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性思维(通用12篇)
多向性思维 篇1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这句话用在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非常中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手段、方式,在教学设计、课堂模式结构、监测与反馈手段上无论如何变化,其最终追求的目标还要落实在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上,逐步提高认识、理解、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上,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创新性地独立解决问题、快速实现自我发展。
一、课文教学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研究教材时多注意,就会发现教材中的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方面的文章,并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安排。如,教师在进行《童趣》一文的教学时,将文中作者把“藐小之物”—夏蚊、丛草 (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虫蚁、土砾、癞虾蟆想象成群鹤、树林、野兽、丘壑、庞然大物制成一张张形象的图片;将作者把癞虾蟆在草丛中吃蚊子的过程想象成“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的过程制成PPT动画;再将融入作者神态、情感倾向—“观之,兴正浓”时,“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贵的情感变化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口头交流互动的人机交流白板课件。那么,这样的文章、词句把儿童的天真、淳朴,对世界独到的观察和体味写得传神之至的精妙之处就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领会和感悟。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紧紧围绕人物对司空见惯的、平常的再也不能平常的东西,挖掘出人物观察后以独到的思维方式展开的想象、描述,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某个季节 (时间) 、某个环境 (场景) 等情况下曾经有过的类似想法说出来或在白板上简要地写出关键词来,学生一定会表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并能在相互表达中实现充分的共享,得到更多的启迪。这样会使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较为理想的培养。
再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如果能把那些画面感、意境氛围较强的文章、古诗词制成便于学生观察的多种情调的画面,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一定会在这种自由的课堂情境下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课堂理解与感悟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善于运用电子白板图像、音视频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观察图画、欣赏音视频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自然感知文意。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课前按照课文中主要体现景色特点的内容—“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绝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等内容,搜集相应的景观图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观察图片入手,通过深刻的、多角度的对图片的分析、体会来反观课文内容。在个人对形象感知的前提下,结合与别人的交流、互动,逐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效果要比按照课文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体会的单向思维要深刻、牢固得多。
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课文反映的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充满原始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融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民风民情浑然一体。教师如果在朗读课文时将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画面或视频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朗读的同时,结合课文语句,认真欣赏、切实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生命的律动、语言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尤其是对文中震人心魄的场面描写的排比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体会,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振。这样的画面或视频,会带动学生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地思考,多角度地去探寻安塞腰鼓内在的魅力、思考黄土高原这方水土孕育出这种文化艺术的渊源。此时,课堂已不再需要教师的讲解,这种手段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听说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对学生的开放性的听说训练时,电子白板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和表达空间,为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提供便捷。如,在引领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争鸣,明白文章所讲的道理,把握文中的词汇含义、用法,流畅地翻译文中语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把文中所讲的“日初出、日中时”两个时段太阳给人的感觉,以PPT或自行拍摄的视频给学生播放出来,让学生对这个表象进行充分的分析、争论,教师不必做任何解释。然后,教师再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对地球、月亮、太阳间的距离以平面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把三球仪图像直接调出来让学生观察,待学生明白太阳与地球间早晨、中午的关系后,再引发对文末“谁谓汝多知乎”展开多角度讨论。学生在这样的开放状态下,既能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又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在对文章字词句学习结束后,可以在白板上设计一个引发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课件—绵延、巍峨的太行山,一位耄耋之年的瘦弱老者,两者相比较,然后让学生展开分析、争鸣:我们怎样分析愚公这样做的“愚”或“不愚”?其理由是什么?这样,学生会迅速地对问题展开深刻而激烈的辩论,课堂的拓展生成甚至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此外,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南郭先生》等文章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办法。
多向性思维 篇2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了。”
——【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
——【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德国】普朗克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体裁不限;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给材料作文题,从三则材料来看,涉及的中心词是“错误”,三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错误”的理解。要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作文,就要正确解读每则材料的内涵,弄清材料传递的信息,然后根据其内涵,选择切入角度,确定写作中心。
第一则材料用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阐释了“错误和真理”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拒绝错误就是拒绝真理”“没有对错误的修正,就不会有真理的发现”“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
由第二则材料可以看出,朗根尼西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错误,去改正错误,犯错误没有什么可怕的,不要畏惧犯错误。
第三则材料是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的是“在追求中不可能不犯错误”,也就是说,在追求中犯了错误,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担心害怕,要用平常的心态来看待。
综合来看,第一句话点明了“错误和真理”的关系,第二句话点明了不要害怕犯错误,第三句话点明了犯错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要用平常心态去看待,根据三句话的内涵,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立论:
角度一:拒绝错误,就是拒绝真理。
角度二:学会在错误中寻找真理的身影。
角度三:不要害怕犯错误,要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角度四:要用平常心态看待错误。
角度五:在人生的历程中,难免犯错误,重要的是如何面对。
角度六:要在实践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接近真理。
„„
只要围绕如何“对待错误”,紧扣三则材料中一则材料的含义立意,都是切合题意的,关键在于所确立的论点要来自于题目中所出示的材料,不能出现如下的一些伪命题:
犯错误是发现真理的前提;不犯错误就不会发现真理;成功不可能不犯错误;有追求,就必定犯错误„„以这些论点为中心,都偏离了材料的内在含义,所以要注意审清题目,明确出题人的意图,然后提出一个正确的论点,作为全文写作的中心。
