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实践论文

2024-10-29

尝试实践论文(精选12篇)

尝试实践论文 篇1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体现自我需要的成就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而我校是一所由区管委会直管的公办学校, 所有教职员工都是从外地招聘、引进的, 到今年为止, 90多名专任教师中, 省特级教师2人, 市学科带头人7人。作为“背井离乡”, 有的甚至是“抛妻弃子”的成熟型教师, 来到这里为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成就一番事业。新工作的年轻教师也是看好园区的现代化和我校的高起点、高平台。也就是说, 名师更要“名”, 成熟型教师想“成名”, 青年教师向往“成名”。

另外, 我们学校因新办而缺乏文化积淀, 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要融合, 繁荣的经济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 移民社区家长素质迥异, 学校发展的定位……都迫切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发展、迅速成长。促进发展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必然是以校内名师引领, 以校本教研, 以同伴互助。

名师引领教研的实践探索

1.师徒结对、合作交流

为发挥名师带头作用, 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我校非常重视师徒结对工作。“拜师做榜样”“收徒为光荣”已在我校蔚然成风。为强化责任意识, 学校每学年都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 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每位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都要收3~5名区骨干教师为徒, 徒弟又收青年教师为徒;师徒协议对不同级别的师傅在听课、上示范课、辅导发表论文、竞赛获奖等有明确的规定, 学期结束对照考核。如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就收宦梅、刘斌等为徒, 徒弟又分别收周珏明、陈聪等为徒。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家族链”, 形成了一个学科航母, 师公、师傅、徒弟、徒孙、师叔、师侄、师兄妹等“家族成员”之间亲密无间, 随时随地随教研, 互助互学;不管谁的备课研讨, 谁的上课研讨, 谁写的文章修改, 参与者都是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听的人也都是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在交流合作中共同学习, 共同发展。

2.跟踪听课、标本兼治

实践证明, 偶尔听一次课或点评一下, 而没有后续措施跟上的辅导, 效果是不明显的。因此, 我们让名师少兼课或不兼课, 让他们专门反复跟踪听课、指导, 使引领落到实处, 以促使教师一次比一次有所改进, 有所提高。如检查预习、提问、复习时, 不少老师往往指名一两个学生读一读或说一说就过去了, 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的笔者对此指出, 问题出示后要让全体学生都想一想, 轻声练一练, 再与邻座相互说一说, 最后再指名中下生说, 这样, 让每个人都有事干, 体现着公平教育的思想;教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关注弱势群体, 体现“全纳教育”思想;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教学方案;会了的同学也因检查、帮助同伴而开心;不会的同学也因心中有数, 听别人的读或说更认真……现在在课堂上指派一两个学生上讲台画、演、讲, 其他学生做“看客”的现象已经没有了。针对老师们评判性的课堂评价语, 笔者总是不厌其烦地对被听课者进行指导, 该怎么鼓励发言的学生, 该怎么启发其他的学生, 该怎么帮学生提炼, 该怎么追问使思维更深刻。

3.上课讲座、引领先行

对于众多的年轻教师来说, 仅是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 可能关注的还只是表面现象, 而对于名师们如何深入地钻研教材, 设计教学等内在的精髓, 还很难领悟得透, 往往是知其然, 而不知所以然。针对这样的困惑, 我校则要求名师每学期都要对全校教师上公开课, 每月向徒弟们上公开课, 除了这些有计划的安排课, 学科教师还可以随时向他们点课。如这学期五年级语文老师觉得练习课难上, 就点师傅 (语文名师) 先上给他们看看;三年级老师觉得作文起步指导课难上, 也要师傅 (语文名师) 上给他们看看;如果师傅要听徒弟的课, 几个徒弟都说“您先上给我们看看”。名师的随堂课不仅使老师们看到了教学理念的落实、课堂调控的技巧、引导学生的艺术, 而且使他们看到了名师钻研教材的功夫、求真求美的精神。每学期的两次专题讲座, 更是名师研究成果的展示与理念的引领。

4.坐堂问诊、热心服务

老师们在备课、上课、评改作业中常遇到疑难问题, 相互间有时解决不了, 我校则采取名师坐堂问诊, 教师点击解惑的做法。也就是如果你有困惑之处, 或是疑难之点。不妨走进学校特设的“青蓝工作室”, 寻求名师的帮助。他们会手把手地与你一起分析教材, 理解教材, 设计教学, 优化教学。另外, QQ上班时间一直开通, 更方便解答教师提问。老师们有问知识的, 有问方法的;有问教材解读的, 有问教材处理的;有问教学的, 有问管理的;有问实践的, 也有问理论的。如三年级语文老师问唐朝写《风》的诗人李峤的“峤”读音, 笔者就告诉他们, 根据按音序编排的《辞海》把李峤排在李绛和李劫夫之间, 应读“jiào”。五年级老师在教《嫦娥奔月》时, 看到网上对“奔”读音的讨论, 拿不定主意, 笔者告诉他们, “奔”读“bèn”是指有目的地去, 而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是在逢蒙搜药, 急中生智吃了仙丹后不由自主飞的, 并非早就想好要去月亮上, 还应读“bēn”, 否则就与全文价值取向相背。这种“手把手”地引领对提高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

5.推荐阅读、学习创新

“所有的教育理论的意义最终取决于实践者, 如教师、教育管理者的‘阅读理解’, 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在阅读中‘理解’了多少, 教育理论‘在这里’就发生多大的意义。”阅读会使教师与教育理论变成一种互动与互构的关系, 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为鼓励教师多读书, 读好书, 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我校购买了大量教育教学类专著。每学期开学前重点推荐一些书目供老师们阅读, 如《苏霍姆林斯基全集》《陶行知文集》《多元智能理论》等。每周安排两位教师进行推荐, 在荐读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撰写读书心得, 悟大师心语, 寻教育真谛, 并要求每位教师把这些读书心得发布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 鼓励其他教师自由跟帖, 一起交流, 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作为特级教师的笔者每天都要在自己的网志上推荐《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较前沿的文章, 这些推荐对教师的理论引领作用非常大。

名师引领教研的理性思考

1.家族教研与百家争鸣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课程、对教学、对教育的理解;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和不足的。名师也是如此, 因此, 名师在引领校本教研时, 就要特别注意不能强拉硬扭, 不能搞“家长制”, 不能所有徒子徒孙都是一种模式、一个风格、“一个师父下的山”。而要在“讨论”“辩论”“争论”中求大同存小异。求教材的理解、把握的同, 求规律的探索、运用的同, 求理念的贯彻、落实的同;存方法的异, 存手段的异, 存引导的异。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2.现时引领与持续发展

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的是综合素质, 有教育理念把握与贯彻的问题, 有教材的理解与运用问题, 有了解学生的能力问题, 有导学的艺术问题, 有个人学识、经验、情感的积淀问题, 还有人格魅力问题。因此, 教师的成长不是一次讲座, 一节观摩课, 一次磨课能解决的, 这就要求名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课让老师们学到调动学生的方法, 调控课堂的方法, 解读教材的方法;还要用讲座让老师学到正确的理念, 敬业的精神, 治学的神韵;更要对老师进行听说读写等必要的基本功训练, 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阅读与理解、写作、板书、朗诵、活动设计与组织等, 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人尽其才与他山之石

