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共12篇)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篇1
记者从云南省召开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现场推进会上获悉, 云南坚持立足云南实际、发挥云南优势、突出云南特色, 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据悉, 云南粮食生产在四年连旱的情况下在历史上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1元, 增幅连续4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全省咖啡、橡胶、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成为全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云南也是连续10年没有发生过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省份之一,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被农业部称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之一。
云南省政府党组成员、资政刘平在会上表示,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篇2
景东县高原特色果蔬综合示范园初具雏形
2013年5月以来,景东县农科局站以我县被列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契机,在良种场建设高原特色果蔬综合示范园,目前,示范园区初具雏形。
示范园区建设面积17.4亩,主要试验种植品种一类是野生养生蔬菜,如香椿、臭菜、大麻菜、刺五加、刺苞菜、牛蒡筋、鸡刺根、山药,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高的特点;另一类高端果蔬品种,如蓝莓、辣木、秋葵、芦笋,营养丰富,口感好,药用价值高,有抗癌、治癌之功效。
(农业试验站 杨忠福)
景东县鸿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无筋豆
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景东县不断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把“菜篮子”工程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农民增收致富。“景东鸿发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核桃、蔬菜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为社员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今年,大力发展无筋豆种植300余亩,辐射带动左所营、北屯村、前所村蔬菜产业发展,使蔬菜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标准。
目前,无筋豆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甘蔗站 廖邦宏)
景东县农产品保鲜冷库初具规模
近日,锦屏镇北屯村570m³的农产品保鲜冷库正在施工。近年来,景东县农机安全监理总站利用国家对农业机械补贴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投资建设农产品保鲜冷库,利用冷库保鲜技术尽量减少农特产品腐烂及农特产品旺季产量多价格低造成的损失。经过几年的发展,景东县保鲜冷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建成各种大、中、小农特产品保鲜冷库20余个。
(农机总站 杞斌)
景东县重拳打造全国一流优质茧丝生产区
景东县紧紧围绕普洱市“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主题,力争把景东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优质茧丝生产区。
县委、县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桑园10万亩,生产鲜茧1万吨、蚕种产量50万张,生丝产量1500吨,捻线丝产量300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6亿元,工业产值5.4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户均年收入超过14000元。建成桑园面积6亩以上、鲜茧产量720公斤以上的蚕桑专业示范大户5000户,桑园面积100亩以上、鲜茧产量1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组600个,桑园面积1000亩以上、鲜茧产量10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村31个。(蚕桑办 曹进)
景东县中低产田地改造进展顺利
景东县2013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面积3.7677万亩,总投资4803.03万元,其中省级以上投资4330.43万元。截止2014年4月15日全县共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3.6677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90.2%,完成投资4351.44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90.6%。全县中低产田地改造进展顺利。(杨春冉)
景东县谋划蔗园节水灌溉项目建设
为有效缓解甘蔗生产旱情,提高甘蔗生产效益,景东县甘蔗站积极谋划蔗园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计划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建设2000亩节水灌溉蔗园,项目建设覆盖文井镇中所、丙必、文窝村。
实施节水灌溉高优蔗园建设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节水灌溉项目通过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和甘蔗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选用电动抽水机抽水,用滴带、滴管进行喷灌,建设高产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全县甘蔗生产实现高产优质。
项目总投资466万元,主要用于示范园购置滴水管、抽水机补助,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技术培训费用,其中:申请 3 财政资金50万元,占总投资的10.7%,自筹416万元。占总投资的89.3。目前,项目正在筹备申报中。
(廖邦宏 甘蔗站)
小水窖造福山里人
日前,笔者在大朝山东镇彭家村河边组看到,好多农户正在修筑“爱心水窖”,有的农户正在进行水泥浇灌,大部分农户已快建设完工。一位正在忙碌着浇灌水窖坑壁的大叔告诉笔者,近年来水源日益枯竭,用水要到离家很远的水潭引水,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十分困难。现在政府积极扶持小水窖建设,每口水窖扶持4000元资金,水窖建成后,就再也不担心以后的用水问题了。
河边组的村民祁贵荣告诉笔者:“以前我们这个小组吃水比较困难,天干的时候放水都要排队,哪天供那几户,费力又伤神。现在,政府给我们扶持资金,好多人家都整了小水窖,以后用水就方便了,上级政府最关心我们农户了。”
在河边组除个别在建之外,大部分村民家的水窖已经建设好并投入使用,水窖就建在自己家房子或是田地旁边,水窖里储存满满的一窖清水,出门就可以把清澈的水提进家里,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要去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吃了。
一个小小的“爱心水窖”,在抗旱中却发挥着大作用,它储存着爱心甘露,滋润着民心。截至目前,大朝山东镇已建成“爱心水窖”260余口,并投入使用。(大朝山东镇 胥婷月)工作动态
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景东召开
5月5日-6日,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景东县召开,市人民政府市长钱德伟、副市长杨卫东、秘书长王鸿彬,市相关单位部门领导,各县(区)政府县长、发改局长、农科局长,相关企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钱德伟一行实地对镇沅县富农果蔬开发有限公司、景东县文井镇江西金源公司加工厂、蔬菜基地、文华田野果蔬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调研,并听取了相关县领导、企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汇报。
在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景东县、思茅区人民政府领导,江西金源集团、金孔雀集团、富农公司负责人,市农业局、市商务局负责人相续作了发言。钱市长对认真研究解决部分干部群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中,反映我市农产品价格偏高、特别是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虽然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基地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足;二是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短;三是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四是品牌打造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
会议要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立足普洱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工作举措,凝聚工作合力,通过1~2年的努力,彻底解决市民“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高原特色食品产业培育成为普洱的支柱产业,把普洱有机食品打造成为全国著名品牌,把普洱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有机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面向东南亚的“菜篮子”。
会议强调:“菜篮子”工程建设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坚持六个“进一步”推动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一要进一步搞好规划布局;二要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三要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四要进一步完善流通体系;五要进一步抓好科技应用;六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杨春冉)
景东县委书记调研指导农业生产情况
5月2日,景东县委书记张瑜在县政府办主任、农科局局长、文井镇党政领导等陪同下到文井镇都拉、文华、文窝村调研指导农业生产。
张瑜一行首先调研烤烟生产,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栽培措施、烟苗长势、田间管理,向技术人员了解当前干旱对烟苗的影响等情况,到烤房建设点查看烤房建设、烘烤设备安装情况。
在县城平价蔬菜销售点的供应基地,张瑜一行实地查看蔬菜种植情况,详细向合作社负责人询问蔬菜的供应、销售、价格等。要求农科部门加强农业执法监督,保障农民利益,发挥专业合作社与平价蔬菜销售点的作用,让农民购买到平价蔬菜、吃上放心菜。
在云南金塬有机蔬菜基地,张瑜一行认真查看生产基地种植现场。基地目前正在种植紫糯玉米,由农科局抽调5名技术员到现场指导种植。在加工厂建设现场,听取进展情况汇报,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快土地平整的进度,尽快完成三通一平工作,确保加工厂按期建设。(杨春冉)
市科技局领导到景东县开展科技项目列项前期调研
5月13-15日,市科技局局长查亚明、副局长杨亚梅一行到景东县开展科技项目列项前期调研。
查亚明一行在景东县农科局领导和科技工作人员陪同下,深入到景东县天瑞林业有限公司三七种植示范基地、景东东瑁矿业有限公司竹子种植示范基地、景东盛丰公司竹碳厂生产车间、景东农科局高原特色果蔬示范园,漫湾、林街、景福多家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听取科技工作情况汇报,了解企业生产规模、运营模式、科技创新能力等。
通过实地调研和听取汇报,查局长要求县级科技主管部门认 7 真组织相关企业围绕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需求,策划一批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依靠科技引领带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好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丰艳玲)
景东县领导到大朝山东镇调研指导烤烟生产工作
4月26日,景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波、蔡荃在县烟办、烟草公司及大朝山东镇党政领导的陪同下,深入各种烟村实地调研指导烤烟大田移栽工作。
调研过程中,县领导认真听取了大朝山东镇烤烟种植生产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和目前工作进度汇报;向烟站和各村烤烟技术指导员详细询问目前烟苗的数量和质量,移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并指导烟农移栽烟苗,与群众探讨烤烟大田移栽的技术问题。
杨波副县长强调,烟草产业是大朝山东镇的支柱产业,是促进财政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抓好烤烟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烟站要引导和组织烟农,认真抓好田间管理。技术人员和乡镇有关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做好烤烟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帮助烟农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烟叶质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朝山东镇 胥婷月)
景东县举办2014年水稻机插秧现场演示会
4月29日,景东县水稻机插秧现场演示会在文井镇文光村举办。县农科局领导、农机总站、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及周边村民共60余人到现场观摩。
在演示会现场,九保田“WP—48C”型插秧机在技术人员娴熟的操作下紧张有序的作业,一株株秧苗瞬间整齐划一地“立”在大田里,秧苗笔直碧绿,生机勃勃。
据悉,水稻机插秧技术是一项降低劳动强度、省工、省时、节本、增产、增效的农机化先进技术,是一次水稻种植的技术革命。一是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生产劳动强度,一台步行式插秧机两人每天(每天按工作8小时计)平均能栽插15亩,人工插秧人均每天只能栽插0.5亩,既节省了劳动力,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二是适合水稻生长的生物性要求,达到定穴、定量、宽行、浅栽的农艺要求;水稻返青快,分蘖多,根系发达,不易倒伏,通风透光条件好,病虫害不易发生,籽粒饱满,能实现稳产高产。三是实施水稻机插秧技术大大缩短了水稻种植时间,解决了农忙时节劳动力短缺问题。(农机总站 罗美莲)
景东县农经站
党员干部到花山调研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为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5月8日-9日,景东县农经站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花山镇文岔村,实地调研当地金银花种植、生产情况。
通过走访调查和实地查看,县农经站认为文岔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适于大规模引进金银花种植。目前国内金银花市场销路畅通,经济效益可观,可把金银花种植、加工作为发展壮大文岔村村集体经济建设来抓。要求花山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文岔村做好群众宣传、发动和项目申报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农经站 罗成伟)
景东县农科局和锦屏镇政府顺利调解一起土地纠纷
4月30日,景东县农科局与锦屏镇政府联合,在良种场顺利调解一起土地纠纷。
该土地纠纷涉及锦屏镇前所村中村组与良种场,主要事因是锦屏镇前所村中村组在良种场小河口有10亩大河边地与良种场土地接壤,第一次包产到户时前所村中村组把本组土地承包给17户农户,当时由于河水泛滥把前所村中村组10亩土地及良种场37亩土地冲毁,双方在近30年时间内均未复垦耕种,也无争议。2013年底至2014年初,良种场小河改造后小河口部分土地 10 得到了恢复,故发生了几天前锦屏镇前所村中村组17户农户组织30多人与良种场争地纠纷。
由于这起纠纷主要是自然灾害造成,且时间较长,纠纷双方均无法记住详细界限,为了平息事态,充分照顾双方利益,在县农科局和锦屏镇政府的共同协调下,锦屏镇前所村中村组与良种场双方本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达成了纠纷调解共识,确定了四至界限,平息了纠纷。(农经站 罗成伟)
景东县农科局启动
2014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活动
4月20日,景东县“2014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县城启动。
活动以“放心农资下乡,保障农产品安全”为主题。启动仪式上,县农科局产业政策与法规股、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植保站、农经站、种子站、水产渔政站、农广校的专家们向过往的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包括致全县农民的公开信、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材料、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名录、农资识假辨假维权知识、购买种子注意事项等,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
活动现场共发放“明白纸”,“公开信”、宣传册、技术资料等20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1幅,出动宣传车辆1台次,解答群众咨询360余人次。
启动仪式后,景东县农科局将利用4月20日-30日一周的时间,深入各乡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行宣传活动,营造打假护农保春耕的良好氛围,保障春耕备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产业政策与法规股 宋兆云)
春耕好时节农民插秧忙
近日,笔者在大朝山东镇看到,农民朋友们正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整田、有的运秧、有的插秧,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村民告诉笔者,谷雨前后正是插秧的好时节,要赶紧趁着节令,完成水稻的插秧工作,今年才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据了解,今年大朝山东镇计划种植水稻9000余亩。该镇通过不断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推广优质稻和塑盘育秧技术,切实当好农民科学种田的参谋,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大朝山东镇 胥婷月)
景东县2014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拉开序幕
4月20日,景东县2014年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活动以“保护、运用、发展”为主题,由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工商局、食药监局等13个部门共同组织。
活动期间,各有关部门将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和工作需要,组 12 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咨询服务和开办讲座、进行执法检查等。启动仪式现场共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申请指南》及商标知识宣传材料等17000份。
(科技股 叶珍德)
景东县农科局长到
大朝山东镇检查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4月24日,景东农科局罗局长到大朝山东镇检查指导当前农业生产。
