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特色

2024-08-04

音乐特色(共12篇)

音乐特色 篇1

近年来, 我校以音乐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 全方位构建了音乐特色教育体系, 坚持面向全体师生, 以音乐为载体, 树立大美育观, 使师生在浓郁的美育氛围下形成完美的人格,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我们打破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模式, 开展以社会需要、学科价值和学生发展为基点, 课内与课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并行的课程结构建设,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面向全体, 夯实第一课堂

夯实第一课堂主要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对音乐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 打破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 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结构, 在实施新课程中做好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设一些校本课程, 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领会《课标》, 开齐课程, 全面落实音乐教学。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遵循音乐艺术教育规律, 强调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开足音乐课程, 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以及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气质修养,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 加强合作, 学科渗透, 强化音乐美育功能。

我们尝试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音乐艺术教学。例如, 语文课教学中重视诵读教学, 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上我们进行了听音乐想象诗歌意境、配乐诗朗诵、给诗词谱曲演唱等有益的探索。体育课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 培养学生对动作的节奏感、韵律美的感悟能力;将体育锻炼与音乐艺术相结合, 开展“健美与韵律永伴人生”的系列活动 (包括课余学生的自由舞、女教师集体广场舞等多项活动) 。其他学科也增加了音乐艺术元素增强教学实效的尝试。

3. 宣传到位, 全体参与, 打造校园音乐文化。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 构建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使师生时刻受到高雅音乐艺术的熏陶。我们在起床、晨练、课间有计划播送轻音乐, 舒缓学生由于学业压力而造成的紧张情绪;利用文化长廊、板报等形式, 向师生介绍音乐欣赏基本知识, 音乐与审美, 世界音乐文化, 世界音乐名人, 中国历代音乐名人轶事, 民乐十大古曲典故, 少数民族音乐简介,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 各地戏曲及其特点, 世界舞蹈系列介绍, 中国现代音乐百年纪念, 音乐会上的礼仪, 等等, 让人一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张扬个性, 丰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 (即兴趣班) 的开设, 离不开“特色资源、特色教师、特色学生”。

特色资源:根据学校实际, 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 形成受学生喜爱、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音乐特色活动小组, 将音乐特色定位在“童声合唱”、独唱等活动项目上。

特色教师:特色建设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创造, 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特色建设的成败。我校将特色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整合为一个整体, 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特色学生:各班针对学生特长进行重点培养, 让他们成为各班的特色种子, 带动全组、全班, 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丰富的第二课堂使我校班班都有音乐兴趣小组,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 展现他们的才华, 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第二课堂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兴趣小组能力提升为途径、以培养为目的, 把学校的校园艺术活动搞得既轰轰烈烈, 又扎实有效。学校积极组织综合性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开展, 充分营造校园艺术氛围, 使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艺术才华的舞台。

三、主要做法

我校以音乐为载体, 着力建设特色学校, 为此我校音乐项目有专门的负责人, 还有协作人, 这样使全校人人有项目, 班班有特色, 从而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

常规制定后, 我们采取培养重点、以点带面, 最后全面铺开的方式, 确保音乐特色活动的运行。独唱、合唱、舞蹈小组等从各班挑选爱好者, 进行重点培养, 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结合“国庆节”、“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元旦文艺会演”等开展各种音乐特色活动, 把音乐特色活动贯穿于经常性的校园活动中, 丰富了校园文化。我校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还经常参加社区、学校的各种活动, 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社会人士、家长、老师、同学的好评, 学校舞蹈队在今年校园艺术节比赛中还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四、保障措施

1. 成立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办学特色建设工作的领导, 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2. 建立特色学校建设运作机制, 健全特色学校建设操作规程, 落实特色学校建设责任制度。

3. 进行专题调研, 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4.实施“特色资源、特色教师、特色学生工程”。通过这三个特色建设, 科学有效地锁定教育资源开发方向, 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 培养一批富有个性的特色学生。

5. 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 构建学科性课程、环境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并行的课程体系。

6.加强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管理。注意收集、整理资料, 不断总结, 提炼经验, 升华理论, 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展示活动。

音乐特色 篇2

今年我园使用了《我的身体会唱歌》这一特色音乐教材,不仅孩子们感兴趣,作为老师也深深喜爱。这一教材包括的内容和所授的知识面极广泛,真正让孩子们通过音乐活动获得了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等各方面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我的身体会唱歌》中的音乐活动,孩子们和我都非常喜爱,他们在唱唱跳跳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产生愉快的心情,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下面就是我在使用《我的身体会唱歌》音乐课程中进行操作和探索的体会。

(1)让幼儿“自主”以学习为主

想让幼儿“自主”地学习,首先得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在特色音乐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在活动中孩子稍坐不住,特兴奋或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或用肢体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比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好宝宝要安安静静睡觉了。”我一边用肢体表现,一边带头休息好。此外,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兔妈妈,猴哥哥,风姐姐等角色扮演与逼真地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技巧以及 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景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展、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 x |x 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步骤积极探索,先组织幼儿做“跑步”及“拔萝卜”游戏寻找| x x |的感觉表现,然后使用加油 | 加油 |处的语言节奏让幼儿体会,最后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

(3)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班3-4岁的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学中,我一般这样引导幼儿:

①通过讲解,了解音乐,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

②通过动作,表现音乐,让音乐表现的更形象。

③通过图画,展现音乐。

今年“六一”我班文艺演出节目,倍受好评的音乐舞蹈《小精灵》,我结合这三点,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我会让孩子倾听《小精灵》的音乐CD,然后给孩子导入一个自编的小精灵故事(故事内容,围绕音乐讲解小精灵成为生活的故事),通过故事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学习,然后通过教师的导语,把每一个动作,让小朋友自己想象,模仿创

编,如:第一个动作,导语:(啊!!呆在壳里真闷呀!我长大了像出壳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时小朋友们就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做出小鸡出壳的样子,教师再加以指导:“小精灵啊!在壳里睡了好长好长的时间,现在终于长大出壳了,它们感觉全身懒洋洋的,它们想舒展筋骨。”由此一引导,我班大多数小朋友马上做出伸懒腰状,这样我的教学活动,第一个动作就这样形成啦。

第二个分解动作,导语:“小精灵和宝宝一样,刚生出来时不会走路,左边爸爸牵着走二下,右边妈妈牵着走二下,嗯,学会了,自己往前走一下。”这样孩子们会试着学习小精灵不同方位踩步。

