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让个性飞扬

2024-07-06

写作让个性飞扬(精选12篇)

写作让个性飞扬 篇1

2009年6月, 我参与了《河北省初中升学统一考试》的阅卷工作。在这次工作中, 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相当数量的作文, 从布局谋篇到词语的运用, 甚至开头结尾, 都如出一辙, 很难发现有个性的文章。不同的学生却有着大体相似的大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中明确提倡写作个性化, 其具体阐述是:“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那么, 如何还写作以个性, 让学生作文具有个性化的鲜活色彩呢?

一、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鼓励创新多元化表达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畏难情绪, 懂得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 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离奇的重大事件, 而是用笔来说话, 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受。其次, 在写作教学中, 可以通过创设情景, 提供包蕴丰富的话题、运用各种各样的设问、趣味横生的调侃、丰富魅力的讲解等, 来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情景,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对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教师应及时鼓励。当代的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尽管很不成熟, 或许还不很正确, 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 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 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主要内容。在一次写作中, 我给了这样一则材料:“一条小虫连续爬上墙壁是多次都摔了下来, 但它还在继续往上爬。”对此, 一般性的思维仅局限于赞美小虫的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而通过求异性思维, 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呈现了出来, 有学生表达这样的观点:该放弃时就放弃, 顽固的人认死理、不自量力, 等等。对于学生这些经过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地思考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 教师要注意去发现, 大胆去肯定, 积极去引导。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 并且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二、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感受生活, 丰富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与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 只有从生活中才能提炼写作素材。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食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留心生活琐事, 关注社会热点, 丰富精神世界, 培养高尚情操, 让自己生活丰富起来。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 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响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放开手脚, 自主创新, 多写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多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 增进人生阅历;走进图书馆, 多读书, 读好书, 激活思维, 放飞心智, 用自己的灵魂与社会对话, 与自然交流, 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和人格。这样, 学生不仅会有写作之泉, 而且会有人格濯亮之泉。

三、悉心呵护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个性化的作文表达, 可以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景物描写、借景抒情等手法, 可以采用不同文体放飞个人特长, 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和创造。但说到底, 作文是一门“语言艺术”, 是需要靠“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 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也往往是学生作文成败的关键所在。而事实上, 学生作文没有思想内涵、形式单一的“学生腔”是非常普遍的。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生活深入感悟、扩大学生阅读量、对语言进行科学训练外, 还要肯定学生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灵性表达。请品味一下学生习作中的语言:“妈妈, 风把我推到了。”“泪水挂在它写满春意的脸上。”“新晒过的被子有阳光的味道。”“取, 一定要取之有道, 要知道需要什么, 什么重要, 什么必要。”其实, 这些极富文学意味的“语丝”, 这些渲染了主体“感情色彩”的东西, 由于突破了一般语法、修辞、逻辑的“常格”, 显得那样飞扬灵动, 富有韵味。细心呵护这样的“语丝”, 就是呵护学生生命中创造力的“灵性”。

四、改变传统评改方法, 提高评改实效性

长期以来, 学生的习作都是由教师来详批详改, 而学生拿到作文本时, 认真一些的看看批语, 而大部分学生只在意自己的分数。针对这种情况, 一方面教师评价要客观, 评语要受学生欢迎, 另一方面评改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首先要明确, 新的作文评价标准, 在“基础等级”之上有“发展等级”, 除语言流畅生动、表达具体形象之外, 更有思维独到、创意迭出的目标, 这种评价标准, 虽然教师的评阅增加了难度, 却解放了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能够放胆为文, 写出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个性化作品。教师面对这种作文切不可轻易下定论, 一支笔褒贬是非, 要写出让学生心服口服的评语。因此, 评语要少用套话, 如“语句通顺、层次清楚、中心突出、构思巧妙、首尾呼应……”, 多一点形象启发, 多一点情感诱导, 寻找学生习作的闪光点, 并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增强学生不懈努力的自信心, 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另外, 自我评改、相互评改、小组评改、网上共评等, 也是行之有效的作文评改形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适当点评, 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引导学生去评价一篇作文, 去欣赏一篇作文, 引导他们去感悟一篇成熟些的作文形成过程。学生个体在关注或审视自己与他人的文章后, 通过集体的评判, 寻找彼此的差距,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会大大促进作文评改的时效性和民主性。

