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交流

2024-07-10

多向交流(共5篇)

多向交流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 (7~9年级) 的写作提出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一个作家最大的技巧是善于修改”。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老师可以在学生下笔前和成文后两个环节, 通过多向交流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一.下笔前的多向交流与修改

作文的修改应该伴随写作的全过程。在作文之初就要开始不断修改, 即修改提纲。提纲修改得好, 才能把握作文的正确方向, 避免写出的文章出现致命问题, 避免大刀阔斧地修改, 既费时又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下笔前的修改与成文后的修改侧重点有所不同。下笔前侧重从审题、立意、确定写作素材几个方面修改, 而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的指导可以安排在成文后的修改上。

老师在上指导课时, 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最初的构思, 根据不同的写作题目与要求来确定成文前的修改重点, 然后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的方式修改学生的构思。例如“这就是____ (谁) ”的半命题作文, 题目很简单, 学生基本能过审题关, 就无须再浪费时间让学生交流“题目是什么意思?”。但有些题目较难理解, 或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 就很有必要花些时间过审题立意关。例如写以“脚步”为题的作文, 就要通过师生的交流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主题, 让学生明白“脚步”可以是具体的脚步, 如妈妈的脚步, 老师的脚步;也可以是抽象的脚步, 如成长的脚步, 心灵的脚步, 春天的脚步等。

下笔前激发学生灵感, 修改写作素材可以避免作文出现事例不能说明中心、俗套等问题。在一次“这就是____ (谁) ”的作文指导课上,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讨论“写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学生所选的事例与表现的人物性格无关:写表妹活泼天真, 事例是打破了花瓶却不承认, 反赖是“我”打破的。这就应该建议学生换一个事例。有的学生所选的事例过于俗套常见, 如:写某人酷爱蓝球, 事例是他在家为了看球赛, 不肯帮妈妈做家务而被妈妈痛骂。这时通过多向交流, 集思广益, 让人眼前一亮的题材出炉了:一个炎热的中午, 他聚精会神地看着球赛, 妈妈却唠唠叨叨, 要他马上去买西瓜。他不情愿地跑下楼买了西瓜。正巧路边店铺也在放球赛, 他驻足观看, 看到精彩时, 大喝一声:“好!”手中的西瓜被他当球抛了出去, 变成一滩红色的瓜泥……

成文前的交流和修改以审题、立意、确定题材为重点, 为“下笔如有神”作好准备。

二.成文后的多向交流与修改

“文章不厌百遍改”, 秉着这个信念, 一代又一代的语文老师孜孜不倦地伏案改作文, 不遗余力地在每一篇作文上删删改改。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收效甚微。学生往往把作文交给老师就大功告成, 至于文章的修改则是老师的责任, 老师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回报却很少。所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上, 而不是某一篇文章修改得是否完美。只要每一次作文课后, 学生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那就是有效的教学。

修改作文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向的, 有师生共改, 学生互改, 学生自改和老师评改、面批。

第一步, 师生共改。老师挑选一篇典型的习作, 将其投影出来。通过师生交流, 老师将修改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 起到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这个环节为学生互改和自改作文做基础, 使学生修改作文有了方向和针对性, 不至于毫无章法。老师可以从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一看题目是否恰当;二看中心是否突出;三看事例是否典型;四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五看叙述是否详略得当, 主次是否清晰;六看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是否细腻生动;七看有没有错漏字、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 不建议每节课都将这些方法蜻蜓点水似的全部教给学生。应该根据作文题目和学生的习作特点来选好评改角度和重点, 每次只教一两个方法, 有所侧重, 循序渐进, 先保质再加量。例如布置初一的学生写《记一件难忘的事》, 我发现有许多文章详略不当, 事件的起因写得很长, 真正难忘的地方反倒一笔带过。于是我将“怎样做到详略得当”作为修改课的教学目标, 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投影出来大家一起修改。这篇习作写第一次煎蛋, 起因和结果写了很长, 难忘的煎蛋过程却很短。经过师生共改后, 起因和结尾都缩为一句话。起因:“父母加班很晚没回家, 自己肚子很饿, 决定自己下厨为大家做一顿美味的煎蛋。”结尾:“爸妈下班回家, 一家三口津津有味的吃着并不美味的煎蛋, 其乐融融。”中间过程:“开着很大的火, 没放油就下鸡蛋……最后只好左手抱着电话听妈妈的指挥, 右手挥舞锅铲, 狼狈万分……”要浓墨重彩地写。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了两年后, 到初三的修改课则可以综合各知识点全面修改, 提升作文的质量。

