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产业(精选12篇)
高原特色产业 篇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使更多云南的农产品走出云南,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竞争力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的着力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或路径才能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竞争力?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通过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源自于这个国家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这个研究结论为产业提升竞争力指明了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选择集群发展模式是解决如何实现“小农”转变为“大农”的农业发展难题。由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多个农业产业类别,每个产业类别发展空间区域、产品市场及产业成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只能采用分类区划的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结合云南各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集群发展模式。
一、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内涵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是以动植物为主要生产对象的再生性的生命产业,动植物生长离不开特定的区域地理、自然、气候环境。农业产业生产特点与集群发展具有天然内在联系性,选择集群发展模式符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某一种农业产业聚集若干产业经营中小企业、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及服务、研究机构,形成网络型的农业产业发展形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内涵进一步阐释:一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地域性。农业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跨地区的区域或国家的某个行政区域,也可以是产业的产地,如高原、河谷、平原等地型地域作为划定区域。二是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要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但产业规模大小与具体产业特质和区域产业容量有关。三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专业性的生产设施、劳动者、专业市场及服务机构等相关产业专业生产要素,专业性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特征。四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网络性。农业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研究机构、服务机构及政府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包括供运关系、合作关系、服务关系、竞争关系等内在联系,这种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网络关系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本质特征,也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内在逻辑
研究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首要问题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竞争力?如何判定竞争力?实际上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和比较性的概念,也就是说要与产业竞争对手比较具有竞争优势才能称其为具有竞争力。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产业产品消费者,产业产品在同行业区域产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如何提升产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又涉及到产业内部运营效率和效果问题。
(一)农业产业竞争力源于产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生产率提升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使产业获得比非集群发展产业更高的生产效率。农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如下:一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能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提升产业专业化运营水平。通过专业化人才、生产设备、技术、物资、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提升产业生产率。二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能形成产业竞争机制,加速产业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产业创新是产业提升产业生产率的源泉。三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能形成产业要素的适配与协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由于产业要素协同性,有效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加之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显著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集群同属一个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由于地缘关系以及文化同质性,容易形成集体学习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农业产业竞争力源于产业集群发展所产生的产业品牌效应
创建产业品牌是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因为产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产业品牌的竞争。在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及农产品呈现供大于求市场发展格局之下,创建产业品牌无疑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品牌形成的基础和载体。通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建产业品牌对提升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的产业品牌能有效提升产业产品在同行业区域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具有市场信号显现作用,品牌能向消费者传递出信任和声誉,指引产品消费者偏好于该产业产品,是拓展产业产品市场的关键驱动力。二是通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品牌能形成“磁场”吸附效应。在产业品牌影响力的驱动下,会形成以农业产业集群为中心,各种产业相关生产要素向集群聚集,包括产业和配套产业相关的企业、资本、人才、研究机构、服务机构及利好的产业政策制度等产业发展要素。产业要素的流入,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获取了比非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更多的产业资源。产业资源的聚集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和质量,使农业产业集群迈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产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诸多农业产业类别,每个农业产业类别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产品属性,有的农业产业类别涉及云南多个区域,有的仅限于特定的某个区域范围,同一个区域可能会包括多个农业产业类别。再有,由于不同农业产业类别在产业链、价值链、产业成熟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只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业制宜选择集群发展模式。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小产区集群发展模式
农业是一个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产业,生产受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农业产业类别仅限于比较适宜在某区域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小产区集群发展模式适用于具有独特的区域人文特点及产品特色的农业产业类别,其具有地域依附性较强、不易复制的特点,产业集群发展仅限于云南某个区域,如某个地州市、县、镇乡或村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小产区集群产品市场定位主要是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和礼品市场。小产区集群发展模式的主产业路径是打造“原产地、原生态,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特色品牌农业产业。“原产地”主要强调小产区集群农业产品的独特性和原味性,提升小产区域产品竞争排他性;“原生态”主要体现小产区集群农业的生产环境及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形成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共生型、互惠型生态式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原文化”主要是将产地的特色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族及史历传承生产工艺植入农业生产及加工过程,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内涵。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小产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要通过申请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农业生产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等方式提升小产区公共品牌价值。小产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是对该生产区域的农产品进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及经营者资质评估认证,当地政府与小产区的产业联盟或协会紧合作,维护小产区集群企业或农业生产组织、农户之间有序市场竞争。另外,小产区集群发展要充分借助电商平台进行产品营销,借助网络社交传播进行品牌推广。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是指“大云南”区域概念,甚至是超出云南区域产业的概念。云南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适合生产适应性较强,适宜在云南多个区域生产,甚至是省外、国外生产的农业产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主要走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信息化、品牌化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大集团、大企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以专业化的农业加工园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产业集群企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金融机构、政府、产业协会、产业社会市场服务机构、配套产业为一体化的品牌驱动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是整合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协同融合的集群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纵深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二、三产业融合的“第六产业”网络型集群发展模式。云南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可以形成大、中、小跨区域不同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产区集群发展模式可以以农业产业链环节划分为基础,形成原料供应企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农产品营销企业集群三级联动集群发展模式。第三级集群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重点构建的农业产业集群,第三级企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反向促进第一、二级产业链集群发展,形成第一、第二级产业链集群的全球化供应链,第三级集群发展要突破云南本土区域限制,在国内、国际一线城市形成营销集群,提高云南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功能产区集群发展模式
功能型农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结果,也是人们消费需求变化催生的产物。云南高原特色功能型农业是指以农业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农业人文资源、农业产品及生产、设施等为基础,在其之上形成的旅游休闲、娱乐观光、教育、保健养生、康复医疗等功能的农业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及健康的需求,尤其是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及未来家用汽车的普及,必然推动云南功能型农业产业的发展,现在云南大力鼓励发展庄园经济,就是功能型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功能产区集群发展模式是以品牌为驱动,以农业庄园、特色乡村为载体的“带状型”集群发展模式。世界上最知名的法国葡萄酒庄园就属于典型的农业功能产区集群发展模式,功能型农业发展的关键同样是要能创造消费者。功能型农业按其运营模式特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体验消费为导向的功能型农业产业,即消费以现场消费为主。另一种是以销售产品导向的功能型农业产业,即以销售产品为主。在功能型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时,需要引入集群发展模式思想,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环境、自然资地理环境,交通区位、农业产业特色等因素,系统性整合农业区域资源,规划区域布局,打造区域功能型农业产业带。云南高原特色功能型农业产业由于其涉及诸多产业,因此,集群组织模式应采用异业产业互动的发展模式,即农业产业要与旅游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保健产业等产业结成战略联盟互惠关系,提升云南功能型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休闲功能农业产业和保健康体养生功能型农业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易正兰,陈彤.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品牌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2007,(6):37-41.
[2]梁伟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J].求实,2010,(3):69-73.
[3]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的理论及其运用——我国现代农业组织理论的初探[J].中国农村观察,1997,(6):21-26.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34-135.
