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

2024-06-23

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精选10篇)

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 篇1

1.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 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 而现行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精神负担过重, 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许多学生精神压抑、焦虑不安、情绪失常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教育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本学期, 我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正式向学生开放, 在创设咨询室前, 我们最担心的是怕开设后太冷淡, 没有学生来。出乎意料之外, 开放的第一天, 咨询室就爆满, 开设至今的一个多月里, 我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客”流不断。这事表明我们学生接受心理治疗的勇气可佳, 同时也体现了初中生中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和急于治疗的现象。

2. 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 提升学生身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学结合起来, 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我们通过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

2.1 体育课提高学生认识的变化

作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初中学生来说, 通过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 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 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 使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 进而提高记忆能力, 加快思维活动。通过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2.2 体育课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 能使学生间加强情感的交流, 。体育活动能带给学生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的体验, 能使学生的情感充分地体现出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让学生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酌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从而陶冶情操, 井阔心胸,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理素质。

2.3 体育课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课中有一些艰苦、高难度的项目, 主要是对力训练和操的技巧, 在面对这些项目时, 学生往往胆怯害怕, 希望逃避。这时体育教师通过示范、引导、鼓励, 让学生克服心理, 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4 体育课发展学生个性成长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认识自我, 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了解自己的能力。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显现出来, 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3. 体育课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需培养的不同方面, 特别强调个性心理品质, 从不同层面, 不同深度, 对学生的个性化品质进行塑造, 重视学生个性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一注重体育课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因素

由于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处于生长发育间段, 心理因素极其不稳定, 而且由于学生的体质、学习成绩、个性差异等原因, 导致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品质。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时, 体育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2 合理安排内容, 抓住学生心理, 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课是大部分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 教师要抓住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心理,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体育课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就能从内心世界发出支持身体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激发个体潜在的动力, 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就能释放出来, 来加强集体精神, 形成好的群体力量.

3.3 重视学生的情感目标, 营造宽松氛围, 体验成功

树立信心新课程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四个层次:接受、兴趣、形成立场和观点、自觉表现。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氛围, 让学生体验成功, 树立信心。

3.4 运用多形式, 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

在课堂中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保证。因此, 在体育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明确提出评价目的不是给学生鉴定, 也不是为了选拔, 而是以发展、促进、激励为其目标。

3.5 加强课后辅导, 矫正个别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外, 课后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也是十分必要的。个别辅导针对性强, 可以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辅导过程中, 可以开门见山, 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 但双方的谈话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 使学生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 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指导学生, 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摘要: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第一”, 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成为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任务。现行的体育教育课堂教学, 重体育技能教学, 轻心理健康教育, 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过于简单而且没有一定的针对性本文就在体育课堂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粗略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渗入意志力教育 篇2

摘要 意志品质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志力也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而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跑步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够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耐挫力等等,如果学生意志品质差,则会造成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 现状 培养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初中学生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意志力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面对和克服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承受挫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我们的體育教学中渗入意志力教育。

一、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在学校注重学生升学率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习上和成绩的提高上,而忽略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意志品质一方面既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利于学生克服压力和挫折,取得全面发展。

通过笔者对学生的接触调查以及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有不少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和体育成绩有较大差异,很多学生不注重体育训练,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所下降,体育成绩也很难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心理素质差的使的体育成绩不高,体育运动比如跑步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力和持久性,而有的学生遇到困难是时,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行,一遇到失败就会气馁。现在由于社会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学学生在良好的物质条件下,容易产生满足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训练,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其次,不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现在有许多独生子女,尤其是在父母优待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容易养成怕苦、怕累的心理,因此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有的家长担心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支持学生的体育训练,在不当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意志品质缺少一定的培养与训练,导致学生的意志力偏弱。身体素质下降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心理素质的下降。

