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精选11篇)
青藏高原 篇1
日前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 由东北农业大学崔国文教授承担的《青藏高原羊八井社区饲草增产增效关键技术》项目, 于9月7日进行了现场测产, 测产显示此次试种的人工牧草高度最高达1.28米, 鲜草产量每亩达1 445公斤, 是当地原始草原产草量的近50倍以上。在海拔4 600米青藏高原人工种草取得成功, 填补了当地在4 3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饲草高产栽培技术的空白。该项试验的成功, 对改善当地藏族牧民生活、有效缓解当地冬春季节的草畜矛盾、提高养殖效益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据崔国文教授介绍, 该课题组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 选择了耐寒、速生的中晚熟燕麦草品种, 以保证在当地仅有的2~3个月的生长期内, 获得较多的地上生物产量, 因为牧草品种选择适当, 为饲草增产奠定了基础。
专家认为, 此次在海拔4 600米高原上第一次人工种草试验获得初步成功, 为下一步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进行大面积人工种草奠定了技术基础。崔国文表示, 下一步将在引水渠的完善、精细栽培管理以及牧草加工调制等课题成果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建立当地乃至其他高海拔地区的人工种草技术规范以及当地社区的草畜供应模式,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藏族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做出科技贡献。吉
在青藏高原上种菜 篇2
那位阿姨和她的丈夫曾经在青藏高原上工作过二十几年。她说,当时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藏的,学习成绩必须优异,出身还要好。她丈夫那时已经爱上了她,只是不敢表白,为了能和她在一起,她丈夫一连写了七封决心书才被批准。进藏后的第二年,她被丈夫的执著所感动,走到了一起。
他们所在的小镇名叫泽当,地处藏南,自然条件相对来说还算比较好的。尽管如此,那里的艰苦也是内地人无法想像的,那里最缺少的,不是氧气,而是青菜。当时阿姨的工资不算很低,每月50多元,但那只能买1公斤青菜。因为还要供几个弟妹读书,后来又有了儿子,那些空运而来灵芝一样的青菜他们是根本不敢问津的。因为长期吃不到青菜,缺少维生素,她的口舌一年到头都在溃烂,手指从甲缘一直开裂到中指节的位置,最瘦的时候,她的体重只剩下30公斤。
阿姨丈夫每次从内地探亲回来,都会把所有衣服穿在身上,腾出大大小小的箱包来装青菜。这些背回来的青菜,她丈夫舍不得吃,都留给她。她不忍心,说,你也吃一点吧。丈夫说,我没事,我身体壮。其实,她丈夫当时比她营养缺乏得更厉害,从西藏回来已经几年,她的身体早已恢复了正常,但她丈夫的一条腿因当年的营养缺乏至今仍行动不便。每次听到有同学从内地回来,她丈夫都会厚着脸皮假装去探望,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跟人家讨一两根青菜。讨来的青菜,阿姨的丈夫更舍不得吃。
一个春天,阿姨的丈夫突发奇想,对她说,我要自己种菜。她觉得这个想法很荒唐,因为在青藏高原上,长期以来都只能生长“土豆、萝卜、莲花白”这老三样,从来没有长出过一根其他的青菜。丈夫不听,执意要试一试。
清明过后,阿姨的丈夫在院子里撒下了家人寄来的菜籽,但刚刚发芽,夜里就被冻死了。他没有放弃,他想,一定是自己播种早了。到了5月中旬,他又播种了一次,而且晚上还会拿出棉被盖在地上。但青藏高原的夜晚太冷了,菜籽发芽后,又一次被冻死了。这一年,就这样错过了。
第二年,阿姨丈夫又想了新办法,他把两间废弃的小屋的屋顶和南墙拆掉,买来塑料布,建了一个很原始的温室大棚,白天收集热量,晚上加盖棉被,情况虽然稍有好转,但这个大棚还是不能让青菜抵御晚上的严寒。这次大棚种植又没有成功。
第三年春天,阿姨的丈夫又开始布置他的大棚。阿姨说,算了吧,去年不是试过不行吗?他微笑着不说话,她也就不再理他,任他独自忙碌。几天后的晚上,他憨笑着拉她去看大棚。她说,有什么好看的,去年不是看过了吗?可当她掀开厚重的棉帘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那座大棚的棚顶上,竟挂着几百盏雪亮的电灯,棚里不但异常明亮,而且暖意融融,那暖意一下子流进了她的心里。
那一年,他们的菜苗没有被冻死。每天晚上,他们都要到棚里去看那些菜苗,它们虽然很纤弱,可在他们看来,却可爱极了。菜苗一天天长大,他们谁也舍不得拔下一棵来吃,直到秋天来临,他们终于收获了青藏高原上第一畦青菜。晚餐时,那盘青菜被他们两个在桌子上推来推去,坚持让对方吃第一口,最后,两个人决定像喝交杯酒一样,同时吃。
从那一年开始,他们就从未间断过种菜,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菜种得一年比一年好,而且他们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同学和当地的百姓们。他们回内地时,泽当的百姓已经家家都有菜棚了。
吴长江的青藏高原日记 篇3
15年前,我随吴长江初踏青藏高原。从西宁去玉树,一路上长途客车时走时停,道路也时断时续。临近傍晚的时候,车子彻底抛锚,我们一车人都下来,捡了要紧的行李随身带上,站在路边拦截过往车辆。同车的都是沿途的乡亲,有不少是藏胞。吴长江在挨挨挤挤的人群中背着画具,怀里还小心地抱着画夹子。有卡车来了,有人冲上去用身体拦住车头,我们和其他人一起蜂拥而上。虽然是在夏季,可是天黑了就很冷。我瑟缩着在心里算,此前吴长江已经来过青藏高原写生10回了。当时我还不知道在此后15年,他继续年复一年地到高原藏族地区写生。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写生呢?还有,什么样的写生值得用一生去画?
