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活动(共12篇)
采访活动 篇1
语文教学用时多、成效差的弊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忧虑,乘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东风,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从高一起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
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新闻采访知识,剖析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报道文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
围绕“做”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现场采访;二是指导学生自编报纸。为配合宣传诸暨市区“七不”规范,建设文明学校,形成文明校风,新闻采访组以“让世界清洁起来,使校园美丽起来”为主题组织活动,广泛采访学生、教师。采访活动针对农村学生胆小怯场、不善言辞的状况,分两步走,先在教室内练兵,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模仿;然后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采访组,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办公室、走进校长室,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平时见到老师就脸红,如今竟敢面向老师采访,让老师回答问题,采访活动真是锻炼人。”
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排版设计、自己插图美化、自己设计各种字体的标题,编成各具个性的小报。学生在编报活动中,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我校的“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一年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新闻采访”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自编小报,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问答,采访素材整理,小报的设计编排,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力增强。
其次,“新闻采访”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
“新闻采访”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极强的实践环境中,“逼”着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采访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自编小报的过程强化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有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年来,活动小组的同学在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速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新闻采访”活动课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活动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的“新闻采访”活动课是探索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尝试,从过去那种纯知识传授转变到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上,通过教学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
很多同学在活动课的实践中一改过去胆小怯场不善言辞的状况,在采访中以“请”字开头,“谢”字收尾,说话大方得体。“新闻采访”活动课大大地激活了学生的需要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认知素质,强化了学生在追求真谛中的自我探索意识。在活动课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采访活动 篇2
今天,我们新概念小记者团来到安居小区,采访路人,问他们国庆节有什么安排。
开始出发了,这时,天高云淡,阳光格外灿烂,树叶都变黄了,打着旋儿,从空中飘落下来,好似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安居小区。
到了安居小区,老师让我们分头采访路人,十五分钟在门口集合,至少要采访三个人。小区里的花坛里小草绿茵茵的,我边走边欣赏,觉得这里的景色美丽极了!这时,我看见有一位阿姨在倒垃圾,我心里想:“到底去采访她呢,还是不去采访她呢?”虽然我这不是第一次采访了,但我的心情还是格外紧张,我还是鼓起勇气跑过去,对阿姨说:“阿姨您好,我是新概念的小记者,我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好的。”那位阿姨高兴的答应了。我问:“阿姨,国庆节您打算到哪里游玩呀?”那位阿姨说:“我打算到日照去玩!”我又问:“那您打算和谁一起去?”“和家人一起去呀。”“那您为什么要去哪里呀?”“听说那里的海洋馆不错!”“哦,谢谢阿姨!”因为我一时紧张,竟把谢谢阿姨说成谢谢大家了!
之后,我又顺利的采访了三个人,从参访中,我了解大家国庆节要到哪里游玩,有的去天马山玩,有的要去地下大峡谷和彩虹谷,还有的要到青岛去玩。。。。。。在回来的.时候,我看见一个年轻的叔叔,有了上几次的经历,我不再那么紧张了,顺利采访完了。
采访活动 篇3
喜欢的文章“海外推广善用邮件营销”,不喜欢的文章“人民币汇率之争将何去何从”;希望增加外贸操作实务案例方面的内容。
—黄强国 山东中科凤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喜欢的文章“重返非洲”;希望增加即时经贸信息、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动态及海外商家推介的内容。
—刘学安 凯龙集团集团办公室副总裁
喜欢经贸观察的文章;希望了解各国的市场现状和风俗人情。
—王大鹏 香港环球视野有限公司商务部国际营销顾问
希望了解出口融资方面的问题。
—王全权 月晴西国际(香港)有限公司CEO
希望看到外贸风险分析类文章,增加分国别的外贸行情内容。
—周雪峰 广州宝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出口部总经理
喜欢外贸方法类的文章;希望增加读者交流。
—中非重工投资有限公司业务二区职员
编辑部:非常感谢各位读者长期以来对我们的关注!你们的支持、建议和想法对我们很重要,也正因为此,《进出口经理人》才得以茁壮成长。“读编往来”是读者与编辑之间沟通的桥梁和连接的纽带。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希望能听到更多方面的声音,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让杂志越办越好,从而更好地为外贸企业服务。
活动介绍
2011年2月21日下午,由《进出口经理人》杂志主办的借展出海俱乐部“CEO互访计划”的第一站在中商展览公司举行。自从2010年12月8日借展出海俱乐部成立后,民营出展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要求再次聚会,在上次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探讨具体推进的措施。十几位来自各民营出展公司的领导聚集在北京中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小会议室,济济一堂,共商发展之策。
会议开始后,针对项目报批的具体问题,各公司代表首先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交流了操作的方法和经验。会议还讨论了其他行业内的问题,如行风不正的问题,没有行业服务标准的问题等。与会的企业都表示,在现有条件下,大家都要从我做起,严格要求,不做有损民营出展企业声誉的事情,共同促进出展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沟通、信任、分享、合作的宗旨下,以后还将安排第二、第三站,同时,还计划安排联合项目交流会,在更多的层面上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
进出口经理人免费采访计划
