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实验教学(通用12篇)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 篇1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实验中心是校院两级管理和重点建设的实验教学中心, 为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本着“集中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 2005年4月, 学校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 组建信息电子实验中心。电气电子实验室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 特别是近几年的重点建设, 信息电子实验中心已成为一个实验教学体系完整、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下设24个实验室的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信息电子实验中心主要承担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程和非电专业本科生电工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中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从挖掘学生潜能入手,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 实验中心已成为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实验教学设备的作用和效益, 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在实验中心教学和管理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学研究和科研水平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青年教师居多, 青年教师是教学的骨干力量,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是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采取了许多措施。为稳定青年教师队伍, 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能够在中心工作, 学校、学院及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
1.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使师资队伍后继有人, 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给予一定工作量减免;
2.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 积极开展业务培训;
3.学院要求青年教师在上岗之前, 必须参加实验中心的实训, 达到工程师的实训要求;
4.鼓励研究生 (硕士、博士) 、青年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 并给予一定的工作量;
5.引进硕士研究生充实到实验教学第一线, 增强科研实力和带动学生科技创新;
6.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完善的人才竞争上岗制度, 强化定岗定编;
7.有计划的将具有工程师资质的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训。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方面
中心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为目标, 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选择, 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 采用多元合理的考核方法。
1. 深化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推广“自主性考试”的方法, 增加自主选题实验内容, 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采用实验室开放, 开展电子竞赛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进行教学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园地橱窗, 在中心网页设置“我问你答”、“思考题答案”、“实验故障分析”等栏目, 进行教学互动, 以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本学期, 教学在指导学生排除实验故障后, 要求学生自己加以总结, 写出实验故障分析, 发布在中心网页上, 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同学间相互交流促进方面, 取得很好的效果。
3. 完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实验中心的所有实验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相关设备, 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使得结合多媒体方式讲解实验成为可能, 与实物讲解相配合,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验效果。一些由于实验仪器、实验环境限制不能开出的实验也可以通过演示课件进行演示, 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中心自制的教学录像、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等教学信息可以挂到中心网页上供学生使用。
4. 建立开放实验预约登记管理系统
学生通过校园网络了解中心开放实验的时间、地点、内容、指导教师等信息, 进行网上预约, 中心通过开放预约管理系统安排实验时间、地点等信息, 并通过校园网反馈给学生。此外, 通过本系统也可以发布临时通知、成绩、调串课等信息。
5.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网络化建设
中心加快电子技术实验室的硬、软件建设, 争取利用网络, 早日实现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使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三、加强校企合作, 扩大辐射范围, 设立综合实验课程, 开展多种就业培训
构建高校实用性服务型实验室要立足本校建设, 兼顾当地人才需求, 展望社会发展趋势。企业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盈利单位, 其本身属性决定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之间的合作是在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从而促进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 高校从企业可以直接了解社会需求的最新动向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而企业则可以从高校获得所需人才。而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节省高校投资实验室建设的成本, 更是给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提供一个重要跳板。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慢慢了解走入社会后有别于学校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使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并迎合社会需求, 慢慢实现从莘莘学子到社会技能人才的转变。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线, 是打破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一步, 是高校培养实用性技能型学生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 经过中心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使中心的各项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信息电子实验中心已成为一个实验教学体系完整、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深化教育,师资培养,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吉会、赵乃勤、李宝银等.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 (54)
[2]单海校、刘国平、张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技能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12)
[3]张保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 (, 3)
[4]李伟鹏.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 篇2
论文摘要:为培养满足电子信息全球化发展要求的人才,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选择及学生对课程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探讨,并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教”与“学”的统一,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电子信息;教与学
电子信息作为信息全球化发展的前沿学科,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专业外语课程是以专业课程和通用英语为基础,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英语阅读技巧和专业英文资料的阅读和翻译技能,同时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能够撰写较规范的英文摘要,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动态,为今后技术借鉴、应用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知识总量的快速增长,在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学习必定是终生的学习,因此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针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主客观因素,即教材内容选择和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就如何加强“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了探索。
一、认真筛选教材
