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2024-05-24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共7篇)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篇1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不断升高。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 尤其是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BPBC) 是指两侧乳房同时或先后独立发生的原发性乳腺癌, 分为同时性乳腺癌 (SBPBC) 和异时性乳腺癌 (MBPBC) , 国内外对同时性乳腺癌和异时性乳腺癌发生的间隔时间存在争议, 一般以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发生的间隔时间≤6个月称为SBPBC, 发生间隔时间>6 个月称为MBPBC。为研究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 2007 年1 月-2014 年6 月收治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 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 年1 月-2014 年6 月收治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33 例, 均为女性, 同时性乳腺癌8 例, 异时性乳腺癌25 例, 其中绝经后10例, 未绝经23例。双侧乳腺癌间隔时间5 个月~4 年1 个月, 有乳腺癌家族史3例。

病理类型:研究对象中病理类型相同者9 例, 分别为双侧浸润性导管癌例, 双侧浸润性小叶癌1 例。其余24例, 7例左乳导管内癌,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9例右乳导管内癌,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2 例右乳浸润性导管癌, 左乳浸润性小叶癌;2例左乳浸润性导管癌,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合并导管内癌;3例右乳浸润性导管癌,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合并导管内癌;1例右乳黏液癌,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

治疗方案:导管内癌病变行乳房单切, 其他病理类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 手术成功率100%, 化疗方案选择TC、AC-T、TAC等方案, 根据Fish结果决定是否行靶向治疗, 依据是否保乳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是否行放疗, 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根据患者绝经状态及复发风险的危险度分级选择合理的内分泌治疗。

结果

33 例患者中, 31 例获得随访, 失访2 例, 随访时间1~6 年, 术后第1~2 年每3个月随访1次, 术后3~4年每6个月随访1 次, 第5 年开始每年1~2 次。死亡3 例, 均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局部胸壁复发1 例, 2 例出现骨转移, 1 例出现肝转移, 1例出现肺转移, 给予局部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带瘤生存。无病生存23例, 绝经前存活21例, 绝经后存活7例, 患者生存状态良好。

讨论

诊断标准:对于双侧乳腺癌, 分为双侧原发及单侧原发灶转移至对侧, 早期研究认为两者的鉴别中最主要的依据是病变中原位癌成分的存在, 现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国内外常用的诊断标准:①第二原发灶内有原位癌的成分或处于原位癌延续成浸润性癌的成分。②原发肿瘤多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的乳腺组织中, 呈单发、浸润性生长, 边缘呈毛刺状, 而转移性乳腺癌多位于近中线的乳腺组织中或腋尾部的脂肪组织中, 常多发, 呈膨胀性生长, 周围界限较清晰。③两侧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可相同或不同。④首发癌侧术后间隔5 年以上对侧再发, 且无局部复发, 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证据。

流行病学及病因: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 各个医疗机构报道不一, 大致1.4%~11.8%[1,2], 国外报道高于国内报道, 随着国内外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 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 BPBC的发病率呈每年增高的趋势, 一侧患乳腺癌后, 另一侧的患癌率会增加。双侧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并未明确, 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①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 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较普通人群增高, 有放疗病史的患者, 对侧存在很大的发病风险。②BRCA1/2 基因突变进展为双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 是普通患者的25 倍。③高危因素同单侧乳腺癌, 包括绝经晚、未生育、生育晚、生育后未哺乳及肥胖等因素。④乳腺为成对器官, 一侧患癌后, 另一侧暴露于相同致病因素下, 另外, 单侧乳腺癌患者经历手术、化疗、放疗, 打击患者的自身免疫力, 致再发第二癌、甚至第三癌的风险增加。⑤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也是影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重要因素, Marpean等研究发现首发癌为小叶原位癌的患者具有较高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倾向[3]。

治疗原则: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同单侧乳腺癌, 根据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免疫组化情况行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激素受体一侧有表达者即可行内分泌治疗, 异时性乳腺癌主要按照第二原发癌的病理情况治疗, 一侧乳腺癌后对对侧乳腺癌的处理, 不主张预防性切除, 而是以密切随访为主。

