 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配到率相对要高, 采集的准确率相对要高。但这种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方式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要大, 需要相当一部分文献采集经费来支持, 因而一些文献采集经费相对萎缩的高校图书馆往往安排不了, 导致文献采集质量和效率提不高。

二、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主要程序

以我馆即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 目前国内很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主要程序主要集中在采访数据的确定以及到货验收、编目等方面。

1. 确定采访数据

即日常所说的“划订单”。这一部分工作主要是通过书商提供相关文献信息资源采访数据, 采访工作人员圈选订单来完成的。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相关采访工作人员具备充分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 了解掌握学校的基本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现状及趋势, 了解学校重点学科培养的方向。

2. 处理采访数据

这是订单订购方式的第二步。即在圈定采访数据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采访数据进行处理, 包括与本馆现有馆藏数据对比查重, 修改并确定订购复本量, 大码洋文献信息资源的确定等工作。这主要要求相关采访工作人员要具备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及熟练掌握相关系统工具的能力。

3. 发订采访数据

即将处理好的采访数据发给相关书商, 等待信息反馈。

4. 反复沟通确定最后的采访数据

即将书商反馈回来的订单与相关人员进一步沟通, 确定最后的采访数据。

5. 到货清点验收

这一工作主要是要求相关采访工作人员细心查点文献信息资源到货情况, 包括码洋、数量等细节。

6. 拆包排号

即将到货的文献拆包, 排列财产号。

7. 分配财产号验收

这个工作主要是在电脑系统中对到货文献进行二次验收, 逐一分配财产号, 对比码洋和册数, 将验收完成的文献送编交接到编目。

8. 编目

即对送编交接的文献进行著录分编和典藏。

9. 统计相关账目

这步工作主要是对验收完成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账目进行核对。这就要求相关采访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细心和处理账目的能力。

三、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主要模式

随着信息爆炸式的增长, 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传统的文献采访工作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需求。因此, 探索并利用多样化、灵活性、开放式的文献信息资源采访工作模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主要趋势集中在:建立现代化网络化采访工作模式, 结合传统的采访工作模式, 拓展文献采访的渠道, 提高文献采访的广度和深度, 缩短文献采访的周期。这主要依赖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来支撑。其次, 拓宽参与采访工作的人员范围。主要包括建立学科馆员参与采访工作机制, 相关院系教师和学生参与采访工作的机制。这种补充模式能够相对发挥相关人员的能动作用, 将他们所具有的较系统的专业背景知识运用到文献信息资源采访过程中, 从而相对提高文献信息资源采访的准确率和采访效率。

四、高校图书馆采访馆员的基本素质

综上, 简要论述了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人员要做好以上文献采访工作, 需要一定的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 高校图书馆采访馆员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具备强烈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作为一种职业精神, 是采访馆员做好采访工作的基本思想基础和灵魂支持。采访工作事无巨细, 要求采访馆员能够细心、耐心、专心, 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意志、知识结构和学习专业技艺的内容和方式。

2. 具备相当的信息挖掘与处理能力

高校图书馆采访馆员要具备相对较强的信息挖掘能力和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能力、甄别能力和整理分析能力。

3. 具备一定艺术性的社交能力

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是一个不断与相关渠道和人员沟通的过程, 采访馆员除了要与一般读者进行充分交流之外, 还常常要与相关学校院系老师、书商等进行沟通。因此, 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自身社交的艺术性, 是十分必要的。

4. 具备一定熟练的财务处理能力

从前面论述采访工作一般程序中可以得知, 目前采访工作的一个过程就是核对相关采访数据的账目。因此, 采访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熟练的财务处理能力。从确定中标书商的折扣到最后到货付款, 每一笔账目都要非常准确和清楚。

五、对高校图书馆提高采访馆员素质的一些建议

采访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顺利开展一系列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力量, 其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图书馆的支持与鼓励。具体来讲,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文献采访馆员的综合素质。

1. 加强采访馆员的职业精神培养

图书馆要采取多样化、灵活性的方式培养采访馆员的职业精神, 加强采访馆员的职业归属感和忠诚感。通过采取培训、讲座等方式坚定采访馆员的责任感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2. 提高采访馆员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图书馆可以通过采取短期学习班等方式, 帮助采访馆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促使采访馆员主动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 补充与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从而提高采访业务素质。

3. 提供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以提高专业水平

现代图书馆已基本实现网络化管理, 图书馆之间应该多提供一些沟通与交流的渠道, 比如相互参观学习, 为采访馆员提供更多的参加交流学习的机会, 或者聆听专家、学者们的专题报告与讲座, 参加相关知识的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等, 逐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从而促进个人的工作能力。

4. 多渠道培养采访馆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对于采访馆员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新的信息环境, 采访馆员要熟练利用网络信息, 具备在数字信息中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 具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能够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相关信息分析与处理, 传递与利用的能力。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采访馆员专业培训制度, 结合采访馆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 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训规划, 比如馆内业务学习、学术研讨会、远程教育、参观学习、去专业院校进修等方式来多渠道培养采访馆员的信息素养。

综上所述, 采访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基本主体之一, 在高校图书馆整个工作业务开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枢纽作用, 其基本素质的提高需要依靠图书馆整个大环境的支持和重视, 也离不开采访馆员自身的努力和不断进步。

摘要:文章通过论述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主要内容, 采访的主要程序以及采访工作的主要模式, 浅析了高校图书馆采访馆员应具备的主要素质, 为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采访馆员,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怡钧.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04) .

[2]周敏敏.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探讨[J].当代图书馆, 2009, (02) .

[3]岳一凡.图书馆采访人员的职业精神及核心能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03) .

[4]牛颖.图书馆提高文献采访馆员素质举措[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 (04) .

采访素质 篇2

一、采访主题

二、采访对象及提问

三、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和个别访问相结合

四、背景资料准备

采访计划:

1,记者赶到汉墓出土地进行现场观察,出土盛况、文物实景;

2,采访现场考古部门负责人或专家,听取专业解释。

调查纲目(问题):

1,文物何时、何地、何人最先发现?

2,汉墓的具体年代?墓主是谁?什么身份?

3,墓中有些什么文物?数量多少?有什么价值?

4,和以前出土的汉墓相比,有什么异同?

5,该处汉墓的出土有什么意义?

