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中的植物造景(共11篇)
生态设计中的植物造景 篇1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中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如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造景的要求;如果所设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所以,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发育、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植物造景不仅要满足景观效果的需要,更要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出融合自然的生态气息。生态设计是创造空间稳定的植物景观最关键的途径,即通过对影响园林植物造景的各种生态因子的限定因素的综合分析,建立一种布局合理的植物配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各种功能作用。
1 生态设计
1.1 基本概念
生态设计下的植物造景有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吸收园林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衰减噪音,防风降尘,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1]。因此,关于植物造景的生态设计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空间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结构构特特点点和和演演替替规规律律,,科科学学而而艺艺术术地地进进行行植植物物配配置置的的一一种种方法。
1.2 生态设计的基本理论
1.2.1 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义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内的整体效益最佳,在园林建设的生态设计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在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系中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1.2.2 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2]。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上的分异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图1)。槭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可较好地利用槭树下的荫生环境。2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秋天槭树叶转红,组成一个清凉世界,在不同的季节给人以美的享受。
1.2.3 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指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中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接骨木对云杉根系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相互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这些都是园林植物造景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1.2.4 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的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和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
2 植物造景
2.1 基本概念
传统的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3]”。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而不断扩展。生态园林的兴起,将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共同显现。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4]。
2.2 生态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原则
2.2.1 艺术性原则。
植物景观配置,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其原则指明了植物配置的艺术要领。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对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进行配置时,遵循均衡的原则,使景观稳定、和谐,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路的右侧若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邻近的左侧须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配置中有规律的变化会产生韵律感,如杭州白堤上间棵桃树间棵柳的配置,游人沿堤游赏时不会感到单调,而有韵律感的变化(图2)。尊重传统文化和当地风俗,吸取当地人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由于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设计应考虑当地人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5]。
2.2.2 景观性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是把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的。景观是一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的综合体[6],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2.2.3 生态位原则。
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栽植植物;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密、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山区绿化要选择耐旱树种,并有利于山景的衬托;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
2.2.4 生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要使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中可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促进生态和景观的改善。
2.2.5 适地适树原则。
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群不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借鉴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把各种生态效益好的树种应用到园林建设当中去。
2.3 生态型植物造景的类型
生态型造景是按照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创造各种类型和结构,能够长期稳定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维持各方面效益的均衡发展。
2.3.1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重要类型,多选择观赏价值高、功能多的园林植物,运用风景美学原理,经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构成一个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整体,体现多单元、多层次、多景观的生态型众多优秀园林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经过合理的配置呈现出迷人的景色。最突出的植物季相景观配置的例子之一是杭州花港观鱼,如图3、4所示,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变化鲜明,春有牡丹、樱花、桃、李;夏有荷花;秋有桂花、槭树;冬有腊梅、雪松,让游人在一年四季中享受了美妙的景观变化。
2.3.2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利用植物有益的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们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枇杷树+丁香+桃树+八仙花+八角金盘,林沿种枸骨+葱兰;银杏+广玉兰+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月季);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樟树因其分泌物有净化空气和抗癌的功效,是城区绿化的首选树木。
2.3.3 耐污型人工植物群落。
以园林植物的抗污染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污染物特性等测定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出适于污染区绿地的园林植物。以通风较好的复层结构为主,组成抗性较强的植物群落,有效地改善重污染环境局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对人们健康有利。
2.3.4 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名胜区,收集多种植物群落,按分类系统或种群生态系统排列种植,建立科普性的人工群落。筛选的植物物种,不仅着眼于色彩丰富的栽培品种,还应将濒危和稀有的野生植物引入园中,既可丰富景观,又保存和利用了种质资源,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如杭州植物园的分区规划种植,不但具有科普教育意义,还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
2.3.5 文化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不同的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各种植物不同的配置组合,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2.3.6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相协调,可满足市场的需要,并且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可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为就近及远道市民提供游憩、观景的场所。
3 生态设计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途径
3.1 确定植物造景的功能作用
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因为植物既具有生态、经济的各种功能,同时又具有景观艺术性,概括起来讲,园林植物景观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3.1.1 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
具有2个重要的功能:改善环境质量;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3.1.2 确定园林植物造景的功能作用。
明确植物景观的功能,是园林植物造景生态设计途径的根本立意。无论局部还是整体;生态设计都要围绕植物造景的功能来考虑。只有在明确园林植物景观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地安排各个细节,围绕其特定功能,选择相应的植物材料,运用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组合,选择合理的布局,保证达到植物造景的预期效果。
3.2 环境特征分析
3.2.1 基地情况调查。
包括地形、地势、原有设施和周边环境状况等,并通过实地勘测或查询当地资料,作出实地的平面图、地形图或剖面图、略图等。
3.2.2 基地分类分析。
植物造景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限制及当地苗木与其他植物造景材料的配合等诸多因素。分析要以自然、人文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准,加上植物造景的功能,综合研究后决定生态设计的形式和造型组合等等。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势、方向、风向、温度、土壤、雨量、物候、湿度、风力、日照、面积等内容。人文条件包括:都市、村庄、交通、治安、邮电、法规、教育、娱乐、传统风俗习惯等。要了解植物造景环境中的管线情况,地上地下管线的种类、埋深、走向、管径,供水的水压、水量、排水的方式结构、电路的功率、杆线高度、附近单位的性质,有无空气、水、噪声、污染、公共建筑、停车场地、公用设备的原有情况、居民类型等,同时,对原有环境中的植被的种类、数量、生长势、高度及群落组成,其观赏价值的高低情况做出详细的调查分析[7]。
3.3 确定塑造类型
在明确了植物造景的功能,分析掌握了植物造景状况后,就可以初步确定所要塑造的植物景观类型。首先要以植物造景功能为主,确定什么样的植物配置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植物造景的目的,塑造的景观空间要满足人们对绿化环境的要求。
3.4 植物材料选择与植物空间布置方法的确定
3.4.1 植物材料选择。
选择植物材料时,应参考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植被规律;(2)植物的选择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3)树种选择时必须使常绿和落叶树种保持合理的比例;(4)满足当前,照顾长远,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结合;(5)树种选择时,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大力开发乡土树种;(6)实现生态绿化树种的选择。
3.4.2 植物的空间布置方法。
第1种方法是环境配置,和谐自然。在植物造景时,要注意植物与周围环境如建筑、小品、水体及原有植物景观的和谐统一。麦克哈格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的绿化造景[8]。建筑与植物可以相互因借,无论是建筑置于林中还是以植物衬托建筑,建筑与植物在形态、色彩和体量方面都要取得自然协调(图5);不同的水体类型,植物的配置要求也不相同,如池岸大树的配置应疏朗,灌丛不可过密,以防遮挡视线,所选植物的枝叶要扶疏柔和,如垂柳、合欢,宽阔水面的周围配置要力求简洁;对于周围存在的植物景观,要尽量使整个环境风格统一,在造景中切不可割裂整个空间[4]。如果力求变化,也要有渐变的过渡,把原有部分作为一部分,进行整体布局,如可以使同一空间中骨干树种统一化等。
第2种方法是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依空间的大小等各种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故山体凸起之地必填以高大树木以增其起,相反,伏卧之地则应植以低矮灌丛以显起伏(图6)。同理,若需造就秘密空间,则宜栽质地粗糙植物围合空间。依据不同的地势,规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场所,然后根据不同的功能场所利用植物创造空间氛围,如群众性活动场所、休息场所等。
第3种方法是借鉴自然植物群落,主次分明,疏落有致。植物配置的空间,无论平面或立面,都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10,11]。群体配置,要充分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个性特色,但必须突出主题,分清主次。通过对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的分析调查,在植物造景时,按照确定的塑造类型可以找出相似环境条件下最稳定的植物群落和生长最旺盛的优势种加以借鉴。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根据植物造景功能的不同,找出可以满足功能的替代树种,达到配置结构合理,物种关系协调。在配置中,要充分注意自然条件下相似群落的配置疏密、间距,植物的高度差,利用地势的变化形成丰富但不杂乱的植物空间轮廓。
参考文献
[1]黄晓雪.初谈生态园林[J].生态科学.1999,18(3):76-77.
