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阅读教学尝试(精选9篇)
体验性阅读教学尝试 篇1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尝试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或再现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阅读,实际上就是“情境阅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要从“重传授,轻探究”向“传授探究结合,探究为主”转变,让学生去体验,去质疑、探究,去观察、发现、感悟、思考、内化。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阅读教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3202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或再现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体验式阅读,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阅读”。它容易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并且能进行“语境体察”,学生“心动”之余就能寻找出或浅表、或深层、或醒目、或隐蔽的各种信息,为己所用,并且能进行研究性的实验学习。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要从“重传授,轻探究”向“传授探究结合,探究为主”转变。重视探究,就是要改变把学生当成“容器”的灌输,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充满激情的“火炬”,让学生去体验,去质疑、探究,去观察、发现、感悟、思考、内化。为了实践这一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七Unit 3 “Under the sea”的Warming up和Prereading?榻萄?素材,探索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教学案例
以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The Little Mermaid”中的一个片段导入,引出本单元的话题Under the Sea。对于海洋动物来说,生活的天堂自然是海洋,那么在这个广袤的海洋世界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接下来,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海洋中的动物,并顺势引入本节课讨论的第一个重点――虎鲸。学生们对于虎鲸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它的颜色和形状上,对于它的自然属性并不熟悉,于是在这里,我插入了第一次的信息输入,播放关于虎鲸的录音(学生前期录制)。播放由学生录制的听力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了解虎鲸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为接下来的第一次输出(简要地介绍虎鲸)作了铺垫。然后给出两张图片与虎鲸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引入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须鲸。这同样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话题,但与上一环节不同的是,我将输入须鲸信息的部分设计成Quiz的形式。在这一次信息输入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须鲸的基本特征,所以随后的输出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对前两次信息输出的处理,我采用了同桌讨论与个别学生陈述观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凝练。认识了虎鲸和须鲸,接下来预测在虎鲸和须鲸的对决中,谁会是胜利者。学生根据在前两个环节获得的信息畅所欲言,对胜利者进行预测。接着,播放虎鲸与座头鲸(须鲸的一种)对决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验证自己的猜测;同时视频中优美的英文解说与直观的画面为本节课第三个重点也是难点(Picture Talk)作了一个铺垫。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下节课即课文的阅读打基础,但本节课直接让学生看图说话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将这一部分设计成两个环节。首先用选词填空的方式,完成一篇小短文;然后结合此篇小短文,根据关键词和有用的句型,思考、讨论并描述图片,实现知识的升华。最后根据图片,预测文章的内容,结束本课。
二、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对于这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体验式阅读教学,笔者有如下的思考:
1.创设民主课堂
英语教学并非一种专制性的教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居高临下,很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录制听力材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同学们,同时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利用色彩明快、节奏欢快的动画,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有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用到了如“As far as I’m concerned...”“in length”等句型和词语,学生们精彩的表现同时也激发了教师更大的热情,课堂气氛逐步高涨。
2.提倡多元解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对本节课的设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图说话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从而实现个性化解读。学生对于图片的描述或是从一个方面,或是从全局入手,回答非常生动并极具想象力,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并且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3.精心设计问题
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探究性的、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增强学生阅读体验的深刻性。在本节课中,观看了虎鲸围攻座头鲸的视频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y can killer whales be the king of the sea? 学生们将自己观看视频的感受与对两种鲸不同点的认知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体验课堂内容,感悟英语魅力。
4.恰当引导学生
体验式阅读教学告诉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即使学生一时做不到,也绝不能动摇这一原则。事实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是可以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好问题的。有时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话题,让学生去讨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却要么回答句型单
一、表达不清,要么畏首畏尾、不敢表述。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铺垫和引导不够。在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在本课的设计当中,我用递进式的三次输入,通过同桌讨论、关键词辅助,实现了递进式的三次输出,效果良好。
