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才

2024-06-28

全才(精选9篇)

全才 篇1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

作文需要热烈、奔放的性情,治史需要冷静、客观的头脑,所以近代以来,在文史两个领域都像郭沫若这样做出了开拓性、多方面的成就的,屈指可数。

他的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是现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在流亡日本期间,他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的学术著作。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1958年9月,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议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的20余年中,在他的领导下,中科大迅速发展壮大,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中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了郭沫若铜像。

全才 篇2

这时,沈老师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她说:“同学们一定很奇怪吧,告诉你们,今天学校请来了铁路警察彭叔叔,给小荷文学社和生活小达人社团举行一个铁路安全知识讲座。”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

讲座开始了。彭叔叔首先告诉我们乘坐火车除了携带行李外,必须带好火车票,如果没有火车票,就要带上身份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接着,叔叔介绍了乘火车的流程和重要的`铁路安全知识。他列举了许多不安全的行为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让我们引以为戒。随着叔叔语气沉重的讲述,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铁路安全事故的一幕幕惨烈场景,耳边似乎响起了那些事故伤亡者亲人的伤心痛哭。安全第一,这是生命的警钟啊!

金全才透明写意 篇3

2014年1月17日,一幅玻雕屏风亮相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入口处,这块屏风长4.22米,高2.66米,由一块完整的玻璃雕刻而成,一株寒梅傲然而立铺满屏风,虽然只是玻璃原色,却透着一股浓浓的春意,配上红木座基,显得简单大方又不失高贵典雅。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全才的作品《报春》。

“《报春》是我创作的第三幅进入人民大会堂的作品。”前面两幅,是1993年创作的《新竹》和2006年创作的《天目劲松》。

透明的画 立体的诗

低调,是金全才给外界最深的印象。他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2005年2月1日,新华社发布了他创作《中国奥运冠军壁》的消息,被各大媒体转载,一时间,成为热门人物,他拒绝了媒体的采访,埋头创作。直到两年后,金全才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中国工艺玻璃行业第一位“国大师”,众人才醒悟过来,这不是创作玻璃奥运冠军壁的那位大师么?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快就消失在公众视线。事实上,早在1992年,他的“玻璃雕刻加工方法”就获得了国家专利,1994年作品《新竹》就进入了人民大会堂,此后不断有佳作出现……

从客运中心出来,沿着赤诚路往前,很快就到了金全才玻雕艺术博物馆。这里可谓一个玻璃的海洋,各种玻雕摆件、屏风尽在眼前,雕工精致,人物毛发栩栩如生,如玉石般细腻光滑……难怪人们说是“透明的画,立体的诗”。

博物馆后面是创作车间,头发花白的金全才正在指导徒弟们创作。头低得久了,眼镜便总是往下掉,他不时扶扶镜架,“这里还需要补充一点”……儿子金树立跟在后面,很不放心,“这才出院多久,非得又来忙活。”见儿子满脸心疼,他只好坐了下来。

“我是误闯工艺美术领域的人。”1959年,刚满17岁的金全才进入青海艺专,系统地学习了素描、油画、结构等理论。3年后,回到天台的他当起了小木匠,利用设计知识,他做出的家具总比别家好看。几年后,他开始做模具、木雕,多年技工生涯让他触类旁通,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一个偶然的机会,金全才认识了杭州人韩见安,老人家见他功底不错,便提及自己的专业——雕刻玻璃器皿,他才知道居然还有这么一门工艺。

“韩老算我的‘一言师’。”那时的金全才,正在思考以后的主攻方向,一个他认为在形式、内容、表现力都独一无二的专业。什么材质便宜易寻?什么工艺尚未发展?什么形式能较好地表现主题?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巧遇答案。“韩老的一席话,让我的灵感发酵,决心选择玻璃雕刻!”

当年韩见安说的玻璃器皿雕刻方法是:将大砂轮装在木架子上雕一个小杯子。如果雕刻一个大衣柜玻璃镜,就要将整个镜子悬挂起来,极不方便。金全才把工具改小,把玻璃固定,加上人造金刚石、手电钻、轴机,创造了新的玻璃雕刻办法,并用这套工具创作了他人生第一幅玻璃雕刻作品《天台山八景》。

步步创新 自我追求

玻璃易找,适合雕刻的玻璃却不多。“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大作品,心满意足地吃饭去了,回来一看玻璃裂了,前功尽弃。”当时没有特殊的浮法玻璃生产厂家,金全才只能靠运气碰,这块不行,试下一块,再不行,再试……终于让他找到上海跃华·皮尔金顿公司生产的用于大型建筑的浮法玻璃。高兴之余,他雕刻了一只老鹰送给这家公司的美国经理,对方惊叹:“我做了一辈子玻璃,没想到玻璃还成了艺术品!”

除了透光、两面欣赏,玻璃剩下的几乎都是缺点:太硬、易碎、可塑性差。金全才用了几年时间,研制出几十种刀具,才改善了雕刻技法。他采用碑刻的用刀章法,用有限的厚度表现立体状态,在一块平面上表现凹凸、明暗,如此花鸟、人物、风景,跃然呈现在玻璃上。

由于新工艺独具创造性,国家专利局经过4年审核,1992年授予他“玻璃雕刻加工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从此,他的艺术生涯开始走向辉煌:他雕刻的人物头像活灵活现,《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中老人长须遮唇,眼神深邃睿智,十分逼真,荣获了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他雕刻的屏风摆件大气磅礴,《团圆颂》等作品相继获上海首届中国国家级工美大师精品展,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三届、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如果说发明专利是创新小诗的话,那么长20.08米的《中国奥运冠军雕塑壁》则称得上是一部史诗巨作。其立意结构之难,技术之复杂,无法估量。

“我想为2008年中国奥运会献上自己的心意。”坚定的创作决心下,藏着金全才对自我超越的追求。他一直认为,即使处于浮躁的社会,艺术创作还是要耐得住寂寞。“人不是靠名声而是靠理念活着。”这一人生信念让金全才决心用几年的时间去雕琢一块中国奥运荣誉的丰碑。

