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2024-08-04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2.掌握青藏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引出教师导语,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青藏地区是一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孕育了千年的佛教文化,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自然特征与农业给它增添了几分庄严和神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共同感受祖国边疆的发展与变化。

二、合作学习

1. 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包括的省区,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区吗?

2. 说说青藏地区显著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能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 读课本86页9.5图,分析本地区的气候特征,理解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 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农牧业有何特色呢?

(小组研讨,交流展示。)

生:第一组第一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师:你回答的很好(完整或不完整都要多加赞赏)。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这些山脉名称,看来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很强。

生:第二组第二题的展示。

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谷地和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这里许多山峰由于海拔高,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师:回答的非常好(播放景观图)。全球超过8 000米的山峰共有11座,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真不愧是“世界屋脊”,那里都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呢?画出这些河流,识别并演示五条河流就像五个手指。分别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指出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

生:第三组第三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拉萨”因为日照时数长,被称为“日光城”。

师:很好。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气候特征,我们来看气温曲线图,找出拉萨最高温、最低温,并计算年较差,得出冬寒夏凉,年温差小的特征。

知识回顾:回顾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体系,加深记忆。

生:第四组第四题的展示。

农业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因为这里气温高,土壤肥沃,牧业属于高寒牧区,生长着耐寒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牦牛。

师:回答得很有条理,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农业区、农作物和牲畜品种,在青藏高原看见最多的就是牦牛了,被称为“高原之舟”,那你知道它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生:毛长皮厚可以耐寒,体矮身健可以负载重物。

师:牦牛生性温顺、耐劳,善走陡坡险路,便于骑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高,适于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生存。牦牛的全身都是宝。牦牛的乳、肉可以食用,乳脂球可以加工成酥油,是待客的上品;毛皮是优质的工业原料;骨头还可以做成壮骨粉。近年来,受利益的驱使,野生牦牛的数量锐减,大家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吗?“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

三、探索学习

1. 假如明年暑假你要去青藏高原旅行,你将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2. 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3. 本地区许多地理事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名字,你猜到了吗?

(“西海明珠”“圣洁女神”“人间天河”“天路”“天湖”“神湖”“聚宝盆”“月光城”)

4. 本区气候高寒,为什么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呢?

学生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第1题:

(1)准备防晒霜、眼镜、帽子。因为青藏地区空气稀薄洁净,太阳辐射强烈,须防紫外线。

(2)氧气袋: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初到高原的人可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氧气袋可以及时提供氧气。

(3)棉服: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

师:(评价)看来同学们是智慧的,知道在特殊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自己!

学生展示第2题:

(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氧分的积累);

(2)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3)水源充足;

(4)土壤肥沃;

(5)热量充分。

师(补充):雅鲁藏布江谷地比拉萨气温高出10度左右,热量条件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师(评价):你们考虑得很全面,不错,继续努力!(也可能出现其他情况。)

学生展示第3题:

(1)“西海明珠”———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由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的,面积4 427平方千米。最深处38米,波光雁影,水天一色,十分迷人,是咸水湖。虽然湖水又咸又苦,却是我国水产养殖基地,盛产的湟鱼,味道十分鲜美。湖中鸟岛,水草丰美,每年有大批的候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可见它的静谧与安详。

(2)“圣洁女神”———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耸立在世界之巅,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洁女神”,它是生来就这么高吗?三千万年前,它只是洋盆中的一个小山头,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几千万年的变迁,才成为世界之巅,是登山运动员向往的地方。

(3)“人间天河”———雅鲁藏布江,为什么称之为天河呢?因为雅鲁藏布江的河床高达3 000米,比泰山高出将近一倍,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河,被誉为“人间天河”。

(4)“天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7年正式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6年正式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体现了国家对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5)“天湖”———纳木措,因为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湖面海拔4 718米,在念青唐古拉山同名主峰西北侧,山水相依相偎,是传说中的“情侣”,仿若人间仙境。湖的周围庙宇众多,很多高僧在此修行,直至现在,仍有虔诚的教徒跋山涉水来此朝拜。又称“圣湖”。

(6)“神湖”———羊卓雍措,你们知道羊卓雍措为什么称为神湖吗?原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这是天女下凡人间形成的。原来这里只有一个泉眼,泉的旁边住着一个富人,家里的佣人叫达娃。有一天,达娃到泉边救起了一条金鱼,这条金鱼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送给达娃一件宝贝,主人知道后让达娃带他去泉边找宝贝和姑娘,结果没能找到,他就把达娃推进了泉眼,倾刻间泉眼变成汹涌的波涛淹没了富人。这就是传说中的羊卓雍措,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名字。

(7)“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大湖盆,原来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生物繁茂,生物体不断堆积,逐渐形成石油和煤。后来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了丰富的食盐、钾盐,大大小小的盐湖有100多个,最大的是察尔汗盐湖,厚厚的盐盖15米,路基就铺在盐盖上,房子也是用盐砌的,甚至飞机场也是用盐铺设的。这里是盐的世界,不愧有“聚宝盆”之称。如果把鸡蛋、蔬菜放到地上,几天就变成咸蛋咸菜了。察尔汗盐湖盐的探明储量为500多亿吨,其中95%都是良盐。如果全部开采,够全世界人吃1 000年。

(8)“日光城”———拉萨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古称“日光城”。

第4题: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因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高原。早在2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直到近几百万年,这里地壳大幅度隆起抬升,才形成现在的“世界屋脊”。由于形成的年代新,许多地方的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冈底斯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地热活动带。随处可见的温泉、沸泉、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真可谓“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泉映雪山”的独特景观。

师:那么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又有何特色呢?谁能来介绍一下:

衣:藏袍。因为日温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月见四季”之说。

食:主食是糌粑,是用青稞、豌豆炒熟磨成面,用青稞酒或酥油茶一拌,捏成小捆就可以吃了。好不好吃呢?真想去尝尝。喝的是青稞酒、酥油茶,如果你有一天去了西藏,喝酒是有讲究的,你们知道吗?我来演示一下:

双手接过客人的酒杯,一手拿杯,一手伸进杯中轻蘸一下,朝天一弹以敬天神,朝地弹两下,以示敬地敬佛,如果你不这样做,就被视为不礼貌,主人会不高兴。

住:牧民住帐篷,农区住碉房,城里也住楼房。

行:过去羊肠小道、溜索,交通不便的地方骑牦牛。现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交通蓬勃发展,公路、铁路、民航,去西藏旅游早已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全课: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反馈练习:板图填充,小组竞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青藏地区版图,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内容。)

六、结束语:

青藏地区的发展令世人惊叹,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亲自去感受一下它的美丽和神奇。更希望同学们将来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篇2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藏地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1

上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节课,我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认真反思后,我记下了自己心灵的对话:本节课的内容我已特别熟悉,但对我的学生来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却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用美丽的图片引入新课,再用恰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两个地区,学生兴趣浓厚,这一点我是成功的;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试采用探究式和生成式教学方法,转换师生的地位,我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鼓励学生以对比法来学习地理,教会学生“会学地理”而不是“学会地理”,比如,我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差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依旧注重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这一节渗透了人地和谐关系及区域经济联系发展的观念,对学生情感教育做出努力。

但本节课,给学生的时间较多,课堂时间的分配因此受到了影响,在答疑环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不能迅速给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生活地理”成为我的“地理生活”,为更优秀的学生服务,同时让我的学生更加优秀。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2

我在对青藏地区的教学处理上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检测;其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青藏地区的三种气候类型的成因进行分析(重难点)和归纳;最后对整个青藏地区的气候类型与分布总特征做总结与课堂练习。回想本节课做的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简单明了。

以青藏地区特有的动物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称和国家,并以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直击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检测,衔接本节课的知识点。

对经纬度位置、地形的检测同时,联系与气候类型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奠定接下来学习青藏地区气候类型时的形成原因方面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第一道探究题较为简单,遵循着地域性的分布规律,按常规方法分析即可,学生基本上能自行解决。第二道探究题为非地带性的气候类型,根据之前学习马达加斯加东部地区形成此气候的成因一样,考虑地形与洋流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道探究题较难,学生很难想到风带的移动,其需要教师引导下,能完成风带的偏转带来海洋水汽,形成湿季。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仍不够充分,问题的设计不够老练,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青藏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问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做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纯在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3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注意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用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合理。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如:对地图的处理,自然景观的描述等等,体现了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分析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教师基本功有待提高, 例如教师本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2、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没有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离学生很遥远,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却是广为人知、广泛传唱的歌曲,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我却没有进行挖掘。

