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环境

2024-06-27

高原环境(精选11篇)

高原环境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原环境下慢性高原病并发急性高原病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00年2012年收治的符合筛选标准5000例住院患者, 随访710年, 将其分慢性高原病住院者为观察组, 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对照组。对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 且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 随着观察年限的延长, 对照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会逐渐增加, 而观察组则不会。在急性高原病的逐年发病率和累计发病率方面, 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除观察组高原肺水肿及高原脑水肿外, 观察组在三型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上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轻型高原病是高原心脏病和蒙赫病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主要构成。结论 相较于高原习服人员, 慢性高原病患者发生急性高原病风险更大, 其中比较显著的是高原心脏病和蒙赫病。

关键词:高原环境,慢性高原病,临床回顾

暴露在高原低氧环境中的人们, 一种特发性疾病是急、慢性高原病, 缺氧是主要发病基础[1], 从理论上来讲, 慢性高原病和急性高原病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在前期研究中, 已经证明相较于健康人群, 急性高原病患者发生慢性高原病的概率更高[2]。那么相较于健康人群, 慢性高原病并发急性高原病的概率是否更高呢。本文选取我院2000年~2012年收治的符合筛选标准5000例住院患者, 总结患者的随访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0~2010年符合筛选的5000例住院患者。筛选标准:住院记录在两次或以上;两次住院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上;移居高原时间不小于1年。观察组的患者为确诊为慢性高原病后仍再次住院, 共1200例, 男900例, 女300例, 年龄为18~60岁;对照组患者则为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而后无慢性高原病入院记录者共3800例, 男3400例, 女400例, 年龄为14~67岁。

1.2 方法

对两组在随访期间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进行观察, 各型高原病的诊断标准均依据我国颁布的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确定的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资料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慢性高原病患者随访年限和急性高原病并发率关系方面, 在急性高原病逐年发病率方面, 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在累计发病率方面, 观察组为17.34%, 对照组为4.32%, P<0.05, 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观察年限的延长, 对照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会逐渐升高, 而观察组则没有这种变化。

在慢性高原病分型方面, 一般将慢性高原病分为五种类型, 因为近些年才出台高原衰退症诊断标准, 因此未将高原衰退症状纳入到慢性高原病。相对于对照组来讲, 观察组除了高原肺水肿及高原脑水肿无显著差别外, 其它均较高, P<0.05, 有统计学意义。在四种类型慢性高原病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方面, 发病率最高的为高原心脏病组的急性高原病, 显著高于其它症状发病率, P<0.05, 有统计学意义;发病率第二位的是蒙赫病的急性高原病, 也显著高于其它症状的发病率,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特点为高原脑水肿发病率较高。

3 讨论

相较于适应高原生活人群,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有着较低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 分别为65.23%和2.12k Pa, 而高原心脏病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则为80.10%和5.88k Pa, 说明大部分慢性高原病患者长期状态是低氧血症, 重新来到高原, 会增大急性高原病的风险。

在本组研究中, 随着观察年限的延长, 对照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会逐渐升高[3], 而观察组则没有这种变化。相对于对照组来讲, 观察组除了高原高血压组的高原肺水肿及高原脑水肿无显著差别外, 其它均较高, 另外,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蒙赫病为四种类型慢性高原病并发高原脑水肿为最高, 显著高于其它症状的发病率。说明慢性高原病广泛损害到患者, 会损害很多系统和器官。一般情况下, 急性轻型高原病是慢性高原病并发急性高原病的主要症状;国外经常将蒙赫病认定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而国内则将蒙赫病定义为高原心脏病混合症, 因此, 在红细胞增多等方面存在着互相较差的情况, 需要特别注意。

总之, 相较于高原习服人员, 慢性高原病患者发生急性高原病风险更大, 其中比较显著的是高原心脏病和蒙赫病。

参考文献

[1]黄跃, 李素芝, 郭灵常.高原环境下慢性高原病并发急性高原病的临床回顾[J].中华内科杂志, 2003, 2 (1) :123-124.

[2]陈翠喜.慢性浅谈急性高原病的预防[J].健康必读, 2012, 2 (10) :87-89.

[3]黄跃, 彭东, 罗群.高原环境下高原病再发的流行病学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 2004, 2 (6) :143-144.

高原环境 篇2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茫曲环境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努力做到工作制度化、任务具体化、硬件现代化、活动经常化、管理人性化及效果惠民化,在文明城市创建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与物力。然而茫曲镇村环境的脏乱差状况令人堪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排放不畅,建筑垃圾乱倒、偷倒,夏日蚊蝇乱飞,冬日垃圾乱堆;有些村内部保洁工作不到位,垃圾无人清扫,有的长期无人清理,堆积如山。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全镇环境质量和群众生活质量,广大群众改善环境状况的意愿日益强烈。

一、目前茫曲镇村环境卫生的现状

近年来,茫曲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兄弟地区相比,镇村村居环境的建设还相对滞后,村民环境意识相对薄弱。“脏、乱、差 ”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如下:

1、垃圾随处乱丢。由于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群众存在随地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农村的或丢在村前的沟渠边,或丢在村前的路边,或丢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村头巷尾、城镇巷道口、河道边、树林旁等现在居然成了倒垃圾的场所,垃圾足有一米多高,日晒雨淋,臭气熏天,群众无不掩鼻而过,这是很多村装的卫生状况的一个缩影。

2、建筑杂物乱堆乱放。目前不少农村村民新屋建成后,由于缺乏自觉性,缺乏管理和监督,余物没有做到及时清理,乱堆乱放,有的一放就是半年、一年,有的甚至是几年。既影响村容村貌又阻碍交通,并逐渐成为藏污纳垢之处。在城镇,没有建筑垃圾投放点,建筑垃圾又不能运往垃圾处理厂,只能偷运乱倒在城镇村庄周围。

3、露天厕所建在房前屋后。由于历史、习惯、观念的原因,不少厕所建在渠边或房前屋后,大部分还是露天的,虫蛆乱窜,臭气难闻。

4、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目前,除了养猪大户外,多数农户也会养上几头猪,但多数的猪舍都是建在屋前屋后,猪舍的粪便,冲洗猪舍的污水,流出露天排水沟渠,极不卫生,繁殖细菌。部分村甚至在城镇养殖户的牛栏羊舍也是建在房前屋后,苍蝇乱飞。村民养的狗和家禽(如鸡、鸭、鹅),几乎没有圈养,狗粪和禽粪随处可见。

5、村中坑渠污水横流。据调查,绝大多数村的坑渠都是明渠,家家户户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排村中渠道小溪。不少村的坑渠,由于疏于管理,垃圾堵塞,臭水长期积压,滋生的蚊虫乱飞,既难看又难闻。

6、现代工业产品的不断渗入,农村的生活垃圾正日益“城市化”,而农民生活习惯却还没有改变。一些老农民说,过去种田,牛栏、猪圈里铺稻草,一年三五回,大家争着挑去放田里当肥料,就是路上见了猪粪也要捡回去当肥料,现在这些活都没人干了,如农家肥、运秸秆,挖淤泥、除草等基本没人干,出现了“家家户户忙挣钱,不问怎么种好田”的局面。农村上述“脏、乱、差”的存在,造成村容不整洁,还滋生“四害”(蚊子、苍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污染环境,严重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这种落后的环境卫生必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根除。

7、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东西拓展、南北优化”的城镇布局使茫曲镇河州、毡匠、加土乎等三村纳入到城中村中,但城镇、卫生管理一直迟迟不能一体化,就连放臵在路边的垃圾斗,须经主要领导多次协调拉运一次,而放臵在较远或偏僻的垃圾斗根本无人问津,而且城镇私人生活垃圾及其它相邻村的生活垃圾因为垃圾处理厂不让进厂而只能偷偷丢弃。

二、造成农村“脏、乱、差”的根本原因

1、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 ”长期视而不见,这种观念和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2、管理机制缺失。一是村级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长期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二是缺少一支公共卫生保洁队伍;三是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指导。

2、资金投入缺乏。多数村虽然搞了村级公路硬化建设,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村民出行环境有所改善,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脏、乱、差 ”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县、镇两级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长期缺乏应有的资金扶持。

3、极少数乡、村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认为这都是上级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甚至认为搞环境卫生吃力不讨好,只有付出,没有收益。这些观念就导致表面应付、得过且过,甚至熟视无睹,不愿花大力气改善环境卫生。

4、城镇布局不尽合理,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垃圾堆放、建筑垃圾填埋等实际问题,土地管理因循守旧,本可以填埋建筑垃圾、然后恢复植被的沟沟坎坎,却因为界线、公共区域等原因而不能利用。

三、镇村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一)直接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恶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成堆的垃圾堵塞的河道不仅有损美观,而且一到夏天,蚊蝇孳生、细菌繁殖,导致疾病的传播,直接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另外,长期闻着伴有臭气的空气,接触并使用受到污染的水,时间长了,也会诱发慢性病的发生。中国卫生部官方网站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居民死亡原因抽烟调查报告显示:癌症已成为中国农村居民最主要死因之一,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肠癌死亡率及其构成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

(二)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成堆的垃圾不仅堵塞了渠道水路,一些物质在水中腐烂、变质、分解,再加上排放的污水,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以及田中的剩余农药、化肥的渗入,各种有毒物质汇合在一起。这种水源再灌溉农田,污染了农作物,人们食用粮食,常年累月造成间接中毒,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三)不利于各种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疫病监测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卫生防疫知识,防范疫病的意识差,农村存在着“非典”、“禽流感”等疫情扩散的渠道和隐患。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今天我们不注意环境问题,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里,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这是环境问题带给人们最为严重的后果。

四、对茫曲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升。长远来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也会趋向于城市化管理方式。政府引导、宣传教育、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是当下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值得考虑的因素。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各部门、政府及村委会要从美化、净化城乡环境,建设高原美丽乡村,有利于群众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形成共识,重视环境卫生工作,把卫生整治工作,作为一大举措来抓。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素质。群众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农村环境卫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够,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差,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考虑得不够。因此,提高人们的总体素质,改变卫生观念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有计划,有耐心地去进行,要常抓不懈。可以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在农村进行大量宣传,加强对乡村环境危机意识的宣传,在村(居)制作悬挂环境卫生保护、健康教育宣传版面及标语,不断提高农民对环境卫生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用以约束规范村民行为,逐步养成自觉的健康卫生习惯。