写作让个性飞扬 篇2

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其中有愿意画画的,有喜欢看课外书的。刚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说实话,我挺生气的,但是我没有在课堂批评他们,而是在课下自己进行了一番思考,是不是我讲课的方式学生不喜欢、不精彩,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后来,我又把这几位学生找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我也和其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了沟通,我才知道,原来这几位学生是非常喜欢绘画和写作,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做这些事情。

我想:即便如此喜欢,也不能耽误了课上的学习呀!这让我陷入了焦虑之中,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我考虑到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大家的喜好不同罢了,为什么不能利用他们的优势来进行学习呢?于是我便想了一个办法,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经常画地图、涂色等等,后来这位学生还独自绘制出了一本地图小册子。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他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既提高了他的地理读图识图能力,又不耽误他的个性发展,让个性融入到其学习当中。对于喜欢写作的同学,我经常让他去图书馆和机房查阅一些地理课外资料,引导他学着自己总结,并且尝试着写一些小论文进行发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利用自己的写作长处来创作了地理小论文、地理小专刊,使得自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并且也为大家提供了众多的地理课外资料。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地理,爱上了地理课。

让语文个性飞扬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让写作“个性”飞扬 篇4

那么, 如何还写作以个性, 让学生作文具有个性化的鲜活色彩呢?

一、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鼓励创新多元化表达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首先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畏难情绪, 让学生懂得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 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离奇的重大事件, 而是用笔来说话, 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受。其次,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提供包蕴丰富的话题、运用摇曳多姿的设问、趣味横生的调侃、丰富魅力的讲解等, 来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对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教师应及时鼓励。当代的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尽管很不成熟, 或许还不很正确, 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 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 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 并且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二、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感受生活, 丰富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 只有从生活中才能提炼写作素材。语言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留心生活琐事, 关注社会热点, 丰富精神世界, 培养高尚情操, 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 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响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放开手脚, 自主创新, 多写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多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 增进人生阅历;走进图书馆, 多读书, 读好书;激活思维, 放飞心智, 用自己的灵魂与社会对话, 与自然交流, 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和人格。这样, 学生不仅有了写作之泉, 同时也有了人格濯亮之泉。

三、悉心呵护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个性飞扬 篇5

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价值取向包括人的发展标准呈现多元,个性化教育才成为必然走势。追求个性化是生命生长的本然回归,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个性化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意识到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同时还必须竭力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开放的平台,并容忍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次要倡导独特,力求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等等。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包容“特殊”学生的“异常”,慧眼识“真”,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个性飞扬的舞台。

一、激发兴趣,体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为兴奋、投入、思维敏捷,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变兴趣为动力,让群文阅读课堂活起来。

我们早知道,只有在一定的动力支配下,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愉快”的教学目的。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内容不够新颖,教学不够生动,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学生就会把群文阅读当做枯燥乏味的负担,效果会大打折扣。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必须给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体验情景,从而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

1、要善于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

资料性课程资源是指与解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实物等资料。适时、适度、适量地添加资料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加深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料性课程资源可以在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受阻时运用,也可以在情感蓄势待发时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能导火索般让学生进入情境。如我在执教《军神》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手术中”那一段,然后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中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的片段,最后再让学生读手术中的那段文字,学生的情感如滔滔江水一泻而下。恰到好处地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精彩就会不期而至。

2、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积极模仿,达到想读的目的。有朗读还要有听众,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还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重视学生读书感悟。

二、尊重个性,诱导求异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无时无刻地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就是鼓励对群文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需要出发,以学习者的个性体验为出发点,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例如:学完一篇课文后一位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雪水化了变成()”。大多数孩子填的都是“水”,只有一个孩子的答案是“春天”。我们的老师在肯定了大多数人的答案后,对“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个答案批驳了一番,她认为“雪化了自然会变成水,怎么会变成春天?”

否定学生超常规的思维,往往是一些教师僵化、愚钝或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个性的飞扬,没有思维的碰撞,又怎么会有闪光的让人惊喜的火花呢?

