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分析资料

2024-08-12

科技信息分析资料(通用8篇)

科技信息分析资料 篇1

第一章 系统思想

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系统是由若干元素构成;系统有一定的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

3.按系统复杂程度分类:超越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人···

4.按系统的起源不同: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人工物理系统,人工抽象系统,人类活动系统三种类型。)

5.按系统抽象程度分类:实体系统、概念系统、逻辑系统

6.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相似性

第二章 管理系统

1.管理的基本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2.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

第三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要求加工后的数据。数据的定义: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和目标的可鉴别的非随机符号。

2.从信息系统角度看,信息具有的基本属性:事实性、扩散性、传输性、共享性、增值性、不完全性、等级性、滞后性。

3.西蒙建立的决策过程的基本模型包括三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

4.结构化决策是指:在清楚的逻辑基础上的决策,这类决策可事先规定明确的决策规则。非结构化决策是指:没有明确的决策规则的决策。

5.企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管理层:高层管理(战略管理)、中层管理(战术管理)、基层管理(作业管理)。

6.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的采集和输入、数据的传输、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信息的使用。

7.识别信息的一般有三种方法:由决策者识别;系统分析员亲自观察识别;先由系统分析员观察得到基本信息,再向决策人员调查,加以修正补充。

8.采集数据的方法有三种:自下而上地广泛收集、有目的的专项调查、采用随机累积法。

9.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10.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11.基于管理活动的系统结构:分为三个级别:战略规划、管理控制、作业控制。这类信息系统一般有三种处理组成:事务处理、报告处理、查询处理。

12.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结构:市场销售、生产管理、物资供应、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高层管理。

13.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分为:事务处理、作业控制、管理控制、战略规划。

14.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的定义:指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情况。物理结构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15.分布式系统的定义: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资源联系在一起,服务于共同的目标。分布式系统个分为:分布式和客户服

务器模式。

16.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语言系统(LS)、知识系统(KS)、问题处理系统(PPS)。

17.专家系统(ES)特点:能对复杂情况做出诊断,能处理不确定状况,并能对方案作出解释

第四章 信息系统建设概论

1.信息系统建设成败原因:

(一)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①技术手段复杂 ②内容复杂,目标多样 ③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 ④环境复杂多变

(二)信息

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把信息系统看做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应用,认为信息系统主要是一个技术过程,视项目开发为“交钥匙工程”;第二阶段,人们把信息系统开发看做是有行为影响的技术过程;第三阶段,认为信息系统的开发主要是社会过程。

2.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五个阶段。

3.开发信息系统方法存在的问题:目标含糊、通信误解、步骤混乱、缺乏管理控制。

4.结构化程序设计一般由三种逻辑结构来编制:顺序结构、判断结构、循环结构。

5.结构化方法的基本原则:①用户参与 ②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③按照系统的观点,自顶向下的完成研制工作 ④充分考虑变化的情况 ⑤工作成果文献化,标准化

6.结构化方法的缺点:①开发周期长②早期的结构化方法注重系统功能,但在兼顾数据结构方面做得不够③结构化程度较低的系统,在开发初期难以锁定功

能要求。

7.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原型,以便尽早澄清不明确的系统需求。

8.原型法的优点:①增进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②用户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③辨认动态的用户需求④启迪衍生式的用户需求 ⑤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

9.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10.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①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性高②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③组织一支拥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的技术队伍④具备一定的资源

11.开发方式: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现成软件包、联合开发

12.项目管理体现在四个方面:资源保证、进度保证、审核批准、进度和费用统计

第五章 系统规划

1.系统规划的任务:①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②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③制动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2.系统规划的特点:①系统规划是面向全局、面向长远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结构化程度较低。②系统规划是高层次的系统分析,高层管理人员

是主体。③系统规划不宜过细④系统规划是企业规划的一部分,会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变化。

3.系统规划的原则:①支持企业的总目标②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 ③摆脱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从性。④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

性⑤便于实施

4.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①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发展战略与总体结构 ②了解当前信息系统的状况 ③对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④近期发展的计划

5.战略目标集转移法(SST):

6.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的四个步骤:定义管理目标、定义管理过程、定义数据分类、定义信息结构。

7.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取得到退出所经历的阶段。一般划分为四个阶段:产生阶段、获得阶段、服务阶段、归宿阶段。

8.数据类的含义:在总体规划中,把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归成一类数据,称为数据类。定义数据类的方法:实体法、过程法。

9.可行性的定义:是指企业当前情况下,研制这个信息系统是否有必要,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

10.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技术可行性(①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达到所提出的要求 ②所需要的物理资源是否具备,是否能够达到)、经济可行性(估计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分析项目从经济上讲是否合理)、社会可行性(指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否在该企业实现,在当前操作环境下能否很好的运行,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

11.可行性分析的报告的主要内容:①引言 ②系统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③拟建系统的候选方案 ④可行性论证⑤几个方案的比较

