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2024-09-17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共11篇)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1

浅谈数学课尝试教学法

浦北县六硍镇中心小学

覃科妃

邮政编码:535314

联系电话:0777-8758364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有极强的好奇心表现欲。而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练后导的教学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切实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尝试教学 自主合作 探究先行

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自学课本,动脑思考,理清解题思路,再动手尝试练习做题,然后听老师重点讲解新课。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改革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须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尝试教学法呢?下面我谈谈近年来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教法的几点见解。

一、认真备好课,出好尝试题

课堂教学要去的好效果,备好课是根本。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尝试教学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用来教学的尝试题。尝试题目出的好与坏是决定尝试教学法成与败的关键。一道出得好的尝试题可使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提高,我认为这样的尝试题应该是:

1、题意题型除了与课本的例题相仿外,必须尽可能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同类型结构,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例题后,去理解和解答尝试题,让学生认为有可能解答,不能让学生觉得根本没有见过而望而止步,达到尝试可能的目的。

2、精心设计题目内容,最好使学生能直接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设计题目时并注意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

二、把尝试题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分解到“准备题”和“做一做”、“巩固练习”中去,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较容易接受

按尝试法的步骤,学生必须先自学课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脑思考问题,理清思路,就要自己尝试解题,老师也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基础练题和准备题。或准备题与尝试题相差的坡度较大,学生在做尝试题时就会不知从何入手,有的学生盲目依照书上例题去做,却不知其中的算法算理。所以,老师就要着重辅导这些后进生。

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尝试教学法的一个特点是先练后导。”在设计好尝试题后,首先要出好准备题。准备题是新旧知识迁移的桥梁,是尝试题的雏型。找出尝试题的重点、难点,并将它分解成几个问题放到准备题中去解决,使学生会做准备题,就感到做尝试题不难,并在做准备题的过程中,弄清楚做尝试题的算法算理,这是对设计准备题的起码要求。其次,要充分利用基础训练。对于基础训练,很多人是忽视的,以为从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中找几条题让学生做就行了,无目的地训练,这是对时间极大的浪费。我认为,在用尝试教学中,基础训练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准备题和尝试题服务,在基础训练中要考虑准备题的重点、难点的解决,使学生通过基础训练,能比较顺利地解决准备题,同时,也可把尝试题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易错、易疏忽的地方拆开来放在基础训练中去。这样,一堂课从基础训练开始,就紧紧 抓住尝试题这个中心,让学生自己由浅入深、由旧到新地来进行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的知识。

三、正确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能加深对尝试题的理解,使原来对问题一知半解的部分学生能明白解答尝试题的算法和理解。这个环节是决定尝试教学法成败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多一点时间,在指导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讲解,如教师启发、学生自学、演示实验等。在讲解中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切不可东拉西扯,拖泥带水。另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宁可少些,但要学得好些。

我认为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在实践中有三个重点问题需要解决。

1、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学生在自学中,如果不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不理解算法算理,往往就只是盲目地依照例题来做尝试题,如果题目稍有变化,他们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出好思考题,把关键问题找出来,让学生回答或板演。

[例]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小芳和小东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芳每小时走4千米,小东每分钟走6千米,经过几小时两人可以相遇?

学生自学例题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①他们的速度和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②他们走完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时是否正好相遇? ③求时间需要哪两个条件?

④算式里的速度是指一个人的速度还是两个人的速度和? 当解决以上问题后,他们对书上的分析和说明就心领神会,这样就掌握了解尝试题的方法。当题目稍有变化时,他们也能很 快适应。这样就能达到尝试的目的。

2、在学生自学课本时,应加强对中后进生的指导,因为中后进生对问题反应较慢,或者是对旧知不熟,老师单独或小范围地点拨、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3、自学课本的时间应灵活掌握,要根据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一般来说,难度大的应用题,时间可长至5-6分钟,教师可通过巡视来决定,主要是以中下生能理解算法算理为准,这样才能把问题当堂解决,不留后患。