教材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基础,教材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英语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翻译及科技写作等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为紧密结合技术发展现状,教材在内容、组织和结构的编排上要能融会专业知识并涉及相应技术,符合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以及时效性,反映技术的新发展和当今应用状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由于电子信息学科涉及较多专业,一些教材注重广而全,内容过多,涉及技术广泛,作为教辅资料很有价值,但由于课时限制,教材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教师需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遴选一本最贴近专业教学要求的教材,并深入研究教材,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规定的学时内,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作为科技人员,专业科技综述文献是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某一学科、专业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提炼而成的一种总结性、前瞻性文献,能够提供技术的发展现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和资料,是了解科技动态的一种重要文献源。学生们阅读此类文献,对于他们的专业发展非常有益,因此为开阔学生专业眼界,会选择一定数量的综述文章进行学习。然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快速,教材出版几年后,其中许多专业内容还能满足教学要求,但介绍技术发展的综述文章就会显得陈旧、落后,这需要从各种资源获取最新的反映专业发展动态和研究动向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合理整合教学资源以满足内容的时效性。
教材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前期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主动对教材进行评判,同时结合相关参考资源来完善教学内容,这一过程将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同时,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度
在开设专业英语课时,由于学生已完成普通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普遍存在错误认识。一部分学生认为已经具有足够的英语应用能力,只要通过查字典就能看懂文章,因此并不重视这门课程。但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的实践环节中,特别是阅读理解及翻译环节,并未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因为在科技文体中,附加了较多限制性和扩展性的成分来表达缜密的思想,句子通常较长,关系代词“that”和“which”以及非人称代词“it”使用频率高,除了运用英语语言的知识,有时更需结合专业知识及上下文内容,才能准确判断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缺乏信心。这些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许多消极学习行为。
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在第一堂课上教师除了会详尽介绍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以及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外,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会在第一次课结束前布置一段稍微复杂的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让学生翻译,随即再做讲解,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发现不足,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这门课程;针对英语基础不够好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的词汇、语法、修辞和翻译技巧等基本内容,加强其英语基础,还要结合授课内容,适当播放一些内容相关、情节生动、语言简单的英文科技视频,既丰富了专业知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下,增强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设计“教”与“学”
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较注重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及教学的信息量。因此课堂上教师讲授占据大量的时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疏于思考,进而失去兴趣。考虑本科专业英语课程是在学完四级英语及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后进行的,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基础,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采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对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全面熟悉,根据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后及考核等各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传授知识,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考虑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包括网络与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技术,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学生在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基本都学过,但对于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缺乏整体了解。为此,在新课开始前,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文章所涉及技术的研究背景、发展状况及应用进行介绍,例如在一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文章中,结合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影“阿凡达”(即“avatar”的译音),将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课题进行讲解,这样既扩展了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的阅读部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文章才能熟悉科技文章的写作特点,全面理解专业词汇的含义及使用方法,同时获得专业知识。但是专业英语的阅读不是单纯的阅读理解,更强调在阅读后能够将内容融会贯通。为此在阅读前,根据文章内容设定问题,阅读文章后,让学生讨论并给出综合答案,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根据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总结规律,这种形式训练了学生通过阅读提取、融汇知识的能力及逻辑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并有助于将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吸引回授课内容上。
翻译是一种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包括了理解、转换和
表达三个环节。科技英语因其专业特点及背景知识,在进行译文处理时,逻辑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在翻译教学中,除了要传授基本的词汇、语句、段落、文章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更要结合翻译科技文章的目的,即用于借鉴、交流,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同时强调重视专业术语的正确译法,因为英文词汇通常具有多重含义,需要译者根据相应的学科知识,根据专业领域以及词汇应用的语境来决定词义,避免引起歧义。阅读及翻译水平的提高,除了必要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训练才能实现,对文章中部分内容除在课堂上请学生进行口语翻译,还会根据教学进度,选择性的在学生较熟悉的单元后,预留5至10分钟的时间进行文字翻译,通过抽检,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及时讲解。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标准而不愿开口说英语,为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会以母语发音进行类比,比如多数场合下,大家都以普通话作为交流的语言,但如果按照规范,许多人的发音都不标准,难道就不能说了,或者别人就完全不懂吗,以此消除学生心理顾虑。口语学习的首要问题是敢于张嘴说,同时通过反复的听说训练不断纠正发音。
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会安排部分文章内容由学生来朗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对于口语表达的信心,同时也要注意纠正其发音,以便使他们在听说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2.课后及考核
课程开始前指导学生了解教学的安排,便于学生适时做好预习;对于课后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并反馈,其中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纠正。完善考核方法,合理分配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以及课堂表现比重,注重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需围绕该中心进行,并因时因势做出调整。创建学习环境,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的各环节中,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内容进行探讨,通过思辨既可促使教师不断的思考、学习,又能启迪学生思想,强化其知识,发展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增强其学习的自信。
四、结论
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未来 篇3
关键词 电信教学 现状 改革 展望
一、 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现状
