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法

2024-06-23

尝试法(精选11篇)

尝试法 篇1

“三品”法作为《四读、双课、八环节》课题实验 (具体内容参见《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第3期) 中的一个步骤, 课堂实验至今4年有余, 在这4年中, 我们边实践, 边修改, 边补充, 在课堂模式的形式与内容的设计上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由此, 随着《四读、双课、八环节》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与提升, “三品”法的尝试与探索也渐趋完善, 现就阅读教学中的“三品”法的创设意图与实施步骤简述如下。

一、“三品”法创设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的教学阅读作了如下阐述:

⒈理念: (1)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⒉能力目标: (1) 加强朗读教学; (2) 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 (3)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 培养语感, 注重积累。依据上述理念与能力培养的宗旨, 在《四读、双课、八环节》的“诵读环节”“品读环节”上, 我作了进一步调整, 将“三品”教学法引入课堂, 即, “品语言, 悟情感”“品主旨, 理事件”“品手法, 写生活”。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一本名著, 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逼真感人, 无外乎就是将生活融注情感并借助于某种载体而显示出的一种艺术的升华。基于这点, 我认为, 课堂教学的归宿与落脚点应是将这种升华了的艺术通过对融注了个人主观情愫的语言材料进行客观解剖而将其还原于生活, 即让学生沿着“生活———艺术——生活”的学习探究的途径, 最终完成自己生活的升华, 而并非纯艺术的升华。

二、“三品”法创设意图

(一) 品语言, 悟情感

(一) 品味语言:依据本文的写作特点, 抓住文章的“精彩之处”, 通过研究文章字、词、句运用的精妙及功用达到对作者语言风格、人文素养、思想倾向、审美情趣等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能力及对美的洞察力和审辨力, 从而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文章创作体式的学习与模仿打下基础, 做好铺垫。

(二) 品味情感:

以“点”“线”“旨”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文章内容的分析脉络, 在分析中, 始终把“情”作为一条主线, 侧重研究把握作者渗透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 使之达到作品内容与学生心灵内在感应的完美融合, 真正使学生在作者汩汩流淌的情感中得到一种美的熏陶, 一种爱的陶冶, 一种情的感染, 一种真的升华。

(三) 品味生活:

在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研读文本的创作体式, 模仿文本的创作结构、精美语言, 创设自己熟知的生活故事。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强化巩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邃了解, 品味文本创作中所给予自身的生活感受与启示;另一方面, 通过自我往昔生活的追忆, 未来生活的畅想, 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分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生追求打造出一块块坚实的基石。

三、“三品”法范例点评

(一) 品语言, 悟情感

例1:《范进中举》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

1.“范进因没有盘费, 走去同丈人商议, 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 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骂人的趾高气昂, 被骂的唯唯连声, 体现范进的猥琐可怜和胡屠户的傲慢、⒐俗、市侩嘴脸。

2.“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 有拿白酒来的, 也有背了斗米来的, 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封建社会的众生相, 体现了一种等级制度的影响, 及由此形成的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反⒊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例2:《雨说》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

1.“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久了”展示了一种期待和愿望。

2.“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探访四月的大地。”

诗人选择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等, 展示一种难耐的渴望和欣喜。

3.“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风也不拥挤。”

“呼唤……乳名”“不喧嚷”等, 展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和对孩子们博大的爱心。

4.“只要旗子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笑”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绪, 也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象征。两个“只要”, 展示了诗人心中一种希望, 一种压抑于心中难以宣泄的祝愿。

5.“有一天, 你们吃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甜”“心意”等词, 展示了一种生命的崇高及暗伏于“雨”心中的祝福的力量。

(二) 品主旨, 理事件

例3:《范进中举》

⒈主旨:

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 周围各色人的趋炎附势, 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⒉事件梳理:

事件:中举前后。中举前:生活 (住茅草棚、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母亲的眼看不见) 、社会地位 (岳父骂、贺礼贱、邻里无人询问) 、处事态度 (甘受欺辱、唯唯连声) ;中举后:经济 (邻里送蛋、酒、米、鸡、桌、凳, 胡屠户送肉、钱, 张乡绅送银、房子) 、社会 (邻里称范老爷、岳父称文曲星、乡绅拜会称兄联谊) 、处事 (对乡绅奉迎、对岳父势利虚伪) 。

人物性格:范进 (唯唯诺诺、无能、迂腐、畏缩懦弱、甘受欺辱、圆滑世故、势利虚伪、醉心功名) 、胡屠户 (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口是心非、贪婪虚伪) 。

例4:《雨说》

⒈主旨:

(1) “雨”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雨”, 还指政治上、心灵上的雨;

(2) “雨”像妈妈, 给孩子带来快乐、幸福、温馨;

(3) “雨”具有“人”的灵气, 善解人意, 勇敢乐观, 有奉献精神;

(4) “雨”代表春天, 代表快乐, 代表希望, 告诉人们面对人生应持的一种心态。

归纳总结:文章把春雨拟人化, 借春雨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及春雨给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爱, 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殷殷关爱和深深祝福。

⒉事件梳理:

