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方式

2024-06-22

运动方式(精选12篇)

运动方式 篇1

喜欢看书而不喜欢运动?那么不妨把运动融入阅读,学习锻炼两不误。

1.The Wall Sit-n-Read

How it works:Assume the sitting position on a wall of your choice.Continue to do this until you finish one chapter.Sitting on the couch and reading is comfy,but this way you will feel the burn!

2.Page-Turner Push-Ups

How it works:Place an open book on the floor.Proceed to complete push-ups while reading as many pages as you can.

3.Trilogy Tricep Reps

How it works:Grab two books from a trilogy of your choice in each hand.Prop the third book in front of you for entertainment,then proceed to complete your desired amount of reps.You’ll be able to finish a book in NO time.

4.Character Kicks

How it works:Place a closed book on the floor in front of you—something you’ve read before.Then recite as many characters from the book as you can while completing leg kickbacks for each leg.Hopefully you’re good with names!

5.Page Planks

How it works:Assume the plank position with your book placed directly under you.Hold your plank until you’ve successfully finished an entire page.Time flies when you’re reading a good book!

【词汇箱】

摘要:<正>喜欢看书而不喜欢运动?那么不妨把运动融入阅读,学习锻炼两不误。1.The Wall Sit-n-Read How it works:Assume the sitting positionon a wall of your choice.Continue to do thisuntil you finish one chapter.Sitting on thecouch and reading is comfy,but this way youwill feel the burn!2.Page-Turner Push-Ups

运动方式 篇2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1

1、学习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课前我搜集、准备很多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观察对象,更让教学、研究活动充满了乐趣。玩应该是有目的地玩,而不是瞎玩,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里就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用已有的材料进行研究,用自己想出的各种方法去玩,他们就特别感兴趣。我也参与学生的活动,在适当的时候指导学生深入地玩,在玩中有收获。

2、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能理解。”科学学习就是要把原本抽象、单一的概念赋予鲜活的生命,成为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活动。给足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是本堂课的特点,参与思维训练,因此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收获,在记录时,他们也用了多种方式,有的用语言表达,有的用了图画表示,有的用了手势。在总结时,我不是直接地告诉,而是让学生互相补充,在他们的回答中善于提升概括,让他们的表达越来越科学,这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学生的发现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而且往往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要善于追问,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带而过地加以纠正,而是让学生通过再次观察去发现问题的所在,并作出正确判断。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及当堂达标的训练中,我时刻关注了学生的动向。本课教学研究的对象比较丰富,容量也比较大,在注重我们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的过程中系统地掌握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建构运动方式概念,知道所有物体运动都包含多种运动方式。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基于核心概念的建构而展开的,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预想结果——设计实验——收集事实——归纳结论”的探究过程。在具体的概念建构过程中,教师搭建有效的“脚手架”,是促使学生的认知向着科学概念的方向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1、提供了能够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有结构的材料。运动方式的内涵包括几个方式:移动、转动、摆动、滚动等,为此,教师设计了四组比较典型的实验材料,指导学生探究不同状态的物体,运动方式会有什么现象,发现它们具有的异同属性,有利于建构相对完整、严密的科学概念。

2、展开了基于事实的理性思考,促进认知提升。为保证学生的思维沿着概念箭方向发展,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的研讨问题,对所有实验事实表现出的共同属性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使科学概念的建构有理有据。

3、直观形象的板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进行板书,引导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实验现象中的共同点,运动方式的掌握水到渠成。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目的。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3

科学学习不是告诉,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感悟。抓住学生理解的疑惑之处,找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辨,认知在行动中提高,思维在辨别中清晰,能力在实践中发展。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了,思考的角度越来越宽了,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了。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4

在进行本课的时候,我首先对于上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复习,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惯性的知识,学生进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跳远,泼水等。虽然我认识这些是非常简单的知识运用,但是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比较的困难的。有相当的部分的同学没有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解释。我想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方面有待提高。还有事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忆,只有记住,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运用。因此学生不仅需要进行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有需要学生记住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既有记忆,又有理解,那么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就会遂心应手了。

在进行本课学习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各种运动方式的物体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风扇,推木箱、秋千、运动的汽车。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判断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并且用图画出它们的示意图。这样进行学生可能还是不知道怎样去做,因为在一班,让学生进行做的时候,学生画的图乱七八糟,因此我在二班稍微改变了一下,首先给予学生了一个例子,用平移名称,及示意图作为例子,这样学生就较为容易进行画图和判断。果然学生在二班的表现比在一班好一些。

本打算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物体玩法,进行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这些物体包括:尺子,橡皮筋、木块、风车、易拉罐,单摆等物体。通过这些物体运动方式研究,学生在玩中去发现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方式。但是我这个学期才接过这个年级,我对于学生组织上有些问题尚待解决,因此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边玩边探究的活动。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完全的准备好,我还是首先运用比较稳妥的方式进行活动。虽然只是运用学生眼睛进行观察和脑筋进行思考判断,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效果还是比较组织不好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要强。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5

首先我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物体的运动》导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那么,你们仔细听,认真想,我们的教室、屋子外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么,它们运动现象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后,我接着说,这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式不一样,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中,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身边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出有的物体上下动、有的物体左右动、有的物体绕着圈在动,然后通过“想办法让一根跳绳、一卷透明胶、三根橡皮筋运动起来”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并引出“物体的运动方式”的话题,在这一环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处理,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达,详细描述,以使学生头脑中笼统的想法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可操作的变量,为下面学习打好基础。

然后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相同的运动现象归纳出物体的运动特点,我随机引导学生概括出本节所学习的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手中的表格补充完整。(每组完成一份教师课前准备的表格)。在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汇报时我讲解了用怎样的符号表示物体的运动,达到了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掌握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的目的。

最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做出各种运动方式的游戏并加以记录,这样做,不但巩固了本节所学的知识,更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一定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科学的探索者。

步行:一种终生运动方式 篇3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一生没有停止过步行锻炼,80岁高龄时还经常背着重物走在大街上。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与步行结缘,一次他到比利时王国访问,人们在张灯结彩的欢迎他的火车站里找不到他,谁知,他却于前一站提前下车,步行走到了王宫。当国王和王后问他缘故时,他回答说:“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无穷的乐趣。”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也是一位步行爱好者,就是在患有重病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过行走。他说,步行使我心情舒畅,把我虚弱的身体变得健壮起来。

