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阅读新体验

2024-08-16

APP阅读新体验(精选6篇)

APP阅读新体验 篇1

“新体验阅读”是相对传统的阅读方式而提出的。“新体验阅读”注重学生情智平衡, 注重学生独特体验,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体验阅读”正是基于新课标理念, 致力于让学生阅读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探究的魅力, 体验到对话的激情、成功的快乐。

一、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读的文本不仅仅是阅读的客体, 也是情感的载体, 阅读教学只有深究课文内容, 挖掘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把作者的情感点化出来,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的乐趣, 阅读的愉悦。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冬天的百草园”一节:“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 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便罩住了。”到这里学生恍如置身冬天的雪景之中, 真切地体验到“雪地捕鸟”的快乐, 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这自然是语文学习所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

二、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 (2011版) 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相信学生, 充分开发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潜能, 进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阅读, 极大地满足和强化阅读主体的求知欲, 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师打破常规, 在前一节课 (教学另一篇课文) 的后面几分钟, 让学生把书翻到本课, 先带领学生通过参看注释, 听讲解、讨论等方式, 弄清第三自然段“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 (齐威王下令悬赏群臣吏民批评朝政) , 撇开这几句话前后的内容不讲。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自古以来皇帝都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是什么原因使得齐威王要发放大奖, 让臣民们放开胆子批评朝政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后自己设法选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受到刺激, 有了探究的欲望, 反复地阅读课文, 到网上寻找参考资料,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启发, 有的甚至去请教历史老师, 最后终于弄清了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读懂课文后, 都不由得由衷地佩服邹忌和齐威王。可见同学们都获得了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体验到了探究阅读的乐趣。

三、体验到对话的激情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与课文内容对话, 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就是不断地克服理解上的困惑的过程, 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对话就是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要告诉大家什么、主张什么, 或者要呼唤什么;与同学对话就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与教师对话就是了解教师期望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得到些什么……没有对话的阅读多半是是肤浅的、滞重的阅读。

当同学们读到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从一开始便会受到震撼。“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为什么要这样来比喻?问题催生了对话的需要。当同学们继续阅读文本, 一点一滴地悟懂芦苇的脆弱和思想的坚韧, 这就恍如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在无形的对话中得到消解, 阅读中的困惑一个一个地得到解除, 作者的思想逐渐走进读者的心中。

四、体验到成功的自信和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反对以教师对课文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提倡让学生多思考、深体验、勤探究, 努力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时, 先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的关于作者的知识, 联系已经读过的鲁迅先生作品, 多次阅读感悟课文, 弄清了故事梗慨、主要人物活动和全文大意之后,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三句话, 要学生设法读出字面意思中没有说出来的其他含义。 (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3)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当教师写出三句话并提出要求的时候, 有学生大声说道:“老师, 这几句话的意思不是很好懂的吗?”此刻, 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对话:

师: (微笑) 那你说说上边第一句话的意思吧。

生1 (看了看书, 稍作思考) :又站着喝酒, 又穿着长衫, 在那里喝酒的人中间, 只有孔乙己一个人是这样的。

师:嗯, 可是你说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 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人, 什么人会穿着长衫?什么人会站着喝酒?

(学生阅读思考)

生2:我知道了, 那些“短衣帮”是站着喝酒的, 大概他们是一些穷人。

生3:那些穿长衫的大概是有钱人, 他们是到店里面去坐着喝酒的。

师:你们根据课文分出了两类人, 这就好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大家可以把问题带回家去研究, 也可以相互之间讨论。

等到下一节语文课开上的时候, 教师看到好多同学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 他知道, 只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 就没有必要再用老一套的办法去概括什么中心思想了。

电子阅读时代的新体验 篇2

互联网+的时代到来,无线网络的普及,使传统纸媒产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借助纸媒存在的阅读形式,也慢慢的向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电子阅读形式转移。电子阅读相对于传统阅读方式,增加了更多的体验部分,在动态视觉、影音、交互部分,都有着传统阅读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在质感、阅读习惯等方面,传统阅读仍保留着独有的美感,和对于阅读的一种尊重。无论从何方面来看,电子新阅读方式仍然以不可阻挡的方式向前发展着。

1、起步阶段(2002-2005年)

互联网技术基于已有的计算机发展,已经能够提供基础的文字阅读,但在阅读的体验部分和多媒体形式的应用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阅读形式中,传统的纸媒阅读仍占有较大比例。

2、发展阶段(2005-2010年)

