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

2024-08-10

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共11篇)

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是每个中学生梦寐以求的。如何才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呢?不妨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形式上的尝试

学生写作形式较单一, 而作家在创作时形式较多样。如王愿坚的《草》、秦文君的《伟人细胞》都运用了题记;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采用了小标题。这些文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多学生从最初学写作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个段落。小学里是“老三段”, 到了初中还是“老三段”。形式上老一套, 即使有好素材, 也难写出新意。其实, 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小标题、生活片断、书信体、日记体、实验报告、新闻报道等形式, 写作时都可以尝试。即使同样的素材, 如果用新的形式来表现, 那就比“老三段”要有新意。

我一直鼓励学生, 大胆采用新的形式。许多同学都积极响应, 大胆尝试。如胡某用日记体形式来写中学生一天的生活, 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 忙碌而有规则。李某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写初三学生生活, 辛苦中又充满着乐趣。赵某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形式, 写了关于落水的报道, 用采访的形式, 含蓄地引出对如何做人的思考。

二.内容上的尝试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 可以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 而萧乾在《枣核》一文中却另辟蹊径, 通过写旧时同窗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 表现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也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事, 而是通过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时的见闻感受来表现。

描写景物, 通常以视觉为主, 听觉的欣赏处于次要地位, 而作家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一文中, 却来个颠倒, 反其道而行之。对鼎湖山的天湖、瀑布、古木、名刹或略写或隐写, 而从听觉入手, 抓住了人们习见而又忽视的“泉”来写, 并把它作为鼎湖山之魂着力地予以表现, 让人们通过听觉去想象、品味。

写作人物时, 通常从人物的正面肖像、面部表情和衣着服饰写起, 然后再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 对人物进行描写刻画。《红楼梦》中, 作家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是另辟蹊径, 采用了“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写法, 一下子突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 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看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文章写的是自己的父亲。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当然是十分了解、非常熟悉的, 写人物的正面肖像和面部表情应该更加容易, 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 抓住其父的“背影”来写, 给世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篇章。

学生写作文, 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另辟蹊径, 或违背常理, 或反其道而行, 或转换角度, 改变一下人的感觉来写文章呢?完全可以。在我的提示和鼓励下, 张某写自己的父亲, 不写父亲具有男子汉的大方、粗心、勇敢、坚强, 而是写了父亲的小气、琐碎、唠叨、细心, 同样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赵某以“熟悉的陌生人”为题, 写了一位陌生的孩子对出远门的自己的热情与无私的帮助, 来表现陌生孩子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胡某写老师, 不是写老师的博学多才、教学认真、循循善诱, 而是以“说谎的老师”为题, 写老师善意地欺骗学生说自己将要离开学生, 调去其他学校工作, 使得学生的真情流露, 表现出真挚的师生情, 从而将文章写出了新意。

三.方法上的尝试

作家在确定写作素材时自然会深思熟虑, 精心地选择;他们在运用写作方法时, 也是一样。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七根火柴》《一件小事》等文章, 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这种方法对我们的写作更具有指导作用。学生经历的多是小事, 对事情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 具体写, 多挖掘, 才容易写好。如陈某在写母亲时, 抓住母亲每天上学时对自己“路上小心点”的叮咛、晚上放学回家总是倒上一杯热茶、深夜为做功课的女儿披上衣服等几件小事, 来表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仲某写自己在喜悦、哀愁、成功、失败时, 好友的会心一笑、亲切握手、“后来一切都好”的鼓励字条, 来表现深厚而真挚的友谊。

诚然, 作家文章的美离不开作家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表达, 离不开作家真挚而浓厚的情感抒怀, 离不开作家的创新精神与大胆尝试。他们写作时的另辟蹊径或反其道而行, 显然给文章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大胆创新, 积极尝试, 也一定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 篇2

【内容提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重翻译分析、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音乐感强,形象思维丰富,感情色彩浓厚的特点,以致放松了对诗的意境教学,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艺术真谛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致使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利用配乐歌唱,编谱乐调,情境感染,更改字词,变换文体,联想类比,编排情景剧,丹青描绘等多种方式,形象、生动、完美地展示了古诗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关键词】古诗词 意境 欣赏 体验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目标可以说突出了“欣赏”和“体验”,强调了“积累”和“运用”。但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强调古诗词的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诗歌意境的体验和欣赏。诗词的语言美、感觉美、意象美、意境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考试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为此,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效果颇佳。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因此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自主体会,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体会声情并茂地去读,毕竟老师的朗读代替不了学生的感悟,在学生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然后再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这样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配乐歌唱,再现古诗词节奏魅力,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古诗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用来演唱的。

《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特有的气息,它所具有的音乐气息是其它体裁文学无法比拟的,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因此声情并茂的诵读还不足以真正展现古诗词节奏魅力,而给古诗词的配乐演唱则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再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诗词欣赏真正成为文声并茂的整体。如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时,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轻轻哼唱,一边体味诗词的意境。另外还让学生自己为古诗词编调或者利用现有的乐调填古诗词,让现成曲谱与古诗词“联姻”。使学生在唱中背诵、积累古诗词,在唱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领会古诗词穿越时空的魅力。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积累的速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为古诗词谱曲的过程就是理解诗意,体悟诗情,融入情感,进入情境,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为欣赏诗词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当然教学中邓丽君的《淡情幽幽》专辑、杨小林的《绿蓑衣》专辑、林红的《欲去又依依》、《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160首》等都可以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音乐手段实施的经典资源。