高原特色产业 篇2
永善县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高原农特产业是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永善地理位置、产业发展基础以及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等起到了较大的促进,对推动永善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一)强化组织领导,强势推进重点产业。永善县采取“一项产业、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名县级领导挂钩”的办法,从拟定产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政策措施、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产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上心入手,强势推进重点优势产业发展。仅去年就完成新增特色产业种植12万余亩,开展核桃、花椒、脐橙、枇杷成树提质改造25000亩。
(二)联动齐抓,增强粮食生产水平。稳粮增收一直是永善农业生产发展的重点,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主攻单产、稳定总产、增加效益、拓展农业功能为目标,以重点区域布局、建设重点基地、主抓重点作物、突出重要季节为抓手,采取“落实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耕地红线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培植种粮大户提高种粮效益、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抓好防灾减灾确保粮食丰产丰收”等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76万亩,2015年力争实现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3%,达19.6万吨。其中,小春11万亩,产量1.2万吨;大春65万亩,产量18.4万吨。
(三)强化科技培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永善县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培养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同时以产业为依托、以种养大户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载体,采取鼓励涉农部门领办、农民自办和社会合办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今年已与昭通学院、省农科院协作,对群众开展了魔芋“两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柑桔大实蝇防治、核桃蛀干害虫防治。从县外邀请专家对15乡镇开展了花椒提质增效培训30余场、培训7500余人次;开展竹子种植培训20余场、培训3000余人次;开展中药材种植培训10余场次、培训群众1000余人次。全县目前共有种养业科技示范户378户、种养大户126户,专业技术协会12个,农产品营销户72户,农民经纪人队伍132人,进一步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四)建设示范样板,加快产业发展。在区域特色优势明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着力建设一批示范样板和典型示范大户,推进农特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及农业特色产业向
最适宜区集中。通过开展制定一个专业村建设发展规划、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优良品牌、建成一个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创建一个示范带动模式的“六个一”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创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巩固完善“一村一品”特色水果、经作专业村建设。在魔芋基地建设上,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基地化种植、区域性开发;在马铃薯产业基地建设上,大面推广高厢垄作科技示范;在花椒基地建设上,以优质花椒种苗基地带动花椒产业规模化发展等等。目前,已建成8个示范样板基地:莲峰千亩天麻产业市级标准化样板、黄华金寨万亩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县级示范样板、黄华青杠-朝阳千亩脐橙产业连片示范园、桧溪永胜500亩枇杷产业连片示范园、莲峰米田千亩苹果产业标准化示范园、黄华万亩砂仁产业优质生产基地、桧溪-细沙4000亩小米辣原料生产基地、马楠3000亩无公害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96户,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百里特色经济长廊。
(五)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要求,统筹国土、财政、农业、发改、水利等部门,以土地整治和土地占补平衡、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等项目为支撑,积极整合项目,集中投入,连片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7万亩,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79件,沟渠55公里,管网150.1公里,田间机耕路41公里,坡改梯1000亩,土地平整7100亩,生物农艺2000亩,推广农机作业20万亩,总动力突破16万千瓦特,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六)抓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链条核心。我县按照“上规模、多品种、大胆试,政府扶优扶强”的思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注册申报产品品牌,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区域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永善天山食品公司白魔芋膳食外观设计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授权;溪洛渡牌有机白魔芋精粉连续8年获日本魔芋JONA协会认证,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溪洛渡魔芋系列产品荣获第十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黄华绿色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了水果包装业;永善县三联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带动了该县优质花椒、脐橙发展;溪洛渡云海牧业有限公司带动了云南半细毛羊的育种、销售,农产品企业呈稳健发展之势。近年来,发展了天山食品有限公司、细沙山野菜加工厂等10户农特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其中3户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同时不断加大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申报力度,“金江花椒”、“金江魔芋”、“金江脐橙”通过品牌认证,创建了“金沙江”、“山珍”、“溪洛渡”、“琪隆”等特色品牌。全县48.5万亩耕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1.5万亩绿色魔芋、1.5万亩绿色花椒、0.3万亩有机白
魔芋、0.2万亩有机天麻通过产地、产品认证,云南半细毛羊、溪洛渡花椒通过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截止去年底,我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种植规模达174万亩、实现总产量55.5万吨,产值达31.34亿元。
二、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通过全县各级组织和各族群众的努力,我县在高原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基地分散,规模效益不高。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充分理顺,规模示范基地种植面积小,条块分割、零星种植的现象比较突出,尚未形成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农产业基地,农业基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农业管理粗放,产出效益不高。随着近年来外出务工人群的不断增多,且外出务工人群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在土地上耕种的多为老、弱、病、残、幼、妇人口,农业发展缺乏劳动力现象突出,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大部分农村群众没有把农业生产当成主业,农业耕作施肥投入减少,田间管理程度差,病虫危害严重,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生产精细化、科技化水平不足,农业管理粗放现象依然突出,土地生产效益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三)龙头企业弱小,带动能力不强。纵向比较,虽然永善县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但带动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竞争能力强、覆盖面广的规模化龙头企业较少,大多数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种植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速度发展依然缓慢。
(四)信息闭塞,服务体系不畅。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分散性客观上造成信息的不完备和分布的不对称,使辖区农民难以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市场经济意识不足、市场灵敏度不高且分布较窄,加之我县农业种植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幼、妇,对市场供求信息缺乏敏感度,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体系没能充分建立,信息传导机制不迅速,容易造成惯性种植、盲目种植,导致农民种植“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五)科技种植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效果不佳。科学种养殖的优势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县主要农业种植人口受教育文化程度低,导致科学种植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覆盖面不够,达不到提高农民整体种植水平的效果。
(六)农业基础脆弱,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县地处金沙江河谷,海拔高差大,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的设施设备配套不够,有许多地方土壤、气候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特色产业,但苦于没有配套的水利设施及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群众“守着金窝窝,不得不受穷”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结合全县立体气候特征、土地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市场前景,尽快理顺土地产权关系,促进土地合法流转,为进一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种植创造条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各乡镇农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提高科技种植培训效果。整合技术力量和培训资金,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改善培训的方式方法,从农民观念出发,从农民学习方法上入手,让科技培训教员驻村入户、走入田间地头,有示范,有操作、有考核、有奖励,切实提高培训效果,用效益留住劳动力。
(三)建立健全产供销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加快各大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之间的网络系统建设,成立专门的组织从事农产品供求、价格和主要批发市场运行状况等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工作,通过互联网等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及时向农产品市场供求双方发布信息,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和指导。切实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工作重心从主要抓生产转移到同时抓市场销售和农业生产上来,按市场需求调节区域农特产品生产。
(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公司企业、个体工商户、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等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兴办农业企业,深入推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对沙
棘、枇杷、脐橙、苹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精品包装和冷冻储藏,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产品远距离运输和持久储藏创造条件,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空间。
(五)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抓品牌创建。充分发挥永善特色农产品品质优势,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要通过网络、电视广告、展销会、农博会等方式和平台,大力宣传推荐永善名特优农产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为农产品进入大超市、大市场贴上“身份证”和“通行证”,提升区域品牌竞争优势。
四、对加快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上。一是建议落实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搞好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二是合理规划和布局粮食生产的区域和基地,集中资源和投入,改善农业设施条件,利用政策,切实培育种粮大户,合理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和种粮能手集中,增强设施配套,提高科技水平,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三是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出现严重撂荒现象,农民领着种粮补贴,实则没有耕种粮食,建议上级深入调研,切实制定政策,合理引导农村耕地流转,最大限度保证农村耕地动态平衡。
(二)关于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带建设和推进特色农业向最适宜区集中的问题。这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优质发展的必有之路。建议:一是要合理搞好规划,实现区域合理布局,确保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发展向最适宜区集中。二是切实加大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安排的力度,确保农业优势资源和投入向规划集中区域投放。
(三)关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一是要抓好第一车间的管理,切实规范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及农民的生产习惯和种植习惯,严禁使用违规农药、动物饲料及食品添加剂等,从源头上堵住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影响食品安全的漏洞。二是切实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执法管理的力度,改变目前只监测,不执法的现状。三是严格农产品及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及食品认证工作,严禁不合格农产品和食品上市经营。
