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方式

2024-05-22

尝试方式(共12篇)

尝试方式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受旧的教学理念、旧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形成听老师讲、模仿老师的做法算、大量练习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 经过六年旧的数学教育的影响, 这种学习方式根深蒂固。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 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总结, 学生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 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种方式: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 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 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 一类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教材中的轴对称现象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课的问题情境就属于这两类。

2. 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美。

“数学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审美原则。”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

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的巧妙运用、数学名题和趣题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勾股定理》一章中, 就充分利用了数学的趣味性。

二、以教材为中心, 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 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通过观察、探索, 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 ”并制定了经历、感受等过程性目标, 而学生已形成“听话”的习惯, 动手能力差, 缺乏活动热情, 面对活动不知所措, 有畏难情绪, 甚至出现置之不理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有效地活动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1. 活动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器材、程序、时间、活动方式等。

但教师的准备, 并不是包办代替, 学生能准备的, 就让学生准备。活动中, 明确目标, 让学生带着问题, 边动手, 边观察, 边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交流, 相互促进。活动结束, 要详细记录活动结果, 仔细分析, 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鼓励、表扬, 对活动出现偏差或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 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在这一形式的学习中, 首先要创

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师是参与者, 而不是评价者, 甚至有时装作不懂。生生之间, 不仅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更要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明晰他人的思路, 并溶入到自己的思路中, 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作用。

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学生不敢甚至不愿提出问题, 人云亦云, 不懂装懂, 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 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尤为重要。质疑也就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利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样才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促进其学习方式的改变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 特别是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进行兴趣的自我培养, 自觉地改变学习方式。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加速器。特别是当学生有新奇的想法时, 更要及时激励。要尽可能布置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 既增强创作者的信心, 也使其他学生产生仿效的愿望, 当有适当的机会时, 他们必然会将这种愿望付诸于行动。久而久之, 就会达到“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作用

教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内因, 教师是外因。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环境, 才能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组织者;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起到相应的作用, 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改变、完善学习方式。

总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实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完善。只有学生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才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才能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尝试方式 篇2

摘 要: 针对教学中评价的单一性,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课题研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丰富评价的内涵,拓展延伸评价的外延,让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参与到评价中,不仅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让评价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激励导向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进取,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方式。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评价主体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评价机制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评价其实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引行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成功的评价,会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单一的,形式缺乏多样化,评价的途径无非是通过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测试等,评价者也仅限于教师本人。如此单一模式的评价,缺乏新意,学生容易厌倦。

近年来,我县依托《数学分层测试卡》,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课题研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丰富评价的内涵,拓展延伸评价的外延,让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参与到评价中,不仅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让评价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激励导向功能,形成学校特色的数学课堂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评价,促进学生反思;学生自评,敢于正确对待自我;学生互评,学会互相欣赏;家长评价,打开交流渠道。评价的作用,不单是在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一个鉴定性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反馈、反思、改进、优化,提高“学”与“教”的效率。“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单一的师评生受、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为此,我们开展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方式。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根据“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内容来展开,评价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对错、方法的获得、操作的技巧等外,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如覃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用心与学生交流,不同的学生给予不一样的个性化评语,但都充满了温馨与鼓励,都给学生带来了信心与希望。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对于《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批改评定,我们每个实验老师都根据各班学生特点,制定多样化的激励评价方式。如覃老师老师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梁老师则采用无错误评价方式;韦老师用小印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留下记忆。此外,还可适当运用实物评价,体态语评价,如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通过多样化的激励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评价机制多元化

1.考评与活动相结合。

为让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能乐观地面对学习、面对作业,我们把《分层》尝试用活动和游戏形式,以赛代学,学生兴趣盎然,其乐无穷。

2.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日常教学中的评价有口头评价、书面评价、专题作品评价等,教师让学生把日常评价获得的“红花”或“星星”汇集起来,按其数量的多少转化为更高一级的奖励,采用滚动评价,并在期末评价中得以反映,根据其进步情况给予评定。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3.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评价不应仅局限于课内,还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社会人士参与评价,将评价延伸至课外。如让学生分小组用指定数量的人民币到商店、菜场购买秋游所需的食品,让售货员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考评方式,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角色定位,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统一评价与差异评价相结合。

在学习中,我们有统一评价,如期末检测,但更多的是差异评价。因为在基础教育中,考试不是为了选拔,而是孩子再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采取在单元测试和期考笔试中,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允许学生重考。当学生的答案比原来更好、更有创见时,我们给予更高的评价。对学困生,允许他们提出开卷或半开卷或请求教师、同学帮助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提问、活动、操作分为不同的档次,此外,班级还设立了单项奖、特长奖、进步奖、诚实奖等,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捧着奖状回家。动态的差异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根据反馈修正错误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信和进取心,提高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 篇3

