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精选12篇)
体育健康 篇1
新课改为课堂教学带来先进理念, 教师课堂教学意识得到根本转变, 提升课堂有效性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普遍追求的重要教学目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 教师需要对教材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设置、教学方法应用、教学评价实施等因素进行整合优化。制定完善科学的教学方案, 从不同角度入手展开个性化教学应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成长、情感价值观念提升等方面, 都能够获得显著成效, 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置, 体现现代的教学思想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材、教师、学生、环境、教法等因素, 都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制衡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将各种因素进行整合处置, 合理安排教学进程。由于不同年级学生存在年龄差异, 即使同年龄段学生也有个体差异, 不管是知识技能还是认知思维, 都会有较大差距存在。教师在充分调研之后制定教学目标, 为课堂有效性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要遵循“三维”原则。教师要先深入探讨教材内容, 在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要体现适宜难度, 过程和方法目标要体现可操作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体现深度和广度。如五年级学习《迎面接力跑》时, 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制定了教学目标: (1) 学会后转身动作; (2) 发展速度和奔跑能力; (3)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和集体观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 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体育课堂教学有一定自主性, 教师可以选用教材内容, 也可以自由选择教材以外的体育内容。这也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教师选择学习内容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其次是适合学生接受实际,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有效融合, 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适合度高了, 学生乐意接受, 教学操作就会更自然;再就是要有实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是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选择学习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 因为不同年级学生身体、思想、情感等因素存在个性差异,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置五年级教学内容的:投掷类, 包含投沙包、投垒球、投铅球等;跳跃类, 选择跳高、跳远、跳绳等;球类, 乒乓球、羽毛球等;径赛类, 选择自然地形跑、追逐跑等;还有垫上运动和各种游戏类运动。很显然, 教师对运动项目内容进行了筛选, 从学生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益智运动、身体协调运动等角度入手, 全面考量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喜好因素, 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三、教学形式设计, 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小学生大都喜欢活动, 但个体差异较大, 个人喜好不同。如果依据传统教学“大一统”原则, 全班学生都要整齐划一地进行统一运动, 而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完成相应的运动指标。这种吃“大锅饭”式的教学, 很容易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学生个体运动基础不一样, 身体素质不一样, 而且还有性别差异, 如果教师硬性规定所有学生都要达成什么样的运动指标,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训练强度, 而且要制定不同层次运动指标, 展开分层教学。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这同样适合体育课堂教学。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空间, 更需要合作学习, 成立不同运动小组, 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举措。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进行科学分组。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 也可以按照性别进行分组, 还可以根据运动水平进行同质分组。如垫上运动, 练习前滚翻, 教师可以按照同质分组原则, 将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已经掌握前滚翻动作要领的, 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练习后滚翻;那些还没有掌握相关技术动作的, 可以自己单独练习, 也可以在学优生帮助下进行练习。每一个小组的训练内容、训练角度不同, 学生所得的运动技能成长也不一样, 但运动效果却可以达到最大化。这样的形式设计就比较合理, 综合全部课堂教学效果, 自然是达到较高指标。
四、教学方法应用, 呈现灵活多元的特点
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对各种教法进行适时筛选, 特别要注意提升教法的针对性、体现教法的灵活性和多元性。
1. 游戏法。
小学生大多喜欢游戏性的体育运动, 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成分, 将学习内容和游戏有机融合,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从而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教师在游戏性运动内容设计时, 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游戏操作过程中, 还要注意设计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 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因为小学生大都有好胜心, 利用竞争游戏运动形式, 很容易激活教学气氛。如投沙包运动, 教师可以设计分组对抗游戏, 失败者要唱一首歌。学生非常喜欢参与这样的运动项目, 在玩中运动, 在运动中学习, 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化。
2. 模仿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也是体育运动的示范者。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运动技巧, 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教师给学生讲动作要领, 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听懂, 自己训练时还是会出现偏差。如果教师进行示范表演, 学生跟随教师模仿学习, 其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动作, 如体操类、垫上运动等, 需要教师反复给学生做示范, 学生多次模仿学习, 其学习效果才能呈现出来。
3. 差异法。
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运动要求。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 还要发动学生互帮互助, 实现共同进步。如跑步, 一些体质较弱和肥胖的学生, 自然成为落后者, 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同质学生分在一个小组, 就可以进行针对性训练。也可以发动其他学生为这些学生加油鼓励, 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 这对激发学生斗志很有帮助。
4. 情境法。
小学生兴趣点很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设计运动内容,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扮演生活中的个性角色。如邮递员角色, 教师可以设计带有生活场景的运动项目, 让学生扮演邮递员, 将虚拟的信件快速地送达客户手中。学生在具体演绎时, 不仅可以获得足够的运动量, 还能够培养交际、表达等能力, 实现三维教学的目标。
五、教学评价实施, 遵循正面激励的原则
新课改之后, 课堂评价呈现多元化, 不仅有成绩测评, 还有学生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教师评定等多种方式。新课改要求教师在使用教学评价时, 要注重鼓励性评价的运用, 要关注学生的进步, 多一些表扬, 少一些批评。评价方式的多重性, 可以对学生形成多层次评价激励, 对提升学生的运动热情有积极作用。学生在操作“上两步投掷垒球”时, 很多学生不是步伐掌握不好, 就是投掷动作变形, 教师在纠正时, 没有批评学生存在的缺点, 而是总结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这次步伐走得有进步, 稍微调整一下投掷手臂动作, 你一定能够投得更远。”“很好, 相比上次, 你的出手动作很漂亮, 如果将角度抬高一点, 你的表现会更完美的。”教师的这些评语, 给学生以极大鼓舞, 很多学生都表现出高昂的精神状态。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性途径很多,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要注重各种教学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减少“花架子”, 避免走形式主义。要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能够发挥应有的效应, 帮助学生建立完善体育认知体系, 提升身体运动素质和思想情感认知,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力量。
体育健康 篇2
1、学习前、后滚翻;2、复习高抬腿跑;3、游戏“障碍接力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前、后滚翻和高抬腿跑的技术结构;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高抬腿跑、前滚翻的动作要求,基本掌握后滚翻的技术要求和练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互相帮助的协作意识,积极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同时消除部分学生在练习中的害怕心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重点、难点:低头、团身、抱膝。
一、热情导入:
师:鸣哨集合;
生: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师:宣布课的任务及要求,并安排见习生,师吹哨子齐步走绕圆形场地行进,并讲解《找朋友》游戏规则;
生:听老师口令,积极参与游戏,热情高涨;
师:领做徒手操,2×8拍;
生:跟做徒手操,认真做,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
二、合作学习,掌握技能:
1、复习原地高抬腿跑:
师:①哪一位同学能出来做一下我们学过的高抬腿跑?
