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奶业生产与发展

2024-10-29

沈阳市奶业生产与发展(共6篇)

沈阳市奶业生产与发展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各种营养物资的需求不断完善, 奶类也逐渐走向餐桌, 走进每个人的膳食与营养调配中, 奶类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将会促进奶牛养殖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当前奶价的陆续盘升, 广大饲养者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与发挥, 奶牛的快速发展得到了肯定。但从奶牛、奶业的长远发展来看, 发展不应只是数量中的延伸, 而更应在质量中求取内涵, 因为质量决定着生存与效益, 提高畜产品质量, 必须从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上着想, 以生物学特性为理论基础, 按规模饲养、无公害奶源流程为发展思路, 促进奶牛、奶业在优质化发展生产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资源优势、发展状况、市场定位、技术水平, 全面考核作出符合当地实际发展需要的决策, 并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有序发展奶牛养殖。

奶牛饲养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附近没有工矿企业, 并且远离学校、公共场所、居民区的地方, 这样有利于保证奶牛场有足够无污染的生产和饮用水。

2 选购优质奶牛

只有饲养优质奶牛, 才能产奶量高, 这是取得好效益的基础。奶牛的引进应重视优秀母牛的引进, 以获得良好的遗传基础。目前, 我国饲养的奶牛多为黑白花 (或红白花) 色, 选购时应注意挑选:体格强壮, 体形呈三角型, 后躯发达, 尻部方正, 外貌清秀, 毛短, 皮薄且富于弹性, 乳房体积大且结构匀称, 与身体附着好, 大而不下垂, 乳房弹性较好, 挤奶前后体积变化大, 挤奶前乳房充盈, 挤奶后变得柔软, 并形成许多皱纹, 这种乳房腺体组织发达, 乳静脉大而明显, 乳井大, 生产能力较高。在选购时应尽量选初产到7岁左右的高产期奶牛, 此时的奶牛不但产乳量高, 而且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相对要强。

3 饲养管理

要保障奶牛效益, 管理是关键, 分群管理并定位饲养, 按饲养规范饲喂;在运动场要设补饲槽 (以便食盐矿物质的补充) 和饮水槽, 保证奶牛有足够的新鲜清洁饮水;还应做好冬季防寒、夏季防暑工作;运动场及牛舍均应保持清洁和卫生, 并坚持对牛体进行刷拭与清洁;各生产环节的环境及用具应保持清洁, 以此保证牛奶的卫生;由此可以看出, 只有好的管理才能把牛的优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而全面、科学、合理的饲料搭配是保证奶牛各种营养需要, 提高牛奶质量的基础。

3.1 舍内环境

牛舍内的温度、湿度和气流应满足不同饲养阶段奶牛的需求。奶牛耐寒不耐热, 最适宜的温度为12~14 ℃, 怀孕奶牛与泌乳奶牛最适宜的温度为16~20 ℃;泌乳奶牛舍温高于24 ℃或低于-4 ℃, 则产奶量减少;犊牛最适宜的温度为35~38 ℃。舍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70%为宜, 降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 从而减少牛患湿疹、疥癣、感冒、肺炎等病的机率。奶牛采光要求夏季避免直射光, 以降低牛舍温度, 冬季应增加直射光, 以保持牛床的干燥。

3.2 日粮配方, 均衡营养

在奶牛日粮配方设计中各种营养素考虑的优先次序为:纤维>能量>粗蛋白>非降解蛋白>常量矿物元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日粮蛋白的平衡实际生产中常选用棉粕、菜粕、玉米蛋白粉以及过瘤胃氨基酸等来满足泌乳牛每天粗蛋白和氨基酸的需要量;每天给钙8 g/100 kg, 日粮钙磷比例1∶1可有效预防产乳热。在泌乳胜期日产奶超过40 kg应注意补饲维生素及其它微量元素, 精粗料比65∶35~70∶30的时间不应超过1个月, 围产期奶牛为适应产后的需要, 应增加日粮浓度, 降低钙的给量, 青年牛应防止过肥, 犊牛日粮中的钙磷比例不要超过2∶1。

3.3 饮水要求

饮水量根据采食量的多少、季节温度的变化、生长发育的不同也不尽相似, 在10 ℃左右的环境下, 采食1 kg干饲料, 饮水量约需 3.54 kg, 在24 ℃左右的环境下, 每采食1 kg干饲料, 饮水量在5.5 kg左右。产奶期的奶牛比不产奶的奶牛需水量要大很多, 如日产奶30 kg, 日供水量90~110 kg才能满足奶牛的需要;一月龄的犊牛需水主要来自奶中的水分, 1~3月龄的犊牛日供水量要求在10 kg左右, 3~6月龄的犊牛则需15 kg, 青年母牛平均日需水量在约在30 kg左右。

奶牛饮水的适宜温度:成年奶牛为12~14 ℃, 产奶妊娠牛15~16 ℃, 1月龄内犊牛35~38 ℃。冬春季将奶牛饮水温度维持在9~15 ℃, 可比饮0~2 ℃水的奶牛提高产奶率8.7%;冬季为了增强抗寒能力、提高产奶率, 可增喂38 ℃左右的热粥;奶牛产后因损失大量水分而感到口渴, 若饮高于体温1~2 ℃麸皮水有补充体液、温暖身体之效。

3.4 后备、泌乳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犊牛 (0~6月龄) 尤其是哺乳期犊牛应单栏饲养, 避免犊牛间互相舔对方乳头而埋藏下将来第一泌乳期产奶时就发生乳房炎的隐患。犊牛栏使用前后应清洁消毒。此期日粮的钙磷比例以不超过2∶1为宜。育成牛 (7~18月龄) 要注意初次发情及首次配种时间。 青年牛 (19月龄~初产) 阶段要防止过肥和流产的发生。

青年牛产犊后即转为成乳牛群。成乳牛分泌乳牛和干奶牛。泌乳牛分前期、中期、后期三阶段。前期牛处于能量负平衡阶段, 尽量避免失重过多, 影响产奶和配种, 中期是产奶较稳定时期, 尽量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 后期要保证奶牛体脂的贮存, 为下一泌乳期奠定基础。干奶牛和泌乳牛要分开饲养。控制膘情, 防止过肥;泌乳牛停奶采用快速停奶法, 停奶后用药物封闭乳头, 目的是杀死乳腺内的细菌, 并帮助奶牛尽快停止泌乳, 防止乳房炎的发生。