点:雨———主体物;辐射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种子、牛羊、游鱼、孩子们……

线:联想:雨的神态———雨的祈求———雨的动员———雨的性格——雨的希望;情感:关爱、祝福。

(三) 品手法, 写生活

例5:《范进中举》

⒈品味特色:

(1) 夸张手法的运用:喜极而疯, 巴掌治醒。世人热衷的科举功名到手, 自然惊喜若狂, 何况范进等了35年, 以巴掌对其行为加以讽刺。

(2)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强化讽刺效果:如对胡屠户的前后两次贺喜的描写, 勾画人物形象特征, 前挖苦、训斥、目中无人;后惶恐、手发木、扯衣角、赞语肉麻等;对范进前后境遇、心态描写。

⒉生活故事: (任选一题)

(1) 范进中举当天, 接受了众多人物的朝贺, 这是不是说明社会对知识的重视, 联系当今“知本家”的现象, 谈谈你的看法。

(2) 请设计一个场景,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 要体现讽刺效果。

(3) 从家里已饿了三天时间看, 范进到乡里参加乡试应是去了两三天, 请发挥想象, 写一写范进参加乡试的情形。

例6:《雨说》

⒈品味特色:

(1) 运用拟人手法, 使“雨”富有人的思想情感, 对孩子们深情倾诉令人真切感受“雨”的挚爱之心;

(2) 运用象征手法, 使诗中的“雨”的形象及种种情景无一不具有诗人和时代本身特具的影像;

(3) 运用适合儿童的口语写诗, 诗歌自身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

⒉生活故事: (任选一题)

(1) 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300字以上的小散文, 巩固体会诗人渗透于诗中的情感。

(2) 请根据你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感受, 用几行诗或几句话对春雨作一番描写, 要融注自己的主观情感于客观描写之中。

“三品法”教学实践, 不但营造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而且教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这一教学探索为我们收获了累累硕果。正是“三品法”, 我校的高英力同学语文成绩由初一入学时的90多分, 晋升为中考时的113分, 夺得了鸡西市2009年中考状元。我校2009年的中考语文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提升率等均创我校初中部建校以来的新高。我校初中部的语文课堂教学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研究探讨, 即通过对教法的改革探索出一条学生脱离教师指导的独立学习的良性发展的教学思路。这一教学思路作为一种灵活的模式, 经过训练, 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心应手, 真正实现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自主“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发展思维”的学习追求。

尝试法 篇2

——《台阶》的说课及反思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这是一篇记叙文,是小说。通过作者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一个普通农民,一个朴实、淳朴、无私、敢于拼搏、坚忍不拔的农民。所以,怎样阅读小说,怎样从作品中感悟人物情感,小说组织材料、传达主题的方法,都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因此‘我就这样进行了我的教学。

首先,说说我在这堂课中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将要学到什么。这是一篇记叙文,也是一篇小说,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因此,我把他确定为本堂课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而充分理解父亲及树立正确健康的心态则成为情感目标。其次课文中对人物生动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及情感是小说传达主题的方法;以及本课以“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也自然成了学生学习的重点。课文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理解父亲的改变与失落就自然成为难点了。另外,孩子们忽略家长的关怀,不理解家长,所以,借文章中的“我”讴歌父亲,启发、唤醒学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以上便是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其次,我再说说这堂课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在这堂课中,我准备从“读文·感知——品文·探究——感悟·收获”这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作者的写法及领悟文中的思想感情。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按提示搜索信息,感知文章的内容,只有对内容大致了解后,才能对人物、语言、写作手法进行深入的赏析,这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然后进入品析人物、品味语言、探究写法的环节。这个环节,通过主问题加副标题“ 的父亲、父亲的 ”的设置,再加上学生自己标画句段、大声朗读这些句段,从中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然后再以多种形式(学生个别读、男生齐读、教师范读)再读精彩段落的过程,使学生能走进文本、跳出文本、在回归文本,这样,学生既把握了人物性格品质,又理解了思想情感,还学到了自己写作记叙文的技巧与方法。从学生回答来看,“主问题讨论探究法”确实取得了一举几得的作用。最后,通过进行作品的即兴创作提升学生的情感,在理解父亲的基础上,用文字表达情感,从而使学生在浓浓的父爱中理解父辈,健康成长。

再次,说说为什么采用“读文·感知——品文·探究——感悟·收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主问题讨论探究法”进行教学、指导学法。首先,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默读、朗读、选读、再读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理情节、抓人物,析写法,悟情感。其次,采用“主问题讨论探究法”这种方法,能给教师无限的“导”的空间,可以导重点、导读文、导帮助、到评价。同时,也给学生无限的学的空间,他们可以学情节、学任务、学写法、学生活。再次,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感受、感悟,通过全班交流,让他们在共读的过程中共同提高,这就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而学生呢?在共读交流中,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有所提高。

