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学

2024-10-12

信息教学(共12篇)

信息教学 篇1

摘要:有一位网友的帖子这样写道:“信息技术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我曾以为, 信息技术课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会用计算机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自从信息技术成为考试科目后, 我很迷惑, 每节课我都是按课本教学, 争取把所有涉及的软件知识都讲一遍, 就怕考试会考到, 而孩子们不知道。本来很有活力的课变得死气沉沉, 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操作时间变少了, 课时还不够。”这个帖子在ICT论坛里引起了热议, 信息技术课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一线教师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本期“现象观察”, 我们约请几位信息技术教师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希望对困惑中的您有所裨益。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保罗·泽考斯基1 9 7 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而言之,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得的信息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以其之道, 还施其身——基于重复性内容显现学习的过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过程的显性化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看清楚这一抽象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量的重复性知识正具备了这一条件。例如, 小学阶段教学幻灯片制作软件时, 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 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通过对比, 分析W o r d与P P T之间的异同之处,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有所用, 实现触类旁通。教师的合理放手与适当指导, 向学生展现出一个清晰的学习过程——如何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去了解、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化零为整, 关注全局——展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无论是对画图工具的教学还是对O f f i c e命令的教学, 抑或是上网发帖、收发电子邮件, 这些零碎、单个的技术教学往往显得单调且枯燥, 容易让学生产生“知识无用”的疑惑。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教师需要用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整合这些零碎的知识点, 这就是主题活动教学。

笔者在设计《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一课时, 曾尝试设计了一个《整理“书包”》的主题活动。将电脑中的文件与文件夹模拟成学生司空见惯的书包夹层和书本, 让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学习, 这很好地解决了电脑中比较抽象的文件复制、文件移动、建立文件夹、文件归类等知识的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情动于中, 而形于外——调动情感参与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尤其在

/唐天池

主题式活动 (比如用W o r d制作小报, 用幻灯片制作完整的动画作品等等) 开展过程中, 学生情感因素的缺失, 往往会使课堂成为纯技术的教学, 最终, 学生的作品会显得单调且无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 看似与信息素养无太大关联的情感因素往往成了决定信息技术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比如, 用画图软件创作一幅图画, 首先应该让学生对相关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这样一个氛围的营造能够充分体现出技术的实用价值。什么地方用什么工具好, 如何搭配色彩, 怎样绘制出适合主题的形象等等, 这样的教学无疑会让纯粹的技术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只是一个工具, 而非学生学习的终点。对技术的准确定位和有效利用, 是这门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 也必然是这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小学)

信息教学 篇2

信息一部教学信息记录(已筛选)

1.石工大三《油田开发地质学》涉及《矿物地球物理》中有关测井方法,但《矿物地球物理》却在后面开设,建议交叉授课

2.建议图书馆能开辟空间延长熄灯时间或开设作为学生考研复习的场所

3.关于指导就业、考研的讲座缺乏,建议增加;建议把选修课的学分增加,增加授课内容

4.建议学校把类似软件项目管理之类的课让老师上得更有意义,多举一些例子,使同学们能学以致用

5.大三的专业课希望能增加一些经验丰富的、讲课清楚的老师

6.图书馆西门未开放,建议打开北边的门

7.为了加强对专业的了解,建议每个专业建个QQ群或论坛之类的8.大型讲座太少,建议增加大型讲座

9.7号宿舍楼的公告栏信息不全(无讲座、比赛等通知)。建议相关部门想办法改善

10.工程力学大一下学期的课程太松,而上学期课程太紧,安排有点不合理

11.学校网上的精品课程信息应及时更新,以便学生下载资料、学习

12.学校可以开设专门板块(网站主页或BBS上)更新、贴上各讲座信息(无论大小)

信息教学 篇3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也是指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包括对信息的基本概念的原理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一个人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否遵守相关的信息法律法规,能否遵守社会信息伦理的道德规范。

二、针对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从哪些方法着手

(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课程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五、根据《纲要》对课程任务的要求,结合我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缩小学生差距,提升学习兴趣