(四)关于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问题。一是建议上级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的力度,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在服务上优化、在管理上加强。二是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研究,加大农产品开发的力度,制定政策措施,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和能人开发农产品,对发展产业、促进增收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企业和能人实行奖励。
(五)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问题。建立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以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庄园、家庭农村培植发展为基础,融合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建议上级切实加大对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将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及旅游业开发,一并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先后有序、渐进发展,从政策措施、规范布局、投入保障、规范建设等方面入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共永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高原特色产业 篇3
摘要: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做大做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服务“三农”,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龙头企业在行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本文对了解其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融资风险;风险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06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综合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带动农民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近年来,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高效发展和农民增收。截至2013年年底,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35个,实现销售收入1546亿元,云南省农业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快速增多,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推进了云南省高原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跨区域的产业带和基地。
1 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现状
1.1 企业融资和融资风险
融资就是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企业融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筹资的规划而引起的收益变动的风险。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融资、投资、经营等几个环节,每一环节的风险程度都略有不同,融资制约着投资和分配,并且融资风险是财务风险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企业融资风险要受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双重影响。融资风险既可存在于企业融资过程中,也可存在于企业融资之后,称为“融资结果风险”。
本文主要对云南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省级或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采用问卷调查和会议讨论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发现,私营企业占总调查样本的54.5%,固定资产规模在5000万以上占总样本的一半以上。样本企业多数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分配模式,企业产品包括肉类、蔬菜、林业特色产品等,生产的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
1.2 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需求
资金是农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农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需要动机主要分为扩张性需求和偿债性需求。任何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也不例外。当前农业企业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其相应产品供不应求,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被企业满足,从而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获得更多的利润。2009年中旬,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综合利用好景谷县当地的竹木林业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产业链,加强产品功能性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收购了云南登明集装箱地板有限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该举动提高了公司的融资能力。为了保证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营运作,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提高股权资本收益率,从银行借款等成为农业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然而,借款是要求债务人支付到期债务的利息,企业为了偿还债务还需要筹集资金。
1.3 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云南企业融资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影响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的外部环境因素有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竞争和金融相关服务。农业企业在选择产品时,是否满足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当地的行业需求、当地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市场上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农业企业难以找到合格的抵押和担保单位,从而影响银行贷款。由于抵押贷款担保评估程序繁杂、有效期短、成本评估高,增加了农业企业贷款的难度。影响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的内部环境因素有企业规模、经营方式、资本结构。农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占多数,省级和国家级企业规模比较大,对资金的需求大,经营方式越是高级化相应的要求有更多的融资需要。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成长,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也有着企业管理和相应的融资需求。
2 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的规模总量大
云南省最大的林化产品、人造板、集装箱地板的生产和供应公司就是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景谷林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上市,总资产达10亿元以上。针对很多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季节性强的特点,大量农业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以购买和储存足够的材料,确保生产和经营常年需要农产品,导致其有的巨大流动性压力,景谷林业企业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
2.2 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的风险大
各种风险是云南农业产业化企业必须面临的,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云南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近年来ST景谷的经营一直没有起色,公司也徘徊在“暂停上市”边缘。2014年8月份,中泰信用担保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同年9月,中泰信用担保一致行动人减持ST景谷t50万股股份后,景谷森达被动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2013年底,在ST景谷的短期借款中,抵押的借款一共有2.37亿元。该公司已到期但未偿还的贷款,有农行景谷支行9800万元,建行景谷支行2749万元等其他机构的贷款,不能按期还款的原因为“资金短缺”。
3 应对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3.1 灵活运用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现代先进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对于企业可以有效规避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在国际市场和汇率风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金融期权是金融期权价格经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在约定的日期内对是否购买或销售的金融工具按合同约定。期权是一种选择,买方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对其性能进行判断。包括外币期权,利率和股票指数期权。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企业的风险,形成风险防范意识,了解和掌握国外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3.2 建立完善的企业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云南现代农业突出高原特色 篇4
记者从云南省召开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现场推进会上获悉, 云南坚持立足云南实际、发挥云南优势、突出云南特色, 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据悉, 云南粮食生产在四年连旱的情况下在历史上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1元, 增幅连续4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全省咖啡、橡胶、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成为全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云南也是连续10年没有发生过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省份之一,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被农业部称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之一。
云南省政府党组成员、资政刘平在会上表示,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高原特色产业 篇5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编者按――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拥有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多种作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产量也是全国第一;就连野生菌等产品产量,也属全国第一。但一直以来,受地理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售存在渠道少、推广难、运输慢、人才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当前,云南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倾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同时,借助“互联网+”,让一批批“云”系列拳头农业品牌,成功地走出云南、走向世界!据此,本刊特别策划栏目推出综述及四篇专稿,以飨广大读者。
这是一组近期频现媒体的报道,呈现出的是一个千帆竞渡涌春潮――云南“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的优美画卷:
2015年7月19日,2015“香格里拉松茸季”开季暨淘宝特色中国迪庆(香格里拉)馆正式开馆。即日起,消费者可以在淘宝网、京东、亚马逊中国、1号店、沱沱公社、屯亲(赶街网)、快乐购、嗨购社区、多利农庄、卡奔公司、顺丰优选等国内、国际各大电商平台上的迪庆(香格里拉)馆随时买到由迪庆州人民政府背书、最正宗、最新鲜的香格里拉松茸及其他来自迪庆藏区的香格里拉高原农特产品。
2015年9月9日,云南农业互联网采供大会活动板块之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十大突出贡献企业、品牌、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评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十大突出贡献企业”;摩尔农庄等10个品牌被评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十大突出贡献品牌”;褚时健等10人被评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十大领军人物”。
2015年9月11日至13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上海)推介会在上海农展馆举行。16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展会,展品涉及云花、云果、云茶等。
2015年9月23日至24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现场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行。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云南省省长陈豪出席会议。会议强调,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根本途径,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要编制好高原特色农业“十三五”规划,大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全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基地建设、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2015 年10月30日,褚时健家族旗下金泰果品宣告:“‘云冠橙’在天猫销售供不应求!”