3、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阅读后的看法,会更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4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自我检测学习的成效和能力,也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差距,从而使个别辅导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减少了记忆知识点的数量。但是,探究学习是否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另外,本节课运用分组自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内容;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更加清晰,便于记忆;归纳法,使学生有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等等。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篇3

道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各个流派的独特规范和习俗。各种派别在社会上流传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差异。比如全真道的龙门派。自从明朝承认为全国性道教组织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信奉的人很多。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其组织更加趋于完善,斋祭礼仪和道场程设也越加规范化。青海农业区的大部分道观如大通县的老爷山,湟源县的北极山,互助县的石板泉、高寨,贵德县的玉皇阁以及西宁地区的北山寺。湟中县的多巴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总寨镇、西堡镇、总寨乡、土门关乡、丹麻乡等所举办的道场、法会都是遵循龙门派的仪规进行,所应用的经典也都是“道藏”所收集的规范化了的经文。常用的几部经是《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简称三官经或平安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皇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简称斗经)、《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简称雷经)、《上清古洞真经》(简称大洞经)等。在这种道场里三大特点:一是道观中央树着明显的标志幡杆,上悬幡旗,旗上题明本法会的主要尊神。比如在三宫殿举办法会时,幡旗上题衔为“祖师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感应天尊宝阙”。二是颂经多为照经宣科,法台前撂着经典,主颂法师对准经文,其余法师应声颂扬。经韵非常好听,又有木鱼、碰铃、钗、钹、锣等乐器配合。实为一种净化灵魂的高雅音乐。三是法会中所朝拜的尊神或要祈祷的内容均以一道道文书的形式很规范地写出。尤其是上奏天界的表文更加有文理上的讲究。即使民间流传的老师傅在举办丧葬礼仪时,也基本上按以上的形式进行,这就是常人心目中对道教活动的认识。

二、古道教道场活动的内容

青海地区汉地各个村庄几乎都有娘娘庙,供奉着三位圣母,九天圣母、金山圣母、霜降圣母。这些村庄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庙会,全村有许多户人家,统一收取几十元钱,作为庙会的活动经费。庙会主要有法师跳神,也叫跳逄逄,一般的庙会有三天。本文以湟中县总寨镇逯家寨村为例进行研究。法师的由来,据传,太上老君从河里捞了一个女人,太上老君就把身上穿的花褂子脱下来给女人穿,所以,法师在跳神时穿着花褂子。法师手中拿的羊皮鼓叫三皇鼓。

三皇鼓:鼓把代表甲方甲乙木,鼓条代表南方丙丁火,三环代表西方庚辛金,鼓圈代表北方壬癸水,鼓皮代表中央戊已土。

法师头戴经帽:中间是三位娘娘,九天圣母娘娘,金山圣母娘娘,霜降圣母娘娘,两边是开路将军,摄红将军。

第一天:一是开坛诵经破纸,合庙一切神灵,请到神坛开斋。上元一品请佛教,中元二品请道教,下元三品请儒教,请到神坛收香烟。二是打扫金殿、净坛洒净。(法师诵经,鸣鞭炮,法官和法师火把、醋坛送到庙门口诵经)。

第二天:

1、立灯杆:灯杆是道场的标志,即幡杆。灯杆的高为一丈三尺三寸。地下一尺八寸。从灯杆的金环上用一根红头绳(红毛线)引至大殿内,表示神路。灯杆从上到下,都用红、黄、蓝等颜色的纸做的各种旗,有如下内容:

九黄旗:九黄龙祖。混元伞:混元老祖。飘带旗:四大金刚。招神旗:三教佛爷。阴罗圈:南天门。五杆坐马旗:五岳天神。转神旗:千军万马。双学杆:二郎神的上面。须弥山:五谷苗稼。须弥山上面插将旗:五道名将。须弥山下面插口旗:和合二仙

2、请万神:封神榜中的72位神。

3、功曹: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神,值年的神叫“太岁”,月日时的伦值神则叫“功曹”。一十官号,一十行神走了上方天门开,开开天门见玉帝,玉帝爷儿面前挂金牌,玉帝爷降下敕令来。二十官号,二十行神走了下方地门开,地门见阎君,阎君爷儿面前挂铁牌,阎君爷放出各阴门中三代亡魂来。

香烟东到东台神州;香烟南到南禅普州;香烟西到西牛贺州;香烟北到北俱芦州;香烟中到中山扬州。

4、安神:将请来的各路神灵到大殿收香烟。

5、迎喜神:迎喜神,接福神,迎进五方禄神,福神,贵神,招财进宝。

6、赶坛:一庄各下,口舌官班,瘟疫蝗虫时症,狂风地煞,赶到他方。

讲马路时,很多段子的意义深刻,几句词包含着历史的故事或是一个典故,回味无穷。有一段关于桥的唱词:

上天有一座天井桥,玉皇上帝掌金打下桥,天兵天将桥上站,日月二炁走一遭。

下有一座奈何桥。十殿阎君掌金打下桥。牛头马面桥上站,借尸的骨魂走一遭。

东有一座赵州桥,鲁班老祖掌金打下桥,两个石人桥上站,张果老骑驴走一遭。

西有一座佛经桥,如来佛祖掌金打下桥,八戒悟空桥上站,唐僧西天取经走一遭。

南有一座霸陵杵,火焰曹操掌金打下桥,甘糜二妇桥上站,关老爷单刀赴会走一遭。

北有一座牡丹桥,执法二郎掌金打下桥,周公桃花桥上站,无量爷修行走一遭。

中有一座蜀黍桥,高皇老祖掌金打下桥,文臣武将桥上站,保定江山走一遭。

圣坛里面圣经桥,安家师傅掌上金打下桥,五行命官桥上站,黄幡保定走一遭。

有一段描述出家修行的唱词:

东方路上一炷香,黄氏女出家不问娘,青丝落到金盆里,手里木鱼遍十方。

西方路上一只鹅,口衔青草念弥陀,鞭毛倒有修行意,人不修行等何时。

南方路上一盏灯,周纣家交兵那州城,那州城里兵营寺,兵营寺里一场空。

北方路上一清泉,一对仙童泪涟涟,我劝仙童你甭哭,你妈出家修成了佛。

7、拜教:二十四分神,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乾巽艮坤,二十四方位。

8、请亡:将全村各户的先祖亡魂请到庙会,再次超度。

第三天:

1、禀祝上蜡(逯家寨众姓人等一年一满,为了报答神恩迎神赛社喜乐本庙九天、金山、霜降三位圣母庇佑之恩,超度各门家下亡过三代亡魂,拜告本庙三位娘娘及各位诸神,赦除一村男女老幼人等灾难,赐以平安之庆)。

2、升黄龙,黄龙共有十二节,代表十二月,升幡

诵《升黄龙经》,下午五点烧黄龙,将黄龙由太上老君拿上到玉皇爷面前禀告:禄家寨众人举办庙会,把钱粮交给玉皇,玉皇分给众神。请九位法师诵经。

3、拜参:请神

4、净坛:经

五龙神水、东流水、南流水、西流水、北流水、中流水、五龙神水、洒坛场。

正月二月柳生芽、二月三月柳叶青、三月四月柳叶展、五月端阳打杨柳、打下一枝,献在天府院、三位娘娘十殿阎君面前:朝东方甲乙青龙水;朝南方丙丁桃花水;朝西庚辛金子水;朝北方壬癸亥子水;朝中央天河水。

5、洒净水经、祭灶:

(1)洒上方天门开天宫赐福

(2)洒下方地门开地宫消灾

(3)洒西方神门开三位娘娘,观着童子来

洒出佛来佛出世

洒出神来神有灵

洒出鬼来鬼脱生

洒出牛来成菩萨

洒出马来马成龙

洒出羊来羊起圈

洒出鹅来鹅成凤

在鼓声中唱道:

一洒佛,三位古佛上面坐。四大金刚两面排。

二洒祖,三位天尊上面坐。五百灵官两面排。

三洒学门开,三位圣人上面坐,七十二贤两面排。

四洒庙门开,三位圣母上面坐,四大神帅两面排。

(1)点净水,洒到东青人青马半虚空。

(2)点净水,洒到南香烟四柱讨平安。

(3)点净水,洒到西邪魔魍魉化灰尘。

(4)点净水,洒到北黑虎老爷带鬼随。

(5)点净水,洒到中二郎老爷捉妖精。

6、拜幡

当天院里表营顶上,九皇旗,九黄老祖赴会下面混元旗,混元老祖飘带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头启。下面召神旗,三教佛爷在头启。下面三教旗,佛教打黄旗。道教打七星皂吊旗。

五杆坐马:东方坐马旗青色宝莲旗;南方火烧焰光旗;西方血白迎金旗;北方七星皂吊旗;中央金斩杏黄旗。

上面转马旗,千军万马赴会在头启。

上面黄龙,黄龙十二节,一年要保十二月,一月要保十二时,时时刻刻神拥护。

上面苏弥山,五谷苗稼尊神在头启。

上面插将旗,五道各将尊神在头启。

下面插口旗,和合二仙在头启。

灯杆为三丈六尺。上面三尺三寸安天堂,下面埋土一尺八寸为地府,中有三丈为表营。

7、转供养:

十供养:香、花、橙、水、果、茶、食、宝、珠、仪。外坛转到内坛,献在三位娘娘面前。

8、迎盘:迎盘是主事的法师领头,手打着羊皮鼓,走着特定的步伐,领着其他八个法师转圈,领头的法师做着动作,其他法师跟着做,围观的男女老少群众在观看法师的各种动作,当其中的一个法师作不出来,领头的法师和其他法师开始攻击,说笑话,以问答的形式,一问一答,互相取笑,惹得全场围观的群众哄堂大笑,说笑话的内容都以农村为题材,有计划生育方面的内容,有尊老爱幼的内容,有尊师护教的内容,共进行八个方面的内容:拜五方、参神、燕子戏水、凤凰三展翅、端盘子、立马桩、李三娘推磨、干粮神。其内容一项一项地进行,层次分明,递进有序,动作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童子功夫,有武术的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更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喜乐娘娘,这是整个法事最重要的部分。迎盘这项法事时间最长,内容丰富,让全场的老百姓非常高兴,是庙会的主要精神,达到娘娘喜欢,全村百姓喜欢,神喜人喜,是庙会的主要精神。法事以央求娘娘保佑社稷平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全村和谐平安,五谷丰登,小孩读书有成,考大学,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9、讲旗:今古奇观。讲旗和说书的篇段有四季泰宫、满天星斗、封神斩将、三圣人出世、哪吒出世、金镯玉环记、罗成破孟州等等,内容相当丰富,讲得也很精彩。

讲三皇一段句子。

盘古氏才出世,观天无天观地无地,天连水,水连天,炁水相连,阴阳作乱,不分四象,不辨八方,日月不明,星斗不亮。天皇手里讲不清,神皇手里讲几声。天皇留下阴阳四盘,地里留下须弥山城,人皇留下君臣定位。女娲氏炼石补天,留男女才有了夫妇之理。

伏羲氏画八卦才有了阴阳。燧人氏钻木取火,才留下生熟食样。有巢氏织布巾,才留下衣衫。神农氏尝百草,才留下吃米解荒。

制经、制鼓、制旗、制号。其中制旗:

左营里一面是青旗,旗子名字青色宝莲旗青龙大神在头启,东岳神君坐都启。

前营里一面是红旗,烧焱光旗朱雀大神在头启,南岳神君坐都启。

右营里一面是白旗,旗子名字雪白迎金旗,白虎大神在头启,西岳神君坐都启。

后营里一面是皂旗,旗子名字七星皂吊旗,玄武大神在头启,北岳神君坐都启。

中营里一面是黄旗,旗子名字金斩杏黄旗,勾陈腾蛇大神在头启,中岳神君坐都启。

四月初八佛出释,二月十五降老君,十一月初四生下孔圣人,佛祖出世留下佛经渡众生。老君留下文章,圣人留下生老病死苦。

关于花的一段句子:

芍药花观音家,生死莲台上。萝卜花女人家,扁塔拉坐下。豆儿花姑娘家,擦脂抹粉。萱麻花女人家,不敢惹她。

10、还五道:五个将军,阳间为五道神,阴间五鬼神。风:东煞五道都兵将。云:南煞五道李时仁。雷:西煞五道宋义仁。雨:北煞五道仁煞将。电:中煞五道盖焱珍。把五道将军迎进来,把五鬼凶煞送出去。

11、送节气:二十四节气,“四季泰宫”很通俗地说出来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

问:正月二月连三月,什么花开,什么花谢,什么花开得正时节,什么虫来在哪里歇。它管定了哪三月的节?

答:正月二月连三月,探春花开桃花儿谢,杏花儿开得正时节。双猫儿来在房檐上歇,它管定了春三月的节。

问:四月五月连六月,什么花开什么花谢,什么花开得正时节,什么虫来在哪里歇,它管定了几月的节?

答:四月五月连六月,石榴花开牡丹花谢,芍药花开得正时节,长哥虫来在塄坎上歇,它管定了夏三月的节。

问:七月八月连九月,什么花开什么花谢,什么花开得正时节,什么虫来在哪里歇,它管定了秋三月的节?

答:七月八月连九月,八菊花开七菊花儿歇。九菊花儿开得正时节,啄木虫来在柳树上歇,它管定了秋三月的节。

问:十月十一月连腊月,什么花开什么花谢,什么花开得正时节,什么虫来在哪里歇。它管定了哪三月的节?

答:十月十一月连腊月,雪花儿开,霜花儿谢,冰花儿开得正时节,寒候虫来在阳凹里歇,它管定了冬三月的节。

12、讲天坛

其中有鸡有五德一段句子:

头戴冠子为一德,张口叫鸣为二德,自刨自吃为三德,南杨干坛为四德,飞毛展翅为五德。

13、送白虎:将一位法师装成白虎,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手中拿着吃的肉等食物,有一位法师向白虎进行问答,还有五位小孩手中拿着猪小腿骨头,一个馒头,馒头上插着两个小柳条,代表五个小鬼。当法师和法官向白虎问到一定的程度,法师和法官将白虎送到庙门外。主要带走不吉利疾病、瘟疫、风暴、冰雹、洪水等自然灾害。

14、烧黄龙:黄龙共有十二节,代表十二月,下午五点烧黄龙,由太上老君把黄龙拿上到玉皇爷面前禀告:把钱粮交给玉皇,玉皇分给众神。

15、送亡:将全村各户的先祖亡魂送到原来的藏地,庇佑家下的老少人丁,四季平安。

三、古道教道场宗教活动的意义

古道教道场与现代流行的规范化的道场明显不一样。在供奉的尊神、法会的形式、活动的内容等方面,凡举办古道教道场的寺庙,供奉圣母(九天圣母、霜降圣母、金山圣母),因为从道教神仙谱系的分类来看,风、雨、雷、电、冰雹之类是天上雷部尊神所管,九天、金山、霜降圣母在保护农作物生产、保障农民吉祥方面,据传是有求必应,最为灵验的尊神。所以青海广大农村信奉的人最多。它的法事活动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联系,多为祈祷农业生产丰收。道场中除了表现迎神、敬神、颂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祷消灾灭难的内容外,还夹杂了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内容,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庙会期间热闹非凡。古道教法师的活动(包含道场)在农村这种顺其自然的优越环境下才得以延存至今、后继有人。说明古道教在群众中扎根有其深厚渊源的土壤。

四、结语

从实地考察,可以看出,庙会活动,法师在三天的法会中,对以上例举的经文,诵经很少,因为法师不拿经文本,所以背功达不到,就无法诵经。

当地的庙会活动,都是一些在家无事的老年人参加,看热闹。而年轻力壮的青年人由于外出打工,或者不相信这种活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现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大部分都已占用了土地,农民也不用种田、种菜,走上了农村城镇化的道路。所以,农民祈求上苍神灵庇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等等过去的那些求神活动被淡化。年轻人心想着怎样做生意,打工赚钱,而对以前的这些陈旧的宗教活动,不管不问。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青藏地区道教法师活动会逐渐削弱下来,有些村庄的道教法会已经慢慢消失。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地区文化安全与宗教互动问题及社会稳定发展关系研究”09BSH036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人员:

张世杰(1957)男,汉族,青海人,青海民族大学教授。

张 立(1964)女,汉族,上海人,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

李永宁(1963)男,汉族,青海人,青海民族大学教授。

王红霞(1960)女,撒拉族,青海人,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篇4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考察与合作交流形式优越于教师的讲解方式, 达成教学目标并有所扩展。 4.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事物, 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

二、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看书、读图。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了解和掌握教科书中两节的地理信息。根据学生特长和爱好分组, 课后带着目标查找补充资料 ( 可利用书籍、报刊和互联网等) , 丰富本章内容, 扩大地理视野。

第二课时:师生共解。由教师或科代表主持, 各兴趣小组在探究的基础上, 总结、交流研究成果, 派代表发言, 其他学生在其发言完毕后可予以补充。

第三课时:梳理知识顺序, 归纳、整理学习笔记。 强化识记重点内容。 巩固练习, 及时反馈, 检查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利用暑假时间,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怀着无比好奇和无限憧憬, 从黑龙江省行政中心哈尔滨乘火车沿京哈线、京包线、包兰线、兰青线, 进入有“ 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在青海省行政中心西宁停留考察后, 转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 最后到达这次活动的目的地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 这样既可以缓解高原反应, 又可以领略沿途自然风光。 在高原上, 我们分成5 个科学考察小组 ( 综合小组、地质小组、科技小组、经济小组和旅游小组) , 有侧重地选择了几个典型区域对我国四大自然地区之一的“ 青藏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访问和详细记录。 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 分别取得了研究成果, 现在将向同学们汇报这次行程的收获情况, 希望大家利用好这个交流平台, 展示本组成果, 查找自己的不足、完善本章的学习内容。

2. 综合小组

主要任务:考察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等。 找出本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①分别查找中国政区和地形图, 确定青藏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该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包括青海省 ( 青) 、西藏自治区 ( 藏) 、四川省 ( 川或蜀) 西部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 新) 和甘肃省 ( 甘或陇) 的小部分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 。

②地形与海拔高度:该地区由两大地形区组成。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平均海拔4 000 米以上, 有“ 世界屋脊”之称。周围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所包围。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就位于我国与尼泊尔的交界处, 海拔8 844.43 米, 学生都想“ 爬爬试试” ( 联想谐音记忆) 。高原北部还有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海拔2 600~3 000 米, 主要位于青海省境内, 是典型的断裂凹陷盆地。据考察、查找资料和教师讲解, 我们初步明确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是: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由于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俯冲, 遇到亚欧板块的强烈抵抗, 该地区受到挤压, 隆起上升成为海拔最高的高原, 柴达木附近地区的湖水外泄, 成为海拔最高的盆地。这些已被高山上的生物化石 ( 鱼类和蕨类等) 所证实, 为“ 沧海桑田”提供了佐证。这里地壳活跃, 成为多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③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 ( 前三条注入太平洋, 后者注入印度洋。 )

④我国最大的高原湖区: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我国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等。

⑤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 年温差小, 日温差大。 由于海拔高, 空气稀薄, 日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烈。 ( 特殊地理现象: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高原红;藏袍“ 留一手”;缺氧;“ 日光城”———拉萨。 )

3. 科技小组

主要任务:考察气候、水文、植被、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等。找出本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地势很高, 气温随海拔上升而下降, 形成独特的高原高山气候。虽然是盛夏时节, 这里却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方。 只有东南部的狭小区域, 冬季气温在0℃以上。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全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年降水量在2 600 毫米以上, 仅次于台湾省的火烧尞, 这和来自印度洋上湿润气流北上途中遇到青藏高原山地的抬升有关。 受降水量、蒸发量及高山冰雪融化的影响, 这里的河流、湖泊水量较为丰富, “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附近被称为“ 中华水塔”。这里的河流多为外流河, 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居多, 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等;向南注入印度洋的次之, 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等。 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形成“ 世界第一大峡谷”, 最深处6 009 米, 与珠峰有近1 万5 千米的高差。 ( 长江源纪念碑文:略)

高原区的植被主要是高寒草原和草甸, 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寒牧区。 东南部受地势影响, 横断山区和藏南的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由山麓到山顶依次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积雪等。高原区的植被主要是高寒草原和草甸,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比如水能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矿产资源中以柴达木盆地最为集中, 钾盐、煤铁、石油、天然气、铅锌储量较大, 其中察尔汗盐湖的盐够全国人食用800年, 是最大的钾盐基地 ( 更有趣的是这里的人们竟然用盐修了很长的一段公路) 。因此享有“ 聚宝盆”的美誉。由于青藏地区地势高, 空气稀薄, 日照强, 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西藏首府拉萨有“ 日光城”之称。加之地质原因, 这里还有可利用的地热能, 雅鲁藏布江谷地是我国陆地上最有远景的地热能源区。羊八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这里的河流水量大、落差大, 丰富的水能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青藏高原上还有许多未被揭开的自然奥秘, 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科学工作者、登山队员和旅游者。 攀登珠峰、考察冰川雪山、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险等。

4.经济小组

主要任务:考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状况, 找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影响的事例。

由于青藏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这里人口稀少, 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高原区的植被主要是高寒草原和草甸, 是我国重要的高寒牧区, ( 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 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联想缩记为“ 内心清晰”) , 形成独特的高寒畜牧业, 这里的毛纺织工业较为集中在西宁、拉萨、林芝等。柴达木盆地中矿产资源丰富, 格尔木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

青藏高原区海拔高、气温低, 又形成典型的“ 河谷农业”, 农业区主要分布在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等, 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豌豆和油菜等, 由于大气洁净, 晴天多, 日照时间长, 农作物产量较高。主要牲畜有被称为“ 高原之舟”的牦牛, 还有藏绵羊、藏山羊等。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发展高寒农牧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是: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使农作物积聚大量养分;温度较低, 农作物的生育时间延长, 使麦类作物穗大、粒重、产量高。 不利条件是:气温低、无霜期短, 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由于这一地区“ 高、寒”的特点, 人口稀少, 农田、村镇、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青藏高原的交通受自然和社会等条件的影响, 建国前极为落后, 货物运输靠“ 高原之舟”牦牛, 过河靠溜索等。建国后, 修筑了青藏、川藏、新藏、滇藏等公路;有“ 天路”之称的青藏铁路已全线贯通;多条民用航空线通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三江源地区:湿地被誉为“ 地球之肾”, 具有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环境问题:①“ 天灾”: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逐年萎缩, 直接影响本区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 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②“ 人祸”: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加速三江源地区的环境恶化。

5. 旅游小组

主要任务:考察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高原上有许多旅游景观, 我们领略到的独特自然风光有:雄伟的珠穆朗玛峰;雪峰连绵, 冰川纵横的高原景象;许多大河发源于此, 高原边缘山高谷深;高原面上, 湖泊星罗棋布;藏北高原“, 远看是山, 近看成山”, 与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我国最高的湖泊———纳木错湖等构成巨幅的“ 湖光山色图”。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悠闲自得的藏羚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金碧辉煌的拉萨布达拉宫, 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 也是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典范。可以欣赏到丰富的藏族歌舞、牦牛比赛等。

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见平顶碉房。 饮食有青稞酒、酥油茶、主食酥油细糌粑和牛羊肉。

归纳总结:师生共结

按照高、寒→冰、雪→河、湖→草、漠这条线索识记, 同时掌握:“ 两个一” ( 一条铁路线、一个最大的钾肥厂) ;“ 两个二” ( 二种能源、 二类电站) ;“ 两个三” ( 三大牲畜、三种农作物) ;“ 两个四” ( 四条公路线、四条航空线) 。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希望大家以后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勇于考察探索, 为揭开祖国的未解自然奥秘而奋斗, 为“ 援藏”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

2、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及其形成原因。

3、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4、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5、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

6、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特点及分布,并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7、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及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的分析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强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树立辨证思想,获得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地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西北地区自然状况的认识,从而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关键]

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指导读图法、启发引导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

[学生回答]喜欢

[教师]其实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而且老师不仅喜欢欣赏各地的美景,还喜欢品位各地的特色美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视觉上来欣赏几幅特色美食的图片吧!