第六章 结构化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系统分析员与用户在一起,充分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双发的理解用系统说明书表达出来。

2.系统分析的困难:主要来源以三个方面:问题空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环境的不断变化。

3.数据流图描述数据流动、存储、处理的逻辑关系,也成为逻辑数据流图,一般用DFD表示。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4.数据流图的基本成分:外部实体(指系统以外又与系统有联系的人或事物,它表达该系统数据外部来源和去处)、数据流(指处理功能的输入或输出,用一个

水平箭头或垂直箭头表示,箭头指出数据的流动方向)、数据存储(表示数据存储的地方)、数据处理(对数据的逻辑处理功能,也是对数据的变换加工功能)。

5.绘制数据流的注意事项:

(一)关于层次的划分;

(二)检查数据流图的正确性:①数据守恒,或称为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匹配。②在一套完整的数据流图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存储,必定有流入和流出的数据流,即写文件和读文件,缺少任何一种都意味着遗漏某些加工。③父图中某一处理框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出现在相应的子图中,否则就会出现父图与子图的不平衡。④任何一个数据流至少有一端是处理框。

(三)提高数据流图的易解性:①简化处理间的关系 ②均匀分解③适当的命名

6.系统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字典,主要是:用来描述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和外部实体。数据字典把数据的最小组成单位看成数据元素。数

据字典可以用人工方式来建立。

7.数据字典的各个类目: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外部实体。

8.数据字典的作用:①按各种要求列表②相互参照,便于系统修改 ③由描述内容检索名称 ④一致性检验和完整性检验。

9.编写基本说明有三种方式: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

10.结构化语言有三种基本语句:祈使语句、判断语句、循环语句。

11.判定树适用于10~15种行动的一般复杂的决策。判定表适用于多个条件的复杂组合。如果一个判断包含了一般顺序执行的动作或循环执行动作,则最好用结构

化语言来表达。

12.事件的定义: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能够描述出来并值得保存的事情。

13.事件的类型:外部事件、时间事件、状态事件。

14.系统说明书的内容:引言、项目概述、实施计划。

第七章 结构化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目标:①信息系统的功能 ②系统的效率③系统的可靠性 ④系统的工作质量 ⑤系统的可变更性 ⑥系统的经济性

2.模块的定义:通常是指用一个名字就可以调用的一段程序语句。模块具有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程序代码、内部数据四个属性。模块用长方形表示。

3.结构图的主要成分:模块、调用、数据、控制信息。

4.耦合:反应了模块直接连接的紧密程度;内聚:指一个模块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

5.模块间的耦合程度有三方面的因素:联系方式----模块之间通过什么方式联系;来往信息的作用----模块间来往信息的用途;数量---模块间来往信息的多少。

6.模块的内聚可以分为: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步骤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7.模块的扇出:指模块的直接下层模块的个数;模块的扇入:指有多少个上级模块调用它。设计好的系统,上层模块有较高的扇出,下层模块有较高的扇入。

其图像结构,上面尖,中间宽,下面小。

8.代码的定义:代码是用户来表征客观事物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它应易于计算机和人的识别和处理。简称为“码”。

9.代码的功能:鉴别、分类、排序、专用含义。代码的种类:顺序码、矩阵码、自检码、系别顺序码、层次码。代码的类型:一般有数字型、字母型、数

字跟字母混合型。

10.代码设计的原则: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单性、适用性、规范性、系统性。

11.代码设计的步骤:①确定代码对象②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③根据代码的使用范围,使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种类与类型④考虑检错功能⑤编

写代码表

12.输出设计包括的内容:①确定输出内容②选择输出设备与介质③确定输出格式

13.输入设计的原则:最小量原则、简单性原则、早检验原则、少转换原则。

14.输入设计的内容:①确定输入数据内容 ②确定数据的输入方式 ③用户界面设计 ④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校验 ⑤确定输入设备

15.设备选用考虑的因素:①输入的数据量与频度 ②数据的来源与形式、收集环境 ③输入类型、格式的灵活程度。④输入速度和准确性要求⑤输入数据的校

验方法、纠正错误的难易程度⑥可用的设备与费用

16.数据出错的三种情况:数据内容错、数据多余或不足、数据的延误

第八章 面向对象的分析

1.对象的定义:是一些属性及专用服务的封装体,它是问题空间中一些事物的抽象。

2.对象类的定义:简称类,是指有相同属性和服务的一组对象的集合。实例是以类为模板创建的一个特定的对象。

第九章

第十章(略)系统实施

1.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硬件准备、软件准备、人员培训、数据准备。

2.好程序的标准:能够工作、调试代价低、易于维护、易于修改、设计不复杂、效率高。

3.结构化程序设计包括的内容:限制使用GOTO语句、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自顶向下的设计,编码和调试、主程序员制的组织形式。

