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息管理

2024-08-16

教学信息管理(精选12篇)

教学信息管理 篇1

0 引言

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Gordon B.Davis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后,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了MIS学科,开设了相关专业,从事M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开设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结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作为信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课程之一。[2]该系统虽然最终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呈现的,但却不能像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那样,由教师完成问题的分析、处理算法的设计等;也不能像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那样,仅重视单纯技术而忽视管理学科知识。因此,设计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直是困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3]。

1 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职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和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具有如下特点[4]:

1.1 综合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实践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信息系统建模的全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2 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2.1 过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类专业要求

授课内容没有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对待。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只介绍的MIS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组织系统开发,具体的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涉及不足,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这样实验教学过程中势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实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能力。

2.2 只重技术,忽略管理特征

由于学生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上许多前导的计算机类课程,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产生误解,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等同于综合的程序开发课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5]。实际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应在管理思想、理论的支配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起来,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 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在学生学完了管理类课程(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管理等)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程序开发语言java、c++、c#、asp.net等等),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开发系统的技术后开设的,是前面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

3.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当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的主要知识单元有:

知识单元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到社会中调查、分析各种信息系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这可以与管理生产认识实习相结合。

知识单元二: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在实践环节中应使学生加深前面学的技术的了解。

知识单元三: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组织中常用的各种信息系统,熟悉其功能和组成,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知识单元四: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运行管理)。

前面三个知识单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最后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单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其他三个知识单元是贯穿于知识单元四的实现过程中。

3.2“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阶段。第一,是认知层次,通过演示操作和流程观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关应用理论,让学生感性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第二,是应用层次,通过典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应用,构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是开发层次,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个阶段是随着教学进展的基础实验,另一个阶段是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正的MIS系统。

3.2.1 基础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6]。因此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开展基础实验,目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里采用“同个系统贯穿始终”的实验方法,在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将系统确定下来,将这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然选做的系统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展完成课题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所有图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绘制完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础实验(表1)。

3.2.2 课程设计实验

因为在开始基础实验前就进行了选题,每完成一个基础实验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涉及的相关部分。因此,课程设计实验主要根据前面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也就是系统实施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系统开发工具。实验的内容决定了实验室的配备,课程设计环节应该具有以下实验配备[7]。

硬件:实验室中,应配备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web应用服务器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用机。将他们已TCP/IP协议互连成局域网,每台机器可连接到Internet。

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SQL2000 Server数据库。web应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IIS等服务组件。学生机上安装Visual Studio.NET等必要开发工具和一些模拟教学系统,比如ERP系统等。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里设计的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总体规划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制方法和开发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了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较快适用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4.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晓煜,王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5]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108-110.

[6]郭零兵,余晓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111-113.

[7]邓晓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与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教学信息管理 篇2

第一部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从技术的角度讲,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网络等先导课程的知识,是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与其它业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基础。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课程不侧重于讲解技术本身,重点在于讲清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管理的革新与信息技术改造的关系、管理的需求与信息系统实现的关系。

三.教学要求的层次

各章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后面列出的课程教学内容中给出,教学要求的层次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 .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6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五、使用专业及教学安排 .使用专业及对象

本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核心课。.学分与学时

学分:3学分。学时: 54学时。

六、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从内容与要求上分为基础概念、开发方法学、开发技术和开发实践培养四个层次,课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内容层次的特点和要求,采用概念、实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注意引导学生紧跟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形势,学习新的技术,提高开发应用系统的实际能力。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清楚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充分应用案例教学,结合基本理论进行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对培养综合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例如实例系统的分析与总体设计)可辅以必要的课堂讨论,并充分重视实践和文档编写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具有较丰富的开发实际 MIS 的经验,不断总结各种案例,根据学生情况,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习操作等方式加强学生对 MIS 整体理论和应用的认识。

七、推荐教材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薛成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甘仞初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和方法》,葛世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美)斯蒂芬·哈格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二部分 教学要求与教学要点

第一讲 管理信息系统总体介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时代背景和专业要求。初步形成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开发、学科等方面的特点。本章是学习本课程的总论,重点要理清概念,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时数

共 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 1.1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1.3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 1.4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 1.5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特点

四、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信息时代与现代化管理的特点;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和各开发阶段的主要特点;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特点;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知识点

•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图、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结构、硬件结构。

•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

第二讲 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地学习管理学、信息学、系统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为更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打好基础。学习时要注意管理信息系统跨学科的特点,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综合性特点。

二、教学时数

共 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 2.1 管理的定义与性质

§ 2.2 主要管理科学家的论点

§ 2.3 管理的组织

§ 2.4 信息基础知识

§ 2.5 信息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 2.6 系统的概念与性质

§ 2.7 系统的集成四、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掌握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 理解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主要管理科学家的论点;

• 理解掌握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 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基本属性、信息的价值;理解掌握信息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信息识别的方法;理解掌握信息的使用与信息系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 理解系统的概念、特性、组成;掌握信息系统的系统的构成要素;了解系统的分类与层次。

• 掌握系统性能的评价基本思路;了解系统的计划与控制。

• 掌握集成的概念和重要性;了解系统集成的分类;掌握系统集成策略。

五、知识点

管理的概念;企业过程再工程;组织的概念;信息的概念、属性、价值;信息生命周期;系统的概念、特性、组成;系统评价。

第三讲 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据组织的几种方法、文件系统的结构,理解如何组织多媒体数据;熟悉掌握数据模型、关系模式、数据库规范化等概念;能够运用实体、属性、联系等概念表述实体联系(E-R)模型;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功能及数据仓库的概念,并运用组织和存储数据。为以后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打下良好的信息建模能力。

二、教学时数

共 4 学时。

三、教学内容

§ 3.1 文件组织

§ 3.2 数据库技术

§ 3.3 数据库设计

四、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数据组织的层次;掌握数据组织的相关概念;了解数据的物理储存与传送;理解文件组织形式。

• 理解传统文件处理系统与数据库处理系统的异同;理解掌握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理解掌握数据库的二级映射的作用;理解数据库数据的存取过程。

• 理解并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掌握信息模型的设计与应用;掌握 E-R 图的绘制、转换。

• 掌握数据库设计规范化设计方法;掌握 1NF、2NF、3NF 的应用。

五、知识点

数据项、记录、文件、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文件的管理观;顺序文件、索引文件、链表文件、数据库文件的概念;文件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式、内模式、外模式的概念;实体、属性、关系、E-R 模型、E-R 图;数据库设计的范式理论。

第四讲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信息系统将所学的概念、技术和企业的实际相联系起来,能够对信息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如何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从而具体了解计算机的潜力,善于把 IT 技术应用于管理,为系统开发和管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

共 4 学时。

三、教学内容

§ 4.1 应用系统分类

§ 4.2 层次信息系统

§ 4.3 职能信息系统

§ 4.4 组织信息系统

§ 4.5 决策信息系统

四、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信息系统角色的演变;了解应用系统分类;理解应用系统多维模型;

• 通过层次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层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实现特点;了解业务员信息系统、终端信息系统、主管理信息系统与实践管理的关系。

• 通过职能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经济管理领域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特点;了解市场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与实践管理的关系。

• 组织信息系统可安排学生自学,布置作业或安排讨论,了解这类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的特点,以及与实践管理的关系。

• 理解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理解传统 MIS 与 DSS 的异同;理解决策模型;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构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框架;

五、知识点

应用系统多维模型;业务处理周期;实时业务处理、批量业务处理;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模型;人工智能;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第五讲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系统计划(BSP);以及三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结合—— CSB ;并掌握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价方法。本章是系统分析的前行课,要与系统分析的项目管理、需求分析工作相联系等。