(三)明晰权责,协调一致。城市卫生环境脏、乱、差现象,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责、权、利不一致,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大对环卫工作的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基层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上解决清扫保洁和垃圾处理问题。目前,地面无人清扫、垃圾无人清运、乱倒偷倒等现象,除了群众卫生意识较差外,不少商户产生的垃圾,居民装修的废弃物等,要么无处可弃,要么收费太高,打击了通过正常途径处理垃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卫生是一项公益性极强的社会公共事业。城管部门的卫生清洁和垃圾清运、处理收费应该在保证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并实施到位的服务方便群众,让群众和商户都可以乐意接受;同时,规划和设臵一些大型垃圾弃臵点,让建筑垃圾等大型垃圾有弃臵的地方,就可以从源头上制止乱倒偷倒的行为,避免了管理部门疲于奔命也阻止不了的困局。

1、采取有效措施,狠抓主要环节。针对目前农村环境的状况,我们应当首先解决原来留下的那些“难题”,即进行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疏通河道,清除农民宅前屋后的垃圾遗留点,确保公共部位有专人保洁,并配备好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即创建工作必须制定系统的计划、措施、方案,软件管理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创建工作的全过程,使创建工作真正纳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管理轨道。在各村的公共场所建造垃圾箱;幼儿园等单位内设臵水冲式厕所:村委会办公楼进行改造、装修、美化;公共部位、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等。

2、健康教育。每进行一次对农村居民卫生评比,并在全镇公布结果,奖优罚差。各卫生室做好防病宣传工作,及时掌握村民的健康状况。教育村民养成不乱倒垃圾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能自觉做到室内外杂物、柴草堆放整齐,场地整洁,鸡鸭圈养等,并做好土井消毒和灭鼠工作,食品店杜绝“三无”产品。

3、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工程

鼓励农民种植绿化,不仅提高经济收入,同时美化环境、减少污染。另外,农村的各公共场所,主要交通要道两侧更应加强绿化率,农民应当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敢于闯市场,以取得经济与环境美化的双丰收。

4、加强禽畜养殖污染控制

加强对禽畜养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例如:有一些养猪场,场主们在费尽心思来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大量的猪粪都进入了河道,河水流淌之处蚊子、苍蝇成群,水质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为此调整养殖场布局,对水源保护区内的养殖场应逐渐关闭。推行农场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禽畜粪尿还田和综合利用是治理禽畜污染的重要出路,必须常抓不懈。

5、集中处理生活污水

根据污水处理厂运行不足的情况,可因地制宜将污水处理厂附近的直排污水通过管道工程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在乡村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建立污水处理站,使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河道中。认真做好监督和管理,防止治污企业为节约成本不运行或者低负荷运行。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镇村环保的工作机制

政府部门要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而资金投入是最能调动起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所以应该逐步加大用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补助额度。而乡镇、村也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如向店铺收取合理的卫生管理费用等途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和增加农村环卫工作经费,为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而做出积极努力。此外,还可激发民间环保组织投身乡村环保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高原环境 篇3

她说:我是森林之女,我是大地的女儿,高原的女儿。

高原之梦,一世绿情

半个世纪前,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徐凤翔还处于青年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中国林业》看到了我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文章:“让黄河流碧水,叫赤地变青山。把河山装成锦绣,将大地绘成丹青……”这些充满诗意的专业号召与蓝图,反映了国人与林人的向往和使命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徐凤翔。偏爱文学的她受此感召,报考金陵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专业方向由最喜欢的文学转为科学(自然科学),自此走上了林业研究的道路。

毕业之后,徐凤翔留校执教,除了专心教研之外,她也开始潜心林业研究,探索南北各类地域、主要生态类型、重点林区。在随后的日子里,徐凤翔的足迹遍布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64个主要林区,这其中,西藏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西藏复杂多元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稀有植物品种,让她深深着迷。

1978年,徐凤翔47岁。那一年,为了进行高原生态研究,她毅然告别了俏丽江南,攀上雪原林海。当时,她的丈夫与她同在林学院当教授,而且他们膝下还有一双可爱的儿女。离开时,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她说:“临走时我写了4首诗,有一首是写走时心情的:末春三月江南绿,东风和煦花锦簇,柳丝千条关不住,壮心飞向珠峰麓。这个‘关’字,就是说现有的一切都拴不住我。还有一首诗的后两句是‘毋须反顾江东岸,留得余晖耀栋梁’,也表达了我的意念。”

九死一生,只为科研

在西藏,徐凤翔一待就是18年。18年间,她上攀珠峰大本营,下临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墨脱、吉隆、樟木、亚东等湿润山地垂直植被带、森林,西达阿里荒漠,北抵羌塘“无人区”,东越横断“三江”,考察行程13万余公里。在墨脱考察时,有一回徐凤翔不幸感染恶性疟疾,高烧昏迷了三天。那个闭塞的小县城缺医少药,同行的人一筹莫展。好在事业未竟,徐凤翔心有不甘,硬是顽强地挺了过来。此后,她在深夜里遭遇过狼群的围攻;在野营宿地,仅靠一张大芭蕉叶过夜,险遭泥石流袭击;只身考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时,昏迷在无人区……可尽管如此,她依然执着她的“高原之梦”。

为揭示青藏高原在生态学科上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徐凤翔还第一个提出将高原生态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并于1985年,创建了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它标志着以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的高原生态研究的开始。

为使珍贵的自然资源不再被人为任意地破坏,在建立研究、保护、合理利用等方面理论的基础上,徐凤翔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呼吁,希望人们能为独特的青藏高原、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财富。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呼吁下促成了墨脱自然保护区、岗乡高蓄积量云杉林保护区、色季拉封山育林区、东久高松资源后备基地、巨柏古林保护点等若干保护区、点的建立;并对多处珍稀古树巨木以及生长特异呈乔木状的灌木等进行考察、呼吁保护;更对高原的多种花、果、菌、药资源的优势与保护价值进行研究、揭示。这些工作拓宽了人们认识青藏高原生态、生物特点与优势的视野,为西藏自然资源的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做了科学而现实的工作。她也因此被认为是高原生态科研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先驱,更被藏汉民众称为“森林女神”。

壮心不已,矢志不移

1995年,从雪域高原走下来的徐凤翔已是年过花甲,本属超期“服役”,理当“荣归”故里。可是她放弃天伦之乐,独自一人,上了北京的“珠峰”——灵山,创建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西藏博物园及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灵山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三位一体的生态科教园(灵山小木屋),以65岁的高龄,继续从事生态环保科研与教育工作。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徐凤翔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下,与全体人员、各方志愿者共同艰苦创业,把原先的荒草地建成了既有西藏民族特色,又有生态科学内涵,既有文化氛围,又有梦幻色彩的生态绿地花园。她走下高原,走上灵山;走出学院,走向社会。在短短的几年中,她又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工作。

在搞好建设之余,徐凤翔还当起了全国年龄最大的“导游小姐”,向前来参观的少年儿童宣讲生态常识、西藏风情。这座独具特色的“小木屋”,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真正的生态科教基地、汉藏团结的绿色纽带,徐凤翔因此在2003年荣获国家环保大奖——“地球奖”。

在灵山的后期阶段,在生态科普教育的同时,徐凤翔又进行了西部大高原生态对比考察。2001年夏季,她积极关注西部大开发,了解生态现状,为保护开发提供建议,并以70岁的高龄,主动承担了世界自然科学基金制作“保护青藏高原”的青少年科普教材的科学指导任务,对西藏高原进行了生态回访。从2001年开始,五年时间里,徐凤翔重访西南边陲山林,探秘高黎贡、独龙江幽谷、再攀西藏峡谷险峰,纵深天山、大漠,披雪于黄河源头,寻绿于内蒙沙区。继她61岁首次探访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被同行认为“又创造了一个第一”之后,时隔9年,她以70岁高龄又一次攀上珠峰大本营,更被同行认为是“奇迹”!

经历了几年的长途劳顿,沥风沐雪,徐凤翔以生态视角纵览大高原,收集了大量高原生态现状资料,一路考察,一路讲解分析,使青少年真切地认识高原,提高珍视、保护高原的使命感,更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言、献策。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近几年,我到过埃及、土耳其、欧洲十国,还到过南美洲的亚马逊,这些行程介乎于生态考察与生态观光。这么一路走来,相比之下,我国的旅游资源、生态类型还是十分丰富的,青藏高原的生态资源更是有不可比拟的特点。山高——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山谷深、冰川类型丰富——藏东南有些冰川可长达百余公里,有的甚至堵塞江河谷地成为湖泊。位于波密县的米堆冰川,犹如白衣仙女的裙摆,飘逸延绵……”

近年来,徐凤翔横跨了欧亚大陆,足迹遍欧洲及非洲、南美洲。游历过世界山川大河,比对过各地的冰、水、草、林四大生态系统后,徐凤翔依然深深沉醉于青藏高原的生态研究。1990年以后,她先后出版了《中国西藏山川植被》、《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西藏野生花卉》、《灵山野花》、《西藏生态》、《廿一世纪的家园——是荒漠还是绿洲》、《走近高原深处》等专著和论文多篇。其中《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一书荣获1995年中国图书奖。

几十年来,徐凤翔对青藏高原生态研究与环境保护可以说倾注了毕生心血,她说:“旧西藏,百姓饭也吃不饱,何谈环保?那是一种原始、麻木的状态。”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徐凤翔到西藏进行生态科研考察,呼吁环保时,遇到的困难也比今天多得多。

她说:“数十年间,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政府官员,对青藏高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识都提高了,政策、资金、人才培养、宣传等工作都开展起来了,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如今全球气候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我们的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时光荏苒,如今的徐凤翔已是白发满头,但她仍调动了自身所有的知识与精力,充分利用夕阳余辉,为生态科研、教育和建设与社会开发竭尽活力与潜力,以警醒世人:善待负重之大地,留存薄产于子孙。

