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思维个性写作

2024-08-27

多向思维个性写作(精选12篇)

多向思维个性写作 篇1

摘要:个性写作走的是一条从人的个性思维出发的新路子, 本文主要探讨了弱化惯常思维、强化创意思维的个性思维创新路径, 教师在对学生思维训化过程中, 需要贯彻“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关键词:个性写作,惯常思维,创意思维

在个性写作中如何把握并运用好思维定势, 直接影响到个性写作生成的速度与质量。 个性写作一改从文章作品出发的写作思路, 走的是一条从作者个性思维出发的创新道路, 即在逐渐弱化惯常思维的同时逐步强化创意思维。

1 惯常思维的弱化

惯常思维, 即过去形成的对当前思维会产生制约性影响的习惯性思维, 它是人们在长期思维实践过程中形成与惯用的格式化思考模式, 它一般因强大的惯性而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 有碍于个性写作新观念、新形式、新方案的创立。

常见的惯常思维定势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从众定势。 从众定势是学校、社会群体在感情、态度特别是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形成的群体力量。 如若大众化的形式、材料、语言、理念等常出现在学生写作的文章作品中, 这样的文章作品往往平衡有余而灵气不足, 千篇一律的现象还不少。 ②权威定势。 权威定势即对已成定论的权威性言论或理念心存尊崇而产生的思维定势。前人前世的既成言论常以引语的方式直接被学生写作使用, 不少学生写作由于缺乏联系实际的阐发, 文中也就很少呈现批判性创新。③经验定势。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掌握规律或技能谓之经验, 处事立身完全遵循过去的经验便形成经验思维定势。 感觉顺手或得到认可的模式或表达, 在写作中一旦成为一种经验, 就常常容易沿袭不变, 于是有的学生从初中到大学写作基本上都是一种格调。④书本定势。书本定势即遵循书本中前人留下的知识、经验或教训而形成的思维定势。 写作中, 原封不动地套用别人的观点或材料而缺失个人的思考, 也就谈不上发挥和创新。

当然, 也应该充分尊重反映客观规律的那部分惯常思维成果, 如一些经典的名人名言、历史事例或成功经验等。 这样个性写作取材就可以“ 舍远求近”, 直接运用成功人士或阅读材料的语言素材、思想理念或思维结构了。 需要带入自我思考乃至中肯评判, 只有这样才能在个性写作中用好惯常思维这把“ 双刃剑”。

2 创意思维的强化

创意, 即具有创造性的意念。突破常规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思考, 进而进行个性化创造的思维过程, 便是创意思维。 个性写作者的创新能力, 实质上也是运用不同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的一种能力, 它通常依赖于写作主体思维的选择。 为此, 第一, 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因为这是进行创意思维的基础。第二, 要通过训练熟练掌握创意思维技能, 并懂得其类型和方法的变通使用。 写作创意思维, 主要有如下几种思维方法:

2.1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 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 充分发挥想像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 不依常规多角度联想和思考以寻求变异。有关发散思维的训练, 提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升思维的发散性和跳跃性。要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肯定、否定和综合等视角思考, 还要学会通过角色转换和角色扮演还对象以“ 本真”面目。②提升思维发散的准确性。 在思维过程中要有目的地依题意发散, 要求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思维要素, 并通过急速的联想跳跃找到正确的有价值的答案。

2.2 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 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 对来自不同方向、角度的复杂信息进行收敛、聚合, 为信息的归属确立一个明确的“ 靶子”。由于它是一种由面到点的内聚式思维状态, 所以又叫内敛思维、集中思维。针对手中所掌握的多个相关素材进行聚合思维, 要找出并列、正反或层进等关系, 以便在素材运用时产生“ 合力”。 并尽可能地分析关键要素或隐含要素, 从中找到最佳或最新的方案。 在构思过程中, 通过发散、联想多角度地透视事物的各个侧面, 然后对纷至沓来的思绪“ 聚焦”, 选定一个理想的思想点生发开去;在生发过程中要做到目标始终专一, 围绕目标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去芜存菁, 以避免兴之所至而淹没了主旨。

2.3 逆向思维

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 关注小概率可能性, 考虑其他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 从而引起新的思索, 产生直觉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 这种思维即逆向思维。思维的逆向性体现在善于“ 唱反调”, 使文章闪烁出别具一格的亮点。如“, 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苦过了头, 就会出现“ 死学”的情况等等。逆向思维的核心在于“ 逆”向求“ 异”, 但绝不是刻意猎奇而标新立异。 进行创意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匡正谬误, 揭示事物的本质, 还事物以本来的面目。 为此, 反弹琵琶就要防止陈旧观念、贬义成语等的随意翻“ 新”, 反对为吸引关注而恶意编造怪异或荒诞情节等。“ 求异”也要尊崇科学, 理由充分, 言之有理, 让否定与创新都符合客观规律。

2.4 形象思维

相对于逻辑思维, 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的思维叫形象思维。 ①联想思维。 它是由一物想到相关的另一物, 是人从头脑中提取信息的一种跳跃式的检索方式。我们依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调动大脑知识库存, 或以一个概念为中心, 或以一种情思为轴线, 或以逻辑变化为推力, 在物与物之间搭上一座桥梁, 让看似无关的事物因为某种特定的原因组合在一起, 便能产生一种强大的能量。②想象思维。它是一种借助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思维方法。运用想象思维时要注意合理、丰富与集中, 平时多观察、阅读, 储存尽可能丰富的表象, 还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以洞析事物的特征和事物存在变化的规律, 使想象既有现实依据, 又切合具体情景。

2.5 辩证思维

对事物或现象内在、本质、全面的认知离不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的思维方式。 ①联系的观点。 任何一则素材都可以令我们联系到相关的个人经历、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等, 依此我们的思路便得以展开。②发展的观点。有的对象本身就蕴涵着发展性的道理, 有的对象从历史、现实或未来的角度分析会得出具有发展性的观点, 由此可见不同的特定时空下素材自身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点。③全面的观点。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陷入单一、片面的误区, 如观冰山而略见其冰上一角。 为此, 我们要不时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 让自己的思维多元化、立体化, 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分析素材。

个性写作思维训化的指导思想, 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思维的方式、方法, 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并学会思维的方法。训化过程需要贯彻“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 三主”原则。“ 三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思维发展的主体, “ 教师为主导”即由教师主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 训练为主线”就是寓思维训练于科学的练习实践。其中“, 学生为主体”是基础“, 教师为主导”是必要条件, “ 训练为主线”则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蒋新红.个性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2]闻武权.个性写作——智慧地表达智慧[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多向思维个性写作 篇2

盘县板桥镇赵官中学

李文学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因缺少写作素材而无从下手,其实,这种情况,与写作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有很大关系。本学期,我主要是从写作前的热身活动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动中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乐于写作,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怎样做到这些?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

教师在给学生做热身活动时,可以创建两个平台,即:倒置性平台和标准性平台,让学生在两个平台上互动,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差生也能够享受集体的智慧酿造的成果,在平台互动中能够学到很多连自己也无法预料的东西。下面,我以“挫折”为话题,介绍平台互动方式的运用。