总之,英语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如果缺乏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参与,英语的阅读教学也就丧失了本真意义。而英语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教师就必须首先明确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及意义,然后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这样,体验式阅读教学必将改变学生被动的、依赖于他人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龙卫红.浅谈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研究,2010(2).[2]王水生.体验式阅读浅论[J].语文教学研究,2002(12).(责任编辑周侯辰)
体验性阅读教学尝试 篇2
1. 在生活中体验
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 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 为了引出“数对”的概念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我班要举行家长联谊会, 你怎样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呢?介绍要求:从左 (窗) 往右依次为第一组 (列) 、第二组 (列) ……从前往后依次为第一排 (行) 、第二排 (行) ......请同学们想一想, 看谁的方法简单, 别人听得又清楚。
生1:第5组第3排。
生2:在某某的前边、某某的后边。
生3:从左往右数是第几。
生4: (2, 5) 。
……
看没有其他的表述后, 让学生评价谁的方法更好。学生一致认为生4的方法好, 教师板书 (2, 5) , 并介绍第一个数表示列, 第二个数表示行, 我们把这样一组数叫“数对”。学生掌握了“数对”的概念后, 让他们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说出同伴的位置;教师说“数对”, 请对应的学生站起来。最后, 教师利用课件把现实情境图抽象为坐标图, 引导学生概括坐标图上的“数对”的特点。
2. 在情境中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如, 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蓝猫和菲菲进行比赛, 蓝猫沿边长50米的正方形跑道跑步, 菲菲沿半径为20米的圆形跑道跑步。2秒钟过去了, 他俩同时到达目的地。可是, 谁是第一呢?蓝猫说:“我跑的路程长, 我是第一。”菲菲说:“我跑的路程长, 我是第一。”他俩争执不下。这时教师让学生当小小评判员:“同学们, 你们能替蓝猫和菲菲出出主意吗?他们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学生激烈地讨论着:“蓝猫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长, 是200米。菲菲所跑的路程是圆的周长, 可是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思考后, 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他们有的说用绳子绕一圈, 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也就是菲菲跑的路程;有的说找一个人走一圈, 看有多少步, 测出步长, 就能求出菲菲跑的路程;还有的说……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探究空间, 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为进一步探究圆的周长公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 在操作中体验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不是依靠教师教, 而是依靠学生自己体验。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动手操作, 从而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如,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并让他们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从而发现、概括角的本质特征。
4. 在合作中体验
体验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篇3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理论,体验式教学近年来颇受人们重视。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通过若干途径进行学习,达到领悟知识或对所学内容形成个人化理解的目的。体验式教学以实践论为指导思想,以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为基本理论,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体验,并在体验中既运用知识、能力及经验,又获取新的体验、进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它要求教师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实践性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学习“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教学目标。它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体验式教学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种体现了21世纪人文理念、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
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
俗话说:“书是读出来的。”这句简单而又朴素无华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确实,不管我们引进了多少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不能抛掉“让学生读书”这一重要环节,否则再新颖的教学形式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可惜在应试教育中,为了不“误人子弟”,只好牺牲大部分诵读时间了。而中等师范教育毕竟没有很大的高考压力,就有理由也更应该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对教材的处理可以更灵活些,优美的文章、学生喜欢的文章也不妨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学生可以放开心灵,不拘一格地去参与体验,让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在不断地感受、理解、领悟、欣赏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沉醉于这种心灵的震撼中,从而充分享受生命的充实,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学生在阅读中经历入情——动情——移情——延情的情感过程后,情感态度与体验将更为明确,更为深切,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受到很好的陶冶,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也为她们以后从事幼教工作提供一种借鉴,因为幼教课堂几乎都是以“情”和“趣”串起来的。
在幼师的教材中,不管是《阅读和写作》中的篇目,还是《阅读文选》中的文章,几乎都是名家名作,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抒情性哲理性很强,如《荷塘月色》、《都江堰》、《故都的秋》、《地下森林断想》等等。对于这类文章应该通过诵读去体验,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包括节奏、韵律、修辞逻辑的美;体验鲜活的文学形象,包括动人的生活图景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文学世界的精妙,在体验中得到精神愉悦和心灵感悟,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人性人情的感悟。