[2]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7.
[4]袁兴中,刘红.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上海环境科学,1995,14(2):5-6,26.
[5]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6]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1992(6):18-21.
[8]NAVEH Z,LIEBERMAN A S.Landscape ec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Spring Verlag,1984.
[9]王浙浦.生态园林——二十一世纪城市园林的理论基础[J].中国园林,1999,15(3):35-36.
[10]藏旺林.浅谈二十一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趋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8):146.
[11]彭峰,陈亮明.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59-60.
生态设计中的植物造景 篇2
植物造景可以调节日照辐射和人流集中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吸收二氧化碳,保证环境良好,还可以作为分割空间,组合成各种各式的图案,装饰和点缀风景园林景观。种植植物还有利于缓解水土流失等[1]。基于此,风景园林中种植植物既可以改善环境,还可以结合周围山石、建筑、道路小径等,增加景观的丰富度,使整个环境生机勃勃。植物造景以植物为载体,通过艺术手法使其成为植物景观,并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充分考虑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对城市建设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2]。
2植物造景的一般方法
2.1时空变化
不同植物因其生长区域不同,生长习性也不同,会在园林景观中有不同的表现,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植物造景时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及其因时空变化产生的变化,利用其特点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植物景观,充分展现植物自身的自然美。
2.2空间划分
植物造景需要在不同的区域内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根据园林设计功能分区和地形地貌,合理选用植物进行布局,分割空间,运用借景、障景、框景等手法,形成开放和半开放空间,做到收放自如。
2.3植物单独成景与植物之间组合成景
独立成景即孤植树,单独的树木在视野宽阔处种植,一般是空间的焦点,作为该部分的主景;组合成景有对植、列植、丛植、群植。对植陪衬和烘托主景;列植是将植物按照一定的距离成行地栽种,体现植物的线条美,行道树、林带或水边经常会以列植形式出现;丛植是指2~10余株的树木组合,同种植物可以,不同种植物也可以,主要观赏其组合美和整体美。2~3株一丛一般选同种或相似的树种,3株一丛按不等边三角形种植冠幅最大和最小的距离近,中等冠幅的离2树均远,4株一丛的树种最好不要超过2种,不等边四边形或不等边三角形种植,种植方位可类推。群植,植物的数量比丛植多,表现出整体的美。树群应布置在有足够距离的开敞场地上,不同高度树木组成的林冠线,决定着游人的视线,影响游人的空间感受;绿篱种植修剪可以分割空间、引导视线,形成特殊的图案,增强园林设计的图案美;草坪种植既可以隔绝尘土,衬托其他景物,遮盖地皮,增加绿地率,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面的热辐射,改善环境;花池利用同种或不同品种花朵的不同颜色、形状和质地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极好的装饰性。
2.4与其它景观的结合(1)建筑方面,建筑无法转移和变动,应针对建筑的风格功能类型等选择植物的种类、高度等,使植物和建筑和谐统一。(2)山石方面,注意植物与山石的相互映衬关系,不能遮挡过多。(3)水体方面,分为岸边的植物和水面的水生植物。岸边,倒映在水中,光影结合,极具观赏性,植物一般选择耐水湿植物中姿态优美,如柳树、水杉等丰富水体景观。做水面的水生植物造景时,注意水生植物占水面的比例要适当。设计时,注意限定水生植物生长范围的种植池。
2.5利用几何平面造景
风景园林设计中,可运用几何学平面设计加强景观的视觉冲击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不同的乔木、灌木以及地被花草进行组合,使之产生不同的视觉震撼效果。
3存在于现代社会植物造景的问题
3.1植物搭配不合理
植物搭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品种的单一;过分追求稀有树种;不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没有考虑植物造景随季节变换的特点等[3]。
3.2忽略生态保护
许多人盲目追求稀有树种,忽略生态保护的原则,没有考虑其对该地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盲目追求西方的设计风格,引进稀有物种,但是稀有树种没有引种驯化,成活率低,且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风景园林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效果,甚至可能造成生态入侵。另有一些人追求单一树种林的统一和气魄,不考虑景观生态学原理,会发生病虫害。
3.3缺乏文化内涵和特色
风景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应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符合,表现其文化内涵,宣扬其传统文化。但当下西方的园林特色一味地被模仿,且生搬硬套,不懂创新。植物造景若缺乏自身文化内涵,没了该城市的文化特色,就会造成植物造景与整体设计及城市文化冲突。
4面对现代的发展植物造景应注意的问题
(1)植物造景需要设计者有较强的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等文化素养,注重搭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对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做出了要求。(2)乡土树种应该被更多地运用,名木古树更应该被保护。(3)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造景规划时,首先应注意其功能要求,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4)群植最好不要是单一树种,即使是同一树种也要是不同品种。(5)设计群体景观时,强调植物造景的均衡、配合作用,搭配中注意植物颜色、种类的和谐性。
参考文献
1王璐.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54)
浅谈水生植物造景设计 篇3
摘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水就代表智慧。也正是因为有了水,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情趣,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充满活力。水生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能吸收水体中的养分物质,对富营养化水体起到净化作用,让人们真正享受到“碧波潋滟,如在画中游”的自然美景。所以,在人们日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大环境下,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体景观营造以其贴近自然、迎合人们追求原生态的审美意识而受到大众亲睐。
关键词:水生植物 造景设计
1 水景的功能及形态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有灵性、最活跃的因素,水景能以大见小,寓意深远。巧于因借的水景还能起到组织景观、协调空间变化的作用。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湖光山色、碧波荡漾的开阔水景;或垒壁引泉作瀑,筑池蓄水成景等。情趣各异的园林水景空间,观感不同景观效果的同时,也彰显出园林水景的无穷魅力。
水体的形态从平面形成看,一般分为规则形和自然形。通常规则形平面,如方形、圆形、多边形、椭圆形等,这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很常见。中国古典园林中多采用不规则的自然形,水池依池而建,蜿蜒曲折,富有情趣。而在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水体景观的营造更强调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实际需要。如风格各异的滨江、滨湖景观;小桥流水,宛若西子恬静的溪流景观;或是悬崖飞瀑的壮丽水景等。
2 水生植物及其造景含义
我国幅员辽阔,大小水系众多,水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园林水生花卉特指生长于水体中、沼泽地、湿地上,观赏价值较高的花卉,包括一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在园林中,对水生植物的分类按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可分为浮水花卉(根生长于泥土中,叶片漂浮于水面上)、挺水花卉(根生长于泥土中,茎叶挺出于水面之上)、沉水植物(观赏水草)、海生植物(红树林)以及沿岸耐湿的乔灌木等滨水植物。在水景设计中应用较多的有浮水花卉如睡莲、芡实、萍蓬、荇菜、菱等;挺水花卉如荷花、菖蒲、小香蒲、水葱、千屈菜、芦苇、燕子花等;滨水乔灌木如落羽杉、水杉、竹类、木芙蓉、水松等。而水生植物造景,即是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为材料,运用艺术的手法,科学合理地配置水体并营造景观,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姿态、色彩等自然美,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协调统一。
3 水生植物的园林应用特点
是园林水体周围及水中植物造景的重要花卉,是花卉专类园—水景园的主要材料,常栽植于湖岸、各种水体中作为主景或配景。
4 水生植物的景观设计
4.1 种植设计要求 室外水生植物造景,以有自然水体或与附近的自然水体(湖、河)相沟通为好。流动的水体能使水质更新、减少藻类繁衍,“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按植物的生态习性设置深水、中水及浅水栽植区。通常深水区在中央,渐至岸边分别做中水、浅水和沼生、湿生植物区。无自然水体沟通的情况,可挖湖或造池,还可结合叠水、小溪、步石等丰富景观效果。考虑到一些水生植物不能露地越冬,多做盆栽处理。这种方便的栽植方法。不但可保持水质的于净,有利于对植物的控制,还便于替换植株,更新设计。各种水生植物原产地的生态环境不同,对水位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多数水生高等植物分布在100~150cm的水中,挺水及浮水植物常以30~100cm为适,而沼生、湿生植物种类只需20~30cm的浅水即可。所以可按水生植物对水深的不同要求,在水中安置高度不等的水泥墩,再将栽植盆放在墩上。
在种植设计上,除按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的深度栽植外,专类园的竖向设计也可有—定起伏,在配置上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从平面上看,应留出l/2~1/3水面,水生植物不宜过密,否则会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为此,山下、桥下、临水亭榭附近,一般均不宜种植水生植物,即使种植,也常在水体中设池或设置金属网,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对一些受到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水体,宜配植石菖蒲、水葱、凤眼莲等可以吸污净化水质的植物。
