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健康行动

2024-07-31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精选12篇)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 篇1

1 前言

行动导向教学法 (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 起源于德国, 由于德国是一个极其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总是不断探索,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深入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 这种方法已经被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所采用, 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单一的、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囊括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 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 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 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导致许多高职学生的独立性差、综合素质较低, 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和目标, 学生普遍抵触学习和上课;大部分学生不仅对学习文化知识不以为然, 对能够增强个人体质的身体练习也没有兴趣, 对于有一定负荷的体育锻炼课程更是容易产生惰性, 而且, 在高职教育中体育课多为公选课, 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显然, 在这种大环境下,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职业院校发展的步伐, 很难激发高职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如何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最终实现快乐学习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格素养;如何把我们的高职学生打造成德国的高技术蓝领人才;这些是高职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学习, 我发现如果能在教学中很好的运用这个方法, 对于高职学生的发展将意义重大。于是, 我抽出一个相对弱的班级, 将行为导向教学法渗透在体育教学中, 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 课堂氛围也比以前活跃了很多,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首先,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某个点或者某个事物感兴趣, 他才会去琢磨去思考去学习, 所以采用项目化教学, 首先要设计好本节课的项目, 找好学习的切入点, 先让学生知道学习本节课将会有怎样的收获,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再逐步的下发任务, 学生有兴趣才会用心琢磨去完成任务。

在健美操项目教学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以学习健美操基本步法为例, 如果单纯的教学生基本步法,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但若利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展示法, 将全国健美操表演一等奖的表演放映给学生, 学生会被表演者优美的动作吸引, 激发学习健美操的内心欲望, 心动才会行动。

其次, 要设计好任务, 学习材料发放全面。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计教学任务, 将所授课的内容, 按照内容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依次划分;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分工, 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习材料中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 包括搜集材料、设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执行、检验和评价六个方面, 通过任务行动学习, 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在学生设计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以参与各个小组间的讨论, 分析其优劣点, 启发学生寻找思路。

然后, 是展示与评价, 各个小组派出相应负责人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成果, 其他小组倾听并记录, 同时, 对展示小组做出评价, 这个过程是自我展示与评价的过程, 通过倾听、总结与评价, 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取长补短, 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最后,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健美操的基本步伐, 同时还能做出快捷有韵律的动作, 学生的成就感会瞬间迸发, 激起继续学习的欲望, 达到了教学目的。

4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力度, 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 备教参, 而且还要备学生,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 用简练的语言, 调动学生的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 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加强调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 切忌整齐划一、统一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 实施分层次教学, 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

(3)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 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一个新内容、新知识, 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 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 并适时启发、引导, 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并且能够触类旁通。

5 结束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行动起来, 以能力提升为目标, 给学生学习打造仿真环境;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启发和帮助, 指引学生学习,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达到会学习肯学习的目的。通过实践证明, 行动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 在高职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改变了以往学生跟着教师死板做动作的教学模式, 将动作展示与学生模仿相结合,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专业探究、创新意识、个性化发展等众多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牛英群.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0 (11) .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 篇2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 篇3

关键字: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 高中学生

一、心理健康概念的阐释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年、社会环境及自身内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最好的功能状态。

二、高中学生 的心理特征及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学生由半幼稚、半成熟的少年时期逐渐向成熟的青年时期过渡。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主要表现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提高;个人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丰富与复杂,爱美思想进一步发展;对自然界和社会能力有初步的总的看法,具备了形成世界观的思想基础。

2.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强迫症状

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高中生强迫症状占28.42%,可见不少高中学生还不懂得为自己活,为自己学习,为自己锻炼。

(2).人际关系问题

体育课多数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其中很多是集体项目,需许多人相互合作才能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独自或两三人不参与看着别的同学在欢声笑语中活动,而他显得那样无精打采,抑郁寡欢;也有些学生三五成群搞狭隘的“小团体”,与班上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无业青年交友,开始吸烟、酗酒甚至吸毒。

(3).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问题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情感问题、个性与其他人的差别。一些学生成绩平平或身材矮小或相貌丑陋或患有残疾的学生神经显得特别敏感,本有些自悲,学习生活中稍有不顺就出现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

(4).情感问题

高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使他们产生冲动,明显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对性的体验较为敏感、丰富,因此,在这一时期往往出现“早恋”现象。高中学生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状态与日俱增,自尊心较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却有不知尊重他人。

