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性课堂论文

2024-06-13

尝试性课堂论文(共12篇)

尝试性课堂论文 篇1

声乐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 而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及其方式的引入, 将如何从根本上指导、完善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的。

一、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研究性教学的概念

所谓研究性教学, 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克服了接受性教学的缺陷。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 开放性

研究性教学,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怎样形成假设, 怎样查找资料, 怎样进行论证, 怎样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而不是要得到统一的答案。

(2) 综合性

研究性教学是从问题出发的, 是调动、综合各科知识的活动, 是调动和综合运用本学科前后知识的活动, 而且常要求学生去寻找、添加没有学过的知识。

(3) 生活化

研究性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 鼓励协作性学习, 这样的好处在于能促使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

我们发现, 在现行的各科教学过程中, 都在引入并应用研究性教学, 那么将其引入具有一定特殊性学科的声乐课堂, 在卓有成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教学在高师声乐课堂中的尝试性应用

1、高师声乐课堂引入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由此得知,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自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师声乐教学长期以来, 在课程建设、教材组织、教学内容安排等主要以教师单独指导学生训练的方式为主。由于声乐演唱其技术性强的学科特点, 教学中容易过于强调歌唱技术掌握, 教师习惯以绝对主导的角色灌输知识, 从而形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模式, 逐渐加强了学生的依赖性, 导致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有所缺失。因此,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 为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追求, 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推行研究性教学将是重要的途径。

2、声乐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尝试性应用

(1) 教师提高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

首先, 声乐教师要了解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质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以“纯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 倡导主动求知、发展学生探究知识的来源, 强化研究性的导向, 以个体研究方式来掌握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了解和掌握研究性教学的核心要领, 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提高自身的学习预见性和对学生学习的引领意识。其次,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创造性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切合实际的、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 既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勤于思考、积极参与, 师生共同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 真正意义上体现出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2) 声乐课堂中尝试性运用研究性教学

教师在通过对研究性教学理论认知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的教学情况, 逐步渗透研究性教学理念, 师生共同推进、实现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实施。

(1) 指导、准备阶段

在声乐课堂中, 教师提出课题内容, 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激发其兴趣、焕发其愿望和需求, 启发指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学习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小夜曲》 (托斯蒂) 为例:“小夜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 它的创作时期?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内容?作品风格?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将如何处理作品等?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中, 将打破教师怎样说, 学生怎样学这样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将这类问题交由学生课后去查阅、准备。鼓励学生以书籍、网络、电子图书、音像资料等多种渠道、方式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另外, 笔者认为教师应多与学生以探讨、交流的方式来共同创设相关知识点, 这本身也是一个教学实践的参与过程, 学生从中获得了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激发思考兴趣, 提升认识能力的机会。

(2) 归纳、评价阶段

在这一阶段, 师生在声乐课堂上交流、分享成果, 进行思想碰撞。既对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施的学习态度予以肯定, 也对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获得的资料信息加以归纳、分析、评价, 达到提升认识、提高演唱能力, 增强艺术修养的教学目的。同样以学习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小夜曲》 (托斯蒂) 为例:相同的内容、体裁─小夜曲, 如何在不同时期、语言、旋律、声部、伴奏型特点、曲式结构特点方面展现其各自不同的艺术形态与艺术情感呢?在聆听声乐大师的演唱资料后, 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艺术感受呢?结合自身的声部、音色特点等将如何构建自己的演唱风格?笔者采用多媒体与学生分享信息成果, 通过直观教学手法将上述问题与学生作进一步的艺术体验和探讨。因此, 研究性教学在推动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的同时, 也使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声乐文化、音乐文化, 激活、丰富、拓展了我们的声乐课堂。

另外, 我们培养的对象是高师教育人才, 他们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未来的讲台上, 与音乐院校学习声乐主课追求的目标不一样。良好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良好的自身学习能力、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是高师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 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同时, 可指导、鼓励学生互扮“师生”角色、进行小组交流观摩、承担家教等实践活动, 帮助他们亲历教学环节、感受教学过程, 积累教学实践经验。

研究性教学并非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剥离, 而是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高师声乐教学的新思路, 面对一场教学方式的革新, 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 载《教育探索》2003年第7期

[2]郭伟平《建构高师声乐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载自音乐论坛

[3]彭丹雄《研究性学习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载2008年3月第27卷第1期

尝试性课堂论文 篇2

河南省罗山高级中学新校区

张慧云

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道为趣。”“趣”即趣味,它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感受诗歌的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主体,能让课堂更增活力,效果事半功半倍。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语文教学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明珠,逾久逾亮。作为中国人联接情感纽带的精神家园,传统诗词到底应该怎样激发年轻一代的学习兴趣,让诗词传承下去呢?我在我在的学校和班级作了一些尝试。

一、借诗词大会之东方,营造本土诗词文化氛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举办,观众对中华古诗词日渐关注和喜爱,00后少女武亦殊杀出了神级对手的重围,取得了最后的冠军,她的言谈之中尽是对古诗文的喜爱。然而复旦大学附中语文老师黄荣华认为,武亦殊的走红,反衬了古诗文教育的现状,“因为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他的话可谓是中綮之言。

在落后偏远的县城中学,诗词大会给学生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同样不容小觑,我们充分利用了班级多媒体,播放了决赛过程,既惊叹选手的“富有诗书气自华”又反省自己的不足,在这之后,学习诗词的热情经久不衰。由此得到了一个灵感,怎样提高孩子们背诗的兴趣呢,不防尝试利用多媒体,仿造电视上的优秀栏目,把它变成一个有娱乐性质和比赛性质的节目。我先在所带的两个班级作了尝试,宣传说将组织我们本土的“中华好诗词大赛”,将在班级之内PK,选出学生代表逾隔壁班级PK,选出优秀学生个人和优秀班级集体,给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为了能拿到荣誉,所有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课桌上粘贴记录有难记忆觉生疏的诗句便利贴,下课在走廊聊天内容不再是谈论影视明星而是诗人诗句,走在优美的校园,一些景物会触发孩子们的诗情,相关的诗句脱口而出,真的就是“见景吟诗,说理言诗见物吟诗”。孩子变得斯文了,班级变得优雅了,学校变得更有学习氛围了。

二、借多媒体之科技手段,声光色增趣。诗是诗人对生命咀嚼过程中所营造的美,美可以是浅层的形式的可以通过诵读就能感受的,也可是深层的内涵的需反复品味体悟激发情感共鸣从而带来心灵共鸣的。诗歌教学就要由浅入深,引领学生感悟诗歌蕴含的美。首先,诵读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示范朗读总觉得未能达预期之所想时,不防从手机上下载一些纯音乐,配乐朗诵,学生也愿尝试朗诵,朗诵的美感就营造出来了。然后是利用白板下载名人的朗诵视频播放,既有诗歌的节奏之美,又有诗歌的画面之美。如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的古筝曲,当低沉磁性的男中音朗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时画面出现蔚蓝色的大海,水天相接处一轮皎洁的明月慢慢升起,洒下满天清辉,海面的颜色深浅不一,光华流动,波光潋滟的感觉就出来了,就可以理解“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也不难理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了。学生被画面的美震撼,就逐步品出诗人的生花笔之妙,这样,学生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就有了深刻的感悟,一些常用意象组合所营造的意境也有了领悟。

