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篇1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藏地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1上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节课,我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认真反思后,我记下了自己心灵的对话:本节课的内容我已特别熟悉,但对我的学生来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却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用美丽的图片引入新课,再用恰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两个地区,学生兴趣浓厚,这一点我是成功的;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试采用探究式和生成式教学方法,转换师生的地位,我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鼓励学生以对比法来学习地理,教会学生“会学地理”而不是“学会地理”,比如,我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差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依旧注重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这一节渗透了人地和谐关系及区域经济联系发展的观念,对学生情感教育做出努力。
但本节课,给学生的时间较多,课堂时间的分配因此受到了影响,在答疑环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不能迅速给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生活地理”成为我的“地理生活”,为更优秀的学生服务,同时让我的学生更加优秀。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2我在对青藏地区的教学处理上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检测;其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青藏地区的三种气候类型的成因进行分析(重难点)和归纳;最后对整个青藏地区的气候类型与分布总特征做总结与课堂练习。回想本节课做的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简单明了。
以青藏地区特有的动物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称和国家,并以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直击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检测,衔接本节课的知识点。
对经纬度位置、地形的检测同时,联系与气候类型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奠定接下来学习青藏地区气候类型时的形成原因方面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第一道探究题较为简单,遵循着地域性的分布规律,按常规方法分析即可,学生基本上能自行解决。第二道探究题为非地带性的气候类型,根据之前学习马达加斯加东部地区形成此气候的成因一样,考虑地形与洋流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道探究题较难,学生很难想到风带的移动,其需要教师引导下,能完成风带的偏转带来海洋水汽,形成湿季。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仍不够充分,问题的设计不够老练,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青藏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问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做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纯在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注意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用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合理。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如:对地图的处理,自然景观的描述等等,体现了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分析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教师基本功有待提高, 例如教师本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2、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没有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离学生很遥远,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却是广为人知、广泛传唱的歌曲,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我却没有进行挖掘。
3、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阅读后的看法,会更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4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自我检测学习的成效和能力,也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差距,从而使个别辅导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减少了记忆知识点的数量。但是,探究学习是否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另外,本节课运用分组自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内容;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更加清晰,便于记忆;归纳法,使学生有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等等。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篇2
1.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2.掌握青藏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引出教师导语,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青藏地区是一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孕育了千年的佛教文化,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自然特征与农业给它增添了几分庄严和神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共同感受祖国边疆的发展与变化。
二、合作学习
1. 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包括的省区,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区吗?
2. 说说青藏地区显著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能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 读课本86页9.5图,分析本地区的气候特征,理解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 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农牧业有何特色呢?
(小组研讨,交流展示。)
生:第一组第一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师:你回答的很好(完整或不完整都要多加赞赏)。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这些山脉名称,看来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很强。
生:第二组第二题的展示。
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谷地和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这里许多山峰由于海拔高,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师:回答的非常好(播放景观图)。全球超过8 000米的山峰共有11座,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真不愧是“世界屋脊”,那里都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呢?画出这些河流,识别并演示五条河流就像五个手指。分别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指出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
生:第三组第三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拉萨”因为日照时数长,被称为“日光城”。
师:很好。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气候特征,我们来看气温曲线图,找出拉萨最高温、最低温,并计算年较差,得出冬寒夏凉,年温差小的特征。
知识回顾:回顾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体系,加深记忆。
生:第四组第四题的展示。
农业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因为这里气温高,土壤肥沃,牧业属于高寒牧区,生长着耐寒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牦牛。
师:回答得很有条理,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农业区、农作物和牲畜品种,在青藏高原看见最多的就是牦牛了,被称为“高原之舟”,那你知道它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生:毛长皮厚可以耐寒,体矮身健可以负载重物。
师:牦牛生性温顺、耐劳,善走陡坡险路,便于骑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高,适于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生存。牦牛的全身都是宝。牦牛的乳、肉可以食用,乳脂球可以加工成酥油,是待客的上品;毛皮是优质的工业原料;骨头还可以做成壮骨粉。近年来,受利益的驱使,野生牦牛的数量锐减,大家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吗?“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
三、探索学习
1. 假如明年暑假你要去青藏高原旅行,你将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2. 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3. 本地区许多地理事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名字,你猜到了吗?
(“西海明珠”“圣洁女神”“人间天河”“天路”“天湖”“神湖”“聚宝盆”“月光城”)
4. 本区气候高寒,为什么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呢?
