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2024-08-08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共12篇)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篇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使更多云南的农产品走出云南,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竞争力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的着力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或路径才能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竞争力?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通过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源自于这个国家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这个研究结论为产业提升竞争力指明了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选择集群发展模式是解决如何实现“小农”转变为“大农”的农业发展难题。由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多个农业产业类别,每个产业类别发展空间区域、产品市场及产业成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只能采用分类区划的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结合云南各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集群发展模式。

一、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内涵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是以动植物为主要生产对象的再生性的生命产业,动植物生长离不开特定的区域地理、自然、气候环境。农业产业生产特点与集群发展具有天然内在联系性,选择集群发展模式符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某一种农业产业聚集若干产业经营中小企业、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及服务、研究机构,形成网络型的农业产业发展形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内涵进一步阐释:一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地域性。农业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跨地区的区域或国家的某个行政区域,也可以是产业的产地,如高原、河谷、平原等地型地域作为划定区域。二是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要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但产业规模大小与具体产业特质和区域产业容量有关。三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专业性的生产设施、劳动者、专业市场及服务机构等相关产业专业生产要素,专业性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特征。四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网络性。农业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研究机构、服务机构及政府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包括供运关系、合作关系、服务关系、竞争关系等内在联系,这种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网络关系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本质特征,也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内在逻辑

研究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首要问题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竞争力?如何判定竞争力?实际上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和比较性的概念,也就是说要与产业竞争对手比较具有竞争优势才能称其为具有竞争力。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产业产品消费者,产业产品在同行业区域产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如何提升产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又涉及到产业内部运营效率和效果问题。

(一)农业产业竞争力源于产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生产率提升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使产业获得比非集群发展产业更高的生产效率。农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如下:一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能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提升产业专业化运营水平。通过专业化人才、生产设备、技术、物资、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提升产业生产率。二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能形成产业竞争机制,加速产业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产业创新是产业提升产业生产率的源泉。三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能形成产业要素的适配与协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由于产业要素协同性,有效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加之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显著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集群同属一个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由于地缘关系以及文化同质性,容易形成集体学习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农业产业竞争力源于产业集群发展所产生的产业品牌效应

创建产业品牌是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因为产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产业品牌的竞争。在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及农产品呈现供大于求市场发展格局之下,创建产业品牌无疑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品牌形成的基础和载体。通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建产业品牌对提升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的产业品牌能有效提升产业产品在同行业区域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具有市场信号显现作用,品牌能向消费者传递出信任和声誉,指引产品消费者偏好于该产业产品,是拓展产业产品市场的关键驱动力。二是通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品牌能形成“磁场”吸附效应。在产业品牌影响力的驱动下,会形成以农业产业集群为中心,各种产业相关生产要素向集群聚集,包括产业和配套产业相关的企业、资本、人才、研究机构、服务机构及利好的产业政策制度等产业发展要素。产业要素的流入,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获取了比非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更多的产业资源。产业资源的聚集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和质量,使农业产业集群迈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产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诸多农业产业类别,每个农业产业类别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产品属性,有的农业产业类别涉及云南多个区域,有的仅限于特定的某个区域范围,同一个区域可能会包括多个农业产业类别。再有,由于不同农业产业类别在产业链、价值链、产业成熟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只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业制宜选择集群发展模式。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小产区集群发展模式

农业是一个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产业,生产受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农业产业类别仅限于比较适宜在某区域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小产区集群发展模式适用于具有独特的区域人文特点及产品特色的农业产业类别,其具有地域依附性较强、不易复制的特点,产业集群发展仅限于云南某个区域,如某个地州市、县、镇乡或村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小产区集群产品市场定位主要是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和礼品市场。小产区集群发展模式的主产业路径是打造“原产地、原生态,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特色品牌农业产业。“原产地”主要强调小产区集群农业产品的独特性和原味性,提升小产区域产品竞争排他性;“原生态”主要体现小产区集群农业的生产环境及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形成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共生型、互惠型生态式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原文化”主要是将产地的特色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族及史历传承生产工艺植入农业生产及加工过程,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内涵。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小产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要通过申请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农业生产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等方式提升小产区公共品牌价值。小产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是对该生产区域的农产品进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及经营者资质评估认证,当地政府与小产区的产业联盟或协会紧合作,维护小产区集群企业或农业生产组织、农户之间有序市场竞争。另外,小产区集群发展要充分借助电商平台进行产品营销,借助网络社交传播进行品牌推广。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是指“大云南”区域概念,甚至是超出云南区域产业的概念。云南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适合生产适应性较强,适宜在云南多个区域生产,甚至是省外、国外生产的农业产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主要走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信息化、品牌化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大集团、大企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以专业化的农业加工园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产业集群企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金融机构、政府、产业协会、产业社会市场服务机构、配套产业为一体化的品牌驱动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是整合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协同融合的集群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纵深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二、三产业融合的“第六产业”网络型集群发展模式。云南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可以形成大、中、小跨区域不同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可以以农业产业链环节划分为基础,形成原料供应企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农产品营销企业集群三级联动集群发展模式。第三级集群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重点构建的农业产业集群,第三级企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反向促进第一、二级产业链集群发展,形成第一、第二级产业链集群的全球化供应链,第三级集群发展要突破云南本土区域限制,在国内、国际一线城市形成营销集群,提高云南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功能产区集群发展模式

功能型农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结果,也是人们消费需求变化催生的产物。云南高原特色功能型农业是指以农业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农业人文资源、农业产品及生产、设施等为基础,在其之上形成的旅游休闲、娱乐观光、教育、保健养生、康复医疗等功能的农业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及健康的需求,尤其是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及未来家用汽车的普及,必然推动云南功能型农业产业的发展,现在云南大力鼓励发展庄园经济,就是功能型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功能产区集群发展模式是以品牌为驱动,以农业庄园、特色乡村为载体的“带状型”集群发展模式。世界上最知名的法国葡萄酒庄园就属于典型的农业功能产区集群发展模式,功能型农业发展的关键同样是要能创造消费者。功能型农业按其运营模式特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体验消费为导向的功能型农业产业,即消费以现场消费为主。另一种是以销售产品导向的功能型农业产业,即以销售产品为主。在功能型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时,需要引入集群发展模式思想,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环境、自然资地理环境,交通区位、农业产业特色等因素,系统性整合农业区域资源,规划区域布局,打造区域功能型农业产业带。云南高原特色功能型农业产业由于其涉及诸多产业,因此,集群组织模式应采用异业产业互动的发展模式,即农业产业要与旅游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保健产业等产业结成战略联盟互惠关系,提升云南功能型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休闲功能农业产业和保健康体养生功能型农业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易正兰,陈彤.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品牌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2007,(6):37-41.

[2]梁伟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J].求实,2010,(3):69-73.

[3]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的理论及其运用——我国现代农业组织理论的初探[J].中国农村观察,1997,(6):21-26.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34-135.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篇2

景东县高原特色果蔬综合示范园初具雏形

2013年5月以来,景东县农科局站以我县被列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契机,在良种场建设高原特色果蔬综合示范园,目前,示范园区初具雏形。

示范园区建设面积17.4亩,主要试验种植品种一类是野生养生蔬菜,如香椿、臭菜、大麻菜、刺五加、刺苞菜、牛蒡筋、鸡刺根、山药,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高的特点;另一类高端果蔬品种,如蓝莓、辣木、秋葵、芦笋,营养丰富,口感好,药用价值高,有抗癌、治癌之功效。

(农业试验站 杨忠福)

景东县鸿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无筋豆

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景东县不断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把“菜篮子”工程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农民增收致富。“景东鸿发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核桃、蔬菜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为社员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今年,大力发展无筋豆种植300余亩,辐射带动左所营、北屯村、前所村蔬菜产业发展,使蔬菜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标准。

目前,无筋豆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甘蔗站 廖邦宏)

景东县农产品保鲜冷库初具规模

近日,锦屏镇北屯村570m³的农产品保鲜冷库正在施工。近年来,景东县农机安全监理总站利用国家对农业机械补贴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投资建设农产品保鲜冷库,利用冷库保鲜技术尽量减少农特产品腐烂及农特产品旺季产量多价格低造成的损失。经过几年的发展,景东县保鲜冷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建成各种大、中、小农特产品保鲜冷库20余个。

(农机总站 杞斌)

景东县重拳打造全国一流优质茧丝生产区

景东县紧紧围绕普洱市“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主题,力争把景东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优质茧丝生产区。