四、尝试为主,多法配合

这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运用,低年级因为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差,自学能力也差,如果单纯用尝试法教学,效果不一定好。

尝试为主,就是整节课基本上是按尝试法的顺序和步骤来进行教学。学生做基础训练也就是课前复习后,先做尝试题,然后自学课本,到第二次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最后是教师讲解。以尝试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中年级起就养成见到题目就先动脑想一想的习惯,为高年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尝试练习在一般情况下,要让上、中、下三类的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自行练习。此时,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及时了解和掌握练习情况。尝试练习会有对有错,教师可以根据这三类学生的黑板计算和练习情况,让他们议论或引导他们评议、提出不同看法、议论,一方面让学生有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学到知识,学好新课。以上几点是我的几点粗略看法与感受,仅供各位教育同行参考。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2

一、教师别急,先让学生尝试发现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能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找规律》一课中的“整十数乘法”这一环节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其规律,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然后通过比较,让他们发现结果有好多。当学生发现了“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就扩大几倍”后,会对自己发现的规律印象更深刻。

因此,在新授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然后大胆尝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跳一跳,摘到桃”的问题,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又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疑”、去“思”、去“学”。

二、小组合作,群策群力

皮亚杰认为,对于智慧发展来说,儿童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生生间的互动,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上台展示,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尝试探索后或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上台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滋味,毕竟他们年龄小、表达能力差,对他们说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诱导、点拨,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例如我在教学第三册数学《认识路线》一课时,我让学生指着黑板上的路线图,说出小明家到火车站、小明家到商场、火车站到商场等的方向和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学生的成功给予了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到成功的乐趣。

四、创设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不仅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而且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参与到学习过程,探索、内化新知识,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数学乐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设计有趣、新奇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之间的情感产生交融,能促成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游戏, 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堂课中均处在一个“好奇”“好学”的高亢学习状态中。这样,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教学活动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得以完成,从而使学习数学不再枯燥乏味。

五、星级评价,提高兴趣

这学期,我采用一套“起点平等、体现以横向为参照,纵向发展评价为主的新型学科星级评价制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看获得的星的多少,因为星的多少代表了学生的努力程度。此项评价方式的改革,就是把全体学生放在了同一个挣星的起步线上,人人有挣星的机会、且人人有挣多星的机会,以此来激励优生努力保优争星,鼓励中等生和学困生争先进取夺星,同时还鼓励全体学生努力保星,激发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思维导图,手脑并用,理清头绪,一目了然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在教学中,我大胆的让学生拿出彩纸和彩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本节所学的内容,孩子的想象力出人意料,各式各样的图片表现出了孩子鲜活的思维,产生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3

【关键词】高中 数学 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和思路更加开放,这往往也可以将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可以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放式教学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的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开放式教学能够在课堂上展开的重要基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多体现,教师不仅要更加关注和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及障碍,并且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的核心。教师要和学生更为平等的进行对话,可以和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具体问题的交流讨论,过程中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路径。这样的方式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够让教师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的程度。这会让教师后续在给予学生教学指导时针对性更强,教师需要把握的教学方向也会更为明确。

例如,判断命题的真假性:“如果a,b是异面直线,那么,经过a最少有一平面和直线b平行。”有些同学对于这一命题的真假性分不清。教师可利用已学知识的介绍与实物模拟来展开说明。有的同学提问:既然在复平面上纵轴除了原点部分是虚轴,那么,在虚轴上,表示原点部分的相关坐标应为(0,a)(a≠0,a∈R)。此时,教师不要盲目否定学生,可以先肯定学生善于思考,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随后,教师再来一点点结合学生思维上的漏洞或偏差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一步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指导过程不仅充分将学生视为和自己平等的个体,这种方式学生也更能够接受,经历了这样深入的师生间的交流探讨后学生会对于这个问题形成深刻印象,今后类似的问题与错误也能够有效得到避免。