最后是学校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有的学校仍以提高升学率为主旨设置教学课程,忽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中考,甚至是高考的激烈竞争下,如果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难免会过度强调文化课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素质教育。由于不够重视体育教学,学生一方面难以全面了解体育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大多数的时间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往往造成文化课的压力过大,紧张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就非常缺乏,而如果学生长期处在掌中紧张的心理状态和环境中,学生容易感到疲惫和压抑,得不到及时发泄就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性格发展产生偏差,有的学生更容易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产生挫败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意志力去克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体育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渗入意志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训练。

二、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措施

(一)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其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像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往往具有较成熟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独立性,因此,教师要合理设置体育教学过程和训练项目,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中让他们参与体育训练,以达到最大的效果。同时不同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有不同的水平,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训练。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意志行动的首要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动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认知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比如掌握体育常识、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发展自身素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教师要鼓励、尊重他们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不断改进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教学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体育与文化学习之间相互关系,强化学习的动机。

(三)在行动中培养意志力

耐挫力的大小或者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意志力的大小,人的意志力往往是在克服困难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设置一定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尝试去克服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体育运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获得意志力的训练。首先,教师应分类指导,比如根据女生不同的身体发育特点实施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实施分层教学。

同时教师可以合理设置具有竞争性的活动,激励学生在战胜自我的基础上战胜别人,比如长跑比赛、接力赛等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长跑这类耐久性的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则可以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到耐久性练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室的指导下设定目标和任务。

学生良好意志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总之,体育教学在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应变力、竞争力等心理素质,而意志力是这家短的基础,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 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渗入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中职体育教学中为什么要渗入体育游戏?

1、体育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游戏具有竞争的因素、并有一定的情节发展, 所以它的趣味性就有无尽的吸引力, 学生在游戏中可以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并获得很好的情感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活动项目感兴趣, 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如果学生对活动项目不感兴趣, 就会勉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征和教学要求, 穿插一些生动活泼且有竞赛性质的体育游戏, 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 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提高体育课效率。

2、体育游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有些体育游戏, 带有一定的智力因素, 例如“接力跑游戏”、“五人绑腿跑”等游戏, 需要一定的智慧才能快速地完成;在一些竞争性质的比赛中, 个人或者团体如何选择最佳的方案, 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比赛, 也需要智力因素的发挥。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智力方面的发展, 设计的游戏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能使他们的大脑感受到游戏的各种现象, 让大脑分析怎样面对各种挑战, 灵活应对环境、人员、进度的变化。这样的游戏能使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 这些积极的思维必会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带来极大的帮助。

(二) 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选择体育游戏?

1、选择或编创游戏符合教材内容

体育游戏的目的是效劳于体育教学, 因此在体育课上选择或编创体育游戏时应以教材内容为根据, 思索教材与游戏的关系, 选择能配合教材的相关游戏进行教学。因而, 作为辅助练习的游戏, 选择一定要科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擅长引导学生, 经过积极引导来激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好感和兴味, 减少学生对新技能的恐惧心理,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 体育游戏的选择必需要依据体育课的任务来确定, 防止随意性, 体育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做游戏, 而是要通过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体育游戏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渴望。

2、选择或编创游戏联系学生实际

在体育教学中, 运用体育游戏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此基础上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游戏,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创编和选择的游戏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年龄, 游戏的内容、形式、规则都要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和心理变化。这样, 才会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进人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问题的解决

(一) 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渗入的途径

1、体育游戏渗入课堂准备活动中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各个身体器官进入良好的活动状态, 以防止身体受到忽然的猛烈运动而呈现不顺应的现象。假如在准备活动中渗入体育游戏, 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中去。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慢跑、徒手操、热身操等比较单调的项目, 大部分学生对之不感兴趣。在教学中, 如教师选取一些体育游戏来代替传统教学中的常规项目, 可以起到非同一般的效果。如:老鹰抓小鸡、蛇形跑、换位跑等游戏, 女生采用跳橡皮筋、圈内踢毽子等游戏。这些活动既能够增加兴趣性, 也能够获得热身的效果。