学生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第1题:
(1)准备防晒霜、眼镜、帽子。因为青藏地区空气稀薄洁净,太阳辐射强烈,须防紫外线。
(2)氧气袋: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初到高原的人可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氧气袋可以及时提供氧气。
(3)棉服: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
师:(评价)看来同学们是智慧的,知道在特殊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自己!
学生展示第2题:
(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氧分的积累);
(2)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3)水源充足;
(4)土壤肥沃;
(5)热量充分。
师(补充):雅鲁藏布江谷地比拉萨气温高出10度左右,热量条件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师(评价):你们考虑得很全面,不错,继续努力!(也可能出现其他情况。)
学生展示第3题:
(1)“西海明珠”———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由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的,面积4 427平方千米。最深处38米,波光雁影,水天一色,十分迷人,是咸水湖。虽然湖水又咸又苦,却是我国水产养殖基地,盛产的湟鱼,味道十分鲜美。湖中鸟岛,水草丰美,每年有大批的候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可见它的静谧与安详。
(2)“圣洁女神”———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耸立在世界之巅,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洁女神”,它是生来就这么高吗?三千万年前,它只是洋盆中的一个小山头,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几千万年的变迁,才成为世界之巅,是登山运动员向往的地方。
(3)“人间天河”———雅鲁藏布江,为什么称之为天河呢?因为雅鲁藏布江的河床高达3 000米,比泰山高出将近一倍,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河,被誉为“人间天河”。
(4)“天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7年正式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6年正式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体现了国家对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5)“天湖”———纳木措,因为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湖面海拔4 718米,在念青唐古拉山同名主峰西北侧,山水相依相偎,是传说中的“情侣”,仿若人间仙境。湖的周围庙宇众多,很多高僧在此修行,直至现在,仍有虔诚的教徒跋山涉水来此朝拜。又称“圣湖”。
(6)“神湖”———羊卓雍措,你们知道羊卓雍措为什么称为神湖吗?原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这是天女下凡人间形成的。原来这里只有一个泉眼,泉的旁边住着一个富人,家里的佣人叫达娃。有一天,达娃到泉边救起了一条金鱼,这条金鱼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送给达娃一件宝贝,主人知道后让达娃带他去泉边找宝贝和姑娘,结果没能找到,他就把达娃推进了泉眼,倾刻间泉眼变成汹涌的波涛淹没了富人。这就是传说中的羊卓雍措,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名字。
(7)“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大湖盆,原来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生物繁茂,生物体不断堆积,逐渐形成石油和煤。后来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了丰富的食盐、钾盐,大大小小的盐湖有100多个,最大的是察尔汗盐湖,厚厚的盐盖15米,路基就铺在盐盖上,房子也是用盐砌的,甚至飞机场也是用盐铺设的。这里是盐的世界,不愧有“聚宝盆”之称。如果把鸡蛋、蔬菜放到地上,几天就变成咸蛋咸菜了。察尔汗盐湖盐的探明储量为500多亿吨,其中95%都是良盐。如果全部开采,够全世界人吃1 000年。
(8)“日光城”———拉萨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古称“日光城”。
第4题: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因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高原。早在2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直到近几百万年,这里地壳大幅度隆起抬升,才形成现在的“世界屋脊”。由于形成的年代新,许多地方的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冈底斯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地热活动带。随处可见的温泉、沸泉、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真可谓“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泉映雪山”的独特景观。
师:那么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又有何特色呢?谁能来介绍一下:
衣:藏袍。因为日温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月见四季”之说。
食:主食是糌粑,是用青稞、豌豆炒熟磨成面,用青稞酒或酥油茶一拌,捏成小捆就可以吃了。好不好吃呢?真想去尝尝。喝的是青稞酒、酥油茶,如果你有一天去了西藏,喝酒是有讲究的,你们知道吗?我来演示一下:
双手接过客人的酒杯,一手拿杯,一手伸进杯中轻蘸一下,朝天一弹以敬天神,朝地弹两下,以示敬地敬佛,如果你不这样做,就被视为不礼貌,主人会不高兴。
住:牧民住帐篷,农区住碉房,城里也住楼房。
行:过去羊肠小道、溜索,交通不便的地方骑牦牛。现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交通蓬勃发展,公路、铁路、民航,去西藏旅游早已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全课: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反馈练习:板图填充,小组竞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青藏地区版图,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内容。)
六、结束语:
《青藏地区》一节内容的教学设想 篇3
关键词:青藏地区;高寒农牧业;入藏公路;青藏铁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81-2
在现代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把地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以及能力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青藏地区》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幻灯片、投影与录像等手段进行教学,以便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良好、直观的教学情境,通过影像资料使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面貌,方便其掌握该地区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山脉的分布特点,农作物产区、矿产、能源及交通道路的分布状况。通过对青藏地区丰富的矿产、能源以及各种资源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本课主要围绕该地地理图片展开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串联在一起,通过看图、解图、绘图及填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网络,将知识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文围绕“人地关系”展开课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面貌特点与地区文化,进而对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进行探讨。
一、高寒的自然景观
1.高寒的地理特征
[图片] 让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青藏高原地形图及三级阶梯图。
[提问] 请学生们观察图片,看看青藏高原与其他地区有什么区别,然后试着分析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大约是多少?已知若每升高100米,平均温度就会降低06℃,同时,计算一下本地区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温差是多少?