每一期杂志,我们的记者都要对进出口企业进行大量的采访,分享真知灼见,反映问题与难点,找到解决的关键。因此,杂志社制定了一个免费的采访计划。
30年的发展,使得外贸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埋头于自身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开展各个层面的交流,带动事业进入更高的境界。作为业内的领先者,您只需要一分钟注册,加入这个计划,便可以再打开一扇事业的大门:
增加您和您所在企业的曝光度,在业内获得广泛认同,还可获得跨行业的新合作伙伴,得到更多发展机会;
优先获请参加研讨会,与专家面对面,认识更多业内同行,获取行业发展的前瞻信息;
作为贵宾获邀参加进出口经理人年会;
《进出口经理人》杂志每年有3位封面人物出自采访计划的注册名单,一旦通过主编确定,您将有机会成为其中荣耀的一员;
您可随时致电编辑部,与编辑记者探讨你所业务问题,或通过他们请专家解答你的问题。
对易地采访活动的思考 篇4
现我就结合赴川易地采访活动,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易地采访,顾名思义,就是记者离开本地到外地进行采访,跨越地界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采访任务。如何突破时间的有限性和空间的陌生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好采访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问题。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易地采访的受限性?我们的体会如下。
一、细化选题,精心策划
新的形势,对新闻宣传提出了更高要求。凝聚集体智慧,加强新闻报道策划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易地采访,首先需要先期对拟定的采访对象和事件作较为详细的了解。为全面掌握援建情况,策划组多次与湖州援川指挥部主动对接,详细了解援建进展、援建亮点,细化选题和报道内容,精心策划,制定报道方案。策划案不仅确定了实物援建项目、产业援建情况、两地人民的真挚情谊与爱心援助的动人故事等四个方面、二十多个报道选题,而且拟出了大致的标题,并做好了相对完备的基础材料,且通过互联网等寻找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进一步掌握被采访地区的情况,为每一个采访任务做好文案准备。细致、充分的前期工作为后期赴川采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我们记者于5月3日出发前就制定了5月4日至5月15日的采访内容,确定了5月4日的报道主题为青川受灾全貌。在随后的采访期间里,我们分别撷取青川受灾的各界群众、学生的灾后日常生活及学习片段,以独特的视角,客观、冷静地播发了26篇关于青川灾后的现状,以及湖州在援建青川县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报道由点及面,串联成片,且稿件内在关联度强,效果较好。尤其是5月9日母亲节这天,我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节日,制作了一档母亲节特别报道,我们记录了湖州爱心妈妈通过视频连线,看到了自己结对的灾区孩子,并鼓励他们振奋精神、重建信心和希望的感人场面。这组报道播出后,许多观众纷纷致电,认为报道细腻可信,真情涌动,感人至深。
从实践来看,提前周密部署安排,加强与对方的联系和沟通,精心准备,精心策划,减小了易地采访时间紧、任务重,人地生疏而产生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使策划更有操作性,采访过程更顺利,采访成效更明显,在有限时间里达到了采访的预期目的。
为使“情系青川”系列报道达到良好的收视效果,策划案还对报道播出阶段进行了科学安排,将“情系青川”系列报道细分为推出宣传片、征集报道线索,出发前预热报道,做好前期宣传铺垫和进川报道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关联,始终贯穿“情系青川”这一主线。在播发青川报道时,将报道合理归类,使每天的报道主题相对集中,同时注重报道间语言的过渡和连贯,以形成一定的整体感。从效果播出来看,由于报道表现方式多样,稿件间衔接顺畅,达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比如,我们在采写最后一组报道时,一改往日客观记载的常见手法,用援川日记的形式,配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播发了自己在青川采访的点滴体会,用非常感性的手法对这段青川采访作了最后的总结和陈述。由于这篇报道和以往报道风格迵异,表现形式与众不同,取得了意料之外的热烈反响。
二、灵活应对,精心采访
有了好的策划案,后有效地执行就是成功的关键。如何有效地执行好前期确定的采访任务,突破现实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我的体会如下。
1. 灵活应对,适当调整。
做好正式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作好时间上的统筹安排,根据采访点的远近、采访任务的难易程度等作出合理安排,列出每一天的采访路线和采访内容,合理分配先期采访和正式拍摄的时间比例。特别是电视采访,带去的设备有限,不可能有闻必录,这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采访任务,才能围绕报道的意图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采访内容。如《青川印象:地震痕迹犹在援建热火朝天》,就是我们将在青川几天采访后的切身感受和总体印象以见闻的形式作了一篇概述,放在青川播发稿件的第一篇,让观众对震后的青川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众多稿件中,我们都涉及了湖州、青川两地人民的真情厚谊的相关内容,为避免雷同,我们最终放弃了策划案中的《湖州、青川一家亲》,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播发了最新的实地见闻,更加突出了“两地人民一家亲”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灵活调整策划文案的过程中也要把握主题,使之不致偏离报道主线。我们策划团队意识到,每一次易地采访的宣传方向都有定位,尽早确立主题思想,作为整个采访活动的指南,是节省时间、少走冤枉路的一个好方法。例如我们把赴青川的报道定名为“情系青川”,在报道时就始终围绕这个主题,突出一个“情”字。不仅带着感情去采访,而且要将两地的情谊体现在文稿中、镜头里。
在易地采访活动中,报道的形式和报道的内容同等重要。在易地采访活动中,记者每天都在高速行军,还存在旅途遥远、人生地疏、语言沟通困难等障碍,要保证高质量采访、高质量写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记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常规采访模式,创新写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实际情况对报道形式进行设计。如到了当地,由于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采访对象,有时无法对事件和人物背景等作事先的充分了解,我们采用了体验式的报道方式,带着观众一起去看、一起去听,效果良好。再如,当地的人与事是与湖州发生了联系而成为我们报道的内容,但两地相隔甚远,无法同时涉及,因此我们想办法让湖州的当事人与青川的当事人直接进行视频连线,用纯记录的表现方式,大量地运用现场同期声和画面的组接,从播出效果来看,作品更真实、更感人。再比如对援川人员进行报道时,我们看到了其中一人的日记受到感动,因此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讲述,使报道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多种方法的交叉运用,使整个报道丰富、丰满起来,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2. 善于发现,多作积累。