二、教学时数

共 4 学时。

三、教学内容

§ 5.1 什么是战略规划

§ 5.2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 5.3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

§ 5.4 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过程再工程

§ 5.5 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形象设计

四、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战略规划的含义、战略规划的特点;掌握战略规划的框架结构、战略规划的实现。

• 理解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理解战略规划步骤。

• 掌握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系统计划(BSP);理解三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结合—— CSB。

• 理解设置目标和项目优先权的主要因素。

五、知识点

战略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系统计划(BSP); CSB 方法;风险评价。

第六讲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今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步骤,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并能了解现代软件工程中新开发管理方法。

二、教学时数

共 4 学时。

三、教学内容

§ 6.1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概述

§ 6.2 一般公用阶段的说明

§ 6.3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 6.4 原型方法

§ 6.5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 6.6 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四、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现代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理解生命周期法(瀑布模型)、生命周期模型;理解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基本原理;了解结构化开发模型;理解螺旋模型;理解原型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 理解开发的一般公用性阶段;理解系统开发的原则;了解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掌握系统开发策略和开发计划;了解软件开发的统一过程。

• 掌握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开发步骤,并了解其优缺点;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工作流。

• 掌握原型法的开发方法;理解原型法工作流程、特点。

• 理解掌握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

• 了解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了解几种软件开发模型;了解 CMM(软件生产能力成熟模型)。

五、知识点

生命周期法(瀑布模型);结构化开发模型;理解螺旋模型;原型法;面向对象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软件开发的统一过程; CMM。

第七讲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系统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能够将现实的业务需求汇总、整理并分析出来,能够利用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数据字典等工具,表达现实业务的逻辑关系,并能够编写相关的需求分析表格、需求说明书;能够应用 U/C 矩阵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等。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编写初步的系统分析报告。

二、教学时数

共 6 学时。

三、教学内容

§ 7.1 需求分析 § 7.2 组织结构与功能

§ 7.3 业务流程分析

§ 7.4 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 7.5 功能 / 数据分析

§ 7.6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四、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当前系统与目标系统的关系;理解系统分析的任务、内容和目的。

• 理解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理解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了解软件需求分析的通信途径;了解软件开发中人际关系和技术技能的需求;掌握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理解需求分析的原则;掌握需求分析的表格制作;理解需求分析的子活动的内容;掌握需求说明书的编写。

• 掌握组织结构图的应用;掌握组织/业务关系图的绘制和应用。

• 掌握业务流程分析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掌握业务流程图的绘制方法;掌握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方法;掌握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字典的定义方法;掌握 U/C 矩阵的绘制、数据正确性分析、U / C 矩阵的求解。掌握系统功能划分方法。

• 理解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的主要内容。

五、知识点

需求分析; PIECES 框架;业务流程分析;软件需求规格;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需求分析的表格;需求说明书的编写;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 U / C 矩阵;系统功能划分。

第八讲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初步的系统设计方法;并能够利用这些方法进一步地将系统分析的结果转换到系统设计,能够熟悉每种系统设计方法和工具的优缺点;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的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从系统整体上实现系统分析所期望的设计目标。

二、教学时数

共 6 学时。

三、教学内容

§ 8.1 系统总体设计

§ 8.2 代码设计

§ 8.3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

§ 8.4 输入输出设计

§ 8.5 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 § 8.6 系统设计报告

四、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理解从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到系统设计的物理模型的设计的特点;理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理解如何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总目标;理解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

• 理解系统总体设计的要求;掌握模块(子系统)划分的原则;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设计的依据、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系统软硬件的配置的相关问题;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的相关问题;理解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选型的主要原则;掌握系统环境的配置报告的主要内容的编写方法;理解计算机处理流程设计的相关问题。

• 理解信息分类编码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基本方法;理解代码的设计原则;理解并掌握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 理解输入设计、输入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原始单据、输入屏幕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理解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的相关问题;理解模块数量与软件成本的关系;掌握从数据流图导出结构图的方法;掌握系统设计的描述工具: HIPO 图、层次模块结构图、结构化英语、决策树、判断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变换分析的方法。

• 掌握系统设计报告的内容结构和初步编写方法。

五、知识点

系统设计任务、特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模块(子系统);信息分类编码;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顺序码、区间码、助记码;输入设计;输出设计;出错表;结构图; HIPO 图、层次模块结构图、结构化英语、决策树、判断表、流程图、伪代码;系统设计报告。

第九讲 系统实施、管理与维护

一、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实施的内容与方法,掌握信息系统的测试方法;理解系统的评价指标,并能运用指标对信息系统的性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能够运用网络计划法编制项目工作计划,并对计划进行控制;理解项目的质量控制指标,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二、教学时数

共 4 学时。

三、教学内容

§ 9.1 系统实施 § 9.2 系统运行管理

§ 9.3 信息系统评价体系

四、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系统实施框架、系统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 了解程序设计与调试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理解信息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理解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过程的关系。

• 理解人员培训的相关问题;理解试运行和系统切换的相关问题;理解信息系统质量的特征和指标;理解软件维护的相关问题;理解系统运行评价指标及其相关问题。

五、知识点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47-01

一、引言

MIS是一个由人、机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由于该课程理论复杂,实际操作困难,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讲授和学习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大障碍。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现状,我们需要找到症结所在并进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资料陈旧,缺乏针对性

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材、案例、实践系统等资料陈旧,针对性较弱。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较难理解和掌握。此外,已有的很多案例也是若干年一直讲述的,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式单一,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较弱

(1)在教学方法上,管理信息系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上,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没有实际操作的考核。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没有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更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2)目前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在内容的讲授上一般是基础理论加技术加应用,现有MIS教材中,完整的开发案例较少,加之教师实际开发系统的经验不足,很难从社会实践中收集到合适的案例。学生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知之甚少,已有的一些案例对企业背景介绍也不够详细,使学生理解困难,无法做到透彻地分析。(3)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但是在我国高校的MIS教学中,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

(三)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

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的系统开发能力。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便是经过了专业培训或者有过系统开发经验的教师,也很难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将理念与方法传授给学生。

(四)学生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学习盲从、动手能力差、案例分析不透彻、缺乏兴趣等。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改革,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投入实践,加速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编写符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改进培养目标

首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专业的不同确定教材重点。其次,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要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重视实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的学科,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鉴于大多数学生对企业实际运行缺乏了解,教学中应采用社会调研、案例分析、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环节中突出社会系统的一面,淡化技术系统的要求。内容安排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企业中体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并积极发现问题,分组进行MIS战略规划;(2)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教师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流程重组;(3)上机实验,利用现有的MIS软件,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按规定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4)信息处理,组织学生搜集并分析一些企业现有的数据,鼓励指导学生找出能帮助企业管理改进的规律;(5)课程设计,学生自行选择企业,以小组的方式动手开发一个简单的MIS。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吸取知识,学生做不到深入理解。因此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以下几种形式:

1.组织课堂讨论。这种方式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先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原理性讲述,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分组组织课堂讨论。而教师的角色是一名研讨活动的组织者,确保研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顺利进行,并且要对学生观点进行总结评价,并适时的给出建议。

2.课堂教学与实例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案例。在日常教学中,应针对每章的教学内容,搜集整理出典型案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库。

3.学生作业和考核。以学生自主创建的系统为作业,完成各个环节的内容。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在试卷题目设置上倾向于对分析实际问题。对于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探索。

(四)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要密切关注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掌握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跟踪学科发展,编写合适的教材,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人才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本文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教学现状分析,针对存在问题,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考核方法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教师应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大力培养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3]刘晓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