(5). 意志与抗挫折力较弱问题

现在的高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思想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都任性,自我约束与自我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三, 针对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

1.?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赋予教师教育的新命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只是心理教师的事。而是每一位教师的事。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如何呢?下面作简单介绍。

(1)?对现实,积极乐观,富于理想。

社会要求教师高学历,就高中教师而言,最起码是本科。为此不少教师怨声载道:“高学历,低工资”。心理健康的教师应热爱现实生活和职业,积极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并在其中能享受人生的乐趣,体验人生的价值。

(2)?解自我,归纳自我,自信自立。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善于了解和接纳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能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做到自知自明,自尊自信。

(3) 接受他人,善于人處,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善于沟通,关系协调融洽。

(4) 情感丰富,情绪稳定,心境良好。

教师往往以自身的情感和情绪来感染、影响和教育学生。而一些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情绪易波动、失衡或失控,为此常发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那样的教师还如何教育学生进行情绪控制呢?

(5)人格完整,意志健全,品行高尚。

心理健康的教师对人生有同意的认知态度,其气质、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

2.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环境相对宽广,在各项练习中师生间、同学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往;教师与学生间朋友般的交往,学生会主动向教师提出困难和心理感受。特别是一些体育特困生,由于身体素质差,体育教师往往又是那样凶神恶煞,导致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对体育考试充满恐惧。教师的亲和力使师生间的交流多了,情绪上相互感染,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学练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促进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发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民族精神

在体育项目的学练过程中,分小组进行,最后小组间评比,发扬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民族精神。在互帮互助中感受同学间真挚的友情,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兴趣;在小组间的评比中培养竞争意识。

4.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他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加些;力量性练习。特别对一些“豆芽菜”型的学生更应布置些课外作业,让他们多练习单双杠、俯卧撑、跑步等。

5.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运动中一个人的意志力坚强与否,遇到困难是否勇敢顽强都能很快显露出来。平时胆大、活跃的男生,上了单杠做支撑后回环却下得法抖。跑800米与1000米的练习,跑完一圈总会有几个学生抚着腰腹部下来;一旦要考试,好些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就开始紧张、担心等。针对这些情况,体育教师除进行一般的注意点外教学外,应更多的给予鼓励、引导。如采用榜样教育法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6.上好卫生与健康教育的理论课

虽说高中学生已属青春期,但对自己的身体了解甚少。中国的传统教育很少涉及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教育,而学生随着身体发育,必然伴随出现生理和心理问题,没有父母、教师或与此相关书籍的引导,学生的发展是不健康的。体育教师除了上好实践课外,还要对学生的卫生与健康进行教育。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 篇4

1课程教学改革条件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就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来说,既是课程教学改革条件下,改善教学局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新时期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在对行动教学法进行具体应用之前,首先就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做出分析,对症下药。

1 . 1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性不足, 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

从目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来看,还没有摆脱过去以竞技内容为主旧教材体系的约束和束缚,于学生而言,枯燥的竞技教学丰富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参与热情及积极性的下降。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应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特色及本质功能为主。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基本上是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当前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的内容陈旧乏味,缺少新意,不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几乎全是竞技运动的项目,这些内容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在学习,到了大学再去学这些东西,自然会兴趣索然,出现消极怠练、甚至逃课的现象。教材形式单调,加上考核标准太高、太难,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困难重重。

1 .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应与职业教育整体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职业教育特有的定向性、实用性及专业性。为了与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保持高度一致,高职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应与市场职业岗位群或特定技术领域专门职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保持一致,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在办学过程中,大部分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国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高职院校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高职院校的个性,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能脱离职业对学生体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要贴近职业特点,来开设体育课。职业劳动的性质、形式、条件与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对人的身心素质的要求也不同,而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职业特色不突出,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就目前的改革局面来说,依然存在系列问题需要改进。鉴于此,就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来说,不仅是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从职业教育体系整体出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落实巩固职业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2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渗透行动导向法

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基于上文论述结果,就行动导向法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和渗透来说,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 .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确立, 明确教学基本目标

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应注意教学模式的建立及教学目标的明确。不管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还是高职体育教学, 最为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通过合理安排课程,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基础保障作用。鉴于此,就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来说,首先应从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及任务,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性及状态,对导向式教学模式进行确立和构建;结合不同专业、职业的需求,对教学目标及过程中进行合理设计,为行动导向法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