一,倒置性平台运用。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活动主题:挫折。由这句话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写在小卡上,词语、短语、句子表达都可以,用手势表达所写内容个数。此步骤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如失败、困难、危险、打击、艰难险阻、崎岖、曲折、相关故事、俗语、名言、警句等,学生能够写出很多相关内容,为后面写句子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4人小组交换学习卡,浏览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卡,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语言表达,教师用蜘蛛图表示每组学生发言的重要内容,重复的

内容不写。

二、标准性平台的运用。学生以“挫折”为话题,选取一个角度,比如:如何面对挫折等,再写有关“挫折”的内容,用句子表达,1~5句,6人小组讨论交流本组成员所写内容,筛选1~2条重要、经典的内容写在大卡条上,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教师点评。由于有了第一步的铺垫,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一些经典的可以作为文章主旨的句子,好词佳句俯拾即是。例如: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失败者,只表明你尚未成功;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没有努力,只表明你的努力还不够;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忏悔,只表明你需要吸取教训;失败并 不意味着你一事无成,只表明你得到了经验;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无法成功,只表明你 还需要一些时间;失败并不意味着你被打倒,只表明你需要微笑面对;成功 的曙光 在成千上万次挫折后;挫折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历练;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勇敢的心;勇敢地面对挫折,优雅 地迎接成功;挫折不是失败,它是为成功铺设的一条道路;失败是成功的奠基,挫折是成功的阶梯;成功 的秘诀在于永不放弃;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破茧而出的喜悦;我们不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雨的摧残,我们要做蓝天搏击风雨的雄鹰,勇往直前,绝不放弃;贝多芬双耳失聪,却不放弃自己的音乐梦;……

三、片段作文练习。以“挫折”为话题,自选角度,写15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然后进行小作文评比,让前面两个平台活动的成果继

续发酵升温,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个性表达,又做到资源共享。限定时间,写作结束后,随机分组,每组8人,组内快速浏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的片段作文在班上朗诵,学生点评,教师挑选精彩片段作文进行点评并给予鼓励。

拓展多向思维 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篇3

既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在现代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 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广角思维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多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倡一问多解,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但在现实中一些学生无论解决什么问题,总习惯于从一种思路、一条途径来理解,往往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笔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力求有新意,充分利用典例分析,鼓励学生尝试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市场经济三要素中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问题时,通过图像分析让学生得出:在同一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价格与需求关系的同向关系、反向关系;在不同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中价格与需求关系中的同向关系、反向关系;价格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奢侈品需求的不同影响等。通过直观形象的说明,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深化了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及其有关知识,使这一知识体系化,克服了学生单一、片面、以偏概全的单向思维的缺陷,有利于学生适应灵活多变的高考。

注:甲为高档奢侈品需求的变化,乙为生活必需品的变化;Q1为替代商品需求量的变化,Q2为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二、 搭建思维驰骋的平台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其实,倾听、对话、启发、表扬等都是构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氛围的必须。这个氛围创设好了,无疑能为学生搭建思维驰骋的平台;创设不好,只会把原本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变成知识的“被灌输者”。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组织者,要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理解知识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转化”。教学中,随着课堂内容的深入,教师要给学生不断联系、对比、思考的机会,不失时机地采用榜样激励、前景激励、参与激励、表现激励、竞争激励、成功激励、表扬激励等方式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教师还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其爱好、个性和人格,使之与自己一同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如果我们教师每一节课都能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民主环境,不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指引他们沿着独立自主的道路前进,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不会再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而是素质教育的优等品。

三、 设问激凝,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堂设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通过愤、悱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进入学习。如在讲解政治常识中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析“社会主义法制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限制”,循序渐进,提出疑问,结果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争论激烈,各抒己见。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认定以上设问是错的,但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通过点拨明确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中,“限制”的内涵和外延在于限制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些原则、方式、范围,限制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切行为,而不限制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明确“限制”的意义就在于确保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在这个设问中,多数学生之所以判断失误就在于思维单一、片面,习惯于以单向思维方式来解释问题。因此设问激疑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对纠正一些不当的思维方式,培养多向思维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四、多层次全面地把握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度与广度

从理论本身来看,每一个知识点的涵义是多层次的、广泛的、系统的,在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消化,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扩散思维。教学中,通过对所给素材的分析,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使其能透过现象抓本质,展开联想去对比,从不相似处察觉相似,在相似中寻找不同。如在讲解“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时引用“谦受益,满招损”的具体事例,从理论的外延,多层次、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从所给材料入手进行深入广泛的拓展,分析解决问题,最后以精练的板书展示如下。

谦受益,满招损

唯物论: 谦、满——意识能动性(意识对人体自身心理活动的调节)

谦、满与益、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辩证法:谦与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认识论:受益、招损——主观能动性的精神状态

实践的能动性

通过上述分析,举一反三,多层次、多角度把握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提升,也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契机,提高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无疑是打开学生思维宝库的金钥匙。

五、强化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知识的转化能力

新课标指出,“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特别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从中感知学习方法,寻求新颖独特的解题途径,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逐渐养成多侧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比如针对学生熟悉的且有现实意义的孔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通过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形式,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点拨。

观点合理性的内涵:主张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看到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观点局限性的表现:忽视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严谨性即没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观点强调公平的原因: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体现。

如何维护和实现公平?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制度保证:现行的分配制度。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等。

教学重在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一题多解能克服学生的定势思维,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能把各种知识有条理有规律地进行整合,优化解题策略,寻找最佳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找到最优解题方案。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使学生具有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成功感和愉悦感,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的新理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目标。

教学有法,教无常法。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不断地求索创新。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才能在素质教育中大有作为。

拓宽作文多向创新思维空间 篇4

关键词:作文,创新,多彩激发,多元思维,多层训练

所谓创新就是指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 不落俗套, 有创造性和鲜明个性的思维能力。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 写作教学中如何拓宽作文多向创新思维空间呢?结合多年来的写作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体会。

1 多彩激励, 培养作文创新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才会产生成效。为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做“有米之炊”, 让学生走出校园, 外出郊游, 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 学生有感而发, 将耳闻目睹抒写下来, 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领悟其美, 体味其理, 催发文思, 就能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来。修正好好作文推荐发表、评奖营造颁奖氛围。黄欣同学在参加《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夏令营后触景生情, 随感而发, 信手拈来, 写出了《感受自然》一文。此文在市“彩虹杯”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

在作文教学中, 我把仿句练习作为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尝试, 人人参与, 次次评比,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 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增多了。其中蒋达同学凭着对“风”的感悟, 就写下了这样富有创造性的佳句:“风是上帝心灵的召唤, 风是圣母爱意的吹拂, 风是天地万物的交会;……风能吹过心田, 风能透过肌肤, 给人清新凉爽, 给人舒适甜意。”

讲评, 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渴望成功, 渴望得到别人认可也是每位学生的共同心理。用爱心去欣赏品评学生的习作, 哪怕是写得好的一个词一个句, 都给予肯定与赞扬, 使学生在被评价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受到鼓舞, 激发兴趣。

2 多元思维, 拓宽作文创新空间

文贵求异, 思贵创新, 自古皆然。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写“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文章, 让他们写出新意来, 写出特色来。