罗局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蔬菜基地及大春作物栽种情况,仔细询问农户在发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听取镇领导对全镇开展农业生产情况的汇报。
罗局长指出,当前已进入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农业服务中心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指导群众有序开展农业生产。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引导群众种植优良品种,确保全镇农业生产工作取得新成效。
(大朝山东镇农业服务中心 钟文勇)
景东县着力打造蚕桑“强村大户”工程
为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景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措施,着力打造蚕桑“强村大户”工程。
一、以培养大户为切入点,以建设专业村为突破口,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采取面上收缩,点上扩展,整村推进,综合配套进行发展。
二、重视培养蚕桑专业科技人才,在冬季桑园管理、桑园病虫防治和施肥管理、小蚕共育、地蚕大棚饲养、蚕病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加大培训力度,基本做到每户桑农有一名种桑养蚕的“明白人”。
三、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整合资金1000万元以上,进行产业扶持,同时调动企业、桑农共同投入,从而推动蚕业健康稳步发展。
四、全面实施“科技兴蚕”战略
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地蚕大棚养殖、纸板方格簇自动化上簇等先进技术;推广地蚕大棚190间21542平方米,推广小蚕共育室19间864平方米。
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2013年蚕桑产业强村大户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村由20个发展到22个,共养殖蚕种31600张,万元户2724户,占全县总养殖户8530户的32%,生产鲜茧1263.9吨,占全县鲜茧产量2344吨的54%,实现桑农收入4800万元,占全县蚕桑总收入8894万元的54%。鲜茧产量上10吨以上小组34个,20吨以上的村39个,50吨以上村11个,得到市委、政府表彰奖励的村有8个、种桑大户199户。增长幅度最高的村是文井镇者孟村、鲜茧产量增幅达385.4%,产量最高的文井镇开南村达265.5吨。(蚕桑办 曹进)
景东县“五种做法”全力打造“东桑西移”工程
景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采取“五种做法”积极打造“东桑西移”工程,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一、政府引、龙头带、农民干
县委、县政府负责组织领导、区域规划、宣传引导、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市统筹、县(区)负责、乡镇主抓、村实施”的分工负责、层层落实的工作责任制;龙头企业负责蚕用物资配套供应、保护价收购鲜茧、收烘茧站建设、发展茧丝绸工业、打造茧丝绸品牌;广大蚕农按照政府规划和企业生产合同,生产优质鲜茧。
二、抓基地、强基础
按照“高(海拔)桑低(海拔)移、地(旱地)桑田(水田或水浇地)移”、集中连片的桑园建设要求,加大整合支农项目资金的力度,建设桑区水利和道路,夯实桑园基地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建设小蚕共育和标准大蚕房,夯实养蚕基础设施。
三、建体系、兴科技
景东县成立了正科级办事机构“蚕桑生产办公室”,人员编制为8人;乡镇组建了蚕桑办,分别抽调了5至7名专业技术人员抓蚕桑;村组配备了技术员、辅导员。建立起县、乡镇、村、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
四、扶工业、增后劲
对企业收烘茧站、缫丝厂、蚕种场、捻线厂等建设用地给予最大的优惠,对企业蚕茧收购资金、工业建设资金给予协调贷款,并给予贷款贴息,对企业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方面给予了大批项目资金支持,对企业在增加就业人员上给予扶持。
五、建机制、造氛围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预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00万元,每年整合支农项目资金投入1000万元以上。佳浩公司与桑农签订了生产收购合同,制定了鲜茧收购最低保护价;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激励机制。(蚕桑办 曹进)
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发放网箱养殖补助款
为扶持库区渔民发展标准化网箱养鱼,根据《普洱市财政局、普洱市农业局关于下达2013 年省级渔业技术推广等项目资金和计划的通知》的要求,近日,景东县水产渔政站深入漫湾、大朝山、曼等三个乡镇,把27.28 万元的养殖网箱基层补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养殖户手中,确保渔业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水产渔政站 邓兴艳)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干群齐动手 烟苗搬“新家”
连日来,在大朝山东镇的田间地头,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烟苗移栽景象。为了保质保量地在5月10日前结束烤烟移栽工作,该镇于四月上旬起,组织近50名干部和烟草技术员深入各烤烟生产村组进行动员协助,指导烟农抢抓季节规范移栽。目前,该镇烟叶移栽面积已达到7000亩,预计5月中旬移栽工作全面结束,届时移栽面积将达到7574亩。
(大朝山东镇 胥婷月)
景东县农机总站开展
“党员轮流上党课 专题做辅导”活动
为丰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容,创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方法,确保学习效果,景东县农机总站开展“党员轮流上党课 专题做辅导”活动。即在集体学习时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能力强的党员轮流开展专题讲座。
一是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学习杨善洲、刀会祥等先进事迹材料,领会他们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先进典型这面镜子照好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坚定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
二是深入开展党章党纪的学习,用党章这面镜子照好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用党纪这面镜子照好党员干部的行为表现。
(农机总站 罗美莲)
景东县农机总站加强水稻机插育秧现场培训指导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从3月24日开始,为确保水稻机插秧工作的顺利开展,景东县农机总站与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到文井镇文光村水稻机插育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技术人员从苗床的整理、泥土的标准、装盘要求、壮秧剂、杀虫剂的使用、育苗期间管理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详尽、细致的讲解,帮助农户掌握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的关键环节,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到田间地头。
(农机总站 罗美莲)
民情日记
4月23日,中午11点多,接到电话知道昆岗村水井组的李德兴家在建设房子时有人从房头上摔了下来,当时村上只有我一人,我急忙叫上村完小的钟学清校长一起开起他的车前往水井组。
村组户的道路又窄又弯,车子过后一片尘土飞扬,顺山往上爬,颠簸了40多分钟后看到两颗100年左右的大核桃树,距离核桃树100米的地方就是新建的砖木结构的房子4间,房子的椽 18 子还没有上完。看到凳子上躺着的是摔下的伤员,当地医生在帮他处理伤口。一问摔下的是跃进组的罗明德,摔下后休克了2分多种。过了一会,村支书杨忠林也赶到了。看到伤者满头是汗,伤势较重。商量后,匆匆上路直奔县中医院,杨支书亲自驾车,我在伤者的左边扶着他的脚一路上叫他不要睡着了,同时护送的还有李德兴和罗明德的三个工友,有两人骑摩托车紧跟其后。颠簸两个多小时,4点44分钟才到大街镇政府所在地,6点12分到了中医院,照x片后结果是左腿膝盖粉碎、骨折,脱位较大,必须立即做手术。接下来进行抽血、化验、B超等,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我们村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在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勇于担当,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把民忧落到实处,这样我们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昆岗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田梁)农民科技培训
大朝山东镇举办玉米高产创建现场培训会
近日,景东县农技中心在大朝山东镇曼崩村委会组织召开2014年玉米高产创建现场培训会,项目实施区农户、县、乡农技人员共162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上,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对项目区玉米种植品种、种植规格、种植方式等作了讲解和示范,要求农户按技术标准做好整地,等土壤湿透及时进行播种。此次培训会发放《景东县玉 19 米高产创建技术要点》技术资料100余份。
(大朝山东镇农业服务中心 钟文勇)
景东县水产渔政站
在太忠镇举办稻田养鱼、大闸蟹养殖技术培训班
4月17日,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在太忠镇举办稻田养鱼、大闸蟹技术培训班,40名水产养殖户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上,水产渔政站高级工程师对渔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稻田养鱼技术要点及病害防治,大闸蟹的养殖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讲授。对渔沟、鱼溜的开挖、防逃、防盗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发放《稻田养鱼技术》和《稻田养蟹技术》资料40份。
(水产渔政站 邓兴艳)
锦屏镇开展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推广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5月22日,锦屏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利月村苍蒲塘小组开展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实施玉米覆膜高产栽培示范样板100亩,培训农户4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40份。投入资金3万余元,通过培训,使农户掌握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农民对科技的应用推广能力。(锦屏镇农业服务中心 郭艳)
农业安全生产
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开展“五一”安全生产检查活动
为确保“五一”长假期间漫湾库区渔业生产秩序良好,4月25日,景东县水产渔政站执法人员到漫湾、大朝山、景福、林街、曼等五个乡镇开展节前安全生产检查。
检查期间,共检查渔船125艘,检查内容包括:渔船作业是否“三证”齐全;消防和救生航行设备的配备使用情况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船体是否满足安全航行和作业条件;渔船有无违法载客载货现象及违法捕捞行为;渔船有无“带病”航行作业行为。经检查,绝大多数渔船能遵守安全管理规定,个别渔船救生设备未配齐,执法人员当即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切实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水产渔政站 邓兴艳)
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加大禁鱼期检查力度
4月25日-4月30日,景东县水产渔政站对禁鱼期间非法捕捞销售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2月1日-5月31日是我县一年一度的禁鱼期。禁鱼期间,景东县水产渔政站采取“水上查,岸上堵”的方法,一是认真开展日常巡查,二是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不断加强对川河沿线,重点水域的巡查整治力度。通过巡查和整治,有效制止了非法捕鱼 21 现象的发生。
截止目前,已开展非法捕鱼集中整治行动6次,查获渔业违法案件22起,收缴电捕鱼器13台,网具6张。
(水产渔政站 李志平)
大朝山东镇“5.1”期间 举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培训
4月28日至5月2日,大朝山东镇党委、政府组织派出所、农业服务中心,深入到15个村民委员会举办乡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题培训,全镇15个村民委员会两委成员、255个村名小组长及驾驶人员1216参加了培训。
每场次的培训,培训人员都详细讲解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通过近几年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对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超员超载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所承担的后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剖析,使每一个受训人员在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到违章行车的危害性。
培训会上发放了交通安全宣传单,与驾驶人现场签订了《农村地区驾驶人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农村地区户主道路交通安全承诺书》。(大朝山东镇农业服务中心 钟文勇)
景东县农机部门三举措
深入开展“五一”期间的安全生产专项行动
为加强“五一”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预防了农机事故的发生,景东县农机总站三举措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行动。
一是深入全县13个乡镇检查农机十套台帐,台帐不完善的督促其补充完善;二是根据各乡镇排查出的隐患路段、隐患拖拉机、违法载人拖拉机进行有针对性的上路执法监管;三是联合县交警部门开展路检、路查,重点查处拖拉机违法载人、微耕机违章上路行驶。
此次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38人次,检查拖拉机136台次,微耕机5台次,说服教育违法违章行为21起。
(农机总站 纪玲)
景东县农机总站三个结合确保年检工作有序开展
为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景东县农机总站在全县13个乡镇设立13个检审点,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进行检审。年检过程中,确实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年检期间,广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开展集中教育培训拖拉机驾驶人活动,组织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意识。
二是与安全检查相结合。在检验过程中,做到人、机、牌、证四见面,对不符合检测标准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一律要求整改。
三是与落实责任相结合。要求参加年检的驾驶人与县交警大队、农机安全监理总站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进一步增强机手遵章守法意识。
截至5月13日,参加检验拖拉机440台,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440份,签订整改催办通知书32份,签订安全驾驶承诺书32份,发放“关爱生命,平安出行—交通安全宣传册”、“农机安全宣传手册”等安全生产宣传资料650余份。
(农机总站 罗美莲)
农业实用技术
景东县2014年甘蔗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我县冬后病虫越冬基数调查、历年病虫发生情况统计,结合《2014年气候趋势预测》,预计2014年全县甘蔗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局部地区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5.7万亩次,主要以甘蔗绵蚜、锈病为主,甘蔗螟虫和地下害虫次之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有针对性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清洁田园,及时除灭杂草、摘除病叶及拔除病株,进行集中深埋,减少 24 病源;消灭害虫,防止传播;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增施磷钾肥,及时施肥培土,促进蔗苗生长健壮,增强蔗株的抗病虫力。
2.药剂防治 使用安全高效、对口农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主治重要病虫,兼治次要病虫。
(1)甘蔗梢腐病
发病初期用石硫合剂(1:2:10)、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波尔多液600-1000倍液喷雾,每周1次,共喷2-3次。也可用硫磺粉和石灰粉按1:4比例混合,在早上露水未干前撒在感病蔗叶上。
(2)黑穗病
用2%的生石灰水浸种24小时或用40%拌种双、25%三唑酮、80%喷克或70%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分,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发病时及时拔出病株(应在黑穗抽出前或鞭状物的白膜未破裂前拔出),并集中烧毁。
(3)甘蔗锈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或70%代森联、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共喷2~3次,隔10~15天一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4)甘蔗褐斑病、褐条病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70%代森联、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喷2~3次。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篇3
地处五千里珠江源头的曲靖,素来是云南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云南重要的能源、汽车、化工、建材和工业原料基地,拥有30多个门类的工业企业。在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对资源依赖度较高,重化工业比重较大等问题,以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矛盾,是中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认识到了牺牲环境的发展得不偿失的曲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绿色、循环、低碳的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产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正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循环发展的绿色之路。
被誉为“滇东粮仓”的曲靖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30余万的80%以上,主要农产品长期稳居全省第一。如何在高基数上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如何把生产基地变成农民增收高地、如何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增进农民的福祉、如何推进传统农产向现代农业转变,如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成为摆在新时期曲靖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
