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奶业

2024-06-06

特色奶业(共7篇)

特色奶业 篇1

8月的鹤城碧水蓝天, 8月的鹤城绿意盎然。6日上午, 为期3天的飞鹤乳业杯“2012中国齐齐哈尔第二届奶业博览会”在国际会展中心盛装亮相。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马晓为, 齐齐哈尔市领导马占江、李逢春、任玉良、郝明哲、黄力等出席开幕仪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占江宣布“2012中国·齐齐哈尔第二届奶业博览会”开幕。

本次奶业博览会以“诚信、安全、合作、发展”为主题, 以“塑造诚信形象、强化安全理念、加大招商力度、提升产业素质”为宗旨, 由齐齐哈尔市政府、黑龙江省奶业协会主办, 齐齐哈尔市畜牧兽医局、齐齐哈尔市奶业协会承办, 黑龙江飞鹤乳业集团、伊利集团齐齐哈尔有限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协办。此次奶业博览会主展品种涵盖饲料、兽药、乳制品、畜牧机械产品、科技信息、金融服务等多项, 展位数量达到127个, 从展会规模、参展品种和参展企业三个方面来考量, 均超过了上一届。可谓是一次成果和经验展示的大型博览会, 是一次交流合作的商机和塑造畜牧行业形象的新里程碑。

开幕式上, 副市长任玉良首先致辞。他说:齐齐哈尔是国家装备工业基地、农畜产品基地、中国绿色食品之都, 这里养殖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比较好, 现在全市奶牛存栏达62.5万头, 年产鲜奶145.3万吨, 乳品企业达到16家。任副市长强调指出:近几年来, 齐齐哈尔市认真实施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千万吨奶工程”战略,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奶牛业的实施意见》和相关的配套措施, 以推进规模化养殖、良种化繁育、科学化饲养、产业化经营、系列化服务为重点, 全面提升奶牛业素质, 积极推进奶牛业加快发展, 尤其是飞鹤乳业带头转变发展方式, 实施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对于提升国内乳品企业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 齐齐哈尔市的奶牛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马晓为副局长在讲话中说: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奶业和乳品加工业的重要基地, 奶牛存栏位居全省第一。近些年, 特别是今年以来, 齐齐哈尔市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万吨奶工程”战略, 紧紧抓住战略契机, 积极推进奶牛业加快发展,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奶牛业发展的政策和相关的配套措施, 努力打造奶牛主导产业。齐齐哈尔奶业无论从资源条件、发展基础, 还是从市场前景看, 都具备进一步大发展的良好条件, 必将会为黑龙江省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幕仪式后, 出席开幕式的省市领导进入展厅, 参观了飞鹤乳业、四方力欧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农垦畜牧工程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参展产品。

奶业博览会召开期间, 齐齐哈尔市畜牧兽医局与四方力欧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金源宾馆举行, 此举将搭建畜牧业平台, 成为齐齐哈尔市养殖业发展的新契机。

特色奶业 篇2

1 2013年奶业大事件回顾

1.1 河北每年安排1.2亿元推进乳粉业发展

为落实习主席振兴河北奶粉业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3年10月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乳粉业发展的意见》, 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2亿元, 设立推进乳粉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 每年整合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产业振兴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治理等项目资金3亿多元, 重点支持乳粉企业技改和新建、奶牛场和饲草基地建设, 加强乳粉流通体系建设。

1.2 合生元等6奶企被罚, 6.7亿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

国家发改委2013年8月7日宣布, 合生元等6家乳粉生产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 这是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近年来, 在消费者对进口奶粉刚性需求的驱动下, 进口奶粉生产企业就有了更多的定价权, 很多进口婴幼儿奶粉在国内的价格要比国外高出3到4倍, 奶粉企业的毛利率最低的也有40%, 普遍超过50%, 在高毛利率的背后, 是中国境内奶粉售价全球最高。从2013年3月开始, 发改委对9家奶粉生产企业开展了反价格垄断调查。大量证据表明, 涉案企业价格垄断具体的措施和手段主要包括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供货等。最终合生元因严重违法、不积极整改被处上年销售额6%的罚款, 约1.6亿元。美赞臣被处上年销售额4%、约2亿元罚款。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均处上年销售额3%罚款, 约1.7亿元至0.04亿元不等。提供重要证据的惠氏、贝因美、明治公司免处罚。

1.3 新西兰奶粉事件

2013年8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接到新西兰政府有关部门通报, 称新西兰纽迪西亚公司 (Nutricia) 召回其在新西兰市场上销售的3个批号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召回决定是基于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为纽迪西亚提供的一批原料可能受到污染。8月28日, 恒天然发布了一份关于产品不含肉毒杆菌的声明, 称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接到恒天然预警后对相同样品展开后续独立检测, 在美国和新西兰共进行总计达195次测试, 确认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使用该原料的产品均不含肉毒杆菌。但恒天然事件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据广州日报报道, 在2013年8月末对广州市一家市内连锁超市的调查, 该超市新西兰品牌奶粉的销量在恒天然事件后下滑50%。

