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育行为(精选12篇)
健康体育行为 篇1
一、前言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主要是指能影响健康的与其相关的行为。在对中国大学生的健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中吸烟的大学生占总人群的47%, 喝酒的大学生上总人数的71%, 婚前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占总人群的83.6%,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群占总人群的27.6%。另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 全世界有60%以上的死亡人群均与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有密切相关关系, 在我国占总人群47%的死亡人群均与不良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目前大学生正受到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相关疾病的影响, 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代表, 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国民体质的状况。因此, 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对于提高全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及促进国家的健康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 改善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 进而采取促进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基于此, 对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以期寻找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为进一步制定出大学生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1) 对象:选取大学四年级学生2400名为研究对象, 包括体育专业学生、中文专业学生、理科专业学和工科专业大学生。
(2) 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有关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因素研究方面以及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期刊, 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相关行为调查, 采用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相关行为调查, 该问卷包括饮食行为、运动及静态行为、伤害相关行为等方面, 其中饮食行为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日喝饮料、甜点情况、进食早餐情况、奶类情况及快餐就餐情况等;运动及静态行为包括周运动时间、上网时间、看电视时间、玩游戏时间及做功课时间;伤害相关行为包括过马路不走人行道、受伤原因和结果、没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感到孤独与不愉快情况、有自杀想法等。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的筛选及对填写不完整问卷的剔除后, 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处理, 该统计分析是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包进行的。
三、结果与分析
(1) 膳食行为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膳食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天至少喝汽水饮料的人占总人群的65.4%, 每天听吃甜点的占总人群的54.7%, 每周有3天到西式餐厅吃饭的人数占总人群的32.1%, 偏食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22.5%, 每周有5天喝奶地占总人群的78.4%, 每周至少5天吃早餐的占总人群的66.2%, 自感体型良好的占总人群的百分比为89.7%。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天至少喝汽水饮料的人占总人群的45.2%, 每天听吃甜点的占总人群的44.1%, 每周有3天到西式餐厅吃饭的人数占总人群的62.4%, 偏食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52.1%, 每周有5天喝奶地占总人群的68.3%, 每周至少5天吃早餐的占总人群的76.1%, 自感体型良好的占总人群的百分比为43.2%。
(2) 运动及静态行为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及静态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的人占总人群的97.8%, 每天看电视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14.1%, 每周课外做功课至少4小时的人数占总人群的9.2%, 每玩电子游戏至少2小时的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32.7%, 每天上网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54.2%。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的人占总人群的37.2%, 每天看电视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64.3%, 每周课外做功课至少4小时的人数占总人群的69.4%, 每玩电子游戏至少2小时的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54.2%, 每天上网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60.1%。
(3) 伤害相关行为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伤害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过去一月内曾有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人占总人群的25.7%, 骑车双手离把的占总人群的14.2%, 骑车互相打闹的人数占总人群的12.6%, 骑车逆行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21.3%, 骑车带人的占总人群的68.5%, 骑车闯红灯的占总人群的20.8%, 过去一月内曾受欺侮的占0.6%;过去一年内曾与人动手打架的占81.6%, 曾感到孤独的占总人群的1.9%;曾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的占2.6%;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的占3.2%, 曾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的占总人群的2.7%, 从未有人考虑过自杀, 曾考虑过离家出走的占总人群的6.4%;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过去一月内曾有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人占总人群的55.1%, 骑车双手离把的占总人群的34.4%, 骑车互相打闹的人数占总人群的22.1%, 骑车逆行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43.5%, 骑车带人的占总人群的48.2%, 骑车闯红灯的占总人群的32.1%, 过去一月内曾受欺侮的占34.5%;过去一年内曾与人动手打架的占23.2%, 曾感到孤独的占总人群的67.2%;曾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的占58.5%;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的占67.3%, 曾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的占总人群的62.8%, 曾考虑过自杀的占总人群的32.7%, 曾考虑过离家出走的占总人群的23.3%。
综上所述, 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相关行为相比,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相关行为存在较严重问题, 在对两专业大学生的膳食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 体育专业学生偏爱进食甜点和饮料且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 有统计学意义, 与体育专业学生相比, 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感体型不足, 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其可能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为满足体育运动的需要, 在参加体育锻炼时经常摄入一定量的甜食或饮料;在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运动及静态行为调查对比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的人群百分比远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且有统计学意义;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看电视及玩电子游戏等静态生活方式的人群百分比远高于体育专业大学生, 且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伤害相关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过去一月内曾有过马路不走人行道、骑车互相打闹、骑车逆行、骑车闯红灯的人群百分比远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且有显著性差异, 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常年进行专业训练, 养成了组织纪律性较强的品质;在问到是否感到孤独、是否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 是否因担心某事而失眠、是否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是否未有过自杀想法等时, 体育专业学生在该问题的回答为是的人群百分比远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提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交际能力, 排除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1]刘建新.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2]李米环.体力活动对职业女性体质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价[J].青春岁月, 2012[2]李米环.体力活动对职业女性体质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价[J].青春岁月, 2012
[3]李国强.陕南中老年农村妇女体力活动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12[3]李国强.陕南中老年农村妇女体力活动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4]杨建海;论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4]杨建海;论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
健康体育行为 篇2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育课的升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低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一年级小学生习惯养成随着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国家制定了《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以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看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课程中的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常规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 上课 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 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
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
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最佳活力奖”、”不乱扔纸屑奖“、“跑步第一名”、“做操第一名、……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热线“、”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
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健康体育行为 篇3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 青少年健康 体育行为 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 项目批准号:2014BTY00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80-02