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名师资源, 用足这个资源, 不宜压过多的行政事务或课务, 据说李吉林与情景教育就得益于当年南通市教育局给她有校长的权力却不任命校长的职务;也不宜听之任之, 要多给名师展示与指导的机会。学校如果没有名师资源, 也应利用名师在网络、图书、音像中的资源来引领学校的老师。读教育专著, 看名师录像课, 听名师讲座 (录音、光盘) , 一样可以从师德、理念、教法、技巧等方面获得收益。浙江省临海大洋小学就曾策划过, 以研习名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沙龙活动, 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分析名师课堂实录与片断, 解构“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表象, 揣摩名师精彩的课堂技术操作背后的思想和理念, 自我叩问语文课堂的真谛和原点。让老师们在不断学习名师优秀经验的同时重温真理、碰撞思维, 去伪存真, 不断积淀, 形成自己的好课观, 从而最终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学, 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语文课堂教学。

尝试实践论文 篇2

风乍起,吹拂校园新意

语文实践活动的尝试阶段,真让我有些啼笑皆非。语文天地之觉,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底该从何着手呢?我有一种狮子大开口的感觉。我想,所谓尝试就会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失败是推迟的成功,只要大胆地尝试,成功就会等待着我。

于是,我开始了“成语故事与儿童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4月开始,我尝试了成语故事诵读。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心中还是挺激动的。“真过瘾!”“在语文实践活动后真让我眼界大开!想不到咱们的学生对古典文学那么感兴趣。”学生的情感、童趣,也更鼓励了我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信心和力量。

不久,我班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全面铺开了。丰富多彩的的实践活动活跃了课堂,拓宽了学生学习和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说语文实践活动架起了学科之间的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桥梁,真正地落实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文本性;编织出“喜看麦穗千重浪,倾听孩童表达声”的丰收景象。

转眼间,半年过去了。我班各种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步步进展了。我的最大感受是:当我面对一次次实践的检验,教师的素质也从不同的层面提高一档次。可以说,实践活动为我的语文教学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力量,使语文教育走向成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意向、体验自我和他人感情的敏感性,应视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是可供学生合理利用的灵活的学习资源,是一位真诚善良的帮助者,潜能开发的促进者,学生做出独立思索和自主决策的咨询者。他提供的教学过程是:确定情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探索问题,鼓励学生探究性思考;发展洞察,鼓励学生个性发挥。

语文教学研究者指出:“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的语言实践本质上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过程。”由此看出:语文教学也是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只是实践活动特别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换句话说只要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地查阅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图片、影像……,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力,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调查探究表达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合理、有效、灵活地利用课本资源,使语文学习生活化、情景化、舞台化,更是不容忽视的。

教材作为文本的载体,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学习新课之前,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也就习以为常了。教师不需要指定查阅内容,凡是与新课有关的方面的资料,在正式授课之前就像营养套餐一样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得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学生查阅了《三国演义》有关资料。在授课前的的自由交流中,真是让我惊喜万分,不仅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弄清了故事中写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各是怎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上课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我预设这种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领悟到周瑜妒忌之心痛失在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诸葛亮,你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其三,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说一说看到这种情景,士兵、鲁肃、曹操又会说些什么呢?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紧扣,让学生扮演角色,跨越时空,发挥想象。其实就是为了学生体会思想情感,确定情景,自由表达;探索问题,鼓励探究;发展洞察,发挥个性。我个人认为,任何一篇文章,只要我们细心琢磨,灵活利用,都会成为顺手拈来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料。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许多专家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强调营造健康、健全的社会语言环境,利用一切学习语文的机会,广泛开发社会与生活的语文资源。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事事是语文。除了语文课,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在社会上,在校园里,在自然界里,学生都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学生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历史古迹文化发生外来联系,与自然宇宙进行交流,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心灵世界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阅读活动、成语故事新编活动、开展故乡文化挖掘活动、开展“走进故乡”文化展示活动、开展“夸夸我的家乡演讲比赛活动等,一是拓宽信息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二是能凭借课堂学习的成果,进行知识的再现、加工、巩固和储存,提高能力。三是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每个学生乐意展示才华。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生活实践,制定每周实话实说的方案。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设计话题:如遇到什么困难,自己是怎样解决的;生活中的什么事引起你的思考,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生活中的哪些事触动了你的心灵;把你这两天的烦恼或快乐说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分担你的忧愁,分享你的幸福。通过这些活动使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体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许多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不能大胆地放开手脚始终如一的坚持实践。他们担心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受到影响,担心考试的成绩受到影响。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虽说我在实践活动中取得一些成果,但这份成功多少有点浮躁,有些一蹴而就的感觉。要想使实践活动持久的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第一,要有一批敢于同陈规旧俗挑战的教师。第二,领导要改革教育的评价标准。让教师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相反还会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提高。我的实验课题“成语故事诵读和儿童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现在还在继续进行,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但没有下降的现象,反而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惜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智慧,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尽管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八十五分,能代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能力吗?考试只是一张卷子,它不可能对学生较长时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进行全面的检测。若眼睛只盯住分数,势必影响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这种“得”能偿失吗?

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尝试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尝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6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呢?教师可结合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布置一些实践性的数学活动,弥补学生数学实践知识的缺失。布置哪些实践性的数学活动呢?我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小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儿童本性是喜爱游戏的,在游戏中,他们不知疲倦。数学游戏则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好形式,学生在游戏中学,学中游戏,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凝聚了注意力,发挥了想象力。数学游戏很多,如,用火柴棒排列算式或移动已排列成的算式中火柴棒来改变算式;用火柴棒搭构图形,或移动火柴棒来改变图形;用扑克牌玩24点游戏,来训练计算技巧;用七巧板拼图来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

还可编一些数学竞猜游戏,如此等等,形式多样,学生能在数学游戏中尽情地动手,动脑,在玩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判断能力,让数学知识变得新颖、有趣,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小制作:数学小制作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小学数学课的制作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计算方面:数字卡片、口算卡片、口算表、数位顺序等;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用硬纸制作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以及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模型等;计量工具:如,米尺、标杆等;玩具方面:制作七巧板等各种拼板,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角标图案等;数学游戏方面:算术棋、算术牌等……学生做一做、玩一玩,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小采访: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布置学生进行一些小采访的活动,促进学生把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去银行进行采访,了解什么是年息?什么是月息?它们怎样表示?税费怎样计算?储户的实际利润怎样计算等?到农户或工厂去采访,了解产量增长的数字,计算平均日产量及平均亩产量;到商店去采访,了解营业员怎样使用计算工具,怎样计算?或购买打折商品,了解如何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到建筑工地采访,了解不同形状的结构作用?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作用等。通过这些,学生既可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以及科技中的重要作用。

小测量:利用学到的测量知识,测量家中房屋的高度、长度、宽度、建筑面积、庭院的长和宽以及面积、道路的长和宽、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等,这对学生建立数量概念是很有益处的。

小统计:家庭里每月收入、日常支出情况以及每年的结余情况,村中历年的新生儿童数、男女的比例,村中总人口数,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数以及他们的收入情况都是学生的统计内容。

如我在引导学生调查统计“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作如下设计:咱们学校一共有( )名学生,如果我想算出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共要用掉多少个塑料袋,想想看该怎样算?

