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2024-08-05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精选12篇)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1

0 引言

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Gordon B.Davis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后,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了MIS学科,开设了相关专业,从事M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开设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结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作为信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课程之一。[2]该系统虽然最终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呈现的,但却不能像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那样,由教师完成问题的分析、处理算法的设计等;也不能像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那样,仅重视单纯技术而忽视管理学科知识。因此,设计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直是困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3]。

1 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职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和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具有如下特点[4]:

1.1 综合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实践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信息系统建模的全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2 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2.1 过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类专业要求

授课内容没有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对待。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只介绍的MIS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组织系统开发,具体的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涉及不足,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这样实验教学过程中势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实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能力。

2.2 只重技术,忽略管理特征

由于学生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上许多前导的计算机类课程,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产生误解,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等同于综合的程序开发课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5]。实际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应在管理思想、理论的支配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起来,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 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在学生学完了管理类课程(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管理等)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程序开发语言java、c++、c#、asp.net等等),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开发系统的技术后开设的,是前面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

3.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当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的主要知识单元有:

知识单元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到社会中调查、分析各种信息系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这可以与管理生产认识实习相结合。

知识单元二: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在实践环节中应使学生加深前面学的技术的了解。

知识单元三: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组织中常用的各种信息系统,熟悉其功能和组成,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知识单元四: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运行管理)。

前面三个知识单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最后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单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其他三个知识单元是贯穿于知识单元四的实现过程中。

3.2“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阶段。第一,是认知层次,通过演示操作和流程观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关应用理论,让学生感性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第二,是应用层次,通过典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应用,构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是开发层次,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个阶段是随着教学进展的基础实验,另一个阶段是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正的MIS系统。

3.2.1 基础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6]。因此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开展基础实验,目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里采用“同个系统贯穿始终”的实验方法,在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将系统确定下来,将这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然选做的系统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展完成课题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所有图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绘制完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础实验(表1)。

3.2.2 课程设计实验

因为在开始基础实验前就进行了选题,每完成一个基础实验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涉及的相关部分。因此,课程设计实验主要根据前面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也就是系统实施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系统开发工具。实验的内容决定了实验室的配备,课程设计环节应该具有以下实验配备[7]。

硬件:实验室中,应配备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web应用服务器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用机。将他们已TCP/IP协议互连成局域网,每台机器可连接到Internet。

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SQL2000 Server数据库。web应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IIS等服务组件。学生机上安装Visual Studio.NET等必要开发工具和一些模拟教学系统,比如ERP系统等。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里设计的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总体规划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制方法和开发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了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较快适用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4.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晓煜,王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5]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108-110.

[6]郭零兵,余晓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111-113.

[7]邓晓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与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2

一、问题/项目概述

1.项目的目的:该系统的设计是为学校举办田径运动会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成绩统计方法,有便于用户的查询,并实时显示各赛场情况,使比赛成绩能够快速汇总,提高运动会组委会的工作效率,使运动会成绩统计资料系统化,确保运动会的顺利进行。

2.业务范围,主要任务:登记各项比赛成绩;根据预赛成绩产生参加预(决)赛名单;实时报告各项竞赛成绩,包括是否打破记录;统计各团队的总分、名次。

3.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有系统比赛或统计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动会的顺利进行于运动会的整体效果。原有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受比赛场地分布的限制,比赛进行时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成绩传递,影响了赛事的整体效果,每次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都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与财力,且均为一次性开销,无法长期受益。原有系统受运动会规模的限制很严重,越大规模的运动会,不利因数就会越突出。由于原有系统具有以上缺点,设计开发一套全新的《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4.项目的可行性:每项比赛的小组成绩通过实时处理,将统计结果及时快捷地传送到比赛现场的成绩管理部门,并在短时间内报告给大会的现场观众。该部门还需将此项比赛的各小组成绩汇总移交到大会总成绩管理部门。以批处理方式将该比赛的总成绩名单排名和与历届比赛的最高纪录比较结果统计出来在比赛最后公布,并且添加到数据库作为本届比赛的成绩档案。实施实时处理和批处兼用的方案能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减轻了成绩处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经分析,此项目具有可行性。从经济方面来说,这套系统在硬件方面配置很低,存储设备为一般的软盘,硬盘,所以一般高等院校都有足够的资金来获得这套系统。并且整套系统所需空间很小,所需电资源在体育馆内可以很容易获得。这套系统的维护人员只需一至两人即可。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而且一劳永逸。该系统简单易操作,性能稳定,不需要大量的维护费用与人员培训费用。

二、项目工作计划

1.确定软件的工作范围与需求分析。

学校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面向的用户群分别是观看学生、运动员、组委会、学校领导等。系统的开发应高满足不同用户在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各阶段的需求。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类中小型田径运动会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上的各种业务需求等,达到了既能满足管理上的各种需要,又能使运动会成绩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达到提高运动会成绩管理效率的目的。

2.系统的功能需求。

赛前的功能需求:按照组委会的规定将比赛规程录入数据库,如比赛日期、地点、竞赛项目、各参赛队限报人数及每个运动员限报项目数、录取名次及奖励、加分规定、原有的田径最高纪录等信息。根据各参赛单位的报名情况及竞赛天数安排,自动编排竞赛日程表、赛次编排、竞赛分组及分道编排、兼项统计等各种报表,随时调整最终得到一个合理的竞赛秩序册,并打印检录表,各种记录卡片和记录表。

赛后的功能需求:运动会结束后,立即打印出各参赛队的成绩和名次进行大会公布,如有总分相同的情况则查看其获得第一名的个数、第二名的个数……根据数据库中的最高纪录统计出有无破纪录成绩、第一名运动员人数、有得分运动员人数等大会主席公布比赛情况时需

要的信息。最终形成本次运动会的成绩册,并备份运动会资料数据库,统一管理运动会中产生的相关数据,以利于工作人员查询、分析和评价。

3.项目各部分的开发任务。

(1)管理业务流程分析与数据流程图:通过最初阶段的调查分析,列出运动会赛前和赛后的各项工作和工作需求,综合各方面因素,列出业务流程图,尽量满足各类用户的各项需求,并且为运动会的成绩统计提高效率,系统的、全面的完成各项统计工作。