【构思举例】
构思一:错误是进步的阶梯
开篇: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一世,免不了会犯一些错误。有些人对所犯错误后悔不已,有些人不把错误当一回事。殊不知,只要敢于正视错误,错误就是进步的阶梯。
主体部分:
分论点一:错误是个人进步的阶梯。(如以周处知错就改为实例进行论证)
分论点二:错误是集体进步的阶梯。(如以海尔集团砸毁不合格的冰箱保证质量的实例进行论证)
分论点三:错误是国家进步的阶梯。(如以中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而发展经济的实例进行论证)
小结:错误是难免的,正视错误,可以使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完美。排比提升主题:论述错误的作用。
总结:
引用名言,再次点题:“人们若要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普朗克如是说。是的,错误是进步的阶梯。
构思二:拒绝错误便是拒绝人生
开篇:
错误,有时是一种痛。
错误其实也是一种美。
主体部分:
拒绝错误,便是拒绝人生。
角度一:人生因为追求,难免会犯许许多多的错误。
角度二:人生在错误中前行,人在错误中成长。
角度三:成功的大厦是建在错误的地基上的。
总结:
错误,如同大自然中的风雨,不能逃避。
拒绝错误,便是拒绝了人生。
构思三:善待错误
开篇: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你是否将错误当做了包袱?是否认识到了错误给予你成功的暗示?是否在错误面前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主体部分:
层层深入进行论证。
错误,不应该是一种罪过。
错误,应该是对成功的一种启示。
面对错误,我们应该正确抉择。
总结:
对比阐释,表明观点。
错误,在我们畏惧它的时候,它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将我们拦截在寻找真理的途中。错误,在我们正视并勇于面对它的时候,它是一条流淌的河流,将我们前进的小舟托起,送往成功的彼岸。
网上优秀作文:【佳作展示】
直面错误
面对错误,有的人会选择逃避,有的人则带着必胜的信心勇敢面对。我想,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直面错误。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的。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解放后建设新中国的年代,我们的党都犯过错误,如王明“左倾”路线使红军被迫长征;“大跃进”“文革”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等等。尽管我们党犯了一些错误,但仍带领着我们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党敢于直面错误,在犯了错误后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反思,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吸取教训。这样,我们党才渐渐成熟起来,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祖国。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就说过:“我们要不怕错误,不犯大错误,尽量少犯错误,敢打敢拼,这样,我们的明天才有希望。”这句话也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成功,要想有所追求,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就必须直面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在生活中肯定要犯错误,但是如果我们瞻前顾后,害怕犯错误,什么都不敢干,那么结果只能是无所作为。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国君赵孝成王,错误地将名将廉颇换成年轻气盛的赵括,使得赵国40万大军被秦将白起活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认为是自己的失误使得40万大军被杀,此后,他不敢面对王公大臣,害怕他们说自己犯错误,整日消沉,国力一日比一日衰弱,最终被秦国所灭。
这就是不敢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敢面对的后果。其实,长平之战后,如果赵孝成王能够直面错误,尽快振作起来,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历史将被改写。
人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发达,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避不开错误,因为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无论是人、国家还是民族,都不要惧怕错误,因为只有直面错误,才能改正错误,才能日渐成熟。
所以,在错误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直面错误。
【点评】
文章在认真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直面错误,对材料把握准确,立论恰当。在行文中,围绕着如何面对所犯错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证。举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的例子作为正面的论据,阐释直面错误才可取得成功,分析说理到位。举赵孝成王的实例,从反面说明不敢直面错误的危害,形成对比,说服力较强。开篇提出观点,到行文中分析实例,到结尾总结,反复点明要“直面错误”,扣题意识很强,值得肯定。
学生优秀作文:
从犯错之中渐臻佳境
曾裕
尼采说过,人的性格不是由经历的事决定的,而是由于缺乏某些经历来决定。
那么,人生中犯下的错误正是缺乏某些经历来决定所致的,却又恰恰弥补了这些经历,从而使人生日臻佳境。
近来,鲁迅文章从中学课本中删减引发争议,其中原因正是其文章语句不通,晦涩难懂,更有甚者指出词语生捏硬造,语法错误。这都令我想起,一九三三年,广东一小学教师吕蓬尊写信给鲁迅说,在《老屋》后序中,他错将原作者梭罗古勃写成安特莱夫。而大师级别的鲁迅信后,并没有对这们默默无闻教师表现出丝毫不屑,因为他深知,犯错是给他完善自我的机会,是无损颜面之事,反而促使他愈发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他坦率认错,表示感谢。
出错犹如百密中一疏,看似微不足道,但鲁迅对小错却依然重视,珍惜之宝贵点滴契机,使自己文学造诣渐臻佳境,既追求深刻,又不忘细节。
大作家鲁迅犯错是做事的疏忽。但在做人的态度上,女作家林湄却摔了一跤。
她访问钱钟书,被要求不做笔记,不准录音,然后凭记忆写了篇《速写钱钟书》寄给钱老,但钱老将那些溢美之词全部删掉,并回信说要还原真实。林湄也明白到在对人对事上犯了大错——吹捧他人,打了虚名幌子。她深有感触,实事求是,辩证对待也是处世要义。从此,她褪下自身光环,踏实研究学问,使人生有偏不倚,从而渐臻佳境。
犯错是揭开虚伪面皮的锋刀,它刺穿笼罩着头脑的名气负累,唤发起自我反省,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出错,使身后的脚印显得尤为突出。这一切只为潜质臻人生佳境。
很多人,一遇到错误,就想到放弃,殊不知错误是一个成功的转机,只需要换个方向去思考。
一九六八年,斯班赛因比例调配错误,研发的胶水粘不牢物件。但正是这一个错误,成为不于胶的生产原料。人们想要的是有黏性但不会永久粘住的胶水,这个错误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自八十年始,不于胶已经行全球,而博士人生也迈入佳境。
给错误换个方向,却使自己人在柳暗花明中渐臻佳境,开创出一番成就。斯班赛博士从错误之中,收获成功,使人生日臻佳境。
从错误中渐致佳境,是人生智慧的倒嚼,更是潜在力量的定位爆发。
勇敢直面错误
陈聪敏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的历程中,难免会犯下许多或大或小的错误,犯错误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以后不去改正,吸取教训,而是继续沉沦于错误中,不能自拔,直至被错误吞噬„„所以,我们要勇敢地直面错误,改正错误,让错误转变为教训,成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
勇敢直面错误,需要一种勇于改错的精神,更需勇气。
丰田公司自今年发现在汽车刹安全问题后,就下令召回汽车。丰田所面对,不仅是几个亿的损失,还有企业的形象。要知道,企业形象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一部分,若企业形象坍塌了,花多少钱也买不回来。可丰田公司没有躲避自己的错误,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面对错误,纠正错误。他们这一份“纠正错误”的心实属可贵,这也足以证明丰田公司在中国汽车销售市场中占据多数份额的必然的,因为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给了消费者足够的信心。
但是,如果在犯错误后,不但不改正,而且对错误遮遮掩掩,又有何后果呢?
看看近几年的中国奶粉、牛奶市场低迷的状况就知道,从它们身上就可知晓答案!中国奶粉、牛奶市场近些年业不断出状况,从“大头娃娃”奶粉到三聚氰氨等一系列的错误中,中国奶粉企业不但没有面对错误,改正错误,而是对其遮遮掩掩或是直接无视,这也导致中国人不也喝中国奶,给中国市场蒙上了阴霾,时至今日也挥之不去„„
对比两间公司的经营策略,我们不难发现,勇敢地直面错误、改正错误,才能使公司“更上一层楼”,而懦弱地逃避错误,只会令其没有翻身只可能。
大到公司的经营策略,小到做人的方法,何不如此?
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一个有名望的家庭,青少年时期整天游荡,盛气凌人,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到时整天梦想当一名王公大人。但在一次午宴上,一位女伯爵对其说:“请站远一点,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这句话如同针扎一样刺痛了他的心。他猛然醒悟,开始悔恨过去。从此,他在里昂刻苦学习,并得到有机化学界权威专家菲利普·巴尔的器重。终于在这些大量的平凡实验中格压试剂诞生了。成长过程中,人难免会犯错误、走些弯路,但庆幸的是维克多能够幡然醒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纠正缺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多向思维力 培养措施
在应试教育时代,老师最看中学生的考试结果,常常忽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忽视了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才。单位招聘员工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背书的,因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人们首先要分析这个问题,分析得是否全面,关系到问题解决得是否顺利,因此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只从一个方向考虑,否则就会一条路走到黑,需要从多个方向考虑问题,这就是思维的多向性。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呢?