教学信息管理 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 主要阐述了信管专业是一门涉及到了信息管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专业, 并且是以实践、系统的观点为指导,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培养的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已经成为当前信管专业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1、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指的是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工具, 使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社会实践中的一些技能、工艺、企业经营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以及掌握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独立, 既有交叉, 又有区别, 共同构成了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从信管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实践教学已不是信管专业理论教学的一个延伸, 其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提高, 注重社会职业的需求, 不是空洞的教学。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源于相关企业的要求, 因此要建立在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分析基础之上。

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是指从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出发, 结合相关企业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 通过有效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训、实验、模拟实习、综合实习、创新活动、毕业论文等) 的内容、工具、方法、手段等建立起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的, 有明确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和检验制度, 教学内容侧重于实践知识、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走向社会、积累实践经验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

2、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思维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更好地结合, 使理论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检验。通过实践的体验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更好地把握理论知识的前沿。二是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把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可以使教师“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可以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转变, 以满足教学创新的要求。三是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主要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及通过沟通协作、交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项目的认识、理解以及掌握, 并且能从中找出难点、重点跟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从而在掌握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信息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信息管理专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应花大量的时间在现实社会这个广大的课堂上汲取知识, 这样才能了解社会真正的需求, 最终服务于社会。同时, 只有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 才能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信管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笔者对湖南省一些开设了信管专业的高校以及一些与信管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问卷共发放480份, 收回有效问卷432份, 调查对象为高校的老师与学生、企业的一些管理者与职员, 调查问卷中学生占52%, 专任教师占14%, 行政人员占7%, 企业人员占27%。统计方法采用的是实验统计法, 主要通过得分来说明问题, 将问卷整理分析后, 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 信管专业从总体上看, 在学科设置、人才培育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在实践方面多数是流于形式, 通过得分可以看出, 整体上是中等偏低的,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

通过调查发现, 实践教学体系架构没有把理论与实践设计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协调的联合体, 没有对贯穿于四学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设置, 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构思。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依然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2、实践教学的深度不够

据调查, 信管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 但是信管专业的课程实验主要是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 课程实习大多数是放羊性的, 毕业论文设计多数是应付性的。综合实习方面, 由于实习时间比较集中、场地比较分散, 加上学生急于找工作, 对实习不够重视, 很少参与到操作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型实验中。总体上来说, 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落后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济、师资等方面的影响, 实践教学方法多为教师提出要求, 安排实践环节, 讲解注意事项, 学生按照指导书“依葫芦画瓢”得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 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必要引导和指导。

4、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不太合理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中都占有一定的学分, 这样就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 但是大多数学校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仍然采用的是单向学评教、教评学和实践 (实验) 报告考核的评估体系, 缺少对实践效果关键性因素的评估和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及其非智力因素、社会因素的考查。因此, 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只是流于形式。

三、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 信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考虑以上问题, 结合信管专业的办学特色, 本文认为, 对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与探讨, 以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 是实现信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来说, 建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信管专业应用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系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2、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见图2)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条件保障体系, 二是运行保障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指的是为实践教学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 属于硬件设施;运行保障体系指的是为实践教学提供管理、组织、协调、实施、评价等方面的保障, 属于软件设施。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管控、信息反馈、实施进程、效果评价等方面。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地沿用自己的或者认为别人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从事实践教学, 要根据设备设施的改善、教学环境的提高、基地条件的变化、企业发展的需求,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习变成有针对性、有合作性、有控制性、有反馈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 应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网络教学。现代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量, 如果能利用好网络资源, 建立网络和信息技术教学平台, 就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课堂之外在线进行实践课的学习、交流、沟通与讨论, 拓展和延伸实践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 问题教学。在实践教学中, 老师提出任务和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自由组织团队或按老师要求分配团队, 分工合作, 积极主动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 并且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指导、答辩和评价, 从而提高学生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积极主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能力层次的不一样, 尤其是在二本高校, 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群。不同层次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实现老师给定的目标, 其自信心、主动性将会得到大大增强。

4、自管创新型实践学习室的建立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等需求, 学院可以建立学生创新型实践学习室, 主要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 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实践学习室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管理, 学院只负责一些基本设施设备和基本条件的建设, 一至四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进入实践学习室, 每个学生在实践学习室的时间可以为1—2年, 学院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 每一学期进行一次期中检查和最终考核, 末位淘汰, 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钻研的兴趣, 缩短走向社会的时间, 培养其协作团队精神, 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5、增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机会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计学期, 信管专业可以设置三个学期, 两个大学期和一个小学期, 总的学习时间与两个学期差不多, 以不违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方针, 不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反对为原则。每个大学期可设18周教学工作量, 一个小学期设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时间, 并且由专业教师进行跟踪与指导, 同时进行考核, 考核应与学位挂钩。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可使学生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培养其分析判断社会问题的能力, 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学生的需求。

总之,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配套,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具有各高校特点的实践教学改革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模式, 是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保障和有利支持。

参考文献

[1]Hui-hui Hao, Heng Xu.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Securities Investment[J].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2, Volume108/2012.

[2]Liu Yuyan, Chen Lin.Talk about Students’Ability Training in Teaching Practice Reform of Graduates from Engineering Course[J].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12, Volume111.

[3]俞守华、邓成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4) .

[4]张戈、刘位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CISC2010研究成果[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7) .

[5]赖克勤、李超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8) .

[6]张彬连、徐洪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2 (2) .

教学信息管理 篇5

IM&IS Synthetic Design 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 本科生 课程设计时间:4周 学分:4 执笔者:张立厚

编写日期: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在修完主干专业课程“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英文教材、双语教学)、“SQL SERVER及其应用”及其他主要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后开设的综合设计课程,是其与专业实习同时进行的必修实践环节。本设计要使学生采用《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与其他专业课程中学习的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有能力的可采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运用其基本方法与主要图表工具,完成一个自己在专业实习或提供其他途径所了解业务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用自己熟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相关开发工具实现一个在网络环境下运作的系统,并运行、评价、改进之;在此基础上严格按本大纲所附报告提纲撰写综合设计报告。通过本设计进一步弄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经营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依存互动关系,明确信息系统要把重点从IT中的T(技术)转到I(信息)、M(管理)、E(经济)的转变的重要意义,把握与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方法、方式、策略及其基本过程与项目管理,领悟信息系统工程中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或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初步具备开发与管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初步形成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信息系统增值开发,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素质。设计内容与要求

要求学生在完成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门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中所学知识,选择自己了解的经营管理业务,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或面向对象方法,分析、设计、实现一个在网络环境下运作的业务信息系统,并运行、评价改进之,最后要写出综合设计报告。

具体内容参见附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设计》报告提纲

设计过程与步骤

课程设计分3个阶段进行:首先,结合“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SQL SERVER及其应用”与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已完成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安排学生结合准备去进行专业实习的单位的业务的初步了解,初步完成选题和资料准备。在期末2周的综合设计阶段,在教师的面对面与网上指导下,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与文献阅读,正式确定选题,并提交选题报告;初步完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撰写包含这些内容的综合设计报告初稿,打印并用Email交初稿。然后,教师在假期的头几天批改,提出指导意见用Email返回给学生,学生在假期中,在老师网上指导下基本完成综合设计,撰写并经过教师网上指导修改后,提出综合设计报告讨论稿。最后,开学初2周的综合设计阶段,在教师的面对面与网上指导下,对综合设计报告讨论稿作全面修改,并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运行调试与改进,提交综合设计报告的打印稿和有完整软件与报告的电子文档的光盘。教师评阅,对不合格的,要求在其后修改完善,再达不到基本要求者,安排重修。

成绩评定:参照综合设计报告大纲逐条逐项定出评分标准,逐项给出成绩,最后计算总分。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推荐教材

