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探讨论文

2024-10-13

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探讨论文(共8篇)

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探讨论文 篇1

一、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民族地区部分高校中的大学物理教学不容乐观,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较慢,具有创新能力人才也比较少。大多数教师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为:首先,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其次,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致,结果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进度,而轻视了学生对进度的跟进,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短缺,实验课堂的可演示性差,大量的实验是靠教师的口述完成的,影响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由以上原因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大部分高校物理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差是导致物理难教、质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很少有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和探索如何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二)学习现状及其原因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地区高校中的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足,对之报应付的态度;极少数学生对物理持有排斥心理,或上课不认真听讲,或出现逃课等现象;甚至在各方面均比较优秀的学生中也有个别人是以获得获学金为目的而学习物理的。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生源地差异性较大,且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大,其中有许多来自偏远山区。不同的生源地学生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来自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来自其他非民族省份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为突出。由于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学科,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受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验教学水平等的限制,物理基础差、底子薄,进入大学以后,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较好的知识衔接,因而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第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也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致使部分学生为了就业和发展,在学习中重视实用性课程,而忽视了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如许多民族地区的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热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用技能的培训上,对他们自认为实用价值相对较小的物理学等基础课掉以轻心。第三,民族地区学生个体间的人格、知觉、情绪等差异也是影响其物理学习的因素。

二、差异理论及其对大学物理教学的意义

“差异”,通俗而言,就是区别、相异或不同。首次将差异上升到理论层面来研究的人是尼采和索绪尔两位学者。尼采在他的“透视主义”学说、索绪尔在他的的“语言”观中都分别对差异理论有所论述,其中尼采重在研究人们对事物认识上的差异本质,而索绪尔则赋予差异以本体论意义。差异理论后来在解构主义哲学和后现代思潮的改变之下逐渐臻于完善。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认为事物的意义产生于差异,而运动形式创造万事万物间的差异,是事物的意义的最终本源。可以说,差异构成了后现代的一种思想方式。这种思维要求我们知晓:事物的本质具有同一性,事物背后的现象多而且具有差异性,要学会透过差异性认识事物的统一性。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差异理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认知局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呼唤人们用另类的方式观察和看待问题,并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因此,作为一种理论资源,如果将其引入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中,将会对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具有独特的观照意义。

三、差异理论指导下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物理教学路径选择

从差异理论中我们领会到,打破对学生的思维定势和认知局限,另辟蹊径,寻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有可能改变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而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表明,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智力水平和潜能,学习兴趣、动机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而且必须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所有学生均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民族地区的大学物理教学要在正视和承认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背景差异的前提下,尽可能解决现行教学法中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实现教学法的改革与创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

(一)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做好中学与大学物理知识的衔接教学

1、找准衔接教学的突破口。认真分析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差异性,精心研究他们所欠缺的中学知识,寻找其与大学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在具体的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温故知新”的教学套路对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知识修复,使其顺利过渡到大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就要求大学物理教师必须对中学物理内容深入而透彻的研究。如,中学和大学物理关于圆周运动这一知识点有很大差别,高中研究的是匀速圆周运动,即速率不变的圆周运动,而大学研究的是速率变化时的圆周运动规律。为了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衔接,在教学中,还应重点突出“温故”内容,分清主次,不拖泥带水。这样既做好了中学与大学的知识衔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灵活控制教学进度,详略有区分度。中学阶段物理每学期要求的知识点少,所以中学物理教师习惯于对其精讲和搞“题海战术”,即在每堂课所讲内容少而精,同时附以大量的例题和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大学阶段则不然。教学课时少、课堂容量大、授课节奏快是大学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因此,学习大学课程对于中学知识有拖欠且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再一次被挫伤。可见,教师对他们大学学习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大学物理教学方面,培养来自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且在教学进度上要灵活控制,循序渐进。具体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进行: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在确保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谙熟中学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应该有侧重点、有详略地讲解———详细而精练地讲解重、难点知识,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则可以略讲或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避免因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

3、讲解例题或习题有张有弛。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学相比,大学物理教材在例题和习题的数量上明显减少,这就意味着大学物理教师在例题或习题讲解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讲解的灵活度和布置习题的数量。例题和习题是用来巩固新知识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例题和习题,并精选巩固和拓展新知类的习题。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的接受新知识能力有意向性地给他们布置一些习题,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二)正视学生间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

1、在基础知识教学环节中可以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层。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大一所学的普通物理一般都是基础性很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物理老师应注重给大一学生传授好这些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小组,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可以引导优秀小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后采取学生提问、老师答疑的形式完成对他们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等和较差小组且多为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应该是老师教授基础知识的重点对象。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就得多花一些时间,向他们讲课时拟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和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兼顾引导他们综合能力的拓展。这种分层次的教学,在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物理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在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可以根据系别和专业来分层。学习完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就开始进入不同专业的专业物理课程学习阶段。按照上面的教学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已经缩小了。所以,在纯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可以组建分层次的创新小组。这个环节的教学之前,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各自专业的基础知识。所以,这个环节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途径之一就是分层次组建学生小组。当然,在分组中,要注意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间有机结合以及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的合理搭配。组建这样的小组,既方便组员间相互交流,又便于他们相互帮助;既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又可以在提升中下学生的同时,激发好学生的创造欲望,达到以点带面、层层提高的效果。