预后:郭嘉嘉等研究提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间隔时间及肿瘤分期、第二原发肿瘤的激素表达情况等是影响BPBC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4]。双侧肿瘤发生间隔时间长, 则患者预后好, 双侧肿瘤中, 一侧分期较晚影响患者的生存期, 一般认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优于同时性双侧乳腺癌[5,6], 但与随访时间是以第一原发癌术后还是以第二原发癌术后有关, 本研究提示3 例死亡病例均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虽然对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并无明确的病因, 但应在单侧乳腺癌术后密切随访, 降低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原因及预后。方法:收治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33例,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均为女性, 同时性乳腺癌8例, 异时性乳腺癌25例。死亡3例, 均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无病生存23例。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并无明确的病因, 应在单侧乳腺癌术后密切随访, 降低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关键词: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同时性,异时性

参考文献

[1]Heron DE, Komarnicky CT, Hyslop T, et al.Bilateral breast carcinoma-Risk factor and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synchronous and metachronous disease[J].Cancer, 2000, 88 (12) :2739-2750.

[2]Elrasheid A, Kheirelseid, Hanzali J, et al.Bilateral breast cancer:analysis of incidence, outcome, survival and disease characteristic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1, 126:131-140.

[3]Marpean O, Ancel PY.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risk factors diagnosis histology and treatment[J].Gynecol Obstel Fertil, 2008, 36 (1) :35-44.

[4]郭嘉嘉, 彭媛, 王姝.双侧原发乳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 2015, 42 (2) :150-153.

[5]Liang X, Li D, Geng W, et al.The prognosis of synchronous and 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in Chinses patients[J].Tumor Biol, 2013, 34 (2) :995-1004.

[6]徐晓玥, 杨为戈, 朱玮.25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分析[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14, 41 (5) :651-656.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篇2

【关键词】双侧乳腺癌;诊断;病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40-01

人体之所以能够正常工作,就是因为具有很多共同作用的器官,其中乳腺就是一对器官,但在近几年大中型城市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居于所有肿瘤的首位。在乳腺癌中出现双侧乳腺癌的概率虽仅有2%到11%,但具有不能忽视的数量,必须加以重视[1]。而目前医学界对单侧乳腺癌的研究较多,极少是研究双侧乳腺癌,因此如果能科学、合理的了解双侧乳腺癌,对日后治疗和诊断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鉴于此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9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便于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诊治了256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有3.6%共93例患者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1.2诊断与鉴别标准[2]诊断标准为参考1964年Robbins第一个提出并在1993年由阙秀补充的双侧乳腺癌诊断依据:(1)诊断位置:原发性乳腺癌主要在对侧乳腺外部的象限实质内。(2)原位性病变:由先前的原位癌逐渐转变为浸润性导管癌。(3)组织学类型:两种类型的癌组织具有明显不同的组织结构或是癌细胞分化程度显著不同。(4)滋生类型:原发癌主要是浸润性类型,且单发存在。(5)首次进行乳腺癌术后超过五年时间,没有出现癌症的转移和复发,而双侧型乳腺癌多为原发性,并且根据出现乳腺癌时间的不同将双侧乳腺癌分为异时性乳腺癌和同时性乳腺癌,当并发时间前后超过半年则称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而间隔时间小于半年则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

1.3临床分期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SBC)中第一癌主要是癌肿体积较大侧的乳腺癌,而异时性乳腺癌(BABC)中第一癌指首发癌,主要在临床应用中使用TNM分期法。

1.4治疗原则本文选择的对象都进行手术治疗,并且按照治疗普通乳腺癌的标准进行,同时根据每一侧乳腺癌的分期结果来选择手术的方式,手术前后的治疗标准也与普通的乳腺癌治疗相同。

1.5随访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术后回访,截止到2014年的年初,回访时长为2年,其中有26例死亡,67例存活。

1.6统计学方法[3]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并对结果使用x检验。

2结果

2.1发病率本文选择的患者人数在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总人数中占3.6%,其中有81.7%的患者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18.3%的患者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此外,双侧乳腺癌里第一癌的临床分期显著差于第二癌,具体见表1。

3讨论

乳腺癌是当今女性生命健康最大的危害之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方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改变,乳腺癌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该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大中型城市女性生命的首位杀手[4]。由于乳腺是人体的一对相同的器官,因此引发乳腺癌的病因也相同,并在理论上具有相同的患病概率,这样在临床上也就能看到双侧乳腺都出现病变的情况。

近年来诊断乳腺癌的技术不断先进且治疗水平逐渐改善,使得单侧乳腺癌的生存时间增加,因此也增加了对侧乳腺癌发病的几率。按照起因,双侧乳腺癌可分为两类:继发性和原发性。而按患病时间,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又可分为:异时性、同时性,主要根据两侧癌变的时间间隔区分,因此针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判断要与双侧继发性乳腺癌的诊断进行区分。