……
其实,媒体的报道,只是云南“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云南省农业厅一名官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云南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升至全国第14位,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又一张响当当的‘世界名片’,成为支撑云南跨越发展和人民致富的增长极。”
围绕特色调结构
云南作为低纬度高原地区,拥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各种地貌类型,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等7个气候类型,高原特色优势农产品一直广受国内外欢迎,但全省农业同时呈现“小、散、弱”特点,农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靠后。
如何用现代化理念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云南一直在努力探索。2015年1月,总书记赴云南考察时强调说,云南要“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习总书记的话,鼓舞着云南各族人民,为云南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更为云南构建高原农业发展新模式、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闯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指明了方向。
按“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的思路,云南着力围绕特色农业展开了农业结构调整: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重点打造六大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高原粮仓。到2015年底,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0 亿斤以上,力争突破400亿斤、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进入国家粮 食主产区行列。二是大力发展以橡胶、茶叶、蔬菜、花卉、核 桃、咖啡、蚕桑、热带 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 和冬季农业开发,积极 培育生态名牌农产品。到2015年底,改造中低产(茶、菜、果、桑、咖啡、橡胶)园地1000万亩以上,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到8000万亩以上;冬季农业开发达到 2500万亩以上,产值突破300亿元;培育云南生态名牌农产品60个以上。三是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到2015年底,全省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 亿元,其中生猪成为超1000亿元产业,巩固和提升云南畜牧业在全国的地位,实现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的新跨越。四是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淡水渔业养殖和出口基地。五是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到2015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9亿立方米,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人均达到1500元以上。六是大力发展开放农业。到2015年底,力争农产品出口总额突破35 亿美元;与东南亚、南亚农产品贸易保持年均30%的增幅,在全国对东南亚、南亚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提高到25%。
――发展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民族风情、人文遗迹为主的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形态,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一步一景”,创建观光农业知名品牌。
――认真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 渔、云林“十二大品牌”。到2015年底,“十二大品牌”种植突破 8000万亩,让农民人均2亩以上,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柱。
――全力打响高原特色农业“四张名片”:第一张,丰富多样显特色。云南的蔬菜、甘蔗、蚕桑、茶叶、橡胶、水果、花卉、咖啡等特色品种全国都叫得响。畜禽资源新品种占全国22%,居全国第一位;土著鱼品种527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41.2%。第二张,生态环保出效益。积极发展低碳种植、低碳养殖和低碳生物能源。第三张,安全优质做保障。云南工业污染少、空气优良、水质清洁、光热充足、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少。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这成为一项核心的竞争力。第四张,四季飘香强竞争。许多作物一年可种植两三茬,尤其冬春季节,各类蔬菜水果产出旺盛。
――着力建设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种质资源研发、农业技术推广、西南边境动植物安全防控“六大基地”。到2016年,力争高原特色农林牧业综合产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达到60亿美元以上。粮食总产量突破400亿斤,畜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林业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民生改善,提升云南农业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路径是:首先是水利,强化基础建设,以水利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其次,完善设施装备,以机械化实现农业集约化;再次,创新发展手段,以科技化催生农业优质化;还有,培育经营主体,以产业化促进农业规模化;此外,强化效益观念,以“互联网+”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最后,转变经营方式,以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
潮起潮涌动高原
规划重在落实。云南各地在总书记讲话的鼓舞下,在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热潮。
昆明市积极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15年初,昆明在农业园区、都市农庄建设上,累计引进7个项目,签约9个项目,8个现代农业园区正按下达的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全市续建、拟建都市农庄已累计完成投资40.94亿元。现在,阳宗海管委会、宜良县、寻甸县、石林县及五华区的草甸海都市农庄、宜良锦钏石斛生态农庄、百联生态都市农庄等9个都市农庄项目的规划方案获得通过,这将为昆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注入活力。
曲靖市金融实心助农。他们的方法为:一是在云南省率先探索出农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15个农业企业获得抵押贷款1.3亿元,有效激发土地融资功能;二是探索破解养牛瓶颈制约,对合作社带动发展的标准化母牛繁育场在牛舍建设、能繁母牛购买、贷款贴息和保险等环节给予补贴,尝试活畜抵押贷款金融助农新方式,推进养殖户新增能繁母牛,成功探索出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示范带动的建设模式。预计2016年将带动全市出栏肉牛100万头以上,实现肉牛产业产值200亿元以上。
大理白族自治州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州批准发布农业地方标准31个、地方规范113个;建成标准蔬菜、水果、茶园9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64个;建成水产品健康养殖场6个。现在,全州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示范面积达133.3万亩,带动农户147.7万户,户均增收1788.2元。
玉溪市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在粮食生产保持连年增收的基础上,玉溪将烟草产业实现精度开发,建成清香型烤烟生产基地,在全国率先建成“玉溪庄园”,有机烟叶种植快速发展;随着“褚橙”誉满全国,柑橘成为带动全市水果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全市柑橘、火龙果、芒果、草莓、蓝莓等特色水果面积达56万亩,产值达25亿元;通海蔬菜通江达海,带动全市农产品出口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迪庆藏族自治州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迪庆立足高原生态优势,集中打造青稞、葡萄、中药材、核桃、油橄榄、玛咖6大高原特色种植业和牦牛、尼西鸡等3大特色畜禽养殖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据介绍,截至目前,迪庆州已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13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7.73余万吨。牦牛、尼西鸡等特色规模养殖不断发展壮大,大小牲畜出栏达47.3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3.14万吨,肉食品市场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临沧市农产品品牌创建取得成效。目前,临沧已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974.8万亩,人均12.2亩,其中坚果面积108万亩,居全国第一,蔗糖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一,茶叶产量全省第一,咖啡、核桃面积全省第二,橡胶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三,烤烟跃进百万担大烟区行列。临沧辖区的凤庆“滇红茶”、双江“冰岛茶”、临翔区“昔归茶”等品牌影响力加快提升,沧源碧丽源(云南)茶业获国际“雨林联盟”认证,永德“神十”龙胆草航天育种工程启动实施,全市太空生物科技实验室已在境内规划建设,全市通过“三品”认证基地556.7万亩,获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商标57个、云南名牌农产品20个。
……
“云”系品牌走向世界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建设风生水起;“互联网+”又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演绎了一幕又一幕的精彩活话戏:
昆明市呈贡区鲜花出口已遍布世界!
玉溪市通海县蔬菜摆上了泰国曼谷市民的餐桌!
普洱市普洱茶成了德国高端商品!
迪庆州鲜松茸在日本成抢手货!
……
除了精彩活话戏,记者在昆明还与两位电商触网:
阿里研究院一陈姓专家说,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农特产品搬到网上销售为最主要的实现方式。阿里巴巴推出的农业“满天星计划”,实现原产地溯源和供应链溯源的全过程透明化,让农特产品一个个都拥有原产地身份证,保障最正宗、最新鲜。这样一来,既维护消费者权益,又帮助云南各地优质农特产品加速走向世界市场、打造区域农特产品品牌、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王女士称,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除国内一些巨头电商平台外,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也在做。他们早在2012年,就与云南省农业厅签署了《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又与省农业厅北京农信通公司签署了《云南农业互联网合作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省农业物联网服务支撑云平台的搭建。眼下,他们正通过中国移动3600多万的用户,推广云南农产品。下一步,他们将逐步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农业生态体系,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尽力。
据王女士透露:“2015年上半年,云南通过淘宝、天猫电商平台,寄出的包裹1200万个,卖出金额63亿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高原特色农特产品结构现状。”
云南省社科院专家告诉记者:“在‘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机遇下,云南蔬菜现已占香港市场的三分之一强,并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咖啡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鲜切花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出口近40个国家和地区……”他还就此分析称:“通过‘互联网+’,云南高原特色农特产品将会赢得竞争优势;特别是将会进一步促进云南发展品牌农业,进一步推动‘云’字号特色农产品的整合力度,推动农产品品牌创建与市场开拓,打造出一批‘云’系列拳头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拓市场,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同时,还将创造出云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跨越之路、致富之路。”
“互联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让我们充满憧憬!