1.张立厚、张应利、高京广、陈鸣中等编著,管理信息系统(MIS),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2.Douglas E.Comes.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s.清华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2001年 参考书目

[1] Stephen Haag, Maeve Cummings, James Dawkin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机械工业出版社, 英文版,1998.[2] E.F.Peter Newson, Michael Par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ase.机械工业出版社,英文版,1998.[3]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轮(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王晓铭,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开发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7] Douglas E.Comes,David L.Stevens.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Vol.I Prentice-Hall.2001

[8] Douglas E.Comes,David L.Stevens.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Vol.II Prentice-Hall.2001

[9]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

[10] 冬震亚、余雪丽、陶世群.现代计算机网络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

附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设计》报告提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本科学生用)

封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设计报告(4号字,居中置于页顶),课题名称(小4,置于第3行),与内容相符合的画面,设计人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日期。要美观大方,具有创新性。

目录:有序号、标题、页码,布局合理并实现对正文链接

报告内容(不能只有图表,必须有语言文字详细表述的思路。标题应改为与自

己业务系统相关)

概述:系统的基本任务,主要业务(要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的业务),开发目标 1. 系统分析

1.1 用户需求:包括系统现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达到的具体指标等。

1.2 可行性研究:

1.2.1 系统初步方案:简述初步调查的现状概况,结合用户需求,提出几个可供选择的概略初步方案(要有开发目标、基本功能、用什么硬软件平台、什么方式、什么策略、实现哪些主要功能,都必须建立在网络平台上)。

1.2.2 可行性分析: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全面具体分析方案中的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益性,通过列表比较比较,选择出一个较好的可行方案。

1.3 现状调查:

1.3.1 所选业务相关的组织机构调查:画出现状组织机构图,并作适当说明。

1.3.2 工作现状调查:①叙述现状的业务处理过程,画出对应的业务流程图(业务复杂时可以分成子业务画);②列出相关单据票证帐簿报表及其它文档的原始资料。

1.3.3 信息流程调查:由现状业务流程图,画出现状数据流图(DFD)的顶层图(图T),用功能-数据(P-D)分析法,叙述分析过程并画出U/C矩阵,然后据其画出0层图(图0)和至少第1层图(图

1、图

2、图3„)。业务复杂时可以先以子业务为0层图中的大加工,画出顶层图与0层图,再对子业务大加工做功能-数据分析,逐层向下分解,画出以下各层数据流图。检查数据流图与业务流程图的对应性,发现问题就及时改正。

1.3.4 现状评价:与用户需求对比,找出现状的问题和可取之处。1.4 目标分析:

1.4.1 数据分析:由现状DFD的数据存储或现状业务的相关单据票证卡表帐簿文档报表,列出要存储的所有数据项,逐项分析叙述每项类型结构,最后综合列出所有要长期存储的不能在业务内部生成的基本项。

1.4.2 构思初始ERD:讨论由基本项构思ERD的四条原则,①写出第一条原则,分析并得出的相应实体类;②写出第二条原则,分析并得出的相应联系,并根据业务中的语义要求确定其类型;③写出第三条原则,分析并得出的每个实体类的属性和有属性的联系类的属性,必要时可按常规需要,补充一些数据分析中没有列出的基本项作为相应实体或联系的属性;④画出ERD(规模要求不少于3个主实体,1个从实体,2个联系和48个属性);⑤写出第四条原则,检查得出的ERD是否符合“一事一地”,如果有在ERD中作为属性重复出现的基本项要消除重复,如果有没有在ERD中作为属性出现的基本项要补充到适当位置或解释原因,如果有ERD中的属性不是原来列出的基本项则要解释增加原因或者去掉。当业务较复杂时,可以先按上述方法得出各子业务的子ERD,然后再合并为全局ERD。

1.4.3 ERD的改进:消除冗余的实体与联系;如果有复杂的多对多的多元联系,则引进联系体把它分解为多个二元联系来简化;必要时合并少属性的一对一联系的实体。

1.4.4 数据存储的初步考虑与优化:①写出由ERD导出一般关系模型的第1条原则,列出由独立实体得到的各个关系框架;②写出第2条原则,列出由从实体及其主从联系得到的关系框架;③写出第3条原则,在多实体关系或零实体关系上增加一实体关系的主码作为外码,及其一对多联系本身的属性,来表达一对多联系;④写出第4条原则,列出由多对多联系得到的关系框架;检查关系模型与ERD的对应性,如ERD中的主标识是否都转换成关系的主码,非标识的属性是否都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联系线是否都用外码来表达等,有错误则改正;进行查询/存取分析,为方便查询,合并相关关系,优化数据存储结构。

1.4.5 业务流程再造/改进(BPR/I):分析计算机网络处理与人工处理不同特点所带来的变化,围绕数据库和考虑其输入/输出及校验和人机交互对业务流程的要求,可采用的统计分析预测等定量的现代管理方法(至少2项)并结合实现用户目标要作的改变(至少1项),等主要方面,作业务流程再造或改进(BPR/BPI),叙述并画出新的业务流程图(相对原业务流程要有质的变化)。

1.4.6 构思新DFD:由新的业务流程图,用功能-数据(P-D)分析法,论述绘制其U/C矩阵并调整行列过程,用小矩形划分子系统,然后据此画出新DFD(不少于4个层次)及其DD表(每个表不少于5个元素)。当系统规模较大时,也可以把子业务加上系统查询、系统输出作为图0的大加工,画出顶层图与图0,再对每个子业务做功能-数据(P-D)分析,向下再画子图。检查数据流图与业务流程图的对应性,发现问题就及时改正。

1.4.7 再进行数据存储分析:看是否要修改ERD,如果要修改,则修改后回到1.4.5;否则进到1.4.8。(不必修改也要分析论述)

1.4.8 画功能层次图(FHD):整理伴随着DFD的绘制,把每个加工作为一个功能任务,逐层画出的功能层次图(FHD);检查FHD与DFD的对应性,有错则改进,得到新系统的FHD。进行系统管理功能分析,增加用户管理功能、出错处理功能、初始化功能、时序控制功能、信息系统通常都要有而业务FHD中还没有的查询功能、对应输出功能等等,得到完全的FHD。1.4.9 构思计算机网络平台模式选择:分析业务与系统对计算机网络的要求,提出计算机网络平台模式选择的基本构思(主要是服务器的类型配置及其与客户机的分工,参见MIS教材第6章)。

这样,就得到由新系统业务流程图、DFD及其DD表、ERD及其数据存储的初步考虑、FHD等4种工具表达的新系统逻辑模型及其网络平台模式选择的基本构思等构成的新系统逻辑模型。2 系统设计 2.1 总体设计

2.1.1 一般关系模型设计:由ERD按4条原则设计一般关系模型,如果与系统分析中的初步构思没有什么不同或改变很小,则可用文字说明;重点讨论关系之间的永久关联与数据完整性要求,并在原表上增加修改,而不必再列表。

2.1.2 处理功能总体结构设计:①写出由DFD导出初始MSD的两种分析方法,叙述由DFD导出初始MSD的过程,画出初始MSD,注意分析MSD与DFD的对应性(层次对应、元素表达对应等),有错则改正;②写出改进MSD的启发性规则,必要的话,叙述改进初始MSD的思路,画出改进后的MSD;③叙述MSD优化思路,必要时,给出优化的结构。补充1.4.8中增加的系统维护管理功能的模块。2.1.3 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①设想所开发业务系统要用的系统平台的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连接设备(包括硬件与系统软件)的逻辑功能,画出平台的总体布局拓扑图(至少有一个带数据库系统的服务器和两个功能不同的客户机)。②补充网络所要求的网络管理模块与接口模块(应包括网页乃至网站模块)到模块结构图中。

