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尝试

2024-09-05

阅读尝试(共12篇)

阅读尝试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育竞争愈来愈烈, 每位家长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越来越高。当前幼儿园智力的开发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位幼儿教师面前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工作探索, 我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幼儿早期阅读兴趣, 创设阅读环境

在引导幼儿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中, 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孩子们阅读意愿最有效的做法, 就是老师要强化口头讲读技能, 使幼儿百听不厌, 余味无穷, 以便增强他们的兴趣感, 迫切感, 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快乐, 使他们一步步懂得阅读是通往知识的海洋, 将来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用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识字、阅读的欲望, 使阅读和看书成为幼儿日常生活的主线。

二、为了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 必须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

如何向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场所, 让幼儿感受到书面语言, 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书面的语言知识。要为幼儿提供只有表意性质的阅读材料, 幼儿认识的特点决定早期阅读活动必须为幼儿提供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内容。幼儿早期阅读活动, 事实上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 老师要把书面语言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给幼儿提供灵活的阅读方法, 以便促进孩子们阅读兴趣。

在阅读中帮助幼儿认字, 不是为了认字而认字, 而是为了使幼儿借助这打好阅读的良好基础。

1. 先由易到难, 注意新旧字的联系, 从认识独体字到合体字, 从中找出其规律。

2. 让幼儿在兴趣中认字, 这样使幼儿在阅读时对生字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在阅读中, 老师要有意识先让幼儿观察老师写字。然后告诉幼儿:“请小朋友闭上眼睛,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字。”这时, 孩子们很关心黑板上的字自己是否认识, 认出后自己是否会写, 我们只要求幼儿认识就可以了, 不要求他们会写。这样日积月累, 他们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3. 发现规律, 运用规律。在阅读中, 让幼儿多观察, 找出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 如:妈、奶、姐、妹等, 都带有“女”字旁, 它们都和女人有关系, 所以都带有“女”字旁, 这样使幼儿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字的印象, 又提高了它们阅读的兴趣。

4. 平时多鼓励幼儿养成互教互学的习惯。在阅读中, 我让孩子们把不认识的做上标记, 然后互认, 也可以问老师和家长。这样孩子们认字的数量一天天增多, 阅读的兴趣也一天比一天高起来。

三、为了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必须全面发展

幼儿的阅读活动主要面向全体幼儿, 让每个幼儿都必须得到全面的教育和提高。特别是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差的幼儿, 更要有耐心和热情的鼓励, 多方面给予帮助, 让他们阅读些简单的小故事在班上阅读, 并给予表扬, 使他们不感到自卑和气馁。幼儿对阅读产生了极大兴趣之后, 我就让他们把平时听到的和看到的小故事内容阅读出来, 并启发他们故事的道理。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和争论, 这样使他们懂得了做事要专心, 不能半途而废。

通过以上的活动之后, 孩子们阅读和看书的积极性更高, 每个小朋友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平时个性内向的孩子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相互交流了, 所有这些都归于阅读活动的开展。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和兴趣, 并掌握了初步早期阅读的技能。

总之, 幼儿教师必须树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意识, 只有提高认识, 深入探究, 反复实践, 从各个方面采取各种手段, 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阅读尝试 篇2

阅读・尝试・反思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与教育名家相比,我们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由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乏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之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阅读――尝试――反思”的流程,来提升我们的教育品质和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坚持阅读画家张大千说:“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因此,只有通过系统地、批判性阅读一些内容丰富、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书籍和教育优秀文献,才可能在我们心里积聚起一个浩荡而丰富的库存,赋予我们一种大气,供我们随时汲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力量。坚持阅读是一种沉淀思想的最佳方式。教育需要经典的依托,古典让人厚重,前沿让人激越。摒弃了浮躁和功利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尽情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和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从而无形当中使我们的心灵得以丰富,人格得以厚重,思想得以深刻。坚持阅读是一种获得新的视界的有效途径。学者肖川认为,阅读可以让人“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自信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可见,真正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心灵站在高处,得到一种不同于前的视野和角度。大胆尝试通过阅读,我们的脑子里会充满大量的有用信息。但是,“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和升华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让有用的阅读信息广泛地为我所用,是至关重要的。以语文教学为例,不管是于漪的情感教学法,还是魏书生的学生自主探讨法;不管是程翔的启发式教学法,还是赵翔谦的绿色作文教学法,等等,要选择对自己有冲击的一种,大胆地开始自己的尝试。失败了,不可怕。关键是你已经迈出了成长的一大步。其实,尝试本身也是一种探索,一种以开放的心态、进取的意识对自我的突破和超越。这种尝试能给你不断带来上进的需求、超越的意向和成长的渴望,能不断地去唤醒、激活和弘扬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教育智慧。不断反思自我反思是指对各种教育观念、教育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深刻的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思想所进行的反省与审视。因为通过反思,可以彰显出被日常生活的琐屑与平庸给掩盖了的事情的本来面目,可以矫正教学行为中不应有的偏差,给予老师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使之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当然,反思的方式很多,没有统一的模式,如坚持写教后记或教学日记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在失误中翻检,在探究中提高,快速实现专业的成熟。