高原地区发酵床猪舍环境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设备

CO2测试仪(型号为CEA-700),购自江苏金坛市亿通电子有限公司;NH3检测仪(型号为PMG-2000),购自上海易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温湿度表(型号为HM10),购自上海气象仪器厂有限公司;酒精温度计(型号为WNY-30),市售。

1.2 试验设计

于2009年冬季和2010年春、夏、秋季在青海省乐都县分别选择荣升生态养猪场发酵床猪舍作为试验组,李某生态养猪合作社的传统猪舍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猪舍内空气中CO2、NH3含量和温度、相对湿度;发酵床猪舍确定猪栏垫料层“角-心-角”3个点垫料层的温度,其中2个角点测定深度为距离垫料层表面45 cm,中心点测定深度分别为15,45,75 cm。

1.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猪舍气体和温湿度的测定

结果见表1和293页彩图1、图2。

从表1和293页彩图1、彩图2可知:NH3含量随着季节的更替变化较大,发酵床猪舍春秋季较高,传统猪舍春、冬季较高,4个季度NH3平均含量传统猪舍明显高于发酵床猪舍;CO2含量也随着季节的更替有较大变化,2种猪舍CO2含量均在冬季最高;猪舍温度和湿度随着季节变化差异也较大,发酵床猪舍的年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19.4℃和47.7%,传统猪舍分别为18.1℃和52.0%。

2.2 发酵床垫料层温度的测定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发酵床猪舍垫料层中心点15 cm处平均温度最高,为44.0℃;45,75 cm处的平均温度分别为41.1℃和39.0℃,角点平均温度为36.9℃,垫料层温度随着季节变换有较大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NH3含量随着季节的更替变化较大,发酵床猪舍和传统猪舍均为春、秋季较高,但发酵床猪舍春、秋季NH3含量远低于传统水泥猪舍,4个季度NH3平均含量传统猪舍明显高于发酵床猪舍,说明NH3是猪舍有害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与实际情况吻合。段淇斌等[8]研究表明,4个季度发酵床猪舍内NH3含量均低于传统猪舍,该结论与本文结论一致。周忠凯等[9]研究表明,彩钢瓦和大棚膜发酵床猪舍内NH3平均含量分别为5.8和6.2 cm3/m3,2类猪舍冬季NH3含量最高。发酵床猪舍内NH3的含量低于传统水泥猪舍主要原因:1)发酵床普遍采用锯末和稻壳(体积比7∶3)为垫料,锯末多孔的结构和稻壳疏松的特性使得垫料床体透气性好,对NH3吸附性能增强;2)在有氧条件下,发酵床菌群的硝化或去硝化作用使粪便中氮元素的转移向多元化发展,铵离子可转化为硝态氮或有机氮,减少了NH3的挥发[10,11]。

CO2含量也随着季节更替有较大变化,2种猪舍CO2含量均在冬季最高,分别为3 014.5 cm3/m3和2 526.7 cm3/m3。这种季节性变化一方面是由于青海地区冬春季节较冷,为了保持舍内温度,开门窗通风减少所致;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发酵床发酵效率季节性变化的原因造成,有待于继续研究。张丽萍等[12]研究表明,发酵床养殖前期和后期CO2的排放量较高,且后期高于前期,CO2和CH4的排放总量占发酵床碳素损失的41.21%~54.12%,是碳素转化的主要形式。O2的含量变化不大,4个季度均值发酵床猪舍为20.5%,略高于传统猪舍的20.4%。猪舍温度随着季节变化较大,发酵床猪舍的平均温度为19.4℃,传统猪舍为18.1℃。段淇斌等[8]研究表明,生物发酵床技术组冬季猪舍环境温度显著高于普通水泥地面饲养组,分别为17.8~21.3℃和6.9~12.4℃。

由此可知,从猪舍环境的角度来看,发酵床能降低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含量,增加猪舍温度,为猪只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KRUPA S V.Effects of atmospheric ammonia on terrestriall vegetation:a review[J].Environ Pollut,2003,124(2):179-221.

[2]ZHANG Y,DORE A J,MA L,et al.Agricultural ammonia emissions invento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Environ Pollut,2010,158(2):490-501.

[3]GALLOWAY J N,DENTENER F J,CAPONE D G,et al.Nitrogen cylces:past,present,and future[J].Biogeochemistry,2004,70(2):153-226.

[4]OLIVIER J G J,BOUWMAN A F,VANDER HOEK K W,et al.Global air emission inventories for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NOx,NH3and N2O in 1990[J].Environ Pollut,1998,102(1):135-148.

[5]PHILIPPE F X,LAITAT M,CANART B,et al.Comparison of ammonia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during the fattening of pigs,kept either on fully slatted floor or on deep litter[J].Liv Sci,2007,111(1/2):144-152.

[6]PHILIPPER F X,LAITAT M,CANART B,et al.Gaseous emissions during the fattening of pigs kept either on fully slatted floors or on straw flow[J].Animal,2007,1(1):1515-1523.

[7]PHILIPPER F X,LAITAT M,WAVREILLE,et al.Ammonial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rom group-housed gestating sows depends on floor type[J].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2011,140(3/4):498-505.

[8]段淇斌,冯强,姬永莲,等.生物发酵床对育肥猪舍氨气和硫化氢浓度季节动态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3):13-15.

[9]周忠凯,余刚,秦竹,等.发酵床育肥猪舍的氨气浓度及其排放率[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7):210-212.

[10]HELLEBRAND H J,KALK W D.Emission of methane,nitrous oxide,and ammonia from dung windrows[J].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2001,60(1/2/3):83-87.

[11]盛清凯,武英,赵红波,等.发酵床养殖垫料组分的变化规律[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5):1703-1705.

高原环境 篇5

昆十四中的萧萧的妈妈,看到孩子越是临近高考,情绪越是低落,显得特别沮丧。作为母亲的宋女士不禁发愁,不知道该怎样帮助孩子缓解这种情绪,使其安心备考。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宋女士找到孩子的班主任,知道了一个名词:“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本来是指一种缺氧的不适。而现在是指考生临近高考时的紧张状态。当考生感觉学不进去、学习效率停滞不前时,就陷入了“高原反应期”。出现“高原反应”的原因有很多,有些考生是因为长时间紧张的复习后生理、心理疲劳造成的;有些考生是因为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调整好,感觉学不到东西,成绩也就裹足不前;有的考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过高的要求与现实形成反差的时候,心理波动就大,于是感觉自己毫无提高。

高原郎寻高原狼 篇6

2011年11月12日正午,一辆老迈的JEEP孤独地穿行在青海三江源腹地,苍茫雪路,只有形单影只的车辙留给记忆。在刚刚过去的、包括了光棍节的10天里,我目击并拍摄了野生雪豹袭击岩羊群,并在夜晚和清晨跟踪拍摄一头硕大的雄性棕熊。不过,夜间超过零下30℃的低温使我感到些压迫感。

告别恍若迷幻的雪豹后,我决定直接穿越到青藏公路,但这条200公里的穿越路线是个未知,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描述,地图上甚至没有路,冰河与低温像两把剑悬在头上,我祈祷路上不要遇到太多的麻烦,毕竟我刚刚度过了磨难重重的二十多天,心理需求是偏向安逸的。

转过一个雪花漫天的垭口,对面山坡上的岩石形状奇特,令我脱口而出:“狼眼垭口!”的确,那块岩壁上的孔洞恍若一只狼眼在冷视着此片山野。继续前行数百米,路两侧茂密的草丛在雪水滋养下发出润泽的黄色,是我此行所见最优良的牧场。突然,右前方草场上有个模糊的轮廓刺激了我的视觉神经,锁定焦点后我确认那是一匹狼!它茂密的青黄被毛几乎和草丛融为一体,如果不是多年练就的搜寻眼力和第六感,我肯定要与其擦身而过。

这只狼发现我注视并拍摄它后,小跑着向我的斜后方遁去,我调转车头跟踪它,它狡猾地躲藏起来,等我发觉上当再返回来,下车徒步进入草滩,它才从隐身的沟壑中起身,向远方的山口跑去。令我诧异的是,它站在山口回首相望,告别的仪式持续数秒,狼终消失。

穿越羌塘的时候,很遗憾没有见到一匹狼,而进入三江源后,算上这头孤狼,一共遇见15匹狼。先是在可可西里撞见七匹狼追踪藏野驴群未果,后又在三江源腹地徒步接近七匹狼,它们刚刚咬死了牧民的一头牦牛。这15匹狼狠狠地弥补了羌塘的遗憾,藏族朋友认为,遇见狼是要交好运的,果不其然,我如愿拍到了雪豹。

要说起来,我最初来到青藏高原的理由也是因为狼。之前几年,我一直在中蒙边界的荒野戈壁游荡,探寻草原狼的踪迹,尽管种种机缘巧合,使我遇见、听到了很多狼的线索和故事,甚至和老猎人一起下狼夹,看老猎人抓狼,但以我个人的经验判断,青藏高原比内蒙草原更容易见到鲜活的狼。

果然,我在数次高原之旅中,共遇见17匹狼,并曾在夜晚与某狼隔湖而立,用狼嚎呼应彼此。狼的专题是要无限期延续下去的,在此,我们冒着醉氧的危险,直降数千米,回到我最初寻狼的中蒙边界地带,探寻野狼的传奇。

狼夹

2006年深秋,中蒙边界。

正午的骄阳烘烤着异常干燥的丘陵、戈壁,一条干涸的河道在中国国界一侧坚固的铁丝网下横穿而过。高大的铁网在狂风中发出呜咽的声音,这样的伴奏旷日持久,因为中蒙边界的大风从来没有停歇过。

最下层的一道铅丝上,有一簇青黄色的毛,在风中舞动。这是一簇狼毛,它来自于一匹草原狼的背部。在过境的时候,这匹狼稍微疏忽,俯身的角度有些不够低,背部划过铅丝上纠结的铁蒺藜,于是留下了自己的标记。