第二步, 学生互改。正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旁人的建议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所以, 很有必要把作文拿出来让大家提些修改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互评, 表面热闹非凡, 但想取得实效, 就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管理能力, 需要老师花费一些心思作足前期的准备工作。这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作文水平低的学生不能畅所欲言, 人云亦云;对人不对文, 根据作者与自己的亲疏关系来决定评价的好坏;钻牛角尖, 在非关键问题上胡搅蛮缠, 争执不下, 使讨论偏离了方向。所以, 在让学生小组互评前, 老师应该强调学生要端正态度, 实事求是, 尽可能用科学眼光看待问题, 不偏信某一权威学生, 不低估某一问题学生。当争执无果时, 可以找老师当裁判。最后将修改建议整理在稿纸上。

与热闹但难于控制的小组互评相比, 我更推崇让每个学生单独修改一份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他人的习作。每个人独立修改一份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作文, 体验老师的角色, 给出修改建议并评分, 最后签上修改者的姓名。这样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调动积极性, 修改得会更详细具体, 同时还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作文能力是有帮助的。不要担心学生会改不好, 老师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信任学生, 相信他们尽管有时思考得不够成熟, 修改的结果有些不尽人意, 但是有努力就会有进步, 这就是收获。

第三步, 学生自改。学生互改是为学生自改做铺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学生愿意修改和会修改作文。学生可以将文章朗读几遍, 当读起来拗口, 听起来别扭时, 就在稿纸上作记号, 读完后再仔细修改。这种通过眼、嘴、耳协调参与的修改方式, 会让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 修改出来的文章流利顺畅、朗朗上口。也可以默读文章, 结合老师教给的修改方法和同学的建议, 反复审视思考后修改。如果时间允许, 还可以将习作放一段时间 (大概一个星期) , 让刚完成作文时沾沾自喜的良好感觉冷却下来, 重新以客观的眼光去修改作文。

学生自改, 老师还是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

1、要以老师教给的方法为指导, 而不是盲目地修改。

2、应该独立思考和有主见, 对待他人的建议, 既不能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 也不能因忠言逆耳, 只想听好话, 而全盘否定别人的建议。

3、想将水平一般的作文升格为优秀的文章, 除了在宏观上注重谋篇布局外, 还要注重字、词、句的反复斟酌推敲。用优美的文笔创设情境表现丰富的感情, 使文章既有文采又有真情。例如一句常见的“走过去”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改为:“步履蹒跚地向前挪去”, “迫不及待地飞扑过去”, “一蹦三跳地跑过去”“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等, 这样会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

4、要勇于舍弃。虽然初稿的每句每段都是付出努力完成的, 有些甚至感觉很优美, 会有些不舍得删去。但如果删掉会让文章有所提升, 那么即使是很优美的句子, 很感人的故事, 也要勇于舍弃。

第四步, 老师评改和面批相结合。与传统的批改有所不同, 老师不仅要注意掌握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 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对个别学生还应该面批。

有人说, 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是将老师从繁重的修改工作中解放出来。我并不认可这种一劳永逸的说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是任重道远的工作。从初一指导第一篇作文开始到初三毕业都在不断的努力, 每次作文训练从学生最初的构思到成文都在反复地修改。这是一项更艰巨、更费时、更考验老师能力的工作, 却可以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受益终身。

多向交流 篇2

什么是多向思维,显然,这是针对单向思维而言的。单向思维就是按照既定的思维方向,遵循同一个思路、追求一种固定的思想结果,单向思维也可称为直线式的、一元的思维方式。

多向思维与单向思维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主体具有多元性,且思维方式本身也是非直线式的,是多元的,也就是在多向思维过程中,思维主体不是按既定的思维方向,遵循同一个思路,追求一种固定的结果,相反的,是一种横向探讨式的,同时以不同的思路,可以得出一些可能是未曾预料的不同思维成果。

多向思维的价值。

多向思维不仅能够保证人们认识的真理性,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可以看到,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地进行探讨,尽量发挥,这就会明显增强主体的思想自由度;另一个方面,同一个思维主体,同时并存几个思考方向,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思想张力,在不受外界束缚的自由思考中,多极的思想张力,必然会激发人的思想创造性。