成乳牛要坚持定期护蹄、修蹄和浴蹄。因为奶牛是大体型家畜, 牛蹄的负重很大, 如果外伤引起蹄病而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与修护, 会影响奶牛的活动能力, 采食量下降, 不仅产奶性能受到影响, 还可能会影响到其它生理机能。

3.5 疾病防控

加强预防注射和卫生消毒, 增强防疫意识, 减少因奶牛感染疫病而造成的死亡, 或因病牛奶卖不出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生产无公害牛奶应具备和掌握的条件

生产出高质量的牛奶必需具备:优良的遗传进展基础, 良好的牛场管理, 全面的营养成份, 这就要求各奶牛场要严格按照各项标准来执行。具体有五个准则和一个规范, 即饲料使用准则、兽医防疫准则、兽药使用准则、饲养管理准则、生鲜牛乳准则、牛奶加工技术规范等, 以饲养管理为核心, 为行动指南控制其它各准则的执行。

5 奶牛生产管理相关的问题

(1) 牛场应建围墙或防疫沟, 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开, 生产区门口设消毒室和消毒池, 消毒室内应装紫外灯、洗手用消毒液 (或消毒器) , 消毒池内放置2%~3%氢氧化钠液或0.2%~0.5%过氧乙酸等药物, 药液应定期更换, 以保持有效浓度。

(2) 应每天清洗牛舍 (槽道、地面、墙壁、除去褥草、污物、粪便等) 废弃物到贮粪场。

(3) 场区内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 清除杂草, 防止害虫孳生, 但药液不得直接触及牛体和盛奶用具, 避免污染牛奶。

(4) 场内不得饲养其他家畜家禽, 并应防止周围其它畜禽进入场区, 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5) 按规范饲喂, 不堆槽、空槽, 不喂发霉变质、冰冻的饲料, 应保持饲槽清洁卫生。

(6) 具备良好的清粪排尿系统, 以免牛体受污染而影响健康, 减少乳房炎发生率, 也就降低牛奶中的细菌总数。场内的饲养区、生活区布置在场区的上风、高燥处, 兽医室、产房、病牛舍、贮粪场和污水处理池应布置在场区的下风、较低处, 以防止废弃物中的病源对工作人员和健康牛只造成污染和疾病威胁。场区内应设粪尿处理设施, 排放出场的污水必须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场区四周、路旁、运动场周围可适当进行绿化, 即美化场区环境、改善场区气候、净化空气、防止尘埃和噪声、防火, 更有利于防止疫病及污染。为了防止将污道的病源带到净道并通过净道带到舍区, 牛场内净道, 即牛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奶车出入的专用道路与粪便等废弃物、淘汰牛出场的污道道路要分开, 污道在下风向, 雨水和污水应分开。

奶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篇2

1 我国奶业生产现状

目前, 我国奶业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据报道, 我国奶牛存栏数量仅占世界总数的1/14, 总产奶量不足世界总量的5%, 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发达国家奶业占农业总产值20%左右, 而我国目前不足3%。

近几年来, 我国奶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出现了蒙牛、伊利、辉山、完达山等乳业生产集团, 为推动我国乳业生产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市场上各种乳制品品种齐全, 在满足了国内需求的基础上, 还有部分品种打入了国际市场。

尽管奶业生产发展较快, 但不容忽视的是, 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着奶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如产奶量低、奶牛品种不纯、饲养管理不到位、奶质量不高等。

2 制约奶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1 奶牛饲养管理粗放

目前, 我国奶牛养殖集约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规模养殖场不多, 大多数还是以小型养殖场和小户饲养为主, 这些养殖户不懂科学养殖, 也不注重疫病防治, 从而造成奶牛产奶量低, 各种疾病频繁发生。

2.2 奶牛品种不纯

我国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奶牛改良, 也拥有了自己的地方优良品种“北京黑白花”“锦州黑白花”等, 但是, 现在优质奶牛并不多, 而且品种的纯度也不高。现有奶牛品种混杂、良种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 应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种牛来进一步改良我国现有的奶牛, 提高生产能力。

2.3 乳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近一阶段, 人们对食用乳制品有一种恐慌心理, 三聚氰胺的阴影很难在短期内消除, 市场上乳制品销量急剧下降, 其原因是乳品质量问题。奶业生产的产业链很长, 从奶牛饲料入口开始, 到产出鲜乳、冷藏运输, 乳品企业接收、进一步深加工、包装、运送到商场上市, 最后到消费者手中, 乳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如何确保乳制品质量、强化生产管理, 是当前奶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4 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

在奶业生产中, 奶牛常常患有各种疾病。饲养者给奶牛用药后不遵守休药期规定, 多数奶站没有检查设备, 收到用药后的鲜乳抗生素超标。奶牛养殖场和奶站都是个体经营, 包括乳品生产企业也都追求效益,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有部分人见利忘义, 用各种手段掺杂使假, 给整个奶业市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奶业生产的前景展望

3.1 优势条件

3.1.1 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奶业生产

2008年, 国家相继对奶牛养殖和奶站设备给予了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 以激励奶业生产良性发展。各地方政府也分别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以推动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和规模养殖场建设。

3.1.2 科技支撑

近几年, 我国对奶业生产高度重视, 除了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奶业生产外, 还加大了科技投入。我国奶业依靠科技创新, 加强技术集成, 大力推进成果转化, 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成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级科技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全方位提高奶业生产科技水平, 推动我国奶业优质、高效发展, 促进奶业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及支柱产业。

3.1.3 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拥有13亿人口, 具有极大的乳品消费市场。尽管目前乳品销路下滑, 乳产品过剩,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越来越讲求食品营养的今天, 只要确保质量安全, 相信在一段时间后奶业市场会逐渐复苏, 3~5年内将达到乳品消费新的高峰。