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立足发挥高原比较优势,作出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为处于转型升级中的曲靖农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注入了动力。在云南决定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后,曲靖确立了以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绿色生态为品牌,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紧扣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夯实高原粮仓,发展壮大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思路。
据曲靖市农业局局长王斌介绍,如今,曲靖建成了西南最大的马铃薯、油菜种植加工基地,云南最大的生猪、蚕桑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释放的“健康红利”日益显现,农业一路跨越向前,演绎着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精彩嬗变,201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预计达310亿元,稳居云南首位,与2011年比年均递增11.16%,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7753元,年均递增15%,实现“十二连快”。
正所谓:绿满田畴谋发展,珠源沃野奏华章。
农业产业化主打高原特色牌
王斌告诉记者,得益于曲靖市各县(市、区) 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不折不扣落实惠农政策,积极探索创新粮食增产复合模式,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粮作各具特色的大春、小春、秋粮高产典型,示范带动了粮食生产水平的大幅提升。宣威创新推广蓄雨保墒的玉米窝塘、W型墒面集雨栽培技术50万亩,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玉米高产模式公关创下亩产1096公斤全省最高纪录;会泽县创新推广大春马铃薯高垄双行覆膜种植技术2万亩,有效解决苗温积温低,平均亩产达2吨以上;陆良县冬马铃薯膜下滴灌栽培,创下亩产鲜薯4648公斤的全省最高纪录……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工作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民生工程。作为云南的粮食主产区,曲靖常年种植粮食作物和产量分别占云南省的1/7、1/6,居云南省16个州(市)第一位,曲靖粮食在云南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曲靖市立足于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眼于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着力于推广集合增产措施,均衡提高粮食单产,把粮食持续增产作为农村稳定的基础,以落实政策为导向、以良种研发为核心、以高产创建为龙头、以集成技术为支撑、以优质服务为保障,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齐给力,有效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滇东高原粮仓地位日益凸显,对保障云南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支撑作用。2014年预计达324.7万吨,较上年增24.5万吨,同比增7.7%,产量稳增全省第一。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使得曲靖具有发展高效经作的资源优势。针对特色经济农作物形不成聚集优势、市场竞争能力弱的现状,曲靖市依托资源禀赋,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扩大规划,提升效益,高效经作快速发展,蔬菜、万寿菊、蚕桑、魔芋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跃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曲靖市按照“资源天成、唯我独尊、承前启后”的思路,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域优势,推动优势产业传向传统区域集聚,新型产业向规模集中分布,鼓励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轉,规模化、集结化发展高效经作,发挥地域资源的集聚效应,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应消化成本上升的影响,初步形成了富源魔芋、沾益万寿菊、马龙苹果、陆良蚕桑、麒麟城郊蔬菜、罗平小黄姜、师宗中药材、宣威山地蔬菜、会泽软籽石榴等规模集中、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2014年,曲靖市建成高效经作基地477万亩,实现产量605万吨,较2011年新增面积87万亩、产量145万吨。
另外,优化品种结构,推动高效经作提质增效也是其中一项措施。依托低产改造、标准园建设、标准化基地打造等项目实施和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发展壮大,引导高效经作品种向优质、高效方向优化,加速生产技术标准化进程;瞄准高消费市场,实施高端战略,抓住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企业进军农业的时机,引进联想控股佳沃集团、康恩贝、香港龙华等知名大企业,发展蓝莓、银杏、供港蔬菜等高端精品产业,抢占高端市场先机,在现代农业蓝莓产业链、龙腾生态循环种养等项目的深度实施下,以蓝莓、外销蔬菜等为主的产业引领高效经作品种向高端精品领域跨越发展,高效经作产业效益、影响力明显提升。2014年,曲靖市实现产值115亿元,较2011年增36亿元,增45.6%。
2014年11月26日至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祖林率队到曲靖市调研,实地查看了马龙双友牧业屠宰加工建设现场、养殖区以及牛源体系建设规模养殖户等地,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了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规划。调研组还先后到沾益县中药材示范园区、康恩贝希美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银杏种植基地、联想佳沃集团蓝莓基地、陆良县农产品(蔬菜)冷链物流项目现场、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建管机制试点项目点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中,张祖林强调,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曲靖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拓展农牧业发展思路,推动曲靖市农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nlc202309020459
曲靖是云南省主要畜产品供给基地,牲畜存栏、出栏量在云南全省16个州(市)中稳居第一位,肉产量占全省的近30%。苦练内功蓄后劲,深挖潜力汇源泉,强化良种选育,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倾力打造山地生态牧业新样板,示范带动全省山地牧业跨越发展,无不体现了一个畜牧业大市的责任和担当。
依托丰富、独特、品质优良的畜禽品种资源,曲靖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培育与引进并举,建成了46个种猪场、7个种羊场,并与高等院校合作,成功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畜禽品种,引领山地牧业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打造畜牧业提质新模式、打造畜牧业增收新高地,曲靖市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建设牛源体系。
曲靖畜牧业占据全市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曲靖市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膳食结构的改善,对肉类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曲靖市为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注重规模发展,完善畜牧品种结构,提高畜产品质量。
据王斌介绍,“百千万”畜牧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是新时期曲靖推进标准化养殖、助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工程以实施中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中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中央现代农业发展生猪、肉牛等项目为契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建设标准,强化养殖规模、技术规范、粪污处理、档案痕迹、病死畜禽处理、软硬件设施等环节管理,每个县(市、区)每年各建1个饲养能繁母牛50头以上、存栏肉牛100头以上的“百头肉牛养殖示范场”,饲养能繁母羊300只以上、存栏山羊1000只以上的“千只肉羊养殖示范场”,饲养能繁母猪存栏600头以上、年出栏肉猪1万头以上的“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场”。目前,共投入4.4亿元,建设畜牧标准化示范场54个,示范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动山地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方向转变,规模养殖比重从2011年的33%提高到35%,8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9个被列为国家肉牛优势产区县,6个被列为国家肉羊优势产区县。2014年,曲靖市实现肉类总产190万吨,畜牧业产值达270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27%、36%。
肉牛产业是曲靖山地牧业的第二大特色产业,曲靖饲草饲料资源丰富,但由于能繁母牛扩繁滞后,牛源供给严重不足,2013年牛肉产量仅占肉类总产的7.5%,为破解肉牛产业发展瓶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曲靖市决定在马龙县开展试点,率先在全省扶持建设牛源基地。牛源体系建设是为破解牛源不足瓶颈制约,以合作社为载体,市县财政对合作社带动发展的标准化母牛繁育场在牛舍建设、能繁母牛购买、贷款贴息和保险等环节给予补贴,加快推进基础母畜扩群增量。2014年,在马龙县先行试点,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社1个、合作社分社10个,新建、扩建能繁母牛规模养殖场313个,累计建设牛舍5.3万平方米,购进能繁母牛7513头,带动农户种植青贮饲料玉米2万亩。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市深入推广,推动实施“1253”工程,扶持发展饲养能繁母牛1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个、饲养能繁母牛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000个、饲养能繁母牛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000个,饲养能繁母牛30万头以上,计划到2016年末,集中育肥出栏优质肉牛25万头以上,实现养殖收入50亿元以上,示范带动全市年出栏肉牛100万头以上,实现肉牛产值200亿元以上。“肉牛将成为继生猪后新的增收高地。”王斌告诉记者。
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
在种养植规模扩大,产量提高的同时,如何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抵御市场风险?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需要突出区域特色,规划引领,注重规模化、规范化,应避免大而全、小散乱现象。”曲靖市农业局局长王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制定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入手,布局重点打造的基地、园区、企业、市场、庄园等精品示范点,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交通要道沿线区域为重点,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带,重点布局特色鲜明、关联性配套性强的滇东粮仓、高效经作、山地生态牧业、高效渔业、高效林业及外向创汇等六大产业板块。
短短幾年时间,已形成规模大、上档次、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现代高原特色农业景象。
“培育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经营主体作为产业发展的引擎。”王斌向记者介绍说,曲靖实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跨越发展计划,扩大经营组织化程度,拓展农产业链。
近几年,曲靖市涌现出一大批有规模、上档次、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追逐高端产品,提高附加值已经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共识。
记者在马龙县、麒麟区采访时,打造高端产品,构建全产业链的景象再次显现。
养殖“云岭牛”的马龙县双友牧业公司是目前云南省养殖业最现代化的一个企业,该公司是从钢铁产业转型而来。
走进马龙双友牧业的现代化养牛场,宽敞的牛圈、开机械喂料的工人、音乐声中健壮而悠闲的云岭牛,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马龙双友牧业肉牛养殖项目计划十年内投资20亿元,建设繁育核心场,集约化、标准化育肥基地,扩繁场,肉牛产业技术研发与培训服务中心和牧场管理总部,12万吨级精料补充饲料加工厂,优质饲料玉米+冬季饲草种植基地,肉联加工厂,物流中心,热电肥联产生物天然气、沼气生态工程及废弃物燃烧发电工程,生态旅游等11个子项目。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集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农产品种植、科研、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肉牛产业集群。
据悉,该项目将建设成为以马龙为中心,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云南肉牛产业区,年出栏和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以上,全产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不但能大幅度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还可带动当地农户年实现新增产值15亿元以上,围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思路打造山地牧业。
nlc202309020459
记者在参观该公司时得知,目前,公司正在实施从田园到餐桌,有机循环庄园经济的发展模式,建成集种养加销游一条龙,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值超百亿元的现代农牧全产业集群。
猪舍屋顶铺陈太阳能发电板、果蔬根茎加工青贮饲料、猪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农业废弃物零排放、资源利用最大化。循环经济,这个诞生于工业领域的理念,如今被用于高原特色农业领域。
在马龙县的龙腾农业生态循环庄园,传说中的农业循环经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废弃物利用的最大化,不但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
一座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业、兼具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旅游的庄园,占地4500亩,将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要不是听负责人娓娓道来,记者怎么也不会相信。
在该公司负责人规划介绍和实地查看中得知,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的5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50000亩,承担国家南菜北运项目,其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及内地北方市场;而投资1.5亿元建设的年产20万吨饲料加工厂、年产30万吨有机肥厂,则可满足庄园所生产的农产品生态环保、安全优质;计划投资3.2亿元,占地1200亩的现代生猪养殖区,采用国际先进的干料自动饲喂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猪舍,每年将出栏生猪30万头;而计划投资2.6亿元,占地750亩的休闲农业观光区,则布局蔬菜水果大棚餐厅、室外婚庆广场、科技培训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科技培训。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曲靖坚持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区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界限的标志,把做大企业、做大主体作为示范带建设的关键,以工业化的理念,着力扶持培育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庄园经济或成曲靖农业新样板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形势下,曲靖农业生产要再上新台阶,必须和全国一样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在保持和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农业附加值,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向二、三产融合发展。
曲靖选择了农业发展路径——大力发展庄园经济。