三、情景感染,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而古诗词的意境美是一种不可言明、只可意会的感觉,能让人的心灵在一瞬间穿越千百年时光与当年作者的心境重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阔······诗人笔下一个个平凡的汉字舞动起来,成为鲜活的画面,这是一种无言的感动。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为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人的情感,古诗词教学的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化抽象为形象。而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如在教《清平乐·明月别枝惊鹊》时,我先把一组配有音乐的图景展示给学生:皎洁的月光,广阔的田野,美丽的村庄,静静的树林,惊飞的鸟雀,千啭的蝉鸣,不绝的蛙叫。再让学生看图片描绘情境,此时学生思维像打开了的闸,尽情的叙写,描绘出一片田间丰收时的景象。更有甚者还想像到自己身临其境的 2 情境。接着我让学生为本图片配上一首诗词或写一段画外音,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清平乐·明月别枝惊鹊》,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体悟到了本文优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四、更换字词,深层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是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关键的诗词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而教学中有时让学生直接体味这些字词时学生的一下难以理解,而采取变换、更替字词的方法就会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层次的领悟其意境。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把“怒号”改为“猛烈”,说“八月秋高风猛烈”,学生会觉得改成“猛烈”不好,因为“怒号”这个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又让我们听到了风的声音,更形象一些。还有,“怒号”这个词中的“怒”字用得特别精彩,它用拟人的方式写出了风大。如把“卷”字改为“刮”学生认为“刮”太一般化,什么风也可以说是“刮”、而“卷”字就写出了风是猛烈的。再教龚自珍《己亥杂诗》时把“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白日”改成“红日”让学生去体味。学生会想到白日则给人的是凄凉,惆怅之感,而红日给人的是朝气蓬勃的景象,这与本文意境不相符。

五、变换文体,进行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而教学中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而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重要形式——改写或扩写文本。因此教学时我不是进行简单的翻译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优美的散文、剧本、现代诗等。通过对改变后的文章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对其进行再赏析。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让学生发挥想像描绘诗人送别武判官时的情境,学生想到了边塞大漠冬天早到,大雪纷飞的奇异风光,也描写了将士生活的艰苦,更体会到了好友离别时的惆怅。再如学习杜甫《春望》时,就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扩写,学生联想到安史之乱的情境和作者赤忱的爱国之情以第 一人称的形式把本文扩写成一篇故事完整的记叙文,逼真而又丰富地展现了作者的颠沛流离的悲苦和感时伤怀的心情。

扩写诗词还可以部分扩写,即抓住诗词中的经典句子,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内容来。比如抓住《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想象出花木兰在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表现其赴沙场杀敌的急切心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联类比照――联想和想像的另一重要方法。

古诗词鉴赏虽然重在诗歌本身,但不囿于一首,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在学生感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就让学生根据情境联想与此意境相同的诗句,学生就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地流”,进一步体会到了诗的空旷意境和诗人惆怅的心情。

六、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表演情景剧,逼真再现古诗。如在教《石壕吏》时让学生先课外熟读文本改写成情境剧,然后把他拍成话剧。通过学生的深刻领会,精心策划,积极配合,深情表演,把夜深人静,老翁匆忙逃离,老妪悲伤哭诉,妇女胆怯躲藏,官吏凶狠及家中贫困的情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表演再现了诗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也跨越时空与诗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悟。

2、动手画画,生动描绘图景。

常言“诗如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另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画中描绘的是景,融入的是情,是感悟,也是创造。同时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灵活有趣地让学生学古诗词,品味古诗词,陶冶身心,提高素养。真正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积累与运用,欣赏与体验。如(1)开展诗词朗诵欣赏,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2)、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赏析名篇名句。(3)、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4)、分门别类编辑古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分门别类的收集一些古诗,并给它们编上醒目的小 标题。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古诗词教学就应着眼于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主要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高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几点尝试 篇3

一、抓好课本教学,夯实英语基础

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是课堂学习时间。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本,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课本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句型,语法知识,词汇等。中学英语课本内容均属精读内容,学生应把课本中的知识学透记熟。在学习每一课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把其中的重点句型找出来,经过反复练习,熟记于心。课本中的课文需要学生背熟,熟背课文有很多好处:

1.熟背课文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前后呼应。学生经过反复阅读课文后,不仅对每句话有更好的理解,对整篇文章的内容也有更好的理解

2.熟背课文有利于巩固课文知识。反复通读,随着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对课文的巩固也在继续。课文背得越熟,便理解得越深刻,知识就巩固得越好。熟背课文后,学生会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鼓舞,激励学生进一步学生英语。

3.熟背课文能增强英语语感。英语跟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无论在语法结构上,还是在表达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背诵课文,学生能增强英语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某种语言的感性认识。凭着语感人们可以流利地进行交流,运用语言。正确的英语语感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的阅读文章,理解文意,也能帮助学生准确地写作。

4.熟背课文有利于学生写作。中学生善于模仿,通过背诵课文,一些句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这样的句子进行写作。课文中的句子一般来说是很规范的,学生的写作也会较规范。记忆中的课文也是学生写作时句子处理的依据。凭语感和课文结构,利用个人的智慧和对作文题目及要求的理解,学生会写出语法正确,句意通顺,结构严谨规范的作文。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英语精读是必要的,泛读也是不可缺少的。学生能在很多报刊和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英文短文。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到读书的快乐,吸收书中的词句,丰富着自己的知识,提高着自己的英语思考能力,同时也是在为写作做准备。