4.2 景观生态学要求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等。对水生植物景观的再认识,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上,应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要注重水生植物景观宏观的视觉效果、视觉的时空变化及生态效益。除了要满足人们游憩、观赏的需要外,还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再现自然、净化与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等功能。但是,在对水体景观营造的过程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个别地方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一味的追求人工水系,不惜代价挖湖堆山,甚至开辟数十万亩的人工湖,更有甚者,为了模拟天然的江河水系风光花重金修筑数十公里的人工渠,凡此种种,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群落,其结果便和“围湖造田”没有什么区别了,整个自然环境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在整体的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4.2.1 “绩优股”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水生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把构成水体景观的所有元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发挥出最佳的生态与景观效应。除了水面种植水生植物外,还要注重水池、湖塘岸边耐湿乔灌木的配置。尤其要注意落叶树种的栽植,尽量减少水边植物的代谢产物,以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4.2.2 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而实现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立意成功的范例,它占地28.4hm2,是以夏季景观而著称的专类园。
4.2.3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在园林水景营造中,应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水生植物,结合瀑布、叠水、喷泉以及游鱼、水鸟、家禽等动态景观,在园林水景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从全园的布局上突出了“碧、红、香、凉”的意境美,即荷叶的碧,荷花的红,熏风的香,环境的凉。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又与西湖景区的自然特点和历史古迹紧密结合,大面积栽种西湖红莲和各色芙蓉,使夏日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观。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遂,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4.2.4 创造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水面波光粼粼,利用水面的倒影作借景,能丰富景物的层次,扩大视觉空间,能增强空间的韵味,从而产生一种朦胧虚幻的美感。史书记载,汉武帝曾凿影蛾池以赏月色。在池旁建望鹄台,观月影于池中,并令宫中人乘舟以弄月影。
5 结语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 篇4
1 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 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 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 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 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 提高叶面积指数, 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 提高绿化光合效率, 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 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 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 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 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 降低污染程度, 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 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 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 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 改善生活环境, 有利身心健康。
2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设计的基础, 强调物种多样性
⑴要提高品种意识, 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 构建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化景观;同时, 慎重而有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 重点是原产我国, 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⑵城市引入的植物种类较多, 但是绝大多数种群规模很小, 甚至渐趋消亡。这与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 过于追求完美和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 就造就了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作法, 也导致慢生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 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高低好坏, 春盛、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 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 应将增加绿地的适应性种类和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相结合, 如在绿地中限制和调剂好各物种所占比例等。
⑶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合理选择耐荫植物, 开发利用绿化空间资源, 丰富林下植物, 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 使自然更新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 以快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性的绿地。如Minawaki利用演替理论, 快速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 效果明显。城市地区恢复潜在植被主要包括植被确定、恢复重建和养护管理等3个阶段, 地带性群落有利于提高物种潜在的共存性, 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3 因地制宜是生态设计的保证
城市环境多样, 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 生态设计中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性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地下环境, 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 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 创造适生环境, 提高绿地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档、修饰和弥补功能, 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植物造景中除基调树种外, 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 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 因时制宜, 保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特别是应重视乡土植物的运用, 过分强调奇花异草, 尤其是外地植物的无序引入, 往往因气候突变而遭灭顶之灾;盲目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地模式, 跟风赶时髦, 长官意志, 代价极大, 生态和景观功能也得不到保证, 应特别引起重视。
4 种间关系是生态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量单一结构绿地的出现, 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有关外, 植物种间关系了解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竞争是主要的植物种间关系之一, 为负相互作用, 物种竞争能力具有竞争等级性, 并受到目标种和邻居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株大小、生长率、耐荫性和他感作用等特征有关, 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影响。其中他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 属于直接干涉性竞争。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史是决定竞争结果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个体面临的竞争强度受其有效面积的影响, 个体空间结构常决定物种间的相遇频度, 影响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种间也有正相互作用, 如树冠层为林下植物创造合适的荫生环境。因此, 应加强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 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 师法自然, 考虑植物的相生相克性, 选择适宜的耐荫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 并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 同时促使其他植物生长。另外, 成株比幼苗的耐性强, 错开种间的更新时间, 也有利于种间的共存, 使群落种群趋向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和土肥等资源, 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5 植物群落的稳定是生态设计的核心
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 设计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如果合理, 可能达到具有稳定性的目的。
生态设计中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 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 推广少灌和免灌的植物配置形式, 利用绿地掉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宜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 形成植物结构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 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 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稳定性, 通过构建复杂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 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境, 使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 形成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因此, 通过生态设计和生态系统管理, 能够将病虫害防治由直接面对病虫害, 转向间接利用绿地群落间生态位分异, 生存和竞争关系以及生物代谢物等作用, 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 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