县委、县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桑园10万亩,生产鲜茧1万吨、蚕种产量50万张,生丝产量1500吨,捻线丝产量300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6亿元,工业产值5.4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户均年收入超过14000元。建成桑园面积6亩以上、鲜茧产量720公斤以上的蚕桑专业示范大户5000户,桑园面积100亩以上、鲜茧产量1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组600个,桑园面积1000亩以上、鲜茧产量10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村31个。(蚕桑办 曹进)

景东县中低产田地改造进展顺利

景东县2013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面积3.7677万亩,总投资4803.03万元,其中省级以上投资4330.43万元。截止2014年4月15日全县共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3.6677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90.2%,完成投资4351.44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90.6%。全县中低产田地改造进展顺利。(杨春冉)

景东县谋划蔗园节水灌溉项目建设

为有效缓解甘蔗生产旱情,提高甘蔗生产效益,景东县甘蔗站积极谋划蔗园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计划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建设2000亩节水灌溉蔗园,项目建设覆盖文井镇中所、丙必、文窝村。

实施节水灌溉高优蔗园建设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节水灌溉项目通过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和甘蔗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选用电动抽水机抽水,用滴带、滴管进行喷灌,建设高产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全县甘蔗生产实现高产优质。

项目总投资466万元,主要用于示范园购置滴水管、抽水机补助,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技术培训费用,其中:申请 3 财政资金50万元,占总投资的10.7%,自筹416万元。占总投资的89.3。目前,项目正在筹备申报中。

(廖邦宏 甘蔗站)

小水窖造福山里人

日前,笔者在大朝山东镇彭家村河边组看到,好多农户正在修筑“爱心水窖”,有的农户正在进行水泥浇灌,大部分农户已快建设完工。一位正在忙碌着浇灌水窖坑壁的大叔告诉笔者,近年来水源日益枯竭,用水要到离家很远的水潭引水,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十分困难。现在政府积极扶持小水窖建设,每口水窖扶持4000元资金,水窖建成后,就再也不担心以后的用水问题了。

河边组的村民祁贵荣告诉笔者:“以前我们这个小组吃水比较困难,天干的时候放水都要排队,哪天供那几户,费力又伤神。现在,政府给我们扶持资金,好多人家都整了小水窖,以后用水就方便了,上级政府最关心我们农户了。”

在河边组除个别在建之外,大部分村民家的水窖已经建设好并投入使用,水窖就建在自己家房子或是田地旁边,水窖里储存满满的一窖清水,出门就可以把清澈的水提进家里,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要去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吃了。

一个小小的“爱心水窖”,在抗旱中却发挥着大作用,它储存着爱心甘露,滋润着民心。截至目前,大朝山东镇已建成“爱心水窖”260余口,并投入使用。(大朝山东镇 胥婷月)工作动态

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景东召开

5月5日-6日,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景东县召开,市人民政府市长钱德伟、副市长杨卫东、秘书长王鸿彬,市相关单位部门领导,各县(区)政府县长、发改局长、农科局长,相关企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钱德伟一行实地对镇沅县富农果蔬开发有限公司、景东县文井镇江西金源公司加工厂、蔬菜基地、文华田野果蔬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调研,并听取了相关县领导、企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汇报。

在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景东县、思茅区人民政府领导,江西金源集团、金孔雀集团、富农公司负责人,市农业局、市商务局负责人相续作了发言。钱市长对认真研究解决部分干部群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中,反映我市农产品价格偏高、特别是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虽然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基地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足;二是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短;三是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四是品牌打造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

会议要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立足普洱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工作举措,凝聚工作合力,通过1~2年的努力,彻底解决市民“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高原特色食品产业培育成为普洱的支柱产业,把普洱有机食品打造成为全国著名品牌,把普洱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有机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面向东南亚的“菜篮子”。

会议强调:“菜篮子”工程建设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坚持六个“进一步”推动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一要进一步搞好规划布局;二要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三要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四要进一步完善流通体系;五要进一步抓好科技应用;六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杨春冉)

景东县委书记调研指导农业生产情况

5月2日,景东县委书记张瑜在县政府办主任、农科局局长、文井镇党政领导等陪同下到文井镇都拉、文华、文窝村调研指导农业生产。

张瑜一行首先调研烤烟生产,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栽培措施、烟苗长势、田间管理,向技术人员了解当前干旱对烟苗的影响等情况,到烤房建设点查看烤房建设、烘烤设备安装情况。

在县城平价蔬菜销售点的供应基地,张瑜一行实地查看蔬菜种植情况,详细向合作社负责人询问蔬菜的供应、销售、价格等。要求农科部门加强农业执法监督,保障农民利益,发挥专业合作社与平价蔬菜销售点的作用,让农民购买到平价蔬菜、吃上放心菜。

在云南金塬有机蔬菜基地,张瑜一行认真查看生产基地种植现场。基地目前正在种植紫糯玉米,由农科局抽调5名技术员到现场指导种植。在加工厂建设现场,听取进展情况汇报,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快土地平整的进度,尽快完成三通一平工作,确保加工厂按期建设。(杨春冉)

市科技局领导到景东县开展科技项目列项前期调研

5月13-15日,市科技局局长查亚明、副局长杨亚梅一行到景东县开展科技项目列项前期调研。

查亚明一行在景东县农科局领导和科技工作人员陪同下,深入到景东县天瑞林业有限公司三七种植示范基地、景东东瑁矿业有限公司竹子种植示范基地、景东盛丰公司竹碳厂生产车间、景东农科局高原特色果蔬示范园,漫湾、林街、景福多家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听取科技工作情况汇报,了解企业生产规模、运营模式、科技创新能力等。

通过实地调研和听取汇报,查局长要求县级科技主管部门认 7 真组织相关企业围绕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需求,策划一批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依靠科技引领带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好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丰艳玲)

景东县领导到大朝山东镇调研指导烤烟生产工作

4月26日,景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波、蔡荃在县烟办、烟草公司及大朝山东镇党政领导的陪同下,深入各种烟村实地调研指导烤烟大田移栽工作。

调研过程中,县领导认真听取了大朝山东镇烤烟种植生产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和目前工作进度汇报;向烟站和各村烤烟技术指导员详细询问目前烟苗的数量和质量,移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并指导烟农移栽烟苗,与群众探讨烤烟大田移栽的技术问题。

杨波副县长强调,烟草产业是大朝山东镇的支柱产业,是促进财政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抓好烤烟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烟站要引导和组织烟农,认真抓好田间管理。技术人员和乡镇有关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做好烤烟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帮助烟农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烟叶质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朝山东镇 胥婷月)

景东县举办2014年水稻机插秧现场演示会

4月29日,景东县水稻机插秧现场演示会在文井镇文光村举办。县农科局领导、农机总站、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及周边村民共60余人到现场观摩。

在演示会现场,九保田“WP—48C”型插秧机在技术人员娴熟的操作下紧张有序的作业,一株株秧苗瞬间整齐划一地“立”在大田里,秧苗笔直碧绿,生机勃勃。

据悉,水稻机插秧技术是一项降低劳动强度、省工、省时、节本、增产、增效的农机化先进技术,是一次水稻种植的技术革命。一是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生产劳动强度,一台步行式插秧机两人每天(每天按工作8小时计)平均能栽插15亩,人工插秧人均每天只能栽插0.5亩,既节省了劳动力,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二是适合水稻生长的生物性要求,达到定穴、定量、宽行、浅栽的农艺要求;水稻返青快,分蘖多,根系发达,不易倒伏,通风透光条件好,病虫害不易发生,籽粒饱满,能实现稳产高产。三是实施水稻机插秧技术大大缩短了水稻种植时间,解决了农忙时节劳动力短缺问题。(农机总站 罗美莲)

景东县农经站

党员干部到花山调研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为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5月8日-9日,景东县农经站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花山镇文岔村,实地调研当地金银花种植、生产情况。

通过走访调查和实地查看,县农经站认为文岔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适于大规模引进金银花种植。目前国内金银花市场销路畅通,经济效益可观,可把金银花种植、加工作为发展壮大文岔村村集体经济建设来抓。要求花山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文岔村做好群众宣传、发动和项目申报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农经站 罗成伟)

景东县农科局和锦屏镇政府顺利调解一起土地纠纷

4月30日,景东县农科局与锦屏镇政府联合,在良种场顺利调解一起土地纠纷。

该土地纠纷涉及锦屏镇前所村中村组与良种场,主要事因是锦屏镇前所村中村组在良种场小河口有10亩大河边地与良种场土地接壤,第一次包产到户时前所村中村组把本组土地承包给17户农户,当时由于河水泛滥把前所村中村组10亩土地及良种场37亩土地冲毁,双方在近30年时间内均未复垦耕种,也无争议。2013年底至2014年初,良种场小河改造后小河口部分土地 10 得到了恢复,故发生了几天前锦屏镇前所村中村组17户农户组织30多人与良种场争地纠纷。