6,其他补充性的考古专业知识。(视临场情况待问)

并写出简要的报道策划方案。

3、春运报道策划方案

报道主题:直击中国铁路春运

报道目的:在公众与铁路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化解乘客与铁路间的矛盾,在春节临近时营造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

报道时机:选择农历腊月二十七、八铁路春运的最高峰进行直播

报道内容:铁路系统的紧张忙碌、回家乘客的焦急情绪、中国铁路春运的历史回顾、专家对铁路春运的理性分析等等

报道思路:分动态报道和静态报道两种,静态主要报道各大铁路枢纽(包括各大火车始发站、中转站、终点站的购票、乘车、调度情况),动态报道则以记者的体验式采访为线索,报道铁路春运过程中的情况。

报道方式:采用动静态结合的报道方式,选择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南京、成都等地的火车站进行多点共时直播,由各路记者现场出镜报道。选择北京到广州、上海到成都的纵横两条铁路线,由乘车记者进行亲历式报道。其间穿插演播室主持人对专家及政府官员的访谈,并适当穿插相关的背景资料。

报道规模:受报道内容的限制以及日常新闻播出的限制,本次直播报道虽然历时两天,但不准备采用不间断的连续报道方式,而是采取分时段直播,如选择列车出发、到达,开始、高峰、结束等几个时段进行集中直播。

报道范围:报道范围涉及全国铁路春运,但可以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铁路枢纽来实现全国范围的覆盖。

2、节目编排如下:

1、无障碍通道有障碍

2、某小区居民反映,物业在大热天就收取暖费

3、延庆观众反映,延庆两条公交车线路莫名其妙停运,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4、小区旁建起加油站,带来安全隐患

5、小区内建起了淘宝网

6、石景山区发放帮困助学金

7、北京市交通管理局交通违法告知通知书开始投递发放

8、北京启用车辆动态称重检测系统,车辆经过不停车,就可测出是否超载

9、京郊农村赤眼蜂成了害虫的克星

10、背景:赤眼蜂灭害有原理

11、昌平区长出酷似葫芦的柿子。

12、平谷大峡谷景区今年夏天接待游人创新高

试论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素质 篇3

一、不断提高记者的必备素质

1. 优良的思想作风

在中国,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联系的纽带, 他们必须把群众的真实呼声反映给社会, 也要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这就要求每位新闻记者必须具有优良的思想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认清新闻工作的性质, 努力去完成肩上的使命。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项意志活动, 记者要从根本上理解它的社会意义, 从思想上重视意识的自觉性、持续性、自制性, 既要坚信事实和公正, 又要排除千难万险, 完成采访任务。

2. 高尚的新闻素养

新闻采访权是党和国家赋予记者的神圣权利, 记者一定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新闻素养。在新闻活动中坚持真理、忠于事实是记者应有的态度, 深入实际, 体察民情, 关心百姓疾苦, 反映群众呼声, 是社会对新闻记者的要求, 也是记者新闻素养的真实体现。此外, 新闻记者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不在工作中弄虚作假, 不借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3. 熟练的工作技能

一个缺乏职业精神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同样, 一个工作技能不熟练的记者, 不是合格的记者。新闻记者的工作技能主要包括新闻专业知识和采访技能两方面的内容。新闻专业知识有摄影、采访、写作、评论、广告、公关等, 这些知识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得以完善。电脑技能、方言交谈、外语技能、摄影技术、驾驶技术等与采访活动有关的技能, 更能考验一个记者的真实水平。

4. 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些困难和阻力是难以预料的。当记者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 只有拥有一种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才能最大可能地了解事实的详细情况, 揭露事情的真相。普利策奖是世界新闻大奖, 迈克尔·帕克斯是这个奖项的获得者。他曾经在对南非种族隔离的报道期间碰到了非常巨大的挑战, 他已经做好了为报道事件牺牲的打算。他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对种族隔离状况进行了真实的报道, 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阻力, 这时就需要记者有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 心理和知识准备

新闻采访工作具有突发性、复杂性、时效性等特点, 新闻记者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不但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还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备的知识积累。历史上很多优秀的新闻记者, 他们各有各的不同,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学识渊博之人, 有的人对法律、经济、科技、军事知识涉猎广泛, 有的人对美术、音乐、文学和哲学深有研究。如“永远站在大众立场上”的著名记者邹韬奋, 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不但喜爱文史研究, 还酷爱马列主义专著。

2. 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新闻是复杂、多变、动态发展的事实。新闻记者要想全面、准确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就要做好采访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对事件背景、要素的分析、了解, 对采访对象的了解和研究, 这些准备工作当然是越完备越好;此外还要考虑采访资料、谈话内容、谈话方式, 制定采访大纲;准备采访设备, 如话筒、摄像机、电池、笔记本、录音笔等。这些准备工作是采访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准备得越充分, 采访成功的可能就越大。

三、合理运用采访技巧

新闻事件复杂多变、千变万化, 有时候就算准备得很充实, 也难免会有仓促和不足之处, 这就要求记者要学会及时调整计划和思路, 善于利用采访技巧, 以便采访沿着正确的思路有序进行。

1. 把握采访的主动权

新闻采访中, 如何提问、如何交流、如何驾驭采访的主动权, 非常重要。提问简明有力, 才能让对方很快明白你的来意, 让他清楚该回答什么。采访中的提问方式很多, 有开门见山式, 有抛砖引玉式、迂回游击式和闭合提问式。记者将问题抛出后, 还要对采访对象的回答予以引导和限制, 因为采访对象回旋的余地比较大, 如果他的回答比较分散, 记者要学会在这些分散的信息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并且及时引导他的回答不要偏离中心太远,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采访的主动权。值得注意的是, 记者在提问和引导时要注意语气和时机。

2. 采访时富有真挚的情感

人们都愿意与真诚的人打交道, 因为真挚的情感是平等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新闻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情感真挚, 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有了情感, 记者和采访对象很容易就能产生共鸣, 采访对象也乐于放弃心理防线, 向记者敞开心扉, 而记者也距离事件的详情和真相更近一步。

3. 营造良好的采访环境

记者和采访对象因为新闻而接触, 初次相识, 谈话的方式和态度都有可能会跟平时有所不同, 特别是面对镜头时, 人的心理都会有一定的压力。为了减少采访对象的紧张感, 让他们想说话、愿意说话, 记者要认真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们进行交流和对话。