如《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勾画出一片令人留恋的净土,寄寓自己美好的追求。像这样意蕴丰富的文章,与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如给学生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与其让学生死记一些条条框框的知识要点,不如让他们在诵读中获得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整篇文章洋溢着厚重的哲理意味,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地坛的历史资料,把学生引入到文章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自主诵读。结果显示,学生在诵读体验中所获得的比听教师讲解要真切得多,深刻得多,丰富得多,有不少学生为作者的遭遇而同情,被伟大的母爱所感动,以至于潸然动容。学生在反复的品味中感悟到看似沉寂、荒芜、萧瑟的地坛所蕴涵的厚重博大的历史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感悟到那荒芜与喧嚣、古老与新鲜、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理性的提升。这样的诵读体验,学生也许不能掌握所谓的知识点,但我相信,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情感感悟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里。
而在古文和诗词曲的教学中,诵读就更加重要了,这是尽人皆知的。因此,在古文和诗词曲的教学中,我都会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并在学生中举行古文诵读比赛、诗词朗诵会等活动,并把学生诵读情况作为他们成绩评定的标准之一。
二、成立备课小组,让学生尝试备课和讲课。
美国教育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当学生不愿意在处理学习材料上主动地付出必要的努力,不愿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材料时,学生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被动的角色不仅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使学生感觉这些知识只是他们沉重的负担,与他们的个人的思想情感没有关系,学生很难体验到求知的意义和快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都会先介绍该单元的学习重点,介绍相关的文体知识,并把两篇要求讲读的课文作为例子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对自读课,我则做了必要的阅读指导,然后让各个备课小组就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进行备课,并腾出一个或两个课时让学生到台上讲解。当然,一个班级一般有5-7个备课小组,虽然每个小组都备了课,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台上去讲课,他们备课的内容就作为作业并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在台上讲课的学生也只是就其中的某个专题进行讲解。虽然如此,学生还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来讲,可以决定要怎么讲,感到非常兴奋。而活动的结果也总能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大多数学生在讲课时能够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顾及到各个环节:导入、板书、提问,更可贵的是在讲完内容后,作为课堂的延伸,或者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大家讨论,或者台上台下互动提问,问题的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了多元体验课文的空间。例如,有的学生就提出小说《项链》的主题是对真爱的赞颂,《项链》是一曲爱的赞歌。认为路瓦栽夫妇很可贵,他们在灾难面前能够共患难、渡难关,而不是互相责难
或劳燕分飞。有的则把罗密欧朱丽叶的悲剧与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结合起来,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事实表明,学生尽管阅历、知识水平有相当局限性,看问题和对文章的理解会有失偏颇,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心理体验,学习的潜能被激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自编剧本,在表演中体验。
幼师二年级的教材以文学作品为主,小说、戏剧、戏曲等单元中大部分篇章情节性强,故事生动。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效果很不理想,结合视听媒介,看电影、看录像,学生对相关篇章有了更直观、形象的体验,效果比较好,但不足之处是学生依然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地体验。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演戏的形式,体验课文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形式。所以我们尝试在年级中举行了戏剧表演比赛,由学生自主组合成若干小组,自选演出的脚本,自编、自排、自演。先在各班举行初赛,选出优秀小组参加年级决赛,请学生代表和语文教研组的老师担任评委。
实践证明,自编自演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体验学习,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例如,有一个小组为了了解窦娥冤情的前因后果,不仅反复诵读课文,还到书店查阅资料,为了演出,利用休息时间自制道具、服装、在网上下载音乐作为配乐等等,毫无疑问,在这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体验,是在传统课堂上所不能得到的。
通过表演活动,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高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能够在课文情节的空白处拓展想象,用自己的理解力、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又通过自己重新塑造的形象去展示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学习小组把小说《围墙》改编为舞台剧,扮演各派人物的演员在台上滔滔不绝,几乎把小说中人物的对话都说了出来,而且更生活化、形象化,扮演“吴所长”的学生更是把无所作为又拿腔拿调的平庸官员演得酷肖,还增添了许多细节,如用一个手指轻敲桌面,翘起二郎腿等。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透彻的理解,如果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没有深刻的体会,是不能做到的。
要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体验虽然蕴含着学生独特的智慧与创造的萌芽,但大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主动体验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把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引导学生在诵读后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讨论,写读后感;在讲课后、表演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写活动感受,总结经验与不足,可以深化体验,使认识条理化、清晰化。
另外,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尊重和体现,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更明显,表现在:必要知识的补充与介绍,如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有关文体的基础知识、表演的基本常识等等;方法的指导,如诵读方法、排演过程中的协调等;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还要解答疑惑、及时纠正学生的过错。总之,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叙事类文言文教学的体验与尝试 篇4
摘 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心生畏惧,望而却步。究其原因,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放心,依然采取“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重新爱上文言文已迫在眉睫。我以为我们应该大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利用叙事类文言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其在朗读感知中体悟文言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课堂以“灵动”的气息。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故事性;文化背景
