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

2024-10-11

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共12篇)

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 篇1

0 引言

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Gordon B.Davis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后,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了MIS学科,开设了相关专业,从事M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开设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结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作为信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课程之一。[2]该系统虽然最终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呈现的,但却不能像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那样,由教师完成问题的分析、处理算法的设计等;也不能像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那样,仅重视单纯技术而忽视管理学科知识。因此,设计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直是困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3]。

1 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职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和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具有如下特点[4]:

1.1 综合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实践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信息系统建模的全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2 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2.1 过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类专业要求

授课内容没有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对待。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只介绍的MIS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组织系统开发,具体的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涉及不足,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这样实验教学过程中势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实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能力。

2.2 只重技术,忽略管理特征

由于学生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上许多前导的计算机类课程,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产生误解,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等同于综合的程序开发课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5]。实际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应在管理思想、理论的支配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起来,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 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在学生学完了管理类课程(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管理等)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程序开发语言java、c++、c#、asp.net等等),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开发系统的技术后开设的,是前面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

3.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当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的主要知识单元有:

知识单元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到社会中调查、分析各种信息系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这可以与管理生产认识实习相结合。

知识单元二: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在实践环节中应使学生加深前面学的技术的了解。

知识单元三: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组织中常用的各种信息系统,熟悉其功能和组成,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知识单元四: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运行管理)。

前面三个知识单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最后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单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其他三个知识单元是贯穿于知识单元四的实现过程中。

3.2“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阶段。第一,是认知层次,通过演示操作和流程观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关应用理论,让学生感性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第二,是应用层次,通过典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应用,构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是开发层次,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个阶段是随着教学进展的基础实验,另一个阶段是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正的MIS系统。

3.2.1 基础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6]。因此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开展基础实验,目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里采用“同个系统贯穿始终”的实验方法,在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将系统确定下来,将这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然选做的系统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展完成课题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所有图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绘制完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础实验(表1)。

3.2.2 课程设计实验

因为在开始基础实验前就进行了选题,每完成一个基础实验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涉及的相关部分。因此,课程设计实验主要根据前面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也就是系统实施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系统开发工具。实验的内容决定了实验室的配备,课程设计环节应该具有以下实验配备[7]。

硬件:实验室中,应配备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web应用服务器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用机。将他们已TCP/IP协议互连成局域网,每台机器可连接到Internet。

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SQL2000 Server数据库。web应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IIS等服务组件。学生机上安装Visual Studio.NET等必要开发工具和一些模拟教学系统,比如ERP系统等。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里设计的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总体规划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制方法和开发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了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较快适用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4.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晓煜,王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5]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108-110.

[6]郭零兵,余晓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111-113.

[7]邓晓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与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 篇2

要想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环境就必须从老师开始,老师的观念很重要,因为学生受老师的影响程度很大,因此,老师首先要起表率作用,敢于尝试利用新科技、新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习惯应对当前新教育形势的发展。此外,学校领导必须加大对各位老师的鼓励,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够促使学校的发展赶超教学质量高的名校。加强校内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应用观念,促使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和正常的教务体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不断深化改革,适应不同高校的情况,为了保障信息安全,必须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平台的正确运行。

5.2鼓励优质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面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为了逐步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校内各个部门应积极配合,学校领导需要不断加强建立优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高水平。尽可能多提供校内管理人员学习培训机会,让他们能够走出去,引进来更多高端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学校的教学发展上来,鼓励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素养,增强应用现代化科技的水平,培养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弊端,从而促进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5.3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科学性

在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过程中,需要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平台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结合当前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建设速度,增强符合学校建设的实际意义。针对整个设计开发过程,必须要求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工作,需要安排一名具有较强决策能力的领导进行设计开发工作的监督,促进整体设计开发进度的提高,当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需要设立专业化的人员不断依据用户的一些意见进行调试和修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和科学性,必须以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满足用户信息处理、收集、共享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增强系统的科学使用价值。

5.4建立相关的系统管理制度

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不光需要专业化团队的管理,各种技术的支援、教学观念的更新,还需要正确的系统管理方式,因此,要想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发展快速,必须制定出合理的系统合理管理规定,制约和监督好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防止出现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出现,影响系统的应用,有利于保障管理教学水平的高要求化,将工作做到实处。与此同时,良好的管理制度能使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依据实际状况修改系统,更正信息,防止出现信息错误,影响正常工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教育发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高校信息化是促进高校朝着更高水平教育质量不断迈进的前提条件。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科技含量,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应用功能。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学理念的革新,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思想,不断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阎燕.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5).

[2]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特点;对策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其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的。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与之相应,教学管理便成为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信息化管理成为各种管理的大势所趋,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要突破创新,必然要在教学管理信息化上有所突破。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一)更具开放性

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化的网上交互已经在高校开始开展应用,这集中体现在一些基于网络的管理系统,比如网上招生和录取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就业信息系统、教务系统、选课系统、请销假系统、优质课平台等。高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间的交流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教学管理开放性越来越强。随着微信等新型功能的挖掘,未来的教学管理,交互开放有可能实现“自由流动”,未来的教学管理将不再局限在校园中,也不局限在网络上,而有可能在办公室、食堂、体育馆、图书馆、教室、校外等信息节点中组成多功能交互网络。

