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尝试

2024-06-27

改革和尝试(精选12篇)

改革和尝试 篇1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和谐统一的教育。评语则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则因人而异。对学生作出适当的评价。使学生依照各自的条件得到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 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评语评价的人文性, 既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也可以激发学习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作为教师, 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担当起引导学生灵魂的责任。有不少老师说:“新课程, 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要说爱你很容易, 那就必须树立新的理念, 以新的面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中评语在我们教育教学中扮演这很重要的角色。

在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 我深有体会。记得一次考试过后, 一个考试从未超过30分的同学在考卷上写道:“老师, 我多想达到60分以上啊!可无论我怎么努力, 总是令我失望, 令我丢脸。我害怕, 讨厌考试!”

看到了学生的卷子, 我深感同情。愧疚、自责。正如她所说的, 她很努力, 可由于基础、方法等方面的原因, 成绩一直很差。她感到她在同学间抬不起头, 以至于对考试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有此心理的学生不止她一个。我陷入了沉思:对于一个小学生, 分数究竟能说明什么?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难道不比分数重要吗?那些学困生, 更需要尊重与鼓励, 关心与爱护。为此, 我改变了做法, 采用多次评价的方法。每次测验后, 不立即给学生的考试卷打分, 而是研究考试卷发现问题然后将考试卷发给学生。针对问、弱点给学生讲评。然后对他们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尽力去做, 尽力做对、做好。你能行、你真棒。经过一轮两轮的教学, 考卷基本都能达到100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习兴趣。多次评价, 我终于看到了快乐的笑容在学困生脸上绽放, 他们融进了同学中。那个考试从未超过30分的女孩竟然考了70分。看来用鼓励性的评价, 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 振奋精神、激发斗志。使学生在评语中获的力量。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夸”指的是对学生的赞赏, 是教师心灵深处得知然流露, 是内心感情世界的迸发。

素质教育的大潮势在必行。评语评价的改革可以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实惠。使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如鱼得水, 健康茁壮的成长。总的来说, 评语评价可以分为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

一、口头评价

1. 课下与学生交流的评价, 和学生的交流贵在真诚, 让学生信赖你,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这是我在工作中体会的真理。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的: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们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随时随机的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但是也不要把学生裹在甜言蜜语中, 适时的指出错误让学生乐于接受。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如同甘露, 使学生心灵复苏, 可使懦弱学生变坚强, 冷漠变热情, 否则, 会适得其反。教师在课下的评价中, 要注意综合学生整体情况,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讲究语言的艺术, 讲究亲和力, 神情专注, 语调轻柔, 让学生有“与师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感悟, 更有如沐春风般温暖的感觉。

2. 教学过程中评语的评价,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园地。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互动中,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 多鼓励, 多表扬,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感到上课不再是优秀学生的天堂, 教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其次要相信学生, 俗话说得好: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学生像百花一样, 各有各的特色, 要从多反面肯定他么的长处, 给他们树立自信心。在课堂上对学生采用随机的评语, 主要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乐于学习、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

3. 在学生心目中, 一句肯定的话, 一种会意的眼神, 一个满意的微笑, 都会让学生增长成功的自信心。

但在课堂中, 光靠教师的评价有时太单一了, 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课外评价中来。家长也要给学生以鼓励性、肯定性的评价, 比如夸夸你的孩子, 你对他的希望等, 让学生乐于学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互评, 让学生通过互评取长补短,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学习的感受, 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书面评价

书面评价是对学生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进取心,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呵护学生的成长, 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

1. 学生作业上的评价,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应该如何学习的导向。

以往的做法, 总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一个对钩或写一个分数, 课改后的评价, 可以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这些评价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和善良的批评指正。对于有的同学题会做, 但字写得不好, 可以在作业本上写到:“优, 如果字迹再清楚一点, 你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了, 希望你继续努力, 相信红花会属于你。”果然, 在以后的作业中, 这位同学的进步很大。对于贪玩不爱交作业的孩子, 可以用善良的批评指正:“孩子, 老师相信你的热情和诚恳, 相信你在学习的道路上会留下完美的遗迹, 加油。”一句句诚恳的评价, 激励了学生, 使学生找到了自信, 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2. 评价手册中的评价。

每到学期结后, 同学们盼望着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是往往从固定的几个方面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去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性推进, 这种模式着实应该摒弃。教师应该全面客观地去评价每一个学生, 努力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个性化、人格化的语言去评价每一个学生。评语要有较强的艺术性, 对不同性格和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语。回忆中充满感激、责怪中充满爱意、批评中充满善意, 如:同学们都很喜欢你, 因为你诚实可信, 老师也喜欢你, 因为你聪明可爱, 但每次老师批阅你的作业时, 就会和你在不高兴的时候一样, 显得郁郁寡欢,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的字, 其实你可以写好的, 只要你肯下工夫, 老师希望看到你的漂亮字, 同时以后可不要迟到呀。这样的评语既说出了优点, 又委婉地说出了学生的不足,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 新课标中指出的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要求我们必须在评价方面作出重大的变革。评价的作用在于使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评价意识水平和自我评价能力, 并采取有力措施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是祖国的希望。如果我们耽误了一个孩子, 也许就耽误了他的一生;如果我们挽救了一给孩子, 也许就挽救了一个家庭。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 多点爱心评语。在工作中, 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参与评价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滞不前。我会尝试新的方法, 和同事们继续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改革和尝试 篇2

思考问题:

l 、学生喜欢做作业吗?

2、怎样的作业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去做?

背景介绍: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具备各项素质和实践的能力,要求富有独立、自主、创造性精神; “让学生学会发展、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水平”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一轮教育变革,皆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有一种既能融合以往教育经验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教育理想的引导,形成一种对新的教育价值的追求,为每一位学生创建一个易于自己主动安排的、民主的、富有弹性的终身化学习与研究的课堂环境。但我们新生一代的数学作业,则一如既往,不是背公式、背口诀、抄定义、背法则、就是做计算等,这些千篇 一律的作业让我们的数学爱好者对数学这一门槛难以提步跨越,久而久之同学们均丧失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与动力,数学的学习变得毫无乐趣,枯燥无味。大量的抄、背、做给学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使素质教育变成了一句空话。这些死板的固定的作业形式,不断的抹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大大影响了数学成绩与能力的提高。怎样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到数学的迷宫里畅游,关键在于作业的改革。

片段(一):

老师:这一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书本第33页第三题。(老师声音刚停,下面就响起一阵小议论)

学生1:又是笔算烦不烦阿?

学生2:天天都是书本第几第几页,难道离开书本就不能布置作业了吗?

听到学生这样说,不禁让我心中一寒,难道学生都不喜欢做数学作业,还是有其他理由。于是我运用课间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发现他们都一致认为书本的作业都与例题相近,照本宣科就行,不需要太动脑筋,没有什么挑战性和新意,所以很多学生一听到做书本的作业就会有刚才片断中的反应。到底怎样的作业才是学生乐于探讨、主动完成的呢?在这个问题下本人开展了对作业改革这方面的研究。一下就是改革中的部分片断:

片段(二):

老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统计图表的知识,那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与你的好朋友一起设计一份统计图表,要求自定研究主题、自己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并用统计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说说你们对这次作业的体会。(在老师的一声“开始”后,可是就像炸开了锅似的,热闹非凡,几个好友已经围在一起,商量大计。)

学生A组:我们的主题定为某某同学家1月到6月的水费统计,只要拿他家里的水费单就有数据,只要在把制表与制图的工作分配就可以了。

学生B组:A同学:我们的主题定为全班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好吗?B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有很多种,那我们的统计图表就很难设计,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一些项目同学选择,那统计起来就不会太杂太乱,比较有条理。

学生C组:一位近视的同学说:我们组可不可以调查统计我校各班的近视眼人数,随便通过我们的统计图表,向全体学生传达保护视力是刻不容缓的。

片段(三):

老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判断题练习,第一题: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对还是错?