二、对于条件开放性问题的教学

开放式教学应当以具体的问题为依托,教师在确定例题时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选取有代表性的例题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开放式教学的积极效果。首先,可以尝试将那些条件开放性的问题引入课堂,这类问题的思维量会比较大,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教师在选取例题时对于问题的难度、深度都要有合理把握,最好是选取那些逐层深入的开放性问题,这会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并且可以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实现对于具体问题的探究。在分析这样的例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思维的大胆发挥,让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够充分体现出来,这会让问题解答过程更为顺利。教师可以透过例题解析让学生慢慢明白,对于条件开放性的问题应当如何把握,让学生能够透过这个具体的问题掌握分析与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教学的深层次目标。

例如:“在一个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CD为底面四边形,当底面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时,B1D1⊥A1C?”该题为条件开放题,通常学生会填上ABCD是菱形或者ABCD是正方形,而基础好的同学则会考虑到所有的情形,其答案是:BD⊥AC。可见,开放题具有内容新颖、问题形式生动、问题解决思维发散性的特点,这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教师多将这样的例题引入课堂,可以很好的弥补学生思维上的局限性,问题分析的过程还能够让学生充分领会问题的实质,这些都是对于学生而言有价值的收获。

三、对于综合开放性问题的教学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会碰到大量综合性问题,这类问题涵盖的知识点较多,问题的难度也比较大。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的进行这类问题的教学,可以选取一些典型例题然后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慢慢挖掘出问题的实质与内核,找到问题解答的切入点和方法。在进行综合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时,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与心态。这类问题本来难度就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会是较大挑战。教师在和学生一同分析问题时可以适当给予大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来思考问题,找到正确的解答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才是开放式教学时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一同慢慢将问题掰开,最后让学生突破难关,解决问题。

以下面这个问题为教学范例:“如果一四面体,它的各个棱长为1或2,这个四面体并不是正四面体,那么它的体积值是多少(只写一个可能的值)?”该题属于综合开放题,一般同学会考虑底边长为1,侧棱长为2的正三棱锥,然后得出体积值;而基础好的同学则会由“有多少条棱长是1”而考虑其他四面体。若一条棱长是1,其他棱长是2,或者有一相对的棱长是1,其余棱长是2,那么,其体积值则不一样。从学生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中教师可以清晰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当教师将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学生的思维会极大的得到拓宽,这会让学生意识到思考具体问题时要采取多角度、多层面,这样才能够更完整的将其解答。

【参考文献】

[1] 王敏.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张倜. 数学文化渗透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D]. 河南大学,2013.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4

东方红林业局一小学 王银环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深入展开,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学案导学教学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用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实施“导学案”教学的本质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重教轻学,重认知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有意无意地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从属地位,绝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不会主动执行学习任务、安排学习内容,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会自主合作地去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处于“不检查不做、不监督不学、不给时间不看、不布置不练”的尴尬状态。这种以被动性、依赖性、机械性为特点的学习方式,会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销蚀,严重束缚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因此,推行“导学案”其要务是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首先是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语文教师要以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探索,是否自由表达,是否善于合作,是否富于想象,是否敢于否定,是否兴趣浓厚,是否积极参与”为立足点来设计“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感悟的独特性,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体验性,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创造性。语文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氛围,把真爱带进课堂,把激励引进课堂,把生活融入课堂,建构一种和谐、民主、开放、高效、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案”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努力优化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讲”堂为“学”堂,变“教本”为“学本”。

二、学案导学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源动力。

学案导学教学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歌德曾说:“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语文学习的源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愿学”“乐学”。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打造自我品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少的途径;鼓励课外阅读,体验阅读乐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桥梁。

三、学案导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导学案”教学要变“学会”为“会学”,因此,语文“导学案”教学需以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抓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认真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善于思考、质疑讨论、大声答问、勤于积累、大胆质疑、课外阅读、观察感悟、规范书写、自我计划、自我检测总结等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建立良好的开端。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从而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可见,良好的习惯需进行科学的历练。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学案教学这种方式成功的找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契合点,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又能在注重课堂气氛的同时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也解决了学生学了不会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方便了教师备课,为新教师迅速成长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 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 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就此问题,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 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 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 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有效运用,给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插上了翅膀。