目前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原则,国内外都表现出统一的看法,病因分析和治疗也是如此,但在对单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原因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著名医疗工作者徐兵河就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提出判定准则[5]:第一,双侧乳腺癌出现的不同病理;第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虽然具有同样的病理组织,但是发病时间不同,且先发部位没有出现病变的转移和复发;第三,在两侧的乳腺癌病变组织中都能检测出导管癌、小叶癌等原位癌组成;第四,乳腺在原发癌中,并没有清晰的划分,经常会出现侵入,且多在乳腺内侧或尾部脂肪中出现癌细胞的转移;第五,先发侧乳腺癌在并发5年之后,对侧乳腺出现癌变。

近年来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加紧与单侧乳腺癌患者的联系,并创建一个科学、合理并且有时效性的随访原则,如增加对对侧乳腺病症的检测,并结合使用超声等设备,对可疑的部位进行严谨的检测,此外还能借助影像学检测活体组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增加双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国栓,郑志敏,雅健,谷敬锋,崔专义,王桂琦,左东明,杨永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1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6(04):143-144

[2]林燕,孙强,周易冬,茅枫.原发性双侧乳腺癌41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09):231-232

[3]顾玛丽,陈魏威.同时原发双侧乳腺癌5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7(03):55-56

[4]尤俊,许林,张志明,洪明.原发性双侧乳腺癌诊治及预后35例分析[J].中国肿瘤.2007(09):79-80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篇3

资料与方法

1996年1月-2005年6月收治双侧原发性乳腺癌41例,41例均为女性,第一癌发病年龄25~79岁,平均中位值40岁,22例<40岁。第一癌绝经前29例,绝经12例,未婚1例,其余均为已婚已育。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3例(第一癌治疗后1年内发生第二癌),异时性28例,间隔时间13~196个月,第二癌平均时间69个月,中位值69个月。有乳癌家族史4例,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2例。

发生部位:全组82个乳腺标本中,有13个癌灶在外院已被手术切除,故我院实际治疗标本69个。其病灶发生部位:乳房外上象限33个(47.83%),乳晕区11个(15.94%),内上象限10个(14.49%),外下象限9个(13.04%),内下象限5个(7.19%),全乳房1个(1.45%)。

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同时发生者左、右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85%(7/13)和61.54%(8/13),异时发生者第一癌侧57.14(16/28),第二癌侧39.29%(11/28)。

病理类型:两癌病理类型不同31例患者的62例标本中,其中导管浸润癌20例,单纯癌14例,硬癌10例,髓样癌9例,黏液腺癌7例,小叶原位癌2例。两癌病理类型相同10例,其中导管浸润癌6例,单纯癌2例,髓样癌1例,硬癌1例。

结果

同时性乳腺癌行双侧典型根治术4例,改良根治术9例。异时性乳腺癌第一癌行典型根治术9例,改良根治术19例。第二癌行典型根治术6例,改良根治术17例,单纯乳房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5例。对术后腋窝淋巴结阳性者给予放射治疗。其根治术后照射野包括同侧腋窝、内乳区及锁骨上、下区;改良根治术后加照同侧胸壁。部分病例接受CMF方案或CA方案进行规则化疗。根据ER阳性、阴性对ER阳性者应用三苯氧胺治疗。全组均进行了随访,生存年限以第二癌手术日计算起,异时发生者其5年生存率70%(14/20),同时发生者5年生存率77.78%(7/9)。异时发生者与同时发生者10年生存率分别为50%(4/8)、60%(3/5)。

讨论

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乳腺各自发生的原发癌,由于双侧乳腺可以受到同样的内分泌或致癌因素的影响,同时或先后发生乳腺癌[1]。文献报道发生率1%~14%,其中同时发生率0.2%~2%[2]。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①各个肿瘤在组织学上均为恶性;②各个肿瘤独立存在;③排除互为转移的可能性[3]。本组41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关于同时性与异时性发生的标准文献报道不一,有人提出一侧乳腺癌术后6个月后以内发生的对侧癌,都称为同时性发生,但有人认为12个月以内为同时性发生,超过12个月为异时性发生[4,5]。我们认为以12个月划分更为合理。以往异时性乳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时性乳腺癌,但近几年同时性乳癌的发生率却远远超过异时性乳腺癌,这与广大妇女对医学保健知识的了解、乳腺针吸细胞学检查的开展、术中常规冰冻病理检查及对侧乳腺发现肿块及时就诊治疗有密切的关系,提高了双侧乳腺癌的诊断率。