2 . 2规范内容,合理选择教学项目

从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现阶段的基本内容来看,依然以竞技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较为注重学生体能及体育技能的硬性机械提升。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相应的技能操作,但是对于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说,积极作用并不明显。针对这一现状,就行动导向法功能的有效发挥来说,除了教学体系及教学目标的合理确立外,还应合理选择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体能素质同时,能够有效辅助学生职业生涯及工作岗位的教学内容及项目(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项目选择)。

2 . 3评价体系的推进和更新

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一次基于原有教学改革成果之上的另外一次革新,因此,相应评价体系也应进行合理的更新和改变。行动导向法中,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中心地位,其能动性及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课程体育教学的效果,将学生参与程度与主动程度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势在必行。

3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冀家沟学校

谷建旗

当代小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德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德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使他们长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健康的体育行为的产物。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个关心。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的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太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

二、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过大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三、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互助的快乐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叫我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跟发进取的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有关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四、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2、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 别。

3、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教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

4、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时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具有竞争性的比赛或游戏,在竞争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证一定时间内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浅谈中学体育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体育课 心理健康 学生

中图分类号:G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1 前言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健康永远是我国党中央所关注的,“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表明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现代意义的健康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生物(躯体疾病等)的层面上了,而是包括了更多的内涵,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心理(认知、情感情绪、意志、行为等)和社会面(适应性)的三维健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主要指的就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和顺利适应社会的能力。据媒体报道,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40%的家庭存在有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大多数对象是青少年。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中,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得到发展。

2 首先要了解体育这门课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课主要以身体练习为主,不断重复、循序训练,从而熟练掌握正确动作技能。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直接体验感受。例如: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生则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都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激发点和机会点,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其他学科课程的感知渠道主要是听觉和视觉。第二是肢体语言表现性。例如:语文老师观察着一个眼巴巴瞪着老师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因为正回忆球赛而发愣或在学习中产生了迷茫而发呆?老师无法得知。体育课就不一样了,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以及学生通过在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所扮演各种角色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论这种角色是低年级游戏中的老鹰、母鸡和小鸡,还是到了高年级阶段篮球、足球比赛中的后卫、中锋和前锋,这种角色的变化表演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点。

3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实践类课程,其学科的主要特征是技巧艺术性,其思维特征主要是形象思維。

形象思维是以主体的体验为根据的求异思维,就象体育、音乐、美术那样,任何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因此体育学科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科。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发展,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态度、能力、价值观等诸方面。情绪情感集中表现为爱与恨,包括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对同学同伴的接纳与宽容,对师长的尊重,直至对学校公共财务的爱护等。意志主要表现在强与弱,这包括了勇敢、顽强、毅力等。态度集中表现在知和行的关系上,它是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行为动向,这和形成稳定爱好专长,进一步学会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习惯,向终身体育过渡有着直接的关系。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对善与恶、好与坏的判断上,友好合作是对的,互不服气是错的,遵守规则是对的,违反纪律是错的等。上述方面是符合体育课特点的,也是最容易和体育课的身体练习相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领域。

4 课堂上体育教师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每一个学生合理的需求

体育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答疑。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如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教师还要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自己的体验,能够知道自己的孤独,能够懂得自己的失望,能够理解自己的气愤等等。教师对学生关爱、尊重之情,不仅会赢得学生对教师敬服,也为真诚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体育竞赛和体育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广阔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与同伴的合作交往。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进程也包括学生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进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正确疏导,及时协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例如:初一学生王某由于在上小学的时候跳山羊摔伤过,所以一见到山羊就害怕。这时需要体育老师帮助她消除胆怯恐惧心理阴影。首先,可以和她交流,告诉她小时侯受过伤,现在害怕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必须要勇敢地面对;然后在课堂上,让班里体质较差的学生做示范,又故意安排和她差不多的一名同学,顺利跳过山羊稳稳站在垫子上;最后在全班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她跳了过去,在战胜了自己之后,她激动地流下了泪水。我想这可能成为她一生的财富。

6 结语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我们必须因人而已、因材施教,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那些孤独怪僻的学生,我们首先为他们选择足球、篮球及拔河等团体合作项目。这些群体性的运动项目有利于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逐步适应与同伴之间交往;对于那些性情急躁容易激怒的学生,可让他们多下象棋、围棋、打太极拳、慢跑等;对那些自负好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爱争强好胜的长处,和一些不足之处,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体操等项目,也可以找一些实力超过本人的对手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不断提醒本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不变的道理。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渗透内容具有广泛性、整体性。总之,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全发展,真正落实和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体育心理学,1987.