多向思维对于那些居于决策地位的领导者来说,也非常重要。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作某个重要决定的时候,与其关起门来冥思苦想,不如到各种人群中去广泛征询意见,集思广益,这就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作出错误的选择;同时,与其只拿出一种自认为正确无误的方案,不如多拿出几个不同的方案,在比较中作出最佳选择,这样就能够保证所作决定的正确性。这也就是人们要求于领导者的多谋善断。

生活工作中如何运用多向思维。

理解是多向的 篇3

一、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都是站在一个成年的教育者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以自己的眼光,解读课文。但是,学生对文中的人、事、物的理解未必如我们所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时,一味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以自己认为容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那学生就很可能会不接受,或不容易接受。其实,这样的教育,已经颠倒了主次关系。教师的教是手段,学生的学是目的,从来没有要求目的为手段服务的道理。

我在进行教学备课时,会常常回忆起自己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状态,想着自己在那个年龄段时所喜欢的,接近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也想着自己那个年龄段所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将自己放到学生的层次,这样,备课时就会设计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和课时,预测学习难点,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具和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修改预设,以适应学生心情、状态、思路,以此来推动每一节课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学生会有情绪低沉的时候,那未必是因为不喜欢上课,而是因为课堂气氛导致的。但只要他们听了、想了,就算不愿意表达,那也是一种学习状态,不应因此批评学生,或一定要将他们激活,因为那会导致学生的反感。

二、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展开学习

在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同时,我也尽力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即使是提出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们用意。这样不仅使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动作,都有了强烈的目的性,并且也使这些目的和教学动作,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所要达到的目的。当他们接受并理顺教师的思路之后,他们就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实现某个目标的方法,从而推翻教师原来的预设;也有可能会建议修改原来的设计,以使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和简洁。于是,我的课堂上常常充满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光芒。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多音字,要求学生注音并解释,学生们完成之后还继续不断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其他疑难字词,并要求我将这些词添加进去,从此以后,我就将学习生字生词的工作完全交给学生,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我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环节是:新课导入,激发兴趣——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欣赏,品味语言——总结拓展,布置作业。并没有打算给学生看录像,但是在“研读欣赏,品味语言”的时候,正当我引导他们理解宇航员们的伟大航程时,学生们提出要看登月的实况录像,看完之后又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于是改变了原来的预设,把“研读欣赏,品味语言”变为“研读欣赏,合作探究”,和学生一起探索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登月问题。

当学生敢于将自己看成老师的时候,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他们的主人公精神也就得到积极体现。学生本来就是课堂的主体,在他们的要求左右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意味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境界即将达到。

三、学生站在文章人物的角度进行理解

目前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其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与学生有一定距离。而初中生的社会阅历只有短短十几年,他们的人生观没有完全形成,多数人尚不具备为他人着想的人生大智慧,以十几年的幼稚经历,去体味几十年的沧桑,这是一个只靠学生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总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从今天所受的教育出发,对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产生“不可理喻”、“无法想象”的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对文本的主题深入解读,就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环境中的文本人物的角度,领悟他们了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行为举止,体会他们的言谈举止。

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按照常规的预习方式进行预习,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能体会女作家的情感。在我检查预习的时候,有人说:不喜欢这种悲伤的文章,这种文章像是去办丧事的人家吊丧一样,一离开心情就好多了,这篇文章又难懂又造作。

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感觉到,如果他们能够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情感,那不仅对他们是一种语文素养的提升,还会是人格品质的提升。于是我检查完预习之后,继续按照教学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只是在思考品味第七段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作者,如果你家里有一个你很喜爱的人不在了,你会怎么样?”这时还有人嬉皮笑脸地回答说:“我没有。”我又耐心地说:“那你设想一下如果你最喜欢的亲人不在了,你会有什么感觉?现在全体同学低头默哀5分钟,不要讨论。”接着我用多媒体播放哀乐,不一会儿,几个女同学开始流泪了,继而悲伤的情感弥漫教室,我让同学们表达一下刚才心中的情感,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悲痛,我继续引导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读一读前面七段。”这次的朗读表现了同学们对文本的深刻感悟,与文本情感产生了共鸣。

当学生无法理解作品人物时,不妨多问几次:“如果你是他会怎么样?”将学生引入情境中,让他们凭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想象那样的亲身经历,然后再回顾文本,理解的层次就会加深很多。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如何让学生将语文学好是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教师是活的,学生也是活的,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也应该是活的。灵活地指导学生,让他们以各种身份“入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归宿感和代入感,走进老师,走进文本,从而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演员”。这种换位理解,能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 篇4