3.2需要解决的问题

3.2.1奶牛规模化饲养

现有奶牛饲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 一些小型奶牛养殖场和散养户要逐渐向大型规模奶牛养殖场和新型村外奶牛养殖小区转变。引导和扶持奶牛养殖户向养殖小区集中, 加强小区基础设施、挤奶厅和粪污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 实行科学饲养方式, 按照标准化管理, 推行标准化养殖, 大力推进奶牛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生产, 建立合理的高产牛群生产结构。加强奶牛饲养管理, 推广奶牛专用型饲料和全混日粮饲喂技术, 提高养殖水平,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 提高经济效益。

3.2.2加强奶牛疫病防治

在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同时, 认真做好奶牛的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的防控。在日常管理中, 注意环境卫生和定期消毒, 防止乳房炎、蹄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各类疾病的发生, 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

3.2.3奶站规范化管理

奶站是乳品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所有产出的生鲜乳都要通过奶站来运送到乳品生产企业。要确保产出的生鲜乳质量全部合格, 并安全及时地运送到乳品生产企业, 就必须加强对奶站的全面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做好各种生产记录, 严格遵守生产操作规程, 完善检测设备, 实行定期检测制度。

3.2.4强化监督管理

2008年9月, 国家农业部明确规定奶站管理由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各级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奶站的全面监管, 每个奶站都有专人负责,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 对符合收购生鲜乳条件的奶站发放生鲜乳收购许可证, 以强化对奶站的监督管理。长期监管, 长抓不懈, 建立奶站监管的长效机制。

3.3奶业生产的前景

沈阳市奶业生产与发展 篇3

1 欧盟牛奶生产配额制的由来

欧盟牛奶生产配额制指的是欧盟国家乳制品产量总额限制规定,即每个欧盟成员国将国家配额分配给奶农,每当成员国超过其配额,它必须向欧盟支付超级税作为罚款,以此来限制和控制牛奶的产量。

该制度自1984年开始执行。当初欧盟实行牛奶生产配额是为了平衡欧盟国家在牛奶生产和需求方面不均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保护各国乳制品产业,避免过度竞争。

2 欧盟牛奶生产配额制的实施方法

在欧盟牛奶生产配额制度下,在下一年度开始(4月1号)前,欧盟各国根据欧盟配额对本国各个牧场进行牛奶产量配额,并严格执行。

为确保严格执行产量配额制度,欧盟对成员国有严格的管控制度。迄今为止,荷兰、德国、法国等欧盟区主要产奶国都被罚过。仅2014年,德国、荷兰、波兰、丹麦、奥地利、爱尔兰、塞浦路斯和卢森堡八个欧盟成员国因奶产量超出2013—2014年度配额,被强制支付4.09亿欧元巨额罚款[1]。

为保证各牧场严格并自觉执行配额制度,各成员国对牧场也制定了相应管控措施。如根据每个牧场每年执行配额制度及交售牛奶有无质量问题等情况建立信用档案,适当增减相关牧场配额;对违规超额交售牛奶的牧场进行罚款,罚款金额相当于超出部分牛奶的价值。

欧盟制定了统一的牛奶质量价格体系,牛场经营者只需专心经营,制定好年度生产计划,根据不同季节牛奶生产成本与质量控制难易程度,确定不同季节牛奶生产量,争取用最少的奶牛、最小的饲养成本,尽可能提高牛奶质量,产量尽可能接近配额,就会获得最高的牛奶生产收益[2]。

对于多数牧场而言,完成产量配额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提高牛场的经济效益,精明的牧场主会合理计划和安排奶牛生产与肉牛生产的关系。肉牛生产没有配额约束,他们会将部分低产奶牛用肉牛配种,后代育肥;牛奶产量配额是年总产量配额,利用某个适宜的季节多生产牛奶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3]。

3 欧盟奶业发展状况与我国奶业的关系

3.1 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数据显示,欧洲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乳品生产国和出口国,2014年,欧盟牛奶产量占全球牛奶总产量的23%,乳制品出口量占全球的比例在15%左右。在配额制度下,过去5年中欧盟奶制品出口仍然快速增长,出口量提高了45%,出口金额增长95%[4]。

3.2 中国是欧盟现在及未来重要的乳制品消费市场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等[5]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乳制品的对外依存度逐渐加大,经测算,2008年为5.2%,2010年达到13.3%,2013年达到23.0%。2014年进口乳制品折合成液态奶,约合1 350万t。按照2014年国内生鲜乳产量3 725万t左右的水平,加之进口的1 350万t当量的液态奶,国内液态奶的供给总量在5 075万t左右,即2014年我国乳制品进口的依存度达到了26.6%。可以预测,未来几年我国乳制品的进口依存度将有增无减。

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液态奶(常温奶)32.89万t,其中来自欧盟液态奶占到进口总量的60%~70%;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12.13万t,其中来自欧盟8.71万t,占进口总量的71.78%;进口乳清粉40.44万t,其中进口自欧盟16.44万t,占比40.65%。同时,中资企业在欧洲设厂愈来愈多,如合生元和圣元在法国投资建厂,澳优在荷兰投资建厂,三家企业在欧洲生产的配方奶粉主要为满足中国国内市场。2014年,国内配方奶粉市场容量95万t左右,市场规模680亿元,其中国产配方奶粉有80万t,海外网购及其他非正常途径进入的累计总量大约3万t。随着欧盟放开配额限制,国内配方奶粉市场很快将突破100万t大关。

为报复西方的经济制裁,俄罗斯2014年起禁止进口欧盟乳制品,根据欧盟的数据,2013年欧盟出口到俄罗斯的乳制品价值23亿欧元。目前,欧盟视中国为主要目标市场,需要加大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以消化原本应该出口俄罗斯的乳制品。

4 欧盟取消牛奶生产配额制给中国奶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4.1 对我国奶业的冲击

4.1.1 影响国内奶源供求“平衡”,冲击国内生鲜乳市场价格

大量欧盟乳制品的进口,无疑会“摧毁”我国乳业传统的价格体系。由于欧盟国家在规模化牧场建设、奶牛养殖技术、乳品加工技术等方面比较成熟,劳动生产率和产奶率都较高,加之大部分国家对乳品加工企业给予高额的政府补贴,因此欧盟进口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大量的低价进口奶进入我国市场,将导致国内企业定量收购原奶数量大幅下降,造成国内原奶市场过剩,直接导致国产鲜乳价格震荡。

