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和创新作文

2024-05-16

尝试和创新作文(通用9篇)

尝试和创新作文 篇1

尝试和创新优秀作文

鲁迅在《呐喊》中曾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告诉我们:传统与习俗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众”形成的。而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这便告诉我们:有的时候,走与原来不同的路不见得不对,而人们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在一个一个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中取得的!

卫生纸在大家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么不起眼的东西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可不知大家设想过没有?如果没有卫生纸的存在,我们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擤鼻涕,上厕所等等,会有怎样的麻烦呢?而卫生纸的发明便是一次伟大的意外。

很多年以前,人们只是会制造写字的纸,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在国外的一家造纸厂,一个员工在造纸时忘记了加入一某种配料,结果可想而知:纸没有造好,反而绵软无力,容易被撕毁。所以他被公司解雇,公司的老板用他造出的`纸当作他的工资将他打发了。他迫于生计不得不把那些纸拿到市场上去卖。在一开始买的人很少,但当有人发现这种只有良好的吸水性,买的人便多了起来,人们把它叫做吸水纸。后来,那人又造出同样的“不成功的写字纸”并且在市场上热卖,那人也因此发了财。吸水纸经过那人地改良后便成为了今天的卫生纸。

如果没有这一次意外,那人的人生也不会改变,人们也不会有如此的方便,所以,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大众传媒成为主流传播手段,各种电影,游乐园,娱乐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那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是人们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所创造出的智慧的结晶,所以,死伤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人类社会就是在一次次意外与尝试和创新中发展与进步,我们作为一代有志青年定当不弱于前辈,定当刻苦钻研与努力,定当为中华之崛起而付出汗水!

尝试和创新作文 篇2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创新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说明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存在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就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引入”一课时,我先与学生一起计算3+3+3+3+3+3,5+5+5+5+5+5,8+8+8+8+8+8等算式时,学生都感到很奇怪:老师为什么都是比我们算得快?这时我一语道破天机:“老师用了一种新方法———乘法。”通过这样的实例,我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激发创新的欲望。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质疑猜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多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不论学生的问题有没有道理,都应尊重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很尊重他们,很喜欢他们提问题,自然就能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创新意识也就慢慢得到培养。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调控课堂的能力,使教学相长,并积极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质疑”这一环节充分显示出它在教学中特有的魅力,并起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简单应用题”一课时,我设计一道复习题:我们六(5)班有男生18人,女生36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两个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如:(1)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倍?(2)女生比男生人数多多少人?(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4)男生占女生人娄的几分之几?(5)男生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等等。问题意识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提供讨论、交流、合作机会,激发创新能力

小学生从小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好动心理特征,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新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尝试,积极探究知识的奥秘,并适时提供讨论、交流、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释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多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人人参与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方合作,各施所长。课堂信息交流多向,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有利于思维方式的创新发展。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好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总的来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持之以恒,给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的种子,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就能发掘学生个体自我潜能,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自主、独立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尝试和创新作文 篇3

关键词:创新写作;激发想象;自由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04-01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也必须如影随形,有所创新。在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的参与者,我仅从激发想像和自由练笔两方面谈一下如何让学生进行创新写作。

一、激发想像是让写作有创新的有效手段

想像力是创新的基石,不能让学生尽情愉悦地想像又何谈创新。而回顾我们已走过的路,我们确有许多缺失。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中国学生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看后感慨良多:同样的一个圆,小学生能想像成太阳、水滴、地球等一系列丰富的形象,而我们的大学骄子们却实话实说地道出那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真是可怜之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生的想像能力又是怎样丧失的?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不过寻根究底,这不能不归咎于我们教育太沉闷,太一本正经了;不能不归咎于我们的老师太权威太定势了。不觉中,我们灌入了知识却扼杀了想像。大的教育模式是这样,那作为其中一分子的写作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学期完成几篇作文,大都是拟个文题后老师讲思路,读篇范文后学生仿着写,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作文大同小异,有新意的特少。好在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已经在大张旗鼓进行课改及教材改革。在这种形式下,作为课改操作者的我们也必须洗脑子,不能再陈规旧俗一套,换汤不换药了。特别是作文教学的创新更要摆到首要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想像,进行想像作文训练可谓是让学生写作有新意的绝佳方法。基于此,我们适时安排学生进行想像作文的训练,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想像尝试,特别是激发他们写科幻类的想像作文,对提高其写作能力,形成创新的主动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1、师要做创新写作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那种画地为牢的教风,自己首先要开阔视野,自觉寻求一些有利于展开想像作文的题材或话题。无论讲析还是下水作文,都不得应力避俗,让学生觉出你的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增强他们探索想像的自信心,才能有热情积极参与想像创新。