2.1 从立意上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 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 一没有价值, 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 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 不迷信权威, 善于质疑。比如, 对习语“有风方起浪, 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 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 都可以创新思维, 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卢洁同学写的《天上也有不平事》一文, 巧妙地运用一则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 形象地摹写了土地流失的惨状, 其间人物冲突不断, 读来发人深思。此文荣获了无锡市在参加无锡市第七届“惜土”杯征文竞赛一等奖, 被《现代写作》报刊载。

2.2 在材料上创新。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 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 只要用心观察、留意,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方昀芝同学当堂作文《现代科技带来的》时, 选择了电脑带来的“尴尬”, 反向立意, 选材典型, 构思精巧, 情节曲折, 语言幽默、流畅、生动, 文章读来使人感觉如遇其事, 如见其人, 此文荣获宜兴市一等奖。

2.3 在布局上创新。

有了较好的素材、明确的中心, 还必须在构思布局上不落俗套, 独具匠心。平时在课外阅读中, 以创新的目光, 寻觅构思新颖的佳作。学生习作先摹仿后创新, 可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 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 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小说根据主题、篇幅的需要, 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三要素, 淡情节或轻人物, 合并高潮、结局或错位发展与高潮, 起到出人意外的效果。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 学生逐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张弘同学写的《校园轶事》一文选取了校园生活的三个典型轶事画面, 反映校园生活, “有竞争、有快乐、有关爱, 它情系着我们的一切”。文章采用问题推理形式, 布局创新, 语言生动简练, 荣获江苏省二等奖。

2.4 从语言上创新。

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写作过程中, 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检查是否有新意:开头是否有悬念;主体部分是否恰当充实;结尾是否能深化中心, 给读者留有余味;全文有没有画龙点睛之笔。按照这种方式检验自己的作文, 大部分都能在某方面写出新意来。譬如陈婧瑜同学的获奖作文《我的故事, 我的歌》, 结尾在上文构思的基础上, 水到渠成, 画龙点睛:“我有三大财富:勤奋、坚强和微笑。勤奋给予自己, 坚强面对人生, 微笑施与他人。它们编织成了我的故事, 它们是美妙的音符, 谱写成了我的人生之歌!”

3 多层训练, 提高作文创新能力

写一篇文章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的过程。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想象力。发挥创造性想象力的关键在于大胆的编织, 不停的编织。我对学生进行如下写作训练:

3.1 口说。

依据语文课程总目标, 根据学生生活中交际的实际需要, 设计口语交际板块的训练系列, 每一次训练都以学生熟悉的话题为凭借, 点明交际训练的目的、方式与要求, 展示交际的过程与方法。如七年级上册, 设计了4次口语交际, 它们分别是“认识新朋友”、“让我来解说”、“放飞我的梦”、“成长”。这些“口语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交际的方式指导具体, 过程明晰, 既考虑“表达”的需要, 又考虑“交际”的具体要求。

3.2 布“白”。

我把诗歌鉴赏中的“留白”迁移到作文教学中, 这将给学生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我课中留三分钟时间供学生讲新闻讲故事, 讲的学生不说出标题, 然后请听的学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对不同的概括, 教师不做任何评价, 只问某同学的概括与材料是否有联系, 若能用语言叙述主旨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即为正确, 反之为错, 然后我总结一句话:“同一则材料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 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社会阅历和不同的需求, 可以提炼处不同的主旨, 尽管是应用文写作, 答案也不会是唯一的。”

3.3 续写。

在指导学生进行续写的训练, 可根据课文情节, 合理想象, 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 再造细节, 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例, 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可布置“皇帝的辟谣演说”;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 可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有个富翁很像于勒, 他们会怎样?”等。当然, 不必限于课文, 还可以找有关的文章作为范文分析, 让学生根据其中适合的材料进行片断练习。

总之, 写作创新思维训练对我们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 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良好的开端。今后, 我们要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深入探索其切实有效的读写途径, 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斌.中学作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 , 2004 (9) .

[2]刘德斌.作文教材编写的创新与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 , 2004 (10) .

[3]丁锦锋.刍议中学作文教学的流程[J].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师版) , 2006, 11.

多向思维个性写作 篇5

读完应聘扬子小的孩子们的文章,欣喜地看到生活中的凡人凡事,如公园里捏泥塑艺人的出神入化,校门口卖糖画男子的技惊路人;跳绳同学的身轻如燕,美术老师的画笔神奇,等等,这些都被同学们请到文章里来,被孩子们记录着,描述着,赞叹着。

我想说的是,这就是生活对我们的给予,只要同学们常常将生活中的一事一人一物一景记录下来,你的记忆库里的材料必然丰富,不仅如此,你的心智也会变得丰实而聪慧。在作文中,用到一个素材,我们就应该有十个、百个的生活材料可供选择、加工和描摹,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形了。

关键是,老师们早已告诉同学们要学会观察,要积累材料,同学们也知道“观察是习作的起点”等教化之语,可为什么很多同学写起文章来还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找不到要建“文章之厦”的材料呢?从这次小选拔作文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同学的文章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找不到能表现主题的好材料。

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还得多向生活觅文料,诀窍在一个“觅”字。“觅功”如何练就?

一是“练眼练耳”。要将你的一双眼睛练就成一架灵敏度极高的摄像机,将生活中的精彩一一搜罗:春天,与白云齐翔的风筝;秋天,和秋风共舞的落叶;隆冬,冒着寒风在街角卖烤山芋的生意人;盛夏,踩着烈日匆匆前行的送水工等,都值得我们去“拍摄”,都应该留存在我们生活的底片上。当然,既然是“摄像”,还得“练耳”,能做到“眼观四方,耳听八面”。在这次选拔作文中,有一位同学,在他的生活底片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拉二胡的艺人,文章中有这样的文字:“大树遮掩的小巷里,传来一阵悠扬的二胡声。配合着冬日的那一缕阳光,声音优美,又觉得暖洋洋的……”我想,我们能在这位同学的文字里倾听到“悠扬的二胡声”,得感谢这位同学对生活的这份留存;

二是“记录”。勤于记录生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很有道理的。同学们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笔头烂”了。疏于记录的人,常常会陷入“见物而丢物”、“经事而忘事”的尴尬境地。我建议同学们,不妨都做一个生活的记录员,身边备一个“生活的记录单”,将那些有趣的、有味的、有情的事情作原生态的记录。正如俄国作家契诃夫所说:“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笔记本上记下我自己的一切见解和印象。铅笔字已经淡了,于是我决定用墨水将它重描一遍……”这样,长期地记录下去,你就会练就“慧眼”,拥有“聪耳”,就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多彩;

三是“四点连一面”。就是将“看到一点、听到一点、想到一点、写到一点”连缀起来,坚持做下去。那么,你的“觅功”迟早会练成的。

小学写作技巧:谈谈“写作与积累”

提起作文,我们都知道积累非常重要,“有米才能下锅”嘛!那么,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积累,怎样做积累呢?

一、生活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

1、感受丰富有趣的家庭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体味亲人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丰富的作文素材。比如妈妈经常提醒你:“热了就把外套脱了!”“做作业要专心!”“把头抬高!”……其中包含了多少关心和爱护啊!再比如开个家庭联欢会或者来做个小游戏,家人的表现一定各不相同;最近,家里面谁最开心?谁做的家务事最多?你仔细观察了吗?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那么,家里的乐事、趣事、烦心事,事事可入文。

2、体验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有的人说,学校生活,上课、作业、考试三部曲,有啥好写的?其实,这三部曲就是好素材。别的不说,就说上课吧,哪节课最有趣?“趣”在哪儿?哪节课最难忘?最难忘哪个细节?再说校园生活还不止这三部曲,体育竞赛、文艺汇演、班队活动,还有你和同学、好朋友之间的故事,不都是作文的好素材吗?