目前文献报道,双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较单侧乳腺癌小约10岁,且发病多在绝经前,尤其40岁以下发病的机会明显增大。本组绝经前31例,40岁以下19例。有人提出一侧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发生癌的机会增大5~8倍的观点[6,7],其发病机制可能为一侧乳癌术后患者,仍受到同样内分泌或其他致癌因素的影响,已存在亚临床肿瘤细胞,由于手术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术后化疗、放疗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力,导致亚临床肿瘤细胞发展为乳癌。

本组病理类型不同31例,相同19例,其中导管浸润癌26例(63.41%)。相同者可能是原发,也可能是从对侧转移而来,根据双侧病变细胞分析程度、形态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和临床表现可以鉴别。确定其为原发或转移,对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单从病理类型考虑,导管浸润癌的患者应引起重视,考虑是否发生双侧乳腺癌。

关于双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有的作者提出,病灶无外侵者,选择乳房单纯切除加低组腋窝淋巴结清扫;有外侵者选择改良根治术[8]。我们体会,双侧乳腺癌与单侧乳腺癌没有本质的区别,手术原则应根据临床分期、患者身体状况及当地的辅助治疗条件而定。不能以为双侧乳腺癌已是疾病晚期而耽误治疗。T1、T2可选择改良根治术,T3是侵犯胸部肌肉者,在辅助治疗条件不完善时,应选择根治术。术后腋窝淋巴结阳性者,应常规给予化疗、放疗。近10年对ER阳性者,常规口服三苯氧胺治疗。本组28例异时性乳腺癌中,检查ER 10例,ER阳性仅2例,这是否能说明ER阳性或/和ER阳性给予三苯氧胺治疗后,其第二癌的发生较少[9],本组病例符合。在本组病例中,观察5年及10年生存的病例,其中生存5年以上的21例患者有17例、10年以上的7例有5例均为应用系统规则化疗者,表明应用化疗对乳腺癌治疗效果良好。左文述统计双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52.6%~80%,本组病例72.41%[9]。

总之,经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双侧乳腺癌可以取得与单侧乳腺癌相同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沈镇宙.乳腺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445.

[2]朱启新,艾开文.同期双侧乳腺癌[J].中华肿瘤杂志,1989,11(5):379.

[3]Lies Hp.Bilateral Breast Cancer[J].Surg clin North Am,1978,58:833.

[4]罗振声,丘国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2例报告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1997,24(3):180.

[5]席志宾,牛文峰,刘宝芳,等.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附26例临床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1997,9(1):43.

[6]Chaudary MA,Millis RR,Hoskins EL,et al.Bilateral breast cancer:a prospetive study of disease incidence[J].Br J SUrg,1984,71(9):711.

[7]Timmermans PB,Matthew WD,Demarinis RM,et al.The role of mammography in the deteltion of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J].World J Surg,1988,12:382.

[8]Wanebo HJ,Senofsky GM,Fechner RE,et al.Bilateral breast cancer:reduction by contralateral bilpsy[J].Ann Surg,1985,201(6):667.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自收治的确诊为双侧乳腺癌患者共12例, 都为女性患者, 绝经患者有4例。依据双侧原发性的乳腺癌诊断标准, 该研究组患者均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其中, 共8例为同时性的双侧乳腺癌。第1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在33~58岁, 平均年龄为41.7岁;第2侧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4~59岁, 其平均年龄为45.3岁。8例为同时期发现病变患者, 4例为异时发现病变患者, 全部为首发在左侧的乳房, 患者两侧病变的发生时间间隔最短的为1年, 最长的为11年。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共3例, 有肿瘤家族史的共6例, 有双侧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共3例。

1.2 病理类型

该双侧乳腺癌的病理类型相同的患者共4例, 分别是双侧浸润性小叶癌于双侧浸润性导管癌。其它8例患者的病理类型中, 有2例患者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和部分黏液癌, 右乳属于混合型癌;有2例患者属于左乳的单纯癌和右乳的浸润性导管癌;有3例属于左乳的浸润性小叶癌与右乳的导管内癌;另外2例患者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与左乳浸润性小叶癌。

1.3 治疗方法

针对右乳导管内癌变患者需进行右乳单纯切除术, 其它的患者则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以后患者均配合进行全面的放疗以及化疗, 并依患者孕激素受体以及雌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情况, 配合患者的内分泌情况进行治疗, 可以再辅以中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2 结果

