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共12篇)
高原特色 篇1
记者从云南省召开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现场推进会上获悉, 云南坚持立足云南实际、发挥云南优势、突出云南特色, 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据悉, 云南粮食生产在四年连旱的情况下在历史上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1元, 增幅连续4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全省咖啡、橡胶、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成为全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云南也是连续10年没有发生过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省份之一,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被农业部称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之一。
云南省政府党组成员、资政刘平在会上表示,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高原特色 篇2
1、云南特产,好滋味,有点少。
2、高原“食”尚,更加高大上。
3、生态农产,健康香伴。
4、唤醒你尘封的味蕾。
5、品味舌尖上的美味,感受大自然的.回馈。
6、云南食品,自然之味之源。
7、绿的彻底,自然由你。
8、好吃别嫌少,臻品别样多。
9、七彩云南,生命大美。
10、高原特产,特在天然。
11、彩云之滇,绿色之源。
12、膳待生活,大爱蔓延。
13、让世界净享这份生态。
14、我们只添加营养。
15、高原农产香,天然更营养。
16、特色农产源高原,滋补养生恒健康。
17、生命之绿,呵护人生。
18、纯洁的高原,绿色的农产。
19、老家记忆,童年回味。
20、原生态,就是云南的好特色。
21、你的新鲜,来自天然
22、高原山珍,野性天成。
23、自然于品,唤醒初心。
24、一心为“膳”,健康香伴。
25、特色原生态,创享新食代。
26、还原自然天香。
27、久违粮食香味,优品野生菌类,自然馈赠,精心检测,云南甄选,健康久远。
28、七彩云南,绿美生命。
29、诠释自然好食尚。
30、高原农特产,回归大自然。
31、走下高原,香飘天下。
32、高原特色,“机”会难得。
33、高原天造,野性味道。
34、原汁原味原生态,高原农产人人爱。
35、安全生态成就你的健康生活。
36、高原特色农产品,健康呵护每一天。
37、点滴特色,味觉滋润。
38、石斗风格,上膳生活。
39、天然无污染,健康长相伴。
40、坐上彩云梦南方,高原特产益健康。
41、高原健康品味,生态安全农品。
42、坚持纯粹,望你相随。
43、高原特色,健康独特。
44、与其逃离北上广,不如来点高原土特产。
45、野生云南,高原特产。
46、彩云之巅产佳肴,带你回到小时候。
47、来自云南,生于自然。
48、高原纯生态,满满儿时爱。
49、天然好特色,纯正每一刻。
50、高原生态汇天然,土特珍食滋健康。
51、生态农产品,健康每一天。
52、做一件事,做一件有益健康的事。
云南在上海推介高原特色农业 篇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上海)推介会于9月11日至13日在上海农展馆举行。这是云南省在上海连续成功举办六届云南优质生态农产品推介展基础上推出的又一次重要活动,旨在进一步稳定和拓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上海及华东地区市场,利用上海前沿市场的作用,拓宽合作平台,把云南打造成上海最重要、最稳定可靠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本次推介会设置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展示区,云南省红河州酒九红产品展示区、滇沪对口帮扶西盟展示区、云南农垦集团展示區、云南特色餐饮展示区、淘宝网特色中国云南馆等展区,集中展示云南与上海农业合作成果、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果、对口帮扶成果以及电子商务发展成果,现场演示体验网上购买云南农产品以及品尝云南特色美食。
推介会共组织了160家省内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展销活动,展品涉及云花、云果、云茶等,上海市民不仅可以就近购买到优质的云南特色农产品,还能品尝到地道的云南特色美食。
高原特色 篇4
一、临沧市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现状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围绕烟草、甘蔗、茶叶、橡胶、咖啡等十大高原特色产业, 加大特色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 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拓展, 由耕播收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马铃薯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实现了零的突破。设施农业、畜牧渔业、林果业和特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特色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性进步。
(二) 高原特色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按照“发展特色农机、服务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 大力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全市农机作业面积明显增加, 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 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面积稳步增加, 田间作业由传统简单粗放式向精细化、标准化作业模式转变, 主要农作物的耕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植保、运输等主要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仅2015 年, 全市完成农机运输量65424 万吨·公里, 农副产品加工量107万吨;农机作业面积385 万亩, 农机经营总收入11.49 亿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针对临沧市现有农机分布较散、农机户机械数量较少、机具配套比较低以及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等情况。通过积极优化整合资源, 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 同时以合作社为平台, 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全市累计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达46.3 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主体,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11 个, 拥有农机维修网点517 个。
(四) 高原特色农机化示范基地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将农机农艺相结合, 把科技含量高、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机化新技术、实用的农机具应用到示范基地建设中, 达到建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示范带动一片的目的。全市共建有5 个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即烟草、茶叶、甘蔗、油菜和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二、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结构不太合理。临沧市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 主要依赖小型拖拉机、单一作业机具及动力机具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机具、配套机具等较少。特别是畜牧业、渔业、林业、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还很低, 远远不能适应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二) 高原特色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临沧市农机作业仍以分散式为主, 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土分散经营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型农机具的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农机作业生产效率不高, 急需依法加快土地合理流转的步伐,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 全市虽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机大户, 但数量少, 规模小, 中介服务组织辐射带动不强, 服务领域不宽, 服务能力不强, 服务网络不健全, 经营效益不高, 还不适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 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有待加强。新常态下高原特色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从全市情况看, 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 这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制约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