随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出版业对于电子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数字资源,这也促进了电子新阅读的受众群体的扩大。特别是各大小说新闻门户网站的建设,为电子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成熟阶段(2010年以后)

经历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的电子新阅读,在2010年后,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成为现代阅读的主要模式。报纸杂志、小说教材,慢慢的缩小了市场的占有比例。更是由于新闻的时效性,报纸上的新闻比网络新闻更慢,也没有链接等互联网优势。电子新阅读进入了成熟期,有着稳定的用户群体和经营模式。

二、电子阅读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1、电子阅读形式的产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阅读从原有的辅助功能,变成了电子设备的主要功能之一,电子阅读形式应时而生,被大众接受。

2、电子阅读形式的发展

每一次科技的发展变革,都对文化的传播起到冲击作用。文字出现代表历史的开始;书籍的出现使文化得以交流;印刷的出现使书籍进入平常人家;而互联网的出现则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图书馆。电子新阅读形式使阅读跳出了单纯的文字想象,影音和交互,超链接和资料库,这些都是电子新阅读形式的发展优势。

三、电子阅读形式与传统书籍间的比较

1、电子阅读的主要类型

电子阅读形式多种多样,有我们所熟悉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下不同电子载体给我们所呈现的不同视觉感受。

1)台式与笔记本电脑阅读

在电脑阅读中,人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获取各类知识和信息,使阅读的目的实现。

2)平板电脑阅读

平板电脑是介于手机移动设备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设备形式,它基于智能手机的运行模式,但在功能上尽量向笔记本电脑靠拢,这是智能设备的新尝试,也有着固定的消费群体。

3)手机阅读

早期的手机仅以通话为目的,但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交互达到空前的高度,阅读也变得不再复杂。而且手机的4G网络优势,及便携性,使其成为人们碎片时间的合理阅读工具。

2、电子阅读相对于传统阅读的优点

虽然各种电子阅读工具的出现与迅猛发展,宣告了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那么电子阅读相比于传统阅读有哪些优点呢?在本文中,我们将其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存储量巨大,阅读内容丰富

电子阅读工具的数据存储功能使其成为资源丰富的数据库,提供大量的电子版的书籍、期刊、文献、图像等,供用户所需。同时,4G网络和无线wifi的功能开发,使人们浏览和阅读更加具有便利。电子新阅读形式因此更加的丰富。

2)阅读内容具有良好的多元性

电子阅读终端产品的不断升级,电子阅读资源也呈现多元化特征。电子阅读中添加了更多的媒体元素,影音表达和交互体验,从而使单一的阅读形式具有更多的集成元素,实现多元化表现,成为更新的阅读形式。

3)电子阅读工具便于携带

传统纸质阅读材料在可携带性方面显然远不及电子阅读工具。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平板电脑,甚至是智能手机,相对于其存储量而言,设备的重量本身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种移动的图书馆,使传统的纸媒阅读形式显得更为局限性。

四、电子阅读中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1、用户体验部分与交互的作用

许多人时常会在生活中有一些碎片时间,对于许多喜爱学习与阅读的人而言,总是携带厚厚的书籍并不方便,因此人们可以用手持阅读设备进行电子阅读。电子阅读同时也具有很自由的阅读方式,方便于人们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

2、界面美学在电子阅读中的体现

许多印刷排版精美的书籍具有高品质的阅读内容,很值得阅读与收藏,然而人们的经济基础不支持收集更多的纸质书籍。但同样高品质的阅读内容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几乎却是各阶层的社会大众所能够拥有的。同时丰富多彩的界面,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电子杂志的点击率,获得更大的收益。

五、结语

电子新阅读形式具有传统阅读形式不可超越的优点,便于携带、信息存储量大。但是传统阅读形式仍有其不可磨灭的特点,它代表着文化的进程,时代的飞跃,也提醒着人们,文化意识的传承。在快速变化的今天,电子新阅读形式也让人产生依赖性,从而失去了对文化的深层挖掘。电子新阅读形式和传统阅读形式之间仍然在并存,并互相补充,为文化的传承起到更好的作用。

摘要:文字出现伊始,阅读就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智能移动设备为媒介的阅读方式又使书籍阅读发生了飞跃的发展,和本质的突破。本文重在比较传统阅读和电子阅读之间的差异性,和新阅读形式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子阅读,传统阅读,电子阅读工具

参考文献

[1]徐丹.“无纸化阅读”时代到来.人民日报/2010年/4月/27日/第008版

[2]谢名家.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M].人民出版社,2002.