由于这起纠纷主要是自然灾害造成,且时间较长,纠纷双方均无法记住详细界限,为了平息事态,充分照顾双方利益,在县农科局和锦屏镇政府的共同协调下,锦屏镇前所村中村组与良种场双方本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达成了纠纷调解共识,确定了四至界限,平息了纠纷。(农经站 罗成伟)

景东县农科局启动

2014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活动

4月20日,景东县“2014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县城启动。

活动以“放心农资下乡,保障农产品安全”为主题。启动仪式上,县农科局产业政策与法规股、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植保站、农经站、种子站、水产渔政站、农广校的专家们向过往的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包括致全县农民的公开信、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材料、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名录、农资识假辨假维权知识、购买种子注意事项等,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

活动现场共发放“明白纸”,“公开信”、宣传册、技术资料等20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1幅,出动宣传车辆1台次,解答群众咨询360余人次。

启动仪式后,景东县农科局将利用4月20日-30日一周的时间,深入各乡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行宣传活动,营造打假护农保春耕的良好氛围,保障春耕备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产业政策与法规股 宋兆云)

春耕好时节农民插秧忙

近日,笔者在大朝山东镇看到,农民朋友们正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整田、有的运秧、有的插秧,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村民告诉笔者,谷雨前后正是插秧的好时节,要赶紧趁着节令,完成水稻的插秧工作,今年才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据了解,今年大朝山东镇计划种植水稻9000余亩。该镇通过不断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推广优质稻和塑盘育秧技术,切实当好农民科学种田的参谋,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大朝山东镇 胥婷月)

景东县2014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拉开序幕

4月20日,景东县2014年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活动以“保护、运用、发展”为主题,由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工商局、食药监局等13个部门共同组织。

活动期间,各有关部门将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和工作需要,组 12 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咨询服务和开办讲座、进行执法检查等。启动仪式现场共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申请指南》及商标知识宣传材料等17000份。

(科技股 叶珍德)

景东县农科局长到

大朝山东镇检查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4月24日,景东农科局罗局长到大朝山东镇检查指导当前农业生产。

罗局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蔬菜基地及大春作物栽种情况,仔细询问农户在发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听取镇领导对全镇开展农业生产情况的汇报。

罗局长指出,当前已进入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农业服务中心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指导群众有序开展农业生产。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引导群众种植优良品种,确保全镇农业生产工作取得新成效。

(大朝山东镇农业服务中心 钟文勇)

景东县着力打造蚕桑“强村大户”工程

为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景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措施,着力打造蚕桑“强村大户”工程。

一、以培养大户为切入点,以建设专业村为突破口,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采取面上收缩,点上扩展,整村推进,综合配套进行发展。

二、重视培养蚕桑专业科技人才,在冬季桑园管理、桑园病虫防治和施肥管理、小蚕共育、地蚕大棚饲养、蚕病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加大培训力度,基本做到每户桑农有一名种桑养蚕的“明白人”。

三、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整合资金1000万元以上,进行产业扶持,同时调动企业、桑农共同投入,从而推动蚕业健康稳步发展。

四、全面实施“科技兴蚕”战略

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地蚕大棚养殖、纸板方格簇自动化上簇等先进技术;推广地蚕大棚190间21542平方米,推广小蚕共育室19间864平方米。

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2013年蚕桑产业强村大户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村由20个发展到22个,共养殖蚕种31600张,万元户2724户,占全县总养殖户8530户的32%,生产鲜茧1263.9吨,占全县鲜茧产量2344吨的54%,实现桑农收入4800万元,占全县蚕桑总收入8894万元的54%。鲜茧产量上10吨以上小组34个,20吨以上的村39个,50吨以上村11个,得到市委、政府表彰奖励的村有8个、种桑大户199户。增长幅度最高的村是文井镇者孟村、鲜茧产量增幅达385.4%,产量最高的文井镇开南村达265.5吨。(蚕桑办 曹进)

景东县“五种做法”全力打造“东桑西移”工程

景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采取“五种做法”积极打造“东桑西移”工程,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一、政府引、龙头带、农民干

县委、县政府负责组织领导、区域规划、宣传引导、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市统筹、县(区)负责、乡镇主抓、村实施”的分工负责、层层落实的工作责任制;龙头企业负责蚕用物资配套供应、保护价收购鲜茧、收烘茧站建设、发展茧丝绸工业、打造茧丝绸品牌;广大蚕农按照政府规划和企业生产合同,生产优质鲜茧。

二、抓基地、强基础

按照“高(海拔)桑低(海拔)移、地(旱地)桑田(水田或水浇地)移”、集中连片的桑园建设要求,加大整合支农项目资金的力度,建设桑区水利和道路,夯实桑园基地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建设小蚕共育和标准大蚕房,夯实养蚕基础设施。

三、建体系、兴科技

景东县成立了正科级办事机构“蚕桑生产办公室”,人员编制为8人;乡镇组建了蚕桑办,分别抽调了5至7名专业技术人员抓蚕桑;村组配备了技术员、辅导员。建立起县、乡镇、村、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

四、扶工业、增后劲

对企业收烘茧站、缫丝厂、蚕种场、捻线厂等建设用地给予最大的优惠,对企业蚕茧收购资金、工业建设资金给予协调贷款,并给予贷款贴息,对企业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方面给予了大批项目资金支持,对企业在增加就业人员上给予扶持。

五、建机制、造氛围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预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00万元,每年整合支农项目资金投入1000万元以上。佳浩公司与桑农签订了生产收购合同,制定了鲜茧收购最低保护价;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激励机制。(蚕桑办 曹进)

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发放网箱养殖补助款

为扶持库区渔民发展标准化网箱养鱼,根据《普洱市财政局、普洱市农业局关于下达2013 年省级渔业技术推广等项目资金和计划的通知》的要求,近日,景东县水产渔政站深入漫湾、大朝山、曼等三个乡镇,把27.28 万元的养殖网箱基层补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养殖户手中,确保渔业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水产渔政站 邓兴艳)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干群齐动手 烟苗搬“新家”

连日来,在大朝山东镇的田间地头,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烟苗移栽景象。为了保质保量地在5月10日前结束烤烟移栽工作,该镇于四月上旬起,组织近50名干部和烟草技术员深入各烤烟生产村组进行动员协助,指导烟农抢抓季节规范移栽。目前,该镇烟叶移栽面积已达到7000亩,预计5月中旬移栽工作全面结束,届时移栽面积将达到7574亩。

(大朝山东镇 胥婷月)

景东县农机总站开展

“党员轮流上党课 专题做辅导”活动

为丰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容,创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方法,确保学习效果,景东县农机总站开展“党员轮流上党课 专题做辅导”活动。即在集体学习时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能力强的党员轮流开展专题讲座。

一是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学习杨善洲、刀会祥等先进事迹材料,领会他们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先进典型这面镜子照好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坚定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

二是深入开展党章党纪的学习,用党章这面镜子照好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用党纪这面镜子照好党员干部的行为表现。

(农机总站 罗美莲)

景东县农机总站加强水稻机插育秧现场培训指导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从3月24日开始,为确保水稻机插秧工作的顺利开展,景东县农机总站与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到文井镇文光村水稻机插育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技术人员从苗床的整理、泥土的标准、装盘要求、壮秧剂、杀虫剂的使用、育苗期间管理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详尽、细致的讲解,帮助农户掌握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的关键环节,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到田间地头。

(农机总站 罗美莲)

民情日记

4月23日,中午11点多,接到电话知道昆岗村水井组的李德兴家在建设房子时有人从房头上摔了下来,当时村上只有我一人,我急忙叫上村完小的钟学清校长一起开起他的车前往水井组。

村组户的道路又窄又弯,车子过后一片尘土飞扬,顺山往上爬,颠簸了40多分钟后看到两颗100年左右的大核桃树,距离核桃树100米的地方就是新建的砖木结构的房子4间,房子的椽 18 子还没有上完。看到凳子上躺着的是摔下的伤员,当地医生在帮他处理伤口。一问摔下的是跃进组的罗明德,摔下后休克了2分多种。过了一会,村支书杨忠林也赶到了。看到伤者满头是汗,伤势较重。商量后,匆匆上路直奔县中医院,杨支书亲自驾车,我在伤者的左边扶着他的脚一路上叫他不要睡着了,同时护送的还有李德兴和罗明德的三个工友,有两人骑摩托车紧跟其后。颠簸两个多小时,4点44分钟才到大街镇政府所在地,6点12分到了中医院,照x片后结果是左腿膝盖粉碎、骨折,脱位较大,必须立即做手术。接下来进行抽血、化验、B超等,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我们村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在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勇于担当,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把民忧落到实处,这样我们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昆岗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田梁)农民科技培训