6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设计不可缺少的前提
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的功能, 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市, 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城市能保留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地, 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种类以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生态环境质量, 这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
通过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 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 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 不能视为真正意义的自然, 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等。半自然生境也包括一些人工营造的环境, 如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 它们是水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 而生态公园更是典型的例子。
通过生境创造, 可以在城市创造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因此, 应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念, 不能局限于野生价值大的郊野区域, 通过生态设计, 城市应注重创建自然栖息地的植物结构的可能性, 给野生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在植物选择和结构构筑上, 研究潜在植被, 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坏自然多样性。如以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 人工干预的自然更新林, 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 构建水生和湿地植被等等, 创造野生生物觅食、安全和繁衍的庇护空间, 促进野生动物的引入、生存和繁衍。
7 文化和游憩是生态设计的承载品位
生态设计的植物配置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 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 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 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 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 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 如比喻、吟咏雅趣等, 通过合理配置设计, 可以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 促使植物形与神的结合, 启迪居民。因此, 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 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 综合园林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 创造意境, 烘托环境氛围, 增加绿地品味和情调, 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 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和功能。
8 结束语
植物造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5
1.1设计、施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有些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与当地风土人情、地貌气候等不相协调,往往设计出来的作品到真正应用的时候就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施工队只按设计师的设计图纸进行盲目施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存在偷工、减料,设计图与实际施工存在有天壤之别等情况;管理者专业水平较低,景观的后期养护对整个景观的营造非常的重要,植物它是有生命的,景观的营造也存在有时间性,植物是否能成活,后期的生长是否健康,景观的造型是否美观,都与景观的养护、管理者的专业管理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
1.2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绿色景观”,是指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尽量小的景观。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俞孔坚曾指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生态化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化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而现在的很多案例却是花大钱,把原有的景观去的一丝不留,在某个地方无中生有的造出一个景观,这种设计违背了要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违背了要生态,经济和合理。
1.3缺乏文化特色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应该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相呼应,通过独特的设计风格来彰显当地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使园林景观设计既做到与时俱进又充分展现地域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西方大量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涌入我国,并为许多设计师盲目接受和模仿,甚至是出现了“复制品”的情况,使得当地的园林景观跟其他地方的如出一辙。看着具有西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看似很有国际风范,却丧失了当地该有的风格。久而久之,当地的个性、特色文化就会慢慢地消逝,留下的是一处处渐渐引起人们审美疲劳的模式化了的园林景观。
2解决办法
2.1合理利用植物资源,营造稳定生态群落景观
植物造景不是简单的植物个体的拼凑,而应该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独具匠心的、科学合理的搭配。使之不仅美观,还能起到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声等作用。良好的植物景观应该拥有稳定植物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大树移植这种立竿见影的园林绿化方式是不可取的。大面积观赏草坪和模纹花坛等这类只可观赏且养护费高昂的绿化方式也要谨慎应用,我们应该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当地乡土树种,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稳定、生态、实用、美观的园林景观。
2.2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研究人员应该挖掘开发更多的观赏植物,对可开发资源进行收集、评估、繁育和推广应用,为造景提供更多植物资源。园林景观设计和管护人员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了解植物学的前提下,结合园林生态学、园林景观设计等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生态美观的景观。
2.3注重生态效益,发展生态园林
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尽可能大的效仿自然界中的天然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复层植物群落有利于增高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能力,增大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例如乔、灌、草相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能比单纯的草坪高4倍。此外,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稳定性、抗逆性强,防风、防尘、降噪、净化空气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尊重原有群落,在保护原有自然植被的前提下,通过促进群落的自然生产力,形成复合的植物层次并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季相景观,实现低人工管理和景观资源的稳定、持续发展。
2.4注重地方特色,突出文化传承
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景观;作用
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休息、文娱活动的场所,还可为居民提供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给人们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在景色优美、安静的居住环境中生活,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倦,使得居民身心放松,脑力、体力得到及时恢复。
1 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1.1 美化作用
植物造景作为建造园林景观的基础,其本身具有独特的自然线条,或劲拙、或柔美。植物造景变化万千、形态各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之美。根据植物的生命节律搭配种植花期不同的植物,使得不同的时期在同一地点产生出四季演变的景观变化,利用植物装饰的特性来表现园林的景观之美。园林中植物枝叶呈现出柔和的线条,通过人造山水和建筑等园林小品的装饰,可以达到园林空间拓展的效果,增加植物造景的层次变化,从而创造出让人们陶醉的园林景观,起到了园林美化的作用。更加突出的是,可以利用植物特有的象征和寓意来表现景观之美,园林植物造景不仅能给人们赏心悦目、环境舒适的感觉,还能使人产生不同的遐想和审美心理。
1.2 生态作用
园林植物造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净化城市空气。在光合作用下,植物的叶片能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吸收CO2的同时放出O2,提高了空气质量。一些植物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比如大叶黄杨、夹竹桃等具有着抗SO2的功能,而樱花、臭椿等植物具有抗CL2的功能。因此,园林中的植物造景,特别是树木景观,是现代生态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3 防护作用