1.4 液态奶集体涨价

进入2013年12月, 全国牛奶几乎全部涨价。在津城一些大超市内, “1元袋装奶”几乎绝迹。在华润万家超市, 普通牛奶销售货架上的袋装牛奶中, 价格低于2元的只有海河特优牛奶200毫升装1.9元、蒙牛百利包纯牛奶200毫升装1.7元, 剩余袋装牛奶大部分在2.3~4.2元。光明和三元上月宣布提价8%左右。其实早在2013年的9月中旬, 石家庄市场低端液态奶就出现过断货现象, 在郑州的一些商场、商店, 袋装奶“缺货”、“紧张”已经成为常态, 据9月中旬的北京晚报的报道, 各鲜奶厂家在节前纷纷进行了调价, 平均涨幅达20%;中、低端牛奶涨幅偏高, 供应偏紧;高端牛奶供应充足, 上涨幅度小。以蒙牛鲜奶为例, 早餐奶:软袋包装每箱 (每箱18袋) 由23元涨至30元, 涨幅30.4%;硬袋包装每箱 (每箱16袋) 由32元涨至40元, 涨幅25%。特仑苏每箱涨5元, 售价55元。

1.5 生鲜乳价格暴涨

2013年8月中下旬以来, 生鲜乳 (原奶) 平均收购价由去年3200~3300元/吨涨至3900~4000元/吨, 三元、光明和新希望等拥有规模牧场的乳企收奶价甚至从4000~4100元/吨涨至4800~5000元/吨。据黑龙江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数据, 由于供小于求, 黑龙江省生鲜乳价格持续上涨, 目前 (12月末) 全省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51元/千克, 同比上涨18.72%。另据农业部定点监测显示, 自2012年9月以来, 全国生鲜乳价格已连续15个月上涨, 到11月份已涨至3.98元/千克, 再创新高。而反映奶价合理性指标的奶价与饲料价格的比值 (类似猪的猪粮比价) 的奶价与玉米比值更是创出1.64的高值 (个人经验值在1.40左右是一个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企业都可以接受的区间) 。

1.6 奶粉限购, 多国 (地区) 应对“中国式抢奶粉”

出于对内地市场奶粉质量的担忧, 内地居民抢购国外品牌奶粉的现象在德国、荷兰等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频频发生。“中国式抢奶粉”使得一些婴儿热门奶粉出现缺货情况。当地民众的不满之声越来越大, 为平息事态, 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奶粉限购令”诞生, 其中以从3月1号开始的香港历史上首宗婴儿奶粉限制法案正式实施, 影响最大。“奶粉限购令”规定任何16岁以上人士, 每人每天只能携带最多1.8千克奶粉出境, 约为两罐, 超出这个范围, 将面临两年监禁和50万港元罚金。

其实新西兰是最早实行奶粉限购的国家。早在2012年初开始, 多家当地超市就在婴儿奶粉专区贴出“每人每次限购两罐奶粉”的提示。2012年9月, 这一限购令“升级”, 官方声明表示, 一切将奶制品带离新西兰本土的行为都被视为输出。新西兰初级产业部 (MPI) 和海关开始联合打击非法出口婴儿配方奶粉。除代理商出口以外, 采取其他途径往中国出口婴儿配方奶粉都在严打范围内。违法的公司和个人可被处以最高30万新元和5万新元的罚金。

虽然没有像新西兰政府那样发布官方声明,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奶粉在德国已然成了“敏感食品”。德国连锁超市DM在奶粉柜台贴出声明, 称“Aptamil品牌的牛奶食品暂时只能按照家庭正常需求数量进行供应 (最多两盒) ”;之前还有超市专门张贴出“中文”标识, 称“限购两盒”。在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内地居民抢购国外品牌奶粉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各级别的花样翻新“奶粉限购令”也被实施。

香港“限奶令”实行120天, 奶粉销量下滑1/3, 香港奶粉经销商呼吁取消限购, 香港当局10月进行的奶粉供应压力测试奶粉市场压力, 显示供应链不足, 港府12月初决定暂不撤销“限奶令”。

1.7 摆脱对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奶源依赖, 中国进口罗马尼亚奶牛

继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后, 罗马尼亚将成为我国新的奶牛进口国, 中方与罗方已签署协议, 罗马尼亚未来7~10年将向中国出口约50万头当地奶牛, 第一批出口的罗马尼亚奶牛将于2014年1月运往中国, 数量约有4000~5000头。相较于上述三国, 罗马尼亚作为传统的奶牛育种国, 不仅奶牛单价相对便宜, 而且奶质较好, 这同时也可以减少我国对新澳两国的奶源依赖。数据显示, 目前澳大利亚近八成奶牛都出口到我国。与此同时, 全球范围内的奶牛价格在2012年已近3万元一头, 相比五年前上涨50%。2011年我国斥资2.5亿元购进10万头小母牛, 其中澳大利亚占近一半。

1.8 奶粉药店销售

药店销售奶粉是借鉴国外经验, 西方国家的奶粉销售70%~80%都是在药店系统销售的, 而国内却只是刚刚起步。借助药店相对严格的流通体系, 奶粉在药店销售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质量。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 药店对于奶粉质量的监控主要是在出厂之后, 而现在国内奶粉行业暴露出的大多问题存在于生产环节, 尤其是奶源的质量安全, 因此如何保障和拓展奶源才是乳制品安全的关键之一。

2 当前奶业市场成因分析

回顾2013年奶业, 可以用暴涨来形容, 不只是生鲜乳价格暴涨, 乳制品价格上涨也过快。没有哪一个分析家能在年初的预测中想到年末市场是如此之样。归纳业内分析, 造成现今国内奶价高企的重要原因就是原料奶价格上涨, 而乳制品企业通过提高售价、加大中高端配比来确保收益。

原料奶价格上涨的原因, 大体有三个方面:

2.1 奶牛养殖数量主动减少

一是2011年和2012年奶牛饲养数量在下降, 像我国传统上主要的养殖地区, 东北、内蒙古以及河北都在减少。这种减少既有比较效益下降, 养殖人数减少的因素, 也有年初疾病流行, 造成被迫杀牛的原因;二是牛肉价格持续上涨, 使淘汰奶牛数量急剧增加。一些成本压力大的小型养殖企业和个体散养户, 甚至直接选择宰杀, 通过卖牛肉缓解经营困难。奶牛减少, 奶源自然吃紧。

2.2 天气原因牛奶数量被迫减少

2013年夏天天气反常且周期较长, 对奶牛生产、产奶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部分奶牛生产性能下降不能恢复, 不得不淘汰, 没有淘汰的牛的产奶量恢复艰难。

2.3 国外进口奶源下降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重创国内奶业, 迫使消费者把目光放在国外奶源上, 使得2008年之后几年间我国进口奶源规模剧增。不过, 近两年这种势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2013年夏季开始的“奶荒”, 既有国家从扶持国内奶业发展而对进口奶源规模做的一定控制, 如新西兰牛奶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我国停止进口;再就是新西兰恒天然等国外奶制品质量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国人的信念, 购买转向的影响。各种因素叠加, 一起加剧了奶源供应的紧缺。

3 2014年奶业形势展望

3.1 乳品新政影响可期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2013版) 》已经于2013年12月25日正式发布, 新细则重点是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原辅料把关、产品配方管理、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等这些方面做了重新规定, 为了落实好新细则的实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制定了时间表, 2014年5月31日将成为婴幼儿配方乳企的生死大限, 届时将公布通过审核的企业的详细名单。对暂不能达到新细则要求、不能按时提出审查申请的企业, 以及未通过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 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 可给予2年的停产整改时间, 保留原生产许可证编号。对于奶粉企业, 可以说是“留少去多, 生死存亡”。

3.2 用奶总量继续增长

一是经济增长拉动奶的消费。2014年经济专家预测GDP预计增长7%~7.5%, 相比2013年经济总量可能有所放缓, 但由于总量仍是增长, 其对奶业的消费仍有拉动作用, 用奶总量会继续增长。《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 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正相关, 收入每增长1%, 乳制品消费就会增长0.674%。二是国内奶业消费负面影响正在减弱。伴随2008年奶粉事件的远去和奶业管理的逐步到位, 奶业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少, 国人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正在加大, 消费量的增长是必然的。

3.3“奶荒”即将过去

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奶牛淘汰有所减少, 这从当前奶牛价格高启可以得到印证。目前国内奶牛成交情况稀少, 主要是有买无卖, 成交价格也都在1.8万元 (头胎牛) ;二是2012年进口奶牛即将发挥作用。据统计, 2012年我国进口奶牛12.8万头, 其中多数是青年牛和小母牛, 这些2012年购买的牛将于2014年年中投入生产;三是2013年年初尚未投入生产的后备牛基本没有闹病, 也将于2014年年中投入生产;四是国际原奶产量也在增加。2013年8月, 新西兰牧场逐渐从干旱带来的损失中恢复, 预计2013年全年新西兰奶产量可能远远超过2012年, 同比增长率可能在4.5%到6%区间。美国牛奶产量也在增加, 2013年牛奶产量将达到9158万吨, 同比增长2.1%。国际市场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国内市场, 因而奶源短缺的现象不大可能长期持续。

4 结论

4.1 生鲜乳收购价格涨势难继

目前我国奶价可以进入全世界的前三名了, 几乎是涨无可涨了。伴随各种产奶新生力量的生产高峰到来、国际奶源的涌入和2013年双节的过去, 生鲜乳收购价格的回归是必然的。

4.2 乳品价格也将回归理性

为稳定奶价, 2013年12月20日,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召开座谈会, 正式约谈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8家乳制品企业。对2013年下半年“抢奶”行为迅速由小企业延伸至大企业, 由局部蔓延至全国, 影响了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平稳性, 拉响了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警报。约谈正是为恢复稳定, 这是行政的力量。另一方面, 市场的力量也会发挥作用, 请不要忘记, 我国是加入了WTO的国家, 过高的奶价不仅会打乱国内奶业发展的稳定, 而且会形成经济上的洼地, 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 终将会降低我们畸形的乳制品价格。

4.3 规模养殖建设正未有穷期

特色奶业 篇3

该报告是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 由中国奶业协会组织编写, 并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

奶业发展事关民众健康、国计民生和民族未来。经过6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 尤其是2008年以后的整顿和振兴, 我国奶业面貌已焕然一新。首先体现在,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15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 870万吨, 居世界第三位, 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人均奶类消费量36.1千克, 比2008年增加5.9千克。但当前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还有较大增长潜力。

二是现代奶业建设步伐加快, 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5年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8.3%, 比2008年提高了28.8个百分点, 规模养殖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奶农专业合作社超过1.5万个, 是2008年的7倍多;伊利、蒙牛、现代牧业、光明、三元、君乐宝、飞鹤等中国奶业前20强企业乳制品产量、销售额分别占全国的51%和54%,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 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两大营养成分平均值都已高于国家标准, 也高于美国标准, 规模养殖场生鲜乳中体细胞平均值低于欧盟限量值、菌落总数平均值低于澳大利亚限量值。