构建生态课堂的尝试 篇3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新课程教学倡导的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它没有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只要是能让每个学生快乐轻松地掌握知识,就应该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模式,不是给教师带上紧箍咒,而是给教师插上了翅膀,在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飞翔。生态,它的内涵是生物体内、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和谐。生态课堂,它的内涵即学生和教师之间、师生和知识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知识和生活之间的一种动态的和谐。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教学感觉、学习氛围,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沃土。生态课堂的构建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性格、学科特色、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灵活把握。在2年的新课程探索中,我不自觉地就在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模式,向着生态课堂靠近。我的体验主要有下列几点。

1 及时和学生沟通思想

高一生物的第一节课,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说说你对生物的看法。当时只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的学习状况,但当看到学生作业本上的一篇篇文章时,当时的震撼特别大。学生不但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情况,还对我提了很多要求,比如说他们希望老师上课时要活泼、开心,希望教学方法能风趣些,让原来对生物不感兴趣的他们,多少去喜欢一点。还有的说,以前没有重视这门课程,现在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想从现在开始把它学好。还有的说自己的学习习惯很差,希望我能帮助他。在2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真诚话语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并尝试着这样去做,和学生平等的交流。由于不是班主任,我们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以及作业本上。我们的课堂气氛一直很和谐、活跃,学生可以大胆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内容我讲得不清晰或偶尔出错时,他们会毫不留情面地给我指出来。对于他们的回答或表现,我也给以中肯的评价,并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示。比如表示肯定时用:好、很好、非常好、不错、你太厉害了,你的回答精练准确、很详细到位,你比我答的还好……当回答不够理想时,我就说,再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思路是对的,但回答不够全面,有点歪了,你的想法和我不一样呀,其他同学对此有什么看法吗……短短一节课,不光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思想的交融,心和心的交流让性格内向的我,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和学生一起在快乐、睿智和幽默中进入了学习境界。看来自信、和谐、平等的交流,确实是一种快乐的教学和学习状态,师生都感受了教学和学习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有的学生会有一种懒惰性,还有的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时候,他们会有些泄气,有些放松。这时候我的法宝不是找他们当面交流,而是在作业本上,给他们留言。有时说,这几天我一直在观察你,发现你有点懒,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感觉错了呢、我相信你的实力,不要放弃、能否再认真一些……留言可多可少,有时我也会一时兴起画个笑脸或哭脸,简单处也会用英语说出来,及时对他们提醒、鼓励或是表扬。学生在我的留言后面,也说出他们的想法,告诉我心里话,一句请相信我吧、看我的表现吧、我不会让您失望的,这样的话语着实让人感动。

2 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能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总会让人倍感亲切。教师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会缩短师生的距离,为生态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高一的生物课,因为全员学习,所以往往一位教师要带好几个班的课,并且由于分班的频繁程度,记住学生的名字就变得很困难。我尝试着每接手一个新班时,都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刚开始容易遗忘和混淆,我就配合着座次表,每一节课提问一排学生。在批改作业时,关注这一排学生的名字、书写、答题的准确性、认真程度、认识程度等,从细微处了解和认识他们,几节课下来,全班学生就基本认识了。在课堂中点名提问,既有利于巩固记忆,也有利于教学,加强心灵的沟通。在课外见到他们时,也要叫着他的名字打招呼,但课堂上批评的时候,尽量不点名,尊重学生,心领神会,给学生以改正的机会。

3 灵活运用“多嘴”现象

学生上课针对课程内容的“多嘴”是好现象,说明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听你讲,并进行了积极思维。这时如果置之不理,学生在以后往往会闭上自己的嘴,如果制止的话,会产生逆反心里,制造消极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适时点拨,即使教学计划被打乱了,但只要是有利于教育的,你就要用积极的方法去处理,利用好了,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评讲练习时,我误说成细菌的变异来源主要是基因重组,有个学生立刻拉着腔说,“不是吧”。我立刻发现自己的错误,就说让我们班最爱插嘴的同学说说他的看法吧。他说,细菌是无性生殖,而基因重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它的变异类型应该是基因突变而不是基因重组。我开玩笑地说,现在我明白了,会如此“多嘴”的人,原来是聪明的表现呀。大家都笑了。然后我问,那能不能是染色体变异呢?学生们立刻积极讨论起来,想出来的学生争抢着回答,“不可能。因为细菌是原核生物,根本就没有染色体”,很多学生恍然大悟,最后师生共同在讨论中又总结了常见生物的变异类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调动起来。这些细节是备课时绝没想到的,原来只是一般的讲评课,没想创造了一个和谐高效的生态课堂片断,虽然课堂任务没有完成,但这一片刻和谐却是难得,它所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学生能用这样积极的思维参与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性格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表述自己的知识,他们怎么会不喜欢学习,不喜欢你的课堂呢!

4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课堂是最重要的学习阵地,在课堂上应该适当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时间、讲台,也可以是某个问题的看法,某个题目的解法,允许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提供他们发挥的机会,并及时地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每堂课后,我都留10 min左右的空白,学生可以整理笔记,可以读书,可以讨论,也可以对我质疑。正在进行的高三一轮复习,一个模块复习过后,我留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知识框架,来整理一本书的内容,指导他们学会将书读薄了。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去做,非常兴奋,同学合作、认真读书、反复思考和尝试。最后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个个渗透着自己的逻辑思想,知识体系全面合理甚至超过教师的水平。有的尽管还不够成熟,还有的有些乱,但他们尝到了自己动手的甜头。经历了这样的尝试,他们就会试着从宏观的角度读书、做题、考试,从微观认识、理解、应用每一个知识点,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生态课堂的构建就顺理成章了。

生态课堂是动态的,也可是静态的,“蝉噪林越静,鸟鸣山更幽”。构建一个好的课堂环境,不要过于强求那种气氛,让一切自然的发生,自然的发展,有时即使设计好了,也不一定达到那种效果,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灵活把握,同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看法。即便他们是错的,也要给他们展示的机会,特别是平时不太认真、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不对的地方,再给以提示和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学习的意愿。

5 及时反思

每节课后,每一段时间,我都会写下自己的教学反思,包括我的学生学习状态如何,效率如何,把其中的闪光点记下来。每当个别学生表情有点冷漠、学习有些松懈的时候,我就从我的教学方法去思索,看有没有在哪个地方没注意到,或做的不太好。每一个成功的生态课堂后,都会写下自己的感受,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2年多来,在探索实施新课程的途中,我一直尝试做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思想和个性的教师,一直在探索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心理下,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热爱教学工作,热爱我的每一位学生。我感觉无论是哪一门课,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用自己的真诚、热情去感染学生,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共同去体会学习的乐趣。

