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语言

2024-05-26

采访语言(精选10篇)

采访语言 篇1

最近,连续听了几位老师所上的课题研究课,发现他们都把“采访”作为了激活学生身心、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有效手段。我觉得,这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言语者的思想情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二者统一在“采访”过程中,就能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案例一:《狐假虎威》教学片段

1.老虎松开了爪子,狐狸逃走了吗?它是怎么做的?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指名朗读,指导读出狐狸的得意、狡猾。

2.那我们也跟着狐狸去看看,好吗?学习课文第6~8自然段。

(1)轻声朗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狐狸神情、动作的词,用“——”画出描写老虎神情、动作的词。

(2)交流,并理解这些词语。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3.这些神情、动作你们能够通过表演表达出来吗?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练习表演。

(2)指多名学生到前面表演。(结合相关词句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

(3)再指多名学生到前面进行表演。

4.采访参加表演的学生:

(1)小狐狸,你为什么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的?(我摇头摆尾、神气活现都是装的,是想让老虎觉得我真的是老天爷派来的,那它就不敢吃我了。)看到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呢?(我想:嘿嘿,我的计策成功了!)

(2)大老虎,你东张西望,看什么呢?(我在看其他动物怕不怕狐狸,如果怕,那狐狸就是老天爷派来的;如果不怕,我就吃了它。)看到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呢?(这狐狸还真是老天爷派来的,要不然,百兽怎么都被吓跑了呢?)

5.顺势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说说文题“狐假虎威”的意思。(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都吓跑了,把老虎也吓住了。)

“表演”“采访”,学生还觉得这是在上语文课吗?他们的心理状态早被激发得活跃起来了,这成为了推动他们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强大动力。表面上看,在采访活动中,学生是在与教师对话,其实不然,他们更多的是在与文本对话:“我摇头摆尾、神气活现都是装的,是想让老虎觉得我真的是老天爷派来的,它就不敢吃我了。”没有对课文前后照应的理解,能揣摩到狐狸的心思吗?没有积极的心理状态,言语表达能这样滴水不漏吗?如果不是借助“表演”和“采访”(特别是“采访”),学生能有这些精彩的语言生成吗?

案例二:《赶海》教学片段

师: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你觉得这当中哪件事最有趣呢?

生:我觉得抓海星最有趣。

(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师:你们能把这种乐趣读出来吗?(指多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采访朗读句子的学生。)

1.采访A

师: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得这么慢呢?

生:我摸了好长时间才摸到了一只海星。

师:抓到海星了,你有怎样的心情?

生:我没想到我也能抓到海星,所以特别开心。

师:你能读出这种开心和快乐吗?

(生朗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她突出了“被我”二字。)

师:如果让你在句中加入一个词语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你觉得应该加什么词语呢?加进去读一读,好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竟然)被我抓住了!”)

2.采访B

师: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得这么慢呢?

生:我小心翼翼地摸,生怕摸到手中又让它溜掉了。

师:你也抓到海星了,是什么心情呢?

生:我摸了好久才摸到了海星,并且抓住了它,心里觉得特别高兴。

师:你能读出这份高兴吗?

(生朗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他朗读时突出了“抓住”二字。)

师:如果让你也在句中加入一个词语把你的感觉表现出来,你觉得应该加什么词语呢?加进去读一读。

(生有感情朗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终于)被我抓住了!”)

这里的“采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学生在朗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分别突出了“被我”和“抓住”时,老师不失时机追问:“如果让你在句中加入一个词语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你觉得应该加什么词语呢?”学生分别有感情地朗读了“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竟然)被我抓住了”和“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终于)被我抓住了”。这精彩的生成是对话双方在相互作用中不断亲近对方,在思维碰撞中激发灵感的结果。具体说,就是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直觉地、敏锐地感悟到学生朗读中隐藏的精神内容,从而进行了“发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直觉地、灵动地生成了充分表达语意和情感的新语言,不仅拓展、丰富了自身的语感结构,也使自身的精神生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案例三:《“蚁国英雄”》教学片段

1.蚂蚁还有哪些英雄壮举感动了你?继续读句子,谈感受。

(1)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问:你读懂了什么?

(2)为什么蚁团却不见缩小?相机出示句子:

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朗读后追问:“肝胆俱裂”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外层蚂蚁的岗位是什么?

(3)采访:

师:外层的蚂蚁们,看着同伴们有的被烧伤了,有的被烧焦了,有的爆裂了,甚至化为了灰烬,它们不害怕吗?为什么就不松手呢?

生:它们要保护自己的同胞和亲人,保护蚂蚁家族。

生:它们宁可死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如果松手了,其他的蚂蚁也松手了,那么所有的蚂蚁就会葬身于火海,蚂蚁家族就将遭受灭顶之灾,所以它们是决不会放弃的,为了大家,为了家族,这是值得的。

2.小结:好一群“至死不渝的蚂蚁”,难怪作者称它们是“蚁国英雄”!

学生读懂了“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段文字了吗?读完了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这些都潜藏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一般是无从了解的。“采访”活动却很好地将学生由言到意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变成了可以观察、监控和指导的过程;同时,又很好地培养学生由意到言的表达能力。这样的对话,因为关注了学生表达的动机、态度等,所以成为了学生言语生成的主导力量;又因为触动了学生的情思,所以学生产生了一种“不吐不快”的言说欲望,语言表达更加真诚、流畅。

采访语言 篇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吴建华老师的“才”与“情”、“光”与“热”

清代人张潮说,“才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情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对于任何一个深受学生热爱和尊敬并在学生的人生路上留下深刻 印记的老师,必定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魅力何来?无外乎“才”“情”二字。旅游学院的吴建华,正是有如此“才情”,如此“光热”的魅力老师。

才:扎实的功底

无论是学生,还是同事朋友都能从吴老师的讲课谈吐等举手投足中被其“才”折服。吴老师说这种“才华”或“才气”是奠基在她读书年代扎实的功底上的。

“要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思考!”听过老师课的学生总能感受到吴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离不开读书。不仅要读书,还要学会读书,读书不能泛泛而读,可以集中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不断扩枝散叶,厚积薄发,久而久之即使谈不上专业,但你熟悉了,说话做事都会变得有底气。”通过对吴老师的采访,我们得知吴老师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专业都是历史。吴老师以自己读书年代的经验建议“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同学,广泛涉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包罗万象,对拓展思维,扩大个人视野更重要。”“对待学术,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有胆识、毅力、严谨的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吴老师曾为写一本专著――《雷州文化》而走遍了雷州半岛,为此总共花了七八年,老师说“在出发前要有充足的资料准备,然后以小学生的姿态,带着问题去调研。如此以来不懂的,错误的,空白的,就能得到由针对性的弥补。”

谈及当下大学生教育问题,吴老师有些激动:“都说广商的毕业生上手快但不耐用,为什么同样是大学四年,塑造出来的学生素质,发展前景如此不同?很多大学把教学方针定位为就业率,这固然有其现实因素的背景,但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实践固然重要,但理论和文化是基础,是一栋房子的奠基石,本科教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除了学校制度方针的因素以外,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所谓‘只有差的老师,没有差的学生’,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有不可逃脱的责任。身为人师,首先教育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底子打好了上课才能自由驰骋,任意飞翔。这又牵涉到一位老师在自己的读书年代是否打好了扎实的基本功,是否经历过学术与文化上的修炼。”吴老师认为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理论的兴趣。她举了自己的小孩为例,吴老师的儿子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香港大学的老师上课不太讲课,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为主,吴老师告诉我们她的小孩读大学很忙,但不是瞎忙,主要是忙着读书。比如为了在一次课堂上能够有5分钟的演讲展示,她儿子连过年都留在学校读书!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大学实在太容易混了,而这一混就过去了。