学生:对的

学生:错的

老师:出现了有不同的意见,好请认为是错的同学说理由。

学生甲:我认为是错的,因为一个大的三角形与一个小的三角形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乙:只有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丙:老师我可以把这道判断题改一改变成另外一道判断题。(这位同学的声音刚停,其他同学也纷纷举起手说想把题改一改,)

看到同学们这么投入,我忽然灵机一动。

老师:好吧既然同学们都想出一些判断题考靠大家,那今天老师就布置一份特别的作业,请同学们用两天的`时间出一份判断题练习卷,并要制定好答案,两天后交到科代表处。科代表把卷子贴出来让全班来投票,决定这份作业的成绩。下面时间给你们构思一下。

学生A:我要把自己平时最容易错的那些判断题摘录下来,既考别人,又可以帮助自己复习。

学生B:我要出一些刁钻一点的判断题,把全班都考倒。

学生C:我要出一份有层次的判断题练习,让所有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参加。

……

意想不到,学生对这些作业如此感兴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原来学生并不是不想做作业,而是想做一些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个人独特性、更有创意空间的数学作业。

数学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了解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是学生从学习反馈中获得校整的信息。怎样的作业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去做、去想;怎样的作业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才能,展现学生的独特风格。在实践中本人进行了以下作业改革的尝试:

一、预习“重精不重多”。

有效的预习是学习的基石,它能有效地帮助你掌握好课堂的知识。如何才能有效的监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通过笔记摘录,要求学生在看完相应的内容后,对本次内容的重点用几句话来归纳,或提出自己预习后不懂得的问题,学习完后自己亲自解答。这样更有效的保证学生上课的集中力,有助于提高每一次的学习质量。

二、生活化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很多的知识都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所以最好的作业并不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为学生营造了很好的数学学习舞台,也给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情景,每一个情景就是一道活生生的数学题,因而数学作业应更生活化。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面积与体积后,马上布置学生进行编题作业,要求作业要体现本单元的知识,并借身边的、贴近自己的事物或情景来编题,并写出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体会中,感受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生活存在的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书本作业无法带给学生的。

三、阅读性作业

有人觉得很奇怪,阅读不是语文科的事情吗?数学科也要阅读?其实课外书的阅读是没有学科之分的,语文有语文的阅读书籍,数学也有相应的书籍,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不仅仅是语文科的事情。本学期开展了“数学名人”和“开放题”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并以小海报、小板报的形式展现。这样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仅利用课余时间翻阅资料,更发挥自己的美术天赋,设计出一份份精美、别致的数学名人小海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名人的成就来之不易,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与责任。

四、“有错不改”的作业

本人对作业采取“有错不该,多次修改,改终评分”的方法,发现作业中的错误时,只做出记号,不再批改,发回给学生,由学生自行订正后,再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的批改方式,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同时使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增强自信心。

五、“分档递进”的作业

改革和尝试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76-02

物理实验课教学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1,2]郑州轻工业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建设,物理实验中心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将基础物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题型应用性研究实验,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素质。

一、实验教学定位与规划

大学物理实验是全校理工科院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物理实验课程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3,4]更新教学观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验中心确立了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定位。

1.理念定位

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物理实验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学基本规律与原理;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相结合,强调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都要一丝不苟。课程实验与工程训练、创新设计、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建立创新素质培养课题型物理实验。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实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地位定位

把实验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把实验室作为校内理工科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基地。

3.目标定位

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强化能力、培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建设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二、实验教学改革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郑州轻工业学院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不间断进行,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案,并分步实施。

1.课程体系改革

郑州轻工业学院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绝大部分专业为工科,涉及电气、自动化、机电工程、化工、计算机、食品工程、电子科技、材料等方向;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对物理实验教学要求较高。物理实验课程结构必须以基础为核心,确保基础实验教学任务的落实和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出一定数量的综合应用性、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基础和专业实验架起桥梁。主干课程结构的设置分为四个台阶:[5]第一台阶——基础实验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实验理论(实验误差和数据处理,占课程比例的10%左右)和基础实验(占课程比例的30%左右)。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基本测量方法及基本仪器操作,多数实验项目以技能性实验内容为主,例如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分光计的调整使用实验等。第二台阶——提高性实验部分。占课程比例的20%左右。实验项目无论是内容还是涉及的仪器操作都高于基础实验,内容更为丰富,仪器种类增加,复杂程度有所提高,例如声速测量综合实验、霍尔效应实验等。第三台阶——综合应用性实验部分。占课程比例的20%左右。该部分实验为系列实验,内容以物理原理为基础,向近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延伸。实验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渐进,涵盖了3~4个实验内容,进行系统训练,学时为10~12个,例如电光声光磁光效应实验、多用电表设计改装实验等。第四台阶——设计性实验部分。占课程比例的20%左右。在完成上述三个台阶层次的实验教学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选出4~6项设计性实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选取一项学习,从实验方案、资料收集、仪器选择、线路设计与制作到测试与数据处理全过程独立完成,每项实验学时为10~12个左右,例如热力学综合实验、电学综合实验、光学综合实验。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必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选做,形成基本实验分层次、综合设计性实验分专业、分系列的项目体系和教学模式。

除主干课程外,另设置有辅助性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一是引入网络环境支持的计算机仿真物理实验远程教学系统。该系统有丰富的实验项目资源和良好的操作界面,是一种新型实验环境和教学手段。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一地点均可上线学习,全面开放,任意选择,是主干实验课程的有效扩展和补充,它可以帮助学生预习实验课程,深化教学内容。二是全面开放“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观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操作演示实验仪器,研究实验原理,提出演示实验仪器设计新思路、新方案等。三是开出部分近代与综合应用物理实验供学生自选。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转变传统实验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系统讲解、全程指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开放实验室和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讲解、指导结合课堂讨论、发表见解等多形式的引导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案:实验教学全面推行多媒体课件授课,增加信息量,丰富实验项目内涵。引入网络化仿真实验,提高实验预习效果及观察探索研究性实验,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全面推行网络选课: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由教师统一分组、统一安排实验内容和时间的做法,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学时的前提下,凡选做实验将全部实验由学生根据个人专业特点、兴趣自主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软件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如MATLAB、Pspice、Labview等,这些工具软件是工程应用中的常用工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参数对实验结果及设计结果的影响,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推行实验教学多元化考试方法:根据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考试细则、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要求。第一、二台阶实验教学:实施实验基本理论和操作测试;第三台阶研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系列实验后提交專题实验论文;第四台阶:要求学生提交设计性实验报告书(统一模板)及相关设计成果。

三、实验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中心始终重视实验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组织优秀高年级学生和广大青年教师联合申报校内各种创新素质培养项目,并免费开放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激励学生和教师参与自主性实验的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贴近工程实践,实验中心成立了“电子工坊”科技小组。由指导教师提出课题,例如“飞思卡尔”智能车制作、太阳能充电装置的研究等,让学生运用在实验教学中获得的基础理论和各项技能提出设计思路并亲自动手实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实践求知欲和主动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四、结束语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指引,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利用基础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理论和技术水平,利用高阶实验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实验基础,学生学有兴趣、术有专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了物理实验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有益尝试在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申请过程中得到专家一致好评,并顺利获得立项。

参考文献:

[1]任洪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8,(2):97-98.

