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运动方式

2024-10-12

不同运动方式(共12篇)

不同运动方式 篇1

摘要:运动作为一种应激, 可以引起机体免疫细胞发生变化。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 分别从一次性运动和长期性运动对免疫细胞的影响进行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运动,机体,免疫细胞,影响

一、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T Lymphocyte) 简称T细胞, 是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承担者。它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在胸腺中发育后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液-组织-淋巴-血液进行淋巴细胞再循环而外周血中T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5%-70%。它分泌各种介质并作用于其他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 行使信息传递、识别、效应等功能, 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 T细胞功能活性的变化既能影响其它免疫细胞活性, 同时又能反映机体特异性免疫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训练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的报道主要集中于T总细胞 (CD3+) 、CD4+细胞和CD8+细胞的百分比及其比值。

1、一次性运动与T淋巴细胞

已有的人体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资料大多认为, 急性运动导致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PHA (植物血凝素) 、ConA (刀豆蛋白) 的刺激反应减弱。这种现象能持续到运动后较长时间。有报道, 急性运动后淋巴细胞对PHA, ConA有丝分裂原刺激, 表现为抑制, 运动停止后2小时恢复到运动前水平。Lambert等人研究了一次急性亚极量运动对健康男性抑制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 发现一次急性亚急量运动使健康男性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瞬时增加, 辅助性T细胞功能相对减弱。

2、长期性运动与T淋巴细胞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CD3+T淋巴细胞总数的影响不大。适量运动训练能够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 CD4+/CD8+比值提高, 而长时间力竭性运动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 CD4+/CD8+的比值降低。

研究表明长期适量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活力, 提高T淋巴细胞的活性, 一方面由于适量运动导致机体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 并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 从而导致有训练者在安静时或在运动应激时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

二、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BLymphocyte) 简称B细胞, 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免疫细胞, 主要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它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在骨髓中分化成熟后进入到外周免疫器官的非胸腺依赖区定居, 并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它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20%-25%。B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经历了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基因激活和转录表达等过程, 并最终出现特有的表面标志——B细胞抗原受体 (BCR) 。成熟的B细胞能识别抗原, 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合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 其中包括IgM、IgD、IgG、IgA和IgE。

1、一次性运动与B淋巴细胞

Mackinnon发现运动员经2h高强度自行车功率计运动后, SIg A水平下降70%, 运动后24小时才能恢复正常。Tharp和Barnes进一步观察到, 随着游泳训练强度的增加, SIgA水平逐渐降低, 而SIg A浓度又随着赛前运动量逐渐减少部分回升。

2、长期性运动与B淋巴细胞

有学者研究发现, 中长跑运动员冬训期间, 在加大运动量初期的一个月, 血红蛋白出现下降的同时, IgG、IgA含量也下降, Ig M无明显变化;冬训两个月后, 血红蛋白未恢复, 但IgG、IgM均已恢复正常。说明运动员在大运动量不适应阶段, 血清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的反应, 而适量的长期运动可改善免疫机能。大量研究报道, 过度训练一般会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SIgA的浓度, 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增高。Nehlsen Cannarella SL·采用了小、中、大训练强度的研究, 发现中等强度训练后SIgA下降, 大强度训练后SIgA更进一步降低。

三、白细胞

白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主要在抵御病毒、细菌、微生物等抗原体, 以及毒素和肿瘤细胞的作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 可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多数研究表明, 标记的嗜酸性细胞在运动时减少症与外源性制的皮质醇的影响是一致的有关运动对嗜碱性细胞的影响的文章较少, 然而几乎所有的报道中, 嗜碱性细胞仅有轻微减少。运动时单核细胞没有变化, 而剧烈运动后增加2-3倍。

1、一次性运动与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他们是机体非特性免疫力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急性活动后, 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外周血中白细胞化。自行车运动 (75%VO2max, 1h) 后2h淋巴细胞浓度降低, 而中性白细胞增加了4倍。Smith等发现急性活动触发有CD11b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 一般说来, 这些细胞都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结合, 参与白细胞的粘附并调理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在急性运动中性粒细胞被快速募集进入血液, 其细胞数目能够为安静时的四倍。

2、长期性运动与白细胞

马拉松跑比赛后, 血球压积、血球蛋白、红细胞计数没有显著性变化, 而出现显著的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的显著升高局限于多核形白细胞。耐力性运动运进行24小时的超长跑 (120KM比赛) , 白细胞计数从8.5±0.3×109/L升高到11.3±0.8×109/L, 运动后24小时下降到7.1±0.9×109/L;同时, 肌酸激酶活性在运动前为127±4.4U/L, 运动后16小时升高到539±106.3 U/L, 白细胞浸润了损伤的肌肉组织。Dufaux测得长时间运动练习后血液中弹性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增加, 说明多核形白细胞溶酶体释放增强, 反映了中性粒细胞被激活。Hack的研究表明, 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和噬菌细胞活性受过氧化物阴离子产生的影响, 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和噬菌细胞活性在中等强度运动后没有变化, 在大强度运动后显著减少。

从已有研究分析, 适量运动提高中性粒细胞功能, 但是高强度运动后, 中性粒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但也有工作认为大强度运动对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没有影响。总之, 关于运动对中性粒细胞功能改变的结果各研究者的报告不一。

四、NK细胞

NK细胞是淋巴细胞中的第三类细胞, 是一群不依赖于抗原刺激和致敏, 也不需要抗体参与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能够自发溶解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1、一次性运动与NK细胞

有试验测得在一次性运动后总NK细胞毒活性增加, 循环中的NK细胞百分比也增加, 但这些增加是短暂的, 1小时内就和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以22名马拉松运动员 (VO2max=57.9±1.1ml/kg/min, 38.7±1.5岁) 为试验对象, 用75%VO2max强度进行2.5小时跑台运动, 分别在运动前、后、恢复期6小时取血, 结果运动后NK细胞活性降低了51%-61%, 但每个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没有变化, 因此认为2.5小时的跑台运动后, NK活性的显著下降是由于NK细胞数量的减少引起的。

2、长期性运动与NK细胞

一些研究表明, 与非运动员相比, 运动员在安静状态时, 血液中NKCA上升50%, 从而表明长期运动训练可能增加了NK细胞的杀伤能力。16周有氧运动后的老年妇女, 其外周血NK细胞活性在安静时测定值比相应年龄的非训练组安静时高33%。有四年训练年限的马拉松运动员, 安静状态下NK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总之, 有关免疫细胞与运动的研究报道较多, 一般认为, 过度的运动训练会引起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而适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或提高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由于受试者情况、运动形式及其它因素的不同, 运动训练导致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调节机制还不清楚,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缨.实用运动免疫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晓丹, 吴卫兵.运动与免疫细胞及调节机制综述[J].上海体育学报, 2004.

[3]陈佩杰.运动免疫学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 2000.