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学生了解了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激发了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建设美好的家园。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统计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表,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小策划:数学问题来自于生活,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生活实际中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可能出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分析、去解决。

如,邻居家建了新房,功能不同、面积不同的房间,如何装潢?资金如何分配?如何根据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面积选择装潢材料等?过春节了,家中要置办年华,资金总额是多少?需要置办多少种年货?怎样才能既保证品种全又花钱合理?等等。再如日常的买菜也有学问,有人爱吃鱼籽,有人爱吃鱼身?如何买才能满足大家的意愿?如何买才能少花钱,而解决问题?……

小阅读:阅读数学课外书籍,不但能丰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数学读物。如数学类的报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知识方面的书籍。教师可将书的梗概和精彩有趣内容介绍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还可指导学生适当做一些笔记。

编小报:让学生做数学小报的编辑,教师可利用学生阅读过的《小学生数学报》等报纸,对学生稍作指导。一要内容要丰富多彩,可以有数学小故事、数学趣味题、数学医院、数学学习的经验、一题多角、数学擂台等。这些内容来自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二要图文并茂,可配一些图画。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布置学生进行这些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从中“获利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尝试 篇4

1 具体做法

1.1"设计实验指导方案"的提出教师首先要写出"设计实验指导方案"。其内容包括:目的、做法、要求、实验安排、设计命题及提示。设计命题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及现有的实验条件。这些命题有些是验证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的, 有些是联系生产实践的, 有些是学习生化技术方面的。题目的内容都是进行定性验证和测定的, 比较简单易行。为了使学生有所遵循, 我们对每个设计命题做了必要的提示, 包括实际出发点、实现条件和操作提示。全班共提出四个设计命题, 要求每个学生只设计一个命题。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试剂、仪器以及操作步骤。

1.2 实验方案的设计

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之前, 教师要作必要的讲解, 讲清设计的目的、要求和做法, 并提出一些参考文献。在学生设计期间,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 研究和修改方案, 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方案提出后, 教师要给以审定和批语, 对正确的内容给以肯定, 对错误的内容要做修改, 再发给学生定稿。

1.3 学生独立实验操作

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 教师只给准备必需的药品、试材及仪器, 而不必讲解实验内容。学生经过试剂配制、仪器安排、实验各步操作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载, 及结果分析过程。

1.4 设计实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设计实验是学生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的真实反映。所以利用设计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是一种好方法。学生实验成绩既要有平时的予习报告、实验报告及操作技术, 又要看设计方案的内容及操作情况。这种考核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实验能力。

2 学生收获

设计实验是一种较为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形式, 很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设计实验学生收获是比较大的。主要是:

2.1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思维能力是通过实验的设计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对设计实验兴趣很浓、感到很新鲜。他们接到设计命题后, 根据教师的实验提示, 运用他们已经学的知识, 积极思考, 认真查阅文献。在个人独立钻研的基础上, 同学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 取长补短, 使自己的设计方案正确、完善。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学生原始设计方案来看, 绝大部分方案是合格的、适用的, 只有少数方案不合要求。以一个班的人数计算, 较好的方案占22%, 一般的方案占68%, 不合格要求的方案占10%。有些同学的方案很有见解, 具有创造性, 提出了与一些实验书籍内容不同, 但又是可行的方案。同学反映, 这种方法很好, 学的活, 记的牢。他们希望以后多搞几次这样的设计, 多出些命题让他们思考, 研究。

2.2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因为平时操作有教师讲解和指导, 不懂就问, 自己很少动脑子。而设计实验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这就迫使学生想办法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试剂配制中各种化学计算, 药品称量及仪器的使用等。对蛋白质的透析完成, 同学从来没做过, 不知从何下手, 他们就看有关的实验书籍, 相互研究, 自制透析器, 试验效果很理想。

2.3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实验中的理论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解决的, 也是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教师要在学生设计过程中,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 加以引导和启发, 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 或者查阅文献。有的同学为了解决反应机制问题查找了好几本参考书。有的同学为了验证自己设计方案正确与否, 多次实验, 直到得出科学的结论为止。理论指导了实践, 实践又丰富了理论。通过设计实验, 同学对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一步, 解决了一些以前一直迷惑不解的问题。

3 教学体会

3.1 设计实验是理科教学的好形式

实践证明, 设计实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破受学生欢迎,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内容。设计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创造力量。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不但能学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怎样去探索知识的奥妙, 怎样才能成为知识的主人, 而不是被知识束缚的奴隶。设计实验也是为学生做毕业论文和开展科研打下了基础。我们认为, 设计实验具有一些常规实验不能比拟的优点, 因此我们建议在高校理科实验课教学中, 适当增加设计实验的内容。

3.2 设计实验可以与期末的实验考核想结合

我们认为这种结合不但改革了实验教学, 也改革了考试制度和方法, 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评定的好形式。它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好学深思, 积极探索的学风。学生平时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仅是学生实验水平的一个方面, 它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能力方面的成绩。因此, 要全面考核学生, 既要看平时实验的成绩;又要看书面报告的成绩, 还要看实验操作的水平。在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看到有的同学平时操作技术好, 但缺乏设计能力;有的同学理论知识学的较好, 但实验操作不行;有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实验效果较好, 但独立操作时漏洞百出。这就说明了独立地进行设计, 独立地操作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3.3 充分发挥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设计实验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以削弱。恰恰相反, 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当重要。因为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 各方面还不十分成熟, 设计实验本身仍然是他们的一个学习过程。设计实验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是更低了, 而是更高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实验命题并作实验提示;提供参阅文献并交给查阅文献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答设计中学生不易解决的各种问题;恰当地组织和安排设计实验教学,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小结等等。但是, 教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对设计实验的改进意见

在实验命题方面, 应当注意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实际技能, 命题的水平应当是经过学生认真思考并能独立完成设计为好。命题的内容应当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 而应由教师提出。当然, 命题也可让学生自选。

在实验提示上也要恰如其分。提示过少,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提示过多, 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利。所以应根据命题的内容, 学生实际水平来确定提示的程度。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 一定让学生独立去思考, 查找资料, 而且不宜过多组织学生讨论, 应让每个学生能够都提交自己的设计方案, 人人动脑, 人人动手。

整体推广尝试教学法的实践 篇5

●湖北省房县科研室主任 咎光军

湖北省房县位于湖北西北部边远山区,靠近神农架林区,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驾驭教材能力较差,传统的教学法统治着课堂,学生参与意识差,课堂教学效率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如此困境,出路在哪里?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

1995年,我们了解到尝试教学法,其“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教学观念与策略,目标明确,容易操作。时年9月,在十堰市教委统一部署下,我县正式成为“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基地”,成立了推广领导小组。开始了尝试教学法的推广与实验。