(三)正视学生间的差异,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1、多运用多媒体技术,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进一步激发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运用它可以增强视听效果。当然,物理实验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重视物理实验的操作,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两方面是目前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些途径和方法对于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微粒运动等过程,可以使这些学生观察并体会他们在中学阶段因条件限制而从未见过的原子、原子核运动以及其他微观粒子等的运动;通过物理实验操作能够让这些学生近距离接触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物理现象等等。所以说,在讲授大学物理时,适当增加多媒体课件,再配以传统的板书授课,使原本只用文字进行描述的的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瞬间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大大增加物理知识对于学生的魅力;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实验往往以其高度的趣味性而赢得广大学科爱好者的亲睐,物理也不例外。奇妙的光电、磁电效应,神奇的声光衍射等实验现象会逐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增多多媒体演示,还是加强物理实验操作,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率。

2、有针对性地开放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思考空间对于学生的探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详细讲解最基本、最主干的知识外,还应创设这样的环境和空间供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诸如推导和论证、知识归纳等扩展性问题。这种创设环境和空间的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开放教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钻研和探究的能力。除了课堂上适当进行开放教学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外时间来培养学生,尤其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做能够进一步提升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能力,缩小他们与其他同学间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材的内容上多下功夫,有针对性地将部分教材内容定为自学内容,列出自学提纲,在学生有条件的前提下还可以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课后自学。当然,教师还要通过邮件、电话等传媒工具跟踪和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把他们好的自学的经验或心得带到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学习方法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的大学的扩招,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有效促进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导致这些高校中基础相对薄弱的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给民族地区高校的基础学科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物理是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自然学科类基础课程之一,提高其教学质量并非易事。应对这一现状,只有积极探索,努力寻求利于民族地区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改变学生的现状,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探讨论文 篇2

2007年,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教学目标的规定显示出文化要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的课堂, 更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课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文化过程, 它在传递文化的同时, 也对文化进行着自主的选择、创造和超越”[1]。

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大学英语课堂的实际, 以塔里木大学为研究个案, 总结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根据学生民族构成多元、文化多元的特点, 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提出多元文化教学模式, 力求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 使各族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1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是多元文化共存背景下的一种教育设计过程, 使学习者认识、理解并接受不同的文化。多元文化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霍勒斯·卡伦 (H.Kallen) 率先提出了“文化多元论”。在此基础上, 20世纪60年代, 藉着美国的民权运动, 反应各族群教育期望与要求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及阐释非常丰富。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班克斯 (James A.Banks) 的观点获得了许多学者的认可。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会变革运动, 其目的是改变教育环境, 以便让那些来自于不同种族、民族、性别与阶层的学生在学校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假设, 与其让那些来自于不同种族、民族、性别与阶层群体的学生仅属于和保持本群体的文化和性别特征, 莫不如让他们在教育领域获得更多的选择权, 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成功。”[2]同时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 (1) 帮助学生从其他种族与文化的视角出发看待他们的文化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理解; (2) 为学生提供文化和种族的抉择; (3) 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帮助学生掌握主要的文学、运算和思维技巧。”[3]

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实践方面, 班克斯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理论, 分析了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贡献法是将民族因素加到特定日子的活动内容;添加法是增加相关的民族概念与内容;转化法是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 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及群体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问题;社会行动法增加了能力方面的要求, 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学到社会活动技能。[4]本文在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整合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 提出大学英语多元文化教学模式本土化的的改革策略。

2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问题。目前虽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仍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 有些问题则更加突出。根据对塔里木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总结出以下几点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大班教学自身局限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 民族地区的高校也不例外。与小班授课相比, 大班教学虽然节省了师资投入, 表面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大班课堂学生数量较大 (就塔里木大学而言, 一般为三合班或四合班, 约80到150人) , 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学生纪律差、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授课难度难以定位;师生配合难度较大, 学生的自我表达机会较少;民汉学生的源文化多元, 英语基础、学习方法、兴趣点等各不相同、难以兼顾, 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大班教学成为限制大学英语教学革新与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大班教学效果, 成为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首要难题。

2.2 重视语言基础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以课本为基础、考试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关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将词汇、语法、文本分析作为教学的主线, 忽视了学生语言技能及文化素质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 以讲授为主, 教师仍占中心地位, 只有少数英语功底好的学生能与教师产生互动, 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学习积极性难以发挥, 学习兴趣难以调动, 导致一些学生英语水平难以提高甚至下降, 学习英语的信心受到动摇, 从而产生英语学习的疲劳循环。因此, 在保证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适当改变课堂教学重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2.3 轻视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学习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密切相关。问卷调查显示, 多数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解仅局限在课文所涉及的内容, 而对中外文化比较、汉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的英语表达等则较少涉及。然而, 学生普遍对文化知识持有较高的兴趣。这种矛盾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现状——轻视文化教学。民族地区的文化多元特征为文化教学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文化教学应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进入新的文化视野, 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 同时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交流能力。

3 多元文化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课堂应适应时代的要求, 糅合多元文化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针对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 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指导,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适合民族地区大学英语现状的多元文化教学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3.1 教师文化素质多元化

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应首先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考试目的导向的观念, 树立多元文化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 英语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因此, 教师应在保证语言基础教学的前提下, 丰富文化教学, 以此来促进语言教学。这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熟悉英语国家文化, 同时要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因此, 在三语甚至多语的语言环境下, 教师应丰富自身的多元文化知识, 对各族文化有一定的掌握, 提高文化素养, 对文化内容有足够的筛选能力, 如此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 教师应该努力把自己发展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本土知识的传授者、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和行动研究者”[5]。