我校初一新生来自惠农区七、八所小学,有的在市区、有的是厂矿子弟小学也有周边农村小学,家庭环境和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差别也大,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年级及学生的人机比也不一样,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的程度等差别也很大。如何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是七年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我们对七年级新生进行调查了解,知道班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采用不同的授课平台,如课堂演示、网络学习、个别辅导、学生一对一互帮等,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平台,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奋斗的方向,提出达成目标的时间。经过一至两学期的学习能很大程度缩小学生的差距,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助力。

2.利用活动提高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学校及教育局组织的各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如学校组织的禁毒宣传、安全你我他宣传、交通知识竞赛、创建文明城市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组织的全国性的中学生电脑制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把各种活动的资料(包括文本型的、图片型以及音乐等素材)收集起来,结合自己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整合,采用个人制作、分组协作等方式制作出完美的作品进行展演,并把优秀作品公布在学生的网站上进行宣传,以此来鼓励和激励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特别是对学生作品进行展演评比,可以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现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又起着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校有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教师队伍,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在九五年我们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始,就着力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曾先后对教师进行电脑操作培养、多媒体软件应用培训、电子白板使用培训,也参加过县、市、区组织的各种培训,并通过考试认证。对每一批进入学校的教师还进行轮岗培训。我们相信只有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学生使用常的工具软件,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信息化意识,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师服务,才能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和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全方位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信息教学 篇4

关键词:优化,教学,提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以后的社会生活。所以,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学科而提出来。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学校的统考科目,一直没有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非常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要优化信息技术教学,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形象直观,培养兴趣

受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完成,有意注意坚持时间不长,只有通过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语言进行直接感知, 才能获取知识与技能。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要采用形象法, 把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比喻成学生身边的一些事物,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不再感觉到信息技术的枯燥与高深。

比如,在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时,学生对于什么是硬盘、什么是内存条、什么是优盘等都非常陌生。于是, 我把硬盘比作是粮食的仓库,内存条只是临时存储,是向仓库运送粮食的器械,而优盘则是装粮食的口袋,可以把粮食运送到任何一个仓库里,也可以把粮食从这一个仓库里搬到另一个仓库里。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这几个存储器的用途与区别。

二、操作实践,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性比较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大部分是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总是抱着想尝试的思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解多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在操作时也会被教师的讲解左右思路。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不能空头讲一些理论知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当操作遇到困难时,我们再给予帮助,就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与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9课《收发电子邮件》时,我把每一个学生申请的电子邮箱全部列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好朋友来发邮件,可以是祝福语,也可以是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说一些私密话。当学生看到别人给自己发来的邮件时,那种兴奋的样子就足以说明他们是非常乐意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的。这时,我再要求学生根据别人发给自己的邮件内容进行回复或者转发。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技能, 二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品质。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学生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时,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与好朋友交流了。

三、整合学科,相互促进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小学其他课程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其他学科的教学也经常会运用到信息技术。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商议,把信息技术课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

在教学语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课后在网上搜索一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知识来补充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把语文内容渗透进来,比如让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修改作文。在教学数学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搜索并解答一些相应的数学试题,而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制一些数学试题,这样还可以巩固一些公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巩固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者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已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的技能,但是对信息这个概念理解模糊,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了解得还不是特别清楚。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和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较少,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和数据的含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难点:信息和数据的概念。

3、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含义(2)了解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能分清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及各种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全是理论性的知识,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在本节的教学中,应多引用实例,结合图片、视频的观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本课以游戏引入新课,利用实例说明信息处理的五个基本环节;再通过视频的观看,使学生对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2、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引导学生观察“特警实用手势图”(学生看1分钟),1分钟后,教师关闭图形,用手势表达“我听到”,让学生说出手势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如下文字:“我看到你”,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文字作手势。观察“手势图”并根据教师的要求用语言或手势将所接受的信息表达出来。用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与数据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活动中师生之间使用了什么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手势、文字、语言、声音、图形),由些引出信息的含义,“信息是特定的载体所承载的消息。它可以是手势、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教师需强调信息是内容,而不是指传递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包含“信息”和“数据”含义的内容,要求学生找出数据与信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通过游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信息的含义。学生在理解了信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很快就能理解数据的含义。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以“天气预报怎样得来”为例,结合相关图片,对从收集气象信息到形成天气预报的过程进行讲解。归纳实例中气象信息处理的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自我归纳出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播放一段关于信息技术的视频 观看视频通过视频的观看,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结识点学生回顾