文言文是中国古人在特定条件下发明形成的特殊语言表达形式,其特点是简洁、生动,基于生活而又明显高于生活。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现如今文言文教学步入瓶颈,寸步难行,许多学生产生了“厌文言”甚至“惧文言”的心理。
学生产生这样的心理,除了文体本身较现代文深奥难懂外,与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老师往往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方面。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不少教师喜欢采取“串讲”的方式来疏通文义。文言文的课堂总是充斥着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不厌其烦地讲解实词虚词、翻译语句的声音。这样的课堂的确细致地落实了文言文的词汇,适合应对考试,但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只是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文言文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就记得多,记得累,缺乏自己的体悟感知,只是照本宣科地“死记硬背”,结果便是学生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
这种毫无创新、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一点一点地消磨掉学生原本的热情,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产生了畏惧乃至排斥心理。所以,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重新爱上文言文已迫在眉睫。
依我的教学体会,如果将课堂还给学生,你会意外地发现学生也能理解文意,我们的课堂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以“朗读”融“文本”
在我看来,文言文的教学并非只是解决讲什么的问题,更应该让学生领悟文中之道,体悟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雅。要达到如此多的目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不但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言字词的韵味,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感知作者蕴含的感情,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让语文的课堂充斥着朗朗的读书声。
(一)“声断气连”感知韵律
让学生朗读古文,我们往往会觉得缺失了古人读书的“文人气质”。其实这种气质的缺失是我们的朗读方法造成的。平时学生的朗读往往会非常快,毫无感情只为记忆地读着。然而,大家看电视的时候应该会发现,为什么电视上的学子朗读文章会“摇头晃脑”呢?答案很简单――节奏。
他们的脑袋并非漫无目的地摇晃着,而是根据文章的节奏有节拍地运动着。同时,“摇头晃脑”无形中让学生减慢了速度,达到“声断气连”的效果,强调了文言文语言的韵律,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到文言文的韵味。例如,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个句子我让学生把“但”“见”“耳”“孤”“常”“自”“大”圈点以后,要学生拉长了声调放慢诵读,摇头晃脑。阅读中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孙权的语重心长,谆谆告诫,语言既亲切又中肯,既殷切希望又有严格要求之韵味。
(二)教师范读,带入情景
“下面我们听录音范读……”许多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字音、节奏。而问其为什么不自己范读时,答案往往是自己读得没有音频好。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也曾感慨,我读得不好,我也练过,但实在无法达到韩军播音员般的效果,但我们应该尝试着去读。殊不知,大师再好的演绎我们也只能借助音响这一媒介的传递间接地聆听。而老师的现场演绎,即便不能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却能让学生近距离地倾听到老师的演绎,直观地感受到老师朗读时的表情,达到的效果反而比播放音频直观明了。有次,在学生强烈要求下,我泛读《狼》的第二段,我极力模仿着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读着读着,我微笑起来,而且头仰起,摇着。当时的课堂极其安静,我的声音充满课堂每个角落,学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当时我的范读掀起教学小高潮,学生争相表演朗读,屠夫和狼的形象更深深植入学生脑中。
(三)角色分配,品味形象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重在释义、翻译,全篇文章翻译的完成也预示着文本讲解的结束。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是教懂了文章讲什么,而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学性。比如品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为了更好地品味角色的性格特征,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学生灵动地朗读演绎。例如,在《咏雪》的教学中,我就采取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
甲:撒?}空中差可拟;
乙:未若柳絮因风起。
在反复地品味后,学生逐渐抓住关键词“差”和“未若”在语气上的差别,理解了“差”是差不多的意思,“未若”是不如的意思,明白了谢朗自己也认为只是“差不多”,有一种不自信的感觉;而谢道韫“不如”就有反驳之意,显得更自信。
体验性阅读教学尝试 篇5
——体验式阅读教学随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激活课堂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04.017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应试化的打磨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气和自我。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这么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可以努力地思考,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使之多一点活力和灵气。笔者认为,要想让语文课变得鲜活起来,找回语文教学的本真与个性,应该多关注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体验式阅读是一种追求身心合二为一的阅读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人情人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探究。
基于这些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体验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有时候我们教师会忽略课堂“揭幕”阶段的重要性,多是以“下面我们来学习某某课文”来直接切人文本。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开门见山”过于简单,难以吸引他们的听课兴趣。我们总是让学生在写作时能树立起“凤头”意识,其实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以身作则。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课,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情境教学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语言表达的特长,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诗意语言,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中,我非常注重开场白的渲染力量。首先,我选择了排比句的方式,并结合精选的多媒体图片介绍林肯、特雷莎修女、甘地等相关人物,并引出课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面孔,总有一些声音,当历史过往的时候,给我们留下感动的痕迹。也许,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有的,只是瘦削的脸庞和坚定的目光,但是,却能将自由的希望注入绝望者的心里;也许,她没有美丽动人的脸庞,有的,只是布满皱纹的沧桑,但是却能用最无私的爱向人们诠释什么才是天使的模样。也许,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发自心底的细若游丝的心声,但是,却能告诉大家什么才叫做静水深流。这些人,能用他们正义的声音,一次次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的呼唤,被称为是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让我们通过视频片断感受一下。”