一、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向思考
二、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前的教学忽视了它的作用,即使偶尔给学生做一些实验,也是遵照老师的说明步骤来的,而且实验的结果要与老师预设的一样,否则就说明学生不认真实验,被视为实验失败。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问题探究,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利用实验测某种液体密度的时候,多数同学思维定势,常常是先用天平测其质量,再利用量筒测其体积,最后就是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假如进行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样测量液体的密度是不准确,因为液体倾倒的时候是无法倒干净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先将液体倾倒于烧杯里,直接用天平称其总质量,然后倾倒出部分液体,再用天平称其剩余的总质量,两次质量之差就是倾倒出来的液体的质量,两次体积之差就是倾倒出去的体积,计算液体密度的时候,就用差值质量除以差值体积。由上可知,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方面思考,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学习物理肯定要进行习题训练,在物理习题训练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但也不能用增加训练量的方法,因为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收效甚微。最可取的办法就是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比如,一个10欧姆的电阻与另一个电阻串联在电源电压为6伏的电路中,已知通过电阻的电流是0.2安培,请计算另一个电阻的阻值。
四、消除思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在某些时候又妨碍问题的解决。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少同学常常思维定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死代公式,思路很不开阔,最后导致解题错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老师除了讲授利用“正规化”方式解物理习题时,还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思考,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有两个密度不一样,体积不一样的正方体,已知它们放在桌子上对桌面产生的压强是一样的,假如用刀将它们沿着水平线切割相同的高度后,请问:截取以剩余后的两个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强是谁大?
如果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考虑这个问题,则比较复杂,难以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假如老师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用“极端”的思维考虑问题,就变得容易了。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假如截取的高度恰恰就是乙正方体的高度,那么,乙对桌面不再产生压强了,而甲物体还对桌面产生压强,因此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甲产生的压强大于乙。
总之,多向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新时期的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对其高度重视,并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落实到教学行动中。
参考文献:
拓宽作文多向创新思维空间 篇4
关键词:作文,创新,多彩激发,多元思维,多层训练
所谓创新就是指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 不落俗套, 有创造性和鲜明个性的思维能力。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 写作教学中如何拓宽作文多向创新思维空间呢?结合多年来的写作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体会。
1 多彩激励, 培养作文创新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才会产生成效。为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做“有米之炊”, 让学生走出校园, 外出郊游, 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 学生有感而发, 将耳闻目睹抒写下来, 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领悟其美, 体味其理, 催发文思, 就能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来。修正好好作文推荐发表、评奖营造颁奖氛围。黄欣同学在参加《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夏令营后触景生情, 随感而发, 信手拈来, 写出了《感受自然》一文。此文在市“彩虹杯”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
在作文教学中, 我把仿句练习作为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尝试, 人人参与, 次次评比,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 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增多了。其中蒋达同学凭着对“风”的感悟, 就写下了这样富有创造性的佳句:“风是上帝心灵的召唤, 风是圣母爱意的吹拂, 风是天地万物的交会;……风能吹过心田, 风能透过肌肤, 给人清新凉爽, 给人舒适甜意。”
讲评, 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渴望成功, 渴望得到别人认可也是每位学生的共同心理。用爱心去欣赏品评学生的习作, 哪怕是写得好的一个词一个句, 都给予肯定与赞扬, 使学生在被评价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受到鼓舞, 激发兴趣。
2 多元思维, 拓宽作文创新空间
文贵求异, 思贵创新, 自古皆然。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写“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文章, 让他们写出新意来, 写出特色来。
2.1 从立意上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 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 一没有价值, 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 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 不迷信权威, 善于质疑。比如, 对习语“有风方起浪, 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 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 都可以创新思维, 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卢洁同学写的《天上也有不平事》一文, 巧妙地运用一则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 形象地摹写了土地流失的惨状, 其间人物冲突不断, 读来发人深思。此文荣获了无锡市在参加无锡市第七届“惜土”杯征文竞赛一等奖, 被《现代写作》报刊载。
2.2 在材料上创新。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 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 只要用心观察、留意,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方昀芝同学当堂作文《现代科技带来的》时, 选择了电脑带来的“尴尬”, 反向立意, 选材典型, 构思精巧, 情节曲折, 语言幽默、流畅、生动, 文章读来使人感觉如遇其事, 如见其人, 此文荣获宜兴市一等奖。
2.3 在布局上创新。
有了较好的素材、明确的中心, 还必须在构思布局上不落俗套, 独具匠心。平时在课外阅读中, 以创新的目光, 寻觅构思新颖的佳作。学生习作先摹仿后创新, 可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 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 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小说根据主题、篇幅的需要, 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三要素, 淡情节或轻人物, 合并高潮、结局或错位发展与高潮, 起到出人意外的效果。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 学生逐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张弘同学写的《校园轶事》一文选取了校园生活的三个典型轶事画面, 反映校园生活, “有竞争、有快乐、有关爱, 它情系着我们的一切”。文章采用问题推理形式, 布局创新, 语言生动简练, 荣获江苏省二等奖。
2.4 从语言上创新。
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写作过程中, 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检查是否有新意:开头是否有悬念;主体部分是否恰当充实;结尾是否能深化中心, 给读者留有余味;全文有没有画龙点睛之笔。按照这种方式检验自己的作文, 大部分都能在某方面写出新意来。譬如陈婧瑜同学的获奖作文《我的故事, 我的歌》, 结尾在上文构思的基础上, 水到渠成, 画龙点睛:“我有三大财富:勤奋、坚强和微笑。勤奋给予自己, 坚强面对人生, 微笑施与他人。它们编织成了我的故事, 它们是美妙的音符, 谱写成了我的人生之歌!”
3 多层训练, 提高作文创新能力
写一篇文章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的过程。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想象力。发挥创造性想象力的关键在于大胆的编织, 不停的编织。我对学生进行如下写作训练:
3.1 口说。
依据语文课程总目标, 根据学生生活中交际的实际需要, 设计口语交际板块的训练系列, 每一次训练都以学生熟悉的话题为凭借, 点明交际训练的目的、方式与要求, 展示交际的过程与方法。如七年级上册, 设计了4次口语交际, 它们分别是“认识新朋友”、“让我来解说”、“放飞我的梦”、“成长”。这些“口语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交际的方式指导具体, 过程明晰, 既考虑“表达”的需要, 又考虑“交际”的具体要求。
3.2 布“白”。
我把诗歌鉴赏中的“留白”迁移到作文教学中, 这将给学生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我课中留三分钟时间供学生讲新闻讲故事, 讲的学生不说出标题, 然后请听的学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对不同的概括, 教师不做任何评价, 只问某同学的概括与材料是否有联系, 若能用语言叙述主旨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即为正确, 反之为错, 然后我总结一句话:“同一则材料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 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社会阅历和不同的需求, 可以提炼处不同的主旨, 尽管是应用文写作, 答案也不会是唯一的。”
3.3 续写。
在指导学生进行续写的训练, 可根据课文情节, 合理想象, 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 再造细节, 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例, 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可布置“皇帝的辟谣演说”;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 可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有个富翁很像于勒, 他们会怎样?”等。当然, 不必限于课文, 还可以找有关的文章作为范文分析, 让学生根据其中适合的材料进行片断练习。
总之, 写作创新思维训练对我们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 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良好的开端。今后, 我们要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深入探索其切实有效的读写途径, 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斌.中学作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 , 2004 (9) .