4. 重视结尾工作

一个合格的记者在工作时一定是有条不紊、有始有终的。有经验的记者知道资料何时搜集的已经够用, 也知道如何设计结尾问题, 知道如何对采访对象表达谢意。所以, 当你经过谨慎地发问、认真地倾听、仔细地思考, 掌握了足够的资料, 已经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时, 赶紧结束采访吧。

人物采访稿采访大学教师 篇4

欢迎来到聘才网,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人物采访稿范文采访大学教师

三尺讲台上的阳光八零后;记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年教师徐雷博士;他,以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以;徐雷1982年出生,分别于XX年和XX年;时间都去哪儿了;“科研重在创新,创新有别于创造,但也都需要一个综;“我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导师是川大的徐玖平教授;如何对待科研,怎样管理业余时间,徐雷有他自己的体;徐雷博士不断探索、追求学术的精神,也使他在三尺讲台上的阳光八零后

记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年教师徐雷博士

他,以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以自身充实的经历演绎了生活的色彩。他就是我校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年教师徐雷博士。

徐雷1982年出生,分别于XX年和XX年在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并于XX年获得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徐雷博士目前主要从事管理经济学、系统科学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勤奋与好学使他在来校工作的两年时间内,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师生的各方面认可,成长为一名年轻的系主任。

时间都去哪儿了

“科研重在创新,创新有别于创造,但也都需要一个综合集成、持续循序探索的过程。”认真的眼神,诠释出徐雷对于科研工作的执着。

“我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导师是川大的徐玖平教授。徐教授身为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在学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教研室里还是长期留下他不倦的身影。”导师的言传身教,也使徐雷博士把自己的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交给了科研。“记得去年春节期间,在万家灯火的夜晚,徐教授仍坚守在教研室,与我们一同讨论学术问题。”回想当时的情形,徐雷至今印象深刻。

如何对待科研,怎样管理业余时间,徐雷有他自己的体会。“工作保持节奏,也需要感知生活的乐趣,不把科研当作一件枯燥的事务性工作来看待。钱学森曾说过,科学与艺术是共鸣的。在平日,我也喜欢画画素描,听听音乐,也坚持跑步健身。我真切体会到,身心的愉悦能使人心态平和、精力充沛,也是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保障。”

徐雷博士不断探索、追求学术的精神,也使他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他曾以主研身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目前主持纵向科研课题四项,参与撰写学术专著两部,发表包括SCI检索论文在内学术论文十余篇。微信红包引发的思考

初登讲台时的徐雷,与其他年轻老师一样,紧张过,懵懂过。善于学习、时常反思的他,很快也找到了教学的感觉。

“我发现,教学能力突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们讲课都生动有趣,注重案例互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在向前辈请教、学习总结之后,徐雷对教学也有了自身的感悟。他重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提出问题后并不简单地讲解答案,而是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

“电子商务专业尤其注重创新。很多同学都知道XX年新春的微信红包活动,但却少有主动分析其零成本获取海量支付用户的优秀营销创新。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一个用户的角色转换到客观的专业视角,逐渐培养专业化的理性思维。”在这样的教学启迪下,学生更多地开始主动去发现和探析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又如,阿里巴巴即将推出的新支付业务“空付”。“此项业务将使支付宝从网络成功延伸至实体买卖,其中的商业模式如何,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徐老师提出这些问题后,让学生们课余收集资料,思考后展开讨论,再作点评。“点评时,我会分析其中的优缺点,补充问题,解答疑问。在这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索有时迸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火花,涌现出许多创新思考。”

逐渐地,学生们加深了专业兴趣,并积极参与多项比赛。XX年初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

创新应用大赛中,徐雷老师指导的Stay Real学生团队,在与各高校团队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总决赛网络商务应用创新一等奖和邮储银行网银手拉手全国优秀团队称号。

在担任副系主任后,徐雷老师广泛征询意见,改革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大纲,根据专业面向的行业分工,从课程设计上划分专业方向。围绕必修的主干课程,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性辅助课程,并调配开课时间,引导学生选择方向。针对行业需求,适当增加了如营销学、商务统计分析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使课程建设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感。师生眼中的“励志哥”

“要注重专业知识和通识才能的平衡,客观剖析自己,反思和改正,适应环境,而不是等待环境来适应自己。”除专业授课外,徐雷老师每年都要为全系新生与毕业生开设“谈谈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专题讲座,增进学生专业认知,端正态度,激发自信。

他常与学生分享自身体会:学习是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要锻炼身体,学会控制情绪,保持阳光的心态。他鼓励同学们多阅读,深思考,逐步做到自信、自立、自知、自省、自强。

徐雷老师传递的正能量也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学院党委书记李雪玫说到:“徐雷老师阳光、积极,思想上进,给人一种正面的能量,这也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工作上,他从不推脱,主动参加各项组织活动,集体荣誉感很强,事情交给他都很放心。” “我们第一次成立团队参加全国专业比赛,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徐老师非常细致地指导我们,尽心帮助我们,不断鼓励大家。”经济与贸易学院Stay Real团队获奖学生代表黄婧月言语中饱含对徐老师的感激之情。

采访素质 篇5

一、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记者, 对于综合素质要求非常严格。首先, 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对于各学科知识都要有所涉猎, 特别是政治、历史、文学、法学等, 更要有所研究, 只有掌握了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 具备合理的知识构架,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本职工作;其次,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强烈的正义感, 只有拥有正义感, 新闻记者才能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才能竭尽全力探索事件真相, 伸张正义;最后,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积极进取的心态, 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只有拥有此种素质, 才能对事物保持敏锐的判断力。

二、做好采访前期准备

新闻即是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人的意念是无法改变的, 新闻的本质在于真实, 不能人为地制造虚假新闻。如何成功的完成新闻采访工作, 前期的准备至关重要。比如在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有充分的了解, 对采访材料熟记于心, 只有在采访前对事件发展充分了解, 才能和采访对象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 提出质疑, 寻求答案。除了采访记者的充分准备外, 采访前器材的维护和检查同样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摄像设备的调试、话筒线路的通畅等, 只有做好这些后勤保障, 才能最基本的保证采访的成功。

记者采访是一项时效性非常强的工作, 面对突发事件, 经常会令采访记者措手不及, 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 采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那么, 面对约好的采访对象, 为了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更好的完成采访目的, 新闻记者应该为自己的采访制定一个详实的计划, 但是切记, 不要过于模式化, 应该根据情境变化而做出调整, 避免早期计划对正在进行的采访产生禁锢作用, 阻碍采访的正常进行。