(二)更具合作性

“计算机网络是加强合作的手段和方式”[1],信息交换的加快必然打破以往界限,让组织、机构和个人间的合作更为重要,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也难以例外。信息化为不同高校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便利,高校之间教学管理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合作内容越来越广泛,网络信息、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的广泛使用让教学管理人员免除了传统的每天应答电话的麻烦,电视视频会议让学校管理者免除了奔波之苦。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管理部门的协作和管理信息的共享更加密切,比如对学生教学的管理除了教务处外还有团委、学生处、后勤处、就业管理中心、图书馆、财务处等部门,信息化条件下,这些部门可以协同管理,共享学生信息。不同部门有不同部门的职责,他们共同协作进行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并进行相应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各个部门及不同管理人员间的合作。

(三)更具虚拟性

虚拟性是计算机网络的典型特点。传统的教学管理都是真实可见的实体交流,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可以建立虚拟的学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食堂、体育场、训练馆、课堂、教材、作业、模拟操作等。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对主体来说只是操纵着数据,只需用鼠标键盘操作便可给外界虚拟形象。而对教学管理的客体来说,教学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是由电脑和网络产生的,与他们交流或是机器或是代码,而不是具体的事项或组织机构,主体和客体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而教学管理环境正是沟通教学管理主体和教学管理客体的桥梁,通过建构起虚拟现实的虚拟信息空间,打破传统地域界限,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模式、生活模式。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创新高校教学管理

信息化件下的高效管理要求高校与时俱进,主动转变思路,敢于突破创新,主动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现在组织结构中是“强调位于结构顶端的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力”[2],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僵硬,管理效率低,缺乏管理弹性,难以对日益复杂的校内外环境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信息技术可以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计算机网络信息可以被广泛应用在改革之中,为教学管理改革注入新鲜活力。高校要探索制定教学管理信息化规章制度,打破教育原有组织管理结构中僵硬刻板的等级式管理,改革传统的金字塔式教学管理模式,形成柔性与人性的扁平的信息通道。

(二)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提供环境

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大高校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多途径、多元化融资支持,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支持,增加相关方面的培训。高校主要领导一定要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管理改革要求的迫切呼声,转变发展思路,抓住改革先机,及时用信息化主力来打出高校改革的先锋。要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建设要注意整体规划,明确网络内涵外延。要软硬发展,在计算机等硬件投入同时要加强软件建设,并注意软件系统的实用性和共享性。计算机网络还要专人管理,高校要选派技术精湛、责任心强、作风过硬、热爱教学管理的得力教师负责维护校园网络平台。

(三)打造专业化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团队

高校要重视对教学管理专业队伍建设。要通过培训引导,转变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增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转变职能、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培养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这主要包括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级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个性结构。对待教学管理人员,要明确责任意识,实行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成果奖惩制和风险追究制。实行积极的扶持优待倾斜政策,引进教学管理激励奖惩机制和教学管理竞争机制。逐步打造一支有强烈服务意识、有教育和专业素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教学管理团队。

参考文献:

[1]方万鑫主编:《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3页

教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研究与建设 篇4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集合体,是一个包括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在内的高效集成的管理系统。它以实验室样品分析数据的采集、录入、处理、检查、判定、存储、传输、共享、报告发布以及业务工作流程管理为核心,将实验室的人员、材料、设备、技术、方法、资料档案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全面、规范的管理体系,为实现测试资料自动采集、网上调度、实验信息安全共享、人员量化考核、实验室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等各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它也是连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用户的信息平台。

二、教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1. 信息化平台的定位

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的平台和载体,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定位于实用、高效、节约,着眼于构筑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环境,确保实验室内部知识信息从创新到应用各环节间相互协调与高效运作。建设的核心是将教学资源、教学软件、实验室仪器设备等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加以科学管理,为实验室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网络管理环境,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教学和科研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

实验室信息化平台,服务于“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是一个开放、深度、学术、实战多方面结合的平台,是一个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平台,是一个既重理论更重实践的平台,也是一个服务于知识经济、知识传播、知识分享、知识学习、知识创新和所有知识者的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和实验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内容为主、学生优先、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原则。

2. 总体规划

系统所运行的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实验室数据信息资源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的管理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信息管理的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管理方法的效率,扩展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功能,最终实现全面信息化。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它经历的是由硬到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其体系结构可以用一系列同心圆表示,内圆是核心,是基础,外圆是在内圆的基础上提供的更进一步的服务。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四层:

(1)网络基础。网络是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

(2)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整个信息平台的信息基础是由若干个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组合而成,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应用扩展。

(3)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发布等。

(4)高级应用服务。高级应用服务是在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之上,对数据仓库的应用挖掘,生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根据相关的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

3. 系统采用的模式

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 W 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快捷、高效。

目前,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

4. 信息化平台的构成

实验室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平台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平台,由网络平台、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共同组成。

(1)网络平台。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日益完善,校园信息化、网络化逐步实现,计算机实验室已成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管理和维护,每个实验室分别组建局域网,通过校园网接入CERNET和Internet,从而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硬件平台。计算机实验室以教师和学生上机实验为主,兼顾多媒体教学,因此在硬件设备方面,除微机之外,还配备有服务器、交换机、功放和音箱等设备,从而为各种应用提供强力的支持。

为了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袭,以及避免由于学生误操作或其它原因引起的硬盘数据混乱或丢失,实验室采用硬件控制方法,即通过海光蓝卡来保障硬盘的数据安全。

(3)软件平台。网络平台和硬件平台的建设是计算机实验室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软件平台的建设则是实验室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核心。软件平台包括系统软件、教学应用软件以及实验室门户网站、实验教学论坛、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开放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平台,其中,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是软件平台建设的关键。