学生通过回答上述问题,接着教师根据回答内容进行解析,指导学生回答错误的问题,然后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讲述] 通过读《中国地形图》,我们知道青藏地区主要是具有高寒的自然特征,而且具有高寒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其平均海拔高于4000米,又称“世界屋脊”或“第三极”。因为地势较高,相比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气温要低23℃左右。所以,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就是“高”、“寒”,并且形成了独有的高原景观。
2.高寒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
[思考] 本地区的自然景观都有哪些特点呢?
[回答] 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回答,教师解析并对学生回答做出评价。
[板书] 高原地区所具有的特点:①其分布着大量的雪山及冰川,是我国多条大河的发源地。②高原表面高低起伏和缓,多河谷和盆地。③湖泊分布比较广,并且数量多。④在河谷两岸分布着农田、乡村以及城市。
[讲述] 青藏高原所处地势高,温度低,山上冰川广布且常年被积雪覆盖,等到天气转暖后,冰雪开始大量融化,为发源于此的长江、黄河等数条大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本区所处地势虽高,但与藏北高原相比其高度并不大,兼具起伏和缓的特点,在边缘地区,河流湍急,山高谷深。本地区存在许多淡水及咸水湖,是我国两大湖区之一。其中,青藏高原中有一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同时也是最大的咸水湖,即青海湖。本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人们居住,只有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有农田、城镇聚集分布。
二、高寒农牧业发达
[思考] 思考青藏高原上数量最多的牲畜有哪些?是什么?主要农业区都有哪些?
学生通读文中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思考。等一定的时间后,由学生回答,教师解析,同时再对学生的回答适当做出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板书] 青藏高原农牧业比较发达,最多的牲畜当属臧山羊、藏绵羊和牦牛。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高海拔的缘故,农业区主要集中在水源丰富、海拔较低的河谷平原地方,其中,西藏自治区的农业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底,青海省的农业区则主要位于湟水谷地,由于日照充分等原因,其农作物如豌豆、小麦、油菜及青稞等单位面积的产量较比较高。
三、居民生活
[思考] 藏族人民生活是否与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通过主食、服饰、居所、出行等方面,进一步了解高寒的气候条件如何影响到藏族人民的生活。
[阅读] 请学生通读全文,引导学生读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去思考。
[歌曲] 藏族民歌欣赏,通过民族歌曲对藏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有所感触。
[回答] 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教师进行解析和评价。
[板书] 高原地区的居民生活与其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高原地区的“高”、“寒”等特点,其居民的衣食住行也不同于其他地区。他们的衣服主要以藏袍为主,食物则是产量较高的青稞、小麦。住所主要是牛毛毡帐篷及碉房,出行要靠牦牛。
[讲述] (1)衣: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致使这里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在一天当中,气候也会时常变化,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因为其特有的气候特点,藏族人民的服装以藏袍为主,藏袍的袖子既长又宽,当温度降低时,能够增温保暖,当温度升高时,可褪掉袖子,露出臂膀,起到降温的功能,他们的服饰就是因气候特征所制。衣料质量好,具有良好的防寒效果,夜间还可当作铺盖,十分方便。藏袍是不仅仅藏族人民的民族服饰,更是其民族的特殊标志。
(2)食:藏族人的饮食偏向于游牧民族,不喜欢特别辛辣的食物,很少以小麦及大米作主食,且该类作物因地理特征的原因,在高原地区产量极低。所以,其主食以青稞为主,该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使得青稞的产量极高。青稞既可以用来酿青稞酒,还可以做糌粑,再加上酥油茶,是藏族人特有的食物。
(3)住:西藏地区的房屋,多数以土石结构为主,屋顶通常比较扁平,而且屋顶较低,一般低于3米,四周有围墙,墙壁上面较厚,下部较薄,门窗较小,这样便于保温抗寒。碉房、干栏式建筑、帐篷等为其主要的建筑形式。
(4)行:藏族人以前出行一般靠牦牛、马等,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青藏地区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出行以汽车、火车、还有飞机为主。
四、交通运输变化
[思考] 新中国成立前后青藏地区的交通状况及其变化有哪些?阅读相关内容,思考本区交通状况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
[讲述] 历史上,青藏高原是因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原因被称为“边陲之地”,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修建了数条公路;另外还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另外,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该地区的经济也随之快速增长起来,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图片] 展示青藏铁路的幻灯片,同时加上《天路》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思考] 为什么青藏铁路的许多路段都以桥代路?铁路上的车厢为什么是密闭的?