狼毛的正下方略偏境内一侧,一具打开的狼夹静静地躺在刚刚刨好的沙坑里,蒙族老猎人小心地用锡纸盖住狼夹上最关键的部位,狼夹是否一触即发全靠它了。然后用一些干马粪和牛粪覆盖住狼夹,再用沙土铺在上面,最后是利用干草或细沙石砾作伪装。当然,最终的痕迹消灭大师依然是风,用不了多久,狼夹上面的地表就会和四周没什么两样了。

但是,经过精心布置的狼夹会有收获吗?我和老猎人都沉默着。我保持着和狼夹的距离,只是用相机记录,让自己的脚印和气味尽量少一些。我知道的另一具狼夹在几天前刚刚捕到一只狼,但对于狼,谁也无法作出预言。草原上的事情,用蒙古人的话说,只有长生天知晓。

在设置狼夹之处几米外,老猎人又设置了硬草梗和土块,因为那个地方也可以成为狼的过境之道,必须将其封堵。当一切布置完毕,这条十多米宽的干河床,就只有狼夹上面可以作为惟一的狼道了。

几天后,临别的早晨,我一个人驱车来到边界战备公路,远远的看着狼夹的位置,没有任何变化。那时的心情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任何一只遭受狼夹之吻的狼都会因此改变命运。另一方面,独自面对一只狼夹下的强悍草原狼又似乎是我暗自期待的。

深夜,回北京的高速公路上,强劲的北向侧风吹得车不时摇摆晃动,在一辆辆长途卡车缝隙中穿行,逆向的车灯晃过,我眯起双眼,似乎在瞬间感受到了什么。在数百公里外的北方边境,此刻正有无数条暗影幽灵般越过国境线,潜行于黑夜中,萤石样的眼眸贪婪地扫描着牧民的牛羊,伺机制造一桩桩屠戮。

老猎人与年轻雄狼

面前的这双眼睛从来没有迎接过我的目光。我长久地注视着它,但它却长久地看向别处。

每次走进这个狭长的土围墙做成的羊圈,这只被捕获的草原狼都会轻背双耳,把头偏转到一个无法和我直视的角度。几天前,它还在草原上自在穿行游荡,但如今,它只能在钢筋焊成的兽笼中回忆往日时光了。

几日前,这只两岁左右大的年轻雄狼和它的伙伴们度过了一个饕餮之夜,它所属的狼群干掉了一只健牛,宴会地点在距老猎人那顺大叔家七八公里远的一处沙窝子里,比我到小镇上吃顿饭的距离近一半。

牧民为此承受了数千元的损失。但事情并没有完,因为看起来肇事的狼群并不太大,它们仅仅是吞食了牛的内脏就撤离了,所以第二天它们肯定还要回来享用余下的牛肉。这个时间差已经足够老猎人做些事情了。

在第二场夜宴中,一只狼被它的左后腿拖累了,深埋在沙土中的狼夹毫不留情地咬住了它,强力的铁夹直透筋骨,沉重的铁链羁绊之下,狼无力逃脱。狼夹的主人正是那顺大叔,曾经是当地最好的马倌,也是最优秀的枪手,更是当地最有名的猎狼人。

nlc202309040036

那顺大叔的儿子琴格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正在医院陪着刚刚做完大手术的父亲,手术很成功,所以我能在24小时之内从北京赶到中蒙边界线附近的老猎人家。

年轻雄狼的伤爪已经严重肿胀,它的身下是一截牛腿,那是它的战利品,但它看起来毫无食欲。我在想,当它受困于狼夹的时候,它的同伴曾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呢?

在超近距离内,我仔细观察着它。这是一只真正的草原苍狼,在阴影的漫射光下,其周身闪耀着青芒,其实是白、黄、黑混织在一起。精黑的瞳孔,逐渐向外扩展成青、黄,眼神很冷,和狗完全不同。

雄狼肩高约65厘米,头顶至鼻尖约27厘米,爪尖至肘部约40厘米,不含尾巴,体长一米左右。其实它原本是狼族中的年轻才俊,丰神俊朗,但也许是疏忽,或是命运弄人,它的命运由此完全改变。

这只被俘之狼依然展现了狼性的生存观:当其处于绝对弱势的时候,表现得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它蜷缩在人面前,小心地不发出一点声音,永远躲避人的目光。甚至我把铁笼拖到院口阳光处,打开笼门与它相距不到半米,它依然安静。只是偶尔看到远方的牧羊犬跑过,它才会伏下身,两只狼眼于瞬间被激活,显露出狼的警觉与专注。

我隔着铁笼轻轻触摸着草原狼的背部,这时,地上的阳光中出现了一个身影,那顺大叔走进了院子。他说:“把狼拉出来你仔细看。”

神奇的画面出现了。那顺大叔从兜里拿出一根浅绿色的尼龙绳,打了个结,然后轻探左手伸进铁笼里,抓住狼的右耳,狼没有丝毫反抗,身体和头部紧紧地贴伏于地,只是目光中流露出惊惧。

大叔用右手的尼龙绳套住狼的长嘴,熟练的捆紧,并和狼脖子上的皮套连接,防止松脱。这样,野狼惟一的武器狼牙就被控制住了,大叔牵着铁链把狼拽到院子中央。年轻的雄狼显然不适应像狗一样被铁链牵扯,用力扭动头部试图挣脱,嘴部流淌出了黑红色的血迹,毕竟,它是一只纯正的野生草原狼。最后,狼紧贴在院子南侧的土墙上,一动不动,左脸处在阴影中,右脸颊暴露在阳光下。

这样阴阳的光线切割,似乎暗合了野狼比较极端的两面性:忍耐与肆虐。白昼里,狼处处回避人,总是落荒而去,但回归暗夜之后,狼就会变成无法无天的恶魔,胆大而嗜血,杀戮无度。

曾经有一个夜晚,五六只大狼盘踞在那顺大叔家屋外,随时准备攻击羊群。老人曾经是当地有名的神枪手,但家里的枪早就上缴了,面对野狼的极度嚣张,老人忍无可忍,拎了根长扁担就冲了出去,但野狼居然不惧,和老人对峙,成胶着状态。大叔和狼打了一辈子交道,亲手抓的狼就超过了20只,对狼性了然于胸,但说起那几只大狼的嚣张来,老人的情绪仍然有些激动难平。

我肯定是个现实主义者,不会把老猎人写成狼魂附体的神人,但老人抓狼时的轻松似乎就像面对家里养的狗。比较遗憾的是,那顺大叔徒手抓获被狼夹所伤的野狼时,我没有在现场,没有看到老人如何接近狼、解除狼夹,然后如何把狼运回来,而遭受狼夹之吻的野狼是怎样一种状态也没看到。

但第二天上午,我随大叔去查看牛尸,因为老人又在那里布置了两个狼夹。我还在草丛间行进,就听老人在前面骂了一句,等我爬上土丘才看清,原来是一只野狗误踏狼夹,后腿被狼夹咬住了,野狗在低声哀号。

大叔呵斥着野狗,走近前,伸出右手在野狗头顶,嘴里喃喃细语。野狗昂着头探出鼻尖,嗅着老人的气息,颤巍巍地被老人抓住耳朵,被尼龙绳套住嘴部。然后老人解除了野狗腿上的狼夹,松开嘴套,野狗一瘸一拐地离去了。

我想,这应该就是那顺大叔抓狼的版本重现,后来我特意询问了大叔,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但老人把手伸向野狼的头顶时,野狼的眼神中又是怎样一番流露呢?那是人、狼之间最初的交锋,也是最关键的交锋,可惜,现场再也没有第三人,只有两个主要角色的表演。当然,从人的立场看,结局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因为祸端是狼挑起来的。

那天上午,那顺大叔布置了三个狼夹,最后一个是边界铁网下的那一具。

高原环境 篇7

1 自然环境及训练条件

1.1 自然环境

甘肃, 地处黄河上游, 居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 介于东经92.13°~108.46°, 北纬32.31°~42.57°之间。省内海拔一般在800~3000m, 省会兰州位于祖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甘肃深居西北内陆, 地形复杂, 山脉连绵起伏, 地貌构造复杂, 气候属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省内城市多处于河谷流域及河西走廊, 海拔在800~1700m。居民也多生活于这一海拔高度, 属典型的亚高原人群。省内交通方便, 除河西走廊外, 公路多盘旋于河谷、高原之间, 车辆较少。6~9月份, 是甘肃的黄金季节, 气温相对较低, 更是瓜果丰收季节, 特别是兰州, 素有“瓜果之城”的美誉。亚高原人的生理特点, 使他们既具有高原人的部分生理优势, 又具有平原人的部分生理优势, 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为其进行高原训练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地理条件。

1.2 兰州-榆中高原训练网络的优势

1.2.1 高度、温度适宜

高原训练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适宜 (稍高) 的气温, 较大的空气湿度。从高度上讲, 是因为它介于海拔1500~2300m这一目前国内外对高原训练海拔高度认识基本统一的区间, 当海拔较高时, 会给运动员高原适应和运动训练控制会带来一定困难, 有时不太好掌握, 搞不好会造成训练的困难和失败。海拔过低, 刺激不明显。从气温来讲, 温度太高, 不利于休息;温度偏低, 会引起体能的无谓消耗, 使肌肉粘滞性增加, 影响机能的发挥, 不易上强度, 且易受伤, 对运动训练不利。榆中5~10月份, 平均气温14.6℃, 最高气温36.6℃, 昼夜温差较大, 气温相对适宜, 日照充足, 最高气温持续时间很短, 仅在一天的13∶00~15∶00;。从高度上讲, 榆中比多巴 (2360m) 低300多m, 比昆明 (1890m) 稍高。从气温来讲, 榆中5~10月份和云南无大的差异, 但比多巴气温要高出3~4℃。

1.2.2 梯度差显著

“高住低练”“低住高练”是高原训练实践中长期摸索出的一条成功的重要方法。海拔梯度差显著, 是兰州-榆中高原训练网络的明显优势。国内高原训练专家差不多公认, 这是榆中的最大优势所在, 如图1~2所示。