2.2 详细设计:

2.2.1 代码系统设计:写出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主要的代码(不少于5种)。

2.2.2 系统平台具体设计:①按平台的总体布局拓扑图,设想具体环境,设计网络的具体布局图,画出平台具体(形象)结构图;②完成设备(包括硬件与系统软件)的选型,列出设备选型清单。

2.2.3 数据库结构的具体设计:①按所选用的DBMS设计数据库表的具体框架,依据新业务流程的语义要求,确定数据完整性(含索引),特别注意关系级完整性与参照完整性,标注并写出说明,注意与一般关系模型的对应性。②按子业务或子系统,结合处理功能的要求,设计各个用户应用程序的用户视图。

2.2.4 模块设计:①比较人工模块与计算机模块各自优势和选用原则,确定各模块的实现方式;②设计输出模块的输出报表格式与相关行为方法逻辑框图;③设计输入模块(表单)格式与相关行为方法逻辑框图,注意完整性控制;④设计人机对话(包括查询)模块的(表单)格式与相关行为方法逻辑框图;在人机接口模块(包括网页乃至网站),特别是主控模块设计中,要突出系统的安全性设计。(至少有两层菜单、两个查询模块、两个报表生成模块和两个网页)。⑤设计机内模块的算法及其框图。⑥设计网页格式及其内容结构与链接。

2.2.5 人工模块的业务流程、现场工作流程设计与组织结构的改组的建议:叙述人工模块,包括人机接口模块的人工处理部分,的业务流程,必要时画出其各个业务流程图或现场工作流程图,并提出组织结构的改组的建议,画出建议的组织机构图。

注意,系统尚未实现,详细设计中不能出现由系统运行中打印出来的图表,所有图表基本要用word或其他画图制表工具画出。3 系统实现:

3.1 人员培训的简要讨论与网络平台实现的具体论述。

3.2 数据库表结构的建立与数据输入:①用SQL编写数据表源模式,输入计算机并打印出来;②建立输入表单及其方法程序并打印出来;③运行输入表单,输入数据并打印出来;要特别注意并突出叙述在源模式中和输入应用程序中对完整性控制的实现。④用SQL写出用户视图,输入并打印出来。

3.3 应用程序设计与测试:①写出机内模块源程序,输入并打印出来;②建立人机对话(包括查询)表单,打印出表单和菜单画面、方法程序;③用程序设计语言或报表生成器设计报表,并打印源程序与报表格式;④用标记语言或网页生成工具构造网页,并打印源标记程序与网页。

3.4 系统联调:模块连接,打包,形成项目,最好是形成可执行程序。注意分服务器与客户机来讨论。在程序的设计、生成与测试中要注意突出系统安全性在程序中的具体实现,及时叙述测试中的问题、解决方法与自己的感受。4 系统运行

4.1 使用说明:写出在网络环境下系统操作使用的简要说明。4.2 系统运行:按系统操作使用的简要说明叙述运行操作,包括主控、网页、人机对话、查询、报表的运行操作,打印出运行的表单,并打印出运行结果(至少有两个查询结果和两个报表输出结果)。在系统实现中已打印的只要说明,不必重复打印。

4.3 系统评价:叙述采用的有特色的技术与技巧;成功之处与主要特点;系统要改进完善之处和进一步工作的打算;论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收获、体会(要真实、生动)。

说明:本提纲按以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一个规模适当的网络环境下的业务信息系统、用C/S网络模式、以SQL Server为后台数据库系统实现为前提来讨论,但鼓励学生用面向对象方法和Oracle等大型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来完成课程设计,其报告可参照本提纲撰写,基本内容应不少于本提纲的要求。也可以几个同学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系统,但要各开发其一个子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完成任务不少于上述要求,各自写出报告。

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刍议 篇6

关键词: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科、专业不断拓展,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一局面,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成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此时,以艺术院校为例,提出大力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设计开发多元综合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系统应用的灵活性,将有效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所面临的管理困境,极大地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涵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和信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从而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对于高校而言,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体现为建设功能完善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平台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建立起先进、可靠、完善的技术平台,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提供支撑。

一般来说,高校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备基本的教学管理模块,如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成绩管理、考试安排、教材管理、收费管理、选课管理等基本功能;二是系统要容易操作,使用人员能够顺利地使用系统完成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三是系统要易于维护和升级,能根据学院的个性化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修改;四是系统应该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保障数据的隐私和安全等。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自行开发或购置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搭建信息平台,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

目前,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学校自行的特点自行组织开发团队开发,如南京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主要采用ASP、ASP.NET等技术自行开发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能基本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自身强大的人才优势不仅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还对其它各个系统的数据有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由于是量身定做,能较好的满足本校的需求,并且掌握源码,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系统、增加或删除功能模块。但是由于开发人员能力及各个学校的投入等原因,自行开发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在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另外一种方式是直接购买软件开发公司的产品,如杭州正方、湖南青果、湖南强智等软件公司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这类产品在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其通用性,普遍存在不能满足学校特殊教学管理需求的问题,尤其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方向较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存在较大差异,通用系统难以满足日常管理需要。

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该校在校生规模约为1万人,有3个校区。该校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管理和单机管理系统相结合,工作量非常大,档案的存放也需要巨大的空间,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手工管理无法满足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第二阶段是2006年开始应用学年版本的基于C/S和B/S混合结构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在该阶段花了很大的精力建立起了各种基础数据库,如教师库、课程资源、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场地、学生信息、学生成绩和教材库等。运行该信息系统后,该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由于该版本的软件在设计思路上过于简单,虽然基本实现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常用教学管理功能,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存在一系列以教学计划为核心的相关问题。现行系统对教学计划的管理不灵活,只能针对自然班级进行排课,不能对自然班级进行拆分排课管理,从而影响了整个排课的进程;在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系统也管理不灵活,二级学院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及选修课很难在系统里面操作;以教学计划为基础的期末考试、正常补考、毕业前补考以及教材订购计划无法通过系统安排,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功能仍相对简单等。

二是部分教学管理缺少相关配套软件和程序,教学信息管理缺乏统一标准接口。该校2006年开发了琴房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音乐舞蹈大楼琴房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也在这期间投入使用,两个系统均单独运行,由教务处进行管理,今后对其进行整合势在必行。整合后硬件配置也需要进一步升级,以便充分满足学生大批量登录系统进行选课、登记琴点操作等各个环节的需要。

三、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和方法

要全面推动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从从管理队伍、技术支持、硬件投入、安全维护等多渠道加强建设,同时注重立足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因校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针对以上分析的系统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开展提高培训,强化管理团队建设

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和规划,将管理和技术有机结合,给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一线教学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熟练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

(二)加大硬件投入,整体购置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复杂,要求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就一般高校而言,计算机技术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可考虑采取“购买与二次开发”相结合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之路,选用灵活的、架构先进的学分制教学信息管理系統,减少了二次开发的成本,同时投入资金购买较好的硬件服务器,采用分时分段的方法彻底解决集中登录操作系统容易拥堵的问题。

(三)不断改进升级,开发适应校情的软件平台

首先是建立基于元数据的分布式异构的小型数据中心平台,统一各种数字平台接口标准,有效整合教学管理相关的软件,着力解决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其他小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和开发,使其更加易于使用,如苹果手机的操作系统、腾讯QQ程序等采用图形化操作界面,就算没有专人培训,大家也都会使用。目前,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软件系统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引起的。如没有系统管理员,或者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认识不深。很多小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多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建议,根据其中合理的建议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一个系统只有使用者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四)多管齐下,维护系统信息安全