5. 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

应用系统平台采用面向构件的、基于总线的、开放式的三层体系架构,以实验室门户网站为载体,集成其它应用系统,建立一个松散连接的、可预测的分布式系统平台,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和高度共享。

(1)实验室门户网站。实验室门户网站是实验室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室对外宣传的窗口。网站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采用多线索的信息组织方式,整合信息发布、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教研成果、在线留言、在线调查、内容检索、教学论坛、实验设备管理等功能模块于一体,为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数字化资源共享环境。

(2)实验教学论坛。论坛是一个以交互形式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交流平台,其特点是:网络用户均可以利用其功能进行信息交流,包括提供新闻和各种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回应别人的观点和意见等。

实验教学论坛按照实验课程的不同分为多个主题版块,由实验教师担任相应课程版块的版主,协助管理员管理该版块的秩序,活跃版块讨论和交流气氛,为专家学者以及师生之间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和观点辩论的乐土。

教师通过论坛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参考资料、习题、课程录像等,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下载资源,进行课后学习、作业提交、在线测试、网上讨论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度,修订教学计划,并进行在线答疑。

(3)多媒体教学系统。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满足实验教学过程中讲解和演示实验的需求,计算机实验室安装了洪恩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它是基于局域网的多媒体教学管理软件,能够构造强大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教学环境,实现纯软件方式的广播教学、教学示范、遥控辅导、师生对讲、分组讨论、电子抢答、文件传送、远程管理等网络教室教学功能。洪恩多媒体网络教室,彻底解决了以往网络教室建设中存在的成本高、周期长、操作复杂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4)实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采用基于Web的实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实验设备的登记、管理、规划、调配、报废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监控,减轻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量和工作繁琐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该系统的实施,提高了实验设备利用率,减少了库存的无谓积压和重复购置;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统计数据,自动生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类报表,为各级领导提供有力的决策信息支持;同时,使异地办公成为可能,实现了特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5)开放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实验时间和实验周期固定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保证实验过程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及从事实验研究的兴趣。因此,实验室采用安圣开放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室从时间、空间上全面对学生开放。

系统采用C/S架构,基于TCP/IP协议通信,支持课表上机、自由(课时)上机、自费上机等多种上机模式,通过校园IC卡可以实现对上课、上机过程的全自动化管理,包括安排课时上机任务、自费机时的预收费、赠送学生自由机时、学生卡片管理、机房值班管理等。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及时掌握开放机房的使用情况和学生课内外上机情况,从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任务和开放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开放,尊重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为学生走进实验室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是知识型、综合型、研究设计型实验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验室资源能够得到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的有效手段。

三、结束语

在教学实验室中使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是实验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将会对实验室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目的,首先要发挥系统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功能,其次是提高实验室整体的自动化水平,同时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恬.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7,4:108~110

[2]曾令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86~88

[3]高成伟.大学理念与大学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135~137

[4]杜鹏飞.浅议高职院校信息化软件平台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9~12

兽医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5

兽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兽医实验室管理的自身特点,兽医实验室存在采样困难,样品保存困难,实验研究定量分析较难等特点,兽医实验室人员经常外出采样,实验信息分散性,不利于实验室管理的高效运行。使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兽医实验室,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兽医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随时产生大量数据,包括样品信息、实验结果、仪器记录等,以往使用手工进行统计和记录,不利于实验人员操作,容易产生错误,使用计算机自动记录和管理,可以大大缩短实验人员记录时间,同时,提高了实验结果记录的准确性。在兽医实验室工作中,即时进行的实验记录是保障实验正确进行和实验对比分析的重要手段,然而使用传统的纸质记录,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也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带来风险,设想当兽医实验进行中,操作细菌和病毒时,频繁的进行实验记录,会为实验记录介质带来传播病原微生物的风险,使用LIMS系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通过实验室专用计算机登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实验过程记录和实验结果,同时,还可以查阅实验方法标准,待办任务,实时接收到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操作提示,所有数据通过局域网传递,避免了危害性生物因子溢出的风险。在兽医实验室管理中,还存在实验管理要素相互衔接的问题,例如一份样品需要进行多项实验,样品量是否满足,实验室试剂、耗材如何合理分配,不同实验项目时间长短如何合理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如何配备等,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快速解决。使用LIMS与仪器设备相连,实验人员可以不必始终守在仪器旁进行实验,可以远程控制仪器设备,读取实验结果,当仪器设备出现意外情况是,系统自动报警,提高了实验效率。实验室管理系统与监控装置相连,可以远程监控实验室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条件,为实验室维护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12-2

0 引言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高校决策做到规范与科学。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应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作为工作的主要任务,紧随时代的脚步。

1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也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夯实教学管理的坚实基础,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和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1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

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政策在逐步放宽,高校的招收人数也在逐年增长,人数的增长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加之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不仅包括对日常事务的打理,还要服务于本校的所有师生,为数不多的管理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的缓解因人数增加而带来的巨大管理压力,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能够促进教学管理的质量提升,能够做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享和同步各类信息,能够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少资源的浪费,能够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1.2 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信息化平台的完整构建,能够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对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能够促进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高效、稳定运作,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随意性。

2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 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高效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其设计到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而高效的领导人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无法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教学管理信息化,缺乏整体的规划;在建设投资管理上过于注重于硬件设施,忽略了软件的重要性。由于这种意识的存在,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局限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用传统、陈旧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与建设,无法做到紧跟时代的脚步。