三、善于运用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和人们日常之间的交流有很大区别, 采访对象可能会刻意回避某些问题, 而新闻记者的目的恰恰就是将事实真相呈现出来, 因此,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 能够巧妙的平衡双方之间的冲突, 既避免和采访对象发生正面冲突, 又能够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同时, 新闻记者还要具备强大的对采访场面的掌控能力。有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提问和质疑, 往往会东拉西扯的进行回避, 说一些和采访话题不相关的话, 新闻记者要及时进行把控, 将话题的选择权控制在自己的一方, 及时调整话题方向, 从而保证采访能够按照计划继续下去。

1、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新闻采访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为了保证双方能够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前基本上是互相不认识对方的, 初次见面, 对采访对象的性格、喜好往往一无所知, 交流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采访对象对于采访保持何种心态, 对于接受采访是否有抵触情绪, 是否有接受采访的愿望和热情, 对于记者来说都是未知数。因此, 记者要想出色的完成采访任务, 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是制胜的法宝。刚开始采访时要进行初步试探, 观察采访对象的反应和变化, 尊重采访对象, 避免步步紧逼的现象发生, 避免发生尖锐的冲突, 获取采访对象的好感, 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 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2、善于驾驭采访的主动权

一般而言, 记者采访的对象往往是对新闻事件的知情人, 掌握着大量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 新闻记者要做的, 就是通过熟练运用采访技巧, 从采访对象手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因此, 在采访过程中, 必须能够驾驭采访的主动权。在采访中, 新闻记者的提问务必做到简明扼要, 这样给采访对象留的话题空间比较大, 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材料的概率也会增加。有些经验丰富的记者经常会感叹, 在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越长, 得到的回答越短。恰恰说明了提问问题简练的重要性。在采访中, 提问问题主流方式分为两种, 第一是开放性提问, 特点是问题焦点局限性较弱, 谈话范围较广, 给采访对象预留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优点在于, 采访氛围较为宽松, 能够降低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 记者提问比较省力, 采访对象可以自由发挥, 很可能提供比较有价值的新闻材料。缺点在于, 采访对象理解不到位, 可能出现东拉西扯的“废话”, 或者敷衍了事, 谈话质量低下等。第二种是闭合式提问, 此种提问方式针对性较强, 谈话焦点比较集中, 记者能够迅速得到明确回答, 提高工作效率。缺点在于容易和采访对象针锋相对, 产生抵触情绪, 或者干脆拒绝回答, 影响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与采访对象寻找共鸣点

俗话说的好,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这句话恰好说明了只有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时, 才会产生交流、沟通的欲望。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 相同的背景, 相同的经历, 能够迅速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获得对方的认同, 建立亲密的友谊。在新闻采访中同样应该借鉴, 为了和采访对象建立沟通渠道, 首先应该和采访对象拉近距离, 寻找双方能够产生共鸣的地方, 获取对方的好感, 从而排除抵抗情绪, 达成交流默契, 将自己知道的或者了解的情况自然的表达出来。

4、认真倾听, 善于引导

在采访中, 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和进行提问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大脑主要负责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 其速度比人谈话速度至少快三到四倍, 人在谈话时会有间歇, 记者要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 并利用谈话中的间歇时间快速思考, 寻找谈话中的闪光点, 及时进行深度挖掘, 将采访工作更深入化。

5、重视采访的结尾

很多记者容易进入相同的误区, 那就是不断的进行提问, 力求最大化的获取新闻资料。殊不知, 这样不仅会引起采访对象的不满, 浪费时间, 降低新闻采访材料的质量, 对于后期的资料整理来说同样造成不便。对于有经验的记者来说, 在采访前或者采访中就会明白自己此次采访的主要目的, 及时设计好提问问题, 当感觉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已经足够充分时, 就会见好就收, 按照采访的结尾程序结束采访, 这样不仅会给采访对象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新闻材料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四、小结

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 就是提问、沟通、思考、判断的过程。因此, 我们应该明白, 对于一名新闻记者从业人员来说, 具备良好的采访素质在采访过程中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 在今后新闻采访中, 应该善于观察和总结, 累积采访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的采访素质, 才能更加出色的完成采访任务。

参考文献

[1]吴缦, 曹璐.广播新闻业务[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2]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记者在民生新闻采访中的客观素质 篇6

1 民生新闻采访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民生新闻采访报道中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其主要意义是在新闻采访报道时,能够使所采访的新闻事件与事件的实际情况相符,并将其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报道出来。

2 采访过程中客观性原则缺乏的原因

2.1 记者缺乏对自身职责的准确定位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做到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的采访和报道。但在当今社会中,新闻记者往往会越权对新闻事件进行处理或者调节,甚至出现对事情进行裁决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

2.2 新闻采访资料缺乏真实性

民生新闻采访的对象是群众,主要围绕着基层群众进行采访,然而,采访的群众无论是在理解或者表达上都不可能做到准确完整。因此,记者所报道的事件内容不一定就是群众生活中的真实事情。对于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些群众可能对整个事情经过不够了解,即便知道有该类事件,但是知道的内容也比较含糊,更有可能仅是一些群众自身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事件真实。

如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发生城管与小贩的纠纷事件,在当前社会,大部分的群众会站在小贩的立场上,帮其说话,无论是出于对小贩的同情也好,对强权的藐视也罢,在群众的内心中天平已经倾向于小贩。而在现场接受采访的群众有可能因为对事件的了解程度不一,导致新闻事件报道得不公平。

2.3 采访中评论的主观色彩浓厚

民生新闻采访就是要对基层群众的生活进行关注、了解,从而发掘新闻事件。但是,民生新闻多数是群众生活中家长里短的琐碎事件,导致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采访到的多是指手画脚的评论。因此,在报道中个人主观色彩比较浓厚,对事件的真实性描述得不够公正、准确。

2.4 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用词不准

民生新闻采访报道中,经常会听见类似“最近…….”、“通过各种方式…..”、“前不久…..”等一系列的比较模糊、笼统的词汇,导致新闻的客观性不够明确。

3 如何把握好客观性

3.1 深入生活,收集采访资料

民生新闻,从字面意义来看就是与群众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新闻事件,通过群众将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反映并报道出来。在进行民生新闻采访时,若想把握好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就需要记者能够深入群众生活,对新闻线索继续发掘,确保采访对象的广泛性,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事实情况,杜绝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