[3]蒋选,杨万东,杨天宇.产业经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6.

[4]李涛.电子阅读时代的纸媒[J]

浅谈客户体验式的APP开发 篇3

1.1 界面设计理论与发展

自从人类诞生起, 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工具就存在无处不在的交流, 有交流存在, 便会有界面产生。

最早出现的APP是NOKIA手机在糖块时代的贪吃蛇游戏。当时的手机显示屏均为黑白显示, 以导航按键进行操作, 因此设计的游戏较为简单。但是不能因为简单的游戏内容而忽略其带给用户的趣味性, 而应使这些游戏成为手机功能的一部分。随着APP研究的不断深入, 不难看出当时的手机内置游戏如俄罗斯方块、贪吃蛇等是当今APP的雏形。

随着移动设备跨入功能性时代, APP发展也有了新平台。多种编程技术如JAVA的普及与发展, 催生了众多可供客户自主卸载安装的程序, 其中以游戏为主要形式, 形成了最初的APP。另外, 随着GPRS的应用推广, 手机与互联网紧密相接, 网络APP应运而生, 使得早期以娱乐为主的APP逐渐向工具、社交以及咨询等领域发展。同时, 不断发展的智能手机也对APP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与非智能手机相比, 智能手机拥有自主操作系统, 独立信息处理器以及更宽阔的显示区域, 有利于APP标准化开发、流畅化操作以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为界面设计开发提供了便捷。Nokia的Ovi即最早的APP商店。

若说APP发展的新方向是功能性时代所引领的, 那么触屏时代则是其裂变性发展时期。Android、IOS等智能操作系统的先后诞生, 促进了更多APP的出现。与以前娱乐为主的APP相比, 工具资讯等专业APP增加。目前为止, 广大客户已经接受APP作为虚拟产品, 愿意为APP服务体验付费。

1.2 现今主流APP分类情况

第一, 通信沟通。通信沟通型APP即作为客户之间交流通信支柱的应用软件。其包括确保客户进行异步沟通的移动邮箱;能够相互传送视频、图文、声音的软件以及保证客户同步沟通的即时通讯 (Instant Messenger) 。

第二, 媒体传播。媒体传播型APP即在社会范围内支持媒体信息广为传播的应用软件。常见的媒体传播型APP有向客户推荐信息的新闻APP。

第三, 生活辅助。生活辅助型APP即能够担任智能生活助理, 为客户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软件。

第四, 休闲娱乐。休闲娱乐型APP即能够为客户提供精神休闲享受的应用产品。游戏类APP为其主流形式, 占据休闲娱乐型APP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休闲娱乐型APP除了游戏之外, 还包括电子书、网络视频、网络电台等移动视频、音频以及图文。

1.3 用户体验的要素

现今我国APP市场机遇与危机并存, 国内并没有明确的界面开发龙头平台, 因此目前APP设计处于分散状态, 诸多设计师在黑暗中探索。根据调查研究表明, 删除过APP应用的客户占据全部用户的83.3%。

另外目前一些APP应用还有以下弊端:应用本身长短适中, 可操作性强, 颇受用户喜欢, 但其开发团队却不断更新版本, 乃至强迫用户使用, 让一些更新后的应用客户体验变得极其糟糕, 许多问题无法反馈, 最终使得客户删除应用。

通过分析能够得出, 众多APP应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师将APP作为短期宣传手段, 使得APP粗制滥造。一个APP想要真正获得成功, 必须能够像商品一样满足客户心理与生活上的多方面需要。

2 APP界面设计原则性研究

2.1 一致原则

在设计中, 颜色、使用控件、提示信息措辞, 乃至窗口布局风格均需要遵循一致标准, 使客户使用能够形成准确的心理模型, 由一个熟悉的界面换到另一界面能够将各种功能推测出来, 并且不用费神理解各个语句;通常情况下不考虑狂草、隶书等特殊字体, 并且字体大小需要一致, 除加强显示、特殊提示信息等例外情况。若该界面没有系列设计, 则考虑运用标准界面, 做到与操作系统统一;考虑到色弱色盲等用户群体, 需要运用特殊符号以及图标进行标识;运用色彩时, 需要遵守对此原则, 另外给客户统一感, 使其心情愉悦, 从而增加支持率。