一、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尝试几下几种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一类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教材中的轴对称现象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课的问题情境就属于这两类。

2.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美。“数学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审美原则。”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图案设计》《轴对称》等內容中,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美,还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制作来创造美。

3.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的巧妙运用、数学名题和趣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就充分利用了数学的趣味性。

4.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简炼、幽默的语言,再加以恰当的体态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心理基础。

二、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制定了经历、感受等过程性目标,而学生已形成“听话”的习惯,动手能力差,缺乏活动热情,面对活动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甚至出现置之不理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有效地活动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1.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器材、程序、时间、活动方式等。但教师的准备,并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准备的,就让学生准备。活动中,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动手,边观察,边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交流,相互促进。活动结束,要详细记录活动结果,仔细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鼓励、表扬,对活动出现偏差或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一形式的学习中,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评价者,甚至有时装作不懂。生生之间,不仅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更要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明晰他人的思路,并溶入到自己的思路中,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作用。

其次,合作交流必须要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能自主探索的就自主探索。当自主探索不能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进入合作交流的程序。

另外,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有个别组总是某一个人发言。对于这种现象,采取发言人轮流制即可避免。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敢甚至不愿提出问题,人云亦云,不懂装懂,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尤为重要。质疑也就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自信。学生不是没有问题问,而是不敢问,怕受到教师的斥责或同学的嘲笑。因此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课堂中,要留有机动的时间供学生质疑。这个时间可以安排在教学环节中或结尾。

第三,答疑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答;学生解决有一定困难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对于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开辟专门的时间讨论。

最后,对勤于质疑和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使学生逐渐形成质疑光荣的观念。

当学生的质疑得到圆满的答复,受到相应的表扬,就会产生成就感,更乐于质疑,乐于学数学。

4.利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样才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5.形成善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把所获得的数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密切的多方面的联系时,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数学内容。因此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是必需的。

每节课的小结由学生完成:包括本课的收获和不足、未解决的疑问、新旧知识的联系等等。

每章的总结,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结构的归纳,然后同学之间交流,最后通过教师的总评,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 、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作用

教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环境,才能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起到相应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改变、完善学习方式。

尝试方式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且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无须多言, 这种学习方式必定是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 唯有以认真研究、积极实施为己任, 吸引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未知的事物, 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 培养、发展各种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 大胆尝试, 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主就是指学生主动的学习,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做学习的小主人。新课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自学为主, 通过学习教材, 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答疑, 让学生去解疑,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上课伊始, 在汇报预习收获的基础上, 我提出:对这篇文章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些什么问题呢?学生通过对文前预习部分、文后思考练习的参考以及自己的思考, 最后讨论归纳出几个问题, 这就是学生自己为本篇课文确定的的学习目标, 虽然不是很全面, 但这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 而且也都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给予尊重。

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建筑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 没有个体切实的学习为基础, 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 组长至关紧要, 他们必须经常培训, 如:教会他们如何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 如何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 如何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等。在课堂上,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组内朗读课文。讨论内容一般是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来扩展思维的, “多维性”问题;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聚焦性”问题, 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有统领全局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来提高学生效率的集体性作业。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 讨论形式可以是诊断式、辩论式、连锁式、分割式等。通过实践, 我发现, 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中, 乐于参与学习, 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

学习和实践就是探究。“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十分相近, 主要的思路上一致, 它是以教师先举出实例, 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 从中“发现”概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 人类思维的基本任务, 就是给纷繁复杂的事务现象进行分类, 我们才能得到对世界的明确而又有条理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质疑能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对任何事务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要有不唯书, 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探究精神。

尝试方式 篇5

人的现代生成从根本上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生成和道德观念的现代生成.这两个方面是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与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交往方式的变迁在人的现代生成即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和道德观念的现代重建中具有决定性和优先性.人们之间的交往从“人的依赖关系”向“物的依赖性”的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是我们理解人的现代生成即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现代生成的关键.人的现代生成,就是由非辩证的思维方式向辩证的思维方式,由传统的狭隘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向现代的非个人主义的诚实守信、自利利他、平等互利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的转换.