2005年2月,与国家体育局关于创作《中国奥运冠军壁》签约,春节都没来得及过,金全才就开始了3年的创作之路。

然而,要在脆弱的玻璃上重现中国133名金牌得主的各异神态,谈何容易!虽然国家体育局提供了资料,清晰度却不够,金全才父子从图书馆、网络、出版物中寻找,光收集资料就花了几个月。

大型雕塑的结构与单件作品不同,如何布局也是难题。一番苦思后,他提出让获得四枚、三枚、二枚与一枚金牌的奥运冠军占有相应的面积单元。得到认可后,他设计出长城、长虹、巨龙3个方案,最终选择了巨龙方案,这时,距离签约已经过了半年。

为了捕捉奥运冠军的形象,金全才往往多次反复雕刻才能定下一稿。然而,神似还不够,他希望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他将智能灯光融入作品,在灯光的映衬下,没有颜色的“中国奥运冠军壁”立刻变得流光溢彩……

3年创作是一条怎样艰辛的路,在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自我超越,只有金全才本人知道了。虽然他不愿多谈,但我们知道,这3年绝不是悠闲的3年。“《中国奥运冠军雕塑壁》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作品。”骄傲的话语中,似乎可见一些端倪。

冰为骨骼玉为魂

“作品是我生命的年轮。”金全才说,1999年的《团圆颂》用了传统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002年创作《中国画大师齐白石》讲究刀法,引入了现代化的装置;2008年的《中国奥运冠军壁》又将电子科技引入了传统工艺。

金全才拿起电钻,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玻璃上出现一道道深深的刻痕,一朵兰花的雏形出现。可巨大的噪音,又耗费体力,且一刀不慎全盘皆输,作品虽美,但它的创作过程实在是苦差,一点也不浪漫,金全才却乐此不疲。

1981年,为了培养玻璃雕刻人才,他创立了天台山艺苑有限公司,以作坊的形式带了徒弟钻研玻璃雕刻。艺苑的人都叫他”金老师”,连儿女也这么称呼。“从小跟着工人们一起叫,都习惯了,反而比叫父亲来得更顺口。”金树立说。

徒弟齐明武眼里,金全才有文人的特质,“你看他这笑,既严又慈。”“文人不敢当,就是有书生臭脾气。”金老师当得不过瘾,想着曾祖父金文田创办了天台中学,父亲金平欧创办了浦江中学。“我为什么不能办一所学校!”说干就干,1998年,他创办了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中国的工艺美术要发展,首先要过人才关,不单单是师傅带徒弟,还要让年轻人跟上信息化时代,接受高等教育。”金全才将学校定位成工艺美术培训基地,教授设计理念、创作方法、电脑技能……

“我有两个梦想:创造出凝聚东方神韵、富有中国特色的琉璃艺术精品;培养一批工艺玻璃创作接班人,将非遗传承基地打造成生产性文化基地,推动整个产业发展。”金全才说,“第一个梦想还未实现,那办学就非得做好不可,努力实现第二个梦想。”

发展才是硬道理。最初艺苑的玻璃雕刻都是冷加工,刻一件就一件,金全才引入热加工,把热铸工艺形成生产流程,虽是一模一件,但可以千模千件。他又将冷加工的精致层次和热加工的立体形态进行结合,将冷刻、热铸的技能优点进行了综合利用,克服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创建了新的生产线,增加二十多道工序和新的工种,工作室的人员结构也随现代化设备而更新。

新的技术、新的流程、新的专业技术,一定程度上解缓了雕刻专业人才紧短,同时借助艺术学院这个设计人才大本营,从中挑选了有志于此的十余名师生,进入工作室,基本上形成比较稳定的技术队伍。

眼下,金全才正积极构建台州玻璃艺术创意园。“工艺美术就如一棵树,传承是根本,创新是成长出来的枝干,要不断吸收养分,才能枝繁叶茂。”金全才说。

折扇,素与风雅并论。虽曾一度“没落”,但还有很多人,依旧保存着关于折扇的风雅记忆。苏州的折扇艺人,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时至今日,当我们寻访苏州时,依然能找到那些被称之为“怀袖雅物”的折扇。

闹市中寻听扇居

王健的工作室开在苏州车水马龙的西北街,与赫赫有名的桃花坞大街一脉相通。这儿是苏州传统工艺品的集散地,苏绣、缂丝的店铺谈不上鳞次栉比,却也不时跃入眼帘;随处可见红木、竹雕作坊,甚至还有桃花坞年画博物馆,每家店面都气派张扬,扇庄一路走来,也出现过不下四五家,但来回走了几趟硬是没找着传说中的“王健扇庄”。最终,在动用GPS后,王健扇庄才浮出水面——四个清雅的汉字隐藏在花花绿绿的广告招牌间,仔细看都不一定能察觉出来。

工作室不大,只有两个房间,前面是茶室,摆放着形状各异的紫砂壶——这儿是王健招徕顾客的地方。后间塞了一个硕大的木桌,桌面被长短不一的竹条挤得满满当当,墙壁上书“听扇居”三个大字——这儿便是王健和折扇“交谈”的地方。工作室维持着前店后厂的格局,这是苏州手艺人延续了数百年的模式。

每天,王健到工作室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竹帘,选一只紫砂壶泡一壶碧螺春,然后静坐在椅子上,边品茶边发呆。视线时而在桌面上的竹片堆里拂过,时而落在窗台上的绿萝上,有时还会越过窗台,凝聚在邻居家小院里的那几棵芭蕉树上。当晨露从芭蕉叶滴落时,他还会蘸几滴水在竹片上,开始打磨竹骨。

王健一年只出手做十把折扇,但他的折扇匠心独具,从创意、设计到工艺,每把都不重样。对他来说,做一把折扇就好比画一幅写意水墨,因而他必须给自己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酝酿意境。

为了让我们更了解折扇的制作工艺,王健把我们领到了他的折扇作坊,一家不知年月的老宅中。

刚进门,便有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这是煮明矾的味道,最近是梅雨季节,不用明矾熏蒸,做扇骨的竹片、做扇面的宣纸都很容易上霉。对我们竹人来说,竹子就是宝贝。如果竹子发霉了,竹人再心灵手巧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王健把竹人分为两种:其一曰竹工,做竹蒸笼、竹簸箕、竹篮之类,为了使生活更方便而加工竹子;另一曰竹艺,做扇骨、笔筒、竹刻之类,为了提高生活品味而把竹子制成艺术品。

存八载,用百年

“要制成水磨玉竹折扇,首先要选用水煮后放置8年的玉竹为原料,再用木贼草蘸水后细细打磨,用砂纸打磨虽然方便快捷,但是打磨出来的竹骨缺乏细致温润感,而水磨玉竹折扇之所以为文人雅士喜爱,正是因为用水磨法打磨出来的竹骨如玉一般温润光泽,符合古人‘君子比德如玉’的寓意!”