3、教学评价填空题:信息的获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学资源

特警实用手势图、“天气预报怎样得来”的相关图片、视频

信息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培养

信息文化其实才是信息素养更确切的名称,其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具备的一种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通过什么渠道能获取信息,并能够主动评价并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养主要涉及信息的内容、传播和分析,包括信息检索及评价。信息素养指的是日常生活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一种信息能力,我们所学习的信息技术其实就是信息素养的一种工具。

下面我结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环境,通过多媒体课件集“声、色、画”于一体,使其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形象的声音非常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使学生很容易置身到情景之中,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知识轻而易举地就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教育者要重视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不但要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面培养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层面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其次,要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识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尽可能挖掘出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欲望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再次,应该提高信息技术活用的实践能力,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实践能力上,培养好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要抓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最后,教学中还要组织学生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用以培养学生的特长。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充分指导,让他们学习稍稍深奥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布置一些有实际用途的任务,这样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能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并能感染到其他同学。

总之,如何让学生去迎接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培养学生勇敢地去面對变幻莫测的世界。我认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比教给他们任何知识更重要。当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创造力也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信息教学 篇7

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Gordon B.Davis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后,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了MIS学科,开设了相关专业,从事M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开设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结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作为信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课程之一。[2]该系统虽然最终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呈现的,但却不能像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那样,由教师完成问题的分析、处理算法的设计等;也不能像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那样,仅重视单纯技术而忽视管理学科知识。因此,设计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直是困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3]。

1 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职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和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具有如下特点[4]:

1.1 综合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实践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信息系统建模的全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2 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2.1 过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类专业要求

授课内容没有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对待。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只介绍的MIS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组织系统开发,具体的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涉及不足,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这样实验教学过程中势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实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能力。

2.2 只重技术,忽略管理特征

由于学生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上许多前导的计算机类课程,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产生误解,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等同于综合的程序开发课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5]。实际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应在管理思想、理论的支配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起来,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 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在学生学完了管理类课程(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管理等)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程序开发语言java、c++、c#、asp.net等等),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开发系统的技术后开设的,是前面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

3.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当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的主要知识单元有:

知识单元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到社会中调查、分析各种信息系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这可以与管理生产认识实习相结合。

知识单元二: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在实践环节中应使学生加深前面学的技术的了解。

知识单元三: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组织中常用的各种信息系统,熟悉其功能和组成,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知识单元四: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运行管理)。

前面三个知识单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最后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单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其他三个知识单元是贯穿于知识单元四的实现过程中。

3.2“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阶段。第一,是认知层次,通过演示操作和流程观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关应用理论,让学生感性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第二,是应用层次,通过典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应用,构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是开发层次,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个阶段是随着教学进展的基础实验,另一个阶段是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正的MIS系统。

3.2.1 基础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6]。因此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开展基础实验,目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里采用“同个系统贯穿始终”的实验方法,在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将系统确定下来,将这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然选做的系统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展完成课题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所有图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绘制完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础实验(表1)。

3.2.2 课程设计实验

因为在开始基础实验前就进行了选题,每完成一个基础实验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涉及的相关部分。因此,课程设计实验主要根据前面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也就是系统实施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系统开发工具。实验的内容决定了实验室的配备,课程设计环节应该具有以下实验配备[7]。

硬件:实验室中,应配备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web应用服务器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用机。将他们已TCP/IP协议互连成局域网,每台机器可连接到Internet。

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SQL2000 Server数据库。web应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IIS等服务组件。学生机上安装Visual Studio.NET等必要开发工具和一些模拟教学系统,比如ERP系统等。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里设计的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总体规划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制方法和开发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了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较快适用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4.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晓煜,王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5]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108-110.