在信息安全方面增加必要的互联网安全管理手段和措施,在有些学校也曾经出现过数据丢失和数据遭到黑客的修改,提出故障时的恢复方法和策略,增加教学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点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教学管理改革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估计实施的难度,制定具体规划,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更好的为教学、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2]蒋志.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培训,2010,2

[3]杨永跃.学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6

教学信息管理 篇7

现在是信息时代——一个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技能。IDC的研究显示, 财富500强企业中, 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到65%, 同时, 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审视这些数字的背后不难发现:能否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处理信息, 已经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现在企业评价的标准已经发生细微却是根本性的转变——强健有力要比规模庞大更具有未来价值。在信息时代, 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信息、信息技术和人这三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的协调和使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完成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相关的一切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学科。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有开设, 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 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管理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主要是从事管理相关工作, 在校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 偏向于“管”, 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系统, 控制和协调系统的开发过程, 起到一个管理者的作用,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笔者发现, 很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这门课中的角色, 定位出现偏差, 自然就达不到目标。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是课程成功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 国内对于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是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等, 比较注重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国外一些大学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的教学目标, 比如哈佛大学是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是为更好的做出有关信息系统的决策提供手段和方法;斯坦福大学是理解支撑信息系统的技术学习, 使用提取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等[2]。国外大学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偏重于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更好的偏向于“管”。针对国内管理类学生的具体情况, 可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关于信息技术、决策手段和方法等内容。

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讲, 对教学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刚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认为这是一门计算机类课程, 管理类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相对较少, 在心理就会产生对这门课的不重视, 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管理”, 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人的关系, 人是MIS的主体。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关系, 事实上有了管理就有了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只是MIS的一个工具, 它满足了信息处理的需要, 又极大的推动了MIS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系统, 是一个人机系统, 是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系统。

2. 案例与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M IS教学中已经很普遍了, 例如哈佛大学就有一个庞大的案例信息库。它已经成为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 增强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 建议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 教师能够给学生演示并简单讲解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最好能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M IS, 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库存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第三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 企业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性认识, 去学习这门课程就不会那么盲目。

在讲授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 可以用一个开发案例贯穿整个教学, 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知识的学习, 也为学生上机实验过程打基础。对于不同理论知识的理解时也要结合一些小的案例来进行。教师将自己掌握的实际的MIS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常见的问题都要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比如企业在准备开发信息系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管理人员参与, 主要由哪些人员负责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的经验, 这也是学生最想得到的。

3. 上机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上机实验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 也是使学生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加深学生对MIS及其开发过程的理解。M IS开发过程的5个阶段: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 上机实验应该在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安排, 而且应该尽量地使这五个过程连续, 最后学生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M IS。建议可以让学生去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的食堂管理信息系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 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流程的系统, 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有信息把这个系统开发出来。如果让学生去开发一些像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 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际过程并不清楚, 没有通过实践, 工作流程也不清楚, 开发就无从谈起, 即使要求学生去做实际调查, 但是学生还处于上课阶段, 时间安排就成了问题, 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上机实验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择的对象系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但是像第三方管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案例, 因为教师对这样的流程是很清楚的。

4. 整体的课程安排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 并结合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建议在大三或大四的上学期来开设这门课程, 因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 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之前, 学生要具备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建议课时安排见表。

三、结论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增大, 只有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 才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将是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基本技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和建设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只有教学体系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将不断的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哈德: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

教学信息管理 篇8

系统设计原则

1.系统的可靠性

系统应用的设计支持集群部署方式,集群技术要提供负载均衡和容错机制,并且可以通过硬件的扩容来扩大集群的规模,可以很好地缓解用户和数据的增长带来的系统处理压力,充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2.系统的实用性

系统要充分考虑到在人员信息管理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应尽量全面地做好需求分析,减少日后更新软件的次数。

3.系统的适用性

通过数据分区技术对大数据量表进行管理,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通过数据和索引划分到不同的表空间,提高数据库对磁盘的访问效率;通过创建有效的索引,提高数据查询速度;必要时通过创建物化视图,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

4.系统的可维护性

系统有完善的日志管理机制,便于对问题的跟踪解决;系统支持参数化配置方式,并提供专门的配置界面,极大地减少对程序代码的修改;应用和数据统一部署,便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

5.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对Web资源的访问有严格的校验和检查,包括用户会话状态校验和用户身份校验,非法用户无法访问未经授权的资源;系统有严格的权限管理功能,通过角色设定用户的菜单和功能访问权限,这样既提高了界面友好性,又提高了安全性;系统根据用户角色和用户信息控制数据的可见范围,加强数据访问安全控制;系统提供可靠、完整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将各类故障造成的数据损失降到最低。

6.系统的扩充性

系统的整体规划及框架设计是有可扩充性的。前台页面的设计能保证网站在增加栏目后不会破坏网站的整体结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能够根据需要对栏目类别提供增加、删除和修改功能。

系统技术路线

1.三层模式思想

这种模式在逻辑上将应用功能分为三层: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表现层是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有助于用户理解和高效地定位应用服务;业务逻辑层位于表现层和数据层之间,专门为实现企业的业务逻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层次,主要功能是执行应用策略和封装应用模式,并将封装的模式呈现给客户应用程序;数据层是三层模式中的最底层,它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

2..NET Framework框架

.NET Framework是一种采用系统虚拟机运行的编程平台,它以通用语言运行库(Common LanguageRuntime)为基础,支持多种语言(C#、VB、C++、Python等)的开发,为应用程序接口(API)提供了新功能和开发工具。这些革新使得程序设计员可以同时进行Windows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以及组件和服务(Web服务)的开发。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反射性的,且面向程序设计员的编程接口。

3.Ajax模式

Ajax指异步Java Script及XML(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在基于数据的应用中,用户需求的数据,如联系人列表,可以从独立于实际网页的服务端取得并被动态地写入网页中,让缓慢的Web应用体验像桌面应用一样。Ajax的核心是Java Script对象XMLHttp Request。该对象在Internet Explorer 5中首次引入,它是一种支持异步请求的技术。简而言之,XMLHttpR equest可以使Java Script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并处理响应,而不阻塞用户。

系统设计方法

数据传输将远程的业务组件进行封装,动态地实现了远程业务的调用。可配置的身份验证及数据保护功能为数据传输提供了安全保障。

基于依赖反转的原则,将系统业务及各种自定义信息依赖于配置文件,实现了系统的易优化、可配置性。

统一的事务管理及异常处理,并将事务处理进行封装,使事务管理相对上层业务更透明化,也使开发人员把重点放到业务的实现上。

工具模块的数据总线以及可配置的定时任务等,能够更加快速、灵活地构建各种业务,为系统的高效性、灵活性、可移植性提供了保障。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该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主要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这种架构确保了责任的明确划分,使系统更加易于维护和扩展。

表现层位于最外层,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能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主要完成客户端视图显示和数据验证等工作,并以指定格式保存数据。

业务逻辑层包括信息交互、协议管理、规划管理、建设辅助、应用管理、经营管理、统计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该层处于表现层和数据层之间,通过数据层的数据操作对象访问业务数据,向表现层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层是系统的基础,是数据交换的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抽取、加载和转换,为表现层提供数据支持。数据层主要解决我们频繁的数据传输,平衡服务器间的工作负载。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所用数据均存放于该层,然后在数据层设置两套数据支撑体系,以保证系统可持续、稳定运行。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业务流程特点,将系统功能分为三个大的子系统,分别为前端应用子系统、建设管理(后台管理)子系统和配置子系统。框架对各个子系统提供统一的平台。系统主要包括检索模块、规划管理模块、建设管理模块、应用管理模块、统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接口部分七大模块。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研究 篇9