②学生做完后点评并简讲动作要点;
③组织学生巩固练习。
生:①双手叉腰,做原地高抬腿跑练习;
②屈臂、两肘靠近两腰、前臂平举,用膝关节积极主动去触两手掌练习;
③跟击掌节拍做原地高抬腿跑练习;
师:每一项练习做完后,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
2、学习前、后滚翻:
师:示范动作;
生:认真观察动作,直观感知动作结构;
师:讲解动作要领;
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将球与长方形木块进行滚动,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进行了操作;
生:“因为球是圆的,所以能滚动。木块是长方形,所以不能滚动”;
师:“同学们,你们能像球一样圆滑地滚动吗?”
生:“能”;
师:“好!我们在小垫子上练习,看谁做得最棒?”
师:师:哪位小朋友能够勇敢地出列试做一次?
生:纷纷举手,很勇敢,积极性高、兴趣浓;
师:点评,做这个动作是一定要团身紧、推手快、低头含胸,滚动的过程中两腿不要分开,两手抱膝起立;学生试做;你们都想试做这个动作吗?
生:很想;
师:下面同学们每人拿一块垫子,两人一组在原圈内把两块垫子摆成一个斜坡,比一比,哪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好?
生:积极摆垫子;
有几个女生在练习中,翻不过去,教师及时停止全体学生的练习,找了一个学生进行滚翻,教师进行了帮助,但没有点明具体的做法。
师:在体操练习中要做好保护与帮助,对学生讲明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一手托肩,一手压小腿帮助屈体滚翻,必要时可扶腰背。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好!两人一组相互帮助练习。
师:小组内两位同学轮流练习,注意保护与帮助;
生:轮流练习;
师:巡回指导,并大声提示动作要领“两臂撑垫成蹲撑,两腿蹬直快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王君同学你做得真好,哇!高丽你做得真棒!同学们练习得非常积极,动作掌握也很好,有很大进步;
练习10分钟后;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做的非常漂亮,谁愿意把你的好动作做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踊跃举手;
师:找2-3名同学出列演示,如果他做得好,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好不好!
生:鼓掌;
师:吹哨暂停,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做动作时,团身不紧或两腿分开了,下面老师给你们每组准备了两朵小红花,同学们在做滚翻时将小红花分别放在下颌和两膝间,看哪个同学的小红花掉不下了?并进行评价;
生:把垫子平放好,进行练习;
师:同学们在骑自行车、走路、跑步等,如果摔倒怎么办?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想象,联系到生活,让学生明确学习前滚翻的目的,提高滚翻的质量。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确前滚翻只是体育锻炼的一种手段,通过这个途径可以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个性心理的发展。
3、合作创新:
师:下面我们六个人一个小组合作将六块垫子摆放在一起,你想摆放成什么形状都可以,开始,看那组摆得又快又好?
生:各小组合作摆图形;
师:对各组的图形进行点评,各小组商量一下,能在你们设计的图形场地内创编出什么新动作来,商量好了就把新动作做出来;
生:创编新动作,试做新动作;
师:下面我们来展示各小组的创编动作,看哪组的动作最有新意、最好?
生:争先恐后;
师:每组展示一次,并及时表扬、肯定、鼓励,同学们真棒!不仅能学会新动作,而且还能创编出新的动作来,好了,下面还有更有趣的游戏在等着我们呢,请同学们快速到游戏场地上来,站成四路纵队;
生:迅速到游戏场地站好;
师:首先,我们要布置游戏场地,请看老师的场地布置图,我们看哪组最先把游戏场地布置好?准备,开始;
生:每组的前三名同学照图纸要求布置游戏场地;
师:点评,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后,下令游戏比赛开始;
生:积极参与游戏,热情高涨,加油、加油!
师:及时点名次,再进行一次游戏,对优胜队进行鼓励、表扬、奖励。
3、身心放松阶段:
师: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舞蹈《金孔雀轻轻跳》;
生: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舞蹈《金孔雀轻轻跳》;
师:总结本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安排值日生下课后收送器木才;
师生:师生再见
生:收送器木才。
体育·阳光·健康 篇3
然而,一次史无前例的寒流南下时,这棵幸运的木芙蓉却在一夜间凋零死去,而离路灯很远的那几颗光秃秃的木芙蓉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第二年春天又恢复了生机。
最幸运的一颗木芙蓉一夜间变成了最可怜的木芙蓉,这不能不让我深思。
几年课改,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服务意识似乎被过分强调了。很多老师错误地认为,学生主体就是片面地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怕学生受累,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被老师代劳了;老师怕学生受苦,天气稍微的不好,晨练取消了。由于经常换位思考,因为天气太热,课间操被取消了……我们的这些“关照”与冻死的木芙蓉平时被路灯“关照”是否一样?我常常这样想。
一、“每天锻炼一小时”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都寄托于体也。”早在1917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他的文章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体育应该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筑牢这一基石,孩子的生命之树才能永葆常青。可是,总有一些老师对体育工作不那么“感冒”:每次课间操、体育课,总有一些班级迟迟不到,大家似乎都觉得自己的课比体育课重要,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还怎么能保证?