在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有一套老版的吴作人藏区写生集,单张活页印刷,是20世纪40年代旅边游历藏区的作品,纸上落着作人先生对彼时机缘际遇的感觉,笔法里有着抒写的意味。从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视角看,那也是中国油画与中国艺术传统的一次生动的对话。吴长江1991年在日本出版西藏写生画集,封面是吴作人题字,说明吴长江有意识地接续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这条宝贵的写生传统。之前走在这条道上的另一位艺术家是董希文。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董希文曾经三次进入藏区,留下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写生,即使现在看上去,亦如才脱笔砚的新鲜。仿佛他是在最新的空气中一路走来,用写生将一路上的感受写了下来,靠着沁人心脾的气息将之连贯为一体。西藏翻天覆地的变革感动了艺术家,董希文内在的炽热感情与时代的豪情相激荡,其丰富而敏锐的感受也是建立在时代豪情之上的。在青藏高原,董希文找到了适于他的艺术表现、具有巨大生命力、能够概括新中国气象的境域。他以饱满的激情,扎实多变的艺术表现技巧,将自己的作品与中国的历史命运以及时代精神紧密联系起来。藏区自然与人文景观既为画家探究油画语言的“中国表达”提供了条件,也与董希文的情感气质和品格风范在意境中交融互渗,活生生地融为一体。
以绘画直接与人对话——这条写生的传统,在今天同样也有可能成为观照人与时代的新的艺术基点。吴长江几十次进藏写生,不为通常意义上的搜集素材,而是把高原之行作为一个大的创作意图来体现——以人为中心,表现人的自信、朴实和生命力。所有高原之旅的成果,都在这个大意图中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写生是吴长江感受描绘对象的过程,他把高原的主人视为艺术的“原矿”,写生就是在现场挖掘的方式。写生也是吴长江体察和提炼对象外形深处隐含精神的过程,他在这个过程中越画越深入,他的心劲儿是要把这些普通的人物用画笔铸成精神的塑像,让这些平凡的瞬间成为永恒。吴长江画的固然是此时此地此人,他在“稳、准、狠”的把握下明察秋毫,笔笔精到,逼现此时此地此人所储蓄的人性的灵动,传达出饱满强劲的生命力。同时,吴长江的作品又超出了通常的对景写生,那些在结古集市、泽库草原、牧区帐房等等峻急情形下完成的写生作品,造型谨严,态度端庄,将带有热度的创作状态和现场情境,熔铸为坚实的艺术深度,呈现了艺术史的法相庄严。
经过近三十年青藏高原行旅的锤炼,吴长江形成了以线为主兼施水彩的造型方法。精练的线条、简洁的色调,构成吴长江鲜明、灵动、浑厚、富有表现力度的独特语言。他的线不是中国传统的线描,也不是欧洲以表现形体在光影中呈现的体积和变化的线造型;而是一种粗线,蕴含着对形体转折、动势和形象的综合感受,是高度概括的造型理观念。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便于表现人性的灵动、人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当吴长江面对他的人物,“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经过与作为关注对象的人直接对话,他获得了董希文的精神,创造了吴长江的风格。
二
吴长江的风格是与青藏高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1991年出版的那本画集上,记有吴长江的题辞:“谨献给我挚爱的藏族同胞和北京、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的朋友们。”当时吴长江正在日本进行为期两年的访问,他人在京都却没画一幅京都的风物,反而加强了他去青藏高原写生的意志。日本的经历,或许促使他站在本土历史文化传统和世界现实格局之上,获得了对中国文化自主性的自觉。从吴长江此后历次进藏区写生的路线看,这种自觉显然不仅是对某种抽象的文化原则的认同,而是对近百年来中国艺术的传统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最终吴长江是在开放性中确立了自身的主体性,将青藏高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有了这样一种自觉,才可以在当代纷繁多样的艺术发展中,避免盲目的自卑与自大,真实地理解我们置身的这个多样性的世界及其面临的挑战。
吴长江的藏区写生,大多以人物为主,兼取吴作人藏区速写的雍容大方,罗丹人体写生的自由飞动,画的底子还是他自身固有的儒家诗教品格。吴长江特别倾心于艽野化育的藏民族豪放自由、质朴平和的形象,或许只有那种强悍质朴的英姿,才能与吴长江的气性与内心深处的情感相应合。每到高原写生,吴长江总是虔诚地观察眼前的人物,好像面对一座山、一道川流、一片草原,直见素朴的人性和蓬勃的生命感。
熟识吴长江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癖好,喜欢搜集近百年来的藏区历史资料。有关藏区风俗民情、高原人文地理,举凡清廷档案、军队电报、学者著述、私家笔记,无不细读精研;其收藏的史料遍及日本、中国和欧洲。如此规模,加之经年累积研究,足以让藏学家望尘莫及。吴长江像打量自己一样端详藏民族的一点一滴,又像研究自己的族谱一样研究藏文化的历史文脉,在草原和群山之间,将藏区史地精熟于心。在他对藏民族的研究中,蕴藉着吴长江的深情和真气。当他在高原上面对他的人物,吴长江从自然如水的日常生活中品味出的是什么?
在吴长近30年的青藏高原行旅中,经他画过的藏胞恐怕早已逾百,神与物游的内在功夫,在不易觉察之中渐由铁杵磨练成针。青藏高原是吴长江自我认识、自我调养的胜地,而写生则是他藉以与高原“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独特形式。吴长江用笔在画面上殷勤地塑型,而他却从对象的造型上吸吮到了高原的阳光、灶上的茶香和藏民族生命的朴茂。这起初还是不经意间的事情,年复一年,吴长江渐渐地领悟,这大抵近乎个人修行的方式,正是高原给予他的最宝贵的馈赠,这本集子收入的写生就是他的青藏高原日记。
西藏主题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传统。不同时期的几代艺术家针对不同的问题,以旅边写生的形式进行承前启后的探索。这一实践的艺术传统既产生于中国美术的内在历史演变,也产生于它与西方的遭遇;它既密切联系着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运动,也是创造新文化的能动力量。吴长江的青藏高原写生,是在西藏主题中悄然进行的一场“精神重建”,他将精神内涵的探求,与表现高原上人性的灵动、人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融为一体,在藏民族的宗教、民俗、生活方式及多民族交流融合现状和文化考察的过程中数十年如一日地表现人的生活。正是这些被吴长江描绘和关注的人,维系着艺术与这个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他于创作中精神表达的源泉所在,艺术也由此触及了时代的脉搏和人类的精神内核。西藏主题提供的不仅是绘画的对象,还是艺术价值、生活方式和社会态度选择的基本隐喻。在这个意义上,西藏主题并不是一个外在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客体,它已经参与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内部改造”。
三
从1981年到现在,吴长江每年都去青藏高原写生,照例是在现场完成画作,依旧是炭笔、色铅笔、水彩、纸,尺幅渐渐从半米大小到整开纸那么大,历30年而不变。这30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一座北京城已经为之改容换颜,古人所谓沧海变桑田如今已经用不了30年的时间。吴长江和他的人物同处于这一巨变的时代。从以骆驼马匹在藏区代步,到今天青藏铁路通车,这其中有多少惊心动魂的故事。如今藏胞院子里拴着的可能不是马而是摩托车,吴长江说每逢写生终了,所画的人物一起身就会从藏袍里掏出手机对着画稿拍照。然而,吴长江并没有选择用写生同步观察中国30年的变革,他关心的是在这些巨变的背后,那些被现代改写的强悍生命和被巨变磨损的人性光泽。
吴长江的高原写生,穿透了种种现代性的符号,以更深切的人性内容和更宽广的文化视野,赋予“中国气派”深刻的内涵。这是历30年而不变的写生中,所追求的精神层面上的综合特征,是一种源于中国人内心的大气,发散着一种文化内涵上的魅力。但所谓“中国”,并不仅仅是联合国上百个国家当中的一“国”,而首先是一大文明母体。如果从大文明格局看中国与世界关系,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现代中国,从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特别是强势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真正的大国崛起,必然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吴长江:《时代呼唤“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吴长江的青藏高原写生,何尝不是在开采中华文明的潜力和文化创造力。
青藏高原作文 篇4