有效阅读的尝试 篇3

关键词:览读扫障碍;略读寻门径;跳读理脉络;择读思疑难;批判性阅读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的渠道,拓宽眼界,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补充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的要求,现行每册教材都配套编写了《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编者用心可谓良苦。但现在的问题是,在课业负担重且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学生如何高效地阅读《读本》,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除认真阅读外,还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根据《课标》精神,我向大家介绍一种课外阅读方法——梯度阅读。

何为梯度阅读?就是阅读一个文本分五个环节进行,按层次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根据每轮阅读的不同要求,選择不同的读法。现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环节:览读扫障碍

扫除阅读障碍不需咬文嚼字,览读即可。先读一读课文题目和题注,理解题意,了解作者;再读一下阅读提示,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然后浏览全篇,画出自己不懂的且课文又未加注释的字词和难句。读毕,借助工具书和其他参考资料,逐一解决。这一步是扫除障碍,入门就有望了。

第二环节:略读寻门径

略读就是粗略地读,不必过细,能找到入门的路子就行。门径在哪里?钱梦龙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提出的“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的理论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想到了“择要”阅读的方法。按表达方式,文章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而不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组成的,“择要”阅读就是抓住这些要素去读。如此,入门就不难了。比如,阅读记叙文,要抓住叙述的各个要素,重点抓人和事,弄清写的什么人,叙述了哪些事,通过阅读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阅读议论文,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去读。譬如,作者提出的是什么问题,他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中,作者援引了哪些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末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种方法便于迅速把握文本大意,最适合入门阅读。应该注意的是,入门阅读不可贪多求全,能达到上述要求就算入门了。

第三环节:跳读理脉络

跳读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阅读方法,可以从文章的中间读起,再读头尾;反之,也可以“首尾包抄,中心开花”。脉络比喻文章的结构,理脉络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段。

理清脉络,跳读为上,理中见功力。理要有度,这个度就是分段的标准。分段标准必须一贯到底,中途不能变换,这样才能保证分出的各段是并列关系,有效避免了包含和交叉。理要有法,必须瞻前顾后,上挂下联,既要总览全篇,又要顾及局部。理要注意文章的结构规律。如最难的就是记叙文,没有一定的程式,有的按时间顺序展开,有的按人物行踪叙述,还有的按场景的变换记叙等,理时务必仔细。如果说前两步是扫清外围的入门阅读,这一步是突破性阅读。理清脉络才能向纵深发展,才能登堂入室,接近文章的核心。

第四环节:择读思疑难

这一步紧扣文后的思考题进行。与上述读法不同,择读是选择性的反复地读。视线聚焦于疑难之处,心会神凝,口吟目诵。思疑难的目的是解疑难,非择读莫属,但关键在思,要学会思考。举例来说,《多收了三五斗》完整写出了发生在一天当中的故事后,又用了一段文字写第二天。读到这儿,也许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这一段不是多余吗?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真的想不明白。这时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不写这一段对整篇会有什么影响?联想到小说的背景,我们就会领悟到,故事不只发生于江南某镇,各处市镇都发生了;悲剧也不是只上演于某一天,而是天天都在表演。假如没有这一段,就不能反映出这种普遍性,小说的主题就会因此失去概括意义而显得单薄。

第五环节:批判性阅读

以往的阅读教学,正是由于我们已习惯于拜倒在名家经典的脚下,缺乏对文本质疑的勇气,而开始批判性阅读,将学生的阅读姿态由传统的欣赏者姿态引向解读者姿态,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大突破。比如,许多有识之士在阅读课堂上寻求的“深度”,注重的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是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可能,是提供一种改造,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盲目接受。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利用好课文,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能对阅读的内容进一步做广泛的推理,找出内在关系,明确要点,得出概括性结论。不仅评价内容,体会比喻,评价作者的态度,更要形成自己的见解等。

很多老师在阅读中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课文空白处,相关段落和重点语句旁写下自己的评价。鼓励阅读批判,实质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主人翁态度和创造精神,而不是跪着读书。