楚雄农业打高原牌走特色路 篇6
8月,“金沙江边大菜篮”元谋县龙川江岸两万亩水稻正陆续收割。“地不会闲着,马上就会种上番茄,10月中旬就要上市。摘完番茄,毛豆又跟上了。”元谋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张雷说。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元谋县就开始发展冬春反季无公害蔬菜,借助设施农业的推力,如今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并形成以菜豆、番茄、洋葱等优质耐运品种为主,西葫芦、苦瓜、丝瓜等细菜品种为辅的生产格局,蔬菜出口量占到全省五成。
与元谋县相邻的姚安县则依靠设施农业发展蚕桑。作为东桑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姚安引来不少大型纺织企业落户。山东商人程忠平2005年底来到姚安办起茧丝绸公司,如今已发展到6条缫丝生产线,年产值1亿元左右。
南华县则是远近闻名的“野生菌王国”,全县近250万亩林地中,已知野生菌种类多达290余种,资源年蕴藏储量1万多吨,松茸、块菌、牛肝菌、干巴菌等都是市场宠儿。2011年,楚雄全州共采集野生菌1.58萬吨,产值达5.6亿元。
“大姚核桃”是中国第一个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大姚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27万亩,产量13020吨,产值3.91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526元,全县核桃干果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达9179户。
武定的壮鸡、牟定的腐乳、双柏的酱油、禄丰的香醋……近年来,楚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打高原牌,走特色路,“一县一品”的特色农业在彝乡高原渐成规模。
“农业要大发展,必须提高专业化组织程度。”元谋县副县长张明海介绍,元谋现在已有200多个农民协会、79个生产合作社,覆盖3.7万多农户。到目前为止,楚雄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发展2815个,成员27.73万人(户)。
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7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部署要求,大理立足实际,相继出台了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林业、水利、供销四个专项改革方案,制定了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庄园经济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山地牧业跨越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充分认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大理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这一点,是引领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首先,加快发展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难点在增收。破解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立足广大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半山区农业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其次,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当前,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正在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农业产业链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延伸,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已成为大趋势。再次,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实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就必须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千方百计补齐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短板。最后,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应对农业现实挑战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州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矛盾依然存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成本提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挑战,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二、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大理州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最有典型性的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区,在全省16个州市中,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是非常有特点、有优势、有潜力的。
近年来,大理州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巩固和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培植烟草、核桃、生物药业、特色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效明显。
(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全州粮经比例已经达到71∶29;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的比例提高到37∶35∶2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69亿元提高到344.3亿元,增长73.29%。
(2)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4年,全州建成特色经作基地1356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达1015.53万亩,产量达29.57万吨,占全省核桃总产量的29%、全国核桃总产量的8%,产值达84.91亿元,核桃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烟叶种植面积61.53万亩,收购烟叶148.28万担(含白肋烟),烟农总收入23.28亿元,实现烟叶税4.73亿元,烟叶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五位。蔬菜种植面积64.96万亩,总产量116万吨,产值32.29亿元,居全省第五位。水果种植面积61.06万亩,鲜果总产60.32万吨,其中:葡萄18.05万亩、产量37.41万吨;梨14.68万亩、产量5.76万吨;柑桔8.24万亩、产量10.33万吨。水果产值35.2亿元,居全省第一位,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三位。药材种植面积36.9万亩,产值27亿元;人工种植红豆杉10万亩,产值10亿元;有10个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制药总产值23.6亿元,居全省第三位。茶园面积19.78万亩,茶叶总产量5947吨,产值0.76亿元,居全省第八位。花卉种植面积12.41万亩,总产值64.2亿元,居全省第二位。畜牧业产值达128.9亿元,居全省第三位;水产养殖面积达16万亩,水产品总量达8.16万吨,居全省第三位。
(3)特色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特色水果、蔬菜、蚕桑、生猪等集中在宾川、祥云、弥渡等地;核桃集中在漾濞、永平、云龙、巍山、南涧等地;乳业集中在洱源、大理、剑川、鹤庆、巍山等地;肉牛集中在南涧、巍山、云龙、永平等地;特色中药材和高山生态茶集中在南涧、永平、云龙、剑川的高山地区;薯类集中在剑川、鹤庆、洱源、云龙的山区及大理、弥渡、南涧的坝区;花卉集中在以大理为核心的环洱海地区。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发展。2014年,大理州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2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个、省级示范社75个、州级示范社82个),合作社社员达到8.01万人,带动农户14.15万户、家庭农场745户、家庭牧场150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9.2亿元,增长17.3%;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庄园7个,认定10个州级现代农业庄园;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的骨干为对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截止到2014年,累计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69个,认证基地面积达473.94万亩。创中国驰名商标4个、云南名牌41个、云南省著名商标68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7个。初步建成了“州—县市—乡镇—市场、企业”四级质检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8.16%。宾川、弥渡、洱源、剑川四县创建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77.48万亩。
(6)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建成了13个农业信息网和大理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依托“三农通”平台为110多万农民群众提供信息。以淘宝特色———中国·大理馆、大理特产网、大理农产品交易网、大理农业科技服务网为核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基本建成。大理特产网有82家企业610多个单品上架销售,大理农产品交易网有328家企业1600多个单品上架销售。宾川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淘宝“千县万村”试点县和全国首家开展农产品上线营销的试点县,已开通35个村级运营网点,“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新型业态初步显现。
2、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提升农业效益难度加大。一方面是农产品出口需求收缩,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兴起,另一方面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地板价”不断上升,“天花板”不断下压,中间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和上行推力并存,价格波动剧烈带来的市场风险越来越突出。个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承受能力减弱,优质耕地资源不足,陡坡耕地和劣质耕地比重较大;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人均拥有量2800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拥有量少2340立方米,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54%,而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依然运行。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磷肥、轻钾肥的“三重三轻”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土壤养分失调,部分农田氮磷富集,土壤生产力下降,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下降、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大。
(2)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乳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全州乳品业占全省比重的一半以上,产业化水平较高,但随着洱海保护力度加大,洱海流域奶牛养殖老区不宜再扩大,全州乳业布局有必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二是特色产业开发缓慢。大理生物多样性十分明显,是“云烟、云茶、云药、云花”等主要产业的重要分布区,但茶叶产业有待提升,特色花卉、生物制药、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滞后,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3)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基地不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一是龙头强基地弱与基地强龙头弱并存。一方面基地存在忽视基地资源现状,多头引进,盲目扩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深加工企业的规划和发展滞后,缺乏大而强的深加工企业。二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缺乏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弱。大理农产品品种数量虽多,但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58∶1,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是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参与农户比例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社员及其带动的农民数量仅占农户总数的19%。
(4)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不足,适用科技推广有所下降,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经营呈现老龄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农业生产主体对科技成果接受能力不足。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滞后,优质种苗、畜禽良种供应能力不足。水果、蔬菜、核桃、中药材等种植粗放,存在重栽轻管现象,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产品优质率不高。
总之,就目前来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存在“四个没有根本改变”:大而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达到“六个化”的定性要求和“五项”定量指标差距较大。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大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理农业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这种转变,要结合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功能拓展为抓手,抓好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等重点,将农业作为强基固本的产业、三产融合的产业、招商引资的融资产业、“互联网+”的新兴产业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产业。当前,重点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1、深化改革促转变
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转变等都是转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大理必须要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固有体制及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多方面修改和完善。农村土地如何分配、如何使用必将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格局。很明显,如果土地经营权仍然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手中,大理高原特色将难以取得大的突破。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设”,从国家政策层面为农村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给予了政策支持,也为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2、调整结构促转变
结构优则绩效增,要实现“产出高效”,优化产业结构是前提。农业还是一个受资源约束较强的行业,不同资源禀赋地区彰显的发展优势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大理必须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找准自身优势做出结构调整:除了种、养、加、销四大主要板块的调整外,板块内部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一旦选准了优势的产业,就要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和努力打造;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那些没有市场、看不到发展优势、收益又少的产业要主动退出,只有实现了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收获效益、赢得市场发展空间。
3、培育主体促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理论上讲是一个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如果没有主体的推动,靠自然发展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必须要积极培育农业发展主体。一是要继续坚持走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路子。可结合大理州实际情况鼓励企业经营、合作经营、家庭经营等多种方式,只有花大力气培育出多种类型、结构合理的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激发活力。二是当前大理合作社、农业庄园、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质量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因此,要多措并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使其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三是要打造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然而发展成效却差强人意,核心问题在于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主体来引领、推动。
4、创新科技促转变
总书记提出的现代农业“四句话”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资源节约,要做到资源节约,只能依靠科技来实现。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大理要实现从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来。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也不可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解决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面临的劳动力、耕地、水资源等紧缺问题,只有依靠创新科技,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才能由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转到质量和效益并重的集约经营上来。
5、信息服务促转变
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手段。对于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而言,无论生产还是营销阶段,信息化都不可或缺:从生产角度看,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精细化程度,起到节本增效保安全的良好效果;从营销角度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同,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农产品销售的又一个主渠道。
6、拓展功能促转变
就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而言,要真正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主动拓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功能:一是要在稳增产、促增收这个农业基本功能上下功夫。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丰富肉蛋奶、果菜茶等特色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积极主动拓展农业新的功能和领域。抓住大理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中国美丽田园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创建机遇,实现现代农业与乡土农耕文化水乳交融,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文化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等新兴业态。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继东北大农业、江浙集约农业和京沪都市农业之后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要实现新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致力科技创新、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玉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J].云南农业,2013(11).