如果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仅仅孤立地记住老师、课本呈现的知识或事实细节,顺着教师设置好的线路机械的思维,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体验、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全班朗读一个腔”、“百人作文一个面”等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尽快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上,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

三、允许质疑,鼓励批判

教育专家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生长个性的土壤!”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的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鼓励学生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敢于说“不”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为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喝彩,因为敢于说“不”的学生往往具有创新精神,课堂是他们个性飞扬的舞台。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具备了创造思维品质,带给我们的将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例如:我曾看到一幅教育漫画:画面上,教师正在给三个学生讲课。他左手端着一个玻璃杯,右手指着杯中的水对学生说:“这是水。”只见其中两名学生脑海中同时浮现玻璃杯盛水的图像,与教师所指的一模一样。画面上另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脑海中竟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远山如黛,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上波光粼粼,远处帆影依稀,近处群鸥翔集。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教师一手反背,一手猛指那个浮想联翩的学生,呵斥道:“不许乱想!”于是,画面上少了一道海上风景线,却多了一个盛水的杯子。这少的究竟是什么?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再也不应该只是会培养那些仅仅会说标准答案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想象力丰富,敢提问题、会提问题、敢向权威挑战、向习惯挑战的人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甚至批判的勇气,只要学生说的答案有道理,不妨给他们一片彰显个性的空间。只有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中,我们才可能掀起思维的高潮,闪现学生的智慧。

四、放飞思维,激发想象

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丰富的语言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性精神的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新的形象、新的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所以,群文阅读教学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

让阅读教学个性飞扬 篇6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补充一句那就是“学到老,总结到老”。我从教已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尤其在阅读方面卓有成就。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涌动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感动,有自己的诠释,有自己的情怀,有自己的梦想……那么如何才能让阅读教学个性飞扬,培养出个性十足的学生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呵护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因为学生的理解与所谓的标准答案相左而极尽嘲讽训斥,从而挫伤了他们思考的主动性和发言的积极性,而是要以宽容热情的态度让学生尽情表达,允许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出更多的不同领悟,以此来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我们语文教师都应予以认可。

记得三年前,在教学《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片段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谁?”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聪明,本领大”;还有的说“我喜欢唐僧,因为他善良,我们应做一个善良的人”……听了这些话,我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刚想表扬总结,这时,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有不同意见。我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也非常聪明,具有应变能力,而且做事锲而不舍,一次骗不了唐僧,就想办法第二次去,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我们的学习不应有这样的精神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像炸开了的锅:有的同学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同学若有所思,说他说的有道理。我也愣住了,不过马上想到办法,我说:“你真聪明,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联系学习实际来考虑,而且能表达出不同意见,这一点,我们要向你学习。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一下他的想法对不对。”就这样学生们开始讨论。讨论完后,我就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知道了白骨精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她的阴险毒辣我们应摒弃。这样的答案呵护了刚才学生的发言,使他的个性得到发展。

我为学生发言的与众不同而喝彩,因为我知道敢于说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如果简单地否定或草率应付,就会损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只有正确对待,才能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

二、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是阅读教学中张扬个性的重要前提。有人说“文学是痴人的想象”,有血有肉、有形态、有色彩、有神韵,更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需要学生静心去读,耐心去品,放飞想象的翅膀,形成个性化的认识。也只有自由和谐的阅读空间,才会让这一切成为现实,使阅读课堂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我在讲课文《秋天的怀念》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体会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我特意选定1—3自然段文字重点品析,我不做任何要求和暗示,只是让学生静静的品读,默默的感悟,二十分钟过去了,我看到有些学生开始激动,有的甚至留下了泪水。我把朱亚静同学叫起来,让她谈自己的感受,她激动地说:“老师,我被文中的母亲打动了,这位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还瞒着儿子,照顾儿子。”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冯小军同学就站起来说:“我看到作者的母亲,不禁想起了我的妈妈,有一次,中午放学回家,一进家门,我就看到妈妈用手捂着肚子在厨房里做饭,我赶忙过去,原来妈妈得了急性肠胃炎,但她怕我中午吃不上饭,就坚持着为我做午饭,我长大后一定要孝顺我妈妈” ……一节课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为什么?是自由地潜心静读,给足了学生思索品味的时空,让学生思绪飞扬,读出了个性。

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读书形式,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轻松自由的答题方式,还自由给课堂,课堂会生机无限;放自由予学生,学生会个性张扬。

