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2024-10-19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通用8篇)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1

永善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永善县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高原农特产业是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永善地理位置、产业发展基础以及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等起到了较大的促进,对推动永善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一)强化组织领导,强势推进重点产业。永善县采取“一项产业、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名县级领导挂钩”的办法,从拟定产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政策措施、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产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上心入手,强势推进重点优势产业发展。仅去年就完成新增特色产业种植12万余亩,开展核桃、花椒、脐橙、枇杷成树提质改造25000亩。

(二)联动齐抓,增强粮食生产水平。稳粮增收一直是永善农业生产发展的重点,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主攻单产、稳定总产、增加效益、拓展农业功能为目标,以重点区域布局、建设重点基地、主抓重点作物、突出重要季节为抓手,采取“落实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耕地红线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培植种粮大户提高种粮效益、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抓好防灾减灾确保粮食丰产丰收”等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76万亩,2015年力争实现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3%,达19.6万吨。其中,小春11万亩,产量1.2万吨;大春65万亩,产量18.4万吨。

(三)强化科技培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永善县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培养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同时以产业为依托、以种养大户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载体,采取鼓励涉农部门领办、农民自办和社会合办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今年已与昭通学院、省农科院协作,对群众开展了魔芋“两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柑桔大实蝇防治、核桃蛀干害虫防治。从县外邀请专家对15乡镇开展了花椒提质增效培训30余场、培训7500余人次;开展竹子种植培训20余场、培训3000余人次;开展中药材种植培训10余场次、培训群众1000余人次。全县目前共有种养业科技示范户378户、种养大户126户,专业技术协会12个,农产品营销户72户,农民经纪人队伍132人,进一步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四)建设示范样板,加快产业发展。在区域特色优势明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着力建设一批示范样板和典型示范大户,推进农特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及农业特色产业向

最适宜区集中。通过开展制定一个专业村建设发展规划、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优良品牌、建成一个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创建一个示范带动模式的“六个一”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创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巩固完善“一村一品”特色水果、经作专业村建设。在魔芋基地建设上,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基地化种植、区域性开发;在马铃薯产业基地建设上,大面推广高厢垄作科技示范;在花椒基地建设上,以优质花椒种苗基地带动花椒产业规模化发展等等。目前,已建成8个示范样板基地:莲峰千亩天麻产业市级标准化样板、黄华金寨万亩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县级示范样板、黄华青杠-朝阳千亩脐橙产业连片示范园、桧溪永胜500亩枇杷产业连片示范园、莲峰米田千亩苹果产业标准化示范园、黄华万亩砂仁产业优质生产基地、桧溪-细沙4000亩小米辣原料生产基地、马楠3000亩无公害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96户,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百里特色经济长廊。

(五)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要求,统筹国土、财政、农业、发改、水利等部门,以土地整治和土地占补平衡、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等项目为支撑,积极整合项目,集中投入,连片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7万亩,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79件,沟渠55公里,管网150.1公里,田间机耕路41公里,坡改梯1000亩,土地平整7100亩,生物农艺2000亩,推广农机作业20万亩,总动力突破16万千瓦特,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六)抓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链条核心。我县按照“上规模、多品种、大胆试,政府扶优扶强”的思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注册申报产品品牌,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区域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永善天山食品公司白魔芋膳食外观设计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授权;溪洛渡牌有机白魔芋精粉连续8年获日本魔芋JONA协会认证,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溪洛渡魔芋系列产品荣获第十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黄华绿色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了水果包装业;永善县三联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带动了该县优质花椒、脐橙发展;溪洛渡云海牧业有限公司带动了云南半细毛羊的育种、销售,农产品企业呈稳健发展之势。近年来,发展了天山食品有限公司、细沙山野菜加工厂等10户农特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其中3户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同时不断加大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申报力度,“金江花椒”、“金江魔芋”、“金江脐橙”通过品牌认证,创建了“金沙江”、“山珍”、“溪洛渡”、“琪隆”等特色品牌。全县48.5万亩耕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1.5万亩绿色魔芋、1.5万亩绿色花椒、0.3万亩有机白

魔芋、0.2万亩有机天麻通过产地、产品认证,云南半细毛羊、溪洛渡花椒通过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截止去年底,我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种植规模达174万亩、实现总产量55.5万吨,产值达31.34亿元。

二、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通过全县各级组织和各族群众的努力,我县在高原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基地分散,规模效益不高。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充分理顺,规模示范基地种植面积小,条块分割、零星种植的现象比较突出,尚未形成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农产业基地,农业基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农业管理粗放,产出效益不高。随着近年来外出务工人群的不断增多,且外出务工人群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在土地上耕种的多为老、弱、病、残、幼、妇人口,农业发展缺乏劳动力现象突出,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大部分农村群众没有把农业生产当成主业,农业耕作施肥投入减少,田间管理程度差,病虫危害严重,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生产精细化、科技化水平不足,农业管理粗放现象依然突出,土地生产效益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三)龙头企业弱小,带动能力不强。纵向比较,虽然永善县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但带动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竞争能力强、覆盖面广的规模化龙头企业较少,大多数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种植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速度发展依然缓慢。

(四)信息闭塞,服务体系不畅。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分散性客观上造成信息的不完备和分布的不对称,使辖区农民难以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市场经济意识不足、市场灵敏度不高且分布较窄,加之我县农业种植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幼、妇,对市场供求信息缺乏敏感度,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体系没能充分建立,信息传导机制不迅速,容易造成惯性种植、盲目种植,导致农民种植“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五)科技种植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效果不佳。科学种养殖的优势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县主要农业种植人口受教育文化程度低,导致科学种植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覆盖面不够,达不到提高农民整体种植水平的效果。

(六)农业基础脆弱,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县地处金沙江河谷,海拔高差大,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的设施设备配套不够,有许多地方土壤、气候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特色产业,但苦于没有配套的水利设施及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群众“守着金窝窝,不得不受穷”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结合全县立体气候特征、土地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市场前景,尽快理顺土地产权关系,促进土地合法流转,为进一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种植创造条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各乡镇农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提高科技种植培训效果。整合技术力量和培训资金,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改善培训的方式方法,从农民观念出发,从农民学习方法上入手,让科技培训教员驻村入户、走入田间地头,有示范,有操作、有考核、有奖励,切实提高培训效果,用效益留住劳动力。

(三)建立健全产供销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加快各大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之间的网络系统建设,成立专门的组织从事农产品供求、价格和主要批发市场运行状况等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工作,通过互联网等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及时向农产品市场供求双方发布信息,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和指导。切实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工作重心从主要抓生产转移到同时抓市场销售和农业生产上来,按市场需求调节区域农特产品生产。

(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公司企业、个体工商户、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等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兴办农业企业,深入推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对沙

棘、枇杷、脐橙、苹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精品包装和冷冻储藏,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产品远距离运输和持久储藏创造条件,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空间。

(五)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抓品牌创建。充分发挥永善特色农产品品质优势,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要通过网络、电视广告、展销会、农博会等方式和平台,大力宣传推荐永善名特优农产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为农产品进入大超市、大市场贴上“身份证”和“通行证”,提升区域品牌竞争优势。

四、对加快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上。一是建议落实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搞好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二是合理规划和布局粮食生产的区域和基地,集中资源和投入,改善农业设施条件,利用政策,切实培育种粮大户,合理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和种粮能手集中,增强设施配套,提高科技水平,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三是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出现严重撂荒现象,农民领着种粮补贴,实则没有耕种粮食,建议上级深入调研,切实制定政策,合理引导农村耕地流转,最大限度保证农村耕地动态平衡。

(二)关于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带建设和推进特色农业向最适宜区集中的问题。这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优质发展的必有之路。建议:一是要合理搞好规划,实现区域合理布局,确保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发展向最适宜区集中。二是切实加大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安排的力度,确保农业优势资源和投入向规划集中区域投放。

(三)关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一是要抓好第一车间的管理,切实规范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及农民的生产习惯和种植习惯,严禁使用违规农药、动物饲料及食品添加剂等,从源头上堵住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影响食品安全的漏洞。二是切实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执法管理的力度,改变目前只监测,不执法的现状。三是严格农产品及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及食品认证工作,严禁不合格农产品和食品上市经营。

(四)关于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问题。一是建议上级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的力度,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在服务上优化、在管理上加强。二是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研究,加大农产品开发的力度,制定政策措施,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和能人开发农产品,对发展产业、促进增收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企业和能人实行奖励。

(五)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问题。建立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以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庄园、家庭农村培植发展为基础,融合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建议上级切实加大对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将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及旅游业开发,一并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先后有序、渐进发展,从政策措施、规范布局、投入保障、规范建设等方面入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共永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2015年4月13日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2

1 会泽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抓产业布局, 促结构调整

结合会泽县实际, 围绕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 科学合理布局全县畜牧产业发展重点, 着力建设四大基地, 促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即以金钟、者海、迤车、乐业4个乡 (镇) 为重点, 在全县21个乡 (镇) 全面推进优质肉猪产业基地建设;以金钟、者海、五星、上村、迤车、田坝6个乡 (镇) 为重点, 建设优质仔猪繁育基地;以新街、金钟、者海、乐业、迤车、娜姑、上村7个乡 (镇) 为重点, 建设优质肉牛基地;以金钟、驾车、大海、田坝、鲁纳、火红、马路、上村、待补9个乡 (镇) 为重点, 建设优质肉羊基地。

1.2 抓科学规划, 明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会泽县情, 结合高原特色畜牧产业发展方向, 明确了高原特色生态牧业的具体任务, 即:到2017年, 畜牧业综合产值突破42亿元, 进一步加强良种体系建设, 提高良种普及率, 重点推广秸秆青贮及氨化技术、牧草高产栽培技术和天然草地改造技术, 巩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及肉牛肉羊基地县成果, 加强26.67万hm2天然草山、6 666.67 hm2人工草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百千万”工程, 加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

1.3 抓项目储备, 促持续发展

通过采取调查研究、建档立卡, 编制规划, 组织公示, 组织上报4个步骤, 本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产业的工作思路[1,2], 以强化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养殖, 发展高原特色畜牧经济和生态畜牧业为重点, 逐步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3,4], 全县各乡镇共规划上报储备畜牧产业项目633项。

1.4 抓园区建设, 促产业升级

采取项目投入、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的方式, 按照“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产业示范区”的全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 2013年重点建设金钟镇以礼河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田坝乡黑山羊养殖园区和者海镇肉牛养殖园区3个县级示范园区, 云南天兆隆升牧业有限公司、会泽天伟火腿有限公司、会泽县大明养殖有限公司、会泽县绿海食品有限公司及清泉古都酒业有限公司5个龙头企业, 大海乡山区生态养殖示范园、五星乡仔猪养殖示范园、火红乡黑山羊养殖示范园3个养殖示范园。