[4]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不同运动方式 篇2

一、初冬

【玉竹百合瘦肉汤】

配料:玉竹、百合各30g,猪瘦肉500g,生姜3-5片。

做法:玉竹、百合用清水洗净,稍浸泡;猪瘦肉亦用清水洗净,整块不用刀切;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8~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5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猪瘦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供佐餐用。

功效:滋阴润燥调和五脏。

【萝卜排骨汤】(4-5人份量)

配料:排骨250-300g,萝卜400-500g,红枣5-6颗,枸杞30g,生姜5-8片,盐、胡椒粉、八角适量。

做法:萝卜去皮,切块备用;排骨汆水备用。把汆过水的排骨、八角、姜片放入锅中,加入适量净水,大火煮沸2-3分钟后改小火慢炖半小时后加入萝卜、枸杞、红枣,大火煮沸后改中火煮到萝卜软糯为止,加入适量盐、胡椒粉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俗语说,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性味甘、辛、平、微寒,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增强免疫力,有较高食疗价值。排骨除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黏蛋白等,具有滋阴壮阳、益精补血功效。

【黑芝麻糊】

配料:黑芝麻100-150g,红糖少许。

做法:黑芝麻炒热研末备用,加水及红糖适量,小火煮糊即可。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以“滋补”为主

二、仲冬

【猪蹄花生汤】

配料:猪蹄1只,花生50-100g,红枣8颗,枸杞20g,黄芪15g,生姜3-5片,盐适量、醋少许、料酒适量。

做法:冷水焯猪蹄,去掉黑沫;加入净水、花生、红枣、枸杞、黄芪、姜、醋(少许)、料酒;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焖大约两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阴阳调配、气血双补。猪脚富含大量胶原蛋白,可以增强皮肤弹性,改善皮肤的水分,加上花生、红枣、枸杞、黄芪,阴阳调配、气血双补,具有很高的养生保健价值。

寒气袭人,以“温补”为主

三、季冬

【山药当归羊肉汤】

配料:羊肉1000克,鲜山药100克,当归10克,肉桂5克,生姜、葱、胡椒、料酒适量。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水;姜葱洗净用刀拍破备用;淮山切块清水洗净,与当归、肉桂羊肉一起置入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将其他配料一同投入锅中,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熟烂,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体质不同,进补方式也需不同 篇3

怕寒体质包括气虚、阳虚、血虚、情绪郁闷、气血瘀阻及寒湿型6种证型;怕热体质包括阴虚燥热、火热及湿热型3种证型。怕寒、怕热体质,均各有其适用的饮食原则,简单介绍如下。

怕寒体质——

(1)以甘平及温性之食品为主要食物,酌量搭配凉性食物。

(2)尽量避免时常单独吃生冷寒性食品。因为,大部分蔬菜性多寒凉,在烹调此类蔬菜时可加入辛温之葱、生姜及胡椒等调味品,或与鸡肉、羊肉、牛肉等温热性肉类同煮,则可减轻其寒性,避免损伤阳气。

(3)吃完冰品或寒凉食物后,可喝一碗龙眼茶、红糖水、葱姜蛋花汤、姜汤、金橘桂圆茶等温热食品,以中和之。

怕热体质——

(1)以甘平及凉性之食品为主要食物,酌量搭配温性食物。

(2)尽量避免时常单独吃燥热性食品,若不慎过食,可喝绿豆汤、薏仁汤、薄荷绿茶、芦荟汁、小麦草汁、甘蔗汁、冬瓜茶等寒凉性食物,以中和之。

寒热错杂体质——

若身上同时出现寒热夹杂的症状,属于寒热错杂的综合体质,则生冷寒性及燥热食品均不宜多食。因为,过食寒性食品易伤阳气,而过食热性食品易伤阴液及助长热性。宜常吃甘平易吸收的食物,轮流或同时食用凉性及温性食物,这样不仅可同时吸收凉温食物的精华,更可相互平衡,避免单独食用而产生副作用。

食物属性分类:

甘平——葡萄、柠檬、木草莓、菠萝、枇杷、李子、茼蒿、花椰莱、卷心菜、豌豆、四李豆、花生、黑木耳、玉米、栗子、橄榄、豆浆、白米、糙米、黄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鱼肉、猪肉、鸡蛋、燕窝。

温性——油莱、大头芥菜、番瓜、胡萝卜、龙眼、荔枝、樱桃、番石榴、金橘、杨梅、桃子、杏子、糯米、红糖、麦芽糖、大蒜、香菜、生姜、葱、茴香、韭菜、醋、沙茶酱、牛肉、鸡肉、虾、黄鳝、淡莱、羊奶、雪蛤、淡酒。

热性——肉桂、核桃、榴莲、胡椒、辣椒、干姜、羊肉、狗肉、熏炸烧烤物、麻油鸡、姜母鸭、羊肉炉、十全大补汤、四物汤、腌渍品、咖啡、咖喱、烈酒、烟。

凉性——菱角、莲藕、香菇、冬菇、蘑菇、白木耳、白萝卜、丝瓜、芹菜、茄子、金针莱、菠菜、瓢瓜、芦笋、绿豆、豆腐、茶、麻油、生姜皮、苹果、莲雾、番茄、甘蔗、香瓜、柳丁、无花果、蜂蜜、乌骨鸡、鸭、蟹、鳖、蛋白、牛奶、小米、薏仁。

不同运动方式 篇4

认知风格 (Cognitive Style) , 又称认知方式、知模式, 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1]。认知风格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智力与人格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人作为一个整体, 其人格与智力两方面始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观察一个人、分析一个人的时候, 也应当将人格与智力结合起来考虑。于是, 智力与人格的研究者在寻求它们之间联结的界面。心理学家看到了将智力与人格结合起来的必要, 认知风格就恰恰提供了一种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中间变量, 它在智力与人格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2]。目前对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注意到其研究不仅仅在教育领域中具有实践意义, 而且在职业领域中也很重要。一个人的认知风格与职业所需要的风格相匹配, 他的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Wooten对工作环境偏好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不同思维风格的人偏好不同的工作环境, 同时特定的工作环境也塑造了特定的偏好[3]。在人才选拔中, 我们不仅要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合该职位的行为风格。在团队的组建中, 要使团队成员的认知风格达到最佳的匹配, 才能使团队发挥出最大的效率。人的职业选择过程就是一个寻求个人风格与环境所要求的风格相匹配的过程, 人们要么是寻求适合自己的环境, 要么是调整自己的风格以适应环境的需求[2]。基于以上关于认知方式的研究, 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 我们提出, 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也应该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的运动氛围其实就是不同环境, 篮球运动训练追求训练和比赛水平的提高, 那么运动水平内在的变化, 是否也存在认知方式的变化, 以求更加适应高水平比赛和训练环境。所以, 本文通过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认识方式的量化测验, 揭示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之间的认识方式差异, 以及这些差异的特征, 进而探索运动水平与认识方式的关系, 以求为篮球运动训练更加科学、更加高效, 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四川省高校参加CUBA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篮球专业05、06级, 体育教育专业05、06篮球普选和非体育专业篮球普选大学生共85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检索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内外有关认知方式和运动智力、篮球运动认知方式的文献;查阅了认知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等多本专著, 以及有关智能、智力理论与测量的相关文献, 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也为测试方法的选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2.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走访或电话访谈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如武汉体育学院的王贺立、张颂岐、千少文等,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庞元宁教授和四川师范大学女子篮球高水平队罗建平教练等, 为本研究提供了许多建议和研究思路。

2.2.3 测量法

2.2.3.1 测试对象

四川省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男16名, 女16名,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篮球专业男20名, 女20名, 非体育专业普选篮球男19名, 女19名。按篮球训练年限将其分别进行分组, 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3.2 测试方法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编制的镶嵌图形测验 (1998年12印制) 进行测试, 该图表经过多次验证, 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2.4 数理统计法