4.对象的性质: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

5.编程风格(结构):①简单直接地反应意图②表达式的书写应一气呵成③嵌套不宜过深④合理使用GOTO语句⑤尽量使用局部变量

6.检验软件有三种手段:动态检查、静态检查和正确性证明。

7.测试的类型有:模块测试、联合测试、验收测试、系统测试。

8.模块测试定义:是对一个模块进行测试,根据模块的功能说明,检验模块是否有错误。这种测试时各模块编程后进行。

9.联合测试定义:即常说的联调,可以发现总体设计中的错误。方法有两种:即根据模块结构图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进行测试。

10.验收测试定义:检验系统说明书的各项功能与性能是否实现,是否满足要求。

11.系统测试定义:对整个系统的测试,将硬件、软件、操作人员看做一个整体,检查它是否有不符合系统说明书的地方。

12.传统测试方法:白箱测试和黑箱测试

13.排错的方法:试探法、跟踪法、对分查找法、归纳法、演绎法

14.系统转换的方式有三种:直接转换方式(新系统直接替代旧系统,转换简单,费用最省)、试运行方式(平行转换,老系统照常运行,新系统承担部分工作)、逐步转换方式(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地替代老系统,直到全部代替老系统)。

第十一章 系统维护与管理

1.系统维护的内容:①程序的维护②数据文件的维护③代码的维护④机器、设备的维护

2.维护的类型:更正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3.衡量信息系统质量重要指标:可靠性和安全性

4.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应用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5.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为了保护系统硬件、软件和数据不致受到偶然的或蓄意的修改、破坏和泄漏,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6.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密性、可控制性、可审查性、抗攻击性

科技信息分析资料 篇2

一、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管理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图书、情报资料、档案本属同根所生。在古代、图书、情报资料、档案融为一体, 图书馆与档案馆同居一室。随着纸张的问世和社会生产和科技的发展, 档案、图书和情报资料才分别独立出来。图书主要以文字图像、公式、声频、代码等手段将信息知识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情报资料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信息现象, 其特征是较图书的传播更快捷。档案则是专指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作为原始记录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形式的文件材料。就其本质而言, 三者都是人类记录、传播知识文化和信息的途径和手段, 它们在利用客体 (文献) , 加工处理内容 (知识、文化、信息) , 目的作用 (存贮、交流、传递) , 任务和服务对象 (管理和开发信息, 为用户服务) , 工作的方法及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和联系。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知识信息管理的三大学科, 它们之间有着几乎共同的认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更广泛、更迫切的需要, 对图书、情报、档案的利用越来越要求公开化、社会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 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各自为政”的局面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理论上讲, 三者分离缺乏横向联系, 局限性大, 割裂了三者之间合乎自然规律的、不可避免的必然联系, 从各自的局部限制了三者整体效应的发挥。从实践上讲, 三者分离不仅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而且会造成三者资源和人财物力的巨大浪费。因此, 三者的一体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符合人们对三者的客观需求。但就象它们所经历的分离过程一样, 其一体化也将经历一定的时间和阶段, 而且今后的一体化将是经过螺旋式上升的, 三者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服务更加完善, 管理更加科学的高层次的“联合”。信息和传媒的迅猛发展, 迫使这些学科向融合方向发展, 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和服务工作的各学科和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已逐渐被打破。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 随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进程, 尤其是科技信息时代,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海量化、缩微化、高速化、高智化、渗透化为主要特征的一体化管理是一个方向, 因此档案界提出档案与图书, 情报三者一体管理的可行性讨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可以理解为“使图书馆、情报机构和档案馆成为一体”。其中包含的意思就是联盟、组合、做同样的工作, 为同样的对象服务。当然, 这个整体的各种活动和目标应保持一致。经过这种联合, 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 而且将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二、图书、情报资料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实践意义

基于上述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客观实际的需要, 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在国内部分高校和社会有关部门悄然兴起。笔者拙见, 这种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可行性能够看得见, 摸得着, 意义将是十分深刻的。

基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三者的载体、内容目的作用、任务和服务对象的相近或相同, 为它们的一体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条件。无论是读书、看情报、或是查档案, 人们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习和利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特别是高校师生和管理者们对综合性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三者的统一或一体化。否则, 人们将在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难以获得综合性的、正确的结果。如果图书、情报资料、档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和有机的整体, 这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这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优势互补, 必将为利用者提供极大的便利。

档案、图书和情报资料在管理方法上的相同性为三者的一体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条件。众所周知, “档案”的形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档案”一词我国最初源于清代, 当时将保存起来的文书叫做“档子”, 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书叫做一“案”, 把放置档案的架子称作“档架”, 把每一格称作“档”。在图书和情报资料的管理中, 至今还在沿用“档架”, 即现今的书架、书柜等, 而且图书和情报资料管理工作中, 也和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及提供利用八大环节的内容基本相同。因此, 把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管理形成一体化, 不仅不会给管理上造成麻烦, 相反还会给三者的科学、统一和管理提供良好的互补条件, 并可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