[6]郭零兵,余晓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111-113.

信息教学 篇8

1.科学合理选择教材 ,奠定学习的基石

教材是最好的辅导书, 以此教师一定要认真选择教材,我们都知道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而更新换代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着,当然计算机是这些新科技的集大成者,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每学期都要选择合适的课本。信息技术可以算是新贵,但是他的更替却早已进行, 比如现在人越来越趋向于用WPS来代替Word,Excel等等,不光是操作系统,就连信息技术的核心 ,编程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先见意识,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能够正常的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一边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学习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教室,更新电脑设备,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经常更新电脑设备,跟上时代的步伐。

2.应用灵活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的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讲解,还需要学生的操作动手的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教授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去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接下来就把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电脑上进行验证,在告诉教授正确的结果, 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科学探究性。学生往往在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其他的问题,这是教师所充当的就是一个引导作用,有一个问题带出其他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会了思考,理解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律,经过教师的指点,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又电脑玩的好的学生带着完全不懂信息技术的“菜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 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现在的小学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教师在课堂的授课时,一般会运用到PPT的应用,这就会让学生在没有学过PPT的同时了解了一些关于PPT的知识 ,再比如社会科学老师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英语老师会时常播放一些英语动漫或美剧,这些都要运用到信息技术。

3.尊重学生创造思维 ,发现学习的乐趣

小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大人的老师,而这些小学生在创造能力和探索方面上有着大人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索和发掘让好奇心去引领他们学计算机,要比教师给他们灌输信息知识要好得多。比如在教学“画板”这个计算机自带的软件是,我只是告诉他们那些是直线,而那些是图形,橡皮擦,其余的都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画一幅图画,结果就有人发现了有的线条能弯曲这个“秘密”很快一传十, 孩子们都兴奋的在自己的白板上加上了曲线,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图画上加了颜色,当然也有的学生的白板变成了“红板”。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窝,纷纷为他分析解决的办法, 最后还是细心的女同学发现了他的线条没有闭合,抱着试试的心态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的后半段我只是给他们讲解了放大镜,撤销等一些按键,这节课就结束了,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却点燃了,直至下课还有一些学生赖着不走。

4.增加教师专业素养 ,为学生正确指导

教师为人师表,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做出表率,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用饱满的热情去为他们讲课,在课下积极备案,培养信息的敏感性,时时关注信息动态,不在网络上进行赌博,浏览不良网站;更要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电脑上特别是电脑教室中的设备上安装防火墙,安装绿色软件,定时坚持维护保养机器,防止病毒,不良网页的弹出,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当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的信息,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加强监管,以免学生误打误撞进入系统文件进行更改删除的情况,也要避免他们打开弹出不良网页,更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偷偷玩游戏,这都是要避免和杜绝的。

信息教学 篇9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能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视讯等不同媒体信息, 安排在不同的介面上并进行组合及流通, 并可在计算机上存取、转换、编辑及同步化等, 达到计算机和使用者双向交互对话。并提供多样化的操作环境, 具有色彩夺目, 动作生动及声效迫真的效果。能将特定的声音和某一特定的活动图像组合起来, 可迅速播放某一节目, 可以按需要对某一节目进行重播和反复播放, 直到学会为止, 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综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 可以产生、制造生动活泼的效果, 空间可以放大或缩小, 如细胞的构造, DNA的分子结构;时间上可以拉长或缩短, 如花朵的开放, 细胞核的分裂演示等等, 既可瞬间即逝, 也可定格停留。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直观化, 可以进行模拟仿真。颜色变化可多样化, 更有立体感和速度感, 更具有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利用可以克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化静为动, 信息量大, 图像生动, 音响逼真, 在理论教学中, 可根据内容特点, 合理选用, 互相配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优化。

