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部门调研报告

2024-08-14

信息科技部门调研报告(精选8篇)

信息科技部门调研报告 篇1

科技信息部职责

为提高我矿整体的经济效益,全面实施节能环保技改示范项目,矿井生产能耗指标得到有效控制,节能降耗理念得到全面落实;为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路子奠定深厚根基。

建立节能技术资料及台帐,指导生产节能减排及综合利用,努力实现零排放;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负责公司环境保护的监测、监督、指导工作;负责公司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价和环保验收工作,以及对外环保资料的申报;负责公司环保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制定应急预案,拿出整改措施及处理意见;负责公司环保考核工作,建立有关环保台帐,对环保资料、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负责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实施,积极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推进,并取得实效。

对已立项的科技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监督实施,进行定期检查; 研究掌握各类科技发展信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

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研究,定期编写信息分析报告报公司领导决策参考;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网络体系结构设计;负责公司计算机开发应用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使用应用管理软件,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与各个业务部门和服务部门协调,并制定提供OA、ERP、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流程设计、硬件接

口及技术平台;负责公司计算机相关的网络的软件、硬件的维护和升级等日常工作;负责进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培训、咨询、相关信息发布、开发、宣传等工作;

信息科技部门调研报告 篇2

我们正处在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信息革命的发生, 网络技术的出现, 生命工程的构建, 航天技术的推进……新科技革命潮流, 正在深层次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 促使着人们必须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已的生存环境, 更加科学地驾驭和构建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否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适应时代进步的潮流, 不仅直接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而且直接关系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前途。

当前,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产业尤其是科技产业的改组改造和优化升级势在必行。科技信息化不仅能为信息产业化提供坚实的技术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发挥后发优势乃至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 加快科技信息化, 成为我国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的总体策略的重要内容。惟有科技产业自强, 信息产业自立, 我们的国民经济才能立足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

如今, 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信息化, 其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亟待提高。从实际出发, 为广大基层提供开放、高效、畅通、便捷、实用的科技信息服务, 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 已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2 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性

所谓信息化建设项目,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 依托一定的资源, 为达成一定的信息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存在较大的风险性, 这是勿庸置疑的。

而科技信息化属于领域信息化, 范围涉及政府、行业科技管理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等各个方面, 影响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再加之科技信息化建设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建设项目集成起来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见, 科技信息化的设计、开发、实施到最后的验收评估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从其中可控的几个关键要素来看, 就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项目进度是否超出计划? 项目成本是否超出预算? 项目质量是否满足需求? 项目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的这些问题, 从而规避信息化项目风险, 保障科技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信息化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工程, 通过具体分析可以找到其产生建设成效的许多原因。从总体来看, 其中有一些主要因素是完全可以把握的。我们可以把科技信息化建设看成是一个技术工程、一个管理工程和一个系统工程。那么, 科技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1) 基础风险——技术层面的风险

经历多年的发展, 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领域。而技术项目的管理又有超出一般项目管理的内容。例如, 一些信息化项目的失败是缘于缺乏用户输入, 缺乏鲜明的前景规划和得不到领导支持等原因。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技术风险则纯粹是技术方面的, 包括项目的技术结构、项目的规模以及项目实施方的技术能力和经验。许多项目的未来都得靠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如项目的技术结构设计过于复杂, 项目的信息处理结构化程度过低, 都会直接影响项目实施方对技术的把握, 从而影响项目的质量, 以及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和消化。

(2) 统筹风险——管理层面的风险

由于项目的不确定性和资源使用的竞争性, 很少有项目最终能够完全按照原先预定的范围、时间和成本目标完成。项目人员的组织有效性, 项目时间、资源的计划确定性和可控性, 以及项目质量监控的力度和立场都是管理的风险所在。项目各种角色如何有效组织, 并协同发挥积极因素, 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而项目进度的计划和项目预算是否具有确定性直接影响项目的可控程度。

(3) 整体风险——整体系统的风险

整体系统在这里指的是由信息化相关要素组成的动态联系的有机体系。系统风险主要指用户自身的组织规范化、组织的观念转变、组织责任与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等。一个信息化项目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观念体系作保障, 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3 科技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性

虽然, 科技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以上所说的“三大风险”, 但是经过考察, 我们发现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是完全可以是变为现实的, 其中的关键矛盾, 就是管理层面的规划控制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 我国地方科技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较好, 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虽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但其中的技术问题是次要的, 多数问题仍可归结于管理与规划问题。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 技术上的问题一般均可通过合理的设计规划、必要的投资建设和有效的维护管理来解决。而管理与规划问题则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研究、探索, 并结合目前我国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逐步解决。因此, 项目管理在科技信息化建设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项目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并不是说没有它项目就不会成功, 也不是说有了它项目就一定会成功。但可以肯定地说, 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像一个催化剂, 能让项目的能量得到更大的释放, 让项目更有效率。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项目管理方法与项目管理团队, 并围绕项目的范围、时间、成功和质量等目标, 协调整个项目的过程, 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满足项目参与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期望, 这样就可以提高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 保证科技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以广东省科技部门为例。为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电子政务建设要求,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 广东省科技厅于2006年底启动“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以加强网上科技管理服务,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在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 各处室与广东金科信息网络中心积极配合, 共同努力, 使业务系统顺利于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 (http://pro.gdstc.gov.cn) 是广东省科技厅建设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管理系统实现了我省省级科技业务从计划编辑、申报、受理、评审、审批、合同、拨款、执行、验收直至归档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完成了与广东省科技厅公众网、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和科技部业务系统数据对接;集成了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库系统、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系统、政务公开和信用管理系统等众多功能。管理系统是省科技厅、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业务办理人、科技中介机构、科技咨询专家协同办公的综合性平台, 规范的流程、清晰的权限、标准化的数据、有效的行政效能监察、实时的业务信息公开, 进一步规范了广东省科技厅科技业务管理工作, 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这就是现实中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4 科技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4.1 其基础是科学的组织

科技信息化既可以是科技领域全方位的、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系统, 也可以是某一行业的一个单独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对于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我们应采取不同的, 科学的组织方式, 根据职能所涉及的范围成立科技信息化委员会、项目管理组、评审组和开发组, 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此外, 还应建立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监理机制。

4.2 其关键是合理的规划

就过程而论, 项目规划主要可分为项目授权、需求分析、项目选型、计划制定四个步骤。科技信息化项目规划应注意需求分析, 进行充分的培训, 以对科技信息化有较为全面的理解。由于科技领域发展和更新较快, 分行业的解决方案越来越细, 越来越专业, 计划与实际往往有偏差, 因此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或可能碰到的问题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应对措施。为了应对项目条件的变化和组织环境的变换, 在项目生命周期中的每个阶段都常常对项目的规划进行合理的规划调整。