[回答] 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教师进行解析和评价。
五、结语
1.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青藏地区的“高寒”特征及其特有的农牧业都基本了解并掌握。同时,补充说明了该地区气候特点对居民衣食住行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2.达标测试
利用多媒体设备,设计出多种题型,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若出现错误或重难点,教师应及时指正错误,并详细解析。
3.结束新课
本节课程结束后,给学生放映“青藏高原”片段,回顾本节内容,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骆福权.新课程理念下地理“问题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
[2]张旭如.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地理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05).
[3]刘文英.基于中考区域地理复习的微课开发——以《青藏地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4]于连之.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调用电教媒体[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
[5]刘宗华,隋洪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篇4
1、知识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河流。
(3)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3)使学生敢于探讨问题并主动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3)通过青藏地区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了解我国的发展变化。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青藏地区的两个主要的自然特征。
(2)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采用以下的教法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WebQuest”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创设乐学情境,利用网络互动教学的特点,采用互动性较强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最关键的是本节课没有结束,可以延伸下去。
[教学流程]:情景导入——介绍网页——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课堂测试——总结学习成果——指导课后学习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景导入 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堂课。 听音乐回答问题
《世界屋脊之青藏高原》教学反思 篇5
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要认识青藏高原,学生课前对此予以探究是必要,一方面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另一方面,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课上进行展示,获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自己也从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别人的认同,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环节的处理,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以增强学习活动的趣味性。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很符合学生的心理。当然,形式不是目的,只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二、运用地图,让学生实际自主地查找并选择
教学过程中,如果在学生汇报展示自行探究所获的基础上,再提出此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探究。一方面,学生的自行探究所获得的信息可能是散乱而不成体系的,通过汇报展示,相互予以印证补充,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再加上教师有效的引领点拨,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青藏高原交通状况的更为清晰更为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探究此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对青藏高原交通状况的再了解再加深,同时,能够引领学生根据当地实际而灵活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判断、选择,这实际上是对知识的应用,是对信息的筛选、处理。
三、依托托文本,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评课稿 篇6
课上,徐老师的课件简洁明了,以图为主,上课富有激情是徐老师的特色。这里主要谈谈我的收获与体会。
1、复习课可以采取多课对比的`方式。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有一些共同点,学习方法也大致相同,在复习课中,将两课放在一起,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搭建好框架,既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还提高了复习效果。
2、尽可能请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有问必有答,如果自问自答,那么就起不到让学生思考的作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他们就不会努力的让自己去回忆,提问的效度就不高。其次,请学生回答,还可以让学生时刻保持警惕感,不易分神,还有利于让学生提高自信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复习课多一些知识迁移。徐老师在复习过程中还顺势提问了温度带的划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三级阶梯等知识,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本课中。
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篇7
1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的英语含义包括一体化和工业化两层意思, 当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解释, 都是强调供产销一体化经营, 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 尤其是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工业化。农村工业化主要是指农村地域的工业化, 即在农村地域建立与发展社区型工业。农业工业发展就是指促进农业企业形成和发展, 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
就青藏高原而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前提,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 根据资源禀赋原则, 充分利用高原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 在农业区应重点加快马铃薯、油菜、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 打造一批高原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 努力使青海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和油菜制种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
一是建立起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 实行一县一品的发展模式。以青海为例, 应依据海东地区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条件, 在互助应大力发展高原油菜制种、马铃薯生产等特色农业; 在循化应大力发展花椒、辣椒等特色农作物; 在乐都应主要发展紫皮大蒜的种植。
二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青海, 在海东地区, 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像循化的仙红、天香两家辣椒深加工企业, 加工能力覆盖全县, 不仅增加辣椒种植户的收入, 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 而且提高了辣椒的附加值, 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竞争等多种途径, 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
2 发展产业集群, 优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
一方面, 企业组织或企业间组织方式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绩效以及发展的速度。因此, 鉴于青藏地区农村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联系”、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状况, 青藏地区要强化农村工业发展, 需要优化农村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集群是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组织优化的有效途径。地方产业集群是一种强调“内生”力量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种战略无论对企业、产业, 还是区域经济发展, 都有积极的作用。集群企业之间基于网络组织关系所形成的网络联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收益, 即有效地实现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村工业发展的绩效,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青藏地区的农村工业则缺少这样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此, 通过产业集群实现组织优化对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青藏地区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 农业生产无霜期短, 工业化水平低诸多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 乡镇企业集群化发展, 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 发展农村工业园区, 打造农村工业发展的载体