例3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聚沙能成塔,集腋可成裘。一只节能灯、一台太阳能热水器能为节能减排做的贡献的确很小,可13亿人中只要有1/10的人用它们来取代传统产品,那节约的能源、减少的碳排量都将会是天文数字!仅以节能灯为例,曾有专家测算,到20,预计全国2.7万亿度用电量中照明用电量将超过3000亿度,如果全国有1/3的白炽灯换成LED节能灯,每年能省下一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

中国承诺减排,就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就要从我做起。“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如今,这股风潮正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上也出现了与低碳生活有关的族群。豆瓣网上建立了几个与低碳生活有关的小组,他们研究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并想各种办法抵消自己的碳排放。一个名为“低碳生活”的小组,创建者旗帜鲜明地在主页上写道:“你今天减碳了么?”

今天你低碳了么?(详情请见60页)

三 北京高考作文真题:

做人不妨多向后看 篇5

其实,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这正是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之一。可以这么说,人是世界上一切动物中个体欲望最强烈的一种,都说老虎凶猛,吃饱了也就安宁了,有羊肉吃,便不想沙拉油,也不论蒸、煮、爆、煎,热炒还是凉拌,美国的老虎就不嫌弃中国的牛羊肉;中国的老虎也不念叨什么美国风味。吃饱了肚子,寻条小溪,饮几口凉水也就罢了,还给谁提个意见?老鼠顽劣,盗习不改,祖祖辈辈偷偷摸摸,但欲求不高,遇着什么咬什么,没好吃的,桌子腿也能凑合,一家老小总钻在最黑暗的角落,既不嫌空间拥挤,也不怨空气不洁,“说话声”小得比旧社会的小媳妇还可怜。

人就不一样了,站着的想坐着,坐着的想躺着,躺着硬板床想沙发床,躺着沙发床,又想冬暖夏凉的调温空气床。披着麻袋片想着粗布衣,穿着粗布衣想着绸子缎子,穿上绸缎,又想式样如何美观,有了这种美观的,又想那种时髦的。吃了五谷想六谷,吃了地上走的,又想吃水里游的天上飞的。你说孔雀美丽,他说他就想尝尝这外表美丽的东西,其肉吃起来是否也令嘴巴会同样美丽,有了自己的娇妻,还想有个情人,有了情人,还想有个小蜜,唱了卡拉OK,还想拥个嫩姐儿跳将一阵。喝了小姐送上的红酒,便又想小姐那热乎乎的红唇。陪了干这个,又想陪了干那个。要不是天这般高远,可以断定咱地球上的哥们儿,说不定大多数早已把自留地都种到天上去了,把别墅都建到月亮上去了;要不是地这么硬、这么厚,咱地面上的伙计说不定有多少早跑到地下当官、谋位,喝酒讨二房去了。

有欲望不全是坏事,有欲望才能带来动力,才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但人和其它动物的又一大区别是人有理智,做事情想问题有个度。古代人发明神,发明释迦牟尼,近代人寻找精神信仰,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条文、道德规范,就是想让人类有一把能度量自己行为的尺子,有一个能约束自己行为的规矩,让人的欲望不能像河淹里的洪水那样无限制地猛涨。你没听见吗,那些每日不断从世界各个角落传来打、砸、抢、杀、掠的不幸消息,大多是欲望疯长的结果。是没道德、不用法律约束自己的结果。

人是理智的动物,就不能让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往上长。正所谓“欲不可纵”。记得有位老先生说过:“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人常勉励自己:“不要满足于现状。”是的,人只是永远不满足下去,社会才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但同时每一分钟也就少不了你争我斗,少不了你抓破他的脸面,他踢坏你的下裆。就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来讲,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但就每一个人来讲,随时都应该是理智的。生活中,许多生活条件优越的人还在想着更优越,许多生活条件不优越的人总在梦想着有一天荣华富贵。有人劝说那些一时遭受挫折或不幸的人时,也常说“向前看”。而我却有一种“极没出息”的想法和做法:在对待生活享受上“向后看”。看不如自己的人,看连基本欲望还没有达到的人如何挣扎,如何求生。公平而言,这些不章者中就有相当数量的人是能力很大、本领很强的人,他们的不幸不全是个人因素所致。向后看,可制奢欲,不为物喜,心态容易平和。

上一篇:超声图像的特性研究下一篇:屈原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