世界心脏病学之父、美国人怀特,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步行对健康有特殊益处”的论断,建议“每个人都应当把坚持每天步行当成一种有规律的终生运动方式”。他身体力行,天天不间断行走,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在北京访问时每天还都要上下爬12层楼梯。

行走,是全身组织器官的运动,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运动的加强。有人给它总结出六大益处:

1、有利于骨骼、肌肉的坚强度增加,使人的关节灵活;

2、能使呼吸肌发达、肺活量增大,使气的交换能力得到加强;

3、能使心肌发达、血液的贮备和输出量增多,使心力得到加强;

4、能使人胃口大开、食欲改善、消化吸收率提高,使营养之源更加丰富;

5、能调节大脑机能,使人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动作协调、记忆力增强、睡眠状况改善;

6、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自身素质提高、抗病能力增强。

有人通过对500名试验者步行结果的测定得知,每天能坚持走30分钟(大约3~6公里),或每周走25公里路程的人,都吃得香、睡得香,10年之内基本不生大病,且体重也未增加1公斤;而每周运动1小时的人,却大都表现出饮食欠佳、失眠和疾病不断,且体重会增加6~9公斤。

一项调查说,步行可以使冠状动脉硬化的斑块发生逆转,并有效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有研究证明,每天步行3次,每次走30分钟以上的人,患糖尿病的机会比经常不运动者要低25%。

美国科学家对一组年龄在60岁以上、患有膝骨性关节病的老人进行了专题研究,发现每天都能坚持行走的老人,3个月后明显改善了行走困难和平衡失调的症状,基本解决了因平衡失调造成的跌倒问题。

日本学者提出“日行万步”的锻炼目标,按平均每步距离为70~80厘米计算,大约就是3~3.5公里。许多日本人在上下班时都选择了放弃坐5~7站车的享受,而改为有意识地行走一段路程。在城市的上班高峰期,公共汽车的时速(含停靠站的时间)为20公里/小时,电车12里/小时,地铁25公里/小时,乘2公里的车加上等车的时间,一般就得10分钟。如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走完这段路,不过20分钟。换坐车、等车为走,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等车和挤车对心理的不良影响,无疑是对健康有益的举措。有报告说,日本人平均寿命的不断增高与此举有直接关系。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综合多种研究结果后提出:步行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号召人们迈开双脚走起来。目前,仅北美洲每天都有8000万人参加步行运动,欧洲人更把步行当成是一种时尚。中国以步行为锻炼手段的人数可以亿计,到处可以看到人们三三两两或快或慢、或走或跑的身影。

运动员档案管理现状与方式 篇4

3.发展机遇(opportunity)。

(1)西部开发。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贵州旅游业,促进贵州经济增长。贵州省省长林树森指出,“十一五”以来三年多时间,我省累计建成高速公路611千米,分别是“十五”的1.9倍和2000年前的2.4倍;累计完成高速公路投资470亿元,是“十五”的1.9倍。预计“十一五”将建成高速公路899公里,分别是“十五”的2.8倍和2000年前的3.5倍;完成高速公路投资821亿元,是“十五”的3.2倍。公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投资者,加快了山地运动旅游业的发展。

(2)奥运契机。抓住奥运契机,发展贵州体育旅游。2008年10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贵州省体育局和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承办,以“亲近自然、健康人生”为主题,以打造“激情体育胜地、野外运动乐园”为目标的首次全国山地运动会在兴义举行。全国山地运动会的举办是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综合赛事,是国家体育总局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战略部署,是充分发挥北京奥运会的长远效应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推进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发展、打造山地户外运动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育与旅游、文化的结合。

全国第二届山地运动会于2009年11月6日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省遵义市开幕,本届山地运动会共为期7天,以“亲近自然,健康人生”为主题。来自解放军和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团教练员、运动员,奥地利、韩国嘉宾,新闻媒体的朋友共1800人等在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欢聚一堂,他们亲近自然、感受健康,驰骋于名城遵义青山绿水、碧野蓝天之间,用智慧亲近自然,用激情点缀山水,用真情体验人生,共同演绎一曲曲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乐章。

4.威胁因素(Threat)。

(1)竞争威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那些开发早,基础设施好,经营管理水平上档次,后勤服务有保障,经验丰富的省份对我省形成了竞争压力。

(2)客源威胁。贵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资金不足,对山地运动旅游的直接投少,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举行过几次大型的比赛,但外界对贵州了解并不多,没能吸引更多的客源。

(3)生态环境威胁。贵州源资源丰富,各种资源容易开发,但资源开发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化水平也较低,这必然会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增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给贵州的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和运动员各方面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与提高运动员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相关联。运动员技术档案由训练科负责统一归档,各项目设专人管理,内容应包括运动员的生理、生化、形态、机能、身体素质、专项素质、专项成绩、文化学习成绩,政治思想表现等内容。每年大纲达标测试情况,取得运动成绩证明及获奖资料,评选三好学生和劳模资料等相关资料。每年度学生科、教务科、训练科、科研科等单位对运动员个体的综合考核评价提出

二、建议

1.突出特点,发挥资源优势。

贵州有丰富喀斯特地貌资源,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8%,是清新的大氧吧、凉爽的大空调,是中国最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保存完好,风格迥异,创造了“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文化奇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要将这些资源优势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地联合开发,形成独特的贵州品牌。

2.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制定长远目标,统一规划,搞好公路、铁路建设,做好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统一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健康、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吸收和培养既懂体育产业又懂旅游经营的专业人才,鼓励其参与投资、参与经营和管理、参与研究和开发。

3.加大宣传,培育客源市场。

虽然贵州已成功举办过两届“全国山地运动会”,举办过“多彩贵州”、“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白云国际风筝节”、全国汽车拉力赛开阳站与六盘水站的比赛等重大赛事,但宣传和推介的影响还有待扩大,外界对贵州的了解还不够,品牌的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所以,在举办大型赛事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电视、报纸、广告促销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通过组建俱乐部、协会、组织专题讲座、开展经验交流、开设培训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参与这项运动,从而提高贵州山地运动旅游的知名度,树立贵州山地运动旅游的品牌形象,抓好客源的稳定增长,全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家清.旅游开发与规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8-179.