2013年10月8日,曲靖召开现代农业庄园暨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推进大会提出,以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经济为突破口,推动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提速度、上水平,全力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样板,加速推进曲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会议提出,在云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要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突破;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样板,迫切要求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取得突破;推进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迫切要求现代农业庄园经济发展取得突破。为此,曲靖将把创新建设模式作为立足点,为云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做法和经验;把聚集优势主导产业作为主攻点,壮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优势主导产业聚集发展;把培育现代经营主体作为着力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点,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把打造优质生态农产品品牌作为关键点,着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绿色有机品牌。并尽快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精品庄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此,曲靖市相继出台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经济的决定,扶持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并配套行成较为完善的动态管理体系,确保扶持资金激励引导作用。曲靖市委、市政府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加快构建复合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经营方式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合作化、专业化转变,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联动复合发展转变。市财政相继投入,扶持10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制定出台10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管理办法,财政资金激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用于企业加大科研、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打造,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扶持10个市级精品庄园,制定出台市级精品庄园扶持管理办法,引导庄园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标准,梯次推进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模式的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精品庄园建设,完善提升庄园六有标准,加速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制定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评定管理办法,推行部门联合评定机制,引导合作社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内部凝聚力,提升规模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发挥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技术服务、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农业龙头企业改变着农业生产模式,然而企业发展存在着资金缺口大,融资贷款同样面临无抵押物的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秉持着需要有抵押物才能防范风险的理念,这对前期投入大、周期长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来说是一道硬伤,农业经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加剧。
针对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难在贷款,贷款难难在抵押的瓶颈制约,曲靖市深入研究领会中央省农业、金融改革精神,把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作为农业产业与金融有机融合的切入点,探索创新,在全省率先开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激发流转土地融资功能,走出一条金融助农的新路子。2014年,云南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在曲靖破冰诞生,马龙县政府向马龙县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颁发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权证持有人据此获得曲靖市农村信用社的4000万元贷款。此举标志着云南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突破了长期以来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坚冰,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开辟了一条融资新通道。目前,马龙龙腾、沾益康恩贝和诚兴公司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获得贷款1.1亿元。
“发展庄園经济符合中央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实现云南特色农业跨越发展的有效形式。”王斌说,曲靖山高沟深,农户居住分散,新型农业经营主题、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发展很难,庄园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是云南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次具体实践。
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催人急。珠江源头的美丽土地,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宏伟蓝图下,乘深化改革的东风,借一路一带的动力,擎转型升级的大旗,主动顺应统筹城乡发展趋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聚集发展优势产业,鼓励发展地方个性特色产业,加快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品质效益转变,加快建设优势凸现、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
责任编辑:张博雅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篇4
1 考察地点及基本情况
在考察中, 分别深入到相关县市的田间地头、龙头企业、当地农业局、农贸市场, 采取实地考察和与当地领导、专家、农民座谈交流、现场咨询等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考察了曲靖市沾益县盘江镇松林2012年冬季农业开发万亩现代蔬菜示范区 (供香港蔬菜生产基地) 、沾益县0.4万hm2中药材生产区, 陆良县0.33万hm2蚕桑基地, 文山州丘北县绿色食品冷冻厂 (丘北县华能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丘北县达平食品有限公司, 河口县万亩香蕉生产基地、万亩菠萝生产区、蒙自市万亩石榴种植区、石屏县万亩杨梅种植区等, 玉溪市江川县青豌豆种植区, 昆明市呈贡县金龙农贸市场等进行了学习考察。
从我们考察的七个县市的情况看, 目前, 每个县都各自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如文山州文山市的三七、丘北县的辣椒、河口县的香蕉, 红河州蒙自市的石榴、石屏县的杨梅等, 都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 效益较好, 生产、营销等过程专业分工比较明确。
但在培植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 他们也遇到过农产品价格波动, 种植户收入受到影响, 产业和产品发展规模也随之波动萎缩的情况。初步分析, 在培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 七个县22.98%;商品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8.33%、18.24%、8.63%。供应香港等沿海大中城市的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建成。
河口县的香蕉、菠萝分别有2348hm2、2066.7hm2, 年产量1962.45万kg、684.34万kg, 蒙自的石榴, 目前有6333.3hm2, 产量10余万t, 有较稳定的生产量和供货量, 市场、品牌较成熟, 龙头企业有一定的带动能力, 产品销售网络初步形成, 带动规模化生产, 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竞争能力较弱。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积累能力不强, 投入不足, 企业的再发展受到制约。
2) 技术力量、管理力量不强, 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不高。
3) 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不够, 新产品开发滞后, 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比较多, 从事精深加工的比较少, 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营销阶段, 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4) 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 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中利益分配关系不规范, 产业链条出现脱节现象, 农民只在种养环节中有所获利, 而在加工销售等增值环节中得到的实惠很少, 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买与卖”的层面上。
5) 龙头企业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 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 企业负担过重等问题。
6) 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生产的策划、组织、推进缺少指导, 企业与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交售等环节上有时矛盾还比较突出, 信用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其市场主体地位还不够明确, 企业和农户间缺乏连接的桥梁。
7) 由于特色水果上市相对集中, 虽然在昆明等主要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 但产销矛盾依然存在, 特别今年一段时间“石榴销售较难”问题就敲响了警钟。
1.3 专业化产业发展期
特色农业通过持续多年的扶持、培植, 由规模化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发展。
如, 丘北辣椒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1.33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3万hm2, 比上年增长15.4%, 产量5400万kg, 产值10亿元以上。到目前, 种子和辣椒苗生产供应、原椒收购、系列产品研发都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合作, 全县13家辣椒加工企业中, 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6家, “达平”、“一吃福”等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原椒及系列产品出口创汇达1000余万美元, 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一大支柱产业。
陆良县的蚕桑生产现已逐步形成蚕桑生产、蚕种制售、蚕期饲养、蚕茧收烘、生丝加工、产品销售、桑条加工、蚕沙提取叶绿素等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格局。“千佛”牌生丝先后荣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省优、部优、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生丝及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蚕茧也荣获国家优质丰产奖。
石屏县的杨梅由于上市早、品质好, 深受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城乡居民的青睐, 天健康公司和湖东、兴农等8个专业合作社以及6个杨梅协会从事石屏杨梅的种植开发、营销、加工。优质杨梅销往省外, 部分鲜杨梅果加工成杨梅干红酒、杨梅果脯、杨梅饮料系列产品, 初步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合作。
江川县通过30多年来的引导和扶持, 建成了有规模的绿色蔬菜生产大县, 年蔬菜种植面积8166.7hm2, 总产量23665万kg。近年来, 一是基本实现了区域专业化分工, 如, 雄关乡的萝卜、路居乡的青蒜、前卫镇的芫荽、江城镇左卫村的番茄、江城镇星云村及周边的洋芋、大街镇的花菜和洋葱等等。二是基本实现了产中、产后专业化分工, 种植管理、收购、分级、加工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分工。
特色农业发展到专业化产业发展期阶段, 农产品生产已经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面积和产量有规模, 供货量稳定, 产品质量较好, 市场、品牌已趋成熟,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强, 产品销售网络较完善, 种植户和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 规模化生产, 专业化分工合作模式效应初步显现。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政策支撑不强。由于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对特色产业优惠政策和措施不多, 因此, 仅依靠有限的项目资金扶持, 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做精, 做出名牌, 做出规模难度很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受到税收、土地、融资等政策的制约。政府投入带动农民、企业、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2) 市场秩序不规范。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特色农产品质量混杂, 品种众多, 既造成了资源浪费, 也不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还容易造成良莠不齐, 鱼目混珠, 自毁品牌。
3) 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够。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申报相关品牌标识, 认证, 办理相关认证工作滞后。
4) 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蚕桑、蔬菜、香蕉等面积、产量规模变化较大。
特色农业产业在发展困难期、规模扩张发展期发展阶段, 农产品面积、产量规模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市场价格好, 面积、产量规模迅速增加, 市场价格下滑, 面积、产量规模萎缩。这种现象在发展困难期阶段更为突出, 规模扩张期阶段则次之, 但种植户对市场价格波动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专业化产业发展期阶段, 种植户和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 市场价格波动对面积、产量规模所造成的影响较小, 上年出现卖难问题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种植户、和龙头企业能自行消化, 下年会有比较稳定的产品供货量。
2 滇东南七个县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经验
滇东南七个县市地域广阔, 地形地貌、气候和生物资源多样, 土地资源较丰富。他们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 找准了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调整农业结构, 特别是近20多年来, 从农业进入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 着力培育了区域性主导产业, 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沾益、陆良、丘北、河口、蒙自、石屏、澄江、江川分别形成了以瓜菜、蚕桑、辣椒、香蕉、菠萝、石榴、杨梅、蔬菜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农业,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他们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创造出很多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政策扶持
我们这次考察所到的各个县市都把特色农业发展摆在县域经济和全县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是县乡镇两级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 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和一套办法, 加强对特色农业产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是牵头成立产业协会, 加强
摘要:通过对滇东南七个县市高原现代特色农业考察, 分析总结得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培植发展, 要经历发展困难期、规模扩张期、专业化产业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 对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双柏县刚刚步入规模扩张期的茶叶、烤烟产业和正在发展困难期徘徊的蔬菜、水果等产业需采取不同的政策予以推动, 进一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布局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篇5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十大精品庄园已通过评审认定,项目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中。丽江农业园区经济发展迅猛,高原特色农业已形成 “遍地开花”的良好格局。
目前,全市高原特色原料基地面积已达310万亩,国家、省、市三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达103家,已拥有 37个地方产品品牌。全市 “三品一标”数量达到35个企业108个产品,无公害基地认定面积已发展到90万亩。随着农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全市已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示范点5个。
今年5月底,市农业局编制出台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农旅结合、开放活农”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打造四个百亿元产业、建设30个农业园区、培植10个精品庄园、培育10大农产品品牌”的重点任务。今年7月,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领导小组组织邀请相关部门专家组成评审组,认定文海玛咖庄园、金山种业庄园、拉市雪桃庄园、雪山农场庄园、程海养生庄园、中源百菌园、华坪果子山晚熟芒果庄园、永兴生态绿茶庄园、高原红米庄园、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精品庄园等10个庄园为丽江市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庄园。
我市的精品庄园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区县把精品庄园建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在每年安排2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今年特别安排了1000万元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庄园专项资金。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农业,让更多的社会舆论赞评农业效益,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多部门紧密配合的良好局面,吸引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家和省外企业家投资农业。
耿马县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篇6