三、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机化的对策建议
(一) 着力发展十大高原特色农机装备。在烟草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起垄机、覆膜机、移栽机、植保机械、烘烤机;在茶叶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耕整机、植保机、施肥机、修剪机、采摘机、加工机、包装机;在核桃、咖啡、坚果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挖坑施肥机、移栽机、植保机、修剪机、采摘机、烘烤机、加工机、包装机;在甘蔗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蔗地深耕深松机、种植机、中耕培土机、植保机、收获机、蔗叶粉碎还田机;在畜牧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青贮切碎机、铡草机、饲料粉碎机、饲料搅拌机、饲草打捆机以及饲料作物收获机;在渔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增氧机、投饵机、冷藏设备。
(二) 着力推广小型适用农业机械。在推广过程中, 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同时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 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推广原则上, 有选择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丘陵地或平坝地区, 要着力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 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低山丘陵, 要着力发展经济适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 重点在多种经济作物如马铃薯、油菜的主要生产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
(三) 着力加快特色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加快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新技术、新机械、新方法、新模式的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资金、技术、装备等优势,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使用、发展特色农机。
(四) 着力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以农机部门为主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技术示范推广主体横向联合模式和县乡两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纵向协作模式, 集聚农民通过机具、技术、资金、劳动等要素的合作, 积极培育农机大户,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经纪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由“松散联合型”向“企业化经营型”发展, 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行业社会化。
(五) 着力强化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要依托农机科研院所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培育农机人才骨干。积极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合作,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农机作业能手”“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 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对农机化新科技、新机具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操作使用能力,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 辐射带动引领农机技术的推广水平和应用水平。
高原特色 篇5
党的十六大以来,云南农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路径逐渐清晰。省第九次党代会更是明确提出,云南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有机对接的一次重新出发,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又一重大提升,现在,云岭大地上,呈现出抓特色、壮产业、谋发展的生动景象。
这两天正是元江芒果大量上市的时候。在众多品种中,最受欢迎的是金凤凰芒果。它是从元江现有的130多个芒果品种当中进行改良之后脱颖而出的。过去,元江芒果品种虽多,但形不成品牌,制约了芒果产业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元江县通过选取良种,逐步实施了芒果品种改良。目前,当地以金凤凰、四季芒、翠绿、台农一号为主的品种改良面积已达1万2千多亩。改良后的效益一下就出来了。
销售商浦丽红说:三年芒市场价斤价是在五六块钱一公斤,但是我们改良成金凤凰以后,现在的市场价是35到40块钱一公斤。
与元江芒果一样,我省一些新兴特色农业正是因为融注了现代科技这个内核,才实现了从粗放走向精致、从常规走向特色、从产品走向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对祥云县的蔬菜种植户来说,龙云公司就是当地蔬菜生产的火车头。公司在当地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对当地的蔬菜种植业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3000多万元。
云南省特色农业从零星分散经营到规模发展再到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不断升级。我省不少地方用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云南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就是一个农业企业集聚的洼地,目前园区建成高档花卉种植示范基地、精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和优质粳稻种植示范基地达26000亩。在昆明虹之华 1
园艺有限公司,员工们正忙着完成来自日本的200万株菊苗的订单。公司自2005年入驻园区后,企业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2011年出口菊花种苗上亿枝,产值3000多万元,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菊苗菊插穗生产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设施完善的园区是吸引他们入驻的条件,但更多的还是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
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建平说:现在我们公司面临着和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种苗的竞争,但是,有一半品种在他们那里无法实现种植生产,这就是我们的(高原)特色。
和虹之华公司一样,英国太古公司、荷兰安祖、台湾真善美等近30家世界知名花卉企业也因为独特的高原环境入驻园区,而彼此之间又形成产品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现在,园区年产值达3亿元,出口规模达4000万美元,位居全省第一。