4.3 其核心是有效的控制

项目控制就是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是对照项目规划对项目进度进行监督和纠正。项目控制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项目的效果。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变因素很多, 但项目控制管理会促使项目向一个相对较好的方向去努力。项目管理中的需求分析可以使项目细节化, 从而把未知因素降到最低; 对照项目计划, 可以随时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 对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出快速反应。

4.4 其动力是成功的协调

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管理协调工作, 充分、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能够有力地推动信息化项目的进程。主要应协调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需求方与实施方的关系;实施方与使用方的关系;项目管理方与系统开发方的关系等。

4.5 其保证是正确的评估

项目评估应贯穿于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估;通过定期编写项目进度报告及召开项目开发情况通报会议, 评估实施进度及成果;通过对项目实施及需求部门人员进行培训, 编写完善各种技术文档;在项目完成阶段应结合对系统的期望和目标, 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验收、评估及总结等。

5 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

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 由于每一个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在某个时候, 在某个知识领域所做的决定和行动常常会影响到项目的其他方面。处理这种影响除了要注意防范风险、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合理运用以外, 还要结合科技信息化自身特点, 使科技信息化建设具备可持续性。因此, 在科技信息化项目管理中, 还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 机制问题——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科技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科学的组织架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是科技信息化成功的制度保障, 是科技信息化项目管理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尤其是大型的、复杂的、综合性的科技信息化项目, 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均会发生较大变化。只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有效, 并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另外, 科技信息化项目属于行业领域信息化, 需要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 组织协调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方式相关的部门和行业, 综合解决科技领域的重大问题。因此, 组织协调工作在科技信息化建设中显得尤为必要, 这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来作为保障。

(2) 规划问题——信息互补互通是科技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科技信息化项目的资源要素包括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经费资源、服务资源等多种要素。在项目管理过程中, 对信息资源要素的规划是最关键的。这是因为,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又是信息化项目管理规划阶段的核心任务。对于科技信息化项目而言, 其资源非常丰富, 纵向分散于上至国家、下至各县市, 横向分散于各科技行业, 这些资源之间如果缺乏有效的互通互补途径, 就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因此, 在项目管理的规划阶段, 首先要充分调查现有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避免后期的重复建设; 其次在规划阶段要找到一种适合本项目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模式。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信息交流, 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项目管理要围绕这一目标, 尽早做好信息资源规划, 制定信息共享标准、规划信息共享体系, 并在后期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 进行信息共享的质量控制。

(3) 推广问题——优质的服务, 成功的推广是科技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科技信息化项目除了项目自身的建设之外, 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后期项目的推广与应用, 这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另外, 科技信息化项目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而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因此,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项目的推广模式, 如政府推广模式、科技推广机构带动模式、企业推广模式、基层部门带动模式、专业协会带动模式等等。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户科技信息需求和技术服务人员等情况, 而在在项目建设的不同时期、项目应用的不同地方, 选用最适合自己特点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6 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时代展望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科技信息化时代的日益临近, 当代世界的政治多极化得以进一步推动。政治变革决定于经济基础。世界政治多极化局面的形成与日益巩固, 归根到底是以现代科技革命, 科技信息化建设为动力的整个世界经济生活大变革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科技信息化时代的日益临近, 进一步推动着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化。现代科技革命既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又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 它所带来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震荡与变革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 正在极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 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激荡和交融, 使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更加具有活力。总之,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世界, 也正在全方位地促进我们的生产、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适应现代科技革命潮流, 加快科技信息化建设, 是我们在当代高科技时代应当采取的科学态度。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科技信息化建设迫切性和风险性, 提出实施科技信息化的五点要略, 并关注科技信息化项目管理中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科技信息化,实施要略

参考文献

[1]吴丹, 易辉.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探讨[J].管理科学文摘, 2010 (4) :23-23.

[2]施雄锋.发展农业科技信息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情报探索, 2007 (14) :12-13.

[3]马龄乾.农业科技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35 (6) :45-46.

[4]游建华, 罗金辉.高校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现代商业, 2007 (29) :43-44.

信息科技部门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信息共享;政法信息共享平台;政法信息协同共享机制

目前,公检法司各政法部门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垂直专属网络,在部门内部实现了信息化系统办公。而垂直信息化不断深入,横向信息孤岛的现象却越来越凸显。在确保诉讼公正的前提下,如何充分整合司法资源,实现办案效率最大化,以此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已经成为政法部门工作发展的必然之路。近年来,S县在政法委的牵头下,联合公检法司四部门研究建成浙江省首个专网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了部门信息共享及刑事案件网上办理。本文结合该平台的运行实际,探索政法部门信息协同共享机制相关问题,以期为健全政法信息协同共享机制提供借鉴。

一、实践考察

近几年,S县刑事案件数及涉案人数持续增长。从2010年至2013年,每年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数量和人数分别为:2010年339件694人;2011年413件753人;2012年478件898人;2013年524件1105人,4年来数量和人数均翻了一番,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将持续大幅增长,但辦案人数总体上并无变化。譬如,S法院刑事审判庭自2010年至2013年里办案法官人数一直保持2名,S检察院公诉科自2010年至2013年里检察官人数也一直保持5名,按照司法改革的导向及员额限制,“案多人少”将成为影响案件办理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民商事案件数及执行案件难度也在持续加大,一线政法干警压力倍增,加上区域拓展政法机关办公场所距离拉大,有限的司法资源与无限的司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加剧。如何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显然仅靠增加人力编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增加编制面临的难度很大。最优途径便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改变以往办案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为准则的信息管理制度基础上,通过整合公检法司各单位的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共享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和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其基本内容为:一是建立数据交换平台。以公、检、法、司部门原有的业务系统为基础,初步建立中心信息库,通过建立影印系统对刑事案件有关信息采取自动采集和导入各家原有的业务系统,对原有纸质信息进行电子化管理,通过建立对应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平台与公检法司各家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二是建立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公文传输系统,对案件办理过程中的法律文书、提请逮捕意见书、逮捕决定书、移送起诉意见书、起诉书、刑事判决书等实现电子印章及格式打印。建立案件信息交流系统,如对证据不足、存疑的案件可直接通过平台交流。三是建立案件预警、监督、分析系统。系统以数据交换平台为基础数据来源,对案件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在特殊节点发送提醒指令。建立案件查询功能,以便诉讼结束后供相关人员查询借鉴。同时比较提取分析相关数据,生成司法信息总结报告,以便提供数据参考。