1.5 抓经合组织建设, 促共同发展

全县已建成畜牧养殖协会、合作社132个, 其中:已登记注册的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100个、养殖产销协会32个, 农民组织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2 会泽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

2.1 调整农业产业布局, 建设经济示范带

围绕生态、优质、绿色、品牌的思路, 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会烟 (红大) 、会菜 (辣椒、生菜) 、会花 (百合) 、会药 (三乌胶) 、会鱼 (鲟鱼) 、会畜 (猪、牛、羊) 、会果 (核桃、盐水石榴) 、会薯 (马铃薯) 等特色农业。按照突出特色、规划先行, 注重规模、相对集中的思路, 调整全县农业产业布局, 使农业产业由小规模向大群体、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着力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改变“撒胡椒面”式的做法, 每个产业着重选择1~2家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 签订责任书,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 扶持金额与企业的投入、产出、利润挂钩, 经严格考核超额完成的多奖, 完不成的按比例扣减, 坚持5年以上, 力争到2016年全县高原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和加工产值总量达100亿元以上。

2.2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会泽县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植核桃7 333.33 hm2, 补植核桃8 000 hm2, 建成迤车、马路、纸厂等6个万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 全县核桃总面积达5.93万hm2。在待补、上村、迤车等乡 (镇) 建成4条冷水鱼养殖带, 重点发展虹鳟鱼、鲟鱼养殖, 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3 360 hm2。建成火红、大桥、驾车、五星4个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标准化生产基地, 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84万hm2, 同比增长11%。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17个, 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 128户。

2.3 新兴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 会泽县先后引进了会泽天邦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云南阿穆尔鲟鱼集团等企业在待补、迤车、以礼、上村等地建立虹鳟鱼养殖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鱼子酱加工出口基地, 初步形成了养殖、加工、出口一条龙的新兴产业格局。目前, 会泽县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也是全省中华鲟、虹鳟鱼、金鳟鱼最大的养殖基地。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已达3 920 hm2, 总产量达7 530万t, 年产值1.4亿元, 冷水鱼产量及产值占到全省的2/3, 从业人员人均增收1万元。

3 会泽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

下一步, 会泽县将科学规划玛卡基地建设, 重点在高寒冷凉山区的大海、大桥、驾车、矿山、火红、五星等乡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玛卡种植基地, 力争到2015年, 建设玛卡标准化生产基地2 000 hm2, 每年生产及粗加工玛卡5 000 t。同时,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 引进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到会泽县投资办厂, 开展玛卡咀嚼片、玛卡营养酒、玛卡精片等系列产品深加工, 努力把玛卡产业打造成会泽高原特色农业的一个亮点和一个响亮的品牌。

摘要:从产业布局、科学规划、项目储备、园区建设、经合组织等方面介绍了会泽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分析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 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现状,成效,发展方向,云南会泽

参考文献

[1]曾小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问题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7-21.

[2]张金勤.基于高原特色农业战略的云南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 2013 (33) :304.

[3]黄建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视角下土地流转机制问题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54-58.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云南省弥渡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07-04

1 发展现状

弥渡生物资源丰富,素有“滇西粮仓”“蔬菜王国”和“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弥渡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十二五”末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实现100亿元产值、打造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中心的目标,按照“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促环保”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做大基地,以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集约化做强龙头,以科技创新推动标准化打造品牌,以龙头企业推动专业化拓展市场,大力发展以红大研发为主的烟草产业;以无公害、绿色认证及设施农业为主蔬菜产业;以生猪、奶牛、商品牛羊养殖为主的山地牧业;以核桃、香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杂交玉米、大小麦、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子产业;以淡水养殖为主的淡水渔业;以红花、灯盏细辛为主的生物药业;以高山生态茶、栽桑养蚕为主的茶桑产业。

2 主要做法

2.1 大干农田水利,夯实发展基础

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亿元以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安全、农村“五小水利”等一大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不断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坝区耕地实现田园化,山区耕地实现梯台化和水浇化,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2.2 创新土地流转,做优特色基地

按照“布局区域化、

2.3 优化区域布局,做强八大产业

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发挥市场优势和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指导性文件,发展壮大八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产值达18.2亿元。(1)大力发展烟草产业。以大理红花大金元特色烟叶科技研发基地为支撑,完善基本烟田基础设施配套,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红大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县和综合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2)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围绕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的目标,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3)大力发展山地牧业。以做强年产24万 t双胞胎饲料和曹氏金富卷蹄为依托,培植壮大乳业、生猪、肉牛3项骨干山地畜牧产业。(4)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以野生菌为主的林下资源开发。(5)大力发展淡水渔业。注重优质苗种选择和加大养殖技术培训,生产“四大家鱼”苗种1.5亿尾,年产量突破1万 t以上。(6)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加强实用技术推广。(7)大力发展生物药业。发展以灯盏花、红花、续断等中药材种植为主的生物药业。(8)大力发展茶桑产业。加大低产茶园、桑园改造万元。

2.4 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依托县职教中心、县委党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党员电教室及远程教育点等服务平台,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等3大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农村50岁以下农民至少掌握一门实用致富技术。用活用足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扶持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

2.5 坚持内培外引,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一园、三区、四个集中区”的发展思路,制定出台园区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5万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涵盖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茶桑等特色农产品,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2.6 精心打造品牌,彰显弥渡特色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和提升弥渡酸腌菜、卷蹄、大蒜等知名品牌,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打造具有弥渡特色的农产品“名片”。通过品牌打造,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达55个,“老土罐牌”“张氏建林牌”“子母牌”等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实现了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的目标,提升了弥渡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2.7 着力培育市场,搞活产品流通

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累计投入资金6 790万元在全县8个乡镇建成交易市场54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1个、农家店220个、农资综合服务社204个、农资连锁经营店218个,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投资700多万元对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年交易量达70万 t以上,交易额7.2亿元,成为滇西蔬菜商品交易集散中心。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户和企业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桥梁和平台,对组建农产品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3~5万元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社,依托“大户”建立合作社,依托“能人”建立合作社。endprint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 t以上;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开展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整活品牌,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业物流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疫病检测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立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企业自检4项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 t以上;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开展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整活品牌,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业物流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疫病检测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立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企业自检4项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 t以上;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开展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整活品牌,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业物流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疫病检测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立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企业自检4项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什么是高原特色农业? 篇4

高原特色休闲农业是云南省特有的休闲农业类型,集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十二大品牌”。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

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5

业化项目建设

可行研究报告

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编制

2012年3月26日

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1.1项目提要………………………………………………..1

1.2项目报告编制依据………………………………………3

1.3综合评价及论证结论…………………………………..3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重要性…………………………………5

2.1项目建设背景……………………………………………5

2.2临沧市云县肉牛生产现状……………………………..5

2.3项目建设的重要性……………………………………..7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9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0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14

4.1市场分析………………………………………………14

4.2产品生产销售方案……………………………………18

4.3销售策略和营销模式…………………………………19

第五章项目区选择和项目单位基本情况…………………19

5.1项目区选择和现状……………………………………19

5.2项目单位基本情况……………………………………21

第六章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22

6.1指导思想………………………………………………22

6.2遵循原则………………………………………………23

6.3发展目标………………………………………………24

6.4发展模式………………………………………………25

第七章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技术方…………………….25

7.1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26

7.2技术方案与工艺流程…………………………………26

7.3环境分析及防治对策………………………………….31

第八章项目概算及资金筹措……………………………….33

8.1投资概算………………………………………………33

8.2资金筹措………………………………………………34

8.3项目进度计划安排……………………………………34

第九章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34

9.1组织机构设置…………………………………………34

9.2项目运行管理…………………………………………36

9.3项目技术保障措施……………………………………37

9.4项目后续管理措施……………………………………38

高原唱大风:伊泰集团发展报告 篇6

——内蒙古伊泰集团发展报告

2006年08月16日 赵云丽 张瑞珍/文

1988年,鄂尔多斯高原之子张双旺仅凭借5万元开办费起家,创立了伊泰集团;经过18年的辛勤经营,如今,伊泰集团总资产已经超过了50亿元,成为一个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业,铁路运输、生物制药多元互补的产、运、销体系化运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就见证了这一切。

张双旺说:“我对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的贡献、对鄂尔多斯父老乡亲的贡献,犹如一滴水汇入滔滔黄河,可谓微不足道。但它对于我来说,几乎是塑造了我的整个生命,也就是说,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离开了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使命为旗

这是一片丘陵荒漠交织的贫瘠土地!这是一片英雄和神话辈出的神奇土地!这里是粗犷不羁的野生植物放纵根须的地方,没有江南的细雨迷蒙、柳绿嫣红,这样的土地注定只能生出万丈豪情和沧桑英雄,于是独贵龙运动、鄂尔多斯风暴进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这是一片被汗水和泪水浸透了的土地,似乎每一滴泪水和汗水都蕴含着无限的能量,滑落进入这片土地,土地就变了颜色,滚烫的可以燃烧;于是,这里变成了煤的海洋;于是,这里又孕育了中国能源领域的一个神话;于是这里又掀起一场新的鄂尔多斯风暴。九曲黄河蜿蜒而过,无定河静静的流淌。这里孕育了人类最早文明之一——河套文化。在人类的又一个崭新世纪,这里又在弘扬一种伟大的精神和信仰。

1988年,鄂尔多斯高原之子张双旺仅仅凭借5万元开办费起家,创立了伊泰集团;经过18年的辛勤经营,如今,伊泰集团总资产已经超过了50亿元,成为一个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业,铁路运输、生物制药多元互补的产、运、销体系化运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就见证了这一切。

自荒芜中崛起、在风雨中历练,饱尝伤痛而成功、成熟的伊泰集团,视野更加宏大了,把一个企业的辉煌和未来,都倾注在世界性的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能源战略项目——煤转油项目上的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智慧,更需要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伊泰集团董事长张双旺,似乎从来就不缺少这样一种心。18年间,集团累计向国家缴纳利税26亿元,为教育捐助2000万元。2005年,一次为鄂尔多斯市建设医院捐助5000万元。对此,张双旺如是说:“我对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的贡献、对鄂尔多斯父老乡亲的贡献,犹如一滴水汇入滔滔黄河,可谓微不足道。但它对于我来说,几乎是塑造了我的整个生命,也就是说,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离开了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我便什么都没有了。”