3、观察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着。邻居家的弟弟、巷口修鞋的阿姨、小区门口的保安……有没有一个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街头见闻,坐车体会,市容变化,路人遭遇等,有没有一件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百家讲坛”、“探索发现”、“希望英语”等节目中,有你特别钟爱的吗?哪一期你记忆犹新?用心记录下来,不也是作文素材吗?

4、欣赏神奇奥妙的大自然。大自然是神奇的。名山大川、小桥流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自然现象等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去各地探奇揽胜,也可以自己观察蚂蚁的路线,大蒜的生长过程。我们可以走进春天的公园,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村庄,体会季节的变化。我们可以亲近山,亲近水,在自然中观察、体验,在自然中思考、成长。

“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放眼生活,细心观察,就不愁心中无话,笔下无文。

二、语言的积累

生活的积累解决了作文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写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才能文思泉涌。谈到积累,不能不说到阅读的积累。

1、重视课内阅读。无论是什么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精心编排的,其中有文质兼美的散文,有流传千古的诗歌,有引人入胜的小说;有的描景状物,有的写人记事,有的抒发人生感悟,有的介绍科学知识……这些文章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段落,更是值得熟读成诵,烂熟于胸,成为自己的语言。有了这些积累,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2、拓展课外阅读。除了读教科书以外,还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经典名著要读,现代科技也要知道;童话故事要读,名人传记也要翻阅;散文小说要读,诗歌词章也要吟诵。“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摘抄、批注、写心得,我们一方面可以积累优美的句段,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我们对文章的赏析能力,在品读中学会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

3、丰富语言宝库。如果说作文是砌一座房子的话,字词就是砖瓦。成语、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运用。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是非常好的游戏形式,经常练习,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成语、诗词才能信手拈来。

大众的口语中也有很多鲜活的语言,你能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也是一种聪明的积累。坚持不懈,你的语言就会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

三、情感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如果说生活是文章的源泉,那么情感就是文章的灵魂。

没有情感的加入,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比如去过庐山的人很多,只有苏轼写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千古名句;看过大海日出的人很多,只有巴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海上日出》;看过黄河的人也不少,只有李白能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我们每个人都站立在地球上,可是只有郭沫若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这样气势磅礴的华丽诗章……这是因为他们不仅看到了,而且感动了。因此,只有当我们的心弦被触动了,产生了哲思,产生了激情,或者情感积累到非抒发不可的程度,我们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

小学写作技巧:学会借物喻人技巧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高中生多向思维培养浅议 篇6

关键词:思维 多向思维 高中生

Preface: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What will you think of next?) is as follows.

Creativity is a matter of habits. In order to be more creative, we should think about how we think and practice good thinking strategies.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is a conscious effort to break away from old thought patterns in order to explore new possibilities. A change in perception—to take another look at the problem—may lead to good solutions and new ideas.

Great thinkers are aware of “making connections” and try to combine new and old ideas in as many different ways as possible. By comparing and connecting ideas and objects in new ways, creative thinkers are able to think of new application and solutions.

Good ideas are no accident. They are the result of a long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 If we want to develop our creativity, we can try using these thinking strategies to find new ways to improve our life.

一、何谓多向性思维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想法。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常规思维就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来思维的一种方法,而这种思维缺乏创造性,与此相对的是非常规思维,它分为顺势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横向思维,变通思维等,而这些思维方式属于非常规思维,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本文今天所重点论述的多向性思维。

为什么要重视中学生多向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呢?

多向性思维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与深刻性。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势必对人的多向性思维的要求更加迫切,所以,时代要求我们必需培养这样的人才。未来社会的竞争越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需要具有多向性思维的人才,这对个人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所以,多向性思维对中学生来说,其意义与价值自不待言。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

1.think outside the box——框外思维

think outside the box(框外思维)是创造者具有胆略和智慧的表现,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古人云:“智欲圆而行欲方”,用现在的方圆学说来解释,其实就是框外思维的一种表现。如何培养框外思维?我们不妨用自我总结的“四打破”、“四促进”的方法。第一:打破对权威的迷信,促进思维的科学化;第二:打破对古人的迷信,促进思维的现代化;第三:打破对书本的迷信,促进思维的灵活性;第四:打破对洋人的迷信,促进思维的深刻性。举一个大家很熟悉的词汇教学为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采用的是老师先领读,再讲解重要词汇和短语,辅以例句,然后要求学生去背、去记。学生常常是边学边忘,也有的学生单词、短语确实背会了,但就是不会运用。这样的话,即使认识了那个单词又有什么用呢?新课改无论在教材的编排还是对老师的要求上,都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破对权威、书本和洋人的迷信,有的老师尝试把单词编成小故事或英语歌曲来记忆。这种尝试从不同侧面去对问题仔细观察和冷静分析,找出问题之间的联系并发现问题之间的不同,极大地促进了思维的科学化,强调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2.take another look at it——求异思维

By looking at a problem in as many as possible, creative thinkers can find solutions that would otherwise remain invisible.

求异思维就是多角度(multi-angle)地去想问题,从两个差异中寻找原因与方法,使人们对事物产生新的设想,使原有僵化的固定思维模式变成灵活的思考网络,无论什么难题都可以随机应变,应付自如。在学习这一段落时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对求异思维有一个整体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筋急转弯。①A plane crashed. Why was nobody in the plane injured?②Who never goes to see a doctor, even when he is ill? ③Who is the king of all animals? ④Why can a frog jump higher than a tree?⑤What kind of cake tastes terrible?答案分别是:①All the people in the plane died. ②A blind man. ③The zookeeper ④A tree can't jump. ⑤A cake of soap.同时在课后让学生多做练习,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理,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怎样才会具备求异思维呢?那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也就是说培养我们思维的多向性。我们平常遇见的问题形形色色,所以我们处理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问题的实际特征去想出解决符合问题实际的最好途径。

3.make connections——横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这三者都具有相同的思维特征,即围绕着一个中心点不断向周围辐射

(1)横向思维

所谓横向思维就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的思维模式。这样,思维的广度就大大增加,逐步加大思维面的宽度。其思维的一般过程可以概括为“?→>!→>?→>……→>”。比如,我们在学习每个单元的warming-up时对学生进行brainstorm的训练就是很好的横向思维训练。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扩展思维,指从一个问题或主题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或中心,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探求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答案或寻求一个主题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发散思维是典型的立体式思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善于驾驭发散思维的高手,他经常向自己提问,之后展开一系列超级发散,其结果就是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就像他曾经说过的: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个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可以思接千载,神驰万仞,是知识更新的源泉,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在英语学习中要多练习、多体会,使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

集中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判断,有范围有条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他需要向一个地方去思考,得出一个最好的结论。在这两种思维方式中,如能互相结合,则可起到互补的作用。我们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这种思维尤为重要。比如tear这个词,①A tear rolled down his face.②He tore the letter in two.在第一个例句中tear是眼泪(名词),而在第二个例句中是动词“撕碎”。我们不能单纯地只记它的汉语意思,必须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考查。否则像第二个句子就会闹出“他眼泪”信两半的笑话。如果我们经常性地使用发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我们的词汇量就会极大地增加,且记忆准确而有效。