第三个分解动作,导语:“妈妈养大我们很辛苦,我们要懂得回报他们的爱,咦!妈妈腰痒痒!嗯!好孩子帮妈妈抓一抓。”孩子们一听就马上活跃了,马上互相抓起来。由此下去,孩子们不仅学习地快、好,而且也感觉到特好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对于3-4岁孩子来讲,教师只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就一定能激发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实践表明,《我的身体会唱歌》这套音乐教材通过科学地教学手段,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

音乐特色 篇3

(本刊讯)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于8月25日在哈尔滨落幕,就读于柯蒂斯音乐学院的韩国选手Ji-won Song和Ja-Kyoung分获专业青年组小提琴、大提琴第一名,来自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的荣星舟和韩国选手Yeo Yoonsoo分获专业少年组小提琴、大提琴第一名,中国北京选手常瑞泓获爱乐青年组小提琴第一名,陈盛宇和王维逸分获爱乐少年组小提琴、大提琴第一名。

高规格的勋菲尔德比赛首次落户中国大陆,来自十四个国家的二十五名评委包括大卫·希隆、林恩·哈瑞尔等许多名家大师纷纷前来助阵,具有权威性与公正性的评选,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与好评。比赛分专业与爱乐两组进行,来自世界二十余所不同名校的优秀学生各显其能,颁奖音乐会的演出更是为音乐之城哈尔滨献上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盛宴。

无论是专业青年组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还是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都以娴熟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彰显出参赛选手的实力和本届比赛的高水平和高规格。音乐会上的最大亮点是爱乐少年组第一名陈盛宇的演奏,他把《流浪者之歌》这首经典名曲演奏得如诉如泣,动人心弦,一曲终了,掌声和欢呼声响彻大厅。比赛创始人九十三岁高龄的爱丽丝·勋菲尔德激动地说:“高水平的比赛和美丽的音乐之城哈尔滨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音乐特色 篇4

关键词:内蒙古音乐,地域音乐文化,特色分析

1、内蒙古音乐文化特色

内蒙古音乐文化特点都与蒙古族人们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有关,这种生活环境让人们有了一种刚烈、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而音乐文化可以看到,最初的蒙古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萨满教和狩猎类的歌舞,而后蒙古族从山林进入草原游牧生活,长调民歌逐步替代了最初的短调民歌,并在历史上成为了蒙古音乐的主体,形成其音乐的代表。而音乐特色可以分为不同的风格区域,科尔沁、瓦刺、中部区域的风格特色。内蒙古音乐文化中以长调最为特色,其音乐在表现时会在马头琴音乐的配合下,演唱者身着蒙古式的长袍,歌曲内容表现对生命、母爱、爱情的歌颂,唱法上主要以真声为主,发声与自然音更贴近,唱法中具有多种的丰富装饰性,如滑音、回音和前后依音,同时还有波折音的特殊发声特点运用。其发声中通过咽与口腔的复杂性的配合达到一种颤音,这种唱法让蒙古的长调具有了鲜明的特色。而这种长调的唱法因为歌唱者的不同,习惯的差异性而导致出现多种自由发挥的效果。歌曲的主体多数是对白云、牛羊、马等草原风景事物描绘。蒙古族的民歌中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一般长调存在时间最为久远,其特点是字少而腔调长,这种音乐特色源于游牧民族在劳作中创作而生,一般在节日和野外放牧中演唱的民歌形式,歌曲分为上下两部分歌词,主要是演唱者根据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景色、生活体验来创作发挥,在演唱中的节律上没有统一性。长调民歌主要表现了蒙古诗歌的特色格律,其表现为节拍的自由起伏,节奏的长短鲜明对比,旋律上自由且庞大。而在演唱上,直至今日都处于一种自然形成的状态,没有统一的具体系统形式与体系,大部分属于即兴创作,节奏上,上行旋律缓慢,下行则可以引入活泼感,表现草原上生活的状态。

2、内蒙古音乐近代发展特点

2.1 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前的内蒙古音乐

该时期的内蒙古音乐创作带有较浓重的政治成分,歌曲中主要是表现对领袖的爱戴,对新生活的赞美,例如《赞歌》。当时的音乐作品已经开始将西洋音乐的创作技巧与民族音乐特色相结合,节奏上富有激情且明快,抑扬顿挫明显,整体的旋律表现为激情高昂的状态,展现出气势辉煌的音乐情境。这些音乐具有叫宽广的音域,高音部分突出,音乐对热情的抒发较为重视,希望以此来激发人们的爱国、兴国之情。

2.2 改革开放后的内蒙古音乐

随着改革开放,世界和港台音乐的不断涌入,原有高亢、硬朗、明快、响亮的音乐创作风格被改变,逐步的开始被优美婉转的抒情曲调所感染。内蒙古音乐逐步受到通俗音乐的潮流影响,相关歌曲创作逐步的活跃在人们视野,并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逐步的诗意化,让音乐作品表现出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性。与之前的激昂高亢的曲风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品更看中抒情的表现,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展现,对自然的亲近。但是歌曲中的流行音乐和大众性的音乐特性并不明显,虽然处于流行音乐文化氛围下,但是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更多的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展现。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其展现了操作游牧生活的人们其对自然的亲近感,草原的辽阔,美丽的草原风景中,音乐如诗如画的展现,犹如一个美丽的梦。

而流行音乐达到产业化的发展情况之后,内蒙古音乐也逐步进入了流行乐坛,具有代表的音乐人如腾格尔、斯琴格日乐等。腾格尔的音乐作品为例,表现了高亢有力的音乐风格,展现的音乐可以深沉厚重、豪迈壮丽,较好的传承了内蒙古的地域音乐文化元素。作品中《蒙古人》这首取自继承了蒙古音乐中的长调民歌韵味,歌曲的每一句都采用延长尾音的方式处理,有浓重的蒙古族音乐特色。这种做法展现了对蒙古传统民歌的尊重和继承,较好的保留了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元素和风格,因此一般在基本的旋律上有一定的原则性,避免了当下流行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

3、结束语

小学音乐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校内涵,开展特色办学,提升学校教育品位。音乐学科在教研组的指导之下进行如下特色规划:

学科特色总体定位: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认识简谱、五线谱。

学科特色建设的步骤内容和方法:

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增强自觉性。

2、制定学科特色建设工作计划,做到特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

3、通过课堂摸清学生基本情况,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4、根据学生情况循序渐进。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做到练习乐器之前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乐谱识别能力为使用乐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5、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养,只有专业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好学生。

6、总结提高。在特色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将好的经验方法分享,不足的地方改进,使特色教育能够稳步推进。