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将避免人财物方面的浪费。就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 目前三者的管理还在沿用各自的独立管理模式, 这样不仅在馆、室建设及管理设备方面耗费大量资金, 而且人员队伍逐渐庞大。一个院系、甚至一个部处都要搞一个文献资料室或档案室, 既要不断增加投入, 管理上又不能实现系统化和科学化。根据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资金、人员、房屋和设备条件诸多方面的困难, 我们理所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改变目前的不合理状态, 加快推进三者一体化的进程。谁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得早、解决得好, 谁就会取得更多的主动权, 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手段

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发展趋势来看, 图书、情报资料、档案的一体化不仅是三者的简单归并或联合, 而是要求按系统工程的原理, 将三者有机地组成一个综合体, 建立整体的文献情报服务系统, 实现最优化管理, 获得最有效利用和最佳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这就要求三者在一体化的过程中, 求大同, 存小异, 首先考虑全系统的科学化和一致性管理, 还要考虑到各自特定的管理要求, 例如图书、情报资料的开放程度较之档案要高, 因而在管理中应当有所区别。但就总体而言, 在管理手段上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一致的, 比如用电脑自动控制整理编目和检索利用系统, 现代化、标准化的通讯网络系统等等。考虑到图书、情报和档案系统毕竟是三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信息技术条件下“一体化”提倡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融合, 而是一种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下的融合, 即所谓虚拟图书馆、虚拟情报所和虚拟档案馆的融合。虚拟融合的可行性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 原来文献信息与载体之间“从一而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信息作为文献的本质属性和真正内涵, 已经摆脱了对载体的专一性的依赖关系, 开始实现信息自身的独立与自由。“现在重要的不是仓库和容器 (所谓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 , 重要的是装在仓库和容器中的物体, 仓库和容器是辅助性的工具, 而不是和物品统一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变化可以使信息从固定的“仓库”解放出来, 变成可以电脑和网络之间自由往来的精灵。这些精灵存在于新的馆库中, 利用网络技术, 将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数字化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连接, 提供及时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时间和行业限制, 使得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网络型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的最理想模式。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多样化, 存取异地信息的便利是虚拟馆库建立的立足点, 也为信息概念下的图书、情报、档案脱离其载体进行统一管理创造了便利。三者的一体化更有利于实现管理和利用过程的现代化, 从资金和人力各方面, 更有利于克服目前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水平不高的局面。

协调和逐步统一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在管理、检索方面不一致的地方, 组织编制和采用适合各系统使用的分类、著录、标引和检索的分类法、著录法、主题法及文献标引法, 争取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以利于资源共享和现代化手段的管理, 加强网络和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和建设。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 建立图书、情报、档案的统一网站, 在各数字化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动态链接, 使其进一步公开化、社会化。

从具体的数字馆藏建设来说, 必须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 以数字化的信息为底层, 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 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 以宽带高速网为传输通道, 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给利用者。除了包括将馆藏数字化的工作外, 还涉及到馆藏信息资源的形成、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管、保护、利用、鉴定、统计等全过程。

综上所述, 图书、情报资料、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代表了三者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一位著名的社会预测学家告诫人们:“趋势就是奔腾的马, 顺着它奔跑的方向来驾驭就比较容易”。面对这个趋势,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因势利导, 加快推进图书、情报资料、档案一体化的进程。并希望通过这一进程为高校三种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充分开发利用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丁海斌.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J].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

[2]申琰, 李春霞.档案信息流动的能源站——浅析数字档案馆[J].档案学通讯, 2001, (5) .

[3]陈祖芬.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系统建设问题的探讨[J].档案时空, 2003, (02) .

[4]许萍.关于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研究及实施现状[J].山东档案, 2000, (04) .

科技信息分析资料 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网络信息安全 防范技术

数字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安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对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安全性的保护,使网络系统中的信息不受到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网络系统可以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保证网络服务不中断。数字图书馆网络系统具有分布广域性、体系结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和信道公用性的特点,虽然增加了网络的实用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系统的脆弱性,使数字图书馆不得不面临网络信息安全的严峻挑战。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技术。

1.入网访问控制。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三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三道关卡中只要任何一关未过,该用户便不能进入图书馆网络。对网络用户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验证是防止非法访问的第一道防线。用户注册时首先输入用户名和口令,服务器将验证所输入的用户名是否合法。如果验证合法,才继续验证用户输入的口令,否则,用户将被拒之网络之外。用户的口令是用户入网的关键所在。为保证口令的安全性,用户口令不能显示在显示屏上,口令长度应不少于6个字符,口令字符最好是数字、字母和其他字符的混合,一般一段时间后要更改口令,确保账号不被盗用。用户口令必须经过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有:基于单向函数的口令加密、基于测试模式的口令加密、基于公钥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于平方剩余的口令加密、基于多项式共享的口令加密、基于数字签名方案的口令加密等。经过上述方法加密的口令,即使是系统管理员也难以得到它。用户还可采用一次性用户口令,也可用便携式验证器(如智能卡)来验证用户的身份。