采访时间的长短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给记者和摄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对于采访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应该说记者不仅要了解易地文化的特色,而且要在陌生的环境里和陌生的采访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不但要熟悉采访对象,而且要让采访对象了解你。在易地采访中,尽快地融入采访环境,熟悉采访对象是保证采访活动顺利的关键之一。在湖州指挥部,我们与每一位援川干部都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负责的援建项目、进展,以及援建过程中的故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如产业援建项目———蔬菜大棚,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但都不知道建设蔬菜大棚的区域在5.12地震后曾是安置受灾群众的帐篷区,在一次交谈中,援建干部将这一刚了解到的信息及时告诉了我们,才有了《从帐篷区到蔬菜大棚》的题目。在青川的采访时间很紧,但对于每一个采访,我们都尽量与采访对象作更多的交流。在蔬菜大棚,我们冒着高温,和种植户一边劳动一边交流,虽然在文稿中只有短短的四段采访,但与之交谈的时间却花了3个小时。正是有了采访的融入,有了深入的交流,才有了被采访对象最出彩的一句话:“苗出了,这就是我的希望。”以至于有同事问我们这是不是教她说的,其实我们没有,这的确是她切身的感受,是对湖州援建人员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着这种感恩之情,才有了文稿中这一段段精彩的话语。
这次青川采访,我也曾多次被湖州、青川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动过:青川受灾孩子杨驰从视频中见到湖州爱心妈妈时泣不成声的场景让我们湿润了双眼;农民李朝生对德清“卖炭翁”陆崧芳老人的一声声质朴的感谢让我们动容;援川教师烛光里的数学课让我们体味到平凡的温暖……正是用心去感受,用情去采访,我们才尽力做到了使每一篇文稿符合报道的既定主题。
易地采访,人生地疏,如果采访回来发现材料不充分,补充采访就较困难,况且有些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时间上也不允许再往返进行采访。因此,必须尽可能深入采访,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
在青川的日子里,我们采访行程达6000多千米,足迹遍步青川县的乔庄、马鹿、七佛、楼子、青溪等20多个乡、镇、村,拍摄素材1000多分钟,采访对象70多个,文稿3万多字,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主题报道更生动、更具体、更出彩。
3. 拓宽思路,多腿走路。
内宣,外宣,精品好稿,统筹兼顾,做好采写多种题材的准备和思考。易地采访,一般来讲都是重大主题,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做个有心人,不仅要按照策划方案完成预定的采访任务,而且要注重寻找亮点,挖掘闪光点,积累素材,为做好外宣和年度精品优秀好稿做积极准备。
采访活动信息报送 篇5
凤凰卫视策划一期关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的专题节目,xx市在农村电子商务方面起步比较早,而xx农村电子商务是xx农村电子商务的典型代表,凤凰卫视计划7月28日前往xx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农村电商产业园采访相关人员,以此来分析目前中国农村电商的現现状、未来前景,及农村发展电商的成功路径。
此次采访活动是展现xx农村电子商务企业活力的大好时机,为了高起点准备、高标准开展、高质量实践此次采访活动,xx坚持超前策划,超前部署,扎实做好采访活动的工作准备和组织准备。
一、准确把握活动的中心任务。xx部准确把握凤凰卫视的采访路线以及采访重点,积极收集xx农村电商产业园以及xx被采访企业的相关资料为凤凰卫视采访活动提供素材,并电话沟通确定被采访人员名单,积极协调安排采访活动的车辆接送工作。
二、突出工作重点。高度重视本次活动的前期工作,加大对采访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强在xx发布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采访活动的关注度。
三、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成时限和完成效果。要注重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各项准备工作落到实处。
边缘采访在上海 篇6
考虑到以下采访对象并非本次会晤的中心人物,采访内容也有游离中心议题之嫌,而且有一定的随机性,故将此次采访冠名以"边缘采访"。
老欧:名牌与老牌记者
6月14日上午,记者间传递着这样一条消息: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接见了"上海五国"元首第六次会晤的新闻代表团,其中有一位75岁的来自《俄罗斯报》的政治评论员奥夫钦尼科夫,他是参加此次采访的400多名记者中年纪最长的。50年代他就曾作为《真理报》的记者在中国工作。
因未曾谋面,也没见过他的照片,加之记者繁多、活动场地不固定、日程安排紧凑,别提采访他,就是和他认识一下,也都一直没有机会。眼看到了6月15日的下午,各项活动已基本结束,再过屈指可数的几个小时我就要离开上海了。我在新闻中心转悠了很久,侥幸地想也许能在那里遇见他。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我向一位和新闻中心志愿者用俄语交谈的外国记者走去。他马上告诉我:"他刚刚和我告了别,大概就在几分钟之前。"我真是后悔莫及。他看我很着急的样子,就询问缘由。我把采访意图告诉他,他微微一笑,略带得意地说:"我昨天刚好采访过他。"我没等他说完下面的话,就直接了当地对他说:"那我就采访您吧!请您谈谈您所了解的奥夫钦尼科夫。"他耸了耸肩,不置可否。不容他拒绝,我已经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奥夫钦尼科夫生于1926年,卫国战争期间应征入伍,战后在一所专业学校继续读书。毕业后主动申请学习中文并被批准。1947年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1953年他首次作为《真理报》的记者被派往中国工作,直到1959年。此后,他还曾多次来华工作。在累计的30年间,他与中国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见过面,并曾有幸采访过他们中间的一些人。
介绍到这里,那位外国记者起身走开了,只留下了一句:"请稍等。"我心凉了半截,莫非他改变主意了。正当我心灰意冷时,他手中拿着一个采访机回来了,说:"我一边听一边讲给您听。"那是他采访奥夫钦尼科夫的录音。我兴奋得差点儿叫出声来,但仍故作镇静地表示了一番感谢。
奥夫钦尼科夫虽年事已高,但声音洪亮、语流很快,说到年轻时熟悉的人和事,他甚至激动得声音有些微微发颤。他说:"我目睹了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也目睹了中苏友谊的产生和发展。"当时,有很多苏联专家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来到中国,尽情发挥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自由,受到中国人民的很高评价。与此同时,有很多中国人去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与苏联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人在回到中国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长期在中国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通。他以记者独特的视角,如数家珍般地评点着中国所走过的成功而曲折的道路。他指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还有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使中国丧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也曾使中苏关系一度破裂。"
谈到对领导人的印象时他说:"毛泽东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伟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他功不可没。我至今还记得他接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记者时的情景。当他走进我们等候的大厅时便问:哪位是《真理报》的记者?我赶忙说:是我。毛主席说:感谢您,您的工作很出色。确实,那时我工作很努力:第一辆拖拉机生产出来,我写了报道;第一辆汽车下线,我也写了报道;中苏共同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我又写了报道。当时,我同许多苏联专家和中国朋友一起工作生活。"
说到周恩来,他深情地说:"周恩来是位最有才华和谦逊的领导人之一,文革中他保护了很多好人免受红卫兵的迫害。他参与了中国政策方针的制定,努力倡导并具体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不无自豪地介绍说,他的中文名字叫"欧福钦",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他起的,此后在中国工作的岁月里他一直沿用着它,中国同行亲切地称他"老欧"。