2.2 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素质较低

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各界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同样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信息化的建设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管理改革。但是这对于一些已经习惯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他们需要摒弃曾经所熟悉的管理模式,重新学习信息化模式的管理。这对于工作人员是一种考验,有些工作人员缺乏能力和责任心,缺乏创新和学习的意识,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使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教学管理队伍素养无法满足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2.3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其还不够完善,缺乏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高校在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前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高校的工作人员只注重眼前存在的问题,无法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没有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使软件的基本数据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后期的工作难以得到合理的维护。因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进行详细的规划,从而出现各部门引进的软件各不相同,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兼容,从而致使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与交流,所以在上报数据时会产生不统一的情况。这种情况的产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加大教学质量管理后期的工作难度。

3 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稳步开展要从转变思想做起。从高校的领导到老师、学生,都是正确认识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技术对本校教学管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带动全体师生参与到信息化平台体系的建设中;其次,要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的领导层要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新理念,做到将教学管理信息化融入日常工作考评体系中,确保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运行;最后,建立好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后,要注重其的使用,构建一个积极高效的管理环境,激发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

3.2 加强高校师资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正逐步加快,因此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高校应该注重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培训工作,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团结的新型教学管理队伍,进而加快高效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首先,高校要组织开展针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讲座或者培训工作,全面加强工作人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够做到自觉参与到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中;其次,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3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技术角度来说,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开发要符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教学管理情况,全面考察学校的真事情况,收集到的数据要真实有效,这样才能够使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够切实有效的运行。对技术开发的全过程要进行实时的监督,包括技术开发的前期、技术支持以及后期开发等方面,对平台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和改善,保证平台能够正常运行;就资源管理来说,要以现代的教学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保证资源数据能够做到科学性、准确性,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最终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4 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由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这就要求教学管理理念要有质的飞跃,更对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以及资金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能够良好地运转,还需要制定完善、合理的规章管理制度,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规章制度,并确保该规章制度能够严格的执行,不使其流于表面,确保该规章制度实现其真正作用,最终保证信息化平台良好运行的目的。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要及时发现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与完善,真正做到能够符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因此,各高校要全面详细的了解目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并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这样才能够有利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适应当今的教育改革,紧随时代的脚步。

参 考 文 献

[1] 崔丽英.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1:74-76.

[2] 宋奇庆,唐国强,陈华舟,封全喜.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269-270.

[3] 苑立娟,孙建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及改进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06:127-129.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 篇7

随着学生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能够充分反映高校实际教学活动, 也是管理机构了解学生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等情况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档案的先进管理办法, 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水平, 保证教学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 实现教学档案资料齐全、立卷编目、按序归档、便于查阅的规范管理, 不仅可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能动指导作用, 而且也可以促使学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008年9月1日, 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的重要性。国家档案局于2002年11月印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 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 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 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因此,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必要工作, 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1.无纸化办公模式的建立需要以信息化管理为前提

当前, 大部分的高校教学档案仍以纸质版本为主, 其收集、整理、保管、使用等多是人工进行。一旦发生水灾、火灾、地震, 档案被毁, 可能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响应学校无纸化办公模式的推广, 响应数字化校园建设, 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是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新的要求。

2.高效管理及运作模式急需信息化变革

目前, 高校教学档案普遍存在档案材料保存不统一、教学档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象, 而且高校教学档案材料在管理过程中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利用信息技术, 将纸质文件数字化, 将教学档案材料信息化, 建立高效、规范、准确与安全的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 并通过设定访问权限, 实现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不同群体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也可以实现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

3.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加快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在信息量不断递增的当今校园, 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创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 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构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乃至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虽然我国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 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

1.教学档案信息化程度低

许多高校学生培养流程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而教学档案, 如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课堂教学文件等材料却仍以手工操作的手段完成收集、整理、统计、检索。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低也直接导致了教学档案利用率低。由此可见, 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将是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的必经之路。它既可提高工作效率, 又可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教学档案管理不规范

一些高校对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没有配套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没有明确的归档范围、要求和标准, 没有提出奖惩措施, 导致教学档案收集不全。教学档案管理的不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培养管理工作的发展。

3.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不稳定

由于工作的兼职性, 院级教学材料档案管理员流动性大, 影响了档案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同时, 因其没有受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档案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档案信息化建设业务技能掌握有限, 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档案的质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的普遍应用, 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教学档案将以电子文档形式出现, 但电子文件材料归档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 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

三、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 高效且规范化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可以为教学评估、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提供服务和支持, 使教学档案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加强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模式建设

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现有教学档案 (包括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影像、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等) 的数字化;二是收集和接收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 然后集成到统一的档案数据库中。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行的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档案类型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加强安全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由于电子档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输, 而网络具有开放性, 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的出现, 使得信息化的管理必然会面临网络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涵盖信息化教学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体系, 需要高校加强对教学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确保教学档案数据库的安全, 确保教学档案信息网络的传输安全。

3.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高效规范安全的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必须加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这就要求我们需适当引进档案学管理学专业人才, 同时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其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使之成为既具备教学档案管理能力, 又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更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与时俱进, 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摘要:教学档案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 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从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出发, 针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档案管理,教学档案,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于立华.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分类和作用[J].山西档案, 2007, (2) :42-43.

[2]王慧勤.加强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之我见[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7) :72-73.

[3]刘萍, 杨俊.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分析[J].管理观察, 2009, (1) :149-150.