对此学生也有责任。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论文,学生只当应付;老师上课提问,无人响应。说到这里,吴老师有些可有些心凉:“其实师生是需要互动的,学生和老师都希望置身于热烈讨论而非死气沉沉毫无创造力的课堂,这样的氛围和条件,需要师生共同的创造和努力。”当然吴老师也经常自我反思,她也一直在努力完善自己。

情:关爱年轻人

吴老师是广商引进来的资深教授,对待年轻人吴老师有个开放的心态。吴老师不仅对学生充当为“人梯”的角色,对年轻教师亦如此。她认为年轻教师的成长也需要上一辈教师的帮助与引导,她敬佩很多比她强的年轻人,她更希望年轻人超越上一代,因为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在众多的身份角色中,吴老师最喜欢的是教师,她以自己的原则和热情在教学与师生关系中践履着“为人师”的角色。

光:理想之光

一个人是需要理想的,没有理想的人生如同行尸走肉,吴老师说她现在依然有理想。在提及有关人生的规划时,吴老师指出:“人生不要规划。大学时代就给人生定下路的轨迹太早了,也太狭隘。当然,对于某一个领域,自己还是要有大致的方向,并且这个领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然后在不断地尝试中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其实好比“试婚”,吴老师称虽然自己不会去做,但不反对。对待人生就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不断尝试,人生的意义不就在走的过程中吗?人生是没有答案的,只有试过了才知道。成功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的,当然这不经意本身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功底。”

很多老师说吴老师有“书呆子气”,可是吴老师似乎挺享受这种“书呆子气”,“它不是说你只会死读书,不懂变通,而是因为一个人的关注点和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把兴趣和精力都投入到学术或项目中了,哪里还会去想什么社会关系呢?”吴老师说她的儿子身高一米八,大学生了,可是大家都觉得他跟中学生一样。不是因为他生得一张娃娃脸,而是因为他依然是一颗孩子式的心,简单纯粹。吴老师相信“傻人自有傻福”,她对自己的儿子的期望就是“搞技术”。吴老师所言的“技术”可不是工具化的技工,而是既然儿子对理工科技有兴趣,就须静下心踏踏实实地钻研,好比居里夫人,在通往充满了奥秘与未知的科学世界的路上孜孜不倦,这种探索与发现的幸福与快乐,很纯粹,很充实,是只有真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和追求才能体验到的。

吴老师最想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会做人和做事,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她认为“学校带给学生的就应该是正面的思考,那些社会上的东西,你出去了自然会知道,可是在学校里就应该打好底子,以后面对社会、人生的精神底子。良心、正直这些美好的品质应该成为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啊,如果连教育育人的学校都被污染了,社会也没希望了。”

其实,真正搞学术的人何其不需要这种“呆气”和“傻气”呢?

热:生命的热度

吴老师是个很可爱还有些“孩子气”的老师,经常会流露出一些俏皮的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吴老师喜欢打乒乓球,她说读博士时期还给邓亚萍当过裁判呢。吴老师曾经只用三百块游澳门三天三夜,这份经验早在前几年就在学生中流传,并被无数学生实践。看来吴老师真的是一个很会生活的老师呢。吴老师说要懂得谦卑地对人对事,要以诚相待,热心地为人着想,不炫耀个人的“传奇经历”,不要摆架子,做一个值得朋友信任的人。这是生命的体温,生命的热度。那么怎样保持对生命的热度呢?吴老师反复强调,靠文化。

那么文化又是怎么修炼出来的?吴老师认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接受别人的批评,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自我反思。“文化不能光靠教育”,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而文化又是全方面渗透的。我们所说的“有文化”不是说读多少书,拿了什么学位,一个有文化的人可以体现在其一举一动、穿衣打扮上,尤其是“为人师表”更要注意。比如人多坐电梯时,只要把皮包放在膝盖处,即可腾出多一个人的空位,这是细节,其实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点点滴滴都是文化。

这是文化的热度,亦是生命的热度。但愿作为每一个个体的我们都能在文化的熏陶中为自己添砖加瓦,添热加温,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亦是为我们共同的世界创造生命的热度。

语言表达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效用 篇3

一、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的特点

根据以往采访的经验,笔者以为,语言表达需要明确体现出的几个特点:可感可信、互动共鸣,真实可靠、观点鲜明,迅速敏捷、精准有效和即兴表达。

1.可感可信、互动共鸣。在采访时,多数情况下,记者与受访者是不相识的。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情绪态度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求得情感上的共鸣。这个过程中,记者的语言表达要有情感的流露,要能够和对方形成互动,使对方从一开始的心存戒备、无话可说,到后来有话可说,想说愿说,彼此形成交流,最终达到采访目的。

今年初,记者到一家幼儿园采访一位七○后的园长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的看法。一开始,对方觉得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为了营造一种共鸣的氛围,记者播放了手机中“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当温暖的旋律响起、写实动人的歌词呈现出来的时候,对方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记者试着让其就这几年来身份的转变——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作为切入畅谈时间的流逝,收到了非常理想的采访效果。

2.真实可靠、观点鲜明。交流,是双方沟通的一个过程,采访其实就是一场交流。所以,它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做到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鲜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一往间,才能获得被采访者真实的意见反馈。

3.迅速敏捷、精准有效。新闻讲求时效性,时长拖得太久就不是“新闻”而是“旧事”了。所以新闻采访也要求记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甚至可能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能排除干扰,精确地抓到新闻事件当中的主要矛盾,就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提问,而不是一味言而无物地盘问被采访对象。要以有效的语言表达获取重要信息。

比如在应对火灾、车祸等突发事件时,现场永远会比大量的语言叙述更具说服力。而且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场,记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理清思路,用最简短的语言记录下现场情况,带回最真实的第一现场。

4.即兴表达。每位记者都不是导演,在亲临现场前,尽管已经做好各种准备,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还是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突发状况。这可能会打乱记者原有的采访思路和设定好的先后顺序。这个时候就要求记者对语言的表达进行重新思考与组织,要随机应变,根据新的诉求,调整改变问话的角度。换句话说,就是记者要具备一定的即兴语言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

既然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具有上述特点,那么如何运用一些表现技巧来体现这些特点,从而得到最佳的采访效果呢?