[2]吕斯骅,段家忯.全面改革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 培养有坚实基础的创新人才[J].大学物理,2003,22(1):34-36.

[3]徐志君.面向21世纪物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7,(5):1-3.

[4]凌银海.自主物理实验的运行和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5):26-28.

[5]吕斯骅.基础物理实验选题问题[J].大学物理,2006,25(5):1-3.

素描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篇4

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该课程有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在学生当中日渐普及,学生在课上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或许也说明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美术专业的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参加美术高考的,因此,对美术的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学习美术专业的兴趣并不高。因此,要想提高素描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内容上要改变传统的、程式化的绘画模式。例如,在素描静物的教学内容当中,以往都是画一些瓶瓶罐罐和衬布的组合,对此学生早已厌倦,提不起兴趣,因此笔者在摆设静物的过程中选择了花卉、面包、蛋糕、牛奶等学生不常画的组合,画面清新且富有生活气息;选用运动鞋、运动服、矿泉水等静物组合,使人联想到运动的场景;毛绒玩具系列的组合,使人有回到童年的感觉,画面充满童趣和温馨。通过对静物的重新布置改变了原有摆设静物千篇一律的模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绘画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下一番功夫,不可敷衍了事,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绘画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迟到、早退的现象明显减少,课堂学习气氛日渐浓厚,教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

二、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鼓励学生依据教学计划自己来摆静物,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在作业中的想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进一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好学深思的习惯。如在静物或模特的摆设中,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则在一旁指导。而以往的做法则是教师负责静物或模特的摆设,学生待老师摆设完成后开始起稿动笔,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而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虽然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教师相比肯定有所欠缺,但学生的想法也会有大胆和独特的地方,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在笔者授课的一次人体课当中,模特动作的设计就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在设计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相互交流,甚至会有“争执”,但最终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大家对模特的动作非常满意,也获得了教师的认同。又如在一次素描半身像的课程中,学生对模特一贯的动态“审美疲劳”,笔者通过对座椅的适当调整使模特呈现出新的姿态,学生的绘画激情被再度点燃。在学生参与教学这一过程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使得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在作品的点评环节中笔者也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以往的做法则是教师一个人在点评作品,学生一言不发。学生参与点评的环节则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同时也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发言也迫使每个学生都思考自己和其他同学画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教师再加以纠正。这样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更好地了解到每个人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点评方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修改学生作品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使学生能更好地意识到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改使学生学到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对学生作品的修改应该是素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往在修改学生作品这一环节上通常是教师要在一个单元的时间内将全班学生的作品都修改一遍,这样做看起来班里所有的学生都“照顾”到了,但由于学生较多、课时较少的原因,教师平均给每个学生修改作品的时间并不多,导致修改作品大都“蜻蜓点水”,缺乏长时间的深入修改。在素描课堂教学改革中笔者对这一做法做了改动,不再修改所有学生的作品,而是挑出几幅具有代表性问题的学生作品进行深入的修改。笔者给予其中的一个学生的作品进行了长达1课时的修改,也使得其作品最终“起死回生”,观看笔者改画的其他同学同时也明白了一幅画是如何被“挽救”的。通过观看教师长时间的深入刻画,学生的收获颇多,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当然,这种修改学生作品的方式,看似没有“照顾”到所有人,但是抛开学生个体因素,单从课堂教学改革效果来看,无疑较之前的做法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四、习作要与创作有机结合

课堂习作终究是要为创作服务的。素描既是基础同时也是创作的一种门类,古今中外的很多大师都留下了精彩的素描作品,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安格尔等画家,因此对素描而言不单是基础训练,更要求学生在课程当中要有创作的意识。随着相机的普及,利用照片画画越来越普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学生的创作能力在下降。在课堂写生时要求学生对作品要有创作的意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注重创作,避免了习作与创作的脱节。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写生中不能照抄对象,要对所画对象进行一定的主观处理,尤其要注意背景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使作品具有一种创作的意味,从而使得写生摆脱了习作的影响。而之前的做法则是只要求学生对所画对象进行描绘,缺乏对学生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加专注,在课下也应积极思考,无形中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强度和力度,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逐步提高。通过在习作中灌输创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构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毕业创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反思和总结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会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摘要: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在高校美术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素描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篇5

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还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程式。这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几年来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神”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言之有物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我首先从以下三方面来扫除农村小学生写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了“言之无物”的恐惧。

说真话就是作文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面对这种现状,我引导学生“说真话”,效果颇佳。

如,教完《课间十分钟》一文后,我刚给同学们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我马上让同学们观察“从上课铃响”到“教师开始上课”这大约1分钟的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下来。结果篇篇形象生动。其中一位同学下课时忘了上厕所,铃一响他着急了,我引导他把自己刚才的“经历”先说出来,而后稍给予指导,再让他写出来。他写道:“‘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糕!我还没上厕所呢,怎么办?我扭头就向厕所里冲刺。啊!正巧与往厕所外边跑的王刚撞个趔趄。也顾不上说声‘对不起’,赶紧往厕所里挤。等我解完手后,来不及系裤子。于是,一边跑一边系裤子。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报、报告’时,同学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

这种方法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写事实就是作文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中,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形象”。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有关“熟悉的小动物”。我在给学生们念范文时,故意写了这样几句话:“天热得像着了火一样。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小狗也躺在树下歇阴凉,汗水从它的脸上流下来。我心疼‘这位朋友’,把它叫到屋里„„”读后让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一致认为范文中的这几句话既写出了天热的特点,更烘托出我和小狗之间的感情。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狗没有汗腺,永远不会出汗。而是对同学们的评价给予肯定后,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炎热的夏天狗是否出汗?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我,我随机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写事实,才不至于出现“狗出汗”的笑话。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平时注意积累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后来我们班的同学在一次全县举行的小论文竞赛中,写的题为《从“狗出汗”中得到的启示》一文,荣获一等奖。

叙真情就是作文

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去春游,提前布置好作文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情景写作指导。许多同学的作文都写出了农村风景的优美,让人仿佛闻到了乡土的气息。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我躺在这软绵绵的淡绿色的地毯上,沐浴在青草气息的清香中,仰望着蓝天飘过的朵朵白云。习习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我。就连太阳公公也来凑热闹,和煦的阳光想‘诱惑’我进入梦乡。忽然,我的手被什么碰了一下。我猛的一下子坐了起来。哦,是一只淘气的小山羊,它看我坐起来,起初往后跑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我。见我没有什么恶意,又‘咩、咩„„’地跑过来,在我的身边站住,上下打量着我。我笑了,一伸手把它抱到怀里。正当我想与它亲近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咩、咩咩咩„„’声。我顺着叫声向远处一望,一只老山羊急颠颠地向这边跑来。我明白了,亲了亲小山羊,把它放回到草地上。小山羊蹦蹦跳跳地跑到妈妈身边。我惊呆了:它们的样子真像是久别重逢的母女。”该同学是这样结尾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学过的课文《小麻雀》的故事。母爱是伟大的。动物况且如此,我们人类的母爱是用任何语言都形容不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母亲爱我们的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呢?”