1、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 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 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 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 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 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教学中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复杂为形象简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巩固。

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 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把它分为两部分教学,先教学物体表 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由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同时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藏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 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由易到难,体现差异教 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 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 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 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 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 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 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可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 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 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 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 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 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 的条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 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 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教学五年级 “数学活动课”一节时,播放师生游“三星堆博物馆”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20元,学生票每张8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5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创 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 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 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网络这一现代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进入了学校的课堂,它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为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的创新提供了更佳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学习再也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或媒体的帮助,通过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展现出了哪些优势呢?

一、给课堂带来了生趣

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变得生动有趣。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限制了学生的视听能力,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数学学科的抽象概念,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从而开始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用图、文、声、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方式展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内容。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和令人愉悦的界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可见,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扩充了课堂容量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想要在课堂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发展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容量的扩充上。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板书,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制作课件,节约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再加上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每个单元新知识学习完毕,教师都要进行单元小结复习。而一个单元包含着很多的知识点,如概念、计算法则、计算公式、知识的应用等,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课之前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整合,根据重难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件中融入多样化的练习题。这样教学时教师不用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和板书上,学生也能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快速、高效、系统地获取知识,同时节省大量的时间以便于学生练习应用,减轻课外负担。

三、有效地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等较难理解的抽象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我会在课前精心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用课件演示实验过程,从而清楚呈现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形成数学概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对知识把握得准确。利用信息技术能使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清晰而形象地显现出来。不?H辅助了教师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容易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依赖于黑板、数学实体模型、静态幻灯片等工具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对有些数学内容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比较费时费力,而学生理解得也不那么透彻。而今,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几何教学是重点和难点的结合体。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板书对学生进行讲解,一些立体感比较差的学生往往很难弄懂一些几何定理、特征,而通过动画教学,可以将立体图形进行360度旋转,或者可以通过鼠标操作,将线与线、线与面之间的交叉等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网络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已显而易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用课件代替教师;用“机读”代替诵读;用“机写”代替书写;用“华丽”代替了实用。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7

一以情激励, 维护学生自尊

教师充满情感的评语, 不但有利于师生之间构成和谐的关系, 而且, 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功感,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可以用“富有创造”、“解法巧妙”、“肯动脑筋”等简洁的评语肯定成绩, 鼓励进步, 使学生感到成功愉悦, 继续努力。对于聪明的“小马虎”可以给如下评语:“你与众不同的见解, 真让人耳目一新, 希望你告别粗心, 与细心交朋友。”而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 可以写:“别灰心, 这次没写好没关系, 下次努力, 你一定会进步的!”在需要重写的作业上, 不要生硬地写上“重写”, 换一种说法, 写上:“再写一遍, 肯定会好一些的”。

如简便运算作业中, 一位学生把“378-136+164”以如下方式进行计算:390-136+164=390- (136+164) =390-300=90。

这是学生没有效掌握运用运算定律, 受思维惯性影响而导致的错误。笔者在评语中并未“铁面无私”地写上“错误”两字, 而是写上:“你很有想象力, 但为了算出正确的结果, 请按运算顺序法进行检验, 再结合课本上的运算定律思考。”

这种方式以委婉的语气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和错误, 在维护了学生自尊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老师充满情感的评语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 学生通过检验和思考, 有利于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从小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二挖掘智慧, 开阔学生思维

评语不仅要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 而且更需要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 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 拓宽学生的思路, 激活创新意识。

如针对“一题多解”的作业, 可以写上:“想一想, 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换个角度思考, 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吗?”这样的评语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下题:

某豆腐加工场用25斤黄豆, 可做出150斤豆腐。如果不计其他消耗, 75斤黄豆可做出多少斤豆腐?