2、励学生多角度寻找作文的切入点,冲破俗套和已有的定势思维,大胆想像,力求新颖。就像美国小孩切苹果那样,他抛开人们习惯的沿南北极方向的纵切法,而是别开生面地没着赤道方向横切一刀,结果发现了这样切开的苹果断面是两个美丽的五角星。在写作实践中,要多鼓励学生的大胆想像和有创意的思维。

二、学生自由练笔是进行创新写作的另一阵地

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根源是他们对要写的内容不感兴趣。 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自由练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动笔习惯,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例如,我尝试着让学生每天自由练笔三百到五百字,且不受任何题材和体裁限制,随意去写,不过要写真情。实在写不出来时,可以摘录别人的好文章,然后对其进行剖析,写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评赏。教师不用精批细改,只在粗略浏览后,给学生一些积极评价即可。这样过一阶段,大多数学生就会喜欢上写作,就会积极主动去练笔。

总体来看,自由练笔收益颇多。

1、学生不愁没有什么可写的。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敏感而丰富,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只要我们给了他们自由创作的土壤,他们会觉得可写的东西很多。事实也的确如此,翻开他们的的作文,你真的会发现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会看到一颗颗激情跳跃的心灵,看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是摘录品评文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读书和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其对写作的认识。2、自由写作能使学生更快成熟起来,使他们的思想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刻。法国的罗兰曾说:“忙碌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渐渐失去了欣赏与体味的心情。当人们习惯了不去深思的时候,生活就只剩下物质的奔走征逐。能使自己一方面在现实中求生存,一方面在精神上另有境界才是成功的人生。”中小学生虽不像成人那样忙于生计,但是,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下,他们更多以自我为中心,肤浅地感受生活,于是容易缺少深层次的思考。而写作,让他们不得不去深入思考,从而使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也更趋于成熟,更能深切体验人生的滋味。如有的同学曾这样写道:平日里没有很好感受母爱,即使母亲生日也只简单问候一声。而这一次,因写作文没素材,于是便写了一封给母亲的信。没想到一动笔,有关母亲的点点滴滴的记忆便一下子涌上心头。由于是真情实感,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他自己也都感动不已,忍不住哭了好几次。正如这们同学那样,自由练笔让他们常常在宁静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刻。生活有时看来好像很平淡无味,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味,就会发现平淡中蕴藏着许多不平淡的东西。我们不缺敏锐的大脑,我们缺少的是让大脑敏锐起来的内驱力。在交谈中,有的同学还说,碰着不开心的事,想的时候特委屈,便写下来,为了使文章不至于太短,便自觉多角度去想。最后作文写完了,反到不觉得委屈了。的确,自由写作让他们冷静地反思生活,从而更快走向成熟。3、自由写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思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在自由写作过程中,他们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思维异常活跃。在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有条理表达之后,他们的积极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自然会得到相应提高。4、自由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坚持每天写三百到五百字,有利于磨练他们的辛勤工作毅力和耐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写作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人是被习惯支配的,而人可以选择或养成好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调查,多数学生都承认开始时带有抱怨、应付的心情去写,不过后来他们就喜欢自由地写点什么了,并且不写就总像少点事似的。在写作中,他们可以尽情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享受到耕耘的快乐,并憧憬自己说不定也会成为大文豪。

学生的写作离不开自由和想像,只要我们不断激发他们的想像热情,给他们足够自由的写作空间,坚持激发想像和自由练笔两步走,久而久之,我想他们一定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尝试 篇4

——通州运河文化考察

【摘要】千百年的运河漕运,在通州积淀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美丽传说。为了知家乡、爱家乡、把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服务,我校140名学生,进行了通州运河文化考察。本文由考察目的、考察步骤、考察初步成果三部分组成;曾在“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2003年年会活动中汇报,受到好评。被称为“通过研究性学习选修课,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新途径”;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功尝试”。