最后,说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板书设计及作业设计。导入中的歌曲是为创设课堂情境而设置,图片为拉近学生的生活,为“创作”铺垫,其他则重于学法的指导。板书以“父亲、台阶、品质、追求、失落”这样的关键词,诠释课文。作业设计既是对课上所学阅读方法、写作手法温习的机会,又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延伸。其中写《台阶》的赏析或读后感让学生回味、品析,把语言表达转化为文字表达,并可在研读课文补足分析中的漏洞,语言功底弱的则可写成读后感。后者则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升华感情,陶冶情操的。

这节语文课的教学既有收获也有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以学生“自读——共读——用读”的读评课文的形式进行,学生收获的要多一些。特别是对于记叙文(小说)的阅读教学,使用“主问题讨论探究法”,不仅让学生读文透彻,走进文本,还能让学生掌握赏析这类文章、写作这类文章的钥匙,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语文课确实是“对话课”。语文课堂是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教师全身心的、无比亲和平等的进入课堂,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课堂行为的积极性。

提高记忆力,尝试辅助法 篇3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记忆力

人们在运动身体的同时,也在运动大脑。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使心率加快,心搏输出血量增加,从而提高大脑的供氧量;运动可以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这些疾病可导致记忆能力的丧失;运动可以帮助大脑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内啡肽,可以保护大脑细胞。

▲充足的睡眠是良好记忆的保证

当失眠或睡眠不足时,人的大脑功能就会下降,包括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等,都遭到了破坏。而人脑的这些功能,与人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科学研究表明,睡眠对记忆的巩固是必不可少的,人脑的记忆强化活动发生在深度睡眠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记忆的强化剂

人类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大量研究证明,与外界密切交往的人可以从社交中增加自己的情趣,对大脑功能十分有益。当你与亲友在电话里聊天时,当你在与朋友闲谈时,当你参加运动俱乐部或社交团体时,当你聆听各种讲座时,当你与朋友一起唱歌跳舞时,所有这一切都在刺激着大脑,使大脑在思维、在运动。所以说,社交是大脑运动的最好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不仅有益于人们的情感,而且有益于大脑的健康。最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证实,活跃的社交活动可以显著减缓记忆功能的下降。

▲微笑是记忆的添加剂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不仅有益于身体,也有益于大脑。心理学家指出,笑可以帮助人们开阔思路,自由联想。

▲正确处理好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大脑健康的杀手。长时期慢性心理压力可破坏脑细胞和损伤大脑记忆区海马,人们新记忆的形成和已经储存信息的提取都发生在这个区域。

▲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常有注意力不够集中、处理事情优柔寡断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的现象。病人往往需要治疗,包括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由于某些负面因素导致的心理压力和情绪低下,如失业或身患严重疾病等,这些人与抑郁症患者不能混为一谈。对这种抑郁情绪,主张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服用一些镇静剂,以克服焦虑情绪,治疗失眠等暂时的症状。

▲健康饮食

人体需要营养,大脑也是。健康食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粗粮杂粮和好的脂肪等。健康食品不仅可以使人体充满活力,保持体重正常,肌肉强壮有力,减少患病的痛苦,预防癌症的发生,而且可以改善人们的记忆能力。

除此之外,要提高记忆力,平时还需注意做到:①不断学习新冻西,接受新信息,研究新问题。大脑不能老停留在已经熟悉的那些东西上,即使在这方面是行家。应该多接触一些原来并不熟悉的东西,走出所谓的“舒适区”,向新区开发,对自己提出新挑战。不要认为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不愿再学习新东西。②有意识地记忆一些新东西,如电话号码和地址等。看书、看报时,对有趣的故事和新闻报道要刻意进行记忆,可以在以后与他人交谈时复述这些故事和新闻。对新学的东西,如同学生面·临老师的考试一样,力求深刻理解,反复记忆,以求不忘。③开展大脑运动,包括电子游戏、数学运算、学习新语言、拼字游戏、数字游戏等。当然,在自我挑战的时候,要拥有那种愉快兴奋的心态,要尽量避免那种过于困难、令人不快的东西。

(本文作者为美国休士顿生育中心高级专家)

(编辑

初中数学“换位法”教学的尝试 篇4

一、“换位法”教学详细过程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 提出数学问题, 创设悬念。

如: (1) 初中数学第一册·第一节内容“1.1节正数与负数”, 我就仿照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怎么不够用了”的图示:教师操作多媒体, 出示全国各城市天气预报表, 提出问题:在这张天气预报上你有不认识的数吗?你知道这些数的含义吗?

(2) 带学生观察高山与盆地的海拔示意图。问:“-155”表示什么?

(3) 出示一张试卷, 老师批阅“-5”是什么意思?

2. 设疑自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和悬念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感到有疑需学, 激发探究欲望。何以解疑?必须看书 (查找资料) , 互相讨论, 寻找答案。这就是最初的学生自主学习, 长期坚持直到学生能自己设疑、自己解决, 就起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了。如何设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堂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设置问题既要突出重点难点, 又要有阶梯性。符合“跳一跳, 能摘到”的原则, 力求在课堂中牢牢吸引住各个层次学生的注意力。

仍以“正数与负数”为例:

(1) 什么是正数与负数?