这种不惜牺牲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换取高分的做法必须制止。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把学生的健康水平列为评价的“硬指标”:要想成为三好生,先进班级、模范班主任,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素质标准成绩,包括身高体重比、50米跑、跳绳、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垒球等项目。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评为三好生。合格率不到90%以上的班级不能评为先进班级,模范班主任则必须有组织开展班级体育活动的相关经验。有了评价这根“指挥棒”,我校的体育工作蓬勃开展起来。哪位老师下课稍微晚了一小会儿,学生会小声提出抗议:老师,下课了,快放我们出去吧!班主任也会站在教室门口,一脸严肃地等着跟操。这样就从时间上有了充分保障。
二“爱阳光,爱体育,爱健康”
运动是孩子的天性,可体育课怎么上,该有个说法。有的孩子不喜欢做操,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学生抱怨:天天做操都烦死了,能不能改一改?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体验体育乐趣为核心的“阳光体育60分”应运而生。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就拿课间操来说,20分钟,除去集合等时间,实际用于做操的时间只有5分钟,除此之外的活动课形同虚设,在有限的时空里阳光体育难以走到学生中间。因此我们把上午第二节课后的20分钟和下午两节课后的10分钟确立为每天的阳光60分时间。再有就是变“大统一”为“多样性”,还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快乐体育”即是其中之一。“快乐体育”即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方法,它被誉为实施“阳光体育”的最佳方法之一。当然,具体的实施中需把握好三点:一是注重对游戏的选择和安排,教师要明确游戏是用来替代准备活动的,是配合教材的辅助练习。只有明确了游戏的性质,才能决定游戏的分组、场地器材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及时间的安排。二要突出游戏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和轻松的氛围中学到应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不是简单的为游戏而游戏。三要结合场地器材及教具进行相关知识的串联,丰富学生的认知系统,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陶冶学生的情操。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上好体育课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当前中小学生的体质下降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育锻炼,让体育锻炼成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
在学校组织集体活动时(比如每周的升降国旗活动),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些学生忽然脸色发白,呼吸不匀,坚持不到活动的结束,尽管活动时间不长;更有甚者,干脆晕倒在地。我们知道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利用一切时机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是学校对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有实验证明:坚持体育锻炼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学体育与健康 篇4
1. 贯彻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理念
在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严格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个人体魄。中学体育往往以加强学生体质和缓解学习压力为目的, 从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构建等部分进行有机组合, 最大限度地关注中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对于中学体育课堂教学,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 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中学生的健康体质, 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体魄, 并且要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中学体育务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体育教师要进行大胆的改革, 努力开拓创新。在课程内容方面, 体育教师要重点对传统项目进行改革和创新, 同时引进与时俱进的中学生乐于参与的新项目。在教学方式方面, 我们一定要注意改变以前那种命令式的教学方式, 结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敢于实践的教学课堂气氛。
新课改明确指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当然, 中学体育教学也不会例外。我们的中学体育课堂设计务必要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 重视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 鼓励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帮助他们从小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提高中学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发挥主导作用,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实际需要, 允许班级内存在个体差异, 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中学体育和小学体育有一点明显不同, 那就是中学体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于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中, 我们都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 始终要以全面发展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增强他们体质为目的, 培养中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好的基础。
2. 制定合理科学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计划
在每年的开学之初, 我们都要根据学校相关领导和部门的要求制定出自己本年的教学计划安排。这样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也就会更合理和科学。中学体育与健康都能按国家的要求开足课时,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 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些能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的项目, 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锻炼时间。同时, 我们体育教师也应当制定出自己继续学习和加强自身业务的培训计划, 要让自己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跟得上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二、落实常规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果想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质量, 笔者以为, 必须落实常规教学, 因为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 开足课时, 使得各项教学工作都得以落到实处。体育教师应经常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同时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来制定出尽可能详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中要努力树立健康第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中学体育教师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课前备教材、备场地、备器材;在讲课中要让学生多练, 要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后我们要及时总结, 写好课后分析。
笔者以为, 新的体育与健康不应该是原来的体育课简单地加上健康教育的综合课程, 而应该是强调通过中学体育课程来促进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通过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加强我们学生的体育活动, 让他们去实现自身健康的目标。体育与健康的开展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 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也要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教育经验。经常写教学记录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采用创新教学, 积极贯彻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理念, 为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中学体育教师要深挖教材, 研究教材中能够提高学生技能和增进体质的项目, 深入了解学生需求,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要吃透, 上好每一节课。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 我们都必须以新课改的理念来指导教学, 以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优化体育课堂结构, 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 完善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体育与健康教案 篇5
本课题总教时数:1
本课教时为:10/10
学习目标:
1、了解球类活动项目种类。
2、初步了解各项球类活动的区别,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项目。
3、对游戏感兴趣,有愉快的心情。
学习内容:
1、体育与健康常识:快乐的球类活动
2、游戏:魔幻皮球变变变
教学重点:了解球类运动种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开始部分:
一、课堂常规:
1、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2、宣布本课学习内容;
(1)体育与健康常识:快乐的球类活动
(2)游戏:魔幻皮球变变变
3、检查学生课堂常规;
4、亲切问好,思想集中;
5、认真听讲,明确任务;
6、坐姿端正,遵守纪律。
探究新知:
二、体育与健康常识:快乐的球类活动
1、运用视频短片为学生介绍球类运动种类、区别。
2、师生交流、讨论各族熟悉了解的球类运动。
3、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讨论感兴趣和适宜的球类活动。
【小贴士】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包括手球、篮球、足球、排球、三门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冰球、沙滩排球、棒球、垒球、藤球、毽球、乒乓球、台球、蹴鞠、板球、壁球、沙壶、冰壶、克郎球、橄榄球、曲棍球、水球、马球、保龄球、健身球、门球、弹球等。
篮球适合个子比较高的人,投掷物品很有力的人适合手球,足球是和双脚灵活的人,排球适合球感很好的高个子。你可以试试这些运动与沙滩结合而成的新运动形式,比如,沙滩排球、沙滩手球或沙滩足球。
球类运动的好处在于:做球类运动时,你不必过多地注意自己做了什么动作,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使体格变得强壮。
1、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2、大胆发言自己熟悉的球类运动。
3、互相讨论各自喜欢的球类运动。
快乐体验:
三、游戏:魔幻皮球变变变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和要求。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
1、认真仔细观察示范。
2、大胆积极表现。
结束部分:
四、
1、教师小结,给予评价
2、整理教具,安排归放
3、宣布下课,师生呼别
4、认真听讲,准确自评
5、互相协作,乐于助人
6、思想集中,主动呼别
教具:多媒体、课件
体育健康 篇6
关键词:健康决定因素;终身体育;体育生活方式;体育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34-03
1现代健康观和健康决定因素及其启示
1.1现代健康观与健康决定因素人类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受时代、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们争取健康权利的科学基础。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有无疾病作为健康的判断标准,认为“无病即健康”,机械的把健康与疾病看成单因果关系。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个定义包含3个意义[1]:一是突破了“无疾病即健康”的狭隘、消极的、低层次的健康观;二是对健康的解释从“生物人”扩大到“社会人”的范围,把人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健康联系起来,同时强调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对健康的影响;三是从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以及人类生存空间的完美,这里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要求人们主动协调人类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保持人的健康与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的高度统一。1974年,前加拿大卫生与福利部长Marc Lalonde提出了影响健康的4大因素,即,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以及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它代替了“所有健康的改善都来自于医学”的狭隘观点,使人们理解了许多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物质、经济和政治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的重视,同时导致了许多社会机构和政府组织实施健康促进项目来帮助人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目前普遍认为,决定健康的因素为以下几大类[2]:1)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地位、个人收入、社会关系、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人文环境等,支持人们作出健康选择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人造环境等。3)遗传和发育状态:获得性体质、性别和人生早期阶段(围生期和婴幼儿期)的发育状态。4)生活方式:如健康生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缩影和体现,许多不良卫生习惯和不良生活行为是当今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5)卫生服务:健全的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经济投入、合理的资源配置,是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损伤的直接保障。