2、体育游戏渗入技术、技能教学中

体育教学中基本技能、技巧的练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机能。在此环节, 渗入体育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降低技术难度,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技能。比如在跳高运动的技术教学中, 先采用橡皮筋代替竹竿的游戏让学生练习, 这样降低了技术难度, 害怕跳高的学生在心理上减少了恐惧感, 乐于去尝试, 一旦能在某个高度跳过去, 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此时, 再换上竹竿, 他也不会畏惧, 胸有成竹。一般来说, 每个项目的技术教学都可以选择适当的体育游戏,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基本技术、技能等融人到体育游戏中, 以游戏的方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容易接受, 使其真正掌握知识要领。

(二) 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游戏的态度

为了深入理解学生对体育游戏的态度, 在实验体育游戏的班级中进行了访谈, 让学生可以尽情表达想法, 访谈的内容分析如下所示:

问题一:你喜欢体育游戏吗?

我很喜欢, 体育游戏很有趣。 (奚庆)

喜欢, 以前我最怕体育课, 现在有游戏后, 我不再讨厌了。 (黄建燕)

问题二:你觉得体育游戏有用吗?

有用, 体育游戏让我觉得体育课很有意义, 不但轻松学到很多技能, 而且培养了同学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陈晓峰)

老师编创的体育游戏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既有趣又自然, 让我觉得体育课时间过得很快。 (戴陈超)

下图为学生对体育游戏的热衷态度统计:

饼状图的数据表明84%的学生喜欢体育游戏, 11%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 而5%的学生不太喜欢。几乎参加访谈的所有学生认为体育游戏对体育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体质,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应该大力提倡。

总之, 体育游戏在职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 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理论过程中要不时地探索、创新, 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在职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体育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优点, 研究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选择体育游戏, 探讨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入体育游戏, 向学生访谈调查了解体育游戏是否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游戏,中职体育教学,渗入

参考文献

[1]李明:《体育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科教文汇》, 2011, (27) 。

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 篇4

一、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儀、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二、建设礼仪教育的潜课程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三、礼仪教育渗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中特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 篇5

关键词:小学阳光教育,体育教学,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21世纪教育的发展形势下,学生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学习压力以及未来要面对的社会压力驱使当代青少年儿童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代学校中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出发点,以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固态教学方式,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体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优势所在。所以,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总结了以下几点:

(1)使学生养成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首先,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审视自身的生活状态并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难题,从而树立起一定的生活信念和学习目标。其次,当代的体育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但在体育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学,就可以在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勇敢刚强、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素质。

(2)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青少年儿童尚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里,学生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升学压力、与父母间的沟通、来自社会的压力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压力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负担,从而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锻炼过程,也是释放学习压力、缓解不良心情的出口。这种排压方式可长期运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走向社会工作都有很大帮助,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

(3)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现如今,高科技产品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学生也不例外。有些同学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以至于造成缺乏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且现如今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为社会减轻了负担,但弊端也随之出现,自私、以自我为主等消极现象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共同点所在。因此,教师们可以将体育活动按组活动分配,这样能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们共同协作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活动的进行方式大都以团结合作加之竞争比赛的方式为主,因此学生更加重视比赛中的成功或失败,这种思想观点能够树立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更是渗透到体育活动中,同时也深入进学生的心中。因此,这种待人处事的方式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青少年儿童目前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多方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儿童存在多方面的的心理问题,以十七岁为分界点,平均人数超过三千万。其中,有五成以上的青少年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极端、忧郁等状态。且在三千万青少年儿童中,患有心理问题疾病的最小年龄为八岁。另外,据调查结果表明:因厌学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总人数高达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左右,根据厌学问题而衍生出的逃课、打架、作弊等现象极为突出。笔者也曾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网络问卷等调查方式进行调查搜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处理,结果也多是焦虑、忧郁、情绪极端化等现象。因此,根据以上数据总结得出,我国青少年儿童问题比较突出,形势不容乐观。学校及社会只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才能够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1)教师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基础的心理教育知识。首先,教师自身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前提,便是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使之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引导。