1.说一口标准普通话。新闻记者要想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必须有清晰、准确的吐字发音,要说普通话。

2.可能用到的表现技巧。这里有一些表现技巧值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借鉴,比如 “重音”和“语气”。重音,对于重要的部分,说话人往往会加重语气或提高音量,这些被强调的词、词组、短句就是重音。记者采访是有鲜明、特定的目的的,而且常常时间紧任务重,所用语言需要精心设计,提问时就得紧紧抓住这一个个“扣儿”,将它们强调出来。

比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重音在“你”上,那么强调的是对方非常独特的,出于自己真实意愿的一个看法。但如果重音在“怎么”上,那也许对方的回答会很中庸,变成了一些场面上的话。

语气,表露着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在采访活动当中,不同的语气可以传达出多种感受,或热情肯定、或亲切柔和、或嘘寒问暖……这些感受作用于被采访者,会使他们的情感色彩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言谈举止和对待采访的态度。

3.不能缺少的辅助语言。最常用到的辅助语言应该就是体态语言了。而在体态语言中要特别强调眼神和手的运用。

首先说眼神,记者在采访时,眼神首先应该是集中的。对方在诉说的过程中,专注的眼神,传递的是你用心倾听的那一份真诚,受访者会因为你充实而有内容的眼神,得到鼓励和认同感,从而产生想要诉说的欲望。

再说手,一方面可以用手指明方向、位置等,另一方面,用手轻拍对方的肩膀,或者轻抚对方的头,这些动作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也就是说,手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责任编辑:赵萱瑞

浅谈人物访谈节目的采访语言 篇4

那么, 面对一个个陌生的被访者, 怎样打破初识时的尴尬, 怎样走进他 (她) 的内心, 让他 (她) 和你畅所欲言, 使听众从他们的故事里受到教益, 我想作为一名主持人, 采访语言很重要, 不仅要体现过硬的专业素质, 更需要发自一颗真诚、善解人意的心。

访谈, 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 我认为采访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平民的视角和亲近平和的语言

这其实就是新闻的“三贴近原则”。我们每天面对的被采访者各式各样, 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社会阅历都各不相同。面对他 (她) 们, 主持人都要一视同仁, 不能高高在上, 不能咄咄逼人, 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直面他们, 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 只有在这种平等、平和、友善的气氛中, 采访才能顺畅、自然地进行。

我在《女性家园》节目中曾经采访一位蹬三轮的女车夫李丽, 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但是每当我在街头看见她蹬车的背影, 我就会涌起采访她的冲动。几经辗转我终于找到她家去采访她, 先不说采访的事以免她紧张, 只是和她唠唠家常, 教她小儿子说儿歌, 然后慢慢进入正题, 和她聊起了蹬车的经历。听她讲述自己从下岗的困惑到求职的艰辛, 从别人异样的眼光到自己自食其力的满足。整个采访过程有倾吐, 有聆听, 有委屈的泪水, 有开心的笑容, 我们的情绪和思维始终在放松、互动、活跃、默契的状态下, 没有了陌生感, 越聊越投机, 这个平凡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从真实、自然的情感中流露了出来, 深深地打动人心。这些都为后期的直播访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采访话语要有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

和被访者的交流是静静的沟通, 而和某些被访者的交流则是一种较量, 这些人往往是社会名人、政要或是某一领域的大人物, 采访这些人时你的心理很重要, 不卑不亢, 谦和有礼, 时刻明晰自己的思路, 不要因为对方强大就乱了思路。你要对采访对象的背景和她所涉及的领域有所了解, 不能一味的吹捧, 显得自己卑微, 也不能处处显摆, 显得有意卖弄, 更不能句句外行话, 让人瞧不起。所以你的心理和姿态很关键, 你要让被访者知道你是一个什么分量的人。这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 需要把握好采访话语的尺度。

曾看过一期张越主持的《艺术人生》, 我个人认为这一期要比朱军主持的精彩很多。那次是她采访谢霆锋。其实, 张越这个年龄段的人根本不会喜欢小谢的歌儿, 朱军也不会, 但他可能还会像他采访刘德华梁朝伟时那样说:“其实我真是很佩服二位的艺术成就, 真的”, 让人听着不太舒服。而张越说:“我没听过你的歌曲, 对于你我只听说过一些不好的新闻, 我和你的年纪差比较多, 当我听到你的那些消息时, 我只觉得, 这孩子真可惜。”再看谢霆锋的反应, 他对张越的提问和用词, 是那种很意外又很震撼的神情。他们俩的交流非常认真、非常深入。谢霆锋几次由衷地感慨张越与他有共鸣。桀骜不驯的小谢, 眼睛里始终充满了对张越的敬畏。

主持人的知识累积和文化积淀非常重要, 由丰富底蕴激发出来的语言, 加上对被访者尊重平和的态度, 不论你面对的是很感性的普通老百姓, 还是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成功人士, 我们都能在潜移默化的气氛下使对方说出对人生的真实感受。而这些感受又完全是在节目策划之外的收获。

三、学会引导和启发, 学会穿针引线

我们采访的对象千差万别, 有的人主观上很配合, 但由于紧张或激动就说不出来了, 遇到这种情况需要主持人慢慢引导和启发, 从寒暄开始, 从熟悉的人或事聊起, 然后不动声色地引出话题。还有一种被访者, 本身很善谈, 能够信马由缰, 滔滔不绝, 容易跑题。我认为, 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办法是前期工作要做足, 详细了解嘉宾的经历, 列出节目大致轮廓, 事先拟出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 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 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这样既可以主题明确, 有的放矢, 也能避免嘉宾说话刹不住车, 主持人把握不住。

我曾经采访我市儿童孤独症康复中心的创建人刘凯华女士, 她就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的人, 所有的经历和感慨都在她的心中, 一触即发, 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不打断她, 她会一直不停地讲下去。虽然她讲述得很好, 但毕竟访谈节目不是一个人的独白, 还需要主持人的穿针引线。在前期我根据题材列出访谈提纲, 用自己的话语或问题引出嘉宾的下一段转折。有问有答, 有缓有急, 整个节目段路清晰, 层次分明, 主持人与嘉宾配合的非常默契。

做好人物访谈节目, 关键是要让访谈对象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这就要求人物鲜活、有血有肉, 讲述的故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要实现这个目标, 主持人的采访话语要到位, 并用真心与嘉宾沟通, 这样才能勾起嘉宾的讲述欲望, 激发出他 (她) 们心灵深处闪耀的光芒。■

采访心得——采访老党员心得 篇5

这次活动我们采访的对象是雷增普教授。雷教授的人格魅力和爽朗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大家,在此次的活动中,老教授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党的历史和北京林业大学曾经经历的动荡起伏,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让我们既惊讶又感叹。在雷老师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是和我们大不相同的。在这次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曾经有关国家,党和学校真实的历史,让我们觉得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感到了经过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社会逐渐变得更加进步与美好;同时,我们也在老教授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的品质,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更加确定,让我们坚定了向前奋斗的决心。

这次采访,雷老教授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处。首先,雷老师在采访的一开始便告诉我们,其实自己并不是党员。虽然自己曾经要求过,但是在过去遭到过很多挫折,因为那时和现在大不一样。当时新中国建立时也有三座大山。第一座山是“唯阶级论”。第二座山是“唯成分论”。那时流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第三座山是“个人崇拜论”。全国人民崇拜毛主席。当时十天半个月向组织写一次思想汇报,而且在介绍人面前、组织面前只能报喜不能报忧。对于有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的人而言做到这点不难。但老教授对我们说,她受的教育是做个正直的人,要坚持真理。当时上的是干部子弟学校,干部子弟是有傲气的,当时崇尚自由、异想天开思想的人是很难入党的。老教授和我们分享了当时她曾经历的大跃进,反右倾运动,文化大革命,四人帮等等这些中国曾经的政治动荡时期,曲折的历史让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当时人民的生活也十分贫困。在这样的日子里,1969年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的师生经历了下放云南劳动的时期。然而,师生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却始终没有被困难所磨灭,大家齐心协力,通过各种方式与学校取得联系,坚决捍卫着自己的林学系,守护着林学院。经过大家的坚持与努力,最终没有被解散,和云南林学院的一部分人合并了,成立了西南林学院,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雷教授讲述这段学校的历史时,我深深地被曾经的那些人所感动,正因为他们,我们这个首都的林业方面的最高学府才得以保留,他们虽然没有被人们记住名字,但却是北京林业大学永远的英雄。

