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个性

2024-07-28

思维个性(共12篇)

思维个性 篇1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中考中几乎占了半边天。但长期以来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写作过程中学生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地挤牙膏,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这抄一句, 那摘一段, 东拼西凑, 由此形成了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的文风。可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张扬学生个性, 释放学生心灵是写作教学的一条必由之路。正如作家王蒙所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 就没有文学。”

一、减少束缚, 创设空间, 放飞心灵

当了十几年教师, 我的切身感受是:在批阅学生的命题作文时, 经常觉得很没劲;而在看学生随意写的日记时, 常能欣赏到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在日记中学生可以自由挥洒自己的心情, 不受过多的束缚。《语文新课标》中这样写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给学生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 我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即使出命题作文, 所给题目也要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有的可写, 有的可说。例如《假如我是班主任》《我和妈妈换角色》等。这些题目让学生有兴趣, 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文中出彩处就多些。

二、丰富生活, 观察感受, 呈现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可是, 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狭小, 几乎生活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之间。部分学生居然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教师所做的只有拓展学生生活的空间, 丰富他们的生活。例如, 假期鼓励学生外出旅游, 领略大自然的风光, 陶冶情操, 增长见识, 积累写作的素材。有机会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学校, 走进社区服务, 回来后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利用多媒体教室, 每周给学生播放一部优秀的影片, 回来后写观后感等等。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生活处处皆素材, 体育课上的一个游戏, 语文课上的一场辩论, 班会上的一次演讲, 回家路上听同学讲的一个笑话, 和妈妈的一次争吵等等都是作文的基本素材。教师要帮学生打开心窗, 引导学生认真地去感受, 去体悟, 就会发现太阳虽然每天都在升起, 又落下, 但它每天都是新的。只有打破作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 大胆的建立“超链接”, 学生的作文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三、学会观察, 学会表达, 感受兴趣

在写作实践中,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不少同学, 即使你给他自由表达的空间, 他也写不了几句话;你给他生活的素材, 他也不知如何去描述, 更不用说写出自己的个性。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平时生活 (下转第19页) (上接第18页) 粗糙, 不会细致的观察生活。2.学生缺少生活的敏感, 不会捕捉瞬间的心动。3.学生缺少描写能力, 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 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即使心里有, 他既说不出来, 也写不出来, 真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表达, 泼墨描写是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泥潭的有效方法。我在作文实践中做过这样的尝试:

上课前老师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 看看哪位同学有表演的天赋, 再比一比哪位同学观察的细致。能把你看到的一点不漏的说出来。老师这里有两个题目, 分别是“拔河比赛”“偷看试卷”, 哪些同学有勇气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呢?

同学纷纷举手, 积极性非常地高。学生自由结组, 几个人商量好后, 极其投入的进行了表演, 赢得同学的阵阵掌声和笑声。紧接着, 让同学来描述表演的过程或补充细节, 教师适时地引导、点拨:要想描述得生动, 应抓住细节, 如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过程略) 。最后, 学生课下整理成文。

四、追求真实, 有感而发, 突出个性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感情越是真挚, 那么他就越是独特。”这就是说感情的独特性是建立在真情实感基础上的。毋庸质疑, 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传为千古美文, 其精神内核就是真实, 是真实成就了这篇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体验, 他才会有真情实感, 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爱或痛彻肌肤的恨。那种盲目追新猎奇, 自认为是创新, 是有个性的做法和想法的, 其实是写作中的一种误区。这样做的后果无非把作文写成“怪胎”, 有形式无内容;是一个有骨架, 无血无肉的骷髅。

五、展开想象, 激励表扬, 乐于创造

鸟儿没有了翅膀, 就无法飞翔。人没有了想象, 就没有创造。纵观古今中外, 很多文学大家就是凭借丰富的想象, 联想, 把过去、现在, 天上、人间联系起来, 写成一篇篇优美的佳作。李白没有想象, 就不会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问世;苏轼没有想像, 就不会有“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的佳句流传。在写作中运用合理的想象, 可以打开写作思路, 使文章更容易出彩、出色。我在写作实践中, 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1.改写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 想象一下如果在船上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 我的家人会怎样来面对他呢?2.撰写童话、寓言。这种文体故事情节性强, 学生通过角色的塑造、情节的编排, 更容易展现自己的个性色彩。

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 我们要把它看成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教师应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 多指出文中的优点, 以一种赞叹的语气、欣赏的眼光来为学生写批语。对于写得好的作文, 让学生自己上台朗读, 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 推荐优秀的作文去投稿。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挥洒胸中的激情。

思维个性 篇2

丹城二中孙玲玲

诗歌教学既好教,也难教。说其好教,是因为其短小,易把握好操作;说其难教,是因为其语言简约凝练,意境含蓄蕴籍。诗歌是一种唯美的文学形式,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如何把这种美传递出去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应该探索和应该总结的问题。笔者在这里不妨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一:诗歌教学的个性欣赏

诗歌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眼光,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映,作出有想象力的反映,在欣赏过程中,培养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那么,对诗歌的个性化欣赏,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

首先,要完善欣赏过程。每学一事,总得有个路数,有个谱,你才能去操作训练,直至熟练出巧。教学生要有个性化的欣赏,也得给学生一个摸索的路数和方向:或由大到小,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内到外,或由此及彼。面对一首诗,你可以先思考整体意义,再可以思考局部意义;你可以先找出“物象”,再品味“意象”;你先可以解读表层意思,再体味深层内涵;你可以先立足文本,再适当外延;你可以美读欣赏,再模仿创造。

再次,精选欣赏视角。“诗无达诂”。这使得诗歌欣赏举步维艰,却又兴味盎然。这不仅是对教师解读文本的挑战,也是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契机。

诗歌的美无处不在。从整体美到局部美,从结构美到节奏美,从物象美到意象美,从文字美到意蕴美,从原本美到想象美,不一而足。这都是我们欣赏诗歌美的视角。应指点学生用音乐的耳朵,绘画的眼睛,诗意的心灵去精选视角,欣赏作品。

诗歌的课堂教学,一直反对将玲珑宝塔拆得支离破碎。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我们无须受到它的拘束

如果诗歌欣赏不对有关的词语细节作出咀嚼,就品味不出无限滋味,升腾不出无限风情。大至整体结构,悟透全篇;小至一个标点,凸露含蓄,都可进入我们个性欣赏的视野。最直接的捷径就是从语言入手,直入诗歌韵致,或平中见奇,或浅中窥深,或替换改造,探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我们要指点学生学会精选欣赏的视角,是因为欣赏是最为个性化的。如果我们老是给学生指定一个问题,或框定一个框子,让学生在上面贴标签,涂颜色,那么,学生就永远走不出老师给

用心爱心专心

他圈定的狭小空间,看不见自己那片风光无限的天地。欣赏的最高境界是自己心中的灵动,情思的闪念,感悟的突现,而不是教师被动的指点和牵引,这才是最有个性化的。

其次,依本自圆其说。诗歌欣赏是由学生的个性和文学水平决定的,欣赏得细腻也罢,大气也罢;欣赏得肤浅也罢,深刻也罢,但必须咬定文本不放松,欣赏出诗人的情感,欣赏出蕴籍的韵味,欣赏出诗歌文学的味道。唯有扣住文本的欣赏,我们就该给学生加以赞赏性的或鼓励性的肯定,否则,就该加以委婉的点拨了。

如笔者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当进入到“自我欣赏”这一关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学生选定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挽弓射大雕”中的一个标点:

欣赏的焦点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应该是并列的历史英雄,可为什么说到成吉思汗时,不用表示并列的“;”号,而是用了“。”号?