现如今,社会时代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加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在这环境背景的影响下,要从青少年就开始培养其自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当前,大多数的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强烈,积极性也比较高涨,很多青少年能够逐渐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和作用,但是在实际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健康的运动理念和运动方式。比如一些空腹锻炼、运动后大量饮水、锻炼时间没有调整、运动受伤之后的紧急处理办法等等,这些不健康的体育运动行为,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很容易导致青少年长期运动下养成的不良运动理念和行为。而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下,就需要对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进行培养,让学生在享受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养成健康良好的锻炼方式。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针对某地区12-16岁青少年400名,男女各200人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求,查阅了有关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运动的培养路径方面的期刊、教材等等,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当中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培养,这些资料能够为本论文课题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支持,对分析城镇化进程中青少年健康行为培养路径提供基础知识保障。
1.2.2问卷调查法
对某地区4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当前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运动状态进行调查,为了解在城镇化进程中青少年的体育行为是否健康提供了现实根据。
1.2.3数理统计法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法的结果,结合文献资料法当中搜集到的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并且进行统一的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从表1和表2的结果显示可以看出,男生每次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女生比较长,基本上都能够保持在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之间,而女生与男生相比则要稍微短一些,基本上集中在一个小时之内。而男生和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也不同,男生仍然比较多,基本上都能够保持在一周三至四次的体育锻炼,而女生就比较少,基本上一周也只能够有一次或者两次的锻炼,总体来说,每一天都保持体育锻炼的人数非常得少[1]。
根据上述表格不难发现,在以前,很多农村的青少年,在课程结束之后回到家中,完成基本作业之后,就会几个青少年一起约出来进行一些传统体育游戏的玩耍,比如一些跳绳、踢毽子、跳房子等等,而在当前城镇化的不断进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从原来的村庄逐渐都聚集到某一个小区,这也导致青少年在一起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城镇化进程当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即使作业完成之后,也不喜欢出去玩,呆在家里利用网络进行游戏,很少出门,这些传统的体育游戏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所以当前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时间和次数都非常得少,健康的体育行为就更加得少。
2.2课外时间安排情况
从表3当中不难看出,现如今的青少年在课外时间几乎是在网络上集中,网络游戏、看电视的非常多,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学习或者是体育锻炼的人数非常得少,这不仅是当前现代生活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而且也是教学方式所导致的。
现如今,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科技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给现代人们生活提供有效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能够逐渐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转变,青少年更多的关注一些电视、网络等内容,导致青少年对于体育锻炼的关心和重视程度越来越低[2]。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喜欢沉浸在网吧或者是家中的网络进行游戏或者其他的一些内容,青少年的这个阶段其自身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很容易沉迷在某一个事物当中,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对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锻炼更加的产生了制约。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家长给子女安排的培训班越来越多、形式和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导致学生的大多数课外时间都投入到了培训班的学习当中,更加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策略分析
3.1.1学校要与家庭进行有效的合作
在当前城镇化的进程影响下,学生的体育行为培养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网络科技的兴起,但是为了能够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学校要想取得良好的青少年体育行为培养效果,就需要与家庭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将家庭的影响力和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和学校两者的影响力非常得大。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优势,因为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进行学习和生活,而学校当中的一些规范、计划、系统性的优势,能够有效的提高青少年在参与体育活动当中的兴趣和效果。但是如果单纯的凭借学校的力量来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学校在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方面有很多优势的方面,但是仍然存在问题,比如灵活性就比较差、并且不能够进行实际的一对一教学等等,而学校在这方面的劣势则正是家庭能够有效补充的部分。在城镇化进程中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需要学校与家庭进行有效的合作,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做到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根本上对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进行培养和提高。
3.1.2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即使是在城镇化中的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培养,也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教育,对于学校来说,体育教师就是能够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最直接主导者,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以及日常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只要在学校接受的体育行为教育和培养,都需要体育教师的指导才能够完成。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培养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并且范围非常广泛,体育教师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体育教师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起自身的健康体育行为,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体育活动当中,需要不断的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健康意识、规范当前青少年自身的体育技能、将健康体育行为的优势和好处逐渐的传授给青少年,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的意识,以及健康体育行为的习惯[3]。
3.1.3突出体育课的基础性地位
体育课在青少年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家长对于青少年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并且给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格外的重视,很多时间都用来给青少年报一些培训班,让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能够有所提升。但是过大的学习压力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以及生理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青少年的时间正处于比较敏感的时期,过大的压力会导致青少年更加无心学习,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学校要将体育课的地位尽可能的突出出来,让青少年能够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在体育课程当中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不仅能够达到锻炼体自目的,而能够逐渐的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定位局限在能够强身健体的范围内,但是实际上,体育课程的重点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利用一些体育技能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锻炼和学习,逐渐养成良好、健康的体育行为习惯,为青少年的终生体育运动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3.1.4创设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良好氛围
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学校要想成为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主要推动者,就需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体育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的健身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不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在课堂外进行一些体育锻炼的时候,也能够保证健康的体育行为,能够融入到青少年日常的生活当中。比如一些关于如何健康进行体育锻炼的主题班会、或者体育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室外的体育实践活动等等,这些都能够为青少年创设健康体育行为的良好氛围,让青少年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也能够达到强身健体、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关于如何展开有效健康体育的知识竞赛、健康体育行为的展示比赛等等,让青少年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不仅对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并且能够提高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
3.2结论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和影响下,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意识整体水平严重的不足,而且由于其他各个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非常得少,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够满足青少年的身体成长需求,而且对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也起到负面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学校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合作,相互协作和补充,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氛围,增加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从根本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这样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向阳.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07)
[2]尚克标.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意识的因素与对策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04)
[3]曾清华.对广东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作者简介:
健康体育行为 篇4
研究对象为某军事院校指挥类专业和某工程类院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学员, 共计300名, 其中男生160人, 女生140人。
在阅读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 列出相关的调查题。为了使调查能够反映不同阶段的军校学员体育锻炼的状况, 本次调查分别对大一学员共2个班级、大二学员共3个班级、大三学员共3个班级的学员进行了调查。由于大四学员正处于写作论文阶段, 此次大四学员不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6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92%。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军校学员体育动机