[教师]出示风干牛肉干、奶酪、那奶酒、羊肉串、烤全羊的图片

[教师提问]吃过吗?好吃吗?这些特色美食它们都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哪几个?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师]出示标题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二、讲授新课

[过渡]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我国的西北地区,通过刚才的部分特色美食,我们不难看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是什么?

[学生回答]畜牧业

[教师]出示标题西北地区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教师提问]那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什么以畜牧业为主呢?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是干旱

[提示]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回答出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干旱,教师可以几幅超链接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西北地区地形图)让学生能够理解西北地区因为干旱,所以农业生产方式是以畜牧业为主。

[教师提问]那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吧?

[学生讨论]西北干旱的原因

[提示]教师为学生提供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西北地区的范围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因此来自于海洋的湿润气流无法到达

[教师引导]还有其他的原因吗?演示西北地区的范围图,带领学生读图找出西北地区的一系列山脉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

[学生回答]再加上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所以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干旱。

[师生共同总结]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教师提问]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欣赏一下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看看同是干旱的西北地区,内部景观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引导]与什么有关呢?

[提示]出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和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图。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东西距离很长,由于距海的远近不同,从东到西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景观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教师引导]因此说西北地区的内部的景观从东到西依次是?

[学生回答]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是干旱,但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内部景观不同,所以西北地区的牧场类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北地区的牧场类型。

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市场格局研究 篇6

青海和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旅游资源垄断性极强,旅游形象独具特色,近年逐渐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进一步掀起了青藏地区旅游热。国家十二·五旅游规划已将青藏铁路旅游区作为重点旅游区,“大美青海”旅游形象渐趋稳定,西藏致力于国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1],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鉴于地理格局、旅游资源的共性及其区域合作的必要性,本文把青海和西藏(简称“青藏地区”)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对客源市场的研究是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基础[2]。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展既带来了良好的青藏区域旅游发展机遇,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1997—2010年,青藏区入境旅游者从82419人次增加到248061人次(图1)。但入境旅游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在全国中所占市场份额较小,除2000年为1.02%之外,其余年份均低于1%。同时,市场变化剧烈、波动性强,2007年和2008年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入境游客增长率分别为128%、-78%(图2),对区域旅游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明确把握旅游市场格局和演变趋势,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服务整合措施,是青藏地区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需要尽早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2 数据来源和理论基础

本文以1998—201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入境旅游者人数为基础[3],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对比两个角度,运用SPSS、EXCELL等分析工具,利用亲景度和竞争态两个理论指标,对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市场格局演化进行分析。

2.1 亲景度

亲景度最早由马耀峰于1999 年提出[4],它是反映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偏好程度的一种指标,其数学含义是某客源国游客在目的地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与其在全国旅游市场的份额之比。亲景度的数学模型为:L(亲景度)undefined。根据计算结果,可将客源市场进行细分:强亲景客源国(2≤L<+∞),弱亲景客源国(1≤L<2),弱疏景客源国(0.5≤L<1)和强疏景客源国(0≤L<0.5)。实质上,亲景度反映的是某客源国游客对于某旅游目的地的偏好程度[5],亲景度从时空角度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分析提供了便利。从市场竞争角度看,亲景度反映了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某客源市场亲景度越大,说明该旅游目的地在全国市场中对该客源市场的竞争力越强;反之,亲景度越小,则竞争力越弱[6,7]。

2.2 竞争态

客源市场竞争态是由孙根年提出的客源市场分析模型。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构成了市场分析和预测中的核心变量,我们把市场占有率(Ai)和增长率(Bi)的双指标组合Ωi(Ai,Bi) 称之为旅游市场竞争态(Competitive State of Tourism Market)[8]。竞争态模型是一个综合反应旅游市场占有与发展格局的模型,数学表述为:undefined;undefined。式中,Xi为某市场当年的量,Xi-1为该市场上年的量,∑X为同类市场当年总量。Ai,Bi在二维空间中的双指标组合Ωi(Ai,Bi)反应了市场的竞争态势。在二维坐标系中,以A=m、B=n为界线,可将市场竞争态划分为4个象限,对应市场竞争态的4种类型: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根据市场划分类型和依据,可确定相应的市场对策,对明星市场采取扩张性战略,金牛市场采取收获性战略,幼童市场采取选择性战略,瘦狗市场采取撤退性战略。在不受外部影响的均质条件下,市场竞争态转移遵循“瘦狗市场—幼童市场—金牛市场—明星市场”的模式。现实中,由于市场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各客源市场竞争态转移状况各异,具体可分为稳定型、增长型、衰退型和波动型4种模式[9]。

3 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演化分析

3.1 青藏地区入境旅游亲景度分析

结合统计数据和亲景度计算公式,得出1997—2010年青藏地区13个主要客源国的亲景度,利用SPSS软件做出描述性分析,统计出主要客源国亲景度的均值、标准差(表1,表2)。根据计算结果划分青藏地区历年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等级(表3),从空间角度看,各客源市场亲景度标准差介于0.36—0.81之间,说明实际平均值与统计平均值间较吻合。从时间序列来看,历年标准差介于0.57—1.31之间,能较好说明计算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1997—2010年的14年中,仅2007年无强亲景度市场,说明外国游客对青藏地区的偏好程度较高。青藏地区的强景度市场集中于欧美地区,其中德国游客对青藏区的偏好程度比较稳定,长期居于强亲景度市场,最大值达到3.88,英国、法国和北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市场在强亲景度和弱亲景度市场间转移。东南亚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国和俄罗斯属于青藏地区的弱亲景度市场,韩国、菲律宾和俄罗斯长期处于弱亲景度市场,说明相对于青藏地区级别较高的垄断性旅游资源,距离衰减规律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与客源地之间较大的文化差异是青藏地区入境旅游的主要推动力。从时间序列来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和“3·14”事件、2010年玉树地震等危机事件对青藏地区亲景度有所影响,但影响程度不显著,尤其是2003年的SARS期间,青藏地区的亲景度均值有了明显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后,欧美地区游客对青藏地区的亲景度有所降低;偏好程度随之降低,相反,东南亚入境游客的亲景度有所上升,偏好程度提升。说明青藏铁路的开通,对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有显著影响。

从空间格局来看,在青藏地区的强亲景度客源市场中,法国、德国和美国的亲景度增长较快,且增长较为稳定;弱疏景地市场中的日本、泰国增长较快,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客源国的亲景度增长较慢。根据历年各客源国亲景度均值比较,可划分青藏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等级(表4),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洲际客源国多为亲景度市场,洲内客源国多为疏景市场。

3.2 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转移特征分析:以青藏地区主要入境客源国游客数量为基础数据,计算出1997—2010年主要客源国的旅游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表5)。为准确反映主要客源市场的竞争态转移趋势,尽量避免突发因素导致的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的变化[10],把1997—2011年划分为1997—1998年、1999—2000年、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5—2006年、207—2008年、2009—2010年7个时段,分别对7个时段进行竞争态分析。n、m的值根据历年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均值确定。

经计算,1997—1998年取m=4.3%,n=80%;1999—2000年取m=5.6%,n=41%;2001—2002年取m=3.7%,n=87%;2003—2004年取m=6.1%,n=113%,2005—2006年取m=5.3%,n=39%;2007—2008年取m=5.9%,n=28.8%;2009—2010年取m=4.9%,n=87%。根据7个时段的m和n值,可对青藏地区主要旅游客源国进行市场竞争态划分(表6)。

通过对比分析,按照青藏地区主要客源国的市场竞争态转移状况,发现主要客源国分为稳定型和波动型两类,稳定型客源市场又分为优势稳定和劣势稳定两类。其中,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长期处于瘦狗市场,泰国为劣势稳定。德国、法国和英国为优势稳定市场,长期处于金牛市场。波动型市场分为优势(成长型)波动和劣势(衰退型)波动。2008年以前,日本和美国属于成长型波动,日本的转移态为幼童市场—金牛市场—明星市场,美国的转移态为“金牛市场—明星市场—幼童市场—金牛市场—明星市场”。2008年后,美国和日本衰退为金牛市场,英国衰退为瘦狗市场。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主要在瘦狗市场和幼童市场之间波动;2008年之后,俄罗斯、新加坡和泰国逐渐成长为幼童市场。