三、层次性拓展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拓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这才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自由天地。例如我在讲授六年级语文《早晨》一课时,通过指导朗读,学生们都沉浸在了充满生机的早晨美景之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此时,我趁机进一步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和作者一样,享受过美好的时光呢?能不能把你的所见所感讲给大家听听?”学生听完我的话后,先是一阵沉思,而后便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一位学生说:“我上个星期天和爸爸一起去看日出了,景色非常美丽。刚开始不见太阳的脸,大海是沉睡的,一片灰暗,不一会儿,太阳就微微露出了脸,渐渐地越升越高,最后跳出了海平面,此时,海面上波光粼粼,犹如洒上了金子一般。”还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雨后的景色是美丽的,一阵雨过后,大地万物都会焕然一新,空气也是清新的,空中会出现一道彩虹……”

小小的练笔,将作者短小的文本滋润得更丰满、更圆润,使得阅读教学有了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阅读。正是鉴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的情况,新课程标准则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

让个性写作在多元解读中飞扬 篇7

但是临考前的作文训练又往往捉襟见肘、无从下手,而个性写作的训练又是一个庞杂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我在此提供一条不是捷径的捷径:回归高中语文课文,对经典性篇目重新审视,进行多元(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解读,为考场个性写作做好积累素材准备、文体创新准备、审题立意准备。

一、多元解读为个性写作提供经典素材,使写作选材推陈出新

临考前,有的学生无暇积累素材,有的学生面对各类浩如烟海的作文素材望洋兴叹,无暇整理素材,到头来是两手匆匆,腹中空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语文经典课文,对其进行多元解读,把对教材研读与个性写作素材的积累结合起来。

高中语文经典课文篇目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文本特色,极富艺术、审美价值,是常读常新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2003年北京师大附中的周婉琪同学高考作文《转折———十个海子的复活》得满分,就是取材于、得益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际上,如果学生能够对某一经典课文篇目进行全方位的多元解读,包括对作品的拓展阅读,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得出多种认识,从而灵活切入所给话题,推陈出新写出富有个性的好文章。

二、多元解读为个性写作提供文体创新思路,使写作形式标新立异

多种文体的尝试,可使学生放开手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高中语文课文篇目文体形式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寓言故事、演讲辞、序言,等等,重新解读课文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写作文体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按照文体系统将课文篇目进行归类解读,探究不同文体的表现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写作训练。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解读《祝福》时,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来重新演绎祥林嫂的故事。学生将祥林嫂的故事改编成了歌曲《鲁镇飞雪》(以朴数的《白桦林》为曲),并加以演唱,感人至深;还有的学生把祥林嫂的故事改编成快板形式,绘声绘色地表演,极富感染力。在文体的变换创新中让学生体会不同文体的表现力,从而学会用形式来彰显内容的魅力,达到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目的。

通过这种文体创新训练,学生文体意识增强了,考场作文形式纷呈:寓言故事、演讲稿、“开庭审判”词、书籍的出版序言,等等,给批卷老师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多元解读为个性写作提供审题立意角度,使写作不落窠臼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做到不平,就要打破常规,学会反弹琵琶,同一题材,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理想境界。

重新解读《赤壁赋》、《归去来兮辞》,引导学生理解人只有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可恢复自由的本性,获得极大的自由和最大的幸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解读探究“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进而进行“和谐”的话题作文训练。在《项羽之死》中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历史问题,打破了历来对项羽的高度赞誉,辩证地评价项羽其人。从《寡人之于国也》的“斧斤以时入山林”等句子中挖掘出孟子可持续发展观的前位意识。在《祝福》中引导学生解读“鲁镇”意象,打破传统的阶级罪恶论分析,深入理解民族集体无意识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学生在《鲁镇悲歌》的习作中写道:“鲁镇哭了,放出一曲悲歌,响彻整个大地。听到的人离开了,去寻找温情,寻找别样的人们;听不到的人麻木了,继续捍卫着他们的旧礼,一辈子,就这样活。望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祝福,我期盼死亡,用死亡剔除所有的迂腐、虚伪、自私、冷漠、残忍、圆滑和一切滞后民族发展的毒瘤,让留下的成为生命中的温暖,让温暖造就出一个真诚的美丽新世界。”

高考作文一定不会出现我们“做”过的题目,但是出现的一定是我们“练”过的。重温课文篇目,多元解读,深层探究阅读,客观上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了多种角度,便于考场迅速审题立意且不落俗套。

