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教学

2024-09-11

信息科技教学(精选12篇)

信息科技教学 篇1

为了能真正有效地利用课堂,我校作了很多尝试,互动课堂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互动课堂上,学生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但也有一些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好像学生讨论了、上台表演了就算互动了,这是对互动表面化、浅显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互动教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关注学生认知规律

认知规律在教学上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算法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很陌生,学生普遍觉得枯燥乏味,很难理解。有学生问我:“算法学了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却给了我启发。虽然他们从未学过算法,但是算法的思想却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很好的认知基础。于是,我设计了一堂“银行利率问题中的算法探究”课。结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一时事热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难度依次递进的问题:1.告知储户存入一笔定期存款,一年后能拿到多少钱;2.告知储户银行利率提高后,已存了x天的定期,要不要取出重新存,哪种合算;3.告知储户若存入一万元,多少年后本息会积累到十万?学生完成了这三个问题后就能牢牢掌握算法的三种执行流程。以生活实例为背景开展教学,能降低学生认知跨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适当的课堂提问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法宝”。但是如果教师提的问题太简单,就达不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太难又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才能科学地提问呢?

首先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一节课设计几个问题?问题之间怎样递进?哪些问题学生易答错?错误答案会是什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学生。

其次,问题的难易度选择。太简单或太难的问题,都会降低学生的听课效率。我在听课过程中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教师把题目分析得一清二楚,然后让学生来回答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这种提问既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得到学生听课效果的真正反馈。曾经有位教师在评课时与我讲过这么几句话,我觉得受益匪浅:“如果在设计问题时对学生的考虑不足,问题备难了怎么办?不是拖着学生必须按教师设定的线路走,而是及时调整,给学生搭‘梯子’,重新问一些铺垫性的问题,让他们迂回地走回到你最初设定的线路上。”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得到结果,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再次,提问后要“等一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思考教师就介入,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最后,教师如果能将课堂小结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可以更好地收到回顾、总结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其实,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活动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算法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把学生的错题“晒”出来,让他们自己去纠错。我上过一节“‘神舟六号’从升空到返回的算法探究”课,学生分组完成算法设计后,我有选择地从各小组中抽选有典型错误的流程图进行投影展示,如计数器初始值未清零、循环次数错误、循环控制变量混乱等,让学生自己讲解、纠错,或请其他学生一起寻找错误与有疑问的地方,共同修正。在相互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与交流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读流程图、画流程图的学习能力,还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信息科技教学 篇2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下午好。由我来代表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交流一下课堂教学与信息科技整合方面的体会。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与信息科技的关系:准确地说是辅助历史教学,而不是整合历史教学。在科技和教育迅速发展并相互结合的今天,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历史教的是过去,但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演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其它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其中一个必然的选择。因为,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现象,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的活跃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可以补充资料加大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增强历史课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增强历史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历史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我们高一的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做到了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上下两册教材,共有6大主题,52课内容。从2004学年开始,我们有系统有分工的进行课件制作。每个老师负责一部分,首先独立完成课件制作,然后进行备课组讨论分析,看是否有改进商榷之处,之后其他老师再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这样两年下来,对于每节课,都有了好几个版本的课件值得借鉴。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历史资源库,一方面对以后的历史教学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对新入门的历史教师也是一个参考,可以帮助新老师较快地融入历史教学。这是指的新授课的课件制作部分。新授课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历史注重史料教学法,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感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每节课史料教学方法的运用,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的阅读史料,并能较准确地从史料中提取有用的历史信息。而且,课件制作美观,图片、视频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历史成绩。现在师生都已经习惯了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如果哪天不用多媒体上课,师生都会感觉不习惯的,就像这段时间教室多媒体无法用,可苦了我们历史老师了。关于练习课或者说训练课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尝试了半个学期后,我们决定放弃,改为传统的试卷练习。因为多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多媒体练习题目,对于某些上课注意听讲的学生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大部分的学生上课容易走神,而且题目又做得快,一不留神就听不到或者说看不到了。对于程度稍差的同学来说,也跟不上课件练习的速度。关键性的一点还有课件练习学生无法保存,如果后来想自己复习看看也找不到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课件只有使用得当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是“万能的法宝”,它不可以代替传统的试卷练习。历史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成败的关键主要在于课件的思维含量,即它能否有效地实现人机“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能否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能否较好地发挥教师课堂组织和点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人机“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目前历史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正在努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当然,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应该继承发扬,不能因引入多媒体技术而邯郸学步、数典忘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系统优美的板书设计更能帮助学生提炼史识,适时巧妙的启发诱导更可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巧妙结合,有机统一,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信息科技教学 篇3

科技哲学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必然性

(1)时代的需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教学观念的革新。而国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这些情况也在指示着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模式。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2)科技哲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科技哲学教学承担者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接受的知识局限于教材和教案,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与不足。由于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无比巨大,且更新速度快,老师和学生可以很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哲学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人才培养的需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竞争又集中表现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信息技术下,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获取知识,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科技哲学知识的理解,还会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能力,使他们在科技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乐趣,又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4)传统教学模式的呼唤。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看待,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收到的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能够将不同的资料,比如文字、图像、数据、视频等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科技哲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愿意去主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接受知识。时代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由于计算机知识海量,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哲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想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哲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思想上就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对科技哲学的授课老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授课老师要深刻领悟运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科技哲学的学科特点制定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关注教学的实际工作,开发新的学科教材,使得信息技术和现有的科技哲学的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科技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要在科技哲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是必须的。总的来说,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具体措施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信息技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学校计算机维护和管理;重视科技哲学教学软件的购买工作;加强对科技哲学教学软件的开发;建立科技哲学教学数据库;建立科技哲学教学网站,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时代赋予了科技哲学授课老师以更高的要求,面对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的趋势,科技哲学授课老师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教学的需求。一方面,科技哲学老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另一方面,科技哲学老师要进一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到科技哲学课堂中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信息科技教学 篇4