2.反病毒技术。对于数字图书馆网络来说,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性,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需从完善管理和安装反病毒产品两个方面来考虑。在管理方面:不使用盗版软件。不随意复制、下载、上传和使用未经安全检验的软件。对计算机上的重要目录和文件设置访问权限。对于系统中的重要数据,要随时进行备份保护。不访问不可靠的网站。采取必要的病毒检测和监察措施,制定完善的管理准则。在安装反病毒产品方面:硬件防御,即通过硬件监测的方式将病毒拒之门外,重要形式有防病毒卡和防病毒芯片两种。软件防御,即利用软件来防止病毒侵入系统,主要形式是各种杀毒软件。

3.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它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数字图书馆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外部网络的侵入。目前防火墙主要分为:包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和双穴主机防火墙3种类型。其中应用最广泛的防火墙为代理防火墙又称应用层网关级防火墙。防火墙的基本准则是:(1)一切未被允许的就是禁止的。基于该准则,防火墙应封锁所有信息流,然后对希望提供的服务逐项开放。 (2)一切未被禁止的就是允许的。基于该准则,防火墙应转发所有信息流,然后逐项屏蔽可能有害的服务。这种方法构成了一种更为灵活的应用环境,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但防火墙也不是万能的,其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能阻止来自内部网络的破坏;不能防止感染了病毒的软件或文件的传输;不能防范不经由它的攻击,如通过拨号方式的连接可绕过防火墙;不能防止数据驱动式攻击,因此防火墙必须和其他各种防范措施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保护网络的安全。

4.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对行为、安全日志或审计数据或其他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检测到对系统的闯入或闯入的企图。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极其有益的補充,入侵检测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到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5.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指将一个信息经过加密钥匙及加密的转换,变成不能直读的密文,而接受方则将此密文经过解密函数、解密钥匙还原成明文,因此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加密的网络,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和入网,而且也是对付恶意软件的有效方法。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链路加密是指传输数据仅在物理层前的数据链路层进行加密,不考虑信源和信宿,它用于保护通信节点间的数据,接收方是传送路径上的各台节点机,信息在每台节点机内都要被解密和再加密,依次进行,直至到达目的地。节点加密:与链路加密类似的节点加密方法,是在节点处采用一个与节点机相连的密码装置,密文在该装置中被解密并被重新加密,明文不通过节点机,避免了链路加密节点处易受攻击的缺点。端到端加密:端到端加密是为数据从一端到另一端提供的加密方式。数据在发送端被加密,在接收端解密,中间节点处不以明文的形式出现。端到端加密是在应用层完成的。链路加密对用户来说比较容易,使用的密钥较少,而端到端加密比较灵活,对用户可见。在对链路加密中各节点安全状况不放心的情况下也可使用端到端加密方式。

参考文献:

[1]黎平国,钟守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与相关对策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5,(9).

小学生科技小报资料 篇4

一、嫦娥2号卫星

嫦娥二号是我国月球探测第二期工程的先导星,为二期工程积累工程经验。除了“直飞”月球外,嫦娥二号还可以使拍摄的月球图片分辨率从120米提高到10米。他透露,由于嫦娥二号的分辨率更高,将能看到人类过去包括中国人在月球上留下的痕迹。他指出,嫦娥系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对月球进行探测。目前嫦娥三号也进展顺利,完成了方案阶段研制工作,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进行技术测试。“初样阶段大概1到2年能完成,然后便进入正样阶段。按计划,将在2013年之前发射,并最终落在月球上。”

二、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三、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四、蝉为什么会蜕皮?

上海昌硕科技招聘资料(暑假工) 篇5

一.公司介绍

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座落于上海浦东新区康桥工业园,占地面积3200亩,母公司为和联集团,主要从事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生产,为全球五大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拥有世界级工程技术研发团队,为消费者、企业用户提供最具创新的科技解决方案。

我们相信人才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因素,我们欢迎崇本务实的有识之士加入昌硕,用努力和热情打造世界级制造品牌,我们愿意成为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在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让和硕与您的梦想共同启航,让我们的人生从此开始闪“硕”!二.薪资待遇及福利待遇

1、综合工资:月收入约2600-3000元左右.2、保险:公司依法为公司正式员工缴纳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派遣员工购买大型商业保险;

3、休假:员工依法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婚假、丧假、产假、带薪年休假等;

4、贴心的福利:生日礼券、结婚礼金、生育津贴等;

5、各项公司大型活动及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晚会、运动会、球类比赛、艺文表演;

6、各项便利设施:室内篮(羽)球场、网吧、图书馆、韵律教室、便利商店、邮局、各式美食餐厅等。三.伙食&住宿

1.公司提供伙食补贴280元/月(标准:早餐2元,中餐5元,晚餐5元),当月未用金额在薪资中发放,超额自负。生活区内设有大型员工餐厅,可满足多样化的用餐需求; 2.公司为员工提供宿舍,园区外及园区内宿舍皆采取小区式管理,配备宿舍管理员及安保。3.公共卫浴之宿舍免住宿费,电费及清洁费固定每月25元/人;独立卫浴之宿舍,住宿费依据房型不同每月50~70元/人,每房每月提供50度的免费用电额度,超出部分由舍员共同分摊,从员工每月薪资中扣除,免水费。所有宿舍均提供独立的冷暖空调,二十四小时供应洗浴热水及饮用水。