在采访中,雷老师还嘱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尤其十八大以后,社会上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滥用公款的行为越来越少,尊老爱幼的行为越来越多。我觉得现在不一样了,过去一些年轻老师见了临退休老师连招呼都不打,现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雷教授说,他们那时的人都没有骄娇二气,那时都是祖国哪艰苦,大家到哪去,如果分配不到边疆都是一种遗憾,因为大家一直受党的教育,并且他们那一代人也看到了历史,共产党人是通过流血,牺牲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所以自己做点牺牲算什么呢?那时的人民都很贫穷,但是大家的斗志一点都没减。不像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少爷小姐,经历不了什么困难。因此,我们现在要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重视实践,在平时工作和学习中,要拿得起,放得下。我们要善于开辟自己的新领域,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和健康的身心,就能成功。

采访语言 篇6

而在采访的众多对象当中, 少年儿童被公认为是最难采访的一类群体。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我们会碰到一大堆的问题。比如说, 被采访者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 总是绷着一张脸, 对你的采访总是表现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前一秒种, 还有问有答的小朋友, 在面对镜头时突然失声了, 甚至还哭着要找妈妈。另外, 如果你碰到了一个内向害羞的小朋友, 却无任何与少儿打交道的经验, 或不懂得少儿心理学的话, 你的采访将会变得非常糟糕。

小朋友的情绪忽上忽下, 实在很难把握, 那么碰到性格比较内向的小朋友, 我们该如何鼓励他开口说话?如何化解被小朋友们戒备森严的“柏林墙”?如何让闪烁其词的被采访对象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笔者认为, 采访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沟通,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采访的过程就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解决上面的困惑, 拥有一个轻松有效的采访, 就必须要从人际沟通的角度入手。人际沟通除了拥有真诚的态度以外, 察言观色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朋友, 他们毕竟年龄小, 即使他们不愿意自己说或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他们却很难掩饰自己的肢体语言。我们可以从察言观色, 从解读被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这个角度切入, 去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制定相应的采访策略。

一、方位与距离

多数情况下的采访, 往往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方式。但是如果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彼此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 面对面的方式就容易产生问题。因为, 面对面就意味着自己的脸、口、手、身体全部暴露在对方面前, 就会很没有安全感。回想一下, 就算大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 也会显得手足无措, 说话结巴哆嗦。而且, 面对面通常是两人决斗, 比赛的过程中会采用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面对面不但没有安全感, 还容易使人产生防备和敌意[1]。那么小朋友们, 他们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接受和适应程度都比正常的成年人要低, 所以在采访的时候, 我们更要注意和孩子面对面的方式:尽量不要正面相对, 双方可以以45度角的方位进行交流。因为45度角这个角度, 既能看清对方的表情动作, 又显得亲切温和许多。

除了以45度角来面对采访者外, 作为特殊的采访对象, 我们还要注意和他们之间的身高落差问题。我们常说, 跟小孩说话的时候尽量要蹲下, 要平视。我们这么做主要是从尊重平等的角度出发。其实从沟通的层面看, 没有人愿意说话的时候总是费劲地仰着脖子, 所以不管你是否蹲下来, 只要让孩子与你能够尽量平视就无碍沟通了。

除了刚才说到的方位问题,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合适距离也非常重要。距离太近, 就会有一种个人空间被侵犯的感觉, 被采访对象就会很难受;距离太远, 说起话来就要提高分贝, 沟通起来就会很费劲, 而且双方显得很生疏, 被采访对象是不会说心里话的。因此, 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就很关键了。那么, 什么样的距离算是一个适当的距离?我觉得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首先你不能靠得太近, 因为身体比例的巨大差距会让他觉得很压抑。那么跟被采访的小朋友距离到底多少比较合适呢?这个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外向型的小朋友, 他的个人空间相对较小, 你可以适当拉近距离, 1.5米左右就可以了。内向型的小朋友, 他的个人空间相对较大, 你要适当拉开距离, 2米到2.5米的距离都可以。不过, 以上这些数字只是参考, 到底是多少距离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考量。想要拉近和被采访小朋友之间的距离, 也是有几个窍门的:首先可以送给小朋友一些小礼物, 送礼是表示友好的一种手法;其次, 可以多表扬一下被采访的小朋友, 小朋友受到表扬后, 都会跟你拉近距离;再次, 就是在采访正题前, 可以多跟被采访小朋友聊一聊他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动画片、玩具等, 如果能跟他有所互动, 相信后面你们的对话会更容易一些。

二、眼神

我们常说, 眼晴是心灵的窗户。因为眼睛, 更确切地说是眼神, 往往会向外界传递你内心的真实信号。这种信号包含了你的喜怒哀乐、真实、谎言、恐慌、犹豫等[2]。在我们的生活中, 与眼睛有关的形容词非常丰富, 比如“他的眼睛闪闪发亮”, “他的眼睛贼溜溜的”, “他用十分轻蔑的眼神看着我”。所以, 人的眼睛是会说话的。在我们的肢体语言里, 眼睛所传递的信号是最有价值也是最为准确的。当然, 这种准确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 因为成年人往往比小孩更懂得掩饰和伪装自己, 而小朋友是纯真无暇的, 他们的眼神则更能反射出他们内心的世界。

那么眼睛作为肢体语言的一部分, 在采访过程中, 我们应当怎样去解读它?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小朋友通常出现的眼神, 看看通过这些眼神表达怎样的肢体语言。

眨眼。在正常放松状态下, 小朋友的眼睛每分钟会眨6-8次, 每次眨眼时睛睛闭上的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秒。但是只要处在压力较大的状态, 人们眨眼的频率就会显著提升。所以, 如果你发现被采访对象眨眼的频率提升了, 那么他要么比较紧张, 要么没有说心里话。如果你发现被采访对象眨眼时, 眼睛闭合的时间变长了, 可能说明, 他对采访感到厌倦无趣。所以碰到这种情况, 要用鼓励的眼神消除他的紧张感。或转换话题, 重新引起被采访对象的兴趣。

东张西望。采访小朋友经常会出现你问他问题, 但是他却东张西望, 不回答你的情况。当有这种情况出现时, 我们通常认为他是在观察周围的事物。但实际上, 东张西望的神情是人们对于眼前的人或事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你要试图拍拍被采访小朋友, 或者是和他拍手、握手, 给他安全感。

目光向上。如果被采访对象正在回忆某个看过的东西, 他的目光会投向上方。遇到这种情况, 采访者一定不要轻易打断被采访者, 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因为小朋友的思维运转能力没成年人那么强, 他们要把自己想到的转化为语言需要更多的时间, 当然, 采访者还是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两句诱导。

目光投向左下方。如果被采访对象内心在自言自语, 他的目光就会投向左下方。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你的观点可能和被采访者的心理想法不太一样, 而且小朋友又比较弱势一点, 在跟采访者不熟的情况, 通常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也不想同意你的想法, 所以就会出现内心自言自语的情况。

