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交流

2024-08-08

尝试交流(共4篇)

尝试交流 篇1

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交流—互动特性, 学生的参与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而利用网络环境可以使课堂的互动性得到明显加强。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了“交流—互动”教学的初步尝试, 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实施的基本流程为:教师导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教师导入——“交流—互动”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教学中, 学生间的互动是以教师的导入为前提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 能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环节, 教师要在课程的网络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尤其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交流—互动”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 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 由学生个人利用书本加上网络平台上的资料进行自学, 为后面的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 外研版七年级上学期Module3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是: (1) Learn useful expressions:there be/next to/behind/in front of; (2) 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区别; (3) There be句型的应用。

●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小组一般由4名学习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 每隔一段时间, 小组要进行“重组”。在课堂上, 小组讨论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成员除了面对面用英语轮流提问、回答相关问题外, 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将口语用书面语形式归纳、总结, 并上传给组长, 由组长进行整理, 以便在下一环节的“组际交流”中解决。通过这种面对面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同步锻炼了英语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组际交流——“交流—互动”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 即全班交流与讨论。各组依次展示本组对知识的理解, 提出疑难问题, 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 各组的所有材料都在网络平台中予以展示, 包括小组讨论的情况, 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所有人的自学、讨论的经过以及遇到的疑难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后,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环节, 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 突出关键问题;最后,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 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形成一致意见。

●练习评定——“交流—互动”的检测

练习检测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 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这里, 学生完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练习测定, 教师同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现场抽样批改。同时, 网络平台上的自动批改作业功能还能将一些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归纳, 教师集中进行讲解。利用网络平台, 使得练习检测反馈迅速, 校正有效, 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英语“交流—互动”教学,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英语读写协调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 网络平台的作用功不可没。不论是在教师导入环节的提供材料、设置问题;在学生自学环节的自主阅读、提出疑难;在小组讨论环节的及时记录、归纳总结;在组际交流环节的问题展示、全班共享;还是在练习评定环节的练习检测、自动批改, 都显示了网络环境的优越性。同时, 不过分依赖网络, 在课堂教学中将面对面的口语环境与网络的书面语环境紧密结合, 使得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更全面的训练。

尝试交流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80

英语教学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时间,教育各方都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教育方法都是以提高英语考试成绩为目的,以帮助人获得必须的英语证件为意义的。然而,正是这样的英语教学最近几年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声讨。英语教学声势浩大的背后是许多与英语无关的专业,或者是意义不大的专业被无辜地和英语挂上钩,在许多人那里,英语成了学了并无实际意义,不学却不能通过毕业或考评的负担,这确实是当前英语教育的弊端。然而,我们不能矫枉过正,目前英语教学正在朝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前进,未来,不是取消或减少英语教学,而是要匡正对于英语的态度,避免英语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然而,我们的许多英语教师都不能跟紧时代的步伐,在许多英语教师眼中,英语仍然不过是一个学科,要通过考试来测试成绩的学科,很少有人把英语教学当作一个语言教学。在授课模式上,更多则侧重于对学生的“教”,教拼读、教朗读、教写作,或者是教语法,教师俯下身子和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和互动的时候却非常少。有很多教师并不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或者说他们身不由己,在忙碌的教学中逐渐忽视了英语本应该有的教学目的,那应该是通过英语教学能够让我国新一代学生熟练地、自如地运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

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我们的英语教学用的时间非常多,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士都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然而,英语不过是敲门砖,等到目的达到之后,往往就束之高阁。据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不少初中学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还采用着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词汇和语法,而忽视了英语听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导致不少初中校的英语教学都产生了聋哑英语的尴尬现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准备更多的关于考试方面的内容。同时,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的飞速发展,致使我国英语教师市场出现了合格教师断层的现象,导致我国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出现。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不自觉地把竞争的压力转移到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的说法就是,现在竞争这么厉害,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处处走在别人的后面。而掌握一门外语在他们看来是必要的,而且是超越他人的最可靠的资本,这是家长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而且,在他们的眼中就是要考试成绩好。他们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在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在学习上,他们只好死记硬背,专门在技巧上下功夫,而不是在交流上下功夫。其次,在英语教学的评价机制上,我们仍然采取的是试卷考察方式,尽管近年来增添了英语的听力考试,但听力考试是很难测试应试者的交流能力的。学生通过技巧练习和运气,甚至是笔试部分的优势都能够弥补听力不足所带来的损失。