作 者:朱鲁子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刊 名:理论与现代化 英文刊名: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年,卷(期):2002 “”(2) 分类号:B0 关键词:人的现代生成   交往方式变迁   思维方式转型   道德观念重建  

★ 作文范文 与-----对话

★ 业务员与客户对话范文

★ 与时间对话诗歌

★ 与树叶对话作文

★ 《与幼儿教师对话》序

★ 《与神对话》读后感

★ 与动物的对话范文

★ 随笔与宇宙对话

★ 参考文献怎么生成

尝试批阅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篇6

一、变“×”为“?”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却改变改变了学生的习惯,起到了“×”所不能起的作用。用红笔批阅打“×”,非常醒目、刺眼,学生看过之后,感觉不舒服,没有特别的想法,只是把错误改过来罢了,甚至有的学生把别人正确答案抄过来。但是我们在学生做错的地方打上“?”,学生收到作业本打开看到它,不会感到刺眼,他会去思考:我做的肯定有问题,不然老师为什么会打上“?”。这样就起到了我们所期盼达到的效果。这正如一个学生所说:“当我打开作业本,惊奇的发现,作业本上没有了鲜红刺眼的×,而是出现了一个温馨的、引起我思考的?”。由此可以看出,此种方法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二、作业后面写评语

评语本来是批改学生作文时用的,但我在几年的数学作业批改中,尝试使用批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有的学生做应用题忘记写单位名称,我会写上一句:小心!你丢了东西!学生看到这幽默的一句,会会心一笑,把这问题改正,以后此类问题出现的就会少了。有的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往往出现过程准确,而到最后一步却出错,非常可惜,我会写上一句:坚持一步就是胜利的彼岸,但这一步错误,满盘皆输,这充满温馨期望的话语,学生容易接受,也会明白,数学题的每一步都要严谨。有的学生作业全部作对,我会写上:你真棒!不简单,你成功了!祝贺你,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因为智力问题,作业出错较多,我也不歧视他。只要作业有做对的,即使是对一道,我也会写上:有进步,老师相信你会给我更多惊喜的。以其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书写好作业又正确的学生,我会写上:批阅你的作业真是一种享受,你能让老师一直享受下去吗?既对学生提出了表扬,又提出了希望,学生会朝着老师所要求的去努力的。在这一句句批语里,充满了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也充满了拳拳爱心,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当然,使用评语时,也要注意把评语写得明白、具体、亲切、实事求是,充满激励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千万不可随意而为,盲目去写,这样会适得其反。

尝试方式 篇7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高考,而高中物理的学习通常又分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运用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成绩.怎样运用好所学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对于物理教师来说,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习题的练习,通过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习题练习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在选择习题的时候,还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所选习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可以锻炼出学生的能力和有效代表此类问题的题型;其次,所选习题最好具有启发性,比如该节课的习题与前面所学习的课程有所联系,并且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最后,对于一些典型的习题要注重实验的运用,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得出题目答案的过程,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以实验探究方式开展能量习题课程的教学

能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节课,下面以能量守恒课程的教学为例探讨实验探究方式的习题教学.在物理中,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功是指力的空间积累是一个过程量;能是指对物体运动的一种量度.能量转化过程就是做功的过程,转化的能量与做的功是相等的.

下面两个习题在进行解答过程中,可以通过画图和利用实验工具的方式进行解答.

例1如图1所示,斜面体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在物体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B)物体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D)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实验: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个实验.把实验用的教具带到教室中来,用一个木块A在一个斜面M上进行滑动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木块A的移动.当木块A沿斜面M下滑时,木块A实际位移方向和木块所受支持力的方向不垂直,所以支持力对木块做了功(负功),木块A的机械能不守恒,木块A的机械能减少了,木块A对斜面体M的压力对斜面体做了功(正功),斜面体的机械能增加了,斜面体的机械能也不守恒.

对木块A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斜面体M和木块A之间的弹力是内力,对系统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即不消耗机械能.在木块A和斜面体M的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木块A在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物体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斜面体的动能.实验可得出答案(A)(C)(D).

例2如图2,把一个小球用细绳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摆长为L,最大偏角为θ.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小球受两个力:重力和线的拉力.线的拉力始终垂直于小球的运动方向,不做功.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选择小球在最低位置时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小球在最高点时为初状态,初状态的动能Ek1=0,重力势能Ep1=mg(L-Lcos0),机械能Ek1+Ep1=mg(L-Lcosθ)·小球在最低点时为末状态,末状态的动能,重力势能Ep2=0,末状态的机械能为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所以

在守恒定律习题课程的教学中,实验是很有效的工具.不仅给处理问题带来方便,而且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直观感受.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每位教师精心选择练习的习题,并注重实验方式的运用.以实验探究方式开展习题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物理实验探究习题教学的实施,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台字利.能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8.