三、参考范文,借鉴写作方法

几乎每份试题后面都会有一个写作题。在学生写作实践后,老师把自己的作文写在黑板上或用屏幕放映出来,让学生跟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借鉴老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许多试题的答案中有考试范文,如例年淄博市模拟试题中的最后一题,参考答案中都有范文,把范文汇集起来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模仿借鉴,能迅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模仿是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像歌手唱歌一样,模仿别人会掌握本领,英文写作也是如此。在模仿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先模仿,后创造性地发挥,学生会写出优秀的英语作文。

四、敢于实践,勤于实践

模仿的目的在于实践。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写作实践也能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写作水平。

现在的试卷中,差不多每份题都有一个写作题。在平时训练时,遇到写作题学生不可以不做,不做就失去了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写作时间,并指导学生如何写作。一般地作文要求语法正确,文字通顺,语言规范,80至100个词。一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多写,不要怕出错,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粗中取精。

教师要经常表扬学生,哪怕是学生写对一个完整的英文句子,老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一个表扬或一句鼓励的话,学生就会对写作充满信心,倍添学习的勇气。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老师的鼓励和赞扬,不仅能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对英语学科的爱,对英语写作的爱,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多批细改,持之一恒

学生的英文作文中难免出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修改。有些作文真能把老师气得发抖。但细想起来,我们当老师的不要生气,学生的知识少,实践量小,当然写作能力差。学生把作文交上后,老师应一句一句地给学生批阅。经验告诉我,只要老师坚持认真批改,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进步是很快的。

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共同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讲一讲,避免学生以后再同样的出错。对于个别出现的问题,只要教师给他们注在作文纸上就可以了。篇篇批改,老师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可是想到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也就心甘情愿了。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尝试 篇4

一、积累材料是写作的前提

新课标中对作文写作材料的准备指出“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 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

1.“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我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特别要关心社会热点、难点, 如火星探测、感动中国、人与自然等等。培养学生的一双慧眼, 把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点滴小事用文字记录下来, 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富有时代的动感。

2. 教会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指导学生不仅要阅读课标中推荐的名著, 而且要养成主动阅读作文佳作和选读报刊杂志的习惯, 了解自然、社会、人生、美德, 从间接经验的获得中积累素材。

3. 要求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背诵一

则名人名言或一首名诗或说一个名人事例、成语故事等, 并要求学生简略讲评。

4. 指导学生每周写一到二篇摘录, 引

导学生去积累佳作美文中的好词句, 并学会初步的欣赏品味, 为以后的作文创作打下基础。

5.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

整理, 并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 还要让学生善于感悟, 表达感悟。感悟是作文的内容, 是思想, 是情感, 感悟是生命的体验, 是个性的体现。例如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 作者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背影》, 作者从小事中, 感悟到父爱的深沉、伟大。像这样的课文很多, 它们能让学生明白, 大作家也是从生活小事去感受、去体会的。

二、科学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

学生有了材料, 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 思到章出。彻底改变过去作文那样“无米下锅”的窘迫情况。但写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把发现到的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事例, 捕捉到的事物的特征, 感受到的情感体验, 通过自己的内在想象和联想上升为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从而确立文章的主题, 去表现和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 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1. 仿写。

初中生写作应提倡模仿, 即使模仿的比较机械, 也不要轻易否定。教师必须立足于课本, 教材最经典的文章是最好的范本。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加以点拨、比较。例如课文《幼时记趣》, 学习以后可以让学生到操场边泥墙根一带去找童趣, 然后模仿课文写《童趣》。根据所学课文的写法, 指导学生写好各类常见文体的作文, 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描述生动、感情真实;写说明文做到特征明确、方法正确、条理清楚;写议论文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准确。学生的作文要符合文体要求。同时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中心,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2. 片段练习。

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 中学生生活积累有限, 很多学生缺乏细腻、生动的描写, 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想象意境等片段训练则比较现实, 也可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片段训练的实质也就是分解训练, 先分解, 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 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3. 规范写作方法和技巧。

古人说:“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学生写作, 掌握规矩很重要。所谓规矩就是写作中自觉遵守的写作本身特有的规律。熟练地、巧妙地、匠心独运地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来表达客观世界和内心的情感, 七、八年级的学生要在审题、开头、结尾、结构、语言等方面下功夫。九年级学生应进行立意、选材、构思、拟题等专项性的规范训练。

三、互改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从改中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写, 教师批, 结果是劳而无功, 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反而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原意, 失去了学生原本纯朴的认知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其实改作文就是一个思索、去伪存真的过程。既然这一环节完全由教师承包, 收效甚微。那我们老师不妨偷点“懒”, 尽量少改, 精改, 诸如错别字、措辞不当、特殊病句、条理不清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 大部分应留给他们自己改, 给学生宽松点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交流。因为学生在这几方面比教师还积极认真, 都想找出对方的不足, 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评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批语的程度。当然教师要指导他们怎样写评语, 比如评语要中肯、要有鼓励性、指导性。这样,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 养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水平, 体验到作文的艰辛与成就感。

四、多写作文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方面

古语说得好“三天不读口生, 三天不写手生”, 一些大作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就是每天要写一些东西, 练一练笔, 活动活动思维。学生只有经常写, 才能培养起灵感来, 才感觉到写作文不难。否则, 就是作文能力高的学生, 也会有眼高手低的感觉, 或者提起笔来无话可说。

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 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训练;指导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急于求成,抓好课堂教学是关键。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单词作储备

词是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没有词,就如同盖高楼没有砖一样,记不住单词,没有一定量的單词作积累,写作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如何教学生用英语写作,抓好背单词是关键之举。鼓励学生把单词放到短语和句子中去背,让“死”的单词“活”起来,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用句子组文章