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相对分离、产销利益链失衡,造成我国乳业上下游“头重脚轻”,加工企业单方面控制了生乳定价权[6]。一直以来,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存在国内生鲜奶和进口乳制品两个池子,且这两个池子是互通的,乳企可以根据政策和市场环境随时调换使用。当进口受阻时,国内乳企就会感到惊慌,纷纷提价抢奶,市场呈现“奶荒”局面;而当可以大量进口外来低价乳品时,奶企就会刻意压低甚至拒收国内奶农奶源,市场呈现牛奶“过剩”,多地奶农“杀牛倒奶”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发生了。

4.1.2 挤压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加剧行业竞争

虽说我国乳品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无论是乳品种类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规模化牧场乳蛋白含量已达3.6 g以上,体细胞数在40万左右,接近了欧盟标准。但由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造成了全面、系统、彻底的破坏,其影响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除。这一事件严重影响了国人对中国奶业的信心。近年来,国人争相到国外、香港等地购买、代购奶粉,除去价格因素以外,无疑还有对安全、质量可信度等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可体现出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还需要恢复。因此,欧盟乳制品的大量进口,会在满足国人对“心怡”产品需求的同时,还会对某些国产品牌乳制品销量造成影响,侵蚀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

乳制品中婴幼儿配方乳粉和液态奶的利润率最高,毛利率均超过20%,高端产品甚至可达40%~60%。这两大产品在国内需求量大,也是我国从欧盟进口的主要产品,随着从欧盟进口这两大产品的进口量的不断增长,国内乳制品市场的蛋糕将被不断切割,进口奶的进入既会加剧行业竞争,也会使行业利润被稀释。

4.1.3 加大我国乳制品行业对国际市场依赖的风险

欧盟是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液态奶、乳清粉、奶酪等乳制品的主要进口地区。一旦欧盟国家受到自然灾害、经济波动、政治风波等问题影响,将直接牵动我国国内奶源供应,导致居民恐慌抢购,引发“奶荒”。同时,欧盟的乳制品企业通过所控制的优质奶源和贸易资源,可以对我国实施进口限制,进而操控市场价格以打压国内竞争对手,导致我国市场奶价波动,使我国原本脆弱的乳业雪上加霜。

大量进口乳制品,会加大我国乳制品行业对国际市场依赖的风险。如2013年10月份进口奶粉价格涨到5.5万元/t,2014年初下滑到4.0万元/t,8月份已经降至2.4万元/t[7]。目前个别规模大的进口商已经因此出现巨额亏损,因此2014年和2015年,乳品加工企业会花大部分精力来消化库存,而这也是他们因判断失误带来的恶果。同样,这也是导致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鲜奶收购价格持续低迷、奶农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对我国奶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4.2.1 丰富了中国乳制品的采购来源,提升选择空间和议价能力

长期以来,新西兰和欧盟一直是我国乳制品进口的两大来源地。我国对新西兰乳粉依赖程度较大,75%的进口原料奶粉来自新西兰。一旦新西兰乳粉行业出现任何波动,我国乳制品行业便会陷入困境。随着欧盟取消牛奶生产配额制度,增加了国内乳品企业奶源的选择空间,我国对新西兰的依赖程度将得到缓解,提升了对进口乳品的议价能力。

4.2.2 增加了国际产能合作机会,提升我国乳品企业技术研发与管理水平

随着欧盟取消牛奶生产配额,欧洲相关国家牛奶产量会大幅上升,特别是爱尔兰、荷兰等北欧国家产量增长将比较明显。这些国家牛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我国乳品企业利用国际产能优势,加速在这些地区的布局,进而深化在奶源、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同时,欧盟国家也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来消化不断增长的产量,由于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低成本优势,必将成为欧盟各大乳制品企业争相抢夺的重点,国内企业拥有更多与国际优秀乳品企业合资合作的机会,这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研发技术以及质量安全控制等管理水平。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我国主要乳制品加工企业如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圣元国际集团、雅士利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BIOSTIME合生元集团等纷纷加大了与国外公司或科研机构在奶源、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合作。中国乳业的国际化发展,不仅可以利用国外的优质奶源,还可以利用它们的产能、先进技术,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如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历经两年,于2014年12月份在欧洲研发中心成功研制出有助于改善中老年心脑血管问题和骨质疏松问题的产品———舒化心活配方和舒化优钙配方,实现了中国中老年专业配方牛奶零的突破。

未来,由于我国受土地、优质牧草、水等资源制约,满足乳品消费需求难度日益加大,且我国与欧洲国家在奶粉生产成本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进口是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加快海外奶业投资布局,有助于增强国内企业在市场资源供应的保障能力。走出去,使中国乳品企业更有能力、有机会与国外品牌展开竞争。

4.2.3 加快国内乳品企业整合,乳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大量欧洲高品质乳品的进入,我国乳品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这就迫使我国乳品企业不断夯实基础、整合创新,努力打造可信赖的品牌与可靠的品质去赢得市场。这会加快我国乳企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步伐,不断推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建设和企业自有生鲜乳生产基地及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乳品质量,并做到持之以恒,避免类似“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发生。我国乳品质量全面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将使中国广大消费者受益。

5 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我国奶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多与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我国奶业产业链不合理利益分配格局长期存在。尽快完善我国奶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是保持我国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成立奶农合作社、奶农持股乳品企业,是世界主要奶业强国和知名乳品企业完成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的核心,如美国奶农联盟、新西兰恒天然等。借鉴其发展经验,要加快我国奶牛养殖产业组织模式升级,建立上下游产业“利益分享、风险分担”合作机制。理想的做法是奶农、奶牛场、奶牛合作社要走联合之路,建立新型的合作经营组织,提高社会经营地位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奶价对话谈判的话语权;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加快自建、收购、参股、控股、托管奶牛场、合作社进程,逐步与奶牛生产组织建立深度契约关系。