从他举起右手庄严宣告生命信仰的那一刻起、在他下海办起了不是国家投资的“国”字号公司那一刻起、在他宣告伊泰国有股退出但依然要践行“四个不变” 那一刻起,他就用自己的言行来诠释着自己生命的最高价值取向。如今,张东海接过了父亲的事业,也传承着这样的信仰和精神。

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作为中国企业500强、全国煤炭百强(第23 位)企业、铁道部百家大客户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地方煤炭企业,2004年,伊泰集团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到2010年煤炭产销超过5000万吨的重点企业;2004年8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骨干企业之一。

于是,把荣誉看成使命、看成期盼、看成责任的伊泰人,跟随着张双旺这个老共产党员,走向了另一次风雨涅槃的征程;于是,“内蒙古伊泰煤制油工厂奠基仪式”上的掌声如约响起。

在广袤的高原上,如纯银一样清亮的掌声给了张双旺和所有伊泰人,给了中国,也给了远方的我们。踏着五月原野的芬芳,举起浓香四溢的奶茶,我们走进了伊泰,走近了一个高原之子的生命传奇。

第一篇 生命的抉择

张双旺认为,要改变鄂尔多斯高原的面貌,最大的任务就是要改变高原经济落后的面貌。没有经济的发展,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永远不能走出苦难的身影。

1988年,正是共和国改革浪潮初涌,鄂尔多斯高原经济升腾的前夜。

这一年,张双旺已过不惑之年,在共和国黎明前的黑暗年代出生、鄂尔多斯高原长大的他,在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中成长成熟起来了,从最初的皮革厂学徒工,凭着才干和勤奋努力,成了一名国家干部,先后担任过杭锦旗人委干事、旗委办公室主任,独贵塔拉乡党委书记。此时他已经担任伊盟乡镇企业处副处长3年,一条仕途的光明前景正在张双旺的脚下铺就开来。

在人们都在享受着机关一杯茶水、一张报纸的安逸与安稳时,张双旺却不安起来。在这个和经济变革关联最为密切的岗位上,睿智的张双旺敏感地捕捉到了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一阵阵春风。他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正在共和国的胸腔中酝酿。中国,正在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世纪。

张双旺陷入了苦苦的思索:到底是什么最能接近自己的终极理想?他知道,当他在镰刀斧头旗下庄严举起右手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一个伟大的事业。一个立誓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共产党员,自己是否能够切切实实地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的生活?

站在广袤的鄂尔多斯草原上,张双旺张开了双臂。第一次他发现自己和这片土地贴得如此亲近。那些童年时青青的草根气息,至今仍然回荡在他的牙床上。是的,在最苦难的岁月里,就是这片贫瘠的土地用自己的最后一片草叶养育了他。

市场经济的浪潮涌动,一个鄂尔多斯之子,该作出自己最神圣的选择。

经历过深重苦难的张双旺,看到的是切切实实的民生。一个崭新的想法在他坚韧的内心里萌动,他认为,要改变鄂尔多斯高原的面貌,最大的任务就是要改变高原经济落后的面貌。没有经济的发展,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永远不能走出苦难的身影。

张双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辞官下海!创办企业!一边帮助政府消化超编人员,一边痛痛快快地为家乡干点实事。

一石激起千重浪。张双旺的“轻举妄动”激起了强烈反响。几乎没有人能理解这一行为的合理性,更不用说预见到他将开创的奇迹般的未来。在80年代的内蒙古,他能听到了只能统统是反面意见:有人嘲笑他太傻、有人讽刺他想出风头,也有人好心地提出了忠告:伊克昭盟产业基础薄弱、资金匮乏,这会儿白手起家搞企业,风险不言而喻!改革之初,盟里领导曾经出面做工作让机关干部创办企业,拿出许多优惠条件,也没人揭榜。

张双旺何尝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

无论是忠告,还是讥讽,他都只有报之一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困难大、风险大,但是他的决心更大,他向当时的盟委领导夏日坦言自己的雄心:不管成大事、成小事,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干事,这才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共产党员应该选择的充实人生。

听完张双旺的登门陈述,早就对张双旺的能力和成绩洞若观火的老领导夏日,对他的大胆决定颇为赞赏,但他又十分清楚张双旺面临的现实困难,于是给张双旺定下了目标:只要不垮台,自己能养活自己,分担财政负担,就是成功。如果能上缴一些利润,就算做出了贡献。

一席话,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张双旺的心田,也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领导出于殷切关怀而设置的最低目标,使张双旺对前程的艰险做出了足够的估计,而领导明确支持的态度更加坚定了张双旺一往无前的信念。他知道,时不我待,生为鄂尔多斯的儿子,自己不能让这沉默的高原等候得太久。

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张双旺也从没有绝望过。这似乎是他的特质,也是他的宿命。1988年3月3日,对于40多岁的张双旺来说,是生命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在盖有7个大印的《聘任承包经营合同书》上签下了自己名字的同时,彻底改变了他和一大批人的命运。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张双旺卸去了一切政府专职,走上了自己的产业报国之路。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一个名叫伊泰的企业诞生了。

从政府得到的最实际的支持:5万元事业开办费以及有偿借给公司的40万元经营活动资金。张双旺带领着21名乡镇企业处的行政超编人员走向了鄂尔多斯高原。

没有资金、缺乏人才、渠道不畅、经验匮乏,茫茫的草原上,谁也不知道风是朝哪个方向吹。那个料峭春寒的季节里,一切都让人觉得寒气逼人。

张双旺决心以实业兴高原。然而,创办什么样的实业,却着实是一个艰难的抉择。鄂尔多斯,一片交织着丘陵、荒漠与草原的贫瘠土地,属我国北方老少边穷地区。没有沿海经济的地理优势、没有江浙经济的技术优势、没有浦东经济的人才优势,然而,鄂尔多斯却有资源优势。

是的,资源。在高原贫瘠的故土深深的地层下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这片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含煤面积竟然将近6万平方公里,占到总面积的70%,煤炭预测总储量为7630亿吨,现探明储量为1496亿吨,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5%。

这里,堪称鄂尔多斯煤海。

煤!张双旺和王子珍、王子清、葛文华、连广明等组成的企业领导班子的目光都在那一刻不约而同地锁定了鄂尔多斯的乌金。鄂尔多斯的煤最终将燃烧在哪里?伊泰的市场在何方?相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尚欠发达的工业水平来说,伊泰潜在的煤炭生产力将显得极其庞大,区内根本不存在相应的煤炭消费能力。伊泰优质煤的销路显然应当放眼到高原之外——国内经济发达城市、沿海开发地区,甚至在国门之外!

他们将目光盯准了煤炭运销,作为公司主营业务,张双旺亲自挂帅。但是,这闪光的乌金又将如何输送到高原以外的世界去呢?

一个惊人的事实摆在眼前:建国40多年来,国家对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从未列出过煤炭调运计划,铁路、公路等运输部门根本不具备成熟的外运能力。

对于襁褓中的伊泰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迈过去的坎儿。

张双旺跑遍了所有的部门,求爷爷、告奶奶,请求煤炭外运计划,得到最有诚意的答复是:等等吧。

面对仅有的5万元钱,等待就意味着死亡。为了尽快地积累资本,公司各方人马各显神通,多个项目同时展开。

第一个项目是开办砖窑,由张双旺的弟弟张满旺负责。张满旺以前在杭锦旗建筑公司任经理,为协助哥哥毅然辞去工作来一起创业,开砖厂对于他来说是行家。初期,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可由于一个民工违章操作造成重伤,花去3万元医药费,迷信的流言蜚语不胫而走,砖瓦厂夭折了。

第二个项目是开挖小煤窑,由副经理连广明负责。由于矿址选择失误,4个月一无所获,白白支出了3万多元。

第三个项目是开办大理石厂,由李建国负责。由于市场的突变,大理石市场一落千丈,辛辛苦苦做的一切工作付诸东流,盖到一半的厂房也被迫停工,结果以损失了两万多元告终。

第四个项目是公司与一个药材商合伙经营黄芪,当时正赶上好时候,张双旺看准时机准备抛售,可是合伙人觉得不到时候,结果在短短的4个月,由原来能挣10万元到最后却赔了近8万元。

面临着四面楚歌,想到盟委、盟行署对自己的信任,望着一双双同甘共苦的弟兄们期待的眼睛,张双旺心急如焚。

在一个不眠之夜,往事一幕幕浮现在张双旺的脑海。对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张双旺来说生命中有太多的磨难坎坷了,但也许是宿命、也许是天性的执著,他每每都能遇难成祥。15岁的张双旺当学徒工的当年就赶上全国性职工减员,正当他打起行包准备离开时,非亲非故的领导挽留住了他,是他的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也更坚定了他脚踏实地做人的准则。1959年春天,16岁的他忘我的工作获得了更广泛的信任,得到了去内蒙古轻工业学校学习的机会,这对因贫困被迫中断学业却从没放弃对知识渴求的张双旺来说,又是一次坚定付出后的意外丰厚回报。1966年2月,他被党组织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那一刻起,引领他人生的就不仅仅是朴素的善良和对故土人民的情感,更有了坚定执著的信仰。时隔一年,凭着党性和良心做事的张双旺因不愿意拿出整人的黑材料,没能逃脱文革的浩劫,6个月零7天的铁窗炼狱,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和蹂躏,在黑暗的禁闭生活中,他惟一能正常进行的就是思考。张双旺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重新审视时代、审视人生、审视招摇于世的是是非非,在苦苦的思考中坚定了他那颗追求真理的心。当张双旺被放出幽暗的关押室时、当文革的逆流开始被逐渐疏导、社会秩序重经整饬、人们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生活时,当他拖着一条几近残疾的腿迎向光明时,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热情萌动的莽撞青年,他已在这场**中默默地完成了一次灵魂的蜕变。信仰在共产党员张双旺的心里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张双旺从没有绝望过。这似乎是他的特质,也是他的宿命。张双旺的那股坚韧劲又上来了。那是和鄂尔多斯草原的石头一样坚韧的性格。

张双旺要挑战高原落后的经济基础。他不肯等待,更不能等待。

伊泰等不起,那些跟着自己拖家带口的汉子们等不起。此时,共和国国民经济已开始高速发展,国家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需求剧增,国家也等不起了。国家财力有限、运力不足,为此铁道部出台了政策,鼓励企业购买自备车皮。

张双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重大决策:伊泰公司要购买火车皮!一个创业半年、捉襟见肘的年轻企业,竟然要自己买火车皮?!有人说,张双旺是异想天开,简直像是天方夜谭!事实也证明了别人的担心不无道理。

奔波协调、筚路蓝缕的工作多数要由张双旺自己来承担。政策行通,世事难办。为了购买自备火车皮,东胜市、伊克昭盟、呼和浩特、自治区,能去的地儿张双旺都去了;领导、同事、亲戚、熟人,能找的关系张双旺都找了。明拒婉拒、障碍万千,张双旺都咬紧牙扛着。在他的字典里没有“知难而退”这个成语。

也许命运总是眷顾一些不服输的人,也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是他40多年人格积淀的魅力,吉人自有贵人助,最终,张双旺奇迹般地为伊泰申请到了购置10节车皮的通行证。

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在短短的6天时间内为买火车皮奋斗出70万元“巨资”,奇迹又一次被创造。

1988年8月18日,伊泰公司购置了10节火车皮,开赴乌海火车站。然而,更大的困难却在后头。伊泰自购的火车皮没有户头,未列入计划,根本不具备经营资格!