尝试性课堂论文 篇4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把凝聚在知识里面的智力因素提取出来

这方面,我注重了智力价值较高的五种教学内容:(一)基础性的知识。它能反映事物的共性,掌握了它,就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二)理论知识。因为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三)系统的知识。因为系统的知识易储存,易提取,运用起来左右逢源;(四)典型的知识。它具有代表性,可以类推;(五)有适当难度的知识。它能触动学生的“最新发展区”。

二、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即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

注意以下四个特点:(一)课堂教学气氛轻松紧张,学生心理不受压抑,张而不弛;(二)教学内容少、精、新,先后、轻重、详略得当;(三)教学程序合理、严谨,速度、强度适当;(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用现代教学思想作指导,让平常的知识迸发出智慧火花。

三、诱发学生参与“过程”的课堂意识,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

学生课堂上获取知识是教学目的, 教学的着眼点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职能。基于以上思考,一堂数学课,优化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六个步骤。

(一)激发动机,引起兴趣。

学生有意注意受兴趣的支配,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创设教学情境,制造悬念,设置迷宫,造成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心态。如教学“解方程”,师生做猜数的游戏,学生随便想数,加上(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学生只要说出得数,老师立即猜出学生心里想的数。当学生迷惑不解,纷纷要求老师告诉“猜数”的秘诀时,才引出新的课题,这时学生求知热情高涨,注意力集中。

(二)复习已知,以旧学新。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 是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达到“用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目的。

(三)尝试探索,理解过程。

数学教材多数是按照一定顺序编排的,前面的学习内容孕育后面的某些必要学习。新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是不会超过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师应相信学生能进行成功的尝试。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 我先根据例题编写准备题, 采用“以旧引新 ,步步登高”的办法。如教学 “初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我准备以下练习题。

1.准备题 :我校买白粉笔 80 盒 , 买彩色粉笔 45 盒 , 一共买了多少盒粉笔?

2.尝试题 :我校买白粉笔80盒 ,买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45盒 ,买彩色粉笔多少盒 ? 一共买了多少盒粉笔 ?

把买彩色粉笔45盒改为买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45盒。

准备题是旧知识,尝试题是新知识,循序渐进,新旧沟通,效果较好。

(四)抽象概括,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让学生感知实物、图像,让抽象的规律具体化, 深奥的知识形象化。当学生获取丰富鲜明的形象时,再进行概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获得理性的知识。如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开始让学生观察 , 反复测绘实物、图形,最后概括出它的定义,长方形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

(五)模仿练习,变通应用。

学生获取了理论知识后,下一步是理论指导计算。第一轮练习题一般与例题同型,带有模仿性质,属低级思维活动。第二轮练习是一些变化的题目,如顺向思维变逆向思维,直接条件变间接条件。富有变化的题目, 能加深学生对原题型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属高级思维活动。

(六)运用反馈,及时调节。

由于学生素质上的差异,课堂教学效果不尽相同,肯定有一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对话、回答、练习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摸清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从而得到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或强化,或矫正,或个别辅导,让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新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鼓励有创见的学生,让成功的愉快感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督促他们在知识的阶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尝试 篇5

肖堰镇完全小学 周德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教师是关键。如何能让一节小学数学课高效,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教师角色定位转变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的卢志文校长在答《中国教师报》记者问时指出教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作自助旅游,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教师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教师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教师不是挂在墙上的圣人像,等着学子门来膜拜。精辟的对高效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了诠释。要想有高效的课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精心组织教学,真诚与学生合作,师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互动的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要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去点拨,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去指导,不能简单的告诉,也不能含糊的回避。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与帮助,使学生不断探索反思,而不是简单模仿。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要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教师角色定位进行了这样的转变,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才会和谐,这样的课堂才会有高产出、高效益!

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有了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还必须在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时时做到最优化,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给情境创设提出的标准是不仅仅要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中不能唯情境,而且还要拒绝假情境,虚情境;二是要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不仅要追求高效,还要最讲究生态。时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想方设法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的介入,一节课是否应用多媒体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鲜活的画面、优美的声音……没有了课本,没有了板书。殊不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只会跟着课件走,课件帮着学生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清楚楚,教师牵着学生往前走,一步一步进入事先设定好的环节,看似主动实际被动,看似引导其实灌输,根本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知识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多用、滥用,要适时的出现在教学中,帮助我们进行教学;三是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多样评价,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不能狭隘地理解课堂评价,将评价等同于表扬,而且表扬过滥、过频、过高、过花,使学生个个志得意满,精神亢奋,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趋于弱化,同时课堂评价既要能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到度,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对高效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心理学也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从问题开始。这表明学生积极的思考参与是保证课堂成功高效的基础,究竟该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呢?首先,教师和教材在课堂中要先“活”起来。这是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点燃者,是课堂活跃的关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应当充分丰富,在渗透课标﹑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灵活的跳出课本,增加补充其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素材,甚至可以重新整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呈现上要活,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知识水平作灵活调整,总体应当由易到难,让学生在成就感中自信的深入学习。其次,借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展现数学美,让精心的教学设计鲜活起来。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有优越性,它可以让学生看到很多与数学相关的动画与图片,让学生在学习时兴趣盎然,它可以让数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过程更完整地呈现在课堂。

四、引进激励机制,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快乐,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要求学生一节课都保持高涨的情绪是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得用学生喜欢和别人比的心理进行分组比赛采用“升降图案”和“画星”的方式来调控课堂上每一组的表现。当马小伟同学大声地回答问题时,我就马上表扬:马小伟同学回答的声音真响亮,我奖励第一组跳一级。其他同学听到后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当我看到叶园同学坐得很好时,我就说:我最喜欢叶俊源同学,他坐得很端正,我奖励第四组跳一级。有些想玩笔或者想玩手指的同学听到后,马上坐得端端正正。有时我会说:第三大组的同学做题时又静又快,奖励他们组一个星星。其他组的同学听到后马上静下来快速地做题,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表现不好的时候。我记得杜涛步有一次没用心听课,我把他们组的图案降了一级,当时他们组的其他同学都一起说他,他也知道自己的表现不但会影响自己,还会连累自己组的同学,所以就乖乖地坐好。等他表现好了,我就把他们组的图案升上去,这时他自己也开心地笑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快乐,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

构建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追求“高效”就是追求教育理想,它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实践探索与研究,才能在构建有效课堂上再创一番新局面,达到构建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在短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运用尝试教育 激活品德课堂 篇6

一、课前尝试初感悟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一些必要的社会技能,如能在上课前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体验,对课堂教学就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如在上浙教版五年级上第三单元“让我们同行”一课前,针对教材中“体验园”呈现的“交友的十要诀”,笔者布置学生“在一星期里去结交新朋友”的尝试体验,可在校园里也可在家的周围。然后在班级里交流结交了几个朋友,交往了几次?有哪些经验使你成功交到朋友?失败是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合理?你在这次交朋友中收获了什么?结果许多同学都谈到了要真诚相待,要热心帮助,要多替他人着想等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也有失败的地方,在交流过程中,把学生尝试体验的成果原汁原味地写在了黑板上,这过程其实就是“先行后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教育的过程,为课堂学习“交友十要诀”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中尝试促顿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是活动,教师要直面儿童真实的生活,抓住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价值,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疑难处、困惑处、空白处等进行观察、体验、思考,产生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感悟,促进德性的养成。所以在品德课堂中,除了教科书中的内容、故事和图片,更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体验,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点睛处”尝试