通过平台的建设基本实现了以下目标。首先,案件转递更加顺畅,办案效率得到提升。如平台可以实现多人同时查看的电子宗卷,改变以往案件案卷流转方式。经办人员可直接网上查阅案情,下载打印公文,减少移送接收环节。其次,办案协同更加紧密,案件质量得到提升。所有法律程序都在平台上流转处理,结果直接记入日志,有利于政法各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由此倒逼办案人员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再次,信息流转更加透明,执法规范、监督效能得到提升。公安立案、侦查、案件后期处理以及监管活动办理等信息,检察的批捕与起诉审查,法院的审判结果和交付执行、刑罚执行活动,司法局的社区矫正情况,均可通过平台即时传送。平台也避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多头受理,实时跟踪办理进程和结果。最后,信息统计分析更加便捷完善,服务决策能力得到提升。系统能随时对各类案件进行分析统计,及时了解动态,使政法机关能快速准确地收集到公检法司各家的相关情况,为领导决策部署、超前应对提供了快速通道。

二、当下困境

当前国内有很多地方如重庆、江苏昆山、上海浦东、深圳龙岗等已经建成或者正在筹建政法信息共享平台,但结果均不尽人意。S县政法信息共享平台虽然试运行成功,但平台主系统也运行受阻。笔者对受阻的障碍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技术障碍

政法信息共享协同系统与政法各部门内部业务系统无法实现对接。公检法司各家拥有各自独立的局域网,也建立相应的不同级别的保密机制。从调研的情况反映,各单位都有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禁止外来网络接入本单位局域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势必要打破相关规定,而这必须获得上级机关的批准方能实施。目前公检法司各部门的数据库都在市级以上政法部门,各部门对开放接口心存疑虑,政法共享平台与之无法对接,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平台的关键在于数据库的共享,这是影响平台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真正通过平台的应用减少干警工作量的关键。从各地来看,数据共享与数据库互联上受阻是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瓶颈。

2.人力障碍

办案人员运用平台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由于不能解决数据库的有效对接,政法各部门都要面临同一案件分走二套系统的问题,办案人员对案件的数据需要二次录入,大大加重了工作量,从而影响他们使用平台的积极性。同时,受上级部门业务考核制约以及共享平台运用考核的空白,办案人员对本部门的业务系统较重视,却不太重视共享平台业务系统的运用。一项新事物的出现至被接受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受传统工作习惯的影响,不少办案人员有排斥心态,使用平台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享受不到平台运行的惠利,反而无形增加了工作量。

nlc202309020029

3.动力障碍

平台建设缺乏权力机关的有力推动。当前部分平台建设合作单位对平台建设的意义作用认识不清,出现多种误区:有些单位认为建立横向合作平台上级业务主管机关并没有明确工作要求,本单位也无迫切需求;有单位认为信息共享之后容易暴露自身问题,影响单位形象,而且多了一双监督的眼睛自找麻烦,也不利于对办案人员的个人保护;有的甚至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信息共享高度戒备,认为其容易泄密。由于认识不统一,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以及工作中不配合,从而使得平台建设工作阻力重重,无法实现新突破。在此情况下,实际工作中又没有层级较高、对各单位均有较强制约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而更为关键的是缺乏权力机关的具体推动。

4.机制障碍

平台建设缺乏工作机制的有力保障。由于缺乏必要工作机制的有效保障,政法信息共享平台的操作性不强,其功能作用发挥得也不够理想,各家单位参与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了平台建设进程。首先是技术资金保障不到位,平台建设与维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当前该项目没有政府财政的专门预算,经费由各家合作单位按比例分摊,经费保障不到位,科技化水平尚低。其次是监督制约机制缺乏,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与考核评价机制,而信息共享项目一般需要长期坚持而且基础性工作量巨大,各协作单位又分属各个不同系统,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手段,一旦在运行过程中某个部门或环节出现了问题,将影响到整个平台的有效运行。再次是缺乏信息管理使用的保密机制,平台信息共享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量十分巨大,有些信息属于本单位、本系统的秘密资料,使用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失密泄密的情况,这也使得部分协作单位在提供时存在较大顾虑。最后是人员培训和业务咨询机制缺乏,根据以往新软件、新系统投入应用情况预测,在整体信息化共享平台投入运行之初,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专门的软件应用操作培训。而政法系统的工作内容都有明确的法定时间限制,如何尽快使相关工作人员熟练共享平台操作,减少运行之初的误操作,组建专门的业务咨询队伍,发挥平台最大效能,将是平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三、应对之策

1.统一认识,形成共享协作共识

要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为推进平台建设奠定思想基础。一是对信息共享平台本身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整合司法资源、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效能的高度,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平台所具有的积极功能,使各部门在思想上真正接受。二是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意义要有正确的认识。各协作单位应认识到自己是平台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的受益者,应当跳出部门利益的束缚,以积极的态度、务实的工作,齐心协力、真诚合作把平台建设好。三是对未来司法的发展趋势有正确的认识。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司法环境的转变将对司法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信息共享作为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能的有效途径,必然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也势必会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各协作部门应当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从与己无关的分外事转变为本部门的职责所在和工作所需的分内事,从不闻不问到自觉接受、主动关心,从一开始对平台建设的戒备、抵触转变为开放坦诚,从被动应付、敷衍推脱转变为主动要求、积极配合。要加强对部门内工作人员的思想引导,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

2.争取支持,加大平台推进力度

要积极争取党委、人大和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对共享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通过党委协调各协作部门之间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分工职责,提出工作要求,在政治上、组织上给予保证。其次,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与推动作用,由其出面协调地方各部门来推进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共享机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問题;最后,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目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所涉及的人员、经费及其他物质保障都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司法改革后将会实现司法机关人财物省级统管,而政法信息共享平台推进需要不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法检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单位对共享平台建设的支持,如江苏苏州市就是由苏州市中院、市检与各区县的政法委由上而下联合推动,保证刑事案件办理流转在平台上的正常运行。