梯度阅读体现了人们认知的一般规律,五个环节阅读文本则是高效率的保证。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阅读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都是切实可行的,而且事半功倍。

语文阅读教学新尝试 篇4

一、在阅读教学中, 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 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 要边读边想, 要圈点勾画, 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 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 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涵、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二、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 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 作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三、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7~9年级) ,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室)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尝试 篇5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或再现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阅读,实际上就是“情境阅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要从“重传授,轻探究”向“传授探究结合,探究为主”转变,让学生去体验,去质疑、探究,去观察、发现、感悟、思考、内化。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阅读教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3202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或再现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体验式阅读,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阅读”。它容易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并且能进行“语境体察”,学生“心动”之余就能寻找出或浅表、或深层、或醒目、或隐蔽的各种信息,为己所用,并且能进行研究性的实验学习。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要从“重传授,轻探究”向“传授探究结合,探究为主”转变。重视探究,就是要改变把学生当成“容器”的灌输,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充满激情的“火炬”,让学生去体验,去质疑、探究,去观察、发现、感悟、思考、内化。为了实践这一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七Unit 3 “Under the sea”的Warming up和Prereading?榻萄?素材,探索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教学案例

以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The Little Mermaid”中的一个片段导入,引出本单元的话题Under the Sea。对于海洋动物来说,生活的天堂自然是海洋,那么在这个广袤的海洋世界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接下来,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海洋中的动物,并顺势引入本节课讨论的第一个重点――虎鲸。学生们对于虎鲸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它的颜色和形状上,对于它的自然属性并不熟悉,于是在这里,我插入了第一次的信息输入,播放关于虎鲸的录音(学生前期录制)。播放由学生录制的听力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了解虎鲸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为接下来的第一次输出(简要地介绍虎鲸)作了铺垫。然后给出两张图片与虎鲸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引入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须鲸。这同样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话题,但与上一环节不同的是,我将输入须鲸信息的部分设计成Quiz的形式。在这一次信息输入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须鲸的基本特征,所以随后的输出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对前两次信息输出的处理,我采用了同桌讨论与个别学生陈述观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凝练。认识了虎鲸和须鲸,接下来预测在虎鲸和须鲸的对决中,谁会是胜利者。学生根据在前两个环节获得的信息畅所欲言,对胜利者进行预测。接着,播放虎鲸与座头鲸(须鲸的一种)对决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验证自己的猜测;同时视频中优美的英文解说与直观的画面为本节课第三个重点也是难点(Picture Talk)作了一个铺垫。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下节课即课文的阅读打基础,但本节课直接让学生看图说话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将这一部分设计成两个环节。首先用选词填空的方式,完成一篇小短文;然后结合此篇小短文,根据关键词和有用的句型,思考、讨论并描述图片,实现知识的升华。最后根据图片,预测文章的内容,结束本课。

二、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对于这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体验式阅读教学,笔者有如下的思考:

1.创设民主课堂

英语教学并非一种专制性的教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居高临下,很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录制听力材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同学们,同时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利用色彩明快、节奏欢快的动画,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有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用到了如“As far as I’m concerned...”“in length”等句型和词语,学生们精彩的表现同时也激发了教师更大的热情,课堂气氛逐步高涨。

2.提倡多元解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对本节课的设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图说话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从而实现个性化解读。学生对于图片的描述或是从一个方面,或是从全局入手,回答非常生动并极具想象力,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并且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3.精心设计问题

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探究性的、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增强学生阅读体验的深刻性。在本节课中,观看了虎鲸围攻座头鲸的视频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y can killer whales be the king of the sea? 学生们将自己观看视频的感受与对两种鲸不同点的认知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体验课堂内容,感悟英语魅力。

4.恰当引导学生

体验式阅读教学告诉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即使学生一时做不到,也绝不能动摇这一原则。事实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是可以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好问题的。有时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话题,让学生去讨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却要么回答句型单

一、表达不清,要么畏首畏尾、不敢表述。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铺垫和引导不够。在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在本课的设计当中,我用递进式的三次输入,通过同桌讨论、关键词辅助,实现了递进式的三次输出,效果良好。

总之,英语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如果缺乏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参与,英语的阅读教学也就丧失了本真意义。而英语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教师就必须首先明确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及意义,然后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这样,体验式阅读教学必将改变学生被动的、依赖于他人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自主、合作”教学尝试 篇6