大朝山东镇举办玉米高产创建现场培训会

近日,景东县农技中心在大朝山东镇曼崩村委会组织召开2014年玉米高产创建现场培训会,项目实施区农户、县、乡农技人员共162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上,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对项目区玉米种植品种、种植规格、种植方式等作了讲解和示范,要求农户按技术标准做好整地,等土壤湿透及时进行播种。此次培训会发放《景东县玉 19 米高产创建技术要点》技术资料100余份。

(大朝山东镇农业服务中心 钟文勇)

景东县水产渔政站

在太忠镇举办稻田养鱼、大闸蟹养殖技术培训班

4月17日,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在太忠镇举办稻田养鱼、大闸蟹技术培训班,40名水产养殖户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上,水产渔政站高级工程师对渔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稻田养鱼技术要点及病害防治,大闸蟹的养殖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讲授。对渔沟、鱼溜的开挖、防逃、防盗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发放《稻田养鱼技术》和《稻田养蟹技术》资料40份。

(水产渔政站 邓兴艳)

锦屏镇开展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推广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5月22日,锦屏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利月村苍蒲塘小组开展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实施玉米覆膜高产栽培示范样板100亩,培训农户4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40份。投入资金3万余元,通过培训,使农户掌握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农民对科技的应用推广能力。(锦屏镇农业服务中心 郭艳)

农业安全生产

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开展“五一”安全生产检查活动

为确保“五一”长假期间漫湾库区渔业生产秩序良好,4月25日,景东县水产渔政站执法人员到漫湾、大朝山、景福、林街、曼等五个乡镇开展节前安全生产检查。

检查期间,共检查渔船125艘,检查内容包括:渔船作业是否“三证”齐全;消防和救生航行设备的配备使用情况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船体是否满足安全航行和作业条件;渔船有无违法载客载货现象及违法捕捞行为;渔船有无“带病”航行作业行为。经检查,绝大多数渔船能遵守安全管理规定,个别渔船救生设备未配齐,执法人员当即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切实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水产渔政站 邓兴艳)

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加大禁鱼期检查力度

4月25日-4月30日,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对禁鱼期间非法捕捞销售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2月1日-5月31日是我县一年一度的禁鱼期。禁鱼期间,景东县水产渔政站采取“水上查,岸上堵”的方法,一是认真开展日常巡查,二是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不断加强对川河沿线,重点水域的巡查整治力度。通过巡查和整治,有效制止了非法捕鱼 21 现象的发生。

截止目前,已开展非法捕鱼集中整治行动6次,查获渔业违法案件22起,收缴电捕鱼器13台,网具6张。

(水产渔政站 李志平)

大朝山东镇“5.1”期间 举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培训

4月28日至5月2日,大朝山东镇党委、政府组织派出所、农业服务中心,深入到15个村民委员会举办乡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题培训,全镇15个村民委员会两委成员、255个村名小组长及驾驶人员1216参加了培训。

每场次的培训,培训人员都详细讲解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通过近几年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对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超员超载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所承担的后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剖析,使每一个受训人员在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到违章行车的危害性。

培训会上发放了交通安全宣传单,与驾驶人现场签订了《农村地区驾驶人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农村地区户主道路交通安全承诺书》。(大朝山东镇农业服务中心 钟文勇)

景东县农机部门三举措

深入开展“五一”期间的安全生产专项行动

为加强“五一”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预防了农机事故的发生,景东县农机总站三举措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行动。

一是深入全县13个乡镇检查农机十套台帐,台帐不完善的督促其补充完善;二是根据各乡镇排查出的隐患路段、隐患拖拉机、违法载人拖拉机进行有针对性的上路执法监管;三是联合县交警部门开展路检、路查,重点查处拖拉机违法载人、微耕机违章上路行驶。

此次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38人次,检查拖拉机136台次,微耕机5台次,说服教育违法违章行为21起。

(农机总站 纪玲)

景东县农机总站三个结合确保年检工作有序开展

为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景东县农机总站在全县13个乡镇设立13个检审点,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进行检审。年检过程中,确实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年检期间,广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开展集中教育培训拖拉机驾驶人活动,组织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意识。

二是与安全检查相结合。在检验过程中,做到人、机、牌、证四见面,对不符合检测标准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一律要求整改。

三是与落实责任相结合。要求参加年检的驾驶人与县交警大队、农机安全监理总站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进一步增强机手遵章守法意识。

截至5月13日,参加检验拖拉机440台,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440份,签订整改催办通知书32份,签订安全驾驶承诺书32份,发放“关爱生命,平安出行—交通安全宣传册”、“农机安全宣传手册”等安全生产宣传资料650余份。

(农机总站 罗美莲)

农业实用技术

景东县2014年甘蔗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我县冬后病虫越冬基数调查、历年病虫发生情况统计,结合《2014年气候趋势预测》,预计2014年全县甘蔗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局部地区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5.7万亩次,主要以甘蔗绵蚜、锈病为主,甘蔗螟虫和地下害虫次之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有针对性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清洁田园,及时除灭杂草、摘除病叶及拔除病株,进行集中深埋,减少 24 病源;消灭害虫,防止传播;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增施磷钾肥,及时施肥培土,促进蔗苗生长健壮,增强蔗株的抗病虫力。

2.药剂防治 使用安全高效、对口农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主治重要病虫,兼治次要病虫。

(1)甘蔗梢腐病

发病初期用石硫合剂(1:2:10)、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波尔多液600-1000倍液喷雾,每周1次,共喷2-3次。也可用硫磺粉和石灰粉按1:4比例混合,在早上露水未干前撒在感病蔗叶上。

(2)黑穗病

用2%的生石灰水浸种24小时或用40%拌种双、25%三唑酮、80%喷克或70%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分,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发病时及时拔出病株(应在黑穗抽出前或鞭状物的白膜未破裂前拔出),并集中烧毁。

(3)甘蔗锈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或70%代森联、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共喷2~3次,隔10~15天一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4)甘蔗褐斑病、褐条病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70%代森联、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喷2~3次。

云南在上海推介高原特色农业 篇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上海)推介会于9月11日至13日在上海农展馆举行。这是云南省在上海连续成功举办六届云南优质生态农产品推介展基础上推出的又一次重要活动,旨在进一步稳定和拓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上海及华东地区市场,利用上海前沿市场的作用,拓宽合作平台,把云南打造成上海最重要、最稳定可靠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本次推介会设置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展示区,云南省红河州酒九红产品展示区、滇沪对口帮扶西盟展示区、云南农垦集团展示區、云南特色餐饮展示区、淘宝网特色中国云南馆等展区,集中展示云南与上海农业合作成果、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果、对口帮扶成果以及电子商务发展成果,现场演示体验网上购买云南农产品以及品尝云南特色美食。

推介会共组织了160家省内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展销活动,展品涉及云花、云果、云茶等,上海市民不仅可以就近购买到优质的云南特色农产品,还能品尝到地道的云南特色美食。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篇4

高原农业是云南地区的特色农业, 要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要推进高原特殊粮仓, 高原特色经作, 高原特色山地牧业, 高原渔业, 以及高原林业, 以及开放的农业几大特色农业。要全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为高原特色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道路。

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下的发展情况基本概述

云南要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既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还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 生产更多的在云南省产品中拥有高品量, 低污染, 而且具有高效益的云南特色的农业产品, 同时也为云农产品在全国各地的销售铺好道路, 不仅仅要打开全国的市场, 而且还要进军国际。

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来看, 据统计, 2015年, 云南省农业总产值达到3 383.1亿元, 比2010年增长 (以下简称“同比增”) 86.9%, 农业增加值达到2 098.2亿元, 同比增89.3%。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 876.4万t, 同比增13.7%。橡胶、咖啡、花卉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甘蔗、茶叶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 蚕桑面积居全国第三、产量居第五, 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五。

2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下的发展的优势分析

2.1 良好的环境优势

云南省虽然在地理气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使得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地域属性。云南地区的良好的环境优势让当地的作物们更加适宜生长和生产, 且工业化发展较低, 污染较小, 由于云南独特的天然环境, 产出了具有“无污染、四季飘香”的高原特色农产品。