青藏地区在发展农村工业中, 应在继续依托条件好的乡、镇、村发展农村工业小区的同时, 还应发展以中心城镇为主要依托的农村工业园区, 并以此作为农村工业发展的载体。工业园区, 是指各地依托城镇, 围绕当地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层次的工业产品, 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 引导和组织相关乡镇企业进入其中从事技术改造、规模扩张和空间集聚, 建设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工业区。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 形成规模效益, 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是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点。经营活力充足的农村工业园区, 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流动和集中, 而且可以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园区可以产生强大的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 是加速发展农村工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4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满足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 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 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 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针对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约束问题, 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创新金融服务, 增加农村的资金供给, 满足农村工业的资金需求。第一, 要加强现有金融机构对农村工业的支持。要求青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资金上存比率, 限制县域资金通过上存渠道外流。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 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此外,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步伐, 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 要拓宽农村工业的信贷来源渠道。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政府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这些金融机构扩大对农村企业的信贷支持。第三, 要改善信贷制度, 使基层拥有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和发放权。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扩大农村工业企业有效担保物的范围。
5 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 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青藏地区要发展农村工业, 就要改变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自成体系、各自发展的局面, 积极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 实现城乡工业的一体化。为此, 首先, 要打破城乡行政格局, 形成统一要素市场。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 加强两个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和交流, 为城乡工业整合创造市场条件。其次, 要提高城乡工业的产业关联性。农村工业要发展与城市的产前环节和产后环节的联系和分工, 城市工业则要给予农村工业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要在一些产业部门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紧密联系的项目, 支持农业的发展。再次, 要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和扩散。到目前为止, 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基本上靠农民自发推动。由于农村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 需要借助于外力的推动, 这个外力就是城市工业。相对于城市来讲, 农村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因此, 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优势, 是城市工业的合理选择。青藏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应依靠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和扩散。
6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使农村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工业应该是强调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永续利用的农村工业, 应该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工业。青藏地区在强化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 要解决好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第一, 青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机制, 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应把环境状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去, 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第二, 要在农村工业发展中开发能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是能减少环境污染, 减少原材料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可以通过大力支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绿色技术, 支持农村工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由于农村工业的分散造成的污染源多、污染面大, 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存在着技术、经济障碍。因此, 应把绿色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清洁工艺和绿色产品上来, 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 这是解决农村工业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经济型的农村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 循环经济型农村工业企业是以“3R标准”生产的企业, 即“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青藏地区应以“3R”模式为标准,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建立一批推行绿色清洁生产与废品回收再利用、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循环经济型企业, 使环境污染最小化, 把污染治理的负担转化成经济效益。
摘要:农村工业发展直接关系到青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具体发展路径包括:一是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二是发展产业集群, 优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三是发展农村工业园区, 打造农村工业发展载体;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满足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五是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 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六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使农村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拜琦瑞.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7:30-37.
[2]曹海英.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93-97.
[3]李爱琴.改革开放30年西藏乡镇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4) :13-15.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O2O;大数据;企业培训
随着“大云平移”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企业培训工作带来了深刻的挑战。知识爆炸导致知识的陈旧速度加快,讲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而学员也需要不断学习。面对这些变化,如何利用O2O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使企业培训完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工作与生活相融合,产生网络交互的无限可能性呢?