如果是这样,不仅伊泰的运输问题无法解决,而且购买火车皮的70万元也将有去无回。命运就是这样给襁褓中的伊泰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今天再回首,这一天,才真正奠定了伊泰的煤炭主业地位,也在这一天,伊泰开始立足于漫漫铁路线。

张双旺不得不开始了又一次四处游说。8月18日当天他就去找乌海铁路站,回答说办入户需要到包头分局,他一刻也没有停息,连夜赶往包头,由于正赶上修路施工,车子在路上走了一夜,一大早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到后,得到的答复是也办不了。他转身上了车又赶往呼市,呼铁局和经委也是爱莫能助,但是他得到了一个确切消息,自治区主席布赫到了伊盟调研,这如同黑暗中的一道亮光,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他立刻冒着瓢泼大雨赶往东胜,此时对于张双旺来说哪怕是一丝丝的机会和可能他都不会放过。回到东胜已是凌晨3点,他什么也顾不上,连夜敲响了副盟长王玉真的家门,王玉真原来是张双旺的老上级,非常了解他的为人和执著,很想能帮他一把,他答应天亮后找机会一定把他的情况向主席汇报。作为自治区的主席,需要处理的大事太多了,伊泰当时只是一个小不点,可智者之间往往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眼前这个风尘仆仆、睿智坚忍的高原汉子,深深地打动了布赫主席。高原,就需要这样热情如火的、一心带领着群众奔向现代化的领头人,他当即吩咐刘珍秘书长:“给呼铁局说一下,要么不给他们解决车皮,既然已经买了车皮,就应该让人家跑运输嘛。”几句话像一道曙光豁然擦亮了张双旺疲惫的眼睛,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呼市和包头办完了相关手续。

经历了整整3个不眠昼夜,1988年8月20日,伊泰的10辆自备车上线了。那是个令创业者们欢呼雀跃的日子,也是伊泰里程碑的日子,今天再回首,这一天,才真正奠定了伊泰的煤炭主业地位,也在这一天,伊泰开始立足于漫漫铁路线。已经担当起伊泰集团副总经理的李成才说起这段历程,依然捏着一把汗,“当初没有拿下自备车的同类企业随后都纷纷被挤出了煤炭运销行业,没有自备车上线,就没有伊泰的今天。”当年伊泰即发运煤炭1.9万吨,盈利27万元。这27万元是那样的沉甸甸!这是今天17亿元利税的第一块坚实基石!

乘胜前进,伊泰人所向披靡、斩获甚丰。

开局得胜,军心大振奋。张双旺和创业者们的理想当然不是仅仅养活自己,他们知道不增加车皮企业就难以做大。他们又开始全力争取车皮上线计划,把所有的利润又投入到购买车皮上,把想尽一切办法筹集到的资金也都投入到购买车皮上,两年内又购置了206节车皮及40辆卡车,3年内开通了4个煤炭转运站以及5个联营煤矿。

伊泰的市场日益壮大,1989年创利税达436.99万元。次年,张双旺挥师南下,将市场由华北拓展到华东,年创利税一举达到1584.5万元。短短3年间,从5万元起家,发展到利税过千万元,伊泰成为了鄂尔多斯高原的支柱企业。

乘胜前进,伊泰人所向披靡、斩获甚丰。1991年,公司创利税2181.51万元!

1992年,第一轮承包5年合同到期了,伊泰各项指标全面再创新高,外运煤焦90.7万吨,销售收入1.5亿元,创利税3100万元,全面超额兑现了承包合同。

伊克昭盟委发文,宣布伊盟煤炭集团公司成立,同时与乡镇企业处、煤炭工业管理局脱钩,成为无主管单位,直属行署领导。

第二篇 大鹏一日同风起

伟大的企业家和平凡企业家的差别往往就在这里:平庸者易于自足,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者才能最终成就其伟大。

登高者自迩。在激动人心的成就面前,张双旺没有飘然自傲。

伟大的企业家和平凡企业家的差别往往就在这里:平庸者易于自足,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者才能最终成就其伟大。

张双旺的眼光永远投射得更远,胸怀永远谋划着未来:鄂尔多斯号称煤海,但煤炭资源毕竟是不可再生的,煤海终有一天会枯竭。如何才能增强伊泰的抗风险能力?高原的大业难道只在煤炭吗?伊泰是时候探索自己新的发展之路了 伊泰需要第二次创业。

不少成功的企业家都深谙未雨绸缪的战略。然而最成功的企业家不仅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更要有准确定位未来的能力。张双旺提出了进军水泥业的建议。他认为,伊泰人的二次创业,应该立足于高原,扎扎实实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应把握时代脉搏,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轨。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建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鄂尔多斯在煤炭资源之外,还有丰富的优质水泥资源。

张双旺为伊泰做出的,仍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抉择。伊泰要高起点进入水泥行业,兴建一个现代化的水泥企业。这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还需要全新的技术乃至全新的经营理念。

犹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张双旺喜欢每一次都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冲击,而且似乎每一次冲击的,都是在别人眼里看起来不可能的高度。

优秀的企业家总是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1994年6月10日,蒙西荒漠肃穆端庄,张双旺豪情满怀,挥锹洒下一培奠基之土。伊泰集团与韩国黄海开发贸易株式会社共同投资建立的蒙西水泥有限公司破土动工,伊泰人一步跨出了茫茫煤海,走上企业多元化发展大道。

张双旺认为:蒙西是煤炭产业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应该走一条避免传统产业弊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这便是提高知识含量,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之路。

蒙西自创业伊始就从美国全套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控制系统,生产高标号、超低碱水泥,其科技含量全国罕有。科研与技术创新方面,蒙西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97年至2001年,蒙西的科研成果就达13项,其中省部级奖5项,获国家火炬计划3项,获国家新产品计划11项。

短短数年,蒙西跨入了中国水泥行业的前15强!

蒙西,凝聚着张双旺无尽的心血,更寄托着他无尽的期望。

直到准东铁路已经带给伊泰巨大效益的今天,副手们谈起这决策时还在感叹它在伊泰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也在敬佩张双旺的胆略和智慧。

已经是令很多人眩晕的高度了!

但在张双旺举起右手向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天,他已经是信仰在胸、使命在肩了,为此他不能停步。

1994年,蒙西水泥刚刚动工,张双旺又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修建准东铁路!建议一提出,就在领导班子内部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大部分人认为,修铁路那是国家的事,至少也是神华那样的特大国有企业的事,我们修铁路风险太大了,甚至可以说是把钱往水里抛。

张双旺已经是深思熟虑了。他力排众议,提出修建准东铁路,这是企业大发展的契机,势在必行。在立项前,他又果断拍板,投资600万元,委托铁道部第三设计院进行设计。有人说这纯粹是蛮干,修铁路要国家审批立项,不能立项600万元就打了水漂,但张双旺势在必得。随后原国家计委在审批众多项目时,因为准东铁路的准备工作做得充足成熟,很快便给与了批复。直到准东铁路已经带给伊泰巨大效益的今天,副手们谈起这决策时还在感叹它在伊泰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也在敬佩张双旺的胆略和智慧。张双旺自己说起来却是举重若轻:这着棋是险棋,也是可以满盘皆活的妙棋,伊盟煤炭发展的瓶颈就是运输,有了铁路我们就把握了煤炭的生命线,就可以参与更广大的市场竞争,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它的风险却是可以控制的,企业不致为此满盘皆输,我们那时已经有实力承受这其中的风险。这正是我们企业发展道路的总结,也是企业的精神和特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抓住机遇,永远向前”。一脉相承的是,8年后,当伊泰有了更强大的实力时,担当起了煤基合成油先锋。

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1998年11月8日,总投资30亿元的准东铁路破土动工,其中一期工程投资7亿元,铁路全长72.66公里。

2000年12月16日,“呜!”一声长鸣,满载优质煤的第一列专列徐徐驶出薛家湾站,准东铁路一期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建成通车。它的建成通车可以缩短煤炭气运里程115公里,每吨节约运费20元,目前已实现年运量1000万吨以上,每年可节省运费1.2亿元。而它带来的环保等社会效益更是巨大。

与此同时,伊泰继续不断投入资金自购车皮,公路、发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展开。到2000年底,伊泰已拥有自备火车皮1878辆,计41列,载重汽车600辆。在京包、包兰、包神、大准铁路线设有8个现代化的煤炭加工发运站,年运输能力达800万吨,在秦皇岛、天津、京唐等港口设有货场和转运站,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锦州等地设有办事处,形成产、运、销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和以各港口和办事处为中心连接点的市场营销网络。

伊泰的火车头从高原呼啸而出,势不可当!

新体制带动了新机制,伊泰启动了一套崭新的成本运营控制模式,实行管理与开采分离,伊泰生产的原煤成本比旧体制下生产的原煤成本下降了40%。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建设已经再无争议的成了共和国建设的中心。

鄂尔多斯,这片地处偏远的高原却率先领悟了其真谛。鄂尔多斯市政府的廉政与开明极大激发了经济的大发展。一时间,伊泰、鄂尔多斯羊绒、伊化三家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鄂尔多斯高原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开始在全国企业中展开。这是一场从体制上反思企业发展的变革,政府无疑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政府做媒的企业融资上市工作也开了先河。

1995年,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政府成立了上市领导小组,力推3家企业的上市工作。当时牵头国资局工作的副局长田尚万进入了领导小组开始推进这项工作。上市,那个年代并不被更多的人看好,许多人认为那些争相上市的往往都是些潜在亏损的企业,像伊泰这样效益好的企业,为什么要去上市把利润分配给股民呢?也有人说,现在中国的股市前途未卜,万一有个不测风云,风险太大了!