摘 要 耿马县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优势,是临沧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的县之一。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效益上见成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以孟定、耿马、勐撒、勐永四坝区为核心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和做法;云南省耿马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十二五”以来,耿马县坚持以创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1 耿马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全县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8.76万hm2,比2014年末净增0.27万hm2,增幅1.5%。其中:建成甘蔗基地2.71万hm2,茶园基地0.67万hm2,橡胶基地4.23万hm2,核桃基地4.41万hm2,烤烟基地0.09万hm2,咖啡基地0.72万hm2,木竹基地3.203万hm2,云南坚果1.36万hm2,特色瓜果蔬菜1.01万hm2,南药、蚕桑、水果等其他产业基地0.35万hm2;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大牲畜出栏3.06万头,生猪出栏32.05万头,羊出栏3.37万只,家禽出栏198.56万羽,肉类总产达26 889 t,禽蛋产量1 506 t,全县畜牧业产值7.38亿元。
1.2 生态农业庄园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力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园的要求,耿马县积极推进勐永镇光木林村、勐撒镇户肯村和勐简鄉大寨村3个万亩连片“咖啡+澳洲坚果”生态农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兴乡滇重楼休闲养生庄园、耿马县华裕生态农业庄园、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等特色农业庄园建设步伐。
1.3 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型
耿马县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有涉及粮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和香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
2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2.1 落实惠农政策是关健
耿马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承包奖补、农作物保险及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 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
为切实加强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领导,耿马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工信、统计、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3 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
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内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甘蔗、橡胶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
在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网、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机耕路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2015年,耿马县高稳产农田地2.903万hm2,全县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全县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34.64%,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13.36%和3.36%,导致全县耕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3.2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全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规模小、效益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粮、糖、胶、茶四大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3.3 农产品运输成本高
目前,耿马县既无高速公路,又无铁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农产品外销运距远、速度慢、成本高,既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开发,又制约着农业的对外开放。
3.4 农业发展方式粗放
全县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加工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4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4.1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一批”工程,力争用5 a时间,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4.2 工作重点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狠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耿马自治县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效益上见成效。
三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一区多园、以园促区、以区带面、整县推进”的思路,勐永坝重点打造咖啡、外销特色蔬菜及肉牛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四是着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长期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土地参与入股等形式,连片规模开发高原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
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为目标,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山、水、林、田、路和渠的综合规划和建设。
六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普及良种良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七是加大农业开发合作力度。围绕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先行发展原则,创新实践农民土地依法合理流转,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推进农民变产业工人等新途径。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篇7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将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成就应用于管理工作,促进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也就是说,用现代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它创造出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理念来指导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有利于发展道路的科学性、持续性。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 规划
前瞻性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最高层次,要根据对社会、竞争对手、市场和内部的资源进行前瞻性的分析,来制定战略目标及实施规划。而战略目标是对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同时也是经营主体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从企业的角度讲就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也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经营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必须要从市场、技术、利润、人力资源等方面确定详细的战略目标,并以战略目标为依据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六项重点内容,即努力夯实高原粮仓,大力发展特色经作,积极发展山地牧业,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全力推进高效林业,着力打造开放农业。重点打造的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 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鱼、云林“十二大品牌”,进行详细规划,以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二、培育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下的新型农民
现代企业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出发点与落脚点归结到对人的管理上。农业依赖于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就是其主体,农业生产的发展首先需要农民能力的提高,人才培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的发展是人利用物质改造生活环境的过程,依赖于人的发展,并且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培育新型农民, 促进新型农民队伍的建设,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新型农民即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具有创造性、培养要求高,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高原特色农业对新型农民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具有特色化;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与多样化的需求环境,只有特色化才能保持相对的竞争优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以云南资源享赋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而存在,为此决定了产业内容的独特性从而要求从事人群在技能方面的特殊性。特色化成为培育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求决定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 因此对新型农民的培育也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第三,具有可持续性;产业的发展是以人为基础的,没有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产业的持续发展。新型农民培育不仅仅局限于对农民劳动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农民素质的提高。这本身就是一个要求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对新型农民培育实现可持续性,才能保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新型农民培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为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了内容与平台, 并最终服务于农民的进步。而新型农民培育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也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动力。
三、创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理念
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复杂环境之中,管理者必须要把握管理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整个过程中。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也要赋予创新精神,要注重个性文化的培养,创造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来说,在信息化、市场化、一体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在理念、技术、组织及制度上不断创新,运用新的理论指导产业发展,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理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灵魂,理念创新就是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时打破陈规陋习,克服老旧思想,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赢得竞争上的话语权,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各产业应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充分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核心技术优势;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在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中要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配置结构,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使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的效益;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保证,制度创新就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应用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它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作用。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理念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企业在创品牌时不断地创造时尚,培育文化,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受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树立品牌理念具有以下作用:
(一)优化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品牌战略是一种互动、协同关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品牌战略的基础,品牌战略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二)延伸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价值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位居产业链的前端,以提供农业初制产品或原料产品为主,而高原特色品牌战略立足于产业链的终端市场。因为品牌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市场上具有一定经济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弹性不敏感,因此品牌具有较高的溢价性。农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使得价值链前端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得到实惠,提高了其生产的积极主动性。
(三)提升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品牌战略的核心是提升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市场占有率是衡量评估一个产业或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欲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主要取决于其品牌竞争优势。
(四)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降低产业风险
农业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具有先天性产业风险,面临着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向深加工业的产业方向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既可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又可有效降低产业风险。
在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检测、监督管控,产品质量是产品品牌的基础,而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是食品安全,高原特色农业的品牌战略核心定位是生态健康,一旦发生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论是对于产业或是企业而言,其造成的伤害或许是致命的,并且其危害程度与品牌知名度成正比关系。在加大对龙头品牌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培育力度的同时创新农业产业组织管理模式,提升组织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生产工艺保护认证、企业商标认证管理,设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战略基金用于支持品牌发展。另外,再好的品牌战略,如果没有相关专业人员去执行落实,也是枉然。因此,品牌战略,人才先行,要加快引进及培养营销、 品牌管理专业人才。
摘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在新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以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规划、新型农民的培育、创新理念及品牌理念这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以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篇8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
围绕特色优势资源, 按照东部现代农业经济圈、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南部特色农业走廊“一圈一带一走廊”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 甘孜州精心编制了全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酿酒葡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州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和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产业, 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发展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机制新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对促进全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1年, 全州油料、蔬菜、食用菌、魔芋水果、酿酒葡萄、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达到1.67万hm2, 预计为农民人均增收超过1 000元。为加快推进甘孜州现代农业发展, 2013州政府首次认定命名了泸定、丹巴、得荣、康定、九龙、道孚、甘孜7个州级现代农业重点县, 以及30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 营造了抓产业、建基地、创品牌的良好氛围。