工作人员:王志文。

估计开发进度:1天。

(2)数据字典:编写详细的运动会成绩统计数据字典对数据流程图加以完善,给数据流程图的每个成分加以定义和说明。并主要储存信息数据库本身,方便用户访问记录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原数据的目录。

工作人员:冯力。

估计开发进度:1天。

(3)E-R图:描述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的结构模型的一个重要表示方法。列出运动会成绩统计工作中各项人员分工,工作步骤以及各部分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的一种形式。工作人员:田淼森。

估计开发进度:1天。

(4)功能模块图:该图将显示出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将要实现的各种功能,如初始信息,成绩统计,总结表单,列出报表等功能,并且将他们一一分类,然后将在以后的编写程序步骤中充分实现这些功能。

工作人员:田淼森。

估计开发进度:1天。

(5)代码设计与数据库设计:根据之前列出的数据流程图,E-R图,功能模块图中表示的此次运动会成绩统计的各项功能,编写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相关程序和数据表结构,作为本系统的最核心部分,应该细心设计,考虑充分,落实每一个部分将要实现的功能。工作人员:张兴。

估计开发进度:1天。

(6)IPO设计:是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每个功能模块的输入、输出数据、数据加工的重要工具,它的数据来源于数据词典,与系统的其他部分无关。开发人员也可以用IPO图进行模块设计和评价总体设计,用户和成绩管理人员可以利用IPO图编写、修改和维护程序。工作人员:杨雨辰。

估计开发进度:1天。

4.系统的角色管理。

根据不同的用户特点,系统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组合,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1)运动员用户:运动员用户可以得到的系统服务,如运动会注册,比赛赛次、时间、道次查询、成绩查询等。

(2)主裁判用户:查询比赛日程安排,管理现场成绩的录入与查询。

(3)裁判长用户:设定比赛规程、竞赛项目;修改最高纪录;审查报名单;编排竞赛日程和分组;编排打印秩序册;统计团体及各项成绩。

(4)管理信息中心管理员:系统管理,角色用户管理,权限分配,发布成绩名次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信息系统是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一直以来以国家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基于系统的观点,综合运用管理学、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问题,能在企事业单位、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和科研院校等诸多行业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近几年来,许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上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有些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后,在后续的专业分流中,好学生一般都不愿意选择该专业,有的甚至要靠调剂才能维持生存,导致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素质下降,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根据自身特点,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进行有关分析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简称CIS2011)中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和推荐课程。CIS2011的课程体系反映了四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理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用。[1]

二、现有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一般都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

三、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和能力培养重心的转变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传播、交流和共享的重要平台。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促进可视化、移动化、交互式阅读需求增大,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和数字化阅读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对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信息管理人才巨大的需求市场,凸显出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

1.互联网信息的生产、加工、组织和管理能力。近几年来,电子书、网络教育、数字期刊、手机阅读、动漫网游等新的媒体形态,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阅读终端的应用使人们享受着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微博、SNS、即时通讯(QQ、MSN等)、视频分享等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渠道,产生了数以亿计的“自媒体”,凸显了Web 2.0时代UGC(用户产生内容)的重要特征,这一切显示了信息时代数字媒体强大的生命力,也对信息管理人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信息管理人才能力培养得一个重要方向。

2.基于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数据分析能力。国际著名调查机构Gartner Group曾在其高级技术调查报告中,将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列为“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对工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大关键技术”之首。互联网、移动通信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策略和决策方法。目前,网络营销、基于流量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掌握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具备熟练操作和应用相关软件系统能力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3.信息管理人才能力培养重心的转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直以培养学生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及实施能力为主。互联网时代,具备数字媒体技术和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的信息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宠儿。培养学生“造”信息系统能力向“用”信息系统能力的转变将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发展趋势。

四、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改革

针对互联网和新技术应用环境下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在CIS2011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增设了《数字内容加工与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两门核心课程,同时增设了《XML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站规划与设计》、《网络营销》、《信息分析与预测》、《精确营销》、《投资分析与决策》等面向互联网和商业智能应用的选修课程。

2.培养模式改革。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我们制订了新的培养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即三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学习和一年的实践教学,一年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3.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改革。在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和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实验室,并购置了数字内容加工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平台软件,着重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组织能力、内容编辑加工能力、内容资源管理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能力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满足信息管理人才面临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研究 篇4

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专业必修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信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同时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以及建设信息系统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准备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实战演练

实验总结提高

其中:准备环节安排2课时;案例分析安排4课时;实战演练安排20课时;实验总结提高安排4课时。

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准备

1. 理论准备

实验教师在实验开始前, 对本次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概况总结, 并提出实验要求, 为将要进行的实验做铺垫。理论知识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如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MIS生成工具等。然后介绍每一种方法的主要内容, 如:

介绍生命周期法的阶段划分、阶段任务、阶段设计工具和阶段成果;介绍原型法的使用条件、开发过程和内涵;介绍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特点、涉及的基本概念、常用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介绍MIS的生成工具 (CASE方法) 的基本思想、构造等。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当前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

基于以上方法的特点和各自的优缺点, 学生在实验时, 总体上是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而系统实现阶段可以采用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

2. 课题准备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践能力, 设计多套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实现的课题。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超市商品销售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学生实验时间一般比较短, 又没有实践经验, 所以, 在设计实验题目时, 不宜太大, 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能力、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增强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整体认识和成就感的体验。

3. 分组与进度安排

系统开发需要涉及诸多方面, 学生的能力又参差不齐, 需要多人分工协作, 同时体现团队精神, 通常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4至5人比较适宜, 再根据小组内学生的情况划分不同的角色, 如:组长、秘书、设计、美工等, 并交叉做另一人的助手等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承担主要任务及协助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实验题目采取不同方式分给每个小组, 小组也可以自拟题目进行实验。