乳腺癌根治术1侧 (8.3%)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0侧 (83.3%) , 保乳手术1侧 (8.3%) 。手术的成功率为100%。手术以后5年内每隔6个月进行1次随访, 5~10年每隔1年进行1次随访, 该12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 有3例异时性的双侧乳腺癌失访, 其余随访32例患者中, 有7例患者无病生存;有4例出现了胸壁转移或者骨转移, 给予其胸壁转移灶的放射治疗和化疗以后带瘤生存;有1例患者出现死亡, 该研究组患者5年和10年的总生存率达71.6%和49.5%。

3 讨论

该研究组中的12例患者的双侧乳腺癌都属于双侧原发性的乳腺癌, 占到同期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的2.1%, 这和国外相关的报道比较一致[4]。另外, 乳腺是成对存在的器官, 因两侧乳腺共同受内分泌或其他致癌因素的作用, 另外, 患者两侧乳腺之间又有血液及淋巴互通, 所以两侧的乳腺既能同时患癌, 也能先后出现患癌, 或者是单侧患癌后导致对侧乳腺受累[5]。针对单侧发生乳腺癌的患者, 如果其一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50岁, 存在家族病史和放射治疗史, 那么其对侧就存在很大的发病危险, 该研究组中的病例就有比较明显的家族既往病史。

对于双侧乳腺癌, 则存在着原发性与继发性的差别, 另外, 双侧原发性的乳腺癌又具有异时性与同时性的时间不同。同时性的乳腺癌双侧发病间隔时间较短, 通常是≤6个月, 而异时性两侧乳腺癌则是指双侧发病时间间隔往往要>6个月[6]。因此, 针对患者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应和因对侧转移导致的双侧继发性乳腺癌区别对待。该研究组中的病例有4例双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不同, 有1例患者两侧病变的发生时间间隔为11年, 由此都可以得到确诊, 另外还有2例患者在双侧乳腺的组织中, 可分别发现小叶原位癌的结构, 依据该标准也可最终确诊, 因此, 该组中患者均为原发性的双侧乳腺癌病例。

原发性的双侧乳腺癌一经确诊, 则治疗的主要原则和单侧的乳腺癌一样, 不论是首发还是后发, 都需要运用以手术为主要方式的综合治疗手段[7], 并要依据病情状况配合进行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以及中医药的治疗。不应当由于是双侧乳腺癌, 就轻易地认为属于疾病晚期就放弃积极的治疗。因为早期的发现和诊断并进行早期的治疗, 能够防止出现转移, 这也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关键[8]。患者一侧乳腺癌实施手术以后, 那么患对侧乳腺癌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出2倍至6倍, 所以在检查时, 对于患者对侧的乳房检查必须同时进行。从临床的病理类型进行研究, 第一侧属于导管浸润癌的患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当重视是不是存在双侧乳腺癌发生的可能性;对于第一侧癌属于小叶癌和多中心癌患者, 也应当作为预防的重点[9]。通常应当把一侧乳腺癌手术以后的前6年作为重点的预防期。有相关报道表明, 双侧非浸润癌的预后效果为最好, 而一侧非浸润癌另一侧浸润癌的预后次于其后, 而双侧浸润癌患者的预后效果为最差。

参考文献

[1]余科达, 狄根红, 柳光宇, 等.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06 (1) :93.

[2]隗立兵, 康骅, 海涛, 等.老年乳腺癌140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15) :115.

[3]李建芳, 韩晨光, 王佐妤.22例双侧异时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8 (5) :230.

[4]Carmichael A R, Bendall S, Lockerbie L.The long-term outcome of 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is worse than metachronous or unilateral tumours[J].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2:446.

[5]陈华军, 余汉毅, 唐文飞, 等.38例老年乳腺癌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8) :139.

[6]陆莉, 肖秀娣, 徐雪松, 等.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1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 2010 (15) :76.

[7]郭榆江, 刘晓, 黄燮民, 等.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5例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5 (5) :247.

[8]吴小红, 刘爱宁, 蔡东焱.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2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08 (47) :335.