不过,从来敦厚处事的张双旺却敏锐地意识到:随着伊泰集团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发展资金,同时,伊泰的体制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扩张的一个瓶颈。纵观世界知名大企业,哪个不在一定发展阶段通过上市融资进行资本运作?在他看来,上市不仅能实现规模的裂变、迅速提升企业品质与实力,而且,这不仅关系到伊泰一己之发展,还将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活化,推进煤炭产业的腾飞。

几多思索,几多徘徊,张双旺率先表态:顺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潮流,让伊泰上市!1996年6月8日,伊泰股份有限公司筹委会成立,伊泰上市拉开序幕;

1997年8月2日,由伊泰集团独家发起的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7年8月8日,上海市证券交易所,自治区原副主席云公民与张双旺共同为“伊泰B股”鸣锣开市。

伊泰作为“中国煤炭第一股”在上交所挂牌交易,首次发行16600万股,发行价为0.4073美元,折合人民币3.377元,共募集资金5.6亿元。

上市第一天,以0.466美元上市开盘,以0.470美元收盘,高开高走,成为上海B股市场的瞩目焦点。

伊泰的成功上市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引动了煤炭产业的一轮上市风潮。今天看来,对于伊泰来说,1997年的确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次近乎完美的改制,不仅解决了伊泰集团急需的发展资金,而且在体制和人才上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张双旺一同完成上市大业的田尚万,随着频繁的接触,被张双旺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深深吸引了,也看好了伊泰的发展前景,毅然辞官,担起了股份公司董事会秘书。已是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的田尚万今天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在这里找到了他人生广阔的舞台,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的担当着重任。张双旺说:“股份公司是个新事物,新公司,要交给年轻人来做。”于是,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才走向了领导岗位,张东海、李成才、祁文彬分别担当起了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这为之后的领导队伍调整打下了基础,更让企业在即将到来的那场煤炭市场低谷和企业内部的动荡中稳如磐石。

新体制带动了新机制,伊泰启动了一套崭新的成本运营控制模式,实行管理与开采分离,伊泰生产的原煤成本比旧体制下生产的原煤成本下降了40%。在开放性竞争环境中,这种成本优势很快地巩固了伊泰的竞争地位。与之相伴的是劳工制度上的累累硕果。以伊泰如此宏大的规模,至少应有职工2—3万人,而伊泰事实上只有2000多人,其中机关人员只有76人。精兵简政,这是延安的传统,也是伊泰屡试不爽的管理法宝。

与会专家认为:伊泰,是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而张双旺,则是高擎这面旗帜的最具中国风骨与东方智慧的企业家。

1998年12月,时值隆冬,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却是一派春风荡漾。

这里正在举行伊泰集团发展经验研讨会。几十位领导和知名专家、教授聚济一堂,共议伊泰集团创造的市场成就。累累战果、惊人业绩,令观者颔首、听众服膺、学者称奇,大家在充分肯定伊泰经验的同时,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张双旺身上。

与会专家认为:伊泰,是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而张双旺,则是高擎这面旗帜的最具中国风骨与东方智慧的企业家。

北京大学国有企业改革课题组围绕“张双旺现象”展开了调研,十几位专家对伊泰的成长记录和张双旺的经验事迹进行了深度探讨,形成了厚厚的一份伊泰集团发展调查报告。在大会上,张双旺举重若轻,谦和镇定,他简洁回顾自己的奋斗经历,并归纳出了3条心诀和与会专家们分享。他说,可以这样来阐释伊泰的发展思路:其一,坚持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方针,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其二,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效益闪光点”;其三,改革用工结构,减人增效,向管理要效益。这些看似平凡的经验,却字字千钧,字字来自于真刀真枪的实战拼杀。和许多成功的企业一样,伊泰集团也是一路风雨,一路坎坷。

伴随伊泰集团的发展过程,有一半时间遇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两个重要转折:一是长期困扰社会的商品短缺现象历史性的结束,市场上的主要工农业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煤炭堪称过剩之最。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变。其时,全国面临空前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领域层出不穷的新突破,使技术领先者在市场争夺中抢得了更多的先机。新产业的不断崛起使旧产业面临转移的挑战。作为传统产业,煤炭行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1997年,潜伏已久的煤炭行业危机日益显露。伊泰集团陷入巨大的困境,煤价下跌,市场销售不旺。伊泰人从创业伊始就苦心经营的“以销定产”战略也面临重重危机。1998年,市场疲软的煤炭业再次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击。几乎是与此同时,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袭扰了中国,全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煤炭行业首当其冲。在困难的刺激下,煤炭市场出现了压价倾销、无序竞争等不良局面。价格体系的不合理、煤炭运输铁路基金收取失当、煤炭行业税金过高等,都成为阻碍煤炭行业脱困的重要原因。而在煤炭企业内部也面临重重危机,冗员充塞,人浮于事,使得企业包袱过重。不合理的劳工结构成为企业内部出现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据统计,仅1998年前三个季度,国有重点煤矿累计亏损375.5亿元,比1997年减盈增亏43.3亿元,亏损面高达91%。

1997年以后煤炭产业的三年困难时期,如同一炉三味真火,凭着三条市场中历练出来的经验,伊泰集团尽显风流,逆势上扬——

1998年,伊泰集团实现了10375万元的利税额。1999年,伊泰集团实现利税额11902.25万元。

2000年,实现利税额11224.43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4004万元。在1998年到2000年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时期,全国煤炭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进入了最困难时期,然而,伊泰却在全行业亏损中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大发展,其优良的业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企业总体经营形势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瞩目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

第三篇 沧海横流

张双旺知道,作为掌舵人,此刻他必须把稳这航舵。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没有什么能动摇他的信仰。

2000年,新千年的新时光来到了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

历经了风雨之后,伊泰和高原一同迎来了新世纪的彩虹。然而,正当张双旺踌躇满志地筹划伊泰集团的新世纪方略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

2001年5月,一场始料未及的“解体”之变,使在煤炭行业困难时期依然高歌猛进的伊泰集团驶入了一片险滩。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11月5日,伊泰投入7.6亿巨资建设的占有近95%股份的蒙西水泥有限公司从集团分离出去,企业实力大减,高管层人员离开过半,伊泰大伤元气,面临着四面楚歌的险境。

历史又一次将张双旺推向了风高浪险的端口。蒙西凝聚了伊泰人近10年的心血,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精力。即使在最困难时期,集团上下也是节省资金保蒙西,为了吸引人才,集团公司卖掉了70辆小车,5年多没有改善办公环境,就连办公桌也是修修补补再用,而蒙西的花园、体育场、专家楼、招待所、办公场所、职工食堂、宿舍完全都是一流的。张双旺曾动情地说:“我们对待蒙西,就像一个母亲对待他的儿女一样,除心脏以外,其他的都掏出去了。”

在蒙西刚见效益之时,却带着张双旺和全体伊泰人对未来的宏大构想和美好期望决然而去,这对张双旺和伊泰人来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这对伊泰集团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也是史无前例的。一时间,人心涣散,风雨满楼。伊泰这艘巨舰在险浪中飘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张双旺知道,作为掌舵人,此刻他必须把稳这航舵。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没有什么能动摇他的信仰。他理智而平静的表了态:“蒙西从伊泰分离出去了,但蒙西还在高原,还归政府管,还能为鄂尔多斯老百姓做贡献,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伊泰受点影响不算什么,我们服从政府的安排。我希望蒙西能建设好,发展好。”

我们可以猜想这平静的背后是怎样的汹涌,我们可以感知这理智之中蕴涵着怎样的情怀。

或许我们可以从他曾写过的一篇抒情散文《我爱鄂尔多斯》感知一瞥,其中写道:“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鄂尔多斯你就是我的敬亭山。”那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此刻,这份情已经变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伊泰的事业不能垮,伊泰还要大发展,伊泰要借此轻装上阵。

于是,伊泰改制顺势而行。5.3亿元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员工全员持股,转换身份。2001年11月15日,1000多名伊泰干部职工齐聚伊泰集团大礼堂,气氛压抑而凝重。两件事压在职工的心头:一是蒙西分立之痛,二是企业改制和职工身份置换,传统的国企铁饭碗观念还占据着多数职工的心头,此刻他们要丢掉这“铁饭碗”了。

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端坐在主席台上的张双旺,十几年风风雨雨的经历,干部职工已经自然把它当作了主心骨。张双旺一如往日的镇定自若地发话了,他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向职工陈明了蒙西分立带给伊泰的损失,坦诚地向职工交了家底,从企业宗旨和战略方向高度提出了企业今后的发展思路。职工们看到,改制,让大家真正的成了伊泰的主人,改制将带给企业新的生机。职工们的心一点点温暖起来了。希望重新在心底升起。

旋即,“四个不变”治企原则提炼而出,即:坚持和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集团公司党委是领导集团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不变;坚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不变;坚持依靠广大职工,充分尊重广大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宗旨不变;坚持为地方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做贡献的指导思想不变。

张双旺动情地说:“企业改制了,我们依然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无论何时,我都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管走到哪一天,共产主义都是我此生不变的信仰!”

这不是几句简单的口号,它是伊泰曾经的历史,也是伊泰未来的现实;它是张双旺和每位伊泰人的精神信仰,灵魂皈依;它已融入了伊泰的呼吸,融入了伊泰的血液;它是灯塔,是旗帜,照亮伊泰今后的漫漫长路。

张东海根据公司党委董事会的决议,提出了“工业总产值三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经受严峻考验的伊泰人,将以挥血洒泪的苦战奋斗和一往无前的开拓创新再度坚强地崛起。

也就是在最艰难的2001年,已经在伊泰经历了10年历练的张东海走上了伊泰股份公司总经理的岗位,一批年轻人也脱颖而出,众力一起撑起了伊泰的天空。

张东海上任伊始就一头扎入基层。他感到,干部职工们因为蒙西分立而情绪低沉。天靠气托着,人靠气活着。伊泰需要鼓足士气。他根据公司党委董事会的决议,提出了“工业总产值三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经受严峻考验的伊泰人,将以挥血洒泪的苦战奋斗和一往无前的开拓创新再度坚强地崛起。

蒙西分立,社会舆论也是纷纷扬扬。这时企业生产经营容不得半点松懈。张东海带领年轻的班子开始了市场征战。张东海提出,要以质量、品牌建设促进市场开拓。伊泰开始增加了对市场产品研发的投入,加大科技投入与开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公司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将煤炭分为电力、冶金、化工、高炉喷吹煤、造气煤、民用煤,并通过配煤满足用户的新需求。这些举措使用户获得了好的效益,而伊泰也在行业最紧张的时期,拥有了上电、宝钢等一大批稳定的优质客户。一时间,“伊泰洁净煤”响遍大江南北,在宝钢原料采购评审中获第二名,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在外拓市场的同时,一场触及企业灵魂的内部改革也同步展开。压缩机构,精兵简政,干部人数由原来的473人精简为214人,精简下来的人员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狠抓管理,挖潜增效,2001年,张东海出任总经理的第一年,仅成本管理一项就增收1200万元。张东海主持制定的“生产经营单位经济责任考核办法”把管理提上了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的新高度。