3.2 教学内容多元化

首先, 教师应在授课中引入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等, 以更好的实现语言学习的交流目的。崔刚、马凤阳认为,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放在双向的交流上, 即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还要向国外推广中国的优秀文化”[6]。其次, 在授课中添加中华文化内容, 包括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 融入不同群体的历史和文化, 反应不同群体的认识与沟通形式。自2013年12月起, 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作了局部调整, 段落翻译考察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中华文化的外向传播在英语学习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理应走进大学英语课堂。例如:由汉族及少数民族学生就本民族的节日习俗等作英语演讲,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也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并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 加深各族学生的相互理解, 促进民族融合。最后, 积极引导学生比较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及西方文化元素。外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比较法。通过对不同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进行比较, 使学生了解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异同, 更有效的进行语言学习, 且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3 教学过程自由化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要求教育要个性化。在教学中, 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培养。一方面,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输入式授课方式, 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与学生进行对话合作, 使学生的声音得到表达, 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应深入了解各族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一般来说, 少数民族学生的表现欲要强于汉族学生。因此, 在课堂上不仅要调动汉族学生的积极性, 也应给予少数民族学生足够的表现空间。在具体实施中, 可以参考以下建议:设置文化场景, 利用情景学习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并真实的体会中外文化差异;鼓励学生适量组织一些英文短剧、小组辩论、对话表演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气氛, 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实践证明, 多元文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要求, 更好地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3.4 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手段拘泥于教材、黑板、粉笔等教具。虽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但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呆板。多元文化背景下,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例如: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文化小视频, 作为课堂引入、讨论的手段;使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实物等直观教具, 使学生真实的接触外族文化。此外,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语资料, 如英语小说、诗歌、报纸、杂志等, 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习国外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4 结论

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应兼顾各族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同时, 加入汉语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及西方文化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正确认识民族间文化的差异,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族文化, 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此外, 需特别指出的是, 因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高, 多元文化教学要适度适量地进行, 不能忽视语言能力教学。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 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玉.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96-99.

[2]哈经雄, 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41.

[3]班克斯.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荀源,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9.

[4]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 2004 (6) :80-84.

[5]张婷婷.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 (7) :42-43.

[6]崔刚, 马凤阳.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与原则——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参照[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2) :33-38.

[7]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探讨论文 篇3

摘 要:文章阐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交流、互动、协作的现状,认为有必要建立在线共同体,回顾并参照国内有关在线共同体的文献资料,探讨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外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必要性,介绍了构建的原则、重点和要素,并展示了构建的过程。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在线共同体;创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65-03

一、引言

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之间交流方式单一,协作互动很少,且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性几乎没有。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往往将经验性知识深藏于大脑之中,很少与他人分享。笔者认为,网络时代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教师在线共同体。在线共同体不受时空的限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利于实践性知识的传播与推广,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协作,实现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在线共同体平台,撰写反思日志,畅谈个人经验,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外化传播、 集体分享和内化吸收,[1]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线共同体就是以广大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网络为交流平台,以合作交流为目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而建立的虚拟共同体。”[2] “共同体”是指人们彼此围绕某个领域建立起的团体或组织,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参与共同的活动与讨论,或者帮助别人分享信息进行共同学习等。[3]在众多文献中,在线共同体又被称为“虚拟(学习)社区”、“在线实践社区”、“虚拟实践共同体”、“网络(在线)学习共同体”等。由网络技术支持且集阅读、讨论、活动、实践反思于一体的学习者共同体的构建应是在线发展的重点。在线合作是在线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二、相关文献

在线共同体理论研究文献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定义、内涵、特点、构成要素、创建策略、设计平台等。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知识管理、在线合作、知识共享系统框架和共享策略,以及在线共同体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等。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创建在线共同体,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理论研究

王陆(2011)回顾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文献,包括定义、内涵、特点、理论、技术、实践等,并得出结论:在线实践社区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学习社区,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创生途径。[3]

何济玲(2014)分析了Web 2.0在线学习共同体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提出了其构成要素、组建方法和典型特征以及运行机制。[4] 胡小勇(2009) 分析了在线共同体的结构要素及创建策略。[1] 潘孝泉(2011)提出了高校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结构体系有交互层、媒介层和资源层,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学习氛围、学习机制、学习资源、行动研究及共同的意愿等特征。[5] 郑晓丽、项金华(2009)设计开发了一个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6]

马秀锋、李晓飞(2009)探讨了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特点(共同的目标、共享资源、注重协作与反思、教学相长)、分类,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和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专业发展方式,即专家引领、专题研讨、科研合作、教学反思等。[7]

杨冠英等(2013)分析了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的障碍:交互参与者自身因素,如没时间、网络交流技能欠缺等;交互活动缺乏实用性;平台环境缺乏交互功能。由此他们提出了在线发展共同体交互策略:构建具有内部约束机制的在线学习共同体;设置具有实用主义的多维度教学交互空间,包括学科内容交互区、教学活动探究区、教学经验交流区,为教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建设支持多维交互的在线平台。[8]

2.实证研究

张敏霞、刘霜(2014)对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形成了一个稀疏的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网络结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核心人物和边缘人物的知识管理行为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并通过访谈法提炼出了核心人物的典型知识管理行为。[9]

王琦、富争(2011)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案例,采用质和量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英语教师在线合作的社会性和认知性及其合作中的参与特征,发现教师的社会性合作明显高于认知性合作。[10]

李战(2012)为具有相同目标的地区和同校教师提供高效、持久的学习平台,推动共同体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设计与开发了中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平台,并且详细地介绍了平台的开发模式、网页制作技术、布局方法、网站架构以及开发环境与工具等。[11]冯涛(2012)通过实践研究,建立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系统框架和共享策略。[12]