原始数据以Microsoft Excel的格式输入, 并建立数据库。统计时转换成Spss格式由spss12.0软件包处理。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分析结合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理论探讨

3.1.1 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 (Cognitive Style) , 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模式, 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认知方式有两个基本的范畴, 即:整体——分析风格和语言——表象风格;整体——分析风格范畴的风格测量, 所测评的是个体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整体还是不同部分。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代表有场独立性——依存性、冲动性——反思性等。言语——表象风格范畴的风格测量, 所测评的是个体在思维时倾向于借助言语还是心理表象来表征信息。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代表有言语型——视觉型和言语型——表象型。因为, 整体——分析风格是个体组织新信息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4], 其典型代表是场独立——依存性, 所以把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作为认知风格的测验对象。

3.1.2 场依存性——独立性

场依存性——独立性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是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和决策过程经常采取的, 习惯化的方式和风格。场性这个人格维度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关于垂直知觉的研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验叫“棒框测验”。研究发现, 场依存型的被试在调整发光棒的时候, 更容易受方框角度的影响, 而场独立型的被试则能够在许多时候忽略方框角度对发光棒角度的影响, 能够直接、准确地调整发光棒角度与水平面之间的关系。场依存者主要倾向于参照外在线索来判断事物, 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主要依据内在线索来判断事物, 两者表现出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和习惯。

3.1.3 认知方式的测验手段和方法

目前, 体育研究领域中用来确定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特征的测验或试验方法有:棒框测验, 斜屋斜椅试验, 转屋试验, 镶嵌图形测验, 隐蔽图形和隐蔽图案等方法, 但最为常见的是镶嵌图形测验和棒框测验。镶嵌图形测验和棒框测验两者测验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测定认知改组技能和去隐蔽能力, 而后者意在测定视觉与先期信息线索连接因素和自身平衡因素。在体育研究中, 决定采取哪种测验方法时应考虑到所研究的运动项目的具体特征。如一些运动项目倾向于要求运动员保持定向能力, 如跳水、体操、花样滑冰等。对视觉先期线索连接因素和自身平衡觉要求比较高, 选择棒框试验可能会更合适。在另一些运动项目中, 如篮球、排球、足球等, 要求运动员从背景中离析出对象或对手的战术意识, 能够分析性去处理隐蔽问题, 采用镶嵌图形测验方法会更好。因此测定篮球运动员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认知方式, 采用镶嵌图形测验为宜。

3.2 不同运动水平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测试结果分析

3.2.1 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测验结果总体分析

注:1代表篮球一级运动员;2代表体育教育篮球专项大学生;3代表体育教育篮球普选大学生。如果被试所得标准分数大于50, 则表明他倾向于独立性场, 其值越大、独立性越明显。

对篮球运动员镶嵌图形标准分测验结果进行多元分析, 考察不同组别、性别在镶嵌图形测验标准分上的差异。方差分析考察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情况。利用多元方差分析考察, 方差分析 (Pillai'sTrace) 结果显示:不同组和不同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分别为FA=13.634>F0.01 (2, 104) , p<0.01;FB=9.921>F0.01 (1, 104) , p<0.01;组别和性别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FC=0.2220.05。进一步检验结果见表3。

3.2.2 不同组别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测验结果多重比较

利用Bonferroni多重比较对不同组别镶嵌图形测验标准总分上差异的进一步分析发现, 如表4所示, 一级篮球运动员分别与体育教育篮球专业和体育教育非篮球专业学生在镶嵌图形测验标准总分上差异显著, 有效果量可知, 分别为p=0.004<0.01, p=0.000<0.01;而体育教育篮球专业和非篮球专业差异不显著, P=0.122>0.05。

注:1代表篮球一级运动员;2代表体育教育篮球专项大学生;3代表体育教育篮球普选大学生

3.2.3 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测验结果曲线图

3.2.4 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趋向于场独立性或者场依存性的原因和机制分析

通过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认知方式测验结果可知, 不同性别的篮球运动员, 在不同运动水平上的认知方式差异显著, 高水平运动员更趋向于场独立性。

运动水平高的篮球运动员在专项信息加工过程中, 善于运用认知策略, 能够利用预判、直觉思维, 采用恰当的注意集中点提高了行为的明智程度。而训练程度不太高的运动员在专项信息加工过程中, 太多的思考及内部自我谈话、注意的信息多而不够集中, 以致不能很快做出决策或不能做出正确决策, 这显然与不适宜的反应认知方式有关。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探讨, 可能经过较多专项训练的运动员在神经联络方面具有优势;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在脑皮质中的定位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可能不断变化的, 例如写字, 早期阶段需要视觉、听觉、运动觉皮质区参与;晚期阶段则依赖于一个协同工作的脑皮质区域系统[5]。因此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可能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协同工作的脑皮质区域, 在测试中才表现出不同篮球运动水平间的认知方式显著差异。

4 结论

1.通过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认知方式测验结果, 发现不同性别的篮球运动员, 在不同运动水平上的认知方式差异显著;不同组别、性别认知方式的主效应显著, 交互作用不显著;高水平运动员更趋向于场独立性。

2. 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 不同的运动氛围影响认知方式的形成。篮球运动员的认知方式影响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水平。运动水平内在的变化与认知方式的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通过篮球专项认知训练可以触进篮球运动水平提高。

摘要:篮球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的认知过程中, 经常采用习惯化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些习惯化的态度和方式往往影响着篮球运动员决策的采取, 进而影响训练和比赛的结果。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研究认知方式的基础上, 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认知方式进行量化测验, 进一步分析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与篮球运动水平的关系。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寿欣, 宋广文.西方认识方式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 1999, (1) :19-24.

[2]沃建中, 闻莉, 周少贤.认知风格的系统模型及测评方法[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 (4) :597-602.

[3]Wooten K C, Barner B O, Silver N C.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style upon work invironment preferences.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994, 79 (1) :307-314.

[6]邓树勋, 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04-306.

[8]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12) .

对待不同学生的方式 篇5

1、班里所谓的优等生,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前几名

2、喜欢接老师的话,也是是喜欢和老师套近乎的学生;

3、“默默无闻”,从来不喜欢说话,但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学生;

4、比较喜欢和老师反着干,老师说这样画,他偏偏那样画的学生,也就是无视老师,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分析原因,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学生在学习上其实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因为她们相对而言性格偏外向,有问题时会主动提出,而第三种类型的学生相对前两种而言性格较内向,有问题时大部分时间会憋在自己的心理,当然,有时候也会鼓起勇气向老师请求讲解,不过主动性不强。第四种学生可以说真的是有些叛逆,这一类学生其实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为边玩边学就能毕业,所以,对于前三种学生来说,应更多的教导她们学习的方法,而对于第四中学生而言,先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再逐步深入,可能会花不少时间,但是量变终究会引起质变的,只是需要一个实现他的过程和……

总之,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要有不同的方式,但鼓励、信任、和良好的教学方式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不同体形选不同运动 篇6

可是,在良好的健身氛围中,你选择了哪种运动方式?为什么运动健身进行了好久,身材变化却不甚理想呢?