电子信息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便于学生在某一个电子信息领域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便于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就业。与此同时,还开设有选修课程,学生在主修核心课的同时,可以学习其它感兴趣的东西。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课程会造成交叉重复的教学,使得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目前选用的专业核心教材多为国家规划使用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颖性,但是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梳理规划的并不是很清晰、相互连接和承接不是很流畅,很多大纲中重叠交叉的知识点没有及时修订过来。
此外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学生只看到了书本中的一些知识,不能及时的从外界获取知识,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狭窄。同时,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能实时的动手操作,不能把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太过于重视理论性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的应用型的培养。在平常的教学当中,学生不能实时的了解当代如今电子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现状。学生会产生疑惑,从而会产生怠慢学习的态度。而那些敏而好学的学生又不能实时的获得更多的电子信息知识。这样使得整体的教学难以维持一个高的学习氛围。
另外,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考察方法过于单一,往往以每学期期末试卷库考试为主,这样的抽查方式过于简单,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应该更多的从平时的学习中取考察。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热情。
二、 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改革
首先,现在大学生的教育已经不同于以往的高中式的应试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更多的注重交流,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再是纯粹输入式的教学而是平等探讨式的教学。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理论性的推导上面,会让学生对于其真正理论的使用性价值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去演算和推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老师可以采用案例式的教学,由教师给出一个实际应用的案例,然后由学生先思考如何去发现和解决实际应用的实际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发的去解决问题比由老师去讲授解决问题,学生更加容易掌握。
其次,试验内容多改革创新,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以新旧知识的结合,采用过渡性、适时性的引进现代的电子的专业技术。让学生从实践中去弥补对于操作知识的短缺,使得学生进入工作后更加快速的融入工作。与此同时,让学生注重思考,多分析,多探讨,学与思相结合。
再次,学生的教学还应该和国际接轨,学生不仅仅要了解和掌握现有的知识,更加应把眼界放到开阔的国际市场,学校应该开设专业外文核心课程,比如医学有医学英语,那么电子信息专业也应该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来扩充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更多的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考察不再以每学期末的考试为主,而应该把眼光放开阔,平时多开设实验课,这些成绩都可以去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范围,让学生更加均衡的发展。
三、 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展望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电子信息越来越面向国际化,细节化,生活化,这对现在的电子信息的教学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考验。现在不能在教学上停滞不前,这样电子信息的教学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学生学习的东西很难在工作得到实际的用途。不过现在人们对于社会的进步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积极的态度,人们也迫切的希望在电子信息教学方面做出进步。
现在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会与时俱进的更新,随时保持和社会的现代化接轨,教材也慢慢开始注重实际的应用,但是也不缺失理论性的推导。在教材知识点重复方面人们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尽量不让教材的知识点重复,力求做到知识点衔接连贯。学校也慢慢越来越多的在做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理论的实际应用。学校师资配备越来越专业化,老师上课的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现在加入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教学的方式上获得比原来更多的课外知识。虽然现在电子信息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不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慢慢调整,一切都会朝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在电子信息也发展的当代,让中国的电子信息获得强有力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马增强,王永强,任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孔英会,戚银城,项洪印,等.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
[3]刘守宗,黄明湛.与专业相结合探讨工程数学教学模式[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
[4]居玮.谈对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
[5]段文燕,常建刚,侯蕊.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
基于电子作品创作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4
一般的信息技术教材都将Word、Excel、Front Page、Flash等这些实用应用软件的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 然后教师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讲解。这种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讲解的教学方法使得信息技术被人为地分割成联系很少的甚至没有联系的零散部分, 学生不能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去综合运用。而对学生未来发展更有价值的应该是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进行上述软件的教学时, 笔者尝试引入基于电子作品创作的主题活动式研究性学习。进行这样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围绕一个主题主动探究, 最后制作出一个达到大纲要求的电子作品,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更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能力的提高。
要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 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根据学生在能力和兴趣上的差异, 笔者将主题分解为三个层次, 在每个层次中又设置了不同的选题方向,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主题开展研究。 (1) 低层次:了解身边的事物, 解决身边的问题, 例如对校服的式样满意度的调查。 (2) 中层次:了解生活中的事物,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本市市民旅游消费调查报告。 (3) 高层次:了解社会中的事物, 解决社会中的问题, 例如中外快餐业之比较的调查。
经过教学实践, 笔者还设计了基于电子作品创作模式的教学流程, 包括三个步骤。 (1) 制定学科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相关原则和评价标准, 在研究性学习平台做好相关设置。 (2) 情境创设, 发动研究性学习;学生进行异质分组, 确定导生 (即小组长) ;讨论教师制订的评价量规, 提出改进意见。 (3) 本步骤可以从教学阶段、学生和教师三方面进行描述, 这三方面是相互对应、相互交融的。首先在教学阶段, 将依次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其次在学生方面, 活动环节包括:明确目标, 按选题原则确定研究主题;小组设计开题报告, 制订实施方案, 上传开题报告和过程性文件;创作电子作品, 提出技术疑问, 多渠道主动探究, 进行合作学习;提交作品, 交流展示, 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基础上作总结评价。另外在教师方面, 教学环节包括:情境创设, 与学生研讨, 指导学生选题;组织开题评审, 提出改进建议提供教学资源支持, 对调查研究方法进行指导;协助学生将电子作品创作过程分解, 细化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及评价, 提供展示平台。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 篇5
3.1分层教学法
在电子信息实验课进行分层教学法可以将课堂分为四个层次
3.1.1准备实验教学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教师传授学生电子实验基本理论知识为主,这个过程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对实验前的讲评来让学生明白此次实验的目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熟悉实验过程,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处理电子信息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更好的让电子信息实验课由理论教学转为实践教学。
3.1.2基础性实验教学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所学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此极其重视,并孜孜不倦的对学生进行讲解,排除学生对此实验的问题。例如最基础的: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判定、报告的格式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们进行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对待实验的严谨态度以及良好的操作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避免整个过程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兴趣。