军校学员体育动机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 学员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 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军校学员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 军校体育才能得到存在和发展。为了了解军校学员对高校体育的动机, 对军校学员采用了问卷进行了调查, 各项目可以复选。
从调查的结果看, 军校学员对体育的动机首先是强身健体, 其占比例很大, 达到了94.2%, 说明军校学员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而为了体育成绩的比例占了21.7%, 但多数军校学员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不够, 并没有意识到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而只是将体育运动作为应对军事考核的比例占了80%。新大纲军校体育改革后, 军校学员对体育的动机由为了考试成绩而变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兴趣爱好, 这说明体育淡化了学员的达标考试, 更加重视学员的自我选择。自我营造是今后军校学员体育发展的主线条。
2.2 周锻炼次数及锻炼时间
为了了解军校学员每周锻炼的次数及锻炼时间, 设计了调查表。
其结果是:每次锻炼120 min以上的人不到5%, 男生锻炼60~120min的人所占比例明显高出女生。锻炼30~60min的比例最高, 两者合计占46.3%, 锻炼时间不足30 min的人中女生也占到18.9%。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女生的锻炼时间总体上少于男生。女生不超过60min者占女生总人数的85%, 而男生不超过60min者只占男生总人数的67%。
一般根据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每次适宜的锻炼时间, 国际标准为每次锻炼时间是30min, 我国也是30min, 而根据我国状况推导认为每次锻炼时间下限为20 min最适宜困。要取得一定锻炼效益每次锻炼时间至少在20~30min。在体育锻炼增强心脏功能研究方面也有研究报导:要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 每次锻炼时间应不少于20min, 且在20~60min耐力项目比较适宜, 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刺激较充分, 易提高心肺耐力水平, 且不易引起关节损伤。2.3每次运动强度
为了了解军校学员运动强度与体制的关系, 将按体质“强”、“中”、“弱”分三个组分别调查。将平时体育成绩优秀的学员定为“强”, 成绩一般的为“中”, 成绩较差的或者不合格的为“弱”。
从对被调查学员每次活动强度来看, 12.1%的同学感觉非常累, 48.4%的学员感觉比较累, 33.8%的学员感觉不太累, 5.6%的学员没感觉。一般认为运动强度小于50%的没有锻炼效果, 大于80%属于大强度, 锻炼时感觉非常累的锻炼强度往往大于80%, 锻炼强度在50%~80%之间会感觉比较累, 感觉不太累或没感觉的大致都在50%以下的强度。锻炼时运动强度适宜范围是不应超过最大强度的80%和低于50%, 一般在60%~70%之间。适宜的锻炼强度应基本在与自身锻炼状况相适宜的负荷强度即达到有效锻炼强度。
从强、中、弱三类学员的对照比较中可以看出, 锻炼时经常只维持在50%以下的强度者, 体质健康强的学员占37.4%[注: (19.1+40.2+3.4+12.1) /2=37.4], 弱类占43.8%,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呈现出体质健康水平越低体育锻炼强度越小的趋势。从性别上看, 50%锻炼强度以下者, 女生占46.5%, 男生占29.8%,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可以认为, 女生锻炼强度太小, 也是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军校学员生理指标
为了调查军校学员体育行为习惯对身体的生理指标的影响, 对某军事学院的“学员生理测量表”进行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 大三的肺活量平均值达到了3800, 而大二为3100, 大一则是2900, 这些级别的心率差异也比较大。从数据上看, 平时经常锻炼的学员比平时锻炼的比较少或者是不锻炼的同学的生理指标高。
健康体育行为 篇5
——2011—2012第1学期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小结
许霞
工作理念: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阵地:课堂教学、网络QQ群(38485596);电话热线:(83572406);心理咨询室。
心理团体活动载体:第二届学校心理协会扩大到93人;选修《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稳定团体48人,本学期由陈玉兰老师主讲;我校本学期安排8个班级计400余人接受每周两节心理健康教育,由叶钰娟、陈玉兰和本人三位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完成本学期心理健康教学任务。
主要活动:常规——确定本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心理健康协会纳新、确定心理协会委员、学生社会支持水平测试、网络沟通,电话倾诉。
不定时——个体面询、《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学电影赏析,课余的心理团体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小结:
时间很快,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在领导关心下,在学生科、团委指导下,全体德育老师努力下走过了又一个学期。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课堂的教授以及课余的指导,力求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与理念:目前咨询案例13例。跟踪特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例。接受个体面询8例,学生社会支持水平测试测查得出的结果是我校学生社会支持水平整体良好。同时对于个别有轻度或以上程度的个体进行谨慎甑别,通过班主任、学生科及其家长的相互沟通与配合进一步做好个体心理调试,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协会成员为93人,相关的团体心理游戏,本学期开展了三期的活动,活动主题有:思维锻炼主题——“记忆力训练”;团结集体主题——“拍手齐声”;意志力锻炼主题——“举手仪式”等。活动得到同学们的喜欢,拓展同学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继续关注我校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治性工作主要依据班主任推荐案例开展,心理健康中心对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鉴别和辅导,及时作好学生心理咨询记录。继续关注我校心理健康QQ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质与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时有效解答同学QQ留言或电话咨询,为维护同学心理健康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渠道。组织协会同学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与理解,指导同学欣赏三部心理学电影《突然有一天》、《初恋50次》、《春风化雨》培养学生“珍惜、感恩”情感和“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三、典型个案共享
1、个案总体归类:
由于网络或电话的屏蔽,免去了学生对老师的紧张心理,他们经常带着对心理QQ群的“心园”群主的期待,大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毫无忌讳地表达自己对同学、老师、1
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他们给“心园”的留言常常让我渡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本学期心理咨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1)自制力问题:曾经有志向,想表现,但因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无法克制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等等,最后成为了班级的“后进生”.(2)情绪表达方式:例如恋爱问题、人际问题等等(3)认知的偏差,比如过于自我,不会客观看待问题,可以说由于认知偏差而犯错是最令我们头痛的事情,也是人们最经常的习惯化的思维。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改变他是需要时间与多方力量的。(4)缺乏责任感,拒绝当但。认为自己的不开心与自己的行为没有关系,责任全在别人。
2、典案再现:
现在恋爱现象在学生中越发普遍了,我们也仁者智者,所见不同。下面将本学期咨询的一例特殊的关于“早恋”案例再现,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
2011年11月傍晚,程某是一名善良的男生,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神采,谈吐幽默风趣,在班级里人缘好,他大大咧咧、常常会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他也有一些小毛病,主要是时间观念不强,有厌学情绪、上课常与同学聊天或睡觉等等。由于上学期的一个偶然事件中,班级女同学林某帮助了他,他与我班的林某一下子走进了。林某是那种外表看去文静、简朴的女孩,但坚强、独立,观察力强,胆子也不小,一直在学校勤工俭学、表现优秀,并且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在班上也深受男女生欢迎。后据了解两人经常在课堂和自习课上讲话,在一次体育课上,林竟亲密坐在城的腿上,两人面对面,竟也丝毫不觉行为不当,任课老师也向我反映这一点,我借故把二人调开,两人当时都没意见。
没想到的是,临近周末一个晚上,林来到我办公室,先是犹豫的样子,不象她一贯的说话风格,于是我鼓励她,大胆说出自己的心事,老师愿意和她一起讨论解决,接着她便拿出一张复习计划书申请我的同意。我一看,愣了,这不是一般的复习计划,这个计划里,她申请与程某结成学习对子,帮他补专业、监督上课、课后后作作业等,并且列出了五个目标,其中一项目标的地点是老师的心理咨询室,说是在这里安静利于学习,说程的期末作业好多都没做。我看着她,第一次有学生敢这么自然大方、毫不避讳的申请与异性一起学习。真是有胆量,有魄力!我问她,为什么要帮他,她说,她一讲解,他马上就懂。“那你不怕其他同学讲闲话?”我问“程同意吗?”她的回答很让震惊“我们的事情,我说了算,我希望老师理解、帮助我们、他是想上进的,我愿意尽力帮助他”(事实上关于他俩是传闻我早有耳闻。)
【案例分析】
我该怎么办呢?按照传统的经验,这种计划当然不能批准,而且要教育他们如何防患未然。但是这样做不就等于暗示他们,老师认定你们有早恋倾向嘛!对于两人关系能否这样定性,我持怀疑的态度;再者这层纸不能轻易捅破,一旦捅破必须要有足够的把握使事情得到完满的解决,否则会对当事的双方造成很大的影响。至于在事情没有搞清或可以解决的情况下通知学生家长,我是坚决反对的,那样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这样不利于营造班级男女生
正常交往的氛围。同时也会影响林某、程某二人对我的信任,一旦他们因为我的不信任,二人关系由明转暗,我就更难控制了。但是完全同意他们的建议,不就等于给他们单独接触制造机会嘛!我想了好一阵子,决定基本同意他们的计划,并且推心置腹地给这两个高情商的孩子提了三点意见:第一,两人尽量不单独接触;第二,交往中要举止得体,不开过分的玩笑;第三,可利用课间和部分自习进行,为此,我还大胆的把二人再次调成同桌。一来便于两人在学习上互帮互助;二来,青春期异性之间的好感大多是因为新鲜感、好奇感产生的。因此就算二人彼此有好感,天天坐在一起,新鲜感会慢慢消失,彼此的优点会会慢慢缩小,缺点慢慢浮现、放大(后来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两人因为我的任和认可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接下来的日子,我更加关注他们的交往情况,包括同学对他们的看法与态度等等,可喜的是,林利用程在男生中的影响力,经常劝导周围的男生出操、做卫生、晚锻炼等等,效果明显。班级中对男女生的交往有了更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现在,林某、程某两人早就不同桌了,不是我要调开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想与更多的同学交往。
【案例反思】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对自己周围异性的言行特别敏感。他们在内心深处特别渴望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同学。一般情况下,学生与异性恋情的发展是沿着同桌/同学-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几个发展阶段进行的。当一个男生或女生在对方的心目中占据主要位置时,他们的恋爱就处在一触即发的友情与爱情的临界点上。如果班主任和家长能在临界点之前及早发现,及时恰当地疏导,相信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的最佳时机就捕捉到了,简单巧妙的处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适当,那可能就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很多学校都制定了严厉的校规以封杀或杜绝谈恋爱的事件发生;家长也是“听恋色变”,粗暴干涉;可是这样一定有效吗?我在处理自己班级这“一对”的过程中,一直保持一种理念,那就是:不要随意将学生贴上“问题”的标签,如果贴上那就会造成事实的“问题”。在学生没有对“恋爱、爱情”有足够的认识之前,我们要善于引导,利用外在的因素来有效地控制孩子的内在动机,从而达到从内到外的“悄悄地”教育。
在周三的“哲学与人生”课后,我约了她在心理咨询室,我用“主题统觉”一项图片做了心理游戏测试,做了SAS测试,标准分数53分。
综合分析:比赛前的焦虑反应。
其实,她柔弱的外表下有着强烈的好胜心,从小到大在表扬声长大的她来到中职一直都很不甘心,所以她很希望一直保持着自己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完美的印象,可是,全国大赛在即,她担心自己失败——越介意就越焦虑,从而以“早恋”为导火线,就出现了开始的这一幕幕的行为,我暗暗的笑了:学生的心理是如此微妙,在不知觉中犯错误,在不知觉被悄然调节,后来我们一起听了一次放松音乐,她是个聪明的女孩,做的放松练习很快就学会了,而且配合的很好。我想她从打进我的电话,走进我QQ群到最后轻松的离开,其实是完成一次释放,学会了心理调节,也学会了面对压力,不再逃避。
四、后记
作为学校心理咨询负责人,有无数次的交流,这只是与学生交流的一次经历,其实,在与各种学生交流沟通之中,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俱全,在与学生斗智斗勇的心理咨询工作之中。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上所负的重任。也越来越觉得班主任工作的艰辛,有时候,和学生的对话会觉得无聊,浪费时间;而且面对学生千变万化的情绪,觉得很纠结,但更多时候,你付出了,学生实现蜕变了,我们得到又启能用话语形容的了的喜悦呢!