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专业必修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信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同时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以及建设信息系统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准备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实战演练

实验总结提高

其中:准备环节安排2课时;案例分析安排4课时;实战演练安排20课时;实验总结提高安排4课时。

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准备

1. 理论准备

实验教师在实验开始前, 对本次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概况总结, 并提出实验要求, 为将要进行的实验做铺垫。理论知识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如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MIS生成工具等。然后介绍每一种方法的主要内容, 如:

介绍生命周期法的阶段划分、阶段任务、阶段设计工具和阶段成果;介绍原型法的使用条件、开发过程和内涵;介绍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特点、涉及的基本概念、常用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介绍MIS的生成工具 (CASE方法) 的基本思想、构造等。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当前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

基于以上方法的特点和各自的优缺点, 学生在实验时, 总体上是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而系统实现阶段可以采用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

2. 课题准备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践能力, 设计多套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实现的课题。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超市商品销售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学生实验时间一般比较短, 又没有实践经验, 所以, 在设计实验题目时, 不宜太大, 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能力、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增强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整体认识和成就感的体验。

3. 分组与进度安排

系统开发需要涉及诸多方面, 学生的能力又参差不齐, 需要多人分工协作, 同时体现团队精神, 通常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4至5人比较适宜, 再根据小组内学生的情况划分不同的角色, 如:组长、秘书、设计、美工等, 并交叉做另一人的助手等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承担主要任务及协助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实验题目采取不同方式分给每个小组, 小组也可以自拟题目进行实验。

将实验任务划分成阶段进行, 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及进度计划, 并要求每个小组进行阶段总结, 并安排不同的学生进行总结汇报, 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参与实验, 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和积极性, 以实现实验的目的。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实验准备就绪后, 实验教师选取不同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结合本次实验的要求和目的进行案例分析。案例可以选取专业性强、功能较单一的《管理信息系统》, 如: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 银行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人事与工资管理系统,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等。这类案例分析时, 可以详细一些, 有条件的话, 准备一套可以运行的, 有源代码的, 并且有设计过程的案例进行分析, 将对学生接下来的实验会有更直观的指导, 意义很大。

四、《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过程

实验教师要全程指导、跟踪、监督, 掌握各组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进度。实验过程通常可以这样进行:

1. 需求分析阶段

学生拿到题目后, 走出校门, 走向市场或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 选择一个单位作为假想客户, 了解这个信息系统给他们设计, 他们会有什么样的需求,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分析, 利用结构化分析工具 (数据流图) 或面向对象分析工具 (用例图) 来描述系统的功能, 再用数据字典, 还有E-R图参阅概念性的数据模型, 来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及处理的要求, 最后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 表明系统“做什么”。对每个实验小组的需求分析进行检查, 合格后由实验教师签字同意进入下一实验阶段。

2.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将上一阶段的数据流图转换成“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表明未来系统的功能, 然后再用结构化方法的流程图进行模块的详细设计。

在数据库设计中, 要求学生选择关系模型, 将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 再形成数据库表, 更详细的表明系统要处理的数据结构。

设计阶段结束后, 要形成“系统设计说明书”、“测试方案” (学生实验只要求列出必要的测试数据即可) 、“流程图”、以及数据库设计结果, 表明系统“怎么做”。对每个实验小组的设计结果要进行检查, 合格后签字同意进入下一阶段。

3. 系统实现阶段

这一阶段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数据库, 要设计用户操作界面, 选择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码, 并进行必要的测试。真正形成可以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一阶段要结合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 如:计算机专业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编码, 实现系统的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这一阶段可以不作要求,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选择完成。

这一阶段完成后, 学生自己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 对于学生来说, 收获是非常大的, 体现了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该课程实验知识的掌握, 所以, 实验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五、实验总结提高

实验结束后, 要进行最后的总结, 以明确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不足。通常的做法是:

1. 先由实验教师提出总结要求, 要求

学生每人写出一份实验个人体会, 不要限制体会的内容、形式、字数, 提示学生实验怎么做的, 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告诉学生体会只有一个要求, 那就是“真实”。要相信每个学生, 他们只要努力是能学会和做好的。

2. 接下来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

代表小组做总结发言, 介绍小组的实验情况, 以及实验过程中体现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选出1至2名学生主持, 在主持人

的组织下由学生自由发言, 畅谈本次实验中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和设想。

4. 最后, 在实验教师的主持下, 每一位学生用几句话总结本次实验。

至此,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 圆满结束。

参考文献

[1]邓良松, 刘海岩, 陆丽娜编著, 《软件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 篇10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课堂实例

一、引言

信息系统已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不仅深入到企业和组织的方方面面, 而且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出现, Internet和全球通讯网络的飞速发展, 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能否利用和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是当前及21世纪信息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内容与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为了深化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一批素质高的IT人才, 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这一课程。

从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中抽取相应的理论, 奠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从而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边缘科学[2]。学好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 不仅要学习和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 而且要结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 深刻领会在系统开发全过程中的理论实质, 增强信息资源的开发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设计、研制信息系统的能力。因此, 本课程也将实验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来安排, 一共有12个课时。

本课程内容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论、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系统开发技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系统、商务智能与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这些内容涉及计算机、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一些领域。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 具备规划、构建和使用信息的基本能力, 为今后的管理及各类业务工作中有效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 学习本课程时并不用要求掌握编写复杂的编程。本课程中代码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 能读懂代码就可以了。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 更好地理解管理类的课程内容, 掌握操作和使用方法, 提高应用能力,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 对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要求高。不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特别是坐在边上及后排的学生睡觉的多, 玩手机游戏的多。以各种理由, 如吃早餐, 开班会, 考研等各种理由请假的多。管理信息系统是交叉科学, 老师难讲, 学生难接受, 既要有管理的实例教学, 又要有计算机的编程知识。

三、教学方法

1.采用PPT每页都是动画的, 并且注意PPT色彩和背景的使用, 使学生一看PPT就被吸引住了。现代高科技手段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 能满足其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望。

2.采用实例教学, 并且注意选择参与的学生对象, 这样能取得良好的实例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特别是坐在边上及后排看PPT视觉效果不好的同学, 给他们多一些参与实例的机会, 并且对爱睡觉的学生多点名提问, 使他们感到受到老师重视和关注, 提高听课积极性。

3.每堂课都有实例, 对学生一生有影响力的例子多重点讲, 说出其实质意义, 如摩尔定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管理课程, 对库存管理更是一知半解, 而摩尔定律本质上讨论了软件和硬件的关系, 更深层次的则是仓库管理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仓库管理的重要性, 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知道了这一定律, 可以很早就看准软件和硬件的方向。了解库存的重要, 使他们自觉减少库存和节约成本。

4.实例的选择, 因为学生没有管理专业的知识, 所以要补充一些管理知识, 这样他们以后就能胜任计算机行业的管理岗位。通过对淘宝网CEO马云的介绍, 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了一定了解, 有利于在IT界找到新的定位和增长点。

5.举计算机行业的例子, 如腾讯和360大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近年来IT界出现的大事件, 进行充分的利弊分析, 学会从不同视角考虑问题, 培养学习应对突发事件和进行公关处理问题的能力。

6.每次课前点部分名, 而不是完全交给班干部考勤。要求学生交有照片的点名簿, 一方面老师能很快又方便地认识学生, 另一方面学生上课时就能主动听课而不是趴在桌子上懒洋洋的。

四、教学效果

管理信息系统课堂设计教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没有了迟到早退的现象, 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学生也坐得端正地听课。上课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增多, 并且能够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样上课有实例, 既生动又实用, 学生就慢慢被吸引住, 注意听, 逐渐对这门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盼望上这门课。