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8月收治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女性患者8例,年龄25~68岁,其中6例为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2例为一侧原发性乳腺癌另一侧为转移癌。8例在全麻下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继续接受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随诊至今均未见复发及转移。

1.2方法

8例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均选择了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改进功能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意味着女性将同时失去双侧乳房,失去女性的标志,对女性身心均是巨大打击,手术的安全性与术后形体改变都会造成患者的担忧。故术前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如对手术的抵触,患者拒绝接受事实,不愿配合手术;紧张和焦虑,双侧乳腺癌患者因害怕、担心,出现紧张和焦虑;恐惧绝望,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征,也是健康及形体美的重要标志,双侧乳腺癌根治术破坏了女性的形体,患者往往会丧失生活的信心,难以主动配合治疗。鉴于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应仔细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关心体贴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利用各种机会与患者交流,认真倾听,让患者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及时制定并调整护理计划;向患者提供各种主、客观信息,适时安慰患者,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乳腺癌的进展,有目的向患者介绍治愈的病例,并取得家属的理解、支持和关心,使其正确地认识疾病,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1]。

2.1.2 术前准备:

术前行常规检查和护理,如心肺功能及全身各脏器的检查,以排除向其他器官转移;严格备皮,告知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练的方法及重要性,指导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咯痰的方法,告知术后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性。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与饮食:

患者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因双侧乳腺癌手术的创面较大,淋巴回流不畅,术后易发生手臂水肿,故应抬高双侧手臂,双肩下可垫软枕,将双臂抬高10°~15°;6h血压平稳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及引流,双臂内收屈肘90°放于胸腹部,次日即可鼓励患者床边活动;术后禁食,如无明显恶心呕吐,6h后进食,由于手术创面大,对机体的创伤和消耗也大,故应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切口愈合及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若患者术后反应较大或体质较弱,可在术后早期给予静脉内营养(TPN)支持[2]。

2.2.2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注意患者血压、心率变化,预防休克发生;严密观察呼吸变化,有胸闷、气急应及时汇报医师处理;观察患侧腋窝有无肿胀及出血,尽量选择在轻度患侧的上肢测血压,但应避免长时间、连续测量。

2.2.3 加强心理疏导:

双侧乳房的缺失,会让患者害怕、自卑、敏感、甚至厌恶自己,情绪波动较大,绝望的程度比术前更为严重。良好的心理疏导可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而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其丈夫的关心、体贴,往往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的关键[3]。对患者的关爱应耐心、细致、周到,为其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友的关怀,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疾病,面对生活。

2.2.4 管道的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妥善固定双侧腋窝及创腔4根引流管,使用负压引流器,维持负压状态,保持引流管通畅有效,防止引流管扭曲、堵塞、打折和滑脱,有效的负压引流,是防止创面积液,皮瓣坏死的关键。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脱出,每天更换引流管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预防逆行感染。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做好记录。一般术后24h引流量约50ml,逐日减少,3~5d即可拔除。若引流液短时间内明显增多且色红,应考虑活动性出血可能,及时报医师处理。

2.2.5 术后静脉输液:

“勿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静脉或皮下注射”等原则,作为术后常规已延用多年,但鉴于本组病例双侧同时手术已无健侧,且下肢静脉输液容易形成血栓,故对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应给予锁骨下静脉或颈内、外中心静脉置管,或选择手术损伤小的一侧静脉进行输液[4]。输液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减少止血带的结扎时间,输液过程中及输液后应抬高手臂。

2.2.6 患侧上肢的护理及功能锻练:

术后需随时检查术侧手臂有无肿胀、麻木,如皮肤呈紫色,皮温低,都提示腋下血管受压,应适当放松绷带。由于术中行淋巴结清扫,上肢淋巴回流受阻导致水肿,且乳腺癌根治术时,与肩关节运动相关的肌肉以及供其营养的血管、神经暴露,被切断或切除而破坏,由此造成某种程度的上肢运动障碍。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对双侧上肢都有破坏,为了防止发生废用性肢体功能障碍[5],建议加强各阶段的功能锻练,促进残留肌肉、血管、神经的补偿恢复,为恢复上肢功能和形体美创造条件。故应详细讲解功能锻练的原理、方法和意义以尽快恢复患肢功能。建议:(1)术后24h开始床上活动,间隔2h做手部、腕部的锻炼,如手指屈伸,腕关节屈伸等;(2)术后48h开始肘部锻炼,包括手指腕部同时活动,以促进肘部以下的恢复;(3)术后5~7d开始肩关节的锻炼,先前后小幅度活动,每天增加幅度,1周后开始逐渐增加幅度;(4)术后10~14d开始胸肌和整个上肢的功能锻练,包括拉力、爬墙、梳头等;(5)钟摆运动:术后2周两脚分开站立弯腰向前,高度至肩部,每次5~10min,每天2~3次。