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具有涵养水源、防风滞尘、降低噪音、保持水土、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危害和减少污染等方面的作用。刺槐、悬铃木能够有效滞尘,可减少粉尘23%~52%,减少空中飘尘37%~60%;利用云杉、水杉、圆柏、柳树等树木枝叶稠密、叶面粗糙的特点,可进行截流降水,其截流量为降水量的15%~40%,起到了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利用乔灌木可以降低噪音,30m宽的树林可降低噪音8~10dB,4m宽的枝叶浓密的绿篱坪可减少噪音6dB;利用覆盖墙面的攀援植物,在日光强照下反射的系数也会明显降低,比粉刷白色墙面的系数可减少10倍左右。此外,植物的冠底还是发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避难防灾的最佳保护地。
1.4 造景兼休闲作用
园林植物花果秀丽、枝叶繁茂,不但可供观赏,还可以提供绿荫以遮挡夏日骄阳,供人们乘凉和休息。如在园林设计中设置园林小品或其他形式的棚架供葫芦科、葡萄科、猕猴桃科、豆科等藤本植物攀援,不仅能够满足园林的植物造景要求,还可当做人们的休息设施使用。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还可以作分隔空间之用,在组织游览路线时可以起到一定的障景作用,如苏州古典园林当中常用回廊附以各类藤本植物来引导游览;而北京的石景山雕塑公园春早院的前庭和后院则用花架相隔。
1.5 社会经济作用
当今市场商业化高速发展,人们充分利用了植物造景对经济发展的催化作用,如在办公大楼设立屋顶花园、底层花园和层间花园,可提高商业谈判的效果,利用植物景观来创造安静、和睦的商业洽谈环境。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植物景观较高的绿化程度还能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说城市生态环境越好越能吸引投资者。
2 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应注意的问题
2.1 植物造景必须遵循其生态性
任何一种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习性和生态学习性,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求适树适地,这样生长才能良好,才能显现出其应有的色彩和魅力。因此,必须了解所栽花木引进地与原产地的土地条件、抗旱耐寒的性能、树姿树形的发展趋势和生长情况,在遵循其生态性原则的基础上力争配置出多功能、多结构、多层次的植物群落,达到文化美、色彩美、艺术美、生态美的统一。
2.2 植物造景要突出其主题性
在植物造景中,主题性原则起着纲领性的作用,是植物造景思想的体现。就建造园林本身来说,植物造景要意境深远、主题突出、基调鲜明,植物造景的变化使园林景观的形式、内容、风格、功能、布局等方面有所不同。园林植物造景的主要功能是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改善视觉、满足游憩和传播普及植物知识等。植物造景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2.3 植物造景应具有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通过植物造景来体现,利用植物的观赏特点、生态属性与生物学特性使树木花草人格化,以此来体现诗情画意,赋予一定的象征,从而达到以物明志的效果。自古以来,对被文人墨客赞咏的园林植物不胜枚举,如柳树是春的使者等。
2.4 植物造景应显示季相变化
按照植物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来创造园林时序的景观是园林中植物造景的一大特点。同一个景点,乃至同一座园林,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昏晨各异、雨晴殊异、夏冬不同的各种景象,人们可以欣赏园林景观的各种应时风姿。园林不仅昏晨、晴雨、四季的景观不同,而且年复一年,随着植物的成长、更新、复壮、衰老均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2.5 植物造景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植物造景要根据其立地条件综合考虑,与现代建筑协调栽植,综合自然环境、建筑造型、功能特点、画面构图和透视色彩效果等统一考虑。植物配置形成后不但让人们欣赏其形态美,还应让大家体会到其意境美,要含义深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 结语
植物造景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景观空间的弹性部分,是硬质景观的软化剂,是有生命力的活的动景,是景观设计中的重点。要想创造出好的景观效果,就必须充分考虑植物造景的科学性、艺术性、时间性、经济性和技术性,五性相结合才能赋予景观以生机和活力,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贾建中主编.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朱相秋.小议园林绿化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J]. 现代园艺,2011(11).
[3]董雅清,郑理明,施俊雅.浙江居住区植物造景设计手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4]阳春白雪.探索大地艺术与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的结合[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07).
[5]毛春英,李和滨,徐斌,宋希录.园林植物造景刍议[J].北方园艺,2011(02).
[6]梅其元.浅析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J].湖南林业科技,2010(04).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篇7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植物造景
现如今, 如何实现园林设计中植物的合理配置与植物的创新造景成为园林设计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是影响一个园林设计作品质量品质以及整体效果的关键因素。
1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概念意义
以植物生存习性和园林设计要求为参考标准,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是指将一个园林设计作品中的所有植物进行科学配对及选位, 最终形成集整体性、有序性、合理性于一身的植物群落, 充分展现园林设计中不同植物的性能和功效。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造景是通过对植物配置的精深加工, 进而体现园林设计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气息。同样以植物生长和培育环境的需求作为植物造景的参考标准, 与之搭配上石体、水源、建筑等一系列具有自然象征意义的装饰物, 为凸显植物本身特有的线条、色彩、结构美感做好铺垫, 园林设计作品中的植物造景需要挑选物美价兼的素材, 完成精良的艺术设计, 规划合理的搭配构建, 唯此才能够对生态艺术的把握与追求烂熟于心。将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进行有机结合, 能够展现出人们追求生态艺术所要实现的理想效果, 为一部别出心裁、优质唯美的园林设计作品的诞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终生成满足人们生态艺术追求、优质舒适别致的园林景观。
2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2.1 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
园林设计给人们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环境带来的艺术美感不言而喻, 交错之美、线条之美、色彩搭配之美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始终。园林设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高度的显著特征, 为城市发展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 加快了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成。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吸收生产废气等, 都是园林设计促进良性生态环境构建的主要表现。
2.2 加强安全防护与深化艺术教育并重
园林植物不仅可以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 在自然灾害突发的情况下能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安全防护功能。园林设计中不同植物的搭配能够有效防患火灾、减缓地震震效、防止水土流失。非但如此, 园林设计还能够深化美感艺术教育, 园林设计艺术美的感召力、吸引力, 能够加快人们追求艺术美感的步伐, 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
2.3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能够陶冶情操
园林设计在为人们提供自然观赏景观的同时, 能够减缓人们在大都市、快节奏生活中的生存压力, 给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安逸环境。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自然美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 回归自然, 享受思想与情感的放纵之感, 体味大自然独有的纯真之气。
3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 部分园林设计作品过于关注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搭配, 强调园林设计的艺术美观, 反而忽视了园林设计的实用性, 即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适应性考虑不周全, 没有加深安全防护意识, 没有明显突出地方特色。其次,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少生态效益, 在园林造价预算中忽视了生态价值, 进而产生高昂的养护费用。与此同时, 园林植物存活率低, 致使园林设计的现实意义没有充分实现。再次,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后期维护和保养相对得不到重视。特别是许多园林设计由于缺乏足够的后期支持费用, 导致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在被损坏等现象发生时不能及时的维护保养, 使得原有景观的协调性被打破。
4 解决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问题的积极措施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及协调性的主要解决措施是提高园林设计者的全局构建意识, 在园林设计前, 对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合理策划和预见。最重要的是强化构建工作、环境创设、艺术鉴赏的综合思维意识,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不能单纯追求艺术美感和自然气息, 还要遵循土质条件、水源条件以及植物生存习性的科学搭配法则, 实现园林植物艺术鉴赏功效的同时, 充分展现园林设计的现实功能。
5 总结
总而言之,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是园林设计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影响了植物园林整体的视觉效果, 还能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科学发展,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终实现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修俊.浅析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1 (6)
[2] 朱相秋.小议园林绿化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J].现代园艺, 2011 (11)
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篇8