“点睛处”其实就是教材的最关键处,它往往起着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在这里能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我们同行”一课的关键点是“如何与同学沟通”,这是学生最难处理的,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材中呈现“朋友互相抢玩具”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来谈感受和处理办法,对学生来说还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还应让学生在游戏中尝试探索“沟通的技巧”,以此来突破重难点。

第一步:尝试探索

游戏“两人一组,一方握紧拳头,一方想方设法打开对方的拳头”。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各种方法,不管成功还是失败。

结果有生硬型,掰手指、打手背等;有软磨型,抓痒失去力量法、哄笑法等;有智慧型,骗招法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的很疼,很伤心,有的很轻松,很开心。老师站在一旁不作评论,只是尽量启发学生使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

第二步:讨论取舍

让学生小组讨论,采用哪一种办法会使你最满意?学生在取舍中反思利弊,并对“与人相处”的方法有了一些感悟。

生:我觉得还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打开拳头比较合适,因为这样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征服对方。

生:因为我太轻信了对方才被他骗开的,我心里很委屈,我不服。

生:我觉得用一些小窍门来打开拳头比较合适,因为对方是心甘情愿的。

生:我的心情也不好,手还被对方抓疼了。

第三步:引导感悟

师:同学们中有胜有败,有喜有忧,最好的效果应该是“拳头打开了,双方都很满意”,是吗?我们运用了手的力量、脑的智慧,其实我们还有一种最有魔力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这时大家都沉默了,思维却被激活了)

师:有微笑、有语言、有真诚等等。试试“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对方”的方法,结果会怎样呢?

最后,学生用自己真诚的语言去跟同学交流,感化对方,结果问题解决了,双方也都很愉快。

生:刚才我努力用自己真诚的语气对对方说:“请你把拳头打开好吗?”结果他看了我一眼,我又很真诚地说了一次,结果对方就慢慢地把拳头打开了。当时我心里真开心,觉得我们的心在一起,我可以和他做朋友。

生:刚才当我看到他很有礼貌,面带微笑,并发自内心地和善地对我说“请把拳头打开,好吗”时,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觉得他这么真诚地跟我在交流,那就打开拳头吧!

通过这样的尝试后,学生们真正地感悟到“人与人的沟通最关键的是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对方,这样会使双方都感到互相尊重”,教学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困惑处”尝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有疑问处,才是教学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这时采用尝试体验,就会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这课的内容大部分篇幅都在强调“让我们同行”时必须要“互帮互助”。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笔者让学生说说在帮助别人时遇到过难题吗?这时一学生说:“我的同桌经常欺负我,有一天,他忘带语文书,老师想让我与他一起拼,可我不想帮他。”我一愣,是呀,“当遇到经常欺负你的同学需要帮助时,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道德难题,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笔者让学生分成正反方进行辩论,让他们在思维风暴中进行道德体验,尝试着各种解决的办法,并在最后的归结中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方

生:我觉得应该把书放在两人中间一起拼着看。虽然他经常欺负你,但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他的内心一定会很感激的。

生:我觉得应该帮助他,因为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尽管他经常欺负你,那是他的不对。

生:举手之劳,还是多帮助他吧!也许通过此事,他会被你感染,会和你友好相处的。

反方

生:我觉得不应该帮他,因为让他知道“好人有好报”,经常欺负别人,当你有困难时,别人就不会来帮助你,让他吸取教训。

生:我觉得也不应该帮他,如果帮他,他可能会想:“你真软弱,平时我欺负你,现在你照样会给我看书。”

生:我不会帮他,因为我不想跟他交往了,他的事与我无关。

当学生争辩得很激烈时,笔者说:“请两位当事人来说说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

小赵:“小王,我不想借你,因为你经常欺负我,今天让你也尝尝平时欺负别人的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看你还敢欺负我?”“不过,刚才看到你呆呆地坐着,觉得心里好像少了什么,很不安,如果你不再欺负我,那样我也一定会宽容你以前的过错,会乐意帮助你的。其实我们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将心比心,看在同桌的份上,现在我还是会借给你的。”

小王:“不借就不借,有什么了不起的,真坏,以后我也不借你。”

此时当学生听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后,心里都有了明确的答案:把书借给对方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对方。

3.“飞白处”尝试

中国画中有一种画技叫“飞白”,虽然看上去什么也没有,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令观赏者回味无穷。同理,教学中也有许多地方貌似简单,学生能一看就懂,但实质上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教材在一开始就提出了“患难是交友的试金石”的观点,并提供了“熊吃朋友”的故事和“救盲人”的体验游戏,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会真正遇到“熊吃朋友”的事件和极少遇到“帮助盲人”的事,那么在学生的生活中,“患难”的情景有哪些呢?让学生搜索往事,一一说出亲身经历的事件,并总结出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能打动自己的心灵。所以“患难”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在别人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那就是“患难见真情!”并做一个体验探索的游戏“取小球”。(在一个小瓶里有三个系有绳子的小球,分别代表三个学生,当发生危急时,如何逃脱?瓶口很小,一次只能拿出一个)让学生在体验探索中得出应做到“心中有他人”“互相合作”等结论。

三、课后延伸促领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空间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以此实现课程的开放性,并加深对相关道德规则等的领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进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就应该到生活的大舞台中不断地去探索实践。针对课文中的“交友圈”,笔者又设计了“画画自己的交友圈”活动,把“交朋友十要诀”的每一项分成十等份,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找出你在每一项中大约能达到的数字,最后把每一点连起来就是你的朋友圈的大小,有的学生大一点,有的学生小一点。从今开始,让他们将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作为努力的目标,在学期结束时,再画一次作比较。

尝试性课堂论文 篇7

“语文是有生命力的学科。”笔者一直这么认为。但是, 应试的压力又无形地逼着每位教师有如强摁牛头饮水般地灌输学生各种知识, 教学上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和任务化。为了完成高考任务, 我们要求学生去背诵他们最不爱背的句子;为了求得更高的平均分, 我们绞尽脑汁强迫学生写他们不爱写的文章。这样的教学, 和笔者学生时代的梦想相差甚远。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一些并不成熟的尝试, 且不论效果如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笔者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笔者的做法是:给课堂洒点阳光, 给课文加点作料, 给课余增点味道。

一、走近真实语文, 给课堂洒点阳光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三尺讲台在上, 一方书桌在下;滔滔不绝之师在讲, 昏昏欲睡之生在听。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这门学科给学生的感觉便是哪怕几堂课不听, 几篇课文不看, 照样能够应付考试。语文的知识体系是树形结构, 拓展面非常广, 由语言和文学两个大枝丫分解出了不同的小枝丫, 相互辅承, 彼此依托。失去了任一枝丫, 语文的轴心还是存在。因此,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 经常会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听还是不听。实在困了, 就选择在语文课眯一会儿, 不太影响成绩。长此以往, 学生都会产生这种心态, 对语文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