3.2 慧眼识别,避免主观臆断

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对象一般是基层群众,事件一般都是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记者在采访他们的时候,出于利益或者其他方面的考虑,被采访者有的时候很难讲出实情或有一些难言之隐,导致新闻记者采访的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很难保证。新闻记者对采访的对象和资料不要感情用事、主观臆断,更不能对采访的对象和资料带有色眼镜,否则很难保证新闻采访的客观性。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当对采访的资料仔细甄别和筛选,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3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秉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真实的反映事情的真相。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媒体应当摒弃以眼球抢收视的观念。真正地贯彻关注民生、聚焦民生的宗旨,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抵制低俗之风,摆正心态,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4 结语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客观性是其最重要的报道原则,也是进行新闻采访报道的基础要求。记者必须贴近群众生活、了解群众需求,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深入基层群众、对新闻线索进行发掘,把握好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才能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闻事件真实、公平,客观地报道出来,才能制作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新闻采访节目。

参考文献

采访素质 篇7

我校从高一起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

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新闻采访知识,剖析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报道文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

围绕“做”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现场采访;二是指导学生自编报纸。为配合宣传诸暨市区“七不”规范,建设文明学校,形成文明校风,新闻采访组以“让世界清洁起来,使校园美丽起来”为主题组织活动,广泛采访学生、教师。采访活动针对农村学生胆小怯场、不善言辞的状况,分两步走,先在教室内练兵,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模仿;然后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采访组,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办公室、走进校长室,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平时见到老师就脸红,如今竟敢面向老师采访,让老师回答问题,采访活动真是锻炼人。”

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排版设计、自己插图美化、自己设计各种字体的标题,编成各具个性的小报。学生在编报活动中,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我校的“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一年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新闻采访”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自编小报,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问答,采访素材整理,小报的设计编排,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力增强。

其次,“新闻采访”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

“新闻采访”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极强的实践环境中,“逼”着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采访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自编小报的过程强化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有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年来,活动小组的同学在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速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新闻采访”活动课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活动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的“新闻采访”活动课是探索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尝试,从过去那种纯知识传授转变到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上,通过教学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

采访素质 篇8

20世纪30年代, 在远离西方舆论并为人肆意诋毁的中国红色首都——延安, 发生了一件很轰动的事情, 那便是美国记者埃特加斯诺的到来。这位高瞻远瞩的美国人以他同行们前所未有的勇气、客观和公正, 为全世界的人们展示了一个致力拯救自己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中的政党和它卓越的领袖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名字便是随着斯诺的《西行漫记》而响彻了当时沉闷的反法西斯阵营。

斯诺作为记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不但让全世界客观地认识了中国红色势力的力量, 还与毛泽东这样的世界级名人成为了朋友, 以至于革命成功之后的70年代, 再来中国访问的他也能作为毛泽东的特别嘉宾, 与之携手共登天安门城楼。

这段名人与记者的交往堪称新闻史上的佳话。从某种意义上讲, 任何一位成功的名人身后都有一位不凡的记者。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都必须通过记者这座桥梁, 否则即使你是金子和珍珠也将淹没在人群里。从这一点说, 在大西北的风雪中沉寂了30多年才被一位有敬业精神的记者掀起了头盖的王骆宾便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 记者与名人的关系又是很微妙很脆弱很危险的关系, 如水与舟。因水门事件下台的尼克松在总结失败教训时, 把一半归咎于自己的一时糊涂, 一半归咎于“太爱鼓噪的记者”。第一个宣传我国改革开放中某名人的记者恰恰又在多年以后率先揭露其虚假性。于是便有名人感叹:成亦记者, 败亦记者;于是便有经不住曝光的名人, 气急败坏地拒绝记者, 伤害记者, 甚至像马拉多纳那样持枪指着记者的脑袋……

其实, 并不是记者反复无常和无情, 而是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公正性所决定的, 就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样, 在新闻事实面前人人也是平等的。舆论监督只有这样才有其权威性, 成为维持社会道德规范和秩序的重要力量。

采访大大小小的名人是记者不可避免的职业本份, 特别在这个因电话、电视、网络、飞机把世界变成了一座村庄、增大人们接触机率的时代, 名人朝我们迎面而来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无疑, 它对记者本身的素质 (心理和业务的) 以及角色定位提出了多方的挑战和考验。

(二)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恰当的角色定位是采访名人能否成功的必具条件———

1. 把自己置于舆论传递者、新闻媒介的位置, 不要仰视名人。

当你以记者身份出现在名人面前时, 首先应提醒自己是代表着一种新闻媒介、一家新闻单位而不是你自己。你是以媒介的姿态与名人对话, 因此你的人格和工作理应得到名人的尊重和配合, 心理上应取与名人平等的定势。

但在现实中我们许多记者恰恰忘记了这点, 常常以“追星族”、“粉丝”的面目追逐于歌星、影星左右;其中也有人怀揣不太磊落的私心, 借名人的光束照亮自己, 以写名人来使自己成为名人。去年国际巨星LADY GAGA到台湾, 当她以一贯的搞怪造型与媒体、歌迷见面时, 首先疯狂的竟是那些记者———对LADY GAGA围追堵截, 热泪盈眶并狂热地呼喊着她的名字, 递上一摞摞衣物让其签名, 甚至试图与其握手合影, 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采访工作。

这样的记者忘了自己的身份是媒体人, 而成为了“狗仔队”。因为角色的低级化, 他们拿来吸引读者眼球的无非是明星喜欢穿什么衣服, 喝什么饮料, 再加上婚恋秘闻等等。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堆垃圾食品而已。

当然,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也有不少恪守职业道德的记者, 有影响和份量的好新闻往往出自他们之手。例如当年张艺谋和巩俐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频频得奖, 又频频闹出一堆绯闻, 可谓风头占足了大报小刊的版面, 所有媒体自然都把报道着力点放在他们的获奖与绯闻事情上。但就有这么几位记者以自己的新闻敏感和责任感报道了张巩二人在拍摄电影《菊豆》时只给饰演杨天白的农民小演员少得可怜的报酬, 特别当小演员陷于失学困境向他们救援时, 两位大明显竟忘了当初的许诺……这种新闻上的“反弹琵琶”不是哗众取宠, 而是开拓出另一个视角, 让受众从多方位认识明星。也因此借助舆论的监督来提醒明星、帮助明星。