张东海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扎实稳健果敢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伊泰人的广泛信任。他与祁文彬、李成才几位副总密切配合,上任一年,就创出了伊泰股份历史上的一个新高:2002年,完成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过半。

伊泰生龙活虎,活力四射。他们依然没有忘记肩上的使命。“四个不变”是引领他们不断前进的航灯,也是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

2002年12月,伊泰集团与赤峰市委市政府宣告:伊泰丹龙药业公司正式成立!伊泰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并购赤峰丹龙药业。这是伊泰集团向高科技生物制药领域迈进的重要步伐!在企业重振的最关键时期,与其说多元并举的战略有效地改良了伊泰的产业结构,不若说张双旺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带动鄂尔多斯高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广大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正是伊泰“四个不变”的企业最高价值取向。

此前,伊泰生物高科公司已经相继开工了8个单项工程。1997年,处于低谷的伊泰,仍然出人意表地以超前的意识和战略性的眼光,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神农高科技有限公司,在“梁外甘草”的产地杭锦旗开辟甘草基地。

这一决定比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要足足早了2年。

张双旺敏锐地注意到,要投身绿色产业,挺进生物工程,开发甘草种植与加工项目,利用高原特有的条件与资源,不仅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更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是张双旺多年战略决策的重要标准。那是一个与他的信仰相关的标准。多年之后,他用朴实的语言解释自己的选择:只给自己带来好处的钱,不能挣。

自东汉以来,鄂尔多斯高原的杭锦旗就以盛产优质甘草闻名于世。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杭锦旗甘草的保存面积逐年下降。在张双旺的带领下,伊泰人顶风沙、抗严寒、用3年时间建成了32万平方公里的甘草基地。

由于伊泰集团雄厚资金的支持,基地由高标准围栏维护,有喷灌覆盖,水、电、机、田、林、陆配套,草、灌、乔相结合,甘草基地的建设起到了防风固沙、绿化沙漠、恢复生态的作用。可以说,张双旺率领伊泰人向甘草的进军,挽救了这一濒临枯竭的资源。

此时,这副担子落在了曾经大江南北厮杀在煤炭市场的祁文彬肩上。在建设原料基地的同时,他开始积极进行了甘草开发利用的科研活动。先后与华东师大、上海食品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沈阳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国内外热衷于甘草开发利用的专家、教授纷纷加盟伊泰。公司拥有了一支自己的科研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在甘草的开发利用研究上有了重大突破性进展。

到2000年,神农公司已确定规模生产的产品有6个,投产并上市的2个,还有十多个产品正在实验室运作。这些产品,不仅附加值高,而且有的产品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如异甘草素不仅具有防癌抗癌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抗艾滋病毒效果。

依托鄂尔多斯高原的甘草原料基地,伊泰集团进一步在中国工业经济龙头上海成立蒙贝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借助先进经济技术优势,推出甘草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

2004年12月,目前我国装备现代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全国第一家甘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伊泰丹龙和伊泰药业双双通过GMP认证„„

至此,伊泰人再次成功地进入了生物科学这一全新领域。伊泰的精神是抓住机遇,永远向前。在煤炭运销战线上,伊泰更是斩获颇丰。伊泰的发展已是大路通天。

2002年9月19日,影响伊泰百年基业的又一宏大工程开工了。他们在全国企业中首开先河,投资2.7亿元对准东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这项工程沟通准东铁路与大准线、大秦线的连接,使鄂尔多斯的煤炭直接通过铁路送到秦皇岛港,出口或发往华东地区,不仅大幅降低运费,运力也将从每年6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

2005年4月23日,历时两年,改造工程全线贯通并投入试运营,此时,正赶上全国煤炭市场转暖,一举创下了全国地方铁路建设速度快、投资省、质量好、效益高等多项全国第一。

伊泰的精神是抓住机遇,永远向前。

2004年,全长124公里的呼准铁路动工,经过紧锣密鼓的两年施工,将于2006年10月1日开通试运营。

2005年10月,全长27公里的酸刺沟煤矿专用铁路开工,将于2006年建成通车。

2006年7月,全长66公里的准东铁路二期工程开工,将于2008年建成通车。与此同时,伊泰大举加快自有煤矿建设,400万吨产能的宏景塔一、二、三矿,1200万吨的酸刺沟机械化矿井相继开工,快速推进。在煤炭运销战线上,伊泰更是斩获颇丰。

2003年,铁道部提出有偿回购企业自备车皮。是上交还是保留?这41列专用车皮是伊泰起家的资本。早已独当一面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成才敏感意识到,已经跻身自治区重点企业伊泰,以自己今天的实力和影响力,不会受太大影响,况且,自有车皮的运输能力已经成了伊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执掌大局的张双旺面对年轻人今天的成长一阵欣慰,全权授命:“我就交给你来处理了”。2004年,李成才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争取煤炭运输计划上,付出就有回报,2005年,伊泰集团的煤炭运输计划在国家发改委、铁道部成功单列,公司进入了煤炭企业的“国家队”。截至2004年,伊泰共有国家煤炭运输计划405万吨,这个数字在内蒙古所有地方煤矿已经是绝对第一,2005年,煤炭运输计划以此增加到726万吨,2006年,又一次蹿升到1510万吨。2005年,又跻身铁道部100家运输大客户行列,这是其中惟一一家股份制企业。

伊泰的发展已是大路通天。

随着煤炭市场的节节攀升,新矿井建设和老矿井技术改造已经成为伊泰一项核心工作,张东海清楚地意识到,企业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

几乎在伊泰的每一项重点工程中,都能看到张东海年轻的身影。在水与火的历练中,张东海成长成熟起来了。

2004年6月8日,伊泰集团党委委员和董事会董事齐聚一堂,伊泰的新老交替将在这一天实现。从1988年到2004年,张双旺在伊泰总经理的位置执掌了16年,历经沉浮荣辱,今天,像一位老战士,退出了经营战场,张东海出任总经理。其实张双旺早有退意,他最初的接班人选也不是张东海,但也许是命运的冥冥选择,也许是付出的必然回报,重任还是落在了张东海的肩上。

面对父亲和全体伊泰党政班子成员,张东海真情表白:“我能走上伊泰公司总经理这个位置,有我父亲严格要求和德高望重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通过我的人品、业绩和能力争取来的。父亲创办企业,历经艰辛,自己从小就十分关心,因为它关系到全家的生存。后来我到公司上班,看到公司一天天发展壮大,自己感觉到了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我对公司的感情和责任心就这么一天天培养起来了。我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会非常尽职尽责。我认为自己已经初步具备了担当总经理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驾驭市场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我有信心在这个岗位上,与伊泰这个优秀的团队精诚合作,为企业、为社会多做贡献。”

儿子的成长永远是父亲最大的安慰。张双旺坦诚地说:“大家推举东海,其中少不了有我的影响。他上来自然否定我的东西要少些,这些年伊泰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尤其是近年稳定快速发展,大家对我老张做人做事作企业肯定,就希望伊泰也能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我也希望东海不要有负担,把伊泰的事业做好,就是对支持你的人的最好回报,也是对怀疑你的人最好的回答。”

与张东海同时担起伊泰重任的还有一个优秀的年轻团队:祁文彬,集团副总经理;李成才,集团副总经理;刘春林,集团总会计师„„同时一批劳苦功高的老同志退到了二线,依然作为年轻人的坚强后盾,郝建忠辞去副总经理职务担任执行董事。

随着煤炭市场的节节攀升,新矿井建设和老矿井技术改造已经成为伊泰一项核心工作,张东海清楚地意识到,企业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张东海亲自在社会上广罗人才,于是,一大批高精尖技术专家聚集在了伊泰的旗下: 翟德元,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合作,为张双旺、张东海父子两代企业家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也为伊泰事业的广阔前景所鼓舞,毅然加盟伊泰,担当起了伊泰集团副总,成为伊泰生产和决策的技术后盾。

马茂盛,原神华集团神东公司副总工程师,也是被父子两代企业家的真诚和伊泰宽广的舞台所打动,以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担当起了伊泰总工程师重担。

近年来,企业聘请和招收了2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了伊泰的团队水平。

父亲的智慧、儿子的热诚和全体伊泰人的众志成城,正在铸就伊泰新世纪的又一次辉煌。伴随着煤炭市场也开始骤然转暖,伊泰再度迎来了超越历史纪录的产销两旺的大好局面。

2001年,伊泰完成销售收入11.7亿元,利税总额突破2亿元;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利税超2.2亿元;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7.3亿元,利税2.4亿元;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6.4亿元,利税7.3个亿; 2005年销售额达50.6亿元,实现利税超过17个亿。

然而,探索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走过了狂风骤雨之后的张双旺、张东海父子,再一次把目光投向远方。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深邃的目光已经越过了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投向了无垠的中华大地。

第四篇 世纪升腾

如果从太空向广袤的鄂尔多斯草原俯瞰,那么内蒙古伊泰集团总部也许只能浓缩为一个小小的圆点。然而,此刻这枚在中国地图上需要耐心去寻觅的圆点,却如同太阳一样折射出异样的光芒。

2006年5月11日,上午10时。

内蒙古的5月,碧空万里,艳阳朗照,浩荡东风驰跃、腾啸在苍劲雄壮的鄂尔多斯高原。这是一个关于未来、关于能源的太阳计划,就在那一瞬间聚焦了中国的目光,迎接着世界的喝彩。

隆重的内蒙古伊泰煤制油工厂奠基仪式即将开始!

2006年2月,伊泰集团出资2.2亿元,注册5亿资本金,控股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成为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煤基合成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拥有者之一,在这项技术工业化进程上,伊泰也是先行者、探索者。

8个月前。2005年9月,内蒙古伊泰煤制油工厂核心技术通过国家科技部“863”项目验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浆态床反应器、费—托合成催化剂、油品精制和系统集成全部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而成,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涵盖了先进煤间接液化的所有核心技术。

9个月前。2005年8月,伊泰集团煤基合成油项目办成立,集团总经理张东海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项目实施步骤,项目在自治区发改委立项获批复。

19个月前。2004年10月,作为国家“86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产业化装置,内蒙古伊泰煤制油工厂核心技术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4年前。2002年初,张双旺顶住了各方压力,毅然投资1800万元,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攻克世界性能源难题——间接液化煤制油。

4年后的今天,这个激荡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终于来了。在热烈、祥和、充满豪情与展望的气氛中,国内首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接煤制油项目——内蒙古伊泰煤制油产业装置,终于在鄂尔多斯伊泰集团总部隆重奠基!