句子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写好一个句子须做到单词拼写正确、时态准确、结构完整。要让学生写出好句子,必须要求其记、背课文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句子,如: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computer.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听写句子来锻炼学生对句子整体排列结构的认识能力。听写句子有利于学生对句子有一个模式化的感悟,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极其重要。训练学生写句子的方法还有用词、短语造句。教师有意识地给几组词,要求学生连词成句,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对句子整体结构的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句子的感悟会越来越好,许多汉语式的不完整的句子就会越写越少。

三、以背诵带写作

我经常要求学生背课文或课文中的若干部分,那么怎么把背的东西用在写作上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背的内容,拟几个与之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试写。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写出没有语法错误、地道的句子。学生受到鼓励就会用心去背、用心去写。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后,教师就应该将重点由“句”逐步过渡到“文”上来,进行有效地写作训练和指导。训练要从简单做起,由易到难。

1.以课文为中心,进行缩写、改写和续写

首先,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参照,我经常结合所教课文,由浅入深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如教完“Dying to be thin...”一课,给出几个核心词,让学生进行缩写,只写服用减肥药的危害。

其次,充分利用每单元Workbook中有针对性的写作、汉译英和完成句子等练习,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训练。这些练习形式多样,语言结构较广泛,同时又紧密结合所学单元的基础知识,对于激发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大有裨益。

2.多题材、多形式训练

为了使学生能自如地使用书面语言,我运用书信、电子邮件、看图作文、日记、通知、广告等多种题材,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如日记的格式、信函的起首与结尾、通知的要求等,并给予必要的提示。让学生了解各种文体写作的格式后,再进行写作练习。由于多数内容都是学生亲身体验或耳闻目睹的,所以写起来就觉得容易多了,也使得学生较快地直接实现由单句表达到短文写作的过渡。

3.改进作文批改方法,提高写作兴趣

根据教学实践,我积极改进作文批改方法,采取了范文引路、错误自找、给予鼓励等方法。每次做作文前,先从许多优秀作文中选出近似所写类型的作文进行范文朗读,学生写完作文后,再给每篇作文打分,并在主要错误下画线,让学生自找错误,或相互改正。对于写得较好的作文,讲评时读给全班学生听,有时打印出来让学生慢慢赏析。

4.加强方法指导,进行限时训练

英语作文写得好,审题是前提,明确要求是关键,正确表达是中心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审题和细心观察图示,弄清主题,抓住要点,安排好顺序,多用熟悉的单词和句型。写作完毕,要通读全文,看文章是否离题,格式是否正确,句子结构是否有语法错误等。这样既能使学生减少错误,在考试中做到正常发挥,又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写作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能写出基本符合英语习惯,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就行了。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达到规定的要求,还须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及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尝试 篇6

一、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 丰富内心感受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 教师要启发学生, 善于感知生活, 积累作文素材, 这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说,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美丽的自然界中精彩纷呈的四季景色都是作文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比如, 在春天观察初春的迷人景色, 在夏天聆听池塘边阵阵蛙鸣, 在风和日丽的秋天去公园赏菊花, 在瑞雪纷纷的冬季, 师生一起打雪仗, 滚雪球, 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留意、观察、发现、感悟大自然, 亲身体验生活的乐趣, 在感知的基础上, 学会联想和想象, 充实观察到的情景, 这样不断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教师还要启发诱导学生, 及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并要求他们把观察所得的素材进行积累、整理。

二、不断积累语言材料,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注重课内积累。教师在开学初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 学完一篇课文后就把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佳句摘抄下来, 对于精彩片段必要时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 在写作文时引导学生尽量引用好词佳句, 同时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写作方法、表达技巧, 有利于今后的写作。

加强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扩大知识面,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 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读物, 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多读书, 长期坚持, 就会慢慢地丰富文化底蕴, 语言材料积累得愈来愈多, 写作时就会有内容了。

三、坚持随文练笔, 积累写作方法

首先, 语文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尤其是新版语文教材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蕴含着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的极其丰富的资源, 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阵地。

其次, 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在写作前, 教师要针对性地加强指导, 帮助学生拟提纲, 构思、布局全篇, 指导如何写开头, 中间层次怎样衔接和过渡, 如何结尾等。经过多次的训练, 学生就会熟练地写作了。如写景类习作, 可以按照以下具体方法进行:1.写出景物的独特之处。2.寻找不同时间、季节、天气条件下的景物变化。3.注意地域不同, 景色各异。为此, 笔者有目的地安排了一次练笔:在《美丽的校园》《可爱的家乡》《多彩的果园》中任选一题, 要求写出春、夏、秋、冬不同的特点, 使学生懂得写文章的顺序, 做到作文有条理。

怎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练写作文是很好的手段。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散文的内驱力呢?要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让景物真正触动他们心中的琴弦, 使他们情发于衷, 想写乐写。为选到这样的题目, 笔者想了好多天, 一个个题目在脑海里出现又被否定了, 要让他们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劲儿。这时天公作美, 虽然绿柳依依, 红花犹在, 却突然大雪纷纷, 漫天皆白, 鹅毛般的雪花绵绵不断地飘落。见此情景, 喜得学生上课时也伸着脖子往外望。笔者就果断终止了原定的授课内容, 以“初雪”为题, 让学生写作文, 再提醒他们注意细心观察, 写出这场雪与“众雪”的不同之处, 同时还让他们注意运用学过的写景方法。学生一下课便扑向雪地, 尽情地感受这雪天的浪漫温柔, 种种感情也油然而生, 都认真地完成了这篇作文。这次作文由于学生有真情实感, 加之语句生动优美, 情景交融, 作文后学生兴致勃勃, 体验到了作文成功的喜悦, 基本都达到了作文要求, 实现了教学训练的目标。