建设移动互联智能实验室, 学习IOS App开发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的发展, 将使人类社会发生从未有过的改变。对未来一代人而言, 社会不仅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更意味着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掌握编程技术, 将使年轻一代在未来能够掌握与机器交流的“语言”。

1. 儿童编程正成为全球计算机教育的新趋势

现在全世界都非常重视“编程教育”。美国非营利组织Code.org发起的“编程一小时”活动, 受到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等人的支持。该活动旨在提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创新能力、计算思维, 并普及计算机科学教育, 迄今已有超过5000万人参加, 甚至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学习编程的总统。他还亲自发表电视讲话, 号召美国年轻人学习编程。他指出, 编程如同识字一样, 应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号召美国学生不要只是买一个新的电脑游戏, 而是自己去做一个;不要只是下载最新的应用程序, 而是去帮助设计它;不要只是在手机上玩玩, 而是要去编写它的代码。2015年12月10日, 奥巴马签署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案。在这部法案中, 共有七处强调了计算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法案指出, 在美国的教育中, 计算机科学要与数学、外语等学科一起成为“必须为美国学生优先提供的课程”, 同时不仅要为学生, 还要为教师和校长提供系统的、综合的计算机科学教育。

如果中国的基础教育没有提前谋篇布局, 积极迎接这一编程时代, 那我们的学生就可能错过许多潜在的机遇和工作机会。

2. 跳出Windows去看IT大世界

现在IT界主要存在这样几个系统:基于Windows的系统、基于Android的系统、基于Unix的系统。说起信息科技, 学生马上想到的就是Windows。随着手机的普及, 人们又接触到了Android系统。其实IT的世界很大, 不仅有Windows、Android, 学校还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接触基于Unix的系统。OSX是大家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基于Unix的系统。让学生实践在OSX平台上开发IOS App, 是我校正在探索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

3. 告别Visual Basic, 进入IOS App编程新天地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选修模块, 多数学校讲授的是VB6.0。众所周知, VB6.0是微软1998年推出的编程环境, 编程界面也属于上个世纪——简单粗糙, 与学生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见到的App界面相去甚远。在“互联网+”时代, IOS App开发用的是Objective C; Android是基于Linux开发的一个移动操作系统, 而Linux是C与C++的天下, Android从底层就支持C/C++;Windows Mobile上App开发多数用的是C#。无论是OC、C++, 还是C#, 都与C语言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并且通过C语言这门经典语言的学习, 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工作的原理。

当然, 学生仅学习C语言还不够, 因为C语言是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 IOS App开发是面向对象的编程。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世界, 万物皆对象, 世界就是由对象组成的。我们要培养学生抽象、归纳的能力, 通过学习, 能够把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抽象成类, 用类来封装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只有掌握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才能理解IOS App开发的编程框架。

4. 摒弃灌输和说教, 在具体项目中培养创新意识

《IOS App开发》课程较适合在高二学生中开设。上海学生在高一学过《算法与程序设计》, 掌握了编程的基础知识, 对变量, 对顺序、分支、循环的执行流程, 对数组、排序、查找等有过学习和实践, 基本上掌握了面向过程的编程方法。一部分对编程有浓厚兴趣且有发展潜力的学生, 将在《IOS App开发》这门课中大展身手。

《IOS App开发》采用项目式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开发项目。每个小组可以根据组员特长通过讨论自行确定开发项目, 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项目清单中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项目清单包括:

(1) 开发一个App控制教室的照明, 通过智能控制实现节能减排;

(2) 开发一个App读取心率、血压等数据, 生成健康报表;

(3) 晃动手机实现京剧变脸;

(4) 手机控制小球平衡;

(5) 访问学校IC卡信息数据库, 生成小组成员年度、季度消费分析图形报表;

……

教师在各个小组项目开发中的作用仅是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 包括需求分析、UI设计、代码编写、运行调试、上传商店、营销推广 (模拟) 等。

5. 搭建未来教室, 感受移动互联和智能物联

学校建设了面向未来的智能教室。学生第一次走进“新技术创新实验室”, 教师通过手机上的App开门。进入实验室, 教师用App依次打开教室所有的灯、空调、音响, 关上所有的窗帘。学生落座后, 教师用App打开投影, 用i Pad通过Apple TV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课程的简介。当然, 也可以用一键模式快捷打开。通过新学期第一课的第一幅画面, 给学生呈现由物联网带来的有未来感的震撼效果, 告诉学生现在看到的就是接下来要学到的。

实验室配8张风车桌, 每个叶片放1台i Mac, 每张桌子配5把水晶椅,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技感和未来元素。每组配有真机测试用的i Phone、i Pad和Apple Watch1套;每组配有声音编辑合成用的音乐键盘、监听耳机、数字Mic1套。每组配有通过App控制物联网实验用的Philip智能灯泡、路由器1套。学生将在OSX平台上把灵感、创意、金点子、脑海中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变为现实, 再拿到IOS平台上进行真机调试和验证。

6. 丰富课程内容, 引领学生踏上IOS App开发征程

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 学校里课时有限, 不能从C语言到OC语言, 再到最新的Swift语言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 我们采取案例学习方式, 对在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实时讲解和研究。在这门课里, 我们主要通过下面18个案例来学习IOS App开发。

(1) 手机拍照, 并进行照片处理;

(2) 手机控制音乐灯泡, 根据音乐的节奏变换灯泡的冷暖色调、闪烁的频率等;

(3) 地图定位;

(4) 打地鼠小游戏的开发;

……

7. 教师开发App, 推动各学科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当前, 计算机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和渗透正日益增强。通过开设IOS App开发课程, 不仅可以促进信息科技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夯实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能力, 也可以跨界为其他学科提供信息化工具和教学手段。其他学科教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也可以开发出贴合自己学科实际需要的App, 从而实现提高信息技能的目的。同时, 学校正在推进2套App的开发, 1套《3分钟英语》, 每天提供时长3分钟的单词识记、短语应用、句子辨析、练习反馈等内容;1套《育才问答》, 提供各学科的实时答疑和学习咨询。