让识字教学个性飞扬 篇8

一、奏响课堂交响曲,让识字漫天飞舞

(1)利用拼音辅助作用,让学生更快地识字。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汉字不多,这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安排先学习拼音,有意识地引导识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画,进行“看图说话学拼音”的方式,让学生边说边识字,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使学生利用拼音自主识字。新课标把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它是学习汉字的拐棍。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借助拼音识读汉字,充分发挥拼音的辅助功能,孩子们识字的难度大大减少、识字的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时,要在35分钟内教学生会读、会认“排、中、游、流、唱、两、岸、树、苗、绿、江、南”等12个生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复习有关的声母、韵母,练习拼读音节,再依托这些音节来帮助学生读课文、识字。如“中”字先出示音节zhōng,让学生说说这个音节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第几声。然后练习拼音zh—ōng—zhōng,在熟练拼读音节的基础上老师板书“中”,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通过讲解让学生将“中”字的音、形、义牢牢地掌握。

(2)利用课文插图或者直观教具,让学生识字的难度降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归类识字“机”字时,用薄纸壳画上“飞机”和“飞行员”,涂上颜色分别剪下来,在上课时以蓝色的天空为背景把他们挂在黑板上。对于“机”字,学生感到笔画多不容易掌握,看到图样就会兴奋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结合图样讲“机”字,即有“木”旁,而飞机和飞行员都是在空中活动,进一步理解“机”,组词为:机器、机能等等。通过配以直观教具的演示讲解,学生既能认识和掌握“机”字,又能够达到正确运用“机”字的目的。

(3)充分利用汉字象形、形声特点,让识字教学“有规可循、有律可依”。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图形、繁体字到今天如此简便的简体字,它的字体形象、形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象形字时,我们要抓住汉字形象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与字、物与字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从图、物中观察到字的形,充分利用联想的方法帮助识记,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少写错别字。如学习“目”,可以结合图片形象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所以“目”的里面有两横,以区别“日”。这样一讲,“目”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乐趣。

二、舞出个性风采,让识字起舞纷飞

(1)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快乐识字。低年级由于年龄的影响,还停留在喜欢做游戏的阶段。在教学中引入有趣的游戏,使学生放松,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识字。如学习反义词时,可以根据合体字的规律,设计“反话”游戏。将“大”字写在一张卡片上,拿给一位同学,然后老师说出游戏规则,当同学出示“大”的卡片时,同学们就要做出“小”的动作,让学生在反话游戏中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在认识反义词的同时,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在竞赛中激励学生的识字兴趣。低年级学生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运用竞赛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教学偏旁相同的生字“江”“河”“湖”“海”等字时,比赛看谁识字的速度快,就评他为“识字小能手”。竞赛活动和适当表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挥动马良神笔,让识字云起雪飞

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识字教学。生活是学生识字的来源,家里,路边、学校都是学生识字的好地方,我们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识字的习惯。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广阔天地,不断地主动识字。例如,让学生认识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的姓名,认识生活用品等物品上标注的文字,认识路边上的广告、标语的生字等。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自主识字,让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下课时,让学生去观察学校墙壁上的标语,“小草是我们的好朋友,请你脚下留情。”认识“草”“好”“你”“下”等生字,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随处识字。

与青春同路让个性飞扬 篇9

探讨个性培养,总是离不开对个性的理解。个性不仅是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的问题。心理学认为: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既代表了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不同,还体现了个体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因此在学校中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重要性。

要培养打造学生的个性,途径是多方面的,在实践的摸索中我认为更有效、更可行的无非是个性管理、个性环境、个性活动、还有班主任的个性影响。

一、个性管理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仅仅靠教师的单方面力量还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班级内的管理作用。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管理方案:“民主管理”“畅谈空间”等。在“民主管理”主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监督职能作用,让每个学生轮流做班长,形成每个同学的主人翁精神;“畅谈空间”主要是在电脑上设置的班级群号,每个学生只要有机会都会到上面去发表自己对近一段时间班级管理的看法,出现的问题等,而且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了每个同学的个性管理能力。

二、个性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我在日常管理中也非常注重环境的熏陶,这主要就体现在班级的文化环境。例如:在班园的建设上也着实费了番心思,班级的标语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有意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张显学生的个性,我设置了“聚为一把火,散为满天星”的班级标语,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闪亮的地方。在其它板块的设置上,同学们还一起动手设置了“豪言壮语”——其中充满了每一个学生远大的理想;“个性展示”——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在这里熠熠闪光;“吐露心声”——这里的疑惑将及时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解答。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审美与人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个性的熏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个性活动