欣赏破析——

学生A:是为了和上片的标点相对应,这样,不仅使上下片的结构整齐,而且用标点也和谐。学生B:从本片来看,“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都是四字短句,整齐划一,而且还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法。而下一句则长短句相间,和上面的句式相比有变化,所以不能用分号。

学生C:是诗人对各位英雄的感情有偏差。评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重武轻文,文治不足”时,只用了“略输”和“稍逊”,语气比较委婉。而评论成吉思汗时,却用了“只识”,语气绝对,是对成吉思汗这位“马上英雄”文治不足的肯定。同一问题的不同欣赏,有高下深浅轻重之别,显然,学生C赏析得更到位,更厚重。而学生A B C都能依据文本,而且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见解独到,个性十足,我们应该加以不同层次的认可赞赏。可见,欣赏得得法,到位,即使一个标点,也能使一个多少有点生涩的诗句变得豁达起来。

让学生亮出自己的个性,在自圆其说的思索中去体会,在体会中去发现,在发现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去提升,那么,学生的欣赏水平就会与日俱升。

二:诗歌教学的独特思维

诗歌教学的思维独特性,是由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思维的跳跃性,意境的空白性,意蕴的含蓄性,和感官的错乱性所决定的。如果我们把握了诗歌创作的特点,也就把握了诗歌教学的门道,熟门熟路地把学生引向诗歌鉴赏的殿堂。

诗歌的思维常常是跳跃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常凭借想象力,在天地和万物之间纵横驰骋,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歌是文学中的最高艺术,篇短而意味深长,字精而容量丰厚,这就决定了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从眼前北国的银白世界,瞬间跳跃到将来红装素裹的妖娆美景;从远古的历代英豪刹间又回到现实的风流人物,真可谓是“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诗歌的意境常常是留下空白的。诗歌和画一样,常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在诗里行间留下空白,韵味无穷。那是因为自然和社会广阔无边,人的情思也无穷无尽,诗人只能借助个别的实体“物象”,来依附上自己抽象的思想感情,让它成为虚实相间的“意象”,而一个个意象又营造出一片意境。“物像”是文字表层的,而“意象”和“意境”则是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这就为我们留下了空白。我们理解诗歌,发现诗歌,挖掘诗歌,探究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补白的过程。我们既然把握了诗歌空白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应该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有一个自由阐释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成对诗歌的诗意和意境的补白,这既是对诗歌作品的阐释,又是思维能力的训练。

补白的方法不一而足,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机动,可以替换改造——用散文化的语言替换诗歌语言,如郑愁予的《雨说》中第一节和第五节,是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干旱严冬的画面”和“春回大地的画面”。可以通过替换改写的补白,画面形象就会顿然鲜活。可以联想补白——用由此及彼的方法思考字面的意蕴,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中写到“蝈蝈的音乐”时,有这样的诗句:“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豪华”是用于环境和场面的,而现在却用于“盛夏”,令人匪夷所思,而“环境和场面”正是我们的思维从这一头到那一头的联想点。通过联想,本来有点疑惑的问题豁然开朗:原来,“盛夏”不就是蝈蝈生活的环境,演唱的舞台吗?既然是环境和舞台,当然可以用“豪华”来形容了,那么,“盛夏的豪华”就是盛夏草木的稠密茂盛了。蝈蝈就在这样一个天然的舞台上演唱,充满生机,别具一格,意蕴无穷。其它诸如平中探奇,浅中窥深等方法都是补白的好办法。

诗歌的意蕴是含蓄的。诗歌这种文学样式,重于抒情言志。情感是诗的基础,而情感是蕴籍的,而且常运用曲折和折射的方法暗示,言在此而意在彼。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就不会或望文生义,或肤浅化理解。而应该或由此及彼,或层层深入地挖掘窥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走进诗歌王国的殿堂,让诗歌显现出它蕴藏的内涵和魅力。

朦胧派代表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内涵含蓄而深刻的诗作。就“星星”这个意象而言,含义不仅丰富而且深刻:它不但象征光明,而且也象征诗意,春天,希望,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更象征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还有如“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每一首(苦难的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冻僵的夜晚)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等,都有丰富的滋味让你去体会品尝。品尝深刻有难度的诗句不宜整体糅合,因为这样仍然会使意义和情感处于暧昧状态。可取的办法是先分后合,先局部设疑问难,再整体整合。如“每一首苦难的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这一诗句的考问过程可以是这样的:第一步考问“诗”和“星星”象征什么?第二步考问“诗”为什么是苦难的?“星星”为什么是“颤抖”的?第三步整合整个诗句的思想情感。具体的考问信息是:诗歌和星星都象征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因为不是常有“诗意人生”的赞美吗?不是有“盼星星,盼月亮”的期盼吗?可是美好的“诗歌”蒙上了苦难的阴

影,悬挂在天空中闪亮的星星开始颤抖,摇摇欲坠„„有了,“苦难的诗”是苦难的生活,苦难的人生,苦难的心灵。苦难的心灵是压抑的,忧郁的,消沉的,孤寂的,犹如寒夜中颤抖的星星。这样,整个诗句的意蕴就豁然开朗:在失去光明和自由的生活中,在黑暗笼罩的人生中,心灵孤寂寒冷,深受束缚,希望渺茫。我们把握了诗歌蕴籍的生命,也就把握了赏析诗歌的关键。在咬住文本的基础上,就能赏析得细腻,赏析得宽厚,赏析得大气,赏析得个性十足,灵气闪烁。

诗歌的思维感官是错乱的。“思维感官的错乱”,是说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常把表示人的生理感觉打乱。生活中,说话写作的通常思维,生理感觉应该是对应关系:视觉用眼睛看,听觉用耳朵听,味觉用嘴巴尝,触觉用皮肤碰,感觉用心灵想。而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为了让诗作的意象含蓄,意境朦胧,意蕴厚重,常打乱生理感觉的对应关系。