我认真地记录着,还不时凑过头去听一听,后来那位外国记者索性把采访机递给我说:"您听得懂他(奥夫钦尼科夫)在说什么吗?"我搞不懂他的意图,但却认真地听了起来。他很快按了停止键并等待着我的回答。我说:"好像是在说猫的颜色,可能是讲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到了老鼠就是好猫。"他说:"没错,那您就自己接着听吧。"
说到邓小平就不能不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奥夫钦尼科夫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把这一切总结为四条成功的经验:首先,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第二,将改革从城市扩展到乡村;第三,有成效地吸引外资;第四,建立沿海经济特区。虽然,这四条经验不一定准确全面,但作为记者和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老朋友,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祝福着中国。
采访录音听完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这时我才想起为我提供了如此丰富的采访素材的那位外国记者。原来,他名叫纳兹里耶夫·达夫拉塔林,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一的塔吉克斯坦,胸前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塔外交部新闻司"。
基里洛夫:博士出身的记者
6月14日中午,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采访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抵达上海的记者总共有50多人,其中多数是俄罗斯的记者。安检是非常严格的,地点设在新闻中心的入口处。安检后工作人员要在记者证的背面贴个标志,通过安检的记者要直接上去机场的专用车,否则安检无效。一名记者安检后看时间还早,便提出回新闻中心方便一下,没想到回来又重新被检查一遍。
到机场后,记者们被引导着进入一个专用房间,不能出去。临去机场停机坪的时候,有人通知我们说:根据刚刚收到的通知,普京总统在机场不发表任何讲话,记者只能远距离拍摄。
在停机坪上,我们被安排在共有四层的台阶上,不得任意走动。普京的专机停在距我们50米之遥的地方。远远看着普京总统和夫人熟悉的身影从铺着红地毯的舷梯上稳步走下来,我们这些记者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儿了。
普京总统与前来迎候他的人握手问候之后,仿佛想起了细雨霏霏之中已等候多时的记者们,向我们挥了挥手以示致意,便登上了他那辆深蓝色的专车。记者们虽有些失望,但无奈之中也只好为他的专车多拍几张照了。
值得安慰的是,在候机室里等候专机的间隙,我采访到了俄通社─塔斯社驻北京记者站的负责人、历史学博士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基里洛夫先生。也许,您对他并不陌生,中国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而且还非常幸运地多次被允许提问。就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开始之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朱邦造还跟他打招呼说:“好久不见了,好像有一段时间了。”
在采访中我得知,此次赴上海采访的俄罗斯记者多达50余人,他们分别来自俄通社─塔斯社、文传电讯社、新闻社、“国家”新闻通讯社、《消息报》社、《独立报》社、《共青团真理报》社、俄罗斯广播电台、国家电视台、“独立”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可以说这是一支非常庞大的采访队伍,足以说明俄媒体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及元首会晤的重视程度。用基里洛夫先生的话说,这件事对与会六国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六国的安全、政治、外交,乃至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它是在冷战后欧亚大陆上诞生的新型的国际多边合作组织。采访中他重申了此次会晤前普京总统在莫斯科接受中国记者联合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上海五国’机制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发展相互关系创造了良好气氛,为扩大五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基里洛夫先生进而表示,初始阶段的“上海五国”机制旨在促进边境稳定,加强各国在边境地区的相互信任。经过五年的发展,“上海五国”已经开创了国家不分大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成功模式,倡导了新型的国家关系和安全观。更可喜的是,刚刚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将对未来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的交谈时常被他手机急促的铃声打断,这使本来就很短暂的采访时间显得更加珍贵了。基里洛夫先生曾经在莫斯科大学东方学院学习汉语,在来中国之前曾在新加坡进修了一年中文,到中国后在人民大学继续进修。1989年~1993年他被塔斯社首次派到中国任常驻记者,目前已经是第二任了,累计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八年时间,目前他已是俄通社─塔斯社驻北京记者站负责人。他说:“我对中国了解了,就逐渐地有了感情,它是我熟知的第二个国家。”
他的孩子经常来中国探亲,也学了不少汉语。说到这里,他压低了声音对我说:“我的小女儿甚至会用中文吵架了。”这也可以理解,“急中生智”嘛。
提到《世界知识》,他说他经常阅读,并诚恳地称赞说:“你们的文章很好,你们的作者也都是高手。”
室内的记者陆续朝大门走去,看来普京的专机就要到了。
我的“南水北调中线行”采访活动 篇7
在2010年河南省新闻媒体座谈会上,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提出了新闻宣传有“四难”, 即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和新闻创新难, 并要求各级新闻媒体努力破解新闻宣传“四难”。2010年10月27日至12月4日, 南阳日报社与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合发起了“南水北调中线行”采风活动, 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南阳电视台、南阳晚报社、南阳网等媒体积极参与, 组成了15人的采风团队。活动从丹江源头陕西省商洛市出发, 沿途经过了3个省、2个直辖市、2座省会城市、10个地级市, 最后到达北京, 行程6000多公里。如何破解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宣传“四难”?“南水北调中线行”在破解“正面报道难、新闻创新难”方面, 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围绕正面宣传选题, 周密筹划采风活动
南阳, 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 也是工程渠首所在地。围绕南水北调, 宣传南水北调, 服务南水北调, 是南阳新闻战线的一件大事、要事, 也是必须创造性完成好的“规定动作”。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破解新闻宣传“四难”, 南阳日报社党委结合南阳市委宣传部的总体安排部署, 于2010年9月提出了“围绕中心工作, 举办重大活动, 实施开门办报, 营造良好氛围”的宣传报道工作思路, 决定围绕南水北调这一重大主题, 与职能部门——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联手开展“南水北调中线行”采风活动。南阳日报社先期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沿线14家地市媒体发函, 并与渠尾北京的北京日报、南水北调报社等开展深度合作。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 “南水北调中线行”于2010年10月27日启动, 采访团踏上了千里采风的征程。
注重精心策划, 在增强执行力中破解“新闻创新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南阳日报社抽调精兵强将成立采风活动报道组。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关玉国多次召集大家, 对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宣传报道进行精心策划, 确立了“立意为基、创新为先、策划为链、情感为魂、新闻为要、厚重为王、文采为饰、实用为鉴、居高为雄、联谊为机”的总体报道和活动原则, 努力通过精心策划实践“新闻创新”。