3.1.3全面性实验教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实验基础,并随着学生自身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实验难度有所提高,所验证实验的方法也会有很多种,这就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或者与教师进行讨论来进行实验。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报告,处理数据等也可以自己对其进行设计改良。
3.1.4创新实验教学阶段
教师可以将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进行自我创新,并最终制定实验方案,一般最好有两套方案以上。这个过程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们一同进行讨论,并选出最优实验方案,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可将此阶段的实验报告作为考核测评的一部分。
3.2尝试实验法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高校;电子信息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TN0-4
为适应信息技术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为了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学生步入大学后必修的课程。新些年来,我国的高校教学工作受到了党和领导人的高度关注,高校教学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改革的过程当中,高校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性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电子信息技术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是电子信息教学的核心环节,它对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展开浅要的探讨。
一、高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它对提升行业的工作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也成为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的关键。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我国的高等院校的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无论从教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速度落后于实践教学的改革步伐,他们依然延续传统式的理论说教教学,即使有教学实践活动,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锻炼其计算机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娱乐、聊天的工具,而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重要性。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许多高校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理想,这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大相径庭。
二、电子信息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各个学科的教学重点,纯粹的理论教学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纯粹的理论教学很有可能让学生陷入纸上谈兵的窘境。高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多个教学环节,如计算机操作演示、计算机课程设计等,这些实践教学的展开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主要就以下两点展开论述:
1、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感到有兴趣时,他们就不用教师去强迫,而是自发的融入于课堂的教学氛围之中,自主的去探求课程中的问题。因此,无论哪种教学形式唤起学生学习情趣都是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而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恰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了太多的理论教学,他们早已对理论教学感到厌恶,实践教学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心灵诉求。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实例加深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全新认识,这是具体和抽象的深度融合,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
2、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为大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洗礼,仅仅有专业知识是很难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足的。因此,大学阶段在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其他综合能力的训练和锻炼,其中团队协作能力是学生必须拥有的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是以学生分组形式展开的,在完成教室布置的教学实践任务时,学生不可避免的会互相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协作,而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必须技能。
三、高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教师决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扮演起教书育人的角色。因此,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实践经历丰富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著手:第一,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让教师去与学校合作的高新技术公司去工作,来增添自身的实践经历;第二,定期对教师进行素质考核,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薪酬待遇相挂钩,这样来提升教师自主更新知识储备的积极性;第三,组织专家学者在高校开展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讲座,让高校教师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科技,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
2、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场所,同时也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学校要加大对于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第一,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设备,以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第二,安装相配套的软件,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第三,加强与其他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都需要进行学习的基础课程,然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安排学生相适宜的教学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每个人基本的技能,高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为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才,高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注重实践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玲,曾春水.对高校培养复合型、创业型人才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8(11).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 篇7
一、通过仿真软件与课程的整合,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与《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整合, 将传统教材的十多章节, 整合为六大教学项目, 每一项目力求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且每一项目都可通过Mutisim仿真软件, 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 将仿真电路的元件人为设置故障, 要求学生根据各状态来判断故障点, 培养学生排除故障的能力, 以此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具体划分如下:
1. 六大教学项目
(1) Multisim 2001软件的介绍和简单使用; (2) 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 (3) 低频小信号放大器的性能分析; (4)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设计; (5) 扩音器电路的设计; (6) 信号发生器电路的设计。
2. 项目内容分解
项目一:Multisim 2001软件的介绍和简单使用
(1) 提出任务:
现需使用仿真软件分析一个简单电路的电压、电流
(2) 实施任务:
(1) Multisim 2001软件的介绍。 (2) Multisim2001软件的简单使用:常用元器件库的使用;仪表的使用 (重点讲万用表、示波器的使用) 。 (3) 利用仿真软件画出电路图, 利用虚拟仪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
项目二: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
(1) 提出任务:
利用Mutisim软件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并进行调试。
(2) 分析任务:
我们需要稳定的直流电, 而我们民用电是交流电, 这就需要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 直接变换过来的直流电是不是稳定的直流电呢?如不是, 又应怎样变为稳定的直流电?