在教学模式层面,教师呆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目前看似热闹的种种活动和讨论仍然不能弥补传统英语教学所带来的缺憾。如果从课堂改起的话,那么,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最值得借鉴和推崇的教法。

二、英语互动教学的意义

“师生互动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二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动作或者是面部表情来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模仿在英语语境中的英语对话。交流比卷面问答更利于交流的地方在于,许多语言不能表达或者表达不清、表达不准确的地方,都可以通过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进行补偿,这是卷面语言交流所无法比拟的。就算是某个词汇没有拼读正确,甚至是忘了,也能保证交流顺利地进行下去。师生互动交流的好处多多,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大胆张口,把英语的学习从学习阶段就放在实用层面上,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其次,师生互动交流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刺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成长。

三、英语互动交流教学法的实施

师生互动交流首先要求英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放弃知识转播者的身份,再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灌输语言,而是要和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根据不同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把课堂变成英语世界的生活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尽可能多地照顾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在交流过程中的主导角色。尽管上文提到了交流的平等性,但那是指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语言的走向,带动学生有目的性地锻炼某个句型,或者某组词汇。如果没有目的地乱聊一通,其效果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的。

英语互动交流教学法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更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次之的学生,把主导权赋予某个学生,让他来控制话题的走向,也可以让两个旗鼓相当的学生进行论辩式交流,以相互激发和刺激。

在互动交流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准备,一是要熟知相关话题的词汇和句型,把该背的提前背一背,反复地写一写;二是要熟悉相关话题的语境,可以多参考相关语境的电影,看看在真实的英语语境里人们习惯使用什么表达方式。英文电影是生动的英语教学教材,那些富有生命力、充满了浓厚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只有在那个语言环境中才有,这些在教材中是很难学习到的。

在组织的形式上,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一人一桌或两人一桌的做法,让学生多人一桌,这样方便组成一个小规模的团队,让学生在团队的相互协作中进行各种语言的交流,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看似简单的互动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处理不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实战中获得当有的英语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红.探析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11).

尝试交流 篇3

一般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绝对的主体, 是不容置疑的权威,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 大部分学生在被动式的教学之下, 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羞于开口, 不能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去, 以至于学习的兴趣会日渐减少。因此, 这样的现象会影响到整个数学教学的目标, 对于教师来说, 挫败感也是常有的事, 出现这样的原因, 是学生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未被激发出来。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出现, 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与发展, 是适应学生学习心理, 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通过互动交流, 学生们可以不再把数学当做一门枯燥的课程来看, 而是将数学融入生活中去, 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发现数字的美, 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因此, 互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多方面的使学生主体收益, 更大程度的实现着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互动交流模式的浅尝

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的巨大革新, 这种革新就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步伐, 教育教学也是一样,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和老师之间要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首先列举数学的应用, 然后再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模式, 通过大家的集体讨论, 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 学习兴趣也相应的增加, 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随之增加, 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被慢慢培养起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并养成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互动交流模式应用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我们发展, 这样的交流学习方式学生是容易接受, 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劲头, 下面就举一些实例, 来辩证的分析一下。

实例一: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F分别是棱BC与C1D1中点, 求证:EF||平面BDD1B1。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开展互动学习, 经历由线线平行到线面平行的判定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及证明线线平行的一些相关方法。然后学生可借助正方体模型,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后进行发言。有同学这样理解:取BD中点G连D1G、EG, 可证D1GEF为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是这样认为:取D1B1中点H连HB、HF, 可证HFEB为平行四边形。两种解题方法都是没有错的, 只要方法符合逻辑思维, 符合运算规律都是可以的。数学课应该突破沉闷规矩的教学, 应该动静结合, 以生动的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的加强, 达到教学目的。

实例二:轨迹的探求。对于昨天讲解过的学习内容, 教师第二天上课要进行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老师自己按照自己的速度讲完了整堂课的内容, 在最后想深化一下今天的学习, 讲解一道难题。例如圆M:x2+y2=4过点C (1, 0) 作直线交圆于A, B, 求AB中点P的轨迹, 如果C点改成 (3, 0) 呢?解:

有学生就会出现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答案, 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哪种方法是正确, 我的方法结果是一样的, 算不算正确。有的学生就会说:因为点C的位置不一样, 有的在圆内, 有的在圆外, 有的在圆上。刚才的学生就会提出疑问:难道点C位置发生改变, 答案就会产生变化吗?那么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点C的位置呢?教师就会在此时进行讲解, 对于学生的不同问题一一解答, 什么时候要注意点C的位置, 什么时候不需要, 这样互相交流的方式使得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圣人孔子就曾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勤于思考, 要学会问问题, 对于学习内容可以举一反三。高中生处于青春期, 比较叛逆、没有耐心, 而且思维跳跃, 充满想象力, 想法还不够成熟, 作为教师, 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要不假思索的否定, 教学要有耐心和责任心, 给学生空间去创新, 不要使他们思维的空间受到约束, 对于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 教师进行讲解, 有些观点要进行另一种方式的解答, 在这样的过程中, 不一定新的解题思路就会产生, 因此, 互动交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 教学的意义也得到了升华。

二、互动交流模式的启发

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又一种创新, 它将学习的方式在一种轻松沟通中进行, 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下的产物, 是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模式。从互动交流中, 可以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疑问可以及时的通过沟通解决, 在沟通中可以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来。因此, 我们要不断对于互动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探索, 通过学生老师之间的不断互动合作, 完善互动交流学习模式的理论, 作为教师, 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教学方法, 在探索中提高教学模式, 为教育事业更加进步的发展做出努力。

摘要:新时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附和接受知识的时代, 而是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互动交流作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理论结合实例的讲解之下, 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互动交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万顺.高中数学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01)

[2]曹小兵, 查日超.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职校数学互动教学[J].科技资讯.2007 (02)

尝试交流 篇4

一、“指导与探讨”:指导虚空, 探究虚假

在“指导与探讨”环节, 教材在阐明“演讲”的文体特征后, 针对演讲前的内外因素准备、演讲时“演”与“讲”的各方面, 就如何演讲进行了一系列的技巧指导:

“演讲前, 应明确演讲的目的, 针对听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确定适当的演讲主题;其次, 要准备好演讲稿, 行文要体现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注意将观点、材料和感情有机结合起来;其三, 要调整好心态, 克服怯场心理, 放松心情, 充满自信, 根据演讲的内容, 把握好演讲的情感基调。

演讲时要努力做到:第一, 对观众的心理反应要敏感, 并运用适当的语气和体态来缩小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第二, 演讲内容要充实、新颖, 逻辑结构要清晰连贯, 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使听众产生共鸣。第三, 声音要响亮, 吐字要清晰, 感情要充沛, 张弛有度, 表达流畅而抑扬顿挫。第四, 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技巧。比如演讲者可以用不同的引入语巧妙入题:或讲故事引发听众思考;或制造悬念, 扣住听众心弦;或以激情导语引入, 激发听众的情感, 等等。第五, 要善于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调动听众的情绪, 使演讲成为与听众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演讲稿的行文如何“将观点、材料和感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调整好”怎样的演讲“心态”……每一个都是可以作为课题级的大问题, 需要经过复杂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决, 更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 才能掌握的, 岂是我们说一说, 提一点要求, 学生就能做到的呢?

这些要求不过是些理论预想, 它缺乏“为什么要这样”的认知探究的引导, 缺乏“怎么达成”这些效果及要求的切实方法指导, 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能力点的训练指导落实。这无疑重蹈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说教轻能力落实”的覆辙。

《教师教学用书》在其“教学建议”中对教材“指导与探讨”部分的说明是:“在‘指导’部分主要说明了演讲必需的基本素养和必要的准备, 为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包括撰写演讲稿打下一定的基础。”“基本素养”岂是“说明”一下就能具备的?这样空洞的说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有什么实效的帮益。显而易见, 这样的教材内容设计仍遵循着陈腐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模式:先理论框定“这是什么/这要怎样”, 再用材料分析/活动验证“这就是什么/这的确要这样”。这种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的模式, 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引导———探究”、“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教学方式和课程目标相悖离。

教材是无声的老师, 应该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而不应是以一种全能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学生“颐指气使”!适当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材应鼓励学生批判探究, 应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而不应越俎代庖地以结论明示来剥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权利。

紧随这些演讲技巧的理论指导之后, 教材抛出了如下三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开展演讲活动, 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成功的演讲, 对于演讲者有哪些要求?……

2.在演讲活动中, 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锻炼并有所收获?