2.2 文字表达原则

帮助文档以及提示信息等界面文字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第一, 准确运用标点符号, 若信息较多需要分段;第二, 少运用或不运用专业术语, 文字表达杜绝错别字, 多用请、您等;第三, 对于错误、警告等信息需要运用对应的表达方式;第四, 文字表达需要统一语言描述, 如返回、关闭、退出等;第五, 根据用户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2.3 控件功能专一原则

设计控件时, 需要做到同一类型控件操作方法一致, 并且做到一个控件仅有单一功能, 多种功能不利于用户初次理解。

2.4 窗口布局原则

根据相关实验结果表明, 拥挤的屏幕让客户产生使用倦怠心理, 不能够过于拥挤也不能够太松散, 需要保持窗口排列一致, 宁可空出部分区域, 也不能够破坏控件之间的行间距。另外, 控件中的文字需要纵向对齐, 采取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

3 用户体验概论指导下的App界面设计

3.1 用户心态

客户在使用移动应用时通常有三种心态:其一, 微任务, 即不会运用手机编写论文, 完整地看完电影;其二, 查看周围, 即利用手机查看附近的餐馆、查找电影等;其三, 无聊, 更多情况时用户是因为无聊翻看手机, 并没有准确的目的。

针对用户心态, 在进行界面设计时需要做到小而准, 并非大而全。越全面的应用, 只能说明其平庸。另外需要满足客户情景需要, 帮助客户消磨掉无聊的时间。

3.2 屏幕布局

通常情况, 手机布局是由上至下, 上方通常放置重要信息。但是在实际运用中, 绝大多数人用单手操作, 因此需要在界面下方放置常用操作。另外需要注意最小的触摸单位不得小于44像素, 反之不仅难以触碰更容易导致误操作。

客户使用APP, 由于出于无聊心态, 因此需要让APP简单化。而简单化的APP则意味着追求的目标更加极端。因为需要充分了解客户的想法、心态、需求以及主要情绪。

第一, 隐藏与删除。必要但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将其隐藏, 而无关紧要的内容则能删除为最好, 不能将所有东西均塞给用户。如邮件应用,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 草稿、已发送以及已删除等功能必要但是不重要, 因此可以将其隐藏起来。

第二, 分区。以酒店管家为例, 其主要内容是酒店图片、价格以及所提供的服务设施, 因此需要放在主要位置。点评则其次, 之后是周边设施以及交通情况。一旦用户习惯了这种明确的分区, 下次其使用应用后, 眼睛便会直接落在想要了解的区域内。

第三, 帮助客户决策。客户最希望看到开发者给予简单直接的应用, 不用费脑去选择与记忆。

3.3 新奇感与爽快感

上面有提到多数客户使用APP是因为无聊,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让客户感觉到操作舒适, 这样才能够吸引其产生好感, 获取竞争优势。

第一, 视觉反馈。在操作应用时, APP需要给予客户实时视觉反馈。如酒店管家应用中, 客户选择了酒店后会选择日期, 若是选择当天之后的日期则会出现拖动操作。之所以用拖动而不是点击, 是由于拖动是比点击更好的交互形式, 是一种视觉反馈, 同时明确设置能够让客户感觉到舒心。

第二, 隐喻。如IOS6中Passbook, 其界面做的形似消费券, 就运用了明显隐喻。Passbook本身可以看做数字化消费卡, 该界面颜色、光泽等均搭配精美, 极为真实。

另外, 客户通常觉得Windows远远不如苹果界面好用, 其主要原因是苹果界面、图表等均制作逼真精美, 大量运用隐喻。

第三, 创新操作方式。例如本人现在处于某个位置, 想知道周边有什么好吃的与好玩的, 一种方法可以设计为界面定位后, 直接显示出周遭符合要求的事物;另一种则设计为手指滑动到某一区域, 便只显示该区域的事物。这种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 而且完美地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3.4 在设计中融入情感

只有在设计中融入情感的设计师才算是合格且优秀的设计师, 他们能够使界面设计更具趣味性。如设计机票预定APP, 众所周知, 机票有经济舱与头等舱之分。因此可以将经济舱订票按钮设计为普通的人, 而头等舱则设计为穿着西装带着礼帽的老板角色, 这样一来能够轻松表达出经济舱与头等舱的区别。再如目前的微信4.0应用, 在刚打开时客户能够看见一张文艺的都市图片, 上书文字:如你所见, 微信, 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不仅向客户介绍了新增的相册功能, 更将自身的情感传递给了客户。