(2) 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通过设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严谨答题的习惯。

设问的使用, 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要选择关键所在, 并非每处设疑, 一节课若“四处设岗”, 必然穷于应付, 有可能冲淡了一节课的重点。

(2) 要精心设计“设疑”问题, 应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 让学生一见问题便跃跃欲试, 兴趣盎然。

二、“换位法”教学的意义

运用“换位法”不仅顺应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观念思想, 而且还克服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几个问题。

1. 这种教学模式程序符合构建主义数学观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以自身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活动。“换位法”正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不同层次水平之上的, 谈出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特定意义。

2.“换位法”从根本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学会学习

尝试法 篇5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59-01

《护理技术》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理论讲授、求教、回示和电化教学等方法。其中的理论,教师多以口述辅以板书教学,学生常感到枯燥、难记,常需要多次复习,有意的识记才能掌握。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于2006~2008年,在本校05级护理5、6班,06级护理1、3班的教学中,对第七章饮食护理技术的试验饮食图解趣味教学法,取得较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介绍如下:

1教学方法

1.1传统教学法为对照试验效果,潜血试验我仍采用口述教学方法讲授,只在必要时以黑板形式加以强调,潜血试验期间的禁食内容。

1.2图解趣味教学法根据胆囊造影饮食的要求,并精心设计4幅图解趣味画,以图解趣味趣味的形式,生动、直观的突出表现胆囊造影试验饮食的特点及要求。课堂教学时,结合教科书,展示图解画,对照的进行讲授。见图1~图4。

2教学效果测定

教学后不再在课堂上提问,不提醒学生复习。于课后2周,在事先不通知学生的情况下,出题测验。试题包括潜血试验饮食,胆囊造影饮食及少量前面章节的教学内容。严格控制课堂考试纪律,以确保答卷的真实性。

判断标准。①完全正确:与教科书的要求一致;②较正确:漏、错答时间项或漏、错答一项内容者;③差:漏、错答时间项或漏、错答2~3项内容者;④答错或未答:完全答错或未回答者

3结果

见表1~表4。

4讨论

结果表明,应用图解趣味法教学,无论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如何,课堂接受人数的百分率较传统教学法高,均有显著差异。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记忆的教程是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是对输入大脑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要高效率地记住事物,必须采用良好的识记方法。图解趣味法是识记中的巧记法,是在理解基础上,通过对记忆材料形式进行识记的方法。图解趣味教学法,将文字语言变为形象画面,改单一的听觉通路刺激为视觉和听觉联合通道刺激,使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解趣味教学法对丰富知识,开发人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图解趣味教学法亦可用于中学乃至成人专业的教育,若在学生理解教师讲授后的逻辑记忆同时,辅以图解趣味的形象记忆,可提高记忆的效果。

导学展示法的打造与尝试 篇6

近年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打造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经过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而效率低下的现状, 精心创设了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导学展示法。该方法是这样打造和尝试的。

一、着眼学情,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好的习惯,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宁夏南部山区小学, 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加之小学生年龄小, 平时不知道自觉学习, 教师布置的作业总有部分学生完不成, 这成了教师头痛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十二年如一日, 教育教学生涯历历在目。我每个学期都要进行大量的家访活动, 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等, 了解到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男家长常年在外打工, 而部分女家长一字不识或文化水平低下, 根本谈不上辅导学生学习, 这就造成了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的难题。一条道走不通, 就待另辟新径。因此, 我根据学生及家庭实际情况, 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 寻求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首先,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布置学生课外作业 (课前预习作业) , 总有部分学生完不成, 一旦检查发现不要轻易去批评或责罚学生, 等到课堂教学时, 学生展示课外自主学习到的知识, 而完成了课外作业的学生当然理直气壮, 表现得很自信, 教师相机表扬, 并结合教材内容对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加强自信教育。如教学全日制教材语文第八册二单元《尊严》一文让学生明白做人要有尊严;学了《中彩那天》一文, 使学生懂得人要有诚信, 一个人有了诚信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而学了《将心比心》一文, 使学生知道人一定要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等, 所以, 结合现有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如果发现部分完不成作业的学生有了点滴进步, 教师就要及时表扬, 树立自信, 激发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从课外预习入手, 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谈到课外预习, 作为教育工作者是轻车熟路。教学完一篇课文, 总要布置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我原来布置预习作业时, 只是随便告诉学生, 今天晚上预习某某篇课文, 但如何预习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讲得费劲, 学生学得被动,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每上完一节课, 总是觉得不成功, 还在心理埋怨学生, 怎么教了这样一群“榆木疙瘩”。于是, 我从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反思与探究, 终于有了新收获。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的关键。如何做呢?首先从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内容上下工夫。开始布置学生预习时, 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 如要求学生能用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汉语拼音, 读准字音,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文中你喜欢的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写作上的特点等。

明确提出预习要求后, 课堂教学有了相应改变, 但效果还是不太明显。又经过反复思量, 我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 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尝试, 终于又有了新收获。发现学生课外预习时, 记预习笔记, 并在课堂上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诚然,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内展示学习成果, 成了我平时教与学的新的模式。这样一来, 学生对自主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效率有了质的飞跃, 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三、自我展示, 张扬个性