[3]柳伯力.中国西部体育旅游开发[M].成都:电子利技出版社,2004:88-89.

[4]杨红伟.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势分析及开发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28).

[5]张锟等.关于我国于展体育旅游的市场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

意见,汇总到科研科进行入库管理,各项目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提档和归档工作。体育档案的整理和分类由于学校体育所收集的材料内容广、教材大、数量大,加上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学校与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理、分类、汇集成册或加工成资料库,并编排年月、次序和目录,以便在体育教育工作中提供查阅和上级领导各部门的检查、参观。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教学需要,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理和分类的。按材料内容分,如校内同一运动竞赛类(学校运动会、各种小型竞赛)、活动类(早操、课外活动)等。按时间顺序,对不同类型材料进行整理,一般以一学期或学年为一单元进行材料整理,按实际情况需要整理。除上述两种,或在上述两种整理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经常要使用或较有参考价值、可重复使用的资料进行单独组卷。如达标、合格表的成绩册、教师的教案及教学记录、摘抄的图片资料或剪辑的网络资料、照片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牵涉的内容广、影响的面大,因此,做好体育档案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

一、运动员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档案中有些内容不完整。

运动员档案中的材料有些过于形式化、简单化,如运动员登记表、学生登记表、奖励登记表等一些表格填写不完整;有些运动员的表现、鉴定、考核材料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全面反映运动员各方面素质的动态发展;由于受训练、比赛等因素的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相对不固定,其学习的材料往往不能成套收集,收集到派遣通知书时,收集不到成绩卡或毕业生登记表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档案利用率低。

目前,运动员档案的利用工作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从运动员进队到退役离队,运动员档案几乎仅由组织人事部门遇到其出国、比赛等问题时才查阅一下,丰富的档案资源被闲置,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输送到国家队、将来有期望争金夺银的尖子运动员档案几乎与其他运动员档案一样很少有人问津。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手段落后。

运动员档案的整理、转递等事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不严,整理混乱现象,查、借阅管理也欠制度化。此外,目前运动员档案管理基本上处于手工阶段,电子、复制等现代技术利用很少,这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及体育事业发展需要。

二、如何提高运动员档案管理水平的方式

(一)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运动员、教练员及干部队伍的档案意识。

首先,运动员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且极为重要,艰苦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管理者应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端正工作态度,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努力学习档案专业知识与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注重《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及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学习。

其次,通过座谈会等各种宣传形式,宣传档案工作,提高运动员、教练员和干部队伍的档案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运动员档案是受法律保护的,是关系到运动员自身成长、成才以至退役工作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大事,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和敏感度。同时,使每一位运动员意识到档案工作与自身的关系,有意识地收集比赛、学习等各方面与自己有关系的材料,如成绩证书、奖杯、训练日记、比赛记录、学历证书、与各级领导人的照片、报刊杂志的报道等。除主动向档案管理部门送交相关材料外,还可以建立私人档案。无论是写总结还是填写各类表格都认真对待,实事求是,改变总结几句贯用语,表格填写不完整,马虎应付的状态,形成全员关注的局面。

最后,培养他们的归档意识,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材料,一经形成就应尽快归入其档案中去,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干部队伍应有意识地将新形成的材料收集齐全,尽快送到档案管理部门去,以防材料遗失。

(二)充实档案内容,提高档案利用价值。

运动员档案材料的内容决定着档案的利用价值,而档案内容的充实要靠收集工作来完成。应按照有关收集归档的文件规定,结合运动员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建全收集工作规章制度,本着改革的精神,发展的眼光,以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训练、比赛、学习成绩与水平为标准,确定运动员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做到有突破有发展。

首先,从运动员进队开始就有意识地充实运动员的“特色材料”,如可以填写《运动员入市队前比赛情况登记表》、《运动员比赛成绩登记表》、《运动员年度或季度训练考核表》、《运动员伤病情况登记表》、《体检表》等。而这些材料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时填写及时归档。

其次,档案管理者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加强沟通与协作,克服困难做好收集工作。与教练员管理干部进行协作,提高他们对运动员档案工作的认识,对运动员的鉴定、政审等工作实事求是的认真对待,使材料能全面地反映运动员的思想、训练、比赛情况。加强运动员学习材料的收集,运动员大多是在就近的学校借读,且学习时间不固定,学习材料较难收集,档案管理者应与教学单位协商合作,形成一定的收集方式,督促运动员加强文化学习,及早完成学业,将学习材料收集齐全。

最后,扩大尖子运动员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对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出访等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对其自身与体育事业发展有用的材料都应收集,如成长成才经历,重要照片,先进事迹,个人大事记等。除建立档案正本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建立副本。只有有质有量地充实运动员档案的内容,档案的利用价值才能相应提高,才能为档案的利用提供前提条件。

(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 篇5

1、提供了能够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有结构的材料。运动方式的内涵包括几个方式:移动、转动、摆动、滚动等,为此,教师设计了四组比较典型的实验材料,指导学生探究不同状态的物体,运动方式会有什么现象,发现它们具有的异同属性,有利于建构相对完整、严密的科学概念。

2、展开了基于事实的理性思考,促进认知提升。为保证学生的思维沿着概念箭方向发展,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的研讨问题,对所有实验事实表现出的共同属性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使科学概念的建构有理有据。

不能用运动方式解决民生问题 篇6

近些年来,各地都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在解决民生的问题上出现了矫枉过正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超越财力、民力办事情,结果事情还没有办成,就留下了一屁股债,甚至还办成了烂摊子。有的地方办事情只重视表面轰动,轻实际效果。有的只重视看得见的事情,而对看不见的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有的解决民生问题喜欢用运动式,开始的时候轰轰烈烈,过一段时间后就看不到什么动静了。

民生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很多领域和方面,解决的方式和手段也会不同。有些问题可能是短期的,有些可能是长期的;有些是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些是始终存在的;有些是当前产生的,有些是历史遗留的;有些是经过努力短期内是能够解决的,有些是需要长期不懈加以努力的。更要注意的是,民生问题也是动态的问题,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可能新的民生问题又产生了。因此,重视民生,必须把着力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善人民生活。那种指望靠突击运动式的方式来解决所有民生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运动式是短期的行动,运动一结束,力量就减弱或无人过问了,这样的方式怎么能解决好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依然很多,比如解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需要很多的财政投入,再加上我国一些地方的贫富差距很大等等。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要全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凭自己的喜好,高兴起来就多投入,搞一个运动,不高兴就不投入,对民生问题就不问了,更不能不切实际地嘁口号,搞华而不实的工程,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毕其功于一个运动。