云南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汪永祥说:农业示范园区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引领示范、构建平台,实现产业集聚,把多家农业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拳头,一加一大于二,共同闯市场,形成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云南省农业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其辐射和带动作用。要重点建设高原粮仓、山地牧业、特色经作、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
云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玉明说:我们要用城乡统筹,三化同步这个理念来统领我们的农业,特别是高原特色农业,另外就是要用高科技,要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来助推我们的农业,用市场理念来规划我们的产业,助推我们的产业,还有一个就是培养一批现代的农业来发展我们的农业。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定位,将使云南站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地上,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西藏独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篇6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荼”,《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
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味,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興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竞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大力发展小凉山高原特色农业 篇7
2011年11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2012年3月6日, 《人民日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采访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的文章———《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3月7日, 胡锦涛同志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这是云南的优势。”3月16日, 秦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 传达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6月21日, 省委、省政府在曲靖召开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8月7日, 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8月10日, 省政府命名了全省第一批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 决定对示范县实行动态管理, 每2年考核1次;对产业发展迅速、农民增收较快的县, 逐步纳入示范县;对建设进展缓慢、成效不突出的示范县, 将限期整改或撤销称号。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是中央和省委根据自然禀赋、地缘优势和实际需要, 对云南农业作出的战略定位。其要义是:一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 打造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三要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等6大重点产业, 打造云烟、云茶等12大品牌, 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产业和品牌, 力争到2016年实现:农林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3个翻番”, 粮食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产值“3个突破”。
二、宁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情况
俗称小凉山的宁蒗县, 是个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共存, 经过民主改革于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 简称民族直过区, 这种“隔夜不同天, 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嬗变, 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中的特例。1986年,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治理的272个贫困县之一;2001年, 再次被国务院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 (山区占98.4%) 、少 (少数民族占81.8%) 、偏 (远离中心城市) 、特 (发育特殊) 、穷 (贫困面广, 贫困程度深, 脱贫难度大, 返贫率高) , 是宁蒗的基本县情。目前, 全县还有占总人口84%的22万贫困人口, 其中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有4.5万。
经过多年的奋斗, 宁蒗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种植马铃薯16.82万亩, 平均亩产1125.9公斤, 年繁育脱毒马铃薯原原种300万粒, 年产鲜薯18.94万吨。商品薯主要销往昆明、攀枝花等地。种植苹果9.2万亩, 挂果4.4万亩, 2012年实现产量3.9万吨, 产值1.17亿元。鲜果以本地销售为主;中下级果由小凉山果汁饮料公司加工成果汁果醋等, 年加工量3000吨。种植烤烟3.19万亩, 收购烟叶6.92万担, 亩均收入2530元, 烟农户均收入1.85万元, 全县烟农收入8045万元, 为财政创税1770万元, 烤烟产值2年内实现了倍增。在县城周边、公路沿线建起大棚蔬菜222.5亩, 带动全县发展露地蔬菜2.5万亩, 实现了大宗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 有效缓解了当地“吃菜难、吃菜贵”问题。种植药木瓜14.81万亩, 挂果2000亩, 亩均产值2500元。由女儿珍公司加工成果醋和果脯销售, 年加工成品160吨。种植中药材8.8万亩, 其中续断6.13万亩、木香8894亩、附子5109亩、滇重楼1735亩、金铁锁548亩、吗咖377亩, 其它品种1万亩;目前, 续断、滇重楼和金铁锁种植面积位居丽江市之首, 发展前景较好。2012年, 销售各类中药材600吨, 收入1000万元。
由于地理、气候的限制, 宁蒗农业与周边县区比, 还存在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特而不优、优而不强等问题:基地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差, 单产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龙头企业少、小、弱, 无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为此, 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加快发展步伐。
三、做大做强宁蒗高原特色农业
制定落实发展规划。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和丽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实施意见》精神, 成立高原特色农业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明确发展思路:结合县“十二五”规划和“三区三带”布局, 围绕发展五大支柱产业, 从实际出发,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大做强具有凉山特色的高原生态农业。
确定发展对策措施。
优化区域布局, 推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抓好基本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流转土地, 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推广农业实用科技, 提高农业效益;优化配置农村公共资源,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降低农业成本;培育一批经销公司、专业组织和运销大户,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产品营销与市场建设。