情境教学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这段叙述中,我能够把崇敬的情感倾注于其中,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林肯等人的敬仰之情。而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排比句式来介绍这三位令人敬佩的历史人物,多少能够带动学生感受到榜样的作用,进而产生了解金本人的兴趣。
(二)用感官刺激创设情境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创设适当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精彩之处,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眼中有美,心里生情。
《再别康桥》是一首极具画面感、色彩感的送别诗。康桥特有的景象,是令徐志摩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但是,康桥到底美在哪里?到底有多美?单凭诗歌的描述是难以让学生有认同感的。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诗歌特有的意境,精心制作了画面优美的康桥风景图,-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然后再以诵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剑桥校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应该更能深切地感受徐志摩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的不舍之情。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味道的语言,有色彩的图像,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积极向上的阅读兴趣,是成功体验文本思想情感的重要前提。
二、精心赏析语言,促进体验生成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课堂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重要性,避免“浅阅读”。体验式阅读教学重视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它要透过语言“外衣”去挖掘文本内涵,实现语言内蕴的“意义情感”并使之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对接,以此促进体验生成,使学生学会在欣赏文本中生成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
在上《胡同文化》一文时,我能够结合文本中富有口语化的语言特点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文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一声“嘿”的内在含义,所以我提醒学生去归纳该字所在的段落的内容,去注意作者所列举的“虾米皮熬白菜”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这是在表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特点,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而这一声“嘿”,则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之后,我又要求学生采用模仿演读的方式去品读该句子,直观体会作者汪曾祺对这种市民文化的情感。
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这样的“细枝末节”,使他们从中得到熏陶、感染。
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是黑人的家吗?”学生回答不一,借此我让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要求他们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学生注意到了段落中醒目地出现的“镣铐”、“枷锁”、“蜷缩”这三个词语,但并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就提醒学生去查阅这些词语的意思,去想象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被戴上“镣铐”、带上“枷锁”,为何在自己的家园里还要“蜷缩”,帮助他们明白作者借助这些形象的比喻词语深刻揭示黑人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悲惨现实,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从而更深切地理解马丁·路德·金在回首黑人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对待时的那种痛苦情感。
三、结合生活经历,深化体验积累
文学作品源自生活。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阅读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有生命的个体在生命与生命之间是能够发生深刻感应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大家名作也是在叙凡人之事,抒常人之情。我们也可以与其有“心灵感应”。因此,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生命体验,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联系各自的学习经历或生活经历,来解读蕴藏生命密码和情感信息的文本。使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成为文本解读的触角,能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通过真正的阅读去促进精神的成长。
教学《陈情表》一文时,有的学生对李密对祖母的“未曾废离”感到难以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设你也有这样一个老奶奶,你也要去外地求学或者工作,你会“废离”她吗?你觉得你能像李密那样坚持吗?起初,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多说会“废离”,理由是家里还可以有其他的亲人来照顾老人。然后我顺势提问:李密也可以有这个理由吗?这么一激发学生思考,他们终于可以体验到李密为何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而理解李密对祖母的“不曾废离”绝非仅仅是为了尽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这种爱,决定着他对祖母不离不弃,推动着他冒死奏表给皇帝。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也能借李密之心去体会亲情的无私与伟大,一举两得。
教学《泪珠与珍珠》一文时,我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为谁流过泪?谁为你流过泪?”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内容迅速联系起来,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有学生说她为弟弟流过眼泪,因为弟弟经常逃课;有学生说在她因生病进手术室的时候,妈妈的眼泪让她最为心痛,还说有一个愿望,希望下辈子还和妈妈做母女,不过她要让妈妈成为她的女儿,她做妈妈,来偿还妈妈这辈子为她流的泪。学生的这些话语,顿时让整个课堂温暖如春。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 篇6
【内容摘要】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采用诵读领悟、阅读仿写、品评鉴赏、表演活动、指导提升、人物探究、赏析评价等阅读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习主体是学生,主体必须参与