3.完善机制,科学制定相关制度

要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规范性指导意见,并由人大印发,以确保机制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规范性指导意见要立足长远、注重宏观,就建立共享机制的目的、意义、原则、协作部门范围、共享信息范围、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程序,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建设过程等基本问题作出原则性、指导性的规定,勾勒出共享平台的实施步骤。要制定平台运行的具体操作规程,作出专门性的规定。一是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如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定期情况通报制度,增强协作单位的工作互动性。二是建立业务咨询机制,加强协作各方的业务咨询与交流,对平台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探讨。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参与信息共享机制的各部门进行定期考核,纳入部门工作考核,同时加强日常检查督促。四是建立信息管理使用的保密机制。协作各部门落实管理责任人,严格信息使用审批制,制定严格的保密规则和措施,明确有权经手信息的人员,对于泄密者追究其相关责任,谨防信息外泄和滥用。

4.加强保障,确保平台有效运转

要有充分经费保障,建议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在财政部门编列专项经费,提供全额保障。要建立交流平台和技术维护组织,实时提供业务咨询,进行日常技术性维护及就运行具体事项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还要对各部门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制定监督有力的制约机制,由党委、政府、人大部门人员成立督促检查组,对各部门参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不积极配合的部门,结合考评机制,追究其相关责任,以此确保制度的执行。

基层地税部门信息工作调研报告 篇4

税务信息作为基层地税部门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流、反映情况、服务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地税部门应紧紧围绕地税中心,认真纠正税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调动各级做好信息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充分发挥税务信息的重要作用。

一、基层地税部门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单位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信息不如税收征管、执法等重要,开展不均衡。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一些苗头性问题不能及时进入领导视野,信息服务决策、指导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地税部门信息水平参差不齐,个别信息报送的时效性较差,一些好的题材、好的信息没有及时采编、上报,贻误了时机。一些单位动态信息报送多,经验性、问题性、调研性的信息少,信息结构单一;有的不能根据全省地税中心和本地实际报送“特色”信息,信息采用率低。

(三)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近年来,基层地税部门建立健全了信息制度,将信息纳入岗位目标管理进行考核,促进了信息的规范化、制度化。但由于信息考核奖励不到位,以致基层个别单位信息报送的主动性不强、应付现象普遍,信息来源渠道不通畅,个别基层信息人员积极性不高、不愿从事信息,影响了信息整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信息队伍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目前因地税系统征管改革力度大、人员调整相对频繁,个别科室和基层分局没有及时配备固定专人或者兼职信息员,有的单位甚至出现了轮流报送信息的现象,个别信息人员责任心不强、政治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信息的需要。县局办公室信息人员不能及时收集全局信息素材,使信息和效率低下。

二、加强基层地税部门信息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信息的责任感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向上级地税机关和党委、政府报送信息,是基层地税部门及其办公室的重要职责,是一个单位政务开展好坏的重要体现,是宣传地税、提升地税形象的重要途径。随着地税系统各项改革的深入和地税事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各级领导通过信息渠道可以及时了解情况,把握大局,指导,做出正确决策。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渠道进行汇报和反映情况,最具灵活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为此,基层地税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信息的重要性,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做好信息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强对信息的领导,把信息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与税收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要经常性地听取信息人员的汇报,做到既要压担子、出题目,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安排信息人员旁听有关会议,跟随领导下基层搞调研,使信息人员及时了解领导的意图、思路和部署;要加大技术投入,为信息人员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高信息传输效率,为信息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围绕中心,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和效率

按照“围绕抓信息,抓好信息促”的思路,围绕税收中心和上级信息采编要点,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信息,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率,使信息更加符合新时期地税的需要,跟上地税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一是突出一个“快”字,抓好动态性信息的报送。要根据上级局和县委、政府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和部署,紧密结合基层地税部门实际,快速反应,及时上报开展情况,中采取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增强信息的针对性,使上级领导及时了解情况、便于指导。二是围绕一个“实”字,抓好经验性和问题性信息的报送。信息人员要铺下身子,静下心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成绩和经验,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形成有深度、有特色、有代表性、有启发意义的经验性和问题性信息,从而达到交流和宣传,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目的,推动地税深入开展。三是立足一个“深”字,抓好深层次信息的报送。在坚持及时、准确、全面报送信息的同时,还要善于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抓住事物本质,并积极通过换位思考和视角转换,以推动全局为出发点,努力提高信息的层次和价值。

(三)完善机制,推动信息高效有序开展

信息是一项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非常艰苦的经常性,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是调动广大信息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健全定期汇报制度,各科室、基层分局每月都要按时上报完成情况,便于信息人员搜集信息素材;要健全科学的信息编写、报送、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质量;要建立信息评比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信息开展情况,交

流心得体会,推动深入开展;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考核办法,明确信息人员的岗位职责、各单位信息报送数量、考核奖惩办法等,并将信息纳入岗位目标管理之中。使信息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二要严格考核。结合岗位目标管理,按季对各科室、基层分局信息进行严格考核,奖优罚劣,能者多劳。考核中,既要考核数量,又要考核质量。三要完善激励机制。要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树优、业务能级管理、职务晋升等挂钩,并根据信息人员的实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切实调动广大信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切实提高信息人员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信息队伍

要加强信息员网络建设,要把年富力强、素质较高、吃苦耐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同志选拔到息岗位上来,形成一支以基层地税部门办公室专职信息人员为主,以各科室和基层分局兼职信息员为辅,反应灵敏、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为做好信息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采取以老带新,举办培训班,定期召开座谈会,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的需要。广大信息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能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树立起新时期信息人员的良好形象。

《基层地税部门信息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基层地税部门信息调研报告。Bht

流心得体会,推动深入开展;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考核办法,明确信息人员的岗位职责、各单位信息报送数量、考核奖惩办法等,并将信息纳入岗位目标管理之中。使信息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二要严格考核。结合岗位目标管理,按季对各科室、基层分局信息进行严格考核,奖优罚劣,能者多劳。考核中,既要考核数量,又要考核质量。三要完善激励机制。要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树优、业务能级管理、职务晋升等挂钩,并根据信息人员的实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切实调动广大信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切实提高信息人员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信息队伍

要加强信息员网络建设,要把年富力强、素质较高、吃苦耐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同志选拔到息岗位上来,形成一支以基层地税部门办公室专职信息人员为主,以各科室和基层分局兼职信息员为辅,反应灵敏、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为做好信息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采取以老带新,举办培训班,定期召开座谈会,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的需要。广大信息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能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树立起新时期信息人员的良好形象。

信息科技部门调研报告 篇5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工商部门部分干部对开展工商行政指导工作存在认识不足、理解偏差的问题。他们认为工商部门是国家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只能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如果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指导将会损害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市场监管。

(二)在开展行政指导工作过程中,部分行政相对人对于基层工商干部的建议、辅导、提醒、规劝等具体行政指导行为不理解,认为这是工商部门的妥协,因此对工商干部表示轻视,这导致基层工商干部产生畏难、气馁的情绪,不利于行政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基层干部素质普遍偏低,在日常工作中只能开展一些较为简单的行政指导,对于一些比较大的指导“项目”,他们往