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竞争态转移特征分析:n和m的值根据历年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均值确定。其中,n取值0.052m取值0.627,以此确定1997—2010年青藏地区入境旅游总体市场竞争态(图3)。从表6和图3可见,青藏区主要的入境旅游者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美国家,这些客源国均为金牛市场,菲律宾、泰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位于幼童市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韩国位于瘦狗市场,日本位于明星市场。2001年、2003年、2008年青藏地区客源市场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危机事件对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影响显著。从市场竞争态分析来看,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有:①明星客源市场单一,日本以略高于n值(62.7)的市场增长率位于明星市场。②位于金牛市场的主要客源国虽然占有率较高,但市场增长速度缓慢。③新兴的幼童市场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市场份额较小。④区位有优势的东南亚市场,如新加坡和韩国均为瘦狗市场。

4 结论和建议

主要是:①青藏地区最主要的客源国是美国和日本。这些客源国亲景度较高,但市场增长率稳定,说明对青藏地区的偏好较高,为稳定型客源市场。对这些市场,应通过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市场增长率,培育明星市场;同时应注重保持旅游地原生态形象和自然环境,合理调控旅游环境容量,避免走大众化旅游发展道路给旅游地环境带来影响,以特色旅游地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端入境游客。②菲律宾、泰国、俄罗斯等国对青藏地区亲景度不高,但是市场增长速度较快,应进一步拓展使其向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发展。新加坡、韩国市场对青藏地区的亲景度不高,市场增长缓慢,应通过强化旅游形象等手段吸引游客,提高市场增长率。③对洲际瘦狗市场的加拿大市场应通过强化旅游形象、加强营销等措施进行拓展。澳大利亚为弱亲景度瘦狗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客源地与目的地自然环境趋同,有必要采取强化文化差异等手段拓展澳洲旅游市场。④青藏入境旅游市场变化表现出极强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危机事件对青藏地区的入境旅游影响巨大。旅游地应建立完善的旅游危机管理机制,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将危机事件对旅游的影响降到最低。⑤入境旅游者在青藏地区内部的转移和扩散,是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此外,青海和西藏两个省应注重旅游市场开发中的合作,共同建设青藏高原的旅游形象,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09/.

[2]Pearce D.Tourism Development[M].Longman:1989:1-257.

[3]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2011.

[4]马耀峰,梁旺兵.基于亲景度的美国旅华市场拓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5,20(1):35-38.

[5]杨斯涵,马耀峰,冯学钢.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京沪陕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6):572-576.

[6]苏红霞,马耀峰.基于亲景度、SWOT方法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5):146-149.

[7]马耀峰,梁旺兵.基于亲景度的美国旅华市场拓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5,20(1):35-38.

[8]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1):121-124.

[9]周旗,赵景波.我国省级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模型应用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2):167-171.

[10]王冠孝,马耀峰.陕西省海外旅游客源市场时空演替规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21):92-94.

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篇7

1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的英语含义包括一体化和工业化两层意思, 当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解释, 都是强调供产销一体化经营, 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 尤其是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工业化。农村工业化主要是指农村地域的工业化, 即在农村地域建立与发展社区型工业。农业工业发展就是指促进农业企业形成和发展, 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

就青藏高原而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前提,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 根据资源禀赋原则, 充分利用高原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 在农业区应重点加快马铃薯、油菜、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 打造一批高原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 努力使青海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和油菜制种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

一是建立起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 实行一县一品的发展模式。以青海为例, 应依据海东地区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条件, 在互助应大力发展高原油菜制种、马铃薯生产等特色农业; 在循化应大力发展花椒、辣椒等特色农作物; 在乐都应主要发展紫皮大蒜的种植。

二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青海, 在海东地区, 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像循化的仙红、天香两家辣椒深加工企业, 加工能力覆盖全县, 不仅增加辣椒种植户的收入, 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 而且提高了辣椒的附加值, 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竞争等多种途径, 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

2 发展产业集群, 优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

一方面, 企业组织或企业间组织方式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绩效以及发展的速度。因此, 鉴于青藏地区农村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联系”、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状况, 青藏地区要强化农村工业发展, 需要优化农村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集群是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组织优化的有效途径。地方产业集群是一种强调“内生”力量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种战略无论对企业、产业, 还是区域经济发展, 都有积极的作用。集群企业之间基于网络组织关系所形成的网络联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收益, 即有效地实现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村工业发展的绩效,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青藏地区的农村工业则缺少这样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此, 通过产业集群实现组织优化对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青藏地区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 农业生产无霜期短, 工业化水平低诸多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 乡镇企业集群化发展, 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 发展农村工业园区, 打造农村工业发展的载体

青藏地区在发展农村工业中, 应在继续依托条件好的乡、镇、村发展农村工业小区的同时, 还应发展以中心城镇为主要依托的农村工业园区, 并以此作为农村工业发展的载体。工业园区, 是指各地依托城镇, 围绕当地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层次的工业产品, 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 引导和组织相关乡镇企业进入其中从事技术改造、规模扩张和空间集聚, 建设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工业区。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 形成规模效益, 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是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点。经营活力充足的农村工业园区, 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流动和集中, 而且可以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园区可以产生强大的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 是加速发展农村工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4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满足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 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 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 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针对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约束问题, 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创新金融服务, 增加农村的资金供给, 满足农村工业的资金需求。第一, 要加强现有金融机构对农村工业的支持。要求青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资金上存比率, 限制县域资金通过上存渠道外流。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 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此外,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步伐, 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 要拓宽农村工业的信贷来源渠道。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政府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这些金融机构扩大对农村企业的信贷支持。第三, 要改善信贷制度, 使基层拥有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和发放权。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扩大农村工业企业有效担保物的范围。

5 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 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青藏地区要发展农村工业, 就要改变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自成体系、各自发展的局面, 积极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 实现城乡工业的一体化。为此, 首先, 要打破城乡行政格局, 形成统一要素市场。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 加强两个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和交流, 为城乡工业整合创造市场条件。其次, 要提高城乡工业的产业关联性。农村工业要发展与城市的产前环节和产后环节的联系和分工, 城市工业则要给予农村工业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要在一些产业部门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紧密联系的项目, 支持农业的发展。再次, 要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和扩散。到目前为止, 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基本上靠农民自发推动。由于农村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 需要借助于外力的推动, 这个外力就是城市工业。相对于城市来讲, 农村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因此, 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优势, 是城市工业的合理选择。青藏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应依靠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和扩散。

6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使农村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工业应该是强调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永续利用的农村工业, 应该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工业。青藏地区在强化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 要解决好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第一, 青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机制, 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应把环境状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去, 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第二, 要在农村工业发展中开发能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是能减少环境污染, 减少原材料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可以通过大力支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绿色技术, 支持农村工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由于农村工业的分散造成的污染源多、污染面大, 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存在着技术、经济障碍。因此, 应把绿色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清洁工艺和绿色产品上来, 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 这是解决农村工业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经济型的农村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 循环经济型农村工业企业是以“3R标准”生产的企业, 即“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青藏地区应以“3R”模式为标准,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建立一批推行绿色清洁生产与废品回收再利用、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循环经济型企业, 使环境污染最小化, 把污染治理的负担转化成经济效益。

摘要:农村工业发展直接关系到青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具体发展路径包括:一是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二是发展产业集群, 优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三是发展农村工业园区, 打造农村工业发展载体;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满足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五是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 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六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使农村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拜琦瑞.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7:30-37.

[2]曹海英.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93-97.