围绕产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
甘孜州创新了农业经营体系, 一手抓生产, 一手抓市场。围绕青稞、食用菌、魔芋、特色水果、酿酒葡萄、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 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着力提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力, 引导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实行订单种植,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确保了农民稳定增收。2013年起, 州委、州政府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 扶持奖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目前, 全州扶持发展种植业加工营销龙头企业18家, 家庭农场8户, 种植大户56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237个。
围绕农业增效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
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甘孜州2009年实施与四川省农科院的“院州”农业科技合作;2010年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进藏区行动;2011年与四川农业大学签署了“校州”农业科技合作协议, 州委州政府专门召开了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推进会;2012年成功召开了全省民族地区农业工作会, 与四川省农业厅签署了“厅州”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启动实施了第二轮“院州”农业科技合作, 州委州政府首次召开了全州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推进现场会, 切实把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积极响应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组织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农户、产业基地和经营主体, 广泛开展送农业科技、送放心农资、送惠民政策“三下乡”活动, 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 集成农耕农艺技术, 在全州深化农业高产高效创建。
围绕特色资源打造区域品牌, 推进现代农业品牌化
甘孜州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川藏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机遇, 以“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为抓手, 加快特色品牌创建步伐, 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2013年, 甘孜州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8万hm2, 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8个, 雅江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松茸之乡”称号。截至2013年底, 甘孜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6.39万hm2, “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6个, 甘孜州委、州政府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的单位和企业进行了通报表彰。
围绕全域旅游开发特色产品, 推进现代农业市场化
按照旅游全域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甘孜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全域旅游调整产业结构, 打造田园风光产业带, 有序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将农区变为景区;拓展农耕文化, 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 积极开发青稞、马铃薯、油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水果等生态绿色旅游食品和保健品, 将农产品变为旅游商品, 着力构建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农旅互动的发展格局。在全州扶持和发展休闲农业示范乡22个, 示范村46个, 农家乐520户, 民居接待游客72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围绕现代农业加大农机推广, 推进现代农业机械化
按照“普及机耕、提升机播、扩大机收、发展特色农牧业机械”的思路, 立足民族地区实际,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目前, 全州农机总动力88万k W, 机耕面积达到4.53万hm2, 机播面积达到2.07万hm2, 机收面积达到2万hm2,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4%, 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 杨局长认为甘孜州将按照委州政府确定的“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 围绕农民增收和旅游全域化, 重点培育壮大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产业, 倾力打造世界顶级葡萄酒原料基地, 倾力打造全国优质高产青稞种植示范基地, 倾力打造川藏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 倾力打造川西北优质马铃薯种薯基地和全国一流的青稞研发中心 (四基地一中心) 。力争2015年在全州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00个,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67万hm2,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33万hm2。为实现这一目标, 甘孜州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按照四川省农业厅的安排部署, 对全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以农业科技进藏区行动为载体, 继续深化“厅州”“院州”“校州”战略合作, 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 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 力争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三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四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狠抓农业品牌建设, 以“三品一标”认证为载体, 做大做强川藏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 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注册农产品商标, 参与名优农产品品牌创建培育。
五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 优化产业布局, 明确产业定位, 突出规模、突出特色、突出优势, 力争每县培育壮大2~3个主导产业。
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9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部署要求,大理立足实际,相继出台了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林业、水利、供销四个专项改革方案,制定了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庄园经济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山地牧业跨越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充分认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大理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这一点,是引领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首先,加快发展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难点在增收。破解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立足广大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半山区农业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其次,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当前,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正在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农业产业链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延伸,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已成为大趋势。再次,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实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就必须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千方百计补齐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短板。最后,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应对农业现实挑战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州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矛盾依然存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成本提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挑战,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二、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大理州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最有典型性的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区,在全省16个州市中,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是非常有特点、有优势、有潜力的。
近年来,大理州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巩固和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培植烟草、核桃、生物药业、特色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效明显。
(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全州粮经比例已经达到71∶29;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的比例提高到37∶35∶2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69亿元提高到344.3亿元,增长73.29%。
(2)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4年,全州建成特色经作基地1356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达1015.53万亩,产量达29.57万吨,占全省核桃总产量的29%、全国核桃总产量的8%,产值达84.91亿元,核桃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烟叶种植面积61.53万亩,收购烟叶148.28万担(含白肋烟),烟农总收入23.28亿元,实现烟叶税4.73亿元,烟叶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五位。蔬菜种植面积64.96万亩,总产量116万吨,产值32.29亿元,居全省第五位。水果种植面积61.06万亩,鲜果总产60.32万吨,其中:葡萄18.05万亩、产量37.41万吨;梨14.68万亩、产量5.76万吨;柑桔8.24万亩、产量10.33万吨。水果产值35.2亿元,居全省第一位,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三位。药材种植面积36.9万亩,产值27亿元;人工种植红豆杉10万亩,产值10亿元;有10个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制药总产值23.6亿元,居全省第三位。茶园面积19.78万亩,茶叶总产量5947吨,产值0.76亿元,居全省第八位。花卉种植面积12.41万亩,总产值64.2亿元,居全省第二位。畜牧业产值达128.9亿元,居全省第三位;水产养殖面积达16万亩,水产品总量达8.16万吨,居全省第三位。
(3)特色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特色水果、蔬菜、蚕桑、生猪等集中在宾川、祥云、弥渡等地;核桃集中在漾濞、永平、云龙、巍山、南涧等地;乳业集中在洱源、大理、剑川、鹤庆、巍山等地;肉牛集中在南涧、巍山、云龙、永平等地;特色中药材和高山生态茶集中在南涧、永平、云龙、剑川的高山地区;薯类集中在剑川、鹤庆、洱源、云龙的山区及大理、弥渡、南涧的坝区;花卉集中在以大理为核心的环洱海地区。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发展。2014年,大理州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2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个、省级示范社75个、州级示范社82个),合作社社员达到8.01万人,带动农户14.15万户、家庭农场745户、家庭牧场150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9.2亿元,增长17.3%;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庄园7个,认定10个州级现代农业庄园;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的骨干为对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截止到2014年,累计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69个,认证基地面积达473.94万亩。创中国驰名商标4个、云南名牌41个、云南省著名商标68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7个。初步建成了“州—县市—乡镇—市场、企业”四级质检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8.16%。宾川、弥渡、洱源、剑川四县创建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77.48万亩。
(6)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建成了13个农业信息网和大理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依托“三农通”平台为110多万农民群众提供信息。以淘宝特色———中国·大理馆、大理特产网、大理农产品交易网、大理农业科技服务网为核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基本建成。大理特产网有82家企业610多个单品上架销售,大理农产品交易网有328家企业1600多个单品上架销售。宾川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淘宝“千县万村”试点县和全国首家开展农产品上线营销的试点县,已开通35个村级运营网点,“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新型业态初步显现。
2、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提升农业效益难度加大。一方面是农产品出口需求收缩,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兴起,另一方面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地板价”不断上升,“天花板”不断下压,中间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和上行推力并存,价格波动剧烈带来的市场风险越来越突出。个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承受能力减弱,优质耕地资源不足,陡坡耕地和劣质耕地比重较大;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人均拥有量2800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拥有量少2340立方米,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54%,而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依然运行。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磷肥、轻钾肥的“三重三轻”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土壤养分失调,部分农田氮磷富集,土壤生产力下降,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下降、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大。
(2)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乳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全州乳品业占全省比重的一半以上,产业化水平较高,但随着洱海保护力度加大,洱海流域奶牛养殖老区不宜再扩大,全州乳业布局有必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二是特色产业开发缓慢。大理生物多样性十分明显,是“云烟、云茶、云药、云花”等主要产业的重要分布区,但茶叶产业有待提升,特色花卉、生物制药、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滞后,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3)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基地不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一是龙头强基地弱与基地强龙头弱并存。一方面基地存在忽视基地资源现状,多头引进,盲目扩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深加工企业的规划和发展滞后,缺乏大而强的深加工企业。二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缺乏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弱。大理农产品品种数量虽多,但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58∶1,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是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参与农户比例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社员及其带动的农民数量仅占农户总数的19%。