2.2 多品种资源优势

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包涵了生物制药, 保健品等高价值的产品附加产业领域上。云南地区基本上包含了中国所有的生物品种, 也是云南发展高原一大特色竞争优势。

2.3 品牌优势

良好的自然环境还有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使得云南地区的农业具有“无污染”、“绿色环保”等品牌在全国著名, 如烟、茶、菜、花、药等特色产品在消费心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地位。这些品牌也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基础作用。

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3.1 自然环境的制约因素

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环境因素, 水土流失, 农药肥料的大量使用等污染了原来的农业生态环境, 高原地区自然灾害频发, 对高原的生态的治理难度增添了重大的问题。

3.2 发展农业交通基础设施结构相对落后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缺乏社会资金投入, 云南高原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似的农产品在运输方面的成本加大, 对农业的发展有很不利的影响。

3.3 意识薄弱和品牌投入力度不足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意识较弱体现在一是大部分农业生产着把到品牌的价值看的比较轻。二是大部分对存在品牌建设认知存在误解, 没有品牌意识, 应该要树立好品牌思想和理念, 注意品牌的包装还有营销策略。三是政府部门, 要通过ppp模式还有招标的方式多加大对品牌的投入还有支持, 以及对品牌的宣传力度增强。

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云南农业发展的基本的相关概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当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云南资源与气候条件, 通过比较分析云南特色农业的优劣势, 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云南,高原农业,发展,概述

参考文献

[1]潘永平, 余祖亮.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分析[J].南方农业, 133-135.

[2]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 2002 (3) , 27—30.

[3]向明生, 普雁翔, 宋丽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 2013 (6) .

什么是高原特色农业? 篇5

高原特色休闲农业是云南省特有的休闲农业类型,集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十二大品牌”。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

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

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全新入沪 篇6

◎此次来参加上海民博会有什么收获?如何来看待这次农特产集中展示的效果?

迟中华:这两天我跟我的同事沟通的时候提到,第一,农产品出来以后,云南农垦集团的一个形象,得到了一个完完全全深度的展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两天天气很热,气候很恶劣,到闭馆的时候还有那么多人,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信心。第二,我们通过不断地沟通和交流,对我们学习的提升非常大。过去我们在做农业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农业,那么现在我们在做农业可能要植入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互联网+”的理念。第三,农产品出来以后,我们在积极地寻求战略合作。和上海贸易中心的茶叶、咖啡中心在交流。整个合作的基础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咖啡中心一旦落实,不但在云南这一块,可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我们能成为咖啡产品的整合以及品牌管理的非常好的平台。这方面的工作完成以后,我们就能够把我们传统的农业,植入我们现代的一些因素里,从而提升它的价值,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的品质和水平。

◎现在云南的农产品市场存在着那些问题,云南农垦集团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迟中华:现在的云南农产品遇到了一些矛盾,就像赵金部长说的,我们云南农产现在是“样样有,样样好,样样少”,这三字词总结的非常贴切,这就是我们高原特色农产品的一个现状。现在云南做高原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一定要考虑到从头按照标准化来,而标准化的标志有很多,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就是规模化的问题,就是样样小,小、散、弱,看着什么都有,但是实际上什么都不成规槐无法给市场充足的供给。再就是体制和机制,现在还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我们面临三个非常大的问题:标准、规模、机制,这三个问题不能解决,这就导致整个高原特色农场品的价值潜力的挖掘,没有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整合提升,做一个大的支撑平台。让云南的农产品走出去。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云南农垦集团公司打造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标准的制定者、品牌的管理者、渠道的整合者、技术的提供者,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下一步,云南农垦集团会有什么打算?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篇7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将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成就应用于管理工作,促进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也就是说,用现代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它创造出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理念来指导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有利于发展道路的科学性、持续性。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 规划

前瞻性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最高层次,要根据对社会、竞争对手、市场和内部的资源进行前瞻性的分析,来制定战略目标及实施规划。而战略目标是对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同时也是经营主体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从企业的角度讲就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也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经营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必须要从市场、技术、利润、人力资源等方面确定详细的战略目标,并以战略目标为依据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六项重点内容,即努力夯实高原粮仓,大力发展特色经作,积极发展山地牧业,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全力推进高效林业,着力打造开放农业。重点打造的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 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鱼、云林“十二大品牌”,进行详细规划,以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二、培育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下的新型农民

现代企业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出发点与落脚点归结到对人的管理上。农业依赖于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就是其主体,农业生产的发展首先需要农民能力的提高,人才培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的发展是人利用物质改造生活环境的过程,依赖于人的发展,并且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培育新型农民, 促进新型农民队伍的建设,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新型农民即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具有创造性、培养要求高,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高原特色农业对新型农民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具有特色化;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与多样化的需求环境,只有特色化才能保持相对的竞争优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以云南资源享赋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而存在,为此决定了产业内容的独特性从而要求从事人群在技能方面的特殊性。特色化成为培育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求决定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 因此对新型农民的培育也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第三,具有可持续性;产业的发展是以人为基础的,没有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产业的持续发展。新型农民培育不仅仅局限于对农民劳动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农民素质的提高。这本身就是一个要求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对新型农民培育实现可持续性,才能保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新型农民培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为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了内容与平台, 并最终服务于农民的进步。而新型农民培育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也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动力。

三、创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理念

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复杂环境之中,管理者必须要把握管理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整个过程中。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也要赋予创新精神,要注重个性文化的培养,创造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来说,在信息化、市场化、一体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在理念、技术、组织及制度上不断创新,运用新的理论指导产业发展,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理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灵魂,理念创新就是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时打破陈规陋习,克服老旧思想,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赢得竞争上的话语权,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各产业应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充分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核心技术优势;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在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中要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配置结构,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使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的效益;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保证,制度创新就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应用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它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作用。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理念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企业在创品牌时不断地创造时尚,培育文化,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受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树立品牌理念具有以下作用:

(一)优化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品牌战略是一种互动、协同关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品牌战略的基础,品牌战略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二)延伸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价值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位居产业链的前端,以提供农业初制产品或原料产品为主,而高原特色品牌战略立足于产业链的终端市场。因为品牌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市场上具有一定经济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弹性不敏感,因此品牌具有较高的溢价性。农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使得价值链前端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得到实惠,提高了其生产的积极主动性。

(三)提升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品牌战略的核心是提升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市场占有率是衡量评估一个产业或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欲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主要取决于其品牌竞争优势。

(四)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降低产业风险

农业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具有先天性产业风险,面临着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向深加工业的产业方向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既可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又可有效降低产业风险。

在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检测、监督管控,产品质量是产品品牌的基础,而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是食品安全,高原特色农业的品牌战略核心定位是生态健康,一旦发生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论是对于产业或是企业而言,其造成的伤害或许是致命的,并且其危害程度与品牌知名度成正比关系。在加大对龙头品牌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培育力度的同时创新农业产业组织管理模式,提升组织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生产工艺保护认证、企业商标认证管理,设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战略基金用于支持品牌发展。另外,再好的品牌战略,如果没有相关专业人员去执行落实,也是枉然。因此,品牌战略,人才先行,要加快引进及培养营销、 品牌管理专业人才。

摘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在新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以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规划、新型农民的培育、创新理念及品牌理念这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以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云南现代农业突出高原特色 篇8

记者从云南省召开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现场推进会上获悉, 云南坚持立足云南实际、发挥云南优势、突出云南特色, 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据悉, 云南粮食生产在四年连旱的情况下在历史上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1元, 增幅连续4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全省咖啡、橡胶、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成为全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云南也是连续10年没有发生过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省份之一,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被农业部称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之一。

云南省政府党组成员、资政刘平在会上表示,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篇9

1 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

墨江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位于云南省的南部, 地处北纬22度51分至23度59分, 东经101度08分至102度04分之间, 东及东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绿春县接壤, 南邻江城县, 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 西北与镇沅县连接, 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属哀牢山中段, 全县南北最大纵距135公里, 东西最大横距64公里。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 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98%, 北回归线穿城而过, 被誉为“北回归城”。

1.1 内部条件分析

1.1.1 自然条件

墨江县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 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 即哀牢山中段。全县地形北部狭窄、南部较宽, 似纺锤状, 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境内山高谷深, 河流纵横, 主要有“三江 (把边江、阿墨江、泗南江) , 五河 (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坝兰河) ”。海拔落差大, 最高点海拔2278米, 最低海拔440米。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全县2/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 1/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 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 四季冷暖不太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8.20℃, 平均降雨量1322.70毫米, 日照时数2289.70小时, 多年平均湿度79%, 全县霜日年均为13.30天。墨江县是山区农业大县, 全县国土面积5312平方公里, 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地占一半, 其中, 山区面积为99.98%。全县累计保护耕地面积67.88万亩,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 其中水田12.37万亩, 旱地49.79万亩, 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2.25亩, 现已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地26.3万亩。