1.2健康责任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1.2.1社会环境深刻影响个人行为及其生活方式,并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J.Thomas Butler认为,在人类健康(疾病与死亡)归因中,遗传因素占16%,环境因素占22%,卫生服务占8%,生活方式占54%[3]。生活方式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人们似乎认为,生活方式完全取决于个人行为。20世纪70年代,许多研究机构以大量的案例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多数健康问题都可以追溯并归因于个人的生活习惯”,美国学者John Knowles认为,个人健康最大的敌人就是人本身。但是,也有许多社会学家对强调个人在健康方面的责任的结论提出批评。Rob Crawford指出:过分强调个人在健康方面的责任实际上是在“谴责受害者”,因为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决定和个人行动的影响,掩盖了环境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也忽视了人类行为科学,忽视了个人正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的健康环境。社会流行病学家S.L eonard Syme和Linda Balfour认为:即便某个人的不良行为可以改变,但形成不良行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如果不发生变化,那么上一代人所遭遇过的不利社会环境还将在下一代人面前重演,更何况大社会背景的某些负面作用会成为个人行为改变的阻力[4]。事实上多数个人行为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紧密相关,某种行为在社会的流行也都是具有深刻社会根源的,个人的决策与行为是在大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日趋深刻。
1.2.2学校体育不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权威学校体育具有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多年以来,教育界和体育界普遍认为“学校体育就是专为学生健康而设立的”,因此,人们习惯于把学生健康状况与学校体育联系在一起,一旦学生健康发生问题,就总是从学校体育寻找原因。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多项指标逐年下降,引来许多“学校体育怎么啦?”的责问声。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健康是受多方面影响的,体育对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却不能包揽健康问题,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尽管近年来学校体育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但是体育法规政策、体育资源及其分配制度、体育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某些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并削弱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健康促进作用。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体育对于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显然是杯水车薪,学校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不能包揽学生的健康问题,学校体育充其量也只能是促进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学生健康问题不能由学校体育单方面承担。因此,应当理性审视学生的健康问题,改变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大包大揽的观念,给学校体育一个客观的定位。同时也要求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青少年儿童的健康问题,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努力,改变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局面。
1.2.3把握健康因素,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健康决定因素的复杂性警示我们,必须把影响健康的因素纳入学校体育改革视野,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和发挥有利条件,避免一切影响健康的负面因素。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实际上是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5]。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最基本的健康资源,包括和平、适当的经济资源、食物和住所、稳定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性资源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示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既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又侧重人的社会属性,即兼顾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学校体育改革一方面要根据人类行为科学规律,积极干预学生的体育健康行为,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平等享用资源的权利,做到多因素发展的和谐统一,这应该成为未来学校体育改革的导向。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体育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体育课程改革,给学校体育带来一片生机。课程改革吸引了学校体育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所有眼球,虽然体育课程历来被认为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但是,局限于体育课程改革,必将给我们带来困惑。实践“健康第一”思想和“终身体育”目标,决不是体育课程单方面所能完成的,政策法规、社会环境、健康服务体系将成为实践“健康第一”思想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相对发达阶段,物质条件相对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势下,学校体育改革应该与之相适应,使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政策法规、社会环境、体育健康服务体系等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和谐发展,确实为学生当前的健康服务,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创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2.1实现“终身体育”应以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为核心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有益健康,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健康生活方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可以调节并改善人们的不良习惯,调适人们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有益于身心健康。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已经受到普遍采用,体育正以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6]。科学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人的生命质量关系密切,与现代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休戚相关的特殊生活方式[7]。宣传、教育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内容,可以使人们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并在获得科学锻炼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稳定而又健康的锻炼习惯[8]。
2.2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策略学校“体育健康促进” 广义的说,是健康促进在学校体育的延伸,是以体育为手段、以学校体育体系为平台的健康促进策略。结合健康促进理论,笔者把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定义为:以体育为手段,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体育课程和非体育课程,创建安全的体育活动环境,提供合适的体育健康服务,以促进学生健康,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的过程。这是一个通过组织和政策支持等举措,针对学生进行干预,减少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促使学生建立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策略,是一个全面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科学体育生活方式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实现“终身体育”的载体,而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是促进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具体措施,因此,可以认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策略。依托学校体育体系,构建和实施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策略,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现实意义。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健康促进”的研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出现[9-10],尽管它们还只是初步的、小范围的尝试,是个体行为层面的干预,但已经预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端倪及其广阔的前景。
2.2.1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构成构成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体系的内容应该是综合的、多层面的、全方位的、全面影响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借鉴学校健康促进理论,结合学校体育特点,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内容应包括政策与规划保障、体育健康教育、体育健康环境、体育健康服务、社区联系、个人体育健康技能培养等(图1)。
2.2.2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组织功能构成根据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内容设置具有相应功能的组织机构,以保证整体策略的实施,如图2所示。参与的范围几乎是学校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各部门的工作是通过技能培养、行为干预、环境的潜移默化来达到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
2.3PRECEDE-PROCEED理论模式的应用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从属于健康促进,操作上有健康促进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完全可以运用健康促进模式的组织框架。目前已有若干健康行为群体干预理论,其中最著名、应用最广泛、发展成熟的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格林(Lawrence W.Green)提出的PRECEDE-PROCEED理论模式,这个模式前后相互呼应,为方案发展和实施的计划指定、执行和评价过程提供了一个连续的操作图式[3](图3)。如图所示,行为干预计划开始前要进行问题诊断,包括五个方面的诊断,即社会学、流行病学、行为和环境、教育和组织以及管理和政策诊断。计划制定后要进行执行与评价,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因素评价和效果评价。PRECEDE-PROCEED模式有若干个步骤,各步骤的工作内容如下:1) 社会诊断:是确定人们的健康需求和生活质量状况的过程,它通过参与旨在了解社区的活动来实现。2) 流行病学诊断:通过流行病学和医学调查确定目标人群健康问题的程度、分布和原因。3) 行为与环境诊断:行为诊断是描述可能影响健康的有关活动。环境诊断系统的评估影响健康的社会和环境因素。行为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于健康。4) 教育与组织诊断:发现教育和组织中的问题。5) 管理与政策诊断:是对制定和执行计划的组织及管理能力的评估。通过组织发动、协调、制定政策与完善政策等不同的干预策略,以实施计划。6) 因素评价:确定能引起行为和环境过程发生改变的因素,Green和Kreuter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①倾向因素(predisposingfactors):通常先于行动,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条件,主要包括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及个人的技能等。②促成因素(enablingfactors):是促使某种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包括卫生保健服务和各种社会资源。③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它存在于行为发生之后,是对行为积极的或消极的反馈,主要来自社会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属以及保健人员的劝告和态度,也包括人们对行为后果的感受等。7.执行和评价:应该强调,评价不是最后的步骤,评价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
该模式应用于学校体育,可以促使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促进的一体化,从而形成“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它对于学校体育具有科学方法论意义,对于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康决定因素的权重也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也不断的发展着。学校体育也因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虽然学生健康问题不可能单纯由学校体育承诺,但学校体育应该力求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争取学校各部门把自己的工作与学生健康联系起来,努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自有其相对完整的体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应当与时具进,不断汲取新的科学成果,借鉴不同学科的经验,丰富自身内涵,适当扩展外延。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但是,当轰轰烈烈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可喜成果,而学生体质健康却逐年下降时,我们是否应该抬起头来,放眼社会,洞察、分析被我们所忽略的健康因素和社会因素,调整改革策略,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使学生受益一辈子,真正落实“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学校体育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和操作模式,构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策略,正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动员家长、学校、社区共同努力,通过创建体育健康支持性环境,以人类行为学为理论依据,科学干预和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它将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提供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 傅华,李枫主编.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
[3] 胡俊峰,候培森主编.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4] 王正伦.运动锻炼的阻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5):1-3.