4.新员工可自带床上用品,也可从公司统一购买,标准为100元/套。四.招聘条件

1、男生16-40周岁、女生16-40周岁,2年制(含)以上中专、技校、职高、普高的在校学生;

2、男性身高160cm以上,女性身高150cm以上,矫正视力均需0.8以上;

3、认真学习、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可尽快融入企业氛围;

4、持有效身份证件(须为二代身份证原件,只有户籍证明或复印件不可以参加招聘)。五.工作时间

1、正常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每周5天;

2、加班时间:平时每日加班不超过3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

3、公司执行白晚班两班制

注:有意向在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做暑假工的同学到各班班长处报名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完整资料 篇6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元勋”——邓稼先

★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4、1966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200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

7、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p94~96)1、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并附上《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思路。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5日,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解决,不可拖延。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因此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2、被列入863计划的首批高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3、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核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

1、建国初

①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设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②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后

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②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推进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制定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提高了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实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标志我国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开发研制。(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目的:打破美苏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础。后来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②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③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际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南优2号)——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五大发明――他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

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1号”

5、生物技术的发展: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人工合成蛋白时代。

一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的国家之一,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在内的、比较合理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科研条件和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08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1.52%。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厚的人才储备。

三是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在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讯、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位居世界第3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4位。

四是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难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工程这一重大科技成就。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迅猛发展,200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0.2%,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29.1%。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六是科技惠民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00多个,特别是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培育和大面积推广应用、粮食丰产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使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应对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在促进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了一大批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日益广泛,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八是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局面。我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其中9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0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民间科技交流十分活跃。我国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近千个国际学术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积极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等一批国际大科学工程,开展中医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园、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

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志,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科学求实,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拼搏奉献,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也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信息分析资料 篇7

一、信息化冲击下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以往人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方式获取信息的媒介,逐渐被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所取代。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方式更加自由、自主,信息质量更高,信息更新速度也是前所未见,信息传播更是通达四海,横跨五洲。这是传统的信息媒介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在信息化技术的冲击下,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更是举步维艰,面临纸质媒介的生存窘境,管理人员应当看清形势,加快信息化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的渗透,加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主要凭借人工检索,人工分拣,人工更新等手段,由于人工操作的缺陷,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工作者往往会带入一些情绪化等不确定因素,导致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工作差错层出不穷,工作效率更是无法保证。而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在提升图书资料管理效率,降低图书资料管理差错,提高图书管理工作质量方面有着显见的优势。无纸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的浪费,更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在处理大量数据的过程中,更是一般人工手动工作所不能及的。同时,信息化技术引入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图书资料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阅读。

二、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我国目前的图书管理工作中,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相对匮乏,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很多企业单位的图书管理工作形同虚设,管理过程混乱不堪。相关单位不能及时收集重要图书资料,或者在图书资料类目和归档上没有严格划分,甚至有一些单位乱码乱放,一旦需要使用该图书资料的时候势必给检索和调阅工作带来困扰,给企业办事办公业务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个别单位虽然设置有图书管理室,但实际使用上几乎无人问津,工作过于形式化,不够科学,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二)管理意识欠缺手段落后。

在实际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这往往导致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质量不尽人意,严重影响图书资料管理单位的形象。个别单位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上认识不足,指导不到位,重视不够,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给图书资料检索调阅上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图书资料的数量与日俱增,这些纸质资料的存放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基于管理意识欠缺,手段落后,纸质资料的日益增多,管理人员对储藏室内的温度湿度不能进行有效的监控,企业对图书资料储存区域的防火防盗设施人员配置不够,人员安排不到位,这些都给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遗留下安全隐患。

三、信息化时代图书资料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及基础设施添置。

在图书资料的基础管理工作中,企业单位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并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和职责规定执行。在具体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做好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工作。企业单位要制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规范的操作流程,并要求工作人员准确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企业单位还要制定相关的奖罚制度,定期监督检查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状态,定期抽查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对于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的要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马虎散漫,工作态度差的要给予惩罚,对于因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不力,对企业单位产生严重影响的,也应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处理。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图书资料的规模也在与日俱增,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硬件配置,加强图书资料存放场馆、计算机设备、图书书架、室内空调、温湿度检测设备、火警报警装置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图书资料安全合理存放的需求,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二)完善信息化技术的引进。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更新之快前所未有,信息内容之丰富,前所未见。企业要加强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引进,提高图书资料收集、分类、归档、检索等工作的效率。加强信息化技术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融合度,提升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技术的全面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引入,简化了传统的人工手动操作,降低了图书管理工作的差错率,增强了图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了企业业务开展和办事办公效率。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与传统基础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相结合,在对图书进行整理、编号、排序、归档、储存的同时,由于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扩充了图书资料的内容和规模,也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在办事办公业务开展方面的资料查阅,为企业单位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撑。图书资料的数据化处理,数据库建设管理,方便了阅读者不同的使用环境,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单位的资金投入和成本,节约了资本投入。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传统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烦琐的步骤,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企业还要加强图书资料局域网的建设,同时要不断完善与其他企业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方面,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三)强化人员管理意识。