4.keep trying——有意识地不断地去培养

Good ideas are no accident. They are the result of a long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我们熟悉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时就尝试了一千多种办法才取得了成功就是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tongue twister的方法。例如The 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第六位生病的酋长的第六只羊生病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口齿伶俐性和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有利于学生构建英语思维和知识体系。

三、结论

通过对以上思维方式的探讨,以及结合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在英语学习中运用多向性思维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每个单元的warming-up,speaking and reading中运用多项思维来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就拿本单元的口语练习来说,可把全班分为五人一组的小组进行活动,其中一人为专利局官员,四个同学分别担当发明家,让学生阐述自己的发明作品,同时说明该作品的构成和功能,最后各组交换意见,评出最佳发明作品。这样一来,充分培养和调动起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既有利于课堂教学,更有助于新课改的推行与衔接。

飞机概念设计的多向思维 篇7

关键词:飞机,概念设计,多向思维,变型设计

0 引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飞机等飞行器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虽然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现代人们对飞行技术的研究兴趣仍在迅速扩大着。在世界范围内,飞行器概念设计类的竞赛如火如荼,如美国直升机协会(AHS)主办的年度设计比赛;在国内,以中国航空学会“创新杯”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为代表的设计竞赛,也正迅速的扩大着影响。

虽然飞机设计是技术应用性非常强的领域,但概念的创意与生成仍是飞机设计重要的初步程序,决定着其创新性、基本特征和主要框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概念创意是一个非良构问题,没有单一的线性解答方式,从多角度思考设计问题,灵活地进行多向思维,成为概念设计的必要条件。

1 多向的设计制图

设计师思维从来就不应该是单一和线性的,多角度思考成为专业能力中最重要的方面。其思维的结果总是以一定的绘图表达出来,再进行反复推敲。与静止状态的物体不同,飞机一般指有动力飞行的航空器,机动动作包括盘旋、滚转、俯冲、筋斗、转弯、跃升等,姿态更为复杂,并非是单一或零碎的图形所能表达。多向灵活的设计思维首先要基于多向的设计制图。由于飞机的动平衡飞行特点,设计制图需要以动态处理为出发点,利用多角度制图的方式,进行多向分析和思考,如图1。而且,不仅要有飞机外形整体图,也要有多达十几个控制切面等辅助性图形,多画面的草图本身就构成了复杂的体系,其中蕴含丰富的信息内容。如图2。多向的绘制设计图,重点在于:(1)绘图的目的是辅助思考,不过早地为前期的设计思想所限制,需要始终保持多方面的灵活思考;(2)审视设计图时,要综合判断不同部位多种解决方案的相互影响性,发现设计参数变化对设计意图实现的影响。如重心改变所带来的不平衡性等。

2 多向的认知思维

多向思维的作用机制体现于两个方面:多向的认知与多向的创造。其中,认知是设计的先行条件,包含对飞机的技术条件认知和文化等其他的多元认知。

谢友柏院士提出现代设计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获取为中心,设计活动可以看成是知识流动的过程[2]。认知就是对产品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制条件下的感性观察到理性接受相应知识,并同设计者心理、状态、经验等相联系,产生一定的联想的过程。针对飞机概念设计,限制条件主要在于飞机的飞行原理与一般功能结构,及飞行技术的一些发展趋向。

如飞机最重要部件是机翼,以机翼产生分层气流,机翼形状是有一定标准的,以符合升力原理;翼尖形状要考虑涡流阻力的减小作用;机翼上还有副翼、襟翼等控制部件。以及一些设计参数,如:机翼面积、展弦比、根梢比、后掠角、翼型相对厚度、安装角、上反角、扭转角等。飞机的技术条件认知是开展设计的基础,概念创意不能回避基本的飞行原理。综合而言,组成飞机的五大部分是:机翼,机身,发动机,起落架和尾翼,针对每一个部分需要掌握基本原理,在相应的规则下进行设计创新。以直升机为例,技术认知应包含发动机与传动系统、主旋翼、尾桨、机身结构和起落架、航空电子设备等技术性要素,还要分析噪声、稳定性和相关控制系统、安全与舒适性、重心分布、任务能力等。如图3。

认知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就不能运用专业技术进行创造。然而,知识与创造性往往成反比,知识越多,思维的定势越多,对创造性的限制越多。所以,设计需要有多向的认知,以保持较宽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想象力,能举一反三。如研究鸟类翅膀,一般都是内凹形,升力系数大,可应用于一些特殊的设计目的———通过仿生的认知可以有效开拓设计思路。

3 多向的概念发展

概念设计也可称为产品创新或创新构想,就是对即将开发的新产品基本功能和效用、造型、结构、功能使用的对象等所做的设想。其核心要素是创新性。概念设计是符合逻辑的创新过程,是在扫描技术可能时产生的创新联想[2]。在飞机设计中,这种有依据性的创新思路也是多向发展的。

3.1 基于原型的变型化设计

由技术性能决定的第一代产品一般称为原型产品,着重于技术参数的实现。而变型设计是一种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进已有的系列产品或设计实例来适应新的设计需求。[3]图4为根据FURIA轻型直升机进行的变型设计,着重于机身外形的设计。设计基于已有的工作原理,采用了基本不变的结构方案,以文化、审美、情感需求等要素,对外形和结构进行局部调整,产生适应性的变型产品。变型化设计难度小,适应性强,更有利于着重从产品使用性上进行思考,而不过多被技术可行性所束缚,也利于探讨文化等设计深层次问题。

3.2 基于飞行技术发展趋势的概念化设计

现代条件下,飞机的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如,由于飞行控制技术能力的提高,固定翼飞机出现无尾翼的设计,省略掉原来用于飞行稳定与姿态控制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机体结构简化,减小了飞机的结构重量。相似的,直升机也出现无尾桨设计,而原尾桨作用主要在于平衡主旋翼对机身的反向旋转作用,典型的成功案例是麦道直升机公司为代表的无尾桨直升机(NOTAR)技术的应用,其优势在于直升机事故中有75%与尾桨有关,无尾桨飞机零件较少,故障可能和维护费用也就相应减少,大致比有桨机可靠50%。

这样的技术进步极大的影响着飞机的概念设计思路。有代表性的几种发展趋势如:翼身融合技术(Blended Wing Body)、联合翼或斜拉翼(Joined Wing/Strut-Braced Wing)、空天飞机(Access to Space)[4]、太阳能飞机(solar)等。除了以上一些飞行技术发展态势以外,直接对生物体机能进行研究,也对概念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如美国宇航局(NASA)就开展了一系列从生物系统中获取飞行技术开发灵感的研究计划,认为:自然界中的飞行动物,如鸟类、昆虫等,表现出了多样的飞行能力与技巧,其中许多都还不为人类所掌握,而这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5]

概念设计创新正是基于对新的可能性的探讨。开拓的视界,才能为探讨新的可能性提供更广阔的方向。如图5。

3.3 基于环保的绿色化设计

绿色设计又称面向环境的设计DFE(Design for Environment)或全生命周期设计LCD(Life Cycle Design),是对产品从需求开发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做节约能源、材料,减少环境危害,降低使用成本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