以榆中为中心, 兰州—榆中—马坡—312国道—101省道, 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梯度训练营地。从高度上讲, 兰州市区 (1530m) , 榆中县城 (1960m) , 沿101省道向东南入兴隆山口 (2200m) , 上马坡 (2800m) 梯度差很大;或向北往312国道 (1800m) , 进行海拔适中的训练。运动员或住在榆中夏官营的大学里 (1780m) , 或住在榆中县城 (1960m) , 有时向山上折返跑;有时单程跑, 跑至马坡2600~2700m处, 用车拉回;有时在312国道, 进行中长跑、马拉松测试;或每周1~2次吃完早饭用车把队员拉到兰州七里河田径场 (50km) 进行稍低海拔的场地高强度训练。一次训练课的高度差可以达到从1530~2800的变化, 差值达1200m之多。

1.2.3 越野跑的路面种类多

中长跑、竞走项目大部分训练是在公路上进行的, 路面的多样化是训练所必不可少的, 这也正是兰州-榆中高原训练网络的优势之一, 有草坪路, 沙石路, 田间小路, 路两侧有沙滩、草滩和庄稼。兴隆山更是陇右名山, 旅游胜地。山上林木葱茂, 四季常青;山间溪水常流, 清澈见底。这些是运动训练、恢复必不可少的条件。

1.3 刘家峡水上训练基地

刘家峡水上训练基地座落于黄河上游的永靖县, 在兰州西南方向, 距离72km。海拔高度1850m, 水面高度1790~1830m, 有大小两块 (200m×2000m、1000m×40000m) 相连的水域可以进行训练。据气象部门统计, 近三年来5~9月份的月平均气温为14.6~25.1℃, 平均湿度为47%~76%, 夏季气温适度, 日照时间较短, 属中纬度高海拔地区。由于基地水域位于刘家峡和盐锅峡水库的上游, 丝毫没有“黄”河的任何迹象, 在这个高峡平湖上, 夏天可谓是风和日丽、蓝天、白云、碧水, 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它的建成, 是继云南松茂和贵州红枫湖后的我国又一个高原水上训练中心。

1.4 以甘肃省自行车赛车场为核心的自行车高原训练中心

甘肃自行车赛场2001年通过国际自行车联合会验收, 投入使用。赛车场位于兰州彭家坪, 海拔1620m, 按国际自行车联合会2000年1月新标准建设, 跑道周长333.333m, 宽8m, 倾角直道9.5784°, 弯道35.5385°。它是我国又一个高原赛车场。在备战第十届全运会时, 河南自行车队的教练延烽教授就选中了这里, 进行了为期28d的高原训练, 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同时, 甘肃绝大部分地区公路正好处在1500~2300m这一区间。甘肃自行车队冬夏训的地点是天水, 山丹, 景泰;拉练的路线主要是天水~兰州;景泰~兰州;兰州~玉门。这些地点及途中海拔为:天水市 (1100m) , 山丹 (1764m) , 景泰 (1631m) , 兰州 (1530m) , 兰州~天水, 中经秦安 (1300m) ~秦安塬~ (2000m) , 通渭塬 (2200m) 。兰州~玉门拉练途经河西各地海拔高度为:永登 (2140m) , 天祝 (3000m) , 古浪 (2170m) , 武威 (1540m) , 永昌 (1700m) , 山丹 (1764m) , 临泽 (1460m) , 嘉峪关 (1960m) 。

2 国内外运动员来甘肃省高原训练基地训练简况

早在1976年我国为备战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亚运会, 赛前国家田径队等就前来兰州进行针对性训练, 近年来又计有国家田径队、自行车队、国家男女曲棍球队、国家垒球队、国家短道速滑队、八一、上海、河南、辽宁、火车头、陕西、宁夏、青海、江苏等。通过在这里训练, 许多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曾创造过载入史册的辉煌。

1) 国家短道速滑队在备战盐湖城冬奥会前夕, 曾三次来兰州进行过高原训练, 大杨扬取得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其间, 国家体科所的李福田和常芸老师亲自跟队, 进行了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测试, 对一些有疑问的指标还往返于兰州-北京之间进行仔细测试和分析, 取得了短道速滑在1560m高原训练大量的数据。

2) 河南及八一自行车队多次前来进行高原训练。八一的王国璋获得了2002年亚洲自行车锦标赛公路大组各人冠军;河南自行车队在2005年十运会上取得了4个男子项目中:1km记时赛、争先赛、团体竞速赛、凯林赛获4金、1银1铜大好成绩。

3) 第十届全运会马拉松的冠亚军 (江苏的张庆乐、甘肃的李柱宏) 赛前均在榆中进行了高原训练。

4) 摔跤项目高原训练的尝试, 备战第九届全运会时, 甘肃省自由跤队在俄罗斯专家尤里的率领下, 前往榆中进行了高原力量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徐玄冲和斯日古愣为甘肃夺得两枚金牌 (69kg级、74kg级) 。

5) 其它取得过好成绩的运动员还有:卜令堂 (甘肃, 1994年竞走超世界记录) , 马艳萍 (甘肃, 多次获亚锦赛、亚运会冠军) , 董江民 (甘肃, 1996年破全国10000m记录) , 杨维泽 (甘肃, 2001年九运会1500m冠军) , 斯日古愣 (2005年亚洲锦标赛及十运会自由跤74kg级冠军) , 酒尚选 (河南, 1997年七运会5000m冠军) , 洪波 (河南, 1997年七运会10000m冠军) , 李柱宏 (甘肃, 2002年北京国际马拉松冠军、2005年全国十运会马拉松银牌) 等。

3 甘肃省高原训练的实践及研究

3.1 在兰州-榆中高度间进行高-高交替训练

多年来, 甘肃采用的“兰州 (1530m) 4周-榆中 (1996m) 4周”的交替训练法, 从5城会至今, 每逢大赛我们都要进行两次以上的这种交替训练, 在榆中, 一般有氧训练课约占80%, 专项强度课为15%, 而在兰州, 则以各种形式的场地课为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经验, 多次使用效果比较满意。

3.2 甘肃在中长跑高原训练中的经验

甘肃在高原训练的训练手段和下山参赛时间, 方面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第5届城运会、9届、10届全运会都很为成功, 特别是9运会。以甘肃队为例, 共10人的男子中长跑队, 9人进入决赛, 决赛中, 获1500m第1, 10000m第2, 5000m、3000m障碍第3, 马拉松第5 (成绩为2∶10∶48.) , 10000m第7, 总分59分。

1) 甘肃运动员由于久居高原, 高原训练中没有或适应期很短 (2d以内) , 而平原地带运动员一般应在4天左右。训练时间通常在3周, 长者4周。从第2周开始, 转入正常训练。

2) 甘肃高原训练基地中长跑训练的主要做法:充分利用甘肃兰州-榆中地区海拔高度梯度差大的特点, 实行“低住高练”或“高住低练”。如住在榆中 (1960m) , 向上跑兴隆山口 (2200m) -马坡 (2800m) , 共28km, 或住在榆中, 向下跑至312国道、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 (1800m) , 进行越野跑或场地跑。

3) 中长跑 (主要是马拉松) 训练中, 以越野跑为主。周训练量通常控制在190~250km, 最大量达到280km。一般强度跑中, 主要为无氧阈训练, 距离在26~36km左右, 速度在3min40s~3min20s/ km, 乳酸为2.5~4mmol/L;大强度跑中, 距离在20~24km左右, 速度在3min20s~3min00/km, 乳酸为4.0~5.50mmol/L, 放松跑距离在12~14km, 速度为5min~4min/km。中长跑训练, 每周安排2次场地训练。地点在兰州七里河体育场或西北民族大学。训练中主要为间歇跑。距离逐渐缩短, 速度逐渐提高, 强度达到平原强度的95~100%, 乳酸控制在11.0~19.0mmol/L之间。

4) 参赛时机马拉松全部在氧差高峰 (4d以内) , 对于有预赛、复赛的其它项目, 基本利用机能状态高峰 (18~24d) 。下山后, 再适应为4~7d左右, 本周主要为一般适应性训练, 量基本为12~16km。第2周, 强度适当加大, 只进行一节重点课训练, 其强度大大超过比赛强度。赛前运动员Hb全部在155~168g/L之间, 整个机能状态良好。

3.3 甘肃高原训练基地自行车训练的特点

自行车是甘肃的传统优势项目, 在国内占有重要的一席。甘肃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证明, 科学的高原训练可有效提高自行车运动员的成绩。甘肃自行车队自1974年建队以来, 公路、场地项目屡创佳绩, 山地车女队连年在国内和亚洲比赛中夺魁, 男队挤身全国先进水平, 更是充分利用了高原这一有利条件。如公路队在1997年7运会前进行了为期3周的高原训练, 于下山后的第25天参加4km团体比赛, 以4min30s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8运会在天水 (1100m) 和秦安源 (2000m) 进行45天交替训练, 榆中 (1960m) 训练15天, 于下山第28天参赛, 以4min21s的成绩打破4km团体赛亚洲纪录。山地车队在多年的高原训练中, 以长途拉练结合定点训练和高平原交替训练相结合, 战绩非凡, 建队10年来, 在国内比赛中共夺得金牌46枚, 银牌34枚, 铜牌45枚, 特别是女队员马艳萍, 几乎囊括了全国大大小小比赛的所有金牌。连续获得第3、4、5届亚洲锦标赛冠军。

延峰教授在10运会前带领河南自行车队在兰州训练28天, 于下高原的第40天参赛, 在10运会上共夺得4金1银1铜, 表明高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中长距离的成绩。

而且可以提高自行车短距离项目的成绩。著名教练员沈金康也认为, 在高原期间, 可以利用高原环境进行耐乳酸无氧能力训练, 改善运动员的速度和速度耐力水平, 提高短距离成绩。甘肃的训练实践也证明, 在高原训练期间, 在公路越野赛中应以无氧阈训练为主, 不断提高运动员的高速有氧能力。在场地训练中, 可通过高强度的刺激, 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能力。

4 结语

1) 甘肃省居民多生活在海拔高度800~3000m之间, 属典型的亚高原人群。甘肃耐力项目, 特别是自行车、中长跑两个项目, 得益于高原训练, 尤其是兰州-榆中梯度高原训练, 在甘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条件下, 在全国占居重要的地位。

2) 兰州-榆中甘肃中长跑高原训练网络中心, 高度、温度适宜、梯度差显著、越野跑的路面种类多样化。并拥有田径场多处、射击馆、游泳馆、滑冰馆、曲棍球场、垒球场、摔跤馆、自行车赛车场, 可供多种项目开展高原训练实践与研究。

3) 兰州-榆中甘肃中长跑高原训练网络, 从1976年开始就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和青睐。计有国家田径队、自行车队、国家男女曲棍球队、国家垒球队、国家短道速滑队、八一、上海、河南、辽宁、火车头、陕西、宁夏、青海、江苏等, 通过在这里训练, 许多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曾创造过载入史册的辉煌。

4) 甘肃省利用兰州-榆中地理梯度高度差, 进行高-高交替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基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低住高练”或“高住低练”的交替训练方法, 赛前调控及参赛时机等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韩佐生, 陈耕.高原训练研究[M].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

[2]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备战2008年奥运会全国高原训练工作会议领导讲话和典型发言汇编[G].2006.