7、落实推广。为进一步巩固特色教育并全面推广,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比赛,通过在活动、比赛中让特色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要定期表彰奖励,使

特色教育更具有活力与生命力。

学科特色建设内容:

根据学校学生情况将乐器特色教学划分为三大块:

一、特长生继续学习提升自己擅长的乐器。

二、教师引导学生在学校现有条件下选择学习自己爱好的乐器。

三、制定各年级段必修的乐器学习:

1、小学一二年级进行基本的节奏感乐感和识谱能力的训练。

2、小学三四年级进行电子钢琴学习。

3、小学五六年级进行电子钢琴学习。

4、在具有一定乐器演奏能力之后进入初中年级,在初中的七八九年级进行电子钢琴的学习。

学校识谱能力培养:

一、具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培养提升能力。

二、基础较差的学生从基础培养起 :

1、小学一年级重点培养节奏感乐感认识基本音级

2、小学二年级认识简单节奏

3、小学三年级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旋律识别

4、小学四年级在老师指导下视唱简单旋律

5、小学五六年级进行相对复杂的旋律练习

6、初中年级进行五线谱识谱能力培养。

学科特色建设方法:

1、利用音乐课进行兴趣培养和节奏感乐感培养。经过学期目标规划和大单元整合过后音乐课基本整合成了以音乐课本知识为主,本校特色课堂为辅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通过音乐欣赏和主动参与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以及加强学生节奏感与乐感。

2、利用特色课组织教学。基于大单元整合后的课程安排每学期至少有6-7节特色教学课,在特色教学课中进一步组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乐器培训。

3、利用活动时间进行深入培训。学校在进行基础教学的同时还辅以有活动时间,在每一次的活动时间可以开办兴趣小组,兴趣班,小小音乐家等学习小组,在老师的辅导下深入进行器乐培训。

浅析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特色 篇6

关键词:现代音乐;音乐特色

我国的现代音乐起源于五四运动后期,正是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我国的现代音乐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当时的音乐家为了响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使我国音乐艺术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即使在当时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也依然坚持音乐创作,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和现代的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各种新题材、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为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当时我国的社会背景因素和人们对音乐艺术的不重视,致使我国的音乐艺术起步较晚,发展也十分缓慢,所以当时的音乐艺术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特别是交响乐的创作更是无人问津。

直到20世纪后期,我国的音乐创作才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实践来看,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音乐的表现手段、从写作的艺术观念到创作技法都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和“追寻”,无论是音乐创作中的个性,还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香港作曲家曾叶发(香港文化界联席会议主席)创作的《一调子》,通过对广东音乐表层印象及风格的体验,借用广东音乐基本的特性素材创作而成的。该乐曲以单一性的主题旋律思维作为全曲主干的发展脉络,并且运用“主调多声”的特殊处理方式,以加花变奏的特点进行各个声部之间的组合与调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作者就是运用了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方式,采用“非功能性”的特殊思维处理方法统摄了整首乐曲的发展,而传统的广东音乐并没有突显。就像作者所说的,这并不表示这首乐曲模仿了广东音乐的旋律性风格,与广东的传统音乐也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该曲主要是通过富有特色的配乐方式构筑了交响音乐独特的音乐造型,为主导音乐提供了动力性的发展,这种方式就成为了作品创作的主要环节,其和声的运用也是以主题乐思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关点缀性的特殊处理和安排的。而在线条性的旋法过程中,由对位性的复合性乐思进行组合,使音乐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表现力。另外,在整首乐曲的发展中,作者运用了旋律的各种变化来显现出作品的音乐个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却被新的乐思所掩盖。在交响乐中,各种乐器的组合在音色的点缀上是相应的、互补的,这样一来就使音乐本体的表现力富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这部作品最终在上海进行了首演,给受众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受到了音乐论坛的极大关注。而后随着香港的回归、外来文化的引进,这部作品中体现的音乐文化也给当时的现代音乐带来了帮助,这部作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当时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基本概况。

作曲家吕其明(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的交响乐《龙华祭》是为了纪念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70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作曲家为了追思这些祖国的英雄,表达内心的真挚情感和深刻的思念之情,以清醇、朴实的音符讴歌了故去的烈士们,该作品获得了“200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这部作品以传统技法写作而成,旋律的气息非常宽展和平稳,在构思上以凝重的主题思维特征展现,主导乐思始终贯穿在整体乐曲的进行之中。通过单一性的线性乐思发展,融入多层面的乐思交织,使乐曲的表现富有张力。该作品的创作手法是完全传统思维化的,但在以现代音乐为主体的“交响音乐会”中同台演出,同样是显得非常融合,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杨立青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创作的中胡与交响乐曲《荒漠暮色》。这部作品是应日本“丝路的回响”执行委员会之约,创作于1998年。该作品采用了中胡“协奏曲”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创作而成,从中胡的独特使用与其特殊的乐器音色上来看,中胡的音乐主要是从人的内心世界去表现更多的思想意境。而乐队与各个声部之间的乐思处理,是以不同色彩的音色对比和非常清晰的多种叠置组合而构成,并以浓烈的和声与交织的复调融合在一起,构筑了一幅夕阳映射下的人与自然绝美壮观的风蚀地貌图画。分析这部作品,作者在写作手法上使用了九个音的音阶,在整体创作的风格上,表现出了一种光和色的大写意;在乐思的发展上,借用由中胡演奏的中国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主题素材,将基本的音乐主题与《梅花三弄》的主题相互交融,通过核心音乐语汇进行有序地发展与建构,形成一种主导乐思的动力性展开;在旋法上主要是以五度、小二度、三全音作为基本的声部线条进行呈示和延展,和声的构筑也从此派生而出。这部作品从结构上看,整体结构构思采用的是比较自由的形式,不套用任何的曲式结构;从作品的表现内容上看,作品使人脑海中呈现出一幅一望无际的沙漠在暮色中色彩斑斓变化无穷的画面,使人们感受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情怀及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情画意。

叶小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后的乐园》是于1993年应香港市政局的委托而创作。作者依靠节奏的律动变化和乐思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发展组合,使音乐展现出富有中国音乐特色的格调。在该乐曲的整体结构设计上,通过全曲三个大部分的结构性的对比,由强与弱、浓与淡、远与近的时空性音响造型,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特殊的音乐思维方式。同时,作品在有限的“山歌”主导乐思的材料使用上,尽可能地去表现出依据于中国民族音乐个性化这一富有特性的基本创作手法,在主题乐思的运动过程中,单一性的小提琴独奏音色与复合性的交响乐队之间的调配组合,显示出音乐中清醇的音色对比。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交响音乐思维过程中,“山歌”的乐思时而高亢激荡、时而平稳安静,最后“山歌”远去了,隐退在那无尽的“乐园”遥想之中。