尝试方式 篇8

在教学《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时,笔者采用了“案例—设疑—探究—建构”的教学模式,用精美的景观图、学生拍摄的图片、立体形象的三维地图、宁波的等高线图等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

一、用地理图像的新、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学 生自主学习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在舟曲泥石流发生后不久,笔者就给学生展示了舟曲三维动态模拟图像,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直观、动态、新颖的地理图 像极大地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环境、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符合了高中生探索性、社会性、求异性的心理特征。学 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绪,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享受, 一种愉悦的体验。

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本课教学充分挖掘地理图像的美,玉龙雪山秀丽的风光展现了自然之美、尊贵之美;丽江的图片展示古城精巧的布局和纳西族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建筑之美、风俗之美。通过地理图像,学生获得 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所以,我们要充 分发挥地理图像的新和美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用地理图像关注时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的心理具 有社会性、进 取性和前 瞻性的特 点,他们对未来与发展充满了憧憬和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世 界上一些 令人瞩目 的国家的 经济发展、战略地位以及世界热点的地理背景,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我国的国土整治、经济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们可利用时政搜集和制作相关的地理图像,这些直观的地理图像往往能给学生直观刺激,引起他们的共鸣、讨论和思索,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本课教学设计利用舟曲泥石流的图像、甬台温铁路和入藏铁路的路线图来培 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的图像具有时效性强、直观性好、情感的刺激深刻等特点,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甬台温铁路的线路图让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地理 学科在建 设家乡中 的重要作 用;入藏铁路的路线图可以让学生憧憬祖国的发展。

三、用地理图像提升学生信 息 处 理 能 力,以 适 应 未 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地理图像以特有的图形语言传递多种地理信息,它具有极强的形象性、直观性、感染性、空间性 和整体性, 更便于学生进行观察、记忆、分析、比较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地理图像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丽江案例提供了古城的图像、丽江卫 星图像、丽江 古城的材料等地理信息,学生把文字和图像信息落实到卫星图像时思考丽江坝子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特点,认识到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交通的影响,从显性信 息中挖掘出隐性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的空间关系,最后利用这些地理图像信息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舟曲三维动态地图体现了地理信息处理的最前沿技术,这些地理技术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四、用地理图像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布鲁纳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把结 果记录下 来,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地理图像把客观世界和学生感官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感知、丰富想像、活跃思维,改变了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 思考、重死记轻运用的做法。

让学生实地调查镇海四个聚落,并用地理图像展示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平等、对话、交往、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合作意识,学会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学习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地理图像资料的获取和分析、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成果的交流和表达,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实现做中学。

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真正转变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地理图像的优势,通过精选的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生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学会评价,让学生学会学习。

摘要:以《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为案例,充分发挥地理图像的空间优势、信息优势、直观优势、形态优势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尝试方式 篇9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所教学的是PEP新版教材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4 B部分第四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五种常见的动物, 而关于动物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 可以根据前面的课文内容进行衔接与拓展。

二、教学过程

在开课初, 我巧设了和学生一起去动物园的情景, 又请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来模仿小动物, 从而引出将要教学的生词, 但由于人数过多, 浪费了些时间, 导入不直接。引入课堂后, 我请组长教自己的组员, 从他们学习的情况来看, 很多同学很感兴趣, 学习效果好, 很快就对要学的单词有了初步的了解, 能在班级中大声地朗读, 并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 有趣地练习朗读单词, 有的方法是我想不到的意外的惊喜, 这些方法新颖而有趣, 所以只要给学生平台, 他们会有很多展现的机会来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 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活动拓展的环节中, 我想小学生都非常喜爱小动物, 每位学生最喜爱的动物也不同, 针对这一生活实际, 我让学生戴上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头饰, 介绍自己, “Hello, I am a bird.Nice to meet you!”提高了学单词的趣味性, 使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说”, 即能寓教于乐。学生模仿动物, 学得开心, 玩得快乐。在课堂小结中, 由于课中没有合理安排时间, 导致课堂超时, 留下一点小遗憾。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教学效果

本课时紧紧围绕两个句型和六个与动物有关的词汇进行教学,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 教师的引导为辅,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是一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虽说发现课堂中的许多不足的教学环节与缺失, 但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 参与面广, 学习积极主动,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我把学的权利与自由交给了学生,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一堂好的英语课, 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 而且更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学, 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好, 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 还是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长足发展, 应试能力得到提升了, 其综合素质也能有所提高。

此外, 在大容量的英语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 有更多的发言机会。但是, 小组合作学习也并不是适合英语课堂的任何课型。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结合不同的课型, 不同的教学内容, 区分对待, 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味地强调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多, 或者教师掌控多, 要收放有度, 这个度的把握也需要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度来进行判断, 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准确地把握其尺度, 将好的方法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和学习技能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尝试方式 篇10