(2)学校应打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打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其一,便是要搞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生与老师间只有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与老师间加强交流,能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其二便是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学校应定期定时增加更换体育器械,定期美化体育课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有兴趣学习。

(3)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突出情感教育。教师们应在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加强对学生的重视和指导,应和学生多加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多问,增加其互动性,增进共同的情感基础。同时,适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好现代体育操场及多种多媒体设备,以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将课内的活动纳入到课外体育的时间范围内,让学生们在课外时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4)对症下药。体育教学的知识构架虽然相当庞大,但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在进行体育课外活动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适合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并应顾及到学生与学生间在心理素质上所存在的差别,依教材内容与学生本身来制定教学进程。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自己揣摩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加强学生的自身组织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等。同时又在学生的心理方面上,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可以使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的最佳途径。

4 结语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学校课堂中的各个教育环节,才能够改善青少年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小学阳光体育教学开展,推动了心理教育渗入到小学体育教学的进程,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体育活动对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

[2]张军平.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

[3]董斌,邵山.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2009(5).

[4]黄茗.情境在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以深圳市宝安区第二届小学体育教学大赛的冠军课例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09(12).

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 篇6

一、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教育的氛围

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审美能力, 音乐课堂中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自然活泼的气氛, 可以将教室的课桌椅由原来的横平竖直围成一个圆形或者是半圆、方形等, 不同于一般教室的位置安排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课堂感受。不仅如此, 教师也可以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进行精心的装饰, 张贴一些音乐名人的事迹、流水般的画卷、简单的乐谱等等, 为学生营造一个音乐欣赏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置身其中能够有所体会, 这些看似一般的装饰物却能够提升整个音乐教室的品位, 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室中进行学习。

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

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相对开放的, 课堂中学生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 创新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上课中可以采用多媒体工具, 为学生播放一些音乐小短剧、音乐小视频, 让学生享受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教师主动地将学生引进教学中, 而不是将自己摆在权威者的位置。比如, 在《小小雨点》一课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情景剧的编排, 让每个学生都扮演一定的角色, 将小小雨点用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唱歌, 又能够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所表现出来的音乐。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想要给学生一碗水, 那么教师自己就应该拥有一桶水。首先, 音乐教师自己就应该有创新意识, 敢于去突破, 敢于寻找新的道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很多音乐教师却是拘泥于传统教学, 简单地进行音乐教学, 或者只是敷衍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让学生唱唱歌、听听歌曲就是全部的上课内容了。比如在一年级《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一课中, 首先,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讲一讲自己眼中的家乡是怎样的, 随后再引入《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歌曲。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阐述歌曲的背景故事,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感情。

参考文献

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 篇7

一、加强老师的素质修养。

我们谈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为所有的重心都在学生,话虽不错,但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之前,我们生物教师首先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修养。如果老师的素质水准都令人堪忧,则无从谈起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了。所以,只有在实现了这个大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去谈如何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才有希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注重课外活动。

在很多的学校里,往往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性,认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分心。甚至有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其实不然,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社会上的活动,比如环保日,植树节,读书日,不仅可以捉高学生的忧患意识,而且还能激发其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传授知识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途径。

有人说素质教育很难开展,其实不然,素质教育难于开展是因为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我们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当前的一些生物知识,比如,什么叫“转基因”,什么是“克隆”,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学生都有好奇心,对于这些他们不知道而又新鲜的名词都有求知的欲望。这些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作为一个中学学生,知识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故而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是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育是一个传授一个接受的过程。如果两者之间的感情得不到交流,课堂上没有融洽的氛围,这样的教学环境是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得不到交流,那么这个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如果知识得不到传授,素质教育便无从谈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有和学生融洽相处,达到亦师亦友的境地,学生才能在融洽的环境中,体会到关怀,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联系实际,丰富课本知识。

在生物课里,有许多植物和动物,但是照本宣科,肯定不能令学生满意,如果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带来一种小动物,如松鼠,鸟,这样便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标本室,将一种种平时难于见到的动物一下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自主地将注意力转移到生物课的学习上来。