2. 实事求是是新闻的生命线, 记者应尊重采访对象, 包括名人, 要与人为善。

时下一些记者专好打探、搜寻名人的生活隐私、缺陷和癖好来添油加醋、胡编乱造, 撰成“专稿”、“特稿”之类, 以所谓“轰动效应”来增加电视、报纸的收视率和发行量。还有的记者因为名人没给自己好处或好脸色, 甚至是甘做另一些名人或别有用心的人的帮凶, 滥用手中之笔, 捏造事实, 口诛笔伐, 欲置他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岂止是失去了记者应有的风度和操守, 简直是在犯罪。

前不久在某地区就发生过这种事件:一生意兴隆的民营企业家因遵纪守法, 积极纳税成为先进典型, 也成为了一方名人。荣誉不但给他带来了名气和财源, 也让他成为“唐僧肉”, 各处神仙都想来“咬”一口。“咬”不上的部门竟恼羞成怒, 以重金收买某报记者去胡编乱造, “揭露其假先进、假典型的真实面目”。好在这个企业家再不像当年的影星阮玲玉一样因“人言可畏”而忍气吞声, 而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把诽谤者送上了审判台。

总之, 记者在采访名人时的心理偏失———无论是仰视名人还是凌驾于名人之上, 皆由私心作祟。俗话说:无私便无畏, 真正优秀的新闻只能出自心底坦荡的记者之手。

(三)

采访准备可分为长期准备和短期准备, 前者是一种广泛的知识积累和信息搜集, 后者是具有某种目标性、针对性的“做功课”。例如一位文化记者应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艺术史、文化思潮、动态、代表人物、经典作品有着广泛的了解, 并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拥有了这样的文化积淀, 当他采访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时, 再对具体对象的经历、作品、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就能做到临阵不乱、胸有成竹, 甚至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 形成投缘、知音般的氛围。这样才能找寻令对方兴奋的话题让其滔滔不绝, 发现并挖掘出名人内心世界鲜为人知的一隅, 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名人形象。

笔者曾作为文化记者采访过中国不少的著名作家与影视明星, 少说也有近百人。如果说记者是“读人”的职业, 那么“读”这些名人的确是在读波澜壮阔、风云际会的人生风景。然而, 笔者在“读”他们时, 首先是把他们放在芸芸众生这个大背景上, 去“读”他们的喜怒哀乐、卓越及卑微, 以人的概念和范畴去认识和理解他们的作品和行为。假若脱离了这点, 便是在“读”神或超人了。所以我们在采访名人时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1. 夯实先期“备课”。愈对名人有多元、多角度地了解, 愈能让你与名人面对面时, 能短兵相接, 很快调动对方配合您的节奏, 找到共同交流的兴奋点。

当年笔者在拟定采访路遥的计划时, 读了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和各种风格的作品, 以及对他创作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并一直追踪他的动态, 并没有匆忙上阵去采访。当得知路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时, 才感到采访的时机成熟。所以当笔者面对不擅言辞、也不太愿见记者的路遥时, 才能提出一些颇具分量令其感兴趣的问题, 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他谈话的对手。结果最初只答应接受采访半小时的路遥整整海侃了两个多小时, 并把他正在写的长篇纪事散文独家提供出来。后来笔者撰写了7000多字的专访《路遥与他平凡的世界》分两期刊登在《重庆晚报》上, 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事隔半年, 中年的路遥竟与世长辞。作为最后几位采访过路遥的记者, 笔者为以后的路遥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采访名人, 开始的氛围不免拘谨和尴尬, 以什么样的话题来打破最初的坚冰呢?这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阿里巴巴对上暗号才能使山门洞开。所以对第一句话的选择, 对第一个话题的选择都变得十分重要。采访台湾女作家三毛时, 笔者由于深谙她对充满奇异风情的服饰无比喜爱, 就在自己的穿着打扮上“有的放矢”, 配戴了有浓郁藏民族风情的耳环、项链, 穿着具有吉普赛风情的大花裙。见到三毛的一瞬间, 笔者本能地感到它们吸引了三毛, 使她产生了认同感, 也使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女性共同关心的话题———以服饰作为交谈的契机, 由此引出有关人生、情感、文学的讨论。而这些对话始终在一种充满女性温情的氤氲中进行。或许是受此感染, 看似个性奇特、不好接近的三毛却敞开了心扉, 倾吐了许多难与人言的心事。

2. 投入情感, 进入名人的角色环境中去尽量正确地理解与传达名人。

什么叫理解名人?即是把名人放在一定的时代、时期、范围、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等客观条件下去观察、去设身处地地为之考虑;何谓正确传达?即是要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以人物的行为、事件来说明人物, 而不是凭记者的推断和想象去塑造名人。

在“走基层”的活动中, 笔者曾采访过本市一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公共汽车售票员。在笔者之前已有不少新闻媒介对其作过宣传。只是由于宣传的过度拔高和夸大, 反而使她与周围的同事格格不入;她的许多实际困难, 也因为她是高高在上的知名人物而不好开口让有关方面解决。19岁的她竟因为媒体宣传背上了沉甸甸的包袱, 而害怕见记者。笔者选择了去她无法遮风挡雨的简陋宿舍———她的生活地点进行采访。因为地点选择的恰当 (这也是很重要的技巧) , 使采访现场成为沟通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心灵的桥梁, 唤起了她的信任感和谈话欲。她说, “凭着你看到我最真实的生活处境, 我都会对你说真话而不是套话。”而身临其境的我也更容易产生对她的钦佩之情、怜爱之情, 从而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和激情去对被采访者加以正确的报道。正是基于这种真正的深入了解和理解, 笔者写出了颇有分量的特写《沉重的桂冠》。

3. 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记者采访名人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更多的可能性与便利。但也对记者的功力与采访技巧提出新挑战。记者要研究远程采访名人的技巧。

现在通过电邮、QQ、FaceTime等网络手段去采访名人, 已成为常态。它是现代科技对新闻媒体最瑰丽的奉献, 拓宽与增加了记者采访的疆土和能量。从某种意义讲, 它给予了记者穿越时空的一双翅膀。但人物专访说到底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需要人与人心灵的碰撞, 这是无法依靠现代科技来完成的。在失去了与采访者面对面所具有的表情、肢体甚至某个细节语言来沟通的优势后, 记者的采访提纲与聊天的思路便成为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如果记者前期准备不充分, 找不到打动受访名人的关键要领, 这样的远程采访或以失败收场, 或者无法在对方身上“掏出”你想要的东西。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空泛的材料, 而不是鲜活的新闻。