新的诗歌中,感觉上打乱对应关系的句子比比皆是,随便翻开一首诗就能找到。如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有诗句“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应该和视觉发生关系,而诗人却让心灵感觉和触觉与他发生关联;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手掌沾了阴暗”也是如此。再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有诗句“我是你簇新的理想”。“理想”是多么的抽象,而诗人却调用了视觉效果,把它凸兀得鲜活灵动。又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有“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的诗句。一个“闪闪烁烁”替代了“隐隐约约”一个“飘”字替代了“传”字。显然,诗人是打乱了听觉和视觉的对应关系,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调动视觉把它勾画得可见可摸,充满动感。我们把握了诗歌创作的这一特殊艺术,那么,在诗歌欣赏过程中,胸中又多了一株“成竹”。教会学生对这一类诗句的剖析鉴赏的最好方法是:利用变字变词变句艺术,即还原诗句原有的对应关系,然后把还原后的句子和文本的诗句进行对比,鉴赏出谁枯燥乏味,谁鲜活生动;谁形象呆板,谁形象灵动;谁意蕴浅薄,谁意蕴厚广。这将为我们诗歌鉴赏添了一把钥匙,增了一分乐趣。

触类旁通,我们也可以利用变句艺术,运用到意象构建含蓄深刻的诗句中。如美国诗人休斯的《黑人谈流河》中:“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诗句中“河流”的意象建构,对学生来说,可谓有点扑朔迷离。如果我们采用变句艺术,把它变成:“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体内流动的血液更古老”。意象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诗歌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意象构建是蕴籍的,意境创设是空白的,对应关系是打乱的,这就为我们诗歌的鉴赏造成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们了解而且把握了它们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对接思维的跳跃,铺垫意境的空白,打开含蓄的锁空,调拨思维的对应关系,让诗歌真正美丽起来。

创新思维,张扬个性 篇3

关键词:小学生;“个性化作文”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4-0136-0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新的课程标准关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个性地发展。如《语文课程标准》一反传统作文教学常规,在“教学建议”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同时,还强调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等。《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的自由权让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材,自主立意,自定写作方法,自由遣词造句,畅所欲言,突出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笔者曾对本校三、四、五年级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喜欢作文的学生22.41 %,不喜欢作文的学生34.48 %;喜欢上作文课的学生29.31 %,不喜欢上作文课的学生39.66 %;认为作文轻松的学生13.79 %,认为不轻松的学生51.72 %;能在作文中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的学生31.03 %,不能做到的学生24.14 %;对老师评改过的作文注重再修改的学生25.86 %,注重看评语的学生43.10 %,注重看分数的学生31.03 %。调查表明:我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作文、作文课兴趣不浓,认为写作文不是很轻松;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作文素材不丰富,在作文中不能表达真情实感,不能表达独特的生活感悟、体验和理解;多数学生不注重作文修改,作文评改能力差。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减轻学生作文上的压力,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如何为学生创造一种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生活感受的空间;如何摆脱对范本、教师的过分依赖;如何改变学生安于现状的作文习惯和作文态度,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的局限,让学生写出有独特的生活感悟、体验和理解的“个性化的作文”,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

为克服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训练形式单调划一,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努力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开放且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使他们快乐地学习语文,轻松地创写习作,其操作要点如下:

1.1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做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沟通;以和平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给学生以童心、母爱;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讨论,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1.2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习者主动心理的发挥程度,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也是调动积极性的有利因素,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我采用以下方法:命题求“趣”、教学中谈话激趣、教学形式有趣、作文评价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优秀习作交流展示等。

1.3拓宽作文题目的范围

给学生一个灵活、宽松的作文空间,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一定的选择余地,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去选材,避免了学生去“虚构”,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因此,作文题目通常采用半命题、选择命题、自由命题等多种形式。

1.4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先写后导,导评结合

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酿造了不同的认识及感受,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写作,除作文的基本要求外,不受教师过多限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自拟题目、自主选材、自由遣词造句、自由表达。强调更多的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做”、“我手写我想”、“我手写我心”。

1.5创设新颖、生动的作文教学形式

我们变单一作文教学形式为多种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训练方法让学生放开胆子去写。我们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进行了以下尝试:谈话式作文,即教师出作文题目,启发学生打开话匣,让学生在写作时感觉像谈话一样轻松自如;图画式作文,适合于写景状物的作文,可以先画图再作文,也可以先作文再画图,还可以边画图边作文;游戏式作文,目的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寓教于乐;活动式作文,通常先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然后再引导学生写作;表演式作文,即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材料用故事、小品、朗诵、讲演等形式表演出来。

1.6举办作文专题讲座

虽然文无定法,但基本的章法还是要的,如基本格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等等,无一不重要,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才会写文章,才能写好文章,我们除了通常作文课让学生学习写作外,还举办作文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在研究中,如举办专题讲座“怎样抓住特点写人”、“怎样做到叙事真实”。

2加强“个性化作文”的训练

“个性化作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新思维、新表達、真体验,努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们把加强“个性化作文”的训练作为研究的重点,其操作要点如下:

2.1进行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多角度作文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类型。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多方面选材,改变表达形式。根据命题的要求,打开学生的思路,多方面选择习作的内容,如《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可以是学习中的发现,也可以是实验制作中的发现,自己发现的人、事、物都行,如市场里出现了新品种的瓜果、发现电话号码的快捷记忆方法、发现一道难题的解法等等。

2.2进行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写逆向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反映事物、表现事物,使学生不被“陈规”束缚,不人云亦云,提出独到见解。如:写《一堂印象深刻的课》一文,大多数学生都会写那堂课如何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堂课如何枯燥、乏味、难熬,发展他的逆向思维。

2.3进行学生想像力的训练,写想像作文

训练学生的想像力,我们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写童话寓言故事,可以根据教材进行续写、改写或仿写,如学了《穷人》《凡卡》后,让学生续写;另一方面是写“异想天开”,学生可以畅想生活,畅想未来,写出自己既奇特又合理的想法或幻想,如《我的发明》《未来的××》。

Innovative Thinking,Individual Character

—— Discuss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the Elementary Student “the Personalized Thesis” the Training

Tan Yanwu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breaks ossified the educational model, establishes the open teaching atmosphere; Strengthens “the personalized thesis” the training two aspects elaborated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the elementary student “the personalized thesis” the training.