一、教育培训O2O模式的概念
O2O(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教育培训O2O就是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利用大数据为受训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教育培训O2O将会取代名师,将学习由“效果目标”变成“随机任务”,而老师作用由主导变为辅助O2O平台帮学生完成学习。O2O时代老师的作用会被弱化,此时的老师只是系统的辅助或做一些更高级的工作。
二、青藏地区企业培训现状
培训行业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行业,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都有再学习的需求。培训行业在青海当地正迅速增长,但和外省相比,省内从事企业培训业务的公司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内涵少等现象,培训机构的场地面积在20-1000平米不等,雇佣人员的数量也在3-20不等,通过笔者的调查,截止2014年5月,当地专门做企业培训的民营公司(中心)有十几家,但深入研究企业培训的前沿理论并付诸实施的很少。较低的培训市场准入门槛,使很多经营者对教育培训的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培训模式、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师资上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效果自然无从保证,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对教学质量的漠视。另外,虽然培训机构的师资大多数是合格的,但由于培训本身的商业性质,又必然出现浮躁的教学风气,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培训教育机构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互相复制,研发投入不足,最终的结果就是越做越小,质量越做越差,名声越做越烂,本地的培训机构不断成立也不断的倒闭或转行。
三、对策及建议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企业全员培训越来越重视,企业老总普遍认为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企业普遍存在的困惑是,高端培训价格太高,只适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内训,培训师价格也很高,并且培训师真正的水平和能力良莠不齐,内训课程内容和企业的需求有偏离;企业培训公开课的价格也是很高,并且要承担大量的差旅成本,需要培训的人员太多,企业的培训经费难以支撑;培训光盘、E-learning等方式难以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企业培训机构的品牌影响力与服务能力是企业用户采购的所最为关注的因素。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在O2O时代必然需要一种自我调整来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O2O时代的教育特点是碎片化、个性化,如果培训机构还是将老师作为自己的竞争核心,要满足学习需求就需要不断增加老师的数量,必然会增加机构的运营成本,并且名师的不稳定性很难使教育培训机构进一步规模化。
O2O的时代的企业培训需求是长尾分散式的,大数据颠覆掉名师效应,那么就需要培训机构首先要进行分散布局,采用现场学习+互动直播+随时随地点播+考试考核+企业内训等培训方式来顺应大数据时代和企业培训需求。所以,可以尝试建立O2O模式的系统平台,通过网络等技术实现学习的全过程管理(设计、实施、评估等),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利用大数据为受训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使学习不再依赖于名师、教室,借助网络技术,无限丰富课程资源、教师资源。
但这个成熟平台的搭建,在青海当地靠现有的培训机构去做,从资金上、技术上、资源上短时间内都无法完成。因此,其前期可以借助YY时代光华等网络平臺和O2O平台服务提供商来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学生口碑,深入维扩市场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等后期有了经验、资金、技术和资源支持自己,再做一个系统平台那将会拥有无限前景。对青海的企业培训机构来说,关键是寻找到线上和线下的连接点,如何在线下完成教育,线上进行优化和提高,这是需要进一步摸索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莹.对构建高效企业培训体系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2):61
[2] 韩广.企业培训教育探索[J]. 科技与企业,2013(2),243
[3] 刘磊.关于企业培训的见解[J].石河子科技,2013(1):25
[4] 蒋侃.O2O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4(9)35
[5] 严春燕.企业E-learning培训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42
作者简介: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篇9
区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
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反馈练习] 1.填空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 遥远与 方向山脉的共同影响,形成 为主的气候特征。
(2)西北地区的河流特征表现为:数量,且多 河。
(3)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 的差异引起的。2.判断
(1)西北地区具有受海洋影响小的共同性特点。(2)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差异。
(3)西北地区干旱区面积广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4)我国山脉的走向与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无关。3.填图
在西北地区填充图上,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塔里木河 参考答案:
1.(1)海 东西 干旱(2)少 内流(3)水分(降水)2.(1)√(2)×(3)√(4)× 3.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篇10
位置和范围: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面积和人口:面积25%、人口1%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
读图,熟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雅鲁藏布江,黄河,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并流(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柴达木盆地,青海湖。
(2世界屋脊与高寒气候
冬寒夏凉、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盛夏气候最低的地区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减少。(3高原农牧业