在20xx年的一个夏天,我去了茶卡盐湖。那雾蒙蒙的小山,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静静的盐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我见过水色湛蓝的洱海湖,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茶卡盐湖这样的水。远看,盐湖跟蓝天连在一起,让人想象不到那是一片雪蓝。真不愧有“蓝天雪映映明湖,牧草如茵羊似珠。日照银波动诗砚,盐涛滚滚物华殊”的美誉。近看,茶卡盐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湖中倒映的白云;茶卡盐湖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只能听见微风吹过的声音;茶卡盐湖的水真白啊,白得仿佛那里是一颗纯白的珍珠。采盐的小船从湖面划过,划出的波纹像“珍珠”闪烁的光芒。
青藏高原航拍经验分享 篇5
以下是航拍必须的主要配备和零件,其中所有零件都是每架航拍器单独配备,备用零件都是按机型单独配备,不可混用。在高原上出现炸机的情况非常正常,所以所有备件都必须单独用硬质箱子装好。
主要备用参考:
1
GPS:每架航拍器最少要多备一套GPS,由于GPS是裸露在外面的,在西藏运输非常不便,所以即使配有箱子也容易出现折损。
2
连接线:所有的飞机连接线(飞控线、接收机线、GPS线、起落架线、地面监控设备线)都要带2套以上备用,由于航拍地区海拔不同、气温不同,连接线折损率很高。在零上温度地区和零下温度地区之间往返,连接线非常容易折损。极端环境下,有备无患。长时间跟组到高原航拍,对飞机的检查要比平时更加仔细,不能只看线的表皮。应该经常对连接线进行检查,发现一丝问题就应该立即换线,不容将就。
3
机臂(含电机电调):每架飞机备2正2反,使用时折损是其一;而一旦电机电调出现折损,那么机臂基本上也会折损。在高原飞行时,航拍器本身就是高负荷,气压低、空气密度低、摩擦力小、阻力大。飞行器前后方向的航线走得多,所以如果飞行任务量大,主要依靠的是前后4个电机电调,时间久了电机就会产生问题,必须及时更换,才能避免这类问题炸机。
提醒:一定每天都要看素材,并且不要跳着看。声音开大,和最初的素材对比声音,如怀疑有问题,观察飞机升空之后的状态,转速,平衡,还有长时间飞行降落后,哪一个电机电调温度最高,通过这些步骤是可以发现问题的。
4
减震橡皮球和电机减震垫:一定要多备几套。高原地区尤其是阿里地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那区地区,其中雅鲁藏布江沿线最为突出,风大、沙大,极端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上飞行时间久,橡皮韧性降低,而且沾上的沙子尤其是橡皮球的里面清理不出来。
着重说一下电机电调减震垫的问题,我的飞机我一直没注意过,但是后来飞行姿态明显不对劲,还有电机、电调的颤抖状态都不对劲,找了半天问题找不出来,当时我飞行的地区是磁场强度超高。飞机摔了,返场后工程师反馈说减震垫的螺丝一松开发现减震垫全碎了,螺丝紧住的时候外面看不出来。外缘是好的。里面全碎了。西藏的沙子里面含金属多,油性和静电吸附,就算洗都洗不干净。一个字,换。勤检查勤换。
5
云台:要多备一套。云台在高原长时间工作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如果云台在高原从始至终全都是正常工作状态,那只能说太幸运了。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准备一个大纸箱,或者防雨布,总之就是要给飞机准备一个简易的起降平台,防止起飞卷入风沙。我推荐防雨布,但是一定要压好,卷到螺旋桨里就不好了。西藏不缺石头,别怕耽误时间,全部压实。西藏地区尤其阿里部分地区,雨说来就来,而且有明确的雨晴分界线,肉眼就可以看到,突然下雨是家常便饭,防雨布拿起来盖上飞机方便实用。不要怕麻烦,高原干燥,定期把云台拆下来清理、检查,做保养很有必要。
6
电池:飞行器电池和遥控器电池都要买质量好的。电池质量的差异在高原环境下特别明显,短时间内就能见分晓,省钱就是多花钱。简单说,电池数量要备足,电池走不了航空快递,如果因为电池的问题不能拍摄,剧组是会很恼火的。如果拍摄任务量大,我基本半月换一批电池。因为膨胀严重,我一个月肯定要换一批电池。就我的个人经验而言,无论有几架飞机,一定最少备足12块电池。电池和各型号航拍器接口统一,也不要备太多,先用6块,换掉6块马上再采购12块。因为就算是新电池在高原环境下放久了也会比平原地区耗损快,所以一个月的时间足够重新配备。
7
螺旋桨:以大疆S1000为例,每架飞机最少需要备8套备用螺旋桨,备存不能低于4套,低于备存必须马上购买。螺旋桨本来折损率就偏高,再加上由于气温高低,大气压强长时间改变,桨会有微变形现象,当明显感觉到飞行器飞行时有无故侧偏和自动微转弯的情况发生时,若无其他硬件问题,就需要检查螺旋桨了。需要注意的是,更换桨叶的时候一定要在零上温度的地方打螺丝胶。另外还要注意螺距。工程塑料材质的螺旋桨最好,桨距大,桨叶宽。碳纤维的桨在高原不实用,虽然不易变形,但是螺旋桨的韧性太差,在气压低,温度低的环境极易折损,而且折桨带来的危险性高。总之勤检查,勤换桨,危险性会降低很多。
8
起落架:准备泡沫塑料或瑜伽垫,泡沫塑料最好,质量轻,把起落架包起来之后,左右可以分为两种颜色,在低空飞行时有区分机头的作用。包裹起落架的原因和上面讲过的一样,起落架在极端环境下飞行时易折损,降落猛一点就会折断。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起落架的备用件也要备齐。
9
工具及备用小零件
箱子:一定要买好的、耐摧残的,多花钱相当于多省钱。
备用小零件:各种航拍器螺丝、垫片、螺丝胶、电池绑带、充电器及电池备线、备用的电池和充电器插头、热缩管。
工具:全套焊线工具(焊锡、助焊剂松香多带、焊笔两根尖口和斜口)、万用表、六棱螺丝刀、各种钳子、测电器、测风仪、电磁辐射计、水银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海拔表、机械指北针、便利贴、大力胶(多备)、3M胶布、扎带、剪刀、对讲机、记号笔、透明胶、腰包、双面尼龙背胶字母带。
装备:防水户外大包、冲锋衣裤、户外鞋、户外保暖吸汗袜、速干衣、抓绒衣、户外保暖内衣、睡袋、太阳镜、雪镜、帽子、手套、脖套、头灯、强光手电筒、暖水袋。
下高原之后遇到很多同仁,很多爱好者喜欢飞高与飞远至几百米,但这并不是无人机航拍应该攀比的。好的航拍画面应该重点在,其次才是呈现,高度与远度不一定就能呈现好的镜头,重在设计和飞手及云台手长时间默契的配合,尤其是在高原。希望每一位爱好者都能遵守安全飞行的原则,继而创造出好的高原航拍作品。
关于电池特别提醒四点:
1、在高原会出现电充不满的情况,而且电压是虚数。电量充到93%-98%这个区间就再也充不进去了,而电压显示也能在24.5v-25v,但是单块电池的电压平衡是乱的。这时候就不要再继续充电了,也不要用充电器放电。切记在高原最好不要用充电器放电,极伤电池。要用飞行器去放电,要放干净,大概低空飞到21v,降落基本会在21.6v左右。单块3.6v左右。然后重新充电,精确平衡模式缓慢充电。如果还是不能恢复,换电池。
2、电池保温,不光电池,飞行器也一样。西藏部分地区昼夜温差极大,不要懒,无论到哪个地方都要把航拍器、电池等搬运到室内。如果室内也冷就把电池用保温箱装起来,盖被子。航拍器装箱子要离地,放在床上或者桌子上固定好,盖被子。第二天起飞前用一块电池预热机器,忌暴力飞或直接飞。
3、这点最重要,由于高寒地区温度极低,电池长时间使用,每次起飞前要检查电池线和接口的焊点,用力拉扯一下。举个例子,有一次任务结束,飞机落地断电之后焊接点直接自己断开。如果是在空中断开,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虽然说只要通电就会有粘黏性,但是风险很大。所以一定要每次飞行前都做检查,不要怕拉断,拉断再焊。起飞后航拍器会有自身的震颤力和抗气流阻力,万一空中断了,因为一块电池,太得不偿失。
4、这点是关于焊线的问题,在零下20度的地方,室内也是零下十几度的特殊地区,焊锡是不沾的,无论怎么熔锡都会变成一个小球,不会程稀粥状。助焊剂也没用。当时是找了一个藏餐馆烧起牛粪,等室内温度零上以后,开始焊,结果一样焊不上,最终把焊锡、焊笔、助焊剂全部烤了一段时间才搞定。
青藏高原温棚生姜栽培新技术 篇6
2008年大通县新庄镇农业技术人员与青海省农科院专家合作, 在引进生姜试验中, 大胆创新, 采用无遮荫栽培生姜, 取得突破性成果。在无遮荫条件下, 充分增加了棚内光照和温度, 加快肥料分解, 促进生姜快速生长, 且分蘖多, 块茎膨大速度加快, 产量达46 620kg/hm2, 较遮荫条件增产51%, 并提前10d收获。按目前的市场批发价格计算, 生姜收入18.6万元/hm2, 加上秋冬季种植3茬叶菜, 收入18.0万元/hm2, 温棚产值达到36.6万元/hm2, 此外, 还摸索积累了在高原气候条件下生姜栽培的新模式和技术指标, 填补了青海省生姜无遮荫栽培的空白。其产品在高原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 香辣味浓郁纯正, 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并为农产品种植打破了传统的区域界限, 为走上互联互通的发展模式积累了经验。现将节能日光温室生姜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 温度
姜起源于热带地区, 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而不耐寒的特性。姜在15℃以上即可发芽, 22~25℃为姜芽萌发的适宜温度, 超过30℃时发芽虽快, 但幼芽不健壮。幼苗期和发棵期, 保持22~28℃对茎叶生长最为适宜。根茎膨大盛期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5℃, 因需要积累大量养分, 要求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 白天25℃, 夜间17~19℃较为适宜。气温降至15℃以下时, 姜苗便停止生长, 应及时收获。