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要打造高效课堂, 就得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放手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 张扬个性, 展示自学成果。

如何来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呢?首先, 学生要做好展示前的充分准备。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在课外预习, 并做好笔记, 利用每日早读熟读课文等。接着, 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不同的检测方式, 点拨学生放开手脚, 各抒己见, 展示课外学习成果。在展示过程中, 既要有个性的张扬, 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又如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展示时, 做到绝大多数学生能进行展示, 并能相互补充, 相互学习, 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然后, 在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充分展示的基础上, 教师点拨, 学生再以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找出疑难, 师生共议。最后,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 主要以展示学生课外收集到的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等, 扩大知识面, 积淀国语宝萃。

四、自主作业, 互批互改, 相互学习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拯救被教案“绑架”的教师与学生, 是目前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捷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照抄照搬他人教案, 往往被教案所束缚。学生作业总是教师东拼西凑而设计的固定作业模式, 再一字一词地往黑板上抄, 学生跟着往作业本上抄, 作业内容单一, 费时费劲, 学生又不爱做。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使学生作业丰富多彩, 教师就更应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主作业,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己搜集一些水准较高, 且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后进生可以搜集一些字词句方面比较简单的习题。作业完成后, 同桌互批互改, 相互学习。这样使学生各尽所能, 充分展示了个性, 激发了学生自主操作的兴趣, 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尝试法 篇7

关键词:中考,数学,模型,“四步解题法”

现示例如下:

一、数与式化简型

例1已知实数a, 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 化简:

分析第一步:数形结合, 弄清数轴上表示的数与零的关系:

第二步:结合化简的式子, 弄清涉及的代数式的值与零的关系:

第三步: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去根号;

第四步: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去绝对值符号, 并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解∵a<0, b>0, c>0, a-b<0, c-b>0,

∴原式=|a-b|-|a|+|c-d|=- (a-b) - (-a) + (c-b) =-a+b+a+c-b=c.

练习1.实数a, b在数轴上对应点A, B的位置如图, 化简.

二、方程与不等式型

1. 解不等式组

例2 (2010年黄冈) 解不等式组:

分析第一步:解不等式 (1) , 得

3-x-1≥0, 2-x≥0, x≤2;

第二步:解不等式 (2) , 得

第三步: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

第四步: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组的解集

练习2.解不等式组

2. 解分式方程

例3 (2010年杭州) 解方程:

第一步:确定最简公分母:2x-1;

第二步: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化为整式方程:2-5=2x-1;

第三步:解整式方程:2-5=2x-1, 2x=-3+1, 2x=-2 x=-1;

第四步:检验方程的根.经检验:x=-1是原方程的根.

练习3. (2010年永嘉) 解方程:

三、函数型

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顶点坐标及对称轴等

例4求抛物线的最值、顶点坐标及对称轴.

第一步:化二次项系数为1:

第二步:括号内配方, 构造完全平方式 (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

第三步:写成平方形式:

第四步:确定抛物线的最值、顶点坐标及对称轴:

二次函数有最小值-2, 顶点坐标 (-3, -2) 及对称轴x=-3.

练习4.二次函数y=2x2-4x-1的最小值是.

练习5. (2010年武汉)

练习答案:

1.解:由数轴上A, B两点的相对位置可知, a>0>b且

尝试法 篇8

构建模型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 建立科学模型和由模型来研究问题, 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化方法, 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其实学生对构建模型法并不陌生, 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磁感线、化学式、细胞结构图、等高线等都是科学模型, 这些模型大大方便了学生对相关抽象的科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对抽象概念的教学难度将会大大降低。抽象化的科学概念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 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 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下面, 笔者就谈谈突破这一难点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步骤?

一、圆盘的制作

需要制作的杠杆模型必须为轻质杠杆, 但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强度, 所以可以选择厚度为10MM的泡沫塑料板 (即KT板) , 为了增加实验的可见度, 板的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 然后确定板的中心, 以中心为圆点, 画出一个半径为0.5米的圆, 将多余部分沿圆边小心剪去 (如上图) 。在制作好的圆盘上, 用较粗的记号笔描出圆心O及A1、A2、A1&apos;、A2&apos;、B1、B2、B1&apos;、B2&apos;等点, 其中A1、B1距圆心的距离相等, A2、B2距圆心的距离相等, OA2的长度是OA1的两倍, OA1&apos;、O&apos;A2&apos;、OB1&apos;、OB2&apos;的长度相等, A1A1&apos;与A1B1垂直, A2A2&apos;与A2B2垂直, B1B1&apos;与A1B1垂直, B2B2&apos;与A2B2垂直, 选择细长的铁钉小心的将每个点穿破, 其他点暂时不插铁钉, 但将铁钉穿过圆心, 并通过这根铁钉将整个圆盘悬空固定在铁架台上。另准备一些细棉线和钩码, 细棉线打出称人结备用。

二、教学过程

1. 引入问题情境。

在指导学生认识并建立杠杆、动力、动力作用点、阻力、阻力作用点、力的作用线等基本概念后, 可设计比较有趣味性的活动来引发学生讨论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这样既可提高课堂资源的利用率, 又有助于学生能尽快发现问题, 积极思考, 作出猜想。