我们一些干部喜欢运动式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因為有的干部对民生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为了做表面文章,追求短期轰动效应和眼前的政绩。虽然有时运动的方式解决了一些民生问题,也让群众得到了短暂的好处,但是运动一结束,老问题又来了,群众还是不满意。

汪洋提出的“不用运动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体现了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好民生问题,正如汪洋所说的,要“把握好五个关系”,即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的关系、民生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党政决策与群众参与的关系。虽然各’地民生的问题、遇到的矛盾可能不相同,但是在解决民生问题的态度上应该一致。

只有树立长期解决的思想,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只有任何时候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重视民生问题,实事求是的采取措施,民生问题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群众才会满意我们的政府。

科学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篇7

关键词:科学运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 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影响。可见, 自我意识的提高, 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才会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健康。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 他们正处于走向社会, 独立生活的关键时期, 而世界观的不成熟也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 因此, 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会维护他们的一生。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和生活[1,2,3,4]。本研究正是基于此, 从科学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中, 探讨科学运动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以期为高校管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大连海事大学一至三年级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85份, 有效率为96.25%。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研究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年级、性别、基本锻炼状况等社会性调查内容;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5], 包括8个维度、38个条目, 分为外显和内隐生活方式两个子量表。

1.2.2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6.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寻求健康改善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 在遇到健康问题时, 有186名大学生能主动向卫生专业人员或相关教师请教, 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48.31%, 另有51.69%的大学生不能主动请教, 可见, 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的健康意识较低。另外, 在对大学生能否主动请教健康问题方面进行的健康生活方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和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F健康责任行为=6.920, P�0.009;F人际支持行为=6.498, P�0.011;F压力管理行为=3.859, P�0.050;F生命欣赏行为=9.516, P�0.002;F外显行为=4.591, P�0.033;F内隐行为=8.435, P�0.004;F总分=7.722, P�0.006) 。这说明, 大学生能否主动请教健康问题可以影响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其中表现出对健康责任行为影响很明显, 进而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外显行为, 另外, 对内隐行为影响最为关键, 不仅表现出对人际支持行为的影响, 还影响到他们的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2.2 科学锻炼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 有53.5%的大学生在运动中身体出现不适反应时, 自己能够主动向卫生专业人员或相关教师请教, 另有46.49%的大学生却不会主动进行请教, 可见, 大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还有待加强。另外在对大学生运动不适时能否主动请教对健康生活方式影响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和总分, 有显著性差异P<0.05 (F健康责任行为=9.500, P�0.002;F人际支持行为=10.224, P�0.002;F生命欣赏行为=9.335, P�0.002;F外显行为=8.143, P�0.005;F内隐行为=9.682, P�0.002;F总分=10.661, P�0.0012) 。这说明, 大学生在运动不适时能否主动向有关人员请教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主要表现在对外显行为中的健康责任行为的影响, 以及内隐行为中的人际支持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2.3 科学制定锻炼计划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 有43.64%的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 另有56.36%的大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 可见,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科学锻炼的意识, 但大部分学生还是缺乏这种意识的。另外在对大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对他们健康生活方式影响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外显行为和总分, 有显著性差异P<0.05 (F运动锻炼行为=23.980, P�0.000;F饮食营养行为=4.390, P�0.037;F健康责任行为=4.343, P�0.038;F外显行为=8.365, P�0.004;F总分=4.521, P�0.034) 。这说明, 大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主要表现在对外显行为的影响, 其中重点影响到他们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和健康责任行为。

2.4 结合自我健康状况, 根据运动处方进行锻炼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 有54.03%的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 另有45.97%的大学生不能主动请教运动处方, 可见, 多半数学生具有科学锻炼的意识,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这种意识的。另外在对大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主动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对他们健康生活方式影响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和总分, 有显著性差异P<0.05 (F运动锻炼行为=5.151, P�0.024;F饮食营养行为=8.663, P�0.003;F健康责任行为=5.894, P�0.016;F人际支持行为=5.196, P�0.023;F生命欣赏行为=5.744, P�0.017;F外显行为=9.020, P�0.003;F内隐行为=4.274, P�0.039;F总分=7.458, P�0.007) 。这说明, 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后, 能否根据需要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对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外显行为上, 还表现在内隐行为上, 其中主要影响到他们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遇到健康问题时, 不能主动向卫生专业人员或相关教师请教, 对维护健康的意识偏低, 另外, 这种意识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2) 大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还有待加强, 另外, 大学生在运动不适时能否主动向有关人员请教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主要表现在对外显行为中的健康责任行为的影响, 内隐行为中的人际支持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3) 大部分学生缺乏科学锻炼的意识, 另外, 大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外显行为——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和健康责任行为。

(4) 近半数大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 另外, 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后, 能否根据需要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对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影响, 其中主要影响到他们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3.2 建议

(1) 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 还要多渠道地培养他们维护健康的意识。

(2) 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强运动保健知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 在体育教育中学会如何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

(4) 培养学生的科学锻炼意识, 加强运动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 体育教师也需要加强开运动处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报告 (2005年)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8-9.

[2]陶芳标, 张洪波, 许韶君, 等.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1999, 20 (4) :249-250.

[3]唐弘.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 2006, 17 (3) :76-78.

[4]张会来, 李广宇, 张宝荣, 等.华北2所高校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2) :192-193.