培植壮大马铃薯产业。
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 用好每年200万元的县财政扶持资金, 加强良种扩繁体系建设, 完成马铃薯试验中心改扩建项目, 完善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协调、功能健全的网络。在主产乡镇实施“1户1亩原原种”工程, 扩大面积,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提高单产。发展商品薯和加工业, 提高质量和效益, 培育一批效益好、辐射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 延伸产业增值链条。注册产品商标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到2015年, 力争发展到20万亩, 实现单产1500公斤、总产30万吨、商品率65%、产值4.5亿元以上, 争取列入全省马铃薯产业“十优十强”县。
做大世界屋脊红米。
位于享有“中国十大生态名湖”等荣誉的泸沽湖畔的永宁坝, 平均海拔2700米, 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水稻产区, 所产红米品质优良, 米粒呈淡红色, 米饭质地松软, 具有粉红、油润、清香甜润等特点。近年来, 由于本地原始红米品种退化、产量品质下降, 一些农户便引进其它品种种植, 导致原始红米品种日渐退缩, 目前已不足百亩, 仅占全乡水稻种植的10%, 濒临绝迹。为此, 2012年, 县委提出了制定《加快高原红米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要扩大种植面积。抓住木底箐水库建成机遇, 建设配套水利沟渠, 改造撂荒地和部分灌溉条件好的山地, 增加水田面积, 将红米种植从现在的9800亩扩大到1.5万亩。要对红米品种进行抢救性提纯复壮, 改变品种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现状, 恢复老品种种群;从海拔相近地区引进红米进行品比试验, 推广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佳的品种。到2015年, 力争种植1万亩, 总产2200吨、商品率48.7%、总产值1200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苦荞产业。
苦荞是药食同源、营养丰富的农作物, 分布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宁蒗有发展苦荞产业的适宜自然环境, 种植历史悠久, 种植基础好, 品质优良, 属原生态绿色食品, 具有较好的地方特色品牌。目前, 全县种植7万亩, 平均亩产106公斤, 年总产7507吨。认真落实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县政府《关于加快高山特色粮食 (苦荞) 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把苦荞作为冷凉山区的重点特殊粮食作物和江边河谷区的晚秋作物来发展, 着力解决品种退化、新品种更新慢、种植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带动力弱等问题。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体现“求精、求新、求特”的产业发展理念。到2015年, 力争种植8万亩、总产0.8万吨、商品率达65%、总产值达2600万元以上。
打造省级精品农庄。
目前, 全县已种植水果26.9万亩, 其中苹果11.1万亩、药木瓜14.8万亩、桃李梨等1万亩, 去年实现总产5.12万吨、产值1.54亿元。为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打造庄园经济的决定, 充分考虑水果产业现状、公司总体实力及辐射带动作用, 做好规划调研, 由县果汁饮料公司牵头, 进行农业精品庄园的申报和建设, 项目计划总投资9000万元。计划建设:2万亩苹果标准化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 年产1万吨苹果醋调味品及苹果醋饮品, 注册“小凉山”产品商标, 果园、道路、水渠、生态围栏、旅游和文化设施, 彝族毕摩文化园和普米韩规文化园, 力争年营业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用好县财政每年100万元的扶持资金, 抓好大棚和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建设, 发展优质高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到2015年, 力争种植5万亩, 总产万吨、产值1.2亿元以上。
发展药材烤烟产业。
武定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篇8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武定
1 发展现状
1.1 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化发展
2012年种植高山反季蔬菜、马铃薯、早青豆类、油菜、山药、莲藕等特色作物18093hm2, 种植人工食用菌356000m2, 种植早青豌豆3467hm2、早青蚕豆1333hm2;生猪出栏414166头, 黑山羊出栏174214只, 武定鸡出栏34.77万只。
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2012年, 全县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种植业企业有22户, 资产总额108453.6万元, 固定资产17354.59万元, 销售收入113450万元, 净利润25000万元, 带动农户数69870户, 带动农户增收额4835.25万元。有畜牧业企业456家, 年实现产值36200万元。
1.3 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
全县有专业合作组织406个, 其中专业合作社292个, 参合农户8471户。其中武狮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
1.4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全县取得无公害农产品13个, 绿色食品3个, 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7000hm2, “狮山”牌武定壮鸡熟食系列、“久香源”牌优质米、“云路”牌甘蓝和青豌豆、“武狮”牌火腿、“彝山”牌火腿、“悟康”牌珍稀菌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2 发展目标
至2016年, 培育五大产业, 建成十大基地, 建成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建成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1 培育五大产业
优质烟草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蔬菜产业;经济林果产业;特色畜牧产业。
2.2 建设十大基地
2 0 0 0 0 h m2粮食生产基地、4 0 0 0 h m2优质烟生产基地、33300hm2核桃基地、3300hm2优质水果基地、2666hm2中药材基地、6600hm2蔬菜基地、3300hm2马铃薯基地、年出栏750万只武定鸡生产基地、年出栏19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2.3 建设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 在狮山镇建设1km2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建设加工车间30000m2。主要加工粮食、蔬菜、林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等农副产品。
2.4 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计划投资6000万元, 在狮山镇建设一个占地10hm2、建筑面积约30000 m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在市场内建冷库50座。
3 发展思路
3.1 夯实基础, 提高生产能力
至2016年全县高稳产农田地达20000hm2;农机总动力达32000万w, 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8200台。
3.2 集中力量, 培育龙头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扶持引导等措施, 培育、发展我县的骨干龙头企业, 增强辐射带动力;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 特别要注重开展精深加工, 在加工产品布局上, 巩固发展粮食、豆类加工, 做大做强武定壮鸡、火腿等肉制品加工, 大力培育果蔬加工, 保护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酱腌菜、蜂产品、食用菌等加工品种, 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九厂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 尽快形成我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到2016年, 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个, 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个, 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提高农业竞争力。