企业单位要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包括基础图书管理工作技能培训、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培训、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培训和岗位职责培训等等。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时刻强调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人员时刻牢记责任与使命。企业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经验交流、外派学习等手段,派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深造和学习,学习优秀企业单位的图书资料管理经验,掌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先进理念,加快企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加速图书资料内容的扩充和更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数据信息保障和软实力。

四、结束语

企业单位在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中,只有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充分运用局域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广泛借鉴、学习、交流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经验,加速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改变传统思路,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保证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在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人工检索、手动整理,耗时费力,效率极为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信息化技术的引入,给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人们对书籍阅读需求的全新方式。基于此本文就信息化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提出若干建议并加以分析,以期完善企事业单位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永鹏.信息化时代图书资料管理的若干建议[J].知识经济,2014(15):57.

[2]聂云莲.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图书资料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若干途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中):263.

[3]刘彦.当代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改变[J].神州,2012(36):3.

科技信息分析资料 篇8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论文 ;信息传播;滞后统计

[作者单位]贺晓利,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情报杂志》编辑部。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自投稿之日起到论文被发表的时间)相关的文献已有不少,但都是定性上的研究和讨论。如大多数作者认为审稿周期(决定论文是否被录用的时间)长、出版周期(指被录用论文的刊出时间,不含审稿时间)长。但自作者投稿后,审稿到出版到底能滞后多长时间,与作者期望的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作者期望论文被刊出的时间)有多大的差距,目前尚未发现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

一、 相关研究综述

对国内关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研究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发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关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1)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是造成一稿多投的主要原因,缩短出版周期是解决一稿多投的重要途径。关于一稿多投现象,学术界有赞同观点,也有反对观点。反对观点主要代表出版机构的利益,他们认为一稿多投浪费了出版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赞同观点主要代表作者的利益,他们认为一稿多投可以缩短论文发表滞后时间,作者不用担心因投了不合适的刊物,而一再被退稿延误了出版时间。他们认为,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是解决一稿多投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刊物对稿件质量的良性竞争。

(2)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影响了出版物信息的传播速度。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短的期刊,通常能够更快地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研究人员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研究状况。

2.关于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的研究内容

这部分文献研究的作者认为:

(1)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的稿件。他们认为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较短的科技期刊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稿件,特别是对那些时效性较强、持续时间较短的研究成果或从事相同或相似研究的人员来说,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短的刊物更容易吸引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吸引更多的读者。

(2) 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他们认为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短的刊物在一定程度上更易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

(3)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是加快服务于科研进程的有效途径。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以及构建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的桥梁,应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公之于众。这也是科技期刊加快服务于科研进程、服务于社会的有效途径。

(4) 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如颜巧元等认为,科技期刊走出国门已成共识,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会影响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为,国外期刊出版周期短、影响因子高、年载文量大是其重要特点,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与学术水平和国外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同时,缩短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但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的统计状况与作者期望信息传播时间这两方面来分析研究的文献还没有。本文以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刊出学术论文为依据,对其刊出的407篇论文的发表滞后时间做了统计,并调查了作者对学术论文刊出的最长等待时间,重点对统计结果状况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两种方式采集数据。一是对全国图书情报领域作者的调查。以邮件问卷的方式,抽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作者为调查对象,将发表时滞设定为5个时间段,以供作者选择的方式进行调查所得数据。二是以图书情报核心期刊的刊文为样本进行统计。笔者随机抽取了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明确标有收稿时间的17种刊物、17本样刊当期刊出的共计407篇论文,对其收稿时间和刊出时间予以逐篇记录。

1.作者调查

(1)调查方式:邮件问卷调查。

(2)问卷内容:自投稿至稿件被刊出,您最长能等待的时间。该问卷设为75天、80天、90天、120天、120天以上5个时间段,供作者选择。

(3)调查范围。调查范围较广,此次调查在全国各地的作者中共发邮件问卷230封,收到作者选择回复邮件110封。这些作者地域涵盖了23个省、5个自治区以及4个直辖市。

(4)调查结果。由表1可见,如果出刊天数小于等于75,则能满足所有调查作者的等待时间;而78.2%的作者最大限度等待信息传播时滞为90天和120天。90天的作者人数最多,占调查结果人数42.78%,120天的占调查结果人数的35.5%。此数据说明作者自投稿之日起,刊物如果能在80—90天之内论文被刊出,则能满足42.7%的作者期望。如果能在90—120天之内论文见之于刊,则能满足35.5%的作者期望。而只有1.8%的作者才能等待120天以上。