4 结语

综上所述, 界面设计是不断更新发展的, 客户体验同样是动态性的。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客户体验均有差异。由于界面设计的复杂性, 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为进一步健全界面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如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主流产品为数字技术产品, 人们生活中交互无处不在, 随着不断成熟的3G网络以及移动设备技术的迅速发展, 移动终端用户有了明显增加。作为移动设备功能扩展的APP, 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于APP市场竞争激烈并且竞争企业之间技术趋同, APP竞争的软实力逐渐落在用户体验上, 成为了APP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用户体验,APP,设计管理

参考文献

APP阅读新体验 篇4

关键词:移动阅读,多看阅读,用户体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逐步普及, 涌现出了娱乐、社交、阅读等各式各样的移动应用程序, 其中移动阅读应用成为主力军之一, 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 2014年移动阅读应用的渗透率高达70%, 成为主流应用类型。[1]移动阅读应用市场发展迅速, 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移动阅读应用, 即移动阅读App, 主要指在移动应用商城将图书内容资源进行整合来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平台。目前, 移动阅读应用之间的竞争激烈, 掌阅i Reader、QQ阅读、沃阅读、起点读书、多看阅读等移动阅读应用都凭借其优势, 在移动阅读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部分移动阅读平台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产品设计的“同质化”现象、图书版权的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移动阅读应用的发展。“多看阅读”凭借其优质的电子书产品和服务, 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从众多移动阅读应用平台中脱颖而出, 并拥有大量忠诚的阅读用户, 在移动阅读应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已成为当前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此理念已在互联网的多个领域应用, “多看阅读”是最早尝试该理念并呈现较好发展态势的移动阅读应用平台, 该模式也为移动阅读应用平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一、打造精品电子图书, 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目前, 大部分移动阅读应用平台所提供的图书只是机械地将传统的纸质图书转化为由文字、图片组合而成的电子版图书, 并未对图书内容和版式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电子书内容组织与处理需要从其自身的多媒体特征、大容量存储特征、交互成长特征三个方面出发, 结合图书特点进行重构”, [2]因此, 移动阅读应用所提供的电子图书除了便携性以外还应具有内容的多媒体化、排版的适应性以及界面设计多功能化等。

(一) 内容的多媒体化

多媒体编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图书内容多媒体化已在移动阅读应用平台有所实践。大部分运营公司鉴于制作这样的图书耗费的时间、精力、财力过多, 只是将纸质图书制成静态的电子书, 并未体现数字出版的优势。移动互联网时代, 人们对移动阅读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阅读文字和图片, 合理地将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多媒体组合起来显得十分重要。不同类型的图书对多媒体组合形式的要求各不相同, 如旅行类书籍适合采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多媒体化的内容将给用户带来娱乐性与交互性的阅读体验, 提高用户阅读效率。“多看阅读”平台所提供的电子图书内容在多媒体化上有所尝试。例如, 柴静《看见》宣传片、《看见》新闻发布会的视频经过编辑加工呈现在“多看阅读”的《看见》电子书上, 使读者对整本书有一种更加完整、系统的认识, 阅读体验也变得丰富而立体。

(二) 排版的适应性

电子书在字体、引文样式等方面的设计都要以书籍自身的内容和读者注意力为根据。一方面, 电子书的排版要基本符合传统图书的排版标准;另一方面, 由于不同用户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存在差异, 因而电子书的排版应与手机、平板等终端的屏幕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多看阅读”出版的电子书中, 编辑人员会根据不同的终端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标题、对话、引文、注释等内容都会经过精心的编辑加工。“多看阅读”的排版理念是“能让机器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 但是永远要有人的思维在其中”, 也就是说编辑结合读者需求进行排版的二次处理。排版的精致和人性化设计为用户提供了优质的阅读体验。

(三) 界面设计多功能化

在互联网时代, 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应用平台的功能设计应结合读者的自然阅读习惯和数字阅读的特点来进行, 实现人机的有效互动, 逐步培养读者数字“深”阅读习惯。人们在进行传统阅读时, 往往会随手在纸质书上批注记录, 一些移动阅读应用平台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读者的这种自然阅读习惯, 用户在进行数字阅读时也只能进行“浅阅读”。因此, 目录、书签、笔记等符合读者自然阅读习惯的功能设计在一定程度能促进读者进行“深阅读”。另外, 搜索、超链接等电子图书独具的功能设置也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便利性。例如, “多看阅读”的界面设计功能多样, 可以对个人书架进行个性化的整理;平台具有词典查词功能, 阅读外文书籍能直接翻译单词;阅读时可以添加阅读笔记、书摘、注释, 并且可以将其同步至云端备份;电子书内设置超链接注解功能, 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功能都是从读者阅读的细节需求出发, 使读者阅读更加便捷, 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