激活思维张扬个性 篇4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 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 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 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 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进行学习。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如能配出相应的图片, 把它们贴在黑板上,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在此基础上, 再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 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 展开想象,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 点拨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 在讲解《群鸟学艺》一课时, 笔者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 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 能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三、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 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去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 如, 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 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不仅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 笔者在教授《群鸟学艺》一课时, 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 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 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 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 自编自演课本剧, 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感悟的精华, 进行具体表述, 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提高。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各个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参与学习,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作为语文教师, 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那么,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 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要求, 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 体验成功的快乐。

思维个性 篇5

实现作文的创新教学

引言: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深感作文教学的难处,特别是当今虽提倡素质教育,但初中升学的应试份量仍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如何能够在应试教学中更体现素质教学,而作文教学的创新性个性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一种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态度的培养就是指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中的重要育人环节。说的重要一点就是中学作文教学也承担着培养新一代的重任,即是说通过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学知识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好人的道理。

初中学习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阶段特点,他们开始追求独立和个性日益增强、突出,思想活泼、积极要求进步了解事物,但各种文化、生活、社会基础薄弱,虽然充满新鲜和好奇,但对事物的看法认知还比较幼。而表现在初中作文中,往往就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造成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各种相应的题材,这种就能照葫芦画瓢,结果可想而知,作文的同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带到高中、大学或者带到了今后的人生。长此以往,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势必会不能被社会接受,会被社会淘汰。

面对作文教育的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我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多年,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多年来如何实现初中作文创新性个性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认清当前形式,对症农村作文教学

当前农村基层条件贫乏,学生的生活范围很狭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有畏难情绪;一般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学生始终在教师的象征性的指导下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要么出于应试教学的需要,迫使学生围绕几本教科书死记硬背,教材以外的书籍几乎与学生无缘,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目前我们农村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融于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简单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初中毕业后还是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二、夯实作文基础,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如何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再去谈创新思维。作为学生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在思想上真正得到启发和发挥,就能奠定写作基础。

1、引导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三令五申,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差事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

2、教会学生能够主动感知生活。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事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一方面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切忌让学生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3、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感,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言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美的世界。要让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在文章绝句中让他们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内心的深情,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环境当中去作文,肯定能够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三、拓展个性思维,实现创新作文教学

在奠定好丰富的作文基础上,学生的写作激情得到了激发,个性化思维就能够充分展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拓展,思维得到了开发,作文教学更能够创新发展。

1、要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学生的思想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正表现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是非标准,自己的好恶衡量所有的学生,要多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点偏激,只要教师给予适度的指导,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写作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更好地发展。

2、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的习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写《成长路上,你牵着我的手》,其中的“你”,既非父母,也非朋友兄长,而是《格林童话》,虽然文章内容不够具体,但是笔者首先肯定了她思维的独创性,在笔者的鼓励下,她进行了修改,最后创作了一篇新颖的佳作。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存在,是积极向上独特的思维方式方法要鼓励和激发,是偏激落后的东西要辩证的看待,反正作为教师要起关键作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作文的热情和质量也随之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放飞,创新的芽便会破土而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他们能够不断地发散自己的个性思维,这样才能有创新,才能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要多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独创的句子,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阶段的语言其实很丰富和多彩,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出发点和一般的成人都不一样,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让他们能够自由的发挥。

广开思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篇6

关键词:阅读;引导;思维能力;个性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为学生广开思路,给学生留足个人思维的空间,才能调动起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读课文,才能让学生个性张扬。

新课标走过了10年,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个性方面还是显得乏力。很大程度上还是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惯于循规蹈矩,思维狭隘,难有创新之举。教师导来导去学生还是沉默是金,教师也就还是“忍不住”帮学生分析课文主旨,甚至统一了文字表达。所谓发展个性思维,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曾看过一个笑话:科举考试前,一秀才成天在家里唉声叹气,其妻说:夫君,怎么你考个试,比咱生孩子还要难呢?秀才说,唉,你们女人生孩子,是肚里有,我们考试,是肚子里没有啊!的确,我们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提出自己个人的观点,就要先做到让他们“肚子里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为学生广开思路,让他们思之有物,思之有法,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逆道而行,后退原来是向前

阅读文章,人们习惯于跟着文章的意思去理解文义,但做到这一步也只是接受文章的观点,没有通过自己个体的深入思考,得来的收获也并非是自己的。因此,我喜欢在课后提出与文义相反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思考。逆道而行,从相反的角度去看问题,学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跳出随波逐流的困局。打破了惯有的从众思维方式,就是为了拓展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正如民谣所说,后退原来是向前。

如,七年级语文中的《世说新语二则》一文中,有一道争议性题目:元方“入门不顾”是不是算作“无礼”,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则是说元方只是七岁,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也就是说元方这样做是对的。我在教学时先把教参的意见摆出来,然后问:“有没有同学不赞成这种做法?”在引导中,有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元方虽然只有七岁,但不能因为是七岁这样做便不是无礼,也有同学说元方既然说出大番道理指出友人“无礼”,他也应该知道当友人“下车引之”,表示道歉时,自己“入门不顾”就是失礼。一番辩论之后,同学们都认为元方这样做不对。我再趁热打铁:那他该如何做?通过这样的求异思维,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知道自己可以有跟书本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增强了自我信心,为发展个性思维打下基础。

二、曲径通幽处

做人贵直,文章贵曲,所以,要体味课文也不能一步到位,经过一番探索与讨论后,所得出来的感悟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为了达到阅读教学的人文一体的效果,我会设计层层推进式的探索问题。一般都准备了两个层次的近似联想,第一层是从课文联想到学生身边,第二层是从身边感悟道理。穿行过曲径,才会看到与常人不一样的风景。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文,在近似联想方面是一个极好的资源,当学生被父亲买橘子所感动时,我及时地引导,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过哪些平常事,由情生情,学生非常踊跃,有的说父母送自己去坐车,有的说祖母为自己送雨衣。我再作深一步的探讨,现在你们懂得了感激父母做的小事。其实你为父母做的每一件小事,你的父母也一样是由衷的高兴,你想想,自己为父母做过哪些小事呢……这样的思维,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不但培养了学生联想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件事情都有着其多面性。阅读中,教师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所见所闻所学,让他们看问题更全面,思考过不同的观点,才会从中思索自己最认同的一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回答完题目时,我会再问:“再想想,还有其他方面吗?”促使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开发思维潜力。如,学习《伤仲永》一文,到总结全文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仲永本是一个神童,但最后连普通人都不如,这是谁的责任?学生回想一下课文,一下子就答出:是因为他的父亲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让他学习,天天都带着他拜访乡人,葬送了他的才华。我又提问:难道仲永自己没有责任吗?学生愣了一下,随即有人回答,认为仲永本身也有责任,他没去为自己的前途抗争。我再问:“还有没有应对这件事负责的人呢?”学生展开讨论,有的人认为被拜访的人也有责任,他们都是知书识礼的人,但为了虚荣就不断请仲永的父亲做客,结果断送了仲永的前途;有的人认为作者也有责任,他是一代大文豪,眼看着仲永的才华一次比一次低,为什么就不劝说他的父亲,或者干脆把仲永收为弟子……真想不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的广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也要相信学生,多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的空间也就更广阔。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理越辩越明,思维越辩越阔,当我们通过“辩”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同一思维方向上不断深挖,不断寻求突破时,往往会眼前一亮,思维豁然开朗,走进一个新的境地。