在老宅,王健在把自己最新复原的水磨玉竹工艺传授给年轻的徒弟。老宅通风效果不好,王健拿着玉竹打磨时蘸水,手上的汗水就能湿透竹片,徒弟看师傅演示,不动声色就已经汗流浃背——折扇看起来风雅又清凉,但制扇可与二者不沾边。

老宅有七八个房间,但其中的三四个已摆满了材料,制扇的十几道工序就被塞进了有限的其他几个房间。制扇时,多个工序同时进行,但不同的工序对气候的要求各不相同。譬如竹料需要干燥,但扇面要求湿润,因此作坊不采取人工降温措施,全凭房间自己调节气候。

磨好竹片后,王健让徒弟把竹片编成一个个的竹蜻蜓放在天井中的石凳上晾晒,他自己打开仓库门,抽出一根根竹子细心查看。由于近期天气湿热,很多竹子已经开裂发霉。霉菌爬上斑竹,在竹子表面撒了一层白点,让斑竹的花纹显得分外斑驳。

“一寸斑竹四两金啊!”徒弟赶过来后,看到报废的斑竹后发出一声叹息!

“这次还不错,只有一小部分报废。我第一次存材料,8年后开始制扇时,发现能用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王健安慰徒弟:“现在是在做基因筛选,如果现在没报废,扇子制成后再发霉开裂,那我们的招牌就毁了!经过整整8年的考验,还幸存下来制成折扇的,存世100年也没问题!”

在王健看来,苏州折扇是别具一格的。“折扇,是怀袖雅物,而折扇中,唯有苏州折扇是文人扇,是扇中的代表。制扇工艺从古至今首推苏州,这与苏州的文化底气有关。”

复古就是一种创新

说着,王健从身后桌底拎起一个竹提箱,轻轻推开箱盖,箱子里露出一排古朴的折扇。泥金、素面、冷金洒金面……一个小小的竹提箱中,竟然有几十把明朝古扇。

这些扇子虽然外观雅致,但是或扇骨折断、或竹刻磨损、或扇不全——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折扇藏家委托王健修复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王健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能识别古扇真伪,更练就了一手“修旧如旧”的绝活,以至于成了古扇修复专业户——每年修复的古扇高达近千把。

修旧越多,请他修的藏家就越多,这让他眼界越来越开阔,对于古扇的爱也愈演愈烈。从2010年8月开始,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复原古扇的工作中。有时,他一整个月就只做一把扇子,根据古籍杂抄中零星记录,拼凑出扇子的特点,然后,用几十年来的修为反复琢磨,不惜工本将它还原出来,这是王健的乐趣。被他复制出来的扇有汉朝的合欢扇、唐宋腰扇及明早期的泥金系列、三开扇、半扇等,每一款都细致地记录下制作工艺,稍加整理,即成完整的制扇实用教材。

“目前没有创新计划,因为我们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断层后,已经丢失了太多好东西,对于苏扇来说,复古就是一种创新。”王健说,他要把失传了的工艺再研究出来,有了传承的根基,才利于在此基础上发展。

谈话中,王健不时要揉下眼睛,都是因为做扇子伤的。以他复制的泥金扇为例,扇面上的图案全是用针一下下戳出来的,这种复制作品,是他的宝贝,概不出售。泥金系列古扇,他断断续续研究了十几年,“这样的扇子,你说,卖多少钱合适呢?再说,做第二把不太可能了,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搞清楚它的整个过程,目的也就达到了,没必要再重复劳动。”王健说。

如今,王健这间仅有五个人的小作坊,一年产扇骨三千把,扇面一万片——折扇扇骨和扇面分开卖是苏扇的传统,如今王健正把这传统发扬光大。王健自己,一年只做折扇十把,扇骨由杨惠义等知名竹刻家雕刻,扇面则由沈急白等扇面画家落墨。做工、雕刻、书画三位一体,这让他的折扇成为了抢手货——据说他欠玩家们的扇债已经排到了十年之后。

对于身后的一堆“债”,王健说,这也是急不来的,除却个人因素,扇子自身的要求占了很大关系。苏州书画艺术大家吴湖帆先生曾有“非老矾面不用”的癖好,“这老矾面”——王健拎起张空白扇面一角说,得藏八年才成。“扇骨也是一样的道理。普通一把折扇有近两百道工序,因此,花几年时间制成一把扇子,很平常。”

在采访最后,王健拿出两把乌骨泥金扇让我体会明朝风韵。热得冒烟的我迫不及待地摇起来,却发现扇动而风不至。王健见后哈哈大笑:“明式乌骨泥金扇只需指尖抓住扇骨,轻轻摆动,凉风自达脸颊,这样扇扇,风最大,最省力,也最优雅!”