究此现象本因, 笔者觉得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枯燥, 学生们感觉不到语文这门课的特殊性和趣味性。所以, 笔者在执教几年后, 尝试将课堂搬到了阳光下、山水间, 用“阳光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中可以利用的阳光语文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阳光下的操场、绿树成荫的山腰、碧波闪闪的溪边, 这些都成了笔者的课堂。

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 笔者便带着学生跑到了校外的樟溪河边, 9月的阳光洒在小溪上, 波光粼粼。高一新生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做梦也没想到, 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 便是来到如此爽朗的景致之中。秋天还没完全来临, 夏日亦未尽数褪去, 在这样一个季节里, 我们翻开了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页:“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学生围坐在溪边的小石之上, 笔者独立于中心, 师生齐声朗读着毛泽东那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诗篇, 伴着点点波光, 学生们很陶醉这样的感觉。当学生们大声念起“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时, 笔者也被这种课堂氛围震撼了。以前上《沁园春·长沙》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阅读氛围。当时, 笔者抛开了传统的教案设计, 在学生们朗读完这首词后, 直接让学生们谈此时的感受。很多学生觉得, 毛泽东当年写此词时应该也是在这样的景致中, 才有感而发, 才会如此激昂澎湃。笔者在想, 没有阳光, 学生们能在课堂之中深深体会到即景抒情的魅力吗?笔者干脆直接和学生谈起了古代诗词的创作, 谈起了古人“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学生们也纷纷回忆起了以往所学诗歌。有一个学生, 若有所悟地发表言论说:“我现在终于明白刘禹锡当年为什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了, 他一定也是在秋天的田野里走着走着, ‘便引诗情到碧霄’了。很多东西都是有感而发啊!我们现在在这样的小溪边, 或许也能作上几首诗哦!”这个学生从此在笔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证明, 他的语文成绩也是在班里数一数二的。那堂课也给高一新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阳光下上语文课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呢。

课后, 笔者把传统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全部改掉了。这堂课除了来回10分钟路程, 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小时, 但笔者的语文总体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学生们走出了初中学习语文的传统氛围, 明白了要看到真实的语文, 就要让自己走进自然, 感悟生活。

高中后来的几篇课文, 笔者也尝试把学生带到课堂之外去感受。上《祖国山川颂》《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时, 笔者会抛开课文, 直接带学生到自然中去感受足下的土地。上《报任安书》《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物种起源绪论》等相对较为枯燥和难度较高的文章时, 笔者会带学生去操场, 一边晒着太阳, 一边讲着文章。他们席地而坐, 沐浴阳光, 总能够驱走课文本身带来的无趣。上《兰亭集序》《长亭送别》等古文, 则视天气情况带他们去小溪边上课, 这是让他们爱上古文的最佳手段。

总之, 阳光语文教学, 只能针对个别文章, 进行点滴创新, 其理念在于用语文的真谛和文学的美妙来感染我们的学生,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在自然中找寻文学的灵感, 找到学习语文的些许门路。当然, 教师在备课时, 也要懂得看天气, 抓时机。阳光不是随时随地伴着你, 但你却可以适时适地寻找阳光。

二、感悟魅力语文, 给课文加点作料

教材中课文的选择毕竟是有限的, 而语文的内涵却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文中感悟无限的魅力语文, 就需要给我们的语文课文加点作料了。

(一) 利用影视资源来给课文增色

在上苏轼的诗词时, 教师反复强调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可是学生无法体会豪放在诗歌中的体现:“为什么唱苏学士词必须用铜琵琶、铁绰板伴奏?为什么吟柳三变词却要用红牙小板相配?”于是, 笔者在学生面前播放用琵琶弹奏的《大浪淘沙》, 展现出惊涛拍岸的场面;又播放用二胡奏鸣的《翠湖春晓》以及展现杨柳微风的场景。一番强烈的对比, 让学生大致了解了豪放的境界和婉约的境界。简单的影像、音乐风格的对比, 胜过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笔者在上《祝福》时, 刻意剪切了《祝福》电影中的祥林嫂改嫁的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一边是祥林嫂不愿改嫁, 奋力反抗, 怒撞香案;另一边是迎新的唢呐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颇为震撼, 也从此深深感受到了祥林嫂的“闹”, 到底是为了什么, 同样也可以很轻松地把握住“封建社会人吃人”这一主题思想。小小一段影视片段带来的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大段自我独白。在上《边城》时, 沈从文先生极尽描写之能事, 将湘西写得如此优美。但是美归美, 毕竟是文字, 学生们也很难感知一二。那么电影《边城》便是激活课堂的重要砝码。当影片中的青山绿水、人情风物完整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时, 不少学生真的产生了心向往之的冲动。笔者想, 沈从文先生也将感到欣慰。不少学生看完影片后, 也创作出了很不错的《边城后续》, 是电影的结尾——翠翠坐在船边, 那静静的场面震撼了笔者的学生, 他们纷纷为翠翠设计今后的人生。不仅达到了学生写作的训练目的, 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影片中寻找自己心中那遗失的美好。

(二) 利用相关材料来给课文添彩

欧·亨利的艺术手法是跨时代的, 但光靠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似乎还不能很全面地展示出这位小说巨匠的艺术风格。将《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作为课文的补充, 再次深刻诠释了“出乎意料, 合乎情理”的欧·亨利式小说结尾。还可以引入其他运用了该种艺术手法的文体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展示这些小诗:“我知道你走得很远, 远得与我不共一块蓝天。而我心上却落着远方的雨点。” (马瑞麟《怀念》) 末句的“心上却落着远方的雨点”, 既是前两句的自然深化, 又别有洞天, 并呼应诗题《怀念》, 写出了诗人内心深切的情感。若不是尾句的奇巧, 诗就平庸, 索然无味了。“你, 站在浪尖上。看日出。海瘦了。” (病天《渔翁》) 反差越是强烈, 趣味就越是隽永。“你”站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 看红日喷薄而出。如同宋朝诗人潘阆写下的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一幅惊涛骇浪中无所畏惧、乐观向上的形象跃然纸上, 以致海“瘦”了。小小的“你”被无限放大、华光四射;而气势磅礴、浩瀚无边的大海却“瘦”了。一个“瘦”字, 突如其来但却呼之即出, 可谓一字传神。诗歌当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和小说中的欧·亨利式结尾相互比较, 互为补充, 能更好地把学生的知识点形象起来, 永记心间。

上《林黛玉进贾府》怎能不补充《红楼梦》相关知识?上《拿来主义》, 若不把针砭时弊的其他杂文罗列出来, 怎么能让学生明白杂文的力量?上“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 难道不应补充那些把乡思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散文、诗歌吗?利用各种补充材料来给课文添彩, 是很重要的, 但也必须要做到精挑细选, 宁缺毋滥。