一、贴近学生,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拓宽思路,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具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还要主动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一句真诚的询问和一次亲切的交流足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为打造自主、开放的课堂营造外部环境。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和互爱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角色回归,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学习应注重学生的发现、研究和探索,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自主地发现规律、探究思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交流活动的主体也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如在教学组诗《七子之歌》时,因为这是一组饱含深情的朗读诗,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让学生设计朗读方式,如有的小组采用男女生合读、重读的方式来朗读“母亲呀”这句话,来表现幼子对母亲热烈的呼唤。通过分组朗读,每个学生都进入了“角色”,品尝到了参与的快乐,在欣赏和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三、自主学习,搭建个性体验平台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既是学生了解课本内容的途径,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与交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化的,因为学生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时会融入个人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①你们喜欢小石潭这个地方吗?②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③说说自己这一课学得怎么样?④请说说学过《小石潭记》之后的体会。

通过灵活的设计,使每位学生都能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使他们迸发出千姿百态、绚丽夺目的火花。

四、合作交流,推动思维拓展延伸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来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

立足于“自主”阅读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是自主、合作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交流”,加强多方“对话”。具体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二是全班交流。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①随时需要寻找合作者,随时被选为合作者;②自己是合作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要学会与其他学生分享与合作;③自己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合作的质量,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④合作小组是自己大展个性的用武之地;⑤合作小组中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开放的互动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喜欢语文、热爱语文,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尝试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阅读文章:“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文章围绕“新加坡之行”这个话题让学生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 运用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I have never been to...”加深学生对现在完成时态的理解, 让学生以回忆的方式, 整理思路, 将经历用语言表述出来,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描述】

1.快速阅读。为准确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 我选择了本单元后面的阅读材料 (对学生来说这是陌生的文章) 。我认为学生第一次阅读时, 不需要理解每个词句, 粗略地了解大意即可。然而, 有部分学生不善于捕捉文章的信息点, 通篇读完仍茫然无措, 记忆里没有储存信息, 他们很需要教师的帮助。我根据本课的内容, 设计了一份表格, 要求学生看文章完成表格。这样, 学生有选择性地浏览, 并调整了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范围。学生三分钟后就找到了准确的信息, 顺利完成任务, 这证明了表格的有效性, 表格的确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率。

2.正确判断和推理。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后, 还应提升一个层次, 那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判断。推理判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训练出来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语篇教学, 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帮助他们分析背景知识和语境, 进行推理, 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 更多是停留在词句是否准确的层面上, 所以我设置了一些判断题, 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 判断正误, 并更正错误之处。任务难度不大, 主要是告诉学生阅读要细致, 一个单词的差异就能破坏句子的真实性。

3.阅读过程中的监督和帮助。阅读注重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阅读时应不发出声音, 静静地思考。有些学生刚开始不习惯无声阅读, 总要自言自语, 这个不好的习惯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率;还有学生用手指着单词一个一个地读, 这个机械动作不仅减慢了阅读速度, 而且还分散注意力。其实, 一个效率高的阅读者不会刻意关注单词的位置, 也不会在每个单词上平均花费时间,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全文的中心思想上。

因此,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班级里巡视并进行指导。有的学生阅读效率高, 在很短时间里提取出了精确信息, 而有的学生却是反反复复地读一个句子或段落。学生阅读速度慢主要是遇到过多的生词和语句, 限制了他们的速度, 也可能使他们失去信心, 最终选择放弃。所以, 教师要适当地处理原文, 对生词较多的文章先进行适当讲解, 以降低难度, 帮助学生保持自信。

【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不愿与人合作, 只顾自己思考, 一个人完成学习任务, 没有跟组员讨论;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过多使用母语;还有部分学生则习惯于教师以前的讲授教学方式, 认为学英语就是认真听讲, 认真记笔记, 至于在学习中是否主动不重要, 乃至产生消极、依赖和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心理, 合作学习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生的这些行为都需要教师引导。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实际学情备课, 使教学活动有更明确的目标, 操作性更强。成功的教学案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有话可说。随着教学任务的不断深化, 学生语言能力也不断提高, 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会更趋于自主化。那么, 如何让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使阅读教学在课堂外延伸出优越性呢?这里, 我就自己对阅读教学的尝试, 说说几点想法。

1.教师需要对学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设置小组活动, 让优生带动后进生, 大家参与, 通过交流合作来完成任务, 并感受成功。

2.多给学生一点自信。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规定的内容, 这给学生造成了压力。任务型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很多机会, 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学习和应用语言, 其间允许他们有一个沉默阶段, 允许他们思考成熟后完成任务, 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上不再被灌输“记忆—接受—模仿”模式, 相反, 呈现给他们的是真实、有意义的任务, 让学生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4.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用英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 不断获取新知识, 在亲身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