重视体育运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8

关键词:体育运动,运动兴趣,生活方式,不良诱惑

随着电视和电脑等新兴娱乐方式的普及, 学生消耗在此类娱乐和游戏中的时间越来越长, 严重挤占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 导致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 这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 中学体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重视体育运动的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一、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并持之以恒的坚持

体育课仅仅是学生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而课外体育锻炼才是学生拥有强健体魄的保证。所以, 教师在体育课上, 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巧,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针对学生的身体特点, 引导学生从事不同的锻炼方式:心血管适应能力强、肌肉耐力好, 而且喜欢挑战自我的学生, 可以坚持每天中长跑, 或者定时游泳;身体灵敏性好, 富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学生, 可以选择篮球、足球等;不喜欢肢体冲撞的学生, 可以选择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溜冰等;协调性好, 注重健美和气质修养的学生, 可以选择健美操、武术、拉丁舞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作为每天坚持锻炼的支点, 以保证学生每天能够有足够的运动量。

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的前提。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青少年开始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1.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沉迷于电视和网络游戏, 早睡早起, 每天起床后坚持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 尽力做到主食副食兼顾, 努力做到营养搭配合理, 保证身体发育的营养需求。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 每隔一小时左右要定时休息, 向远处眺望, 或做眼保健操, 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放松。2.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多指身体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的健康。要引导学生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不虚荣、不攀比、不多疑、不猜忌, 遇到事情能保持冷静, 遇到困难不退缩, 面对失利能保持镇定等等, 从精神层面做强人。

学生只有身体、心理两方面都健康, 才是真正的健康。

三、拒绝不良诱惑, 避免沾染恶习

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和模仿的阶段, 对自认为是“酷”或是“范”的东西, 极容易不辨是非地去效仿。学生受影视剧中自己崇拜偶像的影响, 很容易将抽烟、暴力等不良行为误认为是一种时尚和潇洒, 还有学生将游戏升级的快慢作为攀比的对象, 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沉迷于网吧, 完全没有了常规的饮食和作息。这些都是不良习惯, 一旦沾染, 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让学生不能自拔。健康的生活方式犹如一股清泉, 能让人的身体强壮、精神振奋、生活甘甜;而生活中的那些恶习, 犹如河底的污泥, 他们的沉渣泛起, 会让人的生活变得污浊不堪。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投入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 还要将周围和媒体中各种因沾染恶习而误入歧途的事例, 作为反面教材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引以为戒, 时刻保持警惕。

运动方式 篇9

关键词:运动,机体,免疫细胞,影响

一、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T Lymphocyte) 简称T细胞, 是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承担者。它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在胸腺中发育后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液-组织-淋巴-血液进行淋巴细胞再循环而外周血中T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5%-70%。它分泌各种介质并作用于其他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 行使信息传递、识别、效应等功能, 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 T细胞功能活性的变化既能影响其它免疫细胞活性, 同时又能反映机体特异性免疫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训练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的报道主要集中于T总细胞 (CD3+) 、CD4+细胞和CD8+细胞的百分比及其比值。

1、一次性运动与T淋巴细胞

已有的人体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资料大多认为, 急性运动导致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PHA (植物血凝素) 、ConA (刀豆蛋白) 的刺激反应减弱。这种现象能持续到运动后较长时间。有报道, 急性运动后淋巴细胞对PHA, ConA有丝分裂原刺激, 表现为抑制, 运动停止后2小时恢复到运动前水平。Lambert等人研究了一次急性亚极量运动对健康男性抑制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 发现一次急性亚急量运动使健康男性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瞬时增加, 辅助性T细胞功能相对减弱。

2、长期性运动与T淋巴细胞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CD3+T淋巴细胞总数的影响不大。适量运动训练能够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 CD4+/CD8+比值提高, 而长时间力竭性运动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 CD4+/CD8+的比值降低。

研究表明长期适量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活力, 提高T淋巴细胞的活性, 一方面由于适量运动导致机体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 并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 从而导致有训练者在安静时或在运动应激时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

二、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BLymphocyte) 简称B细胞, 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免疫细胞, 主要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它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在骨髓中分化成熟后进入到外周免疫器官的非胸腺依赖区定居, 并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它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20%-25%。B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经历了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基因激活和转录表达等过程, 并最终出现特有的表面标志——B细胞抗原受体 (BCR) 。成熟的B细胞能识别抗原, 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合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 其中包括IgM、IgD、IgG、IgA和IgE。

1、一次性运动与B淋巴细胞

Mackinnon发现运动员经2h高强度自行车功率计运动后, SIg A水平下降70%, 运动后24小时才能恢复正常。Tharp和Barnes进一步观察到, 随着游泳训练强度的增加, SIgA水平逐渐降低, 而SIg A浓度又随着赛前运动量逐渐减少部分回升。

2、长期性运动与B淋巴细胞

有学者研究发现, 中长跑运动员冬训期间, 在加大运动量初期的一个月, 血红蛋白出现下降的同时, IgG、IgA含量也下降, Ig M无明显变化;冬训两个月后, 血红蛋白未恢复, 但IgG、IgM均已恢复正常。说明运动员在大运动量不适应阶段, 血清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的反应, 而适量的长期运动可改善免疫机能。大量研究报道, 过度训练一般会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SIgA的浓度, 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增高。Nehlsen Cannarella SL·采用了小、中、大训练强度的研究, 发现中等强度训练后SIgA下降, 大强度训练后SIgA更进一步降低。

三、白细胞

白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主要在抵御病毒、细菌、微生物等抗原体, 以及毒素和肿瘤细胞的作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 可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多数研究表明, 标记的嗜酸性细胞在运动时减少症与外源性制的皮质醇的影响是一致的有关运动对嗜碱性细胞的影响的文章较少, 然而几乎所有的报道中, 嗜碱性细胞仅有轻微减少。运动时单核细胞没有变化, 而剧烈运动后增加2-3倍。

1、一次性运动与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他们是机体非特性免疫力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急性活动后, 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外周血中白细胞化。自行车运动 (75%VO2max, 1h) 后2h淋巴细胞浓度降低, 而中性白细胞增加了4倍。Smith等发现急性活动触发有CD11b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 一般说来, 这些细胞都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结合, 参与白细胞的粘附并调理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在急性运动中性粒细胞被快速募集进入血液, 其细胞数目能够为安静时的四倍。

2、长期性运动与白细胞

马拉松跑比赛后, 血球压积、血球蛋白、红细胞计数没有显著性变化, 而出现显著的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的显著升高局限于多核形白细胞。耐力性运动运进行24小时的超长跑 (120KM比赛) , 白细胞计数从8.5±0.3×109/L升高到11.3±0.8×109/L, 运动后24小时下降到7.1±0.9×109/L;同时, 肌酸激酶活性在运动前为127±4.4U/L, 运动后16小时升高到539±106.3 U/L, 白细胞浸润了损伤的肌肉组织。Dufaux测得长时间运动练习后血液中弹性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增加, 说明多核形白细胞溶酶体释放增强, 反映了中性粒细胞被激活。Hack的研究表明, 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和噬菌细胞活性受过氧化物阴离子产生的影响, 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和噬菌细胞活性在中等强度运动后没有变化, 在大强度运动后显著减少。