1.2 光照
姜属于中光性植物, 在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
1.3 水分
姜根系不发达, 且分布较浅, 吸水能力弱, 不耐干旱。干旱条件下, 姜植株矮小, 光合作用减弱, 产量降低;而且根茎纤维增多, 品质变劣。姜也不耐涝, 土壤积水, 姜生长发育受阻并容易引发姜瘟病, 可能导致大幅度减产。因此, 合理供水是姜正常生长并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不同生长时期, 姜对水分要求不同。幼苗期植株生长慢, 生长量小, 本身需水量不多, 但苗期处于高温干旱季节, 地面蒸发快, 同时幼苗期植株水分代谢旺盛、蒸腾作用强、抗旱能力弱。因此, 此时不可缺水。旺盛生长期生长速度加快, 生长量大增, 植株对水分的需要量增加;根茎膨大期, 应使土壤始终保持湿润, 田间持水量维持在70%~80%。
1.4 土壤
姜对土壤质地要求不严格, 沙土、壤土或黏土都能正常生长, 但不同土质对其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砂土透气性好, 春季地温上升快, 有利于早出苗, 幼苗生长也较快;但砂土漏水漏肥严重, 有机质含量较低, 易早衰, 后期追肥不及时, 易脱肥而使产量降低。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强, 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但透气性差, 影响前期发苗和后期根茎膨大, 最终产量也不太高。壤土沙黏适中, 既松软透气, 又能保水保肥, 有利于幼苗生长与根系发育, 因而根茎产量较高, 尤以重壤土最高。姜喜微酸性土壤, pH值为5~7范围内生长良好。当pH值大于8时, 对姜各器官的生长都有明显抑制, 表现为植株矮小, 叶片发黄, 长势弱, 根茎发育不良。因此, 种植姜应选择中性偏酸并肥沃的壤土。
2 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2008年引进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品种莱芜大姜。该品种植株高大, 生长势强, 株高70~80cm;叶片大而肥厚, 叶色深绿;分枝较少, 通常每株6~8个, 多者达9个以上;根茎黄皮、黄肉, 姜球少而肥大, 节少而稀, 商品质量好。
2.2 栽培季节
姜喜温暖气候, 不耐寒, 因而要将其整个生长期安排在无霜的温暖季节。确定播种期, 应考虑终霜后地温稳定在15℃以上, 适于姜生长的天数超过150d, 生长期内有效积温达到1 200℃以上, 根茎形成期安排在温度适宜、有利于根茎膨大的月份里。青海省节能日光温室栽培一般于4月中旬播种。
2.3 培育壮芽
培育壮芽是获得姜丰产的首要环节, 因为幼芽是幼苗生长的基础, 只有健壮的幼芽才能长出健壮的幼苗, 也才能为植株的旺盛生长和根茎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播种以前要对种姜进行必要的处理, 以培育壮芽。
培育壮芽的方法如下: (1) 晒姜。适期播种前20~30d, 从贮藏窖中取出种姜, 洗去姜块上的泥土, 平铺在干净地面上晾晒1~2d。傍晚收进屋内, 以防发生冷害。晒姜可以提高姜块的温度, 打破休眠, 促进体内养分分解, 加快姜种发芽速度;同时减小姜块中的水分含量, 防止姜块腐烂, 便于选种。 (2) 选种。应选择姜块肥大、色泽鲜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无病虫害的健壮姜块作姜种。 (3) 催芽。催芽是姜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催芽的目的是促使幼芽快速萌发, 使幼苗出土快而整齐, 为提高产量奠定基础。
姜芽大小标准:一般芽长1~2cm、粗1cm左右为宜。
2.4 整地施底肥
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松软透气、呈微酸性的壤土。播种前, 施足底肥, 深翻20~30cm, 细耙1~2遍。一般施优质圈肥75~90t/hm2, 麻渣3r/hm2, 氮、磷、钾复合肥750kg/hm2, 锯末225.0kg/hm2, 用耙齿钩将肥料和土壤混匀整平耙细。
2.5 播种
2.5.1 播种前准备。
(1) 掰姜种。为了精选种姜和壮芽, 仍需进一步挑选, 重新掰姜, 掰姜应掌握姜块大小。应将大块掰成小块, 以50g左右为宜, 白天在露地晒2~3d, 傍晚放在屋内避免受冻。 (2) 浸种。姜根茎是由地上茎基部膨大而成, 分枝数的多少与其产量成正比。试验表明, 乙烯利浸种能促进姜植株分枝, 增强长势, 提高产量。乙烯利浸种的浓度以250~500μL/L为宜。处理方法是:将掰好的姜块放在盛有250~500μL/L的乙烯利溶液中浸泡15min, 捞出后随即播种。
2.5.2 播种方法。
播种为垄栽, 畦宽2.5m, 播种量4 500~5 250kg/hm2, 行距40cm、株距20cm, 定苗7.50~8.25万株/hm2。
2.6 水肥管理
2.6.1 浇水。
姜发芽慢, 出苗时间长, 而出苗前为了防止地表板结和地温过低影响幼苗出土, 一般不浇水。因此, 播种前必须浇足底水以保证幼芽顺利出土。 (1) 发芽期。出苗后一定要适时浇水, 不可太早或太晚。若浇得太早, 土壤表面易板结, 幼芽出土困难, 易造成出苗不齐;若浇得太晚, 姜芽受旱, 芽尖容易干枯。一般于播种15d后浇第1次水, 2~3d后紧接着浇第2次水, 然后中耕除草保墒, 可促进幼苗旺盛生长。 (2) 幼苗期。幼苗生长慢, 生长量小, 因而需水不多, 但因其根芽不发达, 吸水能力弱, 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应早、晚小水勤浇, 保持土壤湿度65%~70%。 (3) 旺盛生长期。地上茎叶大量发生, 蒸腾面积迅速扩大, 地下根茎开始膨大, 植株生长快, 生长量大, 需水量多。一般每8~10d浇1次水, 经常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5%~80%。全生育期共浇水3~4次。
2.6.2 追肥。
姜生长期长, 对肥料的需要量大, 但因不同生长期植株生长速度和生长量不同对肥料的吸收速度及吸收量有较大差异。因此, 应根据不同生长期植株对肥料的吸收规律合理施肥。 (1) 发芽期。生长量极小, 植株主要依靠种姜贮藏的养分生长, 从土壤中吸收的很少, 并且种植前施入的基肥充足。因此, 一般不需追肥。 (2) 幼苗期。植株生长量也较小, 对肥料需要量不多, 应在苗高30cm左右、发生1~2个分枝时, 追1次小肥提苗壮棵, 称“壮苗肥”。一般施硫酸铵或磷酸二铵180kg/hm2左右。植株生长速度大大加快, 根茎快速膨大, 立秋前后, 进行追肥, 称“转折肥”, 一般施磷酸二铵450kg/hm2、硫酸钾375kg/hm2, 距植株基部15cm左右处开深穴将肥料施入穴中, 而后覆土, 随后浇透水。9月中旬植株地上部生长基本稳定, 生长中心为根基。在此期进行第3次追肥, 称为“补充肥”。一般施硫酸铵225~375kg/hm2、硫酸钾375~450kg/hm2, 或复合肥525kg/hm2。全生长期共根外追肥3~4次。
2.7 病虫害防治
2.7.1 姜腐烂病。
又称姜瘟病, 是生产中常见、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细菌性病害。植株受病菌侵害后, 叶片最初表现为下垂无光泽, 而后由下而上变为枯黄色, 叶缘蜷缩, 最终枯死。茎部受害, 先是基部呈水浸状, 然后变黄, 待叶片全部凋萎枯死后, 从基部折断倒伏。以土壤、肥料、灌水传播为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 辅之以药剂防治, 切断传播途径, 尽可能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农业防治:一是轮作换茬, 以切断土壤传播病菌的途径。二是严格选种。姜收获前, 先在姜田里选无病健壮的植株留种。三是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砂壤土, 施净肥、浇净水, 切不可用病株残体或带菌地沤肥, 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药剂防治可于种植前用1∶100的福尔马林浸种10min, 用塑料薄膜密封闷6h后再播种;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 对防止病害继续发生有一定效果。
2.7.2姜根结线虫病。
青藏高原冬季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 篇7
1 延迟断奶日龄
受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 仔猪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应激反应几率升高, 断奶日龄从夏季的28日龄推迟到35日龄 (此时仔猪调节体温的能力和独自生存的能力较强) 为好。
2 搞好环境卫生
为防止病原菌传播, 提倡“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上一批保育仔猪转入育肥舍后, 将空置的保育舍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注意需将猪舍梁顶的吊灰、蛛网、灰尘和床上残留的粪便、残料以及排污道里的污物彻底清除, 然后用粗制烧碱 (94%氢氧化钠) 加5%~10%的食盐, 用热水配成2%~3%的溶液进行喷雾消毒, 能有效杀灭网床、过道、食槽、用具等处的病毒及细菌。但烧碱溶液对铁制品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6h后应用清水冲洗网床等铁制品。然后密闭门窗, 每立方米空间用18~36mL甲醛溶液加等量水进行熏蒸消毒。为尽快除去甲醛的气味, 每立方米空间用浓氨水2~5mL加热蒸发, 以使甲醛变为无色无味的六甲烯胺。