3.3 拓宽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 积极争取项目;三是争取信贷支持;四是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支农资金;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4 打造品牌, 开拓产品市场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 力争到2016年全县“三品一标”持证产品达25个以上;二是加强产品推介;三是培育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综合集贸市场和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对各乡 (镇) 政府所在地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或中介组织, 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 带动推进农产品流通外销;五是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3.5 强化支撑, 健全服务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 建立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植物保护、动物检疫监督和动物防疫体系, 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3.6 加强服务, 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服务, 对国家、云南省、楚雄州及我县已经出台的财政、金融、用水、用电、用地、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关政策, 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强中介服务, 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建立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四是加强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农业信息网、“三农通”等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 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五是加强舆论服务, 大力宣传报道全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措施、亮点、成效, 树立典型, 总结经验, 共同营造推进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 (云发[2012]13号) .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篇9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 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 没有哪一个产业会像农业一样在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毫不动摇的;没有哪一个社会群体会像农民一样关系民生根基, 时刻牵动着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心弦;同样没有哪一个变革领域会像农村那样总是充满优势, 同时又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难题。在云南省, 作为一个农业优势大省, 80%的轻工业原料, 75%的国民收入、60%的创汇收入全部来自于农业。因此,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今年, 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 该决定规定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 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
因此, 近年来, 我们努力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 努力将高原特色农业变成云南省的支柱产业, 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是新时期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 我们省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 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措施, 同时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加大了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投入, 使得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只有标志性而没有先进性的农业, 不叫现代农业。同样, 停留在原始阶段的高原农业, 也不是特色农业。只有加上现代科技这个内核,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才有发展的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的思考很深刻。高原特色农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翻新的定义, 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一个跨越式发展, 是人工产业像机械化产业过度的一个跨越式发展, 也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一次重大提升, 是云南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谋划跨越发展作出的科学决断, 更是立足4600万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定的民本取向。因此, 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地区, 我们将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把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发挥出来, 促进农业增收, 农民富裕, 农村繁荣。
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云南发展农业, 就是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就是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 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云南特色品牌已经闻名中外, 各地都不乏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我们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和管理技术, 努力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和开放的组织形式来生产经营, 充分拓展资源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6大功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产业, 把具有保障、保健、休闲功能的“云系”、“滇牌”等特色农产品, 打造成为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全面提升云南农业的综合效益,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充分利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6大特色农业