学生根据25斤黄豆可做150斤豆腐, 先算出一斤黄豆可做出150÷25=6 (斤) 豆腐, 得出6×75=450 (斤) 。

教师在作业后作评语:“你很厉害, 这么难的题也能做成功。想想看, 能换一换列式计算吗?”

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又列出算式:150÷25×75=450 (斤) 。

教师的评语是:“好, 你又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计算的非常正确, 但可以简便计算。如75斤黄豆是25斤黄豆的多少倍?你再想一想!”

学生很快知道先求出75÷25=3, 可知75斤黄豆做出的豆腐, 也应是25斤黄豆做出豆腐的3倍。又列一种算式:150× (75÷25) =150×3=450 (斤) 。

在教师的评语激励和启发引导下, 诱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钻研的极大兴趣。显然, 这种辅以评语的评价方法, 适时点拨, 以帮助学生对照思考, 拓宽思路, 比起只记“√”或“×”要好得多, 因为这样不仅注意了学生解题的正误, 而且更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智力因素。

三关注生活, 用爱诠释批语

体现人文意识的作业评语,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要舍得情感的投入, 关注生活, 倾注爱心, 使学生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育境界。从而使学生产生真正内心的需要, 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习。

笔者所教的班级, 有一个从外校转来的学生, 由于刚到陌生的环境, 与同学也还不熟悉, 在日常表现中, 常常郁郁寡欢、沉默少言。一次作业中, 他把一道简单的题算错了, 笔者在批改了错误之后, 写了这样的“批语”:以你的能力, 你可以把这道题算得更好的, 多多努力好吗?不管生活上还是学习上, 有困难尽管找老师。通过笔者和学生们的积极接近和爱心帮助, 这名学生很快消除了孤独感, 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四改革符号, 创新评改方式

对于作业的正误, 传统的方式大多用“√”“×”, 或用单一的“优、良、中、差”来划分等级, 这种方式对于喜欢新奇的小学生来说, 显得枯燥乏味, 一看大红的“×”就心灰意冷, 积极性受到挫伤。对此, 有人建议对于错题, 用画点、圈等符号表示。但是, 这种方式还是换汤不换药,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可对作业的正误等级进行创新。我以为, 可以三角形表示创新, 以三角形旁加向上或向下的箭头表示学习的进步或退步。特别是等级标注方面, 分别以1~5颗星代表。成绩“差”, 画一颗星以“激励奖”;成绩属“中”的, 以两颗星和三颗星代表;成绩“良”的, 以四颗星代表;成绩“优”, 画最高级别五颗星。不管何种级别, 都在旁边写上激励性批语, 并定期进行作业展览。

例题:小明家为了节约用电, 给7月份的计划用电定为125度, 而到7月份实际用电只有105度, 问7月份小明家比计划用电节约了百分之几?

对于这道题, 大部分学生是这样计算的: (125-105) ÷125=20÷125=16%。而有一个学生列出了与众不同的算式:105÷125=0.84=84%, 1-84%=16%。

当笔者问他计算的根据时, 他回答道:把计划用电看作标准“1”。先求出实际用电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再求出此百分数与“1”的差, 即为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百分数, 运算较简便。

笔者对他的方法很赞赏, 在他的作业本上打了五颗星加一个向上的箭头, 表示他在计算方法上有创新, 并向家长发表扬信。实践证明, 这种符号的改革, 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在课余时间, 笔者经常听到学生互相询问“获星”情况, 很多学生在“星级”的激励中取得了进步。

总之, 在新课标素质教育背景下, 为全面贯彻新课改精神,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应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 在作业批改的评语中, 尽可能地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参照, 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 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在评语中树立信心, 在评价中不断进步。

摘要:作业是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在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中, 实行人文化的评语, 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本质所在, 是实现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实践, 对人文化的作业评语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文性,作业,评语

参考文献

[1]邓玉霞.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与改革[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 2007 (10)

[2]蒋群飞.让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J].山西教育, 2006 (11)