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我提出一个辩论题,唐雎杀不杀秦王,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小辩论,正方小组论点是“杀”,反方小组论点是“不杀”,双方进行激烈的讨论,正方认为秦王这么可恨,早就该杀了,借此机会,杀。反方认为杀了秦王后秦国会大出兵报复,安陵国会立刻灭亡。学生为了辩论场上的胜利,只好猛从自己的论点钻,双方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在课文中乃至历史书、政治书上找了许多道理来进行辩驳。因为思维和言辞上的交锋,往往会被对方辩手逼到进退维谷的境地,但经过一番番的冥思苦想,学生在己方论点上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如此大费周折而得出的体验,自然是打下深深的个性烙印,印上了浓浓的喜悦。

五、路是人走出来的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大的空间表现自我,彰显个性,我喜欢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章中的某一个角色。给他们一个句式,“如果我是某某我会怎样做”,从这方面去创新,设计一条自己的路。

在学习完《曹刿论战》一文,快要下课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鲁庄公,打了这场胜仗后,你会怎么做?学生一下子炸了锅,有的自信心爆棚:立马挥师进攻乘胜追击,把齐国灭了;有的居安思危:还是先跟周边的国家联盟,这样可以抵抗敌人侵入;有的深谋远虑:应该让曹刿做大官,把国家搞得非常强大,齐国来打,谁怕谁;有的另辟蹊径:趁着小胜了一把齐国,立即向他们求和,他们一定答应,然后再秘密练兵……各抒己见,你不让我,我不服你,我则躲在一旁,任他们的思维在海阔天空中飞翔。虽然学生提出的许多策略缺少了很多历史条件的支撑,但每一个点子都是他们自己的想法,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每一个学生都过一把君主的瘾。

鲁迅先生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当我们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自由去发挥时,往往会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学生的独特感受,也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创新精神的胚芽。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者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学博大精深,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更是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评价系统,引导学生想说,鼓励学生敢说。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必须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合作、探究、创新的大舞台。

拓展教学途径创生个性思维 篇7

一、从教学流程的预设中创生

凡教学必有预案, 预案是对教学过程的预先策划, 是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反应的预先判断。所以最有效的预案不是你准备了多少素材, 也不是设置了多少环节, 而是你考虑了多少可能, 提供了怎样的变化预期。讲作文不同于讲课文, 讲课文可以有依托的文本, 而作文的依托是非具象的, 它更侧重于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理性梳理, 侧重于对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准确引导和科学把握。所以, 进行作文教学时, 应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情感、道德的发展状况, 尤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发展特质和发展潜能, 要清楚哪些学生存在哪些问题, 需要怎样的进步, 要预判哪些问题由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更有利于其作文水平的提高。从这一层面讲, 写作教学更注重个体, 更具针对性。

由此而引申出我们写作备课备什么。具体讲, 要准确把握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所需的知识背景, 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兴奋区域和写作学生两者之间桥梁的搭建, 要确立与本课有关的几个主干问题, 思索这几个问题的变式问法, 并拟定回答相关问题的学生名单, 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或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和知识的准备, 要有合理、恰切和经济的应对措施。总之, 备写作课要备细节、备个体、备多种可能。由此, 我们大可破除“文章本天成”的荒诞说法, 学生的个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 学生的作文也是可以教出来和教精彩的。

二、从写作情境的变异中创生

所谓写作情境, 是指学生在提笔之前的一种生理心理的准备状态, 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储备和新写作内容之间的距离判断。距离近, 则学生易产生亲切感, 距离远, 则会茫然失措。布鲁纳曾经说过:“按照理想,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样, 新鲜的写作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促使其主动搜寻有关信息, 从而在跃跃欲试中完成写作。而当下的写作情境, 教师更习惯于讲, 凭自己的经验和评阅体会, 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结果导致教师精疲力竭, 学生兴致索然。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偷懒”, 善于营造变异的情境不断刺激学生的写作神经, 善于通过诱发兴奋点, 刺激兴奋区域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其畅所欲言各抒其志并顺势引导。这里谈及两种情境变异法。

教学角色变换法:我们曾经写过一篇“那一片芳草地”的话题作文, 很多同学都感觉难于出彩, 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邀请班级三位小专家进行作文讲解, 一位擅长谋篇布局, 一位擅长语言整理, 还有一位在素材准备上颇有心得。三位小专家在讲台上或条分缕析或旁征博引, 令人头疼的问题竟然在一堂课中解决了。改变角色, 学生变成教师, 这种兵教兵的特殊写作情境, 无论对于讲作文者本人还是全班学生, 其榜样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都是极其巨大和经久难忘的。

信息情境变异法:高中生开始学写议论文, 但对于这种说理性文章, 学生普遍不感兴趣, 再加上自身素养的不足, 写议论文便成了大难题, 即使“榨”出来了, 也是千人一面。于是我们做了一次情境变异, 让学生将范文中的名人素材换成明星素材, 学生顿时兴致盎然, 爬罗剔抉, 想尽一切办法去了解他所熟悉的歌星影星, 结果产生了很多观点新颖的文章。同时在深入了解明星的过程中, 学生们也加深了对是非荣辱的辨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信息情境变异法, 其实是要在写作内容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 使学生觉得写作并不遥远, 就在身边。

三、从课堂民主的氛围中创生

我们通常所讲的课堂民主是指师生平等对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但设若仅仅如此, 又未免失之于浅薄。真正的课堂民主首先表现为一种和谐,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交融和交流, 包容非与错, 赞赏是与对, 始终以倾听和微笑来融洽氛围舒展身心, 身在课堂便如沐春风, 于是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奇思妙想纷至沓来;其次应该表现为专注, 所有人都把心灵聚焦于一点, 并为之进行艰苦但兴致勃勃的思考, 集思广益、互为补充, 这种专注是一种彼此的协作和担当, 是有分工的课堂, 有分工才会有事做, 有事做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也最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情;再次, 课堂民主还应该表现为一种深层次的探讨, 彼此毫无芥蒂, 真正沉下去思考文题的含义、思考布局的特色、思考语言的优化, 这种思考是艰难的, 但也正是在这艰难中学生充分感受自己力量和点滴进步, 这种进步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是教师上一万堂课也无法比拟的。

课堂氛围的民主还表现在多方思维的碰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也曾说:“所有的自由交谈对他人都是最好的讲课。”通过思维火花碰撞来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实际上是解决1+1大于2的问题。你一个思想, 我一个思想, 交流了就不止一个思想。思想的碰撞不是为了统一和说服对方, 而是在彼此的交流和碰撞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写作体验和心灵顿悟, 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写作教学中思维碰撞主要体现在师———生、生———生、生———本这样三个维度上。师生之间侧重于师的引导和启发;生生之间侧重于彼此的畅所欲言和针锋相对;生本之间侧重于对文本的再认识再发现和再拓展。其中生生碰撞应是主体, 其余为依托和牵引。比如在完成“弯道超越”这样一篇话题作文时,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弯道超越是一种怎样的超越, 如何理解这里的“弯道”?从而引导学生在文题把握、师生领悟上展开探讨和激辩, 进而完成个人写作设计。