从一定意义上说, 名人采访可以成就一个记者, 也可以毁掉一个记者;姑且暂不讨论记者的职业操守、道德修养以及社会环境, 一次成功的名人采访, 一定离不开记者自己所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的角色定位以及适合的采访技巧。

摘要:人物访谈从来就是受众关注度很高的新闻类型, 亦是记者经常接触的新闻类型;采访名人既令记者向往, 也往往令记者挠头。凡是成功的名人采访新闻, 都离不开记者采访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的角色定位以及适合的采访技巧。

关键词:采访名人,心理素质,角色定位,技巧

参考文献

[1]《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著)

[2]《人生》 (路遥著)

[3]《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4]《新女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新女报传媒主办)

采访素质 篇9

把握细节———生物学家的观察记录。在采访中无言的传播———用以表情达意的动作、神态等生活细节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法拉奇在采访序言中常常会写出一些很细微的情节, 让我们从中了解被采访人。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不同一般的观察力。

她曾这样写与基辛格的交谈:“他问我最后一次在西贡 (越南地名) 看到了什么, 当我回答说看到一支分文不值的军队时, 他露出不知所措的表情。我可以肯定他是在演戏。”

在描写约旦国王侯赛因时她这样写道:“国王的遭遇在他的脸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八字胡已经斑白, 深深的皱纹说明青春已是遥远的过去。你曾看到过比侯赛因表现得更悲哀的脸吗?他的嘴角常常显露出沮丧的情绪;即使在微笑和大笑时他也好像处在悲哀之中。”“听到我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后, 他双唇紧闭, 两臂微微颤抖。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 这种反应出现过多次, 而且每当我向他提出一些使他为难的问题时, 他就作出这样的反应。看来他并不喜欢接受采访。”

在对布托的描述中她这样说:“他的讲话会使你相信他的野心是崇高的, 是为了真正建设一个无私的真诚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 当你参观在卡拉奇他的出色的图书馆时, 你会发现有关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烫银精装书籍, 被放在重要的、显著的位置。于是你产生了怀疑和怒气。对此, 你又感到困惑, 难道他内心深处的梦想是成为独裁者和等待有一天那些烫银的精装书籍对他进行歌颂吗?”她用自己的洞察力去验证对方讲话的真伪。

犀利泼辣———革命家的勇气胆识。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女记者, 法拉奇曾是比较激进的左派, 她反对越战, 同情越共, 强调人权和平等, 在第三世界国家, 她曾普遍被视为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 受到热爱自由、追求民主人士的青睐。她常常能够问到要害, 而且也有胆量问到要害, 她能把别人只敢在背后悄悄质疑的问题面对面地提出来, 如她采访阿拉法特“我们现在正待在约旦, 阿布·阿玛尔 (阿拉法特) , 我问您, 巴勒斯坦意味着什么?巴勒斯坦国籍本身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它的地理边界也已经不复存在……在英国人和以色列施政之前, 在这里的是土耳其人, 那么巴勒斯坦的地理边界究竟在哪里呢?”众所周知, 关于巴勒斯坦的地理边界是个极度敏感的问题, 而法拉奇却直接将它摆在了其领导人面前。1982年, 她采访以色列的沙龙, 指控他轰炸平民:“我亲身经历了咱们这个时代所有的战争, 包括八年的越战, 所以我可以告诉您, 即使在顺化或河内, 我也没有见过像在贝鲁特发生的那么惨无人道的轰炸。”

她的表现告诉我们, 采访要的不是采访到多么重要的领导人的名义, 而是作为记者从被采访人那里获得具有实质意义的信息, 所以她有勇气提出质疑, 去求得证实。比如她采访当时的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的问题:“像1973年伊朗国王迫使您强加给我们的那次臭名昭著的涨价吗?”“亚马尼, 你们这样做给我们带来了灾难。请您坦率地说, 您认为值得吗?”“亚马尼, 有没有人对您说过, 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反动派?”“这一点我早就明白。……例如, 以提高石油价格来讹诈我们?”又如提问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因为你们经常采用残暴的手段, 例如, 对男人施行绝育手术 (以减少人口) 。甘地夫人, 您赞成这样做吗?”

二战的惨痛回忆, 使法拉奇一直无法摆脱法西斯的阴影, 她厌恶德国、厌恶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法拉奇充满攻击性的采访风格, 主要源于她对这种权力的憎恨。在1976年出版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中, 法拉奇这样写道:“不管是流亡政府领导人还是民选总统, 无论是杀人如麻的将军还是深受爱戴的领袖, 在我眼中, 权力都是一种不人道的、值得憎恨的现象……”法拉奇在采访他国领导人时常常表现出这种令人震惊的尖锐、泼辣和坦率。那么当她采访她所在国家意大利领导人时, 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以下是她采访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领导人朱利奥·安德列奥蒂时的部分问答:

“或者可以通过用多种语言公布我们丑闻的办法来刺激旅游业, 甚至以腐败的政治来取代拉丁情人对人们的吸引力吗?”“……但是这改变不了在意大利存在腐败的奇耻大辱。您改变了话题, 丑闻是存在的, 政党也卷了进去。”“安德列奥蒂, 请听我说:为什么您要把您对天主教的信仰强加给大家呢?迄今为止, 您一直在赞颂自由, 现在您又想剥夺那种想法与您不同的人离婚的自由!这是自相矛盾的, 而且是蛮不讲理的。要是您不喜欢离婚, 您就别离婚!又不存在强迫的问题。知道吗?”