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被采访的小朋友还经常出现游离的目光和闪烁不定的眼神, 这经常会让采访者有一种挫败感。那么, 如何抓住被采访者的目光呢?这是需要技巧的。曾经见过一个记者采访一位小男孩。在采访过程中, 他发现小男孩怎么老是眨眼睛, 而且眼神飘乎不定, 一会儿左边, 一会儿右边。在着急上火之下, 他就对小孩说:“你能不能不要老眨眼睛啊, 眼睛要看镜头。”不说不要紧, 说完之后, 小男孩就更紧张了, 连说话也开始嗑巴了。应当说在采访中, 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紧张, 因为他要面对的说话对象是大人。小朋友紧张的时候, 通常还会低着头, 看自己穿的鞋。小朋友们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紧张现象会通过眼睛告诉我们, 那就是他们不自然的时候, 或不想面对陌生人, 面对镜头的时候, 他们的瞳孔会缩小。那么,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抓住被采访者的目光的方法。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当魔法师的魔杖挥动的时候, 我们的眼神会不自主地被它吸引, 并一直跟随着它。我们在采访的时候, 不可能使用魔杖, 但我们可以用钢笔、手指或本子等来代替魔杖, 效果是一样的。当小朋友们发现, 他只要看着钢笔不用看着我们或摄像机镜头的时候, 他的紧张感也就消除了一半了。

以上只是部分关于眼睛肢体语言的解读, 要想精通它, 没有什么捷径, 在实际采访中的观察、求证, 总结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手部动作

在中华武术中, 有一句口诀“手是一扇门”, 讲的是在防守的时候手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从我们肢体语言解读的角度看“手是一扇门”, 手是一扇通往被采访者内心真实想法的大门。科学家们早就已经发现, 人类双手与大脑之间的神经关联远远多于人体的其他部位, 所以, 双手的动作或手势往往能够准备细致地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情绪状况[3]。与此同时, 由于我们通常会将双手置于身体之前, 所以手部的动作哪怕再细微, 都很容易能观察到。那么在采访小朋友的过程中, 我们都会遇到小朋友有些什么样的手部肢体语言呢?它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面对被小朋友的手部传递过来的信号,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举手。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手部动作。上课时老师总是希望小朋友们能积极地举手。大家也都认定了, 要发言必须要先举手, 这样才是礼貌的。在采访一群小朋友时, 我们发现, 想发言的被采访对象, 往往会通过举手来争取发言权。同时, 手举起的高低表示举手者发言欲望的强弱。当他特别想发言时, 他就会把手举得高高的, 他觉得这样你就会更容易发现他, 给他发言的机会。而当他举手是迫不得已时, 他就会把手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 同时身体也会做蜷缩状, 希望你不要看见他。而我们也通常喜欢叫那些手举得高的小朋友回答问题, 因为他会给我们想要的回答。但是, 这样做的结果是, 我们往往只能听到一部分小朋友的心声。那些不想举手的小朋友们, 他们是怎么想的呢?其实他们往往有不同的观点, 只是羞于表达罢了。所以我们必须把机会给那些不喜欢举手的小朋友。如果你想让被动举手者积极发言, 就必须先卸除他的防备, 让他起立, 或站到人群之外来, 同时用鼓励的眼神和语言来让他说话。

紧握双手。紧握双手一般表达消极、否定、防御, 双手紧握通常还是被采访者紧张的一种表现。小朋友们在紧张的时候, 会双手紧握, 会扯衣角, 咬手指头, 这些都是双手不知所措的结果。关于小朋友们双手无措的姿势有很多, 像摸头发、摸嘴巴、摩擦一下鼻子等等, 我们就不一一列举。

那么面对被采访者通过手部表现出来的消极、否定、防御、紧张, 我们该怎么去化解他们呢?当他紧握双手时, 我们要让他放开双手。当他双手不知所措时, 我们要让他双手有事可做。这样就能解除他防备的武装, 消除他紧张的心情。比如, 你在采访一个小朋友对某一玩具的看法时, 你可以边问边递上这件玩具。你在采访一个小朋友对某件事的看法时, 你可以边问边递上关于这件事的图片报道等。而且, 你在采访小朋友时, 还可以让他和他最心爱的汽车玩具或芭比娃娃在一起, 这样他或许不会觉得那么紧张。

以上只是关于少儿采访对象肢体语言的一些局部的很粗浅的看法。只是希望我们都能在每一次的采访过程中, 做个有心人。多去琢磨孩子的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意思, 从发声语言之外的途径, 去获取一些信息, 从而避免在采访的过程中, 伤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当然, 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则更要多一份耐心, 不要急于去在他身上寻求你想要的答案, 而要跟他成为朋友, 当你真正和他成为朋友后, 相信你会得到很多惊喜。

摘要:在采访的众多对象当中, 少年儿童被公认为是最难采访的一类群体。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我们会碰到一大堆的问题。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采访的过程就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小朋友的年纪小, 即便他们不愿意自己说或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他们却很难掩饰自己的肢体语言。因此, 本文主要从少年儿童的方位距离、眼神、手部动作等肢体语言角度切入, 提出采访少年儿童的注意点和关键。

关键词:采访,肢体语言,采访站位,眼神,手部动作

参考文献

[1]皮斯, 等.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 黄佼, 译.中国城市出版, 2007:156.

[2]皮斯, 等.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 黄佼, 译.中国城市出版, 2007:143.

采访语言 篇7

一、语言表达在新闻采访中的要求

笔者从事电视台编辑多年, 根据实践与经验, 认为语言表达在新闻采访中主要有如下要求:

1. 规范与准确

随着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 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是采访人员必须做到的根本要求。因此采访人员不仅要具备采访能力, 也应有较强的编辑能力, 并可以较好的播讲。

2. 可感与互动

在新闻采访与交流的过程中, 采访人员应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与情绪态度, 从而使被采访者信任自己, 以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

3. 真实与鲜明

采访人员在新闻采访中应基于事实, 将自己的观点鲜明地表达出来, 从被采访者处得到意见反馈。另外, 采访人员还应通过自身独特的视角, 制作新闻, 从而创造精品, 实现自己人生追求。

4. 迅捷与有效

一般来讲, 新闻采访对速度有一定的要求, 其需要采访人员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 在实际情况不乐观的条件下, 可以排除干扰, 并迅捷生动地把握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

采访人员应在采访之前做好一切准备, 然而采访却难免会出现猝不及防的变化, 从而易于打乱采访者的采访提纲, 迫使其变更问话角度, 并形成新的诉求。在此种情况下, 采访人员应通过重新思考与组织, 来诉说自己的语言。由此可见, 即兴表达在新闻采访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根据上述内容, 可以看出新闻采访中要求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可感性与互动性, 真实性与鲜明性, 迅捷性与有效性以及即兴表达, 因而在新闻采访中应用语言表达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1. 吐字发声的规范性

汉语的字即为词素, 其作为语言构成基本单位, 主要通过吐字发声来进行达意的表达。因此, 采访人员若要鲜明、准确地传情达意, 就要具有准确清晰的吐字发音。

同时, 吐字的规范性还有利于采访者良好音质的塑造。虽然好的音质并非其必然要求, 然而好的音质却能够促进语言表达趋于完美, 让采访对象在感官方面感到舒服, 乐于接受采访, 愿意同采访人员进行交流。