行为与身心健康 篇6
现代健康理论与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不但与文明行为紧密相关,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促互益的,尤其在人的内在心理、精神和生理上更为突出。
一、真诚的微笑
真诚的微笑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最近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马克·D.和哈佛大学的一些心理专家对人脑进行了一项综合研究,他们发现,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对来自外界的威胁表现得最为敏感,它会立刻做出反应。心理医生把这种反应叫自我警戒反应。实际上这种心理对健康是有害的,人在这方面最为明显。解除这种心理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笑口常开。
哈佛大学的布劳顿博士和瓦尔哈拉博士对笑作了如下的定义:真诚之笑是一种缓解紧张、进入一种美妙状态的客观存在。但这种笑必须是出自自然的、真诚的。那么什么是最真的笑呢?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柯宾通过调查发现,人类共有18种笑,其中只有一种是最真的,其他17种只能说是笑脸而不是笑,美国人形象地把这些笑比喻成“后爹般的笑”,也就是说这些笑都是不真诚的。真诚的笑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感情。真笑无论对于笑者还是对于他人都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效果。对于笑者来说,从生理角度上讲,真诚的笑可以使脸部的许多肌肉得到自然的舒展,特别是颧骨肌、颊骨肌、眼轮肌都会得到一种恰如其分的运动。
柯宾奉劝大家不妨多笑笑,开心地笑,别怀着某种目的,因为内心真诚从嘴角流出来的笑和挤出来的笑是不一样的。
二、利他的价值观
最早提出“利他主义有益健康”这一结论的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调研中心的流行病学家布莱德·阿姆斯壮和他的同事们,对该州的2700多人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研究、观察,以研究社会关系对死亡率的影响。他们发现,与社会接触多、经常和别人在一起的人往往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他们的性格有助于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特别是对病人、对男人,这些效果尤为明显。正好相反,那些单身、孤独、寂寞,并缺少社会交往、避开集体活动、不愿帮助他人的人,其死亡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出2.5倍。
该科研小组进一步研究发现,利他主义对人的免疫系统大有裨益,因为人的心情和大脑机制、免疫系统是紧密相关的。阿姆斯壮指出,特别是神经路径把脑部与骨髓及脾脏连接起来,从而使白血球对脑部产生的有助于免疫力的化学物质神经肽起调节作用。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夫·凯莱赫曾进行过一次引人注目的试验,他的小组给学生放映了一部电影,介绍利他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兰修女在印度为贫病民众忘我服务的动人经历,接着对学生的唾液进行分析,发现有助于与呼吸道传染病菌作斗争的抗体——A种免疫球蛋白有所增加,从而增强了免疫能力。
为此,心理学家鼓励人们广泛交际,乐于为别人做事。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爱德恩·摩西博士甚至要求两个彼此讨厌的病人去给对方洗衣服,走出自私自利的狭小的精神空间,以帮助双方恢复健康。
三、宽容的大度
佛家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有人却妒性大发当面恶意中伤他。佛祖笑而不语,待那人骂完后,佛问:“假如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意要怎么办?”答:“当然是归还了。”佛说:“那就是了。”于是,那人羞惭而退。佛之大度,令人钦敬,于是有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说法。
据此,心理学家史蒂夫·凯莱赫认为,其实,宽容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的外壳、精神文明的显露,它往往折射出人的处世经验、身心健康、待人艺术、良好涵养,也是把自己视线集中在完美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的一种文明行为。
穿梭于茫茫人海之中,面对别人的小小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话语,便传达出自己的包涵和谅解,这就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使别人不理解或不被人信任,此时不要苛求别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就是宽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寓理于此。同时,这也对自己、对别人都会产生一种奇妙效应。凯莱赫指出,对于宽恕者本身,从心理角度上讲,可以使其心理得到自然的舒展,特别是对于心脏病、性格孤僻、心情抑郁的病人,这是使他们丢掉思想包袱、心情豁然开朗的良方。
四、自信的魔力
客观上讲,自信从未移动过一座大山,但是它能产生某些魔力般的健康效果。看看美国中年妇女奥普拉·温弗瑞的例子吧。2011年10月,当她在布鲁斯的矿泉水里沐浴前,她已经瘫痪了24年。然而,根据记录,她对于矿泉水能够治愈瘫痪的无比自信最终恢复了她的行动能力。还有这样的神奇例子:近年来在俄罗斯政府提高全国妇女生育能力的鼓励中,一些停经女性错误地坚信自己已经怀孕,结果她们的腹部真的鼓了起来,并且开始泌乳。同样神秘的事件还有,现年50岁的加拿大妇女鲍瑞尔·罗曼在12年前罹患多发性硬化症,卧床不起。不过,渴望摆脱病床的罗曼就是不服输,她自信地选择了双杠辅助锻炼。出人意料的是,坚持锻炼了一年半后,她奇迹般地站立起来行走了。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夫·凯莱赫一直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自信,不论是对上帝、药物,还是对别的什么事物的自我信念,都会轻微改变我们生理与情绪的健康状态。凯莱赫在研究中发现,正如感到开心会在大脑中产生化学变化一样,拥有某种自信也会导致类似的变化。他指出,控制信念的神经递质与控制情绪的神经递质相同。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和5-羟色胺。例如,凯莱赫发现一种名为VMAT2的基因变种直接与巨大的热情有关联。VMAT2似乎控制着大脑中一元胺的流动,一元胺是一种包含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
凯莱赫认为,也许自信既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又是一个情绪化的过程。如今人们虽然对于信念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但是,对信念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至少证明它是真实的,它确实能对我们的大脑产生某种可检测的物理效应。更具启发意义的是,这些效应具有影响生理与心理最终结果的潜力,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自信心在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时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自身能力的自信与社会功能的信念这类文明行为,那么自信与信念将成为一种良性循环,成为对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预言——难怪人们总是如此急切、如此频繁地首先愿意相信。
五、尊重的效应
相传塞浦路斯国有位叫皮克马利翁的王子,他用全部心血和感情雕刻了一个美好的形象,雕成后他每天捧于手中,用深情炽热的目光注视她、尊重她。有一天,这个美女竟然成了活人。
“在‘尊重’的文明行为中,”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爱德恩·摩西博士说,“该故事揭示了尊重、信赖和热爱的‘人际期待’效应,也由此反映了‘尊重’这种文明具有出人意料的‘生命进化’现象。于是,这种‘人际期待’与‘生命进化’现象被誉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众所周知,尊重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文明行为,它可分为自尊和他尊,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自尊是他尊的前提条件,他尊又能激起更强烈的自尊。
摩西博士指出,一般的人在评价自己时,通常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作出自我判断的,他的行为往往受到他人期待的知觉影响。当周围人对自己表示尊重和热爱、有较好的期待时,自己的自尊心会提高,会做出相应的努力来适应这种“人际期待”。这便是人们更强烈自尊的表现。它还可以通过适当地约束自我,引导我们走向更崇高、更美好的境界。
摩西博士的相关研究表明,敌视、仇恨他人的心理容易造成冠状动脉梗塞,使心脏病人病情加重。敌视的程度越大,危险性也就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们在尊重他人时,同时也是尊重自己,这种尊重对人的健康和感情生活都十分重要。一般说来,尊重他人有如跷跷板那样有起有落,一个人尊重他人时血压会上升,被尊重时血压则会下降,这样便取得了平衡。但是那些心怀敌意的人,不愿洗耳恭听,只等着机会反驳或立即反驳,时时戒备,处处设防,他们的血压总是高而不降,以至有少数人当场倒毙。“气死人”的事确实存在。
另外,现代心理医学的最新研究也指出,自尊与接受他尊这种温暖的感觉与脑部的内啡肽并存,这是一种身心健康的天然滋补剂。
健康体育行为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9年9月-2010年1月, 从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中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等本科院校随机抽样大一到大四不同专业学生2 200名, 其中大一年级学生513名, 大二年级学生542名, 大三年级学生643名, 大四年级学生502名;男生1 109名, 女生1 091名。共发放调查问卷2 200份。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要求班级辅导员发放并回收。回收2 047份, 有效问卷1 974份, 有效回收率为89.7%。
1.2 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遵循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了有关体育锻炼的动机、态度、运动频度、影响锻炼因素等方面的调查问卷, 用于了解体育锻炼状况以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状况。对健康维度的调查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SRHMS) [8]。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子量表, 每个子量表包括3个维度。其中生理健康包括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心理健康包括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正向情绪、认知功能;社会健康包括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 共48个量化问题。本问卷的信度检验运用了折半信法, 得到相关系数在0.86以上 (P<0.01) , 证明了问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1.3 统计学分析
把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所调查的数据录入计算机, 采用方差分析法, 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健康现状
男生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自测生理健康子量表分、自测心理健康子量表分、自测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均值高于女生, 其中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方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注:*与男生比较, P<0.05。
2.2 锻炼态度与大学生不同健康维度的关系
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总体态度上, 对体育锻炼很喜欢与一般相比较, 很喜欢的学生在身体活动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正向情绪、角色活动方面均优于对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学生 (P值均<0.05) , 但对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体育锻炼很喜欢与不喜欢相比较, 很喜欢的学生在身体活动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正向情绪、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方面均优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 (P值均<0.05) , 但对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社会支持、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体育锻炼很喜欢与不喜欢对学生的生理健康、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影响较大,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无明显影响。见表2。
注:*与很喜欢比较, P<0.05。
2.3 运动频度与大学生不同健康维度的关系
在学生的总体锻炼次数上, 每周3次以上与每周2次锻炼的学生各健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每周3次以上与每周1次锻炼的学生除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P<0.05) , 其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每周3次以上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相比, 每周3次以上的学生在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方面均优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 (P值均<0.05) 。提示每周3次以上与不参加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有显著影响, 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无明显影响。每周2次与每周1次锻炼的学生相比, 各健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每周2次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相比, 每周2次的学生在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等方面均优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 (P值均<0.05) , 提示每周2次与不参加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测评定健康量表总分有显著影响, 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社会健康无明显影响。每周1次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各健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与每周锻炼3次以上比较, P<0.05;△与每周锻炼2次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男、女生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可能是男、女生理特征以及体育锻炼习惯不同造成的[9]。
研究显示,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全面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和较大的促进作用[10]。在锻炼态度与大学生不同健康维度的关系方面的研究结果提示, 体育锻炼态度对学生的生理健康、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有较大的影响。由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非常紧密, 因此学生有良好的体育态度就会产生积极的行动, 正是这种锻炼的行动使健康有所差别。研究结果显示, 男生的锻炼态度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 而女生的锻炼态度和健康关系并不密切, 可能是由于男生从态度到行动方面较女生积极, 也就是说多数男生有积极的态度产生了积极行动, 而女生只有积极的态度, 而没有投入到积极行动上去。