四是乳品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主要乳品企业生产设备、加工技术大都源自国际知名厂商, 管理运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伊利、蒙牛进入世界奶业20强;君乐宝婴幼儿奶粉通过国际公认的全球食品安全标准 (BRC) A+顶级认证, 其婴幼儿配方奶粉经香港的严格检测和审查, 已经进入香港市场;现代牧业、飞鹤乳业获得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

2008年以来, 国家出台和完善了奶业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度, 大力开展奶业整顿和振兴。“建好舍、喂好草、养好牛、产好奶”的健康养殖理念得到普及和推广, 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空前严格, 有力保障了奶业质量安全。2009年以来, 农业部共抽检生鲜乳样品15.1万批次, 抽检对象覆盖所有奶站, 监测指标涵盖所有违禁添加物。

在奶牛养殖环节, 不断加大对奶业的扶持力度, 实施了奶牛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促使奶业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 奶业生产水平和奶源质量不断提高。

在收购和运输环节, 全面开展奶站清理整顿, 严格准入管理, 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 奶站数量从2008年的2万多个减少到8 500个, 奶站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检测手段和人员素质水平显著提升。生鲜乳运输车全部实现专车专用, 持证运输。

在乳品加工环节, 落实《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 对乳制品及婴幼儿奶粉企业生产许可进行重新审核, 淘汰了一批奶源无保障、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 大力推进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兼并重组, 优化产业结构, 有力保障了乳品质量安全。

谷继承表示, 我国奶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协会将通过定期发布奶业权威信息, 客观反映我国奶业发展、监管和质量安全各方面情况, 为消费者、奶业生产者、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对回应社会关切、普及乳品知识、引导健康消费具有重大意义。

特色奶业 篇4

1 内蒙古奶业生产基本情况

1.1 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自2008年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 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不断健全和培育奶牛养殖业发展支撑体系, 加大、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 有效促进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奶牛养殖在转型中保持平稳运行。2012年荷斯坦奶牛存栏230万头, 牛奶产量达910万吨, 总体保持稳定。二是规模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荷斯坦奶牛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占奶牛存栏比重超过60%, 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三是奶牛单产水平明显提高。荷斯坦奶牛良种覆盖率实现100%, 成年泌乳牛平均年单产达到5吨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单产水平在7吨以上。四是一批现代化的奶牛规模养殖企业初具规模。以奶联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养殖企业在我区已经发展到8家, 旗下牧场已经发展到82个, 存栏奶牛25万头。五是乳品生产加工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区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及呼伦贝尔市为核心区的东西部两大优势生产加工基地。牛奶产量超10万吨的旗县有27个, 占全区牛奶产量77%。

1.2 分散养殖仍占主导, 规模化进程逐步加快

内蒙古奶业快速发展起步于“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在这一生产模式带动下, 内蒙古奶源带由东部草原转移到中部城郊。通过“分散饲养、集中挤奶”, 大量农户参与到奶牛养殖行业, 为乳品加工行业迅速壮大提供了充足的奶源, 同时作为家庭副业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全国最早的奶站就是伊利公司为解决分散农户挤奶问题而建立的。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这种生产方式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农户的奶牛养殖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养殖者缺少疫病防控知识, 饲养管理技术落后, 导致奶牛单产水平低, 养殖效益提高难, 经营风险较大;二是一些奶站仅为解决农户交奶而设立, 其功能只限于收奶代理经纪人, 挤奶设施简陋、卫生条件较差, 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非法添加等问题, 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三是散户在与乳品企业进行定价谈判时缺少话语权, 利益难以保障。

为解决这些问题, 2008年起国家通过“以奖代补”、“强化监管”等措施, 支持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和机械化挤奶站建设, 开展奶站清理整顿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 实施奶牛政策性保险。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 内蒙古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 主要表现为“散退场进”, 即乳品企业新建了一批规模牧场;“奶联社”这样的奶牛养殖企业通过“租牛派息”等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部分经营能力较强的养牛大户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牧场 (50~100头) ;一部分散户因企业“歧视性奶价”、得不到政策扶持加之高成本等因素, 出现持续亏损, 选择了退出。经过一番调整, 形成了目前这种以分散饲养为主, 大中小型各类养殖规模并存的奶业生产格局。到2011年, 内蒙古奶牛存栏万头以上旗县达61个, 存栏5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例接近40%, 比2008年提高30多个百分点。奶站数量由4000多个减少到2700多个, 减幅近1/3, 现有奶站全部取得收购许可证, 纳入政府监管范围。

1.3 养殖成本高位运行, 经营压力居高不下

2012年, 内蒙古生鲜乳价格波动较小, 散养户的平均收奶价为2.8元/kg, 规模养殖场的平均收奶价为3.15~3.6元/kg。散养户的净效益为1200~1500元/头, 规模养殖场的净效益为600~2500元/头, 一些新建养殖场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后备牛较多, 短期内产生不了收入。

生鲜乳价格波动较小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奶源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 因为卖奶难一部分奶牛被淘汰;2010年初内蒙古中部地区遭受暴雪严寒天气, 口蹄疫疫情较重, 影响了牛奶产量, 一些奶牛因病被提前淘汰。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 内蒙古奶源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一方面前两年补栏的后备牛已经能够产奶;另一方面, 中部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地全年天气状况较好, 玉米等作物长势良好, 加之没有大的疫情发生, 有利于牛奶产量提高。二是现有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制约奶价上涨。目前, 内蒙古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是政府协调下的企业定价, 企业与奶农之间大多只限于买卖关系, 缺少共同利益。虽然玉米等生产资料价格在2011年明显高于2010年, 但企业在奶源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后, 不愿为奶源投入更多成本, 加之近两年运输、劳动力、包材等成本不断上涨, 而乳制品提价幅度较小, 加工企业自身也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2 内蒙古奶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 内蒙古奶业正处于转型时期, 各个环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产业发展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