[2]刘德斌.作文教材编写的创新与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 , 2004 (10) .
[3]丁锦锋.刍议中学作文教学的流程[J].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师版) , 2006, 11.
多向性思维 篇5
应用题的教学因其特有的应用功能而成为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由于过于抽象而演变为教师翻来覆去的枯燥讲解和学生一遍遍地重复记忆,应用题成为了传递某种解题模式的中介,完全丧失了其应用功能。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应用题的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它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
一、 利用动态,在直观感受中促进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1、 创造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在应用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呆板的画面变成活泼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演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学习“表格应用题”,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应用题,对于应用题中的“条件”、“问题”这些抽象概念很难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一组动态画面:在一棵美丽的.大树上有5只鸟儿在唱歌,这时又飞来了3只鸟儿一起唱歌。当学生明了意思后,紧接着在旁边显示一张表格,原来的5只鸟飞进了第一格,后来的3只鸟飞进第二格后变成一行字:又飞来3只,同时两格变成红色,出现“条件”。最后,“ ”和“?”飞进第三格变成“问题”。
漂亮的动画,一下就吸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享受美的感观时也轻松地认识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引发了他们学习应用题的欲望。
2、 展现动态,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直觉是指“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而掌握问题和情境的意义、重要性或结构的行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文字演绎成动态的画面,能够促进学生在感受直观时直觉思维的发展。
如学习“相遇问题”时,学生很难抽象的正确理解相向和相遇的真正含义,教师可运用多媒休课件演示马路交通的动态画面,同时制成能够拖动的直线,在动态演示一条马路上迎面行驶而来并相遇的场景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路线,并显示出两车相遇时的那条直线。
如此直观的演示,学生已经在潜意识中通过自己的直觉初步了解了相遇的含义,为正确理解概念作好了思维铺垫。
二、 直观演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线段图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应用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我用多媒体制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线段图: ,通过第一条
线段的重复出现、移动三次后,连接成第二条线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第二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一条线段的三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此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并学会了通过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应用题的方法,可谓“一举三得”。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对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多媒休创设情境开始。
如教学“归总应用题”时,我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利民水果店中有各式各样的水果,价钱不一,并提出问题:你能用买五斤苹果的总价买到其它水果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必须清楚买五斤苹果要用多少钱,(6元),然后才能根据其它水果的单价及个人喜好等诸多因素来考虑和选择买哪种水果,并通过计算、比较确定自己能买几种水果,各买多少。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就能迅速、有效地从教师收集的信息中合理挑选自己所需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从而锻炼了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曾经说过:“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学习数学化。”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才是数学教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形象的创设出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
如学习完“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后,我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明天要秋游,爸爸给你2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你会买什么?并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动态功能设置了一个虚拟超市并有服务员进行服务。超市里的商品就有尽有,学生感到仿佛真的置身于超市之中,都迫不及待地开始“买东西”。
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只买两件东西,有的学生买七、八件东西,有的20元钱正好用完,还有的要求找零。
简单的一步加、减法应用题在虚拟的现实情境中被学生创造性地得出了两步、三步甚至四步的加、减法应用题的算法。为今后应用题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创设出的情境,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语文教学中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46-1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学文章的其它形式。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科这一特点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这一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多向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萌生创新意识。”
一、在情境创设中诱发多向思维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诱发学生创新思维,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九寨沟》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先播放《九寨沟》的光盘片段,这样以优美的音乐,动感的画面,使学生仿佛来到了那令人神往的九寨沟,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本来就富于想象的孩子,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这种求知欲望下,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现九寨沟那高耸入云的雪峰,令人炫目的“五花海”、“五彩池”,蔚为壮观的瀑布,以及姿态各异的异兽珍禽,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九寨沟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调动着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诱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二、在质疑问难中激活多向思维
质疑中蕴含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我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乘坐羊皮筏子明明很危险,可皮筏上的乘客为什么会谈笑风生呢?”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会发问:“明明是小女孩撞到了爱因斯坦,可为什么爱因斯坦要主动向小女孩道歉呢?”又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刘备在诸葛亮醒来后快步走进草堂。学生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刘备明明非常想早点见到诸葛亮,他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呢?”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生疑,敢于发问时,作为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加以适当点拨,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引导他们通过探究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三、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多向思维
求异,即坚持答案的多维性。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或者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穷尽“追问”之能事,直至“正确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教学活动,有何创新之意?完全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求异”,应该是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的答案和结论。在学生学习了每个知识点后,教师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世界。