【作者】贾长宽历史教研室高级教师

一、考察目的“长城一撇,运河一捺”。长城和运河,这两个世界历史上的人间奇迹,在中华大地上,组成了与日月同辉的巨大“人”字。这个“人”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灵魂写照,是华夏子孙勤劳智慧的丰碑。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曾是中国漕运的聚散地和最大的码头区、无数商旅云集的商业都会。从一定意义上说,通州是京杭大运河文化融汇的归结点和聚散地。千百年的运河漕运,在通州积淀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美丽传说,使通州城以运河漕运尾闾城享誉全国,以运河文化城名扬于世。古代的通州,在中国历史上与燃灯塔、八里桥等著名古建筑的名字联在一起;与郭守敬、曹雪芹的名字联在一起。在近现代又与潞河中学,与史地专家侯仁之、物理学家黄锟、音乐家王乐宾、文学家刘绍棠等人的名字联在一起。

挖掘通州运河文化开放、创新、文明的深刻内涵,再现运河文化风采,让世界知长城也知运河,知运河而知通州,通州区委、区政府把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列为“十五”计划的重要工程,力求以运河文化为城市战略品牌,全面推动通州新城的建设。为了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为了知家乡、爱家乡、把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服务,我校2003届文科班140名学生,参加了我校开设的历史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的学习,进行了通州运河文化考察。

二、考察研究步骤

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⒈指导老师讲座——题目是“千古运河惠通州”。讲座激发了学生考察家乡运河文化的浓厚兴趣,踊跃报名参加考察小组。

⒉划分考察小组。

指导老师设计了从北京到通州的三条大运河文化旅游路线:一是京通水路到通州;二是京通公路到通州;三是轻轨铁路到通州。考察按照三条路线进行,一个班负责考察一线。各班学生5-9人组成一个景区考察课题组,自荐与选聘相结合的方式产生考察组长,每组负责搜集整理一个景区的大运河文化珍闻录。

⒊分组讨论确定具体的考察方案,研讨如何解决考察的具体问题。

㈡实践体验阶段

⒈考察前,通过上网、查阅书刊杂志、访谈等多种方式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⒉实地考察——按三条线路分组进行。

一线:从八里桥开始,沿通惠河经过筛子庄桥、天桥湾、便民桥、西海子、司空分署街、贡院胡同、北大街、大成街、石坝、卧虎桥、滨河路、北关闸桥,最后到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

二线:从古城开始,经过通胡大街运河文化广场、土坝、东关后街、东大街、北大街、新华大街、南大街、回民胡同、西大街、车站路、中山大街(西仓)、西关大街、最后到八里桥南街。

三线: 新城南街(后南仓)、佟麟阁街、四员厅、水月院、西顺城街、神路街、新建街(中仓)、悟仙观、头条(东仓)、南关大街、玉带河大街、故城东路、赵登禹大街、玉桥中路、梨园、京塘路、张家湾、漷县、最后到潞河中学。

各组根据设计的考查方案,按照确定的考察研究方法,选择相关的地点,分组进行考查。在这一过程中,如实记载了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了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资料。

⒊初步交流。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考察研究得到的初步成果,在小组内和师生之间交流,形成小组考察成果。

㈢表达交流创新阶段

各组将考察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制成多媒体文件,输入软盘,上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指导各班编辑成果展示,组织考察成果展示主题班会。

例如高二8班,通州运河文化考察成果汇报主题班会:大运河源八景游。班会以民乐百鸟朝凤伴奏的一首诗开始:

京通水路泛帝舟,大运河源八景游。长桥映月波分凤,古塔凌云自北周。万艘朝宗孤峰起,龙船陈兵二水流。绿柳轻摇伊人醉,恰似康乾下扬州。

这首诗含有大运河源八景,即长桥映月、凤沼波分、古塔凌云、万艘朝宗、平野孤峰、柳阴龙舟、兵器大观和二水汇流。

班会中,同学们把有关的文本、图片、摄影、摄像、电视剪辑、录音解说等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依次介绍了大运河源八景。

例如“长桥映月”:先播放考察实录和电影《火烧圆明园》剪辑;然后进行景点解说。解说词如下:

通州城西不远处的八里桥,像一只巨大的猛兽,静静地俯卧在通惠河上。漫步桥头,脑海里并没有平空生出多少幻想和浪漫,而心灵深处更多地浮现出仇恨与悲怆。八里桥又名永通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在通州城西八里,故称八里桥。这是一座漂亮的拱形石桥,桥身全长五十米,宽十六米,两侧护栏雕饰精美,石狮栩栩如生。但不知为什么,看那些石狮,竟觉得它们一个个都咬紧了牙关。

整整一百四十年前,清兵与英法侵略军那场血战,它的背影虽已远去,但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那场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顿然又在心中复活。1860年,英法集中在华军舰一百多艘,陆军二万余人,向天津大沽口发起进攻,爱国官兵奋力还击,鲜血染红战壕。津门失守,清军统帅僧格林沁连夜撤往通州,8月4日退至八里桥。8月7日,英法侵略军以六千人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扑八里桥,僧部奋起还击,以血肉之躯和拥有洋枪洋炮的入侵者展开决战。通州城外杀声震天,八里桥边沙尘蔽日,爱国将士视死如归„„。

班会结束后,张世义校长讲:“感谢同学们组织了这次高水平的班会!„„”。老师评价:“这次活动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创新和实践精神”。

三、考察的初步成果

㈠这次考察活动,培养了学生围绕主题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加工处理的资料约占计算机硬盘空间6.24GB。这些资料已由指导老师编成历史校本教材。

㈡使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考察探究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了交流和分享考察成果,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㈢在考察实践中,产生了关注我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的意识,增强了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考察随笔中写到:“这次运河考察实践令我受益非浅,它给了我们一个接触社会,走进社会的机会。我们一群处在阳光中的少男少女真正获得了走入社会的经验。”“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学到了许

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考察的艰辛与乐趣”。“在我们组所考察的卧虎桥一带,也发现了问题:环境污染。河水中有许多漂浮物,河岸上垃圾成堆。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2003年中央教科所的领导、专家、全国100多所实验学校的老师,到我校参加“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年会系列活动,学生代表作考察报告,受到很高的评价。他们称这次考察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功尝试”;“是通过研究性学习选修课,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新途径”;学生的考察成果是“一大亮点,令人折服”。

创新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尝试 篇5

为了提高全县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十二五”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县委党校大胆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以基层干部实际需求为导向,采取“送教上门、流动授课”的形式,开办“流动党校”,先后利用3个月时间,深入全县19个镇对镇机关和所属单位干部职工、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产业合作社代表等进行了以思想教育、理论武装与技能培训为主题的大规模教育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成功做法和经验表明:县级党校创办“流动党校”是一种创新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尝试。

一、组建动因

镇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始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面对新形势,创建“流动党校”开展送学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提升镇村干部履职能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2011年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之后,各镇管辖范围扩大、管理人口增多,工作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干部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镇村换届后,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工作热情和知识水平都很高,但基层工作经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以及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一些基层干部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领会不深,开展工作没有底气;部分村组干部对基层组织职能和自身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开展工作缺乏勇气;个别党员干部对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没有思路和办法,开展工作缺乏新气;少数基层干部思想禁固,解放程度不够,开展工作缺乏朝气。二是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历史进程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基层干部队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干部热衷应酬、心浮气躁,干工作没有思路,抓落实没有招数,解难题没有办法,不能很好的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少数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岗不尽其责,工作主动性不强,对安排了的工作消极应付,对需要突破的重点工作一推一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还有一些干部漠视群众、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化,干群关系紧张。三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转型的实践需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指示精神,尽快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体制和机制上的转型,近年来,陕西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广泛开展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实践活动,并于2010年6月在宝鸡召开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座谈会,总结提出了“三统一推”(即统筹培训计划、统筹培训资源、统筹培训实施,推进县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上水平)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要求在办学体系、培训模式、运行机制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效能。“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正是这一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的具体实践。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流动党校”这种学习培训形式,增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切实解决好基层干部为群众服务的真感情和真本领问题。

二、基本做法

(一)统筹培训资源,明确培训的基本原则

“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基本要求和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基本原则,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准确把握基层干部特点,根据镇村干部需求,精选学习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活动。