扇完后,两把乌骨泥金扇一把挂到了墙上,一把重新放回竹提箱——原来两把扇子,一把是明朝古扇,一把是王健复制的。

理财规划师:全才+专才 篇4

理财规划是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是针对客户整个人生而不是某个阶段的规划, 包括个人每个阶段的资产, 现金流量的预算和管理, 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 投资目标的确立和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 子女教育及教育规划、居住规划, 退休计划, 个人财务规划以及遗产规划等等各个方面。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理财规划师, 就得成为“全才+专才”型的人才。

首先, 从事个人金融理财工作的从业人员应该是受过严格的培训, 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其次, 从业者除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理财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外, 还要熟悉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等金融业务领域。此外, 据专门从事CFP注册理财规划师培训的毛丹平博士介绍, CFP在从业中还扮演着很多角色:他既是营销师, 要善于和他人沟通, 又应是分析师, 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客户的财务问题;既是顾问, 能够为客户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又应是客户的朋友, 帮助客户在财务约束的情况下实现人生目标。

理财规划师并没有男女的限制。女性有着细心、谨慎、更不容易出差错、更容易赢得客户的信任感、能为客户提供更为细致耐心的服务的优点。不过, 这个职业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职业, 所以也需要女性锻炼自己的逻辑和分析能力。在面对市场动荡的时候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 才能够在这个行业中如鱼得水。

据了解, 目前, 我国理财师分为两个等级, 分别是理财规划师和高级理财规划师两类。他们必须掌握9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分别是经济学、消费支出、保险学、投资学、货币金融学、实业投资学、税收、财务会计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后, 理财师可以从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设专业的理财公司, 二是成为专业的理财师培训人员, 三是在金融机构中从事理财服务。其中又以开设独立的理财公司对人才的要求最高。

人才培训迫在眉睫

内地居民对个人投资理财专业化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 同整个金融服务业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上海为例,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在硬件上落后5年左右, 在管理经验、营销策略、风险管理以及业务规范上落后10年以上。而且, 理财规划只能是一对一的量身订做, 这也造成了理财策划师的缺口。所以, 培养出一批精通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金融业务的专业个人理财顾问, 已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 最具权威性的理财规划认证项目是注册理财规划师, 简称CFP。在国外, 只有获得CFP资格的人员才能从事个人理财业务。CFP证书是理财师标准理事会 (FPSC, Financial Planners Standards Council) 授予的。只有那些达到标准并被授予CFP执照的人, 才可使用CFP作为自己的专业职衔。业内人士介绍, 欲取得注册财务策划师 (CFP) 资格, 必须具备4“E”, 即教育 (Education) 、考试 (Examination) 、经验 (Experience) 、操守 (Ethics) 。

第一个“E” (教育) :指学员需通过指定的财务策划师基本课程教育。作为财务策划师, 必须具备跨行业的知识, 即包括财务策划、投资、保险、税务、退休计划和员工福利等, 而且需要对国际和本国的法律法规都必须比较清楚地了解和掌握。

第二个“E” (考试) :除注册会计师 (CPA) 、特许财务分析师 (CFA) 等专业证书持有人, 商学、经济学、管理学博士, 以及执业律师可以直接报考外, 所有学员必须通过课程教育才能报考财务策划师资格考试。

第三个“E” (经验) :通过上面的财务策划知识考评, 结合教育与第三个“E” (经验) , 才可以确保财务策划师具备适合的专业能力。在经验方面, 国际财务策划师理事会要求申请人最少有三年的相关工作经验, 无大学学位者则要六年以上。

第四个“E” (操守) :证书申请人同意遵守第四个“E” (操守) 的规定和要求, 便可申请成为财务策划师。但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对财务策划的知识和专业能力产生新的要求, 所以为了保证财务策划师的持续胜任能力, 财务策划师还必须按照持续进修制度接受后续教育。

安全才有幸福年 篇5

事实一再表明,越是节假日越要重视安全防范。近日,天津一6岁小孩因燃放鞭炮意外爆炸险些致盲,辽宁等地因燃放烟花爆竹而致车辆受损引发纠纷。这样的消息,无疑给喜庆的节日增添了一丝阴影,敲响了安全警钟。春节期间,喜庆活动、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相当集中,加大了安全隐患,更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切不可因大意酿成严重后果。

小心燃放要高度警惕。央视配楼大火、沈阳“第一高楼”火灾等节日燃放引发的惨剧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2011年春节期间,全国就发生火灾1.18万余起,死亡40人。严格烟花爆竹储存、运输和燃放管理,尤其是返乡及外出客流集中的车站、码头及公共交通工具上,更当严格排查,别让烟花爆竹给节日添堵。

交通安全时刻需要放在心上。今年春节时间比往年早,客流比往年更集中,节前节后客流高峰频现,不少地区目前又出现雨雪雾及大幅降温天气,给出行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公路、航空运输等相关部门早做准备、多做准备,努力为乘客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范文网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宾朋相聚还是全家团圆,饮食盛宴不可或缺。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防止问题食品流入餐桌,才能使大家真正放松心境,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健康快乐地过节。

才气横溢的画坛全才 篇6

杜巽,原名英信,祖籍浙江宁波,1940年生于上海,自幼沐浴在浙东青山绿水的大自然中,对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1955年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附中,1958年以优异成绩破格升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潘天寿、陆抑非、陆维钊、陆俨少、周昌谷、李震坚等名家大师。在校时主攻人物,山水也佳。毕业时他创作的表现江南风情、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水乡春意》图,被遴选赴上海、北京、加拿大等地展出,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因学业出类拔萃,杜巽被潘天寿院长指名留校任教,这在潘老所授百千爱徒中,获此殊荣者仅二人。那时候的杜巽作为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被视为未来的“希望之星”。

1965年夏,杜巽因才艺出众,应中央文化部之召参与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的设计布置,并随中央代表团深入西藏腹地及川藏公路写生采风,历时四月有余,他精心创作的人物画《羌塘草原之春》,曾被人民大会堂布展收藏。

然而,正当画家在艺海中乘风扬帆之时,却被卷入“文革”风暴,人生之路大起大落。所幸的是他尔后又重拾画笔,继续自己的艺术生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杜巽在天目山区青山湖畔工作与生活了一段时期,那里蔚郁秀丽的山水景色燃起了他对山水画的炽烈之情。他决心进一步系统研习山水画传统技法,对宋人小品和元、明、清名家名画无不潜心临习。他将构图灵动别致、景象壮观宏伟、线条和谐完美、人物刻画和景物描绘形神毕肖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自己的学习范本,多次精心临摹,每次临摹时间均长达四个月。他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深掘中国画长卷内蕴,细细揣摩画家概括生活与提炼题材诸方面的高度组织技巧和表现能力,还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山水画长卷溯源》的学术论文。著名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仙逝前一年,观看了他的第三卷临本后赞叹不已,在引首题曰:“可下真迹一等”。