三、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构建

1.在线共同体构建原则、重点和要素

在线共同体构建应遵守以下原则:交流与共享原则,参与性原则,成员平等原则,个体全面发展原则,个体和共同体共同发展原则。[13]构建重点放在共同体环境、共同体活动和共同体成员上,即平台建设、主题活动和成员背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在线平台最好是QQ群或Blog圈,主题活动要求所有成员参与、交互与协作,成员背景是要求所有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构建要素主要是学习者、助学者和信息流。在这里,学习者指的是愿意参与在线共同体的外语教师,助学者指的是愿意参与共同体的外语系主任或系上有权威的专家,信息流主要包括结构化知识信息流和互动信息流[14]。其中结构化知识信息流主要是指在线课程、专题网站等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信息,主要用于教师进行浏览学习,有利于教师掌握专业知识信息。互动信息则是指教师之间或教师与领导、专家之间交流互动产生的信息,其中互动信息流是重点。

2.在线共同体的构建

在共同体建立之初,制定规范,要求所有加入共同体的成员必须遵守规则,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活动,文明发言,不得讨论与活动无关的事情,助学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等。其次,对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水平较低,经调查,没有一个外语教师拥有自己的博客,也不会建立自己的博客,更不会加入博客圈,如何在线讨论、上传资料、撰写日志等也不知晓,这些必须一一传授。第三,进行情感投资,鼓励不愿参与的外语教师积极参与,同时促进边缘性参与,对积极参与者实行物资或精神上的奖励。第四,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创设各项情景活动,如教学活动探究区、教学经验交流区等,促进教师、领导、专家之间的互动。可以开展专题研讨,如教学方面,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科研方面,如何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等。第五,为在线共同体设立名称,具体是关于哪一科目、哪一方向内容,以便有共同兴趣的教师积极参与,比如把“外语教师在线行动研究”作为在线共同体的名称,就表示此共同体是关于教师行动研究方面的内容。第六,加强管理,增加在线共同体的凝聚力。

3.在线共同体运行步骤

在线共同体的运行需要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反思和反馈问题,与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首先,确定研究问题。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把自己的问题通过在线共同体(在少数民族地区最适合的是建博客圈)发布出来,其他成员都可以浏览、反思。经过协作空间的讨论,集思广益,形成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如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是否对英语的学习具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又存在哪些方面的影响等等。各位成员教师根据自己所面对的不同种类的少数民族学生展开研究,最后汇总形成集体的意见。其次,制定研究方案并加以实施。每个成员教师都可把自己的研究计划发布在博客圈上,并集体进行讨论,由管理员总结出最后的研究方案,各成员分享研究方案。最后,研究归纳、总结和分类。每个成员按照集体研究方案进行研究之后,撰写自己的研究日志, 包括获得的新观念、新知识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再对这些成员日志进行总结与归类,找出共同特征与不同点,再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创建与运作将极大地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给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带来一线曙光,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创建中和创建后所带来的艰难与曲折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较低,技术上的欠缺使他们参与此项活动很吃力,以至于不愿意花时间或没有时间去学习、参与合作,给在线共同体的运行带来一定的难度。尽管在线共同体的创建、运行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随着这些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运作一定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胡小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2):87-91.

[2]马南南,顾小清.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驱动机制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8(5):95.

[3]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9):30-42.

[4]何济玲.基于Web2.0的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0):80-83.

[5]潘孝泉.高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机制探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30-33.

[6]郑晓丽,项金华.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学习社区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108-111.

[7]马秀峰,李晓飞.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J].电化教育研究,2009(4):35-38.

[8]杨冠英,李政,野菊苹.在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交互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2):60-64.

[9]张敏霞,刘霜.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管理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120-125.

[10]王琦,富争.英语教师在线合作行为:一项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案例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4):28-33.

[11]李战.中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平台设计与开发[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2]冯涛.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系统框架与共享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6):56-62.

[13]刘奇,陈长虹.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127-131.

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探讨论文 篇4

少数民族地区林业产业人员当中,普遍存在着相关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情况。高素质人才占队伍的比重偏低,缺乏年轻的专业团队,不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国内外林业科技相关发展现状和趋势,因而不能做出有效的指导。采取落后的`手段应对新的问题,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这对林业科技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推广十分不利。

4.2林业科技与运用机制不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林业科技还没有形成相关的运行机制,各个环节之间单独运转,缺乏协调合作,各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事倍功半。资源浪费和科技运用不到位,与其他高新技术地区没有建立广泛的联系,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接受新科技的进度,在国内外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4.3科技投入还有待加强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对林业科技越来越重视,可是科研经费的投入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缺乏多方面的投入。据了解,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为经费紧张,地区贫困等因素,造成的林业科技投入十分低下,占林业总投资的极少部分。因为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偏远,林业的投入见效慢,直接效益低,当地部门对上级资金的申请十分困难。吸引外来投资的力度不够以及前景不被看好,导致筹集不到资金,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在这些地区的推广,使得林业的发展出现了科技后劲不足,林业科技水平下滑等问题。

4.4科研成果转化满足不了需求

林业科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就是科研成果转化。目前为止,少数民族地区的林业科技的研究成果与林业的产品生产脱节严重,林业生产应用不到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小面积的实验和示范,与绿化实践相结合不紧密。科技素质偏低、激励机制不力等,投资不足的问题与之相结合,导致林业科技难以大面积的推广,林业科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4.5面临新的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模版) 篇5

内容摘要

在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遇上很大的障碍,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知识,首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在日常教学中首先从掌握普通话入手,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语文教学

普通话

口语交际能力

一、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因素

位于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是个一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达乡傈僳族山区的社会和教育情况直接影响着华坪县的发展和繁荣。一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不仅反映出该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而且还决定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对高素质的人才要求越来越多,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自身的困难,一是经济条件落后;二是文化资源匮乏,教育资源短缺;三是教育教学上没有实现性息技术化,再加上各个村户之间间隔比较远,学校分布在山中。因此,要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学的要求,在短期内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教师只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渐次进取,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更应该懂得分析傈僳族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以及语言表达特点,从中提出教学中一些有效的的方法,为培养山区人才尽我们的责任。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