[5] 转自黄敬亨主编.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
体育健康 篇7
1 思想观念重构
体育教师在长期接受体育和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 一直受以体育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 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体育行为已经内化到体育教师的认识结构中。很多教师几十年从事一线体育教学工作, 如今反觉得不会教了, 反思过去的教学经历, 是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束缚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因此, 为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 必须重塑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1.1 学校健康观
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就如同新中国建国初提出的“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当时学校体育的根本方针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关注人类的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 国际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再是没有疾病, 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综合状态。”“健康第一”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将体育这个学科的名称改变为体育与健康, 目的是改变过去单纯追求身体发展和技术传授的做法, 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
1.2 体育教学观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教与学的关系是第一位的, 其实质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是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教是为学而教, 是教会学生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主宰和强制, 而是对学生的正确管理、启发和指导。教师应从“演员”、“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导演”、“伴奏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 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找出规律, 而不是给真理、给规律, 而主体作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的学习。教学是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1)
1.3 师生平等观
教师是教育者, 学生是受教育者,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与学生真诚合作, 共同以主人的身份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
2 业务素质重构
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1 知识结构重构
在新的时期, 体育教师以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为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需要, 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包括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等;同时还要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 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以新型的知识结构力促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
2.2 能力结构重构
现代合格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结构包括教育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1 教育能力重构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切为了学生,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完美的人格,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唤醒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观念、信息、情感和意志品质,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寓教育与体育竞赛中;寓教育与课外活动之中。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 教师本人必须是高尚道德的人。 (2) 这种教育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2.2.2 心理教育能力重构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理念, 任何层次的学校, 任何状况的学生都会在成长中遇到心理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儿童的生理发育和生理成熟比以前有所提高, 而心理发育和心理成熟却相对滞后, 中学生还处在心 (下转第112页) (上接第104页) 理塑造阶段, 他们的思维能力、认识问题、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中学生需要得到适时的、理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 提高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势在必行。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该学科是中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教育: (1) 语言疏导。 (2) 行为疏导。 (3) 情感关爱。 (4) 惩罚约束等。同时结合“自我暗示、自我升华、适当地渲泄、纵向和横向对比、自我排解等方法, 对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会起到一定作用”。 (3)
2.2.3 教学能力重构
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 不仅仅是课的名称改变, 课程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 还要具备精熟的教学实践能力, 并要求教师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功能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领域, 并发挥良好的作用。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 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和进行独立创造的余地,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锻炼, 边想边练, 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使同学之间和睦相处, 使学生愿学乐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之中, 发挥自己的特长, 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评价方式上, 不仅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在评价标准上, 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划分出不同的评价标准, 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2.2.4 科研、创新能力重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后, 中学体育教师仅有知识, 并不能胜任教师工作, 一定要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要从被动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现代教育呼唤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师。广大中学体育教师, 应关注社会的变化、观念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更替和现代科学的进步, 对自己的科研和创造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并加以开发。在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 使教学常教常新, 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 能运用一线教学的优势, 总结、验证最新的科研成果, 把最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创新能力开发和利用,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早已走出千里冰封的严冬, 也度过时有寒风冷雨的早春。
参考文献
①崔小红, 王建.自主探究性学习浅谈.体育教学, 2002.5.
②郑建岳.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方法.体育教学, 2002.5.
体育健康 篇8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1]。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前提,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2]。学校教育要以健康为指南针,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从而实现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改善学生体育行为,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目标和落实“健康第一”思想,成为当前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此,笔者通过了解当前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局限性,提出大健康概念下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对策,旨在为学生终身体育形成奠定基础,为全民健身营造氛围。
一、大健康理念内涵
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它追求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确的健康消费等。它的范畴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也涉及到各类组织为了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
二、大健康理念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现实考量
分析健康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关系是对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找出健康和体育之间的关系。当前,部分学者认为健康与学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混乱。而体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这一客观存在也导致一些人认为健康与体育运动是最直接的关系,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应该具有最大的责任。2000年美国“总统体能与体育咨询委员会”总结了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规范说明了健康和体育领域中包括健康、幸福、整体健康、生活质量、身体活动、锻炼、体能、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成绩有关的体能等一系列概念,并指出健康是一种享受和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和工作成就的能力[3]。而体育怎能有如此强大的能力,体育运动对健康的确有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局部的。
2. 学校体育与健康理念关系的系统分析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健康,而无论阳光体育精神、终身体育意识,还是“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体育中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如,终身体育意识是指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兴趣、爱好和习惯,学习运动技能,为离开学校后继续从事锻炼做好准备,这种思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4]。终身体育思想将学生身心健康的形成放在一个动态的区域中,其道出了健康的身心并非一天可以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场所,终身体育不仅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快乐,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健康第一”思想在我国提出时间较早,它的提出为学校体育发展指明方向,而现在“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体育中并非单纯的增强体质,它更多的代表着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教育思想。
三、当前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局限性
1. 安全比健康重要
现实状况表明,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学生安全的基础上,部分学校、体育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安全地上课、安全地完成教学内容,取消了部分具有危险性的体育活动,如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中长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操等。甚至出现一些教师评判体育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变为“学生是否玩得高兴”、“学生是否出现安全事故”,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不到运动技能,也无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进而导致学生身体素质难以提高,甚至引发一系列不健康行为。事实上,学校体育教育需要竞技体育的渗透,无论是阳光体育、终身体育还是快乐体育都要求学生掌握本年龄层需要掌握的运动技能,运用所学运动技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悦丰富的心理体验,进一步获取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2. 唯“健康第一”论
近年来,学校体育中出现了“唯健康论”,就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将“健康第一”看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或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唯一功能,这就造成学校体育在理论构建上和实际操作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造成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被泛化、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被弱化、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责任也归于学校体育的合理化。“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增进学生健康水平方面体育教学并非唯一途径,增进健康水平也不是体育教学的唯一功能,我们要明确“健康第一”的内涵,将健康运用到教育的各个层面。
3.“阳光体育”等同于“阳光下的体育”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实际上是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补充,是为了遏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其指出要用3年的时间使大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等发生率明显下降[5];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提倡学生从繁杂的课堂教学中释放出来,给予学生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融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创新不同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而当前部分学校不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真正涵义,认为其就是阳光下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阳光下运动一小时,走过场、摆形式,甚至将阳光体育运动变为应对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运动,无法真正落实和达到阳光体育的真正目标。