一、试点尝试,小学课堂不再枯爆。

我们首先从小学数学开始进行试点研究,确立了首批ll所尝试教学法试点学校,《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新论》等著作成为试点学校实验教师的案头必读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成为实验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策略。实验学校每周安排一天作为数学尝试教学法专题教研活动时间,采取先集体备课再上课、课后集中评课的程序,开展人人上课、人人说课、人人评课的教研活动。这样扎扎实实抓了一学期后,试点学校数学教学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均能较熟练地掌握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上起课来得心应手,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增强,课堂不再沉闷,学生被推到了学习的前台,他们能自学,而且效果良好。实践让教师们受益匪浅,纷纷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尝试教学法,并且加以研究改进。1997年9月,我县举办了首届“尝试教学法教学研讨会”,面向全县数千名小学教师现场交流尝试教学法的应用成果,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效应。大家对“六段式课堂结构、五步尝试教学法”领会很深,认为尝试教学法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1999年,县教研室把尝试教学法推广到小学其他学科。小学语文率先响应,以赛课的形式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语文学用尝试教学法”的研讨活动,确立了小学阅读六部尝试教学模式:“激趣导课 ——尝试问题——尝试实践——探讨交流——拓展延伸——自主练习”和作文的五步尝试教学模式“尝试读题——自主写作——交流评价——尝试修改——教室评讲”。随后识字写字、拼音教学也先后研讨总结出了各自的尝试教学模式。如今,全县小学尝试教学法已从单一的数学学科,发展到各个学科,而且成为了一项教学常规工作。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尝试教学法公开课,做到上公开课前,先由本人写好教案,然后集体备课,上课后集体评课。通过这种“备课——上课——集中评课”的课堂教学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二、推广运用,初中质量明显挺高。

尝试教学法在我县小学各学科的成功运用,证明了它的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我们认为在初中同样可以运用。因为,中学生已掌握了相当的基础知识,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角度开展尝试教学,让学生自主尝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从2000年开始,尝试教学法在我县进入了向初中推广阶段。在初中推广应用尝试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几个过程。推广初期,由于中学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更重,对这一教学法的内涵和魅力了解不多,参与的积极性不如小学。同时,学校领导层面重视也不够,只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提些要求,并未认真抓落实,因此课堂教学变化不明显。

面对这一情况,县教研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尝试教学理论,探讨尝试教学法的现实意义,了解尝试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先后组织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和部分实验教师200余人次,参加在十堰、济南、广州、宁波、佛山等地举行的全国尝试教学法研讨会,听了

邱学华老师亲自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学尝试教学示范课,被邱学华老师那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所折服,真正感受到尝试教学法的魅力。反思我们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实践中没有掌握其精髓。

2001年秋季,我们将全县初中骨干教师集中起来成立了“初中各学科运用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小组”,采取“试点研究-+形成模式_+推广运用_深化拓展”的工作流程,逐步推广尝试教学法。为了提高全体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下发《房县“尝试教学法”实验方案》之日起,我们就深入学校指导实验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接着召开现场研讨会,组织学校教师先观摩课堂教学,然后采用自评,再由县教研员或本校课题组成员点评,最后教研室教研员集中教师智慧,提炼出初中各学科尝试教学的一般模式在全县推广。语文学科总结出了“自主预习一+尝试练习_+自学课文_+小组讨论一教师讲解_+课堂练习一评价拓展”七步阅读教学模式,运用这一模式主讲《粜米》的教师,获得了“十堰市第四届新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后数学、英语、化学、历史等科也分别总结出了各具特色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不,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又j以改进,产生了许多变式。2009年10月,邱学华先生!邀到我们边远山区讲学,还为们带来了山东济南市历城区[研室特级教师谢兆文和杜郎}中学数学科主任徐利的观摩!。我县上千名中小学教师聆听‘报告,观看了示范课。这次活I轰动了整个山区小县城。

从2002年至今,我们每年;举办一次“初中尝试教学法新程教学竞赛”,以赛带训,促!了尝试教学法在各学科的普.,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习潜能得到开发,教学质量大积提高。同时,尝试教学法的广运用,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观念,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14来,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赛获奖60余节,运用尝试理和自身实践结合撰写的论文国家级奖励的有15人,获省奖励的有18人,获市县级奖的近300余人。以尝试理论为础的课题研究,有3项获省级等奖,20余项获市级奖励。一个边远山区的贫困县,后用了15年时间坚持以推广用尝试教学法为突破口,促进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也得到了提升。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周期长,教学改革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一哄而上,必须踏踏实实坚持做下去。

三、创新发展,助推新课程。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除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思维的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在学习中,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育质疑、好问的习惯与创新的精神。

尝试教学理论注重在尝试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强调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具体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他们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尝试教学理论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把尝试教学的研究同新课程结合起来,对深入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进入新课程之后,我们高度重视尝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与发展,始终把推广尝试教学法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尝试教学研究”课题实验,组织全体教师反复学习尝试教学基本理论包括尝试教学法的理念、思想、特点和结构。要求教师在构建运用学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超越模式,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兼容并收多种教学理念和模式,使之更加丰富,不断创新和发展。

当前已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我们准备把尝试教学法引进 20世纪80年代,西藏拉萨市教育事业在中央政府的关怀到高中,以此推动高中课改,为课改服务。

小学语文听说教学的实践尝试 篇6

小学语文听说教学点面结合一、立足课堂,抓好听说教学规范化训练的点

課堂教学是实施学校各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主要是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听和说中展开进行的。据观察研究,课堂活动中听说占70%之多。因此,学校听说训练要抓好课内40分钟,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通过课堂的规范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掌握听说技巧,强化听说自觉意识,为在课外更广阔的生活中、各类复杂的语境中展开听说实践提供标本式范例。

1.周密安排,上好专门的听说训练课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材编排,考虑学生实际,制订训练计划,明确目标,加强指导。坚决克服一些学校的那种无章可循、无序可依、盲目随意的、少乱差的听说训练状态。训练中订立层层目标,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做到精心考虑,精密设计,精细安排,合理组织好每次的训练内容、程序。教师一方面作好宏观调控,不大包大办,同时又作好微观指导,在听说活动中给予必要的启发、指导、协调。教师首先吃透教材,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定向、定度、定序的处理。定向要求教师在了解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编排体例及训练点的横纵联系和规律后,了解每次训练教材与前后左右训练教材的联系,认识每次训练的个性差异及在整个训练结构中的地位,然后明确教学目标,使整个活动有的放矢,实现科学定向;定度要求对照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使教材难易程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成为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果子。深者浅之,浅者深之,难易合度,深浅适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序就是要求把教材化整为零,分解成几个有机联系的训练点块,逐个解决。点块之间横纵交织,环环相扣,教学中步步为营,依序训练,以实现听说训练程序的最优化。

2.创设氛围,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听说训练

语文课中无论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综合课等,师生的听与说始终是教与学的主要途径。同时阅读讨论与写作又是与听说训练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上要求师生时刻树立听说训练意识,把听说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一问一答中。在教师的讲授、提问、启发、评价过程中,有意识的贯穿渗透,身先垂范,并严格要求学生在听讲、回答问题、讨论、朗诵、复述中有意识的进行听说训练,教师及时予以反馈矫正。这样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规范的、标准的练习听话、说话的语场。在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感,养成良好的听说个性习惯。叶圣陶说:“如果造成一个环境,多数人知道说话不宜随随便便,都把说话当一回话,那就非常有利于说话训练,说话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将会事半功倍……而造成这样的环境,教师(课堂)的示范和熏陶作用极为重要。”