2. 表现技巧

吐字发声是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第一步, 新闻采访人员还应做到清楚地阐述句意, 其中采访人员应借鉴很多表现技巧, 如:停连、语气和节奏等。

(1) 停连

停连是指语言表达的标点符号, 其作用重大。例如, 新闻采访人员通过停连的表现技巧, 在问出一个问题之后, 并不立即取得答案。也不应急于下个问题的提问, 而是应静一下, 让采访对象能够拥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使其沉浸于个人的精神世界中, 从而水到渠成地将其心路历程讲述出来, 以完整地展现被采访者的形象。应用该表现技巧, 增强了电视节目的可听性。

(2) 重音

新闻采访人员的采访一般都是目的鲜明而确定的, 并通常时间少而任务重, 因此, 在精心设计其语言表达, 在提问过程中要抓住重音, 以强调采访的重要内容。

(3) 语气

语气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语法关系来将具体的态度表示出来。利用语气, 能够传达出许多种不同的感受。采访人员运用不同的语气来感染被采访者, 能够促进其情感色彩的不断变化, 并对言谈举止产生直接的影响。

(4) 节奏

一般的节奏多出现在音乐领域, 主要是指交替出现的、并具规律的长短与强弱的声音。在新闻采访时, 采访人员在语言表达上也要重视节奏。

3. 副语言

据相关数据显示, 人际交往过程中, 大约有65%的信息都是由副语言传播出来的。因此, 不管采访人员是否留意, 副语言都是存在的, 并且合理地应用, 还能够辅助语言的表达。通常情况下, 副语言包括体态语与形象造型两方面, 具体如下:

(1) 体态语

体态语强调的是眼神与手的使用。采访人员在新闻采访时, 首先应做到眼神集中, 从而体现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第二其眼神要充实, 具有一定的内容, 这是以采访者的内心为依托的;第三, 采访人员的眼神还要传情, 运用眼神与采访对象进行情感交流。

而手的功能一般分为两方面:一个是辅助功能, 即使采访人员的语言表达更为精准, 如, 指明方向或位置等。另一个是促进情感的传递。例如, 轻拍采访对象的肩膀, 轻抚采访对象的头, 与采访对象握手等。

(2) 形象造型

形象造型主要是指采访人员的穿衣打扮。采访人员在装束上应做到大方得体, 特殊场合除外, 从而将采访人员自身的气质与职业修养显示出来, 拉近同采访对象间的距离, 提升可信度, 并增加真实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闻采访中, 有效地应用语言表达技巧意义重大, 其有利于提高采访人员的采访能力, 以取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电视台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持续加剧, 电视台新闻编辑人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其不但要掌握较强的编辑能力, 还应具备一定的采访能力, 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了语言表达在新闻采访中的要求, 讨论了语言表达技巧的应用措施,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闻采访,语言表达,编辑

参考文献

[1]谢辉.求精、求活、求新: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0 (06)

[2]沈正赋、王天虎.新闻业务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改革与创新:以《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为例[J].今传媒, 2009 (02)

[3]黄小丽.坚持新闻采访的理性原则:兼谈记者的素养与良知[J].新闻知识, 2009 (01)

[4]韩庆寿.“热”新闻面前的“冷”思考:兼谈伊犁“雪豹”事件的前前后后[J].新疆新闻出版, 2009 (01)

采访语言 篇8

关键词:主持人,新闻采访,语言技巧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语言表达的作用十分重要, 如果主持人不能将自己的想法与目的清楚地表达出来, 就很难完成既定的工作内容, 也就无法将质量过硬、观众喜爱程度高的新闻作品创造出来。所以, 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 主持人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技巧。

一、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主持人应具备的语言素质

(一) 能准确规范地表述自己的目的及想法

由于近年来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 致使新闻传播途径愈加多元化, 在这种背景下, 使用准确规范的用语就成为主持人最基本的素质。笔者认为, 主持人不仅应具备文字能力、业务能力, 同时也必须有较强的播讲能力。

(二) 互动与可感

主持人在开展工作时, 必须注重个人形象, 应时刻规范言谈举止, 使受访者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节目制作中, 从而确保工作目标得以实现。

(三) 语言真实性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事求是, 主持人在开展工作时, 虽然可以加入一些吸引观众的新鲜话题, 但是话题内容必须真实、符合逻辑, 在基于新鲜和真实的基础上, 采访工作者应适当添加别具一格的观察视角与叙述方法, 从而创造精品节目。

(四) 应变与即兴表达

采访工作经常会在有不确定性因素制约的环境中开展, 因此, 主持人必须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整语言结构, 并迅速组织语言将真实的采访情况反映出来。在开展采访工作前, 虽然大多数主持人都会做好准备工作, 但是现场环境的变化很难预先评判, 主持人在采访时经常会遇到话题变更、诉求变更等问题, 所以, 在这种环境中, 主持人就必须具备极强的即兴表达能力。

二、采访过程中主持人应正确使用语言技巧

(一) 吐字应清晰规范

字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 汉语的每一个字符都代表了一个含义, 因此, 主持人在开展工作时, 必须确保吐字的规范性。与此同时, 规范吐字也可以塑造主持人的音质, 可以使听者更加清楚地了解采访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可以促使采访者的语言表达更接近于完美, 使受访人感到舒适, 愿意主动配合采访者的工作, 愿意与采访者进行互动与更深入地交流。

(二) 出色的表达能力

当采访者具备较强的吐字能力后, 就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语言阐述能力, 采访者应具备掌控语言节奏、掌控语气甚至是掌控语言停顿的能力。

第一, 停顿。采访者在说话时, 语言停顿必须有较强的辨识度, 应对所要表达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在阐述一件事情后, 应留有一段时间的语言间隔, 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受访人提供一段自我思考的时间, 同时也给观众一段思考的时间。再比如采访者问完问题后, 如果盲目接句, 受访人的大脑就会出现短暂的停滞, 不利于受访人更好地思考问题, 因此, 采访者在问完问题后, 也应给受访人一段自我思考的时间, 使其快速沉浸到自身的情感世界中, 从而水到渠成地将其心路历程讲述出来, 以完整地展现受访人的形象。应用该语言技巧, 可以有效增强新闻的可听性。

第二, 重音。采访工作不仅目的性十分强, 同时工作性质具有任务重和时间紧等特点, 所以, 在语言设计环节, 采访者必须用重音表达形式体现出重点内容, 从而明确采访主旨, 使采访主线更加清晰。

第三, 语言节奏。一提到节奏, 很多人就会想到音乐, 但并不是只在音乐演奏中才会体现出节奏感的重要性, 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语言节奏也十分重要。采访者在论述一件事情时, 如果语速一致, 就会给受访人和听众一种倦乏感, 从而降低节目的质量。所以, 在访谈时, 采访者的语言应抑扬顿挫, 语句长短和声音强弱必须清晰地体现出来。

第四, 语气。语气指的是通过一定语法关系将具体的态度表达出来。利用语气可以传达出许多不同的感受, 采访者的语气变化能够感染受访人的情绪, 可以使受访人的感情出现波动, 并且会对受访人的言谈举止造成影响。