我们着重努力推进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就是集中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例如, 集中发展烟草、蔗糖、茶叶、蔬菜、畜牧、蚕桑、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淡水渔业、农林经济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第一, 我们要努力夯实高原粮仓, 稳定播种面积, 进一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量和耕地面积利用率, 使得我们云南充分发挥粮食大省的特点, 把我们的高原特色粮食做大, 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原粮仓和粮食生产省之一。第二, 做好大力发展特色经作, 近年来, 发展生态特色优质烟叶, 建设吨糖田和高优蔗园, 发展种植玛卡产业,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茶叶原料基地,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色, 使得我们的特色经济作物在全省得到了良好的推广。第三, 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山地牧业, 由于云南地处云贵高原, 是典型的高原地区, 因此, 我们集中巩固生猪, 做强草饲,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 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四是加快发展淡水渔业, 力争全省水产品总产量、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人口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目标。五是全力推进高效林业, 努力推经农林经济的发展, 推进森林云南建设, 发展以核桃、油茶、澳洲坚果、八角、花椒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森林旅游业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绿色的农业城市。六是着力打造开放农业, 加快建设一批外向型优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加快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转口国内的云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将云南建设成为同东南亚地区友好农业交流的国际枢纽中心。
2、充分利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8大行动”
我们着重努力推进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8大行动”, 使得特色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 大力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着力优化高原特色农业区域布局;重点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全面提升云南农业发展水平。我们的目标是到2016年, 农林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较2011年实现“3个翻番”, 粮食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产值分别突破400亿斤、2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
3、充分利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
我们着重打响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四张名片”:“丰富多样”显特色、“生态环保”出效益、“安全优质”作保障、“四季飘香”强竞争, 并培育更多“滇系”品牌, 精心打造基础好、带动力强、特色鲜明、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鱼、云林等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我们要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为重点, 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充分利用云南优越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和环境资源的自然禀赋作为良好的发展基础, 顺应市场的需求, 了解消费者偏好, 发展绿色经济, 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系”、“滇牌”绿色战略品牌, 以品牌带动产品生产、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8大行动”, 让4张“名片”和“8大行动”遥相呼应来保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内容落在实处。
4、充分加强高原特色农业的改革创新
面对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的改革创新, 我们的创新动力在哪里?怎样才能取得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设想:如果能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 将北市区内几家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 成立一个既有技术研发中心又有企业、拥有从生产到深加工完整产业链的高原特色农业研发示范区, 那就切切实实补齐了云南农业科技只有产中却没有产前和产后的瓶颈。这个核心示范区的建立, 不仅可以辐射周边区域, 而且能带动州市农业的大发展。同样作为云南农大副校长、普洱市副市长盛军对此非常认同:“创业带动创新, 创新支持创业, 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科技与生产的结合, 最大的好处就是从科研成果到生产、也就是从产品到商品实现了零距离, 云南农业品牌就该从这里来。”这是一个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创新亮点, 虽然设想是否实现有待考察认证, 但却给高原特色农业在实现产业化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给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谋求到一条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5、加强云南特色农业的建议及措施
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 可以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持和引导, 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成为云南省的特色品牌。第一, 发展“坝心”经济, 打造一坝一品。云南省的坝子文化深厚, 坝子文化是云南省的主打文化, 坝子也是云南农业的根基, 是云南农业发展最有条件实现产业化的地方。云南省各地市应当依托大大小小的坝子, 发展坝子文化, 打造坝子经济, 生成一坝一主题的特色高原农业模式。第二, 建立高原特色农业总部商务聚集区。云南省的橡胶, 咖啡, 花卉、茶叶、桑蚕等高原特色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农业荆楚, 但是大多是的农业产业化率低, 同时忽视了科技在产前产后产中的必要连接作用。云南省高地区应该从优势产业入手, 依托规模化, 特色化农业, 打造产业化, 将高原农业走向高端化, 依托普洱茶马古道等资源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总部商务聚集区。第三, 打造高原新型都市农业带。云南省昆明市是个四季如春的旅游城市, 作为云南省的省会, 可以将云南省以昆明为核心的六大城市群打造各具不同特色的环都市特色的高原农业产业带, 成为云南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第四, 整县推进, 创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社区。云南省地域辽阔, 各地文化差异比较大, 可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同时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的特点, 将特色优势产业强化, 如普洱、罗平, 都具备创新的举出。此外高原特色农业示范社区的建立, 要将乡村度假、农业观光、郊野休闲充分融合, 充分融入旅游休闲产业的元素, 打造四季如春的特色云南。第五, 打造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型休闲示范园。云南是旅游大省, 也是最具魅力的候鸟旅游聚居地。依托比较成熟的旅游城镇或旅游景区, 能够最大程度的推动区域农业特色化转型与产业化发展。同时, 高原特色农业的提出, 能够更好的为旅游开发项目提供配套, 能够更好的将市场导入乡村, 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总而言之, 要加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提高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就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 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6) .