由于情景教学方法得当,不仅使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情感陶冶,并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言之有神

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笔下已经做到“言之有物”。我就接着进行了“言之有神”方面的训练。

求想 就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生能写一般水平的作文了,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描摹事物的形状、颜色、用途或叙事过程上,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吸引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得越新奇越好。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有的同学经过整理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青蛙跳上井——看到景物——再次与小鸟对话。教师就引导:怎样跳——景物的特点——对话的内容。让同学再次围绕重点词“怎样——特点——内容”来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续写。

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求异 就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构思独到、立意鲜活。

如《我的家》一文,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写家里有几口人、分别是谁、家里人各自的性格及日常生活„„等等。我指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家”有“大家”和“小家”。全国各族人民是一个“大家”,我们学校或班集体也是一个“家”,自己还有一个“小家”。有一个学生的作文开头写道:“我有一个‘特别的家’,就是我们的班集体。我的妈妈漂亮、善良、温柔,有时又严厉。我很喜欢她,有时又有些怕她。我们兄弟姐妹二十五人,我是最小的,但他们却叫我‘老大’,因为每次考试我都是第一名。我们兄弟姐妹虽多,却和睦相处。我们的‘家’还是‘五好家庭’呢。不信,你到‘我们的家’来做客„„”小作者把“我的班”写成“我的家”,不仅立意新奇,而且深化了“爱集体”的主题。

求精 就是培养学生在一题多做中精益求精。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作文有深造之法。文章一次作不佳,迟数日将此题目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不佳,迟数日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又微见了明;又攻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我在让学生作《扫雪》一文时,就让学生多次修改成文。第一次,让学生回忆扫雪的过程进行写作,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评议。第二次,则是在实际参加扫雪活动之后,修改自己的上次作文(在参加活动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然后,教师对两次作文进行了对比,学生评议,教师又稍微进行了指导,之后写第三稿。这一次,学生们大都写出了符合要求的作文。

重庆户籍综合改革尝试 篇6

中国改革推进30多年,难度正与日俱增。随着“帕累托改进”机会逐步用尽,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必须由单兵突进向综合配套转变。2010年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经验教训可资借鉴。

户籍改革是综合改革

50多年来,附着于户籍上的城乡居民各类权利与福利反差甚大。改革户籍制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还原其社会治安管理和人口信息统计两大功能,实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实现城乡自由迁徙。但是,如果不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社会福利,这种“改革”不仅毫无意义,还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例如,目前城乡之间低保待遇差别明显,如何处理?又如,取消户籍迁移限制,必然会有大量农村家庭为追求更好的教育而迁往城市,城市学校可能“爆棚”,怎么应对?农民进城后,农地承包经营权如何处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如何认定?凡此种种,必须推进综合改革。

重庆户籍改革一开始就在科学设置户籍准入条件的同时,力求构建有效衔接的配套制度体系,形成了涵盖土地、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综合改革格局,目标是利用户籍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破除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藩篱。

按综合改革的思路,重庆市首批转户的重点群体没有包括已纳入城市规划的近郊农民,他们将随着城市化进程在现有政策下自动转变为城市居民;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也不是此次户改的重点。对这个庞大的群体,重点是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重庆此次户改,重点关注的是长期在城市务工、有在城市落户的强烈愿望和条件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处于城乡居民之间,带有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双重特点,解决其户籍问题,更有利于制度上的突破,惠及民生,在转户口的同时又增加社会福利。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摆脱了“就户籍改户籍”的思路,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十个方面的政策,形成了系统的配套制度体系,以实现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了农民转户的平稳过渡,逐步消除了城乡户籍待遇差距。

推进七大制度改革

一是配套建立农村土地处置机制。建立、完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土地处置机制,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好转户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处置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但调查显示,在现行制度下,只有四成农民愿意转为城镇居民,多数仍然担心失去土地后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

重庆在制定户改政策时,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对转户进城的农民土地设置了三年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仍然充分尊重转户居民的要求。

对转户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对农村住房及其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对自愿退出承包地的,按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给予补偿。

对转户农民退出的宅基地,在优先保障农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交易等方式,显化其资产价值。由此产生的“地票”及大宗的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可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上市交易。

对转户居民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重庆市和各区县分别成立了农村土地整治流转机构,负责补偿和处置事宜,并且遵循规划及用途管制和不改变农地集体所有权的要求,对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加大整治力度。

二是配套建立住房保障机制。重庆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没有住房。为了避免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流离失所,重庆市把符合条件的转户农村居民纳入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范围,改善稳定就业农民工、新毕业农村籍大中专生、新退役农村籍士兵等无房或住房困难人员居住条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转户居民购置普通商品房。

重庆户籍改革政策规定,主城区及区县城镇规划区农村居民,具备条件的可转户进入统一规划建设的集中居住小区。同时,加大主城区及区县城镇规划区内转户集中居住小区、农民工公寓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目前,重庆市已规划在2020年前建设4000万平方米,租金仅为同类房屋租金的60%,符合条件的转户居民可申请居住,5年后可转为购买。

三是配套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庆规定,凡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均可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具体而言,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和已经失去土地的,可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享受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优惠政策和财政专项补贴;未退出宅基地的,有用人单位的,由单位统一组织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没有条件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在医疗保险方面,目前,重庆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没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重庆户改政策规定,应及时把符合条件的转户居民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同时,建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加强城市社会救助和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满足城市扩容后社区服务管理和救助保障等需求。

四是配套建立就业保障机制。重庆户籍改革政策把转户居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促进其在城镇稳定就业。

对有一技之长的,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帮助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作为就业援助对象,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其他转户居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等政策扶持,帮助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凡办理农转非的,即纳入城镇创业扶持政策范围。

五是建立城乡教育保障机制。重庆市按户籍改革转移人口目标和重点接受农民工转户的区域,准确把握城乡适龄人口及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变化状况,要求各区县(自治县)政府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留足教育用地,在主城区、区县城、小城镇按照城乡规划,加快新建一批幼儿园、中小学、中职学校。

同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做好新增学校师资配备、师资专项培训等工作,满足新增学校教师需求。完善各级各类学生就读政策和资助体系,保障转户居民子女接受公平的教育。

改善转户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条件,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使转户家庭学生与现有城镇学生享有同等待遇;按照“指标到校、区县安排”的原则,满足转户居民子女就读普通高中的要求;完善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转户居民子女享受国家政策优惠。

六是配套建立完善卫生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城市功能区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的建设,加快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保障转户居民及其子女和低收入群体在市内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

七是完善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凡是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已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从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当年起,给予5年的政策过渡期。在政策过渡期内,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的生育政策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重庆户改的价值

重庆户籍改革政策可概括为“不脱农村三件衣服,穿上城市五件衣服”。即保留农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同时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及时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一步到位,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重庆户籍改革力求在不损及转户居民利益的前提下,增加转户居民的社会福利。同时,通过建立土地处置等配套机制,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最终实现农村居民带着尊严和财富进城,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衡量一项重大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改革能否得到民众的支持。2010年8月,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启动,最初平均每天转户1000多人。到8月底,每天转户增至2000多人。2010年10月后,每天转户近万余人。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已办理农村居民转户1453686人,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在此之前,重庆有32.9万名历年已用地未转非人员,还有4.9万名农民因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而失地。这些人转户后,既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可享有优惠政策,市财政还提供专项补贴,使转户居民得到了实惠。这说明,此次户籍制度改革及与其配套的政策体系,聚焦民生,符合民意,满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诉求。

改革和尝试 篇7

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现状

许多专家学者针对三大模块内容的改革进行探讨, 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将对三大模块教学内容的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1.1 化学定性分析改革现状

化学定性分析作为经典化学的重要内容, 在早期高校分析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学科间的互相渗透, 化学定性分析的地位和作用被逐渐削弱, 学时不断压缩, 逐渐被仪器分析取代, 甚至有些高校取消了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定性分析内容或将其纳入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之列。当然, 在大多本科院校和师范专科院校的分析化学教学中, 定性分析因其强大的教育意义被保留下来并进行适当的改革, 但从整体而言, 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地位正被逐渐削弱和忽视。