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如果引导不当将导致学生共性的统一而失去个性。我在班级内就开展了多方面的培养学生个性的活动。例如:我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将班级的同学分为五组:朗诵组、文学组、话剧组、辩论组、美术组。每个组都设立一个或两个负责人,对负责人的要求是要充分的利用业余时间带领组员排练,尽职尽责,一般来说都会选择那些在本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做组长,这样更有利于他们活动的展开。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几个组已经初见成效,在学校的相应的各项比赛中,我们都胸有成竹,而且节目质量过关,取得了很多的奖项。可见,活动完全是培养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它远比口头的说教要好的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

除了通过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外,我也比较注重班会课的力量,每个学期我都会开8或9个大型的主题班会,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日常的骄傲、浮躁中失去自我,例如:去年我就开展了以“学会感恩”“尊重他人”“青春畅想”“远离挥霍”等为主题的班会,学生在互相的讨论中得到启发,健全了他们的人格,因此我认为应充分利用班会课集体的力量,这样远比老师一个个说教要有效的多。

四、班主任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主任是否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独特的个性,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经过自己班主任实践证明,我认为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除了受职业道德、知识素养等基本素质影响外,能力、兴趣、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对学生影响非常大。例如:班主任的性格是开朗的,那么一般来说这个班级的学生性格一定也非常开朗,如果班主任性格是内向的,即便学生性格是开朗的,班主任不喜欢这种开朗就会想方设法压制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变得沉闷;通过教学我们也看到,往往班级里班主任组织能力强的,班干部组织能力也要好一点,而相反,班主任组织能力弱一点的,班级学生做事往往就比较拖拉,可见,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有实践了我们才能深刻的去了解、去体会。正所谓“信其道,才能受其教”。

让个性轻舞飞扬 篇10

一、创设富有生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学习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说读者假如进入了文本所描绘的情境, 对作品表达的情感、描述的景象, 自然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前, 先要创设一种意境, 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正所谓“课开端, 情亦设, 趣相生”。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便生动地描述着:“秋天来了, 天气越来越凉, 秋姑娘开始担心起来:不知那些好朋友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有了, 就用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信吧!”同时打开课件 (枫林, 簌簌秋风, 枫叶飘呀飘……) , “你们听……起风了, 这是秋姑娘的脚步声, 她掠过田野, 越过山冈, 走过森林, 飘过江河, 你们看 (画面上出现飘舞的秋姑娘, 孩子们纷纷发出惊叹) , 秋姑娘真的来给朋友送信来了, 枫叶信也飘到我们这儿来了!”说着, 让孩子们从抽屉里找出事先隐藏好的“枫叶信”, 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啊, 这上面还有字!”大家十分惊喜。他们模仿着课文中的角色, 美滋滋地大声朗读起来:“亲爱的大雁, 南去的路上, 你们要多加小心哪!”“亲爱的青蛙, 冬眠的时候, 盖好被子, 别着凉生病了!”……孩子们互换着枫叶信, 脸上洋溢着欢乐, 忘情地诵读着。当读到“咦, 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 全被秋姑娘写了信”时, 他们还不由自主地做起动作来, 那纯真的表情, 夸张的动作, 动人的声调, 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全面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何为厄运?谁在什么情况下遭受厄运?他又是如何打不垮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 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由此, 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 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 是世界的发现者。”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 坚守这一本义, 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向纵深学习。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情智碰撞中学习

根据学情, 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 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 对课文涵咏、体味, 读出新意, 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慨和新意。在语文课堂上, 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三袋麦子》一课, 熟读课文后, 我组织班级开展大讨论, 分为三方阵营:支持小猪的, 支持小牛的以及支持小猴的, 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 究竟孰优孰劣?这样, 读文因释疑步步深入, 释疑因读文渐臻圆满。学生们闪耀着的是以生命为载体的鲜活的、灵动的智慧和精神, 教师随机导拨, 循循善诱, 并赋予学生以深刻的人生感悟。

四、相信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源自学习者的知识基础, 二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主动”从何而来?从教师慈爱的笑脸、同学关爱的眼神而来。但是,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 尤其是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 教师如何对待他们很重要。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 从而激起他们提高学习动力, 以睿智、思辨的头脑倾听课文, 促使他们成为成功的学习体验者。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 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问题, 然后大张旗鼓地表扬, 并不失时机地颁发奖品, 逐步加大问题难度, 提高要求, 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 体验成功的欢愉。