1、自尊和自卑并存。傈僳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较强,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在学习中不甘落于人后,为家族争气,为本民族争光,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与别人和睦共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也很容易演变成强烈的自卑感,如学习中遇上发音不准或词语读错后就畏缩不前,来个沉默是金,此情绪又极易传给别人。

2、傈僳族学生喜欢齐答群读,害怕独答,性格较内向。傈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常欢聚一堂,边歌边舞。这一风俗在学习中使他们表现为学习中喜欢齐答群读。在这过程中,他们态度认真,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兴致很高。如果遇上老师提问独答,他们就埋下头,眼睛不敢与老师接触了,往往是“茶壶煮饺子”—有语难言,或者来个有语不言。此种情况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他们日常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害羞心理。

3、傈僳族学生常借助傈僳族语进行思维,思维方式具体形象。在山区居住的学生,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和学习环境非常艰苦,缺少五彩缤纷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影响,学生思想单纯。但是,因为和外面世界接触少,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生活中对事物或语言现象的观察缺少应有的训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方面,傈僳族学生在儿童期主要以本族语言为交际工具。稍大些,才慢慢学讲本地的汉语方言,大多数学生是进入学校后才学习普通话。因此,他们的汉语思维相对滞后,形成了一种逆向思维,学习很吃力。

三、教学对策

1、结合实际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掌握普通话

傈僳族是一个拥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而且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解放前傈僳族的居住方式非常简单,对种植和养殖方法也比较落后,直到现在部分傈僳族仍然保留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并且对外界的了解性息条件有限,因此傈僳族的语文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应该是学校教学任务的重点,也是难点。

首先,我们安排具有一定傈僳族语言功底的教师负责学前班及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拼音的拼,写,读。在学校内,让大家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让学生不自觉的将普通话与拼音相结合起来,学校广播也该充分担当普通话教育者的角色,广播在课休时适当播放一些优秀课文或者新闻,创造出一种普通话氛围。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让学生组织演讲比赛,在课余时间组织大家玩一些组词接力小游戏,这样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然后,走出课堂,体验生活。现在许多教师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学习空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受到地理因素,社会经济等因素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不要说是小学生就连高中生对语言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少数民族语言只能在本民族地区交流,以后要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尤其遇到外地人,如不能与其交流,必会影响其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必须引导正确说普通话为主,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最后以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应该说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是非常有利的,现在的课堂,总的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当学生走出课堂后,他们会感到全身心的一种愉悦,会觉得有许多话要说,在这种动机的启示下,他们的交流肯定是活跃的,这种情境下,普通话也就发展了。

其次,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课堂这45分钟的教学是很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所以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余活动来促进口语交际也是确实可行的。在活动中,让学生玩中去学,玩中去发展,在这些愉悦中去获取真知,去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组织一些活动,如自编故事,自讲演,自编谜语互回答等各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中只有尽力创设口语交际的交际情境,通过灵活多样,变化万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思维活起来,想象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最后,精选“问答”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问答”即现新课标中的问题教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尽量达到科学、合理,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合理的问题提出有些是课前预先设计好的,这些课前预设的问题有时往往脱离课堂实际,理论性色彩太浓,有些问题则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临时提出的,恰恰是这些临时提出的问题更具实际,但是所有问题难度都不应该超过一个标准,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思考后能回答,如果题目太简单,则没有探索性,如果太难,则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不一定要教师提问题,学生间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回答问题,学生和教师之间也互相回答问题,在这互相考问的过程,就是互帮互助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交际的过程。

2、应用教学策略提高普通话水平

鼓励

在少数民族教学中,如傈僳族,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强烈的自尊心又容易转换为强烈的自卑心,如果在阅读课文时遇到不知道读音或者发音不准的的字词读错过后就畏缩不言,来一个沉默是金。如果这时遇到老师批评,这种情绪非常容易传染给其他学生。因此在学生阅读训练时,在班上培养一些语感比较好并且普通话标准的学生作为带读生,通过带读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进行阅读,学习气氛也活跃起来,对有进步的学生,直至所有学生参与带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再逐步上升为互读互检,教师及时范读,听录音磁带正音,多种方法识记词语等。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多加表扬和鼓励。因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了自信,他们就能克服学习困难,战胜自卑心理。

讨论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性格内向,害怕独自回答问题,为克服这样的情况,我组织一些一些组词接力小游戏,这对词句的训练非常有效,能让全班参与,鼓励学生学习。对一些课堂上的知识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产生的不同的意见大家再来讨论,因为大家都参加了讨论,所选的代表底气足,再加教师因势利导,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学习场面。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四、总结

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探讨论文 篇6

一类模式

民族地区

彝语

心理障碍

互动

教学资源

兴趣

人才观

内容提要: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学生学习英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困难很大。教学中要注重体现人文怀,消除心理障碍;多做口语训练,加强学生的语言互动;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转变观念,团结协作、树立新的人才观,从点滴的进步中师生逐渐找到成就感和动力。

民族地区一类模式英语教学心得体会

雷波县民族中学

罗泽兰

刘万杰

我们所任教的雷波民族中学,民族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绝大部分,而一类制班级全是民族生。这些学生是把汉语作为一门主学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文教学。一类模式教育是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发展彝族教育的重要方式。雷波地处偏远山区,一类制学生们在小学几乎没听过或说过英语。他们的长辈们有的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这些彝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和习惯于彝族语言在当地的通用, 学生汉语水平很不理想,通常很难说出完整的汉语句子,给英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像雷波县这样的山区。在雷波县从事英语教学多年,在雷波民中从事一类模式英语教育教学的几年中,我们有些认识和体会,也悟出了一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即从多方面宣传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英语的常用方法;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培养他们用英语交际的习惯等。让彝族子女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能愉快学习、生活,健康成长,让他们学到真知,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体现人文怀,消除心理障碍