1. 声像并茂,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堂上,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 但教学内容会非常的广泛, 而且有些知识难以理解, 如在学习有关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时,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有关内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而且由于抽象和枯燥无味, 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 但如果在介绍有关内容时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播放了两段《神经元的结构》和《神经元的功能》视频, (播放) 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达到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 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 使思维聚焦在老师的控制之下, 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2. 画面丰富,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多媒体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图形, 图形比文字更易识记, 无论在记忆保持、概念形成, 还是在信息提取速度及信息量上, 均比单纯语言记忆效果好。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的生物图形, 与传统教学上的展示教学挂图有很大的差别, 多媒体播放的图形不但播放方便, 而且数量、清晰度都比挂图有很大的提高。

3. 变静为动, 动静结合, 便于学生轻松理解重难点。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 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 神经系统的组成动画 (播放) 、呼吸和吞咽关系的动画 (播放) 、条件反射的动画 (播放) 等等, 多媒体课件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挂图的缺陷, 形象地展现画面,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重难点。

4.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由于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 还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说明现象、概念、规律时, 简明准确, 省时省力,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在瞬间表现那些在时间、地域上彼此并不关联的事物和生命现象。如:动植物的比较 (播放) , 生活在北极南极的生物 (播放) , 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 (播放) , 海底世界的奇妙 (播放) 等等, 运用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来。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技术通过精美生动画面的展示和悦耳动听音响的播放, 让学生边看、边学、边思考,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生物教学中,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运用于教学之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结构, 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的目的。

信息教学 篇10

一、积极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幼儿园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 幼儿园教育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园内资源、家长资源和网络资源。为了充分发挥3种教育资源的作用, 我园积极创造条件, 营造顺畅快捷的信息化环境, 使各种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 我园创建了“xingfubaby”网站, 由园所网页、班级网页、教师博客、幼儿网页组成, 实现了全园信息的共享。在日常管理中, 我园注重对网站建设的管理, 网站主页栏目由中层领导分工负责上传, 班级网页上传由各班教师负责, 内容包括:班级月、周教育计划、家园直通车、主要活动照片等。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我园还与中国移动合作, 创建校讯通平台, 通过短信实现了幼儿园、班级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各种教育信息的传递及时方便快捷。

跨越时空的网络拉近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距离, 这里成为信息交流和展示教育智慧的平台。为了提高教师运用网络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我园每月开展各班网页评比活动, 以家长的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教师们运用网络的能力在建设班级网页的任务驱动下快速提升。

第二, 在建设网站基础上, 我园还尝试建设具有本园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以五大领域课程为内容, 收集各领域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主题网、教育活动计划等, 以实现园内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 为每班安装童易教学软件。童易教学软件是很多幼教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中包括278个主题, 为教师开展各领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相关信息资源, 缩短了教师盲目上网查找信息的时间, 使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设计课堂教学和对幼儿的关注上。尽管我们无法获得专家的亲自指导, 但通过这套教学软件, 我们依然可以得到专家的引领, 分享众多幼教专家的教育智慧。

丰富的信息资源, 顺畅的交流环境, 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园本教研, 培训教师信息化技能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熟练的信息化技能, 遵循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提高的原则, 将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培训与园本教研有机结合。在园本研修中, 建立以学习、交流、合作与发展为基本要素的教师“研究共同体”, 图1, 图2为我园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

在行动的过程中, 我园着力建设两个共同体,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能。

一是建设常规教研共同体, 以年龄班为单位, 以班级全面工作为研究内容, 提高保教质量, 活动形式以月末评估检查为载体。

以前, 我们的评估形式以年龄班全体教师下班实地检查各班环境和班长汇报工作为主, 实施一段时间后, 我们发现, 这样的评估形式: (1) 耗费时间较长; (2) 不能反映各班一个月活动的动态发展过程; (3) 无法看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为了改进这些弊端, 我园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月末评估过程。