3 做好调教工作
为防止仔猪转圈后因相互不熟悉而打斗撕咬, 提倡原窝群一起由分娩舍转入保育舍的同一圈内, 尽量不把不同窝群的仔猪放置在同一圈内。转入后, 用5%的来苏儿对仔猪及圈舍消毒1次。由于断奶仔猪从分娩舍转入保育舍, 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因此让它们熟悉排便、饮水、采食和躺卧的地方很重要。
4 加强饲养管理
由于断奶仔猪脱离了母乳, 所食饲粮从液态+固态转变为固态, 并且失去了母源抗体的供应, 势必会产生应激。为降低应激反应, 保持仔猪原有的奶膘, 预防腹泻及其他疾病, 使断奶仔猪安全过渡到保育阶段, 可采取以下措施。
喂给仔猪高蛋白、高能量和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饲料。笔者推荐将正大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代乳宝”作为仔猪7日龄开口料并用至断奶过渡时期, 其合理的营养配比完全能满足保育仔猪的营养需要, 且适口性好, 并添加了预防仔猪腹泻的吉他霉素、金霉素和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的硫酸粘杆菌素。如果是自配料, 要求有良好的适口性, 且能够满足仔猪保育期间所需要的营养, 并以1.5∶1 000的比例添加乳猪专用的“富乐美”、以1∶2 000的比例添加复方黄芪多糖粉, 同样能达到预防腹泻的效果。
延用开口料, 少喂勤添 (每1h添1次料) , 让仔猪8成饱 (使其保持旺盛的食欲) , 可有效防止仔猪因过饱而发生直肠脱出。仔猪断奶4d后, 可将饲料由开口料慢慢过渡到保育料。为防止仔猪因日粮更换而发生腹泻, 可采取逐渐减少开口料所占日粮比例的方法慢慢过渡到完全用保育料。
5 供足清洁饮水
供给仔猪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使其通过饮水器自由饮用;有条件的猪场, 可于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葡萄糖粉+黄芪多糖粉 (饲料中添加了黄芪多糖的, 只需加前2种) , 让仔猪饮用2周, 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降低仔猪营养性应激反应。
6 注重保温与通风
青藏高原冬季寒冷、干燥, 平均气温-17~-5℃。断奶仔猪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 为防止其因气温过低而发生腹泻, 应严格做好保温工作。可于保育舍门口挂棉制厚门帘;有条件的猪场, 还可用供仔猪取暖的小系统供暖设备将舍内有效温度控制在20~25℃。另据报道, 当舍内昼夜温差超过10℃时, 仔猪腹泻率可上升25%~30%。保持恒定的舍温和洁净干燥的环境, 能大大降低仔猪的腹泻率。除夜间密闭门窗外, 可根据天气情况使用供暖锅炉;特别是夜间, 需要每隔2h循环1次锅炉用水, 使舍内温度保持在20℃以上。然而, 夜间为保证猪舍温度而密闭门窗, 势必会增加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使猪群罹患呼吸道疾病的几率上升, 所以通风工作不容忽视。刚断奶的仔猪在晴朗天气以11:30-15:30开窗通风为宜, 体重达12 kg以上的以10:30-16:00通风为宜。
7 做好日常管理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小波分析 篇8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所用积雪数据是由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上39个台站1960—2003年的雪深资料 (冬春积雪值) 。采用EOF分析方法与小波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上冬春积雪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 分析其分布与变化特征。代表站的选取站点地理分布如图1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上的测站较少, 分布不均, 所处的位置多位于河谷一带, 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 对站点的选取是在消除台站迁移、经均一检查和严格质量控制, 按照研究区域多站点、长时段的原则选取的。由图1可以看出, 测站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北部地区。由于高原39个测站的确测记录较多, 本文选取记录数较多年份的测站进行分析。所选取的站点是:茫崖、冷湖、托勒、野牛沟、祁连、大柴旦、德令哈、刚察、门源、格尔木、诺木洪、都兰、恰卜恰、西宁、贵德、民和、伍道梁、兴海、那曲、日喀则、江孜、隆子、帕里、杂多、玉树、玛多、清水河、达日、河南、若尔盖、索县、昌都、德格、甘孜、马尔康、小金、松潘、新龙、康定, 共计39个测站。
2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时空变化分析
2.1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空间模态
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冬春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量的空间区域分布和年际分布规律。本文研究选取青藏高原地区39个站1960—2003年44年冬春积雪量进行EOF分析, 得到方差贡献率较大的前3个模态的空间分布和相应的时间系数, 如图2所示。
由图2、图3可知,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量EOF分解前3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且EOF分解特征值收敛很快, 利用North et al[5]的经验方法对其取样误差进行评估, 结果满足能量按自由度均分, 表明是稳定可分的, 因此用前3个特征向量场能反映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场的几种主要的大范围空间分布特征, 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其中第1模态 (图2a) 占总方差的50.1%, 描绘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整体特征, 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分布。其振幅高值区位于青海境内, 唐古拉山及川西高原一带。是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最主要的分布型。第2模态 (图2b) 占总方差的8.2%, 由图2可知, 高原的北部柴达木附近为负值区, 南部为正值区, 正值区的范围大。高原南、北的积雪呈反位相变化, 反映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南、北部之间的空间差异。第3模态 (图2c) 占总方差的5.7%。由图2可知, 高原的北部柴达木盆地附近、高原东部川西高原、松潘高原附近都出现了负值区, 其他地区是正值区。反映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在高原北部及东部变化是相同的。从图2中3个模态时间系数得出:第1时间系数的变化等同与各站平均积雪量变化, 第1时间系数越大, 该年的平均积雪量越大;第1时间系数越小, 该年的平均积雪量越小。第1模态时间系数 (图3a) 可以看出:2002年为青藏高原异常严重多雪年, 而1972年为异常严重少雪年。从第2模态时间系数 (图3b) 可以看出:1984年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严重偏多的年份, 而1995年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严重偏少的年份。第3模态时间系数 (图3c) 可以看出:1974年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明显偏多的年份, 而1979年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明显偏少的年份。
2.2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小波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冬春积雪量的详细变化特征, 用小波分析方法对1960年以来高原冬春积雪进行小波变换, 其结果如图4所示。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小波分析如图4a所示,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年份, 纵坐标表示时间尺度, 等值线表示小波变换系数。从图4可以看到, 在16~32年左右的长时间尺度上, 分2个不同阶段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在1960—1970年积雪量偏少, 1982年之后积雪量偏多。在4年的时间变化尺度上,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量经历了偏多→偏少→偏多→偏少→偏多→偏少3个循环。在2年的短时间变化尺度上, 积雪量也经历了偏多→偏少→偏多→偏少→偏多→偏少3个循环。