三、体味生活语文, 给课余增点味道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 并不能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很多时候, 巧妙利用课余时间, 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 一直是各种版本教材的常客, 很多教师把朱先生的外出散步的心情分析完之后, 也许就意味着这堂课的完结。“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 仅仅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的词汇, 学生并没有真正能够体会。加之千古不变地背诵课文4、5、6三段, 学生只道是朱先生妙笔生花之处, 却不知道背这三段的意义何在。笔者便在白天把课文讲析完后, 利用晚自修, 悄悄带着全班学生去了校外的小溪边, 月华如纱, 星斗满天, 溪水潺潺, 凉风习习。笔者要求每个学生不要说话, 就是静静地站在月光下回味上午课文的内容。然后, 笔者轻轻地念着课文里面的名句:“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半小时以后, 我们回到教室, 笔者让学生们模仿朱先生的笔调, 写一段“樟溪月色”, 很多学生照着课本的句子, 回想着自己的感受, 灵感纷纷, 下笔如神。当他们写完之后, 笔者笑了。背朱先生的名篇, 不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感觉吗?学生感受完后所写的文字, 虽然是仿写, 但毕竟是自己的感觉, 或许能够让他们铭记很久了。同时, 背诵这些句子, 也就水到渠成了。

必修课本中有不少的人物散文, 如《老王》《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品质》等, 这些课文写得再出色, 学生唯一感觉也就是:那都是别人的, 与我何干?如果不在课余进行一番体会, 这些课文等于白上了。要在课余增点味道, 便是要学生知道, 身边的轶事不少, 关键在于自身的观察和挖掘。笔者在课堂结束时大喊了一声:“体味生活去!”只要是想请假外出的学生, 笔者都会额外给他布置一份作业:到镇上去观察一个你觉得值得观察的人, 把他突出的地方用文字描述出来。学生请假外出, 无非是在学校里憋得慌或者玩心四起, 但是笔者这个作业的布置, 就告诉这些整天埋头学习的学生, 抬起头来, 看看这个社会!对于完成出色的学生, 将额外增加一次请假机会, 继续观察;对于没有完成本作业的学生便失去下次请假的机会了。于是, 不少学生开始去城市、乡镇观察以往都会忽视的那些人。有些学生的观察文字, 其实还蛮有价值的。比如有学生关注到了镇上的一位外地人, 自己做蛋糕, 每回都是精益求精地做蛋糕。学生生日也多, 这位年轻人在蛋糕生意很好的时候, 还是认真地做着每一个蛋糕, 不少任何工序。这让笔者的学生想起了《品质》中的格斯拉先生, 而且他比格斯拉先生更可贵的是他还在不断创新, 将蛋糕做成各种样子。经过观察, 这位学生写出了很不错的一篇散文。还有学生观察了学校的一位花木工师傅, 也有学生观察了学校的清卫工阿婆……他们的取材开始广泛起来, 跳出了只会写同桌、教师、父母的范畴, 开始着眼于社会百态, 笔者想这才是这些课文要我们中学生掌握的。

不要忽略课余对学生语文思路的培养, 这是语文生活化的最好体现。让学生爱上语文, 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生活中的语文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

笔者从教语文这几年, 谈不上经验丰富, 但至少也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教无定法, 因人而异。只要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潜心教育, 以生为本, 笔者想, 语文教育一定能给学生整个人生带来莫大的帮助。同时, 也能提升自我修养, 重新拾起梦想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卢思.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浅析[J].中国科技教育, 2008 (6) .

关注课堂实验尝试创新改进 篇8

一、关注演示效果, 提高实验能力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每位教师必须思路清晰, 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有始有终, 防止出现学生看“热闹”, 既定目标难以全部完成, 长期以往将难以体现演示实验的价值, 更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于演示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在演示之前创建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心理状态, 就需要学习者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即在演示实验前, 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内容、目的, 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 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或者让学生每次实验关注“颜色、形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等物理性质, 实验装置选择、洗气方法及收集方法等”.教师若不明确上述目的就会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造成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学生不明确目的, 就会把实验当魔术, 凭兴趣凑热闹, 则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例如, “金属Na与跟H2O反应”这一实验, 教师不加任何说明就动手做实验, 剧烈的反应、游动小球就会把学生全都吸引住, 他们像看戏剧一样地欣喜若狂.实验过后询问学生“观察到什么”时, 绝大多数人仅回答出“游动、变色”而已, 若再深入问“得出什么结论”, 就难以回答.对于按套路演示实验短期看效果并不明显, 但是长期以往学生必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次实验之前他就会按图索骥, 自觉的考虑本次实验的目标、注意观察点及需要记忆和思考的东西.

二、改进演示实验,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尽管教材上各个演示实验都源自于专家的论证,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不代表都是不能改进的, 具体表现为:有的实验不容易做成功;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 课堂演示效果差;有的实验从装置到操作都很复杂, 难以实现反应所需要的条件.让学生思考、尝试改进实验, 或制作更佳的反应装置, 或用生活中的物品替代实验, 同时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则是创新能力的最大体现.因此, 教师应合理编排一些演示实验的探究性题目,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 在药品、仪器的选择、准备、制作、安装方面拓展思维, 摆脱课堂教学和书本的约束, 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 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对于废弃的矿泉水瓶, 气密性良好, 瓶口标准、与7号橡皮塞可配套使用, 耐酸碱性好、简单易得, 可多次循环等优越性能因此.可在化学实验改进或制作反应器中“大展身手”.如, 在“物质结构和性质”实验中关于“分子极性”的演示实验, 学生用矿泉水瓶子在底部扎上小孔, 让水流下, 用塑料梳子代替橡胶棒, 摩擦带电后接近水流, 观看水流方向的改变, 从而得出H2O具有极性, 与CCl4非极性分子形成鲜明对比.此实验改进简单易行, 学生可直观感受实验结果.再如, 验证H2和Cl2光照条件下爆炸不易成功, 关键在于收集的氯气、氢气要纯, 应避免混入杂质 (特别是空气中的O2) , 对于光照条件的控制要使光照强度足够, 否则造成瞬间被激发生成的自由原子较少, 造成反应不剧烈, 而看不到爆炸现象, 只能看到有白雾生成.学生尝试用矿泉水瓶剪成量筒形状来做反应容器, 采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氢气、氯气, 两者体积比大于1∶1, 以便加快反应速率.瓶中留水使瓶子立在水槽里, 用点燃的Mg条在瓶壁上下晃动, 进行实验.此实验改进后, 可靠性强, 成功率高.