从上述这些作品创意来看,追求个性和富有民族特色是现代音乐的基本特点。这些作品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将民族民间性的音乐素材经过细致处理,并巧妙的借鉴到自己的作品中,可见在当时作曲家们已经将民族音乐之根深深地埋在了思想创作中。从这些作品的题材上来看,无论作品内容是否明确主题,基本上每部作品都有标题,由于作品标题的提示作用或者点睛的意蕴,使人们更加关注和理解作品的内容,这也说明了我国现代音乐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同时为了保证其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音乐的创作应更加贴近人们所能理解的范围。

到目前为止,现代音乐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对其将来的发展也有了更明确的保障。而现代音乐的传播不能再仅限于传统的教育,应当将其放在一个大众能够理解的层面,让时代的主人来决定它的存亡,从而使现代音乐可以得到本质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宋景.国外后现代音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杨立青.音乐学术的历史轨迹[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8月.

[3]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孟宪福.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10月.

[5]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试论歌剧《卡门》的音乐特色 篇7

在《卡门》这部歌剧的第一幕中, 比才就用音乐告诉了人们一个直率, 狂放不羁的卡门诱惑了一名憨厚老实的士兵唐何塞, 完全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相互吸引, 性格上的矛盾已经注定他们不能在一起的戏剧性。歌剧中忠于职守的何塞因为狡黠的卡门而被降职, 随后又被卡门拉入走私的活动, 这时的矛盾已经显示出来, 而斗牛士艾斯卡密尤戏剧性的出现无疑使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并且在第三幕《洗牌三重唱》的音乐中也为这部作品最终以悲剧的而收场, 埋下了戏剧化的一笔。最终, 因为卡门“为自由而生, 也为自由而死”的绝决, 丧命于看似冲动的唐何塞手中!其实最终这一悲剧的产生也是因为女主人公卡门, 见异思迁导致的结果。不过经过作曲家对情节人物的安排与塑造使得这部歌剧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

比才用音乐栩栩如生的描绘了歌剧中憨厚的何塞, 向往自由的卡门以及美丽善良的米凯拉, 英姿飒爽的斗牛士等人物形象, 使这些平凡的人们在比才的音乐中有了戏剧的艺术美感, 给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戏剧的本身就是矛盾的化身, 卡门与唐何塞两个人的价值观, 爱情观都不相同, 所以令人的矛盾一点点加深, 因此, 我们在《卡门》中所欣赏到的戏剧魅力是一点一点加深的, 一直到最后悲剧的发生。没有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就没有歌剧的艺术魅力, 比才用他过人的音乐与戏剧完美的结合能力, 使得在音乐与戏剧的糅合中为人们带来最大的艺术享受。

二、浓浓的民族特色

比才将《卡门》这部歌剧中赋予了浓浓的民族特色, 因为比才是一位酷爱异国情调的艺术家, 所以他无论是在音乐的使用上、剧情的描写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都具有西班牙的特色。在卡门刚出场的时候与烟厂女郎们的合唱, 对话都充分展示了吉普赛这个民族的特点, 尤其是在卡门一出场时表演的著名唱段《爱情像一直自由的小鸟》这首歌曲是根据西班牙的一首民歌而改写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又称《哈巴涅拉舞曲》, 充分的表现了吉普赛女郎卡门率直、活泼、孤傲、泼辣的性格特点。

在这部歌剧中, 比才用“斗牛士”这种具有典型的西班牙特色的音乐, 穿插在歌剧中, 将西班牙的生活风俗运用在歌剧的情境, 生活场景的描写中, 这也是这部歌剧成为众多歌剧中最成功最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它让人们感受到了来自吉普赛这个民族的热情!

三、合唱在《卡门》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部歌剧中, 合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意义, 是《卡门》这部歌剧中最显眼的特色之一, 在这部歌剧中有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合唱共有十几首, 有刚开始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合唱, 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合唱, 还有著名的走私贩唱的五重唱以及第三幕中的《洗牌三重唱》等等, 体裁多样, 风格迥异!比才通过这种合唱的艺术形式来烘托戏剧的气氛, 描绘了士兵们激昂高歌的场景, 烟厂女工们哄闹纠纷的场景, 欢快热情的节日场面, 抒发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加深了人物性格的刻画。

在第一幕中将孩子们的合唱与号角, 短笛, 三角铁这些音色亮丽的乐器融合在一起, 表现了孩子们可爱, 俏皮, 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使舞台充满喜气洋洋的氛围。接下来卡门的独唱与合唱完美的刻画了卡门的形象, 并丰富了舞台的视觉感与丰富性, 在热烈, 狂欢的气氛中使得卡门的内心世界得以放大与揭示!在这一幕中, 烟厂女孩们的合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她们唱了两首对比性很强的合唱, 一首和谐安静一首嘈杂混乱, 两首戏剧冲突明显, 表现出女工们吵架时的舞台效果。

第三幕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那就是走私贩们演唱的五重唱, 在这首合唱里, 比才利用了增三和弦构成的模进音型, 来表现走私贩们在漆黑的夜晚, 恐惧不安的唱着歌, 小心翼翼堤防的心情与神态。走私贩们演唱的五重唱始终把人们带入当时黑夜的情景之中!

不过最令大家牢记于心的应该是这部歌剧中的斗牛士合唱, 在整部歌剧中, 这首合唱始终贯穿, 在这部歌剧的一开端, 作曲家便是以这个辉煌壮丽的旋律将观众带入热闹欢快的气氛当中, 为大家呈现了一种斗牛场上欢呼雀跃的画面。而在第二幕出现时, 这段斗牛士的合唱则表现了斗牛士们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气势, 让人们似乎已经感受到斗牛士们在斗牛场上已近取得了胜利, 周围一片欢呼, 斗牛士意气风发的场景。最后一次的出现是在《卡门》的结尾, 这一次的出现很好的渲染了这部歌剧最终悲剧的戏剧性, 在这样一首欢快热闹的的交响乐背景下, 卡门戏剧性的死在了唐何塞的手中, 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反差感, 这样的反差使得这部歌剧的悲剧效果大大的加强!这也是这部歌剧最震撼人心的一幕!