3.从撰写演讲稿到上台演讲, 在这一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这些本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质的教学内容设计, 此时此处俨然已成了伪探究, 因为这几个思考问题的答案, 几乎就已被前面“演讲前”和“演讲时”的几个“要”点囊括其中了。

“旁门入者非家珍, 心中流出最妙音。”语文教科书不应是把成堆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 而是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宽视野、大胆质疑、善于探究, 要重在引导, 而不单靠说教, 不能以工具主义、单纯的技术训练代替学生自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要留给学生自我独自成长的空间。

二、“实践与交流”:选择泛滥, 提醒裹足

教材在“实践与交流”部分设计了一些活动情境或话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开展演讲活动, 这本来是体现写作表达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多元性等很好的课程理念, 但是, 教材却在这部分的编写中出现了“选择泛滥, 提醒裹足”的重伤。

教材为学生练习演讲技能提供了四组活动, 其中第一、三两组活动中, 又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情境, 也就是说教材在学生演讲实践这一环节一共设置了八种之多的活动选择。貌似学生学习选择的多元, 然而无论是从教学课时还是学情水平来看, 都是不切实际的花哨。八种情境, 学生逐一阅读下来, 就已经用时很多了, 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后面的构思准备和演讲表达实践开展的充分程度, 而后者才是这次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能力点。并且, 高一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尚欠缺敏锐与果敢, 八种活动情境摆在面前需要作出选择, 对他们而言, 太多的选择自由就等同于盲目无效和精力浪费, 选择泛滥与没有选择同样糟糕。

不仅如此, 除第一组活动外, 教材还在其他三组活动中无一例外地充斥着各种提醒。以第二组活动为例, 在陈述完即兴演讲活动的情境及演讲话题“请以《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首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命运为话题”之后, 教材“循循善诱地”为学生“提示几个角度供参考:

(1) 从古代社会女性的经济、政治地位谈起。

(2) 从宗法社会与法制社会谈起。

(3) 由古代女性的爱情悲剧想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离婚、再婚想象。”

这些不恰当的提示, 与其说是给学生以启发, 毋宁说是对学生的思想控制, 硬是要给学生有着无限自由驰骋可能的思想之马套上缰绳, 且有硬拽着往教材编写者预设的思路上走的嫌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孔夫子在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中蕴含着提示运用的智慧。恰合时宜的启发提示, 应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状态及其实际学力所能达到的层级的前提, 而不应在学生还未学习、思考之前, 事先就明示出来, 后者只会剥夺其思考权, 或削弱其自我学习、思考的成就感, 禁锢了学生大胆尝试的手脚, 限制了他们思想独立成长的空间!长此以往, 必然致使学生千人一面地顺从、依赖于他人既定的思维。教材这样编写究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对教材中理论指导和活动注意事项提醒所做的批判, 并不是要走向对理论指导完全摒弃的另一个极端, 而是质疑教材中这种只注重结果要求的架空式理论指导的有效性, 抵制大而无效的空洞说教。语文教科书不是把成堆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 而是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 也就是要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并将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提炼升华为内在的知识。为此, 可以采取变指示为引导的策略, 即改变将理论指出来明示的显性呈现方式, 而采取在活动设计中通过问题探究引导,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反思总结, 让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 或由学生归纳、教师做补充的隐性呈现方式。这样就能化空洞说教为具体指导, 变注重结果要求为重视过程引导, 而这正体现了新课标下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新型关系, 也体现了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平等和尊重意识。

所以, 鉴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演讲”的教材内容, 在编写上存在“指导虚空, 探究虚假”、“选择泛滥, 提醒裹足”的不足, 笔者认为教材应还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以自由, 为此, 对这部分的教材内容笔者尝试作如下几点的修编:

一、改置教材编排位置:体现读写迁移、学用结合

将“表达交流·演讲”改置于必修2“阅读鉴赏·第四单元”的单元课文教学之后, 或是移置于《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之后, 并设计“鉴赏·领悟”环节:

鉴赏·领悟:本单元/本课所选的课文作品, 都是演讲的名篇。请你回顾本单元/本课的阅读所学, 你认为这些演讲者之所以演讲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意图说明】语文学习要与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相联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将“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分立两部分内容, 各成一统, 这不仅表现在编排位置上的支离, 更表现在内容联系上的淡薄, 造成读与写、学与用的脱离。