[2]陈彬、沈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2013(3).
[3]向丽红、胡先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8).
高原特色产业 篇8
一、临沧市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现状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围绕烟草、甘蔗、茶叶、橡胶、咖啡等十大高原特色产业, 加大特色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 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拓展, 由耕播收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马铃薯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实现了零的突破。设施农业、畜牧渔业、林果业和特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特色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性进步。
(二) 高原特色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按照“发展特色农机、服务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 大力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全市农机作业面积明显增加, 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 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面积稳步增加, 田间作业由传统简单粗放式向精细化、标准化作业模式转变, 主要农作物的耕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植保、运输等主要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仅2015 年, 全市完成农机运输量65424 万吨·公里, 农副产品加工量107万吨;农机作业面积385 万亩, 农机经营总收入11.49 亿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针对临沧市现有农机分布较散、农机户机械数量较少、机具配套比较低以及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等情况。通过积极优化整合资源, 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 同时以合作社为平台, 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全市累计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达46.3 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主体,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11 个, 拥有农机维修网点517 个。
(四) 高原特色农机化示范基地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将农机农艺相结合, 把科技含量高、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机化新技术、实用的农机具应用到示范基地建设中, 达到建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示范带动一片的目的。全市共建有5 个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即烟草、茶叶、甘蔗、油菜和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二、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结构不太合理。临沧市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 主要依赖小型拖拉机、单一作业机具及动力机具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机具、配套机具等较少。特别是畜牧业、渔业、林业、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还很低, 远远不能适应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二) 高原特色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临沧市农机作业仍以分散式为主, 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土分散经营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型农机具的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农机作业生产效率不高, 急需依法加快土地合理流转的步伐,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 全市虽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机大户, 但数量少, 规模小, 中介服务组织辐射带动不强, 服务领域不宽, 服务能力不强, 服务网络不健全, 经营效益不高, 还不适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 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有待加强。新常态下高原特色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从全市情况看, 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 这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制约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
三、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机化的对策建议
(一) 着力发展十大高原特色农机装备。在烟草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起垄机、覆膜机、移栽机、植保机械、烘烤机;在茶叶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耕整机、植保机、施肥机、修剪机、采摘机、加工机、包装机;在核桃、咖啡、坚果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挖坑施肥机、移栽机、植保机、修剪机、采摘机、烘烤机、加工机、包装机;在甘蔗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蔗地深耕深松机、种植机、中耕培土机、植保机、收获机、蔗叶粉碎还田机;在畜牧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青贮切碎机、铡草机、饲料粉碎机、饲料搅拌机、饲草打捆机以及饲料作物收获机;在渔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增氧机、投饵机、冷藏设备。
(二) 着力推广小型适用农业机械。在推广过程中, 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同时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 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推广原则上, 有选择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丘陵地或平坝地区, 要着力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 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低山丘陵, 要着力发展经济适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 重点在多种经济作物如马铃薯、油菜的主要生产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
(三) 着力加快特色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加快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新技术、新机械、新方法、新模式的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资金、技术、装备等优势,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使用、发展特色农机。
(四) 着力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以农机部门为主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技术示范推广主体横向联合模式和县乡两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纵向协作模式, 集聚农民通过机具、技术、资金、劳动等要素的合作, 积极培育农机大户,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经纪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由“松散联合型”向“企业化经营型”发展, 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行业社会化。
(五) 着力强化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要依托农机科研院所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培育农机人才骨干。积极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合作,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农机作业能手”“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 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对农机化新科技、新机具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操作使用能力,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 辐射带动引领农机技术的推广水平和应用水平。
大力发展小凉山高原特色农业 篇9
2011年11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2012年3月6日, 《人民日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采访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的文章———《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3月7日, 胡锦涛同志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这是云南的优势。”3月16日, 秦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 传达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6月21日, 省委、省政府在曲靖召开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8月7日, 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8月10日, 省政府命名了全省第一批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 决定对示范县实行动态管理, 每2年考核1次;对产业发展迅速、农民增收较快的县, 逐步纳入示范县;对建设进展缓慢、成效不突出的示范县, 将限期整改或撤销称号。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是中央和省委根据自然禀赋、地缘优势和实际需要, 对云南农业作出的战略定位。其要义是:一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 打造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三要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等6大重点产业, 打造云烟、云茶等12大品牌, 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产业和品牌, 力争到2016年实现:农林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3个翻番”, 粮食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产值“3个突破”。
二、宁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情况
俗称小凉山的宁蒗县, 是个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共存, 经过民主改革于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 简称民族直过区, 这种“隔夜不同天, 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嬗变, 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中的特例。1986年,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治理的272个贫困县之一;2001年, 再次被国务院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 (山区占98.4%) 、少 (少数民族占81.8%) 、偏 (远离中心城市) 、特 (发育特殊) 、穷 (贫困面广, 贫困程度深, 脱贫难度大, 返贫率高) , 是宁蒗的基本县情。目前, 全县还有占总人口84%的22万贫困人口, 其中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有4.5万。