四、结语

《卡门》的成功使得比才受人敬仰, 使人们了解这位曾被埋没的音乐大师, 因为这位大师独特的创作使得《卡门》在法国的歌剧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并且也直接对19世纪真实主义的歌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蔚.从文学名著到经典歌剧——试析歌剧《卡门》的创作特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2]曾淼.从歌剧《卡门》剖析《哈巴涅拉》的音乐特色及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韩斌.说不尽的卡门[J].大美术, 2004, 11.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色试析 篇8

关键词:钢琴,音乐,民族特色

钢琴是一种西洋乐器, 它从欧洲传到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西方钢琴发展到鼎盛时期时, 我国才有了第一架钢琴。上世纪三十年代, 查哈罗夫、拉萨列夫等钢琴家来到上海, 并将钢琴带入了中国, 这对中国钢琴演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著名钢琴家丁善德、吴乐懿、易开基等都出自他们的门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苏联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这时期也培养出了刘诗昆、顾圣婴、殷承宗、周广仁等一批钢琴演奏家。其后我国钢琴演奏事业遇到了很多波折, 尤其是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更是令人担忧,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钢琴创作风格才逐步走向多样化, 但是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钢琴学派。因而,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道路还十分漫长。

一、钢琴作品创作中的民族特色

我国的许多钢琴家既是演奏家也是作曲家, 所以, 他们常以中国民族音乐作为创作的源泉, 将一些家喻户晓的民间音乐搬上钢琴舞台, 从而使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味。

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以单声为主, 而钢琴是一种立体的、多声的乐器, 这就与我国的音乐体系产生了冲突。音乐体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影响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为此我们应根据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演奏技巧, 既不能全盘否定钢琴音乐, 也不能简单地拿来、一味地模仿西方的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旋律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有利于将其改编成钢琴作品。王立三先生说过, 中华民族有许多感人的东西, 其中的陕北民歌有强烈的泥土气息, 有一种深厚、豪放的历史感。只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秉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才能创作出有激情、有思想深度的音乐作品。

风格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述。音乐风格与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音乐素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样风格中也体现着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历史背景、音乐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衡量中国式钢琴语言的标准并不容易确立, 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传统的东西会逐步被淘汰。只有将传统中的经典赋予风格化, 才能使钢琴与民族经典结合, 才能使中国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而不是逐步被淘汰甚至是遗忘。

二、钢琴演奏中的民族特点

我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性更多是通过创作材料来体现的, 因而要弹好中国钢琴作品并不容易, 除了要有精湛的演奏技巧之外, 还应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能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民族特点等准确把握。钢琴演奏家鲍蕙荞女士说过, 一个学派离不开本民族的作品, 更离不开演奏家对这些作品的解释和推荐。傅聪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将中国文化精神融入西方音乐表演中, 将演奏建立在中国伦理观念、哲理气息、艺术境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傅聪说:我弹肖邦的音乐时, 就像很自然地说我自己的话;演奏莫扎特的音乐, 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 我们中国人在灵魂里头本来就像莫扎特, 是最朴素、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诗意的, 也就是精神的健康、理智与感情的平衡。江晨主张将思想融入西方音乐之中, 他认为我国传统音乐比较注重旋律, 而西方音乐更强调音乐的表现力。

三、中国钢琴曲的民族特色

(一) 民族风格与民间音调

中国钢琴音乐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民间音乐改编成钢琴曲, 而且这种艺术创作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立三将陕北民歌《蓝花花》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 用叙事曲的手法概括表现了民歌的基本内容;郭志鸿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成了钢琴曲;刘福安则对民间舞蹈《采茶灯》进行借鉴, 并通过钢琴模仿民族乐队的效果, 形成了新的钢琴曲《采茶扑蝶》。这些都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积极尝试, 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则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该曲以民间风味为主题, 以优美的曲调、动听的音乐来征服听众, 丝毫没有用西方音乐语言来装饰中国民间音调, 使整个作品真挚真率, 毫不矫揉造作, 这也正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钢琴音乐民族化还体现在对民族素材进行组织和整理上, 这种创作方法在中国钢琴创作十分明显。这种创作方法的主要表现是以地区性的音调为基础, 在和声上进行装饰与处理, 使之钢琴化。例如周广仁将陕北民歌《三十里铺》进行改编, 将小调民歌转变成有叙事性的钢琴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 还有江静的《红头绳》、瞿维的《花鼓》等, 这些钢琴曲都是将和声语言与民间音调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风格。

此外, 复调风格的钢琴曲也是我国钢琴创作的重要内容。马思聪根据广东小调改编的复调曲《走马》采用了复调对位的方式。改革开放之后, 陈铭志创作了一系列的钢琴作品, 并使用了许多现代技法, 实现利中国音乐语汇和现代思维的有机融合, 实现了新的突破与发展。

(二) 中国钢琴曲的音色和气韵

中国钢琴曲在音色上对民族音乐进行了模仿。例如王建中对唢呐曲《百鸟朝凤》进行改编, 用钢琴来演奏不同的音色, 表现出欢快的旋律和鸟叫声, 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黎英海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钢琴曲, 保持了原曲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古朴、典雅的传统风格, 并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模仿萧、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中国音乐十分强调“气韵”。“气”是音乐风格的内涵,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但是它是音乐风格的决定性因素;“韵”是音乐风格的外部特征, 是对音乐节奏、力度、长短等进行艺术处理, 使之品高味隽, 余韵无穷。在演奏中国古典钢琴曲时, 最主要的就是气息贯通, 气韵表里一体, 合而为一。

钢琴演奏是西方的音乐表演艺术, 要使钢琴艺术真正融入中国音乐文化, 形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乐派, 就必须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 借鉴西方钢琴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语言, 将西方的作曲、演奏技法等融入民族音乐之中。唯有如此, 才能提高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促进民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83.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106.