(3) 知识链接:
(1) 晶体二极管的结构、特性曲线、功能、主要参数 (借助Mutisim软件建立一个半波整流电路, 电源采用交流电, 利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说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 (2) 全波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滤波电路 (教师画出电路, 由学生利用Mutisim软件模拟连接电路, 再使用虚拟示波器观察波形, 最后得出电路的工作原理) ; (3) 二极管、电容、集成稳压器的识别及测试; (4) 电子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
(4) 实施任务:利用Mutisim软件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并进行调试。 (在此过程中可人为设置一些故障, 如二极管接反、电容漏电等,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三:低频小信号放大器的性能分析
(1) 提出任务:
小信号放大器的放大能力有多大?
(2) 分析任务:
要分析电路的放大能力, 我们就要知道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有多大、输出信号有多大。
(3) 实施任务:
启动Mutisim软件, 建立单管放大电路, 进行静态工作点测量:
(1) 利用虚拟万用表测量三极管各脚的电压值, 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同时可利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2) 得出静态工作点与输出波形的关系; (3) 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利用虚拟仪器测量输入、输出电阻, 输出电压, 推出电压放大倍数;
(4) 建立两级放大电路, 分析电压放大倍数与单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的关系。
(4) 知识链接:
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 适时插入一些相关知识点, 如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判断, 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电压放大倍数等概念。
项目四:串联型稳压电路的设计
(1) 提出任务:
设计一个串联型稳压电路
(2) 分析任务:
前面已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稳压电路, 但它有很多缺点, 如电压大小不可调、稳定精度不高等, 如何设计一个大小可调、稳定精度高的稳压电路呢?
(3) 知识链接: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1) 利用Mutisim软件建立一个串联型稳压电路; (2) 改变负载的大小, 测量输出电压的值; (3) 微调电源电压的大小, 测量输出电压的值。
(4) 实施任务:
设计一个串联型稳压电路, 要求:
该电路正常工作时, 绿色发光二极亮, 过流时红色发光二极管亮。
项目五:扩音器电路的设计
(1) 提出任务:
设计一个扩音器电路
(2) 分析任务:
扩音器电路实际上就将音频信号进行放大, 这不仅是要放大信号的电压, 还要放大信号的功率。
(3) 知识链接:
(1) 功率放大器与电压放大器相比, 有哪些特点, 以及功放电路的种类; (2) 利用Mutisim软件分析用分立元件构成的直接耦合OCL功放电路的工作原理、直流工作点调整、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 分析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等。
(4) 实施任务:
利用Mutisim软件设计扩音器电路, 通过电路仿真分析, 得出最理想的电路设计方案。
项目六:信号发生器电路的设计
(1) 提出任务:
设计一个信号发生器电路。
(2) 分析任务:
没有信号输入确要能产生一个信号输出, 是什么电路有此功能呢?
(3) 知识链接:
(1) 反馈类型的判别及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启动Mutisim软件, 建立二级放大电路, 利用开关引入一个电压串联负反馈支路; (开关闭合接入反馈) ;利用虚拟的示波器, 可观察波形, 测量信号的幅值和频率, 计算电路放大倍数;改变反馈电阻值的大小, 再次观察波形, 可直观地得出:引入反馈深度愈深, 通频带愈宽, 电压放大倍数愈小。改变反馈类型, 测量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
(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理想特性及应用:利用Mutisim软件对集成运放的各类应用进行仿真测试。
(3) 正弦波振荡器原理:利用Mutisim软件测试正弦波振荡器波形。
(4) 实施任务:
利用Mutisim软件设计信号发生器电路, 通过电路仿真分析, 得出最理想的电路设计方案。
二、通过制板软件与课程的整合,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完成上述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后, 可将Protel软件与课程整合在一起, 要求学生将上述六个项目中的四个项目制成四个产品, 这样, 既检测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又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具体过程简要介绍如下:
1. 学习Protel软件
在完成上述教学项目二后, 简单介绍Protel软件的使用。
2. 设计印制电路板
将Mutisim软件设计的直流稳压电源电路、串联型稳压电路、扩音器电路、信号发生器电路的原理图, 通过该软件生成Protel的网络表, 导入Protel软件;或者打开Protel软件, 在该软件中画出所设计的原理图, 再生成网络表, 根据网络表设计出合理的印制电路板。与此同时, 学生在设计每个印制电路板的过程中也更熟练地掌握Protel软件的使用。
3. 产品装配、调试
由于制板成本较高, 可选择设计出的一到两个印制电路制成电路板, 其余的采用万能板的形式, 完成电路的装配、调试。
中职中专电子信息教学改革刍议 篇8
一、中职中专电子信息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 学校课程教育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学校所培养的中等专业人员水平的高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中职中专电子信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降低了电子信息课程教育的质量水平。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 电子信息课程教育问题集中表现于: (1) 学校。中职学校在教育决策方面出现了失误, 误导了电子信息课程教育方案的实施, 影响了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另外, 学校对电子信息课程缺乏足够的条件支持, 也是课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观念。中职学校尚未认识到电子信息科技的重要性, 没有将校内课程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相结合, 对电子信息课程失去了正确的认识;二是设备。对新型课程教育缺少资金支持, 教育资金过少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无法接受到最专业的教育。 (2) 教师。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来说,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本身专业水平决定了后期的教学质量。目前, 中职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专业问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落后, 与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趋势不相符, 部分教师依旧停留在过去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 课堂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二是方法问题。电子信息属于科技类的专业课程, 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才能使学生客观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方法不科学。 (3) 学生。学生是课程教育中的主体, 教师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拟定教学方案, 才能更好地挖掘中专生的专业潜能。而中专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参与电子信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直接导致了其专业课程水平的缺失。例如,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中专生因自身学历较低, 失去了与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对于电子信息课程缺少全面的认识, 削弱了其学好电子信息课程的信心。
二、中职中专电子信息课程教学的改革
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我国产业经济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各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注重中职学校教育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与此同时, 中专学校内部教育模式相对落后, 影响了电子信息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这也给实际课程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顾及到中专生未来的成功就业, 以及提高中等学校的教育水平, 必须要对电子信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调整。具体如下:
第一, 方案改革。“电子信息”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典范, 其对专业课程教育的要求十分严格, 教师必须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 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教学方案是实际教学的总指导, 对教学方案进行自动化改革, 有助于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结合电子信息本专业的特点, 拟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第二, 流程改革。当选定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方案之后, 应对其教学流程实施优化改革, 这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严格执行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 把电子信息方案每一个步骤落到实处, 进而加快电子信息教学流程的改进, 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例如, 指导中专生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知识, 这些都是教学流程中不可缺少的。
第三, 方法改革。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 这是未来中职学校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趋势。因此,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平台, 应用新型教育手法指导其学好专业知识。例如, 引导中专生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 积极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还可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 引导学生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等。
三、结束语
经过较长时间的变革发展,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除了高等教育事业保持了良好的改革现状外, 中等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国家及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职业中等教育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意义明显, 每年向各个行业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 注重电子信息教育模式创新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方丽君.中专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改革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9 (10) :14-16.
[2]周海.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方案的缺陷及改进措施[J].中职教育改革, 2011, 30 (14) :23-26.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 篇9
关键词:仿真技术,电子信息类,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
引言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 其办学宗旨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1]。根据这个目标,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 要求培养方案加入大量的实验实训环节。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时间短, 在实验教学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存在不足, 制约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限制了培养目标的实施, 缓解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 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2], 强调工程上的应用与实践。该专业的实验教学可以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整体实验教学的一个缩影。本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探讨仿真技术在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体系
在新建本科高校中, 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自然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四大类。以F学院为例, 其主要课程分布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前后衔接严密, 存在大量公式推导、数值计算、抽象的理论模型, 使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 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环节来理解抽象化的概念, 并付诸于实践。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时分配如表1, 由其可见F学院对于实验教学的力度较大, 实验学时占到总学时的30%以上。
二、传统实验教学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基于传统的专科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扩展, 实验教学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具有如下特点:
1. 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电子元器件, 操控到实验设备, 对实验过程有感性的认知。
2.实验过程固化, 内容不丰富。
实验参数、实验流程都被固化在实验箱等设备中, 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自主性低, 在完成实验后, 学生通常没有深刻理解实验流程和原理。
3.所需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多, 价格贵, 实验设备损耗性大。
例如, 实现通信原理中的调制解调实验, 需要一台信号发生器、一个通信电路箱、一台示波器、一个频谱仪等昂贵设备, 并且学生需要独占一套设备, 才能够真正看到从信号发生, 信号调制, 信号传输, 信号解调过程中信号时域和频域的变化, 从而理解这一过程。
4. 所占的实验场地大, 需要为各个专业课建设专用的实验室, 如模/数电路实验室, 单片机实验室, 通信原理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 这些实验场复用难度大, 造成了场地资源的浪费。
由于专科学生数量较少, 其培养要求不高, 使得以上因素在专科教学中尚能接受。但在升本之后, 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和本科生的理论培养之间形成了很大的脱节。
三、仿真实验教学探讨
仿真实验以PC机称为硬件载体, 以仿真算法和仿真程序为软件载体, 主要过程如图3所示, 包括描述实验系统、设置系统条件与参数、根据实验内容建立系统模型、建立仿真模型、根据仿真模型进行仿真编程、核对仿真程序、运行仿真程序、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与处理。
仿真实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参与到了实验的每个步骤, 可以充分利用仿真软件的各个功能, 自主的设计实验参数、实验条件、实验流程, 看到自己想看的, 实现自己所想的。通过在设计模型、实现模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达到前后课程融会贯通的目的。
与传统实验相比, 仿真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研究能力, 形成了理论到实践, 实践再到理论的反馈环路。学生除了实验课程外, 还可以通过自己的PC机对实验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学生的实验时间与实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但是, 仿真实验教学的落脚点还是学生要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因此, 传统实验教学部分还是不可或缺, 只是在实验结构和实验课时上, 应当在两者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总结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夯实理论基础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通过上述探讨可知,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科学合理的规划仿真技术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 使高校的教育也能受益于时代的发展, 并培养出与时代共进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1]史秋衡, 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1:34-37.