[2] 杜存峰,孙莉.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2003.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 篇7

关键词:高职德育课教学,行动导向法,学生,教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在高职教育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将立徳树人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性目标。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文化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指导, 而忽视了德育课教学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同时, 很多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只是应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指导, 导致教学氛围较为枯燥, 学生上课走神、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频频发生, 无法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对高职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一、行动导向法的内涵和特点

行动导向法是上世纪80年代德国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重要教学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 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 成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

( 一) 行动导向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法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 学习是个体的行动, 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 教师是学习行动中的引导者和带领人。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主要是通过行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达到学习的目的。行动导向法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重在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 二) 行动导向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法主要具有行动性特点、完整性特点、合作性特点和开放性特点。以下为对这几种特点的具体论述。

1. 行动性特点

行动性特点主要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学习不是依靠教师的知识讲解而得, 主要是通过自己在小组讨论、案例学习、实践活动中得来, 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

2. 完整性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完整性特点主要指的是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主要是依照“设计—规划—实施—检验—评估”等几个方面构成”, 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更全面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合作性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较为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合作中, 增进彼此的友情, 得到知识水平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技能的有效提升。

4. 开放性特点

行动导向法的开放性特点主要指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对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行动导向法不是对书本内容的复制和粘贴, 而是对书本内容的延伸和创新, 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充分融入教学的过程中。

二、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法的意义

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 应用行动导向法, 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德育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提升学生的思想得到意识和价值观念, 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成长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 一) 提升高职德育课教学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高职学生都是“90”后, 他们的思想较为先进, 喜欢一些新潮的事物,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存在思想的误区, 比较功利主义、现实主义。当前很多高职学校比较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文化课程的指导, 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行动教学法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避免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中, 单一的灌输模式, 而是指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 在行动中, 发现问题、讨论问题,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感受德育学习的乐趣。

( 二) 营造良好的德育课教学氛围,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行动教学法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营造一个轻松、活跃、开放的德育课教学环境, 放松学生的心情, 在活动参与的活动中, 通过辩论、分析等活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价值观念, 挖掘学生更多的潜在能力, 并在小组或者团队合作的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三) 灵活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内容,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是一个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 主要教育目标为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 可以通过灵活引入实践生活中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马克思思想等优秀的思想理论能够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更加积极、正确地对待事物, 面对生活。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法的策略

在高职德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 以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 一) 利用专题研讨的方式, 提升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德育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按照书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 “照本宣读”现象普遍。这种现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效果较差, 也没有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导向型作用。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利用专题研讨方式, 使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 展现自己的思想模式和知识理解, 使高职德育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 在指导学生对《哲学与人生》中“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用当前较为热点的话题“中国梦”或者“科学发展观”等, 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讨, 可以以辩论会、研讨会等模式, 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 提升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研讨会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 并由一个较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 进行小组内的任务分配。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要对“中国梦”的特色、内涵、价值, 以及奋斗目标等内容进行总结和整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团队协作中, 正视矛盾, 不怕挫折, 积极向上, 展现每一个人的作用和价值, 主要通过“合理分组—明确职责—小组讨论—成果交流—文章撰写—评价”等几个环节完成, 最终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作用, 使矛盾能够成为学生不断向前的动力。在研讨的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 而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教师主要是作为思想的引导者, 对一些在活动中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答疑和引导。在学生活动环节结束之后, 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文章进行评价, 对文章的思想见解、逻辑关系、思想内涵等内容进行评点, 肯定学生的优点, 指出存在的缺点,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 提升学生对“中国梦”的深厚理解, 在解决矛盾中得到成长。

( 二) 引用实际生活的案例, 提升德育课教学的真实性

当前很多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兴趣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德育课教学的内容过于枯燥, 没有代表性的思想理论, 学生认为这些内容离自己过于遥远, 在被动中学习, 教学效果较差。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有效改善这种教学弊端, 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个或者一组案例的介绍, 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案例, 感受到案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使德育教育内容更加富含综合性特点, 提升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情感认识。