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色浅谈 篇9

1 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色

1.1 电影音乐的描绘性

音乐和电影中的画面相同步是电影音乐中最常见的表示方法。当电影中某一特定的画面出现时, 往往会伴随与画面意境相关的音乐, 从而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电影音乐不仅可以对人物进行定位, 也可以对后面即将发生的故事情节进行特定的预告。

1.2 电影音乐与画面结合所表现的一致性

优秀的电影往往具有音乐和画面完美结合的特点。其中, 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的结合分为音乐与画面相同步, 音乐与画面相对立两种。其中, 电影音乐和画面相同, 既音乐和画面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 节奏相一致, 对所要表达的情感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会加强剧中人物的思想、心理活动等的表达效果, 塑造出更加立体化的人物, 使其表现的更加生动逼真。音乐与画面相对立表在杂它是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等来表现不同的节奏、意境、情绪等, 从而达到声音与画面相反相成, 对立统一的效果。

1.3 电影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唯一的

虽然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 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必须与电影的中心思想一致, 必须是唯一的, 要与电影情节的发展相一致, 与电影中的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相一致, 不能像普通音乐那样, 依据个人的情感和好恶来创作。

1.4 电影音乐可以渲染人物的内心情感

人们的情感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的。人们既可以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也可以通过音乐来感受音乐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变化。音乐可以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明确地表达出来, 将电影中人物的内心的真实感受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些是电影音乐在电影中最为关键的特点。此外, 在电影中, 电影音乐可以加强对人物的特定情绪、情绪波动、人物内心的回忆等的表现效果。

1.5 电影音乐可以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音乐在表达有形的事务方面有所欠缺, 但其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等无形的方面却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在电影中,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来表现电影中人物的各种性格及个人情感。

1.6 电影音乐可以使电影表达出清新自然的感觉

电影音乐可以将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最自然的表现出来, 从而使观众们的情感自然地得到满足。

1.7 电影音乐可以反映出特定社会背景

任何一个电影都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可以通过电影中的故事情节, 尤其是通过电影音乐很容易看出当时的社会现象, 使人们在电影中感受现实社会, 在现实中体会电影所要表达的社会现象, 从而使人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对当今社会进行反思, 对自己进行反思, 不断地完善自己。

1.8 电影音乐可以将电影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电影音乐可以使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更加突出, 是将音乐、人物和故事情节完美串联起来的关键, 且在串联的过程中, 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将其更深层次地表现出来。

2 结语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是创作者、制片人及观众等最为重视的部分。实质上, 电影音乐的最主要目的是结合电影中的剧情, 是使剧情表现的更为自然, 更易得到人们的认可, 而不是为了单纯的音乐欣赏。在电影情节发展过程中, 那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或者是用语言表达不明确的部分, 就可以用电影音乐来替代。电影音乐不仅可以表现这些部分, 还可以将这些情感表现得更为明显、鲜明, 将其所表达的情感挖掘到最深层次。现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应用了电影音乐。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色较, 从而更加体现出电影音乐在电影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彤彤.中国武侠电影音乐中琵琶曲的解读[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 (1) .

[2]K.J.唐纳力, 于帆.当代电影中的音乐化声音设计[J].电影艺术, 2012 (3) .

[3]赵乐.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原生态”音乐的运用[J].电影评介, 2012 (14) .

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研究 篇10

一、课程设置上突出民族地区音乐特色

当前从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上来说,民族地区高校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没有明显的差异,西方音乐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所涉及到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管弦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作曲理论等多个方面。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特点,但没有将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音乐课程纳入专业设置当中,民族地区所特有的丰富的音乐资源无法实现与西方音乐文化思维的融合,教学上也无法实现改革与创新,导致培养的学生不具备音乐意识、音乐能力上的优势,最终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低下,民族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及发展。

从这一角度入手,认为在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从课程设置的方面入手,增设与我国民族地区音乐相关的文化特色,设置专门的地方音乐文化、地方民俗课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特点,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合理化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基础课程的角度上入手,结合高校所处区域的民族特色,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转换为教育资源,开设相应的地方特色音乐课程,填补当前课程体系在民族音乐资源上面的空缺(例如,广西XX高校音乐学院就基于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调查,开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广西彩调、壮族音乐、婚俗文化相关的基础课程,丰富了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从声乐教学的角度上来说,提取具有本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声乐元素,将传统声乐资源融入现代化的声乐教学理念下,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下,教师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撰写具有质量、价值,同时蕴含丰富民族特色的音乐论文,供学生借鉴与参考。

二、教学方法上突出民族地区音乐特色

有关研究中指出:民族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音乐文化,这些独特的音乐文化产生于民族地区,传承于民族地区,同时也代表民族地区。将其作用于对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但,在当前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教学方法仍然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无法体现民族地区的音乐特色。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教师不了解民族音乐教学应当融合下手,学生不具备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主动性,最终导致民族地区特色音乐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入手,立足于高校民族特色音乐资源,展开创新,研究如下:

地方性的高等院校最大的特点在于拥有相当良好的地方音乐环境,同时具有丰富多样的地方音乐资源,若能够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能够有助于对音乐教学地方特色的创建,从而为不同课程和不同学习的音乐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来看,对于艺术性要求较高的音乐课程而言,实践经验的丰富往往比书本上的音乐理论知识来得更加重要。因此地方性高等院校在展开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结合本校办学条件,评估所处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资源,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具体的教学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走出去”的角度入手,将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课程迁移至民间地区,使学生所处的课堂具有更加突出的社会性以及地方性特征。在真实的民族音乐形成环境当中,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与全面的认识地方音乐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与意识特征。通过“走出去”的创新举措,能够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尽在课堂上教学的模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互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是学生深入乡村,深入本地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区域采风,采集真正意义上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音乐资源,对这些民族特色音乐资源进行重新的整理加工,最后通过现代媒体,将民族地区具有原始风貌的音乐资源二度呈现出来;

其次,从“请进来”的角度入手,即将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家或者是民间艺人邀请到学校并参与到实践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这些民间艺术家自身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民族音乐素养,掌握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技能,请进这些民间艺人能够填补民族地区高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上,邀请民间艺术家面向学生展现各种民间音乐文化,在课堂上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一种视觉体验、听觉体验的综合情境下,掌握并熟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将其与理论文化相互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理解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特征。

三、教学评价上突出民族地区音乐特色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展开地方音乐活动实践的方式,增加自身在保护地方特色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意识。对于现代意义上所研究的民族地区特色音乐文化而言,除了涉及到横向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与本地区特色的历史学科、音乐学科、社会学科、语言学科、民间文学学科、以及心理学科等纵向学科基础之上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开发地方特色民族音乐资源的方式,能够使原本单一的高校音乐课程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补充,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意识的重要价值。而在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特色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了凸显教学的质量,还应当从评价角度入手,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创新,达到促进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的。

在引入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理念的条件之下,从创新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评价手段与途径的角度上来说,创新的重点在于,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教学评价体系中,使其重要价值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得以凸显。考核的手段与方式并不需要拘泥于常见模式,还应当从特色音乐教学的实践性角度入手,要求学生通过比赛或者汇报演出的方式,展现自己阶段性的民族特色音乐学习成果。这种独特的评价模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于民族特色音乐资源与文化的掌握更加的全面、有效,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舞台感得到培养,实现优化艺术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在展开评价的过程当中,还应当始终遵循合理、科学的基本原则,严谨负责的对待现有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辩证的引入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音乐资源,凸显地方音乐的本色,实现对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四、结语