二、引进优质正版书, 引领付费新潮流

随着数字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和版权观念的深入, 不少移动阅读平台已积极与出版社进行合作, 开始建立付费机制。目前, 豆瓣、唐茶、当当读书、掌阅i Reader等移动阅读平台的图书均开始出现付费项目, “多看阅读”也在积极推广付费阅读。它的优势是凭借制作精良的电子书内容资源, 与中信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合作, 提供正版优质的图书资源。此外, “多看阅读”还将领域扩展到了电子期刊上面, 其中较有特色的一种电子期刊是原生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期刊杂志, 这种电子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重新排版设计, 更符合移动互联网读者的阅读方式。例如, 36氪、虎嗅这类关注互联网科技的网站就与“多看阅读”合作, 以月刊形式在“多看阅读”上线, 吸引了不少互联网爱好者订阅。由于“多看阅读”的电子书的价格适中, 并且每天均有“0.99元起6元封顶”“限时免费”等专题活动, 不少用户愿意购买这些经过精良制作的电子书。目前, “多看阅读”已拥有五万多本图书, 电子书资源丰富,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忠诚付费用户。随着数字阅读的发展, 用户的付费阅读习惯会逐步培养, 用户愿意为特色平台的特色服务买单, 付费阅读的市场环境也会逐步形成。

三、阅读平台社区化, 构建阅读交流圈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当人们满足低层次的需求之后, 会进入高层次的需求。“用户在注重信息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同时, 更注重情感的愉悦和满足。用户在信息消费过程中除了获取自身信息需求外, 还希望满足情感上的渴求。”[3]人们在进行移动阅读的同时, 不仅仅局限于满足获得知识信息需求, 还希望阅读产品能够满足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 移动阅读平台应将社交元素融入读者阅读的过程之中, 读者与读者之间基于话题和兴趣建立关系, 使读者在交流与分享中体现其独特个性, 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多看阅读”的个人中心里, 有书友圈和书评广场两个社交平台, 在书友圈中, 读者可通过关注书友, 及时了解书友读书动态。另外, 平台的编辑“多看君”则充当引导人的角色, 会在书友圈分享图书, 或是发起话题开展线上辩论活动, 或是开展赠书活动, 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读者数字阅读习惯, 增强读者对电子图书的阅读兴趣。在书城中, 每本书的信息详细, 有读者评论和推荐语, 同时也有多种兴趣标签的分类, 读者可以根据标签分类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社会化阅读的体验设计已成为移动阅读应用的新趋势, 未来移动阅读应用平台将形成更加成熟的社区交流圈, 产生用户聚合效应。

四、用户数据深挖掘, 反馈问题多渠道

移动应用产品更新速度快, 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如何留住用户, 增强用户对产品的黏性成为移动阅读应用平台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正是用户思维, 只有让用户有了参与感、存在感, 才能让其对一款APP产生认同感甚至依赖感。”[4]因此, 移动阅读应用平台应以用户为核心, 挖掘用户阅读数据, 从用户年龄、职业、性别等方面分析用户阅读习惯, 并让用户站在自身角度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之中。例如, 用户可在“多看阅读”的网页版论坛里提出反馈意见和功能建议, 也可在手机阅读过程中对书中的问题进行纠错。技术人员和编辑人员会根据存在的问题, 通过更新版本来完善功能, 在用户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多看阅读”的个人中心有“阅历功能”, 能够分析用户的阅读行为, 帮助用户合理规划阅读时间, 并通过丰富、细致的图书标签系统, 为用户推荐喜欢的书籍。

“多看阅读”在产品内容和功能设计开发上注重交互性、实用性和反馈性, 注重用户的阅读体验, 做到了移动阅读应用平台行业内的较高水平,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为未来移动阅读应用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易观智库.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R].

[2]胡晓东.数字阅读与电子书新解[J].出版广角, 2012 (6) :74.

[3]邓胜利, 张敏.用户体验——信息服务研究的新视角[J].图书与情报, 2008 (4) :19.