1.2 仪器分析改革现状

从上世纪中期阶段的发展来看, 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都得到了不断的进步, 为分析化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 计算机技术、电子学等有关新型成果的大量涌出, 为分析化学创造出有利条件。在这种发展形势下, 分析化学朝着未来的道路不断前行, 即仪器分析。随着仪器分析的快速发展, 其相关方式、技术都在较短的时期里面有着很大的发展, 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而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下, 仪器分析逐渐被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而成为了分析化学的一种模块。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分析化学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 对仪器分析的改革是必要的, 诸多高校都在最近几年中才开始对仪器分析教学进行改革的。然而, 因为高校的设备条件、师资队伍都处于参差不齐的情况, 致使仪器分析教学出现了不平衡的格局, 在选择教学内容上也出现了不一致, 侧重点也不相同, 设备不足够的高校改革只是对仪器分析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1.3 化学定量分析改革现状

所谓的化学定量分析可以理解为在对结构以及定性分析的条件下而对相关含量进行的测量, 包含误差以及分析处理手段、滴定分析等, 对于分析化学有着重要意义。当前, 随着定量分析的不断改革下, 没有使高校引起高度的重视, 大部分高校还是对定量分析的改革认识比较低, 尽管一些高校对其加大了改革力度, 但是也只是对有关内容做出了一些改动, 这种改革手段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方向, 致使教学内容的力度不到位。

2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2.1 改变内容格局, 协调相关课程

由于分析化学属于基础课程的一种, 和基础化学在内容方面有着很多的重复性, 倘若不能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引起重视, 单独对这两门学科进行讲解, 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花费很多的精力。因此, 教师在对分析化学进行教学时, 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将存在的共同内容挑选出来, 并促使学生在课下进行复习、巩固等。这样就将以往的内容格局打破, 从而达到教学水平,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合理安排化学定性分析内容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下, 使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其显著特征就是化学定性分析内容有所缩减。当前, 我国高校中都将定性分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除, 并将以往的三大模块逐渐减少到两大模块。某些研究人员认为这样做是不合理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由于定性分析已经成为化学科学体系中的构成部位, 假如将这部分内容删减掉, 那么就会使分析化学科学系统不具备完整性;另一方面, 即使仪器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替代定性恩熙, 但是存在仪器分析的条件下, 就没有使定性分析内容发挥出使用价值, 但是却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元素以及性质的掌握,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分析能力。因此, 教师科学的安排分析化学的内容对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3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先导”, 加强化学分析教材建设, 是推进化学分析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和前提。科技的进步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对分析化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等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求, “自主化、个性化和创造性”成为信息时代对于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 建材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这种要求, 反映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环境等关键领域的发展现状、前景和发展成果, 并广泛交叉渗透,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化学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培养创新精神, 在保留经典化学分析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现代仪器分析和生物学分析方法的内容。

3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现代分析化学已经突破了纯化学领域, 它将化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及生物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科学。

由于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不再限于一般的“有什么” (定性分析) 和“有多少” (定量分析) 的范围, 而是要求能提供物质更多的、更全面的信息:从常量到微量及微粒分析;从组成到形态分析;从总体到微区分析;从宏观组分到微观结构分析;从整体到表面及逐层分析;从静态到快速反应追踪分析;从破坏试样到无损分析;从离线到在线分析等等。总之, 分析化学吸收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 利用物质一切可以利用的性质, 建立分析化学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4 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 可以得知:主要从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现状以及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笔者的一些见解, 提供给相关人士, 旨在促进分析化学教学的改革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要: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可以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本原理以及测定手段进行掌握, 了解相关科学实验功能, 树立良好的科学作风, 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此, 主要对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现状、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化建议, 旨在促进分析化学教学手段能够不断的进步, 提供给相关人士, 供以借鉴。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新安, 张王兵.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6) .

[2]王燕.开放性分析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西部皮革, 2016 (2) .

[3]赵桦萍, 赵立杰, 白丽明, 等.节约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时刊, 2015 (10) .

改革和尝试 篇8

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教材内容广泛而不乏抽象, 全部照搬地讲授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体现不同学校特定的教学目标, 达到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的效果, 有选择地讲授内容是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

2.现有的教学组织方式从理论到设计, 再到新技术的顺序方式, 学生在学习前半部分的理论时, 无法真正领会这些理论什么时候用、应该怎样用, 因此普遍感到抽象、难于理解、理论部分脱离实际, 教学效果不佳。

3.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讲授型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割裂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造成学生理解困难。

4.考核手段仍然停留在知识的考查为主的方式, 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与实施办法

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有目的的选择教学内容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校定位, 决定其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培养学生全面、深刻掌握数据管理的思想、概念、模型、机制和技术, 将来具有从事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的潜力;第二种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数据库理论, 并具有熟练设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能力;第三种是培养学生理解数据库理论的基本思想, 掌握设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第一类目标要求在理论教学上有高层次的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 对数据库存储结构、优化技术和保护技术均有深入讲授, 实践上侧重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框架的设计和实现, 而非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和这类教学目标适应的学校应该是国内的重点大学。第二类教学目标要求必须讲授基本的数据库理论, 但可不要求学生掌握可选的理论, 如存储结构和优化技术等, 实践上侧重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和这一类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学校是一般的本科院校。第三类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理论, 其理论学习的要求比起第二类还弱, 在内容选择上, 可比第二类稍少, 如数据库保护和新技术等可以不选, 在教学要求的力度上有明显的区别, 和第三类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是一般高职、专科学校。

2.由浅入深地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循环方式组织

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先理论、后设计和实践, 理论按照知识结构组织。这种方式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前半部分的理论时, 无法真正领会这些理论什么时候用、应该怎样用, 所以普遍感到抽象、难于理解, 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因此在选定了教学内容后, 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方式。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往往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遵循这一原则, 数据库系统的理论教学不应该是直线行的一步到位的教学, 而应该是多循环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理论教学过程, 一个是过程教授数据管理、数据模型概念和数据库系统历史和概念的过程, 配以相应的教学方法, 重点讲清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数据模型的概念和数据库系统的思想。第二个过程是教授关系数据模型和语言以及标准的SQL语言, 配以相应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明白理论的来源和用途。第三个过程是教授关系数据理论和数据库保护技术, 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 重点讲清数据库设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数据库系统运行的保护机制。循环组织过程的划分遵循这样的原则:同一个过程中的理论属于联系较紧密的理论, 各个过程分属人们认识、设计和实现使用数据库的不同阶段。多层次循环过程的理论教授,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也使学生的学习一直保持较高的兴趣。

3.案例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施

循环教学组织方式的不同过程虽然分解了学生学习理论的难点, 但每个过程如何有效地教学仍然值得考虑。如果处理不当, 学生对该过程的理论学习仍然模糊不清。为此我们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案例为核心的教学, 是以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案例为引导性材料, 通过案例中遇到的问题, 引出多个新的任务, 为完成新的任务, 提出新的理论, 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理论, 不断提升和强化学习兴趣和学习心向。对每个任务, 可由教师提出, 然后学生讨论探索解决方法, 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再由教师总结给出新的理论框架, 最后转入新理论的详细讲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 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 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任务驱动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 是主动与被动教学相结合。

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引入什么样的案例, 分解为什么任务, 我们根据上面给出的不同循环过程, 设计不同的案例, 再分解出多个任务, 如第一阶段可考虑设计数据库初期产生时的例子, 用于重点讲清数据库思想和概念, 第二个阶段用实际的数据库系统的案例, 用于重点介绍用户对数据库系统可能的操作, 分解这些操作为各种基本的任务, 再由学生探讨实现这些基本任务的原理等。