四、运用恰当的作文评语, 激励学生体验成功愉悦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 最重要的是善于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 并用真诚的评语毫不吝啬地激励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 产生写作的兴趣, 不断增强写作的信心。所以, 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 多写学生的优点,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读完评语后感到快乐, 树立起自信心, 以便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教师在阅读习作时, 要善于运用欣赏的眼光, 对学生用得好的一个词语、一句话, 也要热情鼓舞, 恰当地肯定学生,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同时, 教师要认识到,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 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有限, 习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是非常正常的。教师的评语要带有鼓励性, 切忌一针见血地指责, 当然还要有建议性, 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建议, 又知道以后如何努力。对于后进生的习作, 教师则要留意他们些许的进步, 发现后及时表扬, 不要放弃。在给评分时, 层次不一样的学生, 要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 不能一刀切, 尽量考虑如何去激发所有学生的创作欲望。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如能多用作文成果来激发学生, 让他们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那么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积累语言材料, 多阅读, 勤练笔, 不断积累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快乐,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 篇7

一、体验农村风光, 颂家乡之美

在农村, 虽然没有能工巧匠构造的花园, 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更没有举行航模表演等科技实践活动的少年宫, 但却拥有上苍赋予的丰富的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鸟兽虫鱼、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在这里, 没有浓妆淡抹, 没有人为雕饰, 是实实在在的“朴”和“真”。如果我们教师能给以充分的引导, 深切的关注, 并给他们观察方法的指导, 拨动学生心灵之弦, 生命的灵性与活力到处凸现, 独特的感受会油然而生, 童真童趣会获得释放, 写景状物的习作孩子们就不仅有话可写, 而且写得还颇有情趣。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 我便给予指导点拨, 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 争相畅叙心中之美。

二、体验农村文化, 倾自豪之情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农村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收集作文素材的一片天地。

1、观察乡风民俗, 感悟农村生活。

在农村, 乡风民俗式节日应接不暇:正月里拜年祝寿说吉祥话;三月扫墓“插清明”, 五月端午赛龙舟, 吊唁屈原吃粽子;七月初七观银河, 牛郎织女会鹊桥;八月中秋吃月饼;九九重阳敬老人;腊月家家忙过年。还有小孩过周岁, 婚嫁迎娶中的闹洞房、哭新娘等等, 构成了灿烂的乡土文化, 是农村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生们留意, 教学生们筛选, 其中该有多少人和事可以入文。很多的时候, 学生们对此熟视无睹, 犹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对此, 我常提醒学生们留意身边的这些乡风民俗, 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节日让他们去参与, 去体验, 并将其当作一次次的作文契机, 每当学生们群情激奋, 我便予以适当的点拨与指导,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个学生在《小姑的哭》的作文里有这么一段话:小姑同姑爷回娘家来了, 我抓住她就问:“小姑, 昨天你打扮得真漂亮, 像白娘子咧!可上迎亲车时, 你为什么大哭起来, 还不肯上车呢?”一家人全笑了, 小姑怪不好意思的, 她悄悄地告诉我:“婷婷, 小姑当时看到了你, 想到我不能天天跟你在一起玩了, 一伤心忍不住就哭了。”噢, 我明白了, 原来小姑的哭是因为舍不得我。可我又看见奶奶在偷偷地笑。吃过饭后, 我缠住奶奶告诉我到底怎么回事, 奶奶说:“这是我们这儿的风俗习惯, 出嫁的姑娘都要哭, 奶奶那时候哭得还要厉害呢!”我恍然大悟:小姑的哭是假哭!没有对生活的留心观察与切身体验, 不把学生们从“二点一线”的樊笼里放飞到灿烂的现实社会中去, 哪来得了真情实感?哪来得了个性化的习作?

这些节日习俗和风俗习惯都有来由, 分别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作为节日活动的主人, 以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参与、了解、感受, 弄清风俗习惯, 节日习俗的来由, 活动过程, 代表人们怎样的愿望, 寄托人们怎样的感情等等。于那种浓郁的节日气氛和风俗习惯的熏染中享受亲情和欢乐, 感受田园牧歌, 领略阳春白雪, 体验生活的甜美, 品味民族文化的博大内涵,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拓宽视野, 丰富写作素材。

2、积累农村语言, 体味言中滋味。

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神话故事、俗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学, 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通俗易懂, 寓意深刻。老师应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向年长者请教, 搜集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等民间文学, “败家子挥金如粪, 兴家人惜粪如金”, “白米饭好吃, 五谷田难种”, “不怕事难, 就怕手懒”, “不怕天寒地冻, 就怕手脚不动”, “寸草铡三刀, 料少也长膘”, “寸草铡三刀, 料少也长膘”, “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 这是农村谚语。又如“八成熟, 十成收;十成熟, 二成丢”。给他们以精神食粮, 并动手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挖掘、丰富、提升, 增加知识积累, 拓宽知识来源渠道, 让这些精粹变为学生文学素养的一部分, 成为他们写作精神的底子。

3、追溯家乡历史, 挖掘人文资源。

每个村庄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沿革过程, 具有深厚的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 查找地方志, 向年长者请教, 寻查碑刻等形式, 弄清楚村庄的起源, 发展, 辉煌, 曾出过哪些名人, 祖辈留下哪些弥足珍贵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发生过哪些历史大事, 有哪些值得称道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等等;弄清楚当地的地名、典型建筑物名等方面的来历, 以及寄予的内涵等情况。在教师的有效诱导中, 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浓厚兴趣, 进而给予精心的记录。有一位学生从他爷爷那儿了解到:“天马桥”这个村名的由来, 是很早很早以前, 我们这儿有一座叫“天马桥”的石桥。这座桥比我爷爷的年龄还要大。这座桥坚固、美观, 我们村因它而文明, 天马桥村因此而得名。这样一来, 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积累写作素材, 又能强化学生对家乡、对农村的热爱。