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 篇8

一、在新课导入中营造情感氛围

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一环。新颖独特的导语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优美奇妙的导语, 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 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进入教学情境,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 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 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挦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背景音乐导入, 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 人们说起‘乡愁’, 就会想到《天净沙挦秋思》这部作品, 全篇只用了28个字, 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激发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 情景交融的诗歌, 富有诗意的散文, 引人入胜的小说, 催人泪下的戏剧, 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 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从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 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融”于一体, 产生共鸣,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 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 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 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念之情洋溢其间, 并与开头相呼应, 真正做到以情开篇, 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 心灵受到震动, 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 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崇高的情感之中。

三、以生动的语言悟情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应饱含热情, 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 绘声绘色, 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 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因此, 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 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 既有情有味, 又有艺术性。这样, 学生就爱学乐学, 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 自觉地融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 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春》, 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 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 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 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可见, 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 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 接受知识, 并得到美的熏陶。

四、创设情境, 以境生情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在语文教学中, 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 创造与渲染气氛, 使他们耳濡目染, 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没有想象和联想, 李白不可能有“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梦境, 我们也不可能体会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趣, 就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惆怅;也没有“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 要让学生眼观文字, 耳听音乐, 脑现图画, 神游佳境, 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 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 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 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 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有一种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 要化静为动, 注情于物, 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

五、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 充分施展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在生活中关爱学生, 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沟通彼此的心灵, 只有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 学生才会喜其人, 信其言, 爱其文,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教师充满抵触情绪, 二者无法交流, 也就无法实施教育, 效果可想而知, 可见, 平时的生活中, 也应注意师生的情感培养与沟通。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善、美, 文中奔涌着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因素,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化, 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有丰富情感、感恩社会的人……

(编辑:龙贤东)

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 篇9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素质教育;措施研究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的教育形式。传统的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是一种必须被淘汰的教学形式。因此,在中学教学中渗入素质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教育核心问题之一,中学生物教育工作也必须要仅仅围绕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素质教育的成败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物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工作放在关键性的位置,并且要将其视为一项长期工作。其次,中学生物老师要对教材进行深挖掘,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中学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学问。此外,对于一些学生毕业后可能要回到农村的现实情况,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热爱家乡的精神。

二、将素质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

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更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过程。中学生物教学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探究式的教学,通过分组学习、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形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解题思路、技巧,以及规律等的讲解与探究,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使生物知识在学生心中得到质的飞跃。同时生物老师要鼓励学生探究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进而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加强了素质教育。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育的过程是一方传授知识、一方接受知识的过程。如果接受知识与传授知识的双方不能够得到感情上的交流,那么是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更不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保证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就一定是爱学习的,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随之实现了。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老师一定要与学生进行融洽的相处,建立起朋友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得到老师的关心,进而实现在生物教学中渗入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加强课外活动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理念仍然存在,许多学校严重忽视课外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很多中学,课外活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自然没有办法充分的发挥出来。课外活动的缺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而且还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一些老师甚至认为课外活动是对时间的浪费,对学生的正常学习没有好处。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学开展课外活动,恰恰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五、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效果考核体系

要想对素质教育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考核方法,建立与素质教育考核标准相符合的考核体系,进而将素质教育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中学素质教育考核要坚持素质教育思想的引导,确立发展的考核目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实现多元化考核,从不同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公平的考核。当前应试教育仍然普遍存在,要想将素质教育的考核工作落实到生物学科上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在生物考试命题方面,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生物基本知识,更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劳动技能等落实到考核内容中。中学生物考试题要將学生的思想、知识,以及能力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次,要将传统上分数主导的考核标准摒弃,将学生的特长纳入到考核内容中,建立健全新的评价考核体系,使学生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与生命现象的学科,其不仅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而且非常生动、非常有趣。在中学生物教学活动中,生物任课老师应该结合生物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适时展开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工作渗透到生物教学工作中,在提高生物教学层次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中学生物老师只要做到了以上提供的几点建议,素质教育质量势必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永伟.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信息教研周刊.2011(08).