其实健身要有科学的方法,体形特征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与之相应的运动方式,才能更利于自身的健美,达到既健康又美丽的终极目的。

体形一:瘦弱、脂肪少、肌肉力不强、体力不佳型。

这类人内脏器官往往也不太健康,选择运动应以缓慢运动为主,如太极拳、气功等。运动时,应该先慢慢锻炼好基本体力,逐渐强化肌肉力量、持久力及身体柔韧度,再进行重量训练,如参加有氧运动、跳绳、游泳等动态运动。

瘦弱型的人要注意饮食,应多摄取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进内脏机能,增强肌肉力量,还要多摄取维生素类。

体形二:看起来瘦弱,却有很多脂肪型。

这类人的肌肉力量和内脏器官功能往往不强,体力不好。这类人适合的运动是步行、爬楼梯、跳绳、游泳等能使脂肪燃烧的运动。饮食应该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甜食,少吃脂肪量高的食物,但要摄取高蛋白食物。

体形三:体重在标准范围内,但其上臂部、臀部以及腹部到大腿的脂肪,都超过标准型。

这类人只要肌肉和关节没问题,可参加任何运动,如打球、游泳、骑马等,有氧运动更好。如果平时不是经常运动,就不能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应该在每项运动之前,先做做热身运动和体操,强化肌肉力量。饮食上只需注意营养均衡、适度摄食、少吃夜宵,不过量摄取含脂肪多的食物即可。

体形四:身上各部分皮脂太厚,体重过重,几乎没有肌肉,骨骼支撑能力弱型。

日常生活中,爬几级楼梯就会“气喘如牛”。这类人应该多做一些有氧运动,包括游泳,可以消耗脂肪。常做静态的伸展运动,以强化肌肉骨骼。

还要提醒的是,由于肥胖者都有高血压倾向,请在运动之前先量一下血压,并且在运动中注意动作的正确性,不要做过度激烈的运动,身体状况不好时,就要停止运动,不可操之过急。

饮食上不能过度节食,一天可吃2000~3000千卡热量的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不能急剧减少糖分,以免血糖下降,增加空腹感。

总之,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进行锻炼,都要遵守因人而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凡事都是欲速则不达,只要持之以恒,健美的身材就会慢慢向你靠拢的。

据《医药养生保健报》

不同方式运动与生长期骨量的关系 篇7

1 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对生长期骨量的作用

1.1 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对生长期骨量的人体研究

运动时产生的机械力对维持骨量和骨强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方式的运动干预对骨密度的影响不同。在人体研究中认为抗阻力量训练运动员比有氧耐力运动员有较高的骨量[2,3]。Alamdari[2]等比较耐力运动和抗阻运动对年轻女性骨密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均比运动前显著增加。耐力运动组腰椎和桡骨骨密度比非运动对照组显著增加, 抗阻运动组股骨颈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Bennell[3]等对比了力量项目 (短跑、跳高、跨栏) 和耐力项目 (中长跑、长跑) 对骨密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力量项目运动员腰椎骨密度高于耐力运动员。力量项目运动员和耐力项目运动员股骨骨密度显著高于非训练组, 提示这两种运动方式均影响生长期骨形成。同时发现力量项目运动运动员上肢、下肢和腰椎骨密度显著高于非训练组, 耐力项目运动员仅下肢骨骨密度高于非运动组, 这可能提示不同项目运动可能具有部位特征。

1.2 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对生长期骨量的动物研究

在动物研究中有氧耐力运动主要的运动方式是游泳和跑台运动, 抗阻力量训练的运动方式有跳跃运动和攀爬运动等。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认为抗阻力量训练对骨的作用大于耐力训练。Taktuya[4]等比较抗阻运动 (跳跃运动) 和有氧耐力运动 (跑台运动) 对生长期小鼠骨量的影响中发现, 4周训练后跳跃运动组腰椎、股骨干的骨密度和骨量显著增加, 骨小梁厚度, 每平方厘米骨表面骨形成速率增加。跑台运动组小鼠股骨干每平方厘米骨表面骨形成速率增加, 其他位置差异不明显。提示抗阻运动可能比有氧耐力运动更能促进小鼠骨形成和骨量的增加。

但动物实验中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的比较实验较少, 多为单独研究一种运动方式 (力量训练或耐力训练) 对骨的作用。何淑敏[5]等对20周6周龄大鼠进行12周的跑台训练与对照组相比, 跑台运动组胫骨、腰椎骨量明显高于不参加训练的对照组。Yi[6]等以每周5次每次60min的10周跑台运动为模型探讨耐力运动对生长期Wistar大鼠骨量的影响, 发现运动组大鼠股骨骨密度、骨小梁数目和骨小梁厚度显著增加。Takuya[7]等对SD大鼠进行8周的攀爬运动, 运动组股骨和胫骨骨量和骨密度显著增加, 但腰椎骨量和骨密度增加不明显。这些研究结果也提示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均能影响生长期骨量, 但可能影响的程度的不同。

2 负重运动和非负重运动对骨量的影响

负重运动是一种能够提高骨的机械性能的重要运动方式。负重运动和非负重运动主要是以地面反作用力对骨的作用来划分的。近年来有许多通过人和动物来研究不同方式负重运动对生长期骨量的作用, 并期望从中发现增加生长期骨量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2.1 负重运动和非负重运动对生长期骨量的人体研究

在对于人的研究中骨密度是反映骨机械性能和骨发育的一个常用指标, 有研究报道指出负重运动能够提高骨密度, 但对于非负重运动对生长期骨量的影响存在争议, 多数研究认为非负重运动 (例如游泳运动) 并不能明显提高骨密度。

Ferry[8]等发现足球运动员股骨颈骨密度高于游泳运动员, 且足球运动员骨强度高于游泳运动员。Silva[9]等对比了游泳运动与网球运动、足球运动对巴西青少年运动员骨量的影响, 发现游泳运动员股骨近端骨密度低于网球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其他的研究也发现负重运动比非负重运动对骨的刺激作用大。Andreoli[10]等对比柔道运动员、空手道运动员和水球运动员之间的全身骨密度是否存在差异性, 发现水球运动员的全身骨密度低于柔道和空手道运动员, 提示运动类型是影响青少年获得较高峰值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Yung[11]等对比足球 (高冲击的负重运动) 、舞蹈 (低冲击力的负重运动) 和游泳 (非负重运动) 对青少年骨的影响, 认为有规律的负重运动更有利于青少年提高峰值骨量和优化骨结构。Quiterio[12]等比较了负重运动 (体操运动、篮球运动、手球运动) 与非负重运动 (游泳运动) 对青少年骨量的影响, 发现负重运动组有更高的骨量, 同时非负重运动组与无运动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以上研究均是对比负重运动和非负重运动对骨的作用, 非负重运动的主要运动方式为游泳等水上项目。通过对多种运动项目的骨密度的研究发现, 负重运动对骨的作用大于非负重运动。

2.2 负重运动和非负重运动对生长期骨量的动物研究

动物实验的对象多为鼠, 应用最多的负重运动为跳跃运动和跑台运动, 非负重运动多采用的运动方式是游泳运动。总体而言, 跑步和游泳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胫骨和股骨皮质骨和小梁骨区域的骨矿含量和机械性能有积极作用, 肌肉收缩力大的运动和中、高强度的负重运动能够增加骨量以及骨强度。

马涛[13]等对比游泳运动与跳跃运动对生长期小鼠骨量的影响发现, 跳跃运动组股骨和腰椎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游泳运动组股骨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Huang[14]等对比跑台运动和游泳运动对7周龄大鼠的骨量和骨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跑台运动组胫骨骨密度显著高于游泳运动组和对照组。