将实验任务划分成阶段进行, 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及进度计划, 并要求每个小组进行阶段总结, 并安排不同的学生进行总结汇报, 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参与实验, 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和积极性, 以实现实验的目的。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实验准备就绪后, 实验教师选取不同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结合本次实验的要求和目的进行案例分析。案例可以选取专业性强、功能较单一的《管理信息系统》, 如: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 银行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人事与工资管理系统,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等。这类案例分析时, 可以详细一些, 有条件的话, 准备一套可以运行的, 有源代码的, 并且有设计过程的案例进行分析, 将对学生接下来的实验会有更直观的指导, 意义很大。

四、《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过程

实验教师要全程指导、跟踪、监督, 掌握各组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进度。实验过程通常可以这样进行:

1. 需求分析阶段

学生拿到题目后, 走出校门, 走向市场或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 选择一个单位作为假想客户, 了解这个信息系统给他们设计, 他们会有什么样的需求,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分析, 利用结构化分析工具 (数据流图) 或面向对象分析工具 (用例图) 来描述系统的功能, 再用数据字典, 还有E-R图参阅概念性的数据模型, 来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及处理的要求, 最后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 表明系统“做什么”。对每个实验小组的需求分析进行检查, 合格后由实验教师签字同意进入下一实验阶段。

2.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将上一阶段的数据流图转换成“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表明未来系统的功能, 然后再用结构化方法的流程图进行模块的详细设计。

在数据库设计中, 要求学生选择关系模型, 将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 再形成数据库表, 更详细的表明系统要处理的数据结构。

设计阶段结束后, 要形成“系统设计说明书”、“测试方案” (学生实验只要求列出必要的测试数据即可) 、“流程图”、以及数据库设计结果, 表明系统“怎么做”。对每个实验小组的设计结果要进行检查, 合格后签字同意进入下一阶段。

3. 系统实现阶段

这一阶段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数据库, 要设计用户操作界面, 选择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码, 并进行必要的测试。真正形成可以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一阶段要结合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 如:计算机专业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编码, 实现系统的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这一阶段可以不作要求,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选择完成。

这一阶段完成后, 学生自己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 对于学生来说, 收获是非常大的, 体现了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该课程实验知识的掌握, 所以, 实验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五、实验总结提高

实验结束后, 要进行最后的总结, 以明确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不足。通常的做法是:

1. 先由实验教师提出总结要求, 要求

学生每人写出一份实验个人体会, 不要限制体会的内容、形式、字数, 提示学生实验怎么做的, 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告诉学生体会只有一个要求, 那就是“真实”。要相信每个学生, 他们只要努力是能学会和做好的。

2. 接下来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

代表小组做总结发言, 介绍小组的实验情况, 以及实验过程中体现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选出1至2名学生主持, 在主持人

的组织下由学生自由发言, 畅谈本次实验中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和设想。

4. 最后, 在实验教师的主持下, 每一位学生用几句话总结本次实验。

至此,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 圆满结束。

参考文献

[1]邓良松, 刘海岩, 陆丽娜编著, 《软件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篇5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

级:信管122 组

长:丁晓璐

小组成员:尹

婷(2012215082)

刘娇娇(2012215078)李

尧(2012215079)丁晓璐(2012215043)

一、实验名称

金蝶ERP-K/3模拟实验财务管理系统

二、实验环境

2607机房

三、实验目的

通过学会会计实验软件,了解从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到记账、对账、结账等,这一系列会计处理过程。能够使用软件的基本功能,并扩大到往来、出纳、固定资产等管理。利用会计实验软件,在实验过程中全面了解和熟悉会计实务,掌握会计基本概念,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通过实训能进一步理解巩固ERP理论,培养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能将所学的ERP知识的到综合运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企业实战本领。

四、实验内容

(1)建账:根据要求建立账号。

(2)帐套初始化:根据给出的资料按顺序完成帐套系统基础资料的维护及初始化工作。

(3)日常账务处理:根据资料录入记账凭证,对其进行审核,过账并查看各种帐表,进行业务核销,利用自动转账功能结算有关费用进行期末调汇、结转损益等业务处理并进行期末结账。

实验主要过程截图

新建帐套:

新增用户过程:

进入总账管理系统:

增加两种币别港元和美元:

增加凭证字为记:

增加两个计量单位:

增加支票结算方式:

新增客户资料:

新增部门资料:

新增职员资料:

新增供应商资料:

新增产成品核算项目:

会计科目维护:

增加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修改:

新增物料资料:

初始余额录入:

录入记账凭证: 1.提现类

2.应付往来业务类

3.多核算项目类:

4.数量金额业务类

5.涉及外币业务类

6.管理费用类

7.应收往来业务类

查看录入结果:

红字冲销法冲销错账:

组员S2的审核

转账凭证:

过账:

期末:

再换人审核,审核后过帐通过

五:实验总结

通过该实验,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部分的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不过最后都得以解决。然后通过这些错误,使我们对这些知识有更加印象深刻。

管理信息系统组合教学方法探讨 篇6

1.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1理论学习: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基本语法和程序设计理论学习外,还要对系统设计和框架结构有整体性的感知。但是目前的课程依然使用较为传统的讲授方法,只重视知识的单方面灌输,缺乏学习过程中的案例引导,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死板[3]。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惰性,也导致教学内容的更新没有及时与专业领域国际前沿相结合。而这作为一个新兴且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度强的学科来说是严重的桎梏。

1.2实习实践: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

虽然部分学校为管理信息系统引入了丰富的案例,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通常应用性较强,仅依靠单一的阶段性的语言讲述,对学生而言过于空间化,依然难以理解系统及具体的设计过程。虽然部分学校辅助实践课程,但通常存在理论与实践间隔过久、拟或阶段分割过散、实践照葫芦画瓢等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及知识的记忆效果都不好。

1.3科研协作:团队合作意识薄弱

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程序设计是专业的必要知识储备,团队的齐心协力也是信息系统得以完成的关键[4]。而在大学阶段,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课堂、上机和作业等各环节大多是互相抄袭,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不利于后期科研团队的协作,也无益于工作岗位中团队的配合。