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协调,乳品加工企业、奶牛养殖场(户)及消费者等共同参与协商,制定我国牛奶的“以质论价”收购标准,并提供合同示范文本,交易双方认真参照着执行。牛奶质量实行第三方检测,负责质量价格方面的规范和仲裁。各级物价、畜牧部门要加大对生鲜乳生产销售情况的检测,及时了解影响生鲜乳成本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提出价格调整建议。同时,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督促生鲜乳购销双方规范合同签订、切实履行合同规定义务,对违规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和惩罚。

5.2 强化国内乳品市场监测和预警,适时调控国外乳品进口

国家商务部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国内乳品产销市场变化,监控进口乳品的价格与数量,对国内乳品市场进行监测和预警,保障国内奶业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政府要设定进口乳产品的标准,大方向是保证资源进口,限制成品进口。当发现进口乳制品以倾销价格或在接受出口国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低价进入我国市场,并对我国奶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情况下,要及时依据WTO相关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等进行“双反”调查,恢复正常的进口秩序和公平的贸易环境,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利益。

5.3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国人低温奶消费

巴氏杀菌是国际上普遍运用的杀菌方式,它能够在保证牛奶质量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的营养成分和新鲜风味,特别是保护了牛奶中珍贵的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维生素等。而且因为是冷藏的,它不需要添加防腐剂,真正新鲜营养又安全。常温奶也叫灭菌乳,是以生鲜乳或复原乳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灭菌制成的液体产品,由于生鲜乳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灭菌乳不需冷藏,常温下保质期1~8个月。但是因为超高温处理,牛奶的一些不耐热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等会遭到破坏,其中的乳糖也会焦化,蛋白质与乳糖还会发生一定的美拉德反应,使牛奶褐变,并破坏牛奶原有的风味。

欧盟进口的乳制品受到远途运输的影响,基本为常温产品;国内乳品企业应积极布局低温奶市场,与进口奶形成差异化竞争,大力发展鲜牛奶、低温营养奶、特色酸奶、冰淇淋等低温产品;同时,针对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和儿童群体,大力开发功能型、保健型、营养强化型的低温奶产品。

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国民认识到低温奶有更理想的营养与风味;建立更加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通过奶吧、奶站进社区等模式方便消费者消费,让国民真正享受到新鲜、营养、安全的乳制品。

5.4 提升牛奶品质,做大做强中国品牌,赢回国人信任

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奶牛养殖企业要不断通过推广TMR饲喂、机械化挤奶等现代化生产模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奶源质量;乳品加工企业要不断创新,诚信经营,真正提高乳品品质,提升消费体验和品牌影响力,不断赢回国人信任。

参考文献

[1]桂园.欧盟取消牛奶生产配额制度或对国内乳品行业产生冲击[EB/OL].(2015-05-26)[2015-07-10].http://china.cnr.cn/ygxw/20150526/t20150526_518642105.shtml.

[2]王云洲,王瑞华.法国奶牛场的经营与管理模式[J].中国奶牛,2004(5):52-56.

[3]王云洲.法国牛奶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J].当代畜牧,2004(7):35-37.

[4]张旭,张志伟,王叔坤,等.欧盟终止牛奶配额制加速中国乳业洗牌[EB/OL].(2015-4-20)[2015-07-20].http://www.21food.cn/html/news/35/2408526.htm.

[5]李胜利,曹志军,刘玉满,等.2014年中国奶业回顾与展望[J].中国畜牧杂志,2015,51(2):22-28.

[6]于海龙,李秉龙.基于产业链的我国奶业利益分配关系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7(6):56-62.

沈阳市奶业生产与发展 篇4

吉林省西部地处科尔沁草原, 过去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但长期以来, 由于草原的掠夺式开发与利用, 导致草原大面积退化, 资源萎缩, 优质饲料尤其是豆科牧草的严重缺失, 已成为吉林省西部发展奶业的“瓶颈”。

为摆脱这种困境, 改变目前奶业相对滞后的态势, 必须加快人工草地的建设, 以丰富优质饲料为基础, 才能把吉林省西部奶业做大做强。为加速奶业发展, 我国今后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5.25亿元, 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 以此创新组织方式, 大力提升奶业发展水平, 从而开创了我国苜蓿大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战略选择, 将对振兴我国奶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这是因为苜蓿在奶业中的资源优势和独特性所能决定的, 突出表现在:

一是品质好, 苜蓿因其营养丰富, 品质优良而著称于世, 是公认的“牧草之王”。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 可调制成多种饲草饲料剂型, 为畜禽所喜食, 苜蓿固氮能力强, 茎叶粗蛋白含量为禾本科牧草的3~4倍, 苜蓿干草粗蛋白含量20%~22%, 叶片为70%以上, 即1 kg苜蓿干草相当于0.5 kg豆饼中的粗蛋白质含量, 比玉米高4~5倍。赖氨酸含量为1.05%~1.38%, 比玉米高4~5倍。同时按能量计算, 替代率为1.6∶1, 即1.6 kg苜蓿干草, 相当于1 kg粮食的能量。苜蓿集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含量于一身, 是生产全能高效优质饲料的最佳选择。

二是产量高, 种植苜蓿产量高而稳定。苜蓿为长命牧草, 一次种植可多年利用。我国关中地区, 有百年以上的老苜蓿, 黑龙江省有60年老苜蓿株丛。在西北和华北, 苜蓿一年可刈割3~4次, 每亩鲜草产量3 000~4 000 kg。在内蒙古和东北, 一年可以刈割2~3次, 每亩鲜草2 500~3500 kg。笔者在镇赉进行苜蓿栽培试验, 亩产鲜草均超过东北苜蓿平均产量水平。生长11年老苜蓿, 每年仍在刈割利用, 并保持一定的生产水平。

三是用途广, 苜蓿根深叶茂, 株高1.5米上下, 2年生苜蓿根系入土深度可达1~1.5米, 是防风固沙、保土蓄水、扼制荒漠化的优良草种。苜蓿根系发达有很强的根瘤固氮能力, 是改土肥田、提高土壤肥力、实行草田轮作的理想作物。苜蓿花期长, 花序艳丽、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早春的苜蓿枝芽也可作为绿色食品供人们食用。