8. 校企合作, 与行业发展紧密接轨

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会获得行业领先的企业所授权的教学方案库, 引入先进的行业发展理念和技术标准。这样, 一方面使学校的课程方案与主流技术和产品保持一致,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的课程方案符合未来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 如移动化、智能化、万物互联等。再者, 还可以更新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 使教师适应从PC到移动化的技术发展趋势, 掌握主流的计算机应用和开发技术。

通过实验探索计算机科学的本质

软件是生产力。小到家里的电饭煲, 大到云计算, 从神舟飞船登月到好奇号登陆火星, 哪一个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因此, 在信息科技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沉浸在软件的世界里, 以软件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体会到软件的神奇与高效, 感受软件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让学生透过各种各样的软件领会计算机科学的本质。

沪版信息科技教材中, 从信息编码到计算机软硬件, 再到网络及网络应用, 理论知识占了绝大部分。拿着这套教材, 如果只在普通教室里上课, 虽然不会有太大麻烦, 但是这样一来, 课程给学生的感觉就变了, 变得不再是信息科技课了。微软或思科的培训课, 学员们最看重的是培训机构的实验环境。受此启发, 我们把信息科技课改成实验课, 将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地以实验的方式来证实。这里, 我以信息科技教材的第一章《进制与信息的编码》为例, 谈一下自己上课的体会。

在信息的编码这部分, 我们给学生讲的第一个内容是“计算机内部所有的信息都是以二进制方式存储的”。这是一个结论, 我们要做的是, 让学生通过实验看到计算机内部的0和1, 眼见为实, “有图有真相”。

方法1:用Binary Viewer查看文本文件、声音文件、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等, 打开后看到的都是二进制代码。

方法2:我们将一个二进制数存进一个变量, 看能不能正确打印出来。

计算机里不提供二进制数的直接输出方式, 但是如果一个数在计算机内部是以二进制形式存放的, 我们就有办法把这个二进制数的所有二进制位从高到低逐个打印出来:

实验结果证明了, 计算机内部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形式存放。

以实验的方式上信息科技课, 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 把以前的“讲中学”, 变成“做中学”和“实验中学”, 一切以实验的结果为准, 这样才能把计算机原理讲透彻, 讲进骨子里。二是需要提高机房电脑的硬件配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需要使用大量软件, 甚至一些大型软件, 机房里的电脑要能流畅运行这些软件。三是信息科技教师要加强学习, 对于实验中用到的各种软件能够信手拈来、操控自如。信息科技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信息科技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更新快,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掌握教育教学方法的专家, 还要紧跟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 不断学习, 把最新的信息科技成果带给学生。

信息科技教学 篇5

2015-2016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

二、学情分析:

整体情况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有小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导致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够,极个别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以后加强引导和管理。

三、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采用“小任务”、“小活动”。“小主题”和“大主题”相结合的方式,将任务驱动式教学和主题活动式教学相结合,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

具体是以“小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本教材采取协作方式,探索式和研究式学习方式,综合使用多种软件。将学生已经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和日常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主题式和综合实践型是该教材一大特点。

四、教学目标:

1.学会启动与退出PowerPoint的方法;初步认识PowerPoint的窗口及其主要功能;掌握幻灯片的放映方法,掌握制作标题幻灯片的方法。与Word进行比较,学习了解PowerPoint软件的简单使用方法;通过界面比较,知道PowerPoint的主要功能。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他人 1

作品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喜爱,继续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2.使学生应用演示文稿中的艺术字、剪贴画;掌握给幻灯片设置背景的方法; 会使用“应用设计模板”设置幻灯片背景。学会设置幻灯片的背景。了解应用设计模板的方法。应用设计模板制作演示文稿。3.学会幻灯片切换方式的设置;学会简单文字动画效果的设置;学会超级链接的设置。

4.学会创建个性化设计模板,学会更改模板的字体、版式、背景、配色方案,学会将作品存为新的设计模板。

5.了解PC Logo窗口的组成,学会启动和退出PC Logo语言;掌握LOGO语言在屏幕上的显示方式;初步尝试使用程序设计命令;通过LOGO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兴趣。

6.学会LOGO语言最基本的六条绘图命令,用清屏复位命令清理LOGO的绘图窗口。

7.初步掌握笔粗命令——SETW、提笔命令----PU、落笔命令----PD、擦除命令----PE、藏龟命令——HT、显龟命令--ST、清屏命令2——DRAW;会设置笔的粗细;掌握改变画笔和背景颜色的方法。8.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复命令的特点,掌握重复命令的用法,能使用重复命令画出正多边形。继续学习指挥小海龟准确地画出正多边形,学会使用repeat命令。通过编程练习,培养严谨、认真、科学的编程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以组为单位相互竞赛,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

9.知道什么叫过程;学习和掌握过程的编写、定义和使用的方法;理解执行过程名其实就是执行过程中的命令串,一经定义后的过程,可以与基本命令一样使用。掌握过程的含义和定义过程的方法;了解过程的一般格式、知道过程的各部分名称。渗透模块化编程思想,化繁为简。学会分析图案规划程序。经历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深度探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初步感受程序编写带来的思维乐趣。体验海龟执行的过程,感知过程定义的优点;通过辨析区分,了 2

解并非所有由基本形组成的图案绘制借助过程均可以优化,从而允许学生使用不同方法绘制图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五、教学重、难点

1.新建幻灯片、幻灯片的文本编辑。

2.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剪贴画和图片;学会用多种方法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应用设计模板制作演示文稿。