我们为每个年龄班配备了DV机和数码相机, 并利用休息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集中培训。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一般按以下步骤设计制作: (1) 根据课题收集和整理原始图片、文字资料。 (2) 通过扫描仪将原始图片资料输入计算机将其转换成计算机所能接收的数字文件。 (3) 利用Photoshop, PhotImpact, Fireworks等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文件进行处理和制作。如:完成对图片的缩放、反转、淡化、清晰、润色、合成、修改、强化等特殊效果的处理, 甚至可以根据需要从图片中删除于教学无关的东西;利用CorelDraw, Freehand等图形处理软件绘制插图;利用Animator Pro, Flash MX, 3Ds MAX等动画制作软件来制作动画。 (4) 利用PowerPoint, Authorware, Flash MX等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将处理好的文件, 即图片、文字、动画、声音进行编辑合成, 借助计算机轻松快捷地进行“板书”“画图”“演示”“比较”“总结”等操作, 制作成完整的教学课件。这一系列的操作与应用都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 提高应用的科学性、准确性。我们要求各班运用所学技术记录和展示班级一个月的重点活动, 包括班级环境、主题活动过程、幼儿在活动中的关键行为等。评估检查方式以各班通过视频和演示文稿演示为主, 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再去各班实地考察。这样做, 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信息设备的能力, 增加了月末评估工作的科学性, 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更加自然和全面。

二是建设实验研究共同体, 以课题组为单位, 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载体, 打造园本特色和研究型教师队伍。

我们本着“问题即课题”的理念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围绕我园“十一五”立项课题《提高教师指导科学区活动能力研究》, 教师们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技能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迅速提升。

操作和探究是科学活动的本质, 幼儿的知识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丰富和建构的, 通过亲自摆弄和探索, 幼儿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自操作和实验。然而由于幼儿实验尝试的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 而且科学活动多为小组活动形式, 幼儿教师不能做到及时指导每一组幼儿, 这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 记录每个 (组) 幼儿的实验过程, 然后根据录像或照片, 与幼儿一起回忆实验过程, 引导幼儿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自己操作的问题, 从而澄清自己的模糊认识, 建构正确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例如:我园大一班幼儿的自然测量活动中, 4名幼儿分别用小棍测量桌子的长度, 结果却差异很大。为什么同样的测量工具、同样的桌子, 结果却不一样呢?教师引导幼儿思考问题的同时, 播放每个幼儿测量过程的视频, 并将关键细节用数码照片进行再现, 请幼儿进行对比观察, 看看每个小朋友是怎样进行测量的?这种生动直观的形式非常利于幼儿观察和思考, 孩子们很快发现了测量过程中的问题, 如:不是从桌子的头开始量;小棍与小棍之间的缝隙太大, 不是一根挨着一根量;测量时小棍摆歪了, 不在一条直线上等等。在发现问题的同时, 孩子们也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 而正确经验的建构正是来源于教师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 真实再现了幼儿操作实验的过程, 使幼儿不但看到了自己的实验过程, 还能与别人的实验过程进行比较, 从而丰富了所有幼儿的经验, 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 它可以再现, 可以重复, 可以放大, 可以缩小, 将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点适时的应用于我们的科学课堂, 让抽象的转化为具体, 虚幻的转换为真实, 消失的进行重现, 引领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小培养幼儿求真求实的科学素养。

持续的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为教师信息化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她们熟练掌握了各种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方法, 学会了利用网络检索和查找各种信息, 尝试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 体会到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便和快捷。

三、开展教学实践, 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提升幼儿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 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的整合, 即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 从教学需要出发, 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结合, 统一在一定时空平台上, 建构有效地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根据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的内容和特点, 采用任务驱动方式, 选取各领域适合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内容, 要求各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做出具有整合性特点的课件, 并付诸实施, 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研讨, 图3为我园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经验分享。

如语言领域的诗歌和散文, 语言优美, 意境幽远, 通常以排比、对仗等句式为主, 但由于诗歌和散文语句精练, 内涵丰富, 而对幼儿来讲, 却抽象而难于理解。因此在组织活动时, 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与意境相符的音乐, 优美的图片等, 为幼儿营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 使幼儿感受和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继而通过谈话让儿童充分表达自己喜欢的画面、句子和词语, 尝试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和散文的理解。