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 篇8

1 教学管理精细化对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作用

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可以使高校教学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关注细节、明晰责任、目标具体、监控有效、奖惩分明。因而, 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克服管理的随意性和粗放性, 克服仅凭经验管理的习惯, 围绕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规范的教学制度引导下, 各环节环环相扣, 各司其职, 使教学管理工作始终沿着科学化的轨道前进。

教学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者素质的过程。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 是实现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关键。在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 管理者首先要确立精细化意识, 管理的精细化特别强调的是理念优于制度, 制度重于技术;其次是以专业化为前提、以系统化作保证、以数据化为标准、以信息化为手段。一个教学管理工作者, 要实现这四化, 就要在精细化意识的引导下, 加强学习、不断探索, 在管理上做细、做专、做精, 这样对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无疑是有帮助的。

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可以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由一系列有机组合的, 与总体目标协调一致的环节组成。目标为其导向, 制度作为保证, 一切教与学的管理活动都按照有序、有效的方式进行, 活动的双方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增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 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内容

2.1教学管理目标的精细化

一方面指目标的立体化, 即根据学校阶段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 纵向可分解为学期、季度、月份目标, 横向可分解为部门、院系、处室目标, 再将管理目标细化到每个人, 使全校管理目标呈现立体化态势。另一方面指目标的全方位。学校的管理目标不仅要分解和细化, 而且要强化部门职能, 强化管理过程的控制, 强化单位的责权利结合。

2.2 教学管理过程监控的精细化

教学管理过程控制, 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 以优化各个教学环节为重点。通过运作, 形成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与学联席会、教师培训、院系教学评价五环相扣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从而有效地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 使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得到优化, 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3 教学管理措施的精细化

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是实施教学管理精细化的起点;制定并落实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措施, 则是实行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必由之路。

2.4 教学管理结果的精细化

教学管理要想不断上新的台阶, 那就一定要有反馈, 因为有反馈才有提高, 只有反馈, 才能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从而实现从管到理的飞跃。

3 管理手段信息化对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

3.1 有助于规范管理过程

一所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上联系领导, 中联系教师, 下联系各班。因此, 教学管理工作需要规范化和系统化。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驱动力, 数字化教学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促进规范化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信息数据定义统一, 描述准确, 数据硬化。相应地, 要求管理过程定义规范化, 管理过程执行程序化, 管理过程质量标准化。

3.2 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在数字化校园中, 相关数据由统一的部门通过校园网或其他方式按一定的数据标准采集并在网上发布, 并及时更新, 其数据的准确性较高, 共享性更强, 改变了资源利用的方式, 提高使用效率, 减少管理工作人员的无效跑动, 节省办公费用, 提高工作效率。

3.3 有助于保证教学管理服务公正

“管理就是服务”,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是整齐划一的单向服务。同时, 由于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 信息流动缓慢, 并且具有封闭性, 教学管理服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不高。在数字化校园中, 所有的公共信息都发布在网上, 每个人面对的信息都是一样的, 教学管理服务能真正地实现制度化、程序化, 只要是规定的服务, 具备相关资格与条件, 在网络上都能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师生和校外人员只要上网就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同时, 这种服务是跨时空的服务, 24小时全天候, 延长了服务的时间, 并且师生还可以享受跨部门的学校公共服务。

3.4 支持管理机制创新, 促进领导决策的科学化

传统的管理决策主要依靠管理层的经验, 但他们所采集、利用到的信息往往是有限的。在数字化校园中, 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 根据决策的需要进行各种分析、统计和处理, 为决策层作出科学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保障。

3.5 有助于增强组织活力

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 (又译杜拉克, Petef Dmcker) 认为, 信息革命改变着人类社会, 必定要改变组织结构和机制, 很多机构都曾在结构上尝试变革, 改变流程或者组织结构。高校也不例外, 传统高校的组织结构以金字塔型为主, 组织结构分工过细, 管理幅度过小, 必然造成组织层次重叠, 从而导致官僚主义, 降低工作效率。在数字化时代, 组织结构变为扁平型, 增强组织活力是必要而有可能的。采用扁平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调动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

4 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原则

4.1 应遵循理念先导、过程规范的原则

理念是支配行动的原则与信条, 左右着管理者的行为;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价值期望;它不仅具有激励人的功能, 还具有教育人、规范人和指导人的作用。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构建的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 其构建分为四个部分:教育理念重构、网络等硬件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及管理平台等软件系统建设、以教学应用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建设。新模式的构建, 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变革;其次是信息化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硬件建设、资源开发、多种应用系统的建设。

4.2 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应服从于全社会信息化建设规划, 做到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 局部规划与整体规划相一致, 分类指导, 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避免各自为政。教学管理信息化必然以校园网络系统为基础, 以管理系统为核心, 涉及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资源管理、内外交流、行政管理等几十项功能, 且功能间相互交叉影响, 这些功能也不可能一次性实现, 要综合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步进行。

4.3 应遵循资源共享、够用实用的原则

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要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既要重视软件建设, 还要重视硬件和技术力量, 做到“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标准规范、数据充分共享”。合理配置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注重使用效益, 避免盲目求高,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从够用实用的原则出发, 进行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 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4.4 应遵循系统稳定、技术成熟的原则

关于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探讨 篇9

随着信息化网络的普及和拓展, 资源实现了数字化也得到了共享, 这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因此如何合理的更新管理理念、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机制为高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成为当前高校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信息化管理有以下几点时代特征。