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尝试 篇8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文学作品教学十分重视。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规定, 还是新教材所选的大批文学作品的课文, 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 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 突出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 是对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目标的一次突破。而且, 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新课标中的这样一些表述: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获得有益的启示, 作出自己的评价, 说出自己的体验等等。其关键词就是“自己”, 也就是学生。这告诉我们,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来说, 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在阅读中, 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我, 才能完成目标。

首先, 教师要以独到的阅读见解, 带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实践证明,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实际上是一种被引导后的再创造。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 联系教材, 才能深层次地解读文本, 才能使教学有新意和创意, 达到带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着力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从中体会到个性化阅读的魅力,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独特体验的兴奋感, 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乐于思考, 追求发现, 进而喜欢语文, 热爱生活。

例如, 在教授《山中访友》一文时, 以往都是进行朗读、分析、欣赏、对话、仿写这样的设计, 而我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却有了新的体验: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忙忙碌碌, 却又常感不满, 总认为幸福是别人的, 烦恼总伴随自己。而《山中访友》的作者却告诉我们, 幸福并不遥远, 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寻找。因而, 在作者的心灵里, 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溪流、瀑布……这些来自天地的精灵, 都让他感到快乐无比。

在文中, 我还体会到了:要平等地对待生命, 拥有博爱、宽容之心, 才是做人的品质, 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保证。只有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赢得人生。

当我有了这样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与人生感悟时, 我就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以“阅读”为基础, 来引导学生获得独特感受体验上。只有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阅读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收获与认识。

其次, 教师应以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 来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人都是感情动物, 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 获得情感, 从而体验生命。所以, 我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体验, 铺垫出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乐趣, 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验。

例如, 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众多的老师, 因为没有相关的经历, 而错过了作者所描绘的“冬天百草园捕鸟”所带来的乐趣。而我的童年是在陕西的大山沟里度过的。那时的冬天, 大雪封山, 毫无去处, 而捕鸟便成了孩子们最大的乐事。因此, 读到这段描写, 便引起我亲切的回忆与体验, 就会真切地把捕鸟经过, 边演示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给学生听。对于从小生活在灰色城市里的他们, 那仿佛就是童话中才有的故事情节, 于是, 我乘机启发他们:对于从小生活在高墙大院里的“我”, 下雪后, 能在百草园捕鸟, 是不是一件乐事?和前面的“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否形成一种鲜明对比?如此, 我以自己独特的体验, 帮助学生获得了间接认识, 不但更好地完成了阅读目标, 而且, 让学生拥有了难忘的记忆。

在讲授《木兰诗》时, 我感受到木兰作为一名女子, “替父从军”并不是她的本意, 只是因为“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的无奈才上战场的。“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作为一名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普通女子, 尽管不情愿, 但在报国爱家的前提下, 木兰还是大义凛然、悲壮前行, 木兰的形象美也就得以显现。当她胜利归来,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弛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更是把木兰的形象美推倒极致。因此, 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来完成教学目标。利用动画片《花木兰》的片段来导入新课,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影片中的木兰, 与诗歌中的木兰进行比较。在配乐范读和自由朗读声中, 感知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示与想象, 来品评诗歌的情感, 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通过“荣归故里”这一详细情节的重点分析, 让学生展开想象, 续写木兰换装后, 见伙伴时的情景, 锻炼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样层层深入的活动中, 学生借助老师的引导, 相互合作, 积极探究, 每个人都对木兰这一形象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 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营养。

阅读教学中的“三品”法尝试 篇9

一、“三品”法创设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的教学阅读作了如下阐述:

⒈理念: (1)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⒉能力目标: (1) 加强朗读教学; (2) 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 (3)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 培养语感, 注重积累。依据上述理念与能力培养的宗旨, 在《四读、双课、八环节》的“诵读环节”“品读环节”上, 我作了进一步调整, 将“三品”教学法引入课堂, 即, “品语言, 悟情感”“品主旨, 理事件”“品手法, 写生活”。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一本名著, 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逼真感人, 无外乎就是将生活融注情感并借助于某种载体而显示出的一种艺术的升华。基于这点, 我认为, 课堂教学的归宿与落脚点应是将这种升华了的艺术通过对融注了个人主观情愫的语言材料进行客观解剖而将其还原于生活, 即让学生沿着“生活———艺术——生活”的学习探究的途径, 最终完成自己生活的升华, 而并非纯艺术的升华。