二是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对于涉及到县委党校题库中不具备培训的内容,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安排县农业、林业、司法等部门承担相关课题任务,各有关部门安排业务骨干备课,解决了镇村干部对林权法规、国土法规、农业强优计划、农村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有效整合了培训资源。三是因人制宜,分类施教。把“流动党校”和远程教育站点相结合,镇村干部与党员群众的不同需求相结合,重点培训和普通培训相结合,贴近农村工作,贴近基层干部。四是体现特色,注重实效。围绕提高镇村干部在实施“工业三年赶超计划”和“农业三年强优计划”,引领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转变服务方式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快速发展这一目标任务,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统筹培训计划,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与内容

“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注重三个方面的重点培训:一是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培训村“两委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职责及作用发挥、苏浙“三化”建设经验及对我县发展的启示,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职责,解放思想,为做好本职工作打好思想基础。二是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产业发展和农业强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作用发挥、升级晋档和党的建设业务知识,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任务,掌握方式,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三是社会管理能力培训。主要培训社会管理与维护稳定、农村财务管理及实用法律法规,目的是让基层干部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锻炼干部。

(三)统筹培训实施,分层推进基层干部培训

培训实施分三步:第一步“流动党校”重点培训。主要是“流动党校”深入各镇对镇机关干部、镇属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区)“两委会”主要干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重点培训。第二步镇党校全面培训。主要是由“流动党校”教师分片联合各镇对“两委会”成员、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村民小组干部、产业发展大户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第三步村支部强化培训。主要是由“流动党校”分派教师指导各镇党校通过村级活动中心、远程教育平台对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进行有关基本知识、形势政策、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训。通过三个层次,实现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这种分层推进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组织者的安排和协调,进行分类施教;另一方面能够及时总结得失,调整培训进程,增强培训效果。

三、主要经验

(一)深入基层、认真调研是搞好培训的前提。为了使基层干部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年初,县委党校组织教学人员分东西北三路深入基层,采取与镇党委书记面对面征求意见、召开镇村组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整理归纳,确定了“流动党校”送学下乡培训的三个重点:一是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培训村“两委会”职责及作用发挥,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职责,解放思想,为做好本职工作打好思想基础。二是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产业发展及党的建设有关业务知识,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任务,掌握方法,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三是社会管理能力培训。主要培训社会管理及实用法律法规知识,目的是让基层干部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锻炼干部。

(二)加强组织、周密部署是搞好培训的保证。为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县委领导和县委组织部领导多次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县委组织部下发培训通知,从指导思想、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和地点、组织机构及职责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县委成立了“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领导小组,下

设组织组、教学组、保障组,具体负责培训的组织协调、教学安排、后勤保障工作。各镇党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确定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各镇党委从开班仪式、动员讲话、培训纪律、会场服务、安排参训人员食宿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管理。由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管理措施得当,为该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精心备课、认真施教是搞好培训的关键。按照培训任务,党校对教师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一周之内写出讲稿,着眼于针对性、实效性和通俗易懂;二是要求授课者在一周之内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生动、新颖、丰富多彩;三是不能停留在一次性备课上,对讲稿和课件要在讲授和使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学校按照个人试讲、集体点评、评优淘劣、修改补充、升华提高的步骤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学“大练兵”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听取各个层次干部对专题的看法和建议,对讲稿进行修改完善。县委党校各位授课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勤奋扎实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思想境界,成为保证这次培训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

(四)形式灵活、“菜单式”教学彰显特色。“菜单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干部缺啥培训啥”的原则,体现“实用、实际、实效”,全县19个镇从“流动党校”专题库中选点了15个专题,由各镇根据各自工作实际从教学专题中圈点4—6个专题进行集中培训,这种自由选择的“菜单式”教学,有利于充分整合培训资源,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培训效率,深受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欢迎。一是“菜单式”教学专题性强。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重要的现实问题分解成一个个专题,讲深说透,避免蜻蜓点水,力求有效解决村组干部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三是“菜单式”教学形式上灵活多样。课堂上把理论讲解、图片播放、讨论交流、解惑答疑等形式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用图示、画面来演示授课内容,使枯燥、深奥的理论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创新了培训形式,丰富了培训内容,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培训的实效性。

四、几点启示

创新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尝试论文 篇6

21世纪是1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1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1,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更应积极参与教育的创新 ,以实现创新教育。而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我认为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1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尝试: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1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1成不变地听取、记忆 。这样1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要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注重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气氛和更多的机会。为了使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能形成创新观点,必然给其提供1个自由的环境,实行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避免压抑幻想,强迫依从。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两个班进行了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的对比,采用创新教学的班级课堂活跃、听课率高,效果良好。