如图6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学生在25届AHS年度设计竞赛中的获奖作品“Volterra:the Era of Green”,从全生命周期减低使用耗费的角度进行的概念化绿色设计。图7为全电动滑翔机概念设计,不使用化石燃料,而且可以减少飞行噪声,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从需求到产品制造,绿色设计已成为设计的核心要求。在多向的设计思维中,更是不可忽视的创新方向。

4 总结

产品概念设计阶段的工作,高度地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设计师的经验。[6]成功的概念设计,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应该远超过图纸上直接表达的内容。设计师多向的、深思熟虑的问题思考,是达成其实现的必要条件。

飞机作为高科技产品,除了技术创新外,在人文价值、环境价值上还需要进行更多、更宽泛的多向思考。对包括工程、市场等方面的各种设计人员而言,飞机概念设计都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Jan Roskam,Airplane Design,Part 1:Preliminary Sizing of Airplanes[M].Lawrence Kansas:DAR Corporation,2003:Ⅹ.

[2]谢友柏.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4(4):3,7-8.

[3]徐曙斌等.支持变型设计的产品结构模型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9,7:76.

[4]Ilan Kroo.Aircraft Design:Synthesis and Analysis[EB/OL].Version0.99,January 2001.Desktop Aeronautics,Inc.U.S.http://www.desktopaero.com:45-55.

[5]David L.Raney and Martin R.Waszak.Biologically Inspired Micro-Flight Research[EB/OL]..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Hampton,VA23681.2003,01.

多向思维个性写作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写作,思维品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作文应该是一种体验, 一篇好作文更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然而, 当今师生写作状况还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对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低落, 已有人叹息了, 直到现在, 也并未衰竭”。这话对于教师的作文教学同样一针见血。作文教学固然要培养学生各种为文之技巧, 然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甚至意义更重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作文即是学生思维的文字呈现。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就会导致作文缺少生气和乐趣, 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缺少对文字所描写生活的兴奋和激动, 缺少真正的感情投入, 导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欲得不到满足, 使学生潜能的发挥严重受阻。试想如果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就感、紧张感等积极的思维情感因素引入作文教学之中, 我们的作文教学势必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本文试就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一些探讨。

一、虚静而明:在审题与立意中,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之众。”对于文章的立意, 以“独创”为要。那么, 如何在审题与立意中,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呢?苏轼曾强调“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物”, “静”与“空”中蕴涵的禅意, 同样适用于写作, 因为虚空和静寂中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和可能。在写作体验中, “虚空”充满了布白之美, “静寂”蕴涵了顿悟的可能, 朱熹所言“虚静而明”也是这个道理。

1. 全方位解读文题。

所谓全方位解读文题, 就是对文题如庖丁解牛一般, 从写作流程的角度将与文题相关的因素一一分解出来。概括说来, 就是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 确定最佳立意。

最佳立意有三个标准:新颖、深刻、独特。所谓新颖, 就是不落俗套, 不蹈袭他人, 不人云亦云。所谓深刻, 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或揭示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的原因, 或提出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所谓独特, 就是要融入自我, 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是独特的“这一个”。要想立意最佳化, 既要融入我的个性, 也要融入社会的普遍性, 这样的立意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3. 最佳立意的文字呈现。

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立意, 很难;能把这个好的立意用最美的文字表达出来, 更难!文字表达其实是思维外显与明确的过程。思维在人的头脑中具有快速、简约的特点, 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达到自我理解;而语言文字的表述则要求准确、清楚, 能够为他人所理解。思维在语言的作用下, 原先模糊的要变得清晰, 原先杂乱的要变得有条理。所以, 思维的文字表述过程, 是思维反复深化, 思维内容进一步充实, 思维过程进一步严密, 思维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过程。因此, 想要写就高明的文章, 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 多写多练, 思维就会走向深刻。

二、辩证实践:在观察与思考中,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作文从观察开始。“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一般都有按照常规观察的习惯, 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观察, 就极有可能观察出新意。比如面对一只钟或表, 如果你观察到时针在不停地转动, 有可能你想到钟表永远进取的精神, 不知疲倦的精神, 一丝不苟的精神, 等等;但是如果你观察秒针走了一圈, 分针就移动了一格, 分针走完了一圈, 时针就移动了一个字, 这样你就会想到“钟表的一盘棋思想以及‘三针’协作配合”这一主题。写作离不开思考, 但思考需要变换角度, 变换角度地思考, 思维才能走向深刻。

三、切己体验:在文章修改中,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俗话说:“文不改不精, 玉不琢不美。”好文章有一半工夫在于修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批况十载, 增删五次”。好文章确实是改出来的!一篇文章写成了, 教师一定要时时告诫学生, 当新作完成时, 切莫束之高阁, 必须反复修改, 几易其稿, 才能定稿。“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 古人为何花费如此的心力修改文章?一方面固然是想把此文章写好, 另一方面, 我想, 也是为下次写作进行一些思维的积累。上文谈到, 在没有形成文字时, 思维是模糊的, 不确定的, 此时, 思维出现偏差或错误是难以避免的, 但在文章修改的过程中, 思维所产生的偏差或错误可以得到不断地修正。

笔者曾有一学生, 她很喜欢写作, 文笔也很好, 但所写的作文很乱, 给人的感觉就是“主题不集中”———思维不严密!一次偶然的机会, 她参加市中学生作文征文比赛, 写了一篇《美, 是流动的神韵》, 仍是“老毛病”。但那篇文章, 确实写得不错———有思想, 有文采!为了能够获奖 (获奖有助于创造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 我与她一起修改, 前后修改了十多遍, 历时两个多月, 最终获得了一等奖。说来也奇怪, 经过那次修改, 她的作文再也没犯过“主题不集中”的毛病。自从有过那次体验后,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注重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效果良好。