此刻,它在向全世界昭示:我国完全利用自有核心技术实现煤制油产业,将从鄂尔多斯高原的伊泰集团正式向未来启航。

如潮的掌声和欢呼,仿佛要穿越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仿佛要飞向遥远的蔚蓝色的海洋。此刻,每一位尊贵嘉宾的脸上也同样神采飞扬,透射着热诚的期待、美好的祝福、暖人的春光。

此刻,63岁的伊泰集团董事长张双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紧紧地握住了每一位前来道贺来宾的手,仿佛要把全身的力量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几十年来的企业领导生涯,让这位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叱咤风云的企业家有了一种近乎哲人的平静。有那样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总是喜欢用微笑来回答记者提问的老人,像一位在这片草原上随处可以见到的老牧人,他在蓝天和碧水之间,慈祥地等待着那些健硕羊群的成长。而他,则像一个父亲,在羊群的成长中,收获着自己的喜悦,收获着一份生命的安宁。

此刻,儿子张东海知道,在父亲纯朴坚毅的目光里,有一团火在灼灼燃烧着。那是父亲的一颗心,一颗草原之子的拳拳报国之心。4年之前,当父亲告诉他,要把煤转油当成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创业动议的时候,他就明白了父亲的心意:父亲,最终仍然执著地决定,要把自己所有的生命力量都致力于改善共和国的能源结构。

近几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呈快速上升趋势。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每年将为此支付巨额的外汇。不仅如此,由于石油能源的短缺,我国政府在政治、外交的许多层面都不得不受到能源的牵制。

为了石油,共和国付出的代价远远不止于经济。

对于富煤贫油的中国来说,煤转油的产业意义可想而知。煤基合成油可将煤炭转化为燃料油替代石油,其规模化、产业化后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更能解决国家能源安全问题。

然而,无论是中国的国营煤炭企业还是众多民营企业,没有几家敢去尝试煤转油技术。不仅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能利用煤炭成功生产出石油的国家也寥寥无几。即便是号称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也在多年尝试无果之后,暂时停顿了煤转油技术的研究。在全球的煤转油领域,似乎只有南非建成了三期“煤制油”工厂,如今,年产石油产品达到了720万吨,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不过,南非付出的是50年的时间和耗资70亿美元的代价。

对于中国世纪之初的煤炭产业而言,张双旺的煤转油计划将要挑战的似乎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煤炭企业选择了一条捷径,把煤炭能源转化为电力能源。而对于煤制油产业,关注的也多是采用了跟随战略。从一开始,当张双旺决定要把伊泰集团的战车驶向煤转油轨道的时候,压力和警告已接踵而来。一些多年从事研发和建设煤基合成油工业化项目的专家告诉张双旺,这个项目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是技术放大风险,煤基合成油技术虽然已取得了中试成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从中试到工业化,国内尚没有成功的工业操作运行经验,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风险;二是技术集成风险,项目所涉及的汽化技术、气体净化技术、合成油技术、油品加氢技术的集成存有一定的风险;三是由于本项目仍不属于规模效益,下一步必须扩大产能。但在未来发展中随着国家政策变动,产业调整,可能会出现新的政策性调整因素的影响。

张双旺当然清楚这些风险意味着什么。

一旦决策投资失败,伊泰将不得不退回到搞甲醇阶段,这将给集团带来7到8亿元的经济损失。

张双旺也更清楚以目前企业的实力完全可以承担这样的风险,他愿意带领伊泰人承担这样的风险,自觉肩负起这份国家责任,为了巨大的产业前景,为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不用任何语言,作为伊泰集团的总经理,张东海也紧紧地握住父亲的手,告诉他,自己在心里为父亲喝彩、为父亲骄傲。告诉他,自己会担起伊泰的事业,担起煤转油的伟业!

回顾伊泰所走过的道路,我们时时处处可以看到“四个不变”的精神内涵。张双旺以“四个不变”引领着企业发展,也在诠释着他的人生信仰和道德皈依。

他说,伊泰不论是国有企业、股份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都不会变,伊泰改制了,但我们的党委依然是企业的领导核心,我们10个董事会董事中9个是党委委员,企业重大决策都要经过董事会和党委会。我们680多名党员依然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起着先锋和模范作用。

作为国有企业,伊泰是鄂尔多斯市和自治区的纳税大户。作为民营企业,伊泰依然是市区两级纳税大户,伊泰已经连续多年列居鄂尔多斯市第一纳税大户,今年跃居自治区第二纳税大户。依法纳税,合法经营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每一个企业,不论它什么性质都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

我辞官下海创办企业的初衷,就是要为养育我的高原和人民实实在在地干点事情,也正是这样的动力让伊泰人抓住每个稍纵即逝的机遇,不断奋进,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企业才没有小富即安,把创造的财富全部投入到企业的再发展;也正是这样的贡献地方经济建设的思想,才在蒙西分立时,伊泰人顾全大局,能够重振伊泰,并宽容的祝福蒙西。同样,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拥戴,伊泰正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才得以迅速成长的,这是个互动的过程。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增强,伊泰自然把视野投向了国家能源安全的国家能源战略项目煤化油上来,这是伊泰肩负的光荣使命,也是伊泰的辉煌未来。

伊泰的今天是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伊泰是每位员工的家,企业今后的发展也离不开全体职工的齐心协力、荣辱与共。企业改制后,职工入股,广大职工成了企业真正的主人。职工为企业工作,享受着工资,也享受着企业效益,2004年,企业拿出1800万元奖金发放给普通员工,2005年,又拿出2500万元予以发放,副部级以下普通员工的年均收入超过了6万元。这是企业的人本管理,而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人本,自集团转制以来,原煤百万吨死亡率0.026%,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铁路运输实现了第四个安全年。张双旺说:“伊泰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坎坎坷坷,企业今天也还不完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愿意与其他企业分享我们的教训和经验,希望能带来一些有益的探索。”

张双旺喜欢下棋,也善于下棋。会下棋的人度势,善下棋的人谋势。商场中,张双旺依然是个善弈者,他知道,只有把个人、企业的利益与国家、地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深深地融为一体,与时代的方向相一致,才会赢得最广泛的支持,才会拥有最大的发展之势。这道理或许很多人都会说,但要运筹这社会、时代之势,就一定需要一个人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了。

伊泰正是借着这样的社会之势、时代之势迅速壮大发展起来的。

于是,“四个不变”就成了伊泰的宗旨、伊泰的方针、伊泰的使命。它落实在企业的每项决策中,见诸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中,它贯穿在企业发展的始终,它遍布在企业的各个角落。于是,它深入到了每一个员工的内心。于是,它成了一种文化。它质朴简单的常常为人所忽略,它承载的内容却是博大浩淼、很难用语言来解读的。在这个经济、商品占据了绝对话语权的时代,社会呼唤这样高尚的信仰和文化,因为,惟有信仰能给人类灵魂以恒久家园,惟有文化能穿越几千年的时空来慰籍今人的心智,也惟有这样的信仰与文化能带来企业的长久兴盛和经济的持续繁荣。时代呼唤这样高尚的信仰和文化。

张双旺说:“伊泰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坎坎坷坷,企业今天也还不完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愿意与其他企业分享我们的教训和经验,希望能带来一些有益的探索。”

蒙西分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损失,也是张双旺最大的心痛。今天,说起蒙西分立,张双旺依然难掩心中之痛,但他却在这痛楚中,再一次沐浴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一如他30余年前文革中承受无端摧残后的新生。

他不惧怕把这疤痕呈现给社会,他要用他的反思来昭示社会,他把它当作了自己又一份使命。

他开始对现代企业管理深刻地反思:“现代企业管理,应该用理智,不能用感情;应该凭法制,不能光靠桃园结义。”

对于“我的伊泰,我的家”这样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和文化,张双旺也在从现代经济学角度进行着另一番思考:按目前鄂尔多斯的经济水平,每月1000元的工资就可以找到一位不错的工人,但伊泰的平均水平是6000元,3000人就多付出近2个亿。这是否就自然能带来企业的凝聚力?是否可以在未来企业可能遇到的某个困难时期,带企业走出低谷„„

伊泰还需要自觉地塑造、系统地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思考总会有惑,思考总会让人在解惑中攀升。

我们相信,伊泰的文化,也会在这样的思考和反思中不断提升,与伊泰产业一同,在新世纪,升腾!

世界为您喝彩

党和人民把最高的荣誉和赞美回馈给了两位草原之子。2005年4月30日,在父亲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勋章之后的10年的今天,儿子张东海佩戴上了全国劳动模范勋章。10年内,父子两代全国劳模,这在全国堪称首例。

父子两代劳模互吐心声,老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东海,这荣誉是给你的,更是给全体伊泰人的,伊泰的成绩是全体伊泰人共同创造的,伊泰的未来还要靠你团结大家来共同创造。不要把荣誉当做负担,而要变成动力,你未来要肩负的责任会越来越大。”

是啊,规避了许多煤炭企业热衷的煤电一体化,伊泰人用自己独具一格的选择,用煤转油的惊世之举,担起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重任,证明了自己的智慧、勇气和信仰。

即便是今天,张双旺仍然清醒地告诉我们,对项目的种种风险,伊泰做了最充分的准备。老人心如磐石:“我认为一件大的事情定下来以后,就不要恍恍惚惚,不要轻易做大的调整,不要昨天还决心很大,今天就动摇,明天就翻手背,那可是干不成大事的。”

那一刻,我们觉得他伟岸的身躯会如同父亲一样,遮蔽了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风风雨雨。这种自信来自于事业,也来自于生命。对于这两者而言,儿子张东海就是父亲的延伸。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样的生命传承中,生生不息,万古流传。

也许,在这种坚定决心的背后,更是他们对一个时代的自信,对一种信仰的忠贞。走进伊泰,我们容易反思英雄、反思信仰、反思价值。我们更容易追问,眼前这个沉默、敦厚的老人,究竟用什么创造了一个高原传奇?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可以用无数种模式来创造财富,赢取胜利,成就辉煌;然而,只有那些忠诚于最高信仰的企业家才能最终成就伟大。

伟大的不是功业,而是一种神圣的道德皈依。当一个企业、一个人的事业,真正和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交融的时候,他总是能获得最广泛、最长远的喝彩。