4. 加强实践教学

在数据库课程里详细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的6大基本步骤: (1) 需求分析 (2) 概念结构设计 (3) 逻辑结构设计 (4) 物理结构设计 (5) 数据库实施 (6)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最好结合实例, 课本上的例子一般比较散, 没有连贯性。我们仍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以一个设计案例贯穿整个过程, 在案例设计过程中既要分解出设计中关系范式的任务, 又要分解出各种结构设计的任务, 因此理论和设计相结合来介绍。这样的效果是较好解决设计相关理论的讲授。但由此产生设计的思路线索拉长而分散的不利, 我们采用每个步骤后加以总结和下一个步骤前的导入介绍来强化这个过程。

为适应新的技术发展的需要, 我们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上采用数据库的新技术, 如web数据库技术来完成设计实现任务, 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深对新技术的认识和缩短与社会应用的差距有很好的作用。

5. 新型的考核机制

传统的考核机制是采用一次性闭卷知识性考核, 这样的考核无法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 无法衡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尤其是这样的考核驱使学生尤其重视最终的知识背诵, 不重视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这对教学过程改革的努力不利, 因此, 我们采用过程分、实践分和最后知识考核分相结合的方式。对考试进行改革, 增加对过程的考核, 可以从学生讨论的表现, 对案例分解出任务的思考等几个方面来实施, 对实际应用问题的综合分析、实际解决、动手能力和数据库设计项目完成情况等考核内容。改变了以往一次考试确定成绩的做法, 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数据库设计实践》课程的考核完全取消闭卷考试, 直接采取项目案例教学并以学生自己设计与实现的数据库项目记录成绩。

针对目前数据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采用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它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由案例引出问题和任务, 探讨解决任务的理论方法, 解决孤立学习理论的弊端。该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际运用中总结提高。同时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改革方法, 从教学目标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同时加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实践教学和考核手段上做出探索, 从而在课程改革上给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教学改革,教学目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参考文献

[1]萨师煊, 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苗留兰.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韶关学院报, 2004, 12 (25) :108-111.

[3]任建军.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探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改革和尝试 篇9

新闻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基地, 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未来媒体竞争的高度。笔者在多年的大学新闻专业教学中发现, 学生的专业兴趣、人文素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和敏感, 没有形成关注新闻、发现新闻、评论新闻、研究新闻的职业习惯;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核心价值观错位, 常常用功利的判断取代基本的是非判断;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 讨论问题时不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也不能迅速把握对方的核心观点;一些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仍然停留在背诵正确答案和重复他人观点的水平, 无法对事物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诸如这些问题, 在毕业班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甚至保研的学生撰写科研设想时都时有发生。这些基本专业素养的缺失也将很快传递到媒体的报道质量上, 从而影响到全社会的精神食粮。

鉴于此, 最近几年, 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和学生的互动, 训练他们发现新闻、独立思考和有效传播的能力。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 作者在所担任的三门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心理学》和《网络传播》中进行了三项教学改革,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项教学改革是利用每次课前十五分钟, 请同学自发进行本周新闻播报, 播报分国内外新闻和本校新闻两个板块, 每个板块中又设播报和评论两项任务。国内外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 训练的是同学们筛选、编辑新闻并用简洁的口语进行信息传播和分享的能力。本校新闻来源于同学们对于身边事物的有意识观察和采集, 训练的是发现新闻、写作新闻和播报新闻的能力。评论部分训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论辩能力。

第二项教学改革是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当下的传播热点, 进行随机的课堂讨论和专题讨论, 并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比如, 2012年3月, 纪录片《科尼2012》风靡全世界, 组织学生观摩影片, 讨论创作动机、选题价值、制作技巧、传播策略、效果预判, 甚至传播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播和政治社会科技因素的互动等种种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热点现象, 思考背后深层问题。2012年6月, 南方周末《枪手在行动:南方周末记者卧底2012高考河南替考组织》在高考当日发布, 引发强烈反响, 我们及时组织同学就这一报道背后的新闻伦理、采写技巧、发布时机、报道效果、受众反应等热点问题各抒己见, 展开讨论和辩论。

第三项教学改革是由同学自由结合成5—10人的小组, 自选与本课程相关的主题, 收集资料, 进行专题研究并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用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和同学分享并组织讨论。一共有十四个团队提交了他们的专题研究并参加了课堂的分享, 这些范围庞杂、视角独到的“新知分享”弥补了教师个人信息的局限, 扩大了师生的视野,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也锻炼了同学寻找选题、搜集资料、参与研究和主动分享的能力。

学期末, 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考察教学改革的成果。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同学们对各项训练的认可程度、参与各项训练的频率、是否从训练中受益、从训练中学到什么、各项训练的难点、未参与训练的原因等几个方面。共发放问卷135份, 全部回收和有效。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处理, 结果如下 (见下表) 。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同学认可并积极参与了三项教改实践。三项训练的参与度均超过了80%, 从项目中受益的百分比则超过或接近90%, 这说明一些没有主动参与训练的同学 (纯倾听者) 也从中受益。相关性分析发现, 对教改项目的认可程度、参与教改活动的频率和是否从教改中受益三个项目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说明越认可该教改项目, 参与教改活动的频率就越高, 也就越能从项目中受益。

教改项目究竟提高了学生的哪些思维品质和能力?从下面的表4-1、表4-2、表4-3中可以看出, 通过新闻播报和评论的训练, 大多数学生比以前更加关心时事和新闻, 训练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新闻敏感。三项训练在培养思考习惯、提升表达能力 (或展示自己想法) 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在课堂讨论中, 学生们受益最多的是学会了倾听不同的声音, 而在课堂讲授项目中, 学生们学会了全面查找资料以研究某个特别的问题。

课堂训练发现, 活动存在着一些积极的参与者, 他们充满热情, 课前认真准备, 课堂上积极发言, 乐于和同学老师分享观点, 但也有相当部分同学, 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问卷就训练的难点所在也进行了调查, 发现除了“人多机会少”这个客观原因之外, “不知道如何表达”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原因。这也反衬出训练的必要性。

在主观回答部分, 很多同学充分肯定了课改的成果, 谈到了“对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专业犀利的点评”、“不同意见的碰撞”、“活跃的讨论氛围”、“独立查找资料研究课题的过程”“老师专业化的总结”、“对独立思考的鼓励”、“多元开放的内容”等印象深刻。

事实上, “讨论班”式的教学是世界名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美国的大学, 特别强调“讨论班” (seminar) 。在这种讨论班中, 教师不过是个主持人, 不停地提出问题, 引导讨论的深化。老师的功能之一, 就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中挖掘洞见 (1)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大讨论的比例, 对教师和学生都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更宽的阅读面和开放的心态, 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 有效率地主持讨论, 并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学生把大量的阅读放在课前和课外, 在课堂上, 更多地通过表达、倾听和互动式参与, 挖掘自己主动思考、有效沟通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积累, 将为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并通过自己的工作启发民智、提升公民素质打下基础。

摘要:传播业的深刻变革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传媒人才的培养需要。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能力, 作者在新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三项改革:本周新闻播报和评论;传播热点的课堂讨论和专题讨论;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和课堂讲授。这些做法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并引导他们进行了初步的学术研究和分享。

关键词:新闻专业,课堂教学,启发,互动

注释

改革和尝试 篇10

1.《农业生态学》课程改革背景分析。2011年, 生态学上升为一级学科, 同时中央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 使得生态学科的发展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目前, 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主要有:全球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外来物种入侵与有效控制;重要生态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生态学与科学管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水资源安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食物安全;植被恢复与生态灾害防治;等等。上述新出现的问题和概念, 也迫使《农业生态学》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