1.4报告书写:学生缺乏对系统设计过程的理解

管理类的管理信息系统更倾向于系统的构念等方面的架构和框架设计,而项目报告的书写是主要交流方式。尽管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了调研和调查的训练,但鉴于学生较为分散的阶段性理论知识学习,因此在系统设计的整体性上把握较弱,对项目报告的概念是模糊的,在表述的方式方法、说明的精准度以及全面性上也严重不足。

2.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基于以上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iSchool的先进经验[5]和长期的授课感受,提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案例+理论+模拟+团队”教学改进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案例反馈的理论教学:一个案例贯穿理论学习阶段

调整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成型的理论为基础,辅助相关领域的新兴研究成果,以1-3个案例,系统的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各个阶段,让学生对系统设计有切身感受。借助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过于理论化和模糊感的系统设计,并对信息系统的类型、设计和使用过程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2.2程序实践的拓展:降低难度提高兴趣

建议引入语言编程要求不高的Access等数据库软件,给学生设定程序完成的目标和要求,让同学们学会在操作中学习、讨论和提问。掌握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分析、设计和应用方法,实现程序设计类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目的。

2.3项目模拟的补偿:侧重系统的整体设计培养

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后切身感受信息系统整个设计过程的初次尝试。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合理完成指定系统的项目报告,从题目分析,到战略规划、到开发方法的选择、到系统分析、到程序设计和实施,再到程序调试。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加强专业的文案表达能力。

2.4团队合作的训练: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由学生自行组建项目开发小组,完成指定信息系统的项目报告书,提高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同学们在小组中学会分工协作,每人负责系统中不同的子问题模块,并据此评分。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总结和PPT演示,提高同学们的科研团队讨论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M],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课题组.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14(02):4-10.

3.李丽,段文秀.基于CIS2011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6):165-166.

4.曹晶,肖希明.iSchool毕业生在信息领域的就业分析及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2(13):118-122.

[基金项目:2014年中原工学院教育发展改革项目先导性研究课题]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7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对于高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 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成为高等学校对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随着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日益重视, 学校必须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 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较强适用性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信管专业ERP实验教学综合平台的研究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专业培养理念的。信管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信息系统管理、开发及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ERP是建立在IT基础上, 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 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 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学好用好这一平台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 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大有益处, 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ERP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从教育部对信管专业的定位及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体系来看,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人才的层面上。因此开设ERP实验课程, 不能简单定位在验证性实验上, 而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实验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利用MIS知识分析ERP的体系结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MIS知识对ERP的流程进行分析的能力, 主要包括数据流程分析 (DFD) 、数据字典的编写 (DD) 及数据库 (DB) 和功能模块的设计等。这个阶段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设计, 任何MIS系统, 数据的组织是最要的一个环节, 这点在理论教学中又是非常欠缺的一个环节。根据调查, 目前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或不够严谨, 大家有一个误区, 认为只要把软件设计出来即可。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编写程序上, 而没有更多的去研究算法和存储结构。因此通过刨析ERP的数据组织, 从中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 对于学生来讲会获益匪浅的。通过这项练习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设计过程, 培养具有严谨、规范的设计理念。

2.ERP流程掌握阶段

本阶段重点让学生掌握ERP的工作流程, 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本阶段分2个步骤完成。

(1) 模拟企业数据阶段

基础数据是ERP运行的关键, 而自行构建一套仿真企业运行的数据难度是比较大的。建议可以采取企业某个期间的真实数据作为ERP原始数据, 通过一套系统的、真实的企业生产数据, 围绕企业运作流程开展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如此, 学生才能对照系统的运算结果跟以前系统运算结果有否差异。如果有差异要分析是由于流程的改变造成的还是由于操作错误造成的。如果是后一种要查找错误, 并改正。

有好的计划, 充分的准备, ERP项目模拟环节才能取的好的成效, 否则, 很可能就会走过场, 没有实际效益。因此教师在选择实验数据时要根据实验的课时数、学生的能力等进行甄选。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整个流程走一遍, 基本掌握ERP系统的流程。

学生在用数据进行模拟运行之前, 要首先分析数据, 做好相关的计划工作、准备工作。因为模拟运行之前, 要先计划好要模拟的企业流程怎么走 (结合上一步) 等等, 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2) 模拟企业场景阶段

以上所述的主要以个人练习为主, 是让学生熟悉企业流程、软件功能等。模拟企业情景来运行ERP, 是注重实战技能的培养, 强调练习与实践,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这个环节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若干个学生, 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 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设定好的情景及资料进行分工协作工作, 也可以进行团队创新, 对于后者要进行鼓励。

这个阶段要求实验室要进行相应的场景布置, 提供必要的环境, 如办公电话、模拟办公室、模拟会议室等。在实战演练剧本的编制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指导老师主要起监督和答疑的作用。

3.ERP软件二次开发阶段

通过前二个阶段的实训, 学生基本掌握了ERP的结构及使用流程。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 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这个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让学生分析ERP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完善的地方, 按照MIS系统的要求, 完成相应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工作, 然后挂接到ERP平台上。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选择ERP系统时, 要选择对用户具有开放接口, 提供二次开发的软件, 例如用友ERP-UAP平台等。用友公司把一些技术开放给合作伙伴与用户, UAP平台就是一个最好的工具。利用UAP的二次开发工具, 开发满足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

三、构建信管专业ERP实验教学体系的效果

对于信管专业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开展ERP实验教学, 可以达成以下效果:

1.巩固核心基础课程知识

通过第一阶段的实验,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 为今后进一步拓展空间, 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掌握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ERP先进的理念及设计方法, 已经被业界所认可, 世界500强企业绝大部分都通过ERP平台提升自身的管理。通过对ERP流程的掌握, 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二次开发, 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 实验环节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 结合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ERP人才的需求, 提出了改进ERP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应用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本文从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系统流程及提高创新三个层次展开研究。

关键词:ERP实验教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祖柱, 吴本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8, (7) .

[2]徐瑞平.模拟实验教学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3) :9-10.