2、改变原有的课堂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1问1答或1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 “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对某1内容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这样会比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3、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大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地理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1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1个更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学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4、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有创新的空间。

目前的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创新。如果还是单靠老师使用1张嘴巴、1支粉笔、1块黑板在课堂上包打天下、满堂灌,就会使学生象现代化饲养场里的牲畜,失去寻觅食物的能力1样,失去了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地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我利用多媒体软件自行设计了许多课件,在地理课中使用。我还先上网浏览有关地理网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上网学习。这样,运用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新鲜的地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与容量。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学习成绩有了不断提高。

作文评讲方法的探索和尝试 篇7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 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写作要求更加灵活, 学生有了更大的写作空间,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个性各异、题材多样、体裁多变的作文形式。怎样评讲此类作文, 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作文评讲方法上的一点探索与尝试。

一、粗略批阅, 快速讲评, 趁热打铁, 务实高效

一篇优秀作文, 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 而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以前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 讲究旁批, 眉批, 总评等。加上正常的教学工作, 全班学生的一篇作文批改下来, 加班加点最迟也要两周左右。两周后再去评讲作文, 学生早就对表达的什么主题, 写的什么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了, 费力费神而收效甚微。现在我对学生作文粗批快改, 加快反馈速度, 收效反而很好。

二、一边批改一边讲评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发现优秀作文, 随时可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在全班朗读, 随时给学生以惊喜。我们知识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优秀作文, 我就会在全班朗读。在朗读作文过程中, 学生知道教师重视作文训练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写出本篇作文的学生, 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更加勤奋, 而其他学生则羡慕钦佩他们, 主动向他们看齐。通过对作文的随改随评,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而且使学生对关注生活, 感受身边小事, 表达情感从小处着笔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个别习作当面讲评与学生平等对话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 学生写作也是如此。教师不关注每个学生的写作过程, 势必会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兴味索然。我每次对学生的个别评讲都做详细记录, 把每一次的作文得分等级登在记分册上, 因此哪些同学还没当面评讲过, 一目了然。我把与学生的当面讲当成是一次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先是讲作文中的可取之处, 给学生以成就感, 然后就文章的不足一一指出。和风细雨化作甘露滋润心田, 每一次的当面评讲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四、评文评人, 自评自改

我们说文如其人, 那是很高的境界, 但是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学生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比如, 有些学生对社会一些弊端的看法非常偏激, 我们就要教他们辩证地看问题。我们评讲一篇作文, 不但要教会学生写作的技巧, 还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并将专门的作文评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穿针引线, 让学生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总批的评语, 也应围绕“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写上适当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评语要知道过多的否定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热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以满腔的热情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用激励性的评语予以热情洋溢的肯定和褒扬, 或放大亮点, 或相机赞美, 或殷切期待, “以心换心”, 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促其再一次反观作文, 从而对他以后的作文起指导作用。

小学作文与创新的尝试 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32

一、作文与其他知识的广泛结合

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将作文放在学生语文学习的“长河”中去定位,将作文与学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口语表达、多学科融合、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达到写作有范文,阅读勤积累,表达训练思维,实践活动开源头,多科融合共优化的目的。

(一)与阅读教学改革相结合

小学生善于模仿,而课文又是最好的范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喜欢范文,学好范文。学习课文前先引导学生阅读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课上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形成共识,课后,让学生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去读一组相关文章,并以小练笔形式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思或小发现。如学习了《捞铁牛》(第六册)后,不少学生想出了更好的打捞办法,纷纷《我也来捞铁牛》,一批由课内阅读生发的小作文应运而生。

(二)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言积累的最好办法是博览群书。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校内坚持每周2-3节阅读课,校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阅读书籍,内容、体裁等不做过多限制,根据年级不同,适当作剪贴、摘抄、写心德体会等练笔,并经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展览;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阅读能力抽测。这样,充分调动全校师生读书的热情,掀起读书的热潮。广泛的阅读,有意识的摘、记、抄、贴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更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与口头表达相结合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口头语言的表达训练,也是形成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口头表达训练的环境,来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如演讲、故事会等。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是立身处事、获得成功的重要的手段。对提高写作水平来说,它也潜在地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口头语和书面语是言语表达的两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益;2.说话是我们接触母语学会表达的最初形态,由浅近自然的说到生动规范的写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也是融而为一的言语体系。3.说话和写作作为思维方式两种外化形式二者存在相同的规律,并且彼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意旨鲜明的说话也可看作是有声的文章。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們就应该在说话方面下一番功夫。重视学生广泛学习、勤加练习。