植物造景指的是把草本植物、乔木以及灌木等用在园林风景的设计来创造景观, 深入了解各种植物的特征, 并把艺术手法用于植物造景, 其可使植物的颜色、线条以及形体特定都在造景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能使观赏效果更具有美感。视觉效果是植物造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把植物造景手法运用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并利用文化景观、生态景观以及植物本身来创造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 以使园林风景更具特色及美感。
2 植物造景需遵循的原则
园林景观主要用于观赏, 良好的视觉景观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从而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对各种植物的特性进行深入了解, 并按照一定的原则把其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搭配, 才能使各植物的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植物造景的原则。
2.1 色彩协调搭配的原则
把各种颜色不同的花朵、叶子、果实的植物进行搭配, 不仅能使人们在植物的观赏中感觉到植物景观的丰富性, 而且还能使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体会。常见的色彩搭配有:花色亮丽的植物常和常绿植物搭配;常绿植物常和落叶植物搭配;红瑞木、白皮松、红色枫叶以及黄色银杏叶等常用于色彩搭配。
2.2 立意的原则
即通过植物造景使地域风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 以使所表达的主题更加明确。
2.3 和原有环境及地形紧密结合的原则
根据原有环境及地形配以相应植物, 可使环境及地形与植物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景观, 如把银杏、松树种在地势险峻的地方, 更能让人感觉到树木的古老及苍劲。
2.4 高度搭配适宜的原则
把草本植物、灌木以及乔木进行合理搭配, 可使所形成的植物景观更具层次感, 下层植物的高度应随上层植物高度的变化而作适当调整, 如金银木、羊胡子草、白杨树的排列顺序应依次为:白杨树—金银木—羊胡子草, 含羞草、侧拍、太平花的排列顺序应依次为:侧拍—太平花—含羞草。
2.5 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代植物造景中, 应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进行巧妙结合, 以使所设计出来的植物景观具有创新特色, 某些时候, 还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及需求设计出环保型及节约型的景观作品, 如精卫填海等。
2.6 根据植物的生长环境及生态特点造景
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当植物处于合适的生长环境中时, 其特有的生态特性才会得到充分体现。植物的生长环境 (又叫立地条件) 包括地理环境、土质状况、气候特性、湿度以及光照等, 生态特性包括高度、适应的温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以及成熟期等, 如柽柳、木槿、白蜡以及合欢等适合生长在盐碱地区。
3 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 空间划分
(1) 对园林而言, 为了达到良好的空间效果, 区域不同时, 造景中所选取的植物主体也会不同。把植物应用于园林造景前, 并对各植物的生长规律、生长形态以及颜色等方面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然后根据园林中各区域的功能选取合适的植物来营造别具特色的景观。 (2) 在植物造景中, 应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及搭配情况对植物群落进行科学而合理的配置, 使区域在植物障景及借景等手法的作用下形成半开放及完全开放的空间, 使人从中体会到秘而不通、闭而不封的感觉, 使空间划分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使人从园林的设计中感受到植物造景所带来的含蓄美。
3.2 时空变化
(1) 各种植物都有着其独特的生活习性, 且其习性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使用造景的手法不同, 植物在景观中所表现出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把植物运用在景观的营造中时, 应根据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及时空变化情况, 并通过“动静结合”方法使植物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 (2) “动”一方面指是植物的外部形态随着其自身的生长变化而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指在风、人为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 植物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美;“静”指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 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地点及生长状态都是相对不变的。如春天时, 万物复苏, 许多植物开始发芽, 夏季时, 许多植物的枝叶长得更加茂密, 这些表现的是植物蓬勃的生命力。根据时空变化把植物应用在园林造景的设计中, 可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美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3 透视变形及几何错觉
(1) 把透视变形及几何错觉在植物造景中进行合理应用, 可使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对于同样的植物, 观赏角度不同时, 其给人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也会不同, 把植物应用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 可使整个园林的景观效果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 从而能使人们从中体会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2) 把多种艺术手法应用在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中, 可使园林景观的风格更加多样化, 把透视变形及几何错觉应用在花草、灌木以及乔木植物的搭配中,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4 独立景观
(1) 花坛。在主要道路及各类风景园林门口两侧, 通常以花坛作为独立景观, 以使道路或门口两侧的风景有所改善。 (2) 树丛。树丛造景主要是根据色彩远近或高低错落等构图规律来展现出一种形式美, 树木的生长情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 在不同时期, 树丛所营造的景观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3) 孤植树。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通过使用观赏价值较高的盆栽、大树等单形体植物进行造景, 这样可使景观或建筑物中的某些重要位置引起人们的注意。
3.5 植物和其它景观的组合
(1) 山体方面。把植物造景应用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 可把山和其它植物进行组合, 在组合的过程中, 应以和谐为准则, 使山的秀丽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 还要体现出植物的衬托功能, 二者相互协调, 以使山体景观的美感得到充分体现。 (2) 水体方面。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 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把灵动的水作为元素应用在风景园林的造景中, 可使园林的活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加。把水和植物进行结合的过程中, 要懂得通过植物来使水体景观的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把植物依层次排列在水中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植物色彩在水中倒影中的效果。此外, 把植物和水体进行结合造景时, 为了使整个景观的观赏性得到有效保证, 除了要选择适合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还对植物的生活习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以使水体景观的后续观赏价值得以有效维持。 (3) 建筑方面。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巧妙结合可使在风景园林具有更高的观赏性, 建筑是一种人工美, 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无法轻易对其进行移动或更换, 把其应用在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中时, 为了保证其和植物的和谐性, 应把其和植物的植入进行有效结合, 并根据其功能、风格、色彩以及质感对植物的种类、种植位置以及高度进行选择。二者的结合, 可把建筑中的直线条弱化或细化到一定程度, 从而可使建筑物的稳定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 此外, 二者的结合还可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 进而能使整个景观的观赏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 结语
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造景手法的好坏对园林景观的质量及档次有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 在园林设计中, 必须根据园林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造景手法。应用植物造景时, 应根据植物的种类、性能、意境特点、色彩特点、季节性以及空间性等和景观小品或景观建筑等形成相互呼应、相互彰显的效果, 从而在一定程度保证整个风景园林的观赏性。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园林景观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新材料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态型、环保型及节约型的园林建筑已成为现代化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就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作了相关论述, 以促进风景园林的发展。
摘要: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把植物造景手法运用在园林设计中, 不仅能使园林更具特色, 而且还能给人美好的享受。本文主要就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植物造景,手法,原则,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 杨莉.关于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中华民居, 2010 (10)
[2] 王巍炜.浅谈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15)
[3] 胡俊呈.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 2012 (1)
生态设计中的植物造景 篇9
植物造景可以调节日照辐射和人流集中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吸收二氧化碳,保证环境良好,还可以作为分割空间,组合成各种各式的图案,装饰和点缀风景园林景观。种植植物还有利于缓解水土流失等[1]。基于此,风景园林中种植植物既可以改善环境,还可以结合周围山石、建筑、道路小径等,增加景观的丰富度,使整个环境生机勃勃。
植物造景以植物为载体,通过艺术手法使其成为植物景观,并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充分考虑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对城市建设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2]。