2. 引发认知冲突。

在引入问题情境中, 给学生们提供的感知材料是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知识相接近的, 因此, 学生们在归纳小结时, 绝大部分都非常容易地归纳出了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以外, 就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 且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既轻松又得意的神情?教学实践表明, 对于在这种思维定式消极作用下所归纳出的结论, 要消除其影响, 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变式教学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让其自行发现矛盾, 认清谬误, 从而自觉地消除错误的认识, 此时就可以出示自制圆盘进行实验演示。

那圆盘是否是杠杆呢?学生刚刚接触杠杆, 对于典型的直杠杆还不是非常熟悉, 此时出现这种变形的杠杆, 需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认识, 同时这一步骤也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杠杆本质的认识。学生通过对圆盘的分析, 很容易得出, 这是一根硬棒, 而且能绕固定点转动, 教师可补充说明, 为了便于问题的处理, 将作用在A点的力作为动力, 作用在B点的力作为阻力。如果在A1、B1上挂上等量的钩码, 圆盘将处于静止状态 (教师演示) , 此时我们可以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现在在A2上挂上两个钩码, 在B1上挂上四个钩码 (为消除铁钉的作用, 在对称点上也应插入铁钉) , 发现圆盘处于静止 (平衡) 状态, 可提问学生如果把两个钩码换挂到A1, 那圆盘会怎样呢?学生肯定会整齐而且大声地回答:转动。教师演示, 结果确实如学生所料 (如下页图) 。为什么呢?学生肯定会回答:因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再提问, 如果把两个钩码换挂到A2&apos;呢?学生面露不屑之色, 当然转动了。教师演示, 而圆盘并未转动, 学生目瞪口呆。

经过上述过程的分析, 学生们虽然在头脑中意识到了刚才的认识是错误的, 但同时对影响杠杆平衡的那个“距离”究竟是什么也陷入了比较茫然的地步, 脸上也露出了求助的神情?这时可针对初中生的特点, 随机介绍一些科学家顽强拼搏探索科学规律的事例, 以激起学生们努力克服困难的斗志, 使其重整旗鼓, 勇于探索。这样, 本堂课的情感目标的落实也会更加丰富一些?

3. 自主认知顺应。

此时可加入一个小的练习, 让学生过一点作一条直线的垂线, 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点到线的垂直距离, 同时也为后面如何作力臂作一热身, 然后再请学生边讨论边思考为什么挂在A2与A2&apos;点时, 杠杆都会处于平衡状态, 经过一系列的铺垫, 学生应该能够得出是因为这两次中: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相等。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对这个问题进行完整探究, 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1) 在B1上挂上四个钩码, 在A2挂上两个钩码, 再由A2换到A1点, 其作用是探究当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作用线的距离都改变时, 杠杆平衡破坏; (2) 在B1上挂上四个钩码, 在A2挂上两个钩码, 再由A2换到A2&apos;点, 其作用是探究当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改变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间的距离不变, 杠杆仍然平衡; (3) 在B1上挂上四个钩码, 在A2&apos;挂上两个钩码, 再由A2&apos;换到A1&apos;点, 其作用是探究当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不变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间的距离改变, 杠杆平衡破坏。通过这三次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抓住“点”、“线”、“距离”这一力臂最本质的含义, 并要求学生用语言来准确表述这种物理共性, 初步得出, 影响杠杆平衡的那个“距离”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间的垂直距离”的概念?

4. 理解接受新知。

由于学生的第一次的结论在实际验证中遭到了否定, 故这次在归纳出了新的结论后, 都很谨慎, 都想到要用实验来检验、分析, 来判断其结论的真伪, 教师对这种想法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时, 可适时地提出问题:现在在B1&apos;点挂上四个钩码, 给你两个钩码, 请问你有哪些方法使圆盘处于平衡状态呢?由于刚才学生在探究中, 已对这一过程有所了解, 此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 并自行上台来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不断地尝试, 学生会发现只有将两个钩码挂在A2或A2&apos;点时, 杠杆才能处于平衡状态。这时, 再问学生为什么把四个钩码挂在B1点和B1&apos;点时, 要使杠杆平衡的方法是一样的呢?学生通过两次对比后, 很自然就会回答, 那是因为钩码挂在B1点和B1&apos;点时,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是相同的, 可见, 影响杠杆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是这个“距离”。在第四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获得的体验对学生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的,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加自信, 更能积极开动脑筋, 主动投入学习, 这将极大增强对于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又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从实践到理论, 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初步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办法?至此, 教师再给出“力臂”概念的定义, 自然是水到渠成, 学生既容易接受, 也容易理解, 而且, 还能对学生认识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起到很大的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自学辅导法的尝试 篇9