不同方式的负重运动对骨量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对骨的作用起决定作用, 短时间、低负荷运动可能更能促进骨量增加。Swift[15]等研究发现高负荷和低负荷的跳跃抗阻运动同样能刺激SD大鼠松质骨的合成代谢, 但增加训练负荷并不能使松质骨骨量成比例增加。Hagihara[16]等对不同运动时间的跑台运动对生长期Wistar大鼠的骨量的影响发现, 短时间 (30min/天) 跑台运动比长时间 (180min/天) 跑台运动促进骨密度升高。短时间运动抑制骨吸收, 而长时间运动抑制骨形成。N a g a s a w a[17]等对比不同强度的跳跃运动对骨形成的作用, 发现小强度的跳跃运动 (一天跳跃10次, 训练10周) 仍能刺激骨形成。

动物实验中对于游泳运动对骨的作用研究结果不一致。马涛[13]等发现游泳运动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指标变化不明显。但是对大鼠腰椎骨发育有明显作用, 这可能提示游泳运动对腰椎骨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促进了腰椎骨的新陈代谢, 具有明显的部位特征。Mcveigh[18]等对生长期雌性小鼠进行游泳运动和下坡跑运动, 发现游泳运动组小鼠股骨和腰椎骨量高于下坡跑运动组。Kang[19]等对32只6周龄SD大鼠进行为期8周的游泳运动认为游泳运动对减少骨量以及增加生长期大鼠峰值骨量有重要作用。这和人体研究中游泳运动对骨没有影响的作用结果不一致。

3 结语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认为, 力量训练促进骨量累积的作用大于耐力训练, 负重运动高于非负重运动。同时发现, 不同方式的运动可能存在部位特异性。因此, 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应开展多种多样、形式不同的体育活动, 以全面的促进青少年骨的生长, 提高峰值骨量。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不同方式运动对生长期骨量的作用, 发现力量训练促进骨量累积的作用大于耐力训练, 负重运动大于非负重运动。

不同运动方式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湖南科技学院在校一至三年级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以及B超检查选择100名符合实验条件的作为研究就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在实验前进行问卷调查, 选择符合条件的痛经者作为研究对象, 施加不同运动方式后对实验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1.2.2 实验法

实验分组:将100名痛经者随机分成5组, 每组20人, 即对照组、瑜伽练习组、太极拳练习组、有氧健身操练习组、医疗体操组。每组运动时间均为50min, 运动频率为4次/周, 运动强度为50%~60%的心率储备, 训练总时间为12周。

1.2.3 锻炼方法

(1) 对照组练习方法:对照组按照自己的生活规律, 不进行特别安排的体育锻炼。

(2) 瑜伽组练习方法:开始部分 (10min) 先以肩关节、肘关节等小关节活动为主。基本部分 (30min) 以英雄式、神猴哈努曼式、花环式、双腿背部伸展式、向太阳致敬式等为主。结束部分 (10min) 加以瑜伽松弛功法训练及瑜伽休息术训练。

(3) 太极拳组练习方法:以杨氏简化太极拳为主, 进行锻炼。开始部分 (10min) 以太极拳基本功为主要内容, 基本部分 (30min) 以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为主, 每打2遍休息1min, 结束部分 (10min) 以放松身体, 调节呼吸的运动为主。

注:P<0.05。

(4) 有氧健身操组练习方法:开始部分准备活动10 min, 基本部分有氧健身操30 min, 结束部分放松运动10 min。锻炼强度50%~60%的心率储备。

(5) 医疗体操组的练习方法:开始部分10 min, 基本部分做有氧腹形操20min, 休息3min后, 进行屈腿仰卧起坐20次×3, 组间休息1min。两腿做深蹲起15次×3, 组间休息1min, 结束部分5min放松运动。

1.2.4 数理统计法

实验所得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1.3 疗效标准[5]

痊愈:腹痛和不适症状完全消失, 观察6个月, 保持正常。

显效:痛经和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不需服药止痛, 对生活和学习基本不影响。

有效:腹痛时间明显缩短, 程度减轻, 有时还需服药止痛。

无效:痛经症状无任何改变。

2 结果

实验各组根据运动方案, 严格执行12周后, 各组受试者的疗效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 与对照组相比, 各实验组的对痛经的疗效都非常显著 (P<0.05) , 瑜伽练习组有效率为85%, 太极拳练习组有效率为80%, 有氧健身操练习组有效率为75%, 医疗体育组有效率为80%。这只是运动干预痛经的有效率, 但完全依靠运动来治愈痛经的疗效相对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瑜伽练习组痊愈率为30%, 太极拳练习组为25%, 有氧健身操组为15%, 医疗体操组为20%。

3 不同运动方式对痛经的疗效

瑜伽作为一项古老的健身运动, 瑜伽运动通过对腰腹的扭、转、绕、前屈和后伸等运动牵拉腰腹各肌群。瑜伽练习运用冥想意念结合姿势法注重用意念引导动作中身体的感受, 能帮助人保持一个健康的神经系统, 缓解来自社会、学习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 消除紧张心理。间接地给予某些腺体按摩和刺激, 有助于消除疲劳, 建立良好的周身血液循环与重新调整静态血液分配的条件反射, 有效减轻月经期子宫充血程度和缩短子宫收缩的时间, 解除与缓解痛经症状。有研究认为进行瑜伽练习对痛经的治疗有效率为90.57%[6]。国外一些瑜伽练习者反映瑜伽锻炼能减轻痛经的症状, 国内也发现瑜伽可有效改善痛经率达78%。另一研究通过16周的瑜伽练习, 轻度痛经者改善总有效率100%, 中度痛经改善总有效率91.7%, 重度痛经者改善总有效率为40%[7];而沈文文等对原发性痛经的女大学生进行三个月的瑜伽练习,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但瑜伽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8]。本实验瑜伽运动对女大学生痛经的有效率为85%, 说明瑜伽运动对痛经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 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 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其动作轻柔圆滑, 处处带有弧形, 运动连绵不断, 势势相承。研究认为, 太极拳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较大的影响, 可以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其免疫力。卢艳红[9]的研究发现, 通过3个月经周期的太极拳锻炼, 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症状积分、心理情绪抑郁、焦虑因子得分显著下降。太极拳运动对改善原发性痛经症状总有效率为91.7%, 其中痊愈率为25%, 显效率为16.7%, 有效率为50%。太极拳运动能够引起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包括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前列腺素PGFZ。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本研究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的有效率为80%。表明太极拳运动能明显改善痛经患者症状, 是适合女大学生锻炼的一种运动方式。

有氧健身操是健美操的一种, 是人体在有氧供能条件下进行的节奏性强的集舞蹈、体操与技巧动作为一体的操练。既是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培养良好体态的有效手段, 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大众健身方式, 深受高校广大女生喜爱。有研究认为健身走对痛经的治疗有效率为65.24%, 健美操对痛经的治疗有效率为56.52%[4]。也有研究认为, 选择50%~70%的储备心率强度进行有氧健身操的锻炼, 能有效的降低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症状[10]。本实验通过12周的有氧健身操运动, 有75%的痛经者感到有氧健身操锻炼对痛经有作用, 有15%的痛经者痊愈。说明有氧健身操练习能有效改善痛经女大学生子宫缺血、缺氧情况, 减轻痛经症状, 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质水平。