2 植物造景的一般方法
2.1 时空变化
不同植物因其生长区域不同,生长习性也不同,会在园林景观中有不同的表现,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植物造景时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及其因时空变化产生的变化,利用其特点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植物景观,充分展现植物自身的自然美。
2.2 空间划分
植物造景需要在不同的区域内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根据园林设计功能分区和地形地貌,合理选用植物进行布局,分割空间,运用借景、障景、框景等手法,形成开放和半开放空间,做到收放自如。
2.3 植物单独成景与植物之间组合成景
独立成景即孤植树,单独的树木在视野宽阔处种植,一般是空间的焦点,作为该部分的主景;组合成景有对植、列植、丛植、群植。对植陪衬和烘托主景;列植是将植物按照一定的距离成行地栽种,体现植物的线条美,行道树、林带或水边经常会以列植形式出现;丛植是指2~10余株的树木组合,同种植物可以,不同种植物也可以,主要观赏其组合美和整体美。2~3株一丛一般选同种或相似的树种,3株一丛按不等边三角形种植冠幅最大和最小的距离近,中等冠幅的离2树均远,4株一丛的树种最好不要超过2种,不等边四边形或不等边三角形种植,种植方位可类推。群植,植物的数量比丛植多,表现出整体的美。树群应布置在有足够距离的开敞场地上,不同高度树木组成的林冠线,决定着游人的视线,影响游人的空间感受;绿篱种植修剪可以分割空间、引导视线,形成特殊的图案,增强园林设计的图案美;草坪种植既可以隔绝尘土,衬托其他景物,遮盖地皮,增加绿地率,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面的热辐射,改善环境;花池利用同种或不同品种花朵的不同颜色、形状和质地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极好的装饰性。
2.4 与其它景观的结合
(1)建筑方面,建筑无法转移和变动,应针对建筑的风格功能类型等选择植物的种类、高度等,使植物和建筑和谐统一。(2)山石方面,注意植物与山石的相互映衬关系,不能遮挡过多。(3)水体方面,分为岸边的植物和水面的水生植物。岸边,倒映在水中,光影结合,极具观赏性,植物一般选择耐水湿植物中姿态优美,如柳树、水杉等丰富水体景观。做水面的水生植物造景时,注意水生植物占水面的比例要适当。设计时,注意限定水生植物生长范围的种植池。
2.5 利用几何平面造景
风景园林设计中,可运用几何学平面设计加强景观的视觉冲击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不同的乔木、灌木以及地被花草进行组合,使之产生不同的视觉震撼效果。
3 存在于现代社会植物造景的问题
3.1 植物搭配不合理
植物搭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品种的单一;过分追求稀有树种;不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没有考虑植物造景随季节变换的特点等[3]。
3.2 忽略生态保护
许多人盲目追求稀有树种,忽略生态保护的原则,没有考虑其对该地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盲目追求西方的设计风格,引进稀有物种,但是稀有树种没有引种驯化,成活率低,且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风景园林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效果,甚至可能造成生态入侵。另有一些人追求单一树种林的统一和气魄,不考虑景观生态学原理,会发生病虫害。
3.3 缺乏文化内涵和特色
风景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应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符合,表现其文化内涵,宣扬其传统文化。但当下西方的园林特色一味地被模仿,且生搬硬套,不懂创新。植物造景若缺乏自身文化内涵,没了该城市的文化特色,就会造成植物造景与整体设计及城市文化冲突。
4 面对现代的发展植物造景应注意的问题
(1)植物造景需要设计者有较强的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等文化素养,注重搭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对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做出了要求。(2)乡土树种应该被更多地运用,名木古树更应该被保护。(3)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造景规划时,首先应注意其功能要求,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4)群植最好不要是单一树种,即使是同一树种也要是不同品种。(5)设计群体景观时,强调植物造景的均衡、配合作用,搭配中注意植物颜色、种类的和谐性。
摘要:分析了植物造景的作用,总结了植物造景的一般方法,阐述了现代社会植物造景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造景
参考文献
[1]王璐.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54)
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植物造景,景观设计,生态,节约型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增高, 人们对城市的功能要求更加的完善。因此, 对城市植物景观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植物是景观中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 通过景观设计将不同植物合理配置, 达到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为人们创造出优美宜居的生存环境。
1 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设计
1.1 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 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通过艺术手法来创造景观, 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图案、形体来创作植物景观。在总体布局上, 植物景观要与硬质景观的线条、外形乃至体量协调一致, 因此, 在景观设计时, 既要考虑到科学性, 又要讲究艺术效果, 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1.2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 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针对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 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上的景观, 还包含生态上和文化上的景观, 甚至其它更深更广的含义。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合理的植物造景与硬质的建筑、假山等结合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
2 植物造景应遵循的原则
(1) 以生态发展为依据, 最大限度发挥“绿”的效益“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 “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合理的植物造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绿”的效益。
(2) 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都市中的人们向往绿色, 渴望回归大自然, 因此, 在景观设计时, 植物造景应综合考虑土壤、气候、降雨等自然条件, 以人为本, 充满生活气息, 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将各种矛盾融合统一在规划之中, 形成最理想的景观环境,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3) 意在笔先, 景观地域特色鲜明:意在笔先指酝酿构思在落笔之前。在设计过程中先要做到的第一步即是立意, 有了好的立意, 才能有好的作品产生。在立意上一定要有地方特色, 以地方文化为基础, 化平庸为神奇, 避免千篇一律。
(4)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我国素有“园林之母”的声誉,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树种地区差异较大, 适地适树, 以乡土树种为主是设计者首要遵循的原则,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 同时, 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进行驯化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引进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5) 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景观设计也融入了更多更好的新颖思想与创新技术, 有选择地汲取我国古代设计精华与现代西方的新思想,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机械、技术相结合, 采众家之长, 才能更好的满足时代的需求, 最大程度节约利用能源。
3 如何营造完美的植物群落景观
(1) 利用植物材料不同的色彩、姿态、质感进行搭配, 配合景区功能形成空间的变化以总体规划功能、景区布局要求为依据, 合理布置植物群落, 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 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功能, 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 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 形成开放、半开放、封闭、半封闭空间, 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闭而不封, 透而不通, 似联非联的空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最多, 也最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
(2) 利用植物景观表现时序性:四季更迭, 植物提供最直接表象, 春季繁花烂漫, 夏季浓荫盖地, 秋季枫叶如火, 硕果累累, 冬季银干琼枝。植物的生长变化造就了景观的时序变化, 赋予了景观以生命力, 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 形成三时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3) 利用植物景观展现地域性特色:不同的土壤、气候环境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 同样特色的植物也是地域的特色标志。利用园林生态的不同及各地气候的差异, 使植物呈现出地域性的景观。
(4) 利用植物景观营造意境, 诗化园林:自古以来植物的美都让文人雅士为之赞叹, 留下无数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诗篇。“未曾出土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虚心”,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5) 利用植物材料形成生态的环境监控、调节系统: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性, 也都能对某种特定物质产生强烈的反映。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可以在适当地区形成自然的环境监控系统, 调节净化生态环境。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 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 在有严重二氧化硫污染的工业区, 种植酢浆草、臭椿、白皮松、银杏等抗污树种;在有氯气污染的工业区, 种植紫叶李、皂荚、构树、紫藤等植物;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 选用合欢、黄栌、榆树等耐盐碱植物;悬铃木、刺槐、冬青、连翘等植物抗臭氧气体;垂柳抗汞污染。