[3]杜利军.欧洲教练员研讨高原训练问题[J].国外体育动态, 1995 (11) .

高原环境对运动员耐力素质的影响 篇8

会泽海拔为2017米, 是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 加上会泽充分发挥海拔、地理等自然优势, 结合实际, 会泽开设了中长跑和竞走两个项目共计五支训练队县城里厂矿少, 空气质量好, 会泽已经被挂牌成为“耐力性项目高原训练基地”及“国家赛艇队高原训练基地”, 经过高原基地训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强化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提高大脑对缺氧的感应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增大心搏量;有利于提高运动员呼吸深度, 增大吸氧量;增加肌糖原含量, 加强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糖酵解能力, 使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率;代偿性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满足机体需要, 很多研究证明, 在适宜的高度 (海拔1500一2600米) 进行高原训练, 运动员的呼吸肌力量增加, 肺通气量、肺容量明显增加, 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得到改善。体育界不断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及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影响等方面对高原训练进行研究并开始有意识的开展高原训练。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 欧美部分国家逐渐形成在重大国际比赛前对优秀运动员进行高原和亚高原训练的习惯。我国在高原训练方面同样取得了一些成就,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高原训练一直被选用为中长跑赛前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随着训练的不断提高, 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 如中长跑、竞走、自行车等, 发展到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因此, 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 高原训练基地的基本情况

云南提出的建设“中国高原体育基地”、“特色体育赛事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三大体育战略目标获得国家体育局认可, 并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由此, 我省确定了利用现有基础, 通过规划先行、统筹发展, 优先在昆明建设亚洲一流水平的高原体育基地, 以点带面实现云南体育基地的全面建设, 五年后, 一艘承载着各种项目的豪华巨型高原训练“航母”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据省体育局局长杨宁介绍, 云南高原体育基地将建立“低海拔-亚高原-高原-高高原”立体化、梯级化的运动训练服务体系。其中昆明体育基地建设投资金额总计约13.7亿元。基地包括海拔3280米的迪庆高原训练中心、海拔2400米的丽江高原训练中心、海拔2100米的会泽高原训练中心、海拔1980米的大理高原训练中心、海拔1897米的昆明高原训练中心、海拔1300米的普洱高原训练中心、海拔430米的元江训练中心、海拔76.4米的河口训练中心8个训练中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游泳队开始在这里尝试高原训练, 泳坛“五朵金花”使海埂基地名扬海外。随后, 呈贡体育训练基地、呈贡松茂水上体育训练基地、红塔体育训练基地相继落成, 体系化的训练设施使昆明逐渐成为全国各项运动队冬训的理想之地。训练项目也从足球延伸到田径中长距离项目、游泳、自行车、皮划艇、篮球、柔道、摔跤、滑冰等。

目前, 国内这样的高海拔训练基地还有:位于西藏的羊八井训练基地 (海拔4318米) , 位于云南的迪庆香格里拉基地 (海拔3200米) 和丽江高原训练中心 (海拔2400米) , 会泽高原训练中心 (海拔2100米) 、呈贡松茂基地 (海拔1906.6米) 、大理高原训练中心 (海拔1980米) 。

2 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成绩

2.1 高原训练基地参训的运动员情况

2005年4月中旬和5月下旬, 日本大众制药和古卢巴林两支田径队, 先后三次到会泽进行中长跑项目训练, 其中有雅典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野口;2007年9月9日至10月10日, 国家男子马拉松队到会泽进行高原训练;2007年1月和2008年1月, 上海赛艇队到会泽冬训;2007年1月和2008年11月, 山东赛艇队到会泽冬训;2008年11月, 浙江赛艇队到会泽冬训;2009年7月, 清华大学赛艇队到会泽夏训;2009年8月, 山东赛艇队到会泽夏训;2006年1月5日至2006年3月15日, 2006年12月17日至2月14日, 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25日, 国家赛艇队先后三次到会泽进行冬训,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赛艇健儿一举夺得女子四人双桨冠军, 实现了中国赛艇史上零的突破。

2007年1月26日, 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授予会泽为“国家赛艇高原训练基地”。“直通北京”的特殊地位, 为会泽输送高水平体育人才提供了便捷通道.

会泽体育工作所做出的成绩, 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2009年6月30日, 会泽县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中长跑项目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会泽创造性地提出“体教结合”的模式, 整合体育、教育两个系统的优势, 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依托, 体育部门主管的齐抓共管的业余训练体系, 实现“选材一体化, 育材一条龙”。体校主要任务队是对具有体育专长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 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

目前, 游泳、自行车、中长跑、竞走、花游、柔道、摔跤、划船等项目国家队, 都有计划、有目的以及整体部署安排高原训练, 将高原训练列为常规的训练手段和全年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全年训练计划当中, 积极探索和把握高原训练的规律和特点, 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原训练的实践, 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国家游泳、划船队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3金4银3铜3破世界纪录的好成绩。

2.2 参加过高原训练运动员的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 到目前为止, 曾在多会泽地进行过高原训练的田径运动员已取得了3个奥运会冠军、1个奥运会亚军、1个奥运会季军, 13个世界冠军。我国在竞走、中长跑、马拉松项目上所取得的成绩都与高原训练有关。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运动员在大赛前都曾到此训练。会泽基地也因此享有“培养世界冠军的摇篮”、“铸造金牌的工厂”等美誉, 会泽基地适宜的海拔高度、宜人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训练设施保证了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效果, 为奥运健儿们在伦敦奥运赛场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了积极作用。

蔡泽林, 项目:竞走。云南田径“沙家军”中, 蔡泽林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名新秀。21岁的他是会泽人, 从小便在体校进行训练, 2006年进入省体校, 2008年被沙应正招至麾下, 并显示出过人的竞走天赋。2009年, 他在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和竞走世界杯上均获得亚军;2010年的全国竞走锦标赛夺得男子20公里冠军。在今年2月的全国竞走冠军赛上, 蔡泽林在男子成年组20公里竞走比赛中夺冠, 接着又在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获得季军, 从而抢得一张宝贵的奥运入场券。经过会泽高原训练后, 出战伦敦奥运会获男子20公里竞走第四名。

李建波, 项目:竞走。李建波2002年被招入云南省体校。不久, 他便在各项赛事中屡创佳绩, 并入选国家竞走队, 2004年3月, 在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青年组20公里竞走比赛中夺得冠军, 同年, 问鼎马来西亚亚洲田径青年锦标赛20公里竞走冠军。1年后, 在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 不满19岁的李建波杀入20公里竞走前八。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李建波参加了男子50公里竞走, 取得第14名的成绩。四年后, 李建波在全国竞走冠军赛暨伦敦奥运会选拔赛上, 夺得50公里竞走冠军, 毫无悬念地拿到伦敦奥运入场券。这次再战奥运, 李建波最大的目标便是寻求突破, 争取拿到比上一届更好的成绩, 经过会泽高原训练后, 李建波将代表中国队出征伦敦奥运会, 李建波取得第7名。

张娴, 项目:排球, 在不久前结束的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 张娴凭借良好的表现获得最佳自由人奖, 这也是中国队在本年度大奖赛单项奖中的其一收获。经过会泽高原训练后, 代表中国队出征伦敦奥运会, 取得团体第4名。

李夏延, 项目:游泳。在4月初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选拔赛上, 李夏延发挥出色, 勇夺50米蛙泳和100米蛙泳两项冠军, 从而锁定了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在英国游泳锦标赛暨伦敦奥运测试赛上, 李夏延才参加了本赛季的第一场比赛, 并一举夺得男子100米蛙泳“客人组”的第二名。而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上, 李夏延则将自己的最好状态展现出来, 看得出他已经为参加奥运会做足了准备, 经过会泽高原训练后, 他代表中国队出征伦敦奥运会, 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

从会泽高原训练基地走出了残疾人世界冠军秦宁、和全国冠军王忠芬、李粉金、王忠睿、张书朝、陈明付、邓海洋、付廷莲、宗金招、展恩德、谢丽娟、安桥发。会泽组队参赛, 累计获得奖牌400余枚。近几年来, 获国际级比赛冠军7次, 国家级冠军49次, 省级冠军55次, 部分项目打破省运会, 全运会乃至世界赛事记录。

发挥项目优势, 输送190位高水平运动员近几年来, 会泽涌现出了残疾人世界冠军秦宁、亚洲冠军李建波和全国冠军陈明付、邓海洋等12位运动员。他们共夺得2枚世界肢残运动会冠军、3枚远南运动会冠军、2枚亚洲冠军和49枚全国冠军, 为云南的竞技体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结论

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 机体在较高浓度的乳酸负荷下工作, 对高乳酸浓度的刺激产生适应, 机体缓冲系统, 乳酸代谢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使机体耐乳酸能力, 抗氧债能力得到提高, 机体无氧代谢加强, 无氧供能百分比增加, 加快了运动员无氧能力的提高, 所以, 高原训练有利于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和耐力, 有利于对运动员耐力素质有显著地提高, 对运动成绩的提高也有显著的帮助。

摘要:本文以地处高原地区的会泽县高原训练基地为研究基础, 就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耐力素质的影响进行研究, 通过高原和非高原对运动员成绩的提高的不同来对比, 研究表明高原环境的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高原环境,训练,影响,耐力素质

参考文献

[1]胡扬.关于高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9 (7) :10.