注:a、b、c分别表示第1、2、3模态相应的时间系数。
由于小波变换系数在不同频域内 (不同的尺度因子上) 的方差贡献的相对极大值可以准确的诊断出该频域内信号变化的显著尺度。高原冬春积雪小波方差如图4b所示, 可以看到,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小波系数方差有2个极大值, 分别是16.0、5.14年。这2个时间尺度的方差是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变化的显著时间尺度。
根据上述积雪变化特征和主要时间尺度的分析, 就可以利用小波系数变化对积雪变化趋势进行估计。主周期如图4c所示, 可以看出, 在2个主要的时间尺度上, 当T=5.14年时,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存在年代变化。大致是20世纪70的幅度也不是很大;1995年以后减少的幅度开始增大。当T=16.0年时,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自60年代以来是持续增加的, 直到90年代以后基本是处于稳定状态的, 但还是略微有增加趋势。就长期趋势而言,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是增加的。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EOF诊断分析反映出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几种主要的大范围空间分布型:第1模态 (图2a) 占总方差的50.1%, 描绘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整体特征, 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分布。青海境内, 唐古拉山及川西高原一带, 是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小波分析揭示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具有多尺度时间变化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具有16.0年和5.14年的显著周期变化尺度。
参考文献
[1]高荣, 韦志刚, 董文杰, 等.20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高原气象, 2003, 22 (2) :191-196.
[2]柯长青, 李培基.青藏高原积雪分布与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 1998, 5 (53) :209-215.
[3]韦志刚, 吕世华.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面反照率的影响[J].高原气象, 1995, 3 (14) :67-73.
[4]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青藏高原参考蒸散趋势突变分析 篇9
青藏高原海拔高, 面积广[1]。近几十年来, 青藏高原参考蒸散发生了显著变化[2,3]。研究表明区域参考蒸散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变化息息相关:刘芸芸等指出新疆降水量在1985年发生突变[4];渭河流域的潜在蒸散量在1993-1994年及1978-1979年发生突变[5]。近年来, 对于气候因子的突变及参考蒸散的突变关注较多, 本文对于青藏高原参考蒸散的趋势变化是否存在突变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参考蒸散的计算
参考蒸散量采用世界粮农组织 (FAO) 在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6]:
(1) 式中, ET0为参考蒸散量 (单位:mm/d) , Rn为地表净辐射 (单位:MJ*m-2*d-1) , G为土壤热通量 (单位:MJ*m-2*d-1) , T为2m高度处平均气温 (单位:℃) , u2:为2m高度处风速 (单位:m/s) , es为饱和水汽压 (单位:k Pa) , ea为实际水汽压 (单位:k Pa) , 为气温与饱和水汽压曲线斜率 (单位:k Pa/℃) , r为干湿球常数, 取0.66。
2.2 累积偏差检验法 (Cumulative Deviation Test)
累积偏差检验法是用来检验一个数列中两部分记录的平均值是否不同 (变化时间未知) 。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藏高原参考蒸散趋势的突变分析
参考蒸散量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因子变化的影响, 在对青藏高原1967-2008年的参考蒸散趋势进行检验时发现, 参考蒸散呈现显著变化趋势的站点也存在趋势上的突变, 基于这一结果, 本文将进一步讨论青藏高原参考蒸散及影响参考蒸散的气象因子的趋势突变特征。本文通过CUSUM检验法、累积偏差检验法和Worsley似然比检验法进行参考蒸散趋势的突变检验, 三种方法检测突变年份。
1967-2008年, 青藏高原参考蒸散趋势突变的情况具体表现为: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青海湖一带, 突变多发生在1984-1990年;柴达木-青海湖以南直到东昆仑-巴颜喀拉山以北这一区域, 大多数站点的突变发生在1993-1997年;高原南部广大地区, 有少数站点的突变也发生在九十年代中期, 此外, 以东昆仑-巴颜喀拉山为分界线的高原南部大部分站点的突变都发生在1984-1990年。
比较青藏高原参考蒸散趋势变化发现, 在1984-1990年发生突变的绝大多数站点, 其参考蒸散呈下降趋势, 多集中分布在巴颜喀拉山以南;而在1993-1997年发生突变的绝大多数站点与参考蒸散上升的站点重合, 多集中分布在巴颜喀拉山以北。
3.2 温度突变分析
青藏高原参考蒸散的趋势变化表现为上升的站点中, 贡献主要来自温度。
检验青藏高原1967-2008年的温度趋势突变发现:突变年份大部分集中在1986-1989年及1992-1997年。具体分布为: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一带温度的突变发生在1986-1989年;高原南部边缘木里站温度突变发生在1989年;除此之外, 高原大部分地区, 从北部青海湖-祁连山一带直到南部横断山脉一带, 其温度突变均发生在1992-1997年。
3.3 风速突变分析
青藏高原参考蒸散的趋势变化表现为下降的站点中, 贡献主要来自风速。在参考蒸散趋势呈显著变化的站点中, 其风速存在突变的数量较少, 且同一时间段发生突变的站点分布不集中。其中, 风速在岷县、托勒两站呈上升趋势, 其他站呈显著下降趋势。突变现象发生较为集中的年份是在1984-1987年、1988-1992年和1993-1996年。
高原北部边缘围绕柴达木盆地的几处站点、中部个别台站及高原南部边缘, 有少数站点的风速突变年份发生在1993-1996年;除中部边缘岷县和南部边缘木里, 其他站的参考蒸散都呈显著下降趋势。高原北部边缘柴达木盆地-祁连一带及高原东南部边缘一带, 突变多发生在1984-1987年, 其中大部分站点的参考蒸散趋势也表现为下降。其他大部分有突变的站点, 多发生在1988-1992年。
3.4 日照时数突变分析
青藏高原日照时数趋势存在突变的站点较少, 多集中在1977-1983年、1984-1990年及1993-1997年。其中, 突变发生在1984-1990年的站点多分布于高原东南部, 几乎全部发生在参考蒸散呈下降趋势的站点;突变发生在1993-1997年的站点多分布于高原北部, 多发生在参考蒸散呈上升趋势的站点。
3.5 青藏高原参考蒸散突变的原因分析
在经过对影响青藏高原参考蒸散变化的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等的趋势突变进行检验发现:各要素发生突变的主要时间段基本都集中在1984-1990年及1993-1997年, 只有风速自1984年起, 不同站点相继发生突变, 直到1997年。其中, 参考蒸散在趋势呈上升的站点表现为突变上升, 大多发生在1993-1997年;在趋势呈下降的站点表现为突变下降, 温度全部呈显著突变上升的趋势, 大多发生在1984-1980年;风速几乎都呈显著突变下降的趋势;日照时数在参考蒸散为上升趋势的站点上大多表现为突变上升, 多发生在1993-1997年;在下降趋势的站点上表现为突变下降, 多发生在1984-1990年;根据突变的结果可以看出:气象因子的突变是参考蒸散突变的主要原因, 且发生时间相近, 而日照时数的趋势突变极有可能是参考蒸散趋势及突变的根本原因。
3.6 结论与讨论
青藏高原绝大部分站点参考蒸散突变集中在1984-1990年及1993-1997年。温度突变年份集中在1986-1989年及1992-1997年;风速突变集中在1984-1987年、1988-1992年和1993-1996年;日照时数突变集中在1984-1990年及1993-1997年。
参考文献
[1]郑度, 林振耀, 张雪芹.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 2002, 9 (1) .