从已有研究分析, 适量运动提高中性粒细胞功能, 但是高强度运动后, 中性粒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但也有工作认为大强度运动对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没有影响。总之, 关于运动对中性粒细胞功能改变的结果各研究者的报告不一。

四、NK细胞

NK细胞是淋巴细胞中的第三类细胞, 是一群不依赖于抗原刺激和致敏, 也不需要抗体参与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能够自发溶解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1、一次性运动与NK细胞

有试验测得在一次性运动后总NK细胞毒活性增加, 循环中的NK细胞百分比也增加, 但这些增加是短暂的, 1小时内就和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以22名马拉松运动员 (VO2max=57.9±1.1ml/kg/min, 38.7±1.5岁) 为试验对象, 用75%VO2max强度进行2.5小时跑台运动, 分别在运动前、后、恢复期6小时取血, 结果运动后NK细胞活性降低了51%-61%, 但每个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没有变化, 因此认为2.5小时的跑台运动后, NK活性的显著下降是由于NK细胞数量的减少引起的。

2、长期性运动与NK细胞

一些研究表明, 与非运动员相比, 运动员在安静状态时, 血液中NKCA上升50%, 从而表明长期运动训练可能增加了NK细胞的杀伤能力。16周有氧运动后的老年妇女, 其外周血NK细胞活性在安静时测定值比相应年龄的非训练组安静时高33%。有四年训练年限的马拉松运动员, 安静状态下NK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总之, 有关免疫细胞与运动的研究报道较多, 一般认为, 过度的运动训练会引起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而适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或提高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由于受试者情况、运动形式及其它因素的不同, 运动训练导致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调节机制还不清楚,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缨.实用运动免疫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晓丹, 吴卫兵.运动与免疫细胞及调节机制综述[J].上海体育学报, 2004.

[3]陈佩杰.运动免疫学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 2000.

青少年运动员跳远训练方式之研究 篇10

一、运动技巧

(一)助跑。助跑是跳远运动的重要部分,助跑速度直接关系着跳远成绩。而助跑的主要目的就是得到最快的速度来为起跳做准备,一个好的助跑会直接影响到后面三个程序的好坏。助跑的训练只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助跑的起动姿势,二是对于助跑的加速,其中主要锻炼运动员的对助跑的节奏感和直线性等的掌控。教练在进行跑速的训练时,也不能忽视了助跑的节奏感的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技术和心理还尚未成熟,往往只重视比赛的成绩而忽略了跳远技术和节奏感的把控,因此教练要予以重视。在训练过程中,要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多种形式的短跑,加速跑、加减速交叉跑、惯性跑等等不同的短跑形式,来训练运动员直线性助跑,让运动员体会其中的节奏感,体会跑步幅度、跑步频率和肌肉用力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利用声音来帮助运动员节奏感的训练,通过外部的刺激启发运动员的动力,反复训练最后形成固定的动力定型。

(二)跳跃。科学合理的动作基础是运动成绩的先决条件,因此训练基本动作技术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跳远运动训练中,跳跃部分要求相当高的动作技术的准确性。训练跳跃部分要先原地模仿起跳的练习,把握好起跳中的蹬伸和落地。一连贯的动作是这样的,两脚站立后,摆臂双腿向前屈膝,将身体的重心落在前脚上,后脚起跳。过程中双臂要配合起跳,和身体部分进行协调,起跳时腿部的蹬伸动作迅速,积极摆动,身体重心跟上。

(三)腾空。在运动员起跳离地后要走步式的方式来让身体在空中继续保持平衡,为最后的落地做好铺垫和基础。走步式和跑步的动作比较相近,所以更加促进整个跳远动作的协调性和自然性。对于身材矮小的运动员来说,两腿以髋关节为轴,加大前后摆动的幅度。而相反之高大的运动员,不用做大幅度的动作,双腿呈跑步动作。无论是哪一种动作,在空中要根据个人的实际平衡点来完成。

(四)落地。这一部分运动员在空中到了下降的阶段准备落地。两腿屈膝,小腿惯性伸直,在此过程中要保持上身的稳定性,避免前后的扑倒,破环动作的完整性。运动员在落地中,可练习向前的惯性在空中进行充分的滑行动作,同时上臂要做绕环动作辅助性保持平衡。

二、专项素质训练

在跳远运动的训练中,教练不仅要掌握运动员的优势和特点,还要知道训练的重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跳远技术和快速助跑是跳远训练的重点内容,他们直接影响了跳远成绩的高低。因此,只有运动员在跳远中将技术水平与快速助跑的合力下产生的跳远水平,才能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换句换说,跳远运动需要速度与力量的合力,才能发挥出运动员的水平。所以,在跳远训练中要专项训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要想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教练不仅要关注远动员的速度能力,还要考虑到速度的利用率的问题,使其运动员在助跑中重心保持平衡且有节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所谓的力量素质就是指跳远中的力量和跳跃能力,目前现代化的训练方式是将全面力量转化为专项力量,肌肉也已经从主动收缩转化为退让收缩,使上下肢更加协调。除此之外,还要采用大量的长短跳的练习方式,像限时的蛙跳、多跳、纵跳等等方式,还有障碍性跳跃练习,像跳台阶、快跑台阶、跳深练习等等,教练要根据远动员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结合,从而使得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得以提升。

三、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有些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其技能水平,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比赛中的成绩往往不理想。还有一些远动员由于紧张或是太过于兴奋,情绪起伏波动比较大,往往得到不充分的发挥,这些主要是因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很差,比赛越是竞争激烈,这样的现象就越明显。在跳远比赛中,运动员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信心态,跳远的助跑起跳等环节就容易出现失误。因此,教练不仅要训练运动员的跳远技术,还要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并且,人的信念可以激发出人身上的无限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远动员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跳远训练中,教练可以利用改变外界的环境来适当施压运动员,使其形成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通过语言暗示等方式调节运动员的兴奋感。并且训练要根据环境、时间和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不同,适当合理的进行针对性的跳远训练。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跳远训练方式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跳远作为田径运动跳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动作难度比较大。相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而言,跳远运动是一项很困难和复杂的运动项目,青少年运动员一般很少在短时间内掌握跳远动作技巧。因此在训练青少年运动员时,教练要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跳远运动技巧,还要掌握训练的重点,对运动员进行专项的速度素质训练和力量素质训练,将训练方式从全面力量转化成专项力量,从而提升运动员的跳远技术水平。此外,教练还要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训练,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跳远项目人才。