4、观察农村变化, 跳动时代脉搏。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农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你看, 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小别墅代替了低矮的平房, 奔驰在乡间的汽车、摩托车已不再是新奇事。村里兴建了健身活动场地, 农民有一有空就到活动中心去摆弄摆弄城里人才能玩的健身器材, 现在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 并有切身的体验。生活教育“担负着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于是我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 让学生到自己的村子走一走, 看一看,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并完成“走进新农村”为主题的作文。由此可知,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但如何将泉眼打开, 确实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行。

三、体验农村生活, 寻农家之乐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 对作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1、关注玩耍过程, 采撷童真童趣。

众所周知, 每个人的童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各种游戏中度过的, 玩耍嬉戏是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们在玩耍中享受童年的欢乐, 在嬉戏中增长见识, 明白道理, 健康成长。农村学生虽然没有太多的机会和城里学生一样享受高档的文化娱乐活动, 但是, 他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令无数城里学生向往。广袤的田野, 清澈的河流, 静谧的树林, 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廉价的玩耍嬉戏, 释放童真童趣的广阔舞台。春天折柳枝编草帽, 夏天去河里游泳、捉鱼, 到树上捉知了、捕螳螂, 秋天捉蛐蛐, 冬天到田野里堆雪人、打雪仗。老鹰捉小鸡、藏猫猫、放风筝、丢沙包、折纸船、滚铁环……各种游戏应有尽有, 玩得痛快, 看得眼馋, 令人回味无穷。在教师指导下, 有一学生写《捉小蝌蚪》:我挽起袖口、裤脚, 和姐姐、弟弟一起拿起罐子, 来到了水洼边, 下了水, 抓起蝌蚪来, 不一会儿, 弟弟的罐子就装满了, 我觉得有些蹊跷, 便观察弟弟的一举一动, 只见他用两只手把蝌蚪赶到了泥土边, 然后用手敏捷地一抓, 一把就抓住了许多……

2、参与劳动实践, 发掘习作活水。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参加了一些劳动实践, 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 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 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 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 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 而变得很“饱满”!例如:学生对锄草劳动并不陌生, 却难以将这项活动写具体, 往往写成“我们认真地锄”;“使劲地拔”;“一会儿就锄了一大片”这样空泛的文章。此时如果老师空讲怎样写具体, 学生写起来肯定还是有困难的。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写具体, 于是在锄草劳动前,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平时自己是怎样锄草的, 在锄草过程中, 遇到什么困难, 是怎样解决的。学生说:“有一种俗称‘拽倒驴’的草, 根扎得很深, 有时, 一个同学是根本拔不掉的, 要几个人合伙拔。”我顺势启发:“你们用力拔它却拔不出来, 好像在跟人们怎么样, 这时你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劳动时再认真体会一下。”通过课前点拨并组织学生参与锄草劳动, 学生写出了十分真实具体的文章。如有个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用了全身的力气, 拔那棵‘拽倒驴’只拽掉了几片叶子, 而它的根却纹丝没动, 好像在跟我作对, 这下可把我给气坏了, 心想:我非把你拔下来不可。于是, 我叫来小亮和小明, 我们三个一齐用力, 嘴上喊着:“一、二、三”, 那棵“拽倒驴”被我们拔了下来, 我由于用力过猛, 弄了个四脚朝天, 把屁股墩弄得生疼。试想, 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 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生活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让学生到劳动中去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领悟生活, 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习作素材, 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 篇8

实际上, 我们的学生没有意识到: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才的流动, 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也使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应用文显得尤为重要。

如本校在富士康就业的一名学生, 专业技能非常好, 受到主管的重视, 当主管拟定提拔他时, 让他准备一份个人简介, 这位学生绞尽脑汁写了半页纸递交上去;结果错失良机, 深悔在学校没有认真学习应用文写作。

再如, 求职信写不好, 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合同条款不全, 可能会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新闻报道的不规范就可能让你失去一个重要的岗位等。可见, 应用文写作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因此, 为了让应用文写作教学真正为学生接受, 为学生喜爱, 为学生乐写, 教学中, 我们必须努力开拓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空间, 努力探索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 我就重点谈谈我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模拟情境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注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努力使学生拥有宽裕的时间、轻松的环境和愉悦的心境, 让学生时时保持精神振奋、思想活跃, 让我们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能够、也可以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教学“演讲稿”“辩论稿”“会议记录”“招聘”“求职”等应用文写作时, 我们就可采用这种方式。

比如, 我们学习“演讲稿”“辩论稿”“会议记录”时, 就是模仿圆桌会议先把课桌围成圆形或方形, 再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与本次会议主题有关的内容, 并且充分利用黑板写上“演讲”“辩论”等字样, 让学生从感觉上置身模拟情境之中。

上课时, 再要求学生做这样的三件事:一是发言准备;二是辩论准备;三是做好会议记录。当然, 为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每一位学生都要根据班会主题预先拟写好“演讲稿”“辩论稿”。课后, 再要求学生根据课堂的反应对自己的拟写稿再修改、再完善。

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既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 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既丰富了学生的经历, 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既让学生身心感到愉悦, 又有效地完成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内容。