[2]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2) .
[3]张智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J].云南农业, 2012 (10) .
[4]李皎、许玉贵:云南省楚雄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师, 2013 (5) .
气象为高原特色农业服务的思考 篇10
大姚县位于云南省北部偏西, 气候温和, 资源丰富, 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开发县。近些年, 大姚县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战略机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壮大特色产业、高效产业, 以粮、烟、核桃、花椒、中药材、畜牧等农业为依托, 实施了万亩优质粮、万亩核桃、万亩桑蚕、万亩花椒、万亩优质样板烤烟种植和壮大畜牧养殖工程, 实现了全县粮食总产量11万t;核桃种植面积达8.67万hm2, 产量达1.5万t, 产值达5.4亿元;新植和改造桑园580.67 hm2, 桑园面积达3733.33 hm2, 桑蚕产值达3906万元;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75万hm2, 产量1204t;种植中药材1086.67 hm2等, 享誉“中国核桃之乡”、“民族文化之乡”、“彝族药业之乡”美称。这些特色产品的独特品质与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是密不可分的。近些年来, 大姚县气象局深入多轨道业务建设, 立足当地农业实际, 从农业实际需求出发, 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突出气象服务特色, 积极开展当地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并取得了很大效果。
1 开展气象为特色农业服务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姚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 当地农业, 特别是特色农业对气象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必须充分掌握当地气候资源, 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做好特色农业生产气象保障。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影响下, 干旱、洪涝、高温、寒潮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影响农业生产的局地小气候也出现了很大变化, 气候生态环境被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采取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 才能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优质品质, 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 就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精细化和纵深化的服务, 加强农村专项服务是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一个趋势, 尤其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重点农业县, 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是当地气象部门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 更需要其长期性和累积性。
2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
2.1 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的气候环境评价
随着大姚县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已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模。在对这些特色产业的开展上, 当地气象部门根据当地气候特点, 进行深入调研, 通过查阅大量气象观测资料, 在认真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了解掌握当地农业气候资源, 界定了适合哪种作物的种植范围, 并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 实现了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和规避自然灾害的效果。
2.2 开展作物播种期、采摘期天气预报
针对当地气候变化, 为农民提供粮食产品和经济作物的主要生育期预测, 分析各类作物主要生育期光、热、水资源, 特别是作物播种期、采摘期等天气预报, 根据天气变化趋势以及作物后期生长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降温、降雨等来确定作物适宜采收期。2010年9月, 大姚县气象局通过电子显示屏向各乡镇发布最新气象信息, 乡镇又将气象信息通过电话或传真等及时传达至辖区村委会, 由村干部根据气象信息合理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抢晴天乘雨隙, 突击抓好水稻的抢割、抢脱和抢晒, 更好地保证了水稻的品质, 提高了当地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
3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当前, 由于基层台站资金及技术方面还相对落后, 现有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业务人员业务水平需要提高, 要做到提高预报预测精细化和观测密度、充分掌握适合特色作物生长发育的小范围气候特点和气候变化规律还有一定的难度。
从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业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气象知识, 还要懂得一定的农业知识, 尤其是一些特定作物的生长发育等植物学知识, 只有具备了上述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业务需求, 但目前基层台站还比较缺乏这样的人才。
4 继续推进气象为高原特色农业服务
4.1 加强部门联动, 构建三级服务网络
加强部门之间良好的联动, 通过与相关部门、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进行沟通, 进行日常性实地调研, 努力构建一个三级服务网络。气象服务人员结合农业技术专家、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员形成三级服务网络节点, 由气象部门综合各部门意见后总结出统一指导意见传达给各农业大户。同时, 结合当地气象条件, 对所选取的特色农业产品开展的特色气象服务经验进行分析探讨, 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农业实际的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年 (季、月) 计划, 以充分把握重要服务时段, 使当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达到准确、及时、主动、科学、高效。
4.2 拓宽服务信息传输渠道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对象主体为农村, 大姚县境内地形地势复杂, 使得信息传输有一定困难, 为提高服务效果, 必须利用先进科技拓宽服务信息传输渠道, 扩大气象服务产品信息覆盖面, 使更多的农户受益。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及时向广大农户传播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采用电话传真、手机短信平台发布突发性、破坏力强的短时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加大气象兴农网推广宣传, 方便农户利用网站及时了解最新气象信息。还要扩大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 走村入户, 惠及偏远地带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4.3 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加强境内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 充分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 掌握最新天气实况, 密切监测天气演变趋势, 提高气象部门长期、中长期以及短时天气预报水平, 及时有效制作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定期教育培训, 学习各类新技术、新成果, 并理论联系实际;遇到难题, 随时向上级业务和当地农业专家和种植大户咨询请教。通过不断努力, 拓展新的气象服务手段和方式, 实现科技成果的当地化应用, 促进当地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更好的开展下去。
摘要:近些年来, 大姚县立足本地农业实际, 充分发挥气象为特色农业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为进一步满足特色农业对气象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应紧密结合特色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 不断丰富服务产品, 拓宽服务模式和手段, 扩大服务产品信息覆盖面, 努力提高特色农业服务整体水平, 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全新入沪 篇11
◎此次来参加上海民博会有什么收获?如何来看待这次农特产集中展示的效果?