我园针对这一教学难点, 各年龄班选取不同内容, 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研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中班的散文诗《听……》, “听, 小鸟在对大树说些什么?听, 小鱼在对小河说些什么?听, 风儿在对树叶说些什么?听, 小雨在对屋檐说些什么?听, 蟋蟀在对月亮说些什么?听……”针对这首散文诗, 中班冯静老师制作出反映森林、河边、夜晚、下雨等场景的课件, 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小鸟的叫声、小河的流水声、小雨的嘀嗒声、蟋蟀的叫声、风儿的呼呼声等, 一下子把幼儿带入了诗中的意境, 幼儿在美的享受中大胆展开联想, 用生动稚嫩的语言表达出各个场景中的语言, 丰富而充满童趣,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完美的结合, 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益。

再如, 在科学教学中, 有些教学内容离幼儿的生活较远, 如各种动物、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等。幼儿园的孩子好动, 对动画较感兴趣,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想尽办法让静止的动物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课件很好地突破科学教学重点难点,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进行动态展示, 加强幼儿的直观印象, 让幼儿学起来轻松愉快。如:在进行海洋食物链的教学时, 幼儿只能对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蟹, 虾、蟹吃小虫, 小虫吃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吃腐烂的死鱼有初步了解, 有的幼儿提出:“这些动物你吃我, 我吃它, 太残忍了, 如果海洋里面没有大鲨鱼该多好!”“没有大鲨鱼行吗?如果食物链断了会发生什么事呢?”依据幼儿的困惑, 教师进行课件演示, 请孩子们看一看, 如果没有鲨鱼, 事情到底会变得怎样。通过课件中画面、音乐的渲染, 孩子们了解到:鲨鱼虽然凶猛, 但它也有好的地方, 它还是海洋中的清洁工, 有了它, 海洋会变得干干净净, 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形成了海洋动物的食物链。通过课件生动的动画演示, 让幼儿认识到自然界种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突破了活动的重点难点, 也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图4为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授课。

在五大领域教学的实践和研讨中, 教师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日益提升。

2005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和“美国信息素养论坛”联合召开了国际高级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研讨会, 发表了《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 指出: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理念是信息社会的灯塔, 照亮了通向发展、繁荣的自由之路。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 它能使人们终生有效的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 以便达到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我们任重而道远。但灯塔在前方, 我们已在路上。

参考文献

信息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略有区别,正是因为其差异性,导致教学课堂难以管理。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教师授课期间,一般会中断网络,以把学生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但在练习时,只要有网络连接,学生就不由自主地打开聊天软件、网络游戏等,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忽略信息技术学习。那么,应怎样突破教育难点,冲破难关,提高教学质量呢?面对教育改革现状,唯有革新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出路。

一、确定信息教学目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习习惯与方式、理解能力等。在掌握这些后,在进行备课时,依据学生实际和课堂内容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由于每个班的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都有所不一,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要注意进行区分,以让所有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一定的目标,促进发展与提高。以学习小学信息技术《初识画图》这一课的目标设定为例。本节课主要应达到两层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如何启动和退出电脑画图程序;初步认识画图窗口的组成;熟悉画图工具箱中的工具名称;2.情感目标,点燃学生对电脑“画图”的激情,以培养学生的电脑画图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后,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确定教法,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应与信息技术教学长远目标相一致,确保做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一致的工作,以真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二、革新信息教学方法,打造高效信息课堂

新课改下,要想摒弃传统教学弊端,让信息技术课堂焕然一新,必须立足学生,革新信息教学方法,为实现高效信息课堂做好十足准备。传统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模式俨然不能继续进行,而应引进多种教法,如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等,活跃课堂,促进学生学习。