二、生活体验式教学

生活是智慧的无穷源泉, 是创造的广阔天地。在教学中, 我力求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 让学生经历丰富的社会体验。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 使学生走出封闭的、单一的课程结构的狭小天地, 获得更多的资料和信息,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应用文不是书本的东西, 它就在自己的身边。如教学“书信”“主持词”“欢迎词”“开幕词”时, 就可采用生活体验式进行教学。

三、多媒体式教学

多媒体式教学虽然被大多数老师使用, 但由于备课费时、费力, 仅限于用在一些公开课上, 因为形象直观的教学,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 只要是教学内容适宜, 我就尽量采用。比如, “新闻”“消息”等的写作教学。

另外, 我还让学生自主上网搜集信息、自主尝试编辑课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 充分调动其写作应用文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从真正意义上让他们接受应用文, 写作应用文, 运用应用文。

除此以外, 我还经常在课堂上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 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热情, 而且还能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

如举行应用文基础知识竞赛, 让学生在竞赛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举办应用文模拟现场会, 让学生在参与中品味成败得失;举行应用文作文竞赛, 使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个正确的评估。

同时, 我还要求我的学生做到随时就个人便条的措辞、格式进行讨论;随时就学习需要拟写计划、总结;随时就某次会议写一篇会议记录;随时就某新闻的发生、写作、投稿进行探讨;随时讨论路边、杂志、电视上看到的广告, 并比较其长处和短处, 等等。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 写身边的事, 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 篇9

关键词:作文,写作水平,尝试

一用体验生活来积累写作灵感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 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由于学生生活时空在扩大, 只要语文老师在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中时时给予引导、着意培养, 学生的生活感受定能日益深刻, 学生的作文灵感会逐步显露。要引导培养学生用体验生活来积累写作灵感, 首先应从确定内容入手。从具体的内容看, 学生感受什么、体验什么, 可概括为感受家庭, 体验亲情美;感受交往, 体现友情美;感受交际, 体验人情美;感受风俗, 体验风情美;感受自然, 体验风景美。另外, 还可以感受时代、感受历史、感受艺术、感受人生等来体验时代的崇高美, 体验历史的悲壮美, 体验艺术的形象美, 体验人生的人性美等。其次是划定步骤来落实体验, 要分阶段、分时间、分场合, 布置学生亲身感受家庭、交往、交际、环境与自然、亲情、友情、风土人情。结合历史课或历史课文教学, 感受时代, 了解历史教训, 理清当代与历史的脉络联系。结合生活感受与历史事实, 进一步感受人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积极进取。只有这些积极的、正能量的多综合因素, 复合在学生的潜意识中, 才能在写作中爆发出来。最后要从途径上引导学生, 主要是老师要现身说法, 引导学生;老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及实际生产实践中感同身受;老师还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统筹安排, 形成健康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意识, 认美、识美与赞美。

二用品读来积累储备素材

作文写作是知识积累之果, 学生的学习就是不断地充实写作素材的宝库。因此, 积累素材是解决写作能力的关键, 品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作为老师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去大量品读,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品读教材, 教材是考试重点, 是经典著作, 要从环境描写, 从人物刻画, 从心理分析, 从动作描述等等, 每一课文, 都从写作的角度去理解分析。 (2) 研读名著, 名著中饱含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有汲取不尽的知识甘露, 不仅要读规定的名著, 还要抽出时间去阅读其他的名著, 要反复读, 要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开阔视野、陶冶心灵、感悟人类优秀文化之精髓。 (3) 选读大量课外读物, 来内化教材。 (4) 引导学生去读同学或同类学校的自己的作品, 相互促进。读自己的作品, 因层次相同、感悟相近、生活体验类似, 学生自己的日记、读书笔记、作文等, 既是素材, 也是作品, 学生在阅读之中, 可以起到“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效果。

三用训练来强化写作水平

学生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提高了, 学生作文就有了源泉和活力, 学生在阅读大量的素材之后, 就如同有了大量的知识储藏。有了这两者的教学与培养, 还必须强化开展相应的文体训练, 指导学生把感受体验及心得体会熔铸成各式各样的文章。教学中, 我采用结合实际的不同内容来落实作文的强化训练。

第一, 通过结合体验内容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体裁的作文训练。高一年级侧重于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写作训练, 指导学生写好叙事散文、写景散文与小品文;高二年级侧重于开展议论文与文学体裁的写作训练, 指导学生写好一般议论文、说理性散文、随笔札记, 涉及诗歌小说戏剧创作等;高三年级侧重于话题作文的综合训练, 指导学生写好一题多作的话题作文, 运用不同体裁的形式去写作同一个话题, 指导学生复习好日常中常用的各式文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二, 通过结合体验内容进行立意、选材、谋篇布局。根据学生已经积累的各种生活体验与素材积累, 针对给定的范围, 指导学生如何提炼主题、如何围绕主题选材组材、如何安排层次等。老师要亲自出马, 亲自围绕某一主题, 写一篇亲历感受生活的作文, 用自己的写作体验, 树立起学生写作的信心,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第三, 通过结合感受生活的实际过程, 进行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一篇好的作文必然来自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 指导学生要把生活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发挥联想与想象, 运用语言再现生活中的美感, 这一切都需要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就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形象思考, 在形象间开展联想, 探求形象所蕴含的美与哲理。指导学生用形象说话, 力求以精炼清新优美的语言刻画出美的形象, 或融情于叙事写人描景之中, 或缘情叙事写人, 或融理于叙事议论中, 或缘理生发议论等等。

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水平, 除了以上的几点尝试外, 我还进行了学生写作方法的训练, 以及多方位的作文批改方法尝试。如在作文批改方面, 我经常进行作文逐个面批, 对每个学生的作文精彩之处给予赞扬, 不足之处给予指出。如经常对学生作文选出一两篇, 作为范文, 给予点评, 集体受益。如实行对学生作文同学间互批, 促进能力提高。