《教师教学用书》在其“编写意图”中写道:由于演讲的社会作用, 开展演讲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 “为此, 在第二册里安排了系列演讲活动”。在介绍四个活动的编写意图后, 编者说“以上几项活动与阅读单元都有或远或近的联系, 可以关注它们的联系, 也可以独立开展活动”。从这些表述中, 都可看出教材的编者对教材的“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之间在内容与功能上的联系是比较忽视的。

然而, 作为教材选编的供以阅读学习的课文, 不仅是具有丰厚的人文资源的“富矿”, 而且因其作品本身即是写的成功典范, 而使之也成为我们写作学习的宝库。因此, 它们不仅在读的方面具有人文的、审美的功能, 还在写的方面具有示范和引导功能。倘若置如此优秀的写作范文不去进行有效地写作迁移、借鉴和实践学习, 这无疑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上的局限, 不仅体现了编者对教材整体设计的宏观把握的失当, 而且在深层次上也体现了编者对读与写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欠缺。

M·希尔伯曼的积极学习信条曾言:“对于我听过的东西, 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 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 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 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由理解学习到实践运用, 是知识的内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学与用的迁移, 体现了由读的体验到写的实践的技能的掌握与升华。“诚于内”必须得以“形于外”的实践方式将其呈现落实。

笔者对教材“表达交流·演讲”编排位置的调整, 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对学的知识及时巩固, 并通过用, 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高效转化和提升, 从而也让学生牢牢树立“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的学用意识。除了要体现“读写迁移、学用结合”的理念外, 另一方面的考虑因素是, 第四单元的教学正好为演讲活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平台。学生正是通过读的学习, 在对课文的鉴赏思考中领悟到演讲词的写作技巧及成功演讲的技巧, 而这些都将为他们在后面的演讲活动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了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二、改设教材编排内容:彰显学习主体、自主探究

在教材内容方面, 笔者改编为: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 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 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鉴赏·领悟:本单元/本课所选的课文作品, 都是演讲的名篇。请你回顾本单元/本课的阅读所学, 你认为这些演讲者之所以演讲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迁移·反思

开展演讲活动, 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从撰写演讲稿到上台演讲, 在这一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2.在演讲活动中, 你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并有所收获?

3.相比于本单元/本课的成功演讲范例, 你认为你的演讲, 已经具备了哪些因素?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 从以下几项活动形式中选择一项。

实践·交流

只保留原教材内容的活动3和活动4, 并且必须将每项活动后的“应注意以下几点”的内容删除。

发现·创新

在演讲评比活动中要求:

(1) 学生评委需申述评分理由, 总结演讲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演讲优异者介绍演讲经验。

【意图说明】“教科书的内容编写及呈现方式, 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的问题, 而在根本上它集中地反映了教科书编写的理念。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优秀的教科书, 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 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 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

高中语文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写道:“ (三) 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 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 掌握自学的方法, 养成自学的习惯, 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六) 教科书……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因此, 笔者在修编中力避理论先行, 而是在学生对第四单元课文学习的体验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顺势引导。为了避免学生活动的盲目, 在“迁移·反思”中通过预设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以学指导用, 并在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和自我反思, 这既有助于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实践·交流”中, 剔除了原教材中话题有老生常谈之嫌的活动1, 以及与学生的人生体验、社会阅历较隔离的活动2, 而保留了活动3、4, 这样既精简了项目, 能确保活动的充分开展, 又因为3、4这两个活动都强化了由课文读到写的延伸意识 (活动3迁移了《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劝说艺术, 活动4迁移了《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演讲艺术) , 而且其情境设计或新颖或生活化,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实践交流的参与兴趣以及强化语文生活化的实用意识。而在“发现·创新”中, 笔者采取变指示为引导的策略, 即改变原教材将理论指出来明示的显性呈现方式, 为在活动设计中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反思总结, 让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 或由学生归纳、教师做补充的隐性呈现方式。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探究的鼓励与尊重, 在总结交流中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与成就感, 也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这样就很好地达成了课程标准的目标。

当然,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所得,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纰漏与错误, 这时就可让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与讲授。教材理论先行, 与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到达愤悱之境时再由教师作适当的理论引导与讲解, 这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及教学时机的不同把握, 学生的学习效果必定是大相迥异的。

【尝试交流】推荐阅读:

尝试方式05-22

课程尝试06-15

尝试法06-23

组织尝试07-05

运用尝试07-28

尝试发现08-31

探索尝试08-31

阅读尝试09-05

课改尝试09-15

尝试学习理论06-18

上一篇:规矩意识下一篇:电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