往很难胜任,而且由于基层实施了网格化监管,一两个干部管理一个片区,对于一些复杂的指导“项目“,他们也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因此行政指导质量不高。

(四)对行政指导方式把握不准,错误适用指导范围。由于行政指导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而且具体适用范围均不相同,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错误适用指导方式的情形。如某个体工商户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应进行规劝而基层干部错误的使用了建议的指导方式。

(五)由于行政指导没有可操作的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基层干部在具体实践当中难以准确把握。实施指导的干部在指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导致针对同样的事件对于不同的行政相对人指导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有的可能以行政告诫或行政提醒了事,而有的可能就会加以行政处罚,对于同样的行政相对人和事件,不同的干部进行指导,往往处理方式也会有所差别。

(六)缺乏有力的行政指导监督机制,导致有的基层干部利用行政指导实施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等违法、腐败行为,这既损害了工商部门的形象,又违背了行政指导的初衷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还阻碍了基层干部的成长。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干部思想教育,提高认识理解。实施行政指导不是削弱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而是工商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需要。要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认识理解,消除其心中的顾虑。

(二)加强推行行政指导工作意义的宣传力度,让此项工作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最大限度的消除行政相对人的误解,鼓励基层干部多做说教工作,让行政相对人主动接受指导,从而树立起基层干部开展行政指导工作的信心。

(三)加强学习培训。经常开展座谈会、研讨会、领导授课、自主学习等多种活动,交流、培训、学习三结合,切实增强基层干部把握行政指导方式的技能、处理较大、较复杂指导“项目”的能力和提高行政指导工作的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行政指导规范,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标准性和统一性。一方面便于基层干部开展行政指导有章可循、有理可据,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当指导、违法指导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

(五)加强干部廉政教育、建立健全行政指导监督机制。为杜绝干部渎职、徇私舞弊和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基层工商部门纪检监察机构要广泛开展廉政教育,使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同时要努力探索对行政指导的监督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监督机制,使制度能管人,落到实处。

□刘大兵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工商局

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报告 篇6

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工作的汇报

X联社XX办事处:

按照办事处《转发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整改和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县联社迅速组成自评估调查小组,按照全面、系统的要求,认真进行自评估分析,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随着电子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信用社主要业务逐步依赖于计算机综合业务系统,随之而来的系统和网络安全已成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尤其自二00六年五月底我县农村信用社顺利并入全X农信社通存通兑网络后,网络安全运行工作事关全县农村信用社改革,经营、管理大局。我县联社从防范科技风险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系统和网络安全运行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正确处理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一手抓电子化建设,一手抓风险防范。截止目前,已经初步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统一标准建立起较完善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操作行为,我们从健全制度入手,先后修改完善了《XX县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柜员管理办法》、《XX县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业务授权管理办法》、《XX县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网点运行管理制度》、《XX县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 1

设备管理制度》、《XX县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XX县信用联社防范病毒管理制度》、《XX县信用联社机房管理制度》,修改制定了《XX县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处罚办法》等制度、规定,切实将我县农村信用社的网络安全管理责任落到实处。

二、加强硬件及网络环境建设,避免系统风险。

1、实现了内网与外网的严格的物理分离,内网主线路为

光纤专线,备份线路为音频专线,有关内网用机保证了专机专用。

2、为每个网点制做了规范的地线,并为网络设备配备了

专用机柜。与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有关的机房、办公室、营业网点都配备有消防器材。

3、定期对中心机房及网点计算机专用供电线路及网络线

路进行专项整治,对老化的线路进行了更新,对有隐患的线路进行了整改。

4、所有网点都有不间断电源保护。并定期对老化的设备,如UPS,参数稳压器,发电机进行统一的更新。对网点所用设备都按一定比例配齐了备用设备。

5、上线初期,即制定下发了《计算机业务管理制度(暂行)》,规范了业务操作、授权和口令以及人员和设备的管理。明确要求业务人员离开时,业务终端必须退出。在随后的多次检查中没有发现不规范操作的现象。

6、制定了《XX县信用联社防范病毒管理制度》,确定了专

人进行全辖病毒防治工作。

7、组织相关系统集成方和线路运营方对县中心机房进行安

全风险测试,排除隐患。

8、制定了《XX县信用联社机房管理制度》,建立了机房工

作人员及非工作人员出入管理规定。

﹙二﹚、加强领导,落实了网络和信息安全责任制。

为加强信息科技和信息安全的管理,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责任

制,联社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信用社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安全和运行管理工作,联社建立了信息科技及技术风险管理部门,设立了专职管理人员,网络和信息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积极地做好了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监督工作,从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入手,避免出现管理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确保了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本次自评估中,各级领导对评估工作高度重视,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支持,顺利地开展并卓有成效地进行,获得了客观、真实和有效的评估结果。

一、领导重视,相互配合。

在自评估过程中,联社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召开专门会

议,指定部门和专人负责评估工作。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及时提出要求,进行工作部署。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人亲自带队参与评估工作,抓好落实。各相关公司及线路运营商派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程师参加测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涉及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运行维护部门、使用部门、安全管理部门以及技术支持单位和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在各方的协调配合下,评估小组相互支持,谨慎从事、认真负责、积极协作,较好地完成了风险评估工作。

二、严格审查,保证质量。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其专业性、技术

性很强,为了确保测评工作质量,联社运管部按照银监会下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从工作内容、测评目的、操作规程、技术手段等方面,以及评估的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适时提出安排意见,有效地保证了测评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共完成评估报告份,我县农村信用社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基本完成。

三、积极行动,有效整改。

通过风险评估,各有关单位对现有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资产、运行状况、存在问题等有了全面翔实的了解,针对网络和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各单位正在积极研究有效解决方案。牟家坝信用社在评估结果出来后,认识高、行动快、安全意识强,于1月 日在社内发文,对PC 机、终端和有关应用系统等进行全面清查,同时,还提出了重新设置密码和PC 权限,加强对敏感信息的管理,清除非法软件等措施。

三、加强维护、建立了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我县联社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工作,建立了网络信息

安全应急预案,为避免出现不安全情况,对潜在的突发事件和重大操作,事先有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恢复控制办法;明确了各责任区域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检验其操作性和效果;各社确定专人,作为信用社系统管理人员(兼),提供工作条件和培训机会,建立了多层次的系统维护管理人员体系,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和能力。