1. 1 教学工作网络化

网络化从根本上来讲是指校园以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它将高校的教学服务、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研究开发等多个类型的系统连接起来, 最终完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 当然网络化还包含校园网与因特网的充分连接。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垂直的依赖型结构, 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开放性、分散性以及多元性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管理模式, 使其构建的教学结构更加灵活更加快捷,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全面管理。

1. 2 教学工作的数字化

数字化是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基础, 因此在高校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资源数字化, 使复杂而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 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而且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3 教学工作的知识化

信息化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知识的生产和扩散, 而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从根本上理解是信息知识的传播和利用过程, 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实时的掌握信息的技术和知识, 更要具备快速普及新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点

2. 1 唤醒学生在技能认知方面的潜能

多媒体和数字网络是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 并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主要体现, 它可以承载图像、语言、声音等信息,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内容的信息量, 并提高了老师对课堂信息控制的灵活性, 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多重器官刺激和直观的感受, 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 在师生、人机、个体和集体之间多维度的交流, 凭借网络的优势, 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 基础护理教学中的“静脉注射”, 老师可以播放在医院录制的影像文件, 让学生对静脉注射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之后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模仿视频中看到的注射过程, 而且会在同学之间形成激烈的讨论。信息技术能够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的原型, 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产生零距离的接触的同时增强对专业的情感体验。

2. 2 扩充学生专业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使学生对书本之外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作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改善了传统的学习途径, 学生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而且与书本记载的知识相比更具前瞻性和全面性, 让学生专业技能的发挥不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的护理水平, 可以通过数字网络去了解和学习国内各个地区的护理现状甚至是国外当前的护理现状, 极大地扩充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认知。

3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3. 1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教学当中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有关高校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 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现代的信息技术要实现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 这样才能到达互补的效果, 进而提升高校教学的质量, 切实的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3. 2 高校管理要结合信息技术, 以现代理论为指导

在高校的教学当中要把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现代化理论作为教学的指导, 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就要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是一门高度现代化的学科, 因此将它引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现代化教学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顺势引导, 充分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学生的个人分析和独立思考的纹理, 只有这样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 3 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校教学管理的数据库

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大优点就是学生和老师可以快速的连接和利用网络中海量的教学管理资源, 极大地丰富了老师的教学内容, 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新的数据库会给学生带来充足的学习动力, 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与无味, 学生不但可以独立地在线查找有关专业方面的案例和知识, 而且也可以采用电子作业系统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和测试, 老师也可以在线查找较为典型的资料案例让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 然后老师对学生探讨的结果加以纠正和改正,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这种网络信息和高校教学知识的全面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4 高校教学管理在信息化技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1 信息化技术人员教育观念落后

现在高校教育师资队伍虽然已经开始向信息化技术人员过渡, 但是他们的能力相对比较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我们知道信息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就在与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内容而且也丰富了教学的过程。但是我们发现在很多教师看来, 信息化教学就是把原来教材上的内容放到做媒体的屏幕上, 依然是按照传统的讲课方法来授课。这种对信息化教学片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向全面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这样不但导致我们大量的教育经费被无情的浪费。而且也使教师在授课效率上有所下降。我国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对信息化技术建设从根本有所理解, 因此也就偏离了我们建设信息化管理的初衷。

4. 2 高校教师不能快速地适应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据有关统计显示, 直到今天我国高校的部分老师依然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化技术, 也没有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 并且使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浅显, 这充分暴露了高校教师对信息化媒体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甚至有很多年龄较长的老师不会使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工具, 学校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而我们的老师却难以熟练运用, 因此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也耽误了学生的时间, 这样得不偿失的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5 高校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有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一种现象, 就是高度信息化技术的教学人员很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 也就是说在这些高校当中的老师都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才, 因此在对教师信息化培养的方面就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标准, 因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自主向信息化过渡的热情。

5. 1 建立完善的奖励措施

教师全面信息化需要良好的环境带动, 所以在高校中要建立一系列的奖励措施, 保证教师向信息化过渡的顺利进行。高校管理者可以对那些信息化技术掌握全面的老师在物质上提供奖励, 并且要在教师内部加大信息化技术建设的宣传力度, 营造一种全民信息化的氛围, 让教师走出校门到信息化建设全面的学校去参观学习, 只有引起教师在心里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重视,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

5. 2 大力推进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进修学习

拥有一支高度信息化的教师队伍是我国高校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根本。学校要自主成立一个针对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平台, 让老师接受信息化技术教学的培训, 学校要不惜重金引进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来担任培训师, 只有这种具备高度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可以全面地讲解和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是多么的重要, 让我们的教师也切身感受到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方面的高效和快捷。这种定期的信息化专业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全面掌握和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直接途径,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醒, 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都要接受培训, 绝对不能因为资历老就不接受新的技术和设备。

5. 3 有关部门要建立高校教师信息化监督队伍

高等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的优秀人才, 因此用全面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也是为社会和国家负责, 我们的有关部门要切实的监督起来, 对当地高校的教师信息化技术掌握严格管理, 要制定明确的教师信息化建设大纲, 提出教师信息化技术学习的主要方向, 督促高校把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做到位、落到实处。要加强各大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下对教师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技术培训, 进而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伟大目标。

6 结 论

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管理的实践教学当中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使用计算机网络授课就可以完成的, 它要求老师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并且可以实现现代化教学, 能够切实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专业教学当中,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 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实用型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 即不但要在教学管理工作上实施信息化, 而且高校的教学资源也逐步实现了信息网络化和资源数字化。在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同时, 如何改变观念、创新服务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信息服务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时代特征和优点入手, 详细地阐述了信息网络化与教学管理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对策探讨

参考文献

[1]邹道标, 陈虹, 张昊民.新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创新管理分析[J].信息技术与管理研究, 2013 (2) :42-45.