4.“快乐体育”等于“快乐的体育”
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引导着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课程设置、评价方式和教学过程,一切的改革以学生的意愿为出发点。快乐体育思想提出的本质是让学生从根本上爱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能愉悦开心地获得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而快乐的体育从自身字面意义上看是更多地是将体育当成一种娱乐的工具,或者可以说成体育是取悦学生的东西。部分学校却真真实实地将快乐体育演变成为快乐的体育,将体育课上成游戏课,组织学生玩游戏,丢失了体育课教学体育运动技能的机会,让学生快乐是他们的目的,这样就导致教学难度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混乱无序,进而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四、大健康概念下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1. 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想
传统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都在传承学校体育原有的手段——目的论,只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就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对学生健康的观念的认识也局限在体质强健的层面。而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教育学者开始研究“健康”,中国知网以及具有权威的学术期刊网站有关健康主题研究的文献多达两千多篇,对于健康的研究其中近半数都在讨论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且大家都倾向于学生的健康主要由体育承担的思想。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人们的研究发明也显然揭示了体育活动仅仅为生活方式中的一个子因素。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教育思想,打破“唯健康论”的观念,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与健康理念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认识,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但健康只是学校体育开展的一种追求,并非其发展的唯一功能。
2. 学校体育健康发展要遵循素质教育大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着重强调了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方向性,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扎实加强体育工作,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适应社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将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未来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潮的发展方向必然突破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将健康、爱好、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作为指导学校体育的重要观念,“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其可能会被更具有科学性、更加具体的思想所取代,但是学校体育始终不变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 提倡“全人教育”是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奠基石
“全人教育”出自于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即完全人格、和谐人格的教育。它的教育内、外应该包括人类文化的全部,缺乏人类文化教育则是畸形教育。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将全人教育的思想定格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想从快乐体育思想开始就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身心健康,注重浓厚体育运动兴趣的形成和培养。快乐体育思想注重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变换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锻炼身心;终身体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终身锻炼能力;“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更加关注学生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健康的重要手段,不仅对学生进行强身健体的训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因此其也成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想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未来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潮必然走向全人教育的方向,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健”,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zt/2016JK20/fzcj.htm.
[2]练文.“健康第一”语境下关于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概念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4
[3]何仲凯.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23.
[4]舒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1):91.
[5]黄晓丽.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潮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6.
浅议健康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篇9
健康体育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重新定义, 突破了传统的“健康”概念, 把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及社会适应紧密结合, 注重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或生存质量。健康体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体育教育活动, 促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降低生存风险, 减少发病率, 提高生存质量。大学体育是提升大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主渠道, 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完善大学生个性的重要阵地, 因此, 要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不能不提到健康体育, 健康体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而人的健康是实现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 也是人服务于社会的基本保证。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时间大大延长, 体力劳动、身体活动的机会逐步减少, 尤其是大学生, 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更多更长, 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现代体育教学, 尤其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增强学生体质, 提升健康水平, 掌握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 养成终生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内容, 最终实现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健康体育的目标和功能
1.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健康体育首要的目标就是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大学体育教学应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 才能达成体育教学的长远目的, 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 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 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 对身体系统施以定量的运动负荷, 促进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等发生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反应, 达成身体的健康与体质的增强, 为生存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2.促进心智发展, 调节情绪
体育教学, 是大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 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协调自己的身体, 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 作准确的感知、分析和判断,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锻炼其敏感性和耐受性, 从而调节情绪, 改善其心情状态。在体育活动中, 运动能使脑刺激强度得到变换, 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而且运动中身体内分泌“腓肽”的一种激素, 被称为“快乐因子”, 能缓解压力, 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 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 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3.增强规范意识, 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 任何时候都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 而人际冲突却是大学生心理适应中常见的问题。大学生离不开交往、交流、竞争和合作, 这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与此类似的是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中, 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 既有冲突和竞争, 也有合作和协商, 还有体育竞赛的平等、公平原则等规范的落实, 这些都是健康体育的重要功能。在运动和竞赛中, 大学生学会了人际交往技能, 学会了遵守规范和处理冲突, 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实现心理保健, 获得支持的力量, 同时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
4.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性
竞争失败后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 适度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 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具有应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就会应对各种挫折环境, 宣泄消极情绪, 减轻精神压力, 预防心理失调。竞争是体育的显著特点, 体育竞赛的结果有优劣和胜负, 自然有胜利后的愉快和欢乐, 也有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 在体育运动和竞赛中经受的强与弱、胜与负客观结果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 以及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担, 就是对大学生的磨炼与考验, 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 学生的果断、忍耐、坚持的意志品质在其中得到培养, 极大地提高他们应对未来挫折的适应能力。
健康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贯彻和落实
1.变革指导思想, 建设全新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要由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向健全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健康体育是大学体育落实“强身育人”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大学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其心理健康,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需要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 建设具有较强实用性、较高锻炼价值的课程体系。应选择难度适中, 实用性、娱乐性强, 易开展并且增强体质效果显著的体育活动, 如体操、球类、有氧健美操、韵律操与舞蹈、传统养生运动、民间体育等。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体育意识, 健康体育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2.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健康体育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大学生能否增强身体素质, 学会锻炼技能, 形成锻炼习惯, 促进心理健康, 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培养运动兴趣并形成锻炼习惯, 是大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生的运动和锻炼兴趣, 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乐上体育课, 把健康体育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方法, 终身受益, 最终实现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3.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之中
大学体育教学从掌握技术为主向娱乐健身为主转变, 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重视娱乐健身教学并不是忽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而是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活动中, 把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丰富趣味、娱乐健身的体育游戏相结合, 是体现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实践民主型的教学模式, 享受运动乐趣, 轻松把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自觉地投身于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
4.注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灵活多样
贯彻健康体育理念, 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教师不仅要加强教法研究, 还要加强学法的指导,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 可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 组成学习小组, 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 来满足兴趣和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 由小组决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指导和协调, 以改变依靠纪律约束, 分步教学的陈旧教学组织形式, 形成以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性为主要方法的新组织形式。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激发了自身体育健身的兴趣, 课内体育健身教学能自然延续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得到体验、熏陶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春.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J].体育科学研究, 2002, 10 (3) .
[2]王献军.浅论高校健康体育课程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8 (3) .