[2]杨景国.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09(23).

美术课堂如何渗入素质教育研究 篇10

(一) 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 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启迪智慧, 增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 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 促进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教育。而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没有接受美育的学生不能成为素质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

2. 符合中学生心理的特点和现状。

应试教育根本打动不了青少年一代。而艺术活动则不同, 它作用于人们的情感, 美术教学的特点在于它不是强迫的, 而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及学生的感情。是他们愿意去学, 并在美育中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来塑造他们的个性和人格。所以, 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美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奠基性也越来越重要, 责任也越来越重大。

(二) 美术教学是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美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美术课作为素质教育和激发人的潜在审美意识教育以及开发心灵智能创造力的教育目的, 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推行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是, 现在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士, 甚至是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 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此来衡量学生成绩的好坏, 结果一部分学生对此失去兴趣, 因此老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提倡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只强调以理服人还不够, 还要以情动人, 没有美育就少了感情的力量。

1. 以美辅德, 帮助学生知善恶, 识美丑。

美育不仅与德育相辅相成, 而且还是德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当然,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 还要渗透德育, 要“以美辅德”, 首先, 美术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其次, 美术教学是德育的一种“特殊”精神武器, 它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它寓情于理, 寓教于乐, 以情动人。正如赞可夫所说:“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2. 以美辅智, 培养学生想象探索、创造的能力。

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传统教育的成功在于使学生知道许多定义、概念、结论, 但在这种成功中潜藏着某种失败。孩子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原有的强烈的好奇心, 灵活的想象力受到某种压抑, 由此可见, 我们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保护学生个性基础上, 给予发挥个性的自由。

3. 以美助健, 陶冶情操。

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一直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紧张、沉闷,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种伤害。如上美术课时尽量生动活泼, 特别是手工制作, 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久而久之, 就提高了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 以美促劳, 激励学生参加创造美的活动, 体验美的真谛。

艺术创造本身就是艰苦劳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手工制作、学校的板报等无不给人以新的美的感受。

(三) 加强教师自身“艺术”素质是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功能的可靠保证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教育学科, 美术教师的任务也应从单纯的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理性学科基础, 扩充自身的知识面。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因此, 教师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和教育艺术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水平, 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作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人先正己”, 教师的基础素质渗透在全部的教育过程之中, 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美术教师的素质一般可概括为:品德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身的素质呢?

1. 陶冶情操, 提高思想认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规范, 坚定甘为“红烛”的志向。

2. 不断学习努力, 提高美学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

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才能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才能担负起“传导、授业、解惑”的重任。`

3.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教学智能素质。

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研究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讲解与指导能力, 还要善于观察, 充分发挥创新功能。

(四)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手段为美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是教师教学中最为常用的辅教、导学工具,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 具有信息量大、适应性广, 且能将文字、图形、图片、动画、影片和声音等媒体进行有机结合的功能, 避免了老师冗长的说教。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 运用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很好的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但不能无病呻吟, 画蛇添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2. 通过多媒体设备,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作品, 让学生在一种“比赛”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作业可以直观的展示在课堂上, 节约了时间, 而且效果更好。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们的表现欲很强。

(五) 结束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科书》中指出:“从素质教育需要出发, 着眼于全体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可见,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 除了知识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 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因此, 我们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以普及为基础,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全面向前推进, 美术教学应先行, 要搞好素质教育, 首先要做到学校领导挂帅, 教师全力以赴, 以素质教育为轴心, 美术教学为笼头, 以点带面, 全面铺开, 做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促劳, 形成一个素质教育为红线的辐射工程, 尽快使素质教育之花在祖国大地越开越艳, 结出丰硕之果。

摘要: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 探讨在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 真正做到把美术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质教育,基本能力,美术课堂,电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学美术教学大纲[K].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2]顾春, 张会军.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开明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灭菌效果监测下一篇:尝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