例如, 在指导学生对《哲学与人生》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快乐人生”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 为学生讲解一些与之相关的“文明礼仪”案例。比如, 李小姐是一位投资公司的职员, 每天上班和下班都坐电梯, 有一次正巧和老板一起上电梯, 她没有在意什么, 就先上了电梯。后来听说这件事老板对她印象很不好。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进行案例讲解指出, 提出“你认为这个案例中,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做?”等问题, 激发学生进行问题思考,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工作单位中, 要注意礼让、注意上下属关系, 要注意尊重老板等。提升学生的是非观念, 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这种方式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三) 创建愉快的教学氛围, 提升德育课教学的趣味性

很多学生对德育课教育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无趣。新时期, 教师要注意灵活引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 改变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不良印象, 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提升德育课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 在指导学生对《哲学与人生》中“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建的方式, 营造一个公交车的外部氛围, 使学生在活动中, 增强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德育体会,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假设现在所有的学生都在一辆公交车上, 坐着的同学是有坐位的, 而另一些站着的同学是没有坐位的, 车停了, 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上车了, 站着的同学和坐着的同学各应该怎么做。在这个情景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发挥, 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控和管理,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角色, 自由进行表演, 展现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是非分辨能力。在活动结束之后, 对这次情境模拟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道理进行总结和归纳,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不断的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 四) 灵活地设置问题导向, 提升德育课教学的探究性

问题导向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模式, 旨在培养学习者问题探究意识、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由简单到复杂的提出问题, 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知识掌握水平, 在寻找答案的行动中来展开学习。

例如, 在指导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你知道的法律知识有哪些?”“我们的生活中, 除了婚姻法和劳动法, 还有哪些法律?”等问题, 激发学生的问题思考和问题回答欲望, 随后通过“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是什么?”“立法的程序有哪些?”等问题,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知识。最后通过“有一位国家干部, 他收受贿赂10万元, 他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等开放性问题, 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知识掌握质量, 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结束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德育课教育中的应用, 有助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教学改革困境, 深化教学改革并展现德育课的生机与活力, 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畅, 王君, 李建青.“生活德育”理念下的高职德育课教学法初探[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54-58.

[2]陈立弘.基于行动导向法的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34-37.

[3]陈旭清, 陈煦.始终坚持德育原则, 不断实现教学创新——对高职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思考[J].大家, 2012, (02) :87-89.

[4]李怀珍, 张俊霞, 赵丽娜.“行动导向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04) :25-27.

[5]林韧卒, 高军.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新范式”的剖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5) :65-68.

[6]李革.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09) :45-48.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 篇8

1. 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运用的重要性

1.1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就行动导向法的本质而言,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传授者和教学主体, 而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协调者, 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持续学习,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提前设计好整个教学活动中“项目”, 在准备项目过程中, 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 还促进教师不断学习, 促进教师全面思考各种教学构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中规定的各项任务, 并及时进行检查和评估, 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 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 还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 引导学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组织、调控及沟通等各方面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1.2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行动导向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项目或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一边学习一边思考, 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学会、掌握和运用各种体育技能, 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能增进师生感情, 建立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 还能有效克服当代独生子女自以为是、个性强等缺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2.1 符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特点

目前, 国内高职体育教学在课程结构存在较多弊端, 具体表现为课内外衔接不紧密, 没有形成校内外的有机联系, 学生难以自由的选择教师, 更难以拓宽学生视野。高职院校单一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现有体育课程难以在学生需要的东西与体验社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 一旦这种联系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就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行动导向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直观的观察到学生的一切, 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结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法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2 顺应当前体育课程新标准

新的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 即要通过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行动导向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的项目或者任务, 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心并用,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3 符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体育和社会适应能力。行动导向法运用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 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通过制定专门的任务或项目, 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生,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和运用体育技能。同时, 在学生过程中学生可以团队协作, 既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协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 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用的建议

3.1 结合体育教学的教学实际, 适当引入行动导向法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法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具体应用时, 学校可首先聘请这方面的专家为体育教师进行过程指导和传授经验, 也可以为学生授课或者开展专题讲座;其次, 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可选取部分班级进行改革尝试, 经过具体实践后及时总结经验, 学习优点, 摒弃糟粕, 然后在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实行。

3.2 正确认识、发挥作用

任何教学法都是既有利也有弊的, 行动导向教学法也是如此, 既具有一定的优势, 也存在较大的弊端。行动导向法要高效率的应用, 对教师、学生和学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设置体育项目时, 必须要了解背景、学生能力和先行实验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学校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教学过程提供道具、场地和器材等。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结束语