2.《农业生态学》课堂教学现状。在浙江农林大学, 为本科农学、植保和种子等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农业生态学》, 36学时 (或32学时) , 2学分。教材选取200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骆世明教授主编的《农业生态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从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系统全面、详尽地介绍了农业生产实践中运用到的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发展前沿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本人发现这门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1) 课程知识体系相对陈旧, 跟不上学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转基因食品安全、生物入侵等热点问题已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争论, 这些问题与《农业生态学》课程紧密相关, 但目前使用的教材和课程教学中却未涉及和关注。 (2) 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教师照本宣科为主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3)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期末闭卷考试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采取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应试策略。

上述问题使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前沿性和实践性都不尽如人意。因此, 课程改革十分有必要。

二、教学改革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为主动探求式学习的目的, 本人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农业生态学》课程进行改进。

(一) 改进和更新《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

1. 教材建设。

以骆世明版和陈阜版的《农业生态学》教材为基础, 参考国外经典生态学教材《The E-conomy of Nature》 (第五版) 、孙儒泳主编的《基础生态学》 (第二版) 、《动物生态学原理》、李博主编的《生态学》等教材, 对课程主题进行优化和再选择。

2. 获取学科前沿信息。

搜索最新发表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文献, 通过网络搜索获得高质量的课程素材。如本课程第五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讲授内容, 就大量参考了复旦大学第五期生态学高级研修班的ppt讲义, 从学科前沿获得了当前国际生态学发展的最新信息, 保证了课程知识的相对新颖性。

3. 收集课程辅助信息。

通过阅读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国外经典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材和畅销书, 获取时代发展的动态信息和趋势, 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广博性,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 探索新的《农业生态学》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

1. 增加课堂讨论的次数和质量。

设置与课程紧密相关且具有广泛社会关注度的讨论主题 (如:你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当前西方主导的碳排放和碳交易制度是否对中国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 采取信息定向输送、纸质资料阅读、无领导小组讨论、分组限时间公开演讲等形式, 来加深学生对特定命题的理解,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精神和公众演讲能力。

2. 加入网络公开课教学视频。

在网易公开课、TED演讲、BBC纪录片等网络媒体中, 搜集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 经过整理和加工, 选择主题相关、时间适当的视屏在课堂上播放, 使一流的媒体资源走入课堂。同时, 本人在MOOC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上注册账号, 选择参与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一些课程 (如全球气候变化) , 获得一些与课程主题直接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 改进《农业生态学》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1. 加大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

将课堂讨论表现、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率等都纳入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中, 使学生均匀用力, 避免期末考试突击式的应试学习。如在课堂讨论环节, 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 设置分组, 根据全组的表现, 统一给分, 同时对表现出色的“意见领袖”, 给予加分, 此举意在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2. 期末考试题目中, 增加理解性的主观题目的考察比例。

在期末考卷中, 提高开放性题目的比例, 同时对一些题目, 可设定具体情景, 给予知识点的提示, 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程度 (如论述题:我国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了“单独二胎”的生育政策, 请根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分析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变迁。给予应试者的提示知识点有: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的方程、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马尔萨斯人口论等) 。

3. 收集学生课程反馈意见和听课体验。

在考试题中设置课程意见反馈的环节, 如:你认为如何才能上好《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鼓励学生多提意见, 获取学生的听课体验, 为下一步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和方向。

三、教学改革实施效果、问题与反思

1.教改后的教学效果。

(1) 学生上课积极性增强, 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和选择, 学生上课到课率提高, 上课专心听讲程度提高, 玩手机、睡觉的学生数量有所下降。同时, 学生私下的反馈表示:这门课程提高了自己对生态学的兴趣和了解。 (2) 课堂参与度提高, 课下出现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由于引入了对当前生态学热点问题的课堂主题讨论 (以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进行) , 学生课程参与度有所提高, 加之讨论话题新颖, 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讨论分组采取随机原则, 避免了部分优秀学生扎堆、后进生消极参与的现象。课后阅读材料和书籍的推荐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部分优秀的学生学以致用, 在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中能够运用课下学到的新知识。 (3) 学生积极上交课程建设意见和建议。课程考核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权重, 将出勤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表现纳入到成绩考核体系中。同时, 课程期末闭卷考试减少了客观题的比例, 增大了主观题的数量,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如在回答论述题“十八界三中全会后, 中国计划推行夫妻双方单独生二胎政策的生态学理论依据和可能后果”时, 很多学生运用了生态位理论、逻辑斯蒂种群增长模型、生态足迹、环境容纳量、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学知识来进行回答, 并对可能出现的人口扎堆生育现象做出了预测性的分析, 基本做到了活学活用。

2. 教学反思。

从平时学生听课反映和期末考试回馈意见来看, 课程改革总体较为成功, 学生评教反馈优秀, 但从多数学生一致的反馈来看, 本课程仍存在很多改进的地方, 归纳一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书本外内容偏多, 知识体系庞杂, 抽象概念较多, 一部分学生反映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2) 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待加强, 单一的老师讲授模式还需改进。 (3) 课程课外实践机会较少。尽管本课程给一部分班级安排了几次室内和野外试验, 但大部分班级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并未安排其他课程实践。这也是学生反映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上述问题, 实际上也是各个学校《生态学》课程一直以来存在的老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进一步提升本课程的质量, 为以后申请精品课程打下基础, 希望在以后的课程讲授中继续改进。

四、建立明确的课程宏观进度体系, 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课程重点

在课程开始之时, 列出授课进度表, 课程讲授难点和重点, 课上和课下参考书目、资料和文献, 同时给出相关出处。提前将课程进度表发给学生, 方便学生熟悉课程脉络和讲授重点, 并有针对性的去查阅参考书目。

1.加强师生互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表,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提前分配课程辅助教学任务, 制作教学任务分配进度表, 每次上课请一到两组学生上台辅助教师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 请在座学生评价上一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公众演讲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 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根据设定的课堂内容, 主动联系校外企业 (如:农家乐、特色养殖基地、生态农业建设试点) 、单位 (如:基层农业推广机构) 和个人 (如:一些生态农业创业者) , 为学生提供参观、主题讲座、项目实施等形式的课外实践锻炼场所, 做到学以致用。让农业生态学理论从书本走到实际应用, 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更好的建设《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

五、结语

21世纪的前十年, 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集中爆发, 网络信息爆炸化, 咨询传媒全球化的趋势对传统的大学课程授课体系造成很大冲击, 这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教学改革实践, 我发现在把握课程重点的基础上, 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以及时事性热点的分析和讨论,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希望上述的努力, 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品质, 为培养生态型、创新型、创业型复合人才提供自由的土壤和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沈新平, 黄丽芬, 庄恒扬.谈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可强化育人的环节[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

[2]高艳茹, 高海波, 艾文国.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5, (12) .