研究显示, 每周2次与不参加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测评定健康量表总分有显著影响。提示体育的健身功能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应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运动中要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锻炼时要根据个人体质状况、以往有无运动习惯等合理地安排和选择运动强度。科学证明, 每周至少锻炼3次, 方可达到锻炼的良好效果, 间隔时间过长则达不到健身的目的[5]。 本研究显示, 每周锻炼3次以上者在健康的各个维度上均优于每周锻炼1次以下者。
健康体育行为 篇8
一、理解“好玩”天性———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首先, 要理解学生是一名需要发展的孩子。孩子“好玩”是他们的天性, 而且他们玩的行为方式以及时机具有不确定性, 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 他们更容易释放这种天性。面对孩子的“好玩”, 教师一方面不可不加分析, 断然呵斥, 随意惩罚;另一方面也不要迁就一切, 任其随心所欲, 而要以平和的心态和聪明的智慧, 用合适的方式引领他们的发展。
其次, 要理解学生的“错误”。“错误”是学生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 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其实, 学生的“错误”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他们的正常心理特点, 它隐藏着学生个体已有的生活经验, 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笔者在一本期刊中看到的一个事例:在一节小学体育课上, 当全班同学都在跳绳时, 一名学生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拿出悠悠球玩了起来, 老师发现后立刻没收了悠悠球并狠狠教训了他一顿, 从此这位学生很反感这位体育教师, 对这位老师的体育课也不再感兴趣了。
我们应该意识到, 学生之所以放弃跳绳玩起了悠悠球, 或许是因为他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能力, 跳绳已不足以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欲望;或许是因为他压根就不喜欢跳绳, 对它不感兴趣;或许因为能力不强, 对他来说, 跳绳引起他过于焦虑而躲避学习。教师首先应该了解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处理, 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给以“痛批”, 给学生心理上蒙上一层阴影。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敏锐捕捉到学生学习中“错误”信息所包含的教育资源, 通过恰当的处理引领学生的发展, 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二、分享生活体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推剂
体育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 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它同样包括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也包括各种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因此,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出现各种喜怒哀乐, 体验到各种焦虑与紧张、成功与幸福。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分享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相信教师能懂得他们的失望与满足, 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为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宽大的心理环境, 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行动增添了一针助推剂。
三、尊重个性张扬———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个性的特质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且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个性张扬表现得十分明显。首先表现在运动项目或学习内容的兴趣上, 不少学生生来就对某个项目如健美操、球类等表现出特殊的爱好, 教师要随时发现并关注他们的兴趣, 帮助他们通过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的实践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其次, 学生的个性张扬还常常表现在学习行为上。比如, 有的学生经常会做出超出教师所规定的动作行为, 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和制止, 实际上, 一方面这是他们内在表现力的外释, 是一种优秀的个性特质表现;另一方面, 这也是学生自我学习成功与愉快的情绪体验的信息反馈, 是一种学习情感和态度的外在反应。因此, 教师不仅在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时候应该保护和尊重他们这种积极的个性表现, 而且还应该根据学生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以使得学生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促进每个人都能健康持续地全面发展。
四、关注教学细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体育教学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归根结底需要落实到课堂实践行动中去, 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需要。在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的课堂教学中, 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是我们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在一次100米练习中, 有位女生由于身体过于肥胖而行动艰难, 她的跑步动作引起全班同学的大笑, 这位女生到达终点后一个人默默走到一边坐下来哭泣。在我做她思想工作的时候她告诉我, 她一直为自己的肥胖感到苦恼和自卑, 今天同学的大笑再次让她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她真不知道如何面对以后的体育课学习。
很显然, 她的肥胖和同学的笑已经给她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如果不对她进行心理干预, 会影响她以后的生活的。于是我一方面对她个人进行心理疏导, 让她知道身体肥胖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 并告诉她同学对她还是非常理解和友好的, 他们的笑只不过是学习中流露的正常情绪反应, 并不是刻意的“嘲笑”。另一方面, 我也加强了对其他同学的教育, 让他们在表达学习享受的同时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更要尊重别人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 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相反, 其他同学都愿意主动接近她并给她鼓励, 每次跑步的时候都有许多同学陪伴着她一起。从此, 这位女同学终于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脸上也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健康体育行为 篇9
1995年6月我国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中强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与社会体育衔接的重要职责,如何促进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各校也积极响应,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当前体育锻炼行为的积极性不高,这直接导致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引起社会关注。本文首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对比学生健康教育前后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来判断健康教育对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促进作用,希望以此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西安工业大学公共体育课普通生200名(非体育专业)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
三、结果与分析
1、健康教育内容
(1)健康概念:根据WHO定义,健康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保持一致的适应性。
(2)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机能正常,有较好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性格健全,自尊、自信、自爱,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调整能力。
与社会适应: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健康素质与体育锻炼
(1)心肺耐力:人体最容易疲劳的系统,负责整个身体氧和能量的供给,心肺系统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基础性的,因此对心肺耐力的提高是缓慢的。
(2)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力量是人体对抗阻力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肌肉力量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更能提高学生自信水平。
(3)柔韧:主要指关节、韧带、肌肉活动幅度。
(4)体成分:主要体现在BMI指数。(BMI=体重/身高2)
3、生活方式与健康
(1)饮食与健康
(2)睡眠与健康
(3)体育锻炼与健康
4、安全教育
(1)体育安全知识
(2)体育保健常识
5、健康课程前后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对比
通过调查,健康教育之前,只有63.2%的学生对健康概念能基本回答正确;12.7%的学生对健康相关身体素质能够说出一二;71.4%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原则,锻炼方式及锻炼效果仅仅是经验或者有其他途径获得;而对体育安全知识的了解仅有10.7%的学生;体育保健常识方面则只有17.3%;相比之下,在经过健康教育课程之后,85.7%以上的学生对上述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并能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这说明在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后,学生对健康的总体概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并认识到健康的价值所在,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体育锻炼动机,也为后期培养良好的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6、课程前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与其它因素关系认知情况对比
从表2得知,无论是健康课程之前还是之后,学生对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增加健康和提升自信是认同的。根据动机理论,如若学生内在健康意识得到激发,这对后续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非常有益;在体育锻炼与控制力以及意志方关系面,授课前有64.7%学生认同,课后则有95.4%,这说明学生在经过健康课程后对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多种效应有所了解,不仅仅表现在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方面;在体育锻炼与能力方面,无论课前课后,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这说明体育锻炼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是多渠道,多感官的,有着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锻炼与人际关系方面,课前只有60.2%的学生认可,而课后有98%的学生赞同,说明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增进健康,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际关系,疏解压力,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课业负担以及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极近亚健康水平,而如何得到缓解并积极增强体质是大学生不仅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将来幸福生活和学习的基本。
总之,通过健康教育,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健康价值所在,并知晓体育锻炼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坚持不懈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心,最终为学生主动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并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结论
1、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健康知识和素质以及体育锻炼有了系统的认识。
2、健康教育促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健康对自身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3、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基于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健康的价值后发生。
五、建议
1、短期的教育和激励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一定的困难,只有跟踪强化和调查可以达到。