2.1 奶农合作组织发展较慢

近几年, 内蒙古奶业生产组织模式主要有散养、奶农专业合作社、企业建设的牧场、奶牛养殖企业等几类。散户在生产中仍居主导地位, 生产的牛奶占全区牛奶总产量的比重接近60%。作为提高规模化养殖程度, 推动标准化生产的手段之一, 奶农专业合作社在2008年以后发展较快。但从实践来看, 很多奶农合作社并不是散户因生产经营需要自发组建的, 一些是奶站为取得合法的开办资质而成立的, 还有一些是养殖大户为获得国家政策扶持资金而凑成的。

城郊奶牛受城市建设规划用地、耕地和水源地保护环境保护等条件限制, 特别是城郊附近老旧养殖场居多, 人畜混杂, 布局不合理, 养殖搬迁用地难等问题在新时期、新阶段越发凸显, 奶牛养殖用地逐年减少, 许多规模奶牛场面临搬迁, 新增养殖土地审批较为困难。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为例, 赛罕区头数位居全区旗县区第2位, 因养殖用地紧张已经出现养殖头数减少、规模养殖发展受阻的情况。

2.2 乳品加工企业单方定价影响奶牛规模养殖推进

奶业是由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组成的有机产业链条。但现阶段我区乃至全国奶业普遍是奶牛养殖户、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加工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往往是地位强势的乳品加工企业独家定价, 处于弱势的奶农只能被动接受, 没有话语权, 养殖户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2.3 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内蒙古所处纬度较高,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 冬季漫长严寒, 多寒潮天气, 奶牛疫病防控难度较大。2010年初爆发的口蹄疫造成巨大损失。地方现有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落后, 技术力量薄弱, 存在较多问题, 无法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疫病防控支持。另外, 中小规模养殖场资金短缺, 奶牛良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等工作滞后, 不利于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和先进养殖技术的应用。

3 对策建议

3.1 有序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奶农合作组织是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过渡的重要形式, 建议政府按照《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及有关规定, 尽快规范合作社管理, 减少“只建不管”等情况的发生, 避免社会资源浪费。加大对奶牛合作组织发展的支持, 防止农民在规模养殖进程中被边缘化, 在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奶站建设中, 优先支持管理水平较高的奶农合作组织发展。

3.2 进一步强化乳品质量安全管理

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企业应采用GAP、HACCP等管理方法, 对奶源、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实施全面质量安全控制, 对乳品的所有质量指标进行批批检测。政府监督执法部门应配备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 提高抽检频次, 增加抽检项目, 督促养殖者和乳品企业提供质量合格的原料与产品。

3.3 提高奶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建议扩大奶牛保险理赔范围, 将奶牛乳房炎等常见病种纳入保险范围, 取消赔付资金中扣除国家补贴的规定。提高对布病、结核病扑杀的补贴标准, 定期开展奶牛健康普查和疫病净化。继续加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后裔测定资金投入, 降低项目参与门槛, 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养殖场开展良种登记。

3.4 完善产业内部利益联结机制

充分利用区内已有第三方检测机构, 增设服务项目, 为生鲜乳定价和质量仲裁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完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 建立定期会商制度, 由政府各部门、乳品加工企业、奶农代表、奶站代表和行业协会代表共同参与奶价制定过程, 协议价格通过媒体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乳品企业可尝试用奶牛作抵押, 把一定比例的奶款预支给饲料企业, 帮助养殖场缓解资金周转困难。

3.5 加大科学养殖技术推广应用

中国奶业转型方向初探 篇5

1 奶业转型方向

面对如今复杂变化的世界奶业形式, 我们更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对我国的奶业转型进行冷静思考, 走出中国特色。奶业转型方向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的转型。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从数量扩张型奶业向质量效益型奶业转型

我国奶业已经历了超常规的发展。2008年, 我国牛奶总产量达到3651万吨, 奶类人均占有量30kg;乳品消费成为畜产品消费中增长最快的一项;乳制品产量合计1811万吨, 比2000年的134.1万吨增长了10.4倍, 年递增率为35.5%。然而“三鹿事件”曝光后, 消费者停止或减少购买国产各类奶制品的占四到六成。事件发生5周后, 进口品牌市场占有率由70.6%增加到86.8%, 国产品牌由29.4%下降到13.2%。40多个国家 (地区) 禁止进口我国的乳制品。事件发生两个多月后, 据对全国631家乳品企业的统计, 企业停产面仍达18%。这集中暴露出我国乳品企业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难以适应奶业健康发展的现状。

因此, 单纯数量上的增长并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要求, 质量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关键。保质量者得天下, 从数量扩张型奶业向质量效益型奶业转型迫在眉睫。

1.2 从养殖数量扩张向养殖结构整体优化转型

我国奶牛养殖业长期处于农业附属地位, 规模小且分散, 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 70%以上的奶牛饲养规模不足20头, 产量普遍偏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习惯和层次也发生了改变, 对鲜奶及奶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对牛奶品质的要求也不断增高, 传统的奶户养殖模式已不能适应商业化生产的需求。规模化奶牛场所具有的生产高效、产量稳定、品质保证的特点日益突出。