通过此次风险评估工作,找出了信息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

素,发现了一些安全隐患,制定了整改措施,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我们认识到,信息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次评估工作仅仅是一个起点。今后,我们要将评估工作长期开展下去,逐步扩大评估范围,加深评估工作的深度,贯彻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我县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信息科技部门调研报告 篇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2008]83号, 以下简称“三定”方案) 赋予人民银行“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的职责, 具体为“指导、协调金融业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为该职责的主要承担部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事项目录表》 (银办发[2010]105号) , 人民银行科技部门执法检查有以下4个项目。

一是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检查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四条、《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银办发[2008]275号) 。

二是银行卡发卡系统安全性和技术标准符合性检查。检查依据为《关于下发<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银发[1999]17号) 第十四条、第五十七条。

三是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检查依据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银办发[2008]275号) 。

四是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检查。检查依据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银办发[2008]275号) 。

二、“四个项目”检查开展情况

福建省人民银行共有科技人员154人, 其中83人具有执法证, 占比为54%。从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一级起, 各层级人民银行科技部门执法人员配备比例自上而下逐级下降, 具体为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以下简称“人行福州中支”) 科技处21人, 19人具有执法证, 占比为90%;各市中心支行科技人员54人, 27人具有执法证, 占比为50%;各县支行科技人员79人中, 37人具有执法证, 占比为47%。近3年来, 福建省内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累计对“四个项目”开展检查18次, 其中3次以执法检查手段开展。

(一) 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

主要为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年度验证及检查。《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 (银发[2010]175号) 对金融业机构信息的新增、变更和撤销进行了具体规定, 并明确“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应当对辖区内金融业机构信息有效性等进行年度验证”, 验证金融业机构及其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唯一性。人总行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部署开展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验证及检查工作, 其中, 2013年明确要求人民银行各级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的相关要求开展金融业机构信息年度验证工作。根据此要求, 2013年福建省按照执法检查程序开展检查, 现场检查涉及438家分支机构信息, 主要内容是现场查看金融许可证、营业执照、分支机构清单等资料;非现场检查涉及671家分支机构信息, 主要内容是将管理系统中登记的信息与金融机构报送信息进行逐一比对。

(二) 银行卡发卡系统安全性和技术标准符合性检查

2012年, 受人总行委托, 人行福州中支对兴业银行金融IC借记卡系统异地备份中心开展现场检查。2013年, 人行福州中支应商业银行的申请, 根据文档审核情况、系统检测报告及现场评估情况, 完成福建闽侯民本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C借记卡、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IC贷记卡、福建海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C贷记卡等发卡技术标准符合性和系统安全性审核。

(三) 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

自2005年以来, 人总行连续10年部署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工作。具体检查内容随着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不断深入而逐年发生变化, 如2012年为POS终端改造任务落实情况, 2013年为ATM改造落实情况, 2014年为发卡系统和ATM终端电子现金跨行圈存改造任务落实情况。其中, 2013年和2014年明确要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实施检查和规范行为。根据此要求, 2013年和2014年, 福建省均按照执法检查程序开展检查, 2013年共对22家金融机构、224台ATM设备开展现场检查, 2014年共对21家金融机构、293台ATM终端、27个卡种进行现场检查, 完成424笔业务现场检查测试。

(四) 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检查

主要检查内容为对需要接入支付、清算系统的参与机构开展接口验收、接入环境检查等。近年来, 接口验收职责逐步从分支行向总行集中, 由科技部门向清算中心转移, 省内科技部门最近一次开展的接口验收为2010年对辖内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开展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接口验收。接入环境检查主要由科技部门完成, 2011年来, 人行福州中支科技处陆续对厦门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等8家机构开展了接入环境检查。

三、检查工作存在问题

(一) 执法检查依据不充分

执法检查作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 应当具有规章以上的执法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事项目录表》中, 将国务院“三定”方案作为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检查3个项目的执法检查依据。但是, 作为执法检查, 应当明确法律授权,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二条关于人民银行的检查监督权, 《商业银行法》第六十二条关于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检查监督权等。负有法定管理职责并不一定拥有相应的执法检查监督权, 人民银行履行“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的职责, 并承担“指导、协调金融业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但“指导”、“协调”等职责并不等同于检查监督。因此, “三定”方案不适宜作为检查依据。

在法律层面,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二条明确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9类行为开展检查监督, 其中第八项“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作为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检查的法律依据, 但其他3项执法检查内容是否属于第三十二条中所列的9类行为, 值得研究。如适用《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四条则需要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经国务院批准”等前提条件下才有权进行。

在规章层面,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银发[1997]17号) 第十四条规定:“符合上述条件的商业银行, 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开办银行卡业务, 并提交下列材料:…… (四) 由中国人民银行科技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系统安全性和技术标准合格的测试报告:……”, 上述规定可作为银行卡发卡系统安全性和技术标准符合性检查的执法依据。

综上所述, 目前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两项内容尚缺乏规章以上执法检查依据, 而主要依据“银发”、“银办发”等文件开展检查, 层级过低, 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 对行政执法行为属性认识存在分歧

对上述“四个项目”的行政管理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均是行政执法行为, 应严格遵循执法程序, 对各项验证、验收、核查等都必须严格执行执法检查程序。

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执法行为不应作宽泛的理解, 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执法行为指执法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为, 金融科技业务具有特殊性, 许多业务都是通过验证或核查完成, 不需要通过严格执法检查程序进行。在人总行部署开展的相关检查中, 一些文件明确规定“按照《执法检查程序规定》实施检查”, 但多数检查通知则未强调此要求。因此, 造成了各类检查程序各异, 标准不统一, 隐藏一定的执法程序风险。

(三) 部分项目缺乏行政处罚措施

“四个项目”均缺乏配套的行政处罚措施。目前只有《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 (银发[2010]175号) 第三十九条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 予以通报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但该规定未能具体对应相关的法律法规, 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实践中, 基层央行对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大多依靠约见谈话、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等非处罚手段加以约束, 没有强制力的保障, 难以引起被检查机构的重视。

(四) 个别检查项目形式需要改进

银行卡联网通用每年确定的检查主题, 都突出了检查重点, 但另一方面, 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却不便于纳入督促整改。随着业务的发展, 银行卡清算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涉及的主体 (如第三方支付机构等) 逐步增加, 已成为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的主力军, 但这些机构往往脱离检查的约束。