二、深入生活,铺开课外听说实践的大网面

这里说的课外,指语文课以外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包括课间、其他学科课、学生在校的一日生活,更主要是指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是学生语言应用的最广阔天地,它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选择性强,是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永恒的旋转大舞台。课内的听说训练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但受时空限制,一学期仅十来节课。大量的听说实践是在课外,在课外五彩缤纷的生活所形成的各种各类的语场中。课内导法——学得知识、理论,习得技巧、方法。通过课外实践,加以反复强化巩固,养成习惯,形式技能。如果说课内训练是个点,那么课外训练是张大网面。课外训练是课内训练的补充扩展和延伸,课内训练的最终训练目的也还是在课外,在于学生能在各种生活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训练之所得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循环往复的磨砺、熏陶,加强自觉意识,发挥自觉训练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坚持下来,在各种不同生活语场的熏染下,自然而然、日久天长,定会显示出奇效。叶圣陶说:“本来说话是平时应用的事情,现在不在平时练习,却在某一星期的某一时间内练习,颇含有滑稽的意味了。”叶老还说:“若是出于故意或偶然,就是像煞有介事的示范,效力是很微细的;若是出于自然且恒常,则不论消极或积极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浸染诚是不可抗的势力啊。”叶老诚然是在告诉我们,听话、说话本来是生活自身的事情,是自自然然的事情,听与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在说话中学说话,在生活中学说话,生活才是学习语言的源泉,学习语言必须到生活的大染缸中浸染。但是生活中“天然”的应用型听话说话,常常是放任自流、不加控制的,缺乏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优点得不到彰扬,缺点得不到修正。而通过课内的标本式训练,便能增强自我感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能力。

此外,还可结合学生及学校实际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听说训练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说文训练、试讲课文、辩论会、故事会、诗文朗诵会、主题演讲会、主题语文班会、课本剧表演、模拟主持人、小记者采访、答记者问、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名言互赠活动、热点新闻评述、绕口令等。并结合节日联欢、国旗下讲话和学校一些重大活动,见机相时地进行听说训练。每次活动我们都精心设计、周密考虑、充分准备,尽最大努力发掘活动本身蕴含的听说训练资源。活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兴趣颇高,效果非常好。

三、结语

课内外训练相结合,既弥补了课内听说实践呆板单调、欠充分的不足,又可避免生活语言盲目失控的不自觉状态,缩短了教室听说与现实生活中实际听说的距离,构建起了生活化、立体化的全方位训练结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M].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实践新课标, 尝试新教法 篇7

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以前的数学教学, 总给人以刻板有余, 枯燥过多的感觉, 致使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持反感和厌倦的态度。新课改后, 首先, 教材更加贴近生活, 许多例题与教学内容, 趣味性增加了, 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多媒体教学广泛普及,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音画结合赢得了学生们的青睐,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再次, 许多教师在自我修养上有了提高, 更加注重语言的生动幽默, 提升了教学的质量。最后, 许多新的教法的运用, 如情境模拟、场景再现、智力游戏等的加入, 使数学教学也兴趣盎然。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兴趣出发, 以兴趣为吸引听课注意的前提, 使学生化苦学为乐学, 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储蓄问题时, 可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将过年的压岁钱选取一种最经济的方式存入银行, 并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 让每个学习小组形成一份调查统计表, 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大胆创新利用教材, 让学生自行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 教师结合教学重点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型, 由浅入深地去展示学生的作品, 同时在班上引导其它同学去解决问题, 共同探讨。教学中可保留疑问, 课后继续到银行去咨询。这样, 将生活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把学生的个人做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相配合, 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兴致勃勃地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统计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班里的作业情况, 或是对本班学生的体育达标情况等进行一番统计, 并发现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途径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必须依赖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新课改后的教材的设计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以更加广阔的空间。许多的教学内容的设计生活化、可操作性加强了,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 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 自己找寻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 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这样更能开发数学思维潜能,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 在讲正数和负数时, 教材是由温度与海拔高度这两个学生熟知的实例引入的。班上有一些扑克牌爱好者从游戏“拱猪”的角度给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 在讲游戏积分的过程中, 把正数和负数知识巧妙地教给了学生。又如关于有理数的分类,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去探索, 然后形成一份表格式答案, 因为这是发散思维的起始。当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时, 他们会发现, 分类标准不同, 分类结果也不同, 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 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这样自主探究得来的答案, 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学习过程, 对于结论也更加信服。

三、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

数学学习能力的高低, 不在于会做多少题, 而是学生要掌握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应当逐步形成这样的一套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 我们要转变那种以教师的教为重点的陈旧观念, 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通过质疑解疑, 使自身的能力得以提升, 训练创学生的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 教师还要巧妙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最后, 还要提升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并重。

例如, 在讲全等三角形时, 我们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综合调动起来,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感悟新知。我们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做一个等边三角形, 然后根据全等的知识提问:你能把它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能分成三个、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问题提出后,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互想启思去分析讨论, 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学生有的对折这个等边三角形, 使一个角的两边重合, 这样就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有的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分成三个全等的三角形, 受此启发, 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折纸法 (如下图) 把这个三角形四等分。这样的习题设计, 打破了常规思维, 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敢于实践, 努力寻求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开发学生的心智, 启迪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教学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不断更新教学模式,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法, 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 新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完善是当前我们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不断贯彻新教改的理念, 努力将之运用于教学, 并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力图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做法作了举例分析。

关键词:数学,创新理念,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小伟, 《中学数学教学论》,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小学语文听说教学的实践尝试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教学,点面结合

一、立足课堂, 抓好听说教学规范化训练的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各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主要是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听和说中展开进行的。据观察研究, 课堂活动中听说占70%之多。因此, 学校听说训练要抓好课内40分钟, 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通过课堂的规范化训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掌握听说技巧, 强化听说自觉意识, 为在课外更广阔的生活中、各类复杂的语境中展开听说实践提供标本式范例。

1.周密安排, 上好专门的听说训练课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教材编排, 考虑学生实际, 制订训练计划, 明确目标, 加强指导。坚决克服一些学校的那种无章可循、无序可依、盲目随意的、少乱差的听说训练状态。训练中订立层层目标, 既有长计划, 又有短安排。做到精心考虑, 精密设计, 精细安排, 合理组织好每次的训练内容、程序。教师一方面作好宏观调控, 不大包大办, 同时又作好微观指导, 在听说活动中给予必要的启发、指导、协调。教师首先吃透教材, 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定向、定度、定序的处理。定向要求教师在了解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编排体例及训练点的横纵联系和规律后, 了解每次训练教材与前后左右训练教材的联系, 认识每次训练的个性差异及在整个训练结构中的地位, 然后明确教学目标, 使整个活动有的放矢, 实现科学定向;定度要求对照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 使教材难易程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 成为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果子。深者浅之, 浅者深之, 难易合度, 深浅适宜,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序就是要求把教材化整为零, 分解成几个有机联系的训练点块, 逐个解决。点块之间横纵交织, 环环相扣, 教学中步步为营, 依序训练, 以实现听说训练程序的最优化。

2.创设氛围, 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听说训练

语文课中无论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综合课等, 师生的听与说始终是教与学的主要途径。同时阅读讨论与写作又是与听说训练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上要求师生时刻树立听说训练意识, 把听说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一问一答中。在教师的讲授、提问、启发、评价过程中, 有意识的贯穿渗透, 身先垂范, 并严格要求学生在听讲、回答问题、讨论、朗诵、复述中有意识的进行听说训练, 教师及时予以反馈矫正。这样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规范的、标准的练习听话、说话的语场。在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中, 培养学生语感, 养成良好的听说个性习惯。叶圣陶说:“如果造成一个环境, 多数人知道说话不宜随随便便, 都把说话当一回话, 那就非常有利于说话训练, 说话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 将会事半功倍……而造成这样的环境, 教师 (课堂) 的示范和熏陶作用极为重要。”