1.1.2 生态条件

墨江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温度、降雨、光照等资源丰富, 是北回归线上难得的一片绿洲, 县境内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 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稀缺性, 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531万亩, 占国土面积的66.9%, 有生态公益林面积131.7万亩, 森林面积35.4万公顷, 覆盖率60.8%, 植物品种达2000多种。据1992年调查, 境内有裸子植物9科18属25种, 分别占全省裸子植物总数的90%、62%和26.9%;被子植物101科329属670种 (木本植物) 。同时还分布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9种。其中:Ⅱ级保护植物8种, 在泗南江镇的西岐村刺竹林一带, 集中分布有2000多亩国家级Ⅱ级保护植物中华桫椤。有野生动物160种。境内分布着“三江五河”。

1.1.3 基础设施

县域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培育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得到增强。交通网络主骨架相对健全, 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境内共有各类公路7449.79公里, 使墨江成为连接东南亚地区国际大通道上的交通枢纽。建成中型水库1座, 小 (一) 型水库5座, 小 (二) 型水库32座, 小坝塘64座, 已修建各类饮水工程4125件, 总库容量0.3953亿立方米, 年供水能力4281.5万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12.57万亩, 水利化程度为21.13%。泗南江、龙门等水电站相继投产发电, 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支撑作用增强。

1.2 外部环境分析

1.2.1 市场环境

当今时代, 崇尚绿色、追求健康成为新的消费时尚, 世界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正以年均30%~40%的速度增长, 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绿色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云南省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后, 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主打“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 重点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 农畜产品不仅打入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市场, 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必将带动高原现代农牧业经济实现突破发展。

1.2.2 区位优势

墨江县作为普洱市的“北大门”, 处于昆曼国际大通道通往东南亚、南亚和泛亚铁路中线途径的交通要塞, 是昆曼大通道上交通、信息、商品流通以及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建设的重要节点, 也是从昆明通往普洱市、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塞, 泛亚铁路中线将在县城附近设置客货运站点, 将成为重要的交通驿站, 属于“滇中3小时经济圈”边缘带和“思宁江墨”经济带北部走廊区, 在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进程中, 墨江作为从内地进入普洱的第一站, 是推动普洱发展的前沿, 是展示普洱的窗口。国道213线和省道218线在县城呈十字形交汇,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是昆明与东南亚地区优质农产品输送的中转站。

1.2.3 政策环境

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稳中求进的政策措施, 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1) 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和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 将为墨江县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机遇, 政策叠加效应将更加明显。 (2)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不断落实, 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加之随着国内经济回暖, 全省主要优势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转好趋旺, 客观上带动墨江县产业发展。 (3)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把不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西北地区转移, 墨江县可充分把握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 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 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 (4) 墨江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倍增计划”及配套政策的深入实施, 将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5) 墨江县经济发展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 近期将制定出台县级领导挂钩产业和重点项目制度, 扶持壮大产业的信心更足、决心更大, 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

2 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2.1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处于产业分工链条低端、缺乏技术、人才支撑。从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农业分散式经营, 种植品种繁多, 没有形成规模化式生产经营, 产业规模小而散。 (1) 产业规模不大, 质量效益不高, 集聚程度低, 单位面积产量小, 同区域小而全、多而杂的问题比较突出。县内荒山裸露地块多, 土地支离破碎, 集中连片地少, 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开发、项目的实施、基地规模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 (2) 龙头企业数量少, 规模小, 产业链短, 产品附加值低, 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 很多产品只是简单加工包装后, 以原始产品出售, 经济效益不明显, 没有实现产品效益的最大化。 (3) 营销体系不健全, 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 市场交易分散、风险大、成本高, 大宗农产品流通不畅。 (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规范,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较, 服务功能弱, 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 产品品牌在国内、省内的市场影响力小, 市场占有力低。

2.2 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涉农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单位是带动农户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架流通渠道、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必要组织环节。但是,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距离, 农业科技、信息等服务跟不上, 农村市场信息网不健全, 产销脱节严重。2012年, 墨江县农业从业人员15.22万人。在涉农的龙头企业中,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小企业多、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同时, 作为服务于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不多, 而且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012年, 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1个, 但是, 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 服务层次低。由于没有经济来源,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建立基地、解决办公场地、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购置新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扩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

2.3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不足

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低, 管理手段粗放。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 新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有不小差距, 且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墨江县是个山区民族地区, 好多产业的发展与科技服务息息相关, 特别是科技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 广大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 要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和生产方式, 更需要加强科技服务工作, 更需要一批技术精通乐于服务的技术服务人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低, 财政拨款只能保证基本工资, 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所以农业科技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改行从事非农工作。“三权”下放后, 农业科技人员主要职责不明, 经常被抽调做乡镇中心工作, 真正从事农技推广技术服务的人员大幅减少。近几年来, 从大专院校毕业充实一线的人员偏少。据调查, 农科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 乡镇最多的有7~8人, 大部分乡镇4人左右, 少则2~3人。这与全县每个乡镇平均4.5万亩的耕地, 2万多农民的现实和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极不匹配。

2.4 农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

墨江县是贫困的山区农业大县, 自身的财力不足, 财政来源主要靠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近几年来, 财政对基础设施、水利水电、道路交通等的投入主要是依靠项目资金来支撑。对农业的投入也较少,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后劲不足。

3 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

3.1 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最大的机遇和动力, 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一产富民、二产强县、三产活县”为发展战略, 以统筹城乡为重点,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落脚点, 加快实施“一粒米、一头猪、一条鱼、两片叶、两个果、三棵树”的“111223”工程, 着力推进区域特色优、科技含量高、循环发展好、市场竞争强的高原特色产业集群,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努力把墨江县打造成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排头兵, 全省绿色经济发展样板区和昆曼经济走廊重要枢纽平台。

3.2 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

3.2.1 强化县城核心区支撑作用

加快联珠镇与碧溪的一体化发展, 打造“珠联碧合”的城镇发展格局, 加快现代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 将联珠—碧溪打造成以高原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基地、电子商贸物流枢纽和以“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茶马之驿”为特色的旅游城市, 增强县城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3.2.2 提升联珠、通关两个枢纽节点辐射联动功能

进一步发挥联珠、通关作为省会城市通往滇南各州市县重要中心节点和昆曼公路国际大通道、玉磨铁路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 建设连接内地, 面向东南亚南亚交通物流枢纽, 提升联珠、通关的辐射联动功能。

3.2.3 发展三条高原特色经济带

(1) 国际通道产业带:依托昆曼公路国际大通道和玉磨铁路, 以龙坝、联珠、通关为节点, 建设国际通道产业带。沟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重点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物流业和以有色金属开发为主的矿冶业。

(2) 省际通道产业带:依托省道214线, 以孟弄、新安、雅邑、那哈、泗南江、坝溜为节点, 建设省际通道产业带。重点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

(3) 哀牢山经济带:依托哀牢山经济干线, 以团田、新抚、景星、鱼塘、龙潭、文武为节点, 建设哀牢山经济带。河谷地区重点发展咖啡、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和旅游业发展。山区重点建设烤烟、茶叶、核桃、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 大力发展山地经济。

3.2.4 实现四个区域联动

南向以昆曼国际大通道和玉磨铁路为纽带, 联动中 (国) ——老 (挝) 、中 (国) ——越 (南) 边境贸易区。北向以昆磨高速、沪昆高速、沪瑞高速公路为轴线, 联动昆 (明) ——玉 (溪) ——楚 (雄) ——曲 (靖) 滇中城市经济圈。东向以国道323线为依托, 联动红河个 (旧) ——开 (远) ——蒙 (自) ——建 (水) 滇南城市群。西向依托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联动普洱市腹地。

4 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路径

充分利用墨江北回归线上特殊的地理、气候优势, 突出高原山地特色, 优化第一产业, 着力提高山地高原特色农业区域特色性、科技含有量和市场竞争力。

4.1 加快生态种养殖产业化基地建设

以绿色经济发展为理念, 推广先进科学种养植技术, 加快高原特色种养殖产业化基地建设, 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逐步推进第一产业的生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4.2 加快发展现代农庄经济

结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需要, 以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为条件, 以山林、田园、湖泊、溪流、水库等农村景观资源为依托, 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为基础, 以民俗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主线, 加快墨江现代特色农庄建设, 拓展县域农业功能, 推动农业产业向二、三线产业延伸和辐射, 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4.3 加快特色生态林下资源产业建设