四、从课堂偶然的因素中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瞬息万变的, 写作教学的课堂更是充满无限可能性, 事实上这也正符合我们所认为的高效课堂的特质。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具有场效应的辐射课堂, 应该是如“水之流下, 所在皆是”的自然课堂, 应该是“风乎舞雩”、“各咏其志”的个性课堂。既然这样, 那么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偶然因素, 教师应准确判断并坦然面对, 认识到课堂上的偶然因素是巨大的教学资源库, 并进一步欣喜地看到,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并加以引导, 对学生的写作和个性思维的培养将会带来巨大影响。曾经有一次上“美丽生活”习作课, 那天正好下了场暴雨, 雨过天晴, 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有同学悄悄地探头窗外, 于是教者果断地中止授课, 让学生去观察彩虹, 学生欢呼雀跃, 一拥而出。结果, 那次“美丽生活”的话题作文, 乐观开朗的学生写道:“彩虹如人生, 绚烂一次, 即使短暂又何妨”;文静内敛的学生写道:“只有将自己投身到广袤的原野中, 才能发现生命中灿烂的颜色”;更有一位生病的学生, 看到教室北窗口一角安静的蓝天, 发出“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感慨。一次偶然的机遇, 竟绽放出如此绚烂的火花。古人讲瞬间永恒, 想来便是如此吧。

五、从课后评改的体悟中创生

对于学生课堂或考场习作而言, 体悟只是一时的, 这种被称为灵光一现的思想, 常因时间的短暂和事后无暇顾及而被忽视, 但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 这种乍现的灵光总是会在文中留下或浅或深的痕迹。教者评改作文时, 如能巧妙地抓住这些痕迹延展开去, 拓深下去, 一定会让学生获得更多体会和主张。曾有以“感动”为题的文章, 作者在文中写道:"妈妈匆匆地走了, 我竭力忍住自己的泪水, 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 我知道, 我不能哭, 因为妈妈不许。"批阅这篇文章的时候, 笔者和作者一起做了及时的拓展延伸, 丰富了句子:“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 憔悴不堪, 像秋天稻田里被遗弃的稻子立在田里被风吹着, 柔弱而又孤单”。深化了主旨:“我不能哭, 我知道妈妈不许, 稻子被遗弃了, 但它依然立着, 在风中跳跃着属于自己的丰收的喜悦, 这就是妈妈, 这就是她离婚前给我的最后的属于田野属于风也属于苦涩的教育。哦, 妈妈!”

由此思及我们经常发出的抱怨, 抱怨学生的顽皮拙劣, 抱怨出题者的故意刁难, 其实我们自身又做了多少努力呢?古人做学问讲求要坐得起冷板凳, 其实为人师者教写作亦是如此。只有沉下心去, 避开俗世纷扰, 心中有学生, 眼中有生活, 我们才会满怀兴致地专注于教学, 才能在依稀中看到心灵深处那盏虽微弱但仍闪耀不息的灯光, 才能获得教育教学上的真正觉醒, 臻至大乘, 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多年之后完成报告时, 想到那位老师, 说声“还不错”!

释放个性思维 翱翔阅读天地 篇8

一、变“琐碎分析”为“熟读精思”

笔者认为, 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 教师常担心阅读教学讲不到位, 追求面面俱到。结果, 语文书的精美作品变成了一具具摆在手术台上的尸体, 老师拿着手术刀将之一块一块的肢解, 并告诉学生:这一块叫比喻, 那一块叫拟人, 那本来在跳动的心脏又称中心句, 那一个个关节就是过渡句……完美的结构被肢解得零乱破碎, 学生对这本“用来教”的课本也就没有阅读的兴趣了。试问, 当缤纷多彩的文章内容衍化为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 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肢解成几块枯燥干瘪的概念时, 还有哪个学生能体味出作者潜心创作的艺术形象?哪个学生还会有兴趣去欣赏文中的精妙之处?那么, 如何能让学生做到个性化阅读呢?

本人认为:“更好的语文教学就是简单, 再简单。”阅读教学, 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 将词句段篇, 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 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是语文学习的精髓, 在课堂上应舍得多花一点时间让学生反复地去阅读, 去感悟, 从读中发展思维能力, 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让学生做到个性化阅读, 就要变琐碎分析为熟读精思。

二、变“越俎代庖”为“自主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 有了自己独到的发现, 思维就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时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或质疑、批判。笔者认为, 要实现个性化阅读, 教师就应摒弃“答案的唯一性”, 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 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 从而激起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欲望。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 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从鸟的天堂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从“你”字出发, 进行开放式提问, 为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点燃了导火线, 释放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成了一只只被放逐到阅读天地的小鸟, 各自以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丛林中的美丽, 一时间, 课堂成为学生各自表达与交流的乐园,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我的感受”:

生:大榕树太美了!

生:鸟的天堂真热闹!

生:鸟的多是因为环境保护到位……

从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 这样的阅读过程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 答案迥异的见解, 完全是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它犹如一块点火石, 点燃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火花, 使得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烟花般灿烂。

三、变“统一认识”为“各抒己见”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 思维情感活动各异, 知识经验深浅不一, 对同一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 对同一情境下的刺激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阅读教学的过程, 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过程, 也是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个性化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倾听不同的声音, 接触各种各样的观念。但在日常阅读教学中, 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应付考试, 强调所谓的“统一认识”、“统一答案”, 教师照搬教参, 学生把参考书带进课堂, 这种所谓的“统一认识”, 不仅违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利于学生展现个性、塑造个性。变“统一认识”为“各抒己见”, 教师应当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 因为它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培养数学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篇9

新课标所提倡的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师应给学生开辟多种数学渠道, 提供让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课上利用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小组汇报、小组内个人汇报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对学生个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如, 在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 学生通过对一个条件, 两个条件的否定,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教师将结论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1) SSS (2) SSA (3) SAS (4) ASA (5) AAS (6) AAA.要求学生通过画图、实验等途径逐一验证, 判断正误, 然后相互交流、讨论, 再达成共识.学生甲首先指出: (1) (2) (3) 正确, (4) (5) (6) 错误.一石激起千层浪, 甲的发言引起纷纷议论, 学生乙站起来表示不同意甲的意见, 认为 (4) (5) 正确, (2) 是错误的.谁是谁非, 教师没有立刻表态, 而是请甲说出自己的理由, 并在老师的鼓励下走上讲台, 作出了△ABC和△A′B′C′, 其中∠A=∠A′, ∠B=∠B′, ∠C=∠C′, AB=24 cm, BC=12 cm, CA=16 cm, A′B′=36 cm, B′C′=18 cm, C′A′=24 cm, 甲说这两个三角形有四个元素分别相等, 包含了 (4) (5) (6) 三种情况, 但不全等.教师肯定了甲开动脑筋, 勇于探索的精神, 但是对是错, 请学生自己判断.一番议论后, 学生丙说:我赞同乙的意见, 甲画的图没有注意边的对应相等, 所以导致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事实没有满足 (4) (5) 的条件.丙道出了该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趁机强调:在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 “对应相等”几个字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边角的对应相等, 两个三角形即使有四个元素甚至5个元素分别相等, 也可能不全等, 这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思考.