三、重设演示实验, 提升创新思维

所谓“重设”演示实验, 是指让学生针对演示实验思考该实验是否合理, 若不合理应如何改进.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课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推理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推理性实验之间的显著区别是:前者先把结论、规律直接给予学生, 再去用实验去验证;后者是先把真实的物质和现象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观察、亲身体验, 发现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探讨得出结论、形成规律.所以针对演示实验, 敢于提出更新颖的设计方案, 使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

如, “化学反应原理”中关于“电镀”的实验, 要在铁钉上镀铜, 用H2SO4酸化的Cu SO4溶液作为电镀液.电镀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阳极:Cu Cu2++2e, 阴极:Cu2++2e-→Cu.学生可能会有疑问, 在铁钉上镀铜, 但在常温下铁单质本身可以和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Fe+Cu SO4=Fe SO4+Cu, 所以这个实验结果是否电镀的原因让人怀疑.因而尝试改进这个实验:能否将活泼的金属镀在不活泼的金属上, 比如在铁钉上镀锌.阳极:Zn→Zn2++2e, 阴极:Zn2++2e-→Cu, 用硫酸锌作为电镀液.这样更具说服力.

在学生讨论演示实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应进行一般性的原则指导, 尽可能让学生自行探究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疑无路”的情况下才予以点拨.这样, 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兴趣都会得到激发, 创造能力也势必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高.总之,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不是某一节课、某一天的问题, 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作为教师, 要不怕麻烦、不畏艰苦、勇于开拓, 要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可低估, 创新实践能力不可被埋没, 重视演示实验,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尝试 篇9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就好比演戏, 同一个脚本由不同的演员来演, 会产生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这取决于演员的艺术造诣和对剧作者意图的领会, 如通过表演要告诉观众些什么, 在哪些观点上试图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共鸣同样, 课堂教学中同样的内容, 由不同的教师执教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这和演戏是相同的, 然而课堂教学与演戏毕竟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课堂教学有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但没有规定的台词.这就给了教师以足够大的时空让教师自由驰骋, 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向哪里,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内容的各部分应怎样去讲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假如在课堂教学中, 对基本概念只是草草引出, 而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各类习题的操练上, 那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课堂教学艺术应表现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节奏感和完整性上, 而这些正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体现.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与要求, 主动地进行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课堂设计是否成功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则, 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投入程度如何;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是否有适当的思维强度;设计方案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过程相符合, 包括流程实施和时间安排;设计方案是否适应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速度和接受水平.教师课后应根据以上几方面对自己所上课程作出评价, 这样的评价对设计下一课的教学有直接的参考意义.而评价的长期积累, 就能使以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做得更符合实际需要, 就会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

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 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有效学习, 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而是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强, 不甘落后, 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其求知欲.而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悬念,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提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学生是学多思少, 美国的学生是学少思多.学得多可能在知识技能方面会略胜一筹, 但是思得少在求异创新方面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为学生选取的教材内容应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在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学习内容的同时,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全自主的活动.

三、当堂训练

将易出错的习题及本节重点及时训练十分必要, 也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让学生能在实践中, 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造性地“做”, 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 教师不作辅导, 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 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 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磨炼学生的意志, 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 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 等等) 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 反馈准确的信息, 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地辅导, 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 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在习题的选择上要十分慎重, 重基础还要适当拔高, 以适合全体同学.

四、学生自学

自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必须从小培养.开始学生并不会自学, 但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 慢慢地学生自己可以有目的地看书, 提出问题, 这便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当出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时拿出来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可适时地介入同学的活动中去, 帮助答疑或纠正偏颇.

五、及时反馈, 评判纠正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尝试 篇10

一、以“读”激发兴趣

现代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都是思想性强、情感丰富、文质兼美的好作品, 课后都有“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 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 主要在于他进了文学作品规定的情景, 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还不成熟, 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及强烈的表现欲。

教师注重创设朗读的情境, 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较高的业务水平, 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 让学生思维驰骋于语文的自由王国中。教师应善于创造氛围, 让学生全身心地体验、把握教材的内容, 增补语文表达上的空白。比如教学《风筝》一文, 文章主要描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童年乐趣。在初读课文时, 我采用小组齐读的带动方式, 让学生热情高昂地朗读课文, 争当红星组。结束了第一部分“做风筝”的学习, 我想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加深印象, 但不曾想, 效果不佳———淡如一碗白米饭。于是, 我让学生先别客气, 加点菜吃, 效果立马起来。同样, 在第二部分“放风筝”的朗读指导中, 如:“我们去放风筝了! ”我让女同学先“放”, 不怎么样。“我们也去放风筝了 ! ”男同学去“放”, 也不怎么样。还是一起去“放”更快乐。教师要营造真正童年乐趣的氛围,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天真活泼的意境中。我赶紧给他们加温, “饭菜要趁热吃才香嘛! ”……学生一个个来“电”了 , 终于把放风筝的热情读出了味。

放风筝,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种未曾亲身体验的乐趣, 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 我手指天花板, 逼真地说道“你们瞧 , 一只只风筝正在空中飞舞 , 同学们 , 你们看见了吗尽情地呼喊吧! ”于是, “幸福鸟, 飞吧, 飞吧, 飞向蓝天”、“幸福鸟快飞吧! 飞过高山, 飞过白云”……许多学生都高呼起来。此时, 我请他们站起来, 挥起手, 向“天空”高喊:“幸福鸟飞吧, ……”

就这样, 文本中的“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彻底再现了。这样朗读, 除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之外, 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发挥, 表现欲得以满足,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放开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打破传统模式教学造成的沉闷压抑、一潭死水的局面, 变接受为发现, 在发现的愉悦中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是陶行知先生所说。所谓解放头脑 , 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 鼓励他们敢想、善想。“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在经历与文本“叩问”、“体验”、“发现”等对话过程中, 获得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发展。在新的课程指导下, 教师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点拨,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挑战文本, 还要巧设悬念, 善于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比如教学《跳水》时, 我便提出问题:“船长为什么拿枪‘逼’自己的孩子从桅杆上往海里跳? 你想对船长儿子或者水手们说些什么? ”问题提出, 要求学生领会, 在悬念的解除中, 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旨意理解的航迹, 参与文本人物的交流。有一名学生轻声地问道:“老师, 我可以对猴子说吗? ”我甚是惊喜:“当然可以, 老师认为你想得很周到, 没有忘记猴子这个重要角色。”学生得到肯定以后, 十分兴奋, 大声地说:“猴子兄弟, 请你不要生气, 因为你太可爱了, 水手们和船长的儿子才会逗你玩。请相信人类! ”另一名学生举手说道:“老师, 其实猴子训练有素, 很通人性, 可以让它救船长的儿子, 让它那根竹竿给船长的儿子, 他就可以转身走回来化险为夷了! ”学生有的说:“对噢! ”有的说:“我怎么没想到。”有的说:“不行, 时间来不及了! ”……通过设置悬念巧设问题, 引发学生思维的兴奋, 探幽发微, 对培养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三、以静带动, 升华课堂