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 以生态优先为前提, 全面加快“森林墨江”建设, 并立足森林资源优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林下资源产业快速发展。第一, 大力发展木材、竹 (笋) 材精深加工。利用墨江县现有活立木资源和大规模竹 (笋) 子种植资源, 进行木材深加工和竹 (笋) 材深加工, 推动特色生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第二, 药材、大树养生蔬菜和野生菌种植。利用墨江县独特资源优势, 建设茯苓和石斛为主的森林药材种植基地, 培育森林药材种植大企业;鼓励家庭经营等方式, 大力推进野生菌、甜菜等的种植, 并建立集贸交易市场。第三, 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结合墨江县实际, 适度开展野生动物人工驯化繁殖饲养, 重点扶持具有旅游观赏、科学实验、医药用途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 大力开展技术成熟、法律准许、商业价值高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产品精深加工。第四, 建设苗圃种植基地。加大以具有墨江特色的常用乡土景观绿化树种为重点的苗木培育力度, 全面推进苗木的基地化、良种化、标准化建设和产业化生产, 重点做好通关、联珠苗圃建设, 努力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苗木基地。

4.4 加快农业科技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养殖业病害防治体系建设, 优化第一产业,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稳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真正实现“农业稳县”目标。

4.5 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标准化体系创建

按照市场需求及法律法规规定, 突出墨江县山地生态农业特色, 建立和完善山地生态农业农产品产地、生产、质量和包装四大生态标准, 形成与市场需求对接, 与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紧密衔接配套的山地农业生态标准化体系。

4.6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利用墨江县土地、气候、物种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加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延伸和完善产业链,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

4.7 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业

依托昆曼公路和玉磨铁路两大国际大通道, 进一步提升“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旅游名片的品质, 逐步构建墨江县以文化旅游与商贸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和平, 辛岭, 尤飞.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欧阳志云.中国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07.

[3]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4]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统计局.2012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2013.

[5]董晓波, 肖植文, 李兴丽.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SWOT分析[R].2012.

[6]秦光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N].云南日报, 2011-11-26.

[7]徐华.云南借助“四张名片”叫响现代农业品牌[EB/OL].农博网, 2012-03-29.

[8]墨江哈尼族自治县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关于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报告[R].2013.

[9]墨江县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2013—2020) [R].201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篇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亦是人类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其余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的根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云南省实现生态环保、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撑。本文基于全方位管理视角就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目前发展状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依据相应政策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通过科技的技术力量,不断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健康、高质的发展,进而带动云南省经济水平的提高,顺应“十三五”规划的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现扶贫的效果,并不断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靠近。

二、相关理论认识

1、高原特色农业的认识

高原特色: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的周边以陡坡为界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特色是指云南省特有的。特色农业:为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农业生产或服务的特点,以提升新的农业发展形式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2、全方位管理的认识

全方位管理不仅是对某一产品其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管理,同时也对它的数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等都符合质量的管理。全方位管理的五点主张:一是追求“综合性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主张不断向外伸展;三是重视顾客志向;四是以自上而下为基本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五是以看得见的形式进行可视化。

全方位管理应用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即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全方位管理,选择区域种植、品种栽培、生长培育、加工销售、品牌创造、规模效应等方面。充分利用云南省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物种丰富等优势资源,运用现代科技和全方位管理理论,充分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迫在眉睫。

三、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1、地缘区位优势

截至2015 年,云南省已建成13 个国家级港口、7 个省级口岸、边境贸易点100 多个,口岸和边境口岸开放30 多个,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对外“窗口”和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

2、自然条件优势

云南属于低纬高原,地形地貌齐全,高中低海拔皆有,包容多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大小河流拥有600 多条,分属六大水系,有40 多个天然湖泊,是全国湖泊最多的省份。云南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大,干湿季节分明,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

3、产地生态优势

云南是西南地区耕地资源最大的省份,大约有91000000 多亩耕地,另有28000000 亩耕地可以开发。土壤类型丰富多样,有288 种土壤类型,占全国的1/4。云南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河中水质处于1—3 类标准的河长占总河长的85%。平均每公斤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32.6克,比全国高50%;森林覆盖率为53%,是全国的2 倍。

4、物种天然优势

云南农业人口约有35000000 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0%,农业劳动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和“天然花园”,具有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品种,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真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适应强,天然物种优势明显。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1、部分高原特色农业趋于规模化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展示:2014 年省云南省粮食生产总量达1860.7 万吨,比上年增长36.7 万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72 元,增加了9.5%;咖啡种植面积为12.9 万公顷,较上年增长7.9%;橡胶面积856.4 万亩,占全国49.9%;茶叶种植面积595 万亩,总产量371 亿吨,综合产值371000 万元,总产值全国第三;甘蔗种植面积504.4 万亩,总量534.4 万亩,比2013 年减1.1%。

2、部分特色农业呈现标准与专业化

“十二五”规划践行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逐渐呈现标准与专业化,其特色农业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不断扩大影响力。蔬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南北方交通”基地和蔬菜出口基地;茶叶出口到30 多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出口22 个国家和地区;咖啡出口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己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

3、国际合作与农民专业合作成效显著

玉米作为云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云南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机构总数由2012 年的1559 个增加到2014 年的4613 个,其全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由926 户增加到2410 户。农村经营主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产业、专业技术为纽带,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从8497 个发展到30814 个。全省林业龙头企业已达252户。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外地企业达30 多家,省外企业40 多家。

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方式落后

由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形成规模种植与规模效益,因而金融贷款难上难,进而导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地处高原地带,机械化水平低等原因,仍处于传统生产方式,致使生产效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惨状,进一步阻碍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缺乏资金,一方面造成优质育种受阻,单位面积收益率降低;另一方面使得机械化水平停滞不前,效益低下;最重要的是由于农民大多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资金匮乏无法聘请相应技术人才给予指导,造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速发展。

2、产业链不健全,加工程序薄弱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它是一个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的网络要素体系,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3 大领域,包括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4 大链条,连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5 大环节。其中,产业链由5 个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又包含无数分链。同时,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农业生产领域的不同功能,主要实现这些功能的主体包括社会服务机构、企业或合作社、专业农民和农业合作社。由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还不健全,仍处于初级阶段,不成熟的产业链,加之薄弱的加工环节,落后的技术,诸多的初级产品,较少的产品附加值,致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结构从量到质都不能顺应市场需求,难以参与市场竟争。

3、产品流通受阻,产供销不统一

多年来,云南利用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制造了多种多样的产品,但宣传力度及销售渠道狭窄,多种农特产品被埋没,未走向国内及国外更大的市场,进而影响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一方面,产供销无统一流线,造成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无法顺利增加附加值,一定程度上反而“贬值”;另一方面,尽管龙头企业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增收的进程。

六、全方位管理视角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

资金不到位,致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停滞。因此,政府要进一步落实财政支农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的融资。政府应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落实到实践,通过指导、协调、激励和控制作用,努力引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走上科学、科技之路;运用优惠政策扶持与鼓励农民,带动其积极性。总之,为农民铺好路子,做好各方面指导、协调工作,不断完善资金使用制度,引进人才,为农民提供农业专业技术培训。

2、转变发展方式,利用两个市场优势

按照“统筹、协调、循环、再生”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特色农业的集约型发展。利用“双市场”,建立融资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业环境,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产业政策。同时物流也是影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至关因素。因而,应做到:一是着力建设和培育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专业物流配送园区,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物流的平台;二是努力开拓终端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3、择优布局产业,完善物流体系建设

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合理布局、面向市场”的要求,推进优势农产品向最适宜区聚集发展。此外,加强区域之间不同产业的联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完善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包括与内地省份的冷链物流、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服务机制,保证特色农业对外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滇西北、滇西地区则应加强机耕道路配套设施建设。

4、发展旅游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把云南省各地市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并融入民族风情奇趣,通过特色旅游发扬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并借助民族文化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化战略,以特色促进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跨地市、跨省、跨国经营,打造优势品牌。

摘要: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云南省实现生态环保、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撑。本文基于全方位管理视角就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目前发展状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依据相应政策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通过科技的技术力量,不断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健康、高质的发展,进而带动云南省经济水平的提高,顺应“十三五”规划的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现扶贫的效果,并不断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靠近。

关键词:全方位,高原特色农业,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贵宾: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3(10).