五、结语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 学生接触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交叉学科, 对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掌握了管理的思维和处世方式, 是一门文理兼容的课程, 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 所以怎样更好地教好这门课程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海涛.《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想与实践.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 篇11

1. 如何加强机房的课堂管理。信息技术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首先应该从常规教育抓起,也就是说首先培养的应该是学生的规范化,秩序化。作为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该培养的是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尊重任课老师的道德规范。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固定上课教室的特殊性,所以要想从常规教育入手,首先要做的是应该加强上课机房的课堂管理。只有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营造出更优质的学习氛围。只有加强了课堂管理,才能在安静的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成绩。例如,上课必须由课代表带队统一有组织的在机房门口站好队,没有声音进入微机室;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从老师要求;要在老师的允许下才能打开电脑,用完也就是下课要正确关闭计算机;课代表组织下课,在门口站队才能离开。同时,在每学期上第一节课时,微机老师必须像讲常规课一样把微机室制度讲授给同学们。其次微机室座位安排也要有所讲究,把男生女生穿插开有助于课堂管理,这样才有可能上好本学期的微机课。

2. 如何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课具有固定上课地点的特点,并且在国家的政策帮扶下,能够实现人手一台机器,这样就更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养成。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实际的应用操作。作为初中生,活泼好动本身就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信息技术课要实现的关键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性格特点,使之归纳到正确的课堂教学中来。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开关机知识,这样学生一进入机房就会有地放矢,而不是无目的的乱动。然后再结合教材,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分组研究的方式,完成一堂新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根据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设定出具体的教学任务,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方法,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对于学生本身则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将钻研型和动手型学生组合起来,分组原则要把握动静结合,不同性格的学生构成一组,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最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最后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几个阶段

对于课堂管理,从最初的面对学生手足无措,准备好的知识几分钟就讲述完毕,到现在的引领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开始的课堂,虽然准备好了充分的知识,可是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发挥不出来,后来随着不断的摸索以及对学生年龄特点的研究,针对信息技术的特殊性,我也摸索出了一套课堂教学的管理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首先将功夫用在了备课上,将一堂课的知识点先钻研透,然后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分设出一系列的问题,再将问题用学生的思维年轻化,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生之间的热门话题,将问题设置的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加趣味化,然后在课堂上将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当学生看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时,自然热情高涨,竭尽全力去完成。再引入竞争机制,适当的设立奖励制度,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自然变得饱满、生动,往往到了下课的时候,学生还舍不得离去,并盼望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三、信息技術课堂的教学测评

1. 完整的课堂教学过后,为了反观其后效,应该进行积极的课堂测评。也就是一个积极的课后反思过程。通过课堂测评,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下一次积极的课堂管理做准备。课堂测评,测评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的课堂管理,包括课前准备,备课阶段;上课的具体效果,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浅程度,教师备课的准备情况,都能通过课堂测评加以说明。

2. 当下课堂测评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制度制约人,如我们学校近三年来每年的教师节来临之际就有一项活动,那就是教师节百花奖。所谓的百花奖,就是设立很多奖项,全校老师都可以参评。每个奖项有不同的奖金,虽然奖金不多,但是此项活动能够激起老师工作的热情,增进上进心,有助于教学发展。第二种:以出勤来考察老师的上班情况,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有准确的时间观念,才能上好每一节课。第三种:我们学校还有综合素质评价,师生可以互评,老师之间可以自评。从某种意义上能够促进老师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分析与讨论 篇12

1.1 学科的边缘性较强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相对新领域的学科, 其学科的整个科学体系还处于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它是有多个边缘学科共同组建的一个交叉学科体系。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系统工程学科体系、会计学学科体系、行为管理学学科体系等等, 因而它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的科学体系。一旦授课老师在一开始就直接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直观的讲解, 特别是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结合的环节相对不紧密, 这样或许会让学生觉得被动接受, 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让不少学生将这门课的知识点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兴趣不高, 最后学完这门课后只知道一些理论方法, 缺乏实践, 也缺乏实际应用的经历。

1.2 教材相对滞后

计算机基础和管理学科的技术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当中, 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更是变化得太快, 从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使用上可以看到, 虽然市面上出现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 但很多教材的知识点和应用方法相对陈旧, 而且大多以理论为主, 内容相对滞后, 其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存在不紧密, 每个章节部分的内容都过于松散, 在教材中引用的案例也相对不多, 不够直观, 形成理论思路多, 实践环节少的局面, 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兴趣, 觉得枯燥, 不易懂得问题。

1.3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相对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教育, 但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多, 实践不够的现象, 常常会造成理论和实际脱钩, 缺乏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操作的实践学习。

2 建议及改进

2.1 教材更新

在现在的市场上,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缺乏新颖, 篇章模式较为陈旧, 很难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国外很多相对优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由于社会状况不一样, 文化背景不一样, 很难满足国内学生的要求。所以选择教材的时候, 应该结合结合专业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基础, 选用一些内容框架结构好的教材, 甚至可以选用一些构架新颖的新编教材或者学校内部印刷教材。

2.2 多引入案例

如果还按照原来的照本宣科的方式来教学, 显然是不合适的, 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 纯粹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办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理论知识讲解得越多, 学生越难于领会, 这样会对教学的实质效果大受影响。让学生在实际的例子中领会理论的深层次的含义。在实际的例子中将相对模糊的概念进行诠释, 得到更好的效果。单纯地讲解概念和书本上的理论, 选择时需要注意其在需要表现的案例的代表性和形象性, 更需要注意的就是案例的内容需要和前后相联系, 不要把非常浅显易懂的实用性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变化为单调不易懂的条纹性文字让学生进行背诵, 这样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 甚至有些案例直接从国外的原版教材翻译而成, 不仅使知识跟不上社会需求的节奏, 而且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许多东西容易被外方接受, 但受国内学生认可的程度不高。比如有些课本本身是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编写的, 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在一些篇幅上举出程序代码, 而这就使学生难于理解, 这也是我们在着力推进信息管理系统中案例化教育方法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2.3 大作业的实践环节

在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往的方式是老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之后, 学生进行实验室上机实验, 最后考试, 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 它会让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相脱离, 我们更为推崇以学生为主心骨的教学思路的转变, 形成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的大作业教学过程。学生可以自己定义感兴趣的大作业题目, 学生由于接触管理信息系统的时间不长, 常常会出现于思考的题目类别相对简单, 或者过于复杂, 没有进行实践的合理性。这就需要学生在选好方向后, 多次和老师进行探讨, 磋商, 最后得到一个满意的实践题目。

2.4 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加入到学生毕业设计环节

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是一门实践性较为突出的课程, 同时该门课程也存在信息量丰富, 课时有限的特点。怎样结合大作业的手段, 强化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要素。这需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开发、管理、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上对理论的学习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统一的联系。最后能够通过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 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设计、开发一套管理信息系统。这将成为管理信息系统中实践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整个信息系统的构造环节得到最大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到所学与所用相接轨。最终能够把所学应用于企业实际操作中。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这门课程对老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学管理机关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和扶持。这门课程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却是很高, 除了要懂理论知识以外, 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战技能。需要我们的老师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广泛知识。因此, 我们对老师的培训工作就尤为必要, 需要让我们从事技术开发的老师学习管理知识, 让我们从事管理的老师能够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3 总结

如今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造就既懂理论又懂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不能够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到一个共通的立足点。希望我们对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更为高效而有针对性。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定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几个问题[J].现代计算机, 2008 (9) .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2) .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心理健康状况下一篇:曝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