[2]林其伟.计算机教育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融合的研究[J].福建电脑, 2007, 11:34-35.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 篇10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瑶.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1,(01).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践教学;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向着全方面发展,其致力于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专业性强、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在此社会大背景下,高校的电子信息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其中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电子信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大有裨益,其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
一、实践教学在高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才能让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实践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自身,其有利于培养学生技能,并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创造力。高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下面将详细说明实践教学在电子信息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可以充分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有兴趣才会产生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可以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研究,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实践教学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电子信息教学的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并且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和厌学心理。教师如果在结束一部分理论课程之后就进入实践教学,如开展实验教学,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仿真模拟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这种有趣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对抽象知识有了具体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能力
大学阶段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阶段,其中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会对日后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而实践教学往往是以团队合作形式进行的,这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高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有很多的设计环节和试验,很多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最终的成果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的。因此,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的特长,阐述自己的想法,在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之中完成所布置的任务。除了小组内部的交流,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在交流之中可以迸发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三)学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记忆力、系统分析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才的巨大闪光点,是民族进步和人才竞争的核心。
二、提高高校电子信息实践教学的方法
上述提到了电子信息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的好处和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电子信息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我提出了以下一些能够提高高校电子信息实践教学的方法。
(一)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要妥善合理
实践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要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因此,实践教学的计划不能盲目随意,应当结合理论教学进行,同时还要兼顾学生自身的能力、学校教学条件、教材大纲要求。实践教学安排的内容也要符合理论教学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进行有针对地安排。教师只有合理安排好了实践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提高教师素质水平
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是决定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高校电子信息教学除了要求教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外,还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特质,才能够使电子信息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才能根据所教授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学校可以外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对本校教师进行素质培训。学校对于原有教师的培训要根据教师本身的教学特点和所掌握的领域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对于外聘的专业教师,学校首先要让其了解学校本身的情况,然后对他们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能力。
(三)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场所,同时也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学生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验、实践、实习,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和获得工作经验。
实践教学基地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高校也可以与校外的科研所、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等进行联系,协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学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基地而言,学校要模拟适合的场景,教师要去专门的部门进行学习考察,以便于创造和实际工作环境相类似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要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并将所学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实用性强,且教学内容较为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由校外单位提供实习机会和工作环境。企业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因为其可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感受。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可以询问单位相关人员或者向教师请教,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在其他单位的学习工作,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的技术水平,能熟悉掌握设备,能对在校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在高校电子信息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基本状况,合理制定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以促使学生真正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玲,曾春水.对高校培养复合型、创业型人才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8(11).
2.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 篇12
一、美术教学运用电子信息媒体应注意“扬其长、取其利”
1.从美术专业角度来说, 电子信息媒体使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电脑画图板、图像处理等软件来指导学生创作美术作品, 可以使学生像玩游戏那样愉快地作画, 既可以创作想象画, 也可以根据偶发联想进行创作, 产生很多用传统颜料、绘画工具材料达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美术设计, 不但可以大大节省调色、涂色、划线、书写美术字的时间, 提高效率, 而且可以极大地拓展表现的维度。运用计算机进行美术创作, 还可以融和视觉、听觉等诸多感觉于一身, 使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等相辅相成, 二维与三维空间融会, 静止与运动贯通, 创造出全新的奇妙境界。此外电信媒体改变了以往通过印刷、展览等静止有限的传播方式, 通过电视、传真、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可以持续动态的传播美术信息。尤其是通过互联网, 在瞬间就可以不停息将作品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最大的作品展示空间, 以及与观赏者的互动交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能。