经过多年的奋斗, 宁蒗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种植马铃薯16.82万亩, 平均亩产1125.9公斤, 年繁育脱毒马铃薯原原种300万粒, 年产鲜薯18.94万吨。商品薯主要销往昆明、攀枝花等地。种植苹果9.2万亩, 挂果4.4万亩, 2012年实现产量3.9万吨, 产值1.17亿元。鲜果以本地销售为主;中下级果由小凉山果汁饮料公司加工成果汁果醋等, 年加工量3000吨。种植烤烟3.19万亩, 收购烟叶6.92万担, 亩均收入2530元, 烟农户均收入1.85万元, 全县烟农收入8045万元, 为财政创税1770万元, 烤烟产值2年内实现了倍增。在县城周边、公路沿线建起大棚蔬菜222.5亩, 带动全县发展露地蔬菜2.5万亩, 实现了大宗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 有效缓解了当地“吃菜难、吃菜贵”问题。种植药木瓜14.81万亩, 挂果2000亩, 亩均产值2500元。由女儿珍公司加工成果醋和果脯销售, 年加工成品160吨。种植中药材8.8万亩, 其中续断6.13万亩、木香8894亩、附子5109亩、滇重楼1735亩、金铁锁548亩、吗咖377亩, 其它品种1万亩;目前, 续断、滇重楼和金铁锁种植面积位居丽江市之首, 发展前景较好。2012年, 销售各类中药材600吨, 收入1000万元。
由于地理、气候的限制, 宁蒗农业与周边县区比, 还存在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特而不优、优而不强等问题:基地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差, 单产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龙头企业少、小、弱, 无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为此, 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加快发展步伐。
三、做大做强宁蒗高原特色农业
制定落实发展规划。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和丽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实施意见》精神, 成立高原特色农业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明确发展思路:结合县“十二五”规划和“三区三带”布局, 围绕发展五大支柱产业, 从实际出发,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大做强具有凉山特色的高原生态农业。
确定发展对策措施。
优化区域布局, 推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抓好基本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流转土地, 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推广农业实用科技, 提高农业效益;优化配置农村公共资源,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降低农业成本;培育一批经销公司、专业组织和运销大户,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产品营销与市场建设。
培植壮大马铃薯产业。
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 用好每年200万元的县财政扶持资金, 加强良种扩繁体系建设, 完成马铃薯试验中心改扩建项目, 完善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协调、功能健全的网络。在主产乡镇实施“1户1亩原原种”工程, 扩大面积,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提高单产。发展商品薯和加工业, 提高质量和效益, 培育一批效益好、辐射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 延伸产业增值链条。注册产品商标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到2015年, 力争发展到20万亩, 实现单产1500公斤、总产30万吨、商品率65%、产值4.5亿元以上, 争取列入全省马铃薯产业“十优十强”县。
做大世界屋脊红米。
位于享有“中国十大生态名湖”等荣誉的泸沽湖畔的永宁坝, 平均海拔2700米, 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水稻产区, 所产红米品质优良, 米粒呈淡红色, 米饭质地松软, 具有粉红、油润、清香甜润等特点。近年来, 由于本地原始红米品种退化、产量品质下降, 一些农户便引进其它品种种植, 导致原始红米品种日渐退缩, 目前已不足百亩, 仅占全乡水稻种植的10%, 濒临绝迹。为此, 2012年, 县委提出了制定《加快高原红米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要扩大种植面积。抓住木底箐水库建成机遇, 建设配套水利沟渠, 改造撂荒地和部分灌溉条件好的山地, 增加水田面积, 将红米种植从现在的9800亩扩大到1.5万亩。要对红米品种进行抢救性提纯复壮, 改变品种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现状, 恢复老品种种群;从海拔相近地区引进红米进行品比试验, 推广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佳的品种。到2015年, 力争种植1万亩, 总产2200吨、商品率48.7%、总产值1200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苦荞产业。
苦荞是药食同源、营养丰富的农作物, 分布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宁蒗有发展苦荞产业的适宜自然环境, 种植历史悠久, 种植基础好, 品质优良, 属原生态绿色食品, 具有较好的地方特色品牌。目前, 全县种植7万亩, 平均亩产106公斤, 年总产7507吨。认真落实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县政府《关于加快高山特色粮食 (苦荞) 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把苦荞作为冷凉山区的重点特殊粮食作物和江边河谷区的晚秋作物来发展, 着力解决品种退化、新品种更新慢、种植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带动力弱等问题。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体现“求精、求新、求特”的产业发展理念。到2015年, 力争种植8万亩、总产0.8万吨、商品率达65%、总产值达2600万元以上。
打造省级精品农庄。
目前, 全县已种植水果26.9万亩, 其中苹果11.1万亩、药木瓜14.8万亩、桃李梨等1万亩, 去年实现总产5.12万吨、产值1.54亿元。为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打造庄园经济的决定, 充分考虑水果产业现状、公司总体实力及辐射带动作用, 做好规划调研, 由县果汁饮料公司牵头, 进行农业精品庄园的申报和建设, 项目计划总投资9000万元。计划建设:2万亩苹果标准化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 年产1万吨苹果醋调味品及苹果醋饮品, 注册“小凉山”产品商标, 果园、道路、水渠、生态围栏、旅游和文化设施, 彝族毕摩文化园和普米韩规文化园, 力争年营业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用好县财政每年100万元的扶持资金, 抓好大棚和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建设, 发展优质高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到2015年, 力争种植5万亩, 总产万吨、产值1.2亿元以上。
发展药材烤烟产业。
武定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篇10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武定
1 发展现状
1.1 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化发展
2012年种植高山反季蔬菜、马铃薯、早青豆类、油菜、山药、莲藕等特色作物18093hm2, 种植人工食用菌356000m2, 种植早青豌豆3467hm2、早青蚕豆1333hm2;生猪出栏414166头, 黑山羊出栏174214只, 武定鸡出栏34.77万只。
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2012年, 全县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种植业企业有22户, 资产总额108453.6万元, 固定资产17354.59万元, 销售收入113450万元, 净利润25000万元, 带动农户数69870户, 带动农户增收额4835.25万元。有畜牧业企业456家, 年实现产值36200万元。
1.3 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
全县有专业合作组织406个, 其中专业合作社292个, 参合农户8471户。其中武狮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
1.4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全县取得无公害农产品13个, 绿色食品3个, 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7000hm2, “狮山”牌武定壮鸡熟食系列、“久香源”牌优质米、“云路”牌甘蓝和青豌豆、“武狮”牌火腿、“彝山”牌火腿、“悟康”牌珍稀菌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2 发展目标
至2016年, 培育五大产业, 建成十大基地, 建成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建成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1 培育五大产业
优质烟草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蔬菜产业;经济林果产业;特色畜牧产业。
2.2 建设十大基地
2 0 0 0 0 h m2粮食生产基地、4 0 0 0 h m2优质烟生产基地、33300hm2核桃基地、3300hm2优质水果基地、2666hm2中药材基地、6600hm2蔬菜基地、3300hm2马铃薯基地、年出栏750万只武定鸡生产基地、年出栏19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2.3 建设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 在狮山镇建设1km2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建设加工车间30000m2。主要加工粮食、蔬菜、林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等农副产品。
2.4 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计划投资6000万元, 在狮山镇建设一个占地10hm2、建筑面积约30000 m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在市场内建冷库50座。
3 发展思路
3.1 夯实基础, 提高生产能力
至2016年全县高稳产农田地达20000hm2;农机总动力达32000万w, 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8200台。
3.2 集中力量, 培育龙头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扶持引导等措施, 培育、发展我县的骨干龙头企业, 增强辐射带动力;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 特别要注重开展精深加工, 在加工产品布局上, 巩固发展粮食、豆类加工, 做大做强武定壮鸡、火腿等肉制品加工, 大力培育果蔬加工, 保护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酱腌菜、蜂产品、食用菌等加工品种, 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九厂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 尽快形成我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到2016年, 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个, 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个, 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提高农业竞争力。
3.3 拓宽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 积极争取项目;三是争取信贷支持;四是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支农资金;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4 打造品牌, 开拓产品市场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 力争到2016年全县“三品一标”持证产品达25个以上;二是加强产品推介;三是培育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综合集贸市场和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对各乡 (镇) 政府所在地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或中介组织, 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 带动推进农产品流通外销;五是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3.5 强化支撑, 健全服务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 建立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植物保护、动物检疫监督和动物防疫体系, 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3.6 加强服务, 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服务, 对国家、云南省、楚雄州及我县已经出台的财政、金融、用水、用电、用地、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关政策, 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强中介服务, 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建立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四是加强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农业信息网、“三农通”等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 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五是加强舆论服务, 大力宣传报道全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措施、亮点、成效, 树立典型, 总结经验, 共同营造推进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 (云发[2012]13号) .