医疗体操是专门用来防治疾病的体操, 对创伤、手术后及瘫痪的功能恢复以及很多内科疾患具有良好的作用,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是医疗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痛经是一种局部性的功能不良或者是疾病, 有实践证明, 经过医疗体操锻炼, 有25%~85%的痛经女性痊愈或好转[11]。黄昀[12]等研究认为经过局部锻炼可以改善痛经的症状。本研究通过医疗体操锻炼, 痛经改善的有效率为80%, 痊愈率为20%, 说明12周的医疗体操可以改善学生的体质, 从而影响学生的痛经症状。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12周不同运动方式的运动, 与对照组相比, 瑜伽练习对痛经改善的有效率为85%, 治愈率为30%, 显效率45%, 无效率15%;太极拳练习组有效80%, 显效率40%, 无效率20%;有氧健身操练习组有效率75%, 显效率40%, 无效率25%;医疗体操组有效率80%, 痊愈率20%, 无效率20%。运动可以改善或者治愈原发性痛经, 但也有一部分无效, 这可能跟学生的体质有关, 也或者与运动方式的安排有关。

痛经是一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疾病, 严重痛经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因此, 在平时, 建议痛经的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月经期间注意经期生理卫生, 经期饮食清淡, 禁忌辛辣或刺激性过大的食物摄入, 经期保暖, 经期体育锻炼避免一些跳跃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严重者可卧床休息。总之使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对比较规律, 应该对痛经的症状有所帮助与改善。

摘要:通过调查问卷以及B超检查选择100名符合实验条件的女大学生痛经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5组, 分别进行12周的瑜伽、太极拳、有氧健身操和医疗体操训练, 将训练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通过不同方式的运动对痛经的改善程度, 瑜伽有效率为85%, 痊愈率为30%;太极拳锻炼有效率为80%, 痊愈率为25%;有氧健身操有效率为75%, 痊愈率为15%;医疗体操有效率为80%, 痊愈率为20%, 提示:运动可以改善女大学生的痛经症状, 对于轻度痛经者有治愈的可能, 这可能是通过改善女大学生体质而引起的改变。

关键词:运动方式,运动,女大学生,痛经

参考文献

[1]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5 (4) :2192-2194.

[2]李韶莹.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8.

[3]嵇波, 任晓喧, 赵雅芳, 等.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3 (7) :1856-1858.

[4]陈丽霞.对痛经的瑜伽运动处方疗效评定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4 (26) :22-23.

[5]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2-803.

[6]张雷.瑜伽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痛经状况的改善[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1, 4 (29) :192-195.

[7]刘花云, 唐锋, 孙洪涛.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6, 25 (4) :463-464.

[8]沈文文, 朱荣, 傅姗.瑜伽对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子宫血流情况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 2012 (1) :71-74.

[9]卢艳红.太极拳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效果及某些机制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

[10]潮芳, 孙革.有氧健身操对缓解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 2010, 3 (24) :149-158.

[11]张志平.医疗体操治中学生痛经[J].家庭医生, 1998, 21:68.

不同运动方式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桑品种。桐乡青, 1988年栽植, 中干拳式, 生长势中等, 栽植密度每667m2桑地面积600株[3,4]。

供试桑园。盐溪乡桑园,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如表1。

※调查土层深度:40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耕作方式的不同分设8个处理区 (表2) 。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共24个试验小区, 每区桑树100株, 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同一时间分别调查相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理化性状、杂草覆盖率及根系分布, 并就此做一个比较。调查数据统一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分析比较, 百分率均作undefined转换。

※冬耕深度:20~25cm;春耕深度:10~15cm;夏耕深度:10~15cm。

1.3 土样测试与分析

土壤有机质用H2SO4-K2Cr2O7外加热法测定;土壤全氮量用半微量开氏法 (H2SO4-CuSO4-Se蒸馏法) 测定;土壤速效磷用0.5mol/LNaHCO3法测定;土壤速效钾用1mol/LNH4OAC浸提, 火焰光度计法测定;pH值用pH计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①调查时间:2月20日;调查土层深度:40cm;②表中数据系平均数, 下表同;④表中大小写英文字母分别表示达5%和1%水平差异显著性, 下表同。

通过表3可知

①有机质。

冬耕、春耕各1次 (B) 和冬耕、春耕、夏耕各1次 (C) 及免耕种植 (CK) 与冬耕1次 (A) 和春耕1次 (D) 及夏耕1次 (F) , 夏耕、冬耕各1次 (G) 差异显著;

②全氮。

冬耕、春耕各1次 (B) 和冬耕、春耕、夏耕各1次 (C) 及 免耕种植 (CK) 虽与春耕、夏耕各1次 (E) 无明显差异, 但与冬耕1次 (A) , 春耕1次 (D) 及夏耕1次 (F) 差异显著;

③速效磷。

免耕种植 (CK) , 冬耕、春耕各1次 (B) 及冬耕、春耕、夏耕各1次 (C) 与春耕1次 (D) , 春耕、夏耕各1次 (E) 及夏耕1次 (F) 差异显著;

④速效钾。

各处理区无明显差异, 最高的是冬耕、春耕、夏耕各1次 (C) , 最低的是夏耕1次 (F) ;

⑤杂草覆盖率。

免耕种植 (CK) 与冬耕、春耕各1次 (B) , 冬耕、春耕、夏耕各1次 (C) 及春耕1次 (D) 差异显著;

⑥pH值。

免耕种植 (CK) 和冬耕、春耕、夏耕各1次 (C) 的pH值在各处理区中居中;

⑦根系分布。

以冬耕、春耕各1次 (B) , 冬耕、春耕、夏耕各1次 (C) 及免耕种植 (CK) 为最。说明免耕种植与每年耕作2~3次对冬季桑园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大。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桑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①田间持水量调查土层深度:25cm;②表中大小写英文字母分别表示达10%和1%水平差异显著性

通过表4可知, 冬耕、春耕各1次 (B) , 冬耕、春耕、夏耕各1次 (C) 及免耕种植 (CK) 在土壤物理性状及桑树生长方面都优于其它处理区。说明每年耕作2~3次对桑园土壤物理性状及桑树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大。

3 小结与讨论

3.1 耕耘是桑园土壤管理中的基本措施, 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 但也能带来负面影响如伤根等;免耕种植作为省力化桑园管理措施之一, 可在改变土壤团粒结构的前提下保证桑叶产质量及土壤理化性状, 但也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杂草生长较快, 比较厉害, 必须结合化学除草 (除草剂) 的使用方能发挥其作用。

3.2 在桑树生长的过程中, 某部分或某一器官的形成和生长, 都不是独立进行的;桑园各种田间作业都会使原有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 引起建立新的平衡;桑树生长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要求, 必须了解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 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合理解决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矛盾, 为促进枝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仕琦.陈继久.桑园不同耕作方式与免耕种植的比较试验.1.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季桑园的影响.[J].四川蚕业.2012.40 (3) .15-17

[2]王仕琦.陈继久.桑园不同耕作方式与免耕种植的比较试验.2.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秋季桑园的影响.[J].四川蚕业.2012.40 (4) .11-12+32

[3]陈继久.王泽林.桑树栽植密度与产叶量的关系.[J].四川蚕业.2002.30 (4) .51-53

不同运动方式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桑品种:桐乡青, 1988年栽植, 中干拳式, 生长势中等。