学了《龟兔赛跑》一文后,学生明白了由于兔子跑步不专心,结果输给乌龟,教师设计拓展性训练:如果龟兔举行第二次赛跑,结果会怎么样?大家都认为兔子吸取了教训,第二次准赢,但老师并不满足于此,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开展:(1)会不会有另外的结果?为什么?(2)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让学生编写新龟兔赛跑的故事,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指导了学生的实践。
四、在课堂争论中发展多向思维
争论是不同个性、不同背景、不同情感、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之间智慧火花的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交锋,他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再认识和再理解,去探索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就给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辩。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一课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诸葛亮的茅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诸葛亮是不会知道的,何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还浪费时间;有的人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事表达自己的诚意,并不一定要让诸葛亮知道。学生经过一番争论,最后认为:第一种做法符合现代人的办事效率,在现代这样的时代,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但结合当时的年代,第二种做法恰恰是刘备求贤若渴的表现,也并非不值得。这样,学生在争辩过程中,既深刻体会文章中心,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五、在大胆想象中延伸多向思维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包含着令人遐想的“空白”,发展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三顾茅庐》中有这样一句话:“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刘备见到一心想见到得诸葛亮,他会怎么说呢?这一问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的深层意义和情景意义。
总之,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迸射出生命的真正色彩。
飞机概念设计的多向思维 篇7
关键词:飞机,概念设计,多向思维,变型设计
0 引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飞机等飞行器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虽然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现代人们对飞行技术的研究兴趣仍在迅速扩大着。在世界范围内,飞行器概念设计类的竞赛如火如荼,如美国直升机协会(AHS)主办的年度设计比赛;在国内,以中国航空学会“创新杯”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为代表的设计竞赛,也正迅速的扩大着影响。
虽然飞机设计是技术应用性非常强的领域,但概念的创意与生成仍是飞机设计重要的初步程序,决定着其创新性、基本特征和主要框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概念创意是一个非良构问题,没有单一的线性解答方式,从多角度思考设计问题,灵活地进行多向思维,成为概念设计的必要条件。
1 多向的设计制图
设计师思维从来就不应该是单一和线性的,多角度思考成为专业能力中最重要的方面。其思维的结果总是以一定的绘图表达出来,再进行反复推敲。与静止状态的物体不同,飞机一般指有动力飞行的航空器,机动动作包括盘旋、滚转、俯冲、筋斗、转弯、跃升等,姿态更为复杂,并非是单一或零碎的图形所能表达。多向灵活的设计思维首先要基于多向的设计制图。由于飞机的动平衡飞行特点,设计制图需要以动态处理为出发点,利用多角度制图的方式,进行多向分析和思考,如图1。而且,不仅要有飞机外形整体图,也要有多达十几个控制切面等辅助性图形,多画面的草图本身就构成了复杂的体系,其中蕴含丰富的信息内容。如图2。多向的绘制设计图,重点在于:(1)绘图的目的是辅助思考,不过早地为前期的设计思想所限制,需要始终保持多方面的灵活思考;(2)审视设计图时,要综合判断不同部位多种解决方案的相互影响性,发现设计参数变化对设计意图实现的影响。如重心改变所带来的不平衡性等。
2 多向的认知思维
多向思维的作用机制体现于两个方面:多向的认知与多向的创造。其中,认知是设计的先行条件,包含对飞机的技术条件认知和文化等其他的多元认知。
谢友柏院士提出现代设计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获取为中心,设计活动可以看成是知识流动的过程[2]。认知就是对产品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制条件下的感性观察到理性接受相应知识,并同设计者心理、状态、经验等相联系,产生一定的联想的过程。针对飞机概念设计,限制条件主要在于飞机的飞行原理与一般功能结构,及飞行技术的一些发展趋向。
如飞机最重要部件是机翼,以机翼产生分层气流,机翼形状是有一定标准的,以符合升力原理;翼尖形状要考虑涡流阻力的减小作用;机翼上还有副翼、襟翼等控制部件。以及一些设计参数,如:机翼面积、展弦比、根梢比、后掠角、翼型相对厚度、安装角、上反角、扭转角等。飞机的技术条件认知是开展设计的基础,概念创意不能回避基本的飞行原理。综合而言,组成飞机的五大部分是:机翼,机身,发动机,起落架和尾翼,针对每一个部分需要掌握基本原理,在相应的规则下进行设计创新。以直升机为例,技术认知应包含发动机与传动系统、主旋翼、尾桨、机身结构和起落架、航空电子设备等技术性要素,还要分析噪声、稳定性和相关控制系统、安全与舒适性、重心分布、任务能力等。如图3。
认知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就不能运用专业技术进行创造。然而,知识与创造性往往成反比,知识越多,思维的定势越多,对创造性的限制越多。所以,设计需要有多向的认知,以保持较宽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想象力,能举一反三。如研究鸟类翅膀,一般都是内凹形,升力系数大,可应用于一些特殊的设计目的———通过仿生的认知可以有效开拓设计思路。
3 多向的概念发展
概念设计也可称为产品创新或创新构想,就是对即将开发的新产品基本功能和效用、造型、结构、功能使用的对象等所做的设想。其核心要素是创新性。概念设计是符合逻辑的创新过程,是在扫描技术可能时产生的创新联想[2]。在飞机设计中,这种有依据性的创新思路也是多向发展的。
3.1 基于原型的变型化设计
由技术性能决定的第一代产品一般称为原型产品,着重于技术参数的实现。而变型设计是一种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进已有的系列产品或设计实例来适应新的设计需求。[3]图4为根据FURIA轻型直升机进行的变型设计,着重于机身外形的设计。设计基于已有的工作原理,采用了基本不变的结构方案,以文化、审美、情感需求等要素,对外形和结构进行局部调整,产生适应性的变型产品。变型化设计难度小,适应性强,更有利于着重从产品使用性上进行思考,而不过多被技术可行性所束缚,也利于探讨文化等设计深层次问题。
3.2 基于飞行技术发展趋势的概念化设计
现代条件下,飞机的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如,由于飞行控制技术能力的提高,固定翼飞机出现无尾翼的设计,省略掉原来用于飞行稳定与姿态控制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机体结构简化,减小了飞机的结构重量。相似的,直升机也出现无尾桨设计,而原尾桨作用主要在于平衡主旋翼对机身的反向旋转作用,典型的成功案例是麦道直升机公司为代表的无尾桨直升机(NOTAR)技术的应用,其优势在于直升机事故中有75%与尾桨有关,无尾桨飞机零件较少,故障可能和维护费用也就相应减少,大致比有桨机可靠50%。
这样的技术进步极大的影响着飞机的概念设计思路。有代表性的几种发展趋势如:翼身融合技术(Blended Wing Body)、联合翼或斜拉翼(Joined Wing/Strut-Braced Wing)、空天飞机(Access to Space)[4]、太阳能飞机(solar)等。除了以上一些飞行技术发展态势以外,直接对生物体机能进行研究,也对概念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如美国宇航局(NASA)就开展了一系列从生物系统中获取飞行技术开发灵感的研究计划,认为:自然界中的飞行动物,如鸟类、昆虫等,表现出了多样的飞行能力与技巧,其中许多都还不为人类所掌握,而这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5]
概念设计创新正是基于对新的可能性的探讨。开拓的视界,才能为探讨新的可能性提供更广阔的方向。如图5。
3.3 基于环保的绿色化设计
绿色设计又称面向环境的设计DFE(Design for Environment)或全生命周期设计LCD(Life Cycle Design),是对产品从需求开发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做节约能源、材料,减少环境危害,降低使用成本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
如图6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学生在25届AHS年度设计竞赛中的获奖作品“Volterra:the Era of Green”,从全生命周期减低使用耗费的角度进行的概念化绿色设计。图7为全电动滑翔机概念设计,不使用化石燃料,而且可以减少飞行噪声,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从需求到产品制造,绿色设计已成为设计的核心要求。在多向的设计思维中,更是不可忽视的创新方向。
4 总结
产品概念设计阶段的工作,高度地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设计师的经验。[6]成功的概念设计,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应该远超过图纸上直接表达的内容。设计师多向的、深思熟虑的问题思考,是达成其实现的必要条件。
飞机作为高科技产品,除了技术创新外,在人文价值、环境价值上还需要进行更多、更宽泛的多向思考。对包括工程、市场等方面的各种设计人员而言,飞机概念设计都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Jan Roskam,Airplane Design,Part 1:Preliminary Sizing of Airplanes[M].Lawrence Kansas:DAR Corporation,2003:Ⅹ.
[2]谢友柏.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4(4):3,7-8.
[3]徐曙斌等.支持变型设计的产品结构模型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9,7:76.
[4]Ilan Kroo.Aircraft Design:Synthesis and Analysis[EB/OL].Version0.99,January 2001.Desktop Aeronautics,Inc.U.S.http://www.desktopaero.com:45-55.
[5]David L.Raney and Martin R.Waszak.Biologically Inspired Micro-Flight Research[EB/OL]..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Hampton,VA23681.2003,01.