2.此外, 电信媒体的运用使美术体验、接受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体验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速度也迅速提高。我们除了用传统的方式带学生去展览馆观看原作, 欣赏画册之外, 应当充分利用电子资料库进行高效率检索式的欣赏, 或通过网络随时访问世界各地地美术馆。这样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 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 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等。通过电信媒体, 面对运用综合手段创作的美术作品, 可以使学生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二维与三维、静止与运动等多方面的感觉体验。电信媒体运用于作品欣赏既避开了拥挤的人群, 也不用匆忙, 还可以问任何问题而不必害羞。
3.电信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使美术体验、接受的方式更具有参与性。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改编艺术作品的可能性, 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了过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在美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 将作品进行再度创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创立自己的美术馆, 在学生自己的美术馆中进行展厅规划、展品布置, 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还可以进行虚拟的艺术品拍卖, 鉴别等, 使生活中所有有关美术现象在课堂里都能得到体验。
4.总体而言, 电信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对学校概念的认识, “网络教学、远程教育”改变了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使教学目标产生了变化。我们要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自学能力以及电子信息检索、获取、处理的能力;我们要合理运用电信媒体让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 使个性化教学模式、协作式教学模式、在线自主学习、在线讨论植入课堂, 从而发挥电子信息媒体“因材施教”的优势;我们要合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使得教师从知识、技能的讲解者、传授者, 变为学生能力构建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要合理利用电信网络技术给学生带来的机遇, 使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 使学生更好地具备传统美术知识与能力, 也具备主动正确接受美术电子信息的能力, 学会选择、创造以及传递、交流美术电子信息的方法, 从美术电子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创造者, 引领者。
总之, 电子信息媒体对美术教学工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美术教育工作者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充分发挥电信媒体的优势之时, 我们必须对电信媒体的弊端进行辨析与规避。
二、美术教学运用电子信息媒体应注意“避其短、免其害”
1.我们必须避免信息过剩的弊端, 注重学生精选信息的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传递方式越来越迅速和多样, 艺术表现方式、手段和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展, 艺术已经走出了象牙塔, 标志、广告、卡通以及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纷纷进入人们的生活, 美术文化已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融相合。曾经的美术作品只是少数人士的专利, 而现在无论是大街上的电子屏幕, 还是家中的电视、电脑、手机, 铺天盖地充斥了美术的信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美术走进常人的生活时, 与其他信息一样, 也产生了严重过剩的现象, 甚至造成了大量所谓的“视觉垃圾”。在这种状况下, 不具备较强的精选信息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学生, 面对大量泥沙俱下的艺术信息, 很容易发生价值判断方面的混乱。我们必须指导被信息洪流携裹着的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提高学生精选信息以及价值判断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避免产生消极接受信息、思考类型化, 缺乏独立性等问题, 避免被功利、浅薄、低俗甚至恶劣的文化所挟持。
2.我们要注意文字优先与图像优先的问题。信息时代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地位已经接近文字, 某些方面已超过文字, 我们已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 从文字记录到图像传真, 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影片, 从无声影像到声画合成, 从平面记录到全息储存等, 图像记录和传播的作用不断增大, 图像与文字的地位孰高孰低, 孰优孰劣, 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注意的课题。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演变历史来看, 在文字发明之前的远古时期, 人们是用壁画、岩画等图像方式记录信息, 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凝固性和长久性,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留存至今, 图像是人类早期信息的媒介。文字诞生后逐渐取代图像成为人类信息的主要载体, 但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 只有贵族才能接受学校教育, 多数平民依然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图像以其形象直观性依然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例如, 在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上布满了诠释《圣经》的图像;中国古代也有大量传播宗教、宣传道义的壁画。之后, 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用文字表达思想, 记录信息, 文字以其简洁、寓意深刻, 富含想象空间等优势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图像逐渐退缩成了“美术”专业。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发挥文字与图像的优势功能上, 应当权衡利弊, 尽力发挥图像优势的同时, 决不能忽视了文字的优势, 从而导致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想象与延展能力在美术课上受到损害。
3.学生缺少亲身体验已经成为美术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 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图像对学生眼球的冲击已如洪水泛滥, 与人的其他感觉相比, 视觉感受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原来必须走出户外才能看见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 现在随着摄影、电影、电视、手机通讯、网络媒体的普及, 足不出户就可一目了然。但我们必须注意到, 学生通过这些不断更新的信息传递设备所看到的, 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影像”, 所获得的经验只是间接经验, 涉及的仅仅是“看”这一种感受, 原来置身于大自然或现实社会中才能感受到的阳光、风雨、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林林总总的触觉、气味、声音, 全身的感觉器官都参与其中的全方位感受已荡然无存。此外, 从创作方面来说, 电子美术手段创造的仅是一种虚拟空间, 实现的仅仅是人机间的对话, 无法获得采用各种真实材料, 运用各种美术工具创作作品时所能获得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丰富多彩的体验, 因此美术界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呼吁重视写生采风活动, 而美术教师控制电子信息媒体在美术课堂中运用的比例, 加强美术课上学生利用传统材料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 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要务。
综上所述, 电子信息媒体在为美术课堂教学带来划时代新机遇的同时, 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取信息技术之长而避其之短, 警惕电信媒体运用的失衡。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熊静敏, 李荐.中国教育创新优秀文选[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推荐阅读: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09-14
翻转课堂教学电子信息07-20
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07-15
电子商务信息化教学10-23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09-05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10-24
电子信息人才05-29
高职电子信息08-17
电子信息功能08-29
电子信息科学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