二、“三品”法创设意图

(一) 品语言, 悟情感

(一) 品味语言:依据本文的写作特点, 抓住文章的“精彩之处”, 通过研究文章字、词、句运用的精妙及功用达到对作者语言风格、人文素养、思想倾向、审美情趣等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能力及对美的洞察力和审辨力, 从而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文章创作体式的学习与模仿打下基础, 做好铺垫。

(二) 品味情感:

以“点”“线”“旨”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文章内容的分析脉络, 在分析中, 始终把“情”作为一条主线, 侧重研究把握作者渗透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 使之达到作品内容与学生心灵内在感应的完美融合, 真正使学生在作者汩汩流淌的情感中得到一种美的熏陶, 一种爱的陶冶, 一种情的感染, 一种真的升华。

(三) 品味生活:

在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研读文本的创作体式, 模仿文本的创作结构、精美语言, 创设自己熟知的生活故事。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强化巩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邃了解, 品味文本创作中所给予自身的生活感受与启示;另一方面, 通过自我往昔生活的追忆, 未来生活的畅想, 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分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生追求打造出一块块坚实的基石。

三、“三品”法范例点评

(一) 品语言, 悟情感

例1:《范进中举》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

1.“范进因没有盘费, 走去同丈人商议, 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 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骂人的趾高气昂, 被骂的唯唯连声, 体现范进的猥琐可怜和胡屠户的傲慢、⒐俗、市侩嘴脸。

2.“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 有拿白酒来的, 也有背了斗米来的, 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封建社会的众生相, 体现了一种等级制度的影响, 及由此形成的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反⒊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例2:《雨说》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

1.“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久了”展示了一种期待和愿望。

2.“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探访四月的大地。”

诗人选择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等, 展示一种难耐的渴望和欣喜。

3.“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风也不拥挤。”

“呼唤……乳名”“不喧嚷”等, 展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和对孩子们博大的爱心。

4.“只要旗子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笑”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绪, 也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象征。两个“只要”, 展示了诗人心中一种希望, 一种压抑于心中难以宣泄的祝愿。

5.“有一天, 你们吃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甜”“心意”等词, 展示了一种生命的崇高及暗伏于“雨”心中的祝福的力量。

(二) 品主旨, 理事件

例3:《范进中举》

⒈主旨:

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 周围各色人的趋炎附势, 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⒉事件梳理:

事件:中举前后。中举前:生活 (住茅草棚、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母亲的眼看不见) 、社会地位 (岳父骂、贺礼贱、邻里无人询问) 、处事态度 (甘受欺辱、唯唯连声) ;中举后:经济 (邻里送蛋、酒、米、鸡、桌、凳, 胡屠户送肉、钱, 张乡绅送银、房子) 、社会 (邻里称范老爷、岳父称文曲星、乡绅拜会称兄联谊) 、处事 (对乡绅奉迎、对岳父势利虚伪) 。

人物性格:范进 (唯唯诺诺、无能、迂腐、畏缩懦弱、甘受欺辱、圆滑世故、势利虚伪、醉心功名) 、胡屠户 (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口是心非、贪婪虚伪) 。

例4:《雨说》

⒈主旨:

(1) “雨”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雨”, 还指政治上、心灵上的雨;

(2) “雨”像妈妈, 给孩子带来快乐、幸福、温馨;

(3) “雨”具有“人”的灵气, 善解人意, 勇敢乐观, 有奉献精神;

(4) “雨”代表春天, 代表快乐, 代表希望, 告诉人们面对人生应持的一种心态。

归纳总结:文章把春雨拟人化, 借春雨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及春雨给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爱, 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殷殷关爱和深深祝福。

⒉事件梳理:

点:雨———主体物;辐射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种子、牛羊、游鱼、孩子们……

线:联想:雨的神态———雨的祈求———雨的动员———雨的性格——雨的希望;情感:关爱、祝福。

(三) 品手法, 写生活

例5:《范进中举》

⒈品味特色:

(1) 夸张手法的运用:喜极而疯, 巴掌治醒。世人热衷的科举功名到手, 自然惊喜若狂, 何况范进等了35年, 以巴掌对其行为加以讽刺。

(2)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强化讽刺效果:如对胡屠户的前后两次贺喜的描写, 勾画人物形象特征, 前挖苦、训斥、目中无人;后惶恐、手发木、扯衣角、赞语肉麻等;对范进前后境遇、心态描写。

⒉生活故事: (任选一题)

(1) 范进中举当天, 接受了众多人物的朝贺, 这是不是说明社会对知识的重视, 联系当今“知本家”的现象, 谈谈你的看法。

(2) 请设计一个场景,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 要体现讽刺效果。

(3) 从家里已饿了三天时间看, 范进到乡里参加乡试应是去了两三天, 请发挥想象, 写一写范进参加乡试的情形。

例6:《雨说》

⒈品味特色:

(1) 运用拟人手法, 使“雨”富有人的思想情感, 对孩子们深情倾诉令人真切感受“雨”的挚爱之心;

(2) 运用象征手法, 使诗中的“雨”的形象及种种情景无一不具有诗人和时代本身特具的影像;

(3) 运用适合儿童的口语写诗, 诗歌自身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

⒉生活故事: (任选一题)

(1) 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300字以上的小散文, 巩固体会诗人渗透于诗中的情感。

(2) 请根据你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感受, 用几行诗或几句话对春雨作一番描写, 要融注自己的主观情感于客观描写之中。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尝试 篇10

一、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 无论是在学习上, 还是在生活中, 无时无刻不在为学生作示范。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为学生带个好头。如果学生总是看到老师手不释卷, 自然会受到感染和影响。教师再经常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情况, 并在课堂读一些好文章给学生听, 此后再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阅读, 共同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学生的阅读兴趣便逐步培养起来了。

二、精心选择, 为学生推荐好书

儿童求知欲强, 对各种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但他们对书刊的选择往往受兴趣的支配, 易产生良莠不分的现象。目前充斥书市的, 很多是一些“儿童不宜”读物。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 作为教师, 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 要多作指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读的书, 充分汲取书中的养分。

三、加强指导, 让学生学会读书

1. 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 然后通解一句之意, 又通解一章之意, 相接连作去, 明理演文, 一举两得。”这就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速读法。

即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集中注意力, 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 生活日新月异,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效率。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 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 采用速读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四、拓宽渠道, 让学生书海遨游

1. 引导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 课外阅读是孩子在课外进行的一项学习活动, 家长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所以我们要求家长能带孩子到书店和孩子一起选购些思想内容健康、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只有家校互相配合、共同指导督促,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使孩子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2. 培养图书馆意识。

(1) 积极建立班级图书角, 帮助学生树立有书共读, 团结互助, 共拓展共进步的思想。 (2)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班级图书角毕竟书源有限, 教师要大力宣传图书馆的作用, 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意识到:图书馆是学习的乐园, 创新的空间, 心灵驰骋的原野。

尝试阅读教学 点评照亮精彩 篇11

语文学习是读者以文本为媒介,通过作者的文字语言和作者精心铺垫的语言情景,去感受去倾听作者的内心世界,去发现社会的万紫千红,并能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技巧,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可是,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也就是说,阅读是学习者个人的事,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笔者认为可以实施尝试教学,努力凸显学习主体,培养主体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点评作品的过程中领会语言的魅力,同时让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实效和灵动。

一、以人为本,营造课堂氛围

何谓“尝试阅读教学”呢?我想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一种阅读形式。这种形式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个体行为。为了促进个体行为的最大化应该努力营造尝试性阅读的氛围:宽松,和谐,安全。这就要求实施者做到:

首先、要尊重主体,减少限制。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必须充分理解,尊重个体,让个体有充分的自主权,比如学生爱怎么阅读就怎么阅读,只要能把文章读懂就可以,老师无须“指手画脚”。不过学生毕竟是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社会阅历,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尚不能很好地读懂课文,因此还要老师加以指导。减少限制,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而“放任自流”。这就要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因人而异,相机引导。

其次、要多点宽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交流点评时多一点宽容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地投入到内容中。例如在《老王》一课中,让学生点评文中人物的“幸运者”和“不幸者”时,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说到杨绛先生在干校里,没能拿工资,要接受劳动改造,被批斗,被定为“特务”“反动权威”,甚至作者自己说“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辱”,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杨绛先生是绝对意义上的幸运者吗?她为什么会觉得“愧怍”呢?通过这样的尝试推敲,通过对“幸运”“不幸”“愧怍”这几个词语的解读,学生理解了愧怍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为不幸者做的还不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加以传授或有机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这种方法的传授要长期坚持,随时相机指导。若能如此,学生就能更好地阅读本文内容。

二、引导探究,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都是把现成的答案直接给学生。学生根本用不着思考,也就谈不上探究活动了。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有意识地落实这一要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呢?前提条件就是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若能提出问题是最好的。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在动脑筋思考的。能动脑筋思考,才能对文本做深入的探究、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那么,学生如何提问题,这里有个方法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提醒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提抓要点:

(一)重视整体,掌握中心思想

语文教材有很多体裁,同时还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老师提醒学生从学生文章的整体上进行把握,抓住文中的重点。例如,有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作者的情感、讲述的道理、表达的观点等等,对于这些内容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从深层次思考,一边读一边做好批注,然后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各自的优点。有的学生刚开始可能点评不到位或比较浅薄,掌握不到重点,但是在大家激烈地探讨之后,学生们便有了新的认识,加上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学生更增加了阅读的信心,并且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抓关键词,领会内容主旨

点评式阅读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一些关键词,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便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教学生如何找出重点词汇,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合理的点评,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如菜畦、皂荚树、首乌根、覆盆子果实等一些植物,还有“扫开、撒些、支起、看、牵、走、系、拉”等一些动词,重点抓住这些词语将极大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

此外,对诗句也可以进行合理点评。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当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时候,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在旁边批注“惆怅”二字。

(三)抓重点句,强化核心知识

在文章中,往往具有一些关键句和重点句,针对这些句子,学生可以细细琢磨,然后添加批注,可以写下自己的真实感觉,也可以写下作者体现出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我的第一本书》,文章的最后“人不能忘本”这一句非常关键。又比如在阅读文言文《陋室铭》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的关键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这一句就可以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同时也体现出人生的乐观态度。从这些句子中,学生可以读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情景和体会他的思想,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做人的感悟,因此可以适当进行点评批注。

三、读评结合,实现有效链接

都说阅读和教学之间有着种种阻隔,可是通过笔者和课题组的同仁们多年的尝试,只要掌握了文本的多层次的引导,就可以实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效链接。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典范,而文章中写作方法更是可以借鉴。如果学生可以对写作方法进行合理的点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例如在文章《春》中多处使用到了写作方法,其中对于“春风”的描述就是非常形象的,将他拟人化,就像母亲一样温柔,将春风带来的生机勃勃描写的淋漓尽致,学生可以在此进行批注和点评,然后大家再进行热烈讨论,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自己仿写关于四季中你喜欢的季节片段作文。这样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进行顺势链接。实现既关注了经典作品的写法又做到了学为己用。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我剖析,自我构建的发展过程,更是充满自信和快乐的输入与表达的过程。如果教师都将课堂变成学生施展自己才华,张扬自我个性的舞台,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和自由的空间,他们定然会在广袤的宇宙空间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去发现、创造!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教学》,2011 (2)。

②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

阅读尝试 篇12

1. 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段落和篇章, 丰富的语言材料是构建学生“知识仓库”的必备内容。阅读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文教材和课外书籍中的佳句妙辞、精美篇章。教材每单元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的内容, 成语、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歇后语……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材料, 脑子里有丰富的知识, 说话时才能“妙语连珠, 出口成章”, 写作时才能文思如泉涌、笔下生花。

2. 语感的积累

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感, 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语感是学习主体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内化后, 对语言文字直接迅速地整体感知和把握。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和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感, 不断积淀语感, 语文素养才能逐渐形成。

3. 语言表达形式的积累

语言表达形式的感悟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因此, 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积累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低年级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重点积累浅显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基本句式。中年级和高年级时注重积累的内容范围更广了。

二、阅读方法的积累

1. 摘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是在课外阅读, 还是课堂阅读中, 随时随地积累, 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将原来意蕴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看电视、上网、与人交流时, 把学到的优美语句摘录下来;还可以把自己阅读或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 背诵法

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是背诵, 但不是死记硬背, 是在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 理解的要点。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 总是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3. 剪贴法

在阅读过程中, 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 然后贴到本子上;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 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 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记。

三、激发阅读兴趣

1. 鼓励学生将积累语言运用到课外语文实践中

演讲、辩论会上, 学生在表达时运用的好词好句, 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语文活动课上, 比如成语接龙, 找近、反义词, 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方式表达等, 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 展现其语言能力。

2. 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写作

我在批改作文时, 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用红笔标出并给予好的评价, 有时学生的作文常出现堆砌辞藻的现象, 对这些词, 哪些要保留, 哪些要删除, 我都予以悉心指导。这样, 学生慢慢体会到正确运用积累语言的方法。

3.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

定期交流读书笔记, 把同学之间的读书笔记实现资源共享, 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办个人手抄报, 在五一、国庆长假期间让学生把积累的优美词句作为手抄报的内容进行交流;在学习园地上, 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等。

总之, 当学生掌握了阅读积累的内容与方法并形成习惯, 必定对阅读积累产生浓厚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积累也快乐!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荀子也曾说过:“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鉴于此, 本人认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研究小学生阅读积累的内容与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有必要。

关键词:阅读积累,内容,方法,兴趣

参考文献

[1]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J].小学语文教师, 2002 (6) .

上一篇:塑化治疗下一篇:摄影优秀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