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环境
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日照时间长,蛋白质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风小,气温较高,地形平坦 气候严寒——高寒牧业、河谷农业、地广人稀 地势高多雪山冰川——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大河源头 太阳能丰富 发展交通水力发电(4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太阳能: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拉萨是“日光城”
地热能: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亚欧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羊八井有地热电站 水能: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仅次于长江
“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有察尔汗的钾盐(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5交通
公路运输为主:青藏(承担进藏物资的85%、川藏、新藏、滇藏、新藏公路海拔最高 铁路:兰青、青藏铁路北段(西宁——格尔木,南段也已开工建设 航空:有拉萨——北京、成都、西宁、广州等航线(6生活
青藏铁路修建的主要问题: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来自三江源地区,这里又有“中华水塔”之称。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交通。
进藏铁路的几个方案中,选择青藏铁路的原因:投资少,工期短,地形较平坦,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较少。
重要意义: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等。[能力训练]
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
内填注:
1、雅鲁藏布江、黄河、湟水、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青海湖、纳木错;
2、西宁、拉萨、格尔木、青海、西藏自治区(2图中字母A、B代表的铁路分别是A、B。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示意图
(1写出图中重要的矿产地是:煤、石油、铅锌 钾盐。
(2柴达木盆地东部和南部的一些灌溉农业区著名的高产作物是。就热量状 况而言,柴达木盆地属于区。柴达木盆地著名的天然气输送工程为:。
(3柴达木盆地气候为什么十分干燥?(4柴达木盆地气温低、日变化大,这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5从气候条件分析,盆地湖盐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读青藏铁路及三江源图,完成下列问题
青藏铁路和三江源图
(1读图回答,青藏铁路起点,终点,目前正在建设的是到
段。在进藏铁路中,有滇藏铁路和青藏铁路两个方案,试比较两个方案的优劣。滇藏铁路:。青藏铁路:。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是图中的①、②、③, 其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什么?(31997年至1999年,黄河源头连续三年出现断流,试分析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和人
为原因?(4要改变黄河源头断流的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青藏地区农业的特色是什么?(6简述青藏铁路修建的重要意义。[能力训练答案]
1、(1略(2青藏铁路兰新铁路
2、(1鱼卡冷湖锡铁山察尔汗盐湖(2青稞小麦;高原气候区;涩宁兰工程
(3深居内陆,地势高峻,夏季风难以进入,降水稀少;(4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期短,农业区多布局在河谷地带,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5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较大,有利于原材料形成。
3、(1西宁拉萨格尔木拉萨;滇藏铁路: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多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难度大。青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地势平坦,工程难度较小, 工期短,且已修建一期工程。
(2澜沧江长江黄河;高原湿地及高原生态环境
(3自然原因:降水少,地球变暖,蒸发量大;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4植树种草,保护湿地
(5河谷农业。青藏高原气温低,风较大,而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速较小,且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
坦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青藏高海拔地区,公路路基,施工,养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国公路建设都在迅猛发展。其中由于西部开发的需要, 使得青藏高原地区的公路建设也得以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青藏高海拔地区以多面冻土层为主, 其公路路基施工及养护难度加大。原有的公路路基由于冻土层施工技术问题, 经常出现个别冻土路基工点出现的变形问题。全球变暖大气升温加上车辆重复荷载, 导致青藏公路冻土工程出现问题的原因。冻土路段公路的施工, 一方面需要新技术的应用, 另一方面需要定期维护及时监控进行养护, 以保持公路的正常使用。
1 青藏高海拔地区公路现状分析
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公路起自青海西宁, 途经格尔木, 翻越日月山、橡皮山、旺尕秀山、脱土山等高山, 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青水河、洪水河等河流, 计长782km。从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市出发, 翻越四座大山———昆仑山 (4700m) 、风火山 (4800m) 、唐古拉山 (垭口海拔5150m) 和念青唐古拉山;跨过三条大河———通天河、沱沱河和楚玛尔河;平均海拔4500m, 其中西藏境内544km。穿过藏北羌塘草原, 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与川藏公路汇合。青藏公路是1950年为支援解放军和平进军西藏, 人民政府组织解放军和各族人民群众动工抢修的, 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青藏公路全长1160km, 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 路基宽10m, 坡度小于7%, 最大行车速度为60km/h。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冻土区全部铺设黑色等级路面的公路, 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 担负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青藏公路是西藏出省的主要公路, 也是西藏运输最繁忙的公路, 可以称得上是西藏的生命线, 不可一日中断, 每天有大量养路工在青藏线上忙碌着, 为来往的车辆进行着日夜不停的养路工作。投资11.7亿元的青藏公路第四次整治改建工程自2002年4月开工后, 经数千名建设者的艰苦奋战, 至2002年10月底已完成年度施工任务, 整治改建取得阶段性成果。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 青藏公路的重要性以及其施工养护工程量的巨大。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对其路基的施工及养护进行简要地论述。