在汉语言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 在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角落,英语使用已相当普及。由于一类模式教学以彝语文为主要教学语种,如果学生平常只习惯于说彝语,从学校毕业后,就业面相对较窄,发展机会有限。彝族生学外语难开口,在老师教授之后,又怕遗忘,故常在英文单词或句子下面标注中文字(读音不准)如:woman(乌门),Good morning(古斗摸你),English(阴沟里去或英国女婿)。在课堂上,彝族生担心表现不好(读外语带彝腔)被同学取笑,有损自己的自尊心,又怕由于自己的不佳表现而占用其余同学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因此,大多数学生显得沉闷而被动。

人人皆知,现代社会里,教育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发展,彝区教育落后,特别是一类模式民族生的教育不够理想,意味着彝区的未来仍将落后于其他地区。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让学生明白社会形式,从而不受彝语的限制,而是能发挥会彝语的特长,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面对一类模式这样的特殊群休,我们不能单从知识上指导,更要从心理上接近,平常我们总会时不时去主动接近他们,尽量与他们相互交流(由于不太会讲汉语,交流起来不太顺利),耐心倾听他们的心理话,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向他们学习常用的彝语,与他们交朋友,和睦的师生关系将为我们争取到最大限度的“同盟军”,减少 抵触心理和对抗情绪,从而为教育教学作最好的铺垫。让他们能多听、多说,敢于大胆开口,大胆实践并学会运用。

二、多做口语训练,加强学生的语言互动

现行英语教材在内容设计,程序编排方面与我国大中城市的实际生活环境保持较近,然而对广大而相对比较边远的农村学生和民族学生而言,教材在理论上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定差距,民族学生听英语时,由于不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兴趣、爱好等,常会感到所听材料虽无具体的新词句,但却听不懂内容。于是,在听力和口语方面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文化背景。对汉族学生讲一遍就足够的话语,有时在一类制班集要讲三、五遍也还是不太明白,这时光是着急是没用的,学生也容易急燥和反感。这时,只能借助从学生或彝族教师那里学来的彝语帮助他们理解。如:

boy——阿依(彝语,汉译音); go——呀;come啦;

have dinner——喳折; wait for a moment——啦荷打; How old are you?——哩克里枯? What’s your name? 哩密西咪? Is your mother at home?——哩阿嫫依谷觉觉? Where do you come from? ——卡脚哪? It’s raining.——嘛哈吉;

lt’s getting dark.——木克。etc.

借助彝语来教学的方法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彝族生的理解力,还能提高彝族生学习外语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方法也适合于所有民族生的英语教学。另外,我们还及时利用早、晚自习时间帮他们及时练习、巩固所学的交际英语,让他们积极表演对话,学以致用,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慢慢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学唱英文歌曲、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

一类模式的彝家儿女来自彝家山寨,多数孩子都有不错的歌喉。课间常听到他们在放声高歌,有时在课堂上他们也会控制不住而突然冒出歌声。在教育他们分清主次、分清场合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运用这一优势,让他们在歌唱中能学英语。于是,我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在学习现在进行时这一时态时,教会了他们《Are you sleeping》,在元旦节到来之际,他们学会了《Happy new year to you》,同时也唱会了《Happy birthday to you》 学数字时我们一边用汉语和彝语数数,一边唱《Zero,one,two,three,four》学习介词的用法时他们班在用汉语和英语齐唱《歌声与微笑》即《When you go back home,take my song with you》,引得其他同学起来观望,学生们脸上显然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趁机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尊师守纪,及时复习和总结。如今一提到be动词的用法,多数学生仍然记得老师帮他们总结的口诀(如:我用am,你用are,is连着他,她,它; 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全用are。变疑问,往前提,句末问号莫丢弃。变否定,更容易,be后not莫忘记。疑问否定任你变,句首大写莫迟疑))

在学习之余,可以适时播放一些相关的英语视频,比如我们班的学生在《色拉英语》、《迪斯尼英语》中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有关问路和指路的日常用语,还会像模像样地模仿视频中的声音讲英语。当外教老师来本班时,他们热情的彝族歌曲《留客歌》让外教老师情不自禁地坐到他们中间,那张合影也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纪念。

四、转变观念,团结协作、树立新的人才观

作为凉山少数民族地区的雷波县,一类模式大部分地区都为贫困的山区,自然环境十分艰苦,大多数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都比较贫穷落后,客观的自然条件,广大农村的彝族孩子接受教育有他们特有的困难性和艰辛性,家处边远的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缺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关于英语语言信息的接触和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现在已是互联网的时代,可雷波民中一类制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家里有电脑,面临这种落后的教育状态,我和刘老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往往要付出加倍的艰辛和努力,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学生来。同样,学生要能把英语考合格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尽管一类制学生成绩都不太理想,有关制度却把他们和县城里的汉族生同等要求。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和刘万杰老师都会相互探讨教学方法。刘老师长期从事一类制英语教学,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我主动向他请教,也向本校其他同仁们学习,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很多师长们给了我们不少好的建议和方法,让我受益不少。我们知道一类模式彝族生的成绩,离学校要求还有差距。但我们看到了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在尊师方面、爱劳动方面、学校运动会上他们不怕苦累地拼搏,会用汉语与老师交谈、英语成绩也在慢慢增长等方面的进步和成长。每年的凉山统考中都有不少的同学升入高中。