多向思维个性写作 篇9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作文教学时,首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简单的描写,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时,可以选择学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 现实生活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等,学生们在这些观察训练当中虽然文字表达不多,但学生却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我们平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课堂教学活动打造成为开拓学生新思路的教育主阵地。语文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每名学生对每一篇文章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思想观念不同,所以其艺术视角也各不相同,呈现多样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尽相同的审美观念作为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加以训练,这种写作思维与数理学科的思维完全不同,写作思维因其学科特点,具有多样性,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观念。例如我们每年的高考、中考满分作文当中,学生都是从一个标新立异的视角去思考,作文中可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写作个性与创新能力。例如,在高考满分作文《车站一瞥》中,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社会现实场景: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佝偻着身躯,艰难地向前行走; 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 一个年轻人; 一个身穿西装的人; 一位朴实的农民工人; 还有一个旁观者“我”,这样简单而又普通的六个人就构成了车站的一幕。文章通过对这个小场景的描写告诉人们: 现实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角落,实质就是一个大的社会,而这一幕中所出现的每个人都在社会现实的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角色,而简单的几个场景的描写就把文章中人物心灵的美与丑暴露在众人的眼前。文章中所描绘的这个场景中,只有那位“农民工”的表现让人敬佩,只有他是最善良、最可敬的。这样的作文辩证而客观的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的“好”与“恶”。特别是在我们的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这个令人深思的场景对读者具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讲评这篇作文时,一定要以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以国家所大力倡导的荣辱观为方向, 有效引导学生用心去体味这篇文章写作思维个性的宝贵之处所在。再比如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的《蜀相》,作品中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诸葛亮是“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身未捷身先死”,作品中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为后人所敬仰。因此对于诸葛亮的形象已经在学生心目中定格。 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对史实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之后,可以适时提出这样的结论让学生探讨: 蜀国是否由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致使蜀国后主刘禅不理朝政,昏庸无能。通过学生的探讨,引出蜀汉王室灭亡的原因,刘禅作为蜀汉的国君对于国家的灭亡固然应负责任,但诸葛亮的万事包办、事必躬亲最终导致了国君的昏庸无能,因此对于国家的灭亡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现在很多学生比较懒惰,学生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差,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正是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惯纵所致,家长对学生的“万事包办”,导致了学生自理能力差。通过这们的讨论,学生们纷纷意识到了自身发展的缺失,都认识到了要自立自强,再也不能事事让父母操心了。至此,语文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写周记等写作习惯都是学生很好的练习写作的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作文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讲出来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中发自内心写出来、练出来的。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可针对学生的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从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现阶段的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表现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在作文的内容和思想上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作文普遍对人生与社会明显缺乏理性的思考,作文中学生的观点陈旧、总是喜欢引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很多时候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文体上大部分学生只选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写作的结构通常也只有总分总式的三段结构, 这样的作文很难给读者好的评价,这样的作文给读者的感受是作文的主旨过于浅显,作文语言表不达意、内容贫乏。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作者的观点比较新颖,在作文文体的选择上除了采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会涉及到诗歌、故事、寓言等, 学生的作文视角要力求新颖而独特,在写作中作者应该采取多种表达方式,这样的作文才能给读者主旨深刻的感受,而且文章的写作内容充实,能够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比如,湖南高考作文题“诗意地生活”,这个作文题目的最终意义,就在于呼唤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远离人们视野与内心感受的那种“诗意”般的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 生活中每一个朝阳升起的清晨,每一个彩霞满天的黄昏,这些生活中每天都可以见到的景色,又有谁会在意它所萌发出的那种醉人的诗意! 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时刻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哪怕我们是在喧嚣的闹市中行走,哪怕我们是在不息的人流中穿梭,生活的苦与乐、悲与喜都是我们关注的,这也将会成人我们人生中的财富,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的写作只是脱离实际生活的空想,那么无论如何我们也找不到真正属于我们内心的诗意生活。

我们的学生都有清澈而透明的心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至纯至真的,同时也是最富有诗意的。他们的生活中充分展露着那种执著和烂漫, 他们在写作时能很好地把自己对待事物的独特见解写到文章中去,这样的一种源自生活的写作又怎么能不算是一种诗意呢? 所以,教师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要大胆肯定,积极鼓励。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学生的作文水平,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以真实的感受用心去写作,让作文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如果我们做到了这点,学生的作文才会更具新意。

多向思维个性写作 篇10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采取针对性措施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当前的新教材上有很多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内容, 因此,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掌握教材的知识脉络,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老师没有吃透教材, 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做到胸有成竹, 也无法将知识运用自如, 那么, 展现给学生的思维是混乱的, 就很难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了. 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 老师还要深入的了解学生, 知道自己学生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 从而能够在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逐步提高他们的灵活思维能力[1].

二、加强化学知识之间联系性教学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是很零碎的, 学生下功夫能记忆住这样零碎的知识与原理, 但能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记忆住这些知识点是无法实现的. 可见, 让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 首先需要他们牢靠的掌握知识, 并使已经获得的知识成为体系. 比如, 在学习碳与碳的化合物知识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然后在培养适当的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1 某学生对某绿色物质进行加热后探索, 得到图1 关系图, 请你根据图示, 回答相关问题:

( 1) C、D ( 都是气体) 的化学式为: C____, D____.

( 2) 绿色粉末的化学式为____.

答案: C为CO2气体, D为H2O, 绿色粉末为Cu2 ( OH) 2CO3

总之, 如果能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变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那么, 一定会更有利于学生灵活的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从多个方面设问,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时候, 不仅需要问题的设置, 更需要老师多方向的设置问题, 从而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 在学习了溶液知识以后, 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的问题: 饱和的溶液是否肯定为浓的溶液? 温度升高了溶液的溶解度是否一定会增大? 稀的溶液是不是一定为不饱和的? 这些问题貌似是颠三倒四的问题, 其实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的根基就是实验, 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是不存在的, 一般说来, 化学课上都会有实验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 老师一般做些演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讲解内容, 很多学生也视化学实验为" 眼福" , 并不去过多的借助实验来学习问题解决的方法. 当前的教学是体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多向能力, 也需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 不能依靠老师的空谈. 比如, 在进行探索置换反应规律的时候, 给学生必要的器材, 让学生分别做下面的实验: 银、铁分别与Cu SO4溶液反应; 铁插入Cu SO4晶体中; 铁、铜分别与稀H2SO4反应. 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 会产生疑问, 困惑不解.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他们思考, 而这个思考过程是老师无法代替的, 老师所起的作用最多是引导与点拨. 学生经过一番交流以后, 最终会找到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2].

五、利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一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习惯性的影响, 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较固定, 从审题到解题, 他们的思维模式比较固定了, 这种思维定势有好处, 也有坏处.好处是养成了解题习惯, 使解题步骤比较规范,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那就是一条路走到底,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灵活, 在使用方法上也不会变通. 欲摆脱思维定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能灵活的思考问题, 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教学实践表明, 一题多解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 能从不同的侧面, 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了多向思维能力.

比如, 某学生向10 g的Cu O中通入H2进行加热反应, 反应一段时间后, 称量试管中的固体质量是8. 4 g, 请你通过计算解出参加化学反应的Cu O的质量?

解法1: 首先分析8. 4 g的固体中, 含有两种Cu O与Cu物质, 假如设没有反应的Cu O质量为x, 那么, Cu的质量就是 ( 8. 4 - x) g了.

解得:x=2那么, 参加反应的Cu O质量为8克.

解法2: 设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 剩余Cu O质量为 ( 10 - x) 克, 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y克.

两式联列解得: x = 8 克, y = 0. 2 克

答: 被还原的Cu O质量为8 克, 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0. 2 克.

解法3: 可以从质量的差值来进行计算: 从H2+Cu O = Cu + H2O看出, Cu O反应变成了Cu, 质量相当于从80 变成了64, 变化了16. 这样就得到下面的关系式:

解得:x=8 (克)

此外, 还可以从质量守恒定律方面来解, 因为固体减少的质量为氧化铜中的氧元素的质量.

总之, 通过教师的教学, 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因此,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 多花点精力去探索, 寻求哪些措施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只要做个有心人, 教学工作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摘要:衡量一个学生灵活性的主要标准就是多向思维能力, 多项思维力也是反应学生智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是教师极其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吃透教材, 加强化学知识之间联系性教学, 多个方面设问以及利用实验等方法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化学,培养,思维

参考文献

[1]张东岐.谈谈新世纪教师素养[M].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5) .