[3]郑丽君.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新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5)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0102-02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全称是完全肢体反应教学法,也就是“全身反应法”,这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在1966年提出的概念。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笔者对该方法的理解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口头表达(学生“静听”),教师辅以肢体动作的示范并说出英语(学生“动听”),学生边模仿动作边说出英语(学生运用“全身反应法”)。这样教学,不但减轻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压力,而且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开展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不是要把语言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侧重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听、说、读、写、游戏等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对英语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学生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心理障碍小、善于模仿、短时记忆好、学习以直接兴趣为主、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小学生拥有这些特点为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全身反应法”提供了实施条件与环境。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运用“全身反应法”,能使课堂气氛“热”起来,让所学内容“活”起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运用“全身反应法”辅助课堂讲解

众所周知,母语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会对外语学习产生一定的负迁移作用。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用英语开展教学,避免说母语。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运用“全身反应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课堂用语的意思。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课时应边说英语,边做动作。学生为了响应教师的动作,必须用眼睛紧盯着教师,几乎在看到教师的动作的同时听到语言。这样,学生在脑海中就会把图象和语言结合起来,无需教师用中文解释,也能理解教师说的是什么。运用“全身反应法”辅助课堂讲解,既省去了教师解释英语课堂用语的时间,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身上,让学生真正做到眼、耳、脑并用,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边进入教室边说:“Class begins.”学生能马上明白这是“上课”的意思。“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30.”教师边说边拿起自己的课本翻到30页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立刻能知道教师所说的英语句子的含义——请打开课本的第30页。教师把手放在嘴唇上并发出“嘘”声,学生就能理解“Be quiet!”的意思……“全身反应法”与英语课堂用语配合使用,既达到了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目的,又扫清了学生听不懂英语课堂用语的障碍,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即使教师讲解时逐步取消动作,学生仍然能听得懂教师的英语课堂用语。

二、运用“全身反应法”开展单词教学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运用“全身反应法”,促使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识记单词的效果。

例如,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出版的小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中的动物英文名称时,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模仿动物的声音或动作使课堂“活”起来。笔者教学单词tiger时,首先出示图卡,让学生大声读出该单词。接着,笔者模仿老虎吼叫的声音和老虎直立后张牙舞爪的动作,边做边说:“Tiger!”然后,让全体学生跟着笔者一起做动作和读单词。用同样的方法,笔者教授了lion,elephant,monkey,panda等新单词,还复习了dog,cat,bird等已学单词。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笔者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开展“One by one”(即“开火车”)的游戏,要学生任选一个动物边演边说,全班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表演,防止有边缘人的存在,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其次,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一名组员模仿某个动物的动作(可加上动物的叫声),其余三名组员操练表示该动物的英语单词。要求组员轮流充当模仿者,反复操练。最后,进行“大动”,即组织Bingo猜词活动,让12人小组选派一个代表观察小图卡,模仿图卡中的动物的动作(可伴随动物的叫声),让同组的组员猜词。猜词又快又准的小组为优胜小组,该组的所有同学均获得一枚小红星。在活动中,学生相互教授单词、模仿发音、纠正错误、巩固单词,其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体验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这样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真正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

三、运用“全身反应法”开展句子教学

在教授新句型时,教师可以先用身体动作把句子的含义演绎出来,然后说出句子,再让学生跟读,从而让学生同时从视觉和听觉上体验新句型。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模仿,更能让学生直接地领会和感受新句型。

例如,教学外研社出版的小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Module 3的Playground,学生需要学习句型“I like/don’t like…”。上课时,笔者开心地说:“I like football.”同时做出踢足球的动作。看到笔者的动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接着,笔者请学生站起来,模仿笔者,边说句子边做动作(加上开心的表情)。然后,笔者边做出无力踢球的动作,边沮丧地说:“I don’t like football.”接着,要求学生模仿。用这种方式,笔者顺利教授了本课的全部内容。用“全身反应法”来教学句子,不但使抽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动作联系起来,还利用“边做边说”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加深了学生对新学内容的记忆。