[3]周玉清, 刘伯莹, 杨宝钢.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8.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8

系统设计原则

1.系统的可靠性

系统应用的设计支持集群部署方式,集群技术要提供负载均衡和容错机制,并且可以通过硬件的扩容来扩大集群的规模,可以很好地缓解用户和数据的增长带来的系统处理压力,充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2.系统的实用性

系统要充分考虑到在人员信息管理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应尽量全面地做好需求分析,减少日后更新软件的次数。

3.系统的适用性

通过数据分区技术对大数据量表进行管理,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通过数据和索引划分到不同的表空间,提高数据库对磁盘的访问效率;通过创建有效的索引,提高数据查询速度;必要时通过创建物化视图,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

4.系统的可维护性

系统有完善的日志管理机制,便于对问题的跟踪解决;系统支持参数化配置方式,并提供专门的配置界面,极大地减少对程序代码的修改;应用和数据统一部署,便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

5.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对Web资源的访问有严格的校验和检查,包括用户会话状态校验和用户身份校验,非法用户无法访问未经授权的资源;系统有严格的权限管理功能,通过角色设定用户的菜单和功能访问权限,这样既提高了界面友好性,又提高了安全性;系统根据用户角色和用户信息控制数据的可见范围,加强数据访问安全控制;系统提供可靠、完整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将各类故障造成的数据损失降到最低。

6.系统的扩充性

系统的整体规划及框架设计是有可扩充性的。前台页面的设计能保证网站在增加栏目后不会破坏网站的整体结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能够根据需要对栏目类别提供增加、删除和修改功能。

系统技术路线

1.三层模式思想

这种模式在逻辑上将应用功能分为三层: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表现层是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有助于用户理解和高效地定位应用服务;业务逻辑层位于表现层和数据层之间,专门为实现企业的业务逻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层次,主要功能是执行应用策略和封装应用模式,并将封装的模式呈现给客户应用程序;数据层是三层模式中的最底层,它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

2..NET Framework框架

.NET Framework是一种采用系统虚拟机运行的编程平台,它以通用语言运行库(Common LanguageRuntime)为基础,支持多种语言(C#、VB、C++、Python等)的开发,为应用程序接口(API)提供了新功能和开发工具。这些革新使得程序设计员可以同时进行Windows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以及组件和服务(Web服务)的开发。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反射性的,且面向程序设计员的编程接口。

3.Ajax模式

Ajax指异步Java Script及XML(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在基于数据的应用中,用户需求的数据,如联系人列表,可以从独立于实际网页的服务端取得并被动态地写入网页中,让缓慢的Web应用体验像桌面应用一样。Ajax的核心是Java Script对象XMLHttp Request。该对象在Internet Explorer 5中首次引入,它是一种支持异步请求的技术。简而言之,XMLHttpR equest可以使Java Script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并处理响应,而不阻塞用户。

系统设计方法

数据传输将远程的业务组件进行封装,动态地实现了远程业务的调用。可配置的身份验证及数据保护功能为数据传输提供了安全保障。

基于依赖反转的原则,将系统业务及各种自定义信息依赖于配置文件,实现了系统的易优化、可配置性。

统一的事务管理及异常处理,并将事务处理进行封装,使事务管理相对上层业务更透明化,也使开发人员把重点放到业务的实现上。

工具模块的数据总线以及可配置的定时任务等,能够更加快速、灵活地构建各种业务,为系统的高效性、灵活性、可移植性提供了保障。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该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主要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这种架构确保了责任的明确划分,使系统更加易于维护和扩展。

表现层位于最外层,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能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主要完成客户端视图显示和数据验证等工作,并以指定格式保存数据。

业务逻辑层包括信息交互、协议管理、规划管理、建设辅助、应用管理、经营管理、统计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该层处于表现层和数据层之间,通过数据层的数据操作对象访问业务数据,向表现层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层是系统的基础,是数据交换的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抽取、加载和转换,为表现层提供数据支持。数据层主要解决我们频繁的数据传输,平衡服务器间的工作负载。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所用数据均存放于该层,然后在数据层设置两套数据支撑体系,以保证系统可持续、稳定运行。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业务流程特点,将系统功能分为三个大的子系统,分别为前端应用子系统、建设管理(后台管理)子系统和配置子系统。框架对各个子系统提供统一的平台。系统主要包括检索模块、规划管理模块、建设管理模块、应用管理模块、统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接口部分七大模块。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分析与讨论 篇9

1.1 学科的边缘性较强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相对新领域的学科, 其学科的整个科学体系还处于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它是有多个边缘学科共同组建的一个交叉学科体系。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系统工程学科体系、会计学学科体系、行为管理学学科体系等等, 因而它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的科学体系。一旦授课老师在一开始就直接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直观的讲解, 特别是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结合的环节相对不紧密, 这样或许会让学生觉得被动接受, 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让不少学生将这门课的知识点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兴趣不高, 最后学完这门课后只知道一些理论方法, 缺乏实践, 也缺乏实际应用的经历。

1.2 教材相对滞后

计算机基础和管理学科的技术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当中, 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更是变化得太快, 从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使用上可以看到, 虽然市面上出现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 但很多教材的知识点和应用方法相对陈旧, 而且大多以理论为主, 内容相对滞后, 其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存在不紧密, 每个章节部分的内容都过于松散, 在教材中引用的案例也相对不多, 不够直观, 形成理论思路多, 实践环节少的局面, 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兴趣, 觉得枯燥, 不易懂得问题。

1.3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相对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教育, 但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多, 实践不够的现象, 常常会造成理论和实际脱钩, 缺乏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操作的实践学习。

2 建议及改进

2.1 教材更新

在现在的市场上,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缺乏新颖, 篇章模式较为陈旧, 很难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国外很多相对优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由于社会状况不一样, 文化背景不一样, 很难满足国内学生的要求。所以选择教材的时候, 应该结合结合专业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基础, 选用一些内容框架结构好的教材, 甚至可以选用一些构架新颖的新编教材或者学校内部印刷教材。