[2]徐辉.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2 (7) :4-5.

[3]徐慧珍.基于集成的高等学校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的研究[J].浙江大学, 2013 (2) :42-45.

[4]郭泉.浅谈高校教学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服务创新[J].科技信息, 2009 (6) :31-34.

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0

一、建设完善的信息化

在中国音乐类院校中,应根据该专业的特点来建设相应的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更完善。在教学方法上,音乐院校可采用在课堂上建设视频课程和视频资源,利用视频课程教学建设信息化管理,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来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发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音乐院校的管理模式上,很多高校仍然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出现教学管理不理想、教学千篇一律等现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艺术类院校使用的新模式。面对这种发展趋势,音乐院校应拿出措施来改善传统的管理方式。音乐院校可在原有的教学管理上建设信息化管理建设,针对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建设对教学管理进行合理规划和特色设计,通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手段,使音乐院校教学管理理想化、网络化。

三、实施方案

在音乐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上,教师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到更广阔的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完善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严格把关。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学院的教师、教学政策、资金等人力物力,其在建设初期应和各个教学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在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期,可先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上加强管理,利用院校中的各个管理平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院校教学资源网站,该网站应针对院校的教学课程进程编制,教师可利用该网站上传每天的课程表、学习内容、作业、成绩等都可在该网站发布,每个班级的专科教师可在资源网上建设不同班级和年级,以此区分与其他班级和年级的教学课程,在校园资源网上教师还可上传自己的教学视频课程,并把国外的教学资源和视频也一起引入自己的教学网站,让教学资源实现共享的同时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来源。

在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期,教师可利用信息的网络资源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鼓励提倡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学习,教师在从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时,可结合课程知识与教学经验对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适合现阶段教学的资源,盲目收集资源会导致课程内容与信息教学脱节现象,所以,教师在网络上选择教材资料时应根据实际状况来挑选。在选择了合适的教学资源后,教师可把该资源进行剪辑,把不需要的部分或不符合教学内容的部分给剪辑掉,把需要的资源利用网络软件进行拼接,组成一套适合教学与学习的教材信息。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将剪辑好的教材资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除了学习课堂知识外接触到更多的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学习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随着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后期阶段,资源如何共享是困扰许多教师多年的问题,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其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其用于教学中还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对此,教师可针对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作出调整,随着教学资源网站的不断调整,教师在教学网站上可利用国外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调整,跟随国外教学视频的跟新动态结合实际课程来进行探讨学习,将院校的信息建设平台资源、音乐家作品、音乐视频实现资源共享,与其他院校共同探讨音乐的学习方式,在网络上形成无界限、无门槛的开放型交流平台。在资源建设逐渐完善后,教师可把教材资源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并把与课程进展相对应的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参考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跟随视频一起学习。在教材资料上教师可多收集国外著名音乐家的教学视频,并通过这些教学视频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教学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课程知识,也可在课堂上引入其他国家的教学视频,鼓励提倡学生学习其他国家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有很大的性质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有些学生因性格内向常常在音乐教学中出现声音小的现象,对此,教师应放慢教学速度或针对出现该现象的学生进行课后单独辅导,改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式的不足,利用信息化管理建设完善不足之处。

四、结语

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 篇11

[关键词] ERP实验教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专业化人才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对于高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成为高等学校对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随着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日益重视,学校必须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较强适用性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信管专业ERP实验教学综合平台的研究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专业培养理念的。信管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信息系统管理、开发及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ERP是建立在IT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学好用好这一平台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大有益处,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ERP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从教育部对信管专业的定位及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体系来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人才的层面上。因此开设ERP实验课程,不能简单定位在验证性实验上,而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实验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利用MIS知识分析ERP的体系结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MIS知识对ERP的流程进行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数据流程分析(DFD)、数据字典的编写(DD)及数据库(DB)和功能模块的设计等。这个阶段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任何MIS系统,数据的组织是最要的一个环节,这点在理论教学中又是非常欠缺的一个环节。根据调查,目前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或不够严谨,大家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把软件设计出来即可。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编写程序上,而没有更多的去研究算法和存储结构。因此通过刨析ERP的数据组织,从中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对于学生来讲会获益匪浅的。通过这项练习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设计过程,培养具有严谨、规范的设计理念。

2.ERP流程掌握阶段

本阶段重点让学生掌握ERP的工作流程,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本阶段分2个步骤完成。

(1)模拟企业数据阶段

基础数据是ERP运行的关键,而自行构建一套仿真企业运行的数据难度是比较大的。建议可以采取企业某个期间的真实数据作为ERP原始数据,通过一套系统的、真实的企业生产数据,围绕企业运作流程开展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对照系统的运算结果跟以前系统运算结果有否差异。如果有差异要分析是由于流程的改变造成的还是由于操作错误造成的。如果是后一种要查找错误,并改正。

有好的计划,充分的准备,ERP项目模拟环节才能取的好的成效,否则,很可能就会走过场,没有实际效益。因此教师在选择实验数据时要根据实验的课时数、学生的能力等进行甄选。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整个流程走一遍,基本掌握ERP系统的流程。