[2]王平.女子中长跑高原训练计划特点的研究——以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陈萍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40

高原环境 篇9

2014年盛夏时节,医院野战医疗所机动至格尔木西大滩地区进行“高原使命”行动的驻训。格尔木西大滩地区地势高,具有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 紫外线辐射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作为医疗所卫生装备检修工程师,通过4个多月的观察与实践得出,高原环境对驻训卫生装备在运输、测量、 输出功率、沸点设置、防寒保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进而从可靠性、用途、外界条件等方面对卫生装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总结了高原高寒地区卫生装备维护保养的特点,使其在恶劣环境中正常运转,为提高医疗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高原环境对卫生装备的特殊要求

西大滩地区具有特殊的高原环境,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光照充足,紫外线辐射强,空气洁净,透明度好,水汽含量少。常年气温很低,年平均气温在0 ℃以下,昼夜温差大;降水以雾和冰雹为主, “六月飞雪”很常见;青藏线坡陡路窄,路况差。因此, 这种恶劣的高原高寒环境对于在此驻训的野战卫生装备的运输、机动、使用有特殊的要求[1]。

1.1装备运输符合要求,安全可靠

无论是航空运输、铁路运输,还是汽车机动到达青藏高原,所有装备整体安装牢固,运输、机动安全可靠。例如:野战X线车、野战被服洗涤车、野战淋浴车、野战消毒灭菌车、野战电站挂车等装备的车辆平台包括车厢、减震弹簧、车轮等符合军交运输车况的要求和标准,装载、摆放、固定方式均要符合航空、 铁路、汽车等运输管理的要求。

1.2卫生装备的测量要求精准

海拔高、含氧量少,空气中含氧量只相当于海平面含氧量的60%~65%。对于在此地区驻训的人员来说,机体缺氧反应指标就是经皮血氧饱和度,俗称血氧饱和度,这就要求用于测量血氧饱和度的血氧饱和度仪和多参数监护仪等医疗卫生装备的测量要准,反应要灵,精度要高。

1.3装备功率的明显降低要予以重视

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对某些装备正常运转造成不良影响,使其额定输出功率明显下降。由于空气中含氧量少,各种普通型柴油、汽油发电机气缸中有氧燃烧不充分造成额定输出功率明显下降,格尔木西大滩地区这类柴油发电机实际输出功率为额定功率的65%~70%[2]。

1.4水的沸点降低要予以重视

高原大气压低,海拔3 000 m以上的大气压< 0.07 MPa,水的沸点<90 ℃,格尔木西大滩地区为78~87 ℃,这就给消毒灭菌带来影响,不加压时,煮沸消毒达不到对器械物品消毒的目的。由于水的沸点低,若不用高原型野战炊事挂车,做饭都成问题。

1.5装备防寒保暖要特别关注

高原地区气温很低,腹地平均温度在0 ℃以下, 最低气温达-10~-15 ℃。低气温给大部分装备的正常运转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柴油发电机需要加注35﹟的柴油,液体式的血球仪使用需要预热,湿式洗片机等装备需要保温、保暖措施。同时,高原地区雨季以雾和冰雹为主,所以要注意防潮、防水。

2高原环境中卫生装备的配置特点

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气候相当恶劣,这就需要对野战装备进行合理配置。

2.1可靠性方面

有些野战装备,特别是卫生装备在出厂前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构合理,结实可靠。例如:野战手术车等特种车辆必须经得起等级公路的运输检验,尤其经得起在青藏线上颠簸[3]。

2.2用途方面

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在此地区驻训应提高氧气体积分数监测卫生装备的配置。如:单兵分子筛式供氧装置、单兵供氧高压舱、高原式制氧机等供氧装备;通用氧气瓶、氧气袋等储氧装备[4];高原型野战炊事挂车炊事装备,高原型柴油发电机等供电设备也都是必须优先配置的。

2.3外界条件

高原地区日平均气温在0 ℃以下,昼夜温差大, 雨水以雾、冰雹为主,且雨雪无常,若在该地区使用普通平原型设备,应当注意防寒、保暖。人员用寒区班用棉帐篷,帐篷内应配备内燃油炉、暖风机、便携式电暖气等保暖设备。

2.4电力保障

在青藏高原腹地驻训,除上述自然环境恶劣外, 人文条件也不容忽视。被誉为“生命之线”的青藏公路线沿途仅有小驿站,基本上没有变电所可直接利用。电力供给不仅为人员的衣、食、住、行提供支持, 还要为绝大多数的装备提供保障,尤其是卫生装备大多数都为电子类设备,它们正常使用均需要电力电源的支持。因此,在部队提出机动预案时,应根据所有展开装备的总功率之和来确定电站功率大小。 相应的,在机动预案和行动方案中,要明确配置电站功率大小和电力保障的类型,同时也要确定配套的电线网络中日光灯、插板等的数量和规格。

尽管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十分丰富,但是大型太阳能光伏供电设备体积笨重、携带不便,小型光伏供电设备输出功率小,而驻训野战装备数量多、人员多, 电力需求量大,且要求稳定。综合以上情况,建议高原外训供电装备还是以传统的大功率柴油式电站车或野战电站挂车为主,以太阳能光伏供电为辅,多功能、 全方位为驻训装备提供优质的电力保障和支持。

3高原环境中卫生装备的维护特点

作为一名医疗所卫生装备检修工程师,主要负责全所医疗卫生装备检修维护和供电装备的维护保养。经过4个多月的实践与积累,总结出卫生装备及供电装备的维护保养体会和方法,现介绍如下。

3.1供电装备的维护与保养

在高原驻训期间,在所有卫生装备的维护保养中,电站及其附属网络的维护保养尤为重要。首先, 要根据部队野营展开的区域、方位、地理来确定电站的摆放位置;其次,根据装备的布局来确定电站网络中各级配电柜的架设,即电力功率大小的分配情况; 最后,确定电线网络中“并联”和“串联”方式,功率较大的装备尽量距一、二级配电柜近,按“并联”接,功率较小的远离配电柜,按“串联”接,以达到既均衡电线网络中各支路电流,又能满足负载装备用电需求, 从而提高用电效率、降低日常用电故障率。

对于大功率电站来讲,如30 k W野战电站挂车, 在驻训前应对电站进行全面的检修和保养,包括更换适当标号机油、防冻液、空气过滤器、油滤器,并反复试机1~2次,仔细观察发电机的启动、停机是否正常;同时,携带部分常用备件,如起动机、熔断丝、继电器、航空插头等;在开始展开配电柜、电线网络时, 要按电工要求,根据实际,规范布线,以便于日后排查故障;还有电站、配电柜要尽量摆放在地势较高的位置,防止雨季被洪水淹没。

3.2特种车载装备的维护与保养

特种车载装备包括野战手术车、野战淋浴车、野战X线车、野战消毒灭菌挂车等特种车辆。在远程机动前,应对所使用的车辆底盘进行一次彻底的保养与检修,包括检查发动机整体、车辆大梁、减震钢板及车轮等,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同时,对汽车发动机进行彻底保养一次,更换相应标号机油、防冻液、 空气过滤器、油滤器等耗材。 检修、维护、保养后要试车,观察车辆底盘工作是否正常。对于配备专用车载发电机的特种车辆,一定要对车载发电机进行维护保养,如野战被服洗涤车配备湖北同发1.6 k W车载发电机,需要对其进行试用,检测输出电压是否正常,能否负载起车上的大型洗衣机、甩干机、烘干机等洗涤设备。

对于工作时需要扩展车厢的特种车辆,还需对扩展车厢部分的液压杆、合页、转轴、钢拉绳、锁簧、 定位销等部件进行逐个检查,这些部件在整个车厢的展开与撤收过程中非常重要,有故障的及时更换。 而对车厢里空气洁净度有要求的野战手术车,要特别注意橡胶门封的更换与维护,以免造成“高原沙尘暴袭击,车厢内一层灰”“车外刮大雪,车内下小雨” 等尴尬局面。如果室内环境达不到手术要求,会影响野战外科手术的展开与实施。

特种车载装备的维护与保养最关键的是要对其承载的全部装备进行全面系统的检修、维护、保养。 如WCY2002型野战手术车上的麻醉机、多参数监护仪、高频电刀、电动冲洗器、手术床、手术灯等; XCY2002型野战X线诊断车上的X线机、洗片机、图像工作站、打印机、观片灯等[5];野战被服洗涤车上的大型洗衣机、甩干机、烘干机、水处理系统等;野战消毒灭菌车上的消毒灭菌锅、洗衣机、发电机等。对这些医疗设备都要逐一检查,并进行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

3.3检验、超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1)对于管路相对较多的湿式检验设备,如半自动血球分析仪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在高寒地区使用时,要提前预热设备,对冲洗用的空白液要保暖, 着重增加该类设备反复冲洗次数,以免结晶而阻塞。 同时,注意机械和限位部分的润滑;虽然干式生化分析仪便于携带,但也有缺点,倍肯SP4430型生化分析仪检查生化全套的血清样本的时间长,为室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3~4倍,根据实际,注意适当控制抽检样本的数量加以克服。

(2)对于水路相对集中的被服洗涤车、消毒灭菌车均要注意防冻,2种车均配备自吸泵,在使用自吸泵结束后,一定要将泵体中剩余水排空,以免因水结冰而损坏泵。特别强调,在西大滩地区水的沸点低, 在使用山东新华S7型高压蒸汽灭菌锅时,一定要将设备参数中水的沸点由出厂的98 ℃设定为78 ℃,同时,将排气温度重新设定,否则该设备无法正常运转。 当然,山东新华生产的28型手提式蒸汽消毒锅可直接使用,只是容量有些小,可增加灭菌次数加以解决。