立意为基, 即采风活动的目的是借南水北调中线行为契机, 采取内宣与外宣相结合的方式, 推介渠首, 宣传南阳, 增强南阳在沿线及国内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采风团一切的报道与活动, 牢牢围绕这个圆心展开。
创新为先, 即一切采风活动, 从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素材采撷、采访后的写作到编辑部的后续处理诸环节, 都力求创新在先, 扎根出新, 让同行和读者都有眼前一亮之感。
策划为链, 即根据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不同阶段, 精心打造新闻报道链条, 使报道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形式上的差异性, 逻辑上的严密性, 内容上的承接性, 体裁上的多样性。
情感为魂, 即做到饱含感情选题、饱含感情采访、饱含感情写作。力求笔锋常带一千万南阳人民“一曲清渠送京津”的“移民情、渠首情、大局情、奉献情、环保情”。
新闻为要, 即突出中线行的新闻性, 力求向读者提供活蹦乱跳的新闻“活鱼”。
厚重为王, 即力求通过报道发掘、展示南阳及干渠沿线厚重的人文与历史, 力求写出沉甸甸的新闻作品。
文采为饰, 即尽可能采取散文化的手法, 生动活泼, 娓娓道来, 让读者品尝到新闻与文学嫁接的宣传报道大餐。
实用为鉴, 即做实用、有用, 对南阳经济发展、城市管理诸方面有借鉴、启发意义的新闻。
居高为雄, 即对于节点性的重点报道, 要站得高一些, 跳出南阳, 跳出干渠, 跳出旧框框、小圈圈来布局谋篇, 从而使报道因有气势而增强感染力。但要注意做到“顶天立地”, 即既要站得高, 还要立得实, 把南阳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避免大对大、高对高、虚对虚、空对空。
联谊为机, 即践行开放办报、开放办台的理念, 使采风活动成为干线地市了解南阳的载体, 成为南阳媒体与外地媒体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
在上述报道原则的指导下, 沿着1277公里的中线工程干渠, 采风团一路北上, 沿途经过了陕西的商洛, 河南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 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 天津市, 最后到达北京, 行程6000多公里, 相当于一个万里长征。
针对采风活动线长、点多等特点, 采风团注重将总体策划、现场策划、临机策划、前瞻策划相结合, 注重增强宣传报道的创新力和执行力, 从而使整个采风活动在较为恰当的时间内, 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表现方式呈现在沿线读者的面前。
采风中, 我们将“南阳、郑州、安阳、北京”确定为4个报道节点城市, 予以重点策划。在上述4个城市, 采访的节奏一步分作几步走, 努力将新闻做大、做强、做精、做深、做新、做活。比如, 在渠首南阳, 3500字左右的深度报道采风团就策划了7篇, 这些报道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丹江口库区水碧天蓝的良好生态, 展示了南阳人民一渠清水送京津的调水情, 展示了近20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情, 展示了移民干部任劳任怨爱岗敬业的精神, 难能可贵的渠首精神, 以及渠首丰厚的楚汉人文底蕴等。而在沿线其他城市, 则视其实际, 做到三步并作两步走, 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动态。如此, 尽可能使报道加快节奏, 重点突出, 特色鲜明。
破解宣传“四难”, 让媒体在“三贴近”中一举多得
此次采风活动, 使得南阳几大媒体在践行破解宣传“四难”中, 实现了报道的“三贴近”, 既有力地配合了南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营造了服务南水北调的浓厚舆论氛围, 起到了很好的内宣与外宣效果, 又增强了媒体在受众中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 可谓一举多得。
采风活动让编辑记者的工作作风更加务实深入——在陕西商洛, 采风团探源丹江源头;在淅川, 踏访陶岔渠首;在南阳市城区, 现场察看膨胀土试验段;在方城, 感受千年调水梦即将成真的喜悦;在平顶山, 见识调水巨无霸——沙河渡槽的风采;在郑州, 见证穿黄工程的奇迹;在焦作, 学习借南水北调穿城而过打造新城区的经验;在安阳, 目睹已建成干渠的魅力;在保定, 目送一渠冀水先期入京;在北京, 采访国家南水北调办领导和南阳籍名人, 增强了报道的高端性、权威性, 并将一壶丹江水注入中线工程终点——颐和园团城湖。
采风活动展示了媒体人的良好形象——在39天的采风历程中, 采风团9名党员, 组成临时党小组, 经常在一起座谈交流。全体成员每天都是在赶路、采访、写作、传稿中度过, 大家基本上每天晚上12点前都没休息过, 熬夜至凌晨两三点也是家常便饭, 大家都无怨无悔, 忙并快乐着, 展示出南阳新闻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创新的形象与素质。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兼学术部原主任, 中国新闻奖设立倡导者阮观荣说, 这39天, 是采风团艰苦奋斗的39天, 是采风团抓取新闻的39天, 也是采风团记载历史的39天。他还特意为采风团题词:为事而作, 为时而歌。
采风活动让媒体精品连连——活动开展以来, 《南阳日报》共刊发各类新闻稿件73篇, 新闻图片百余幅, 并刊发图片专版两个;《南阳晚报》共刊发各类新闻稿件30篇;南阳网刊发稿件70余篇, 图片百余幅;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共播发各类新闻稿件51篇, 现场连线35条;南阳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共播出新闻稿件40余篇, 宛都播报栏目播出37篇, 做到了报纸上期期有文字、电视上天天有图像、广播上天天有声音。
采风活动让南阳与调水声名远播——在南阳市内, 报道激励了干部群众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干劲和热情, 在短短的50多天内, 南阳市就完成了永久性征迁用地的移交, 创造了令省领导褒扬的干线征迁“南阳速度”。
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的印象管理 篇8
1 印象和印象管理
印象(impression)是指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人际印象的形成,是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1]。
在人际印象的形成过程中,认知客体并不是被动的,而倾向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认知主体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这就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又叫做“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2]。
2 新闻采访活动中进行印象管理的必要性
如果说印象管理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那么印象管理对于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记者,则更为重要。在传播学看来,新闻采访不仅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交往,还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在这种传播活动中,一方面,作为大众传播机构从业人员的记者,处于受传者的位置,其采访对象是信息的传播者;另一方面,记者又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控制这一传播的全过程。记者是这项活动的主导者,又是活动中的受传者,这便是这种人际传播的特殊性所在[3]。因此,在这项活动中,印象管理所起的作用不仅和其他人际交往相似,还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2.1 影响信息传播者的信息传播量
在新闻采访中,信息传播者指的就是受访者。记者被称为“受传者”,显示出了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所处的被动地位。采访的目的,在于从受访者那里获取记者想要的信息。