沈阳市奶业生产与发展 篇5

已有对日本奶业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关于日本奶业发展的政策方面,指出了为新振兴日本奶业产业,应该修正《农政法》,促进饲料的生产[1,2],并提出了奶业产业的生产应该由单纯地提高生产效率向资源循环利用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向转变[3,4]。2)关于乳制品的价格方面,为了保障奶农的利益,贩卖价格不应该只掌握在贩卖商的手中,而应该以与生产成本对应的价格贩卖[5],液态奶价格高涨的原因不仅仅与土地资源的缺乏有关,还与高成本的饲料和流通费用有关。同时,为了促进奶农增收,经营环境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如牛奶供给需求完全由市场自行调整具有一定的弊端,会造成价格的波动异常,因此,需要对市场供需进行人为政策调整[6]。3)关于奶农生产行为的研究,饲料生产率、饲料供给、饲料管理等是奶农生产成本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7],以农业扩大再生产理论为基础,验证了土地利用型奶农的最佳生产规模[8],以及奶农生产环境的区域差异问题,并提出了区域差异条件下的奶农生产经营对策[9]。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从日本奶业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到奶农的微观生产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与探讨,但是针对个体奶农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的文献较少。本文系统梳理日本奶业产业发展的状况,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奶农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奶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方向及路径。

1 日本奶业发展状况

1.1 日本奶业发展状况

二战以前,在日本,牛奶并非日常的饮用品,牛奶的生产量不足现在的2.5%,奶农大部分集中在千叶县、神奈川、兵库县的周边,而且,运输方式以及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牛奶流通的地域受到限制。二战以后,日本奶业生产曾经一度萎缩,1950年恢复到37万t;50年代奶业生产总量增加到189万t,但是,当时农民多以奶业为副业,仅仅拥有1-2头奶牛,挤奶也多为人工。随着日本经济高度发展,液态奶以及奶制品的消费量逐渐增加,日本政府对奶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奶业的发展。

日本奶业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牛奶产量维持稳步的增长。随着政策的不断实施,1970年日本的奶牛饲养头数增加到180万头,是1960年的2.2倍,牛奶生产量达到476万t,是1960年的2.5倍,到1980年饲养头数达到209万头,生产量达到650万t,2011年饲养头数尽管回落到146.7万头,生产量却达到753.3万t。2)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在生产急速扩张的过程中,个体养殖户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小规模生产的奶农逐渐被淘汰,在竞争中留下的奶农生产规模较大,从1970年的每户饲养5.9头增加到1980年的18.1头,2011年平均每户饲养头数已经达到69.9头。伴随奶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奶牛饲养逐步向少数养殖大户集中,日本奶牛养殖户由1960年41万户降低到1980年11.5万户,2011年日本奶牛养殖户仅为2.1万户。3)牛奶单产逐步提高。饲养规模的迅速扩大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由于奶牛的品种改良与及时淘汰,奶牛的年均产奶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每头牛的产奶量达到8 034 kg,是1960年的2倍。4)饲料粮对外依赖增加。由于日本国内饲料的供给不足,导致奶牛的饲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饲料的自给率由1970年的49.3%下降到2007年的32.8%,严重制约了日本奶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日本奶农生产现状

根据农林水产省调查统计,奶农的饲养规模有了极大的提高。2011年奶农农户数为21 000户,平均每户饲养69.9头奶牛,与1995年相比,小规模生产的农户减少了42%。其中,有1323户奶农的养殖规模达到了100头及以上,占全国奶农养殖户总体的5%,但是饲养头数占全部奶牛总量的18%。生产经营逐步法人化、专业化。农户以外的法人经营有535家,平均养殖规模达到231头,其中部分法人经营饲养规模达到1 000头以上,被称作“超大农场”。由于饲养规模较大,兼业变得不可能,专业农户比例很高,大约85.8%,兼业农户仅仅占总农户比重的8.8%。与农业其他产业相比,奶农的年龄相对年轻,就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专业农户雇佣的从业人员达到8.4万人,其中71.4%的从业人员年龄不满65岁,有75.3%的从业人员全年工作天数达150天以上,年轻的奶业生产专业农户占据主导地位。

2010年奶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奶业产业总产值为8 811亿日元,户均生产总值为约4 023万日元。根据农林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销售额在2 000万以上农户比例为56.9%,1 000万元以下的比例为22.5%,销售额在1亿日元以上的农户有491户;奶农经营农地的面积平均为18.4 hm2,远远高于农业的其他部门,北海道农地的87.5%都是牧草地,其他地区牧草地的比例为23.5%。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日本社团法人中央畜产会以全国农户为对象实施的生产经营指导项目中所调查的294个奶农农户的生产经营相关数据。中央畜产会生产经营指导项目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的农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的家庭特征、资产状况、每头奶牛的生产成本及收益、奶农的奶牛生产效率、饲料生产效率、借贷土地及借贷资金状况等。本次调查农户的饲养规模范围为13.6-224.1头,平均饲养规模为60.48头。

2.2 指标选择

首先,由于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而日本饲料主要依赖于进口[10],极大地制约了奶业的发展,因此,在分析问题时,饲料费作为一个指标进行分析。其次,以奶农的年均所得为分组标准,将294户奶农农户分为两个群体,即所得高的群体和所得低的群体,然后以294户调查农户的67个指标为分析对象,从经营和技术两个方面考察,通过t-检验,即平均值的成对二分样本分析方法,并且参考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选择1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分为两类:1)收益性的指标,主要包括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销售额、饲料费(自给)、饲料费(购买)、劳动费、机械设备折旧费、小农具费、总成本、年间销售总利润、年间经营所得;2)生产性的指标,主要有奶牛饲养头数、耕地、草地的面积、每个劳动力饲养奶牛头数、每头奶牛每年的饲养管理时间、乳脂率、每1 000 m2 饲料生产所用的劳动时间、每头奶牛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2.3 分析方法

农业经营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影响农业效益的主要因素。一般地,对于奶农来说,改善经营状况主要通过缩减劳动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饲养管理技术等来提高家庭劳动力的所得。然而,由于反映农业经营状况的因素众多,如何从中找到密切相关的因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1]。基于此,本研究将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回归分析法对调查农户进行分析,找到影响奶农农户收益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农户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经营的方案。因子分析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是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回归分析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聚类分析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与其他类的对象的相似性更强。