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探讨论文 篇7

1 关于英语高考改革的讨论

英语高考改革引发了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大讨论, 多数学者指出英语高考改革对高校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英语社会化考试可能出现学生对英语的重视度下降, 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会下降。[1]英语高考分值要不要降低以及降多少的问题, 需要有科学的依据, [2]不能单纯以实用价值来判断一个学科的重要性。[3]

目前社会上对英语教学批评颇多, 把母语水平下降归咎于英语学习。“汉语热”与“英语降温”既不是矛盾, 也不成问题。[4,5]第一, 外语学习能够促进母语学习的。第二, 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通过外语学习获得的其他知识和情感体验会促进学生对母语的感悟和使用能力。外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琳提出在高考英语中加大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分数权重, 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能取消听力测试;实行英语“一年多考”则有关部门可考虑增加口试的可能性等一系列建议。[6]龚亚夫指出, 外语界也应反思目前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深层问题。外语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减负,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需统一外语水平认定标准;降低外语提前考试对课堂教学的冲击。[7]有的学者指出了英语社会化考试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认为不论英语考试如何改革, 英语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视。[8,9]

2 高考改革缘何拿英语“开刀”

英语高考改革的争议由来已久, 英语教学效率不高、“费时低效”是其症结所在。升井华认为中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是, (1) 教学大纲所依附词表的滞后。大学词表所收部分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低层次重复上, 所收词汇与实际应用脱节或在形成词表时编者根本不考虑交往中的实际应用。 (2) 教学内容的滞后。只追求教学内容“选自名家”, 有“可教性与可学性”, 而忽略最重要的实用性。[10]

戴炜栋则认为造成我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其一, 将外语课视作知识课, 把语言知识当成语言能力, 以讲授为主,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不重视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其二,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育和基础阶段的英语教育衔接不紧密, 基础阶段的教育重视语法和词汇的教学, 忽视了口语和写作的练习。[11]

赵忠德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症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 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 (2) 英语教师也是学得者; (3) 英语课是技能课; (4) 英语学成功夫在课外。[12]在外语学习中, 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成功的外语学习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13]“外语学习不仅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 而且还要最好地利用这些时间”。[14]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课外时间是无限的。在中国学习英语的功夫在课外。我们不应该只看学生从开始学习英语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 然后就说它“费时”, 而应该算一算他们真正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是多少。[15]就目前外语教学现状而言, 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 (1) 学习者的积极情感; (2) 正确的外语学习理念; (3) 通晓外语教学和学习手段的有性; (4) 彻底丢掉以考促学的幻想。[16]

我国的英语教学“费事低效”, 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不能简单地把这个责任归结于英语教师, 或者一味相信“英语无用论”, “英语退出高考”等言论。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权重, 不会引起社会不学英语。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高考转变当前“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现状, 如何以英语高考改革为契机, 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3 以英语高考改革为契机, 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国人在中国境内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 应称之为外语”。[17]外语是在非目的语国家的语言环境中学得的, 完全是一种有意识行为的过程。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 各少数民族的外语学习, 大部分都是经历了母语、汉语再到英语这样一个三语习得的过程。长期以来,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教育资源匮乏, 英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却又面临着不同于汉族学生的众多困难。[18,19,20,21]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少数民族学生必须要有更加强烈的学习外语的动机、学习自主性, 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才能学好外语。

英语高考改革是机遇, 不是英语教与学的危机。民族地区高校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 改变“费时低效”的教学现状。高考英语改革逐步在全国展开已成态势, 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要契合这次改革把“传授语言知识”这个观念, 回归到语言工具的本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在强调英语工具性, 不能忽视其人文性。推进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然而, 民族地区师资问题较为突出。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职前培训和职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职前培训注重理论提升, 加强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三语习得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培训, 加深教师对在少数民族学生认知状况、认知特征的差异和第三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等的了解。鉴于民族地区的三语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的问题, 职后培养则因加强学历教育, 结合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现状的需求, 开展短期培训, 教学互评, 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 拓展和提高教师理论素养。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和能力,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这将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三语外语教育落后的关键之所在。

3.2 着力探索外语/三语理论研究, 找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特点

(教学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而不是只教书。民族地区教师对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 许多教师仅凭经验教学, 制约了外语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英语教师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三语言习得等相关理论, 对比国内针对汉族学生开展的有关外语教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发展和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等,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系统、合理地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 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反思、行动研究、研究、跟踪研究、历时研究等途径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在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的同时, 对实际的教学实践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3 着力编写适合民族学生实际的本土化补充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在教材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其中有很多内容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生活不符。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学习者的特殊性, 省、市自治区和高校可以组织一批对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了解, 对外语也精通的专家专门编写本土化教材、校本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 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 适合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外语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 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容除了介绍西方文化知识, 还应包括国内的农村生活, 少数民族的经典文化、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民族歌舞等。总之, 要通过本土化、校本教材的开发, 使民族地区学生有适合自身英语学习的教材, 使教材民族化、实用化、现代化。