虽然近些年国家和行业重点龙头企业都纷纷提倡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并不断加强小区和牧场的建设, 但奶户所占总收奶比例的份额仍然很大。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仍需不断推进, 以最终实现奶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1.3 从养殖、加工、销售相分离向全产业链转型

过去农户只管生产牛奶, 而企业只管收到牛奶后对其进行加工和销售, 这就使得生产和加工环节之间产生了脱节, 牛奶的品质不能得到保证, 数量波动频繁。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人群的增多以及企业加工能力的增大, 这种养殖与加工、销售相分离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求。于是各大乳品企业纷纷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自建牧场。如蒙牛澳亚牧场、现代牧场、圣牧高科等应运而生。然而, 目前这样的规模化牧场数量还很少, 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 向全产业链的推进仍需不断努力。

1.4 从无序养殖向合理化产业布局转型

我们过去讲产业布局强调优势区域, 但禽流感等疫病提醒我们:仅仅讲优势区域是不够的, 还要讲风险区域。在风险区域和优势区域之外, 还有其他区域。在这3类区域里面奶业的发展方式是不一样的。优势区域中的奶业要大力发展;风险区域要控制发展或不发展;其他区域适当发展。在优势区域, 要讲究小区和小区之间、养殖场和养殖场之间的合理布局。要引导养殖集中区域建立低风险的布局。应该强调适度规模, 既要避免过度分散, 也要避免过度集中, 尤其是在各个优势区域或优势县, 更要强调不能过度集中。在集中时要考虑到不同的社会公共支撑环境, 以及不同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1.5 向生态绿色奶业转型

奶业在考虑当前自身发展的同时, 更应未雨绸缪, 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作为工作的重点。只有将环境保护与奶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奶业才能获得长足的生命力。目前, 从生态奶源建设到与消费者的终端沟通, 蒙牛建立了一条绿色的全产业链:在奶源建设方面, 推进大型生态牧场建设, 夯实优质奶源基础, 并配套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畜禽粪沼气发电厂, 利用牛粪发电;在生产方面, 采用低碳节能生产方式, 严格管理控制工厂的能耗和排放, 建成了万吨级污水处理厂, 将生产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在物流方面, 综合分析产品物流网络, 制定就近配送方案, 减少产品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在包装方面, 与供应商一起打造绿色供应链, 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奶业转型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奶业经历了高速冲刺式发展, 目前已进入相对冷静期, 此时转型的目的和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 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确保奶制品安全, 促进奶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的不断扩张, 人均消费能力的增强, 使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乳品的刚性需求增多, 与此同时对乳品品质、营养成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奶业的转型升级以达到从源头开始对整个产业进行提升是必然方向。

2.2 提高我国奶业的竞争力, 振兴民族产业

我国奶业生产现状研究 篇6

关键词:奶业,原料奶,良种奶牛

奶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技术密集型产业。奶类是一种最接近完美的食品, 其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 被人们誉为“白色血液”。大力发展奶业对改善人们营养状况, 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着战略意义。

1 我国奶业的区域特性

我国奶牛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主要包括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新疆等省份。北方养殖奶牛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如内蒙古、新疆等北方城市相比南方城市地广人稀, 有充足的土地资源种植牧草, 降低了奶牛的饲养成本;其次奶牛适宜在北方凉爽、干燥的气候中生长, 南方高温、湿热的气候容易引起奶牛疾病, 不利于奶牛产奶。北方主要粮食产品玉米是奶牛的主要饲料, 南方养殖奶牛玉米需要从北方引进, 增加了奶牛的养殖成本。最后超高温灭菌奶生产技术的成熟, 奶制品保质期明显延长了, 打破了奶制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地区限制。

我国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五大奶牛养殖省份2009年奶类总产量占到了全国奶类产量的66.64%。我国奶牛存栏头数最多的5个省份是:内蒙古、黑龙江、新疆、河北、山东, 存栏数占到了全国奶牛存栏头数的67.1%。可见北方城市无论是奶牛存栏头数还是奶类产量都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 详见表1。

2 我国奶牛的饲养规模及良种奶牛覆盖率

我国奶牛的养殖模式主要是以个体奶农为中心小规模散养, 养殖1~4头奶牛的养殖户占全国奶牛

养殖户总数的76%, 养殖5~19头奶牛的养殖户占全国奶牛养殖户总数的21%, 养殖奶牛多于20头的规模养殖户只占到了养殖户总数的3%。我国良种奶牛品种主要是荷斯坦花奶牛, 在新疆、内蒙古牧区还有少量的三河牛、新疆褐牛以及西门塔尔牛等。目前我国的良种奶牛覆盖率还不足50%, 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100%的良种奶牛覆盖率。成年母牛单产水平不足4000kg/年,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奶牛单产水平。中国荷斯坦牛是引进国外纯种乳用型荷斯坦牛与我国各地母牛杂交、选种、培育成的品种, 荷斯坦牛年平均产奶量可达5000kg。三河牛是我国培育的乳、肉兼用型品种,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牧区, 总量约8万头, 其特点耐粗饲、耐寒冷、抗病能力强, 适合北方牧区放养, 年平均产奶量2300kg。三河牛的产肉性能较高, 2~3岁公牛的屠宰率50%~55%, 净肉率约为44%~48%。新疆褐牛属于乳肉兼用型品种, 主产于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 总量约45万头。新疆褐牛适应高海拔、冬季严寒地区, 抗病能力强, 年平均产奶量为2000kg。西门塔尔牛属乳肉兼用型品种, 原产于瑞士。中国西门塔尔牛由于培育地点的生态环境不同, 分为平原、草原、山区三个类群, 种群规模达100万头。西门塔尔牛平均年产奶量4300kg, 乳脂率4.0%, 屠宰率平均61.4%, 净肉率50%。