在共和国一次次面临着能源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脊梁式的人物挺身而出。他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祝福、一个民族的期盼。

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7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部署要求,大理立足实际,相继出台了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林业、水利、供销四个专项改革方案,制定了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庄园经济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山地牧业跨越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充分认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大理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这一点,是引领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首先,加快发展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难点在增收。破解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立足广大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半山区农业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其次,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当前,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正在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农业产业链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延伸,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已成为大趋势。再次,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实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就必须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千方百计补齐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短板。最后,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应对农业现实挑战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州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矛盾依然存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成本提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挑战,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二、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大理州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最有典型性的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区,在全省16个州市中,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是非常有特点、有优势、有潜力的。

近年来,大理州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巩固和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培植烟草、核桃、生物药业、特色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效明显。

(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全州粮经比例已经达到71∶29;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的比例提高到37∶35∶2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69亿元提高到344.3亿元,增长73.29%。

(2)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4年,全州建成特色经作基地1356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达1015.53万亩,产量达29.57万吨,占全省核桃总产量的29%、全国核桃总产量的8%,产值达84.91亿元,核桃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烟叶种植面积61.53万亩,收购烟叶148.28万担(含白肋烟),烟农总收入23.28亿元,实现烟叶税4.73亿元,烟叶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五位。蔬菜种植面积64.96万亩,总产量116万吨,产值32.29亿元,居全省第五位。水果种植面积61.06万亩,鲜果总产60.32万吨,其中:葡萄18.05万亩、产量37.41万吨;梨14.68万亩、产量5.76万吨;柑桔8.24万亩、产量10.33万吨。水果产值35.2亿元,居全省第一位,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三位。药材种植面积36.9万亩,产值27亿元;人工种植红豆杉10万亩,产值10亿元;有10个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制药总产值23.6亿元,居全省第三位。茶园面积19.78万亩,茶叶总产量5947吨,产值0.76亿元,居全省第八位。花卉种植面积12.41万亩,总产值64.2亿元,居全省第二位。畜牧业产值达128.9亿元,居全省第三位;水产养殖面积达16万亩,水产品总量达8.16万吨,居全省第三位。

(3)特色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特色水果、蔬菜、蚕桑、生猪等集中在宾川、祥云、弥渡等地;核桃集中在漾濞、永平、云龙、巍山、南涧等地;乳业集中在洱源、大理、剑川、鹤庆、巍山等地;肉牛集中在南涧、巍山、云龙、永平等地;特色中药材和高山生态茶集中在南涧、永平、云龙、剑川的高山地区;薯类集中在剑川、鹤庆、洱源、云龙的山区及大理、弥渡、南涧的坝区;花卉集中在以大理为核心的环洱海地区。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发展。2014年,大理州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2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个、省级示范社75个、州级示范社82个),合作社社员达到8.01万人,带动农户14.15万户、家庭农场745户、家庭牧场150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9.2亿元,增长17.3%;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庄园7个,认定10个州级现代农业庄园;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的骨干为对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截止到2014年,累计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69个,认证基地面积达473.94万亩。创中国驰名商标4个、云南名牌41个、云南省著名商标68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7个。初步建成了“州—县市—乡镇—市场、企业”四级质检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8.16%。宾川、弥渡、洱源、剑川四县创建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77.48万亩。

(6)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建成了13个农业信息网和大理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依托“三农通”平台为110多万农民群众提供信息。以淘宝特色———中国·大理馆、大理特产网、大理农产品交易网、大理农业科技服务网为核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基本建成。大理特产网有82家企业610多个单品上架销售,大理农产品交易网有328家企业1600多个单品上架销售。宾川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淘宝“千县万村”试点县和全国首家开展农产品上线营销的试点县,已开通35个村级运营网点,“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新型业态初步显现。

2、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提升农业效益难度加大。一方面是农产品出口需求收缩,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兴起,另一方面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地板价”不断上升,“天花板”不断下压,中间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和上行推力并存,价格波动剧烈带来的市场风险越来越突出。个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承受能力减弱,优质耕地资源不足,陡坡耕地和劣质耕地比重较大;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人均拥有量2800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拥有量少2340立方米,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54%,而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依然运行。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磷肥、轻钾肥的“三重三轻”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土壤养分失调,部分农田氮磷富集,土壤生产力下降,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下降、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大。

(2)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乳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全州乳品业占全省比重的一半以上,产业化水平较高,但随着洱海保护力度加大,洱海流域奶牛养殖老区不宜再扩大,全州乳业布局有必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二是特色产业开发缓慢。大理生物多样性十分明显,是“云烟、云茶、云药、云花”等主要产业的重要分布区,但茶叶产业有待提升,特色花卉、生物制药、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滞后,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3)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基地不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一是龙头强基地弱与基地强龙头弱并存。一方面基地存在忽视基地资源现状,多头引进,盲目扩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深加工企业的规划和发展滞后,缺乏大而强的深加工企业。二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缺乏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弱。大理农产品品种数量虽多,但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58∶1,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是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参与农户比例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社员及其带动的农民数量仅占农户总数的19%。

(4)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不足,适用科技推广有所下降,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经营呈现老龄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农业生产主体对科技成果接受能力不足。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滞后,优质种苗、畜禽良种供应能力不足。水果、蔬菜、核桃、中药材等种植粗放,存在重栽轻管现象,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产品优质率不高。

总之,就目前来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存在“四个没有根本改变”:大而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达到“六个化”的定性要求和“五项”定量指标差距较大。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大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理农业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这种转变,要结合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功能拓展为抓手,抓好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等重点,将农业作为强基固本的产业、三产融合的产业、招商引资的融资产业、“互联网+”的新兴产业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产业。当前,重点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1、深化改革促转变

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转变等都是转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大理必须要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固有体制及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多方面修改和完善。农村土地如何分配、如何使用必将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格局。很明显,如果土地经营权仍然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手中,大理高原特色将难以取得大的突破。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设”,从国家政策层面为农村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给予了政策支持,也为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2、调整结构促转变

结构优则绩效增,要实现“产出高效”,优化产业结构是前提。农业还是一个受资源约束较强的行业,不同资源禀赋地区彰显的发展优势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大理必须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找准自身优势做出结构调整:除了种、养、加、销四大主要板块的调整外,板块内部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一旦选准了优势的产业,就要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和努力打造;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那些没有市场、看不到发展优势、收益又少的产业要主动退出,只有实现了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收获效益、赢得市场发展空间。

3、培育主体促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理论上讲是一个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如果没有主体的推动,靠自然发展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必须要积极培育农业发展主体。一是要继续坚持走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路子。可结合大理州实际情况鼓励企业经营、合作经营、家庭经营等多种方式,只有花大力气培育出多种类型、结构合理的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激发活力。二是当前大理合作社、农业庄园、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质量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因此,要多措并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使其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三是要打造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然而发展成效却差强人意,核心问题在于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主体来引领、推动。

4、创新科技促转变

总书记提出的现代农业“四句话”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资源节约,要做到资源节约,只能依靠科技来实现。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大理要实现从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来。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也不可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解决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面临的劳动力、耕地、水资源等紧缺问题,只有依靠创新科技,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才能由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转到质量和效益并重的集约经营上来。

5、信息服务促转变

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手段。对于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而言,无论生产还是营销阶段,信息化都不可或缺:从生产角度看,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精细化程度,起到节本增效保安全的良好效果;从营销角度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同,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农产品销售的又一个主渠道。

6、拓展功能促转变

就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而言,要真正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主动拓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功能:一是要在稳增产、促增收这个农业基本功能上下功夫。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丰富肉蛋奶、果菜茶等特色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积极主动拓展农业新的功能和领域。抓住大理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中国美丽田园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创建机遇,实现现代农业与乡土农耕文化水乳交融,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文化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等新兴业态。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继东北大农业、江浙集约农业和京沪都市农业之后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要实现新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致力科技创新、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玉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J].云南农业,2013(11).

[2]陈彬、沈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2013(3).

[3]向丽红、胡先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8).

耿马县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篇8

摘 要 耿马县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优势,是临沧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的县之一。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效益上见成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以孟定、耿马、勐撒、勐永四坝区为核心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和做法;云南省耿马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十二五”以来,耿马县坚持以创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1 耿马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全县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8.76万hm2,比2014年末净增0.27万hm2,增幅1.5%。其中:建成甘蔗基地2.71万hm2,茶园基地0.67万hm2,橡胶基地4.23万hm2,核桃基地4.41万hm2,烤烟基地0.09万hm2,咖啡基地0.72万hm2,木竹基地3.203万hm2,云南坚果1.36万hm2,特色瓜果蔬菜1.01万hm2,南药、蚕桑、水果等其他产业基地0.35万hm2;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大牲畜出栏3.06万头,生猪出栏32.05万头,羊出栏3.37万只,家禽出栏198.56万羽,肉类总产达26 889 t,禽蛋产量1 506 t,全县畜牧业产值7.38亿元。

1.2 生态农业庄园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力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园的要求,耿马县积极推进勐永镇光木林村、勐撒镇户肯村和勐简鄉大寨村3个万亩连片“咖啡+澳洲坚果”生态农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兴乡滇重楼休闲养生庄园、耿马县华裕生态农业庄园、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等特色农业庄园建设步伐。

1.3 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型

耿马县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有涉及粮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和香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

2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2.1 落实惠农政策是关健

耿马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承包奖补、农作物保险及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 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

为切实加强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领导,耿马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工信、统计、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3 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

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内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甘蔗、橡胶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

在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网、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机耕路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2015年,耿马县高稳产农田地2.903万hm2,全县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全县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34.64%,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13.36%和3.36%,导致全县耕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3.2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全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规模小、效益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粮、糖、胶、茶四大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3.3 农产品运输成本高

目前,耿马县既无高速公路,又无铁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农产品外销运距远、速度慢、成本高,既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开发,又制约着农业的对外开放。

3.4 农业发展方式粗放

全县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加工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4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4.1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一批”工程,力争用5 a时间,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4.2 工作重点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狠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耿马自治县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效益上见成效。

三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一区多园、以园促区、以区带面、整县推进”的思路,勐永坝重点打造咖啡、外销特色蔬菜及肉牛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四是着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长期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土地参与入股等形式,连片规模开发高原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

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为目标,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山、水、林、田、路和渠的综合规划和建设。

六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普及良种良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七是加大农业开发合作力度。围绕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先行发展原则,创新实践农民土地依法合理流转,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推进农民变产业工人等新途径。

上一篇:书香校园演讲稿:读书,真好下一篇:《金刚石、石墨》初三化学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