参考文献

[1]章碧玉.中国青少年田径远度跳跃项目选材和训练方法学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不同运动方式对心脏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力竭运动;全民健身

运动锻炼可以影响心脏的形态和机能,使心脏的体积增大、室壁增厚、室腔扩大、每博输出量增加、静息心率减慢等。早在1899年瑞典医生Henschen通过叩诊发现越野滑雪运动员心脏肥大后,最大的心脏将赢得比赛的胜利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证明了运动可导致心脏增大,使心肌肥大、心室壁增厚、心脏重量增加等变化。运动心脏作为特有的高功能、高储备大心脏,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关注。早在1998年4月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心脏学年会上,运动心脏研究被列为重点专题,并预言运动心脏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心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加入。随着我国将全民健身运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运动健身将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综合不同运动方式对心脏产生的影响,探讨心脏在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机能变化,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全民健身。

一、有氧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有关有氧运动对心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不尽相同,但结果基本一致。有氧运动后心脏的肥大为生理性肥大,有别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病理性肥大[1]。

张全海[2]采用相同运动方式的不同持续时间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脏功能的研究发现,两种不同持续时间的有氧运动均可改善心脏功能,但120min运动的改善效果优于60min运动。

在对大鼠进行10周中低强度游泳训练后,对其心肌细胞内糖原各项指标参数对比研究发现,大鼠心肌细胞内糖原的体密度、面密度和面数密度方面都有明显的增加,表明有氧运动可使心肌糖原储量明显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心肌有氧耐力水平。

有氧运动不但能使心脏产生结构和功能上的良好适应,而且对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王松涛在有氧运动对大鼠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长期参加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交感神经介导的压力反射心动增快敏感性,同时可以使心率总体变异性增加(TF增高),迷走神经紧张性变异增大(HF增高),交感神经紧张性变异增大(VLF和LF增高),提示自主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功能增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一个较高的功能层面上达到新的平衡。

二、递增运动负荷对心脏的影响

史绍蓉等对大鼠采用7周递增运动负荷跑台训练后发现,大鼠的心室肌蛋白质组在质和量上都存在明显差异。运动后“缺失”和下调的蛋白质点与心肌收缩的调控失衡和能量代谢的方式转变以及细胞的应激反应有关,说明递增运动负荷训练后,心肌疲劳的发生与心肌收缩力的下降、能量供给困难和心肌细胞的损伤有关。同时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在递增运动负荷运动应激条件下,大鼠心房肌蛋白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差异性表达,这些蛋白质的差异性表达与心肌组织的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以及心肌功能的改变有关。龚丽[6]等的研究也和前面的研究一致。

三、小结

不同运动方式心脏的影响不尽相同。长期的有氧运动和中小强度的运动能使心脏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在结构上表现为室壁增厚,室腔扩大。功能上表现为安静是心率徐缓,每博输出量增加等。同时也对心脏的各项生化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探讨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心脏的影响,从而为体育运动训练及全民健身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松娥,彭峰林,邓树勋等.有氧耐力训练对大鼠心脏机能和心肌脂肪酸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6,26(12):70-72.

[2] 张全海,张煜,李秋霞,等.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心脏功能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心脏杂志,2006,18(5):577-579.

[3] 王竹影.有氧训练后心肌细胞内能源物质含量变化的定量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1(5):54-57.

[4] 王松涛,曾云贵,王安利,等.有氧运动对大鼠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7,14(3):41-45.

[5] 史绍蓉,龚丽,黄鹰,等.递增负荷运动后大鼠心房肌蛋白质组的差异性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7):1281-1286.

运动方式 篇12

认知风格 (Cognitive Style) , 又称认知方式、知模式, 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1]。认知风格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智力与人格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人作为一个整体, 其人格与智力两方面始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观察一个人、分析一个人的时候, 也应当将人格与智力结合起来考虑。于是, 智力与人格的研究者在寻求它们之间联结的界面。心理学家看到了将智力与人格结合起来的必要, 认知风格就恰恰提供了一种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中间变量, 它在智力与人格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2]。目前对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注意到其研究不仅仅在教育领域中具有实践意义, 而且在职业领域中也很重要。一个人的认知风格与职业所需要的风格相匹配, 他的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Wooten对工作环境偏好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不同思维风格的人偏好不同的工作环境, 同时特定的工作环境也塑造了特定的偏好[3]。在人才选拔中, 我们不仅要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合该职位的行为风格。在团队的组建中, 要使团队成员的认知风格达到最佳的匹配, 才能使团队发挥出最大的效率。人的职业选择过程就是一个寻求个人风格与环境所要求的风格相匹配的过程, 人们要么是寻求适合自己的环境, 要么是调整自己的风格以适应环境的需求[2]。基于以上关于认知方式的研究, 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 我们提出, 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也应该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的运动氛围其实就是不同环境, 篮球运动训练追求训练和比赛水平的提高, 那么运动水平内在的变化, 是否也存在认知方式的变化, 以求更加适应高水平比赛和训练环境。所以, 本文通过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认识方式的量化测验, 揭示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之间的认识方式差异, 以及这些差异的特征, 进而探索运动水平与认识方式的关系, 以求为篮球运动训练更加科学、更加高效, 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四川省高校参加CUBA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篮球专业05、06级, 体育教育专业05、06篮球普选和非体育专业篮球普选大学生共85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检索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内外有关认知方式和运动智力、篮球运动认知方式的文献;查阅了认知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等多本专著, 以及有关智能、智力理论与测量的相关文献, 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也为测试方法的选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2.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走访或电话访谈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如武汉体育学院的王贺立、张颂岐、千少文等,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庞元宁教授和四川师范大学女子篮球高水平队罗建平教练等, 为本研究提供了许多建议和研究思路。