供试桑园:本乡桑园,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如表1。

供试蚕品种:洞庭。

※调查土层深度:40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耕作方式的不同分设8个处理区 (表2) 。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共24个试验小区, 每小区桑树100株, 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同一时间分别调查其发芽率、生长芽生长量、生长芽产叶量、杂草覆盖率及根系分布, 并就产叶量做一个比较。

※冬耕深度:20~25cm;春耕深度:10~15cm;夏耕深度:10~15cm。

每试验小区养蚕设3个重复区, 每区收蚁0.5g, 自收蚁之日起到上蔟、制种均在养蚕环境, 给桑条件, 采摘叶位、数量、成熟度一致的情况下, 各试验小区对号各桑饲育, 同一时间调查其幼虫生命力、茧质及卵质。调查数据统一用Dunaun, s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分析比较, 百分率均作undefined转换。

1.3 桑树管理

栽植密度[1,2]:每667m2桑地面积600株。

剪稍水平[3,4]:剪去条长3/5的普通剪稍法。

采收程度[5,6]:每条顶端留叶5~6片。

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桑叶产量的影响

※①发芽率调查时间:4月25日;②桑叶产量调查时间:5月25日;③杂草覆盖率调查时间:5月30 日;④表中数据系平均数, 下表同;⑤表中大小写英文字母分别表示达5%和1%水平差异显著性, 下表同

通过表3可知:

①发芽率方面各处理区无明显差异。经调查分析, 开放第5叶的时间各处理区差异不显著;

②生长芽生长量和生长芽产叶量方面冬耕、春耕各一次 (B) , 冬耕、春耕、夏耕各一次 (C) 和春耕、夏耕各一次 (E) 及免耕种植 (CK) 虽与春耕一次 (D) 和夏耕、冬耕各一次 (G) 无明显差异, 但与冬耕一次 (A) 和夏耕一次 (F) 差异显著;

③产叶量方面春耕、夏耕各一次 (E) , 冬耕、春耕、夏耕各一次 (C) 和免耕种植 (CK) 与其它处理区差异显著;

④杂草覆盖率方面春耕、冬耕各一次 (B) 和冬耕、春耕、夏耕各一次 (C) 及春耕一次 (D) 与夏耕一次 (F) 和免耕种植 (CK) 差异显著;

⑤根系分布方面冬耕、春耕、夏耕各一次 (C) , 冬耕、春耕各一次 (B) 及免耕种植 (CK) 与其它处理区差异显著。以上几点说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季桑园的影响较大, 且主要集中在产叶量及杂草方面。

通过表4可知各处理区对幼虫生命力和茧质的影响较小, 对卵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产卵量[冬耕、春耕各一次 (B) , 冬耕、春耕、夏耕各一次 (C) 和免耕种植 (CK) 与冬耕一次 (A) , 春耕一次 (D) 和春耕、夏耕各一次 (E) 及夏耕一次 (F) 差异显著]和良卵率[冬耕、春耕各一次 (B) , 冬耕、春耕、夏耕各一次 (C) 和夏耕、冬耕各一次 (G) 及免耕种植 (CK) 与冬耕一次 (A) , 春耕一次 (D) 和夏耕一次 (F) 差异显著]两方面。说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桑叶质量的影响较大。

3小结与讨论

耕耘的目的是使土壤理化性状改变, 为根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及生长条件, 同时兼具除草的作用;据调查, 无耕耘区的桑根量为670g, 每年3次耕耘区达852g, 而每年6次耕耘区则为793g[7];分阶段适当地对桑园进行耕耘能促进桑树根系的发育, 对增加产叶量、桑叶质量作用明显。建议有条件的地区采用每年2~3次的耕作方式。

免耕种植作为省力化桑园管理措施, 突出的问题不是土壤板结, 而是杂草生长较快, 影响桑树生长。应与化学除草结合进行, 方能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久.王泽林.桑树不同栽植密度对产叶量的影响.[J].四川蚕业.2002.30 (4) .51-53

[2]王泽林.朱军.李永健.桑园不同栽植密度对种茧育的影响.[J].蚕桑通报.2001.32 (4) .16-18

[3]王泽林.朱军.李永健.不同剪稍程度对春叶产量的影响.[J].蚕桑通报.2002.33 (3) .24-26

[4]王泽林.桑树不同剪稍程度对翌年春叶质量的影响.[J].江苏蚕业.2010.32 (1) .58-60

[5]王泽林.桑树不同采收程度对翌年春叶产量的影响.[J].蚕桑通报.2008.39 (1) .25-26

[6]王泽林.桑树不同采收程度对种茧育的影响.[J].2009.40 (3) .22-24

自动聚焦的不同方式 篇11

聚焦,也称对焦,对拍摄成功的作品十分重要。对人而言,“聚焦”就是把目光集中在观察或者审视对象的最重要的点上;对摄影者而言,“聚焦”就是把画面上的趣味点表现得最清晰。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熟练掌握照相机(镜头)的常用聚焦功能。因为聚焦不准确,被拍摄的物体就不可能被清晰生动地表现出来。

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就应该在聚焦时力求“精确”,而不能满足于“过得去”。要做到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拍摄对象都能精确聚焦,就需要熟悉不同聚焦方式的特点及其最佳应用场合。由于现在照相机的自动聚焦功能足以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摄影需要,所以本文先来谈一谈关于自动聚焦的几个问题。只要能够适时选用下面介绍的基本技巧,就可以每次都得到精确的焦点。

手动聚焦与自动聚焦

手动对焦在照相机上常用M或MF来表示(Manual Focus) ,自动聚焦用AF来表示(Automatic Focus)。单反照相机或高档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手动/自动对焦设置开关一般都在镜头上,其具体位置有所不同。如可更換镜头的单反照相机,这个装置通常在镜头的后侧。

如果设置相机为自动聚焦模式,当半按快门时,相机就会进行自动测距、聚焦,合焦后,聚焦指示灯停止闪烁。而所谓“合焦”,就是指自动对焦成功。如果设置为手动对焦,通过旋转镜头上的对焦环,就可以根据观察取景器中被摄主体需要合焦点的清晰程度进行对焦。

而影友常说的“跑焦”,则是指相机在自动聚焦状态显示对焦成功,但是实际焦点和预定焦点又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它属于相机系统的误差,不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

佳能镜头的手动/自动对焦设置开关

尼康镜头的手动/自动对焦设置开关

不同的自动聚焦系统

如何进行照相机的自动聚焦,首先取决于所使用的照相机。因为不同的照相机有不同的聚焦系统。例如,尼康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大多数都采取了机身马达驱动的自动聚焦方式。而佳能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则大多采取的是镜头内部马达驱动的自动聚焦方式。

一些入门级尼康单反照相机,如D40/D40x,取消了机身驱动的自动聚焦功能,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使相机更加小巧,但却使一些使用普通马达驱动的镜头失去了自动聚焦功能。但是,它们可以使用安装了超声波马达的镜头(AF-S系列镜头)实现自动聚焦。

新手上路

早期的自动对焦相机只是以取景器中心很小的区域作为对焦点,拍摄时需要将相机的中心点瞄准被摄体,半按快门锁定焦点后再进行构图拍摄。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使用三脚架固定相机进行拍摄时却比较麻烦。