APP阅读新体验 篇5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采用正确的教学步骤

(1) “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背景知识的激活, 引出话题;二是提前学习新词, 为进一步阅读扫清语言障碍。这两个任务也就是同学们阅读前的预习, 它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2) “阅读活动”阶段以学生阅读为主,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对于不同的课文, 教师应采用不同形式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常见形式有:提问、讲故事、设置悬念、介绍背景、观看影片等。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交代清楚阅读的任务。该阶段所设计的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 具体如下: (1) 浏览以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记录文章的要点和具体信息; (3) 回答事实性问题; (4) 将事件排序; (5) 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输出,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自主学习和自主参与的能力。英语阅读教学的形式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 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 使阅读活动作为一种主动的、探索式的认知体验。

(3) “读后活动”阶段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根据阅读的材料进行口头或笔头练习。如角色扮演、大意复述、采访活动等;二是将阅读信息与材料外的信息相连。如换角色讲故事, 介绍自己类似的经历, 模仿写作等。另外,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阅读, 延伸课堂阅读。阅读后可以以英文手抄报或读书笔记的形式展出, 给学生搭建一座展示自己英语学习风采和获取成功的平台。

二、激发兴趣, 阅读从小抓起

小学生词汇量少, 文法又不甚了解, 如何读得了英语?事实上, 我们可以从母语的习得上得到启发。小孩在正规上学前就开始“读”了, 如在父母的陪伴下读漫画、童谣, 读他们身边的广告、标志等, 这些早期的快乐阅读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整个学习生涯。

教师不要等到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后才启动阅读训练, “听、说、读、写”虽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但作为语言学习与应用来说, 这四种技能是并行不悖的, 也是应统筹协调发展的。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以鼓励, 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中的各种困难, 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需始终牢记一点:不能逼学生读, 否则会把他们的兴趣逼走。因此,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并保持孩子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这是顺利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有效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根本保证。

三、讲究教学策略, 提高阅读质量

(1) 师生互惠阅读。

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一起默读一段文章。然后教师示范讲解四种技巧——概述阅读材料、如何提问、预测下文和如何就理解不全的概念细节进行分析。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解释句子,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段落, 综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分析、综合教材, 难度是比较大, 教师有必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正、补充和评议,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虽然学生未必能够对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做出令人满意的分析, 问题的设计也不可能尽善尽美, 但这一实践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使问题由原来教师解决的变成在讨论中共同求解,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体现。

(2) 小组合作阅读。

该策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可以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成小组, 各个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利用查询工具书或互联网等共同解决阅读中出现的困难。最后每个小组选一名成员充当教师, 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并对所阅读的课文进行分析汇报。

四、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精选阅读材料

阅读的开展要以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为依据,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既有的英语基础, 这直接影响到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材料所反映的背景知识一般应为学生所能接受的。生词太多, 结构太难, 即使内容再有趣, 知识性再强, 学生也是无法读懂的, 这样的阅读效果肯定无法令人满意。

APP阅读新体验 篇6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程序设计单元的内容,程序设计既有桌面应用程序设计,又有移动应用程序设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得到了极大地推广,移动应用程序开发成为程序设计学习的新宠,学生学习它有利于计算思维的培养。为此,笔者对移动应用程序进行了教学实践的尝试,发现App Inventor非常适合初中学生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它使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化、可视化、模块化和趣味化。

基于此,本课定位为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起始课,主要学习内容为:App Inventor的界面和功能;按钮、图像组件的添加与设置;按钮、图像组件的代码编写;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

●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了解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了Office软件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初步体验了Flash动画制作,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机APP有一定的应用体验,但从来没有接触过手机应用程序设计,对App Inventor也很陌生。App Inventor程序的打开、界面等跟以往学过的应用软件有很大的差别,如何根据需求来编写代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逐步引导的策略,依据APP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分步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学习手册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打开App Inventor平台,初步认识它的工作界面;了解APP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掌握按钮、图像组件的添加与属性设置;初步掌握按钮、图像组件的代码编写和调试运行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能进入App Inventor平台,初步认识它的工作界面;通过实例分析、实践探究,了解APP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掌握按钮、图像组件的添加与属性设置;通过师生讨论、实践体验,初步掌握按钮、图像组件的代码编写和调试运行的基本方法;在制作“美丽校园”APP的过程中,体验App Inventor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作“美丽校园”APP的过程中,体验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乐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期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pp Inventor程序的界面设计、代码编写与调试运行。

难点:App Inventor中的代码编写。

●整体思路

作为起始课,本课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立足于实践体验,通过“考考你的眼力”这个APP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美丽校园”APP的任务,使安卓应用程序设计更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交流分享、总结归纳,逐步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经历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此外,引入平板电脑调试运行程序,增强学生对APP的真实体验。