在这样的被动处境中,记者能不能运用印象管理,给受访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对于采访来说是很重要的。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心里给记者的表现打分,这用心理学来解释,是体现出印象形成的评估性特质。在人际印象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年龄、职业等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随着进一步的接触,人们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对方的个性心理特征作出评判,也就是这个人让人喜欢还是让人讨厌。这种评估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方面,评估会影响对于这一对象的其他判断。因此,在新闻采访这个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记者通过印象管理展现出自己优秀的社会属性品质和智慧属性品质,将有助于采访对象在对记者的综合评估中给出高分,进而影响他们是否接受采访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敞开自己的心扉的判断。记者给受访者留下的印象,不仅是记者赢得信任的前提和基础,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影响受访者的信息传播量。
2.2 影响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表现
新闻采访既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记者在采防中如何调试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求获得最佳采访效果的问题。
自我实现预言(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人们能使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4]。这就是人际之间印象形成的最终结果。记者通过印象管理,给受访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这个好的印象将促使记者本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发生良性的变化,以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从而更有利于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象管理对于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表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新闻采访中记者印象管理的基本策略
正如《新闻报道与写作》([美]梅尔文·门彻(Melvin mencher)著,展江主译)中告诫记者的那样:“消息来源会接受他们认为值得信赖与胜任工作的采访者的采访,他们从记者的外表、行为和提问中寻找相关的线索。”在研究心理学中印象管理策略和考察记者采访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几种新闻采访中记者印象管理的策略,希望给新闻采访中的记者印象管理提供参考。
3.1 重视给受访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记者留给受访者的第一印象,能够左右受访者是否决定接受采访,是否全力配合采访。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第一印象在人的心理上具有强烈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5]。人们在初次结识一个人的时候,投入了比较充分的注意,形成的印象更鲜明、深刻,而对后来获得的信息注意不充分,忽视了它们的重要性。并且,人们容易习惯于按照第一印象所造成的倾向去解释后来获得的信息。因此,人们对一个人形成总体评价时,他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第一印象的形成,由两个部分组成: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从人的自然特征的角度,笔者侧重分析记者新闻采访时的仪表;从人的社会特征的角度,笔者着重分析记者的行为与社会角色的期待。
3.1.1 采访时仪表应得体
“轻松,随意的衣着可能告诉消息来源,你——年轻记者——没有把他当回事[6]。”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应该重视自己的仪表是否适宜。适宜并不是要追求高档、时尚,而更多的是强调得体、大方,强调同采访的场合和受访者的服饰习惯相吻合。
3.1.2 采访时的行为符合新闻角色期待
如今,新闻记者被称为“消息灵通人士”“社会活动家”“时代晴雨表”等,反映了社会大众对新闻记者的角色期待很高。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秉持新闻职业道德等,是社会对记者这一角色预先期望的行为模式。作为一名面对受访者的记者,言谈举止是否符合或者接近理想中的记者角色,对于受访者生成对记者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记者在某种程度上“去个性化”,在行为上表现出自觉控制或掩饰个性,服从社会对记者角色的要求。
3.2 选择适当的非语言符号,让被访者感觉自己很重要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它的具体种类很多,有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辅助语言(与语言相伴随的音调、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人体距离等[7]。非语言符号在直接的人际交往中,传递信息的功能十分显著。据心理学家分析,直接交往中有60%以上的信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不仅通过非语言符号从受访者处获取信息,而且记者自身也能以非语言符号为载体向受访者传递信息,而传递的信息对于受访者对记者进行印象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正确地使用非语言符号,不仅能让受访者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让对方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是受到尊敬和接纳的,自己的价值受到了肯定。这一点对于双方的交往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是相互的,人们最容易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最容易接纳那些也接纳自己的人[8]。”
在记者与受访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记者注视对方会让对方觉得记者对他们有兴趣,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们身上;面带微笑地进行采访,将舒缓受访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坐在正对受访者90度角的地方,不会产生由于距离太远造成的对立感,也不会有太近的局促;身体向前倾,体现出记者对受访者传达的信息很感兴趣,而把头倾向一边则表明记者鼓励受访者继续说下去;与受访者说话速度相搭配也很有效,这种方式利于建立起受访者对记者的信赖感。
印象管理,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要看使用者想达到什么目的。新闻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为了在采访中建立起一种记者和受访者的良性互动,记者应该善于进行印象管理。而良好的印象管理,实际上就是要求记者在受访对象面前最恰当地表现自己。
摘要:本文就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问题结合新闻采访活动进行考量,从印象管理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有必要强化印象管理的意识;同时,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印象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我实现诺言,第一印象,角色期待,非语言符号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张允若.非语言符号和新闻采访[J].新闻与成才,1993(5).
[4]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永芳.社会心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梅尔文·门彻(Mclvin mencher).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主译.华夏出版社,2003.
[7]张允若.非语言符号和新闻采访[J].新闻与成才,1993(5).