学生在用数据进行模拟运行之前,要首先分析数据,做好相关的计划工作、准备工作。因为模拟运行之前,要先计划好要模拟的企业流程怎么走(结合上一步)等等,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2)模拟企业场景阶段

以上所述的主要以个人练习为主,是让学生熟悉企业流程、软件功能等。模拟企业情景来运行ERP,是注重实战技能的培养,强调练习与实践,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这个环节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若干个学生,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设定好的情景及资料进行分工协作工作,也可以进行团队创新,对于后者要进行鼓励。

这个阶段要求实验室要进行相应的场景布置,提供必要的环境,如办公电话、模拟办公室、模拟会议室等。在实战演练剧本的编制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指导老师主要起监督和答疑的作用。

3.ERP软件二次开发阶段

通过前二个阶段的实训,学生基本掌握了ERP的结构及使用流程。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这个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分析ERP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完善的地方,按照MIS系统的要求,完成相应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工作,然后挂接到ERP平台上。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选择ERP系统时,要选择对用户具有开放接口,提供二次开发的软件,例如用友ERP-UAP平台等。用友公司把一些技术开放给合作伙伴与用户,UAP平台就是一个最好的工具。利用UAP的二次开发工具,开发满足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

三、构建信管专业ERP实验教学体系的效果

对于信管专业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开展ERP实验教学,可以达成以下效果:

1.巩固核心基础课程知识

通过第一阶段的实验,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为今后进一步拓展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掌握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ERP先进的理念及设计方法,已经被业界所认可,世界500强企业绝大部分都通过ERP平台提升自身的管理。通过对ERP流程的掌握,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二次开发,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验环节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汪祖柱,吴本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7).

[2]徐瑞平.模拟实验教学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3):9-10.

[3]周玉清,刘伯莹,杨宝钢.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12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还有利于高校决策做到规范与科学。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可谓是极其重要的, 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应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 作为工作的主要任务, 紧随时代的脚步。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方方面面, 也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能够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夯实教学管理的坚实基础,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和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1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

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政策在逐步放宽, 高校的招收人数也在逐年增长, 人数的增长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加之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 不仅包括对日常事务的打理, 还要服务于本校的所有师生, 为数不多的管理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的缓解因人数增加而带来的巨大管理压力, 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进而能够促进教学管理的质量提升, 能够做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共享和同步各类信息, 能够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减少资源的浪费, 能够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1.2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信息化平台的完整构建, 能够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对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能够促进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高效、稳定运作, 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随意性。

2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高效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 其设计到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而高效的领导人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无法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教学管理信息化, 缺乏整体的规划;在建设投资管理上过于注重于硬件设施, 忽略了软件的重要性。由于这种意识的存在, 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 局限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用传统、陈旧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与建设, 无法做到紧跟时代的脚步。

2.2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素质较低

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给社会各界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同样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的建设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管理改革。但是这对于一些已经习惯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工作人员来说, 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他们需要摒弃曾经所熟悉的管理模式, 重新学习信息化模式的管理。这对于工作人员是一种考验, 有些工作人员缺乏能力和责任心, 缺乏创新和学习的意识, 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使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教学管理队伍素养无法满足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2.3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 其还不够完善, 缺乏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 高校在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前期,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时高校的工作人员只注重眼前存在的问题, 无法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 没有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使软件的基本数据不断发生变化, 最终导致后期的工作难以得到合理的维护。因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进行详细的规划, 从而出现各部门引进的软件各不相同, 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兼容, 从而致使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与交流, 所以在上报数据时会产生不统一的情况。这种情况的产生, 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加大教学质量管理后期的工作难度。

3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 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稳步开展要从转变思想做起。从高校的领导到老师、学生, 都是正确认识时代的发展趋势, 以及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技术对本校教学管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而带动全体师生参与到信息化平台体系的建设中;其次, 要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的领导层要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新理念, 做到将教学管理信息化融入日常工作考评体系中, 确保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运行;最后, 建立好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后, 要注重其的使用, 构建一个积极高效的管理环境, 激发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

3.2加强高校师资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 各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正逐步加快, 因此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高校应该注重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培训工作, 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团结的新型教学管理队伍, 进而加快高效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首先, 高校要组织开展针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讲座或者培训工作, 全面加强工作人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能够做到自觉参与到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中;其次, 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3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技术角度来说, 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开发要符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教学管理情况, 全面考察学校的真事情况, 收集到的数据要真实有效, 这样才能够使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够切实有效的运行。对技术开发的全过程要进行实时的监督, 包括技术开发的前期、技术支持以及后期开发等方面, 对平台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和改善, 保证平台能够正常运行;就资源管理来说, 要以现代的教学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保证资源数据能够做到科学性、准确性, 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最终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4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由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 这就要求教学管理理念要有质的飞跃, 更对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以及资金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能够良好地运转, 还需要制定完善、合理的规章管理制度, 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规章制度, 并确保该规章制度能够严格的执行, 不使其流于表面, 确保该规章制度实现其真正作用, 最终保证信息化平台良好运行的目的。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 要及时发现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 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与完善, 真正做到能够符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因此, 各高校要全面详细的了解目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并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 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 这样才能够有利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适应当今的教育改革, 紧随时代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崔丽英.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 01:74-76.

[2]宋奇庆, 唐国强, 陈华舟, 封全喜.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12:269-270.

[3]苑立娟, 孙建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及改进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6, 06:127-129.

上一篇:电子制图下一篇:猪肺丝虫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