一、在生物教学中使用自学辅导法的意义

自学辅导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由于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因而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 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在实践中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自学辅导法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求。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可以说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辅导法将教材分解成若干问题, 问题和问题之间的距离很小, 循序渐进, 便于学生自学和多做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2.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辅导法是学生和教材直接发生联系, 大大缩减了教师讲授的环节。通过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独立钻研获取知识, 这就使学生由传统教学方法较为消极的学习状态转变为高度兴奋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获得成功而受到教师称赞和鼓励的“强化”时,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 在此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础题, 再通过教师的讲解, 又完成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因此, 学生课后的作业极少。而且, 通过在课堂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 既传授了知识和技能, 又培养了能力, 发展了智力, 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实践表明, 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较好的教学方法。然而, 我们也应注意到教学方法是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所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自学辅导法亦然。在使用自学辅导法的时候, 也应有一个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最佳组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

二、自学辅导法的基本程序:自学—讨论—启发—练习—总结

自学辅导法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以“神奇的微生物——病毒和细菌”的教学为例) :

1. 教师用小黑板、课件或讲学稿的形式列出阅读提纲, 提出阅读的要求。

活动一:请学生自学教材第46~47页内容 (包括图) ,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 病毒的形态、大小是怎样的?

(2) 病毒有细胞结构吗?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3) 病毒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4) 细菌的形态、大小、分布有什么特点?

(5) 细菌的细胞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6) 有些细菌还有哪些特殊结构?它们有什么作用?

(7) 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8) 细菌是怎样生殖的?

活动二: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内容,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 病毒和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吗?请举例说明。

(2) 你能对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补充说明吗?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阅读教材, 思考其中问题, 教师巡回答疑。

3.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根据教师拟定的提纲回答或讨论问题。

4. 在学生回答、议论的基础上, 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然后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解时注意突出重点, 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新、旧知识的联系等等。

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知识系统, 将所学知识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

5.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练习。

这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阶段。

(1) 病毒没有____________结构, 由________组成外壳, 由________组成遗传物质, 必须________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 细菌没有成形的________, 但是细胞内的________有遗传作用。

(3) 判断:病毒和细菌对人类都有害。 ()

(4) 引起人类患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的营养方式是 ()

A.寄生 B.腐生

C.寄生和腐生 D.共生

(5) 使新鲜猪肉腐烂的细菌的营养方式是 ()

A.寄生 B.腐生

浅谈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尝试法 篇10

一、民主气氛的形成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所以我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真正的民主。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的: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请您出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几天后,我收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通过对他们的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吧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学生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是最有发言权,教师通过上文中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最受欢迎的;通过改进,就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少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再说,作业中“请您出点子”的一个“您”字,动之以情,学生乐意去做,说“提建议”,而不说“提意见”,可消除学生的顾虑,学生就会积极去做,说是“出点子”,则想到一点就可提,方便可行,学生容易做。可見,这种做法应是有效的捷径。

二、理解思维的多向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识可以授予,但智慧却不能,从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些学生提出最好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其理由是:“因为诸葛亮是用诈骗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到箭的,而不是借来的,”这理由一出来,就像是一滴水掉进沸腾的油锅里,教室里顿时炸开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从座位上弹簧似地站了起来说:“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可以看出,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因而题目应用《草船借箭》。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我认为是借箭,因为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曹操了?人家有借有还嘛。”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了,同学们的情趣也高涨了起来,更妙的是还有一位学生说:“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骗’是贬义词,题目改成《草船骗箭》,文章的中心就变成揭露诸葛亮的阴谋诡计了。”面对这么多富有个性的理解,我欣喜地说出了一段启发性的话:“大家的见解太独特了,大家的表演太精彩了。学习中,只要你们能善于质疑,大胆发问,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富有挑战的激情,成功之门就离你们不远了。”

三、探疑方式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独立加以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经过个人努力,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师则不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完成,而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教师的适当点拨外,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学习的伙伴,自由地选择探疑的方式。

尝试法 篇11

“说法”影响“做法”

我们所说的“说法”是指新闻法规的宣传教育。对学校而言, 它主要是指通过新闻法规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一个过程;对媒介组织而言, 它是指对新闻从业者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新闻法规培训。“做法”是指新闻从业者的各种新闻生产活动, 主要包括采、写、编、评、摄、录、播等。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新闻系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在学校里都要接受系统的新闻传播法的教育。并且, 大多数媒体在招聘新闻工作者之后, 也会进行系统的培训, 其中, 新闻法规教育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新闻院系和媒介组织的这种培训和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新闻报道活动, 也就是说, “说法”影响“做法”。

“说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普法手段, 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新闻法规教育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目前, 在新闻官司中, 媒体多败诉的事实反映出新闻工作者在接受新闻法规教育时, 没能真正领会到我国新闻法规的内涵。没有这种意识, 不能渗透到骨子里, 就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或者说, 即使表现出来了, 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因此, 加强“说法”、加强新闻法规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只有“说法”影响了“做法”, 新闻从业者才能成为守法、护法、依法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楷模。

“说法”缘何不能“普法”

我们的新闻法规宣传教育, 特别是新闻传播院系的新闻法规教学, 为什么不能做到真正的“普法”?我认为, 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 在《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条款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具体做法规定得不详尽, 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在实践中, 很多记者感到无所适从。二是新闻院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三是专业教学人才严重缺乏。教师基本上不是法律科班出身, 也没有新闻从业经验, 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我国新闻法律法规的真正内涵。四是记者本身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或者追求轰动效应为自己谋私利, 或者出于其他目的以身试法。