精心临摹《清明上河图》为杜巽日后长卷画艺术创作夯实了基础,又由于青年时代西藏的采风写生之行久久萦回于心中,20年后他激起了欲将神秘瑰丽的西藏绘成长卷之念。于是他再次踏上了“西藏万里行”的艺术征途,只身远涉丝绸古道,漫游八百里秦川,西出阳关遥望昆仑嘉峪,深入新疆戈壁腹地,这次“远征”行程长达1.4万公里,燃起了他描绘西藏的灵感与激情,于是,一个雄浑壮阔、圣洁美丽的长达40余米、宽41厘米的纸本设色巨幅长卷《西藏万里行》在画家笔端脱颖而出,它艺术地再现了峥嵘的横断山脉、皑皑的雪域群山、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浩淼宁谧的高原圣湖、辽阔壮美的羌塘草原以及孕育了东亚远古文明的雅鲁藏布江和银峰高耸的喜玛拉雅、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等。此画运用全景式构图、散点透视等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以首尾连贯、极富变化的宏大结构、有张有弛的无穷变幻,对西藏的风情物貌进行了重新组合,达到新的艺术审美高度。此外,杜巽的新近创作的另一幅18米的长卷《江南古镇》,同样以构图宏大严谨、线条流畅遒劲的手法巧取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直、乌镇、南浔、西塘之精华,评论界称此长卷“填补传统山水画描绘水乡民俗之空白”,被誉为“现代清明上河图”。

近年来杜巽以长卷和巨幅山水彪炳画坛,一时名闻遐迩,此外他的雪景山水画也成了“杜氏一绝”:杜巽所绘的一幅幅独辟蹊径的雪景,大都取材于江南水乡之冬。他用皴纸法绘制,整幅画卷用夸张独特的构图意识、凝炼精奇的用笔、以黑为主辅以淡彩的基调加以精莹洁白的大块空白,使画面在清润毓秀中饱含苍茫浑厚的神韵,如梦似幻,达到“超以物象,得其环中”的佳境。王伯敏先生称其“用笔绵密,笔胜于墨,一点一拂,神采飘然”。

今年5月,杭州六和文化会所为杜巽举办了《杜巽画集》首发式暨画展。《杜巽画集》分山水卷、山水小品卷、长卷、人物卷、指画卷和异国风情卷,可谓洋洋大观,精彩纷呈。杭州西湖国画艺术研究院同时主办了杜巽作品研讨会,与会者都对杜巽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著名花鸟画大家卢坤峰教授称杜巽为“当今中国画坛不可多得之全才也。举凡山水、人物、花卉之属,无不精能”;王伯敏先生为《杜巽画集·山水卷》作《序》说,杜巽是位非常有作为的画家,不论画千山或万树,画行云或流水,无不“于施巧中而藏拙”,或“与拙味中而见巧趣”,获得这个成就是不容易的。他认为,杜巽的画还未定型。不少山水画前辈如黄宾虹早学晚成熟,七十岁作画未定型,到了八十岁画法大变,豁然神化。王伯敏说,杜巽的艺术有潜力、有发展的远大前景,预祝他今后“细研一斗墨,不只是落笔可人,还必将是落笔惊人”。

杜巽从教42年,从艺50余载,依然孜孜不息,视艺术家的一生是洗骨伐髓、苦修终身的一生。著名画家孔仲起、吴山明等诸多学友,希望杜巽继续保持周密不苟的创作特色,发展求索成果,使生活更斑斓,作品更璀璨,渐臻艺术至境!

Artist Creates Panoramic Paintings

By Du Xuping, Pan Guojun

Du Xun's passion for landscape painti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his ancestral roots in eastern Zhejiang. Though born in 1940in Shanghai, he grew up in Ningbo where scenic views typical of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 Delta abound.

The youthful passion found a sound and better outlet in 1958 when Du Xun entered the Zheji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 predecessor of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studied the under the tutelage of masters such as Pan Tianshou. Talent, passion, fine teachings from masters all combined to make him an outstanding graduate. His graduate work was exhibited in Shanghai and Beijing and in Canada and later went into the art collection of the Palace Museum, a great honor for a budding artist. President Pan Tianshou went out of his way to say that Du should be retained as a teacher at the academy. Du was one of the only two of PanÕs hundreds of students whom Pang handpicked personally to stay at the academy as teachers.

In the summer of 1965, Du Xun was engag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to help chart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of the Tibetan Hall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The appointment enabled him to visit Tibet.

Thoug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derailed his art career, Du Xun came back strong in the late 1980s when he worked for a while in the Tianmu Mountains dozens of kilometers west of downtown Hangzhou. During this period,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studies of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techniques developed by ancient masters. In particular, he spared no efforts repeatedly copying Life along the River at the Qingming Festival, a classic masterpiece by Zhang Zeduan, an artis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It took him four months to complete one copy detail by detail and he worked out a number of copies. The meticulous study was part of his efforts to master the ancient art of painting landscape in the format of a long horizontal scroll. It offered him insight into the ancient landscape brilliance and he wrote an extensive thesis on the study results.

With the rekindled passion an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and its techniques, Du Xun set out to visit Tibet after a hiatus of more than 20 years. The 27,000-kilometer journey opened his eyes to the vast vistas in northern and western China. One of the results is a landscape painting more than 40 meters in length and 0.41 meter in height. The artwork highlights snow-capped mountains, verdant primitive forests, lakes at high altitudes, grasslands, the Brahmaputra River, the Himalaya Mountains, and the Potala Palace. The panoramic magnum opus presents a multiple-focus perspective typical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other of Du’s masterpieces measures 18 meters in length and portrays six ancient water towns in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 region, his favorite topic.

Today, Du is critically acclaimed as a master of monumental artworks. His techniques of painting snow are also highly recognized. At the Eighth West Lake Art Expo in 2005, a walloping painting by Du took the center stage in the exhibition hall at the Zhejiang World Trade Center Hotel, which was a great honor and recognition for his achievement as an artist.