体育健康 篇10
1 体育中考对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的影响
对昆明各年份初升高学生体育中考成绩展开比较研究, 了解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育健康的利弊作用。
1.1 对体型的影响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学生中有8.91%的学生认为体育中考可显著转变自身体型, 25.74%认为较明显的提高, 51.49%认为存在提高, 但不明显。换而言之, 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体育中考对自身体型可起到正面影响作用。
1.2 对饮食状态的影响
营养状态属于机体形态发育程度的关键指标, 而要想确保营养状态就应当维持日常良好的饮食状态。引导中学生养成每日坚持吃早餐、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饮食习惯, 对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改善身体形态质量具备强有力的正面促进意义。结合体型和饮食状态的调查可发现, 体育中考对学生形态发育水平发挥了很好的有利促进作用, 经强化, 合理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学生形态发育水平。
2 体育中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不仅属于体质的重要构成成分, 还属于人体形态结构、机能的全面反映。身体素质一方面与运动能力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 是做出各类技术动作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与人们身体健康程度、日常生活行为以及工作能力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能够确保人们机体运动机能水平, 还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完成劳作, 促进人们愉快、健康, 且具备效率的工作。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方可促进机体得以得到全面锻炼, 如此中学生方可实现身体健康, 具备投身于学习、运动的能力, 为强化自身全面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2.1 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指的是人类机体在生活、劳动中对应呈现出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以及柔韧等机能水平。经过调查可以发现, 很大一部分学生仅体会到自身直观凸显的转变情况, 好比耐力、力量及速度, 说明了学生灵敏、柔韧指标认识还缺乏深入性。
2.2 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运动能力指的是人体运动方面诸如走、跑、跳、投等方面的能力。经检测得出学生对自身转变的体会, 考核体育加试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利弊作用, 及学生对自身转变认识的能力。如表1所示, 存在33.0%的学生指出体育中考可强化自身投掷水平, 只有0.9%的学生指出体育中考可提升自身上肢力量。由此说明, 体育中考对学生上下肢项目存在相对显著不同的影响, 上肢运动水平较下肢运动水平发展更弱, 爆发力项目影响缺乏显著性。
3 体育中考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
学生适应能力指的是学生面对外界环境、寒暑以及疾病等所具备的抵抗能力。人体体质受各式各样因素影响, 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卫生因素、学校体育及心理保健等, 而学校体育在上述一系列因素中对强化学生体质具备十分重要的影响。适应力不仅属于现阶段学生所需拥有的一项重要能力, 也属于关乎学生体质的一项重要因素。经体育中考的长时间持续训练, 对学生适应能力可起到有利促进作用。
4 体育中考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学生心理状态分别有学生情感、性格以及意志等, 中学生正面临青春期发展阶段, 该阶段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情感、性格、意志, 然而该阶段学生心智尚不十分成熟, 他们的心理状态极易遭受外界相关因素影响而出现转变, 好比孤僻、自闭及消极等各式各样心理问题。国内相关研究组织对数万名大学生开展了心理测试, 得出结果:超过20%的大学生面临心理疾病问题, 而心理疾病问题是导致各所高校中出现学生辍学问题的主要原因。如表2所示, 说明经体育中考的长时间持续训练, 对学生意志力可起到有利促进作用。
5 相关建议
5.1 充分发挥体育中考激励性作用, 促进中考体育锻炼常态化
体育中考可对学生身体健康发挥改善作用, 于此还应当充分发挥体育中考的激励功效。 (1) 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应当更多的人性, 丰富、开拓中考考试范围, 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 促进学生可结合自身特征、兴趣爱好选取运动项目。调动起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实现学生自主锻炼、中考体育锻炼常态化的目的[2]。
(2) 引入国外体适能体育锻炼理念, 其基本观念为生命在于适量运动, 关乎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为基础, 一方面为需求[3]。此类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的达成健康的体适能观点, 就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存在明显的借鉴价值。这一理念摒弃了过去机械论的观点, 通过更为科学、和谐的身体活动环境进行取代, 确保每一位学生可于其中选取适用于自身的方法、内容, 来达成自身既定的健康任务。
5.2 深化健全中考制度、考核方法, 规范体育健康科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测评方法
考试既可设置为必考型, 也可设置为选考型;考试项目可设置为技能与体能的有机融合等, 如此可有助于体育教学追本溯源, 凸显体育教学自学生健康角度出发的理念。考试项目设置应当尽可能合理化, 适当消除部分项目。
参考文献
[1]张宝强.对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加试体育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45-48.
[2]陈永年, 王渺一.常州市2000年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改革的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 2010, 27 (2) :16-17.
健康与体育运动 篇11
1996年7月1日,美国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上,副总统戈尔亲自出席了《美国卫生部长报告:体力活动与健康》的首发仪式。这篇报告的重要尾不仅仅是有关专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一次全面明确地做出了结论。体力活动与许多慢性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并且号召全体美国人运动起来。为此,美国政府投入了巨大资源介入和参与了体力活动促进健康的活动和组织。从预防医学意义和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看,这个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与80年代确认吸烟对健康的危害相提并论。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维持适度的体力活动不仅成为预防冠心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糖尿病、肥胖症等一些疾病当中成为关键的治疗措施之一。这里适度体力活动的度主要指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安全的运动强度、时间、频率、形式和有关的其它注意事项。而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生理状态,适度运动又有不同的内涵。
1、有益健康的推荐体力活动量
(1)平常缺乏体力活动的人,如果能够规律地参加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都可以得到改善。
(2)获得体力活动促进健康的有益作用不必须都是很剧烈的运动。
(3)增加体力活动量(时间、频率、强度)可以获得更大的有益健康效应。
(4)不同的运动频率、时间、强度和形式促进健康的作用有所不同。
(5)不同人群的运动能力对运动的反应过程以及社会属性的差异,有关体力活动的指导建议应照顾到兴趣导向和可操作性。
2、针对普通健康成人的体力活动促进健康的指南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此制定发布有关文件中共同的基本核心内容包含以下几层意义:
(1)体力活动的频率: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所谓规律,就是几乎每天实际推广应用中,可以每周5——7天定量。这里强调规律,一方面因为平常缺乏体力活动的人,只有经过一定时间规律适度的体力活动积累,相应的健康促进效应才能显现;另一方面,因为日常有适度体力活动的人,如果停止规律的体力活动,相应的健康促进效应会逐渐消失。
(2)体力活动的时间:每天30分钟以上或每周180分钟。如果具体到运动强度的差异,强度较大时,运动时间短,强度较小时,运动时间应增加,范围在每天15——60分钟。这里不强调每次时间达到期望值,而是以每天或每周的累计时间计算。
(3)体力活动形式:常见的踵强度运动形式包括各种有氧运动和耐力运动。具体包括快走、慢跑、中速游泳、舞、太极拳等。同时,从运动有益健康的作用上讲,除了一些疾病状态下对运动强度有所限制外,适宜时间和频率的各种强度对健康都有益处。因此,指导日常的体力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从事尽量多的体力活动。很多体力活动指南鼓励多种形式和强度的体力活动,包括小强度的运动形式;强度较大的肌肉力量锻炼;此外也提倡柔韧性练习和极限强度运动等。
(4)体力活动的有关注意事项:主要提示运动的安全性问题。如心血管系统的智谋负荷、外伤、运动猝死和环境的意外伤害等,以及其它的有关问题。
3、针对青少年的体力活动促进健康的指南
许多国家的调查显示,青少年人群的体力活动量在逐年减少,这将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健康状况。因此,应特别强调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指导。青少年的推荐体力活动量应大于成人。其中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推荐量应有所区别,同时也应该配套青少年的体质评价标准。
国际儿童组织提出的青春期孩子的体力活动指南为:
(1)每天参加体力活动,活动形式融合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中。包括玩耍、游戏、体育运动、工作、出行、消闲、体育课或体育锻炼计划。
(2)每周从事三次以上每次20分钟以上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运动锻炼。
4、针对老年人的体力活动促进健康的指南
智谋的体力活动改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作用在老年人口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他们往往还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因此他们不可能遵循普通成人的体力活动推荐量行事,而往往需要分别制定适合他们自己体力活动能力的体力活动指南。