多向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多向思维;语文教学;创新实效;求异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多向思维即“发散思维”或“辐射思维”。就是从多种角度寻找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过程,其表现形式有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联系和想象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寻求更多的见解和结论。

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显得非常重要。这样做,具有了创造性,课堂教学才会鲜活,才能激起学习的热情。

本人认为,多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一条道走到底,必须使用“全面开花,重点突破”的战术,从多方面思考同一问题,找到最新答案。也就是要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不断追求新鲜东西。它要求思维向多方面推进,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全方位扫描,从而找到最佳视角,确定最新立意。一句话:要有创造性。本人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是本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简单易行,可供同仁参考。

2003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启示我们要注重多向思维的练习。2004年的高考浙江语文试题第16题(李白的《菩萨蛮》)的第2小题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这个导向的出现也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006年的高考浙江语文试题作文题目“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更明确了多向思维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此,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可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结合课本,挖掘深意

如上《项链》一文,结局意味深长。我启发学生想后来的玛蒂尔德会过上怎样的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大胆揣测,有理有据。有的说她获得佛来思节夫人的补偿重新开始了高贵的生活;有的说她仍然去追求上层社会的生活;有的说她再次沦落,一蹶不振;有的说她去整容,又是一副迷人的姿态……发言之后我指导学生写成文章。

再如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我启发学生想杜十娘是不是一定要选择死的形式。学生更是结合现实实际展开议论,说得头头是道。我也为学生展示几种选择:“一回到最熟悉的地方;二创立自己的企业;三隐瞒出身,再世为人;四爱情面前不必讲自尊。”学生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补充理由。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落实语文基础,进行小语段训练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大有可挖的。例如:高一时结合诗歌单元教学,我曾上过“诗歌”专题讲座课。具体内容是:诗歌发展史:诗经—楚辞—汉乐府—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 曲—新诗;诗歌的分类:旧诗与新诗,古体诗与近体诗,叙事诗与抒情诗;诗歌的押韵、平仄、粘对和朗读节奏等。高二、高三时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设计一个语言衔接题:

一位男士驾驶着载有妻子和岳丈的车子经过一座大桥时,被一位交警彬彬有礼地拦下来,当得知他是经过这桥的第一百万个幸运司机并可以得到一笔奖金时,他回答交警:“我准备用这钱来考驾照。”没料到他的妻子说:“警察先生,别听他的,他喝多了。”后排迷糊的岳丈醒悟地说:“ 。”(请填一句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

学生的答案可以说让人叫绝。有的说“看看,这回跑不了吧,杀人越货会有报应的”;有的说“我看撞了人还想溜,这回溜不走了吧”;有的说“闯了红灯,还不算,警察制止还想开快车逃走,这回被逮了吧”……

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涨,收获相信也不错。

当然,续写练习也不错。例如我上《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叶子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我指导学生可描写琼珊的心理,回顾贝尔曼平时的所作所为,体现他的美好品格;也可写琼珊与苏艾共同绘一幅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叶时的情景图以示纪念;也可写某一时间琼珊在贝尔曼墓前的祭奠等。

三、谋篇布局,训练整篇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训练学生的“多角度立意”,然后选择最佳立意来练笔。

如材料:“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纸练字的青年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可能写得更好。那青年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青年顿悟,这是让他因惜纸而迫使自己写好字。”学生在立意时很容易想到“珍惜每一次操练”和“人生没有草稿”,这两个立意都符合要求。

再如“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至少可以有四种观点。这个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楚人,一个郑人。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于商道,“善于卖柜”,也可以批评其喧宾夺主,蒙骗顾客;就郑人而言,可以批评其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也可以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

通过多角度立意之后,引导学生对各个角度进行比较和筛选,以选择出最佳的角度(一般以学生易动手,又有现实可以联系为好)。同时,提醒学生要作到立意要深刻,开口要精小,材料要有现实意义而且比较熟悉。

事实上,这几年语文高考的大阅读中的探究题也是要求自圆其说的,只要合理解释,得分率肯定不会低的。

四、结论

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顿悟力”,在碰到陌生的题型或难以一下子理解的题目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只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学生的人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健全。文贵求异,思贵创新。我深感到,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运用多向思维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我将为此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J].语文学习,1999(12).

[2]周一贯.创新——语文教育的时代之魂[J].现代教育科

学,2013(8.

[3]祁兆龙.多向思维的培养[J].家长报,2006(9).

多向思维个性写作 篇12

应用题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整数、分数、几何形体的应用题解题思路外, 还要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

1. 类比思路。

类比就是由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 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理方法。比如, 在低年级教学中, 用学生生活中非常熟知的事理来类比应用题, 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2. 联想思路。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引起对其他事物或概念的想象。一般分为两种方式:正面联想, 如由要做的题目联想到以前已经做过的和这道题目相类似的旧题目及其解法等;反面联想, 如由乘积联想到分解质因数, 由“合”联想到“分”等。学生解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3. 假设思路。

假设就是通过假定某个条件或某种现象成立, 所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的对应已知条件不符, 从而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 加以适当的调整, 消除差异, 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思考方法在解答条件较少与两个或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尤为常用;有时应用假设法也可以使难题变易或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4. 转化思路。

转化就是把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变换成容易解答的条件或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 一般多用于转化条件。比如, 一些难以解答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让学生把比转化为分数, 然后按照分数的思路来进行解答。

5. 直观思路。

就是借助图表或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图表助解, 就是解题时, 先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或做出表格, 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关系, 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另一种是实验操作, 就是通过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寻找解题窍门。

6. 逆向思路。

也称反向思路, 是由后往前倒着想的一种方法。比如, 在几何形体的面积或体积计算中, 时常会出现已知面积或体积求其他条件的问题。同时, 对于一些从正面难以入手的应用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想想,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 对应思路。

对应简单地说就是量率之间的照应。在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经常运用。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由量寻率, 另一种是由率寻量。教学中要重视对应的思想的渗透, 要强调单位量的对应率, 一般都看作是“1”, 特别要引导学生重视单位“1”这个率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8. 定量思路。

就是抓住题目中的一个不变量来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有时可以利用总数不变, 有时可以利用一个部分数不变, 有时利用差值不变进行思考。

9. 代数思路。

运用字母或记号代替数字进行思考, 即用方程解题的思路称为代数思路。一些逆向性应用题,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方程解题, 以提高小学生的应变能力。

10. 多向思路。

多向思路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 应用多种知识进行思考, 综合各种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扩展思路, 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二、突出一个“变”字,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 例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

教学例题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 进行一题多变, 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透彻地掌握和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

2. 习题训练中进行多题一解。

习题训练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全面思考, 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解题规律, 达到一法解多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复习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

复习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 学会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 进行一题多解。

三、力争一个“巧”字,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 要使学生会解、多解, 最后力争达到巧解, 即寻求最佳的解题思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大胆探索, 突破思维常规, 巧解应用题,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 经常让学生解题后想一想, 看看能不能简化解题步骤, 进行巧解, 久而久之, 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愿望, 使其敢想敢创, 提高探索、创新的能力。

四、总结

未来需要创造型人才, 而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 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那么, 学生的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和完善, 从而培养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摘要:应用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因此, 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就题论题,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解法教学上, 造成了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思路单一。因此,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题, 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经验, 进行了具体论述。

上一篇:产权式商铺下一篇:经济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