总之, 行动导向法应用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能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变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进行, 还需对行动导向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摘要:行动导向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提出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还存在较多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用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应用的可行性;最后对行动导向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岳强.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 2013 (8) :173-174.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 篇9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用探讨

“行动导向教学法”彰显着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特征, 属于全新的教学模式, 可将其导向视为教学任务, 在课堂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体育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实现对学生行为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学特征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活动, 体育老师通过讲解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生在听过讲解后进行训练以达到掌握体育技能的目的,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干扰, 高职体育教学还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从某一角度来说可以提高体育教育方面的教学质量。

1 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行动导向教学法”既是新课改下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更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下,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具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前, 对高职体育教学的课堂现状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课堂活动设计不合理。就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的课堂设计来看, 还没有完全摒弃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枯燥的理论教学和竞技教学极大程度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从而将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教学质量。高职体育教学应该将体育课程的本质和功能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基础, 而长期以来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乏味的竞技项目为主, 缺乏创新和变革, 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自然会打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另外, 高职教学的考核标准过高, 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会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2) 教学目标不确定。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应该与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目标相互契合, 与普通高校进行比较,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及职业定向性。为了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职业教育所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应该对市场变化予以关注, 使其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收效均能够与市场的对应的就业需求实现高度化的一致, 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 教师应当提升学生在市场中的就业适应性,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有一定数量的高职学校较为盲目的跟从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不适宜、不合理的教学目标, 最终致使高职体育制定的教学目标与高职学生身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存在脱节, 缺乏了适应性与针对性, 无益于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等多方面的长远化发展。总的来说, 高职教育虽然经过新课改的不断改革,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一定的改善,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不仅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 同时从高职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出发,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相关应用情况探讨

基于笔者对高职体育教学现状的详细分析,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明确高职体育教学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应该注重建立具有明确性意义的教学目标, 将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性目标, 通过对教学课堂进行合理化与科学化的安排, 以实现充分保障体育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学习效果的目的。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符合体育教学的实际应用, 并且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有关, 与此同时, 还需要具备体育理论知识的实践指导等, 老师可以和学生一同制定教学任务, 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望, 确立教学目标需要简单、合理, 并符合教学实施条件。例如, 以篮球投篮技术的教学为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理念, 明确教学目标: (1) 了解篮球投篮技术以及其在竞赛中的主要作用; (2) 老师为学生明确讲解教学目标, 并为学生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 (3) 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并实施教学计划, 学生通过合理分工和积极交流, 顺利完成各小组的学习任务; (4) 学习成果的汇报和总结, 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2.2 规范合理的教学内容

目前, 高职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依然是对竞技项目的教学为主, 对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硬性操作技能的要求较高。这样的教学效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竞技技能, 但是对于整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明显。在明确教学任务后, 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为主导, 将学生分为5到8个小组, 并确认一名学生为小组组长, 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 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处于引导地位, 而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是相反的, 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自信心, 这时便需要老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 根据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 及时作出相应的技术指导, 协调小组内的不和谐现象, 在肯定小组成员想法的同时, 帮助小组成员完成教学任务, 使其对竞技技术实现完整的掌握。

2.3 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实际上是基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革新, 因此, 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相应的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法”中, 不论是课堂设计还是教学具体过程中, 学生都处于主导的课堂地位, 其主动学习性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所以, 将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的标准之一势在必行。

2.4 充分发挥学生主导性

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原有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并且意识到枯燥的竞技技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影响, 但是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倡导“健康体育”的教学理念, 在引导学生“健康体育”理念的同时, 应该尽量采取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训练方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学习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同时还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积极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在不改变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竞技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在降低训练难度的同时,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同时充分展示体育课程的优势,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学习性, 并对解决今后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有所帮助。

3 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牛英群.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0 (33) :153-154.