【关键字】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有效阅读和教师怎样更有效的教学。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上,我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形成以下几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1、诵读领悟
对于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学生只需要大声的朗读课文,并自主的利用工具书,就可以解决字词句方面的问题,而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较深层的问题,学生则需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思考解决。教师只需创设特定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是提供和课文相关的文章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主,而学生的活动又是以诵读为主。在学习《诗经两首》时,我安排学生自读:在课堂上自己反复大声的读课文,读出文体的特点,也读出男主人公的情思。学生对课文的语句熟悉起来,语句背后隐含的深意也在不求甚解的朗读中不知不觉涌现在脑子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比较两者在抒情方面的差异。整个过程中,学生只需反复朗读课文,或借助工具书。从学生交流发言的情况看,他们都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题,领悟到人物的情怀。
2、读后仿写
主题把握难度不大而写作特点明显的散文,可以结合写作训练进行仿写式阅读。操作起来很简单:阅读——揣摩鉴赏——仿写。关键是对课文的行文特点要仔细把握,并马上学习,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散文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这篇散文理解上不会很难,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很快就能把握主题并抓住其行文上的两大特点: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我首先布置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把握文章主题并鉴赏其写作上的特色。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假如生命只有一天》的散文,要求仿照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有了这个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就会自觉地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并在解读文本时有意识地联系自身的生活,这样一来,阅读就成了面对读者面对自身的对话活动。从作文的情况看,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准确到位,并能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展开想象,写出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情感真挚的散文来。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意识到,阅读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鉴赏和学习。
3、读前试写
教师先布置学生写一篇和课文有关的话题作文,批阅处理后再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比较阅读,和一般的比较阅读不同的是,这次拿来比较的文章不是别人的,而是先前自己或同班同学所写的。这一教学模式,和上面所说的“读后仿写式”刚好相反,它需要学生在没读过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话题作文,自己有了思考后再去阅读课文,学习名家名作的切入角度、写作手法等。在处理《羚羊木雕》这篇阅读教学时,我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之前,就布置学生写一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在没有阅读课文《羚羊木雕》的情况下进行写作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理解”这一话题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思考,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前提下,学生阅读课文《羚羊木雕》时感觉就不同了。我提醒学生,不仅要像平常阅读一样,先整体把握后细细品味,还要拿自己先前所写的作文和课文进行比较:同是写“理解”,你写什么?课文写什么?你怎么写?课文又是怎么写的?之后,我把批阅作文时摘抄下来储存在电脑里的佳言妙句美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欣赏到同班同级同学的习作,都兴致盎然,自发的讨论起来。这次实验课,学生意识到,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还要跳出文本,广泛阅读,拓宽视野,在比较中增长见识,提高思辩能力。
4、品评鉴赏
诗歌的阅读基本上是采用这一模式。不同的诗歌在具体操作时有区别。对于当代诗,学生阅读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教师引导品评式:知识介绍——朗读感受——细致品评——赏析拓展。比如在教授《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我先介绍有关中国当代诗歌的基础知识,包括什么是新诗,什么是朦胧诗;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意象和诗歌情感有什么关系,象征有什么作用,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等等。有了这些知识准备后,我尝试着让学生在欣赏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熔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为一炉。在充分了解有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我逐句朗读逐句品评,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那截然不同的意象和鲜明的感情基调。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
有些古诗的阅读,我则采用“学生自主品评式”。具体流程是:背诵诗歌——理解欣赏——品评讲解——课堂交流。其中“品评讲解”这一环节完全由学生完成。学生可以就一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就一句诗进行赏析评价,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那就行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
欣赏诗歌,最关键最难把握的就是诗歌的意境。要探究诗的意境,一味靠老师的讲解效果并不好。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并在讨论、交流、探究中完成了诗歌的学习。这样,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也提高了赏析评价的能力。
5、表演活动
学习戏剧时应该尽量让学生有表演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这一课堂模式可以归纳为:阅读准备——表演活动——反馈交流——小结评价。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课堂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以及审美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表演的过程中,作为观众的师生也参与了设计、欣赏和评议,也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并受到感染。尤其是表演之后及时的反馈交流,更能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和教师讲解授课相比,这样的阅读更能推进语文素质教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威尼斯商人》我就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处理。学生在演出过程中,人人都很积极地投入,观众们也饶有兴致的观看着。看到学生那样的学习劲头,我满意的笑了。阅读戏剧,有什么方式比这种“表演活动”来得更彻底更有效呢?