2.2 多引入案例

如果还按照原来的照本宣科的方式来教学, 显然是不合适的, 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 纯粹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办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理论知识讲解得越多, 学生越难于领会, 这样会对教学的实质效果大受影响。让学生在实际的例子中领会理论的深层次的含义。在实际的例子中将相对模糊的概念进行诠释, 得到更好的效果。单纯地讲解概念和书本上的理论, 选择时需要注意其在需要表现的案例的代表性和形象性, 更需要注意的就是案例的内容需要和前后相联系, 不要把非常浅显易懂的实用性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变化为单调不易懂的条纹性文字让学生进行背诵, 这样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 甚至有些案例直接从国外的原版教材翻译而成, 不仅使知识跟不上社会需求的节奏, 而且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许多东西容易被外方接受, 但受国内学生认可的程度不高。比如有些课本本身是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编写的, 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在一些篇幅上举出程序代码, 而这就使学生难于理解, 这也是我们在着力推进信息管理系统中案例化教育方法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2.3 大作业的实践环节

在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往的方式是老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之后, 学生进行实验室上机实验, 最后考试, 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 它会让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相脱离, 我们更为推崇以学生为主心骨的教学思路的转变, 形成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的大作业教学过程。学生可以自己定义感兴趣的大作业题目, 学生由于接触管理信息系统的时间不长, 常常会出现于思考的题目类别相对简单, 或者过于复杂, 没有进行实践的合理性。这就需要学生在选好方向后, 多次和老师进行探讨, 磋商, 最后得到一个满意的实践题目。

2.4 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加入到学生毕业设计环节

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是一门实践性较为突出的课程, 同时该门课程也存在信息量丰富, 课时有限的特点。怎样结合大作业的手段, 强化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要素。这需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开发、管理、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上对理论的学习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统一的联系。最后能够通过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 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设计、开发一套管理信息系统。这将成为管理信息系统中实践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整个信息系统的构造环节得到最大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到所学与所用相接轨。最终能够把所学应用于企业实际操作中。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这门课程对老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学管理机关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和扶持。这门课程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却是很高, 除了要懂理论知识以外, 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战技能。需要我们的老师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广泛知识。因此, 我们对老师的培训工作就尤为必要, 需要让我们从事技术开发的老师学习管理知识, 让我们从事管理的老师能够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3 总结

如今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造就既懂理论又懂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不能够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到一个共通的立足点。希望我们对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更为高效而有针对性。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定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几个问题[J].现代计算机, 2008 (9) .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2) .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研究 篇10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 如表1所示[2]: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目的具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方式上, 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式教学, 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使得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比较高, 并且使得互动性比较强。案例教学正是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 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3]。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传统教学模式要求以教师为核心, 以教师讲授和灌输为主, 让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 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即使借助于多媒体设备, 只是扩大了单位时间内教师向学生传播的信息量, 从本质上而言, 并没有实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首先就是它能够极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哈佛的教授认为, 案例教学没有正确的答案, 只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案例教学, 训练的是一种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采取行动的勇气与决心[4]。和传统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不同,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 而且是对共同的案例进行思考、分析, 不同的学生或者由学生组成的不同的小组会对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不同的观点, 并且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等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说, 案例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 而且他们往往不受限于过多的条条框框的约束。经过对案例的思考和分析, 经过讨论, 他们也许会得出对同一个问题的多个不同的但具有创建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充分挖掘了学生们的潜能, 而且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其次, 案例教学的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给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 因为教师是主体, 学生们更多的是聚精会神地关注老师并尽可能多地从老师那里接受所传授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不同, 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组织和引导, 对案例讨论的主体是学生。通过讨论, 学生可以把他们对问题的看法, 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等一一展示出来, 并且可以通过探讨和辩论等进一步分析问题和寻求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 从而使得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收获, 也实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适合采用案例教学, 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管理信息系统》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

《管理信息系统》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 通过学习《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能够懂得将来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清楚如何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解决某个组织所存在的某类问题, 以及如何在问题的解决中扮演好自己应该所扮演的角色。《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从组织、管理到信息技术, 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但同时它非常强调实际应用, 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外, 它阐释更多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手段, 为一个组织创造更多的效益和价值。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业务流程, 不同的组织方式, 不同的管理方式, 所具有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需要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比如说, 沃尔玛利用电子数据交换 (EDI) 实现了及时补货, 从而大大降低库存成本;UPS通过卫星通信等信息技术, 实现了包裹信息的实时跟踪, 从而具有竞争力;而福特公司更是通过实施企业流程再造, 极大地缩减了财务部门的规模, 由原来的500人锐减到125人。可以说, 从各个方面来看, 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都和实际应用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2. 具有大量的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案例。

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案例必须充足而且合适。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不下几十种, 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 尤其是国外教材, 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 具有非常丰富的案例。比如说, 美国作者肯尼斯C.劳顿 (Kenneth C.Laudon) 的教材《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已经出版到了第11版, 国内也有相应的中文译本。这本教材中每一章都有开篇案例, 而且每一章中都有三个案例, 分别从组织、管理和技术角度阐释相关问题, 而且在每章的后面都有一个较大的案例。国内也有很多教材都配有不错的大小案例供学生讨论。除了教材, 很多国内外的公司, 比如说宝洁、沃尔玛、海尔、联想等等都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力的故事, 这些都是《管理信息系统》课堂案例教学的源泉。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和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案例取之不尽。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具有良好的基础, 首先是相关案例非常丰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关键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案例选取、强制性准备和课堂控制。

1. 案例选取。

案例选择对于案例教学十分重要。在选择案例时, 首先考虑这个案例在教学上的可用性。也就是说, 要结合课堂所教授内容选择案例, 使得案例和课堂内容非常紧密。一般来说, 教材中的某章中的案例往往是和本章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当采用非教材案例时, 一定要注意和课堂所授知识的紧密性和相关性。

2. 强制性准备。

强制性准备是对学生而言的。案例教学的主要角色是学生, 所以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熟知案例, 并且对案例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 在课堂上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 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等。

3. 课堂控制。

课堂控制对于案例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如果教师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引导和组织, 就可能形成行马天空的局面, 使得案例讨论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 所以在讨论的内容和范围等方面一定做好课堂控制。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方式可以视为“计划—强制—讨论—点评”的过程。在计划、强制和点评三个阶段, 教师要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而在讨论阶段, 则是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总而言之,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具有很好的基础, 所需要的是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的认可和接受。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很具有必要性, 不仅仅因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和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更缘于目前有非常丰富的案例。文章从案例教学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实际, 探讨了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等问题。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 :59-61.