(三) 合理利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 它是以身体运动或动作代替或辅助声音、口头言语或其他交流方式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的一个术语, 它是副语言的一种类型。这种语言主要体现在眼神和四肢上, 真挚、热情的眼神可以使受访人感受到友好, 从而缓解受访人的心理压力, 同时也可以传递采访者的感情, 拉近受访人与采访者之间的关系。而四肢可以使采访者的表达更加准确, 活用四肢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受访人情绪波动剧烈时, 采访者可以像老友一样轻拍受访人的肩膀, 可以有效缓解受访人的情绪。

三、结语

采访语言 篇9

近年来,优秀的访谈节目、出色的节目主持人虽然层出不穷,但出现了主持人语用混乱的现象,在语用选择上也呈现低俗化趋势。《鲁豫有约》在众多访谈节目中脱颖而出,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甚至成为访谈类节目的范本。该节目的主持人陈鲁豫至今已对话过六七百个人物,个个都对她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笔者通过对《鲁豫有约》的分析研究,发现鲁豫在访谈中体现出来的对语用学规律的灵活把握和准确应用值得学习借鉴。

1"TQLR听辨法”——倾听艺术在《鲁豫有约》中的体现

“TQLR听辨法”是“调频——提问——聆听——复现”的缩写,其侧重于“听”这门独特的艺术。言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一个高明的主持人绝不应仅仅用话语方式表现对节目的高度“卷入”状态,也要善于“用听交际”。

鲁豫在对徐悲鸿之妻廖静文的访谈中,用心倾听对方讲述。在倾听中赢得了对方的好感和信任,既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展开发自肺腑的诉说,又让观众获得最为深刻的信息。鲁豫耐心的倾听使她获得了精彩的回答,而精彩的回答让她提出精彩的问题,达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种语用学上的“TQLR听辨法”在鲁豫的采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访谈的成功起到了很大作用。

根据笔者对资料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鲁豫有约》大量的访谈节目时间都在倾听,主持人说话时间最多占总谈话时间的20%,最少只占7%;而受访者说话的时间最多的93%,最少的80%。这种“倾听”的语用策略和语言活动正好符合了现在贴近受众、贴近生活的节目主持趋势,也合乎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2“语境”把握在《鲁豫有约》中的体现

“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特殊环境。主持人传播信息、组织节目、与访谈对象交流总是在特定的地点、一定的事件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只有凭借特定的语言环境,把谈话内容和所涉及事件的背景联系起来,以适时、适情、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原则,才有可能说出得体的话,使采访获得成功。

鲁豫采访做过变性手术的舞蹈家金星时,在节目一开始就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指被采访对象的要害。提出了金星在变性之后面对别人议论的心理感受这样的问题,金星滔滔不绝地应答。这种准确巧妙把握语境的原因在于:首先,鲁豫选择了酒吧作为谈话的地点。酒吧是一个比较休闲、轻松的沟通交流场合,符合金星大方优雅的个性。酒吧释放出特定的情调,比起演播室或者茶楼,更能激发金星敞开心扉,说出更多内心世界的想法。其次,语境的把握离不开人物的心理因素。鲁豫通过对采访对象的心境、心理活动的调查研究,巧妙恰当地把握住这种独特的语境。金星是个非常开朗、勇敢的艺术家,对待自己的变性经历很平静,对待别人的评说并不很在意。鲁豫充分抓住了金星的这种心理,选择在节目一开头不用任何问题作铺垫,直接提出了敏感性很强的问题——“现在你生活中还有用异样的眼神,在背后窃窃私语的吗?”这完全是语境选择上的一次冒险,如果控制不好语境,很可能会遭到被采访对象的拒绝,使采访无法顺利进行。但这个提问,激发了金星说出发自内心的感受,采访一开始在语境的选择上获得了成功。实践证明,只有用吻合采访对象心理的访问,才能使访谈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3《鲁豫有约》中主持人的“语流”质量把握

所谓“语流”,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根据笔者的理解,语流应该是通过主持人口头语言的表达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语流的质量需要主持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领悟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做支撑。主持人在采访中应灵活把握言语生成的动态平衡模式,使谈话语言流畅、自然、真实。

鲁豫在与奥运冠军王军霞的对话中,语言大多控制在比较平缓、亲近、流畅的话语场中,访谈并不因语境的改变而遭到停止,体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当鲁豫问到“王军霞的离开是不是因为钱的原因”的时候,动态语境的“平衡”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因为人在交流的时候总希望得到赞誉,而这里鲁豫与王军霞的对话恰恰违背了这种“赞誉原则”,所以王军霞的回答先是笼统的说“不是,不是单纯的原因”。其隐含的意思是还有其他原因,而这个其他原因显然她不愿意说出来。鲁豫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放弃继续提问,而是流畅性的换个角度,迅速而又毫不做作的把话题转向了王军霞奥运会前的心理状态问题上去了,这一招非常明智。果然,王军霞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当时的‘做事”。由此可见,双方在言语沟通中不可能一直保持平衡,主持人对语流质量的把握很重要。

访谈最主要的是调动对方回答的积极性,所以主持人的语流质量、发问、暗示等都会给对方的心理带来不同的结果。要使对方敞开心扉说出肺腑之言,就必须有的放矢,增强提问敏感度,提高语流质量,从而触动对方的心灵,令采访对象深入思索,回答得更好,更符合节目的要求。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阐述了《鲁豫有约》主持人的采访技巧和语言特色,着重从倾听艺术、语境把握、语流控制等方面对鲁豫的采访进行语用分析,并得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采访语言 篇10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之间的口语交际。跨文化交际与语用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人们在语言交流的时候经常产生对自然语言理解的困难, 播音采访亦是如此。因此, 分析不同文化因素下的语用规则有助于构建更为健康的话语模式, 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理解。跨文化交际包含以下几点要素:第一, 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的内涵特别地广泛, 包括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等。文化背景的差异既包括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 又包括同一文化圈内部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经常导致交际失误。第二, 交际双方交际时使用同一种语言。虽然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是交际时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第三, 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跨文化交际可以通过口语交际、书面交际、媒介交际等多种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适应了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 探讨了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实施和理解第二语言的言语行为, 具有现实性的研究价值。

2 跨文化交际与播音采访

经济全球化使得“跨文化国际文化传播”越来越流行, 广播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纷繁活跃的文化领域, 人们逐渐跨出原有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范围, 慢慢走进一个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世界。播音采访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媒介, 在跨文化交际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避免语用失误, 如何适应多元化语境的转换来更好地完成语言、文化、信息的传播, 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部分, 也是播音与采访领域的重要课题。

目前, 国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领域, 在播音采访方面研究成果甚少。应天常在《节目主持语用学》中谈到把研究节目主持人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作为节目主持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他的侧重点主要在于节目主持人的语境意识, 而并没有具体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化与语用的关系。播音采访对口语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社会文化作为影响语用的重要因素会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播音采访产生影响。因此, 研究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播音采访语用学对提高播音采访的质量, 传播语言、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播音采访艺术

3.1 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播音采访语言理解的影响

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与该民族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特定的语用规则, 其中包含的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心理取向、思维特征等都决定着语言的使用。就拿西方文化来说, 它比较重视个人、重视竞争、突出表现自我, 因此, 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以群体为中心, 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的生活方式, 这与中国的传统也分不开。如果我们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语中强调privacy, 而汉语里却不太重视, 还有西方人对别人的赞美欣然接受, 而中国人则是显得受之有愧。下面从不同情景下说明不同文化背景对播音采访语用的影响。