4 景观设计各元素的结合
4.1 植物与建筑的结合
植物与建筑的结合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 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的风格、功能、体量、质感与色彩, 使建筑与植物和谐统一。同时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 选择植物种植的位置, 避免因为建筑的遮挡影响植物生长。建筑的线条往往比较硬直, 而植物的线条却较柔和、活泼。静态与动态均衡构图, 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
4.2 植物与山体的结合
古语“山籍树而为衣, 树籍山而为骨, 树不可繁, 要见山之秀丽, 山不可乱, 须见树之光辉”, 既呈现了植物与山体的结合效果, 又说明了植物与山体结合的原则。山得草木而华, 植物与山体相辅相成, 构成山体景观
4.3 植物与水体的结合
明净、清澈的水体是园林的灵魂, 而园林水体又是借助植物来丰富水体景观。水中、水旁的植物在丰富水体景观层次的同时, 其姿态、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植物在与水体结合时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 选择适当位置进行种植, 才能确保水体景观的形成。
4.4 植物与道路铺装的结合
植物与道路铺装结合时要考虑道路、铺装的功能来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及树种。
5 结束语
21世纪人们倡导更健康的生活理念, 园林设计就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客观实际出发, 经过科学、艺术的设计植物群落景观, 营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 将绿色空间带到钢筋混凝土筑就的城市之中, 将大自然的淳朴气息带到城市居民的身边, 构建出“生态节约型园林”, 这也是每个景观从业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军, 傅伪杰, 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 2009 (2) .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生态设计中的植物造景 篇11
植物是有生命的, 植物造景必须将生态原则作为基础原则, 满足植物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 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植物造景, 是在多年正常生长的基本要求。首先, 必须注意植物的自然生态习性, 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及人类的活动等生态因子对其生存、生长发育的影响, 做到生态上的“适地适树”。在植物造景中, 要注意选择适应环境、抗性强、养护管理方便的植物种类。
在我国, 对植物造景的实践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所以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艺术作品。此外, 在构景规律和园林审美意境追求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使中国园林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宝库的典范。植物景观无论在生态效益, 创造优美还是在景观空间意境审美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探索人类生存环境与绿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着未来导向与现实应用的重要意义。
1 植物造景的定义
植物造景, 即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 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的提出, 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 植物造景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 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 而是开始独立成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 其植物造景定义中的“景观”一词也主要是针对视觉景观而言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 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 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 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造景常用方法
2.1 满足美学的要求
植物与植物之间, 植物与建筑、水体、山体之间都要有一个和谐统一的关系。植物与植物之间的配置。常用配置形式有:a.孤植树是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阔的山岸坡顶处, 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b.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 既表现树木群体美, 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c.花坛是以草木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纹样或模拟造型, 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d.树群是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 更宜用混交林。
2.2 植物与其他要素之间的配置。
2.2.1 植物可以弱化建筑的直线条, 使建筑更易于融于自然的环境中;
植物的颜色与建筑的颜色形成对比, 使建筑更醒目、突出;植物的软质感和建筑的硬质感形成对比, 可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感。高大乔木的遮荫效果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室内的温度, 所以在建筑的向阳面用藤本植物做墙面的立体绿化, 屋顶也可以做成屋顶花园。2.2.2植物可以加强或者削弱地形。连绵起伏的微地形在高处种植高大乔木, 依次向下种植小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 可以使原有的地形起伏感加强。反之则会使起伏感弱化。2.2.3在水体的源头或收尾处用植物加以遮挡, 使人不能见其首尾, 可以加强水的深远感。水体周围的植物在水单形成倒影使其不见水底, 可以使浅水看起来深不可测。2.2.4长满植物的山体给人生机感, 同时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3 艺术原理的应用
2.3.1 统一的原则, 树形、彩色、线条、质地及
比例都要有一定差异和变化, 显示多样性, 但又要使他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形, 引起统一感。2.3.2调和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 使人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2.3.3均衡的原则,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 景观显的稳定、顺眼。2.3.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配置中有规律的变化, 就会产生韵律感。符合风俗习惯。受风水的影响, 各地种树有很多忌讳和讲究。中原一带一般在庭院内不种合欢, 合欢是一种高大的乔木, 花、叶、枝干都很漂亮, 当地人认为这种树开花时太妩媚, 易招鬼, 给家里带来邪气。在这一带人们认为桃是辟邪的, 一般喜欢在家里种带有桃字的树, 碧桃、毛樱桃、桃等很受欢迎。赋予植物很多吉祥的寓意, 大家比较熟悉的堂前种玉兰、海堂、桂花, 寓意“玉堂富贵”, 松鹤相配表“益寿延年”。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 作为某种情感的寄托或表达某一意境。各种植物由于生长环境和抗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 在人们的观念中留下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如松刚强、高洁, 梅坚挺、孤高, 竹刚直、清高, 菊傲雪凌霜, 兰超尘绝俗, 荷出淤泥而不染。
2.4 根据周围环境, 创造和环境一致的氛围不同场所植物选择不同。节日的广场或儿童
乐园等应该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 少种长绿树, 多种异叶类或者开花的种类, 配置艳丽的草花, 在视线的焦点处布置草花花坛。居住小区应该亲切、和谐、舒服, 不要种带刺或者飘絮的树, 比如刺槐、毛白杨等。高速公路应该平淡但不乏味, 植物种类以一种或两种为基调, 不应过于繁多, 而且不要有突出的颜色、姿态, 注重整体的和谐。植物协调空间环境。大空间选用体形高大的树种或以植物群体进行造景, 满足空间比例的要求。反之, 小空间四周则相间错落的种植一些低矮的, 树冠通透或冠形较窄的树种。
3 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1 存在的问题
当前, 在植物配置和造景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设计缺乏科学性, 没有考虑到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另一个方面是植物造景单独强调观赏性, 而忽视景观的其他功能。
首先是缺乏科学性, 许多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造景引进的树种, 仅仅考虑其形状、色泽等因素, 而没有充分考虑其对于当地的适应性, 使得很多植物景观存活率很低。还有很多园林设计者缺乏和谐共生的思想, 缺乏对城市植物群落客观观察和理解, 认为种类越多群落越稳定, 最后是外来树种应用过多, 对地方文化特色造成巨大冲击, 将会造成外来树种入侵。另一方面是乡土树种的应用滞后, 缺乏地方特色。许多园林设计者虽然已经意识到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实现树种配置多样化的重要性, 并在设计中也开始应用许多新的树种, 其中就包括乡土树种。但是由于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与推广应用相对滞后, 在园林设计中要求的树木品种、规格、数量在实际施工时往往又达不到大宗采购的数量, 最终导致更改设计方案。
其次是单方面的重视观赏效益, 忽视生态效益。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中, 许多设计者在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时候只是注重形体、色彩、图案等的精美, 以求创造出具有比较高美学价值的植物造景, 这样在植物选择上就忽视了对于生态价值的追求, 产生了非常高昂的养护费用。
3.2 解决措施
在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 要解决科学性和协调性的问题, 最主要的是设计者要有一个全局的思维方法, 在园林设计之前就应该对各个类型的景观进行规划和预见, 特别是要综合考虑植物景观的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 不能仅仅苛求植物景观的观赏功能, 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植物造景策略, 加强对城市植物群落的研究, 充分利用当地的树种, 当地的植物。
【生态设计中的植物造景】推荐阅读:
植物生态设计01-15
厂区植物景观生态设计05-26
生态设计、植物景观、城市文化的融合07-21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要点论文08-16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论文10-26
居住小区植物造景设计07-24
居住区的植物造景设计06-06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测试题08-16
室内设计中的生态设计09-14
室内设计中的生态意识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