(五) 基层执法水平亟待提升

特别是在县域一级, 近几年来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在县域金融业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与此同时, 县域金融机构由于技术设施薄弱、技术力量欠缺, 在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和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但基层央行面临着执法人员不足、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 难以适应对县域金融机构强化监管和指导的要求。如福建省内县域一级科技人员超过半数不具有执法证, 因此, 近年来对县域金融业科技领域开展的执法检查基本依托地市中支以上执法人员完成, 县级未自主开展过执法检查。

四、问题原因分析

(一)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是立法存在空白。对于目前部分按执法检查等程序开展的监管行为, 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对金融科技监管的各类行为缺乏统一的定性, 进而引发理解争议。

二是立法相对滞后。金融科技领域创新步伐快, 但相关监管制度建设落后于具体业务的发展。如《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于1997年制定, 实施14年来未修订, 已难以适应现代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二) 对金融科技领域的依法行政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基层央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重心主要为支付结算、征信、货币发行、反洗钱等传统行政执法领域, 对金融科技行政执法的关注较少, 部分机构在本单位依法行政领导小组组成上未将科技部门列入, 对该领域的执法行为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

依法行政是一项系统工作, 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又需要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 才能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人民银行金融科技领域的执法人员均是科技专业人员, 在依法行政知识的系统学习方面稍有欠缺, 且由于该领域行政执法活动起步晚、项目少, 执法经验不足, 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

五、几点建议

(一) 加强立法, 完善执法措施

对于缺乏规章以上的上位法依据的执法检查项目, 建议人民银行系统加紧对此问题的研究, 完善相关执法检查及行政处罚依据, 在条件成熟时, 积极推动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 以法律形式确定人民银行行使监督检查权的内容。明确各项行政处罚措施, 提高金融科技执法检查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使得执法检查成为履职的有效抓手。

(二) 分类梳理, 明确各类管理行为属性

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 可针对管理相对人特点采取多种行政管理措施, 而不一定局限于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执法手段。明确各类行为应适用的行政管理措施种类, 既有利于统一执法要求, 消除随意性与不确定性, 也有利于节约管理资源, 降低行政相对人负担, 促进中央“简政放权”精神的落实。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年度验证, 仅核查金融业机构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唯一性, 内容相对简单, 建议不通过执法检查手段完成。银行卡发卡系统安全性、技术标准符合性检查以及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安全性检查, 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开展的验收, 建议不列入执法检查事项目录。

(三) 转变观念, 提高执法能力

一是转变思想。金融科技工作应做好从后台到前台的转变, 在做好人民银行内部科技服务的前提下, 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督和指导工作。

二是切实提高科技队伍执法能力。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培训, 系统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规, 加强对科技人员特别是县域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如与重要业务系统相关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等。

三是加强业务联系沟通, 开展典型案例交流, 加强与法律事务部门的联动, 促进实际工作中业务运行和执法实践的有机结合, 提高执法效果和能力。

信息科技部门调研报告 篇8

一、近年来价格主管部门在支农惠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合理调控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江西、湖南、四川等主产省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5年,四川省通过制定并实施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合理引导市场粮价回升,按该省当年商品粮销售量计算,使农民增加收入近40亿元。广西自治区柳州、来宾、河池等产糖县实施糖蔗价格联动,将甘蔗收购价格从首付价每吨230元提高到280元。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还把送价格信息下乡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太原市小店区免费赠送《价格简报》和涉农价格期刊,在乡村设立物价信息员,及时将农产品价格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各地农村价格监管站利用办黑板报、出专栏等形式,在当地场镇显著位置公告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价格信息和市场行情。

(二)控制农资价格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广西、湖南两省(区)对省产尿素、磷酸二铵实行政府指导价,对其他化肥、农膜、农药等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对化肥批发零售实行进销差率和批零差率控制,保持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重庆市于2005年对化肥生产、流通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对不据实结算运杂费、擅自提高销售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农民利益。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向化肥大中型生产企业派驻价格监察员,架起政府、企业、农民三者之间的桥梁,使化肥价格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全省农民因此减少支出约2亿元。

(三)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经过清理整顿,吉林、辽宁两省已经基本上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河北省2005年取消了生猪定点屠宰管理费等11项不合理收费,降低了畜产品检疫等4项收费标准,年可减轻农民负担900万元。山西省取消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工本费等10项收费,免收水土流失防治费等9项收费,降低了农机监理费等3项收费。宁夏自治区近年共取消涉农收费项目25项,免收8项。各地积极推行城乡居民用电同价。辽宁省海城市农村居民用电价格为每千瓦时0.45元,比同价前下降0.5元左右;福建省建阳市农民用电每千瓦时由1元降为0.458元;江西兴国县农民用电每千瓦时由1—2元降为0.59元。成都市2005年查处涉农价格案件150余件,查处金额280万元,退还农民234万元;通过制定《农村配送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规定药品配送企业的配送价格加价率不得超过6%,使全市农村药品价格平均降低15%以上,年减轻农民负担约6000万元。

(四)建立农村价格监督服务网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各地普遍实行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山西省将2005年定为“收费公示年”,加大推行收费公示的力度;湖南省共设立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栏(牌)4.9万多块;宁夏自治区免费向农户发放收费“明白卡”,增强了农民抵制乱收费的能力。成都市金牛区组织实施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阳光工程”,统一制作、统一安装涉农收费公示栏,公示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做到了“公示广、看得清、留得住”。各地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四川省建立了与乡镇物价监督员、联络员定期联系制度;仁寿县开展12358举报电话送下乡活动,将价格举报网延伸至全县15个区、110个乡镇、1102个行政村,加大农村价格监督力度,对维护群众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农村价格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部分价格和收费政策还不尽完善

一是部分地区农村电价偏高。四川省眉山市反映,农村用电中的非居民照明、商业、工业电价尚未实现城乡同价,农村电价明显高于城市,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重庆、湖南、广西等地反映,部分偏远农村电网尚未进行改造,电价水平在每千瓦时1元以上,甚至更高。重庆江津市农民反映,当地电力部门对参加电网补改的农户多收材料费500元(原来收材料费200元,现在收700元)。二是农用车养路费征收标准不合理。农民认为,农用车主要从事田间作业,却与城市机动车按同样标准缴纳养路费,很不公平。四川省乐山市过去对农用车、拖拉机一年按6—7个月缴纳养路费,现在改按12个月计缴,增加了农民负担。三是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太原市小店区大村反映,该村被征地165亩,补偿费每亩仅1.3万元,而同一地区城建用地市场价要高出几十倍。宁夏宁武县临河镇的征地补偿费标准仅为每亩8000元,相当于当地一个农民2年多的纯收入。四是存在多头收费现象。四川省反映,生猪饲养、屠宰销售过程的收费仍多达14项,涉及8个部门,各种税费累计高达70—110元/头,扣除成本后,农民养猪基本没有收益。湖南、广西等地农民反映,一些主管部门向农民经营的小企业、小超市甚至小卖店强制收取各种会费,包括个体工商会费、农村工商企业协会会费、特种行业协会会费等。技术监督部门收取质检费、卫生部门收取检验费等,在收取标准上没有区别城市与农村,农村小企业感到难以承受。