精细描摹———文学家的表情达意。法拉奇的采访记由两部分构成:采访序言和采访实录。采访实录是法拉奇为了做到真实, 避免断章取义而公布的问答全文, 以此来表明客观公正。法拉奇习惯于用录音机录下访问中的全部问答, 然后一字不漏地以原话形式全文加以发表, 但会加上一个占一定篇幅的采访前言。

采访前言是研究她的观点, 包括她对意识形态方面的许多问题, 甚至对一个国家或政党的前途这样重大的政治问题的立场和见解, 还包括她对被访者本人的看法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包括采访情况的基本介绍;采访的经过;对被访人的相貌特征及家庭的叙述等。在她的采访序言中丝毫没有政治文章中的那种枯燥干瘪, 相反却充满了幽默和情趣。事实上, 对那些政治不敏感的人来说, 她的采访序言比她的采访实录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读她的采访序言有读小说的好奇、读散文的平和、读诗的激情。这完全归功于她富有文学家魅力的文字表达能力。而她的这种文字表达能力, 尤其体现在她对人物的描绘上, 她为每一个主人公都画了一幅独具特点的素描图。

描写朱利奥·安德列奥蒂时她这样形容:“他彬彬有礼、热诚亲切地接见我;他使我放声大笑;他为人尖刻, 但外貌并不凶恶。他那畸形的肩膀, 窄小得像孩童的肩膀一样。他的短脖子几乎使人感到可爱。他那光滑的脸上很难想象会有胡子。他那柔弱的手长着蜡烛似的长长的、洁白的手指。他时刻处于守势:蜷缩着身子, 把头缩进衬衫的领子里, 像一个在滂沱大雨中躲在雨伞下面的病鬼, 或者一只战战兢兢地正从甲壳中探头的乌龟。谁会害怕一只病鬼?谁会害怕一只乌龟?它们会伤害谁呢?只有到后来, 我才知道我的害怕, 正是由于上述这一切, 以及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力量。真正的权威不需要傲慢、长胡须和大声呵斥, 真正的权威能用丝带、谦恭、智慧把你勒死。”

她这样描述侯赛因:“身材矮小, 并没有使他表现怯弱, 相反, 健壮的体魄使他显得威严。他肩膀宽阔, 两臂肌肉发达, 双腿粗壮结实, 简直像一头时刻在寻找交配机会的好斗的小公牛———要是一时忘记了他的面貌, 你很自然地会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他。”

法拉奇从不认为自己只是个记者, “想想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 他们是被新闻界借去的作家……”她曾这样说。她出版过数本小说, 代表作《男子汉》于1979年出版后累计印数超过150万册, 有十四种译本, 据此她获得了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被美国的教授们作为讲解采访技巧的典范作品。解读法拉奇的新闻作品可以看出她丰厚的文学底蕴为其拓展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文学的视点使其新闻作品更具穿透力, 更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刻画事物, 看到许多记者“看不到”的东西。

机敏细腻———外交家的沟通应变。很显然, 采访没有沟通, 就像开锁没有钥匙。美国记者约翰·根室曾经这样说, “沟通的目的在于使被访人轻松自如, 让他真正地说, 而不仅仅是答。”记者必须努力创造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气氛, 否则就有交流中断的危险。法拉奇作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 有她独特的沟通技巧。

第一, 法拉奇所有的采访问题中每一个独立问题提出之前, 她都会提到对方的名字或职称。这样不仅可让对方意识到对他的尊重也可以提醒对方注意。正如俄勒冈大学的新闻学课程为参加实习的学生记者琢磨出一项采访技术:在几乎每句问话里都称呼对方的名字。

第二, 法拉奇善用弹簧式提问。在采访中, 采取强硬态度, 意味着你永远用不着为没搞到新闻而遗憾。如前所述, 法拉奇虽以尖锐、泼辣著称, 但她的问题也并不总是这样, 她会把尖锐的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穿插提问, 就像外交家们时而强硬时而平和的外交政策一样。

第三, 作为女性记者的独特沟通见解。目光交换能够促进创造融洽气氛。美联社戏剧批评家威廉·格洛弗把眼睛称为“最佳谈话向导”。心理学家确认, 女记者比男记者与被访人交换目光更频繁。一项研究发现, “与女记者相比, 男记者得到的答复较少, 女记者却从那儿得到的答复最多。”奥里亚娜·法拉奇相信, “只要你不滥用你的性别或像个女孩子那样办事”, 一位记者身为女性是个有利条件。她时而板着面孔时而咯咯憨笑补充说明她的论点。

角色认可———确定记者的定位。通过研读法拉奇的采访记, 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首先, 被采访者和受众有被培养的可能性。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在接受法拉奇的采访前都会阅读之前她“不近人情”的描写和尖锐泼辣的提问, 但他们照样会接受她的采访。一是因为时间会让他们有心理准备, 二是因为时间让他们习惯了法拉奇的风格。这证明了一个观点:采访者和观众的确有被培养的可能。正如法拉奇在描写亚马尼时说的, “是的, 他愿意接受采访, 喜欢名扬四海, 但他不愿为这件事而冒风险。为此, 在接受采访之前, 他仔细地研究了我, 就像研究笼中的一只老鼠或瓶内的一只昆虫, 他揣测我的爱好、思想、毛病和弱点, 以便在需要时加以利用”。既然被采访者和观众都有被培养的可能性, 那么对记者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再坚持自己的风格, 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其次, 新闻记者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事实上, 不仅是法拉奇的采访, 所有记者的采访都会成为我们了解那些不可能与我们直接接触、交谈、沟通的人的一个平台。以采访国家领导人为例, 记者的“无冕之王”的身份使之获得了与各国首领平等交流的权利, 记者与政治集团没有事实上的利益纠纷又使之能获得与各国领导人沟通的机会。法拉奇人是意大利的子民, 但作为记者的她则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子民, 所以她能问臣民、下属、同僚、友邦都不敢问而且不能问的问题, 可这些问题又常常是臣民、下属、同僚、友邦都想问并找出答案的问题。正如一位记者讲的:记者, 甚至是新手, 不应该低估他们自己的作用。他们是从专家通向公众的桥梁。专家常常不能直接与公众交流, 因而欢迎见闻广博的发问者。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精明的发问者。

摘要:奥里亚娜·法拉奇, 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文化奇迹”和“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者”。本文通过研究其采访记, 揭示出在她身上体现的采访人的必备素质和采访技巧:生物学家细致的观察能力、革命家不凡的勇气胆识、文学家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政治家灵活的沟通能力。

关键词:奥里亚娜·法拉奇,新闻记者,素养,采访

参考文献

[1].奥里亚娜·法拉奇[意]:《风云人物采访记》,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3年版。

[2].奥里亚娜·法拉奇[意]:《风云人物采访记续集》,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5年版。

上一篇:拖拉机使用与保养下一篇:配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