(四)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作文资源。为此,我们要充分的开掘,变“小作文”为“大作文”,有效的拓宽作文教学平台。

教师要通力合作,进行开放式备课。每学期开学的前几天都要集中每个班级的多科教师共同备课,寻找各种知识的交叉点。在合作备课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各科的课程,沟通情况,针对多科结合的优化点留作文。要求学生在各科学习中,认真观察、操作、分析、把所闻、所见、所做、所感及时记录下来,丰富习作素材,另外,我们还以多学科优化为途径,组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多科优化活动。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只有一个地球》之前,先与自然学科结合,组织学生参观“海底世界”图画展览,并让学生查阅有关“珍惜动植物保护”资料,之后还要求学生办一期手抄报。在学完课文之后,又结合社会课组织的环境污染调查,让学生写一封建议书寄给有关部门。多科优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学生习作素材,还开拓了学生思维,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五)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亲身体验更是作文的基础。为此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调整:1.将教材基础训练中的8片作文加以调整,有的删、有的改、有的增,使之更贴近生活。2.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利用节假日搞社会调查,如了解家乡变化,了解环境的污染等,让小人物尝试着接触大事情,想大事情,学着办大事情。3.将随时发生的事纳入作文,如沙尘暴天气、早冬的大雾均可写进小学生的作文。4.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如引导学生从一把土,从转动的地球等想象出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丰富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突破学科限制,为学生作文广开素材源

为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轻松习作,应破除作文题材内容限制,只要写清楚事情即可,破除学科教师限制,作文可写各科中的素材,布置写作的也不仅是语文老师;破除时空限制,不受课前、课上、课后、课内、课外的限制。随时有感而发,让作文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再者就是不以“字”废文,不以“字”影响思维,既不以文中有错别字而影响习作质量,也不以写文过程中有不会写的字而影响思维继续,对于习作中的错别字,可后改,可集中改,习作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字可用拼音代替,最后在查字典改正,鼓励学生随时写日记、周记、读后感、社会调查报告等,并及时批阅,写出激励性的批语,形成良好的作文氛围,指导学生每月办一期手抄报——幼苗,并加强交流,形成比、学、赶、超的作文竞争氛围。

三、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尝试和创新作文 篇9

目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进程加快,甚至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信息技术课堂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里给学生读课本为主。很多学生甚至修了几年信息技术课程之后连信息的概念都搞不清楚,连计算机开关机都会出错。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1.1信息技课与微机课

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计算机是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都简单地把信息技术课和微机课等同起来。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就可以了,没有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课。1.2.读报式教学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

我国正在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大部分农村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在一些比较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虽然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学生没有课本。上课的时候,学生就像在听老师讲天书,学生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老师只能是读读课文,口头讲讲,就算是上过信息技术课了。即使在一些条件好一点的农村学校,大多数老师也都是为同学们读课文,虽然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但是利用率很低。在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也是简单的“放电影式”教学。只是把课本的内容搬上了屏幕,还是在读课文。本来学生对这门新开设的课很感兴趣,结果这样的教学反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我刚刚来到现在任教的学时,跟同学们谈心时就发现,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请老师不要抄课本。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事实上,这样读报式的教学就是传统教学的典型表现。在目前,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这种教学已经完全和现实脱离了。

1.3.教师的主体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青少年心理已经和上一代青少年心理截然不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都想自己动手去玩,去摸。教师过多的讲解和阐述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在微机室上课,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会听老师讲课,总是不停地在动,不停地在讨论。学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形态虽然有很大的弊病,当我们把它放在学习上,不就正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吗?而长久以来,农村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自己在课堂上的“霸主”地位,不允许学生违背自己的意志。教师通常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只能去学习和研究自己交给他们的。如果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研究的话,就会被盖上不遵守纪律的帽子。很多老师很喜欢讲课,一节课下来可能觉得自己这一节课讲得相当好,但学生却是有苦难言。老师讲的东西可能听懂了,但总觉得少点什么,过一段时间后上课的内容也一点都不记得了。