在新闻法规教学中, 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调动起来,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先要系统梳理, 精选案例, 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讲“活”,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在新闻采写中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意识。由于任课老师不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 所以为了弥补教学上的不足, 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以新闻官司作为案例进行系统培训, 对与记者维权相关的法律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只有有效强化新闻院系学生的法规教育, 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和全民的法制意识, “普法”才能落到实处, 记者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以案说法”才能更好“普法”

新闻法规课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各种规章制度掌握起来比较难, 即使学生能背会这些概念和定义, 在实际报道中也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我国新闻法规的基本内涵, 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法律法规。

新闻具有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能, 可以揭露批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现象, 很多学生往往片面地理解这种权力。在教学中, 我们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引导他们理解记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通过分析媒介组织在新闻官司中为什么会败诉的案例, 使他们明白了记者在行使报道权的时候, 不能侵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通过分析探讨有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大肆传播色情、暴力的案例, 向他们阐明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担当;结合有些媒体不敢直面社会问题, 甚至为某些“利益集团”利用的案例, 引导他们在新闻报道中如何用事实说话、如何站对立场。

通过多元化和最佳化的案例分析, 才能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新闻话语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公共话语之一,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社情民意等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 增强新闻从业者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才能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话语环境, 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教学实践证明, 以“案”说“法”可以增强新闻法规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可以更好地“普法”。

“以案说法”的“说法”

新闻法规课案例教学一般要经过5个环节, 即精选案例, 设计问题;阅读案例, 个人分析;小组讨论, 达成共识;课堂讨论, 全班交流;总结归纳, 消化提升。

精选案例, 设计问题。精选案例并进行初步分析之后,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这些问题是案例应用价值的体现, 也是整个案例的灵魂。“高枫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 许多学生觉得在分析该案例时无从下手, 为此我们设计了几个相互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台侵害的是什么权益,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按我国的法制, 言论出版自由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利加以规定的, 还是从人身权角度加以保护的——如何理解出版自由是一种法律关系——对出版自由的约束和管理应遵循什么原则——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应该注意什么”, 它涵盖了我国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法律关系和主要内容, 新闻侵权、言论出版自由等一系列概念, 通过分析, 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理解这些基本内容。

阅读案例, 个人分析。教师在上课前, 把精选的案例提供给学生, 让他们课前熟悉案例, 对案例涉及事件有个清楚且完整的把握。对于综合性案例,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提示学生抓住案例的重点。引导他们收集相关资料、请教相关专家学者、深入调查研究, 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分析案例的能力。在详细了解、阅读、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撰写发言提纲, 做好案例讨论的各项准备工作。

小组讨论, 达成共识。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个人阅读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层层分析, 一步一步地总结归纳案例反映出的新闻法制问题的实质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

课堂讨论, 全班交流。在课堂讨论环节, 教师既要明确教学目标, 又要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为了使课堂讨论有效、有序地进行, 教师不但要控制好时间, 还要控制好议题。在讨论“高枫事件”这个案例时, 在确定了电台侵害的是言论自由权后, 有的同学还就隐私权和著作权问题发言, 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主持人”的作用, 把他们引导到探讨“言论出版自由”这一话题上来。

为了避免出现散乱无章、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的现象,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原则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堂辩论。

言之有据。即分析必须是有根据的, 这个“根据”包括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电台究竟侵害了高枫的什么权益?有的同学说是隐私权, 有的同学说是著作权, 还有的认为是言论自由权。我就追问:“你的根据是什么?侵害隐私权和著作权的构件是什么?”通过理性分析, 最后同学们认定是侵害了言论自由权。总之, 言之有据的原则, 可以使案例和原理有机结合起来。

言之有理。辩论和分析具有说服力, 观点和材料必须是统一的。在“高枫事件”这一案例中, 学生在就“按我国的法制, 言论出版自由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利加以规定的, 还是从人身权角度加以保护的”这一问题发言时, 分别从保护形式和表达内容、表达程序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分析过程合乎逻辑, 得出的结论也有理有据。

言之有序。围绕议题展开分析要注意逻辑性。为了通过“高枫事件”让学生掌握新闻法制模式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我设计了三个关键性的问题:按我国的法制, 言论出版自由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利加以规定的, 还是从人身权角度加以保护的——如何理解出版自由是一种法律关系——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你在新闻采访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逐一展开分析、逻辑合理、结论准确。最后归纳出三个主要表现形式:依法保障新闻自由、依法限制滥用新闻自由、新闻界本身的自律。

总结归纳, 消化提升。从具体的案例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因此, 教师要通过适当、适时、必要的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构建逻辑严密的知识系统。“高枫事件”这一案例, 讨论分析的起点是“侵害言论自由”, 在既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 进行内在逻辑的引导, 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导到关于新闻法制核心问题 (言论出版自由) 的讨论上来, 最后归结到新闻法制模式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上来, 从而起到了巩固知识、构架体系的作用。

上一篇: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下一篇:建筑安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