在新内容教授完毕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4人小组合作活动,要求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列出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并用“I like/don’t like…”句型记录下各个组员喜欢和不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笔者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动作演示句子和开口说英文。6分钟后,请其中两个小组的汇报员用动作来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其他学生共同说出句子。看到这两个同学的成功演示,其他学生按捺不住了,他们纷纷举起手来要求上台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操练了新句型,又复习了新单词和已学单词(basketball,table tennis,morning exercises,swimming,skip-ping,riding bikes等)。在课堂中使用“全身反应法”,学生们不仅能快速牢记新学的句型,而且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真正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全身反应法”的切身体会。教学实践证明,“全身反应法”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使用“全身反应法”收效尤为显著,能切实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9

浏正街小学 朱艳明

当前,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这首先得益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三机一幕还未普及的时候又被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更新,接下去更是吸引人的网络教学。现在我国倡导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循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学,我认为在数学课中运用多媒体有如下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年、月、日》时 ,考虑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我先让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从软件中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看到用媒体的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转,再配上解说学生便明白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因此产生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润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媒体的形、声、色、光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通过媒体看到自己从没看过的天文现象,产生了许多联想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十分感兴趣都主动学习,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用的最多就是PowerPoint制作课件,PowerPoint能制作出形象、色彩鲜明、声色结合的背景,并且教师在制作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有序的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每一层正方体重叠的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清楚明了且效果良好。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出具有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篇10

广西北流市清水口镇大罗小学

【摘要】数学故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通过数学故事的引入渗透数学文化及数学思想,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故事;运用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中,数学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简单生动的教学故事,对于正在形成思维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故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选用与之对应的故事题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思维模式都呈现出同一种特点,都是从定向思维往发散思维逐渐发展,然后慢慢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比较强烈,但是因为处于思维模式刚刚形成的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小学生学习数学就可以达到一定效果。所以选用的故事一般偏重于对事情描述的过程,利用简单的情节来诠释道理。教师可以利用小朋友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故事中生动活泼的场景以及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立体记忆模型,利用故事情节与数学理论相结合,学生理解得会更透彻,印象也就更深厚。因此,利用故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一、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小?W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在理解数学的过程中的思考能力。想要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生活当中,可以利用小故事教学来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知识的能力,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基础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中已经懂得怎样听故事以及讲故事。让小学生讲完一个完整的数学故事很难,可是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熟知的故事大致情节给说出来,并且可以用一些相关的数学关键词穿插进故事当中,学生爱讲、爱听,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作用。

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学生接触到的教学信息量更广了。讲故事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进行,将数学教学和多媒体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更形象,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小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的理解可以转化到多媒体当中再进行认识,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方式也比较适合形象思维逻辑的小学生。

基础心理学把小学阶段的学生分为两个阶段。(1)年龄7-9岁为意向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比较粗略、模糊,还不知道追求事物的真实本质。对于小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相对应的童话小故事,利用小学生喜欢听、讲故事这一特点。(2)10岁及以上的儿童心理发展能力渐渐走向成熟,开始懂得追求事物的本质,学会探索真理。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原故事内容进行一定的改编,使之更加贴近教材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故事的应用环境下,穿插一些与之对应的数学理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事例

故事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那么在选取故事的过程中该以什么标准去选择呢?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的周期内,应用不同的教学故事,可以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的童话或者动画片这一特点进行故事的选择。通过这一阶段的讲述,让小学生期待数学课的到来,从而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课程的安排。比如小朋友刚学习数数时,最开始的数字认识是受爸爸妈妈的影响。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科,学习方法也是一样的,多练是有利于数学学习的。针对日常生活环境来设计小故事也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比如这样一个场景:“早上爸爸妈妈穿着一套情侣装,上面分别有9、11两个数字,爸爸妈妈坐在饭桌上看着钟表等着我去吃早餐。”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情境制成多媒体课件,把“爸爸”替换成“9”,“妈妈”替换成“11”,然后将钟表上的时间用数字表示出来。这样的故事情境注意数字的连贯性还可以将一些几何体组合成生活中的家具方式来集中体现。