3.学会幻灯片动态播放效果的设置,掌握幻灯片切换方式设置,掌握超级链接的使用。

4.学会更改模板的字体、版式、背景、配色方案。

5.学会启动和退出PC Logo语言;掌握LOGO语言在屏幕上的显示方式;初步尝试使用程序设计命令。6.学会使用回家命令,简便地绘制图形。

7.提笔命令和落笔命令的掌握,熟悉设置笔的粗细命令,改变画笔和背景颜色,以及填空命令的掌握。

8.repeat重复命令; 角度的计算,重复命令REPEAT的功能及格式。让学生自己“悟”出重复命令中的内容重复次数和重复内容间的关系。9.什么是过程;过程的定义和使用。过程的定义和使用;过程的修改和调试。正确定义过程。合理分析和运用过程绘制缤纷图案。

六、教学措施:

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为主的基础课,所以该学期在教学中,课堂讲练相结合,加强学生操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七、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章、初识PowerPoint„„„„„„„„„„„„„„„„„„1课时 第二章、美化你的幻灯片„„„„„„„„„„„„„„„„„„2课时 第三章、动态播放幻灯片„„„„„„„„„„„„„„„„„„1课时 第四章、个性化设计模板„„„„„„„„„„„„„„„„„„1课时 第五章、走进LOGO 乐园„„„„„„„„„„„„„„„„„„1课时 第六章、绘图命令„„„„„„„„„„„„„„„„„„„„„1课时 第七章、设置小海龟状态命令„„„„„„„„„„„„„„„„2课时 第八章、重复命令„„„„„„„„„„„„„„„„„„„„„2课时

第九章、LOGO 语言的过程„„„„„„„„„„„„„„„„„ 2课时

八、教学检测与评价:

信息科技教学 篇6

关键词:电子书包;科技教学;实践应用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电子书包试点的不断深入,上海市虹口区在2010年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电子书包试点,区内十几所中小学参加试点,而笔者所在的单位也有幸成为区内第二批电子书包试点学校。笔者所任教的学科为高中信息科技,理所当然成了第一个在学校利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试点教学的学科。在实施电子书包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电子书包的交流讨论、预习和备课、在线评测以及课后作业布置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电子书包平台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应用

1.利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课前交流讨论、预习和备课

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知识时需要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讲授新的课程内容时需要进行课前备课。学生在利用传统的书面预习方式时,只是初步了解了有哪些新的知识点,时常会显得枯燥和乏味,而利用电子书包平台,教师可以提前将课程资料、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通过电子书包平台实时提交到网上,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如动画、语音、视频、图片或文字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

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兴趣,经常会安排学生进行课前的教学交流与讨论。教师可以在电子书包平台上提前创建交流讨论的主题,学生在上课前登录电子书包平台客户端,提前进行交流讨论,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2.利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课中的在线评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个困惑,就是教师在讲完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如何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科技教师会通过一些免费教学互动信息平台,如魔灯系统的测验模块,进行课中的在线及教学效果的反馈,而非信息科技教师在检验课中教学及时效果时却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是没有办法检验课中教学效果。利用电子书包平台,教师只需要在课前进入平台的“随堂评测”模块,发布相关的评测题目。学生在课中时,只需要登录电子书包客户端平台,就能够直接打开教师发布的评测题目。

例如,笔者在课中讲授完“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的五大逻辑部件”教学内容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提前发布关于此教学内容的在线评测。学生登录电子书包平台客户端并完成评测,评测的结果能够清晰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能针对自己的错题重新答题。这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3.利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课后的作业布置

为了检测学生掌握当天教学内容的情况,教师通常都会布置课后作业,然后进行书面批改。虽然教师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基本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书面布置作业和提交作业的过程,并不能实现大批量数据的统计和记载,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都显得单一。而在电子书包平台上,教师可以完成学生作业的上交、批改、作业分数等大批量数据的处理,在布置和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插入图片、插入批注、作业打分等。如教师在讲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学内容后,要求学生回家完成课后作业,作业名称是“五大逻辑部件的分类”,里面包含了图片、文字等信息,还包含打分系统,在电子书包平台上都可以实施并被学生课后应用。

三、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對教育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要促进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电子书包”顺应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物理减轻了学生书包的重量,是家校互通的一个有效的教与学平台。在信息科技教学实践应用中,电子书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今后,电子书包平台也将会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也不断改变着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和手段,给未来的信息化教育带来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王荣良.高中信息科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沈书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适应信息化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提高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这是当前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实践证明,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解决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信息科技学科集知识、技能和操作于一体, 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 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 还应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所以, 教师要有意识地关心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努力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成长过程的引路人;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共享快乐, 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从而激发学生爱学校、爱集体、爱学习的强烈愿望。

比如, 任教班级里有一位男生, 上课闲话多、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学习任务总是难以完成。课堂上, 教师有意识地请他回答问题或完成技术动作的操作演示及讲解, 并且在他遇到困难时及时提示, 让他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树立自信心;课后, 及时找他谈心, 表扬他能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喜欢表达自己想法的积极方面, 但对他在课堂上话多、插话、抢话的不良行为提出严厉批评, 从他今后发展的角度讲道理, 让他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尊重和良苦用心, 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不断改善自己的习惯;在他课堂表现好的时候, 教师会当着全班同学及时表扬他的进步, 鼓励他不断巩固和提高。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育, 这个学生在课堂上闲话少了,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可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 它标志着一个人在某方面的积极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与求知欲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信息科技教师的教学必须摆脱“软件操作说明书”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创新地进行教学设计, 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1.适当开展游戏化的教学形式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学生普遍喜欢电脑游戏的特点, 适当设计一些游戏环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学基本功》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设计玩“七巧板”游戏, 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把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七巧板”游戏贯穿其中;也可以设计“词语接龙”游戏, 学生三人一组, 一人负责输入, 另外两人负责想接龙词语, 教师先出示一个词语, 让学生按照首尾相同的文字连接规则, 一个接一个地连续输入下去, 比谁输入快、谁输入的词语长, 然后, 换另外一位学生负责输入, 循环轮换, 把文字录入教学融入“词语接龙”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化手段, 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在愉悦的游戏中变得丰富有趣, 寓教于乐, 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学实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信息科技课堂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 主要以学生的操作练习为主, 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 在做中学。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 往往取决于教师设计的任务, 如果学生对学习任务本身不感兴趣, 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教师要精选教学实例, 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 注重实用。如在《信息安全和道德》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提前将每个小组中的一台计算机预设成中了计算机病毒或被黑客攻击, 然后请学生小组合作, 依据计算机发生故障的提示信息, 通过网络搜索或教师课前准备的学习资源, 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了解计算机病毒和黑客, 熟悉常用的安全防范措施。又如在《计算机DIY》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旧的计算机零配件, 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计算机的组装, 通过动手操作, 熟悉计算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3.多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信息科技课程是中学阶段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其工具性的特点, 以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 加强同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少年网页设计师》的教学设计中,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学科和知识点, 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型网页。教学中, 有学生制作了一个《地震知识》网页, 从地震成因、地震危害、避震要点、震后自救、救护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地震相关知识。另一个学生制作了网页《探究美丽的光》, 从光的传播、光的颜色、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看不见的光等方面介绍有关光的知识。还有学生制作了网页《美丽长城》, 从长城历史、长城自然环境、长城文化、长城工程、长城旅游等方面介绍长城的相关知识。形式多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整理、回顾了学生之前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 并且掌握了制作网页的基本技能,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科技教师要勇于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 尝试基于网络的教学组织形式, 探索以教师指导为主导,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由师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创新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网上论坛拓展师生的互动空间