(二)一些影响价格形成的体制和机制性因素仍未消除

当前农民反映最为强烈的仍然是“看病贵”和“读书贵”等问题,农村因病致贫、因学返贫现象还比较严重。河北藁城县系井村反映,全村约800户,目前因病返贫的有10余户。这些问题实质上是体制机制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政府投入不足等因素带来的结果。在医药不分、以药补医的体制下,药品价格仍然存在虚高现象,超出了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四川省雅安市反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减轻农民就医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门槛费”偏高,可报销比例过低,农民不甚满意。宁夏自治区吴忠市上桥乡花寺村四组马瑞华老人因病住院,支付医药费6727.21元,仅报销了935.7元,占总费用的13.9%。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数农民仍然望医兴叹,“小病挺,大病挨,不行才往医院抬”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农民对免除或逐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非常欢迎,但对高中和大学收费意见很大。江西省吉安县农民反映,当地高中生每学年学杂费一般在2000元以上,加上食宿费,三年高中开支超过20000元;高等院校一年的学杂费大多在5000元以上,加上食宿费用,往往超过一些普通农民家庭的全年纯收入。农民反映,他们收到孩子上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忧的是巨额学费从哪里来。

(三)农村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价格矛盾和问题

除前述问题外,当前农村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价格和收费问题: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民种粮收益下降。2004年、2005年全国化肥销售价格均比上年平均上涨12.8%,同期粮食价格涨幅不大。据测算,河北省2005年小麦、玉米每亩净利润分别为146元、158元,比2004年的198元、192元分别下降27%、18%。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农民反映,当地种子公司通过直销或经销代销等方式,逃避价格主管部门的管制,使当地玉米种子价格2005年从每公斤2元上涨到5元。二是农业用水价格矛盾突出。南方地区农业用水简单按田亩收费,农民用多用少、用与不用都一样,造成苦乐不均;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水费负担。北方缺水地区存在两种情况:部分地区反映农业用水负担较重,宁夏灵武县临河镇农民反映,当地一般自流灌溉种植用水支出为每亩地40—50元;部分地区则存在农村用水收费过低的问题,本次调查涉及的山西、河北的10多个乡镇中,农民用水基本由集体出资,少数村向农民每年每人收取10元钱的水费,尚不够抽水的电费支出。三是农村公益事业收费过高。各地普遍反映农村殡葬收费过高,“死不起人”。四川省南部县火葬费用高达1790元,而且强制服务、垄断经营现象严重。福建省松溪县殡仪馆火化费用一般在1200元以上,购买墓地费用最低在3500元以上。一些农民对有线电视收费意见较大。山西省清徐县北录村反映,当地有线电视初装费约为600元,每月还要交12元的收视费;四川省达州市农村有线电视入网费为500—680元,收视费为每月13元;乐山、眉山等地农村有线电视收视费每月18元,比许多大城市的收费水平还高。此外,部分地区农民反映了工商管理部门乱收费、电话月租费不合理等问题。

(四)部分地方认识不到位,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物价系统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还存在一些与建设新农村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对建设新农村的认识过于简单。以为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而忽视了运用价格政策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的任务;二是存在畏难情绪。少数同志认为,当前价格工作机构不健全、体系不完善、队伍不稳定,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难有作为,存在一些畏难情绪。三是工作中存在明显的缺位和不到位现象。“缺位”主要表现在价格服务方面,不少农民反映对价格政策不甚了解,也得不到及时可靠的价格信息;“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价格政策执行不到位,特别是对各种乱收费、乱涨价的查处不到位,使农民的合法价格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价格主管部门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几点意见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搞好服务”,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加强和改进粮食、化肥价格调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要加强对粮食价格的调控,努力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执行预案;积极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粮食价格综合补贴制度,稳定农民种粮预期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认真落实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化肥运输的价格优惠政策,坚决纠正和查处擅自提高价格、变相取消优惠的行为;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管,继续对化肥出厂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对批发和零售环节实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或采取最高限价等形式进行控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完善农村水、电、运、住等价格政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逐步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促进农村节约用水,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在进一步改造农村电网的基础上,降低农村非普工业、非居民照明、商业用电价格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各类用电与城市同价,以减轻农村电费负担,增强乡镇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农村中小学用电价格,继续对农业生产用电实行较低的价格,并保持相对稳定。加强对农村客运价格管理,按照既有利于调动运输企业积极性,又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客运价格水平;取消向农村客运收取的客运附加费,降低农村客运运营成本,缓解农民“行路难”问题。进一步规范农民建房收费,除依法颁发的证照可按规定收取工本费外,取消涉及农民建房的其他收费,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农民接受建房咨询、设计等服务并收取费用;统一规划建设农民生活用房,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创造有利的价格环境。

(三)认真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价格和收费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加强农村医药价格管理,缓解农民看病贵问题。配合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医药价格监管体系;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整顿农村医疗服务收费,支持农村平价药店经营,切实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二是规范农村教育收费,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全面清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取消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西部地区寄宿制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从严控制择校生招生比例和录取分数,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建立高校成本调查审核制度,规范校内服务收费;清理整顿改制学校收费,坚决制止以改制为名行乱收费之实的行为。三是对涉农收费进行专项治理。重点对农民反映强烈的殡葬服务收费、有线电视收费、农村电话收费、工商管理收费等进行治理,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严禁强制农民参加各种有偿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并收取费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四)加强涉农收费管理,严禁出台专门针对农民的收费项目

对过去出台的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文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要一律废止;对保留的涉农收费项目,要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出台专门针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不得提高专门针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加强对涉农服务性收费的管理,严禁有关部门强制农民参加各种协会并收取会费;严禁强制农民接受有偿服务。

(五)巩固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公示制度的作用。针对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措施。在全面清理涉农收费,改进公示形式,完善公示范围、公示内容的基础上,健全配套措施,强化监督检查,巩固公示成果,确保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六)整合价格工作资源,提高农村价格监管服务水平

上一篇:申请英国大学推荐信范本下一篇:英语作文:美国人的绘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