我校运动会的改革尝试 篇11

【关键词】运动会;改革;体育

新课程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逐步对校运动会进行改革与尝试,取得一定效果,下面介绍具体实施流程。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学校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它对于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巨大推动作用。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新课程改革所确立“以学发展为中心、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一思想为指导,真正将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运动会给我们提供了改革和实践的平台,真正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不仅是运动会参与者,也应当是运动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从思想、观念深处认识到学生在运动会所处位置变化,才能将我们具体工作落实的实处,从而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好的展现自我机会和舞台,让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姿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运动会中,不管是运动员、还是其它组织、管理人员都能得到锻炼、得到收获。

二、将思想转变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运动会能够顺利的召开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环节的通力合作,经过精心的准备,而对传统运动会组织和管理重新推翻进行改革就会受到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1.学校领导支持

一个学校的运动会是否能顺利举办、改革能否成功,首先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其次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广大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接受、认可。我校运动会改革得到了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有了校级领导的支持,全校上下从思想上得到高度统一,物质上有了保障,这是取得改革成功最关键因素。

2.学生大胆尝试

传统意义上的运动会,都是体育老师策划、组织,学生是运动员。整个运动会的组织工作,从报名到编排,从场地安排到裁判工作,几乎由教师包办。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参与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创造性、组织管理能力被压抑,得不到发展。我校运动会改革就是将体育教师原来策划、组织,裁判、管理等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真正成为运动会主人,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运动会全部工作交给校学生会来完成,为此学生会专门成立运动会组委会、组委会下设不同的办事机构,(有主席团、组织策划统筹组、竞赛组、裁判组、后勤保障组、纪检组等部门)各个不同办事组织机构在主席团的统筹管理下履行自己职责、其成员构成有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组成,保证工作更好的延续性。组委会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详细可行运动会的方案。包括前期运动会赛前通知发布、运动会秩序册编排、学生裁判员的选拔,到运动会的入场仪式各班级进场、退场的顺序路线都做了详细的策划、制定详细的文字策划实施方案。组委会的每一名同学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为运动会的顺利召开积极贡献自己力量。他们在交流与讨论中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深度、弥补了自身不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

3.教师作用

新课改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作用做了更新解读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就意味运动会不能完全放任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体育教师合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经验等对学生的工作进行积极指导和帮助。在学生会成立运动会组委会的同时,每一个组委会机构都有老师进行指导,每位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到学生方案策划、讨论、修改、定稿、实施的全过程。教师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活动,掌握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作用,要担负起把握方向、培养学生能力重大责任。体育教师不但要有坚实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经验积累,还要更高的责任心,去做好教育指导工作。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运动会召开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对于参与到运动会筹划、组织的过程中的每一位学生是一次成长经历、历练过程、是一次提升自身能力体验、是一次自我检验的平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成功或是失败都会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刻烙印。如何让运动会参与者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将运动会的锻炼人的功能最大化,是我们这些推动运动会改革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自己在这一过程的得失,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才能伴随他们终身成长、终身受益。教师将总结汇编成册并存档,为下一届运动顺利召开提供经验总结。

三、反思与总结

学校运动会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搞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

如何通过学生体育运动会的开展,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以促进全面发展,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得大家探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运动会将越来越显示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传斌,石文艳.改革学校运动会的尝试[J].考试周刊,2014(64)

[2]宋东明.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实践策略[J].体育教学,2008(3)

改革和尝试 篇12

下面笔者就关于在所在单位自媒体的建立和开展,对学生的学习作用反馈,以及在教学改革和团队建设方面进行经验分享。我校外语系自媒体的创办最初是由笔者发起,后来建设为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然后对项目各个进程阶段进行梳理,最后总结学生对平台的反馈和在团队中的锻炼。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校也可以搭建起类似的师生互动平台,在补充学生英语学习渠道的基础上营造出更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生的才华可以有公开展示的机会。

此项目旨在通过创办自媒体平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平衡学生课上课下学习英语的时间和途经分配,利用新的媒介手段拓展课堂教学,延伸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的大学英语课堂授课方式。它不仅为教师团队提供一个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所学的渠道,拓展了教学实践的范围和更多可能性,也为学生团队提供发挥自己擅长,将所学进行应用的平台。

通过自媒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笔者与团队成员都希望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后的在线教学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使用能力。同时,此项目也希望探索教师队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否更有效地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学术研究能力,有效地融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带领学生尝试更多英语学习的途经,将英语学习从课堂中的英语技能为主的听课被动学习模式过渡到以行为实践为基础的主动学习模式。

本项目在全国高校外语系教学改革尝试中属首创,主要由教师团队主导带领,师生共建,线上分享线下沙龙同时进行,内容推送发挥教师的兴趣和学生的擅长。学生团队除了素材编辑团队,还在全校范围内招募了英语电台主播团队,进行学生节目原创播出,通过外语系自媒体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产出”。

接下来,笔者梳理项目在各个阶段的进展情况。“矿大外语系”自媒体从2015年1月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团队,于2015年5月份申报教改项目时已经有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团队,并且有了对自媒体平台的前期研究和初步探索经验,收到了很多来自师生的鼓励、肯定和积极支持。

本项目的实施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2015年春季学期,即搭建起英语学习自媒体平台,建立面向矿大所有英语学习者的公众号,组建初具规模的教师队伍和学生团队。在新学期开始,团队在自媒体平台上陆续进行英语相关知识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推送,包括英语格言、学习方法、考试助手、出国留学、实用英语、语言知识、口语精华、英美文化、活动赛事、师生分享、人文阅读、趣味英语、美剧电影、英语电台、互动问答和周末福利等16个栏目。每天精心准备的推送,让全系的老师和学生都凝聚了起来,大家都感觉外语系师生集体有了一个共同的分享平台,反响很好。除了推送,一位教师团队的老师还发起了首届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英文明信片的比赛,学生积极投稿,反应热烈。

项目的第二阶段是2015年秋季学期,此阶段的重点是将平台活动多样化,同时推动线下活动的形成和举办。此时,团队的学生规模持续壮大,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同步进行,将校园英语学习实践方式多元化。在这个学期,平台在线上成功举办一次外语学习微课,线下举办了一场面向全校的学生学习沙龙。此外,根据学生需求调整自媒体栏目设置,增加学生喜爱的“为你读诗”栏目。与此同时,“英语电台”的主播们持续推出新节目。在2015年度,电台共推出15期精心原创的英语或双语节目。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师生“互动问答”栏目,让师生在课下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探讨英语学习的机会。学生提问的内容涵盖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如语音、语法、文化、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等等各个方面,教师们热心作答,为学生们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回答和建议,该栏目深受学生的欢迎。

项目第三阶段是2016春季学期阶段,即主导权从教师团队转移到学生团队的时期。此时,学生开始充分发挥领导力和自主性,不仅独立成立团委外语部,而且将教师团队请为各栏目的指导老师。学生陆续推出“剧好看”“英teresting”“外语系之人物采访”“译者译世界”“英文话剧汇演”和“毕业季”等师生都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栏目。由于学生主导,教师辅助,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以发挥,看到了很多惊喜的推送内容和互动方式,这样使得师生更加将此平台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紧密关联。

自“矿大外语系”公众号的创办起,有过9人教师团队,9人学生编辑团队,8人英语电台主播团队,推送过很多精心打磨的栏目推送,其线下研讨学习沙龙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和欢迎。

在自媒体的线上运营和线下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团队的师生都有了锻炼,学生在这个平台的收获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学习资源来讲,学生不再为网络上庞大的英语学习资源而感到盲目,只要有需要,平台会推出适合学生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其次,基于自媒体搭建学习和分享平台,也会让更多课下单枪匹马学习的学生有更多的社群归属意识和动力。此外,以本校为例,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以传统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培养为主要依托,学生在平台上接触到了更多与中西文化相关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后,学生在与老师一起运行自媒体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尤其在学生独立运作自媒体过程中,更是考验学生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像记者一样挖掘新闻的能力,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自我价值肯定和认同,也在培养学生积极分享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整体来说,本校自媒体的教学改革实践和师生团队建设,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互动从课堂上部分迁移至自媒体平台,这是一次教与学全方位应用于自媒体实践的成功探索。

参考文献

[1]马秀欢.自媒体时代“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科教导刊,2014,(10).

[2]符昕昕.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山海经,2015,(11).

[3]伊琳娜·伊力汗.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分析.新课程,2016,(04).

上一篇:现象意识下一篇:递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