信息科技学科被看成“副科”, 任课教师面对的班级和学生都很多, 而且学生日常学习精力基本放在语、数、外等“主科”上, 信息科技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少, 教学反馈主要依靠课堂。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学校网上论坛等形式, 通过网络拓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空间, 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和放映》时, 正值元旦前夕, 我设计了一个制作个性化新年贺卡的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上论坛交流和互助。在论坛主题讨论区中, 有学生提出“背景图片绘制”的技术难题, 希望自己绘制一张有个性的背景图片。大家把“背景图片绘制”作为一个焦点问题在论坛讨论得热火朝天。教师可以实时给予正确引导, 提示学生如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自主探究, 有学生最终解决了技术困难, 并利用网上论坛教会其他学生。学生通过网上交流探讨, 既掌握了新的技术, 又制作出了个性化的作品,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微视频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借鉴“可汗学院”的成功经验, 普陀区教育局开展了“J课堂微视频”项目研究, 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个学科知识点的讲解、一次实验过程的演示、一道经典例题的分析、一些课外拓展的趣味知识, 都可以由一个6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来完成。“J课堂微视频”必须时间短、含金量高, 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点石成金、指点迷津。比如在《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程序设计算法分析》等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某一个知识与技能中的重点或难点, 用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讲解, 拍摄成微视频上传到“普陀教育视频播客”平台, 供学生课余时间学习,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反复学习, 让“J课堂微视频”成为“世界上最耐心的免费教师”,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3.小教师策略拓展学生的角色空间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 认为“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的学习方法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教师”, 来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 使学生由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比如在《电子表格》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设定数据排序、数据筛选、数据分类、数据的图表展示等不同任务, 要求小组内成员选择不同的任务, 准备学做小教师, 确定自己讲课主题、提纲、详细操作步骤等, 先在小组内向其他组员试讲, 然后在全班讲课,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术讲授出来, 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需要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研究, 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构建高效的课堂, 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徐淀芳.为学生的学而教[J].现代教学, 2011 (1-2) :8-9.

张萍.营造信息科技快乐课堂氛围的两点做法[J].现代教学, 2011 (1-2) :120.

赵建华.基于网络论坛的CSCL活动过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5) :8-15.

信息科技教学 篇8

●信息科技课情境创设常见问题

在日常的信息科技教学实践和公开课、优质课中, 为了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 大家在每节课的设计中都会有情境创设环节。然而, 纷繁复杂的情境创设却未必都能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 目前信息科技教学情境创设有以下几个问题。

1. 情境泛滥

信息科技教学中引入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情境创设需要花费一定的教学时间来完成。所以, 进行信息科技教学情境创设时就必须要考虑是否有必要、有价值等问题。今天的信息科技课, 情境创设似乎成为必备之环节。情境创设的“泛滥”即没有考虑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其实很多信息科技课堂完全可以直接导入, 或者采取典型案例引导等方式, 没有必要费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

2.情境无趣

信息科技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之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有动机参与到学习中。但是, 一些信息科技教学创设的情境却并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曾经听过一节小学信息科技课, 教师以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为对象, 让学生学习动画制作。但是, 当教师在台上忙着播放自己制作的海宝动画片时, 学生却没有明显的兴奋与激动。课后, 我与一位学生交流, 他说关于上海世博会和海宝, 其他学科教师已经讲过很多次, 自己并不觉得新鲜。此情境创设没有成功, 是因为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海宝已经不感兴趣。

3.情境无效

情境创设的无效是指创设的教学情境游离于教学主题、教学过程之外, 喧宾夺主, 不仅不能发挥情境的功能, 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曾听过这样一节信息科技课, 教师在情境创设环节花了十多分钟, 但是进入学习内容时我却发现, 此情境与学习内容并无实质性联系, 两者严重脱节, 可以说教师做了十多分钟的无用功。

4.情境虚假

从情境表现形式的真实性角度看, 教学情境还可以分为现实情境与虚拟情境两类。两类教学情境都有各自的适用对象和使用价值。但是, 一旦两类情境出现错位, “假情境”便不可避免。其一, 如果创设的现实情境脱离生活实际, 甚至有悖生活常理, 是教师生硬编造的, 那么这样的虚假情境不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因为这是为人师者精心设计出的“谎言”。其二, 如果创设的虚拟情境无需虚拟, 即虚拟情境本可以完全用现实情境替代, 将导致“虚拟”情境异化为“虚假”情境。