As an art teacher for 42 years and a creative artist for more than 50 years, Du has produced a full range of masterpieces, as testified by Selected Works by Du Xun released in May 2006. Yet, Wang Bomin, a prominent art critic, points out that, unlike some artists who have climaxed at a certain age and have nowhere further to go, Du still has a full range of promising potentialities to tap into. The critic compares Du with Huang Binhong who was still exploring vast possibilities at the age of 70 and became truly great at the age of 80. Du’s friends also hope that Du will paint truly great things in his golden years.

全才 篇7

1 特征特性

全才番茄属无限生长型中早熟品种, 植株长势强健, 节间中短, 开花整齐, 连续坐果能力强;适应性广, 适合秋延迟、早春保护地、越冬温室及高山露地越夏等多种栽培模式。果型略高圆, 果色粉红鲜艳, 果面光滑无绿肩。大果型250~300 g, 果脐小, 果皮厚, 果肉硬, 耐长途储运。抗烟草花叶病毒病、枯萎病、叶霉病, 无筋腐病。在嘉善县建议栽4.2万株/hm2左右为好。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育苗定植

全才西红柿种子颗粒比较大, 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先是在50~55℃温水中浸种15 min, 随后让水温降到室温情况下连续浸种10 h左右。用疏松的细土或蘑菇泥基质做好苗床, 把处理好的种子播好并覆盖, 在80%以上的苗出土前保持好苗床的水分与温度。精细整地, 深翻土地, 否则易形成犁底层, 妨碍水分下渗和盐分扩散, 常使土壤过干或过湿, 盐分积累, 影响根系深扎和发育[1]。全才品种持续结果能力强, 因此在定植前要求施好底肥。一般要有机肥施全肥3 t/hm2、三元复合肥施半肥375 kg/hm2 (以嘉善县其他番茄品种施肥为计量) 。全才品种生长势较旺, 可适当稀植, 一般株距在35 cm左右, 行距60~65 cm为宜, 嘉善县定植密度在4.2万~4.5万株/hm2, 不能高于4.5万株/hm2。定植时要求土壤湿润, 如果土壤太干应在定植前3~5 d灌水 (冬季和早春定植时灌水应早, 以保证足够的地温) 。定植完毕及时浇定植水 (最好是加有防土传病害的药水) , 水量不宜太大[2]。

2.2 肥水管理

西红柿对肥料十分敏感, 追肥时应掌握“一控、二促、三喷、四忌”的原则[3]。一控:西红柿定植至坐果前, 应看苗追肥, 控制追肥量。除非植株严重缺肥的情况下, 一般都应控制追肥量, 略施稀粪水或生化有机肥液即可。二促:西红柿幼果期和采收期应重追肥, 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在第1穗果实长至核桃大小时要迅速追施速效肥料1~2次, 一般施用30%人粪尿或5%含硫复合肥浸出液, 以保证植株不脱肥。幼果进入膨大期后, 为满足植株生长需要, 避免后期脱肥, 应采取勤追猛保的方法, 一般在晴天每隔10~15 d施1次40%人粪尿或5%含硫复合肥浸出液。要使番茄生长良好, 整个生育期至少追肥4次以上, 追肥要少量多次, 同时保持土壤润而不湿。三喷:西红柿不仅由根部从土壤中吸收营养无素, 而且可以由叶子吸收矿质营养, 以促进果实及种子的发育。因此, 在果实生长期间特别是前期连续阴雨不能进行土壤追肥时, 应喷施2~3次叶面肥, 可用有机液肥300~500倍液喷施, 还可用螯合态多元复合微肥500倍液喷施, 以提高西红柿的品质。四忌:西红柿追肥忌在土壤较湿和中午高温的情况下进行, 并且忌过于集中施肥。集中施肥易使植株徒长且产生肥害;在土壤较湿的情况下施肥易引起落花、落叶和落果等生理性病害;在高温条件下施肥, 植株叶片水分蒸发量大, 会影响肥效大发挥。此外, 施肥时间应避开高温时期, 以清晨或傍晚为宜。

2.3 田间管理

缓苗前温度要高, 特别是地温应高, 在缓苗前一般温度不超过30℃, 不需放风, 以28℃左右为宜;缓苗后白天24~26℃, 夜晚13~15℃, 期间主要是为了促进幼苗根系更好地发展 (地温略高些) 。结果期白天20~26℃, 夜晚13~15℃, 最低可控制在10~13℃, 地温不低于15℃[4]。单干整枝, 及时吊线或插架;及时去除侧枝;及时剪除老化、黄化叶片, 保持适当的叶片, 以使通风透光良好。剪叶的原则是:植株从上到下一般保留8~10张功能叶即可。当植株在第1穗果坐果后, 第2穗花刚开花时, 用20~25 m L/桶的三唑酮迅速点浇植株根茎部1次 (一般高温用25 m L/桶, 低温用20 m L/桶) 。全才品种耐激素点花, 易点花坐果, 因此点花浓度不必过高, 一般棚内温度比较高, 用防落素0.5 m L左右对水500 g;棚内温度较低, 用防落素0.8~1.0 m L对水500 g。一般第1穗果留2~3个, 第2穗以上留4个果。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综合防治, 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

[1]郑新伟, 李萍, 秦惠权, 等.番茄栽培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181.

[2]肖世盛, 席海军, 赵玉清.番茄优良品种百丽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1) :117-118.

[3]鄂利锋.张掖市加工型番茄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0) :5235-5236.