现在, 有了多媒体教学设施, 只有其还远远不够, 大多时候, 仍然需要教师具备艺术才华, 化解课堂“卡带”, 这在农村教学中至关重要。

例如教学《荷花》第二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冒出来。有的……”为了让学生体会“冒”字用得真好, 我挥笔将黑板变成荷花池 (学生们在底下啧啧赞叹) 一片片荷叶, 挨挨挤挤。“荷花的腰身很细很长。”我边说边用手将荷花从荷叶之间一朵一朵地“冒”出来 (哇! ) 。有位学生举手说道:“老师, 我觉得如果用钻, 就看不见荷花优美的身姿亭亭玉立的感觉, 就只能浮在荷叶上面静静的, 那就成了睡莲。我不禁为这位学生鼓掌……课后, 我发现学生舍不得擦黑板还在上面临摹。又如《鱼游到了纸上》中描写青年人画鱼时的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 ……有时又挥笔速写, ……”为了让学生体会美术用语“工笔素描”和“挥笔速写”, 我只能用最直接的方法———先在黑板上一笔画出金鱼的轮廓, 边说:“这就是挥笔速写。”接着慢慢地画出金鱼的眼睛、鳞片, 说:“这就是工笔细描。”学生不仅明白词汇的意思, 还对老师产生许多敬佩之情, 课堂氛围增色不少。

特别是教学《爬山虎的脚》时,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我在画图效果不佳的基础上, 想到我张在黑板上正不知如何继续的手掌, 它不就像“蛟龙”的爪子吗于是, 黑板成了爬山虎生长的墙壁, 我的五个手指撑直粘在墙壁上, 边说“粘住了”边压手指头, 学生说:“变成小圆点了。

“现在把嫩茎拉一把。”于是 , 手指弯曲 , 手臂就跟上。重复几遍, 手掌的位置已经高出原来许多距离。学生边听边点头示意“明白了”, 更有些学生自告奋勇地要“尝试”。此时不朗读文本, 更待何时?

《故乡》课堂教学的尝试 篇11

《故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也是我喜欢的课文之一。这样的文章,怎样讲授比较好呢?我的一次尝试让我获益匪浅。由于我的课堂一贯比较开放,开放宽松的课堂有时会不能按时完成内容,但就是这看似松散的课型有时会出其不意地产生好的效果。那一次讲授故乡经历了看似漫长但是极有意义的过程。

一、讲授过程概述:

第一课时:板书:故乡,请同学们默想,你的故乡,你记忆中的故乡?几分钟,短短的几分钟,我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要求,有人要说了。接着,我说,把你对故乡的回忆用描述的语言和大家分享。大家分组表述,霎时班级沸腾了,有人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有人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我不好意思打断大家的热情,结果这个过程进行了十几分钟,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意犹未尽的样子,我让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口述,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出要求:能不能用描述的语言来描写你的故乡?故乡有没有代表性的人?有没有风俗?你真实的情感如何?就这样,一节课,我们都在说故乡,我也讲述了我的故乡。临近结束,我声情并茂地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都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用自己的慧眼观察,如何用自己的妙笔来描画故乡,却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回家构思故乡,看你能不能写出来漂亮的文章?”第二课时:当堂作文——故乡,由于有上节课的讨论和回家的构思,整节课很顺利,几乎所有的同学均在一节课内完成作文。第三课时:阅读故乡,和自己的故乡对比,无形加深了阅读效果,读罢两遍,关于这篇课文的所有问题均迎刃而解。第四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师生共同找寻这篇文章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这节课,我们发现了:故乡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学生归纳得出,不论写什么都要倾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第五节课:伴着几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全体学生共同修改自己的作文,当堂修改,结合家庭作业,完成作文。就这样,本来应该两到三节课完成的讲读课文,被我讲成了五节课,看看结果吧,故乡,这篇文章学得很透,学生理解很深刻。学生作文——故乡,写得超乎想象,批改、修改、成文,一气呵成。

二、讲授《故乡》给我的启示:

1、课文是个例子,课文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传统的课堂在讲授所谓的传统的讲读课文的时候那是相当的认真的,生怕有疏漏之处,担心有分析不到之处,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作用,学习的高层次是伴着兴趣的培养。本课,学习之前,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我没有考虑课时的要求,而是着眼于阅读、写作的统筹训练。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参与编写教材的想法,那么,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从自己的教学思路看,如何取舍,如何选编、讲授,我们教师有主动权。课文,就是课文,讲与不讲,他就在那里;教师,就是教师,你选择不选择,你有主动权,你是活的!

2、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一体的。有的人专门探讨阅读和写作的衔接,我以前就是这样做的。蓦然回首,其实阅读和写作,从来都不曾分开过,在于我们是否真正思考和利用过我们的课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的过程如果伴着兴趣、伴着思考,那么阅读的效率会大大提高。阅读本身就有联想和想象,所以,阅读伴着构思是成立的,读写是一体的。我认为,读后感是练习写作的最优途径。想到人,就描写人,想到事,就描写事,可叙可议。用好我们的课文,用好我们孩子的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3、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法自然。教无定法,是老祖宗的古训,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的真理。我认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教师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就是要明白和知晓自己擅长什么?要扬长,喜欢读,强化读;喜欢写,注重写;会说,就励志和激励;懂得炼字,就钻研遣词造句。我擅长提问,所以,我用几个小问题引入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我喜欢课堂上的即兴演讲,所以,学生写作之前的兴致,基本上都是我用语言来调动的。学生适应老师,我们做老师的,也要适应学生。教育从来都要因时而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也才能更好地培养我们的龙的传人!

心在,思考在,我们的美好和精彩就在!一堂课的尝试,让我收获了喜悦和精彩!

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尝试 篇12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数学教师不但要备课, 还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 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做到“两个吃透”, 即吃透教材, 吃透学生。数学高效课堂的“精讲多练”, 也为数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前, 我们采用导学案的模式是先由一个教师主备, 然后其他教师二次甚至三次备课, 提倡先听后上。实践证明, 这样的备课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总之, 数学教师要想把“高效课堂”这艘船开好, 就必须扬好“备课”这个帆。

二、用心上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1. 导入要新颖别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上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 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课堂导入, 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

如, “认识体积和容积”,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 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让学生在上课伊始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求新知,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如, 在“观察物体”一课教学中, 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 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上观察小狗这一例题。我先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只玩具狗, 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 (1) 本位观察; (2) 换位观察; (3) 全面观察。始终遵循“让学生自主参与, 深刻体验”这一宗旨, 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 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经历探索新知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这一道理。

3. 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

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一条线。教学时, 教师若能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得以提升, 潜力就会得以发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在学生能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做一些相对复杂、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样, 学生就不会因为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 产生厌烦情绪。相反, 会因为能解答问题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由此产生学习兴趣。

4. 教学手段要体现现代化。

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能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概念的同时, 又能充分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所在。

如, 在教学“面积”一课时, 我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的动画课件, 让学生通过看动画, 掌握面积的概念。之后, 我出示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让学生猜这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学生积极讨论, 在他们还未得出统一结果时, 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两图形切割, 并移动到一起, 然后重合的情境。这样, 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形状不同的图形, 面积有可能相等。

三、课后反思是高效课堂的延伸

“教无定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 都要深入地剖析、反思,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与实际是否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怎样、教师调控状况和课堂生成状况如何等认真进行总结, 找出不足的方面和改进的方法, 在不断“反思”中获得教学经验, 进而提高教学能力。

上一篇:台州模式论文下一篇:家庭作业的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