多向性思维 篇8
这一案例足以说明, 质疑实则就是思维碰撞, 碰撞才会产生火花, 才会由单一转向多向。现代教育观更强调学生对已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 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 而是敢于批判和怀疑。由质疑进而求异, 另辟蹊径, 突破传统观念, 大胆创新立说。纵观科学发展史, 其实质就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 也是通过质疑不断前进的历史。质疑就是一种科学态度, 在教学领域应大胆推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现在的中学课堂上, 大部分学生依然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教师或书本上的现成知识, 很少有自己的见解, 大胆提出质疑。再加之自身因知识局限、思维受阻、不善于拓展, 唯恐惹出麻烦, 有伤脸面;教师也有相当一部份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师道尊严根深蒂固, 唯恐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挂在讲台上;家长只关注考试成绩, 唯恐孩子“犯上作乱”, 不支持他们大胆质疑。质疑, 往往不会视为一种光荣而受到颂扬, 学生质疑能力受到压抑。
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应从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着手, 让学生走出单项思维的窄胡同, 学会多角度发散思维。
一是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广角思维等,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就要多给学生自己探索的空间,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提倡一问多解, 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范文, 鼓励学生摹写、改写、续写,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疑义并敢于批判和求异的一种表现方式。有位同学对位梦华所写的《旅鼠之谜》就产生过质疑:繁殖速度如此惊人的北极旅鼠, 为什么文章从头至尾只看到一只旅鼠, 却是从草丛窜出来, 好不容易才抓住?人类除学习旅鼠的繁衍节制外, 难道还要挑衅另类来捕杀吗?也要集体走向大海“死亡大迁移”吗?等等, 这些质疑, 使我看到新时期教学观念转变的一缕缕曙光。
三是倡导学生大胆释放能量,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头脑中蕴藏着无数个“为什么”, 如果能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 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时候当他们弄懂了课文或习题上面的知识后, 便开始关注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时候, 鼓励学生“问”, 便成了当务之急。一旦他们将这些问题诉诸语言和笔端, 那么发散思维便初见成效。“问”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释放能量,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质疑精神。
多向性思维 篇9
一、走出单向思维的误区
在课外活动时, 我引用了一道趣味题:将厚度为0.1mm的纸对折30次后, 有多厚?多数同学认为我是在开玩笑, 即答, 这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思维的表现, 可谓走入了单向思维的误区。但当时, 我并没有纠正, 而作“不反应”的态度。这样, 同学们进行了反思, 原来它既是一道与数列相关的问题, 又涉及对数计算问题。
为什么会走入“误区”, 或者是不经意, 或者是对题意“对折”的概念搞不清, 这些都是单向思维的习惯性反应, 类似的实例, 在教学中常碰到。
二、踏上多向思维的大道
例1.设x1、x2∈R, 且x1≠x2试确定x12+x1x2+x22的正负性.
貌似简单的命题, 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数同学有如下解法:
解法一:
(1) 若x1x2=0由于x1≠x2, 所以x1与x2中有且仅有一个为0.
(2) 若x1x2>0, 显然x12+x1x2+x22>0;
(3) 若x1x2<0, 由于x12+x1x2+x22= (x1+x2) 2-x1x2>0, 即
由 (1) (2) (3) 可知, 总有x12+x1x2+x22>0.
上解法的 (3) 用了配方法, 能否只用配方法解决原命题?有:
解法二:
再问:x12≥0, x22≥0, 则x12+x22有什么结果?
解法三:
x12+x1x2+x22>2|x1x2|+x1x2 (讨论去绝对值符号得解) .
解法四:
同学们热情高涨, 说:原来原命题是这样“编”出来的。
我再问:难道我们的眼光就只在“数”x1、x2上转吗?把“数”放回“大本营”———函数中去.
解法五:
令f (x1) =x12+x1x2+x22, 由于△=x22-4x22=-3x22<0 (x2≠0) , 因此f (x1) >0.
三、提高多向思维的能力
1. 看。
集中精力看题材, 反复多次默题, 仔细理解题意, 特别注意命题中的关联词、句、符号的意义 (一般地, “, ”与“{”表示求交集的意思, “、”与“;”表示求并集的意思) 。要高观察能力, “看”是前提。
例2是:设a
小排列顺序是%%%%.
“直看”此题, 还真有点眼花, 如果按如下重排命题:
看起来简单多了。
由以上方程组可以推出:
例3:已知a, b∈R, 且a2+4b2=1, 求a2+4b2的最小值.
初看此题, 是纯代数求最值的问题, 易得:
解法一:将a=1-4b代入a2+4b2中, 得f (b) =20b2-8b+1, 则f (b) min的值即为所求 (下解略) .
引导同学:a、b是两个变化的量, 则
解法二:令x=a, y=2b,
再把原命题进一步充实, 略改已知:a、b∈R+, 则有
解法三:∵a+4b=1, 故令a=sin2x, 4b=cos2x, 则
2. 实验。数学归纳法中, 结论一般从有限次的实验中得来的。
例4:在则2n·2n小方块组成的大正方形内, 挖去一小方块后, 总能用由三小块组成的“”形块铺满, 试证之.
面对命题, 学生大多束手无策。此时, 我要求学生做n=1, 2的两种情况的实验, 学生很快发现本命题是一道有关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习题, 但对这样的应用题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他们会感到生疏, 一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指出:由于图形的对称性, n=2时有且仅有如下三种情况 (如图所示) 。这时, 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挖去那小块) 。
假设2k·2k块正方形中, 依题意能够铺满, 如何进一步证明2k+1·2k+1块的正方形中也能铺满呢?难点暴露了, 我却袖手旁观, 学生议论纷纷。片刻, 我提示说:“事物总是存在矛盾的两方面‘铺’、‘挖’不是完成这道习题的两个方面吗?”同时指出2k+1·2k+1=4 (2k·2k) 学生对右图中的A部分依题设先挖去一块由假设可铺满, 但B、C、D三部分只要用一块“L”形块 (如图双影表示) 先铺好, 那么B、C、D等待再铺的情况与A (假设) 完全相同了。这里用“铺”代表“挖”的巧妙实施, 对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可以起到非凡的作用。
3. 小结。
抽象概念的获得与巩固, 除了要很好地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外, 还要挖掘概念的外延的对象。小结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有利于提高多向思维能力。华罗庚所说的“善于把书读薄”就是这个道理。
如本文例3是同一个问题可以覆盖不同的类型的知识点, 例4实际是“22n-1能被3整除”的实际应用题, 解决了问题, 上升为理论, 养成这样的“小结”习惯, 多向思维也会成为习惯。
四、优化选择多向思维的对象
对同一道习题存在的多种解法中, 选择最优的一种 (或几种) 加以净化, 能够给多向思维带来新的乐趣。
如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求证“两椭圆b2x2+a2y2-a2b2=0, a2x2+b2y2-a2b2=0的交点在以原点为中心的圆周上, 并求此圆方程, 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出四个交点和用两个方程直接相加的方法都可以求其轨迹方程, 但前者繁, 后者简。本文例3的解法三, 如果不将“a、b∈R”改成“a、b∈R”本命题就不适用了。
优化多向思维的成果不单是“哪种解法简便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得出一些经验, 并用以开发新的领域, 如用图像的基本知识, 去解某些含参数的不等式, 很方便。
例5: (1) 解关于x的不等式|x|>ax, (a∈R) .