3.2 见面打招呼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进行采访会面经常要打招呼, 见了面不免要寒暄几句。寒暄语对交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交际双方注意的并不是它的语义内容, 而是它所表达的某种情感或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文化的需要, 这种“招呼”在采访中对是否能够建立信任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至关重要。例如在北京时间2009年5月9日, 张靓颖被邀参加世界顶级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莉的访谈节目, 在张靓颖演唱结束后访谈开始前, 奥普拉边说“Wonderful”赞美边走上前拥抱, 活跃气氛、拉近关系、以示友好, 紧接着便是男主持具有西方特色的“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汉语中有很多见面语在英语中是很少见的, 双方交际过程中的寒暄语有很多差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问候式的寒暄语, 比方说英语中常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 而汉语只会在早上说“你早”, 很少有人用“早上好”“下午好”之类的问候语;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询问式的问候语, 比方说汉语中常见的打招呼用语“你吃了吗?”, 问的人大都并不是想知道对方吃没吃, 回答的人也不会去作很多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在英语中, 如果你问“Have you eaten?”对方可能就会误解你要请他吃饭或者是其他的目的, 另外, 在汉语中人们经常询问关于钱财、婚姻和健康状况, 但是在英语中这些被认为是隐私, 很少出现在见面语中。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评论性的问候语, 如汉语中打招呼经常与对方正在做的事情相关, 比方说“买菜呢!”“看书呢!”这些出于他人的描述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很奇怪, 他们认为这些并起不到打招呼的作用, 英语中的评论性问候语侧重于对他人的赞美, 主要是对外表的赞美, 例如“You are so beautiful”。汉语则重视对内在品德的赞美, 比如“好用功啊!”

3.3 称谓

汉语和英语中的称谓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中的称谓分得比较清楚, 如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 阿姨, 叔叔, 姑姑, 舅舅等等, 但是在英文中仅用“grandmother”“grandfather”“a unt”“uncle”统称, 在汉语中, 人们经常使用称谓, 这使得交流显得更加亲昵。在英语中对同辈的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 一般互相称呼名字, 而这在中国文化中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另外, 汉英社交称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语中很少用职务称呼人, 范围主要限定于高级官员、宗教首领以及军队长官, 在对外籍人士进行采访时需要关注。而汉语中用职务称呼人的范围要广泛的多, 大到主席、总理, 小到科长、班长。比如记者若在中国学校里进行采访时, 我们很多时候可以直接称班长为“班长”, 职务似乎成了大家的代称, 但是在英语学校中, 却不会因为职务而改变称呼。对称谓的不恰当使用容易使得交际双方产生矛盾, 如:据美国《侨报》2007年报道, 3月初, 美国有线电视网创始人特纳 (TedTurner) 接受湾区KGO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欧文斯 (RonnOwens) 的现场访问被问及“你是否相信中国会推动更环保的替代能源”时, 他回答说:“中国人都很聪明, 你见过很笨的中国佬吗?你是否看过中国餐馆挂上将结束营业的指示牌?”特纳将“中国人”称为“中国佬”引发了全美各地华裔社区和主流社会的不满而被要求道歉, 特纳深感问题严重, 发表书面声明, 就自己错误地使用“中国佬” (Chinaman) 一词道歉。他在声明中说:“我对于上周四应邀在湾区展望委员会上的发言表示深深的遗憾。大家都知道, 我不相信任何形式的偏见和歧视。我也不了解‘中国佬’这个用词, 对于亚太裔社区有贬低和伤害的意味。我对所有文化都有最深的尊重, 也竭尽全力让这个多元化国家和世界能更加和平一致。对于因为我的言论导致苦痛的人, 请接受我的致歉。我的本意并非要冒犯或者对任何人不敬。”

3.4 礼貌用语

汉语与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比较倾向于贬己尊人, 即时时保持谦虚的立场, 比如中国人听到别人的表扬, 往往会自贬一番, 以显示自己谦虚有礼, 但是在英语国家中, 当他们受到表扬时, 则会乐意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这种差异给双方的交流过程带来一些麻烦, 不少外国人认为中国人虚伪, 言不由衷, 而中国人对他们也留下自大的印象。在很多的国外访谈节目中, 这种以“Thank you”回应赞美的案例尤为多见。

3.5 公开场合下的特殊用语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忌讳是一致的, 比方说在公开或正式的场合谈话采访中不提大小便。在英语中这种忌讳表现得更为严格。而且为了避免这种尴尬, 英语中发明了一些特定用语。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中把厕所称作“restroom”, 一些英语国家的人习惯说“Where can I wash my hands?”在用餐、开会、上课等过程中则用“Can I be excused?”而在中国一般都是用“我去一趟卫生间”或者是“我可以去一下卫生间吗”来代替。

4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对播音采访语言理解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因居住的地区、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文化, 在日常的跨地域采访中最为常见。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民风民俗方面。主要是社会风俗对语用的影响, 很多风俗文化保留在语言中, 成为特定地域交流的习惯。禁忌是民俗习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文化交流中比较敏感的问题。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如在采访渔民时说“安全驾驶、小心翻船”是不合适的, 居住在沿海地区的渔民忌讳说“翻、沉、离、散”等字眼。在沿海地区渔民家吃鱼时不能说“翻过来”、“把鱼翻过来”, 因为“翻”意味着“翻船”, 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为了忌“沉”字, 把“盛饭”叫做“添饭”。又比如旧时老北京口语中忌用“蛋”字, 只有骂人的话中才有“蛋”, 如“混蛋、坏蛋”, 用鸡蛋做的菜通常都起其他的名字:炒鸡蛋叫“炒黄花”, 皮蛋叫“松花”等。

具体实例:在2007年1月12日晚《幸运52》节目中维吾尔族姑娘托丽娜脱颖而出, 进入擂台赛环节。李咏出题:“请听题, 有的人喜欢金花那婉转动听的歌声, 有的入却喜欢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秦腔, 唱秦腔时用的是真嗓, 所以高亢粗犷, 保持了原始豪放的风格。请问秦腔的别称是什么?”在托丽娜考虑答案的间隙, 李咏询问现场观众:“有没有陕西人?”台下一位小伙子举起手中的号牌, 挥舞着向其致意。也许看到只有一个陕西人在场, 李咏放心了, 大声说:“俗话说得好嘛——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话一说出口引起了一片笑声, 李咏的无意造成很多网名的愤怒, 人们同陕西经济发展指标来反驳“懒汉”说, 用空气质量报告反驳“尘土飞扬”, 李咏因为此事而发表了公开道歉。这个事件便反映出对语用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对地域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容易造成严重的语用失误。

总之, 入乡随俗, 当我们进行播音采访之前, 必须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有所了解, 学习当地人说话的方式, 注意不同地域文化的语用,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表达稿件、促进双方更好地交流和访谈的进行。

5 结束语

文化因素是影响语言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跨文化交际下的播音采访跟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对语言运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作为主持人、记者, 应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差别, 这样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双方更好地交流, 以完成采访任务、达到预定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捷, 何自然, 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1) .

[2]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7) .

[3]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 (6) .

[4]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 2008 (5) .

上一篇:合并报表模式下一篇:政府组织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