全才 篇8

引言

若没有应用环境,安全就没有意义。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经常误解安全,认为诸如特定的加密算法和安全协议等安全措施只是系统的附加特性。安全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永远保持不变的一款产品或一种终极状态。而且,也不能在产品将永远保持安全的假设下,把安全措施简单地加入到一款产品中。设计师应该在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就把安全和其他参数如成本、性能和功耗等一并进行考虑。

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利用安全设计检测威胁

在设计安全解决方案的时候,首先必须做的就是定义一个威胁模型,然后再创建安全策略。一旦评估完成,就能安心地选择具体的技术来实现安全对策。威胁决定应对策略,策略决定设计。

许多设计师都会犯同一个错误,在设计安全系统时没有首先明确和了解可能遇到的真正威胁、以及这些威胁会为他们的终端产品带来的重大风险。相反,他们教条地把分类的安全技术堆在一起,并希望能获得很高的安全性。这样做代价高昂,没有系统能防御所有的安全威胁,在设计中囊括那些没有必要的技术和防御没有实际威胁的风险毫无意义。

即使威胁建模有价值,它本身也存在风险

对于资源受限的设备,嵌入式系统必须在存储容量、功耗、处理能力、上市时间及成本等参数和安全需求之间获取一种平衡。尽管存在资源不足的挑战,通过仔细考虑威胁模型并设计系统使其工作在能满足该模型的可用计算能力限制之内,仍有可能开发出使产品在开放环境中有效工作的系统。

对系统设计师来说,考虑“威胁建模”的原理非常有用。威胁建模是基于一种假设,即每个系统都有值得保护的固有价值。然而,因为这些系统是有价值的,他们对内部或外部威胁也是开放的,这些威胁能够且经常给终端产品带来损害。设计完成后的安全漏洞常常是无法修正的,且危及投入的资金和开发资源,因此需要在设计周期的初始阶段增强对安全评估的需求,并在整个设计周期中进行监测和重复修正。

本质上,我们可以把威胁模型定义为识别一组可能的攻击,以便考虑配合一套彻底的风险评估策略。有了威胁模型,您就能估计攻击的概率、潜在危害和优先级。

威胁建模很难,但是很有必要,威胁建模需要考虑系统是怎样被攻击的。建模完成后,它解决了潜在的系统安全故障隐患,解决了诸如它是如何产生、以及在出现安全故障时发生了什么等问题。通常在市场和成本的压力下,这个评估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进行,即通过集思广益征集系统有可能受到的所有攻击(当然,潜在的黑客或许比您更超前一步)。对这个过程来说,一个更加系统化及可重复的方法是使用攻击树,这个概念首先是由Bruce Schneier[1,2]提出来的。攻击树提供一种将攻击系统的不同方式进行系统性分类的方法。大致来说,就是您以一种树的结构描述了系统所受的攻击,在树结构中节点代表着攻击时间。树的根节点是攻击者的总目标,达到该目标的不同路径则是叶节点。

当正确完成威胁建模时,真正的威胁就被确定下来了。然而,如果弄错了可能存在的威胁的话,其代价将是高昂的。设计师弄错威胁的一个案例是DVD的保护。尽管DVD碟片被加密,密钥也被放在播放机里,只要播放机里包含抗篡改硬件,这种保护方式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引入软件播放器时,密钥就被曝露出来,通过反向工程就能恢复密钥,也使任何人都能自由复制和散布任何DVD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它是有缺陷的威胁模型。虽然有安全措施,但是这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仅仅列出一堆威胁是不够的,由于不同威胁的风险不同,您还需要知道每种威胁的风险。威胁建模的下一个步骤是风险评估,这是在任何安全系统设计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中,不可避免地要讨论一些基础问题,即What、Why以及Who?

What—您在保护什么?在设计最初阶段,就需要在您的系统中确定需要保护的关键对象。这些对象可能包括密钥、特殊算法、器件标识符、数字媒体、生物特征识别或产品固件。

Why—您为什么要保护这个设计?您是否需要作为与商业伙伴协议的一部分而保护IP,该商业伙伴只在您承诺在自己设计的产品中能保护其安全才会向您提供IP?您是否需要在一个医疗设备或商业销售点系统中保证机密的用户信息是安全的?您所设计的产品是否将是黑客攻击目标的热门产品?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决定对有效的安全防范技术的选择。

Who—是谁真正地想要您的IP?当然,攻击者名单是列不尽的。不管他是享受攻击挑战的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还是意图获取您的IP的大型组织、政府或竞争对手,关键都是要识别攻击者的动机、资源和专有技术,这样您才能设计适当的防御措施。

安全策略

一旦您已经识别出了您的威胁,并且权衡了风险,接下来就该建立安全策略了。安全策略是解决方案背后的战略,而技术仅仅是战术手段。安全策略描述“为什么”,而不是“如何做”。

例如,一个基于FPGA设计的安全策略目标之一也许是“保持配置码流的机密性”,这是系统的目标之一。“如何做”或对策的实施可能会是采用诸如AES等对称密钥加密的方式,对配置码流进行加密以便实现这个目标。

下面总结了如何将这个工作放入到整体的设计流程中。

了解系统的真正威胁、并且评估这些威胁的风险,评估哪些威胁是最危险的并最可能发生。将系统性防御这些威胁所需的安全策略进行描述并归档。这将是一系列的声明,例如:“只有可信任的代码才允许进入到受限制的内存”,或“密码密钥必须保密”。

设计并实施能加强系统安全策略的防范措施。理论上,这些防范措施是保护、检测和回应的混合机制。

防范措施

在系统确定了潜在的攻击,且已定义好安全目标后,就可以考虑实施防范技术来减轻风险。一套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包括3个不同的部分,并且它们依次发挥作用:保护、检测、回应。

为了解释保护、检测和回应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汽车盗窃案例。偷车贼如果想要偷窃您的新车,他必须首先破环车门锁。如果窃贼想要开走汽车而不仅是抢劫车内财物,他可能遇到许多安全措施,包括由于没有使用正确的钥匙而导致触发引擎关断开关,或者由于声音、冲击或篡改而激活警报声。甚至车主还会采纳其他额外的、意料之外的安全措施,如Lojack汽车恢复系统,尽管该系统还存在安全漏洞,但也可能把警察直接带到盗车贼身边。在安全设计术语中,门锁和引擎关断机制是保护对策,而警报是检测对策,警察和Lojack系统是回应对策。

这些对策必须基于系统已知威胁来合理地共同工作。如果保护机制被攻破,必须依靠检测和回应机制来抵御攻击。如果回应机制不存在或无效,那拥有检测机制也就没有意义。

在嵌入式系统中,保护机制也许采取加密的形式、反篡改的机制[3]、或采用多种物理安全形式如机械性地搞乱连接处理器、内存装置数据线以及关键元件封装的硬件接入点。例如,媒体播放器一般使用加密法来实施数字版权管理(DRM),以便作为对音乐和电影内容的保护。