5.情境过繁

经常能够看到信息科技教学情境占据了课堂教学很大一部分时间。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充分表现, 而真正落实到学习内容以及学生操作时, 却草草收场, 这就是信息科技教学情境创设的“繁”。“繁”通常有两种表现:其一, 从教学情境的内容看, 所设计的情境情节冗长、复杂, 出现了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 直接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 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而且教学情境冗长会挤占过多的课堂时间, 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下降, 又间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二, 从教学情境设计过程看, 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编造情境, 直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如录像制作等。

●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构成要素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1.创设前提——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 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 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而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 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与学生“打成一片”, 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 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 尤其关爱那些中、差生。这样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 创设重点——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学习是否有实效, 归根到底要看学生是否有兴趣, 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教师的引导作用举足轻重:

(1)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最佳环境。

(2) 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 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 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索, 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试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 兴趣浓了, 思维也就活跃了。

(3) 教师要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释疑中学习新知。要善于创造有争论的情境, 使学生深受感染, 积极开动脑筋, 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

3. 创设关键——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

情境的创设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情况, 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素材, 让学生联系生活,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当然, 有的情境学生可能经历过;而有的情境, 学生是不可能经历过的, 如果硬把它编成身边的情境, 反倒会虚假, 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小学信息科技课情境创设的常用方法

1.利用教材激活情境

小学信息科技教材从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 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例如, 教材全部采用彩色图画, 电脑截屏演示步骤贯穿全套教材;教材紧密结合儿童好新奇、爱活动、善模仿的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在教材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乐学情趣, 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 华东师范大学版《小学信息科技》第一册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计算机》,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 展示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像、影视于一体的生动优美的画面, 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情境中, 他们就会感觉到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 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模拟实验、展示图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以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为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 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 华东师范大学版《小学信息科技》第一册第12课《随心所欲画图形》) 。在观看“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的录像后, 通过电子白板截屏获取“天宫一号”的图片, 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勾勒出“天宫一号”中不同的多边形。师提问:看看现在的“天宫一号”, 你发现了什么?生:它是由一个个简单的多边形拼起来的。这样就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多边形工具的使用。

本案例创设的情境贯穿始终, 利用电子白板批注与绘画功能勾勒出天宫一号中的多边形, 通过有效的提问使学生自然而然明确要学习的知识, 随着导入、新授、拓展等教学环节的层层展开, 学生的情趣不再只停留在情境创设的故事本身, 而是经历了一个内心体验的全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多边形工具的使用。

3. 利用事件生成情境

如果能在真实的学习情绪中, 把学习行动化为在优化的情景中产生动机, 主动探究, 那么, 学生也就自然地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例如, 华东师范大学版《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第二册第15课《欢乐演播厅》学习的导入案例。这一课是让学生以古诗《春晓》为媒介来学习幻灯片的制作, 伴着一组悠扬的音乐, 一幅幅小朋友在春天的公园里或嬉闹、或奔跑、或学习的天真烂漫的图片在大屏幕上播放着,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最后一张小朋友的合影前出现了一行文字:你们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愿意……”有些小朋友在下面应和着。“想认识那些小朋友吗?你们怎样来介绍你们自己呢?”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道。“可以做张小卡片!”“在Word里面做, 可以在电脑里看!”“还可以用幻灯片!”一位知识丰富的学生叫道。“为什么呢?”教师故作疑问状。“漂亮呀, 还可以有动画效果!”“你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学生想到作自我介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幻灯片, 于是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幻灯片制作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起共鸣, 便于师生的交流、沟通。

4. 利用故事导入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授课内容, 教师穿插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 展示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 能够使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例如, 在讲授华东师范大学版《小学信息科技》第一册第22课《插入图片》一课时, 涉及了多个知识点, 如图片的大小变化、图片的水平翻转、图片的水平和垂直扭曲等, 但当学生综合练习时, 他们用到最多的却就只有大小变化和图片的水平翻转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先用一个《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之后, 在最终的学生作品展示中, 出现了各式图形,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如果上课时的导入精妙, 情境创设得当, 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聚集学生的注意力, 把思维点更好地集结在教学内容上。因此, 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过程中, 掌握一点导人艺术, 注重创设合理的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 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灵活运用, 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在信息科技教学中, 结合新课改的理念, 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爱学, 从而提高学习效能。本文从信息科技课程特点出发, 试图探寻出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情境创设的常用方法。文中联系教学实例, 以例说法, 详细阐述了信息科技课情境创设的常见问题, 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构成要素, 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及情境教学对信息科技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等。

关键词:信息科技,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陈旭.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http://www.bokee.net/company/weblog_viewEntry/9138454.html

信息科技教学 篇9

一、分析学习基础,确定教学起点

尽管不同地区信息科技课教材的内容相同,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并不完全一样。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学情的调查与分析,确定的教学起点和策略也要有相应的差别。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

如我在上《认识鼠标和键盘》一课时,由于城区的学生对鼠标的操作都已经很熟练,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在学习新知这一部分,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鼠标操作改为认识键盘,主要讲解键盘上特殊键的作用及练习盲打的指法,并根据该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采取竞赛教学法,让学生运用课上教师所教的指法进行英文打字比赛,比比谁的打字速度更快,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兴趣。

二、关注个体差异,开展分组教学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种个体差异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有少数计算机操作非常熟练的学生,而其中又有很多是学习成绩在中下游且不怎么遵守纪律的男生,于是,计算机课堂就成了他们自己的舞台。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既管理好这些学生,又保护好其学习积极性成了一个难题。在课堂上,我尝试着把全班学生分成每组4至6人的学习小组,让这些男生担任小组长,在赋予他们进行操作时自由走动帮助组员的权利的同时,也和他们约法三章:一是管理他人,从自己做起;二是帮助组员,谦逊热情;三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这样既能使得这些学生在课上专心于教学内容而不影响课堂纪律,又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帮助组员的同时获得自身价值的展现。

当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还远远不止这些,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有些学生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匮乏,对学习计算机没有兴趣,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就要给予更多关注,多提一些他们能力范围内能解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这时教师宜多用竞赛教学法,多对他们进行鼓励表扬,在竞赛中培养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偶尔会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注意倾听,引导激发。