3 我国原料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 奶牛单产水平低, 良种牛改良进度缓慢

虽然2000年以来我国奶类总产量飞速发展, 奶牛的单产水平有所增加, 但相比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单产水平还很低, 奶类产量增加主要是靠单纯的奶牛存栏头上涨带动。一些奶业发达国家近几年已经出现奶牛存栏总数下降, 奶类总产量却显著提高, 实现了奶牛养殖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主体是奶牛养殖头数在1~4头小规模奶牛养殖场, 这些奶农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致使他们过分注重眼前利益, 采用劣质廉价冻精培育奶牛, 导致我国奶牛改良步伐缓慢。

3.2 奶牛饲养技术水平低、饲料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奶牛饲养的主体是农民, 其养殖规模一般少于10头, 与普通农业生产相比, 养殖奶牛是一项技术密集及资金密集型产业, 需要在饲草配备、奶牛疾病预防、发情配种、产犊、挤奶等各个方面得到技术和资金支持。一些奶农为了节约奶牛饲养成本, 在未产奶时只喂奶牛粗饲料, 而在产奶时期为了提高产奶量又只喂奶牛精饲料, 这样不科学的饲料配比模式严重影响了奶牛的健康。小规模散养户很少采用TMR技术科学配比饲料, 奶牛的饲料全靠奶农自己的养殖经验配比, 缺少科学根据, 不能满足奶牛在不同生理周期的营养需求, 导致产奶量不高, 疾病频发。奶农的奶牛防疫意识还很淡薄, 奶农不注重奶牛平时的生活卫生及疫病预防, 只是在奶牛得病后才被动地治病, 影响原料奶产量。

3.3 原料奶的质量问题突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原料奶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社会各界人士都把目光转向了原料奶的质量问题。我国原料奶的质量问题一直在困扰奶制品加工企业, 原料奶的问题直接导致奶制品质量提不上去, 进而影响消费者健康。造成原料奶质量问题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奶牛养殖模式——小规模散养模式。我国原料奶总量的80%以上产自小规模、分散养殖的奶牛。小规模养殖场牛舍的卫生条件差, 奶牛患病率高, 直接导致原料奶抗生素、细菌含量严重超标。小规模奶牛养殖场机械化水平低, 很难做到自动化挤奶, 而人工挤奶增加了原料奶受污染的机会。二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奶牛养殖场和奶制品加工企业的二元结构, 导致了原料奶质量问题突出。我国奶制品加工厂、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养殖基地, 主要是收购散养户生产的原料奶, 原料奶从养殖场运输到乳品加工厂的过程中很多环节容易造成污染。如:原料奶运输车消毒不好容易受细菌污染, 原料奶运输车清洗不彻底容易造成隔夜奶污染新奶。三是我国原料奶质量检测技术不成熟。奶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原料奶时很难做到优质优价, 这主要是因为原料奶质量检测技术不成熟, 加工企业在收购原料奶时只能做到简单检测原奶的基本指标如原料奶中细菌含量, 抗生素含量等, 而所有这些指标只分为合格或不合格, 并没有按原料奶质量高低分出等级, 导致一些质量较高的原料奶很难卖出高价钱, 打击了生产高质量原料奶养殖户的积极性, 很难激励奶农生产高质量原料奶。

3.4 奶制品加工企业业主道德修养问题突出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 人们对三聚氰胺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使国内奶制品加工企业添加化学原料三聚氰胺来提高奶粉出粉率, 增加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行业潜规则真相大白。随着国家查处力度的加大, 22家乳品加工企业69个批次的婴幼儿奶粉中被查到添加了化学原料三聚氰胺。这说明不仅仅是个别企业业主道德素质低、社会责任感差, 而几乎涉及了整个奶制品加工企业, 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引发了奶制品加工企业最大的信任危机。在乳制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乳制品加工企业为了降低奶粉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工企业业主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怂恿奶农添加三聚氰胺等化学制剂。

4 解决原料奶生产问题的对策

4.1 加大对奶牛品种改良的投入, 提高奶牛单产水平

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产奶牛改良技术研发的投入, 保证其顺利进行, 积极培育适合我国环境的抗病能力强的高产奶牛, 进而增加奶农的经济收入。相关部门在培育出高产的奶牛品种后, 应继续监管推广其优秀品种公牛的冻精, 以低廉的价格向全国小规模奶牛养殖户推广, 并向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价格补贴, 确保良种奶牛在全国顺利普及。政府应加大对低产奶牛、长期不孕奶牛淘汰补贴力度, 使奶农在损失最小的程度上淘汰劣质奶牛, 引进良种高产奶牛, 进而提高全国良种奶牛覆盖率, 提高原料奶产量。加强与奶业发达国家的合作, 多从奶业发达的国家引进高产优质奶牛和我国各地奶牛杂交培育出适应我国环境、抗病能力强、高产的良种奶牛, 以增加我国良种奶牛品种, 提高良种奶牛覆盖率, 增加原料奶单产量水平。