(4)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不足,适用科技推广有所下降,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经营呈现老龄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农业生产主体对科技成果接受能力不足。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滞后,优质种苗、畜禽良种供应能力不足。水果、蔬菜、核桃、中药材等种植粗放,存在重栽轻管现象,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产品优质率不高。
总之,就目前来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存在“四个没有根本改变”:大而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达到“六个化”的定性要求和“五项”定量指标差距较大。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大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理农业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这种转变,要结合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功能拓展为抓手,抓好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等重点,将农业作为强基固本的产业、三产融合的产业、招商引资的融资产业、“互联网+”的新兴产业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产业。当前,重点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1、深化改革促转变
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转变等都是转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大理必须要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固有体制及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多方面修改和完善。农村土地如何分配、如何使用必将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格局。很明显,如果土地经营权仍然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手中,大理高原特色将难以取得大的突破。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设”,从国家政策层面为农村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给予了政策支持,也为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2、调整结构促转变
结构优则绩效增,要实现“产出高效”,优化产业结构是前提。农业还是一个受资源约束较强的行业,不同资源禀赋地区彰显的发展优势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大理必须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找准自身优势做出结构调整:除了种、养、加、销四大主要板块的调整外,板块内部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一旦选准了优势的产业,就要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和努力打造;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那些没有市场、看不到发展优势、收益又少的产业要主动退出,只有实现了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收获效益、赢得市场发展空间。
3、培育主体促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理论上讲是一个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如果没有主体的推动,靠自然发展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必须要积极培育农业发展主体。一是要继续坚持走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路子。可结合大理州实际情况鼓励企业经营、合作经营、家庭经营等多种方式,只有花大力气培育出多种类型、结构合理的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激发活力。二是当前大理合作社、农业庄园、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质量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因此,要多措并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使其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三是要打造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然而发展成效却差强人意,核心问题在于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主体来引领、推动。
4、创新科技促转变
总书记提出的现代农业“四句话”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资源节约,要做到资源节约,只能依靠科技来实现。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大理要实现从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来。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也不可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解决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面临的劳动力、耕地、水资源等紧缺问题,只有依靠创新科技,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才能由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转到质量和效益并重的集约经营上来。
5、信息服务促转变
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手段。对于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而言,无论生产还是营销阶段,信息化都不可或缺:从生产角度看,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精细化程度,起到节本增效保安全的良好效果;从营销角度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同,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农产品销售的又一个主渠道。
6、拓展功能促转变
就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而言,要真正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主动拓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功能:一是要在稳增产、促增收这个农业基本功能上下功夫。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丰富肉蛋奶、果菜茶等特色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积极主动拓展农业新的功能和领域。抓住大理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中国美丽田园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创建机遇,实现现代农业与乡土农耕文化水乳交融,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文化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等新兴业态。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继东北大农业、江浙集约农业和京沪都市农业之后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要实现新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致力科技创新、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玉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J].云南农业,2013(11).
[2]陈彬、沈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2013(3).
[3]向丽红、胡先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8).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篇10
一、临沧市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现状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围绕烟草、甘蔗、茶叶、橡胶、咖啡等十大高原特色产业, 加大特色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 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拓展, 由耕播收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马铃薯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实现了零的突破。设施农业、畜牧渔业、林果业和特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特色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性进步。
(二) 高原特色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按照“发展特色农机、服务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 大力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全市农机作业面积明显增加, 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 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面积稳步增加, 田间作业由传统简单粗放式向精细化、标准化作业模式转变, 主要农作物的耕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植保、运输等主要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仅2015 年, 全市完成农机运输量65424 万吨·公里, 农副产品加工量107万吨;农机作业面积385 万亩, 农机经营总收入11.49 亿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针对临沧市现有农机分布较散、农机户机械数量较少、机具配套比较低以及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等情况。通过积极优化整合资源, 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 同时以合作社为平台, 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全市累计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达46.3 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主体,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11 个, 拥有农机维修网点517 个。
(四) 高原特色农机化示范基地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将农机农艺相结合, 把科技含量高、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机化新技术、实用的农机具应用到示范基地建设中, 达到建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示范带动一片的目的。全市共建有5 个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即烟草、茶叶、甘蔗、油菜和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二、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结构不太合理。临沧市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 主要依赖小型拖拉机、单一作业机具及动力机具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机具、配套机具等较少。特别是畜牧业、渔业、林业、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还很低, 远远不能适应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二) 高原特色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临沧市农机作业仍以分散式为主, 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土分散经营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型农机具的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农机作业生产效率不高, 急需依法加快土地合理流转的步伐,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 全市虽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机大户, 但数量少, 规模小, 中介服务组织辐射带动不强, 服务领域不宽, 服务能力不强, 服务网络不健全, 经营效益不高, 还不适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 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有待加强。新常态下高原特色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从全市情况看, 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 这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制约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
三、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机化的对策建议
(一) 着力发展十大高原特色农机装备。在烟草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起垄机、覆膜机、移栽机、植保机械、烘烤机;在茶叶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耕整机、植保机、施肥机、修剪机、采摘机、加工机、包装机;在核桃、咖啡、坚果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挖坑施肥机、移栽机、植保机、修剪机、采摘机、烘烤机、加工机、包装机;在甘蔗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蔗地深耕深松机、种植机、中耕培土机、植保机、收获机、蔗叶粉碎还田机;在畜牧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青贮切碎机、铡草机、饲料粉碎机、饲料搅拌机、饲草打捆机以及饲料作物收获机;在渔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增氧机、投饵机、冷藏设备。
(二) 着力推广小型适用农业机械。在推广过程中, 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同时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 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推广原则上, 有选择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丘陵地或平坝地区, 要着力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 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低山丘陵, 要着力发展经济适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 重点在多种经济作物如马铃薯、油菜的主要生产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
(三) 着力加快特色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加快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新技术、新机械、新方法、新模式的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资金、技术、装备等优势,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使用、发展特色农机。
(四) 着力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以农机部门为主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技术示范推广主体横向联合模式和县乡两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纵向协作模式, 集聚农民通过机具、技术、资金、劳动等要素的合作, 积极培育农机大户,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经纪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由“松散联合型”向“企业化经营型”发展, 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行业社会化。
(五) 着力强化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要依托农机科研院所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培育农机人才骨干。积极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合作,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农机作业能手”“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 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对农机化新科技、新机具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操作使用能力,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 辐射带动引领农机技术的推广水平和应用水平。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云南省弥渡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07-04
1 发展现状
弥渡生物资源丰富,素有“滇西粮仓”“蔬菜王国”和“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弥渡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十二五”末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实现100亿元产值、打造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中心的目标,按照“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促环保”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做大基地,以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集约化做强龙头,以科技创新推动标准化打造品牌,以龙头企业推动专业化拓展市场,大力发展以红大研发为主的烟草产业;以无公害、绿色认证及设施农业为主蔬菜产业;以生猪、奶牛、商品牛羊养殖为主的山地牧业;以核桃、香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杂交玉米、大小麦、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子产业;以淡水养殖为主的淡水渔业;以红花、灯盏细辛为主的生物药业;以高山生态茶、栽桑养蚕为主的茶桑产业。