后来的自动对焦照相机逐渐扩大了自动对焦的范围,并开始在聚焦屏上增加更多的对焦点。现在的不少相机按照黄金分割的构图需要,在取景范围内添加了5点、7点、9点,甚至45个对焦点。对焦点的增加可以在不移动相机的情况下,准确地对非中心区域的被摄物体进行自动聚焦。一些相机还把聚焦系统与多区域测光系统组合在了一起,减少了环境光线对聚焦点处的干扰,从而在获得相对合适的曝光的同时,提高了聚焦的精度。

不同的自动聚焦方式与适用环境

在照相机的对焦选择装置上,有“S”、“C”及“M”的字样。除了“M”表示手动聚焦以外,其中“S”“C”分别是单次自动对焦方式和连续自动对焦方式,在书面表达上通常写作“AF-S”和“AF-C”。了解其功用并在特定环境中发挥它们的作用,对于成功创作摄影作品非常重要。

单次伺服自动对焦模式(AF-S):

“S” (Single)是“单次”的意思。这种模式主要是在拍摄静止物体或拍摄人像时使用。使用这种聚焦模式的要点是:

1.首先在相机机身上选择“S”或“单次自动对焦”。有些相机的单次/连续自动对焦的选择设置是通过菜单进行的(见图1)。

2.在拍摄时半按快门,相机内部的自动控制系统就会启动单次伺服自动对焦模式的测距-对焦指令,并将相关数据传递给镜头的电子-机械传动装置进行对焦动作。

3.将被摄物体或人物置于对焦区域范围中(如图2),然后按下快门。

连续伺服自动对焦模式(AF-C):

“C” (Continuity)是“连续”的意思。这种模式是多数AF单反相机都具有的自动对焦方式,主要用于跟踪拍摄连续运动的物体或人物,比如快速运动的人与其他物体、飞翔的鸟与动态的昆虫等。当对焦方式设在这个挡位时,相机的对焦系统会自动保持连续运作,处于时刻寻找焦点的工作状态。摄影者可以在相机的自动对焦区域内追踪一个移动目标。只要摄影者保持半按快门状态,自动对焦系统便会始终根据目标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对焦点,直至按下快门拍照才结束这种自动跟踪的对焦状态。

多点自动对焦

说明:在一般的情况下,只要保持半按照相机的快门,当其合焦后,镜头对焦动作就会停止,而且只要快门没有真正按下去,取景器中的合焦提示灯就会一直亮着,告诉摄影者画面焦点的具体位置。此外,AF照相机大都可以设置对焦提示音。开启对焦提示音后,可以在对焦完成时给摄影者以提示。

佳能9点自动对焦示意图

佳能自动对焦设置的屏幕显示示意图

多点自动对焦的取景显示

通过菜单设置自动对焦方式(图1)

单次自动聚焦拍摄蝉(图2)

接地故障不同方式探讨 篇12

关键词:接地保护,零序电流,剩余电流,过流保护,接地系统

0 引言

为防止因配电线路接地故障所发生的人身间接电击、电气火灾及线路的热稳定性, 现行的设计和施工中均提出在低压配电线路中需设置接地故障保护。在《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第4.4.10至4.4.22条中分别详细的对几种不同接地型式的系统, 明确指出所应采用的不同接地故障保护方式及条件。本文依据规范所认定的三种不同接地故障保护方式对其工作原理及条件进行分析,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应用。

1 接地故障保护方式及工作原理

(1) 利用配电线路所设置的过电流保护兼作接地故障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因利用所控制的线路断路器, 在不增设其他装置就可以实现接地故障保护功能, 所以方便易行。但应能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在发生故障时, 断路器切断故障电流的允许时间。

(2) 利用零序电流来实现接地故障保护;依据基尔霍夫定律流入电路中任意节点的复电流的代数和为零, 所以三相电流的矢量和即零序电流I0=︱IA︱+︱IB︱+︱IC︱在三相负荷完全平衡时 (假定无接地故障, 不考虑线路及电器设备的正常泄漏电流) I0=0。当三相负荷不平衡时I0=IN, 此时零序电流为不平衡电流IN。当某一相发生接地故障时必然要产生一个单相接地故障电流Id, 此时的零序电流。

I0=IN+Id是三相不平衡电流与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矢量和。所以利用零序电流来实现接地故障保护时其动作电流应大于三相不平衡电流。

(3) 利用剩余电流实现接地故障保护;配电线路在没有发生接地故障时, 三相负荷电流与中性线电流的矢量和无论三相负荷电流平衡与否它们的电流均为零, 即∣IA︱+︱IB︱+︱IC∣+∣IN∣=0。当某一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故障电流通过保护线PE与大地构成通路, 所以此时∣IA︱+︱IB︱+︱IC∣+∣IN∣≠0。此时的电流应为接地故障电流加上配电线路及电器设备的正常泄漏电流, 我们称此电流为剩余电流。由此分析可知利用剩余电流来实现接地故障保护时其动作电流应为剩余电流。

2 针对其工作原理进行现场实际分析

零序电流保护一般适用与TN接地系统。在发生某一相单相接地故障时, 对于TN-S系统其回路阻抗包括相线阻抗Z1, PE线阻抗ZPE和接触阻抗Zf, 即ZS=Z1+ZPE+Zf;对于TN-C系统其回路阻抗包括相线阻抗Z1, PEN线阻抗ZPEN和接触电阻Zf, 即ZS=Z1+ZPEN+Zf;对于TN-C-S系统其回路阻抗包括相线阻抗Z1, PEN线阻抗ZPEN, PE线阻抗ZPE和接触电阻Zf, 即ZS=Z1+ZPEN+ZPE+Zf。所发生的单相接地故障电流Id=220/ZS, 明显地大于无故障时的三相不平衡电流。如果其动作电流整定值合适, 在发生接地故障时能躲过不平衡电流, 检测出发生接地故障时的零序电流就能实现其对接地故障地保护。对于TT系统;因三相不平衡电流较大, 在发生某相接地故障时其回路阻抗应包括相线阻抗Z1, PE线阻抗ZPE, 负载侧接地电阻RA和电源侧接地电阻RB及接触阻抗Zf, 即ZS=Z1+ZPE+RA+RB+Zf, 接地故障电流Id=220/ZS。由于RA+RB>Z1+ZPE+Zf, 并且RA+RB数值一般较大, 故TT系统在故障回路阻抗大, 所发生的单相接地故障电流Id远小于不平衡电流, 很难检测出故障电流, 所以零序电流保护不适用于TT接地系统。

从利用剩余电流来完成接地故障保护的原理分析可知它保护动作整定电流可以从mA级到A级, 有相当高的动作灵敏度。对于TN、TT、IT接地系统均可以运用。但不适用于TN系统中TN-C接地系统。在TN–C接地系统中保护线PE和中性线N是合为一根PEN线, 在正常工作时PEN线要流过三相不平衡电流,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所发生的故障电流也要从PEN线流过, 所以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无法检测出剩余电流。也就是说对于TN-C系统, 剩余电流保护已无检测剩余电流的功能。

从保护动作灵敏度与使用安全性来说, 剩余电流保护高于零序电流保护, 并且零序电流保护不能应用于单相配电线路上。我国以前采取苏联用零序电流保护作为接地故障保护。对于TN–C系统由于零序电流保护装置是安装在PEN线上, 保护整定值应躲过PEN线上最大不平衡电流, 在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小于该整定值时, 保护装置就会拒动, 就有可能引起人身电击或火灾危险的发生。所以在低压配电线路接地保护的IEC标准中已取消了零序电流保护。

3 结语

上一篇:财政投资评审制度研究下一篇:信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