表1 作者对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最大限度等待时间调查

2.刊物统计

由作者调查可知,78.2%的作者对学术论文被刊出的最大限度等待时间在90天到120天之内。那么,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到底有多长,与作者的最大限度等待时间的差距有多大,可见表2统计情况。统计说明:

(1)刊物选择。在图书情报19种核心期刊中,《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图书馆学研究》两刊没有标明收稿时间,所以不在本次统计之列。只对明确标出收稿时间的17种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予以统计。

(2)各刊统计篇数。以标有收稿时间的论文为统计对象,无收稿时间的不计。如《图书馆建设》2013年10期载文27篇,其中21篇有收稿时间,则以21篇来统计。各刊当期统计篇数不含动态、征文、新书推荐及征订信息等。

(3)各刊刊出时间计算。各刊有明确刊出时间的,以刊物标出的刊出时间计。无明确刊出时间的,根据其实际情况计算。如《大学图书馆学报》是双月刊,逢单月底出刊,本次抽样调查的为2013年第5期,就以2013年9月30日为出刊日期来计算。

3.作者调查与刊物统计分析

(1)各刊篇均信息传播的滞后天数与排名分析。由表2可知,《图书情报工作》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最短,为59天,排名第一。《图书与情报》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为109天,排名第二。《图书情报知识》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排名为第四和第五。而《情报科学》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最长,为472天,排名第17。这与调查中最长等待时间为90天且占42.7%的大多数作者来说,已经超过了382天,是这部分作者最长等待时间的5.2倍。其余刊物刊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作者所期望的最长等待滞后天数相距较远。

(2) 各刊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调查人数比分析。从各刊满足调查人数所占比例来看,《图书情报工作》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最短,能满足100%的作者需求。《图书与情报》能满足36.8%的作者需求。《图书情报知识》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能满足35%的作者需求。如果按照不能满足调查人数比来计算,则除了《图书情报工作》《图书与情报》《图书情报知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4个刊物外,其余刊物的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在不能满足调查人数比中均占到了98.2%。

(3)学术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期刊数占比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统计期刊种数的占比情况,将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进行区间划分,分别统计出各区间内的刊物种数及其所占比例。见表3。

表3 学术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期刊数占比表

由表3可见: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小于90天的只有一个刊物;大于90天小于120天的有3个刊物; 13种刊物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大于等于120天,占统计刊物的76.5%。

(4)期刊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满足作者最长等待时间分析。在调查过程中不少作者表示,很能理解编辑部的每一篇稿件都要有一个审稿、编辑校对和出版发行的过程,但最好不要超过4个月。据此以120天为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期限进行分析。

由表2、表3可知,学术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在120天以内的有4个刊物,《图书情报工作》篇均信息传播时滞天数最短,在90天以内(为59天),能满足所有作者的愿望,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作者期望信息传播天数的吻合度最好。刊均信息传播滞后大于90天小于120天的刊物有3个:《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篇均信息传播滞后为116天;《图书情报知识》篇均信息传播滞后为113天;《图书与情报》篇均信息传播滞后为109天。其余大多数刊物(13个刊物)其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均在120天以上。

四、结论

通过对作者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最大限度等待时间的调查和对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状况的统计,得出以下结论:能满足多数作者对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愿望的4个刊物只占统计刊数的23.5%。而76.5%的刊物不能满足78.2%的作者对其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愿望的需求。由此可见,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与作者期望的信息传播时间极不相符。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媒介,要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快速服务于科研事业,就必须改变当前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这种状况。科技期刊必须从审稿周期与出版周期两方面来缩短学术论文的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首先,应优化审稿流程,提高审稿工作效率;其次,要尽快安排出版已录用的学术论文,以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与作者期望信息传播时间的符合度,扩大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詹启智. 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兼论一稿多发后果的规制[J]. 出版发行研究,2010(2):52-55.

[2]黄新斌. 对一稿多投的价值态度与对策研究综述[J]. 出版科学,2012(5):42-45.

[3] 孙焕英. 一稿多投的十大好处[J] . 青年记者,2011(31):53.

[4]吴庆晏. 一稿多投现象再思考[J] . 编辑之友,2013(4):88-89.

[5]马建平. 一稿多投正当性的法理分析及其权利规制[J] . 现代出版,2012(5).

[6]陈李斌,武夷山. 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周期与期刊影响力关系探索[J]. 情报科学,2010(10).

[7]颜巧元,张亮等. 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8]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 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J]. 科学通报,2000(2):218一222.

[9] 刘雪立,董建军,周志新等. 我国医学期刊出版周期与影响因子关系的调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43一45.

[10] 肖红,孙顺江. 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Z1):875-877.

[11] 师昌绪,祖广安. 做强科技期刊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条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191-193.

上一篇:500字论文下一篇:第十九周下午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