2 青藏高海拔地区公路路基施工与养护
影响公路施工质量的因素不仅仅影响到后期的使用和维护, 更关系到行车的安全性。其中以路面平整度对公路行车的影响最大, 而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路面平整度。因此, 公路施工中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对于青藏高海拔地区的公路路基施工更是如此。
2.1 冻土路基的分析
在自然状态下冻结, 凡温度在0℃以下, 且含有固态水的土称为冻土。在这种状态保持三年或三年以上者为多年冻土。根据冻土面积占所在区域面积的比例我们把多年冻土地区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区 (冻土区面积>80%) 和岛状多年冻土区 (冻土区面积<80%) 。多年冻土是第四纪地质年代末次冰期的产物, 是地球表面岩石圈热交换过程中, 散热大于吸热的结果, 因此多年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域特点。
青藏公路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 海拔高、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气候严寒多变。公路线路多数经过高原冻土地区, 其路基施工有两个重点:一是要保证通风路堤填筑密实有效, 高边坡路堑开挖、换填处理良好;二是要尽量控制温度变化, 减少热交换, 防止冻融圈扩大而引起冻胀、融沉、滑坍等病害。
2.2 青藏高海拔地区公路路基施工
2.2.1 利用热棒工作原理进行路基施工
热棒是一种利用气液相变原理传输热量的传热元件。它是由一根密封的金属管与里面充装的工质组成。管的上部装有散热叶片, 称之冷凝段, 置于大气中;管的下部埋于地基多年冻土中, 称之为蒸发段。当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存在温差 (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 时, 蒸发段的液体工质吸热蒸发成为蒸气, 在压差作用下, 蒸气沿管内孔隙上升至冷凝段, 与较冷的管壁接触, 放出汽化潜热, 冷凝成为液体, 在重力作用下, 冷凝液体工质沿管壁回流蒸发段再吸热蒸发。如此往复循环, 将地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大气中, 从而降低了多年冻土的地温, 防止多年冻土发生融化, 保证了地基的稳定性。
2.2.2 片石加固通风路基建设
采取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的施工方法, 划分作业区段, 按路基全宽水平分层, 从下往上逐层填筑。段与段之间以台阶形式进行连接。同时采用自卸车运送石料进场, 人工码砌片石。首先测量放线, 挂线定出边坡填筑范围, 选用大块石料码砌边坡, 然后开始路堤铺砌。一层铺砌结束后, 采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 直至达到设计要求密实度, 再开始下一层填筑, 直到片石填筑结束。码砌到设计标高位置后, 采用机械进行上层面的填筑作业。此种技术在青藏铁路应用后, 其效果非常明显, 近年来青藏公路有基础实验路段也正在使用这项技术进行路基的修筑。这项技术实施, 选料是控制片石质量的关键。施工中, 技术人员严格控制工艺流程。路拱填料用粗粒土, 最小厚度控制在30cm。施工者把石料的挑选前移到了采石场, 采用小洞室爆破, 对片石的粒径进行初步控制。在采石场工作面设置筛分台, 采用挖掘机进行初选, 大于30cm的片石采用冲击气锤分解, 小于10cm的石块用于找平片石层顶面。采用插钢筋挂线方法, 控制片石层厚度。片石层顶面坡度应与路拱顶面一致。片石填筑采用先底后高、先两侧后中央、水平不分层的填筑方法。及时清理少量不合格大片石。小石块用于顶面找平, 大石块人工改锤。为保证片石顶面平整, 防止堵塞片石空隙, 在片石倾填过程中, 及时采用粒径为5~10cm的小石块将顶面找平, 并堵住空隙, 以防止碎砾石漏入片石空隙, 影响通风效果。高原多年冻土区倾填片石通风路基施工技术, 使片石有足够大的孔隙度, 减少了基底的冻胀及融沉变形, 有效地保证了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同时, 片石块径大小合适、填筑厚度适当时, 具有明显的热开关作用, 能够有效降低基底的温度, 防止路基阳坡侧出现纵向裂缝及滑坍。
3 青藏高海拔地区公路的养护
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 注定高原公路养护难, 冬季养护更具有挑战性。针对高原公路的实际情况, 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必须严格按照“全面养护、科学管理”的原则, 加强高原公路全面养护、常年养护和预防性养护, 尤其在预防性养护上必须加大管理。特殊的地理环境, 使高原公路除承受常见的损坏外, 同时还将承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压力, 高原气候也对工作人员带来了考验。修补路面坑槽、沉陷、涵洞跳车等路面破损时要求养护难度加大, 同时对施工的质量也提高了要求。
4 结论
高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是保证公路质量的前提,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单位的领导必须对路基施工质量有足够的认识, 派驻专人对质量进行监管。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对每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的检验, 检验合格后准予下一步作业, 以此来杜绝非标准化作业等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东亮.高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办法[J].道路施工技术, 2006, 7.
[2]赵晓旭.高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详解[J].交通科学, 2005, 9.
[3]徐培华.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11.
[4]李文帅.公路施工技术要求[J].路基工程, 2004, 3.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08-04
青藏高海拔地区08-07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07-08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08-30
青藏工程07-21
青藏高原06-11
青藏铁路公司05-27
我修的那段青藏铁路07-11
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07-28
青藏高原与东南沿海区域联合发展旅游的构想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