WHO指出:老年人首先每天都应该达到一定量的体力活动,这种体力活动不一定是不一定强度的有氧锻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活动即可达到适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同时,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从事伸展、放松、柔韧体操、有氧运动和力量练习等形式的体力活动,如:步行、舞蹈、爬楼梯、游泳、蹬自行车、坐位健身操等。这些体力活动在性质上应该包含这些基本要素:有氧、肌肉力量、关节柔韧和平衡。运动就是规律的,最好每天都有。
5、有关疾病状态下的体力活动建议和处方
控制病人的体力活动,一方面有治疗的意义;另一方面在由于疾病造成体力活动能力下降的情况下,给予病人可接掌的体力活动建议,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维持其智谋的工作能力。这种建议通常因人而异,所以又可以称作运动处方。其具体内容需要以病人的体力工作能力能力进行评价,最后确定病人的适宜体力活动。
6、倡导体力活动的健康教育计划
针对公众单纯制定一些体力活动的指南,限定有关的运动强度、频率和形式是必要的,但要真正使民众运动起来,常常又显得公式化。秘以,很多组织和机构要更多地着眼于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计划。强调行为校正技术的可操作性,为民众制定非常具体的行为规则,为提高可操作性,其目标人群又常常分得很细。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达到一个很明确的效应。
体育健康 篇12
1、影响大众身体健康的因素
(1) 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 , 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不光是心理上的额, 也包括生理上的压力。大多数的工作者在工作上都严格的要求自己, 工作压力很大 , 长时间的进行脑力的劳作, 休息时间短, 仅有的休息娱乐时间也都用在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上, 经常透支自己的身体, 长期的劳累得不到缓解, 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
(2) 缺乏体育保健意识 , 科学表明 , 在30-35岁开始人的生理机能就已经开始退化,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退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人在中年事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绩, 但是身体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机能正在一点一点的下降, 如何进行健康保健, 加强身体健康意识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工作者对身体锻炼不屑一顾, 在思想上不重视锻炼, 没有着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缺少长期锻炼意识与健康意识。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科学的去进行锻炼, 不能良好的选择锻炼的时间与强度, 以及生活、工作及个人条件的限制, 是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及兴趣进行体育锻炼。学校对人们的健康保健知识的指导也不够充足。很多的人在身体出现异常的时候才想到去锻炼身体, 锻炼的目的成为了治疗疾病、恢复健康。
(3) 生活的环境与习惯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很多人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工作的, 在生活中也存在很大的压力。很多人负担着沉重的生活压力, 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 导致人们的经济压力与精神负担越来越大。在工作结束又要面对家里的很多问题, 使得自己时刻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 缺少闲暇的时间进行锻炼。而且, 很多人还有着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抽烟、酗酒、熬夜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生活的正常规律不断被破坏, 导致这多种疾病的发生。由于不同的工作特点, 会导致很多慢性工作疾病的发生, 缺少体育锻炼, 长期透支身体是当代人们身体健康状态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身体的健康受着多方面的影响, 但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体育锻炼, 这一现象导致了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反思。大学体育教育大多只进行两年, 最久的在到大学毕业也会结束。而当这些大学生走向社会却缺少着终身锻炼的意识, 很少进行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 也是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需要改革思想的根本原因。大学时社会教育的基础, 大学时期对学生建立体育健康意识, 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大学中形成健康、积极的体育观念, 并掌握好的锻炼方法会让学生终身受益。面对着人们身体健康的问题, 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进行改革以是必然的趋势。
3、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结论与建议
3.1、课程内容
教学的内容应本着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 以育体为手段, 以育心为目标, 能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教育。发扬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精华, 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成果。使两者相互结合,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体育健康教育体系。在旧的体育教育体系中, 教学的内容比较狭窄, 与社会的体育活动相差甚远, 很多体育项目在离开的校园基本就没有了进行的条件。现在, 很多高校都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很多学校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体育课程, 开展选修课, 根据自己的情况, 去选择自己有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这样的教育可以充分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 高校可以尽量多的开设体育活动项目以及新的健身方法培养大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以当下流行的体育项目如瑜伽、跆拳道、健美操等, 吸引大学生的兴趣, 是他们在进行体育运动中尽情的展现自己, 感受到健身的乐趣, 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2、培养健身能力
在教学中应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与体质,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应用体育游戏、循环练习等方法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 以多样化的运动项目, 时尚的健身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 使其愉快的进行体育锻炼。
3.3、加强健康意识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着科学的锻炼内容, 也要有着科学的健康教育常识, 以及公共健康的教育。如:吸烟的危害, 艾滋病的防治, 毒品的危害, 现代生活的养生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加强终身体育教育, 终身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 能否持之以恒的继续进行体育锻炼, 是检验高校体育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现在, 很多毕业生走上社会后, 不注意身体的锻炼, 缺少健康的意识, 是高校教育存在问题的直接表现。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 突出终身教育的思想,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体育教育一定要以新的教育思想, 新的教学观念进行体育教育。以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不同类型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做出相应的构思, 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是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 培养出一到两项自己的体育爱好, 在毕业后能够继续进行体育锻炼, 成为终身的锻炼方式。通过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能够坚强的面对, 并适应社会的竞争与压力。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健康的问题已经不只是个人的问题, 也关系到国建的现代化建设与民族的强大富强。导致大众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而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社会健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承担起改善大众身体健康, 树立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责任。高校应在提高人们健康文明的程度上付出努力, 普及大众健康养生知识, 为学生步入社会坚持锻炼, 培养优秀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正确的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思想, 科学的选择教育内容, 发挥教师在健康教育的重要重要, 选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在实践中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随之大众的健康水平逐渐的变差。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 高校能否负担起独特的社会职责, 发挥其功能, 对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众健康,高校体育,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唐立锋.浅谈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5) .
[2]李文军, 孙春艳, 杨文龙.论传统体育养生对促进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2) .
[3]张德利, 尹维增, 陈有忠, 刘玉琴.高校体育教育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模式构建[J].安徽农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4]杨立群, 张玉萍.甘肃联合大学体育健身与保健专业产业化研究——课程设置社会化趋势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