一、写数学预习日记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需教, 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 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 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然合度。”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在学习新课前布置学生写预习日记, 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和思考以下问题: (1) 通过预习, 你懂得了那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节所包含的知识, 梳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能懂得的问题, 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新思想、新发现, 找到成功的感觉, 增强学习自信心。 (2) 本节内容, 你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记录预习过程中的疑问, 不仅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所预习的知识, 深入对问题的理解,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3) 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这样的数学思考, 不但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且能促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者。 (4) 你知道生活中那些方面能用到这些知识?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与生活。 (5) 你能完成本课中的“做一做”吗?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检验一下自己的预习情况, 尝试运用新知解答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问题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能够主动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准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久而久之, 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自学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例如, 董亚楠同学在预习《比的意义》时, 是这样写的:

今天我预习了《比的意义》这节课, 通过预习, 我知道了: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是比号, 比号前面得数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 叫做比值。

我还了解到: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 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有时也可能是整数。另外, 比的后项不能为零。

有个问题我不明白:既然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 那么三个数或四个数连除就叫三个数的比?四个数的比?我还想知道:书上说比的后项不等于零, 为什么奥运会上乒乓球比赛双方的比分可以用0∶0或6∶0表示?

从这则日记可以看出:这个同学不仅知道了比的意义, 而且进行了一些数学推理和思考, 如:三个数相除或四个数相除也叫三个数的比?四个数的比?知道了比的后项不等于零后, 联系到生活中球类比赛双方存在的“0:0”问题, 提出质疑, 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事物, 并自觉尝试用数学的态度和观念去解释,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写数学预习日记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要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教科书不是数学学习的唯一教学资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才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 在教学实际测量、元角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分秒、利息、税率等知识时,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搜集生活中的有关资料, 并用日记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感兴趣, 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比如, 预习百分数的意义时, 李超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天预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后, 我惊奇地发现:生活中应用百分数的例子太多了!例如:各种品牌的酒都用百分数表明酒的酒精度, 毛衣用百分数表明含毛量的多少, 棉制的内衣内裤用百分数表明含棉量, 天天喝的牛奶也用100%表明纯牛奶, 还有饮料中的配料及所含钙、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用百分数表示, 股市行情也用百分数表示股票的上涨和下跌……, 好像比我以前学过的分数应用还广泛。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用百分数?噢!我明白了!原来百分数的分母是100, 人们便于进行比较。通过预习我知道, 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不同, 可我想不清楚: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还有那些方面不同?

这则日记表明:学生通过预习观察和搜集生活中应用百分数的事例, 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 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并且能在预习过程中经过思考提出问题,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服务生活的应用意识, 而且为后面上好新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写数学预习日记能促进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互动教学模式以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化相互关系的理论, 探求以互动促自主, 以自主推互动的客观规律, 研究新的师生互动模式, 推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互动,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预习日记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已经弄懂了哪些知识, 哪些问题还不理解或不会解决, 还想知道哪些关于这节内容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加以引导帮助, 更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能力、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 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 这种新课堂教学互动模式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次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配合,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摘要:数学预习日记的撰写, 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基础。

高中艺术生英语教学方式新尝试 篇11

问题的提出

自课改方案实施以来,学校根据“学生学有所长、学校教有特色”的原则,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笔者所在校部分艺术生上进心欠缺,如何改变学生整体面貌是学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虽然是艺术考生,但他们无艺术功底,大都为了降低大学门槛临时改学艺术,文化课原本很差,再加上要在短时间学好艺术课,这就需要解决文化课和专业课兼顾及同时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文化课的时间相对较少,底子又差,而英语尤其差。以第一次入学期末考试的成绩为例,10班是此次实验班之一:试卷总分150分,优秀率为0,及格率为0,60-70分的4人,50-60分的9人,40-50分的11人,20-40分的36人。

课堂教学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状态。教师的讲解和举例几乎占到课堂时间的90%,学生却毫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结果是学生无法通过任何测试,而考试的失败又进一步挫伤了学生本来并不高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逐渐放弃了英语学习。

学校一直提倡特色学校、特色教育,也提出低重心、小步子的教学思路,但重心低到什么程度,步子小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英语学习效果?笔者所在的学校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新尝试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笔者从英语课堂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能学会,进而对英语产生兴趣,逐渐进步。