迟中华:这两天我跟我的同事沟通的时候提到,第一,农产品出来以后,云南农垦集团的一个形象,得到了一个完完全全深度的展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两天天气很热,气候很恶劣,到闭馆的时候还有那么多人,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信心。第二,我们通过不断地沟通和交流,对我们学习的提升非常大。过去我们在做农业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农业,那么现在我们在做农业可能要植入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互联网+”的理念。第三,农产品出来以后,我们在积极地寻求战略合作。和上海贸易中心的茶叶、咖啡中心在交流。整个合作的基础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咖啡中心一旦落实,不但在云南这一块,可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我们能成为咖啡产品的整合以及品牌管理的非常好的平台。这方面的工作完成以后,我们就能够把我们传统的农业,植入我们现代的一些因素里,从而提升它的价值,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的品质和水平。
◎现在云南的农产品市场存在着那些问题,云南农垦集团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迟中华:现在的云南农产品遇到了一些矛盾,就像赵金部长说的,我们云南农产现在是“样样有,样样好,样样少”,这三字词总结的非常贴切,这就是我们高原特色农产品的一个现状。现在云南做高原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一定要考虑到从头按照标准化来,而标准化的标志有很多,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就是规模化的问题,就是样样小,小、散、弱,看着什么都有,但是实际上什么都不成规槐无法给市场充足的供给。再就是体制和机制,现在还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我们面临三个非常大的问题:标准、规模、机制,这三个问题不能解决,这就导致整个高原特色农场品的价值潜力的挖掘,没有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整合提升,做一个大的支撑平台。让云南的农产品走出去。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云南农垦集团公司打造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标准的制定者、品牌的管理者、渠道的整合者、技术的提供者,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下一步,云南农垦集团会有什么打算?
高原特色 篇12
近日,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又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 结合全省农业发展实际, 认真研究市场及客户需求, 制定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关于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出台六大举措着力支持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第一, 锁定营销目标, 重点支持15类特色农业发展。农信社紧扣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发展的粮食、烟草、蔗糖、茶叶、咖啡、橡胶、果类、蔬菜、畜牧、桑蚕、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淡水渔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15个特色优势产业, 将从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等方面, 把核心资源向关系云南“三农”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优势产业倾斜。同时, 按照国家信贷政策导向要求, 严格控制“两高一剩”产业、房地产业等贷款, 努力盘活存量贷款, 优化增量贷款结构, 确保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及实体经济发展。
第二, 舞动龙头带动农户, 培育新型农业成长。农信社将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 加大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支持力度, 带动农户走产业化、集团化、市场化之路;同时, 支持建设一批精品农业庄园和标准化示范区、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促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 开展评级授信, 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瓶颈。全省各地农信社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优势, 深入特色农业企业调研, 全面了解掌握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和金融服务需求, 对企业开展评级并授信, 让企业能够在最高授信额度内得到及时、有力的资金支持, 实现“一次授信, 分次使用, 随用随贷”, 为企业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融资和其它配套服务, 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第四, 争取信贷规模,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联社将进一步加强与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等部门沟通, 积极争取给予信贷规模差别化的政策支持, 扩大全省信贷规模总量, 破解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信贷规模不足的难题。年内, 省联社力争对高原特色农业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 年末余额达554亿元。
第五,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信贷方式, 推广农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三权”抵押贷款, 努力扩大贷款抵押担保范围, 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满足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高原特色】推荐阅读: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08-08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08-13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10-19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10-01
“互联网”给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11-03
高原运动07-14
高原性能07-20
职业高原10-17
高原医学05-13
高原期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