对于数学逻辑更多的,可以设置成一种场景,最后让小学生各自来扮演。比如,以小明去玩具店买玩具为场景,“昨天,小明的爸爸带小明去玩具店,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喜欢的玩具,玩具车5块钱,飞机20块钱,小火车10块钱。”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提问:“如果小明爸爸只给小明25块钱,小明该怎么利用来买自己喜欢的文具呢?”学生就可以回答:“买一个飞机和一辆玩具车刚好25块钱。”这样就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了。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将数学重点与难点融入数字故事中,引导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既品味出故事的寓意,又将对数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理解,提高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进行平均分知识教学时,许多小学生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可能难以理解。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数字故事进行教学设计:白雪公主到森林里采摘了7个苹果,回到家后,将苹果平均分给七个小矮人,每位小矮人可以分得1个苹果。教师在此处可以假设,如果白雪公主采到14个苹果,每位小矮人可以分得几个苹果?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教师可以继续提出:如果采摘了15个、16个苹果,应该如何进行分配?学生带着疑问结合数字故事进行理解分析及验证,可以加深对分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后续学习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将很快找到解答的思路。

三、总结

结合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故事在小学数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小学生利用小学数学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故事的运用比较简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不是听故事,不能主次不分。为避免故事题材的陈旧,故事的运用要做到不重复,因为每一次不同的故事内容更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如果反复地举同一个故事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用这一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要避免故事滥用、乱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才会有永不停息的进步。

【参考文献】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趣味教学法 篇11

一、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态度决定一切”。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严谨的教风去对待每一堂课。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让他们时时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亲切。让他们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把这种兴趣转移到你所教授的数学课上。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其实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各个方面来培养,包括:身心个性发展,兴趣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首先,初中学生的天性就是爱跑爱动,活泼敏锐。面对这样性格的学生,我们怎么能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呢?这样只能让他们对原本觉得枯燥的课程更打不起学习的兴致。

其次,初中数学这门课程,不像语文、英语那样富有故事情节,也不像音乐、美术那样让人有享受美的感觉,更不像物理、生物那样可以进实验室通过仪表仪器亲手实践。这门学科是由0-9的阿拉伯数字以及一些符号构成的不等式、方程式、方程组、函数、二次根次等,这些内容听着就让人打不起精神。

所以,我们有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且要让初中数学这门课程充满神奇的魔力,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我曾经尝试让学生模拟自己做老师,以学习“勾股定理”为例。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学生提前备课,查阅资料,研究“勾股定理”的概念,要设定a和b的值,怎么样证明出a2+b2=c2,这样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过程。学生讲课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点巩固的过程,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不但使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完成了求知的过程,而且我们教师也严格坚持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创设教学内容之“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想到这样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创设教学本身的“趣”来实现。所学内容有了它的“趣”,那么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随之增强,这样就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知识点的一个好的“趣”,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充满思考,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在这里我把趣分为两种:

一种是体验之“趣”。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时候,要搞清楚“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与异同点。要求学生用剪刀和标尺剪出以上几种四边形来作比较。学生首先会研究几种图形各自的特点,分析出异同点,然后再进行剪裁。

一种是想象之“趣”。比如,在学习“黄金分割”的时候,黄金数是0.618,可以在大屏上展示出五角星图片,五角星是我们常见的图形,然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哪些图形还符合“黄金分割”?如上海东方明珠塔、巴黎圣母院、芭蕾舞蹈等。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因材施教,依照学生的层次确定教学目标

对于任何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水平都不是均衡的,都可以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当然他们对同一知识点的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优等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快些,一点就通,在课堂上稍微听点就能掌握牢固。可是对于差等生,本来基础就差,接受新知识就更加不容易了,可是他们在课堂上偏偏是最不愿意专心听讲的,原因就是没有兴趣。越学不会就越不想学,相反,学习好就兴致越高。

作为教师,我们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上一篇:品德优质课活动总结下一篇:企业选择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秘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