2、宣传和鼓励对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巨大的推动,也有利于将健康融入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摘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当前体育教育的总体思路,然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体育课更为注重技术的传授而忽略健康知识。因此,学生内在动机没有得到真正的激发,仅仅为获得学分而完成体育课程,这无疑降低了体育教学真正的目的。本文通过调查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了解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然后围绕身体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为促进健康从事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从而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真正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体育教学关系,最终提高学生健康,改善体质,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敬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健康体育行为 篇10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概念的界定范围, 即指即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该法明确了我国公务员需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即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这样公务员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而将党的 (包括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和共产党机关工作人员) 机关工作人员、人大机关工作人员、法官、检察官全部纳入了公务员范围, 人民团体, 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 仍按过去的做法, 参照国务院法进行管理。根据人事部长张柏林所作的公务员法草案说明以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公务员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我国公务员主要包括以下七大类机关的工作人员: (1) 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 (2) 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3)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4) 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 (5) 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 (6) 检查机关的工作人员; (7) 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省范围内在职的省直和市直单位的公务人员, 不含中央单位驻豫机构人员。人员随机在到中共河南省行政学院和各地市行政学院进修、培训的公务员培训班的公务员中抽取, 并进行现场调查测试。
2.2 研究方法
采用指标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年龄分布情况
抽取河南省城市公务员600人进行相关体质测定, 年龄范围在20-59岁之间, 其中男性372人, 女性228人, 被测试的公务员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3.2 测试内容
测试内容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 在规定时问内在统一的器材上对训究对象进行测定, 此次测定内容主要为身体形态和机能相关指标。在身体机能方面主要是对心肺功能能力测试, 采用方法为二次功率车负荷试验的方法, 测试所有训究对象的心脏功能能力 (FC) , 并以此为指标来评价机体的运动能力。测试所得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常规数据统计处理。
3.2.1 身体形态特征
1) 身高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的身高情况见表2, 男性公务员的的身指标基本上与年龄成正比, 公务员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身高逐渐成下降的趋势, 与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公报相比, 我省男性公务员各年龄段的身高都普遍略高于全国同年龄组平均身高, 我省女性公务员各年龄段身高差异并不明显, 但也都超过全国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2) 体重
表3显示了河南省务员的体重状况, 除了20-24岁年龄组基本上与全国平均数据相当外, 男性公务员的各个年龄段的体重均显著高于全国相同年龄段的平均值, 40岁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40岁以上组的体重指标高于平均数的状况更为明显。同男性一样, 女性公务员40岁年龄段以下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而言没有较大的区别, 40岁以上组的体重则有明显增加的现象。
3) BMI指数
BMI指数是衡量身体形态特征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BMI指数判断标准, BMI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2 (千克/米2) 其评价标准为:BMI<18.5为“体重过轻”, 18.5≤BMI<24.0为“体重正常”, 24.0≤BMI<28.0为“超重”, BMI≥28.0为“肥胖”。按照这个公式计算,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的BMI指数见表4。由表4可以看到:河南省男性公务员40岁以上组BMI指数均在超重范围, 尤其以40-44和45-49岁组最为明显, 而河南省女性公务员的BMI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但这并不容乐观, 女性40岁以上组的BMI指数均很接近24.0这个超重范围临界点。肥胖是引起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 因此,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群体应加强体育锻炼, 科学饮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加强健康教育。
3.2.2 身体机能水平
1) 肺活量
表5显示:河南省男女公务员在肺活量指标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并无显著差别, 互有优劣, 整体而言男性公务员肺活量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只有25-29岁年龄组高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女性公务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则在20-24岁年龄、25-29岁年龄、55-59岁年龄占有优势。
2) 台阶指数
台阶指数是体质测试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利用上下一定高度台阶所持续的运动时间, 与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之比来计算指数, 从而评价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负荷的反应。它可以客观的反映出机体心血管机能。表6显示:除20-24岁年龄组男性公务员台阶指数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外, 其余各组都普遍低于全国同年龄组平均水平, 而女性公务员在20-34岁之间则相对具有优势, 在35岁以后则均低于全国同年龄组平均水平。对照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手册》的相关标准, 河南省男女公务员的适应能力等级均处于3分段, 即“一般”靠下状态。因此, 加强体育健身锻炼, 提升心肺功能水平很有必要。
3.2.3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认为最影响自己健康状况的因素
由表7可以看出, 53.00%公务员认为缺乏锻炼是影响自己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充分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对健康的巨大促进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了公务员缺乏体育锻炼的现象, 其次, 有21.17%的公务员认为工作重、压力大是影响自己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再次, 生活方式的不规律对公务员的健康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所有可供选择的最影响自己健康状况的因素中以18.50%的比率居第3位。
3.2.4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身体健康总体状况
由表8可以看出,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无任何疾病的比例仅占总数的31.83%。有个别同志还同时患有两种疾病。在所患疾病中, 颈肩腰椎病的比例最高, 达42.00%左右。远远高于患其他疾病的比例, 这可能与公务员久坐、长期伏案工作的工作性质有关。
3.3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体育健身状况
3.3.1 锻炼的时间、频率特征
体育人口反映一个国家公民参与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我国对“体育人口”确定的标准主要是每周参与体育活动3次以上, 每次活动持续30min以上且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以上这两项, 依据表9统计,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每周大于或等于3次的有191人, 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min的有239人。继续对以上的191人和239人进行进一步分析统计, 得出既符合锻炼次数每周三次以上, 又符合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min以上两项指标者共计121人, 由此可以得出河南省城市公务员体育人口占被调查总数的比例仅为20.17%, 远远低于体育总局公布我国平均体育人口为33.90%的统计值。由比可以看出河南省城市公务员经常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是比较低的。
3.3.2 锻炼目的和态度特征
表10说明,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开展, 体育的健身、医疗等功能已被广大公务员所认识, 在河南省城市公务员中, 将强身健体作为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动机者高达63.50%, 高居榜首, 其次是调节心情和医治疾病两项, 比例分别为16.50%和8.33%。近年来, 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 提高生活质量, 增进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 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运动适时地将体育的魅力和功能展示给民众。体育的健身、医疗、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功能也得到了广大公务员的认识和肯定, 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些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占调查对象的84.67%以上。
3.3.3 时间和空间结构特征
由表11可知,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所占比例依次为晚上、早晨和下午, 且三者所占比例较为平均, 在所有备选项中, 将晚上作为首选健身时段的公务员为最多, 达到38.33%。以早晨和下午作为锻炼时间段的公务员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33.17%和26.83%。
在空间结构上, 公共体育场馆和本单位体育设施成为中青公务员锻炼的主要场所, 随着近年来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经济收入的增加, 部分公务员已在家中添置了一些较为常用的健身器械, 因此, 选择在自家庭院或住宅内进行健身活动的公务员已达9.83%左右。
4 促进河南省城市公务员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健身行为对策措施
4.1 加强对河南省城市公务员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健身行为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健康和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公务员能够深刻地理解健康和体育健身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对公务员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 有效的降低公务员的患病率, 提高公务员对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了解程度, 提升公务员群体的自我健身意识。针对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及特点, 编写和出版一部分对公务员健身起指导作用的书籍、音像制品等, 对公务员参与健身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和科学指导, 使其能够基本掌握一至二套科学的健身方法, 创建一个良好的健身软环境。
4.2 落实有关促进公务员体育的发展相关政策
严格按照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要求, 加强硬件建设, 配备相应的健身设施和健身场地。
组织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可以针对公务员组织一些体育活动, 以激发公务员的体育兴趣和参与健身活动的持久性。适时地举办一些“市长杯”网球赛, “县区长杯”乒乓球赛等性质的一些体育文化活动。
4.3 减轻各种压力, 营造公务员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按照三维健康观的观点, 人体完整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层面上的健康, 同时也包括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精神层面的因素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到生理 (即身体) , 改善和提升公务员的精神状态同样有助于公务员身体的健康。因此, 公务员要积极采取诸如主动咨询心理医生等多种措施, 缓解心理压力、排除精神烦恼。
4.4 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体育活动, 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科学证明, 不同的体育项目对治疗不同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因此, 公务员参与健身活动, 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诸如针对公务员心血管机能相对较差、台阶指数合格率相对较低、心肺耐力相对较差的特点, 要加强提高心肺耐力的运动锻炼, 如跑步、快走、爬山、游泳等。用太极拳、太极剑、武术、广播体操、瑜伽、形体训练等运动来提高柔韧性, 用进行太极拳、武术等运动来提高平衡性。在体育锻炼中, 能够针对自己体质健康的客观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的体育锻炼,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
5 结论
5.1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的体质状况与全国同年龄段平均水平相比整体上还存在差距,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还呈现着扩大的趋势。
5.2 河南省城市公务员的整体健康状况不佳, 主要存在的健康问题是:代谢紊乱综合症 (如高血脂症、脂肪肝、高血糖等) ;职业病 (如颈椎病、咽喉炎、肩周炎、痔疮等) ;退型性病变 (如颈椎、腰椎病等) 。
5.3 造成我省河南省城市公务员的身体状况不佳的社会及其它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压力、社会心理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
5.4 脂肪肝等某些疾病在河南省城市公务员身上呈现出年轻化的现象十分明显, 40岁是一条较为明显的健康状况好坏的分界线, 这与我国体育和卫生领域对其他行业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S
参考文献
[1]李克, 李秀丽, 张祝平.公务员体育实用教材[M].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6.