采访活动 篇9
关键词:刻板印象,新闻采访,消极影响,调节方法
随着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逐渐突显,它在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使命也随之加重。在媒体信息量庞大的今天,刻板印象造成的影响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对新闻采访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作者就记者应该如何控制刻板印象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刻板印象对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新闻媒介把“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思议”的实际世界投射给受众,为受众提供一个可感可知的虚拟世界。美籍华人传播学者居延安曾经说过:“我们看不到世界的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我们自以为同实际的现实环境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同虚拟化的媒介环境打交道。也就是说,大众新闻媒介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隔离帷幕,即媒介环境。新闻工作者如果在这个虚化的媒介环境中,不注意全面地报道事实、谨慎地选择报道语言,受众就会受媒介环境影响,甚至被灌输一些错误的刻板印象。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刻板印象不仅是影响自身认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给传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经研究表明,除去个人的亲身经历、实践经验等习惯之外,刻板印象形成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体是整个社会发展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担负着引导舆论,还担负着推动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使命。所以,刻板印象造成的偏见尤其要引起新闻工作者的警惕。
二、新闻采访活动中刻板印象出现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对新闻现场的观察,对新闻事实的记录,对采访对象的采访等活动,其实质都是一种认知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既存在客观原因,也存在主观原因,在客观方面有认知的条件,如时间、距离、角度与技术、社会普遍认识水平等,在主观方面有记者本身的认知习惯,如认知中分析的不当、归类方法的不正确、推论根据的偏差等,出现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同时,记者的职业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刻板印象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者经过处理的信息具有庞大复杂的特点,这就要求记者本身具有全面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和机动灵活的图式,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具备完善的认知图式之后再开展工作基本是不现实的。二是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以及截稿时间的固定性,都要求记者在固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上述信息的处理任务。三是“能发的稿件”的固定模式也是记者刻板印象的来源。记者希望自己所采写的新闻报道能够发表,所以根据自身经验对于什么样的稿件能够通过把关非常敏感,会对相似的事件作出模式化、类型化的判断和处理。
三、新闻采访活动中克服刻板印象的调节方法
(一)记者自身调节方法
记者的刻板印象有时甚至直接介入采访现场,运用直接接触和自我检控等方式,克服记者认知中的刻板印象,最终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真实性。第一,是记者增加与新闻事实的全面接触,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支持。第二,要保持并培养对事物特异个性的高度敏感。第三,要有意识地监控刻板印象的运用。第四,要打破刻板印象的惯性链条,用理性把控情感等相关因素。第五,要激活认知过程中图式的顺应模式,再完美的猜测终究都要服从于事实。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要克服刻板印象,一是记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主观判断。二是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记者在面对复杂变动的环境情况下,要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情绪状态。三是要克服采访中的刻板印象,确保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在新闻采访的实际工作中,记者应不为个人的感情所左右,不因见多识广而自以为是,要秉持自身实事求是的作风,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看问题,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广泛学习,善于积累,深入采访,不断地超越自我。
(二)调节新闻采访活动中对采访对象与受众刻板印象的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采访活动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互相感应的心理过程。就一般而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感应是积极的、双向的,即记者需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新闻线索和事实真相。同时,采访对象也需要向记者反映情况、倾诉困惑和宣扬主张。在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表现出的各种有意、无意或者是被动的消极行为,被记者感觉、认知。记者如何控制来自采访对象的消极感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迅速作出积极反应,用积极的情绪回应对方,消除采访对象的消极感应,这是保证采访活动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前提。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接收信息的终端,终端接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率。因此,帮助受众走出刻板印象也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更大,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避免刻板印象的不利影响。使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有效,真正实现充当人民群众舆论喉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红梅.传播对社会群体的意义和作用[J].当代传播,2008(03):15-17.
[2]杜秀芳.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6):105-108.
采访活动 篇10
(一)PDA模式。
读者决策采购,是近年来在国外新兴的资源建设模式。PDA模式可用于纸质书或者电子书的采购,但更多地被用于电子书,两者流通过程一致。其基本流程是:图书馆选择合适的出版商,并向OPAC系统中导入出版商提供的MARC目录给读者选择,再将读者的实际浏览与阅读情况量化,达到预设的标准和参数后,即触发对文献资料的购买指令。
(二)读者荐购。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都在寻求提升图书利用率的途径,其中读者荐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模式。其基本流程如下:在高校图书馆网站上建立荐购专区,让师生直接通过网络传达阅读需求,再由专门的负责人汇总、筛选,最后进行定期采购让图书上架。
(三)“你选书,我买单”。
近年来,“你选书,我买单”备受关注,成为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读书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时期开展的重点活动。据调查,自2013年以来,全国开展此活动的图书馆高达107家。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推出了名为“彩云服务”的“你选书,我买单”项目,让原先仅20%的图书流通率飞涨,一时间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国内图书馆界对此多次开展研讨会,这一新模式还引起了美国学者的浓厚兴趣。
二、“你选书,我买单”模式的优势分析
“你选书,我买单”模式的优越性。1.对比读者荐购的优越性。从选购主体看,读者在选购过程中的自由度更高,但面对荐购,读者往往会更加谨慎和客观;而“你选书,我买单”中,读者自主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虽然事先基于馆藏要求的考量进行了一些限定,但是读者还是可以从自己的当前的需求出发进行选购,过程中比较轻松随意。从选购过程看,反映周期短,更加快捷。从实施效果看,读者的参与体验更好。“你选书,我买单”给予了读者直接参与采购工作的权利,模式便捷,反映周期很短,大大优化了读者的参与体验。2.对比PDA模式的优越性。在适用性上,“你选书,我买单”更适合我国的阅读环境。“你选书,我买单”基本上以传统的印刷书籍为主,我国的电子出版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相比之下传统的图书出版业较为成熟。在对馆藏建设的影响上,“你选书,我买单”更能保持馆藏体系的完整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PDA的集成度高、用户体验优,但是对馆藏体系影响较大;读者荐购几乎不会破坏馆藏要求,却没有真正地让读者参与到采访工作中;而“你选书,我买单”基本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本文认为“你选书,我买单”的图书采访模式更能满足公众读者的需求,在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你选书,我买单”模式的局限性
尽管“你选书,我买单”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模式,但它仍然不是完美的图书采访模式,此类图书采访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被消除。
(一)书商提供的资源有限。在“你选书,我买单”模式中,书商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书商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需求能否被满足。
(二)部分读者选购时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读者在选购时,几乎是不受图书馆人员的影响的,所以图书馆不能保证每一位参与决策的读者都能科学、负责地选购书籍。这要求图书馆在活动过程中加入详细的甄别程序,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三)经费比例不合理。
“你选书,我买单”大多是结合世界读书日、图书馆读书月、服务宣传周等特殊节日才举办的,经费占比往往较少,仅能满足一小部分读者的迫切需求,使得传播的广度受限。此外,如何把握活动经费的配置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你选书,我买单”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整合统一多方资源。
图书馆的合作对象不应局限于当地的大型书商或出版社,还可以放眼于当下发展势头迅猛的各家电商,如当当、京东、亚马逊等等。这些电商往往能够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丰富的资源,对“你选书,我买单”活动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另外,电子书籍越来越成为阅读的主流,读者对电子书与纸质书的阅读差异减小。
(二)细化采购标准。
科学而又明确的采购标准,让读者在选购书籍之前充分平衡采购要求和自身需求,可以避免读者选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购入图书不符合馆藏要求或难以流通的现象。采购标准应该尽量细化,主要包括出版商、文献价格、副本量、出版日期、学科范围等。
(三)合理配置经费。
“你选书,我买单”模式给予了读者直接参与馆藏建设的机会,图书馆需要拨出一部分经费来支持活动的运行。大多数图书馆为了保持馆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配置了较少比例的经费。具体的经费配比要结合图书馆自身的定位和特点来决定,经费的大部分用于基础建设和特色建设,读者决策相关的投入比例应较少。
(四)跟进流程,随时调控。
在读者自行选购的过程中,图书馆也要跟踪选购的情况,经过汇总、分析得出哪些类别的书籍较受欢迎,哪些类别的书籍无人问津,从而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考虑到要维护馆藏,应尽量使采购状况符合馆藏结构的要求。此外,在读者反响热烈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增加经费,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冰,李晓秋.内蒙古图书馆“彩云服务”探究[J].图书馆论坛,2016(3):65-69.