探寻世界五大洲特色音乐风情 篇11

关键词:世界音乐 五大洲 民族 特点

“World Music”在汉语中被翻译为“世界音乐”,从其名称上看,它应当包括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各种各样的音乐。它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即为广义和狭义之分。世界各国各民族从古至今创作的所有音乐为之广义的世界音乐;采取本国家、民族原先就具备的形式所创作的、具有特有的形态特征的民族音乐而称为之狭义的世界音乐。笔者认为,我们学习世界音乐的目的,应当是克服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影响,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念,加深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了解,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塑造和谐社会。

一、亚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从亚洲地区开始探寻音乐的旅行。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在世界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方向地区可分为五个:东、中、东南、南地区。我们从东亚地区开始,东亚地区包括五个国家,分别是中国、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其中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他四个基本上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这些国家有个共同的特点:重视音色的表现意义。在传统声乐演唱中,非常讲究音色的多样性,在器乐演奏中,非常讲究音色的变化:吹奏乐器用不同方法吹出不同声音;各种弹拨乐器为了得到丰富的音色变化,使用不同的拨弦方法及采用不同拨奏的位置。其次,东南亚各国的传统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印度、阿拉伯和欧洲音乐的影响很深,也有很鲜明的民族特征:音律倾向平均,印度尼西亚用的比较多的是五平均律,用五平均律构成的五声音阶叫“平均五声音阶”,它是东南亚音乐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五声音阶;节拍中和平稳,本地区采用二拍子、四拍子较多,但节拍之间强弱差异很平和,没有太大的差异;织体单复结合,各种器乐相交错的演奏节奏,随之有了复调音乐的多声部产生。再次,南亚地区的音乐因为种族、语言和地区的不同具有多样性,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都和印度宗教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印度音乐不仅是南亚地区音乐的主流,也是形成各种音乐文化变体的基础。

二、非洲

非洲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首先,埃及是北非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个神的王国,从法老时代(公元前3100年)开始,音乐开始在埃及人的生活中变得重要,而音乐人也在古代埃及社会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阿拉伯各国受土耳其音乐的影响很大,近代又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所以,埃及音乐也有着同样的特征。其次,东非的音乐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调性,有多种形态的多声部演奏演唱形式,她们有着对鼓的崇拜的社会习俗。音乐活动大部分是伴随着劳动、生活进行的,节庆农闲时都会有社交性质的音乐活动在露天进行表演,男女老少即使演员也是观众参与到其中。再次,中非的音乐是以游吟诗人的歌唱为特点,品种纷繁,结构复杂,表演形式多为集体表演和个人表演。采用无伴音五声音阶,器乐最著名的是木号。还有西非的几个国家,生活中流行着民间说唱家,在婚礼、葬礼和一些重要的活动等都会被邀请到场演唱相应景的歌曲。后来非洲被欧洲沦为殖民地后,他们来到民间也进行编写、演唱和现实有关的曲子,被称为当时的新闻记者类的人物。这种关键因素是“说”的歌曲再加上精细的变奏和过门段落,对当今的R&B有着一定的深远影响。最后的南非地区,以民俗音乐为主,地区不同,风格各异,有着不同的多民族,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音乐文化组。

三、欧洲

欧洲音乐可谓是音乐王国里夺目的光辉,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区。首先东欧的音乐文化非常盛行,它所具有的特点和那里的人们一样,忧郁敏感,情感非常之细腻,以至于很多当地的作曲家能把情感用音乐表述刻画得极致。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波兰民族乐派的肖邦,匈牙利民族的李斯特,乌克兰音乐的李森科等等。其次,西欧有着悠久的传唱历史,所在的国家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英国在历史上被称为民歌宝库,德国的室内乐和乐团很受喜爱。荷兰音乐就好似国花郁金香一样绚烂多姿,芬芳怡然。他的音乐早期代表者是吟游诗人,那些巡回演奏的民间音乐家和歌手们。而法国则是个浪漫优雅的国家,音乐也同样有着这样的特质,他的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著名作曲家、评论家德彪西在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已经形成了被世人认可的“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在欧美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次南欧,包括的国家有意大利、希腊、葡萄牙等,而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就是在意大利和希腊两个国家,他们的音乐内容也非常的丰富。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音乐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葡萄牙的传统音乐是“法多”,由两把吉他伴奏,一把古典吉他,一把高音吉他。主要歌唱思乡忧愁和生活艰难的情绪。还有北欧的五个主权国家:丹麦、瑞典、芬兰、冰岛和挪威。瑞典是个非常崇尚音乐的国家,音乐氛围很浓重,也十分普及并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芬兰基本上在18世纪后半叶之前都局限于本土的民间音乐,例如包括叙事史诗、抒情诗和宗教内容的诗歌吟唱。挪威的民间音乐以独奏或独唱来表演,他的民族乐器是小提琴,在北欧最具有世界声誉的作曲家格里格来自这个国家。最后中欧具有的代表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在奥地利,瑞士,也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过许多作用,瑞士比较有特色的是阿尔卑斯山民族的音乐。

四、美洲

南北美洲最古老的居民要数印第安人了,他们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音乐节奏丰富多变,有时运用交错节奏,音阶多为五声、六声和七声。音乐带有独特的表情而旋律单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趣味。以打击乐器为主。北美洲的原住民族因纽特人,被称为更多的是“爱斯基摩人”其实他们不喜欢这个称呼,因为这个是他们的敌人所说的“吃生肉的人”。他们的音乐以生活劳动相关的歌唱为主。由于社会结构的单纯,没有家族意外的政治类组织,所以他们的集合地点的唯一场所就是音乐活动的地方。拉丁美洲中的阿根廷、墨西哥音乐比较显著,阿根廷最著名的就是探戈了,探戈含有欧洲、非洲和美洲等多文化因素,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没有固定的程序,可以即兴发挥创造出不同的花样,舞姿新鲜多变非常的吸引人。它的音乐情调深沉,旋律优美,带着一种思乡情绪,但节奏非常鲜明,刚健有力变化多样。