二、提供数学思维空间, 展示个性思维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将教学的时空交还给学生自己, 让他们能够充分进行自我表现, 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思维的过程, 形成数学问题解决的多元化.如, 在对“梯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探究时, 教师先让每个学生任画一个梯形ABCD及中位线MN.然后问中位线MN和梯形两底AD、BC有何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及用刻度尺度量后得出undefined.教师接着指出:“这仅是感性认识, 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证明?希望同学们不要拘泥于课本, 大胆寻求新的证明途径.”学生纷纷去尝试新的证题思路, 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除书本上的证法外, 学生共探究出9种添设辅助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个体的回答虽然不够完整, 但思维开放, 课堂气氛活跃.通过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分析鉴别, 共同概括, 发现所添加的辅助线中有些证明方法是相同的, 而且“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方法尽管有多种, 但核心只有一个, 就是怎样将梯形中位线问题转化 (通过作辅助线) 为三角形中位线或其他已知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展示, 而且使他们在同学面前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探究数学思维规律, 提供个性思维的机会

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应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 共同完成教学知识的建构,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创造知识的学习.如, 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时, 有这样一道题 :如图1, 已知AB//CD, 试说明∠ABE+∠BED+∠CDE=360°的理由.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1) 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 (2) 分小组交流,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 全班讨论, 得出最佳方法.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有的过点E作AB的平行线EF, 直接利用平行的性质解决 (如图1) ;有的延长BE交CD的延长线于点F (如图2) 或过点E作一直线分别交AB、CD的延长线于点G、H (如图3) , 利用平行线、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加以解决;有的利用周角 (如图4) 、三角形内角和 (图5) 、四边形内角和 (图6) 及五边形内角和 (图7) 等结合平行线的性质加以解决.这样, 教师提供每个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通过相互切磋, 启发学生的智慧, 使之产生智慧的火花, 创造性思维才能展现, 学生个性才能发展.

四、注重数学思维评价, 呵护个性思维的亮点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的意见, 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看法, 善于宽容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努力寻找学生个性思维中的亮点, 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 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修正自己思维过程, 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数学解题中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是多元的, 只要在解题过程中, 学生能不拘泥教材上提供的方法, 能多元地、超前地、创新地、科学地探究、思考, 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和赞赏.学生在解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墨守成规、看似不合乎规范却又合理而又有独到之处的思路和方法, 却正闪现出他们身上可贵的智慧的火花.

如解方程:undefined

解:因为undefined且x≠±2

所以x+2=1, 所以x=-1.

因为当x=-1时, x2-4=1-4≠0.

所以原方程的根为x=-1.

如何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 篇10

一、关注学生的“嘀咕”

学生的“嘀咕”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是他们内心情况的反应。比如, 在有的课堂上, 教师在教授“加法的认识”的时候, 让学生看动画, 有3只小鸟, 又飞来2只小鸟, 然后让学生用算式表达图中的意思。一个学生说到3+2=5, 教学的主要意图就表示清楚了,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说法学生并不一定全听得懂或者认可, 这时候学生不敢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为害怕出现错误, 就会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这边有1只百灵鸟, 那边有1只布谷鸟, 其他3只是鹦鹉。当时我听到有学生在下面这样自言自语, 由于时间比较紧迫, 就没有注意, 但是后来反思, 认识到这些嘀咕是不能忽视的。

学生小声嘀咕是因为对这些心中的想法不是很确定, 所以不敢大声表述。这时候,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这种嘀咕就随风飘逝了, 而是要问一下, 要弄清楚学生说的到底是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说出来, 让学生共同探讨一下。然而, 有的教师过于严肃或者言辞有些严厉, 学生不敢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 就需要教师和颜悦色, 注意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 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 让学生不再畏惧, 不再担心想法是否正确, 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与同学们一起研究。这样一来, 不仅课堂气氛很活跃, 而且别的学生也会说出自己藏在心中的想法, 能够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答。在这样的学习气氛当中, 学生充分表达看法, 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心目中的看法是:按种类把小鸟分成三类, 百灵鸟、布谷鸟、鹦鹉, 合起来一共是5只;鹦鹉有3只, 其他的有2只, 合起来是5只。如果学生思维激活了, 甚至可能会有学生想到:5只小鸟3只在唱歌, 又来了2只, 5去掉3是2。这样一来, 动画的效果就会更明显, 学生也更能明白题意。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看法, 这样,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透彻。

二、学会倾听学生的“胡说”

学生的“胡说”有时候并不是异想天开, 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在课堂上, 有时候不是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而是觉得如果这样停留下来处理和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 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度, 让原来的备课毫无意义了。这样一来, 教师就一直按照自己的思路教学, 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大多数教师只用一句话就阻断了学生的说法, 在以后的课堂中, 学生就只会听。这样,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所以, 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胡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 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 各个小组的学生拿着不同形状的礼物袋, 学生对这些礼物袋按照自己内心的看法进行分类。其中一部分学生按物品的种类来分,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根据不同的颜色分, 另一部分学生按照物品的不同形状来划分, 各种分类方法都呈现在大家面前。但是, 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想法跟其他学生是不同的, 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上讲台来进行分类。其他学生看到这个学生分类的时候, 都在悄悄讨论, 表情各不一样。当这个学生摆完之后, 我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出来的。原来, 他是看到别人的都是一样的, 想自己摆个不一样的, 就整理出这种分类方法了。

在学生表达这一想法之后, 大多数教师脑海中第一想法就是否定。但是作为学生引领者的教师, 我们不应该这样做, 而是应该让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因为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要学会停留, 学会倾听。这样, 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 学生就会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藏在心里不敢说。

三、认可学生的“瞎蒙”

教师对学生表达的想法要认真倾听, 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恶言恶语, 而要委婉地表述。因为不好的语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会导致学生不再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一句鼓励的话语会让学生认可自我, 更愿意与人交流。