(一)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索

以任务驱动法贯穿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更能突出学生主体。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学习“小主人”,在任务中不断探索,并获得发展与提高。其实,这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非常相关的。小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没有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就像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找不到学习出路。以学习《管理电子邮箱》这一课为例。经过前两次课学习,学生已经学会申请电子邮箱和收发电子邮件,本次课主要教会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邮箱。信息技术教师设计了以下任务:1.登陆自己的电子邮箱,至少添加五名联系人。2.给新添加的联系人发送电子邮件,主题和内容可以自己确定。3.查看收件箱中的邮件,并进行删除。安排任务后,学生开始进行操作。在这个任务中,饱含新课学习内容,如利用电子邮箱,管理通讯录;学会管理邮箱,及时删除一些不重要的邮件等。

(二)分层教学法,促进整体发展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基础水平具有差异而提出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法,可以照顾所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分层。对于信息技术能力稍微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任务,让这些“潜力股”不断出类拔萃。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在幻灯片插入图片》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分层任务:1.请同学们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自选图形。2.请根据插入的图片,设计主题。主题的字体为艺术字。3.在幻灯片中对图片进行合理调整,让图片和主题字更加美观。教师可以稍加提示,如调整图片大小、设计背景等。经过实践操作发现,大多学生能完成1和2的任务,而对于任务3,则不太了解如何对图片进行调整。对于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则能在挑战任务3时得到更大的突破。因此,分层教学避免了教学“一刀切”的模式,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创新信息教学评价,提高信息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由此可见,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已经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应不断创新教学评价,以真正促进信息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以《管理电子邮箱》这一课的评价为例。教师可以对学习过程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利用通讯录,添加联系人,是否在删除邮件时发现新问题,如发现有“删除”和“彻底删除”两个按钮,并找出区别之处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请学生担任评价者,进行自评或对其他人评价。通过自评,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学生也能认清自我,进行调整,促进提高。

总之,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除了确定教学目标、革新教法和创新评价以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深入课堂,创新教学内容,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师也应为自己“充电”,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海宗.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J].广西教育2010(20)

[2]张红.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信息教学 篇12

所谓信息素养, 指的是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修养和技能, 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 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所以, 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 在日常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如何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

1. 努力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电脑媒体由展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在此过程中要改变教育观念,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新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 信息素养就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1)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 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 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会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灵活选择教法。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常用方法很多, 如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游戏引路法、形象比拟法、操作实践法、兴趣激励法等,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可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法, 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 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有关信息科学知识, 掌握信息技能。

如在教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五课《转动的风车》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运用电脑展示转动的风车动画, 配上音乐, 使学生感觉到电脑动画真神奇, 激发学生学习制作电脑动画的兴趣。然后, 教师层层构建任务。怎样画风车?什么样的风车才漂亮?风车的手柄放那里?怎样使风车转动起来?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 自我探索, 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中只是给以引导和帮助,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提高信息素养。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以两三人共用一台电脑为主, 由于学生的储备知识存在差别, 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 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会技能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学习小组, 一般为4—5人为宜, 其中以好、中、差生进行搭配, 也可以采取学生自由进行组合,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 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设备, 创设一种需要小组成员合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小组成员相互帮助, 相互合作,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品质,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 完善评价体系, 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新课程理信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以及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等等。其中, 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 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 随时对照教学目标, 进而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信息技术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往往是通过对技巧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最终完成主题作品。由于反映主题的方法有多种, 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品位和操作习惯来完成任务,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共性, 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 既要关心结果, 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 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发展性, 进行发展性评价, 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提高, 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 发挥学生的特长,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增长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发展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3. 注重各学科整合, 在课程建构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小学阶段, 信息素养的培养完全可以拆分并渗透到其他各科教学中去, 充分结合语文、数学、英语、美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教学,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游戏、欣赏等形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加以有机整合, 开设创造性的实验,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做将会最大限度地延伸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 学习键盘时, 可以和英语课相结合, 让学生输入英语单词;把各学科练习题制作成益智CAI课件, 使学生做题的过程游戏化,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美术课上, 可以结合“画图”软件, 让学生每人制作出电脑绘画作品;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 可以要求学生编写彩色电子日记、无纸作文。

上一篇:不同运动方式下一篇:高血压个体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