[2]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4]尚大光, 姜文生.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关注健康行为,促进幼儿发展 篇11
针对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的娇宠放纵,缺乏日常生活经验等。对此,幼儿园、社会、家庭必须给予重视。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身作则,努力作出榜样,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试图以一位在园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和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使其终生受益的健康行为,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行为背景分析
熙×,性别男,于2008年9月24日出生,身体状况良好。刚上幼儿园时,就表现出其“特殊性”,听不懂指令。因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平时基本由外婆照顾。
熙×,机械记忆能力很好,但言语理解能力较差,较难顺利与人互动沟通,语言生硬,语调夸张;说话时很少能与人对视,也少有手势和表情,总是重复某些词语或短句;集体活动中常突然把玩、搬动椅子,发出与活动内容无关的声音、话语,且刻板重复,音量极大,影响课堂秩序。在体育活动时或游戏时,往往脱离队伍使场面无法控制,更经常有“假摔”或制造拥堵行为。愿意与同伴手牵手走路,但有攻击性行为。熙×若受到其他幼儿“攻击”,不论无意或有意,都不时重复用短句提该事件,甚至时间过了一周还重复提。由此看来,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欠缺社会观点采择、移情能力,天真、不合时宜的行为,交友障碍,重复、学究式的言词,独特的兴趣。
二、教师的教育策略和途径
问题一:堵楼梯、推挤同伴、假摔(可能造成本身或他人身体上的伤害或财物上损失的行为)
每当排队上下楼梯时,熙×总会突然停住,堵住路不走。
当幼儿边聊天边走时,熙×也会说一些重复的话,但大家不怎么理他。如果他突然没有说话,而是略有所思的样子,就很快会带着略微上扬的嘴角突然停下,堵住路不走。待幼儿开始生气地喊他的名字、推挤他,他便嬉笑着跑着前进。跑了几步回头看一看,又停下堵住路,重复此行为。即使老师在旁提醒、指责,他仍很开心地这样做着。这停下堵路的“节奏”也没有改变,变成他每天上下楼梯必须做的事,更有其他幼儿开始模仿。
针对问题一提出的教育策略和途径:(消除堵路、推挤同伴和假摔行为)
①当熙×小朋友再次堵路时,首先不再关注,连同幼儿的同伴一起实施。在教育幼儿此行为危险性的同时,要求全部幼儿针对此现象不予以关注,一遇到便绕道而行,不再指责和推挤。结束楼梯行程后,让幼儿报告哪些小朋友有堵路的行为,给予统一批评和预后惩罚:“再一次有这样的行为,便直接排到最后,这样就不会堵大家的路了。”第二步,当熙×的这种行为或其他方面有进步时,便在同伴面前表扬或给予小奖励,强化其良好行为,给予肯定的关注。
②关于推挤同伴和假摔的行为。第一步,配合熙×所喜爱的故事和歌曲,指导其走路、排队的正确方法。通过谈话活动,与幼儿交流安全走路的重要性。通过简短易解的口令指导其模仿正确的走路方式、排队列的方法。第二步,每当熙×出现推挤等攻击性行为时,给予负性惩罚:使他失去玩具或与同伴一起行走、玩耍的机会;而假摔行为则在确保不受伤害的情况下不给予关注,从而不予强化,并通过谈话活动讨论假摔的不安全因素。第三步,当熙×有此行为问题时,在组织评价活动环节,提出此问题,了解事情缘故后,要求犯错误的人道歉,并指导如何用正确的语言与同伴沟通、商量来引起同伴的关注,而不是使用非沟通性语句,动手攻击他人,教他换位思考,想想他人遇到这样的事会有怎样的想法,培养其同理心。当熙×使用对话言语与教师或同伴沟通时,教师鼓励同伴做出回应,使强化替代行为。
问题二:无法遵守集体活动常规、午睡吵闹(妨碍学习活动或是班级常规进行的行为)
每当有熙×喜欢的音乐活动或语言活动时,他基本上很少有扰乱课堂秩序的表现。体育活动时,动作虽略为笨拙不那么协调,但他也积极锻炼,只是参与的时候是脱离群体的,自己玩自己的。活动开始时,熙×的注意力好像总是坚持不了多久,一会儿便出现奇怪夸张的坐态;或莫名嘲笑同伴;或搬动椅子,发出巨大声响;或是重复向老师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
午睡时,老师指令“小朋友睡觉,不要发出声音了”,已躺下的他便开始翻动被子玩耍,时不时发出奇怪叫声;或坐起来,四处张望。教师动令“起床,小朋友下午好”,早已醒来的他立马盖上被子假装睡觉不起床。
针对问题二提出的教育策略和途径:(遵守集体活动秩序,养成午睡的好习惯)
①集体活动时,首先,熙×上课搬动椅子发出怪声、大声说话都会被教师和同伴的关注所强化,如果行为消失的方法效果些微(运用行为消失的方法是指当熙×做出这些问题行为时,教师不关注),则可采用罚时出局的方法,让熙×在睡室的椅子上独自坐3分钟(看不见集体活动过程的地方,由保育员隐蔽看照,确保旁边没有玩具或伤害性物品)。然后,当熙×回到座位并且没有再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表扬他,偶尔给予物质奖励(如笑脸贴纸)。其次,教师必须反思教学,尊重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改进教学方法,以引起幼儿兴趣。
②午睡时,针对熙×逃避午睡、玩被子、发出声响的行为,第一步,教师可将他的位置调整到较安静的位置,防止其他声响吵醒他。第二步,可采用罚时出局。当熙×出现问题行为时,不予以语言提醒,带熙×到活动室静坐,教师在附近同坐,不关注,也不与他交流。3分钟后,告诉熙×:“现在安静回到床上睡觉,不玩被子,不发出声音。”带他回睡室,如此反复。第三步,当熙×问题行为减少时,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
③还可考虑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法尝试对熙×的这两类行为问题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如集中活动时的主要行为问题,教师可单独指导熙×:和熙×一样坐在椅子上,假装是在集中活动的时候,每当教师开始准备动椅子时,就停下来大声地说:“我想站起来玩,但不行,我得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不然,就不好了。”教师一面复诵这些自我治疗,一面在椅子上坐端正。然后大声说:“我坐得很漂亮,老师喜欢我这样!”在示范这些行为和自我指令后,要求熙×也照这样做一次。当熙×在角色扮演中演习这种行为及自我指令时,教师给予表扬并及时纠正问题。反复练习多次直到熙×每一次都能正确完成。往后要求他以逐渐减小自我指令的声音来练习,直到这成为一种隐蔽的行为,没有人能听到他的自我指令。
三、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作为老师,应以身作则,给予孩子包容和鼓励,示范相处方法给其他幼儿,并在其他幼儿对这个孩子展现友好、帮助的态度行为时,给予鼓励、支持,营造温馨、安全的心理环境。其次,在同伴间树立范例榜样,提醒这个孩子参照榜样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再者,鼓励并指导孩子与他人合作,学会合作的方式、言语,并示范规则、轮流或共同游戏的方法过程。另外,还可在班级中寻找帮助他人能力较强的幼儿,多给他们和这个孩子互动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帮助这个孩子,提醒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邀请这个孩子参与游戏、教他如何游戏等。最重要的是,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探讨应对方法。作为家长,当明确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表现时,首先,应与学校、教师保持沟通联系,有计划地观察孩子与同伴游戏、互动的行为。家长选取该年龄阶段与性别较常进行的游戏,针对孩子的特点,与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授予游戏的技巧,及与同伴游戏时如何对话的“规则”,并教会他们能够准确地用善意的言语表达开始、继续、结束游戏的意愿。切记保持耐心,鼓励孩子。其次,教会孩子合作与分享,让孩子知道,通过合作能让事情完成得更顺利。再次,以自己为榜样,教会孩子做事的准则,告诉孩子犯错误时该怎么办、如何换位思考等等,增强孩子的同理心。多陪孩子与其他同伴互动,在观察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补充。最后,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有助其感觉综合发展,有机会多与孩子一起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活动,增加参与社会互动的机会。这些不但是实现亲子良好交往互动的方式,也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吴宗英.幼儿教师对幼儿不良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2012(18).