[2]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
[3]高歌一等.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J].地理研究, 2006, 25 (3) .
[4]刘芸芸, 何金海, 王谦谦.新疆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环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29 (1) :24-32.
[5]左德鹏等.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及其突变特征[J].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 (5) .
发现青藏高原的自然之美 篇10
Only understanding we will care
唯有关心 ,我们才会行动
Only care we will action
唯有行动 ,生命才有希望
Only action life will hope
——珍妮 古道尔
Jane Goodall
彭建生
2000年、2001年连续两届获得 “柯达杯”《中国摄影》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提名;
2006年开始专注于生态摄影;
2007年9—11月完成德国火车公司青藏线专题拍摄;
2008年与潘发生教授合作完成编写《横断山“三江并流”腹地高山野生观赏植物》;
2009年与徐建等合作成立中国第一个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
2012年与韩联宪教授合作完成《纳帕海的鸟》;
2012年中国野生鸟类摄影金奖。
彭建生(洛桑都丹),男,藏族,云南民族大学中文系毕业。早在1995年从事生态旅游之时就开始接触摄影,1997年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2006年开始专注于生态摄影,并且长期在青藏高原及横断山脉等地区从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态旅游研究、实践。2009年与徐建等合作成立中国第一个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到2013年完成了全国36个地方45次的野外生物多样性调查。现任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高级生态摄影师、香格里拉摄影协会副会长等职。至今已有2000余幅摄影作品被收录于各种杂志与画册,并有相关书籍陆续出版。
2010年10月国庆期间,白马雪山管理局的肖林问我想去哪里,我说“去川西吧,拍白唇鹿去”!肖林是护林员出身,著名的国宝滇金丝猴就在他的监护之下,我因为拍滇金丝猴与他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驱车2天直达马尼干戈,那里属于四川甘孜州格县,住在当地著名商人帕尼老人开的酒店。他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以前也是著名的猎人,现在遵守国家政策,早已经放弃了狩猎皈依佛法。他向我们介绍了马尼干戈附近的野生动物状况,除了白唇鹿还有狼、斑羚(苏门羚)、马麝、高原兔、藏狐、赤狐、艾鼬、棕熊、豹猫、猪獾等。在马尼干戈有近千只白唇鹿,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是我拍摄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白唇鹿分布在3500-5000米左右的森林、灌丛和高山草甸地带,平时雄雌分群活动,每年9月中下旬集群交配,10月初又分开活动。我们抵达的时间稍晚了一个星期,白唇鹿已经进入了交配的晚期。肖林和我在帕尼的指导下,每天进入马尼干戈的一个山谷,有一天刚刚天亮,我们就发现200多只白唇鹿沿着山脊行进,场面壮观又优雅,我们用镜头留住了白唇鹿健美的身影。其中一张照片是一只健硕的雄鹿坐卧在前面的山脊,背后的山脊陡峭壮丽,在两个山脊之间云雾飘渺,构勒出白唇鹿安详的身影,距离虽然很远,但那是我最喜欢的野生动物作品之一,当年还入选了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
每天我们回到帕尼酒店,都要向老人汇报拍摄情况。老人开始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这样起早贪黑、又饿又冷的去拍动物,“难道拍的照片能卖很多钱?”,我说:“卖不了几个钱,我们拍野生动物,就是要把动物的美通过我们的镜头展示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看到动物的美丽,爱上野生动物,从而不去伤害它们。”帕尼听的似懂非懂,但看了我们拍的片子那么漂亮,他好像也逐渐的理解了我们的行为。老人不喝酒,但看我俩高兴就不停的劝我们喝酒,让我们打开摄影包看相机并不停的问这问那,最后老人开始总结起来:“你们拍照(指野生动物)与我以前打猎一个样子,只是你们用相机我用枪罢了。每天都要爬好高的山,要从下风口走,不能让动物闻到你们的味道。要在动物经过或者喝水的地方蹲守,不能抽烟。动物来了要稳得住、不要慌乱,屏住呼吸,瞄准好了扣动板机,而你们按相机,都一样,都一个样子”,说完爽朗的大笑,我俩听了这个比方也会心的笑了。
第三天晚上回到酒店,天已经黑了,下着小雪,帕尼老人赶紧抓我们到火炉旁边取暖,迫不及待的看我们拍到的东西。我用相机的液晶屏让老人看:一只孤独的狼,在昏暗的暮色里,在我们车前不紧不慢的小跑,偶尔停下来嗅嗅,侧开一只腿留些小便,告诉别的狼这是它的领地。我们开着车一直尾随它在山谷里行走,狼偶尔回头观望我们,眼神里没有惊慌也没有敌意。突然狼跑到路中间挡住我们的车,然后躺下打滚,又不慌不忙的耸身抖抖落在身上的雪花,悄然消失在夜色中。帕尼老人看的惊呆了,张口结结巴巴的说:“这个了不得!你这个人了不得!狼都在你面前打滚,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噢!你要好好的拍,拍我们藏族的动物,把我们藏族的动物全部拍掉,然后拿去国家、去国际上展览,上电视,好好的宣传!”。
“我们藏族的动物”,帕尼老人的意思我懂,意思是让我把藏区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拍了。这我做不到,但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立志要做本土、本民族最优秀的生态摄影师!
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许多特有的物种,同时也造就了这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而且差异惊人。藏区因为地域广袤、人烟稀少,加之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所以野生动物的保护状况要比其他地方好很多,许多神山圣境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然避难所。拥有这么好的资源优势,但在高原上立志拍摄野生动植物的藏族摄影师屈指可数。肖林与我都是长期坚持关注生态题材的藏族摄影师,本土的、本民族的,这点很重要。说这句话没有丝毫的民族主义思想,相比内地的摄影师我们拥有许多天然的优势:体能上的、语言上的、以及与生俱来的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熟悉与亲近!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植物摄影,很多人首先需要克服高原反应,而我们天生就在高原缺氧环境里长大,具备天然的适应能力与耐受力。吃糌粑酥油长大,打小在高山丛林里、冰雪里生活,生存能力与吃苦能力都要比内地摄影师强。在野外拍摄经常需要在山地里迁移,而我们从小骑马放牧,甚至走山路都比内地人走的稳走的快。天生的适应能力在睡觉上都能体现出优势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农牧民家里或者牧场寄宿,蚊子跳蚤以及被褥的膻味可以把一个内地人折腾的毫无精力,但这些讨厌的小东西从来不会影响我们休息。
当然这些仅仅是自然优势,作为一个生态摄影师,我们还有责任与使命感的驱使。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着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可小觑,野生动物的棲息地越来越小并破碎化;很多地方盗猎情况依然严重。凡此种种都带给我沉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一个藏族的生态摄影师,我需要尽快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影响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用影像记录藏区丰富的生态环境与资源。
作为IBE 的发起人与高级生态摄影师,我与我们的团队一起,正在向着帕尼交给我的使命和我的个人理想而大步迈进。2012年在长江源我拍了雪豹,成为中国生态摄影师里直面记录雪豹野外生态状况的第一人;在通天河边我拍到了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腹;在独龙江我拍到了羚牛指名亚种;在纳帕海我记录下了中国鸟类新纪录白颈鹳的踪迹......