2.2.3 测量法

2.2.3.1 测试对象

四川省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男16名, 女16名,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篮球专业男20名, 女20名, 非体育专业普选篮球男19名, 女19名。按篮球训练年限将其分别进行分组, 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3.2 测试方法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编制的镶嵌图形测验 (1998年12印制) 进行测试, 该图表经过多次验证, 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2.4 数理统计法

原始数据以Microsoft Excel的格式输入, 并建立数据库。统计时转换成Spss格式由spss12.0软件包处理。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分析结合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理论探讨

3.1.1 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 (Cognitive Style) , 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模式, 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认知方式有两个基本的范畴, 即:整体——分析风格和语言——表象风格;整体——分析风格范畴的风格测量, 所测评的是个体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整体还是不同部分。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代表有场独立性——依存性、冲动性——反思性等。言语——表象风格范畴的风格测量, 所测评的是个体在思维时倾向于借助言语还是心理表象来表征信息。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代表有言语型——视觉型和言语型——表象型。因为, 整体——分析风格是个体组织新信息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4], 其典型代表是场独立——依存性, 所以把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作为认知风格的测验对象。

3.1.2 场依存性——独立性

场依存性——独立性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是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和决策过程经常采取的, 习惯化的方式和风格。场性这个人格维度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关于垂直知觉的研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验叫“棒框测验”。研究发现, 场依存型的被试在调整发光棒的时候, 更容易受方框角度的影响, 而场独立型的被试则能够在许多时候忽略方框角度对发光棒角度的影响, 能够直接、准确地调整发光棒角度与水平面之间的关系。场依存者主要倾向于参照外在线索来判断事物, 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主要依据内在线索来判断事物, 两者表现出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和习惯。

3.1.3 认知方式的测验手段和方法

目前, 体育研究领域中用来确定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特征的测验或试验方法有:棒框测验, 斜屋斜椅试验, 转屋试验, 镶嵌图形测验, 隐蔽图形和隐蔽图案等方法, 但最为常见的是镶嵌图形测验和棒框测验。镶嵌图形测验和棒框测验两者测验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测定认知改组技能和去隐蔽能力, 而后者意在测定视觉与先期信息线索连接因素和自身平衡因素。在体育研究中, 决定采取哪种测验方法时应考虑到所研究的运动项目的具体特征。如一些运动项目倾向于要求运动员保持定向能力, 如跳水、体操、花样滑冰等。对视觉先期线索连接因素和自身平衡觉要求比较高, 选择棒框试验可能会更合适。在另一些运动项目中, 如篮球、排球、足球等, 要求运动员从背景中离析出对象或对手的战术意识, 能够分析性去处理隐蔽问题, 采用镶嵌图形测验方法会更好。因此测定篮球运动员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认知方式, 采用镶嵌图形测验为宜。

3.2 不同运动水平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测试结果分析

3.2.1 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测验结果总体分析

注:1代表篮球一级运动员;2代表体育教育篮球专项大学生;3代表体育教育篮球普选大学生。如果被试所得标准分数大于50, 则表明他倾向于独立性场, 其值越大、独立性越明显。

对篮球运动员镶嵌图形标准分测验结果进行多元分析, 考察不同组别、性别在镶嵌图形测验标准分上的差异。方差分析考察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情况。利用多元方差分析考察, 方差分析 (Pillai'sTrace) 结果显示:不同组和不同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分别为FA=13.634>F0.01 (2, 104) , p<0.01;FB=9.921>F0.01 (1, 104) , p<0.01;组别和性别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FC=0.2220.05。进一步检验结果见表3。

3.2.2 不同组别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测验结果多重比较

利用Bonferroni多重比较对不同组别镶嵌图形测验标准总分上差异的进一步分析发现, 如表4所示, 一级篮球运动员分别与体育教育篮球专业和体育教育非篮球专业学生在镶嵌图形测验标准总分上差异显著, 有效果量可知, 分别为p=0.004<0.01, p=0.000<0.01;而体育教育篮球专业和非篮球专业差异不显著, P=0.122>0.05。

注:1代表篮球一级运动员;2代表体育教育篮球专项大学生;3代表体育教育篮球普选大学生

3.2.3 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测验结果曲线图

3.2.4 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趋向于场独立性或者场依存性的原因和机制分析

通过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认知方式测验结果可知, 不同性别的篮球运动员, 在不同运动水平上的认知方式差异显著, 高水平运动员更趋向于场独立性。

运动水平高的篮球运动员在专项信息加工过程中, 善于运用认知策略, 能够利用预判、直觉思维, 采用恰当的注意集中点提高了行为的明智程度。而训练程度不太高的运动员在专项信息加工过程中, 太多的思考及内部自我谈话、注意的信息多而不够集中, 以致不能很快做出决策或不能做出正确决策, 这显然与不适宜的反应认知方式有关。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探讨, 可能经过较多专项训练的运动员在神经联络方面具有优势;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在脑皮质中的定位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可能不断变化的, 例如写字, 早期阶段需要视觉、听觉、运动觉皮质区参与;晚期阶段则依赖于一个协同工作的脑皮质区域系统[5]。因此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可能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协同工作的脑皮质区域, 在测试中才表现出不同篮球运动水平间的认知方式显著差异。

4 结论

1.通过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认知方式测验结果, 发现不同性别的篮球运动员, 在不同运动水平上的认知方式差异显著;不同组别、性别认知方式的主效应显著, 交互作用不显著;高水平运动员更趋向于场独立性。

2. 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 不同的运动氛围影响认知方式的形成。篮球运动员的认知方式影响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水平。运动水平内在的变化与认知方式的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通过篮球专项认知训练可以触进篮球运动水平提高。

摘要:篮球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的认知过程中, 经常采用习惯化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些习惯化的态度和方式往往影响着篮球运动员决策的采取, 进而影响训练和比赛的结果。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研究认知方式的基础上, 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认知方式进行量化测验, 进一步分析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与篮球运动水平的关系。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寿欣, 宋广文.西方认识方式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 1999, (1) :19-24.

[2]沃建中, 闻莉, 周少贤.认知风格的系统模型及测评方法[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 (4) :597-602.

[3]Wooten K C, Barner B O, Silver N C.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style upon work invironment preferences.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994, 79 (1) :307-314.

[6]邓树勋, 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04-306.

[8]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12) .

上一篇:体操动作技术下一篇:探放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