4.2 推广科学的奶牛饲养技术

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全国中、小规模奶牛养殖场业主进行饲养技术的培训, 使其掌握科学的奶牛养殖技术和养殖理念。首先应培养奶农树立奶牛定期检疫理念, 为保证奶牛健康生活、高效产奶, 应对其进行定期检疫, 接种相关疫苗, 防止奶牛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对奶牛场进行定期清理、消毒, 奶牛场所有的设施应保证每半年进行彻底消毒一次, 奶牛挤奶台、运动场所更要定期严格消毒, 减少奶牛疾病发生。奶农应合理搭配精、粗饲料,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奶牛对饲料的吸收利用率, 尽可能多地转化成牛奶。如果精饲料过多, 奶牛易患胃移位及胃炎等疾病, 既增加了奶牛养殖成本又导致了奶牛生病, 降低了原料奶产量;相反如果粗饲料过多, 容易使奶牛患营养不良, 对奶牛产奶量及原料奶质量造成影响, 给奶农带来经济损失。所以奶农应掌握科学的精、粗饲料搭配技术, 确保自己收益最大化。

4.3 探索新的奶牛养殖模式, 提高原料奶质量

我国应逐步打破目前奶牛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模式, 建立起奶制品加工厂、奶牛养殖场一体化的养殖模式。“一体化”的养殖模式是指在奶制品加工厂内设置奶牛养殖场, 奶制品加工厂的奶舍租赁给小规模养殖农户, 使其入舍养殖。这种养殖模式既可以改善养殖户生活区的环境, 还可以节省原料奶从养殖场运输到加工厂的运费, 使奶牛生产的原料奶直接进入奶制品加工环节, 减少了中间很多环节, 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更提高了原料奶的质量。

奶制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原料奶优质优价政策, 确保奶农在高投入时有高回报。相关学术科研部门应尽快研制出原料奶快速检测定级仪器, 奶制品加工企业可以采用这项技术快速简便地给原料奶定级, 确保不同级别原料奶价格不等并且价格梯度相差足够大,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奶农生产高质量的原料奶来获得更高的回报, 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的原料奶质量。

4.4 建立完善监督机制, 提高乳制品质量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监管, 定期抽查奶粉等乳制品, 对于违规添加化学原料的企业一律严肃查处, 规范整个奶制品加工行业。举办奶制品加工企业领导高峰论坛, 重点讨论宣传企业的社会作用, 提高奶制品加工企业业主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 使其主动杜绝向奶制品中添加化学原料等一系列危害社会的不道德行为。政府派专职质量监督员进驻奶制品加工企业, 实时监督乳品加工全过程, 从根源上杜绝企业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三聚氰胺等化学原料。

参考文献

[1]孔祥智, 张利庠.中国奶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刘宇宏, 吴新宏.内蒙古奶业产业化问题探讨[D].北京:北京农业科学院, 2006.

[3]何伟红, 蒲春玲.奶业发展中原奶生产、加工组织模式的探讨[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03.

[4]吴燕, 恩和.内蒙古牧区奶业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0.

[5]朱娟, 杨伟民, 胡定寰.我国乳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畜牧杂志, 2007 (12) :43-46.

[6]何新天.中国奶业下一个目标是“做强”[J].中国畜牧通讯, 2010 (11) :20-22.

[7]王永国, 户明, 万盛文, 等.奶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现代畜牧兽医, 2009 (4) :15-16.

[8]阿晓辉.黑龙江省奶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 2010, 46 (20) :16-19.

[9]张强.奶牛常见饲养管理六个误区[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11) :29.

中国奶业的现状与展望 篇7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从数量上看, 我国奶类的产量是3650万吨, 奶牛存栏是1440万头, 乳制品产量是2698万吨, 乳品进口是183万吨, 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奶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从规模上看, 虽然2013年, 我国牛奶的产量和奶牛存栏数量上有所下降, 但转型升级明显加快, 家庭养殖因为效益的问题快速退出养殖市场, 使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幅度提升, 百头以上的存栏比重达到41%, 比2008年提高20多个百分点;从装备上看, 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以上, 全混合日粮 (TMR) 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很多加工企业的装备上, 甚至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从质量上看,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 并且实施了全产业链的严格监管, 生鲜乳和乳制品的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据监测, 牧场生鲜乳蛋白率、脂肪率分别保持在3.3%和3.8%, 卫生指标也有很大的提升, 生鲜乳抽检百分之百合格, 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8%, 可以看到, 乳制品是最安全的食品之一;从效益上看, 在养殖环节, 去年我国每头奶牛每年净收入达到4952元, 同比增长15%, 在加工环节, 像伊利、蒙牛这些大型的企业收入都达到400亿, 今年有望超过500亿;从整体素质上看, 由于我国标准化养殖的快速推进, 我国奶业正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快速转变, 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从政策上看, 奶业是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 近年来, 各种法律法规的出台, 使奶业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植政策。目前奶业发展备受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社会宏观大环境非常有利于我国家奶业的发展, 多方面向奶制品行业的投资高涨, 从业者积极性明显提高。

未来我国奶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我国奶制品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

每年我国要新增人口600万, 新增人口每年乳制品消费能够增长4%~5%,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的过程中, 每年镇化率提高1~1.2个百分点, 据统计, 一个农民被城镇化, 其乳制品消费会增加一倍, 可见城镇化的加快对我国乳制品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家目标, 2020年之前居民收入增长要超过10%, 按照相关研究成果, 10%的增长可以拉动奶行业8%的增长;目前我国人均奶量的消费量是34公斤, 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 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意大利平均水平的1/8, 预计到2020年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容量增长1倍达到6000万吨, 这是我国刚性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膳食结构必然有重大的改变, 这就要带动奶制品行业更高更快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电子束法下一篇:医学地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