让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篇11

【关键词】:兴趣、语文课堂、朗读、趣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有效阅读:让学生个性飞扬 篇12

一、阅读中想象——充盈孩子的心灵世界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 学生可以有效地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因此,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应切实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合理的联想或想象。丰富的想象可以给小学生的心灵带来自由、明朗、缤纷的世界, 促使他们的思维触觉广泛辐射, 从而有效地创造出新的形象与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来自于现实生活, 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材料, 恣意驰骋想象, 尽情体会想象的无穷魅力, 从而充分感受言中之境。

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 笔者抓住其中这样一句话“长年累月地奔波, 在破庙里过夜, 比住在家里苦多了”。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李时珍会遇到哪些困难。于是学生联想到:破庙里, 饿了, 没有饭吃;渴了, 没有水喝;困了, 没有床睡;病了, 没人陪伴;夏天, 蚊虫叮咬;冬天, 冻入骨髓……学生们仿佛看到了李时珍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 造福万民, 攀峭壁、下陡坡、涉沟河察访药材历尽千辛万苦的情景, 从而充分感受到了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不畏艰难的可敬精神。

二、研究中寄情——激扬孩子的情感因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师要深入地研究和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 找准切入点,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努力创设一个既充满生命活力, 又凸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 以此激扬学生的情感, 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情感纽带, 领悟作者的情感世界, 从而在与文本对话中更好地感悟文本。

在《特殊的葬礼》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现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雄伟景观。“同学们, 欣睹此情此景, 你想说些什么吗?”笔者随后提问。学生们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当学生们不断赞叹时, 笔者再现了塞特凯达斯瀑布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 并问:“同学们, 而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却是这样的一幅景象, 你又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中有的惊讶, 有的惋惜, 有的疑惑, 有的愤慨……在这一片惊讶、惋惜、疑惑与愤慨声中, 学生们再读课文, 真切体会到了作者在文字中所包含的各种复杂的感情, 有效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三、感悟中体会——升发孩子的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课程中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 对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们对语文教材的认识和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引导小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是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在全方位、多层次触摸语言现象中, 去充分地感悟。与此同时, 笔者还要求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要求他们反复阅读, 在此基础上积极品味表达上的精美以及语言上的内在情感, 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使学生得到情的陶冶、智的启迪、美的享受、理的感悟。

在讲授《军神》时, 笔者紧扣“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抓破”等描写军神刘伯承的关键词语, 让学生反复朗读, 在脑海中再现当时刘伯承做手术的场面, 想象刘伯承忍受了多么剧烈的疼痛, 从中可以体会刘伯承的意志是何等坚强。至此, 笔者让学生联系实际, 谈谈假如自己受伤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和感受。有的说, “我怕疼, 我会吓哭的!”;有的说, “我怕打针, 更怕开刀。”通过两者对比, 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刘伯承的坚强和刚毅。这样的教学, 缩短了刘伯承和学生的时空距离, 很自然地把他们向刘伯承学习的情感激发了出来。

学生们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地与教材的情感相融合, 实现了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学生们的内心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四、体验中抒发——活跃孩子的语言积淀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游戏活动, 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担当一定的角色, 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 小学生情感可以随着教材的内容而蓄积。因此,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 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 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表演抒发出来。学生角色体验的过程实质上既是他们思维的过程, 又是他们的语言不断发展的过程, 更是他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升华的过程。

笔者在讲授《沉香救母》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沉香7年习武练功, 练就了一身高强武艺, 终于打败了二郎神, 救出了受苦多年的妈妈。同学们思考一下:母子见面时, 他们会有怎样的表情?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呢?学生两人一组讨论、准备后, 教师挑选四组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学生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能力, 施展自己的表演才华, 再现了当时母子相见时的感人情景:有母子相见抱头痛哭, 互诉思念之情的;有儿子为母亲擦去泪水, 整理衣服的;有儿子向母亲诉说离别之苦的;有母亲回忆当年发生的事情, 夸儿子救己孝顺的……学生们在愉快的合作表演、酣畅淋漓的语言交流和老师与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 体验到了表演成功的喜悦。

学生们在享受这种成功之后的喜悦之情的同时, 在心理方面、精神方面与智力方面, 都获得了空前满足。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也将全体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了新的境界, 实现了文本教学向生活实际的有效延伸。

上一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提高下一篇:中国的3G品牌论文