笔者大胆进行新尝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教学内容低起点:一句话课堂,重点讲一句话,20-50个词汇,围绕一句话读写背默。这是第一条主线,鼓励学生把一句话融入情景,改成对话。②课堂高效:每周集备,集备出单元重点,大约20个词句,集备内容是如何围绕这20个词句,构建一个周的高效课堂,当堂学,当堂练,堂堂清。课下不留作业。③多循环:重点词句的循环复习是在课堂上完成,一句话的循环,一般在早自习进行,课堂部分学生提问单词,同时剩下的学生查句子,周末晚自习复习当周所学。大课间抽查。反复抓落实好。④提兴趣,树信心。学会了才有兴趣,课堂语言的活泼,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流行的英文歌,不仅不耽误宝贵时间,还提供正能量。

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式方法:

分组竞争 例如英语单词的批改检查。全班分成6个英语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每次单词检查的分数记录下来,月初和月中两次清理分数,最差的小组被罚课后补课,前两名的小组将获得《读者》《青年文摘》或者《意林》一本。后两名的小组如果和前面小组的差距超过50分,同样受罚。这种方式加强了对学生的监督,尤其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单元的单词包括派生词汇和重要短语不超过30个,全部用纸条的形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抽查多个学生,教室里前后两块黑板均是检查的阵地。或许为了不受罚,或许为了一本书,学生记单词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有的甚至主动要求检查全册单词。

分层次赋分 还是以单词检查为例。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要求全部正确的概率也不一样,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敢于“爬黑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成就感。有些底子薄弱但聪明的学生,甚至找上门来挑战。班里有一名叫翔飞的学生,英语中考17分,高二理改文转入本班级。学了两个月之后,他到办公室跟笔者说:“老师,我在会考前背完1-4册书的单词,你请我吃饭,要不打个赌?”笔者让全班同学作证,并且许诺海参鲍鱼随便点,同时,如果他完成目标,无论他在哪个小组,这个小组本学期免罚。对于这个学生而言,20多天背完600个词汇,难度是很大的,但他确实在努力,时常在课下问单词怎么读。背诵句子的检查也是采用分层次检查的方式。不同程度的学生,背诵相同的句子,分值不同。除了当周所学的5个句子,每周还规定一个范围,比如第10句至第20句。这样,同时复习了以前背过的句型。每组的成员,在背诵过程中不重复加分,以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背诵。

作业布置检查新尝试

在作业布置检查的过程中,要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成就感,这样慢慢地培养出学习的积极性。否则,有些程度差的学生就会知难而退,如此将重蹈初中覆辙,这恰恰是作为一名教师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课时作业基本上在课堂完成 讲完词汇,接着发课时作业。课时作业的讲评和批改,基本都是拿着几张空白作业,各小组立刻就派人争先恐后展示。于是,学生在课堂上互批变成了习惯、核对完正确答案,各小组的任何一个错误逃不过其他小组的火眼金睛,因为这些也是计入小组分数的。其他课时作业大都也在当堂完成,讲完即练,不会的利用课间个别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批作业就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在互改作业中发现同学的问题,比照自己的错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订正错误作业的习惯 作业者本人在试卷上对做错的题进行订正和作记录。教师在全班面前进行了作业讲评或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订正指导后,学生不一定会完成作业订正。有些学生缺少自觉性,作业订正也许会不了了之。长此以往,他们就养成了不订正作业的习惯。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订正有必要进行二次批改。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只需在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地方做个标记,记下作业中的典型性、普遍性错误,将这些错题的语言点进行分析与归纳,然后在周末复习或月末回顾中再次呈现同样的错误,让学生对错题重新巩固一遍。

“全改”与“抽改”相结合 在作业检查中,笔者以抽改为主;抽改的过程,全部轮流一遍,教师正好利用批改这一平台,加深师生情感,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非智力因素。恰当使用各种评语,不要吝啬表扬语。恰如其分的评语能起到情感交流、激发兴趣、激励的作用,常常是一句简单的评语决定了学生学英语的态度。有时候,评语是对学生近期学习状况的总结;有时候,也不一定仅仅针对学生的成绩,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一个女生作业上写到:“你可能不会料到,每次监考看到你的时候,我都被你的气质所吸引,我猜你具有某种潜质,比如音乐、舞蹈或是美术,尽管你没有选择这些,我依然觉得你很优秀,好好加油!”这个女生成绩较差,也没有选择任何特长,单凭文化课,连高职都难。这个女生后来选择了模特,考上了大连艺术学院。她或许不记得这个评语,记不记得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学生有光明的前程,就是教师最大的心愿了。再比如,这届有一名叫子涵的女生,经常迟到,但是酷爱打扮。有一次又迟到了,笔者正好在检查同学背书,她进来时有唏嘘声,笔者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子涵今天穿得很漂亮,颜色搭配多好,要是考个设计学院,学个服装设计,多好呀!”这一句话几乎给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检查单词,还是检查句子,总有她积极地表现。有时候,笔者不失时机地再鼓励一下:“这么努力的话,离服装学院越来越近了啊。”