教学中, 对于学生的想法, 教师尽量不要否定, 而应该先认可, 再慢慢引导。对于课本的例题, 教师不要先做任何的解答, 而是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学生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想法, 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 要做的不是打击, 而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 教师要先提出表扬, 再纠正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 对于学生说出的想法, 要加以肯定。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例如, 教学“9+7=”如何来表达, 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表达不同的想法。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规范, 但是这份勇气是可贵的。这时候教师要说:“描述得真好, 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对于这种夸奖, 学生会记在心里, 以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会踊跃回答, 这样, 课堂氛围就会很活跃。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说得不好害怕被同学嘲笑,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教师与学生都会得到课堂教学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认真听讲,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应给学生权力, 让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 课堂氛围也会更好,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在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跟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展现个性,让思维跳跃起来 篇11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营造氛围,培养思维意识

以认识心理学家,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创设情境,提供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教师还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層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自主学习,培养思维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精心设计,培养求异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很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五、引导猜想,培养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关于个性写作思维训化的研究 篇12

关键词:个性写作,惯常思维,创意思维

在个性写作中如何把握并运用好思维定势, 直接影响到个性写作生成的速度与质量。 个性写作一改从文章作品出发的写作思路, 走的是一条从作者个性思维出发的创新道路, 即在逐渐弱化惯常思维的同时逐步强化创意思维。

1 惯常思维的弱化

惯常思维, 即过去形成的对当前思维会产生制约性影响的习惯性思维, 它是人们在长期思维实践过程中形成与惯用的格式化思考模式, 它一般因强大的惯性而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 有碍于个性写作新观念、新形式、新方案的创立。

常见的惯常思维定势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从众定势。 从众定势是学校、社会群体在感情、态度特别是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形成的群体力量。 如若大众化的形式、材料、语言、理念等常出现在学生写作的文章作品中, 这样的文章作品往往平衡有余而灵气不足, 千篇一律的现象还不少。 ②权威定势。 权威定势即对已成定论的权威性言论或理念心存尊崇而产生的思维定势。前人前世的既成言论常以引语的方式直接被学生写作使用, 不少学生写作由于缺乏联系实际的阐发, 文中也就很少呈现批判性创新。③经验定势。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掌握规律或技能谓之经验, 处事立身完全遵循过去的经验便形成经验思维定势。 感觉顺手或得到认可的模式或表达, 在写作中一旦成为一种经验, 就常常容易沿袭不变, 于是有的学生从初中到大学写作基本上都是一种格调。④书本定势。书本定势即遵循书本中前人留下的知识、经验或教训而形成的思维定势。 写作中, 原封不动地套用别人的观点或材料而缺失个人的思考, 也就谈不上发挥和创新。

当然, 也应该充分尊重反映客观规律的那部分惯常思维成果, 如一些经典的名人名言、历史事例或成功经验等。 这样个性写作取材就可以“ 舍远求近”, 直接运用成功人士或阅读材料的语言素材、思想理念或思维结构了。 需要带入自我思考乃至中肯评判, 只有这样才能在个性写作中用好惯常思维这把“ 双刃剑”。

2 创意思维的强化

创意, 即具有创造性的意念。突破常规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思考, 进而进行个性化创造的思维过程, 便是创意思维。 个性写作者的创新能力, 实质上也是运用不同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的一种能力, 它通常依赖于写作主体思维的选择。 为此, 第一, 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因为这是进行创意思维的基础。第二, 要通过训练熟练掌握创意思维技能, 并懂得其类型和方法的变通使用。 写作创意思维, 主要有如下几种思维方法:

2.1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 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 充分发挥想像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 不依常规多角度联想和思考以寻求变异。有关发散思维的训练, 提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升思维的发散性和跳跃性。要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肯定、否定和综合等视角思考, 还要学会通过角色转换和角色扮演还对象以“ 本真”面目。②提升思维发散的准确性。 在思维过程中要有目的地依题意发散, 要求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思维要素, 并通过急速的联想跳跃找到正确的有价值的答案。

2.2 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 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 对来自不同方向、角度的复杂信息进行收敛、聚合, 为信息的归属确立一个明确的“ 靶子”。由于它是一种由面到点的内聚式思维状态, 所以又叫内敛思维、集中思维。针对手中所掌握的多个相关素材进行聚合思维, 要找出并列、正反或层进等关系, 以便在素材运用时产生“ 合力”。 并尽可能地分析关键要素或隐含要素, 从中找到最佳或最新的方案。 在构思过程中, 通过发散、联想多角度地透视事物的各个侧面, 然后对纷至沓来的思绪“ 聚焦”, 选定一个理想的思想点生发开去;在生发过程中要做到目标始终专一, 围绕目标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去芜存菁, 以避免兴之所至而淹没了主旨。

2.3 逆向思维

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 关注小概率可能性, 考虑其他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 从而引起新的思索, 产生直觉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 这种思维即逆向思维。思维的逆向性体现在善于“ 唱反调”, 使文章闪烁出别具一格的亮点。如“, 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苦过了头, 就会出现“ 死学”的情况等等。逆向思维的核心在于“ 逆”向求“ 异”, 但绝不是刻意猎奇而标新立异。 进行创意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匡正谬误, 揭示事物的本质, 还事物以本来的面目。 为此, 反弹琵琶就要防止陈旧观念、贬义成语等的随意翻“ 新”, 反对为吸引关注而恶意编造怪异或荒诞情节等。“ 求异”也要尊崇科学, 理由充分, 言之有理, 让否定与创新都符合客观规律。

2.4 形象思维

相对于逻辑思维, 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的思维叫形象思维。 ①联想思维。 它是由一物想到相关的另一物, 是人从头脑中提取信息的一种跳跃式的检索方式。我们依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调动大脑知识库存, 或以一个概念为中心, 或以一种情思为轴线, 或以逻辑变化为推力, 在物与物之间搭上一座桥梁, 让看似无关的事物因为某种特定的原因组合在一起, 便能产生一种强大的能量。②想象思维。它是一种借助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思维方法。运用想象思维时要注意合理、丰富与集中, 平时多观察、阅读, 储存尽可能丰富的表象, 还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以洞析事物的特征和事物存在变化的规律, 使想象既有现实依据, 又切合具体情景。

2.5 辩证思维

对事物或现象内在、本质、全面的认知离不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的思维方式。 ①联系的观点。 任何一则素材都可以令我们联系到相关的个人经历、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等, 依此我们的思路便得以展开。②发展的观点。有的对象本身就蕴涵着发展性的道理, 有的对象从历史、现实或未来的角度分析会得出具有发展性的观点, 由此可见不同的特定时空下素材自身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点。③全面的观点。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陷入单一、片面的误区, 如观冰山而略见其冰上一角。 为此, 我们要不时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 让自己的思维多元化、立体化, 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分析素材。

个性写作思维训化的指导思想, 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思维的方式、方法, 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并学会思维的方法。训化过程需要贯彻“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 三主”原则。“ 三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思维发展的主体, “ 教师为主导”即由教师主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 训练为主线”就是寓思维训练于科学的练习实践。其中“, 学生为主体”是基础“, 教师为主导”是必要条件, “ 训练为主线”则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蒋新红.个性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儿童父母下一篇:高企业认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