[2]张家军, 靳玉勒.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 :48-49, 52.

[3]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62-64.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以及商务模式与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平台的发展,给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机遇与挑战,以往以信息处理、决策服务为主要目标的经管类专业MIS课程的案例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如何使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MIS课程案例教学改革与探讨的重点问题。本文针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管理信息系统案例的设计探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也需要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案例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理解和综合运用MIS理论知识点的有效方法。理论知识点是抽象的,我们只有结合典型案例才能更深刻、生动地理解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考虑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以及开拓创新性,该课程的案例教学须紧密结合课程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情境案例教学法和关联案例教学法。

一、情境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择:难点是提炼和选择实验教学的情境,选择真实、典型、反映社会信息化需求的情境。特别是以学校、企业、医院等为代表的行业,通过整合归纳以及简化相关行业背景和分析具体情况,形成实验可操作性较强的情境描述,并整理成文档。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选择案例不但要考虑案例所反映问题的代表性,还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以及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技术的革新、管理模式的变更所产生的新形式。注意学生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和兴趣,首先结合学生的兴趣或所熟悉的环境,通过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问题,提示学生考虑一些贴近学习和生活的学生成绩管理问题、宿舍管理问题等。这样,学生在模仿规划、分析、设计该系统的时候就很容易进入角色,也容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系统建设中。类似的,诸如食堂管理信息系统、超市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等,都可以进行设计开发。自主选题的好处在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比较强烈,学习效率也大幅度提高。案例的选择需要紧贴教材的理论体系,以使得学生准确把握问题,使书本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认真思考和相互讨论,给出各自的初步设想或方案。然后,带着问题,结合案例,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运用开发方法和工具,逐步完成实验内容。

二、关联案例教学法

定义于二十世纪初流行至今的案例教学法,关联案例教学近几年才逐步进入课堂并应用于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关联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特点企业实际相结合不但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它以传统案例教学为基础,不仅强调了“教师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双向互动机制。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认为关联案例教学是基于案例教学,强调知识与案例整合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特色在于所选案例彼此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与理论知识完全匹配的开放式实践知识体系,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整个课程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兴趣与能力。通过案例设计,给出一定情境,分析情境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化规范化,是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途径。将关联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 MIS 课程教学中,关联案例教学以系列案例取代独立案例,改善了传统案例教学中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低的缺陷,但在提倡这种教学法时,并不能排斥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法。因为关联案例教学虽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点的提炼以及强化方面,仍需要理论教学的辅助。

三、安排好案例实训

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后,为巩固教学效果,我们将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以对理论知识加强巩固和验证。课程设计的开展是与案例分析同步进行、互为辅助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课程设计的引导,而不能放任学生自己想当然地进行。引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事宜:

(1)做好课程设计动员工作

虽然采用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但面对教师提出的课程设计的任务,学生仍然会存在畏难心理,因此,必须做好课程设计动员工作,说明课程设计的重要性,通过明确设计要求、检查标准,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2)提供规模及难度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

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在选题上会较难把握,可能会出现选题过大或过于简单的情况。为避免学生因选题不当造成课程设计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教师最好提供一些规模及难度适中的课程设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

(3)课程设计小组人数的控制及任务的分配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诸多方面,而时间又较短,需要多人分工合作。课程设计小组的人员太多,则每个学生承担的任务就很少,达不到预期的练习效果,且容易出现互相依赖的情况;若人数太少,则每个小组成员承担的任务太多,任务完成的质量将不能保证。

四、结语

该课程内容很多,涉及面广,需要大量的案例来充实。所以,案例的完善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积累大量的案例。同是,也需要及时参与社会,才能获得足够的题材。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管理信息系统地运用也不断升级,对案例的更新要求很高,所以,需要不断地搜集案例进行更新,才能保证学生接触到的时最前沿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还刚刚起步,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由于资源和经验的限制,在案例写作、案例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许多困难。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案例也需要不断积累与更新。

参考文献:

[1]李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启示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

[2]刘雁红,崔永岩.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作用的研究 [J].中国轻工教育,2009

[3]陶文宏,王英姿.关于大型仪器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技与教育,2008,9:182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12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课程,管理信息系统

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日益明显, 市场飞速变化和技术高速发展的超强竞争环境下, 信息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更加强调知识、技能、经验与社会的联结关系。从课程教学的现实实践来说, 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时间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 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过于抽象化的问题, 实验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具备自主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以及加工、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将课程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建立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实验教学, 改变传统实验课程中学生过分依赖老师, 简单重复实验过程, 缺乏自我思考, 照搬照抄实验结果的状况。笔者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体会到:实验教学改革要考虑到实验课程的所有环节和要素, 包括如何设计实验项目, 把管理信息系统抽象的理论融合到具体实验教学之中;如何提供教学指导, 使学生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实验项目;如何进行实验考评, 在公正客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1 实验项目的设计

首先,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讲述开发方法的课程, 实验项目应该满足探究性原则, 不要把实验目的局限于只是直观地验证所讲的内容。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对研究对象的属性、规律、相互联系的情况, 处于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下, 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与探究, 获取科学结论的过程。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知过程, 即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以探究者和发现者的身份,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初步具有的实验技能, 亲自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次, 实验项目的设计应该遵循继承性的原则, 即实验项目环环相扣, 后续实验能利用前面实验的结果。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 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 课时安排往往是平行的。而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一般是按照概念、技术、方法的顺序来讲述。以往的现象是:在讲述概念时不开设实验教学, 到开发部分时, 由于内容太多, 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做不出来, 为了完成实验任务, 很多人就相互抄袭。我们通过实验项目的重新设计, 在概念部分引入一套成熟且相对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让学生模拟软件的运行环境和业务流程, 学生不但理解了诸如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等一些抽象的概念, 而且他们在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恰恰是后续课程中要讲述的内容;学生解决问题时所尝试的办法, 正好是后续课程中要教会他们的或是要纠正的;而从现有系统中所分析的实验结果, 正好是后续实验中要用到的。这样就为后续的实验作好了铺垫, 促使学生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思考, 减小了后续实验的难度。