作文进行二次批改 作文的写作一般在晚自习完成,先给学生理出一个提纲,或者是思维导图,学生自愿交作文,一般都交,因为每个学生的作文都代表一个相应的分值,计入小组总分。这项作业是“全员批改”,针对明显错误和优秀佳作,分别做相应评价,然后鼓励学生重新修改上交,教师做二次修改,返给学生两次作文进行比较,特别突出的一般再“面批”一次,重点指出进步的地方,如此反复几次,学生作文会得到明显提升。

付出就有回报,分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笔者所在的班级在12个教学班中英语成绩居第九,两个月后的期末上升到第五,而刚刚考完的高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这个班已经是第一了。与别的班级相比,笔者所在班级的家庭作业最少,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无限的潜能。看着学生不断地进步,笔者虽然工作很累,但很幸福。笔者会沿着教改的方向,不停地走下去,争取创出更大的成就,推广到全国各个学校的英语教学中。

物理实验教学方式转变的几点尝试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展示

富有新意的情境创设,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学习。以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为例,如果教师一味地自己在课堂上操作,坐在座位上的学生有可能因为距离远、视角偏等原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够清楚;再者,学生由于自己没有亲身体验演示操作的过程,体会也不会深刻。这样,在实施教学过程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教师的演示实验是走过场,效率会大大下降。针对此种情形,笔者在具体的演示实验教学中,一改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单一的演示为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的演示、交流、展示,具体表现为两大形式:

(1) 给定器材,分组演示。在物理演示实验中,有很多器材是实验室或者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教师如果能将这些器材回归到学生中,通过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演示、操作,那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在学习“压力作用效果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材中是让教师把压力小桌的桌面和四条腿分别放在泡沫上,观察桌面和四条腿陷入泡沫的深度,从而得出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很难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在教学中,笔者做了一定的调整:通过课件展示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小孩在雪地上行走的情形,一个是用雪橇,能行走如飞;一个是直接在雪地上步履蹒跚的蜗行。让学生从感官上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有初步认识。让学生用自己的两个手指分别按在已经削好的铅笔的两端进行感受,再让两个学生一组,用手掌和手指按在气球上,观察手掌和手指陷入的深度。这样结合学生自己的演示操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理论。这样的变化,让学生经历了从感官到感受,从感受到体验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学习压强知识打下了基础。

(2) 自备器材,交流合作。在实验室器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教师仅凭一次或两次演示,很难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理解物理知识。所以有必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器材,自备一些实验材料,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自主演示,小组交流,提高实验的效果,进一步强化物理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大气压》这一节时,为了演示“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课前让学生根据要求收集一些器材,如玻璃杯、鸡蛋、纸片、注射器、塑料挂衣钩、易拉罐、橡皮泥等,课上利用在大试管中装有水和小试管,将其倒置过来,发现水在向下流出时小试管却在大试管中徐徐上升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调动学生的热情:“老师刚才用大小试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你们能用自己带来的器材进行实验吗?”此时,学生早已按捺不住了,这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进行交流时,发现学生运用自备器材进行实验的方法还真多,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学中活动,活动中学”的目的。

当然,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自主实验的形式还有多种,但不管怎样,进行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高涨的兴致投身到课堂教学中。

二、激发学生兴趣,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实验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不少学生实验都是以验证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从教学要求与目的来看,只要求教师讲明实验目的,给出实验器材和步骤以及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让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教学清单“照方抓药”。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也能够掌握实验的方法,明确实验的结论,但由于学生没有经历猜想、假设、探究的过程,学习物理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可能过不长时间也就遗忘了。所以,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很有必要在实验教学中立足于教材、学生以及教师自身实际,积极采取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在实施中要把握好“度”,不能唯形式花俏而探究。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实验器材进行自主实验,分析比较现象,收集处理数据,寻找规律。物理实验教学中有很多探究的素材,关键是教师对其理解、剪裁、运用的能力。

例如“比较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的亮度”的实验,笔者在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使用的白炽灯泡的种类,然后出示“220 V 100 W”和“220 V 40 W”两种规格的白炽灯泡,问:“这两个灯泡哪个更亮呢?” (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不同看法,有认为100 W的更亮的,也有认为40 W的灯泡更亮 (猜想假设) 的。这时将相同意见的学生编为一组,组织他们利用手边的器材进行合作,自主实验,分别测量两个灯泡在不同电路中的电功率,并将观察的现象和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设计实验、收集数据) ,分析讨论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运用学过的物理公式进行论证 (分析论证) ,再次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将实验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以及理论论证的理由展示给全班学生 (交流评估) ,最后让学生得出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而不是额定电功率的结论 (总结结论) 。学生经历了这样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亲身体会了实验探究的设计、概括、总结,感受到了实验的成功,对实验结论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是大有益处的,特别是对学生理解概念、规律,形成技能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切不可忽略这一点。