检测机制如入侵传感器可被用于检测开路或短路,从而指示发生了企图物理性损害设备的行为。

回应是系统的最后防御。通常,回应机制将关闭或禁用设备,或删除敏感内容以预防发生危害。回应机制也能记录检测到的攻击类型及发生时间,这样就能在受到攻击后提供有用的法庭审核信息。

结语

安全设计就是一个动态的、与具体的系统相关的过程,且往往很复杂。对于本文中谈论的每种安全话题,都有大量研究和专门技术资料供设计师研究和学习。在开始进行设计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早开始您的安全需求评估,定义系统安全目标,并经常性地根据系统用途及市场的变化来确定是否最初的威胁已经改变或扩展。

什么时候您才会知道您的系统是足够安全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Country Energy负责安全的Robbie Sinclair曾经说过:“在您感觉到不够安全之前,安全措施总是过量的。”当您开始您的安全评估时,请给出您对“多大程度的安全才算安全”这个问题的答案。

摘要:安全设计是一个动态的、与具体系统相关的过程,且往往很复杂。在探讨安全话题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早开始安全需求评估,定义系统安全目标,并经常性地根据系统用途及市场的变化来确定是否最初的威胁已经改变或扩展。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安全系统,风险评估,威胁建模,检测

参考文献

[1]Schneier B.Attack trees:Modeling security threats.Dr.Dobb’s journal,1999,12

[2]Schneier B.Secrets&Lies:Digital Security in a Networked World.Wiley,2000

[3]Weingart S H.Physical Security Devices for Computer Subsystems:A Survey of Attacks and Defenses2008[R/OL].(2008-3).http://www.atsec.com/downloads/pdf/phy_sec_dev.pdf

[4]Lockbox Secure Technology[R/OL].http://www.analog.com/en/embedded-processing-dsp/blackfin/content/bf_lockbox_technology/fca.html

安全才是改装的正确之路 篇9

雷鸣

《汽车之友》杂志资深编辑

目前大部分改装都是视觉改变或是性能提升,就视觉改变而言深受年轻人喜爱,改颜色、增加花色是最常见的,对于这种改装,应该放宽限制尺度。而性能提升也无需完全禁止,车失控而发生事故时,奥拓与法拉利的表现相差无几。改装应该以安全为先,但是不能完全以安全为由彻底禁止,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因素多在驾驶员本身,而不在车的性能。

王超

改装爱好者

国外大多数改车的人都是从小开始接触车,氛围很好,因此玩车技能很好、对车的理解很到位,我们的确需要从买车、用车到改车有个科学理性的认识。目前玩改装的人非常渴望改装件以及改装公司检测机构成立,此外,倘若我们改完后可去专门的机构注册,可顺利通过年检,还能就改装部件上保险,即使改装车爱好者多一些必须参加的驾驶培训,那么我们用着车心里就彻底踏实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从不认为改装车是为了飙车存在的,个别车主的恶劣行车素质并不能代表我们这本来就弱势的群体。

张惠滨

汽车产业报告及咨询服务师

汽车改装行业还不具备任何可操作的行业标准,现行绝大部分从业者只能归为汽车装饰行业,由于没有相关法规和标准所以国内还没有任何专业汽车改装企业可言。

我们需要建立国家汽车改装工业鉴定、测试中心,包括国际平行标准的汽车性能测试场,各种驱动形式的发动机功率测试设备,悬挂测试系统,用于汽车空气动力性能测试的专用风洞等,为每辆改装车备案、颁发车辆登记证,以保证改装车的基本安全性能和合法性;培养具有从业资质的技术人才;对中国境内和进口的汽车改装部件进行测试、数据收集和备案工作。这些都是为国家颁布汽车改装行业法规而创建稳固的基础和可能。

刘伟

《汽车之友》杂志 改装专栏负责人

一个词,混乱。改装公司混乱,消费者购买混乱,改出来的汽车也混乱。同样的一款车,不同的改装公司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方案,而且参与改装的车型从低端车到高端车,从几百元到上百万都叫做改装。没有具体的定义。所以市场混乱才是最真实的感触。相较于国外的成熟改装环境,国内的欣欣向荣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毫无竞争力而言。中国汽车的改装产业可以用黑色边缘地带来形容。改装车虽然越来越多,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乘用车占有量来讲,还是属于少数。将来出台改装法规,有两点应该涉及到,第一改装之后的汽车性能检测算是最为关心的一点。另外专业改装公司的资质证明,一定要审核严格。不是任何一个修理厂就可以进行车辆改装操作的。改完之后,是否还仍旧安全。需要相关的部门参与检测。要不然车动力越改越好,但是安全性越来越差,这点不是很多消费者所希望的。所以希望改装的法规在这两点上,有所加强。

中国的汽车改装不知如何说起,参照国外法律法规、研究国外行业的发展,又能说无数个方面细细道来,从无到有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在没有专门法规出台之前,呼吁法规近期就颁布只能说是个美好的心愿,就消费者来说,对车辆升级改装的认识应该是科学和理性的,无论怎么样的造型和性能必须要安全,无论是小作坊还是大公司改车,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手续合约,尽可能从各方面保护自己的安全与利益。

张志勇

全国汽服委汽车咨询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改装行业基本上处于无序、多头、散乱的状态。管理上没有相应的规则;改装行业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好像谁说了都算,好像谁说了又都不算;改装企业都不成规模,改装也基本上都缺乏技术的保证。我们的差距主要在于管理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改装业仍然在一个起步阶段,有关部门还没有来得及操作改装行业的事情,或者说还没有部门来主导这个行业的规范操作。改装行业的法规主要体现的是安全、有序、规范,是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保证改装车的行驶安全、生产安全;要解决目前企业散乱、管理多头的问题,形成有序的生产、销售、使用的整套体系;要将道路部门、企业部门、消费者、管理部门等的诉求归纳为一体。

汽车用品展以不亚于汽车展的规模在新国展开幕了,国内的汽车改装展虽远不及国外,但开展已经算是往前迈近了一步

杜芳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

上一篇:学生社团建设下一篇: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