二、深入生活, 铺开课外听说实践的大网面

这里说的课外, 指语文课以外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包括课间、其他学科课、学生在校的一日生活, 更主要是指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是学生语言应用的最广阔天地, 它不受时空限制, 形式灵活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选择性强, 是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永恒的旋转大舞台。课内的听说训练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但受时空限制, 一学期仅十来节课。大量的听说实践是在课外, 在课外五彩缤纷的生活所形成的各种各类的语场中。课内导法——学得知识、理论, 习得技巧、方法。通过课外实践, 加以反复强化巩固, 养成习惯, 形式技能。如果说课内训练是个点, 那么课外训练是张大网面。课外训练是课内训练的补充扩展和延伸, 课内训练的最终训练目的也还是在课外, 在于学生能在各种生活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训练之所得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循环往复的磨砺、熏陶, 加强自觉意识, 发挥自觉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坚持下来, 在各种不同生活语场的熏染下, 自然而然、日久天长, 定会显示出奇效。叶圣陶说:“本来说话是平时应用的事情, 现在不在平时练习, 却在某一星期的某一时间内练习, 颇含有滑稽的意味了。”叶老还说:“若是出于故意或偶然, 就是像煞有介事的示范, 效力是很微细的;若是出于自然且恒常, 则不论消极或积极方面, 都有重大影响。浸染诚是不可抗的势力啊。”叶老诚然是在告诉我们, 听话、说话本来是生活自身的事情, 是自自然然的事情, 听与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要在说话中学说话, 在生活中学说话, 生活才是学习语言的源泉, 学习语言必须到生活的大染缸中浸染。但是生活中“天然”的应用型听话说话, 常常是放任自流、不加控制的, 缺乏自我认识、自我反省, 优点得不到彰扬, 缺点得不到修正。而通过课内的标本式训练, 便能增强自我感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能力。

此外, 还可结合学生及学校实际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听说训练活动, 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说文训练、试讲课文、辩论会、故事会、诗文朗诵会、主题演讲会、主题语文班会、课本剧表演、模拟主持人、小记者采访、答记者问、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名言互赠活动、热点新闻评述、绕口令等。并结合节日联欢、国旗下讲话和学校一些重大活动, 见机相时地进行听说训练。每次活动我们都精心设计、周密考虑、充分准备, 尽最大努力发掘活动本身蕴含的听说训练资源。活动中, 学生积极踊跃, 兴趣颇高, 效果非常好。

三、结语

课内外训练相结合, 既弥补了课内听说实践呆板单调、欠充分的不足, 又可避免生活语言盲目失控的不自觉状态, 缩短了教室听说与现实生活中实际听说的距离, 构建起了生活化、立体化的全方位训练结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M].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二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尝试实践论文 篇9

一、“尝试——反思”教学模式的构建

“尝试——反思”教学模式是依据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提出的。它是通过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尝试解决, 尔后反思探究、升华提高, 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自学新课——提出问题——自主尝试——协作尝试——反思探究——总结升华”。其结构如右图:

二、“尝试——反思”模式的操作与实践

1、自学新课。

尝试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而自学能够使学生在摄取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和技能进行加工提高, 为尝试和反思作知识和能力的铺垫, 通过“自读”和“自查”可以提高自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读”时带着老师拟定的自学问题去读, “自查”时理清知识脉络、审视难点、关注疑点。如自学“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带着问题“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合成氨有什么影响?”去自读, 就可以抓住这一小节的重点, 然后结合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原理、审查“温度为什么是500℃左右?”“压强为什么是2×107~5×107帕?”突破该小节难点。

2、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式采取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为了提出具有尝试解决价值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提问方法上采用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对比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 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内容上应关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从能力上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启发性以利培养思维创新。教师设置问题一是要有梯度, 难易适中, 便于思维螺旋式上升, 二是要把握时机, 该问则问, 及时刺激学生思维, 刺激创新能力。

3、自主尝试。

自主尝试就是在老师引导下, 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体验过程。其主要方法如下:

(1) 独立发现法:由学生独立猜测、实验、推理、论证的方法。如教学“Al (OH) 3的电离平衡”时, 我设计了两个尝试问题:1、向2mL 0.1 mol/L AlCl3液中逐滴加入0.1mol/L NaOH溶液至过量, 有何现象?说明理由?2、向2mL 0.1mol/L 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至过量, 有何现象?说明理由?学生先猜测, 再动手实验, 尝试论证Al (OH) 3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平衡。最后对同学们的不同观点进行对比、补充、修正, 从而加深了对Al (OH) 3电离平衡的理解, 学生体验到了尝试探索过程中由化学概念、性质、实验、方法等的发现、创新带来的成功快乐。

(2) 发明操作法:引导学生将小设想、小实验、小制作结合起来, 尝试创新地解决化学实际问题。

(3) 尝试错误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分解错误、改正错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获得正确认识, 达到去伪存真的教学目的, 如讲“SO42-检验方法”时, 设计问题:下列各未知液中, 是否一定含SO42-?

学生根据教材介绍的检验SO42-方法, 容易得出“上述每种未知液中都含SO42-的错误结论, 跳进了教师设计的‘陷阱’”。然后引导学生再尝试实验探究:1中是否有Ag+、Hg22+等干扰, 2和3中是否有SO32-干扰, 4中是否有Ag+、Hg22+、SO32-等干扰。通过尝试错误再纠正错误, 从而深刻领悟了SO42-的检验方法。

4、协作尝试。

在尝试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互动, 师生之间联动, 可以拓宽思路、深化理解, 有利于深层次问题的探讨。通过竞争尝试, 在争议中长知识、长智慧;通过合作尝试、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然后综合理解, 抽象概括求得问题的解决, 能够培养合作意识, 避免部分学生“坐冷板凳”, 学生学得深入, 兴趣浓厚。

5、反思探究。

反思探究过程是学生思维内化, 知识深化和认知结构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反思的内容包括:一是对尝试过程的反思, 检查尝试过程是否完备、知识是否有缺陷、思维是否有偏差和障碍, 并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和纠正。二是把握时机, 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再尝试, 通过多问、多变、拓宽、延伸,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1) 规律探究法:某个具体问题可能是某类问题的特例、它能具体反映出同类问题的客观规律。对这类问题尝试解决后, 反思探究、挖掘出从特殊向一般的开拓功能, 概括总结出一般规律。

如总结复习“守恒法解题”时, 由“质量守恒”出发, 对题目变式挖掘, 可概括出:体积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溶质守恒、能量守恒等。通过由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总结规律、推广应用等反思探究活动, 可以弄清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 发展学生优选能力、概括能力, 促进学生向创新思维的高层次发展。

(2) 批判探究法。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材料进行严格地推敲, 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精细的核查是批判性探究的两大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批判性探究的途径:一是要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条件和依据, 反复验证已经制造的假设方案, 二是要客观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对思维活动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进行调整、校正、实事求是地修改错误方案。

6、总结升华。

学生小结尝试过程所得出的结论、归纳所获得的新的知识信息的条理, 构建出新的知识框架, 使之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反省思维过程, 领悟思维角度、思维方法、思维层次, 从而深化思维能力, 体验创新思维在尝试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实施后的效果