三、重视突发问题,提供探究时空

信息科技学科作为一门技能类学科,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除去计算机本身的软硬件问题不提,单是由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而带来的问题就非常值得去关注。教师不能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而回避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正是开展自主探究与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处理得好,会对学生的学习、探究习惯养成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点滴体会,并不是很成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相信我们只要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做到“以学定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科技教学 篇10

1 概念教学策略研究概述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知识与方法的载体。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是学好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1,2]。

概念教学是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概念教学的目标是理解和掌握概念,将所学的概念应用到实践中去。概念教学较为枯燥、抽象,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现状、所学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过程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解释概念、建立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使学生形成一个最佳的认知结构,构建适当的认知任务,从而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认知结构,提高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信息科技学科特点的理解。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建构、应用,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

2 初中信息技术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科技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科技课程的思想、方法的领悟与运用,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中往往包含有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现阶段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信息科技的概念非常抽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常常需要具象、直观的实例来帮助构建逻辑思维。思维的各种品质及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还不够高,这使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概念,利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无法得以提高。

2.2 教师概念教学方式陈旧

概念性知识更强调理解而非简单记忆,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与操作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可提供的用于激发思维的教学材料十分贫乏。很多教师都采取直接讲演的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听不思,被动接受概念。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侧重于概念语义分析,忽视学生自身的概念“建构”过程。学生没有通过建构概念来理解概念本质,因此,对概念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和肤浅,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能灵活运用概念,无法对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延伸。这种以讲代思的做法,使概念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不能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现阶段的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现状制约了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实现,寻求有效进行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的策略就成为关键。

3 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概念教学策略

有效的概念学习策略是让学生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创设理解概念,学会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达到利用概念自主探究相关问题的教学目标。针对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笔者提出提高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几个策略,以供参考。

3.1 合理设计概念教学环节

中学生的思维特征决定他们不太容易理解抽象、枯燥的概念,对概念所要表达的本质属性缺乏探究的兴趣。要想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能逐步概括、完善概念,达到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有组织地科学合理设置概念教学环节,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围绕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笔者认为概念教学的环节应包括引入概念、理解概念、明确概念、应用概念和深化概念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最终形成一定的认知[4]。

例如,在《计算机安全和方法》一节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大家播放一些计算机中毒后的典型症状的图片和视频片段以引入概念。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与计算机病毒相关的基本知识,并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从而理解概念。通过师生的共同协作,明确病毒的特征、分类、危害及防治措施等基本概念。最后,教师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进行总结,并布置电脑安全防护设置等课外自主探究作业进行概念外延,巩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合理设计概念教学环节,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认识张力,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信息科技概念教学效率。

3.2 精心选取概念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选取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糅合其中,对教材进行重组,从实际应用出发引出知识点,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的情景,将抽象知识演化为直接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并最终将知识点拓展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例如,在《神奇的网络世界》一节中,除了将教材给出的一些网络技术相关概念,让学生识记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以外,还可以拓展增加网络技术基础中的IP地址、DNS域名解析、网络资源共享设置等知识点的教学。当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完成后,学生能将其应用到家中路由器的配置、家庭内部网络的构建和简单网络故障的排除及硬件、软件资源共享设置中去。在概念学习中由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信息技术当前的发展情况和特点,更多地选取基本的、通用性强的、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基本原理,提升信息科技文化内涵。

3.3 强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的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性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的应用性,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学习概念,就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混淆不同概念。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精心创设形成概念的情景,适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类,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概念的外延研究,学生熟练地利用掌握的概念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4 注重概念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想法,造成概念教学中以“我”为主的现象,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效的概念教学在方式上更多地强调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重视概念情境的创设,利用模型或图片,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看不见的东西直观呈现出来,加强学生的互动体验,让学生在互动游戏中深刻理解概念,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方便、有效,进而能够总结、概括及应用概念[5]。在《信息社会和我》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信息传递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我来比划你来猜”的体验小游戏:让学生根据投影图片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趣味游戏学生可归纳出信息的传递不仅可以通过声音,还有很多种形式(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肢体语言)。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可以得到学生的全面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设对比,巧设认知冲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有效转变学生错误前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从而构建正确的概念。

4 结语

概念教学是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概念教学,要不断深入研读新课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信息科技基本概念体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等,切实提高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勇.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改良路径[J].上海教育,2014(11):92-93.

[2]赵占良.概念教学刍议(一)——对概念及其属性的认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48-50.

[3]匡斌权.从“教学概念”到“概念教学”——高校教学模式探索[J].硅谷,2008(9):174.

[4]刘赣洪.概念图作为教学工具的应用探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病毒》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94-95.

信息科技教学 篇11

2014年8月,在第23届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HTC计算机表演赛颁奖典礼现场,魔术师表演的翻牌魔术引发了高潮。魔术师面向观众,站在他背后的同学无论怎么翻动纸牌,魔术师转过身都能很快辨认出是哪张纸牌被翻动了(如图1),随后笔者被邀请上台做了魔术揭秘,作为一名教师,我怎么知道“魔法”的真相呢?其实,这个小魔术是与计算机数据纠错知识相关的。

众所周知,计算机中的数据是采用比特(二进制数字)的形式存储或传送的,它们一般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不过有时一些故障也会导致数据突然改变,有时可能只是CD表面的小划痕就会把0变成了1,那么我们要怎样才不用担心发生这些意外呢?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计算机自动检测数据中的错误并自动修复的方法──奇偶校验(parity)。

听起来是不是挺神秘的?其实,魔术中的双面纸牌(正面红色,背面蓝色)对应了计算机中的比特(0或1),根据红色纸牌朝上(对应比特“1”)的数量是奇数或偶数来进行判断(校验)。而采用何种判断方式(校验)是事先规定好的(即红色纸牌朝上的数量是奇数还是偶数),通过设置奇偶校验位(即魔术师会增加一些纸牌),用它使这组纸牌中红色朝上(对应比特“1”)的数量为奇数或偶数,从而确定翻动了哪张纸牌(也保证了存储或传输数据的正确性)。