[2]彭凤,黄力军.我国读者荐购与读者决策采购之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9):32-34,38
[3]刘春梅.美国4所高校图书馆PDA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0):38-44.
[4]薛妍.图书馆服务的互动模式研究——“你选书,我买单”[J].图书馆研究,2015(6):31-34.
老来采访很快乐 篇11
我能写些什么呢?闭门造车可不行,那就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吧。于是,我开始采访身边的离退休老干部、企业家、个体户、工人、农民、教师、工程师、医生、作家、下岗工人、挑夫、环卫工人、拾荒者、慈善家……将他们的聪明智慧、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精湛技艺、慈善爱心、敬业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优良品质,通过我的笔尖,向人们展现出来。
离休前,我当过县委常务副书记,当过地委农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大小是个官儿,但是自从爱上了采访,我就忘记我曾当过官了,我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在采访中学习。好在我生在农村,参加工作以后,长期在农村基层做群众工作,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加上我为人随和,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有一套做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因此,采访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每次启程采访,我的心情极为高兴,总是抱着去学习、去交朋友的思想进行采访。我对被采访人在思想上十分热爱,怀着深厚的感情去采访他们,对主人公极为尊重,放得下自己的架子,把采访的全部过程当作学习的全部过程。每次我与被采访人一见面,总是说:“我是来向你学习的。”而且,在采访的过程中,表现出热情、积极、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态度,尊重对方,认认真真地听,老老实实地记,绝不耍官腔官调,大大咧咧,也绝不轻视被采访人的任何言论和行为。即便是采访环卫工人和拾破烂的人,也同样地尊重,不嫌他们脏,耐心地听取他们的讲述。这样,在采访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当被采访者讲完以后,我会适时加以鼓励,或对他的事迹进行高度赞扬。采访《老英雄与小保姆的爱情故事》时,夫妻二人把两人相爱到结合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向我一一道来,既然主人把真诚的心交给了我,我也要把诚心交给主人。采访中,三人相谈甚欢,你一言,我一语,很是热闹,谈到十分投机的地方,三人都捧腹大笑。在主人公歇息片刻时,我就翻阅笔记,哪些事尚未讲清楚,哪些地方有疑问,我一一列出,再进行提问,尽量弄清事情真相和来龙去脉。回到家中整理笔记时,若发现还缺某些材料,就再去找当事人进行补充。写出初稿后,我会送给被采访人过目,敬请赐教,听取当事人的意见,核准事实后,再将稿子进行补充删改、加工润色。
对于我来说,采访是一件快乐的事。采访老朋友,增进了友谊;采访陌生人,结交了新朋友;凡是接受我采访的人,都成了我的好朋友。这样,我的朋友越来越多,遍及孝感城乡,我的晚年生活在这种浓浓的友情之中。在采访中,碰到许多专业人才,他们的知识,是我过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通过采访使我学到许多新知识。我的采访以正面宣传为主,以歌颂、弘扬人们的美好品德为主,这让我自己也从中受到教育,净化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采访是件快乐的事,是我晚年生活的乐趣,这让我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采访活动 篇12
8月11日, 采访组在天祝县采拍了华藏寺镇韭菜沟生态养殖示范园和野雉沟生态养殖示范园、抓喜秀龙乡人工种草、退牧还草围栏工程及抓喜秀龙乡南泥沟村三智养殖场、才让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报道近年来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开展人工草地建设和实施生态移民及转移就业对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河西走廊之行途经武威、金昌、张掖、酒泉4市所属天祝、民勤、永昌、民乐、肃南、敦煌、阿克塞、肃北等8个县 (市、区) , 行程3 000多公里。围绕草原生态功能、草原保护建设、草原畜牧业生产、人工草地建设及草原文化等, 采访了大量的农牧民和草原工作者及部门领导。
8月13日, 在永昌县水源镇杨柳青饲草料公司、六坝乡玉宝村甘肃民生牧草饲料有限公司、永昌润鸿草业公司、星海养殖合作社、东寨镇永昌露源草业公司、绿都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佰川草业种植基地拍摄采访, 主要报道了高产优质苜蓿种植基地建设情况及苜蓿草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和现代化产业链经营模式。
8月12日, 在民勤县大滩老虎口、青土湖等地采访拍摄了草原沙漠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充分展现了草原在阻挡沙漠前移、维护生态平衡的先锋作用。显示了落实国家草原补奖政策和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对沙化草原治理的成效, 以及地方治沙防沙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8月14日, 在民乐县华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洪水镇乐民村苜蓿种植基地和刘信村苜蓿种植基地采访了牧草种植大户, 现场采访报道了规模化、机械化人工草地建设, 以及草畜结合一体化生产情况。
8月15至16日, 采访组在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实地调查了禁牧区草原植被恢复情况和康乐乡马场滩草畜平衡区草原生态保护情况, 同时走访牧民群众, 了解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落实后牧民对基层保护的认识、生活改善及转产就业情况。在大河乡皂矾沟、西台子采访草原禁牧区及草畜平衡区植被恢复情况, 重点反映草原在裕固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中的作用, 展现了草原资源对三大内陆河的水源涵养功能。
8月17日至18日, 在敦煌市采拍莫高窟周边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落实草原奖补政策对保护莫高窟及月牙泉、玉门关、河仓城、汉长城、阳关等人文和自然景观的重要生态作用。
【采访活动】推荐阅读:
党员采访活动个人心得08-08
校园安全采访活动策划书05-24
社团活动月活动对火花轮滑社的采访09-11
“认识自我”活动七:评赏佳作,预约演讲(采访成果展)教学教案-精选文档06-16
力建学院“校园犯罪调查与预防”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地铁站展开采访与调查活动10-02
采访提纲采访计划09-15
新媒体时代采访方式及采访思维变化论文10-22
采访行为10-14
采访对象05-16
采访素质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