6、指导提升
小说阅读最关键的是人物形象的把握,学会读小说,也就要学会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对于初中教材中小说的篇目,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方法,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实验中我以《最后一课》一课为载体,上了一节学法指导课,课堂模式是:准备阅读——方法介绍——指导运用——小结迁移。
7、人物探究
这一课堂模式仍是小说的阅读教学。在学生掌握小说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方法后,我们可以把那些人物形象鲜明,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把握的小说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具体流程是:自读小说——赏析人物——自由谈论——小结。关键是学生要把赏析形成文字,教师做好批阅和挑选工作,让学生来做老师,组织课堂的自由谈,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人物的看法,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教授《孔乙己》和《变色龙》这两篇小说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课堂模式,同时还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分析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这两个人物形象,并关注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异同。小说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抓人物形象的分析,它最忌的是教师把教学参考书的人物分析当作标准答案全盘硬塞给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自由谈”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共同提高。
8、赏析评价
在美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教师不要急着把前人的种种成说灌输给学生,不妨让学生自己细细品尝,细细回味,自己来评价。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去看看别人的评论,比较异同,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采用了这样的课堂模式:认读感知——知人论世——赏析评价——拓展增识。先布置学生阅读文章,大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写作特点,然后我对作者史铁生的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讲史铁生的插队落户,讲他的瘫痪停薪,讲他的人生的态度……学生做到知人论世后,接下来就进入更深层的阅读:精读,并撰写赏析评论文章。我要求学生选取小角度进行评论,力求写出个人真实感受和独特见解来。批阅作业时,我把写得好的文章摘录下来,在课堂上展示并进行评议,在欣赏评议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见识也增长了。这样的阅读课,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9、网络搜寻
这一阅读模式适合于阅读特别有名气的作家作品。关键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课文为起点,进行延伸性阅读,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等等限制,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与自制力,加上不懂得应该学习些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所以在广袤无垠网络里如果没有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很难自主地去进行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体验的尝试 篇7
一、引用生活实例, 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 引入化学课堂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比如, 在初中化学第一节绪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实例:铁锅为什么会生锈?高温的油锅未点燃为什么能着火, 怎样扑灭?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氢气球能飞上天而普通的气球不能飞上天等等。在学习保护水资源一课时, 可以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为什么场镇附近的小河上藻类植物疯狂生长?污水怎样处理, 废渣如何利用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课堂教学, 既简洁又真实, 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抽象概念, 帮助学习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学中, 某些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 如果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 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 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如在讲分子间的间隔时, 老师用100ml洒精和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 证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 学生虽然看见了事实但难于理解。但老师如果再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半袋芝麻和一半袋黄豆, 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下?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芝麻会落进黄豆间的缝隙里。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来理解摸不到的微观世界,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化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培养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 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 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 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 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了金属的腐蚀和防腐这个知识点后, 可以让学生做练习:小林晚上在家帮妈妈洗铁锅, 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 红色物质是什么?产生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又如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有机合成材料后, 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真假金银, “真丝”与“人造丝”等。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四、开展社会调查, 延伸课堂教学, 提高探究能力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 作为化学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身边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 将化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 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学习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后, 让学生去调查家庭周边的空气和水的污染源, 并提出防护措施。学习了化学肥料后, 到农资店去调查市场售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种类, 向农民伯伯学习如何合理的施用肥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课外的生活中调查、研究、运用化学, 使化学和生活能融汇贯通, 让化学立足于社会生活。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尝试 篇8
一、依托故事,引领体验
小学生走进阅读,多是因为被故事所吸引。体验式教学最可贵之处便是可以投其所好,利用语文教材中故事性强、寓意深刻的课文,将语言的揣摩、感情的体会、道理的感悟都寓于故事的形式当中。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精心备课,设计课件,剪辑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部分镜头。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富丽堂皇;然后,让他们观看电影剪辑片断。强烈的落差,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生1:洋鬼子太可恨了。他们好像就是靠掠夺“发家”的。
生2:这也正说明中国地大物博,可惜宝贝还得好好保护。
生3:我们没有洋枪洋炮才遭人欺负。
生4:我们得靠自己保护自己才成,“把江山和子民丢给凶残的敌军”,所谓的皇帝根本靠不住,关键时候只顾自己逃命。
……
教师无需多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关键是为学生提供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是遴选甄别优秀的教学素材,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合适的时机向学生展示出来。在内涵丰富的故事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依托实践,丰富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是这样定性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的精心讲读就能达成的。既然被定位于“运用”,就要心维手摹,才会熟能生巧,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历练”和“习得”。只有在实践中产生的营养才能为学生所汲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
《珍珠鸟》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生活经历和境界,其实并非冯骥才独家“特产”。我们如果多关心儿童的世界,会发现他们可能会做得更多更好。教学中,我有意将“橄榄枝”抛给了学生: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冯骥才。我们家里的玩乐世界里可能没有这个有趣的珍珠鸟,但是,我们有阿猫阿狗,金鱼小兔什么的。同学们家里有吗?喜欢它们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欢)
师:(我狡黠地笑笑)我不信。(有学生急了,七嘴八舌地抢答。我示意他们安静)老师相信,不要急。慢慢来,一个一个说。
生:我家里养了一个小猫。它就像我的小弟弟,吃饭的时候偎在我怀里,睡觉时钻进我的被窝里。我总喜欢摸着它柔软的毛,好舒服。
……
师:同学生说得真好,老师真有耳福!可惜冯爷爷不在场,他可没有老师的好福气,能知道这么多小宠物的故事。同学们出出主意吧?
生1:我们去冯爷爷家,把我们的宠物故事讲给他听。
生2:不可能的,冯爷爷在北京,离得太远了。
生3:那我们就给冯爷爷写信!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好,那就快快动笔吧!