健康体育行为 篇12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社会学和教育教学角度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体育行为和培养青少年体育意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行为和培养青少年体育意识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与措施;有学者从家庭教育、家庭因素角度对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见解和解决方法,但是从家庭因素视角下探析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行为的研究较少。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需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立足。“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映出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方面,深层次说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与家庭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家庭结构类型、家庭养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体育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素质、家庭居住环境、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体育行为、家庭健康观念等九个方面探讨影响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问题。
1 家庭养育方式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加之现代家庭结构普遍为“4+2+1”,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给每个家庭养育孩子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水平,但是家庭养育方式的好坏则与小孩体质健康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据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在进一步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体能素质和肺活量下降、肥胖学生增加。现在的家庭,在生活上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的家务事,不让参加体育锻炼,生怕小孩受到一点的伤害;在饮食方面,没有科学安排,对小孩不加控制,认为小孩饿了就要吃饱,小孩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小孩不想吃的就是再有营养也再不给他们吃,这很容易养成小孩的挑食、偏食的习惯,身体肥胖,还会出现成年人病症。这说明,家庭的养育方式与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好的家庭养育方式会让青少年学生养成较好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对他们的体质健康才会更有帮助。
2 家庭结构类型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
中国是一个伦理观念非常强的国家,家庭的组织结构形式较为稳定,但到了现代社会,受社会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工作关系、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社会不可抗拒因素等原因,家庭的结构类型开始出现较大的改变,离婚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几代同堂家庭等都开始出现。例如: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打击和伤害不可估量,容易造成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不够完善,在性格不完整;几代同堂家庭对青少年更多是过分的溺爱,出现家长教育,祖父母外公外婆姑息纵容,造成家长教育没落到实处,让青少年养成较多不良习惯,更对小孩的身体健康没有帮助。在这几种家庭结构类型下,父母无暇顾及小孩,或是怕小孩吃苦受累不让小孩参与体育锻炼,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体质不会有较大的改善,甚至青少年的体质会不断地下降。
另外,在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禁锢下,有相当多的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和山区地域,男孩子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获得学习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的机会;而女孩子就没有上学或较少的上学机会,接受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方面教育较少,加之农村和山区地域卫生条件较差,生活条件、营养膳食差,经济文化落后,女孩子对卫生知识不是特别了解,更易造成体质健康方面的问题。
3 家庭体育文化氛围与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
氛围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制约过程中造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体育文化氛围可使青少年养成较好的体育锻炼参与心理。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中,其父母忙于生计,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对体育锻炼、体育文化不重视,造成家庭体育文化氛围很差,在青少年心理上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认为体育锻炼没有用。殊不知家庭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培养青少年从小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对青少年的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打好基础,给青少年极大的启示。
4 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
在教育方式不是千篇一律,如果天下父母都能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青少年则能养成较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有利的环境下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较大,否则青少年会在我国学历教育的压力下,得不到较好的体育锻炼,会一直追随“高考的指挥棒”努力学习,直接和间接地造成青少年的体质下降。
家长给予青少年更多尊重、理解,与青少年进行沟通,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给予支持,创造较好的体育锻炼机会,把体育行为作为青少年成长必须的过程,这会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会有较好的帮助。相反,家长反对将会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制造障碍,无形之中降低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可能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会受到制约。
5 家庭成员素质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
家庭成员素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家庭成员文化素养较高,他们会把对下代的要求和期望用知识去影响,在各方面给予较好的指导,不会因为自身没有达到的要求去干预子女的全部生活,从而限制子女学习生活方式,限制子女进行体育锻炼,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学习,让子女完全按照他们设计好的路线进行生活和学习;相反,会鼓励子女在学习之余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子女良好习惯,更能促进学习、促进成长。据调查,随着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对子女的照顾与对子女要求的发展越来越全面,他们对体育的认识较为合理和科学,并能充分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会重视和鼓励子女进行体育锻炼,这更会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情况好转。
6 家庭居住环境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
家庭居住环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体育文化、锻炼方式、锻炼场所和可选器材上。城市的健身器、体育用品种类、体育锻炼场所较多,体育活动开展较为普及,体育文化宣传较为频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较大,这为城市的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保障。而农村和山区地域偏远,体育文化较差,体育锻炼器械和体育用品基本没有,体育锻炼场所较少,这制约了农村和山区地域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性,使其体育锻炼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目前农村和山区地域青少年更多的是参与家庭的农业劳动,这一点在有利一面是锻炼了青少年的身体,但是过量劳动会损害其身体健康。其次家庭居住环境也制约了不同环境下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在城市青少年可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多,而农村和山区地域青少年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少,制约了不同地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性,深层次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7 家庭经济收入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
体育健身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为,属于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与青少年的参与体育锻炼存在较大的关系。家庭经济水平的差异,会使家庭青少年在体育消费投入发生变化。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有较为充裕的金钱提供给子女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子女在体质健康方面的投入;城市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不会有很多的金钱提供给子女进行体育锻炼,在子女的体质健康方面会较为马虎;在农村和山区地域的父母,受经济制约,更多的是关注能把子女养大成人就可,对子女的体质健康问题没有较多的金钱投入,这就制约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机会和体质健康观念的建立。
8 家庭体育行为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
由于家长是青少年心目中的榜样,其父母的行为习惯会对子女的影响较为深远。父母正确健康的行为习惯更容易让子女肯定,并被继承和传承下去。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如果家庭体育活动每周固定有几天或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体育锻炼,则其子女更容易养成锻炼的习惯,其子女的体质会相对健康,并且其子女会有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在深层次上更能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会通过自身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给子女建立体育锻炼的深刻意识,让子女感受其锻炼带来的乐趣和强身健体的好处,对积极带领子女进行体育锻炼,并对子女进行体育活动给予支持。家庭体育行为可以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建立无形的标榜。
9 家庭健康观念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
家长把家人拥有健康身体视为家庭健康幸福的一部分,家长对家庭幸福的看法会影响家庭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在家庭健康观念较强的家庭,家长会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不再是认为孩子不生病就行,而会密切关注孩子各时期体质健康变化的情况。家庭健康观念强的家长,会经常带孩子参与体育锻炼,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影响孩子对体育锻炼的看法,从而促进青少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并进行有效地体育锻炼,抑制青少年出现不良的行为和不良的病症,让其真正认识到自身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青少年体质健康、体魄强健,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一面。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其体质健康基础是在家庭环境里打下的,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因素好坏决定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基础和体育行为建立,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应该通过有效途径大力宣传教育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影响,平衡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少年其强身健体的意识,最终为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付出努力,把当代青少年培养成具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可用之才。
摘要:主要从我国家庭结构类型、家庭养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体育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素质、家庭居住环境、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体育行为、家庭健康观念等九个方面探讨影响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问题,分析影响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的原因,从而使人们认识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因素,青少年,体育行为,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海艳.略论现代小康生活中家体育的作用和形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14(1):34-36
[4]沈建华.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6-8
[5]骆风.新世纪家庭教育指南[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