三、突出能力训练,变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

物理实验中,能力训练主要表现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分析数据概括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实验创新的能力,而交流合作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又是能力训练中的核心。如果教师仅凭借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具备这些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实验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做,开拓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采用结对小组的形式,激励合作创新,挖掘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的能力。

基于上述观点,要将课内实验向课外实验进行延伸,通常有两种方式:

(1) 课前实验。所谓课前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本中相关知识的预习,了解物理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的器材、使用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相关实验的尝试操作,让小组各成员间达成一定的共识。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时,笔者就在课前将要预习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下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定的实验器材,如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等,让他们课下利用这些器材组装电路,讨论电路的连接究竟有几种。通过课前学生间的自主探究,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将两灯泡串联、并联的,也有将灯泡组成电路后,由于出现了局部短路或电源短路而导致灯泡不能发光的情形,还有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电路探究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这些课前实验,为课堂上进行“电路的连接”内容的学习,积累了很好的素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能动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在课前经历了小组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也很容易形成。

(2) 课后实验。课后实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后,利用身边器材,如生活用品、学习材料、测量工具等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样的实验安排有助于强化物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巩固技能和技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学习了“液体的沸腾”后,笔者安排学生利用学习用品—纸做成纸锅,观察用纸锅将水烧沸腾时的现象,从而让学生理解液体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这一难点,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这一个知识点;学习了“浮力及利用”后,让学生利用雪碧瓶和小塑料瓶制成“浮沉子”,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体会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大小是决定物体浮沉的条件,同时也能认识到改变物体重力比改变浮力更可行,从而强化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学习了“摩擦力”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大米、筷子和碗做“筷子提米”实验,使学生明确该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结合实验,学生感受到了摩擦力的神奇,巩固了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课改教学的全新理念。所以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有的放矢的实验尝试,让他们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开展小组间的实验技能比赛,也不乏是实验教学中一个有效尝试。

四、运用多种策略,变单一实验为多元实验

物理教材中的很多实验都具有单一性,往往是就某一问题组织实验教学,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就实验研究实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时,思维很容易僵化,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就会被扼杀,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的功能。作为物理教师,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该从教材出发,纵观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挖掘出单一实验中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变单一型实验为多元化实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后,基于学生通过实验的研究知道了“导体的温度升高时其电阻会增大”这个知识要点,于是笔者将该实验进行了适当地调整,在原来的电路旁边再并联一个与之相同的实验电路,只是将白炽灯的灯丝换成了玻璃,用酒精灯分别加热灯丝和玻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前者电路电流表的示数会逐渐变小,后者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会逐渐变大,然后分析比较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前者说明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温度有关,后者说明了绝缘体和导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多元化的实验让学生不仅比较、分析了两个容易混淆的实验,更为重要的是,又进一步巩固了并联电路特点的物理知识,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再有,在运用生活器材进行多元化实验时,一定要让学生放下包袱,大胆想象,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教学在初三复习期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笔者在中考实验专题复习时,就以医用塑料注射器为例,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声学、力学、热学、电学知识进行思考,想想可以做哪些实验。如在声学方面,可从声音的产生、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思考;力学方面,可从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估测大气压、比较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以及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自制潜水艇模型) 等方面考虑,并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尝试。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不少学生都能总结出很多富有新意的实验。这种运用多种策略、多元化的实验安排,使学生的思维不会束缚在某一个范围内,也就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大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和广度,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且,这种多元化的实验所呈现出的物理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认知的兴趣和欲望,并且这些实验各自表现出的“改变”“放大”“借用”“替代”等创新技巧,对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和学生实际,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注重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变换实验教学方式,以凸显学生本位、提升学科品位为物理实验教学的长期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物理实验教学才会更有生命力。物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目标意识,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S].2002.

[2]韩红彬.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 2010, 18:27.

[3]汪信群.关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J].中学理科园地, 2006, 1.

【尝试方式】推荐阅读:

课程尝试06-15

尝试法06-23

组织尝试07-05

运用尝试07-28

尝试交流08-08

尝试发现08-31

探索尝试08-31

阅读尝试09-05

课改尝试09-15

尝试学习理论06-18

上一篇:精细化工发展方向下一篇:大体积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