1、“尝试——反思”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原则。学生在自主尝试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在反思探究中总结规律, 激发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对知识的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和获取者,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2、在“自主尝试”中反思, 在“反思探究”中尝试, 培养了大面积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创新意识, 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潜力, 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尝试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篇10

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进一步增强,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发展了起来。他们初步学会了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并且已能比较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为他们在尝试过程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打下了基础。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多采用模块式编排,各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很多软件的操作方法具有相似性,这也使得让学生尝试的问题更便于设计和操作。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固有的技能训练使命,我对该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三年多的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1. 课前预习——超前探索式尝试

小学课程中相对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展开第一次尝试,就是把尝试教学基本式的前几步提到课前作为预习,具体操作如下:前一课出示尝试题,教师根据需要进行简单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课本,初步解决尝试题→当堂课,教师先检查课前尝试练习的情况,再进行讨论及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例如,在讲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以下均为同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课《画规则图形》时,由于有了第一课对画图软件各种画图工具的认识基础,学生对于第二课的内容早已期待在心、跃跃欲试了。教师此时何不顺水推舟,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课本,尝试操作一番呢?课堂上,学生经过讨论,推荐几位尝试成功的学生上台讲解,看谁讲得好,能使大家都听得懂。而后,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之处和教材的关键处重点讲解、点拨即可。学生经过反馈矫正之后,还可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教师再收集信息并进行补充讲解。这一步对学困生特别有用。第二次尝试题应与第一次不同,或稍有变化。这样既可以避免有些学生只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而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氛围。

2. 新知入门——结合引导式尝试

对于那些学生感到陌生的软件,如果教师一味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宜急着出示尝试题,让学生立即开始自学课本,而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基本式上增加一步或几步必要的引导和示范,等学生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后再展开尝试练习。比如对于同样是四年级下册的L o g o语言,学生过去从未接触过,甚至都没听说过。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从作品欣赏、激趣导课开始,简单介绍了L o g o语言的创始情况及特点,再引导学生启动L o g o语言系统,认识L o g o窗口界面,并示范演示了前进命令的输入。至此,学生对L o g o语言的神秘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急于试一试的愿望。这时,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完成尝试练习,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当学生慢慢适应了L o g o语言的思维和操作过程以后,基本式的七步就不必分得那么清楚了,教师可以将它们进行有机组合,如可以把准备练习与出示尝试题结合起来,把自学课本与尝试练习结合起来,也可以把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结合起来。

3. 旧知迁移——自由分层式尝试

小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为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所受信息技术教育完全不同: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连基本的键盘操作都不会;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富裕,从小就接触电脑,已对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有了掌握。再加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自控能力的差异及自身动手能力的强弱,学生之间存在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教师忽视了这种差异,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导致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薄弱生“吃不了”。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我进行了自由分层式尝试教学:出示不同层次的尝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自由选择,再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同时辅以对应的分层次发展性评价。

这种模式较适用于新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每个新知识点又相对独立的情况。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幻灯片背景设置》一课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将学习任务分成了设置单一背景色、设置过渡背景色、设置纹理背景色和使用“应用设计模板”中的背景几个层次,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任务展开尝试。在尝试练习中,对一般学生,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独立尝试,对学困生则要加强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尝试中的困难。经过尝试后,有的学生能一步步按照课本中的操作完成一两个任务,有的学生却能灵活、综合地掌握背景设置技巧,并能上台讲解演示。在第二次尝试中,教师对作业题也进行了分层,分为继续完善“成语故事集”的背景和自由创作自己喜欢的主题作品。

实践证明,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运用自由分层式尝试教学法,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解决了学生尝试能力的差异问题,有利于各类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课后延伸——拓展创造式尝试

学习贵在创新。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那么在课后,教师则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上的机械练习虽是巩固新知必须完成的,但也容易遏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拓展创造式尝试作业,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课堂作业的进一步补充和延伸,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练习的过程,注重实践与体验,使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展思路。拓展性作业一般是在学生完成某一个模块或某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作业。学生要结合书本知识,经过观察思考、小组合作、访问调查、收集资料、咨询家长等尝试活动才能完成作业。在这期间,教师可通过留电话、Q Q或电子邮箱等及时了解学生尝试完成作业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给学生适时的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直至获得成功。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不是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源于书本、学以致用,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所创新,就达到目的了。如学完键盘输入指法后,学生可进行指法记忆口诀的编写;学完P o w e r P o i n t软件后,学生可以制作一份有关家乡廊桥或祖国奥运的电子小板报,等等。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尝试空间,促使学生把机械的模仿转化为探索创新,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探索实践推新出新大胆尝试 篇11

《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说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说明在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对音乐的教化力量就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小学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审美情趣、道德修养、 高雅情操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同时,人在天性里对音乐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与渴望。从最早洪荒时代,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知道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而它往往与舞蹈相结合,作为人类表达感情最完满最丰沛的方式,如《诗?大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与舞蹈是最高的感情表达手段。

因此,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本能,人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它,不喜欢它。尤其作为正在接受新知识的小学生,天性的好奇与渴望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向往。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

但据我多年的从教经验,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自己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浅析了有以下几点原因:

1.音乐课地位较低。虽然从国家层面讲,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加强了。如教育部2002年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颁布了加强艺术教育的意见,但在应试教育大体制下,音乐作为非必考科目,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音乐老师的配备不够齐全,兼职老师屡见不鲜,学生上课更是没有负担,很多学生上课是为了享受或者放松,部分学生上音乐课往往是为了应付,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对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配合程度不够。

2.教材离学生生活太远。我觉得教材是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现在通用的教材离学生生活太远,我在课余跟学生沟通,常会听他们抱怨:这节课需要讲的乐理太多;课本上那些歌太难听,太难学;老师让我们欣赏的曲子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的流行音乐老师不给我们教也不让我们听……与学生兴趣和生活脱节的内容必然不能被他们悦纳。

3.音乐课以教学为主。音乐课不应像很多科目一样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应该以音乐为主体。据我观察,很多老师上课容易以讲为主,只有少数时间给学生去欣赏、感悟,这就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萌芽被扼杀。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音乐课堂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让孩子喜欢音乐课是我的天职。针对这一现状,我采取了几种措施,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们对音乐课的兴趣有了很大提升:

1、在律动中走进音乐世界。律动是音乐最鲜明的特点,也非常符合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能把它很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带动孩子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孩子多对流行音乐特别感兴趣。因此我把“律动”和“流行”这两个元素有机结合,让孩子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或红遍大江南北的“神曲”作为课前热身歌,或者经过改编变成班歌,每节课前五分钟,让孩子进行领唱,领舞,带动全班集体律动,整个课堂的氛围顿时热烈起来,为整节课的开场奠定欢快活泼的基础。比如今夏很火的《小苹果》一曲,就被所教一个班级作为律动歌,课前有学生在讲台领唱领舞,全班同学在下面遍唱边舞,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青春、快乐的笑容,各个热情活泼,与之前死气沉沉,没精打采的课堂现象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做法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让孩子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样的,想他们所想,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同时我也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尽可能选择一些品味高雅,或雅俗共赏的音乐,以免孩子们在不经意间降低审美格调。