用魔术来解释计算机原理是不是感觉特别酷?这样的创意活动设计来自于“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它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或游戏,采用开放和自主学习方式把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融入青少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其创新点是不使用任何实体计算机就能达到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目的,这也是不插电计算机科学的魅力和有趣之处。不插电计算机科学的教学设计活动原创于新西兰Canterbury大学的教授和两位中小学教师,他们依据实际教学经验,组织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提升思维能力。该项目是面向世界的信息科学技术训练项目,创新案例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充实。

有别于传统的计算机使用教程,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CS Unplugged着眼于:①在启动计算机之前先探寻、领悟计算机运作及其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思想,高效地使用计算机,并激发新的想法。②展示真实发生在计算机中的工作原理和工程。③通过具体的活动指出与相关技术的联系,理解计算机技术的设计以及如何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培养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⑥开心地学习(游戏教学)。

● 信息科技课程中不插电计算机的学习

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自动处理工具,不仅是工具应用,更多的是工具处理信息的思想和方法,而且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如何使用计算机”,它更侧重各种计算机技术原理的应用,也并非完全展示计算机如何工作的全部细节,更多的是揭示那些被计算机科学家们运用于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多元化的思路和技术,把问题化繁为简,以激发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我所在学校的生源相对较好,学生们对信息科技也有一定兴趣,由此我自2013年9月起在六年级开设了《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探究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探寻、领悟计算机运作及其解决问题的精妙思想并将之运用于现代生活已是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来说,课本的篇幅有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技术鉴于篇幅无法列入基础课的教学,而计算机如何储存数据又鉴于课本的篇幅有限往往不能太过深入讲解,推广开展这样的探究课程,可以帮助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的教学案例展示

不插电计算机科学教学法灵活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来提高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是其宗旨。在文章伊始提到的表演赛的颁奖活动现场,我就以“二进制卡片”活动为例,进行了简短的现场展示。

引入:根据之前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大家都知道,计算机上所有的数据,都是采用一系列0和1的形式存储和传送的。那么只有0和1这两个数字,怎样展示各种形式的信息呢?其实,我们可以借助“二进制卡片”的活动来展示如何只用数字0和1来表示所有的数字。

(1)师准备图2的活动卡片。

(2)师:请四位同学手持卡片从左到右以数字的降序依次排列展示(如图3)。问题是:①卡片上的图案有怎样的规律?②如果在这些卡片的左侧增加一张卡片,这张卡片上需要画几个点?③如果向左侧继续再增加一张卡片,这张新的卡片上需要画几个点?④你是依照怎样的规律来决定刚才新增卡片上的图案的?

(3)卡片背面朝上代表二进制数字0,正面朝上代表二进制数字1。计算正面朝上卡片的点数之和就能表示出不同的十进制数字(如图4)。

问题是:①图中表示的是数字几?②是否可以找到另一种方式来获得数字6?③四张卡片能表示的最大数字是多少?最小数字呢?

讨论:如何能表示出更大的数字?

● 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表演赛

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HTC计算机表演赛中创新挑战赛、手机应用开发赛等赛事项目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实践,从创意到实现的过程,正是从原理到应用的过程。这与不插电计算机科学的理念也是契合的,而在2014年,表演赛也将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作为创新项目引入进来,并开展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不插电计算机科学中的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阐释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其更好地参与赛事。反过来,通过参与比赛,在思考、实践、开发和反思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科学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从而训练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会科学技术服务于生活、让生活更美好的本质。

高中信息科技数制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在高中信息科技的教学中,信息的数字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其中的数制及数制转换作为信息数字化的基础,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原因在于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进行运算和存储,要理解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数字化过程必须先熟悉二进制数。此外,在信息科技的各类考试中,有关二进制的题目也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说它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习惯于十进制数的运算,难以接受其他数制,也难以理解数制之间相互转换的机理所在。在《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科技学科考试大纲》中,“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这一内容的要求为“掌握与应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与理解数制,更要学会将数制的知识灵活应用。

以2010年信息科技等级考试为例,有一道题看似是网络知识,实质是考数制转换的应用。考试结束后,有不少学生反映,这是试卷中最难的题目之一,花了很长时间在这个题目上,反复计算,还是不得要领。但其实此题的考点不是三类IP地址,而是数制转换。C类地址最高位必须是110,也就是说IP地址的第一位一定大于等于192。如果学生对数制转换的方法很熟悉,此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反思以往的数制教学,常常是教师根据课本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教学生什么是数制,用“除以二取余数法”来进行十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根据本人的观察,在课堂中一些学生对数制这一概念显得有些茫然,之后的练习与作业也存在各种问题。大多数学生现学能现用,但是隔了一段时间记忆就模糊了。这说明学生对于各种进制为何存在的关键点还不理解,更无法做到活学活用。我认为:如果不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就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知识点的领会。

在充分了解学生对于二进制学习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我探索着让学生先读二进制与十进制对应的表格,通过自主学习上述表格之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进位计数制中数制、基数、位权的概念,学习十进制与二进制互换的计算方法。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课堂上有效地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练习,如:

1.教务处老师在排高一(1)班的语文课课表,他采用7位二进制数来表示具体的课时安排,即用高三位表示周一至周五、低四位表示每日第一节至第八节课。例如0010001表示周一第一节该班有语文课,那么0100101则表示该语文课在______。

A.周二第三节B.周二第五节

C.周四第三节D.周四第五节

2.如果我们用一个□表示一位数,几个□表示几位数,那么(□□□□1)2所表示的数字可能是十进制数______。

①31②33③24④27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我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所暴露出来的不同想法,能给予彼此不同的经验。原本能自己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可以巩固知识,而这方面知识有欠缺的学生也可以从同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上一篇:积极心理暗示下一篇:教育经费分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