[3]李爱琴.改革开放30年西藏乡镇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4) :13-15.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篇8

青藏地区哺育了横贯东南亚的多条大江大河, 它的存在对毗邻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是亚洲气候及其变化的主要启动区和调节区, 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独特的生态地位。同时, 这里也是中国重要的民族地区, 是当前亟待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然而, 令人忧虑的是, 这里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日益加重, 目前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趋向减少, 草地退化和沙化加重,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这种状况严重威胁着中国生态安全, 也严重影响着青藏地区乃至更广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阻碍着青藏地区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这种“未富而生态环境先衰”的特殊经济社会背景下, 青藏地区选择生态文化, 发展生态文化, 依靠生态文化, 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生产方式和行为习惯,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价值观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显得尤为必要, 尤为迫切!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 以及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 青藏地区生态文化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 距离生态文明还有较大距离, 还存在不少制约生态文化建设的瓶颈因素, 影响着生态文明的实现进程。青藏地区只有认清并不断化解制约生态文化建设的瓶颈因素, 才能使生态文化走向繁荣, 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 成为主流文化。

二、青藏地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瓶颈因素

1. 生态意识不强, 生态文明理念公众化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 青藏地区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但遗憾的是, 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文化氛围不浓, 发展理念落后。从州、县基层政府及企业单位来看, 有的为了所谓的政绩, 单纯追求发展速度、追求GDP的快速增长, 而置环境生态承载能力于不顾;还有些认为,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补偿”是不可逾越的定律, 以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结果, 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出现了局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 雪域高原一度也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从普通群众层面来看,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特别是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偏低, 很多地方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小农意识导致农牧民整体环保意识不强, 缺乏全局观念, 不少人甚至认为环境生态问题那只是政府的事情, 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比较冷漠, 参与程度低。当政府部门组织的环保活动给自身带来一些不便或需放弃一些既得利益或要进行一些必要投入时, 大多数村民往往会选择放弃, 甚至消极反对。

以上种种忽视环境与生态、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矛盾的对立面去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 以及“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把自己置身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外的态度, 都势必影响生态文化的建设。

2. 经济发展滞后, 经济实力薄弱。

从横向上看, 青藏地区经济状况十分落后又是客观的现实。加之认识水平不高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青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的不少地方政府和官员, 虽然也能看到环境生态问题的存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把发展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村容村貌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 甩掉“贫穷”、“落后”帽子的愿望十分强烈, 而没有意识到或没有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对这些工作的推动作用, 所以, 文化建设涉及较少。即便是在一些重视文化建设的地方, 因为经济实力的限制, 也只是热衷搞一些投入少、难度小、看得见的“硬件” (诸如图书室、阅报栏等) 建设, 或者组织几次政绩色彩浓厚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少有涉及到变革观念、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深层次的文化建设。而这正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点。这种经济落后的现状, 严重制约着青藏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3. 人口增长过快, 群众文化素质较低。

青藏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环境承载力压力增大。资料显示, “从西藏和平解放到2008年, 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 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87.08万人, 当地的藏族人口从100万左右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270万人。中国内地广泛开展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在西藏广大农牧区实施, 相关统计机构对西藏自治区1%的常住人口抽查结果显示, 近十年西藏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青海也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的地区, 形势不容乐观。“2007年末, 全省总人口551.6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 与2006年相比, 自然增长率下降0.17个千分点, 但仍高于全国同期水平3.83个千分点。”[2]对于经济欠发展的青藏地区而言, 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就业文化、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现总人口约1 000万, 但由于经济的、宗教的和其他原因, 青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人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文化素质相对不高。据统计, “青海藏区到2005年底, 还有18个县尚未实现‘两基’目标, 青海牧区六州‘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37.5%, 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2.7年, 比全国平均年限少5.8年, 小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最低的现只有68%, 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最低的现仅为16%, 文盲率在15%的县有11个。”[3]人口增长过快, 群众文化素质较低, 无疑对生态文化建设构成了制约。

4.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缓慢, 难以形成共建生态文化的合力。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作保障。建设生态文化, 使之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 不光是文化部门的事情, 而是需要包括文化部门在内的教育、宣传、环保、工商、信贷、经济、立法等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单打独斗地完成生态文化建设这一浩大工程。但是, 各部门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做哪些工作, 承担哪些责任, 建设成效如何考量, 都还不够明确。青藏地区适应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还未建立, 目前主要依靠的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文化管理体制, 很难适应生态文化建设的需要。另外, 由于青藏地区生态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生态教育、生态宣传、生态保护团体及生态文化普及基础设施等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使得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工作落实难度加大。

5. 民族及宗教问题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

青藏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民族地区, 因此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一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 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利益分配的差异, 进而引发民族之间的一些显性和潜性矛盾。另外, 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有时会引发一些误会和矛盾。这些矛盾往往在生态文化建设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成为制约青藏地区生态文化发展的软瓶颈。二是不同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的矛盾。青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占青藏地区总人口的46%以上, 且大多数都信信仰伊斯兰教或藏传佛教。这样, 该地区就存在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矛盾, 不同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 往往也会导致建设生态文化的力量趋于分散, 难以形成强大合力。

另外, 民族及宗教问题, 也是导致青藏地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藏独”势力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也不排除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制造矛盾、破坏团结的情况。“3·14”事件就是明证。稳定是青藏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也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能否坚持好、运用好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解决好民族和宗教问题, 是青藏地区各项建设包括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

三、对策与建议

1.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这也应该是生态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 我们应该自觉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 使生态文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和繁荣。

2. 要普及生态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任何一种新思想、新文化, 往往都是随着社会关注程度的提高, 逐渐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因此, 要发展和弘扬生态文化, 就要让先进的生态文化思想在各种媒体中占据重要位置, 切实发挥媒体传播知识、统一认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功能。“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教育, 生态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教育是文化形成生产力的前提基础, 是生态经济的有效保障, 能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4]学校教育是普及生态文化的重要渠道, 因此要抓好各层次学校的生态文化教育, 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3.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建设生态文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特别是在青藏地区这一欠发达区域, 人才缺乏, 条件更差, 困难更多, 工作的难度更大, 迫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好、落实好党的计划生育政策, 狠抓教育事业, 切实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 保持区域稳定作为头等大事, 为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克服劣势,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 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履行好政府职能。

摘要: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是当前中国各族人民共同面临的历史性任务。近年来, 青藏地区为实现生态文明,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仍然存在着制约生态文化建设的诸多因素。要化解这些瓶颈因素, 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普及生态文化宣传与教育,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关键词:青藏地区,生态文化建设,瓶颈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2009-03-30.

[2]曹文虎, 李勇.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马志伟.关注青藏高原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EB/OL].http://cppcc.people.com, 2008-04-23.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篇9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2011年2年间共收集慢性肺心病患者60例, 其中男45例, 女15例;平均年龄67岁。

1.2 方法

1.2.1 控制感染:

及时、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常用药物遵医嘱给予青霉素类静脉滴注, 或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注意观察老年人用药后的毒性反应, 预防二重感染和超级细菌产生。

1.2.2 吸氧:

青藏高原地区肺心病患者缺氧严重, 大都表现为面唇及四肢严重的紫绀, 一般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湿化吸氧。吸氧后及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 如呼吸困难缓解、呼吸频率减慢、节律正常、血氧饱和度达95%以上、紫绀症状减轻、皮肤转暖等, 表示氧疗有效, 及时停氧以便适应高原环境, 防止产生用氧依赖心理及产生停氧恐惧感。

1.2.3 祛痰平喘:

及时清除痰液, 保持呼吸道畅通。神志清醒患者应鼓励咳嗽, 痰液不易咳出时, 可有效湿化使分泌物充分引流;危重体弱患者, 定时更换体位, 叩击背部使痰易于咳出;对神志不清者, 行机械抽痰, 需注意无菌操作, 抽吸压力要适当, 动作要轻柔, 每次抽吸时间不超过15s, 以免加重缺氧。应用解痉平喘药不但使通气功能改善, 也有利于痰液排出。

1.2.4 减轻心脏负荷、控制心衰: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 在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减轻心脏前负荷同时, 在低血钾和重度传导阻滞情况下给予洋地黄药物如西地兰0.2mg静注, 短期内应用预防洋地黄中毒反应, 在静脉点滴前使用, 可有效防止心衰。利尿剂要慎用, 以弱效保钾利尿剂为宜, 防止利尿过度而发生痰稠、痰阻而窒息。

1.2.5 维持体液及酸碱平衡:

正确记录24h出入液量, 及时采集血清标本测定电解质, 并掌握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每天静脉输液量一般控制在500~1 000ml以下为宜。

1.2.6 受体阻滞剂在本病的治疗价值:

心得安由于对受体均有阻滞作用, 可加重支气管痉挛, 对慢阻肺、肺心病治疗不利。但小剂量倍他乐克由于能选择性作用受体, 使心率减慢、心肌耗氧量降低, 有利于衰竭的心肌恢复, 而对受体无明显阻滞作用, 故不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12.5mg, 2次/d口服, 使患者胸闷、烦躁不安、心绞痛等症状较快改善, 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明显减少, 心衰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未见诱发哮喘加重。

1.2.7 心理护理:

高度的信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对配合临床治疗及疾病的康复起促进作用。慢阻肺、肺心病是慢性病, 患者常感力不从心、精神苦闷, 危重患者存在“死亡威胁”的恐慌不安, 在临床上笔者应用心理学理论知识, 设计好的语言和行为, 如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安慰、积极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 提高护士的语言沟通能力, 给患者心理安慰, 生活上多关心照顾, 细心做好基础护理, 解除因生活不能自理带来的多种不便, 缓解病痛不适, 增强了抗病信心,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2结果

通过上述治疗3d内患者肺部啰音减少, 心律<100次/min, 发绀显著减轻, 下肢水肿消退, 心功能改善。

3讨论

肺动脉高压是引起肺心病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 肺心病急性发作由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使肺动脉压力增高, 持续肺动高压, 增加左心负荷, 最终致左心损害, 即肺心病是以右心病变为主的全心衰, 常伴有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等。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寿命提高, 故在高原地区中老年人群中, 发病率高, 几乎占首位。通过对60例肺心病患者上述有效的治疗、良好的护理、正确的吸氧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率。方法:对6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从选用抗生素、维持体液及酸碱平衡、吸氧、心理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和治疗。结果:患者经治疗护理3d内肺部啰音减少, 心率<100次/min, 发绀显著减轻, 下肢水肿消退, 心功能改善。结论:对高原地区肺心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和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

关键词:青藏高原,肺心病,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3-24.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篇10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 自然环境恶劣, 其多年冻土地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之多。这些条件使得保证这些区域公路路基的稳定成为重要的问题。多年冻土指的是上层随季节融化或冻结而下层常年冻结的土石层。目前,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稳定的问题主要分为三类:路基热融沉陷、路基冻土冻胀及翻浆和路基纵向裂缝。

1.1 路基热融沉陷问题

路基热融沉陷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稳定中最常见的问题。由于冻土上层随季节的消融现象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路基土逐渐变得不稳定, 最后导致沉降破坏。其中, 路基冻土反复消融和冻结、路基内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去, 导致公路路基发生整体沉降失稳。另外, 冻土层各区域冻结程度不一样、冻结厚度不一样、表层外界自然及人为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各区域吸收太阳能量程度存在差异等, 这些因素都能导致路基热融沉陷程度不同, 使得路基不均匀沉降加强。有学者研究观察, 冻土区由于热融沉陷, 其沉降量为1.5~10 cm, 说明冻土层各区域地质构造的差异对路基热融沉降的影响很大。

1.2 路基土层冻胀及翻浆

青藏高原常年冻土地区也容易发生路基的冻胀及翻浆失稳。一般路基冻胀和翻浆发生在同一路段, 但两者不完全相同。首先, 路基土层形成冻胀需要必备条件:容易冻胀的土、充分的含水率及外界补给、温度及时间, 只有具备所有条件时才能实现冻胀。路基土的冻胀使得路基体积大大增加, 从而导致路基失稳破坏。而路基翻浆指的是当路基冻土在季节变化影响下, 大部分逐渐消融, 使得路基内的水分不能及时排除, 积水越来越多, 由此减弱路基的承载能力而导致的破坏。另外, 路基冻胀多发生在冬季, 翻浆则发生在春夏交替季节。在青藏高原, 如果路基土层是吸水性能较强的粉粒类土, 则在冬季更容易发生路基冻胀灾害。由此得知, 路基冻胀和翻浆都受气温环境、路基排水功能、路基土吸水性能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1.3 路基纵向裂缝

受特殊地理环境、路基排水系统性能、人为活动等因素, 青藏高原冻土区的路基比其他地区的路基更容易发生纵向裂缝灾害。因此, 高原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的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 影响青藏高原冻土地区路基稳定的因素

影响青藏高原常年冻土区路基稳定性能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环境影响和人为活动及施工技术缺陷影响。

2.1 自然环境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 多年冻土区面积也多分布于此, 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路基的稳定性。首先, 青藏高原部分冻土地区已经开始产生不稳定的抗热化现象, 所以其热稳定性也遭到破坏;其次, 青藏高原部分公路的热融区路段逐年增多, 使得路基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热融不均匀沉降;再次, 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公路沿线常年气温偏低、空气稀薄、含氧量低, 都对公路正常使用性能提出严峻挑战;最后,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很敏感、很脆弱, 路基冻土热稳定性在很小的外界扰动下都有可能变差, 一经破坏, 很难恢复, 这就对路基保护和公路养护提出了高难度的要求。

2.2 人为活动及施工技术缺陷的影响

在车辆荷载的反复碾压下, 加剧路基失稳现象的发生, 尤其是当车辆负荷行驶时, 对其影响较大。另外, 施工技术的缺陷也是影响路基稳定性能减弱的重要因素。对于路基冻胀和翻浆灾害, 合理的路基排水系统是减少并防止这些现象发生的重要环节。路基冻土层温度场的破坏也是导致热融沉降失稳的一大原因, 所以在施工中, 保护好路基的温度场至关重要。

3 提高冻土地区路基稳定的措施

3.1 遵循青藏高原冻土区路基设计原则

1) 高原冻土区路基设计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保护冻土”, 施工过程中要保护路基冻结土层, 尽量做到不去破坏冻土, 保持它的原状。其目的是在公路路基的使用年限范围内能保证其热稳定性能不受破坏。

2) 控制路基冻土层热融速度, 确保其热融沉降量在设计正常范围内。

3) 路基地勘报告要详细、正确且内容完整, 包括冻土土质类型、含水率、土质构造、冻土层厚度、热稳定性能等。只有详细的地勘报告才能让路基设计更加合理, 为减少路基失稳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4) 采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填料, 另外, 选用强度较高的填料。

5) 保护好冻土层的温度场, 对于高含冰冻土地段, 要保证施工阶段时的外界干扰破坏其稳定性。所以, 具体路段具体设计施工方案。

3.2 设计合理的路基排水系统

冻土消融和路面渗透水都能导致路基内积水, 而积水是导致青藏高原常年冻土区路基翻浆沉降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 设计合理有效的路基排水系统是关键环节。可以在路基两旁设置排水沟, 使路基内的积水及时排出去, 减少路基不均匀沉降现象, 能有效引导路面雨水排到路面外不至于渗透到路面下层, 一方面减少了路基内积水引起的灾害, 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路面由水损害引起的纵向裂缝危害, 一举两得。

3.3 改善高原冻土区路基土的热稳定性

改善路基土的热稳定性能, 可以有效减少路基热融沉降及纵向裂缝灾害。最常见的技术是在路基内设置通风管, 保证在外界风力的作用下将路基内的热风排出去, 达到为路基降温的目的, 从而稳固了路基冻土层的热稳定性, 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路基稳定性能。另外, 采用隔热板路基也能改善冻土层的热稳定性能, 这种做法是阻断热源从路面传递到路基及下层冻土层, 或者能减缓热量从上向下传递的速度, 从而保护了下层冻土。除此之外, 有些路段采用大粒径块石作为通风层, 通过空气的流动实现对路基的降温, 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青藏高原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能的影响因素众多, 为了改善其性能, 要多在施工技术上寻找突破。同时, 要加强使用阶段的公路养护与管理。[ID:003580]

摘要:通过阐述青藏高原常年冻土区路基稳定问题的现状, 分析造成这些区域路基稳定灾害的自然环境因素、人为活动影响及施工缺陷等因素, 提出几点提高路基稳定性能的措施, 为实际路基工程提供指导。

关键词:冻土区,路基,稳定性能

参考文献

[1]李永强.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8.

[2]王铁行.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计算原理及临界高度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1.

[3]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2.

[4]谷宪明.季冻区道路冻胀翻浆机理及防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5]沈宇鹏.青藏铁路安多段多年冻土斜坡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

[6]祁长青.青藏铁路冻土路基温度场随机有限元分析与变形可靠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05.

上一篇:辐射热设计下一篇:养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