多向性思维 篇10
应用题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整数、分数、几何形体的应用题解题思路外, 还要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
1. 类比思路。
类比就是由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 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理方法。比如, 在低年级教学中, 用学生生活中非常熟知的事理来类比应用题, 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2. 联想思路。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引起对其他事物或概念的想象。一般分为两种方式:正面联想, 如由要做的题目联想到以前已经做过的和这道题目相类似的旧题目及其解法等;反面联想, 如由乘积联想到分解质因数, 由“合”联想到“分”等。学生解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3. 假设思路。
假设就是通过假定某个条件或某种现象成立, 所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的对应已知条件不符, 从而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 加以适当的调整, 消除差异, 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思考方法在解答条件较少与两个或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尤为常用;有时应用假设法也可以使难题变易或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4. 转化思路。
转化就是把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变换成容易解答的条件或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 一般多用于转化条件。比如, 一些难以解答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让学生把比转化为分数, 然后按照分数的思路来进行解答。
5. 直观思路。
就是借助图表或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图表助解, 就是解题时, 先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或做出表格, 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关系, 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另一种是实验操作, 就是通过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寻找解题窍门。
6. 逆向思路。
也称反向思路, 是由后往前倒着想的一种方法。比如, 在几何形体的面积或体积计算中, 时常会出现已知面积或体积求其他条件的问题。同时, 对于一些从正面难以入手的应用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想想,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 对应思路。
对应简单地说就是量率之间的照应。在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经常运用。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由量寻率, 另一种是由率寻量。教学中要重视对应的思想的渗透, 要强调单位量的对应率, 一般都看作是“1”, 特别要引导学生重视单位“1”这个率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8. 定量思路。
就是抓住题目中的一个不变量来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有时可以利用总数不变, 有时可以利用一个部分数不变, 有时利用差值不变进行思考。
9. 代数思路。
运用字母或记号代替数字进行思考, 即用方程解题的思路称为代数思路。一些逆向性应用题,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方程解题, 以提高小学生的应变能力。
10. 多向思路。
多向思路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 应用多种知识进行思考, 综合各种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扩展思路, 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二、突出一个“变”字,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 例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
教学例题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 进行一题多变, 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透彻地掌握和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
2. 习题训练中进行多题一解。
习题训练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全面思考, 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解题规律, 达到一法解多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复习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
复习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 学会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 进行一题多解。
三、力争一个“巧”字,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 要使学生会解、多解, 最后力争达到巧解, 即寻求最佳的解题思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大胆探索, 突破思维常规, 巧解应用题,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 经常让学生解题后想一想, 看看能不能简化解题步骤, 进行巧解, 久而久之, 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愿望, 使其敢想敢创, 提高探索、创新的能力。
四、总结
未来需要创造型人才, 而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 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那么, 学生的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和完善, 从而培养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摘要:应用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因此, 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就题论题,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解法教学上, 造成了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思路单一。因此,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题, 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经验, 进行了具体论述。
多向性思维 篇11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多向思维就是指在进行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人的思维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问题,突破原有的知识限制,从某一点进行思考而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维过程,通过知识观念进行新的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意识
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就要有目的地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在讲《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笔者就有目的地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如果你看见别人在画画,你夸奖他,可是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你,你会怎样想?”因为这些问题很灵活,答案不是唯一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学生思考后积极踊跃地回答,有的说:“他真骄傲,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以后要做得比他还好!”有的说:“这人怎么这样?真自大,我不要和他一起玩儿。”有的说:“自己做得好就不理人了,我可不能这样。”有的说:“他真是全神贯注啊!我还是不要打扰他画画了。”还有的说:“也许他的耳朵听不见吧!”有些学生的想法可能不够成熟,但是他们多向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做到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想法的积极向上之处,鼓励他们多多思考。
二、启发学生大胆质疑,调动学生多向思维的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可以让学生的心理上产生茫然,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可以在每篇课文讲完的时候留几分钟让学生提出自己仍然不明白或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有时候某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更好地调动全体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给课文换个自己喜欢的结尾,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如《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故事的结尾就是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让学生自己为寓言故事想个结尾,并说说自己的结尾有什么意义?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想到的结尾有:“纪昌成为了射箭能手后就开始骄傲自满,不再练习,有一天看见一只老的飞不动的大雁,都没射中。”(学成某个技能以后仍然要坚持练习,要不然会退步很快。)“纪昌成为射箭能手后,每天打很多猎物回集市上卖,和妻子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学本领的时候妻子一直支持着他,学成本领了他也要让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像爸爸妈妈现在供我们上学,我们以后有出息了要孝敬爸爸妈妈一样。)这些看似简单的结尾都包含着学生们对各种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自己的认识。这种把想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延伸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时,可以将课文中没有特别交代但是又需要学生理解的地方进行与现实相结合的想象,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讲寓言《扁鹊治病》时,文中只说了“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提出问题:“扁鹊医术很高明,为什么还要逃跑?”问题出来后,学生的答案很多:“扁鹊怕治不好蔡桓公的病,毁了他名医的名声。”“扁鹊不喜欢蔡桓公,故意逃跑让蔡桓公病死。”“扁鹊想给其他的医生一个施展自己医术的机会。”……学生说出来的想法有很多在课堂上就被其他同学否决,最后大家都认为是扁鹊知道蔡桓公的病已经没有办法医治了,怕被砍头,所以才逃走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还让学生注意到了想象时一定要合理,要联系课文内容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想象,这样才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展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句平和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以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及思考的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乐于动脑筋思考,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时间积累、渗透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才能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多向性思维 篇12