2 主要做法
2.1 大干农田水利,夯实发展基础
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亿元以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安全、农村“五小水利”等一大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不断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坝区耕地实现田园化,山区耕地实现梯台化和水浇化,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2.2 创新土地流转,做优特色基地
按照“布局区域化、
2.3 优化区域布局,做强八大产业
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发挥市场优势和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指导性文件,发展壮大八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产值达18.2亿元。(1)大力发展烟草产业。以大理红花大金元特色烟叶科技研发基地为支撑,完善基本烟田基础设施配套,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红大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县和综合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2)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围绕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的目标,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3)大力发展山地牧业。以做强年产24万 t双胞胎饲料和曹氏金富卷蹄为依托,培植壮大乳业、生猪、肉牛3项骨干山地畜牧产业。(4)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以野生菌为主的林下资源开发。(5)大力发展淡水渔业。注重优质苗种选择和加大养殖技术培训,生产“四大家鱼”苗种1.5亿尾,年产量突破1万 t以上。(6)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加强实用技术推广。(7)大力发展生物药业。发展以灯盏花、红花、续断等中药材种植为主的生物药业。(8)大力发展茶桑产业。加大低产茶园、桑园改造万元。
2.4 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依托县职教中心、县委党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党员电教室及远程教育点等服务平台,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等3大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农村50岁以下农民至少掌握一门实用致富技术。用活用足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扶持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
2.5 坚持内培外引,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一园、三区、四个集中区”的发展思路,制定出台园区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5万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涵盖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茶桑等特色农产品,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2.6 精心打造品牌,彰显弥渡特色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和提升弥渡酸腌菜、卷蹄、大蒜等知名品牌,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打造具有弥渡特色的农产品“名片”。通过品牌打造,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达55个,“老土罐牌”“张氏建林牌”“子母牌”等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实现了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的目标,提升了弥渡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2.7 着力培育市场,搞活产品流通
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累计投入资金6 790万元在全县8个乡镇建成交易市场54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1个、农家店220个、农资综合服务社204个、农资连锁经营店218个,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投资700多万元对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年交易量达70万 t以上,交易额7.2亿元,成为滇西蔬菜商品交易集散中心。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户和企业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桥梁和平台,对组建农产品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3~5万元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社,依托“大户”建立合作社,依托“能人”建立合作社。endprint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 t以上;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开展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整活品牌,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业物流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疫病检测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立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企业自检4项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 t以上;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开展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整活品牌,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业物流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疫病检测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立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企业自检4项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 t以上;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开展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整活品牌,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业物流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疫病检测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立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企业自检4项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发展小凉山高原特色农业 篇12
2011年11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2012年3月6日, 《人民日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采访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的文章———《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3月7日, 胡锦涛同志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这是云南的优势。”3月16日, 秦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 传达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6月21日, 省委、省政府在曲靖召开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8月7日, 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8月10日, 省政府命名了全省第一批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 决定对示范县实行动态管理, 每2年考核1次;对产业发展迅速、农民增收较快的县, 逐步纳入示范县;对建设进展缓慢、成效不突出的示范县, 将限期整改或撤销称号。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是中央和省委根据自然禀赋、地缘优势和实际需要, 对云南农业作出的战略定位。其要义是:一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 打造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三要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等6大重点产业, 打造云烟、云茶等12大品牌, 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产业和品牌, 力争到2016年实现:农林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3个翻番”, 粮食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产值“3个突破”。
二、宁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情况
俗称小凉山的宁蒗县, 是个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共存, 经过民主改革于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 简称民族直过区, 这种“隔夜不同天, 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嬗变, 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中的特例。1986年,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治理的272个贫困县之一;2001年, 再次被国务院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 (山区占98.4%) 、少 (少数民族占81.8%) 、偏 (远离中心城市) 、特 (发育特殊) 、穷 (贫困面广, 贫困程度深, 脱贫难度大, 返贫率高) , 是宁蒗的基本县情。目前, 全县还有占总人口84%的22万贫困人口, 其中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有4.5万。
经过多年的奋斗, 宁蒗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种植马铃薯16.82万亩, 平均亩产1125.9公斤, 年繁育脱毒马铃薯原原种300万粒, 年产鲜薯18.94万吨。商品薯主要销往昆明、攀枝花等地。种植苹果9.2万亩, 挂果4.4万亩, 2012年实现产量3.9万吨, 产值1.17亿元。鲜果以本地销售为主;中下级果由小凉山果汁饮料公司加工成果汁果醋等, 年加工量3000吨。种植烤烟3.19万亩, 收购烟叶6.92万担, 亩均收入2530元, 烟农户均收入1.85万元, 全县烟农收入8045万元, 为财政创税1770万元, 烤烟产值2年内实现了倍增。在县城周边、公路沿线建起大棚蔬菜222.5亩, 带动全县发展露地蔬菜2.5万亩, 实现了大宗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 有效缓解了当地“吃菜难、吃菜贵”问题。种植药木瓜14.81万亩, 挂果2000亩, 亩均产值2500元。由女儿珍公司加工成果醋和果脯销售, 年加工成品160吨。种植中药材8.8万亩, 其中续断6.13万亩、木香8894亩、附子5109亩、滇重楼1735亩、金铁锁548亩、吗咖377亩, 其它品种1万亩;目前, 续断、滇重楼和金铁锁种植面积位居丽江市之首, 发展前景较好。2012年, 销售各类中药材600吨, 收入1000万元。
由于地理、气候的限制, 宁蒗农业与周边县区比, 还存在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特而不优、优而不强等问题:基地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差, 单产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龙头企业少、小、弱, 无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为此, 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加快发展步伐。
三、做大做强宁蒗高原特色农业
制定落实发展规划。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和丽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实施意见》精神, 成立高原特色农业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明确发展思路:结合县“十二五”规划和“三区三带”布局, 围绕发展五大支柱产业, 从实际出发,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大做强具有凉山特色的高原生态农业。
确定发展对策措施。
优化区域布局, 推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抓好基本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流转土地, 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推广农业实用科技, 提高农业效益;优化配置农村公共资源,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降低农业成本;培育一批经销公司、专业组织和运销大户,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产品营销与市场建设。
培植壮大马铃薯产业。
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 用好每年200万元的县财政扶持资金, 加强良种扩繁体系建设, 完成马铃薯试验中心改扩建项目, 完善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协调、功能健全的网络。在主产乡镇实施“1户1亩原原种”工程, 扩大面积,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提高单产。发展商品薯和加工业, 提高质量和效益, 培育一批效益好、辐射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 延伸产业增值链条。注册产品商标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到2015年, 力争发展到20万亩, 实现单产1500公斤、总产30万吨、商品率65%、产值4.5亿元以上, 争取列入全省马铃薯产业“十优十强”县。
做大世界屋脊红米。
位于享有“中国十大生态名湖”等荣誉的泸沽湖畔的永宁坝, 平均海拔2700米, 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水稻产区, 所产红米品质优良, 米粒呈淡红色, 米饭质地松软, 具有粉红、油润、清香甜润等特点。近年来, 由于本地原始红米品种退化、产量品质下降, 一些农户便引进其它品种种植, 导致原始红米品种日渐退缩, 目前已不足百亩, 仅占全乡水稻种植的10%, 濒临绝迹。为此, 2012年, 县委提出了制定《加快高原红米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要扩大种植面积。抓住木底箐水库建成机遇, 建设配套水利沟渠, 改造撂荒地和部分灌溉条件好的山地, 增加水田面积, 将红米种植从现在的9800亩扩大到1.5万亩。要对红米品种进行抢救性提纯复壮, 改变品种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现状, 恢复老品种种群;从海拔相近地区引进红米进行品比试验, 推广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佳的品种。到2015年, 力争种植1万亩, 总产2200吨、商品率48.7%、总产值1200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苦荞产业。
苦荞是药食同源、营养丰富的农作物, 分布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宁蒗有发展苦荞产业的适宜自然环境, 种植历史悠久, 种植基础好, 品质优良, 属原生态绿色食品, 具有较好的地方特色品牌。目前, 全县种植7万亩, 平均亩产106公斤, 年总产7507吨。认真落实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县政府《关于加快高山特色粮食 (苦荞) 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把苦荞作为冷凉山区的重点特殊粮食作物和江边河谷区的晚秋作物来发展, 着力解决品种退化、新品种更新慢、种植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带动力弱等问题。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体现“求精、求新、求特”的产业发展理念。到2015年, 力争种植8万亩、总产0.8万吨、商品率达65%、总产值达2600万元以上。
打造省级精品农庄。
目前, 全县已种植水果26.9万亩, 其中苹果11.1万亩、药木瓜14.8万亩、桃李梨等1万亩, 去年实现总产5.12万吨、产值1.54亿元。为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打造庄园经济的决定, 充分考虑水果产业现状、公司总体实力及辐射带动作用, 做好规划调研, 由县果汁饮料公司牵头, 进行农业精品庄园的申报和建设, 项目计划总投资9000万元。计划建设:2万亩苹果标准化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 年产1万吨苹果醋调味品及苹果醋饮品, 注册“小凉山”产品商标, 果园、道路、水渠、生态围栏、旅游和文化设施, 彝族毕摩文化园和普米韩规文化园, 力争年营业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用好县财政每年100万元的扶持资金, 抓好大棚和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建设, 发展优质高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到2015年, 力争种植5万亩, 总产万吨、产值1.2亿元以上。
发展药材烤烟产业。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推荐阅读: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10-19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08-08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10-01
“互联网”给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11-03
高原特色10-17
高原特色产业11-27
高原训练发展05-10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发展11-08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06-19
创新引领特色现代农业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