五、大洋洲

大洋洲最具音乐特色的地区有美拉尼西亚地区、玻利尼西亚地区和密克罗西尼亚地区。大洋洲的音乐审美特征根据原住民的特点是追求崇高自认的音乐美。内容里面涉及了航海、雨夜、牧业、山川河流、神话和显示、可以说的无所不有。首先来说说美拉尼西亚的音乐,它的音乐丰富多彩,绚烂多姿,是大洋洲音乐体裁最为多样的地区,音乐深入了节庆和各种礼仪活动中,有着各种演唱方式。再来说说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音乐,它有着丰富的传统歌舞节目,但是因为受了一定的资源制约,只有个别的器乐被传承下来,喜欢拍打身体的形式来做音乐的补充。其音乐具有与社会生活直接结合的信息功能,并且能将其转换成其中的重要因素得以保存。最后,玻利尼西亚群岛的音乐特性是以传统音乐为主,大多是多声合唱的说唱性歌曲,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和节奏感,打击乐器为主流。舞蹈和音乐在民族运动的兴起后,传统仪式上得到再现和复原。大洋洲是一方由传统和移民文化充分组合的神奇土地。在这音乐中能感受到土著文化的活力和幽默,以及当代音乐元素里的悠适和简洁。

最后,笔者感慨,虽然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发展不尽相同,但是追寻他们的成长轨迹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走过一个由原始图腾的巫术音乐到宗教音乐、由民间音乐到宫廷音乐、由民族音乐到世界性音乐的沧桑岁月。无论是欧洲音乐的广泛流传还是亚洲音乐的奥妙精深,无论是非洲音乐的原始狂野还是拉丁美洲的多元化发展,在世界音乐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独具风格的民族音乐最终成为弥足珍贵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杜化丽.东亚传统音乐的特点[J].民族音乐,2010,(09).

[2]杨苗苗.把握民族与时代的脉搏 塑造独特的钢琴音乐――肖邦音乐的特点[J].林区教学,2009,(10).

音乐特色 篇12

关键词:五指山,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音乐教材,基础课程建设

《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 (试用版) 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 因考虑到教材还比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暂定为内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区的典型音乐素材为主, 内容主要从黎族民歌、黎族器乐作品、族舞蹈三大类别入手, 形式上主要以欣赏、唱、跳为主, 拓展到访问民间音乐家、感受民间节日、搜集一些相关的本土民族音乐名作和名家故事资料等活动, 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 逐步培养和加强当代儿童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的目的和责任, 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 就教材主要内容对当地的十余所小学的2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 课题组特邀请黎族歌曲传唱专家杨桂兰老师逐句用黎语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沿的音乐骨干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诚挚邀请下许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 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 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材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根据教材培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又走访了五指山实验小学, 对10余名老师进行了专访和交流, 总结各位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收录的黎族歌曲虽然好听但是大都是普通话演唱, 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黎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如:教材试用版共收录学唱歌曲十三首, 其中只有《睡吧, 好宝贝》、《摇篮曲》、《儿童过生日》三首作品用国际音标标注了黎语的发音。

2.教材选用的学唱歌曲除了创作作品外, 全部录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 其民歌针对小学生来说旋律、节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歌词的密度问题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 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训练等趣味性教学环节设计还比较欠缺。

4.该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还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全面的政策督促, 导致个别学校知难而退。

二、教材在推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针对《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音乐特色音乐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我们课题组除了跟骨干教师的交流、专家的走访, 还在五指山市试验小学全体音乐老师的配合下亲自指导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课《睡吧, 好宝贝》、《跳娘调》。通过跟同学们的亲密接触, 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区小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我们尝试把曲目改编为两个声部,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 但是创作作品时必须注意低声部的配备避免太多变化, 应以平稳的长时值为主, 旋律声部难度较大的节奏和结构, 创编时可以把整个节奏按比例扩大, 这样既减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 又做到不影响原作的风格和味道及情感, 等等。这次排练和授课体验对于课题组进一步修订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回访, 我们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共同组织开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民族地区普遍开展, 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 另外, “说写黎语”、“民歌传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普遍开展, 在这种大好政策扶植形势下, 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地普及我们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订措施和设想。

三、关于进一步修订和推广教材的设想

1.根据需求扩大课题组的研究力量, 适当调整和补充研究人员, 吸收优秀的任课教师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力量。

2.争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大的支持, 成立课题督导小组, 主要负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门人员参与。

3.调整和改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难度大的歌曲作为欣赏内容, 多用肢体参与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和节奏游戏。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课程理念指导, 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黎族歌曲装饰音繁多, 节奏行多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聆听, 并用身体部位去尝试着表现和理解作品, 把这类课程设计成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 并将其作为学生全身心走进音乐, 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通过这样音乐艺术实践, 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 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强,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加大歌曲当中儿童合唱作品的编配, 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为主, 根据授课教师的建议, 多插入相关的图片, 歌曲最好经过改编, 旋律应围绕主要动机多重复, 动用课题组音乐创作专业的力量, 克服困难, 尽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儿歌化、趣味化, 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掌握, 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兴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课程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断提高音乐素养, 丰富精神生活。

5.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举办教材内容授课比赛或观摩和相互之间的活动, 并评选出优秀教案或教学活动纪实录入修订教材, 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该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特别重要, 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督体制, 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广和使用。

6.课题组应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访问, 掌握最新的动向和资料;及时整理采集地数据, 进行分析和总结, 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依据为上级部门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设在内容上应适当考虑多元化的因素和特点, 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情感, 通过感知不同艺术的情感和特点, 正确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点。

8.通过进一步对海南本特特色音乐教材的修订和推广, 吸引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乡土、乡音和乡土旋律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再次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 通过对族群英雄和先辈美好品德的再度认识、理解和熏陶, 增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 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承本土文化地活动中来, 树立热爱家乡、自立自强、勇于承担称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语是教材地编写和推广过程中的难点, 经过推敲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在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 尽可能邀请民间音乐专家和爱好者亲自进课堂授课; (2) 联合“民歌传唱”、“读写黎语”等活动相互授课; (3) 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 发动家长和长辈给孩子们营造说黎语或其他语种的氛围, 在家、课间鼓励学生尽量说黎语, 方便学生逐渐恢复母语语境。 (4) 建议民族地区媒体多提供母语节目和栏目, 为民族地区孩子恢复母语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和深入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工程, 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重视, 在当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文体厅联手主抓传统文化三进校园以及黎语、黎歌全方位传承活动的正面影响下, 及时把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并形成政策法规, 长期延续不断地深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及教学观摩等活动, 切实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韩沙霖, 胡凯.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Z].五指山市教育局内部资料, 2013.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Z].2011.

上一篇:功能关系图下一篇:记者现场报道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