[2]屈铭.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1) :96, 98.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 篇10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90年代, 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 (Raune) 教授提出的, 劳耐尔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就是以工作任务或者行为到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方法构成, 这些方式方法有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体育教学的学科特征即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 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 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竞争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而全面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也正是“行动导向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契合点。

二、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1. 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盛行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高职教学中如火如荼的展开, 但是高职体育教学在根本上仍旧思想守旧。在教学思想上坚持“三个基本”固然重要, 然而,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时期, 高职体育教学必须重视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全过程都应该是快乐的、有吸引力和创造力的, 当前的高职体育教学依旧不能完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普及终身体育观还需要再接再厉。

2. 教材内容冗杂单一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 高职院校体育课所选用的现行教材教材内容主要以基本体育技术为主, 而且内容过于冗杂单一, 缺乏时代感和可操作性, 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 因此, 更新体育教材, 增加与专业和未来职业相对接的体育教学内容, 是当务之急。

3. 体育教学脱离学生实际

虽然新课程改革一直在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依旧难以做到因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依旧整齐划一, 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测试与评价, 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学生丧失了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改革中的应用

1. 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

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 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观念的束缚, 充分认识到“行动导向”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积极意义, 自觉地转换角色, 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使教学变成助学或帮学。在课程建设原有基础上和现有的制度条件下调整课程的内容、形式, 针对行业发展需要,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际。

2. 优化教学资源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环。高职体育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专门的教材。高职体育教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条件。通过行动导向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接受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课程训练。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 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为一体的教学条件体系, 使理论与实践相融,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体育教师应充分的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在线答疑等提供方便。

3. 改进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 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 使他们对每一具体环节有所了解, 通过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4. 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 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 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针对高职体育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和技能培养的要求, 实行考试改革, 建立与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 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使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一体。

结语:

实践证明, 行动导向教学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推动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体育理念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并且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还需要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体育教学侧重于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课堂教学缺乏新意, 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满足这种改革需要。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高职,应用

参考文献

[1]蔡秀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5) .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5) .

[3]潘文朝, 胡继兰.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时空, 2008 (12) .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健康人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人格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4-01

新课程强调: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就是指人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朝着健康的方面充分发展,从而形成的良好个性品质。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健康人格有一项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体育活动的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过程。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乐观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中保护学生,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教师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行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有获得自身发展的潜能;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毅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体育教师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的调节能力,促进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坐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长。

例如,野营远足、越岭爬山、长跑越野、军事训练、跨栏攀高等活动,能苦学生之心志,劳学生之筋骨,就应把这些体育项目纳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又如,严寒的冬天可以带领学生到雪地中上体育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冬泳活动;酷热的夏季,可以组织学生烈日下活动,大雨中竞走,逆风中投掷等等。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失败时学会不气馁再拼搏。所以说体育运动是培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一片沃土。

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体育教学有着其实践性以及形态化的特征,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活动需要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如:篮球、足球、体操等等。都需要群体的共同参与。因此,在体育课堂需要合作或团队协作的项目,进行针对形成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培养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认识,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群体之间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运动中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启发学生团结的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团结的重要性,产生集体荣誉感的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规范以及道德观念。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

一个人的人格是不是健康,关系到他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个成功者。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仅希望学生成为聪明的人,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较强的输赢的体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学生个体进行成败、得失观的教育通常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的思想、能力、毅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跃,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入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各不相同。

作为教师来说,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能在提高了学生个体对于成败、得失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锻炼出及时摆脱情绪的不良影响而学会及时总结、分析的习惯及能力;培养出自强、自信的优良品格。

五、培养学生诚实竞争的品格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它是规范的、合作的、有组织的。每种运动的项目,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及比赛规则,这些规范对运动员的行为起着"戒律"作用,表现为一种秩序、节制、约束,体现出体育的科学性及公平性。

体育训练首先就应该是对规范的养成,引导学生对规范践行、履约,并逐步形成习惯。在学校体育中,尤其要率先垂范,让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基本公德和体育竞赛的基本规则,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特点之一是竞争,而失去公平的竞争,就丧失了体育的本质意义,从而也丧失了体育特有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体育教学和各类学生间、学校间、地区间的比赛中应该远离弄虚作假,鼓励学生无论在体育竞技中还是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都要凭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荣誉、赢得尊重。

浅谈高中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 篇12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 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 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 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 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 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 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 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 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 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 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 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 一条是运动主线, 另一条是健康主线, 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 小学叫《体育》, 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 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不是“体育+健康教育”, 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 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 是“体育+健康教育”, 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 一般18学时。因此, 课改后的高中阶段, 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 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 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 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 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 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 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 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 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 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 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 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 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 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 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 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 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摘要:在高中课改推进中, 加强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 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上一篇:师生互动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方法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