[2]李永前、路遥、普雁翔:如何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6).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篇11

摘要: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做大做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服务“三农”,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龙头企业在行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本文对了解其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融资风险;风险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06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综合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带动农民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近年来,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高效发展和农民增收。截至2013年年底,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35个,实现销售收入1546亿元,云南省农业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快速增多,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推进了云南省高原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跨区域的产业带和基地。

1 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现状

1.1 企业融资和融资风险

融资就是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企业融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筹资的规划而引起的收益变动的风险。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融资、投资、经营等几个环节,每一环节的风险程度都略有不同,融资制约着投资和分配,并且融资风险是财务风险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企业融资风险要受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双重影响。融资风险既可存在于企业融资过程中,也可存在于企业融资之后,称为“融资结果风险”。

本文主要对云南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省级或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采用问卷调查和会议讨论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发现,私营企业占总调查样本的54.5%,固定资产规模在5000万以上占总样本的一半以上。样本企业多数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分配模式,企业产品包括肉类、蔬菜、林业特色产品等,生产的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

1.2 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需求

资金是农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农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需要动机主要分为扩张性需求和偿债性需求。任何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也不例外。当前农业企业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其相应产品供不应求,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被企业满足,从而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获得更多的利润。2009年中旬,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综合利用好景谷县当地的竹木林业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产业链,加强产品功能性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收购了云南登明集装箱地板有限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该举动提高了公司的融资能力。为了保证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营运作,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提高股权资本收益率,从银行借款等成为农业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然而,借款是要求债务人支付到期债务的利息,企业为了偿还债务还需要筹集资金。

1.3 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云南企业融资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影响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的外部环境因素有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竞争和金融相关服务。农业企业在选择产品时,是否满足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当地的行业需求、当地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市场上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农业企业难以找到合格的抵押和担保单位,从而影响银行贷款。由于抵押贷款担保评估程序繁杂、有效期短、成本评估高,增加了农业企业贷款的难度。影响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的内部环境因素有企业规模、经营方式、资本结构。农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占多数,省级和国家级企业规模比较大,对资金的需求大,经营方式越是高级化相应的要求有更多的融资需要。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成长,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也有着企业管理和相应的融资需求。

2 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的规模总量大

云南省最大的林化产品、人造板、集装箱地板的生产和供应公司就是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景谷林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上市,总资产达10亿元以上。针对很多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季节性强的特点,大量农业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以购买和储存足够的材料,确保生产和经营常年需要农产品,导致其有的巨大流动性压力,景谷林业企业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

2.2 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的风险大

各种风险是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必须面临的,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云南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近年来ST景谷的经营一直没有起色,公司也徘徊在“暂停上市”边缘。2014年8月份,中泰信用担保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同年9月,中泰信用担保一致行动人减持ST景谷t50万股股份后,景谷森达被动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2013年底,在ST景谷的短期借款中,抵押的借款一共有2.37亿元。该公司已到期但未偿还的贷款,有农行景谷支行9800万元,建行景谷支行2749万元等其他机构的贷款,不能按期还款的原因为“资金短缺”。

3 应对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3.1 灵活运用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现代先进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对于企业可以有效规避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在国际市场和汇率风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金融期权是金融期权价格经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在约定的日期内对是否购买或销售的金融工具按合同约定。期权是一种选择,买方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对其性能进行判断。包括外币期权,利率和股票指数期权。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企业的风险,形成风险防范意识,了解和掌握国外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3.2 建立完善的企业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篇12

云南省政府提出, 到“十二五”末, 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云南五年后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农产品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以上, 均较2011年实现翻番。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 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

六大举措助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经济决定金融, 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农信社, 责无旁贷承担了支持高原特色农业的重任。”云南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万仁礼告诉笔者, “全省农信社在信贷规模宏观调控政策下, 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不断提高高原特色农业信贷投放力度。截至9月末, 全省高原特色农业贷款余额494.57亿元, 仅今年1-3季度就累计发放338.16亿元。”

说起高原特色农业, 万仁礼理事长侃侃而谈,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于改变我省农业小、散、弱、差的状况, 提高我省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农村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大做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 金融的支持必不可少。为更好地支持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云南省农信社的《指导意见》出台了6大具体措施。

锁定营销目标, 重点支持15类特色农业发展;舞动龙头带动农户, 培育新型农业成长;开展评级授信, 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瓶颈;争取信贷规模,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建立专项统计监测制度, 全面监测业务增长及风险情况。

在重点支持15类特色农业发展方面, 云南省农信社紧扣云南省重点培育发展的粮食、烟草、蔗糖、茶叶、咖啡、橡胶、果类、蔬菜、畜牧、桑蚕、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淡水渔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15个特色优势产业, 将从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资金支持等方面, 把核心资源向关系云南省“三农”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优势产业倾斜

同时, 按照国家信贷政策导向要求, 严格控制“两高一剩”产业等贷款, 努力盘活存量贷款, 优化增量贷款结构, 确保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及实体经济发展。

在培育新型农业成长方面, 云南省农信社将采取“基地+农户+企业”方式, 加大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支持力度, 带动农户走产品化、集团化、市场化之路。并支持建设一批精品农业庄园和标准化示范区、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促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增加农民收入。

为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瓶颈, 全省各地农信社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优势, 深入特色农业企业调研, 全面了解掌握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和金融服务需求, 对企业开展评级授信, 让企业能够在最高授信额度内得到及时、有力的资金支持, 实现“一次授信, 分次使用, 随用随贷”, 为企业提供及时、高效、快捷的融资和其它配套服务, 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 云南省农信社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信贷方式, 推广农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三权”抵押贷款, 努力扩大贷款抵押担保范围, 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满足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金融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 还将建立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专项统计制度, 对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及金额500万元以上的个人贷款建立客户明细台帐, 按季将监测情况反馈至相关部门, 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管理。

支持高原特色农业抓大不放小

目前, 云南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阶段, 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中的最薄弱、最需要扶持和加快发展的产业。针对农业现状, 全省农信社因地制宜, 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全省农信社坚持“立足‘三农’, 服务城乡, 支持中小企业,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市场定位, 支持了一批发展基础好、带动力强、特色鲜明、影响长远的粮食、烟草、蔗糖、茶叶、咖啡、天然橡胶、果类、蔬菜、畜牧蚕桑、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淡水渔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 组织社团贷款支持晨农公司授信2亿元、昆明斗南花卉有限公司授信7亿元、德宏后谷咖啡授信2.5亿元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

晨农公司董事长李云锁深有感触地说:“晨农公司的每一步发展, 都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1992年, 时任呈贡县羊洛镇小新册村村主任的李云锁, 在政府鼓励科技人员领办企业的政策支持下, 找到农信社贷第一笔创业基金5000元钱, 带领6位农民成立了洛羊镇农技综合服务部。后来, 晨农公司投入3.6亿元建设现代化新型农业博览园, 农信社就承贷2亿元。

全省农信社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抓大不放小, 特别是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泸西县是国家扶持的贫困县, 为了尽快走出贫困之路, 近年来该县利用独特的土壤、气候等自然资源, 当地农信社采取小额信贷+信用 (担保) ”模式, 对评定的信用村、信用农户直接发放种养业贷款, 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2013年, 全县高原特色水果发展到13.7万亩, 种植烤烟17.8万亩、银杏6000亩、灯盏花1.5万亩、万寿菊4万亩。已初步形成了以烟叶、银杏、万寿菊、除虫菊、灯盏花、玫瑰花及高原水果为特色的特色生态产业。泸西县王家山青白惠农大道12万亩的现代烟草农业核心示范区, 由于采用先进的水利喷灌技术烟叶长势良好。2012年, 这里栽种的烤烟品种“云99”实现收购44.8万担, 农民卖烟收入达到5.09亿元, 受益农户达到8万人。

创新高原特色农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10月24日, 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在省政府办公厅《信息专报》 (第980期) 上, 对《省农信社六大举措助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省农信社主动积极研究高原特色农业, 并出台了《指导意见》, 值得称道。请省有关厅局和重点龙头企业做好对接, 使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企业资金融合使用, 真正发挥大作用。”

为落实沈培平副省长的重要指示精神, 省联社党委书记蒋兆岗、理事长万仁礼、主任罗敏及时作出批示:“认真落实好‘六大举措’, 业务部门落实好相关支持项目。”全省农信社以此为契机, 一是提高对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创新更加适应高原特色农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提高支持高原特色农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二是不断深化“六项机制” (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 充分考虑对特色农业企业贷款融资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度, 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对全省农信社的指导和督促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力争完成2013年高原特色农业专项贷款《金融服务书》要求的计划任务;四是对“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品牌产品, 农信社致力产品创新、组合等方式, 将信贷产品及服务延伸至整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条。

上一篇:声音的辨别下一篇:配电变压器吊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