实验项目的设计还要遵循适度性和隐蔽性原则。“适度”是指设计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 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跳起来摘果子”,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自己成为是发现者、探寻者、研究者, 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 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去实现这一愿望,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德国戈·海纳特也说过:“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者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去努力研究。”我们在设计实验项目时, 侧重实验过程, 而结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给他们创造思维空间和思维机会, 使他们成为发现者, 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转化为学习上的一种内驱力。

最后, 实验设计不能忽视目的性原则。目的性是指教师在设计实验时, 必须做到目的明确, 心中有数。也就是说, 教师首先要明确设计的这一实验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应突出哪些现象, 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出结论等。然后, 要根据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技能要求, 特别是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设计实验。

2 实验过程的指导

按照上述原则设计的各项实验, 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亲自经历对未知结论的探究过程, 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于实验教学中指导地位的教师应遵循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鼓励原则。

由于学生们习惯于验证性实验, 操作方法、实验过程和结果在实验指导书上已经给出, 只需“照葫芦画瓢”就可完成实验。因此, 刚开始时非常不适应探究式的实验模式, 总是提出要求, 希望教师手把手地教他们进行操作, 或直接给出结果。这时教师应遵循启发性原则, 结合教学内容, 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尝试,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所设计的实验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又能促进学生的实验、思维、创新等能力的发展。维果兹基曾把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最近发展区, 即这时学生的思维进程正在形成, 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 但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 经过学生自己的一番努力是能够完成任务的。所以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 应从课堂的边讲边实验到引导学生进行局部的实验探索, 再到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探索,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发展中的课程, 它的设计和开发本身就没有固定的格式, 开发者根据用户需求、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喜好等来进行设计, 才有了绚烂多彩的信息世界的产品。因此, 在实验设计中, 我们在每个环节都留下接口, 使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要求后, 可以进一步进行探究。

鼓励原则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 能够热情地解答学生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在实验过程中, 它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常识, 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而这些又正是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们所欠缺的。在实验过程中, 很多学生甚至会犯常识性错误。教师应该对结果和调整迟下定论, 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过重。教师须明白, 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本次教学改革中, 我们在实验手册中专门设计了一个章节, 叫“实验准备”, 将学生常遇到的问题, 在这个章节中进行了说明。同时, 我们在每一个实验项目后都要求学生回答实验中还存在哪些困惑, 教师不仅要一对一地解答这些问题, 而且要对认真回答的同学予以实验加分的鼓励, 使得实验收到预期的效果。

3 实验成绩的评定

由于我国的教育传统, 学生对实验的最后得分总是看得很重。教师在评定成绩时要遵循及时性、公开性、多机会的原则, 即评分及时, 评分标准公开, 并允许二次评分。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由于其实验数据的多选择性, 呈现出实验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实验结果的多样性的特点。因此, 必须将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评分。这样, 以往在实验课后学生再交实验报告的方式就不能反映学生实验的全貌。因此, 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 在每次实验课上当场评分, 当场讲评。由于评分和讲评及时, 当场解决了学生们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了实验效果;同时, 由于实习报告必须当堂完成, 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实验课上不认真, 课后抄袭的现象。

实验评分不同于理论考试的评分, 教师在评分时有较大的主观性, 把握得不好, 会对后续实验产生不好的影响。如:评分偏高, 学生会对实验掉以轻心;评分偏低, 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的学生甚至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因此, 我们在每个实验后都专门设计了教师评分表, 表中明确了教师的评分项目, 包括对实验结果的要求、对关键实验过程的要求、对学生实验态度和效率的要求等等, 并具体规定了每一项的分值, 这不仅确定了教师评分的基准点, 同时学生也清楚地知道了实验的关键点在哪里, 从而更好地完成实验。

实验教学中给学生评定分值不是目的, 而是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 只要时间许可, 我们允许进行二次评分, 即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在实验课上当场进行评分时, 得分较低的学生常常主动要求重做实验, 希望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而这一次重新进行实验, 他们会十分认真, 由于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 所以一般都能及时改正, 把握住实验中的关键知识点。

4 实验后的反思

实验教学是立足于教材, 具有明确目标的。所以, 在实验教学的结尾, 为了提炼所学到的知识、能力, 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作出反思。反思概括的意义在于:其一, 内化新知识, 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 达成同化或顺应, 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其二, 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 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三, 科学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问题成为教学的归宿, 即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 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 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

反思包括学生的反思和教师的反思两部分。为了促成学生的反思学习, 我们在每个实验项目后都设计了实验后思考的环节,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考, 同时, 也要求他们对实验和实验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一方面更加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可以进行反思, 抓住实验指导中的要害, 提高了教学水平, 同时也对实验的具体内容进行修正。因此, 我们的实验手册经过两年多将近3 000学生的使用, 可以说越来越完善, 很好地辅助了理论教学。

5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管理学、信息技术、运筹学等都是学生必备的理论基础, 而实际上,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这些基础学科掌握得很好, 许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往往感到非常困难。我们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改革, 使得实验教学更好地加强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指导、实验评分、实验反思等环节的环环把关, 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关键知识点, 从而去除部分畏难情绪, 增强学好本课程的信心。同时, 由于本课程内容涉及其他课程的很多相关知识, 通过认真实验后, 可以把这些课程的知识融合起来, 学生们都觉得收获很大。

参考文献

[1]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改革[M].台北:冠学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2.

[2]梁振球.《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实训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9) .

上一篇:流体机械下一篇:方差分析的理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