2.4 因子分析检验

用SPSS18.0对16项经营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检验发现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9 718.815,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若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越大,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当KMO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子分析,本次KMO值为0.728,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就饲养规模来看,饲养规模最小的农户为13.6头,规模最大的农户为224.1头;从奶农生产经营收入来看,奶农的奶业收入中,原料奶销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90%,其他为副产品,如牛犊和淘汰牛的销售收入。从生产成本来看,饲料费的比例最大,占全部成本的40.5%,其次,劳动费占23.2%,这两项占整个成本的63.7%,其他的主要费用为奶牛折旧费12.6%,兽医医药诊疗费3%,农机费2.9%,光热水电动力费2.7%,建筑物费2.3%。每头奶牛的每年所得为22.21万日元,若饲养40头奶牛,经营所得为888.40万日元。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用于每头牛的劳动时间减少,因此生产成本也会降低,进而产生规模效益,进一步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日本奶牛养殖规模与收益成正比例关系,规模在20头以下的每人每年所得374.77万日元,规模为50-60头的为472.68万日元,100头以上的为771.80万日元。

3.2 影响奶农生产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上所选择的变量,为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正交旋转,旋转在7次迭代后收敛。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前6个因子的特征值较大,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较大,因此提取6个因子,6个因子解释了原有16个变量总方差的84.79%(表1)。第1因子为奶农生产饲料投入与产出,第2因子为奶农饲养劳动力生产率,第3因子为收益,第4因子为农机折旧,第5因子为饲养规模,第6因子为饲料生产率。

根据因子分析得到的六个因子的得点,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量各个因子对生产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在此,将每个家庭劳动力每年经营所得作为被解释变量,六个因子的得点作为解释变量,可以有效地避免多重共线性,可得到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式:

式中:括号内数值为t值,R2 为决定系数。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第二因子、第三因子、第五因子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最大,在进行收益性分析时,首先应该优先考虑这些解释变量进行分析,而第六因子,即饲料的生产率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最小。

由于因子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仅仅能够分析哪些因素对生产经营成果有较大的影响,并不能明确地对农户生产经营改善方向提出具体的建议,因此,采用聚类分析,以便得出每类农户生产经营上存在的缺陷,以达到改善农户经营状况的目的。

4 奶农生产经营改善方向

4.1 奶农分类及各个类型奶农的生产经营改善方向

使用因子分析法所提取的六个因子的成分得点作为基础变量对294户奶农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做K均值聚类分析,经过7次迭代运行,分成五类的聚类效果最好。对聚类结果的类别间距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类别间距离差异的概率值均小于0.000 1,根据各个类型农户的6个主成分得点的平均值(表2),对每个类型的农户的生产经营进行分析。

第一类农户奶牛饲养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最低;生产规模最小,因此,适当地扩大饲养规模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第二类农户饲料生产效率差,由于农机折旧费以及小农器具费较低,因此机械投资较低,收益性较差,适度扩大机械设备的投资,提高奶牛饲养效率以及饲料的生产效率。第三类农户与其他类型的农户相比较,尽管生产规模是最小的,但是,机械的投资相对较高,因而饲料生产效率较高,从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生产效率基本处于平均水平,需要合理分配机械设备投资在饲养设备以及饲料生产方面的比例;第四类农户属于大规模生产农户,生产成本较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较高可以理解为生产机械利用率较高,因此劳动力的每年经营所得最高,此组为生产效率最高、收益最好的农户;第五类农户规模偏小,但是生产成本较低,收益性指标较低,机械设备投资过高,相应地饲料生产效率很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虽然较高,但是与高额的机械投资相对比,生产效率仍然值得商榷,因此,需要考虑机械设备的投资是否过度偏向于饲料的生产。

4.2 奶农农户的生产经营改善方向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每个农户6个因子的得点,对每个农户进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具体地,首先将每个农户的因子分析得点标准化,然后将这些已经标准化的因子得点在(-3.6,+3.6)范围之间分成9等,并且给予评点。这样10个评点的评价法的理由是假定标准化的因子得点是正态分布,进入(-3.6,+3.6)这个范围的概率为99.8%,将这个范围分成9等份,两侧作为0和10,平均值就可以定义为5点,得点的高低可以在10个评点上进行判断[12]。根据得点(表3),就可以很明确地判断每个农户的经营特点,并且可以迅速地对每个农户生产经营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的方案。

如农户1,根据6个因子的评点可以看出,机械设备投资远高于平均水平,然而饲料生产效率较低,可以看出机械设备的投资主要倾向于奶牛饲养,从而家庭劳动力生产效率较高,但生产成本高于平均水平,因此,考虑是否由于机械投资过度导致生产成本较高,收益性指标偏低。农户2,根据6个因子的评点可以看出,饲养规模低于平均水平,机械投资水平偏低,因此劳动生产率较低,相对而言,饲料的生产水平偏高,收益性指标极低,因此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适度提高饲养规模,将机械设备在饲养管理以及饲料生产两方面合理利用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注:旋转后的因子得点是按照平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 进行标准化的得点,因此,将 μ±3.6δ 这个范围进行 9 等分,μ+3.6δ 以上作为10,μ-3.6δ 以下作为 0,相邻两点的间隔取 0.8δ 然后进行附点数,平均值即为 -0.4 到 +0.4 区间附为 5[12]。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影响日本奶农生产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生产饲料投入与产出、奶农饲养劳动力生产率、农场的收益、农机折旧、饲养规模、饲料生产率。而农场的收益、奶牛饲养的劳动效率、饲养规模这三个因素对奶农年经营所得影响最大。部分奶农的饲养规模小、机械设备、小农器具等投资的不合理、饲料生产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是阻碍奶农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

5.2 启示

本研究从日本奶农的视角出发,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日本奶农生产经营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日本奶业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这些结论为我国奶业产业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第一,近些年我国奶业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3],为了从生产的源头充分保障奶业的健康发展,即保证饲料的安全供给,充分利用我国国内的生产资源,有效地增加饲料的来源[14]。第二,目前我国奶业规模化养殖虽然比较迅速,但是仍然以小规模饲养为主[15],因此,仍需适度扩大饲养规模以提高饲养效率[16,17],增加奶农的收入。第三,农机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得奶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但是,根据日本奶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也应适度投资机械以及小农器具,杜绝以盲目发展现代化农业来促进发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