2.2.7 生活护理:

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双侧同时手术,无健侧协助,双臂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应给予全部生活护理,如洗脸、刷牙、进餐、入厕和摇床等;另外,可协助翻身、叩背和自手部开始由远端至近端按摩,促进血液回流[6]。术后3~4d用三角巾固定双臂于躯干上,既避免腕部下垂,又能保持内收状态,然后离床活动,以减少肩关节活动,皮瓣滑动,这样有利于创面愈合。上述护理同时应对家属进行指导。

2.3 出院指导

乳腺癌术后出院仍不可忽视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解除顾虑、保持乐观情绪,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对疾病康复非常重要,继续坚持双侧上肢的功能锻练,避免双侧上肢负重和长时间下垂,以防止上肢水肿。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肿瘤复发,指导患者自身查体,术后5年避孕,定期复查,及时发现转移病灶,及时处理,根据医师的建议继续进行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3 讨论

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8例患者均能达到Ⅰ期愈合,无废用性肢体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在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手术围手术期加强其在心理、生理和疾病知识等方面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对于保证患者手术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帮助患者解除和缓解多种负面情绪,以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双侧,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彦景文.保留乳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15.

[2] 左怀全,付华,董虹亮,等.双侧乳腺癌22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4):22-23.

[3] 卢美秀.最新内外科护理[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973.

[4] 付岚,李俊英,李虹,等.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9-11.

[5] 汪小萍,李津津.乳腺癌术后患侧肢体功能锻练方法的改进[J].现代护理,2001,7(10):5.

双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例 篇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因突发口角歪斜3 h余,于2009年5月1日入院。患者9 d前曾发热,体温最高达38℃,在当地诊所治疗后好转(具体不详),于3个多小时前患者被其家属发现口角歪斜,自觉右侧面部不适,右眼闭合乏力,无肢体麻木或活动不灵,亦无其他伴随症状。否认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史。体格检查:T 36.6℃,疼痛0。心肺听诊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发射(+),双眼球各向运动自如,右眼轮匝肌肌力差,眼睑闭合差,左眼轮匝肌肌力正常;右侧额纹及右鼻唇沟浅,右侧口角低,鼓腮和吹口哨右侧漏气;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巴氏征阴性;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入院后初步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右侧),建议患者口服皮质类固醇,向其讲明皮质类固醇药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患者及家属拒绝服用。给予丹香冠心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川芎嗪、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地巴唑片、甲钴胺片等药物治疗,并嘱其局部热敷,红霉素眼膏护眼。给予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分析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同时监测血糖,患者空腹血糖波动在4.5~6.0 mmol/L。餐后2 h血糖波动在7.9~11.1 mmol/L。2009年5月7日患者由初始一侧面神经麻痹出现两侧面神经麻痹,左侧眼睑闭合差,鼓腮和吹口哨漏气,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不排除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再次建议患者口服皮质类固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患者及家属拒绝。予头颅MRI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2009年5月14日患者右侧面部较前恢复,左侧面部无加重。2009年5月18日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正常。继续此前治疗。

2 结果

患者逐渐恢复至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蹙额皱眉与闭目正常,说话和笑时口角无歪斜,鼓腮不漏气,面部表情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患者于2009年6月19日出院。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未完全阐明[1,2],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功能恢复。目前多主张急性期尽早使用1个疗程皮质类固醇激素、Vit B族药物或甲钴胺及地巴唑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发病率较高,病因也相对单一,而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中非常少见,发病率仅为每年1/500万[3],双侧多见于格林巴利综合征,少数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脑神经麻痹,可为首发症状,常见双侧面神经瘫,其次为球麻痹,数日内必然会出现肢体瘫痪,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特征性表现。本例患者无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可以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根据离子分析,和头颅CT、MRI检查未见实质病变可排除脑部肿瘤,本患者发现、治疗及时并无其他基础疾病,未留后遗症。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中少见的症状,它往往是某一种或多种全身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的征兆,因此需除外其他可导致双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如重症肌无力、Guillain-Barre综合征、双侧中耳炎、Lyme病、桥小脑角肿瘤等。临床工作中要注意鉴别诊断。

在临床工作中有关特殊药物或者特殊检查应及时向患者告知及尊重患者的意见(如本例中皮质类固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药物的应用及腰椎穿刺术检查),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91.