(3)对于超声、心电类电子设备在高寒地区使用时,应着重注意预热。

4结语

在高原高寒地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钢铁的分子结构有些变化,脆性增加,液体容易结冰,电子晶体管反应迟钝,塑料组件严重老化。因此,熟悉高原环境对卫生装备的特殊要求,按要求对高原外训野战卫生装备进行合理配置,掌握高原高寒地区中卫生装备的维护保养特点,确保高原环境下野战卫生装备正常运转,为今后建立全方位“战斗型”卫勤保障模式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介绍了青藏高原格尔木地区高海拔、缺氧、紫外线辐射量大、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环境特点,分析了高原环境对卫生装备的特殊要求。从可靠性、用途、外界条件等方面阐述了高原环境中野战卫生装备的配置特点以及高原高寒地区驻训中野战卫生装备的维护保养特点,保证了高原环境下野战卫生装备的正常运转,为今后建立全方位“战斗型”卫勤保障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原环境 篇10

(1)防止系统气穴或气蚀产生

液压系统工作时,如发现有强烈的噪声和振动,说明系统有气穴或气蚀现象产生,应检查油箱空气滤清器、油泵吸油口滤油器、吸油管路是否畅通和吸油管口是否松动大量吸入空气。对于闭式压力油箱,应检查发动机的空气压缩机是否损坏,压缩空气的滤清器是否堵塞,油箱充气安全阀是否工作正常。

一般应加大对液压系统上述部分的维护和更换的频率,采用高性能的滤油器,在油箱呼吸孔装设高效能的空气滤清器,缩短清洗滤清器或更换滤芯的周期,以保证设备正常使用。

(2)液压油不能混用

系统能否可靠、有效地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液压油。不同类型的工程机械应根据其说明书要求选用黏温特性较好、符合技术规格要求的液压油品,切莫因条件所限随意加用和混合使用不同牌号的液压油,因为其理化指标不一致,混用会导致油料间产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胶状凝滞体,腐蚀损坏液压元件。另外,要加强油温监测,液压油的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65℃,最高不超过80℃,以防加速液压油的氧化变质。

(3)保证系统清洁

经常检查液压油的油质状况,加强对各管、阀和接头等零件的日常检查维护。防止粉尘、水分和空气等污染物侵入系统。现场维修时应先将机器外表清洗干净,内部清洗应用不起毛无绒头的无纺布擦洗;拆开的液压零部件不得随意堆放,装配时应用洗油将其严格清洗后方可装配;组装完毕后注入液压油,然后用堵头塞严,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液压系统。

(4)注意液压油箱维护

经常检查油箱油位以及通气孔,减少液压泵吸空现象。油箱除储存油液外还起到散热作用,因此要经常对油箱外表面进行清洁。油箱呼吸器应设计得高一些,并尽量隐蔽些,以防止灰尘等侵入,同时可充分利用油箱的散热作用降低油温,防止油液氧化变质。

(5)选用优质密封件

高原环境 篇11

高原环境对人体胃肠道产生的影响, 始于人们对高原反应的认识。例如急进高原的人群中, 从进入高原那天起, 就会产生“胃肠型”急性高原反应, 也有人称之为“高原胃肠应激综合征”, 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临床症状, 当人们进入高原地区后, 持久性食欲减退, 由于对脂肪的不能耐受, 影响到肠道吸收障碍, 而使人体体重下降等。这些消化道体征又被作为判断人们对高原适应不全的重要指标之一。胃肠道的活动在体内不是独立的。人们对高原环境的良好适应, 就部分而言, 是取决于胃肠道功能对高原低氧环境的良好适应, 高原环境与胃肠道机能是相互影响, 密切相联的。

1 高原低氧对胃肠道动力影响概述

1.1 高原低氧可使胃肠道运动功能发生紊乱

随着海拔的升高, 人体胃肠道症状明显增多, 这些症状一般经7~10d高原适应后逐渐减轻和消失。平原地区生活的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后, 有头痛、头昏、胸闷、气短、心慌、失眠等症状, 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频率很高, 其中恶心、呕吐、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尤为突出。部分正常人进行胃肠道钡餐拍片证实, 受检者多有胃肠道功能紊乱, 表现为蠕动亢进或减弱。

1.2 高原低氧对胃肠道吸收功能产生影响

据有关急性高原反应研究资料表明:初进高原的人群有一半左右可出现腹泻, 甚至频繁呕吐或腹泻而引起的脱水、电介质紊乱。慢性高原反应中也有长期慢性腹泻的症状, 虽经各种检查尚未发现细菌和其它病因。当患者返回平原地区后这些症状可自行消失。其原因可能与高原低氧、气候寒冷、食物结构以及水质等因素导致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有关;对脂肪吸收不能耐受, 其后果常造成体重下降, 影响到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

1.3 高原低氧对胃肠道分泌功能产生影响

低氧环境引起肠液、唾液腺分泌减少, 参于消化的肠淀粉酶亦减少, 这影响到高原人消化吸收功能, 也是高原地区慢性胃炎, 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高发原因之一。急性高原或长期居住在高原的健康人血清胃泌素浓度与平原人相比可显著升高, 尤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 血清胃泌素浓度更高, 究其原因, 当人们进入高原低氧环境时, 机体在缺氧环境下首先出现的是交感神经兴奋, 促使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 即可促进胃泌素的释放, 在高原地区溃疡病高发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高原影响胃肠动力紊乱机制

2.1 高原环境对人精神心理影响

近几年来, 精神刺激对胃肠动力研究表明, 精神心理紧张可改变胃肠道消化间期动力 (MMC) 已得到了验证。进入高原的人, 由于远离家乡, 缺乏通常在家里舒适温暖的环境, 单调的生活与孤寂, 可导致精神上的失望与烦躁;再加上高原地理环境, 气候和缺氧的影响, 对高原缺乏正确的认识, 极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这些直接影响到胃肠排空障碍, 继而出现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2.2 应激与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应激导致胃排空和分泌延迟与血浆β-内啡肽浓度升高有关;应激可降低小肠M M C发生率, 影响小肠动力;应激可改变胃肠道M M C伴随胃动素水平升高影响大肠动力。高原缺氧使下丘脑-垂体应激反应增强, 是引起胃肠动力紊乱最直接的原因。应激使A D H和醛固酮分泌增加, 体内水钠潴留。低氧使细胞膜上钠泵功能, 使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 导致脑水肿。继而出现大脑皮层功能紊乱, 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引起胃肠肽类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 (VIP) 、胃泌素、胆囊收缩素 (CCK) 、生长抑素、胃动素等释放, 影响胃肠动力和消化液分泌, 出现腹胀, 食欲不振;同时由于脑水肿使大脑皮层兴奋以及低氧应激使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 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病理反射, 甚至引起急性胃粘膜病变。

3 高原环境下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研究前景

近20多年来, 国内外对胃肠动力紊乱进行了临床和基础众多的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结论。高原环境下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研究已由局限于内镜、B超、X线钡餐造影等检查手段, 发展为动力学检查, 例如胶囊无线内镜、胃肠动力测压、动力呼气试验等, 今后重点将向核素闪烁扫描、三维实时超声诊断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开展对胃肠动力及吸收功能研究。同时脑-肠肽及胃肠道许多相关激素在高原环境下对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中影响, 并测定其相关的变化;测定有关的氧自由基生物学、内皮素, 一氧化氮 (NO) 、脂氧化物与高原缺氧反应影响等, 将有利于在细胞分子水平来阐明发病机理。

4 防治建议 (高原低氧环境下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防治)

高原低氧引起的胃肠动力障碍并非是一种单纯胃肠道症状和表现, 引起的一系列内环境紊乱可加重急性高原反应。此外还因摄入减少和丢失增多, 造成低血钾和低血钙及代谢性酸中毒, 引起无力、轻瘫、肌肉痉挛和肠麻痹等。由于胃肠粘膜屏障破坏, 引起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因肠道毒素吸收, 造成了免疫应答抑制, 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所以对此应予积极防治。

4.1 心理训练

消除紧张, 恐惧心理, 采用有效的心理疏导手段, 阻断大脑皮层-内脏、脑肠肽-脑肠轴作用。

4.2 阶梯登高

采取阶梯适应方式登高, 加强适应性锻炼, 促进高原习服。

4.3 对症治疗

加强饮食营养, 对腹胀, 便秘, 呕吐, 腹泻患者对症处理, 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疗法。

4.4 调节饮食

戒除烟酒, 避免对胃有刺激性生、冷、硬等难以消化的食物或药物, 有胃肠病史暂缓进入高原。

4.5 病因治疗

吸氧和高压氧舱可以有效改善“低氧血症”的体征, 对胃肠动力紊乱有明显疗效。

4.6 适时转运

如症状突出, 或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效果不明显者, 可转入平原。

5 结语

较之高原低氧环境与心血管、神经、血液、呼吸等学科的研究, 胃肠道这个领域既往涉及还较少, 认识亦很肤浅。随着近年高原医学研究的深入, 尤其是胃肠道动力测定的高新技的发展, 以及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疾病中机理的阐明, 促进了高原与胃肠道基础和临床试验的研究, 深入开展对“高原低氧对胃肠动力功能影响”的研究, 必将对防治高原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提高高原建设者生活质量, 以及提高高原人习服有着重要的, 不可估量的意义。

摘要:通过探讨高原环境对胃肠道的影响, 进一步了解高原环境对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预防治疗, 以提高人体对高原环境的习服和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原环境,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张彦博, 汪源.人与高原[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6, 1:186.

[2]罗金燕.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J].胃肠病学, 2001, 6:88.

[3]刘家骥.消化内科主治医生4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 1:52~54.

[4]王伟.提高改善高原军事劳动能力的措施和方法[J].临床军医杂志, 2003, 3 (31) :104~106.

【高原环境】推荐阅读:

高原运动07-14

高原性能07-20

高原医学05-13

高原期05-25

高原建筑05-26

高原训练06-21

学习高原07-31

高原农村08-04

高原铁路09-05

高原高寒09-14

上一篇:除雪设备下一篇:保持愉快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