沈阳市奶业生产与发展 篇6

一、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于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高, 刚刚超过40%。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113.8亿元, 比上年增长7.6%, 对GDP的贡献率为38.0%, 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 而且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低近2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社会就业的吸纳程度远不及装备制造业, 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各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其中, 非营利性服务业累计总量最高, 批发和零售业次之, 吸纳就业人数较多, 贡献最大,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相对突出的地位。而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和邮政业和的发展水平则不高, 尤其是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等智力密集型行业更低, 尽管增速较快, 但产值比重仍然很低, 就业规模偏小。

2. 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偏低, 存在体制性障碍

资料来源:沈阳市统计信息网

应当承认, 沈阳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与装备制造业比, 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仍旧很低。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很多行业中, 民间资本及外商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都很低, 绝大多数都在个位数, 甚至一半行业的比重都在1%以下。说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结构明显不合理, 对民间资本及外资的吸引力不高, 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这就使得沈阳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外界的关注度, 进而鲜有竞争, 必然会导致本行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的丧失, 使供给能力受到制约, 影响产业化的发育和整个服务业经济增长。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性障碍的约束。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构成看, 占主导地位的绝大多数的国有资本, 投资主体一元化现象严重, 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非国有资本投资逐年提高, 但仍然是凤毛麟角。由于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认知度不高, 因而进入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企极少, 国际上有名气的法律、会计师事务所、咨询管理公司几乎没有。这不仅影响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也影响沈阳市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发展。

3.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产业互动融合不明显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最终产品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一个第三产业行业, 与装备制造业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就显得非常必要。装备制造业,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体现在试验与研究及测试、综合技术服务、物流仓储等几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但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看, 其互动与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还存在明显的偏差。事实上, 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趋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这也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因为, 服务业转移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为了产业发展, 装备制造业越来越服务化;装备制造业企业已由过去单纯的制造、服务转向制造与服务融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及产业竞争力。为此, 正确认识两业融合互动的发展趋势, 制定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 对于改变沈阳过去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分工地位, 改善两业不相协调的现状,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以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为导向快速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人力发展不协调

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诸如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测试、综合物流、市场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不仅需要先进的装备技术, 更需要大批高智力的专业人才。相比于装备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主要依赖于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对从业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更为全面, 对沟通、协调和合作方面得到训练的、素质高、知识面广的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由于沈阳市多年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的影响, 使得服务业不受重视, 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虽然近年来沈阳市积极引进人才, 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 但无论是在人才总量还是在人才结构、数量和质量上都与装备制造业不相协调, 落后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步伐, 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短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对创新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而在这方面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沈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沈阳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鉴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依赖、互动共生发展的实际, 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坚持走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务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化”之路, 促进两业有效融合

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是装备制造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求装备制造业必须向信息化、外置化方向转变。在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全过程, 全面应用信息技术, 改变甚至颠覆传统制造业的单纯依靠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 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重心的多功能的方向转变。

“规模化”是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是生产性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市场支撑的前提和条件。“规模化”同样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方向的转变, 将先进的设备、信息技术引入到传统的服务业领域, 打破时空限制,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 联结更多的服务企业, 在更大规模上拉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 坚持走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化”之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规范化”之路, 促进两业平衡发展

受资金、技术、人才和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 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还很弱。尽管经过多年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及通过国际合作, 一些企业在自主研发、成套设备设计、空间整体布局等多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但仍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就迫切要求装备制造业实现自身内部的“市场化”, 推动企业实现“主业和辅业分离”, 就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采购环节、运输及安装环节、包装、营销等非核心业务流程从主营业务流程中分离, 进而集中力量发展主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企业内置服务, 能有效降低装备制造业的运营成本, 将企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给相应的专业化、个性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实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与供给的总量平衡及均衡发展。这也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规范化”发展, 即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培育和发展有优势的专业化企业, 突出企业的核心业务, 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找准目标客户, 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扩大市场规模, 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这两业“均衡”发展。

3. 坚持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法制化”之路, 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为保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近几年沈阳市分别出台了《沈阳市服务业2008—2012年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沈阳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沈阳市2013年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方案》、《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在机构、资金、政策、人力资源培养等多方面提出了规划和措施, 从制度上保障了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仍缺乏一个相对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建立有助于两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的税收体制, 予以税收优惠。制定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扶持体系, 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生产性服务领域倾斜, 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此外, 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对生产性服务业, 对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各种税费的优惠政策, 进而降低生产性服务业成本。

4. 坚持走提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的“关联”之路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 而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 要求两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发紧密, 这对两业的共同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 要积极主动顺应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大趋势, 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上下大力气, 加大企业业务的整合。指导装备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剥离出来。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则通过业务整合, 提高对装备制造业的服务供给能力, 全面满足装备制造业对生产中间环节的需求。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并购和重组, 促进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发展。

5. 坚持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是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先导作用的发挥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鉴于沈阳市的实际, 应加快制定适应沈阳实际情况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规章制度, 规范两业的主体经济活动、市场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运作。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培育企业品牌, 重视和加强对知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地方性商业老字号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加强行业协会与合作组织的建设, 以帮助政府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经营秩序,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二是机制创新。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 推行各种层次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转换经营体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发展中介服务, 推动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引进先进服务技术, 开辟国际化的融资渠道, 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 就是把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充分运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领域, 强调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 加快自动化、规范化、科学化服务进程, 建立起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 进而提高服务装备制造业的服务质量。使之成为改造传统生产性服务业, 促使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成为高效的、不断满足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工具。

摘要: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关键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沈阳市而言,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增速稳步提高,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从业人员逐年增长。但沈阳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支撑装备制造业的进步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本文在分析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从实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市场化战略、法制化战略等方面, 对促进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助推作用的发挥, 进而带动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共荣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于文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2) :31~32+38.

上一篇:优化配合下一篇:健康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