从2006年从事野生动植物摄影算起,多年来我深入高原各处,以期用优秀的影像作品在公众与自然之间架设一个桥梁,让大家看到藏区特有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生命之美,从而影响大家一起热爱藏区,保护藏区的所有生灵。
那一天
羚羊过山岗
回头望、回头望
清晰的身影、很苍凉
高高的山巅上
有岩羊在跳跃
倾听森林的喧哗
倾听小溪的歌唱
青藏高原地区鸡的流行病学调查 篇11
1 常见疫病和流行特点
1.1 细菌性疫病
(1)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 主要特征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鸡感染后由于侵害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 但侵害消化道比较常见。在卫生条件好的养鸡场本病造成的损失小, 但在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管理不善的养鸡场和散养鸡户中, 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尤其是散养户中发病率高达72%, 且常与葡萄球菌、球虫病混合感染发病。该病的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22.5%。
(2) 沙门氏菌病。
主要引起的疫病有鸡白痢和鸡副伤寒。鸡白痢主要侵害雏鸡, 散养户中该病较为少见, 有些养鸡场从一些小型的、消毒不严的孵化场引进鸡苗后发病的较多, 2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鸡副伤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 但有散发。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11.4%
(3) 禽霍乱。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 呈散发或流行性, 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 该病在养鸡场发病率很低, 在散养户中发病率占3%, 死亡率高。占总死亡数的4.3%。
(4) 鸡败血霉形体病。
主要是由携带霉形体的鸡、野生禽、饲料袋、工具等污染传播, 冬季流行比较严重, 1~2月龄的鸡易感, 发病率低, 死亡率为5%~10%, 由于该病发病率低, 一般被忽视。
(5) 鸡坏死性肠炎。
在调查的地区时有发生, 尤其是在干燥的肉鸡场多发, 主要发生于2~5周龄的仔鸡, 平养鸡场的发病率高于网上养殖的发病率, 常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或继发, 一般的药物和常规剂量难以产生疗效, 发病率为6%~38%, 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0.5%。
1.2 病毒性疫病
(1) 鸡新城疫。
是鸡病毒病中危害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在被调查鸡场和散养户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养鸡场使用预防免疫, 因此发病率较低, 散养户中有时呈全村流行蔓延。该病发病率为7.3%, 死亡率为47.4%, 在散养户中死亡率高达78%, 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23.4%。并且常与大肠杆菌病、球虫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并发的多见。非典型新城疫也有上升的趋势。
(2) 马立克氏病。
在调查中发现散养户主要购进脱温的雏鸡, 可能已在育雏期进行过预防免疫, 发病率很低。有的养鸡场可能购进了没有进行预防免疫的鸡苗, 有的场因饲养管理不善, 导致免疫失败, 该病也有发生, 发病率不高, 但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9.4%。
(3) 传染性支气管病。
在养鸡场因鸡只数量多, 首免时采用饮水或气雾免疫, 免疫效果不理想, 抗体达不到水平而发病的比较多。该病以肾性的危害严重, 传播迅速, 尤其在冬季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上升, 30日龄的鸡较易感, 常与大肠杆菌并发的较多。散养户中因后期没有进行预防免疫, 发病率也较高。该病的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7%。
(4) 传染性法氏囊炎。
在调查的地区时有发生, 因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法氏囊, 从而破坏鸡的正常免疫功能, 易继发新城疫、马立克氏病, 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 如果没有继发症, 发病后7~8 d自然停止死亡, 发病率为5%~20%。
1.3 其它疫病
(1) 球虫病。
由球虫感染而引起本病, 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对雏鸡的危害特别严重, 8~49日龄的肉鸡多发。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鸡场和散养户均有发病史, 而且散养户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于养鸡场。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5%。
(2) 腹水症。
肉鸡腹水症以往只是作为其它疾病的一个症状而被忽视,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快大型肉鸡的引进和迅速推广, 该病单独发病的越来越多, 几乎所有肉鸡场的每批鸡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 多见于5~15日龄的雏鸡, 主要是由于养鸡场为促进生长使用高蛋白饲料、通风不良、温度控制不当等因素而发病, 无明显季节性。散养户和蛋鸡场发病较少。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0.7%。
(3) 中署。
多发于夏季, 养鸡场多见, 主要是日照过强、饲养密度过大、鸡舍内温度过高而引发本病, 虽然发病率、死亡率都不高但应加以防范。
(4) 中毒及代谢障碍。
大多数养鸡场都有一定的疫病诊治技术, 但对疾病的认识不够,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 预防疫病时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 治疗时则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 发生肾病、肝病甚至中毒的现象屡见不鲜, 导致死亡的占总死亡数的2.5%。有些养鸡场追求经济效益, 用玉米、麸皮、骨粉、血粉等自配饲料, 营养不全面、不均衡, 配方缺少科学性, 白肌病、硒缺乏症、钙磷缺乏症、食盐中毒、脱毛症、维生素缺乏症、痛风等疾病时有发生, 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1.5%。
2 防 治
2.1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机体抵抗力
(1) 养鸡场应建立健全严格的饲养管理制度, 环境卫生要清洁, 尽力减少蚊蝇传播, 工作人员要稳定, 禁止外来人员参观。
(2) 消毒工作要长抓不懈, 场内及用具每周至少消毒1~2次, 鸡舍内每周至少带鸡消毒1次, 消毒药物要交替使用。
(3) 控制好舍内温度, 鸡舍内温度要严格控制, 保持稳定, 切忌忽高忽低。
(4) 鸡舍内要注意通风, 有利于将鸡舍内多余的热量、热气和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出, 通风时注意舍内温度。
2.2 慎用抗生素
(1) 发生疫病时必须正确诊断, 正确使用药物, 严格按药品说明书或请专业兽医指导, 防止药物残留、蓄积中毒、产生耐药性或引发肾、肝等疾病。
(2) 在调查中发现继发、并发和混合感染发病有所上升, 给诊治工作带来了困难, 因此诊断时要认真分析, 分清主次, 用现场诊断与实验室检验相结合, 必要时采取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
2.3 加强预防免疫工作
调查分析的养鸡场都加强了免疫工作, 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水平, 在防制传染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但从监测的免疫抗体水平看, 免疫抗体不高或高低不齐, 分析原因主要是:①使用抗菌药物抑制了免疫抗体的产生。②药物使用不当使某些病原菌产生耐药性。③免疫时使用的器具、饮水等消毒不严, 影响了免疫质量。④疫苗贮存、使用不当, 导致疫苗效价降低, 免疫程序缺少科学性, 保护力不强。⑤病原毒力发生新的变化, 某些疫病呈非典型变化趋势。因此在防制时必须要严格操作规程, 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有条件的鸡场应贮备一些重点疫病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 以便及时控制疫情减少损失。⑥在散养户中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预防免疫。
2.4 提高养鸡人员的专业素质
利用业务部门及养鸡协会, 加大对养鸡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 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熟练掌握养鸡各个环节的技能, 提高经济效益。
2.5 加强兽医卫生监督工作力度
【青藏高原】推荐阅读: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07-08
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07-28
青藏高原与东南沿海区域联合发展旅游的构想07-22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09-08
青藏工程07-21
青藏铁路公司05-27
青藏高海拔地区08-07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05-31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