●方法策略

为了消除学生对程序设计的陌生感,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范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沿着“需求分析—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调试运行”这条主线展开。此外,笔者还采用了分层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拓展活动,美化与完善自己的APP作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体验、总结归纳、交流分享,认识App Inventor的编程环境,掌握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整体体验平板APP作品

笔者通过“考考你的眼力”这一APP小游戏,展示生活中常用的APP图标,引出教师制作的校园电子相册APP(如图1)。

(2)个体体验美丽校园APP

每个学生都在平板上体验“美丽校园”APP,感受安卓应用程序的乐趣,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课题——安卓编程初体验(如图2)。

设计意图:通过APP作品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开发APP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热情。

2.进入平台,熟悉界面

(1)打开App Inventor

教师简要介绍App Inventor的含义,并演示打开App Inventor平台。

(2)认识App Inventor

教师介绍App Inventor“组件设计”界面中的四大分区(如图3)。

学生探究App Inventor界面。

学生打开App Inventor,找到按钮与图像组件,并试着拖动到工作面板区。

(3)师生小结

学生上台演示交流,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App Inventor的打开,有别于其他软件,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界面的认识也相对较难,通过找一找、拖一拖组件的活动来探究;师生小结来整体感知。

3.设计作品,初步体验

(1)界面设计

学生为美丽校园APP设计界面,添加按钮与图像组件,并设置它们的属性。

(2)代码编写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出代码编写。教师介绍App Inventor逻辑设计界面(如图4)。

教师讲解如何编写代码,引出AI伴侣(如图5)。

(3)调试完善

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平板调试程序(如图6)。

(4)拓展活动

教师提出分层任务:添加组件、设置属性、编写代码,调试完善,让你的APP更丰富。

设计意图:在界面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界面设计,对学生来说不算难;但代码编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通过介绍与讲解的方式让他们初步感知,通过实践体验落实;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任务不能一刀切,因此要分层完成任务。

4.展示交流,总结提升

(1)展示交流

学生通过平板展示校园美景,并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感悟(如上页图7)。

(2)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展示校园相册APP的升级版本,从界面布局到翻页按钮,再到滑动与摇动移动设备的效果,通过迭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实践,向APP的开发者转变(如上页图8)。

设计意图:通过移动设备展示学生作品,真正实现学习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师通过小结,梳理本课学习的要点,以迭代的方式展示各个版本的校园APP,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点评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洪优萍老师是我区较早尝试用手机应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先行者,她执教的《安卓程序初体验》这节课获得了2015年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特等奖,之后又在浙江省的“疑难问题解决”专题培训和多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中进行展示。

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安卓应用程序设计初始课中,面对陌生的App Inventor编程软件,学生的兴趣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决定了本课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预期的各种设想能否顺利实施。为此,洪老师想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跟学生聊一聊生活中的各种APP,并举行了“考考你的眼力”APP比赛等。在平板电脑中体验了老师制作的“美丽校园”APP,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手机APP开发其实就在身边,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课尾,教师通过平板电脑展示的“美丽校园”APP的各种升级版本,从界面布局到利用点击按钮、滑动屏幕、摇动平板等多种方式的换页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坚持学生立场,注重过程体验

这节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零散,如认识软件界面、了解各种代码指令及其相关的设置等,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一节教师讲解的理论课。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洪老师始终都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认识App Inventor界面时,让学生尝试找到“按钮”和“图像”组件并拖动到工作面板区,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之后再去交流总结,从而更好地帮助其建构知识体系。在完成“美丽校园”APP这一任务时,按照“需求分析—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调试运行”展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安卓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APP编程的基本方法,

3.培养计算思维,渗透信息情感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思维的培养特别关注,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分析、规划、推理和探究。在手机应用程序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呢?洪老师做了很好的尝试,在编写代码时,她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要对哪个组件编写代码,这个组件要发生什么事件,事件发生后要触发哪个组件的属性发生变化等,突出了APP程序设计中的事件和方法。学生完成作品后,洪老师又从软件应用的完整性入手,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如还可以实现哪些效果,增加什么内容和模块等。下课前,教师展示的“美丽校园”APP1.0到“美丽校园”APP4.0,向学生渗透了软件开发的升级迭代思想,引领学生从APP的消费者向APP开发者转变,让他们对程序设计的情感得到了提升。

总之,本课立足手机应用程序开发,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准备了学习手册和平板电脑,给他们带来一种真实的、全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新体验。

上一篇:交易效率下一篇: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