……
这样,将教学自然地引向语言实践,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挖掘和描绘,会进一步感悟到冯骥才的情趣和感受。实践表明,这一次语言训练很有效果。学生受到冯骥才思想和写法的启发,将小动物以及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情关系写得细腻曲折,富有情趣。
三、依托联想,深化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因为,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甚至自己所处的社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成为阅读过程中的必然。学生的“自求得之”是弥足珍贵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读出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铺垫。
《匆匆》是朱自清的散文名作。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比如,“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些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依托联想,通过回顾式体验,才能深化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只有开展体验式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和人格的升华,从而达成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
体验性阅读教学尝试 篇9
摘要:本文论述了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的可行性、基本模式和优越性。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可行性
基本模式 优越性
尝试教学法是著名数学专家邱学华教授创立的一种颇具生命力的开拓型教学法,现已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其理论核心,以“尝试问题”为尝试教学活动的必要因素,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其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尝试教学法一改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改变。那么这种最初产生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语文教学尤其是中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呢?
一、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随着尝试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深入,产生了不同阶段的各个学科的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尝试教法的运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李伯棠在《从尝试中来,走自己的路》一文中指出:“尝试教学法能否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数学教学可以先练后讲,语文教学又何尝不可呢?”其实,关于尝试教学法的精神,早在五十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已提到过,他指出:“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若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若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他又说:“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83~84页)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中阐述的尝试教学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极重要的宝贵财富。
《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规定,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发展”。尝试教学法的精髓是和大纲中的要求以及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相吻合的。
(二)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现实基础
首先,语文学科学习的是母语,尽管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但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他们已基本解决识字问题,并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般课文对他们来说都能读,也能大致会讲,这是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得天独厚的 1 条件。
其次,语言是思想交际的工具,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使语文学习有了最宽广的课堂可实践天地,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
尝试教学法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灵活应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不变。下面以《敬业与乐业》一文教学为例,谈谈尝试教学法的大致步骤及注意要点 :
(一)尝试准备阶段:教师布置,学生预习
1、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2、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查找梁启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自学课本并收集相关信息。这一环节内容包括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有关的字、词、句,了解作者,文章背景等。在课前就完成对基础字音字形字义的把握,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作者,背景等的了解可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主体尝试阶段 1.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议论的结构、论证方法等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好旧知识的迁移铺垫。这一步骤,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教学,创设尝试氛围和条件。
2.教师出示尝试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围绕主旨谈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探究文章的第2—5段
作者是如何论述有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一环节中,教师在设计尝试题时要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实际,从以下五度出发。一是难度,问题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二是跨度,问题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活而满盘活”的作用。三是梯度,问题设置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四是密度,问题的设计少而精,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有所学。
尝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文章、不同类型而多样化。3.自学课文,尝试练习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围绕尝试题有针对性自学课本,获取解决问题的足够信息。自学的过程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形式可以是同桌两人,也可以前后桌四人。教师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读、圈、划、注等;教师还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相信其自学能力;学生做尝试题时,教师要巡视,要适时调控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进程,2 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水平,以及学生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在精讲点拨时有的放矢,较贴切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4.讨论交流,精讲点拨
就第一个尝试题的三小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据此理清文章思路。(完成“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教学目标)达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后,再就第二个尝试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据此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论证方法一步步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为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6~9段来进一步把握全文的论证方法这个教学重点作好知识迁移的铺垫。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能动思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另外,学生在交流讨论尝试练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时,教师要随机点拨精讲。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它不是对课文的复述,不是对学生答案的复述,而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认识片面的地方加以辩证、点拨和明确,起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尝试评估阶段: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形成一定的框架知识体系。总结第2~5段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剩余的段落。
这一环节是对本课所得的总结。一是对教材知识作小结,确保学生正确掌握系统知识;一是对尝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显示出其内在的合理性。
(一)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尝试阅读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或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回归与突显,为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腾出了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不仅提高了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为其将来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二)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太多的失败遭遇磨去了他们应有的自信,而没有自信也就失去了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追求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发展,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在尝试阅读过程,学生尝试成功了,他们会有成就感;如果尝试遇到困难后经教师指导得以解答,他们也会有恍然有得的快感。总之,尝试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让他们体会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而学习中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强烈愿望。同时,当体验较多成功的时候,学生们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他们的自信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尝试教学法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尝试教学法改传统的“呈现——灌输——被动接受”模式为“引导——尝试——主动获取”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语文学习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师生之间很容易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另外,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刚好是教师零距离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了解、监控、个别帮助、关怀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时机。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亲密了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切地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体验性阅读教学尝试】推荐阅读:
体验性阅读教学策略10-17
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08-20
有效教学之语文体验性阅读探究08-26
英语体验式阅读教学10-17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11-28
让体验学习走进语文阅读教学05-15
阅读新体验11-07
阅读体验高中语文06-26
丰富阅读体验的途径07-05
APP阅读新体验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