创新文言文习题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10

一、选取真题,自主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并不排斥应试能力,如若可以在应试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创新能力,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在进行文言文习题练习的过程中,笔者常选取文言文中考真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以升华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发现意识。

教学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一课时,笔者在习题课上出示了2013年苏州市、2014年南京市中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部分试题,通过电教媒体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对升华他们的应试能力、文言意识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将学生们的观点归纳总结了一下,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是掌握相关的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古今语言习惯及词义差异,能准确捕捉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这是文言文中考试题的主要内容。

2.文言文学习要坚决拒绝死记硬背的陋习,注重在对比联想中升华自己的文言能力。如2013年苏州市的这份试卷,考察的文本虽然是《小石潭记》,其试题却触及到了《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捕蛇者说》《陈涉世家》等多个经典名篇,可见培养自己过硬的文言素养才是学习的硬道理。

3.文言文也要多多拓展,开展课外阅读,如2014年所考的《报恩塔》,就属于明朝张岱的名篇,如若我们能够在平时对其生平、文风、思想有所涉略,那么自然会在考试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自主探究环节虽然没有实际的练习操作,却真正地让学生明白了文言文学习应学些什么,真正凸显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

二、编题自练,深入实践

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了点击率最高的短语。教学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根植于一定的土壤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言文习题课堂上,笔者常于自主探究环节之后开展编题自练活动,让学生在深入实践中将创新意识与能力落在实处。

以前文记叙的《小石潭记》习题课堂为例,学生们在探究发言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纷纷编制了扎实、深刻的文言试题,并主动开展交换练习。其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道习题:

1.解释加点的字

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穿越时空隧道,如若毛泽东手捧《沁园春·雪》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遇,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谈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最近,永州市政府为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拟借柳宗元的这篇名作搞宣传,请你执笔,为该景点拟一则宣传语。

从这几道题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与能力,我不由得感慨:你给学生的舞台有多大,他们的天空就有多大。

三、多元评价,升华效果

心理学研究显示,多元评价有益于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把利器。文言文习题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会组织学生自主编题,但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活动来检验编题成效,其课堂活动的意义便很值得商榷。

在教学《小石潭记》时,笔者在组织学生自主编题、交流练习之后,让编题者评价了做题者的情况,也给了做题者评价编题者的机会,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文言文习题课堂迸发出别样的精彩。其中,以下几名学生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生僻艰涩的字词,对我们理解课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觉得出题者应该在检测虚词用法的基础上,加大实词的注音、理解检测。

生2:作为一篇写景类散文,我觉得柳宗元在描摹手法上有着极为独到的地方,很遗憾出题者没能涉及这一知识点。

生3:部分同学在回答上文介绍的第3题的时候,过于凸显“小石潭”的人文内涵,却忽略了其自然魅力,这对于景区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应当有所改进。

生4:回答上文介绍的第2题时,我认为几名同学引用各自的诗文名句特别好,不仅契合了两位文豪的身份性格,更让习题答案富有诗情画意,极具文学意味,为他们点赞!

……

评价时,课堂气氛非常和谐、融洽,评价者说得头头是道,聆听者时而点头,时而蹙眉,点染了一个幸福的语文境界。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化文言文教学改革,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义无反顾。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创新文言文习题教学的几点尝试,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文言文教学会焕发勃勃的生机,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篇11

创新教育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语文教学上, 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丰富的联想力、发散性思考力等, 这是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具体体现。那么,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鼓励、启发、培养的角度出发。

一、给予自由空间, 鼓励创造精神

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 其实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精神, 即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 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 课后及时完成作业, 答题时与老师的讲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 离开老师, 他们就不知所措, 寸步难行。的确, 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教条主义的习气, 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教学造成了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 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被“引导”就范于固定的模式, 只有符合这种模式的才被允许, 才能得高分。如此僵化的教学模式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 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 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智力, 即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 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引起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 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 进行创造性思维。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才能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二、引导学生质疑, 启发创造思维

爱思考, 善质疑, 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质疑, 是深思的结果。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只听只记, 却疏于思索的现状。当教师问学生有没有疑惑时, 他总是说没有, 但考试成绩总不好;还有部分学生看作文书看了一大堆, 可是写作文时仍然无从下笔。究其原因, 就是他们虽记住了某些知识点或词句, 但没有深入理解, 不会应用, 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启发创造思维, 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 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 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培养创造能力

没有知识的积累, 就谈不上创造力的发展。可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时间、精力等的限制, 中学生的知识面较狭窄, 阅读的数量与质量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费时低效的问题, 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很有意义。

首先, 提供阅读情境, 优化阅读心理。不可否认, 语文课本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素材, 课堂是他们走向阅读殿堂的途径。可是许多语文教师总怕学生看不懂, 还没让学生读就先把一篇美文解剖得体无完肤, 这不仅完全破坏了文章美感, 也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 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情境。例如, 教学诗歌散文, 笔者利用相应的音乐背景来渲染气氛;实物说明, 笔者为之补充对应的实物图像以加深印象;教学戏剧小说, 笔者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

其次, 补充阅读材料, 管理阅读活动。信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各式各样的学习软件和网络资源也为学生的阅读需求提供了便利的途径。结合课内学习的进程, 笔者和学生一起收集了一些补充性文章, 建立了自己的“阅读库”。这样不仅让查阅方便简捷, 而且有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

四、培养创新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上一篇: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下一篇:浅层采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