2、在创编中了解音乐殿堂。乐理知识作为音乐的必授知识,即使再枯燥,音乐老师都没有办法跨过这一关。怎么样让孩子们不那么“谈理色变”呢?我运用“创编”的方式来克服这一困难。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音乐教育其实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它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长期从教高年级音乐教学,高年级学生有了几年的音乐基础,己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创编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培养他们这一特点,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乐理知识,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歌词创编作为学生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之一,难度相对较小。如《打麦号子》一歌,学生在学习以后,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对歌词进行重新创作,加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再次演唱,从中可以体会到作为“词曲家”的喜悦。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我们在课堂上也创编了一些念读来辅助教学,如:切分节奏X  X  X,我们读成“切西瓜”或者“跑得快”来辅助拍手练习;附点节奏X . X  ,我们读成知了、小鸟、飞吧等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一节奏。

“好歌推荐”这样一个环节,既可以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在音乐课上有展示自我的天地;又能促进课堂健康积极的发展,让孩子们认识到不是擅长唱歌的人才能在音乐课上尽情遨游,只要认真听讲,态度积极,同样有机会为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爱好;而老师同学的认可,“才艺星”的颁发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鼓励,让孩子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假以时日,不但让孩子对音乐充满兴趣,也让孩子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四、请君清坐自探索:勇于探索实践是成功的基础

以流行元素和律动形式导入课堂,激起学生对整节课音乐学习的兴趣;以歌词和乐器创编穿插课堂教学,作为乐理知识和音乐鉴赏的有效载体,让孩子亲自参与音乐课堂,做音乐的主人;以好歌推荐作为评价孩子课堂表现的激励机制,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自信......是我在让孩子爱上音乐课的路途中摸索到的一些浅见。

其实,在教学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勇于探索实践,推陈出新,大胆尝试,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爱好为导向,善于思考,改变课堂中存在的缺点,弥补客观环境造成的问题,让孩子真正爱上音乐课,插上音乐和梦想的翅膀,成为音乐真正的主人。

中职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篇12

基于此,本学期高教版《语文》第一册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课程内容,因而诸如:活动该如何开展,学生喜欢怎样的实践活动,不设“门槛”招收的学生能不能“实践”得起来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初次接触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经过半个学期的探索、交流、尝试,期中过后,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试教竞赛,设计了不少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主题,并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启示。下面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反思三个方面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体会。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结合教材内容,还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与教材相关联,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适合学生的能力,才能把活动开展好。本学期我校教师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主题。

1. 由课文内容延伸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学了曹禺的话剧《雷雨》(第二幕)、莫泊桑的《项链》后,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了《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后,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而以“生活中的修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则把枯燥的修辞知识的复习转化为对生活中的广告、对联用语的收集与领悟。

2. 同自然现象相联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别让地球再哭泣”是学习了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后开设的有关环保主题的活动课。

3. 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要培养高中学生的听、说能力、独立思辩能力,辩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校内能否使用手机”,“上网的利弊”,“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等话题,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辩论,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社会,思考了人生。“献给母亲的歌”与“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这两个主题主要是针对当今学生漠视亲情、缺乏感恩之心、不尊重平凡的劳动的现状设计的,通过诵读、歌唱赞美父爱母爱的诗文、歌曲,学生激发了孝心、爱心,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社会。

4. 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为旅游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活动课“尽显祖国大好河山”别出心裁,体现了浓浓的专业特色。教师要求学生事先收集各地的旅游门票,在课上展示、交流。学生选择一个景点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讲解,并回答“游客”的问题。

二、活动的实施过程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题选得合适,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能较好地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是,职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相对欠缺,要真正开展好这一活动,发挥活动课应有的作用,困难还是很多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否则,探究性学习就只是一个提法而已,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整个活动过程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要求。

教师提出的要求应明确细致,如活动小组的组建、工作任务的分配、工作的进度等都要作出具体的安排,最好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作为学生行动的指南。

比如,“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围绕“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意义的理解和对任何劳动的尊重”这一学习重点,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1)观察、记录父亲(母亲)一天的工作,并制作完成一张他(她)的作息时间表。(2)和父亲(母亲)做好交流沟通,询问并记录他(她)年轻时的梦想。(3)分析思考,父亲(母亲)有没有实现他(她)年轻时梦想的综合素质,剖析他(她)坚持现在这样一份工作的深层原因。(4)回忆、记录父亲(母亲)工作中最感动自己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片段、场面。(5)搜集父亲(母亲)工作时的照片、视频等音响资料,并配上文字说明,发到教师的邮箱。

2. 搜集资料。

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可以通过组长定期了解活动进展,并进行必要的帮助。由于一堂课不可能展示每位学生的作品,因此各个活动小组首先要在组内展示、评选,必要时进行资源的整合,推选出最佳方案参加班级内的展示。期间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课件。

3. 汇报展示。

这个环节是学生展示成果的重要步骤,要有序展开,并引进激励机制,表扬优秀。仍以“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为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指派一至两位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依次展示五项内容。

4. 探究讨论。

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探究讨论,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活动的意义。“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主要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从父亲(母亲)繁忙的一天看,收购他(她)的一天需要多少钱?现如今的生活状况是父亲(母亲)年轻时梦想的吗?父亲(母亲)一辈子的坚守和努力说明了什么?最后启发学生说出心中的感悟,并写下来与父母分享。经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父母亲辛勤的劳动是因为有责任和爱支持着,进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对劳动的尊重。

三、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功能。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学生课前积极主动准备资料,课上踊跃参与;改变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的状态,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唱歌、说相声、朗诵,各显神通,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但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改进。

1. 教师要把握好自身参与的度。

目前许多教师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选题时基本上只体现自己的意志,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是根据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加给他们,不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领域,它要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否则,这样的活动是无价值和无实效的。对此,教师既要把握大的方向,又要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使所选的课题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作了过于细致的指导,从每个环节的安排到每个学生的发言都作了周密的布置,而有些教师则对学生的指导过于粗放,只负责选题,提几个活动要求。前者,教师管得太多,指导得太多,使活动过于程式化,不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后者,课堂上可能也很热闹,但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对活动目的理解不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干涉过多或过少都不能很好地发挥该课程应有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对于高中学生,教师不必做他们的领跑者,更不能做替跑者,而要做一名陪跑者,遇到岔路大家商量着走。

2. 教师要细化实践活动的岗位,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总有一些学生无所事事。准备阶段,他们不主动收集材料,汇报展示时,因为总是由小组中最活跃的学生来完成,一次活动下来,这一部分学生似乎游离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综合实践活动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应该关注普通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应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特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教师可以细化实践活动的岗位,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比如,表演《雷雨》,能上台表演的只占班级中的少数,这时我们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负责借服装、搬道具、配背景音乐等。在“别让地球再哭泣”的实践活动中,根据班级大小分组活动,让有些学生负责拍摄或查找环境污染的照片,有些负责为照片拟标题,或撰写解说词,制作课件,上台展示并演讲等。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尽情展示的舞台。

3. 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多一点职教元素。

新大纲规定: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多设计一些与专业、职业特点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像“尽显祖国大好河山”这一实践活动创意就很不错。另外,创设应聘面试、服务礼仪的场景也值得一试。

虽然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尚处于尝试阶段,但只要我们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定能使它成为课改的一个亮点,使语文课不但成为学生欢迎期盼的课,而且成为实用的课,在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方面发挥语文大课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悄然走进中职语文课堂, 它使教师有了创新的空间, 使学生走出了封闭的课堂, 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 让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活”了起来。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辅导.百度网.

[2]童启福.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

上一篇:城市水处理下一篇:快通道心脏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