4 结束语

如何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本次高考英语改革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应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子, 努力从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大学英语教师理论学习与科研能力和开发本土化教材入手, 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次英语高考改革为契机, 逐渐改变“费时低效”的教学现状, 破解制约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育的瓶颈, 逐步实现英语教育从传统的“知识课”向注重方法和能力培养的“技能课”转变, 提高英语教育的效率, 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该文以英语高考改革入手, 探讨了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认为民族地区应该以英语高考改革为契机, 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度, 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学探讨论文 篇8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45-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带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将更加多样化[1]。由于信息资源的发达,电脑在以其非凡的功能在教育中愈来愈受欢迎,很多著名的高校公开课程,网上免费可得,这就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的习得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实验课就只有在本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故此每个高校的实验装备和实验教学变成了真正的实力比拼,近几年来各高校硬件的装备都有了很大发展,该有的高端实验设备差不多都有,即使是我们这类民族地区高校,国家也给了很大支持。然而如何使用、管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就成了各高校需要面临改革的问题。尤其在我们这类偏远的民族地区高校,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把实验教学提升上去,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教学使他真正获得真技能,真知识。比如通过实验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认真学习了理论知识,同时增强学生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探索和创造能力。通过课堂实验与社会生活生产紧密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实验及现象的热情,以这为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达到名副其实的教与学的改革。所以教学若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类的话,那么实验教学是当下新时期里最需要改革的方面。本人就多年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中经历和观察到的现象作以下探讨。

一、 教学实验人员结构的改革

1.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向。

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加强教学实验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教辅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故此加强人才引进,促进队伍结构合理化很重要。如今我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要引起重视,这些人基本都是八十年代毕业的,早早拿到高级职称也没了进取之心,知识也相对陈旧,他们管理实验室,大多数还独自一人同时上实验课,课前也没有预实验,也没有合作老师配合。而后进来的年轻人都是高学历,又不是教辅编制,不屑于来做实验室管理。对于高校相关主管部门来说,须首先彻底消除“实验室不需要高层次人才” 的偏见[2],真正认识到没有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就不会有先进的实验室,不会有优秀的教学质量、先进的科学研究水平,更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学校要重视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重点考虑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合理配置,吸引高学历中青年人才,保证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结构的合理化。比如在职称评定和进修学习上给优惠政策,以及人事招聘时就定岗定编好。让年轻的新生代进入实验管理领域,做好梯队预备工作,不要形成断层。

2.作为实验管理人员也要讲人文素质,有责任心。

一个好的实验人员就像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一样会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甚至开动脑筋,废物利用,自制一些简单教学用具。大家心里明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也在飙升,实验是需要经费的,尤其在实验耗材上经费的开支取决于实验人员。还有一些试验小器材市面上不好买或买不到,其实动动脑筋可以自制的,这就要看实验人员的综合素质了。比如说“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中玻璃插管就可用医院吊点滴的塑胶管代替,好用又方便,实验成功率也高。当然需要实验人员愿意动脑稍做加工即可。平常有些仪器需及时维护的不要偷懒,要用完后及时清理如解剖器材。还有些小配件会维护维修如焊接线头。实验员如一个能干的管家,这样会节省很多的经费和开支。

二、实验课程的改革

1.严格要求课前预试验制度,尤其是一些较复杂的大型试验。

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做到实验都做提前预试,针对每次课的授课内容提前预作一遍。比如像生理、毒理实验课程,不做预实验又是一个人上课的话很容易出状况而应接不暇,因为实验对象——活体动物是动态可变的,事先预实验就能掌握可能突发的状况,避免过度操作造成动物死亡而耽误实验,浪费材料即浪费钱。本来试验经费就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就应该在课程改革上去想办法:比如以前分散的实验课程,为节约耗材开支也可把相关的实验项目合并在一起上,这样还便于学生综合考量更容易理解相关原理。改革后的课程节约了动物耗材,实验课时也应该相应灵活变动。像有些一类大学高校,就灵活改革将原来的生理实验课程一学期11次,每次3学时的实验改成7次,每次5学时,做整一下午,将两个相关实验只用一次动物材料,这样就节约了一轮耗材,也就节约了实验经费开支。学生也更容易明白两实验间相关联的原理知识。

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坚持实验室开放制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的有效途径[3]。实验室开放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和实验时间的开放。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实验技术人员既是实验室的管理者同时也可以是开放性实验的指导者,可以将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与理论相结合,运用到学生的开放性实验中。坚持实验室开放制度,坚持做到无论何时实验室都可随时对学生开放,这样教辅人员的所谓“坐班制”也才有意义。

三、实验管理的改革

1.实验管理要勤快及时

比如学生做完实验后器材的及时清理收捡,常用仪器做到日常养护和简单维修, 特别是解剖器材、显微镜、机能实验系统等的维护;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开发原有设备新功能,不断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有效地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并且在自制与开发的过程中,实验技术人员也得到了系统的锻炼,加强了理论环节的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

2.新上岗实验人员进修培训

后预备进来的实验人员也可去中山大学等这类对口扶贫的高校做短期进修相关实验课程,学习先进院校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为实验课与理论课不同之处是自己无法自学会,必须亲眼所见、亲自动手熟悉了操作才能教好学生的。像西藏民院就利用国家给的优惠政策,一学期培训两个青年教师,进修相关实验操作,对本校的老师也不耽误他们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实验人员技术进步的好办法。

3.实验管理整合

不同院系相关、相同的课程可安排在同一个实验室进行教学。比如像我校的体育学院、音舞学院、资环学院的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解剖学、毒理学、运动生理学的实验项目很多雷同就可在一个实验室上,这样就可减少实验室建设的重复性,节约经费开支等等。

四、结语

当前形势下实验教学及管理改革相比理论教学更为重要,它是影响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师的素质和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了提高实验室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除了硬件上的大力投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只有不断地增强实验人员队伍的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实现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也才能把改革落到实处,从而有力贯彻落实我国的科教兴国政策和科学发展观,以便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宇红,阎超.高校实验室设备维修管理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3):19-20

[2] 倪杰,龚建周,林淑玲,李江涛.转变发展观念 提高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素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254.

上一篇:申报3a景区请示下一篇:赞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