把高原特色农产品送上“云端” 篇11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省委党校承办的云南省社科联第九届社科学术年会--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和省内的十余名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和企业家,围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互联网+”等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为我省高原特色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云南的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省的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7种作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胶、野生菌等多个农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但一直以来,受地理和交通条件所限,云南农产品销售存在渠道少、推广难、运输慢、人才缺乏等困难和问题。
伴随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与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有效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农产品开拓销售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前,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浪潮,正是打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战略品牌的好时机,要深入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强的实施方案,推动全省“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将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送上“云端”。
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在启动“创业创新”的新引擎,而“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备受关注。据统计,去年互联网背景下兴起的电子商务实现13.4万亿元的交易额,今年将刷新至18万亿元。无疑,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提振增效的一剂良药。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7月4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互联网+”的发展愿景,圈定了“互联网+11”的行动计划,其中“11”是指11个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而现代农业位列第三。通过政策解读不难发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布局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6月,云南共有580万消费者在淘宝、天猫电商平台上进行支付,同比增幅达到56%;在快递方面,共有8 348万个包裹进入云南,而从云南寄出的包裹却只有1 200万个,寄出数和收到数差了六七倍。在整个零售平台上,共买进203亿元,卖出63亿元,贸易逆差是140亿元。巨大的数据鸿沟和贸易逆差,反映出来的是云南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缺陷以及现代服务业的落后。
如何打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互联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要聚人气,走农业联盟、整合营销之路;要接地气,构建全过程产品产地追溯体系;要闯名气,打造云南“特卖”平台。整合农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建立“农户+基地+企业+电商”的全产业链式关联组织,建成大西南乃至全国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企业聚合人气平台,形成“拳头”产品,贴上“云系”“滇牌”品牌,自建电商平台,重拳推向全国。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篇12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 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 没有哪一个产业会像农业一样在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毫不动摇的;没有哪一个社会群体会像农民一样关系民生根基, 时刻牵动着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心弦;同样没有哪一个变革领域会像农村那样总是充满优势, 同时又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难题。在云南省, 作为一个农业优势大省, 80%的轻工业原料, 75%的国民收入、60%的创汇收入全部来自于农业。因此,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今年, 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 该决定规定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 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
因此, 近年来, 我们努力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 努力将高原特色农业变成云南省的支柱产业, 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是新时期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 我们省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 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措施, 同时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加大了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投入, 使得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只有标志性而没有先进性的农业, 不叫现代农业。同样, 停留在原始阶段的高原农业, 也不是特色农业。只有加上现代科技这个内核,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才有发展的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的思考很深刻。高原特色农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翻新的定义, 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一个跨越式发展, 是人工产业像机械化产业过度的一个跨越式发展, 也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一次重大提升, 是云南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谋划跨越发展作出的科学决断, 更是立足4600万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定的民本取向。因此, 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地区, 我们将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把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发挥出来, 促进农业增收, 农民富裕, 农村繁荣。
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云南发展农业, 就是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就是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 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云南特色品牌已经闻名中外, 各地都不乏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我们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和管理技术, 努力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和开放的组织形式来生产经营, 充分拓展资源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6大功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产业, 把具有保障、保健、休闲功能的“云系”、“滇牌”等特色农产品, 打造成为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全面提升云南农业的综合效益,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充分利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6大特色农业
我们着重努力推进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就是集中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例如, 集中发展烟草、蔗糖、茶叶、蔬菜、畜牧、蚕桑、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淡水渔业、农林经济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第一, 我们要努力夯实高原粮仓, 稳定播种面积, 进一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量和耕地面积利用率, 使得我们云南充分发挥粮食大省的特点, 把我们的高原特色粮食做大, 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原粮仓和粮食生产省之一。第二, 做好大力发展特色经作, 近年来, 发展生态特色优质烟叶, 建设吨糖田和高优蔗园, 发展种植玛卡产业,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茶叶原料基地,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色, 使得我们的特色经济作物在全省得到了良好的推广。第三, 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山地牧业, 由于云南地处云贵高原, 是典型的高原地区, 因此, 我们集中巩固生猪, 做强草饲,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 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四是加快发展淡水渔业, 力争全省水产品总产量、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人口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目标。五是全力推进高效林业, 努力推经农林经济的发展, 推进森林云南建设, 发展以核桃、油茶、澳洲坚果、八角、花椒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森林旅游业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绿色的农业城市。六是着力打造开放农业, 加快建设一批外向型优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加快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转口国内的云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将云南建设成为同东南亚地区友好农业交流的国际枢纽中心。
2、充分利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8大行动”
我们着重努力推进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8大行动”, 使得特色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 大力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着力优化高原特色农业区域布局;重点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全面提升云南农业发展水平。我们的目标是到2016年, 农林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较2011年实现“3个翻番”, 粮食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产值分别突破400亿斤、2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
3、充分利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
我们着重打响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四张名片”:“丰富多样”显特色、“生态环保”出效益、“安全优质”作保障、“四季飘香”强竞争, 并培育更多“滇系”品牌, 精心打造基础好、带动力强、特色鲜明、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鱼、云林等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我们要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为重点, 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充分利用云南优越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和环境资源的自然禀赋作为良好的发展基础, 顺应市场的需求, 了解消费者偏好, 发展绿色经济, 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系”、“滇牌”绿色战略品牌, 以品牌带动产品生产、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8大行动”, 让4张“名片”和“8大行动”遥相呼应来保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内容落在实处。
4、充分加强高原特色农业的改革创新
面对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的改革创新, 我们的创新动力在哪里?怎样才能取得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设想:如果能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 将北市区内几家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 成立一个既有技术研发中心又有企业、拥有从生产到深加工完整产业链的高原特色农业研发示范区, 那就切切实实补齐了云南农业科技只有产中却没有产前和产后的瓶颈。这个核心示范区的建立, 不仅可以辐射周边区域, 而且能带动州市农业的大发展。同样作为云南农大副校长、普洱市副市长盛军对此非常认同:“创业带动创新, 创新支持创业, 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科技与生产的结合, 最大的好处就是从科研成果到生产、也就是从产品到商品实现了零距离, 云南农业品牌就该从这里来。”这是一个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创新亮点, 虽然设想是否实现有待考察认证, 但却给高原特色农业在实现产业化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给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谋求到一条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5、加强云南特色农业的建议及措施
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 可以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持和引导, 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成为云南省的特色品牌。第一, 发展“坝心”经济, 打造一坝一品。云南省的坝子文化深厚, 坝子文化是云南省的主打文化, 坝子也是云南农业的根基, 是云南农业发展最有条件实现产业化的地方。云南省各地市应当依托大大小小的坝子, 发展坝子文化, 打造坝子经济, 生成一坝一主题的特色高原农业模式。第二, 建立高原特色农业总部商务聚集区。云南省的橡胶, 咖啡, 花卉、茶叶、桑蚕等高原特色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农业荆楚, 但是大多是的农业产业化率低, 同时忽视了科技在产前产后产中的必要连接作用。云南省高地区应该从优势产业入手, 依托规模化, 特色化农业, 打造产业化, 将高原农业走向高端化, 依托普洱茶马古道等资源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总部商务聚集区。第三, 打造高原新型都市农业带。云南省昆明市是个四季如春的旅游城市, 作为云南省的省会, 可以将云南省以昆明为核心的六大城市群打造各具不同特色的环都市特色的高原农业产业带, 成为云南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第四, 整县推进, 创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社区。云南省地域辽阔, 各地文化差异比较大, 可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同时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的特点, 将特色优势产业强化, 如普洱、罗平, 都具备创新的举出。此外高原特色农业示范社区的建立, 要将乡村度假、农业观光、郊野休闲充分融合, 充分融入旅游休闲产业的元素, 打造四季如春的特色云南。第五, 打造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型休闲示范园。云南是旅游大省, 也是最具魅力的候鸟旅游聚居地。依托比较成熟的旅游城镇或旅游景区, 能够最大程度的推动区域农业特色化转型与产业化发展。同时, 高原特色农业的提出, 能够更好的为旅游开发项目提供配套, 能够更好的将市场导入乡村, 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总而言之, 要加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提高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就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 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6) .
[2]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2) .
[3]张智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J].云南农业, 2012 (10) .
[4]李皎、许玉贵:云南省楚雄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师, 2013 (5) .
【高原特色产业】推荐阅读:
高原特色10-17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08-08
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08-13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10-19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10-01
“互联网”给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11-03
高原运动07-14
高原性能07-20
职业高原10-17
高原医学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