1 选择策划的背景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自创刊起就以“面向临床、突出实用”为宗旨, 28年矢志不渝。当前, 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三等甲级以上医院对临床疾病的诊治相对规范, 基层医院在很多方面却很难做到规范化诊治。每年国内有大量的医学毕业生走向临床工作岗位, 如何使这些年轻医生能够迅速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培养正确良好的临床思维程序, 提高临床急重症疾病的抢救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 无疑成了医学界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及时做出战略调整, 增设“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特别关注了培养年轻医师正确、敏捷、规范的临床思维。我们将经验丰富、具有独到临床诊治思维专家的宝贵经验拿出来与广大医师分享, 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对读者需求的反馈调整。
2 “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的实施过程
近年来,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一改偏重仅传授专家经验和临床技术的做法, 重视加强期刊的导向性, 增强在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力。
2.1 面向基层临床医生, 注重选题优化
在我国的内科期刊界,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是一本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期刊读物, 在业内的影响力较高。同时, 我们的读者以基层临床医生为主, 因此, 选题策划应主要考虑这些医生的临床需求[1]。我们摒弃以往专题笔谈和专家经验谈等栏目注重约请国内大牌专家和知名教授的约稿偏好, 仅以临床实用和规范的临床诊治思维程序为参考标准, 约请使用了全国各地的来稿。这其中不乏国内知名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稿件, 也有各地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地区中心医院的稿件。其覆盖地区之广, 在我刊的诸多栏目中仅次于论著栏目;其内容之丰富, 在我刊不可谓不是前无古人;其内容之实用, 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和反响。
2.2 注重满足读者需求
我刊在办刊中特别注重了读者的需求。真正做到了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急, 全心全意为读者需求服务[2]。在每期都刊登的读者调查表, 既是为了及时准确地把握读者动态和需求而设置的编读绿色通道。每一次, 都有很多热心读者将自己的需求和建议反馈给我们。很多读者在来信中提到自己对“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的热切需求, 也有在来信中建议我们所需求的病例、诊断标准及新的诊断方法。编辑在组稿过程中充分地注重了这些读者来信的内容, 最大限度的满足迎合读者需求。不仅在约请稿件的撰稿人上下了功夫, 也将读者反馈的信息与稿件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这样我们不仅最快的报道了读者需要的病例材料及诊治思维、诊治过程, 在组稿时更能深入地分析这些特殊病例, 争取约请在相关方面临床工作做得最充分、最有临床特色的科室经验或专家经验介绍给读者。
2.3 撰稿单位的选择
根据读者反馈的信息, 编辑部展开大量调研工作, 得出在选题策划和撰稿单位的选择上必须结合撰稿单位或个人的临床实际全面考虑的结论。我们对这个栏目约稿的选择不是以专家名气和职务为标准, 而是通盘的考虑每个专家和临床科室特长, 不拘一格遴选撰稿者。在栏目设计、选题组稿圈定了读者最需要的内容之后, 如何选择撰稿人或撰稿单位, 也是我们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我们通过与业内专家的电话沟通和网络查询等方式, 先了解各地区相应科室的专业特长和临床偏好等内容, 再通过与部分有意向的撰稿单位和个人直接的电话沟通了解其科室特点, 专业取向等信息。在对本期内容充分了解, 对全国专家特长普遍认识的基础上, 选择最优的、最适合的单位和个人为我们撰写稿件。大量的工作虽然占去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最终所选稿件题目吸引人, 内容打动人, 这正是我们“实用”系列杂志二十多年来孜孜以求, 不断追求的最高标准和奋斗方向。
3 “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推出后的反响
“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推出后, 在我刊2006年至2007年收到的读408封读者来信中就有74位作者将此栏目列为自己喜爱的栏目。并且针对该栏目的内容、设置、形式等诸方面提出了大量恳切的宝贵意见, 为我刊今后继续深化该栏目内容, 提供更多更好可读性强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有些读者来信说, “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贴近临床, 对临床诊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疑难病症的诊治思路很有帮助。有的作者在临床遇到某疾病的患者, 看到“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对此类疾病诊治思维程序的介绍后, 拿着我刊对患者病情进行规范治疗, 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们有些编委所在医院的某些科室, 甚至每月一次的临床学习材料用的就是我刊“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 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和新近改进的治疗方法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也有的编委在来信和调研中对我们说, 他们每天工作很忙碌, 没有时间浏览每期杂志的所有内容, 但是“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的病例是每期必看的内容。
4 开设“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的经验总结
通过开设“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 我刊更加确定了杂志应以“读者为中心, 读者第一, 没有第二的办刊思想[3]”。在努力提高杂志质量的同时, 必须以读者喜好和需要为前提, 提供适合读者阅读, 能提高临床医生诊治水平的文章和栏目。同时, 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们注重与编委和广大读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有意识地积累、捕捉最新学术动态和诊断标准的出台。将“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与“指南论坛”栏目有机的结合。不仅在栏目中介绍某些急重症和疑难病的规范诊治, 也将某些旧病新治的新观点、新举措带给广大读者分享。
4.1 所谓为将之道, 在于良谋
科技期刊的好坏优劣与编辑的素质密不可分[4][5]。科技期刊编辑应对科技期刊的质量负责, 在深刻理解办刊宗旨和办刊思路的基础上, 广泛调研, 适时调整战略措施和总体结构, 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和职责。记得有则广告这样讲:闲时积、急时用。编辑也应在平时工作中注重积累与办刊密切相关的各种知识和学术动态, 以便将读者迫切需求的内容及时作以报道。
4.2 “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是编辑部智慧的结晶
“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在开办以前, 我刊编辑部深入各级医院, 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甚至在我们出差开会的时候, 大家也不忘向会场内的各级医生调研。最终, 根据我刊 “面向临床、突出实用” 的办刊宗旨, 结合编辑部调研的分析结果, 我们始确立了创办“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急, 真正把一本优质的科技期刊办的有声有色, 适于广大医生阅读的刊物, 这是我们为之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我们也在工作实践中忠实地履行了办刊人的职责和义务, 源源不断地向读者提供着高质量的文章和综合性强、可读性强、导向性强的杂志。
作为2006年以后新增设的固定栏目, “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是综合读者、作者、编者以及专家的意见, 针对目前国内医疗形势的需求推出的。他适时地解决了大多数读者的迫切需求, 对于已工作和刚刚进入临床的医生培养规范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建立良好的诊治程序, 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蓝本的作用。不仅为我刊增强临床实用性加了分, 也迎合了广大读者需求, 是我刊近年来办刊改革的一个亮点, 也是编辑部整体智慧的结晶, 更使得我们这些年轻期刊编辑在短短的工作实践中深刻学习了办刊精髓, 提高了我刊的质量, 扩大了业内影响力, 现已成为我刊的黄金栏目之一。
摘要:每年国内有大量的医学生毕业走向临床工作岗位, 如何使这些年轻医生能够迅速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培养正确良好的临床思维程序, 提高临床急重症疾病的抢救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 无疑成了医学界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及时做出战略调整, 增设“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特别关注了培养年轻医师正确、敏捷、规范的临床思维。本文从“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创建的背景、具体实施过程、推出后的反响以及我们的成功总结等方面介绍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创办始末。
关键词:急重症诊治思维程序,栏目,读者
参考文献
[1]朱冰梅, 任延刚, 高森.“实用”内科——从概念到实践[J].编辑学报, 2007, 19 (6) :462-464.
[2]朱冰梅, 任延刚, 宇广华.强化医学期刊的人性化服务[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2) :184-186.
[3]高森, 任延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科技期刊发展力[J].编辑学报, 2006, 18 (S1) :119-121.
[4]俞志华.论精品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提升[J].编辑学报, 2005, 17 (5) 321-323.
【多向性思维】推荐阅读:
多向思维个性写作08-27
多向交流07-10
多向驱动电动牙刷设计论文11-03
“疯狂小子林书豪”作文素材多向运用10-06
多向循环互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模型05-19
意向性05-31
天线方向性07-15
职业倾向性07-18
导向性原则08-08
语言倾向性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