1.4.师生交流的障碍

传统的农村信息技术课堂多数是固定的模式,老师先讲,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随后老师进行总结,一节课就这样上完了。虽然这样上课有一定的好处,但课堂结构过于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倦心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也不明显。多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轻易向老师求教。他们总是希望老师能走到自己跟前来帮助自己。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很强的自主性,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老师能够来帮助自己。虽然老师都讲得很仔细了,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理解。这部分学生却不敢向老师询问,因为多数时候会被老师责怪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问问题。大多数时候,学生只能不懂装懂,因为在老师花了大量时间讲解之后还是不能够理解的话,老师就可能不再简洁这些内容了。学生慑于老师的威严,不敢问,只能不懂装懂。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困难。老师感觉到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课。这种交流障碍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大大降低,课堂的趣味性也变小了。

二、新型课堂让学生喜欢信息技术、上好信息技术 2.1.正确对待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四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信息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道德。

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课,就必须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内容。利用平时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介绍一些课程方面的信息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然后从自身重视信息技术,摆正心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信息技术课。

2.2.由课外到课内,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理论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来说明课文中的知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枯燥的信息技术理论很难理解。因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信息技术环境,很多对城市孩子很容易理解的东西,农村孩子因为没有见过,就觉得非常难以理解。特别是在上理论课的过程中,我有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列举实例来说明信息技术理论,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在讲到硬件中的存储器时,我就以杯子和盆做比喻。把内存比作杯子,硬盘比为盆。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力内存和外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讲《信息的搜集》时我提前让学生从不同渠道,利用不同方式去随意搜集一些跟计算机有关的信息,并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结果有一些同学准备的相当好,整理得很有条理。还有的同学只是搜集了信息,并没有整理,有少部分同学没有搜集。从整体来看,学生是乐意接受这种自己动手,从课堂外学习课堂内的知识。事实上,这里并没有要故意让学生从课外去寻找课本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的知识,进行随意学习的良好习惯。再加上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到的东西,记忆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他就会随时随地不自觉地进行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的提高。不光信息技术课能上好,其他任何课都能上好。

2.3.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往往是影响一节课时候有良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沉闷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觉得有压力,兴趣不高。上课就没有效率,很容易走神。而轻松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集中精神上课,也不会产生压力,让学生更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有一次上课我发现学生的情绪很低落,不愿意听讲。我顺手打开音响,一曲优美的轻音乐顿时环绕课堂。学生为之一震,马上活跃起来了。这一堂课的效果也相当好。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曾尝试过此类的做法。都表示,学生欢迎,课堂效果也不错。

分组讨论是实践课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在不停的讲,要求学生保持绝对的安静。事实上,过分安静的课堂知识和少数学生听讲,大部分学生的心思都不在课堂上了。老师讲得很舒服,学生并没有理解得很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特别是实践课,分组讨论十分必要。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上课的时候,坚持少讲、精讲的原则,让同学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讨论,在争议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到了知识,更加锻炼了能力,培养学生学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去讨论,让他们去探究。

主动和学生交流,培养师生交流的氛围。新型课堂必须打破师生交流的障碍。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动和学生交流探讨问题,多亲近学生。轻易批评和斥责学生。对于到苦难的学生耐心辅导,树立他们的信心。对喜欢异想天开的学生加以生却的引导,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对问问题的学生多加鼓励,让他们喜欢问问题,帮助他们快速进步。

能者为师。让学生教学生比老师教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让领悟较快的学生帮助领悟较慢的学生往往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之间更加容易交流。由于他们是同龄人,语言沟通好,所以教的快乐,学得轻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自己动手,探索求知

根据学生的好懂特点,在实践中我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动手,在动手中学到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一组同学在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不仅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还学习了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时候怎样去独立完成任务。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情景任务,让学生融入到探求知识的快乐中,他们才会越学越有兴趣。“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独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学习先进,摸着石头过河 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不断地向前辈们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之后,自己必须亲自尝试这些成果。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促进信息技术课的快速发展。

四、小结

上一篇:年机关事务管理局内部审计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生活结束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