[2]刘洪.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72-73.

双侧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篇7

1病例资料

患者, 女, 65岁, 因“发现双侧乳房肿物1月余”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意中发现双侧乳房肿物, 右侧明显, 约小馒头大小, 无疼痛、发热, 局部无红肿, 曾到当地医院行右乳肿物穿刺活检术, 病检结果示:多考虑纤维腺瘤, 未予特殊治疗转至我院。既往史无特殊, 专科查体:双乳无红肿, 橘皮征 (-) , 酒窝征 (-) , 右乳外上象限、中央区, 左乳外上象限分别触及大小约8 cm×7 cm, 6 cm×3 cm肿物, 质地韧偏硬, 表面不光滑, 活动度欠佳, 边界不清楚, 双侧腋窝、锁骨上下窝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 , C反应蛋白73.6 mg/L, 红细胞沉降率72 mm/1h, B超示:双乳外上象限实质低回声肿块,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锐利, 边缘不清晰, 局部呈角状, 内部回声欠均匀, 局部脂肪层稍增厚、回声增强, CDFI、CDE示其内及周边可见Ⅱ级血流信号, PW引出高速高阻动脉频谱, RI=0.83, PS=18.3 cm/s, 考虑乳腺癌可能。钼靶示:右乳外上象限片状结节样致密影, 边缘毛糙, BI-RADS-2级。MRI:右乳腺体组织增生明显紊乱, 血供丰富, 弥散加权成像呈轻度弥散受限表现, 考虑腺体增生退化不全。初步诊断:双乳肿物性质待查①炎性肿物可能。②乳腺癌待排。再次行双乳肿物穿刺活检术, 病检结果示:双乳炎性细胞浸润 (以淋巴细胞为主) , 纤维母细胞增生, 于2012年10月18日行双乳肿物扩大切除术, 术中见:病变波及皮下组织, 边界不清, 质偏硬, 可见明显导管扩张, 其内可见咖啡色溢液, 病变周围呈炎性肉芽肿表现。术后病检示:送检组织多部位取材镜下见增生的胖梭形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 周边可见正常乳腺导管 (见封三图A) , 高倍镜下梭形细胞形态温和, 可见小核仁, 间质内大量炎细胞散在浸润, 多为浆细胞及淋巴细胞 (见封三图B) , 免疫组化提示增生的胖梭形纤维母细胞/肌层束状纤维母细胞α-SMA弥散阳性 (见封三图C) 。手术顺利,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随访20个月未见复发、转移。

2讨论

Brunn于1939年最早报道2例肺梭形细胞良性肿瘤, 而后有学者提出肺内梭形细胞增生是先炎症后肿瘤的观点, 此病曾被命名为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纤维黄色瘤、炎性肌纤维组织细胞增生等。之后通过大量的病例累积, 认识到此病可能出现血管浸润、局部复发、远处转移,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支持其是一种真性肿瘤, 最终2002年由WHO定义IMT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 常伴大量浆细胞和 (或) 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据报道该肿瘤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器官, 可位于全身各处, 最常见的部位为肺、肠系膜[1,2,3]。其他部位如纵隔、胃肠、胰腺、生殖器、口腔、神经、骨和中枢神经系统均见报道[4,5]。

IMT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仅有1例报道为创伤后[6]。临床表现不典型, 多由肿块本身及其压迫周围脏器引起, 另可有发热、体重下降、疼痛、贫血、血小板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4], 部分与恶性肿瘤相似, 但均缺乏特异性, 症状和体征往往在肿瘤切除后消失。本例患者除了发现双乳肿物, 无任何临床症状, 仅实验室检查提示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 提示患者体内有炎症反应, B超、钼靶、MRI亦无特异性表现, 确实对临床诊断造成很大困难。大多数报道术前体检、辅助检查常提示为恶性, 最后均需术后病理确诊[7], 本例术前2次巴德针穿刺活检未能明确诊断, 因此, 乳腺IMT术前确诊比较困难。

绝大部分IMT预后良好, 经过手术切除均能治愈[8,9,10], 但少数患者出现局部复发、转移倾向[11,12,13], WHO分类将IMT归为中间性, 少数可转移类, 说明一部分可能复发, 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复发与肿瘤的位置、呈多结节性生长、外科手术切缘有关。本例因术前考虑间叶性肿瘤、炎性不除外, 术中我们选择了肿物扩大切除术, 术后严密随访25个月, 未见复发。

上一篇: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下一篇:实时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